城镇化建设方案范文

时间:2023-12-16 16:33: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镇化建设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镇化建设方案

篇1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xx大”精神为指导,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引领,以“杂技之乡、绿色吴桥”为科学定位,坚持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经营“三城统筹”,以产业为基础、规划为龙头、重点建设项目为突破、精细化管理为保障,推动人口向城镇、产业向园区、居住向社区、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努力实现产业就业、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文化体系的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为建设“绿色、生态、舒缓、宜居”新吴桥提供重要支撑,全力打造富有文化内涵生态宜居舒缓型的杂技文化旅游名城。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和谐推进。把改善民生作为推动城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着力提升城镇宜居宜业水平,全面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提高城乡文明程度,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

二是坚持规划引导,优化布局。充分发挥近京津、环渤海区位优势,利用土地、人力和产业园区积极吸引京津资源。推进城镇规划和村镇规划有效衔接,确保城镇空间布局、项目布局、产业布局高度统一,形成包含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在内的三级城镇体系。

三是坚持统筹协调,分类指导。推动城镇化和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促进产业与城镇互动融合发展,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根据XX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独有的杂技文化底蕴,突出特色开展城镇化工作。

四是坚持改革创新,破解难题。把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作为推动城镇化的突破口,推行户籍制度、土地制度、保障制度改革,破解阻碍人口流动、资产流转和城镇化进程的瓶颈问题,构建有利于城镇化发展的政策体系和机制。

五是坚持文化传承,生态文明。将运河文化、杂技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和历史传承融入到城镇和乡村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城镇化全过程,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xx年,县域城镇化率力争达到43%,城镇人口达到13.5万人。到20xx年,城镇化率力争达到46%,城镇人口达到15万人。到20xx年,城镇化率力争达到52%,城镇人口达到17万人。中心城区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显著改善,城镇居民生活品质和文明水平显著提高。建立起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体制,县域城镇化水平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

二、主要任务

(一)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1、改革人口落户制度。按照“自愿、分类、有序”的原则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以合法稳定职业或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为前置落户条件,全面放XX县城区、建制镇的落户限制。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完善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探索推行社区公共地址管理使用办法,解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

2、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健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子女就学、技能培训、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能力。完善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20xx年,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覆盖率达到93%。扩大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规模,加大农民工创业政策扶持力度,把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3、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逐步构建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明确成本承担主体和支出责任。政府承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就业、培训等方面的公共成本。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制度,企业依法为农民工缴纳各类社会保险费,多方引入社会资金分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

(二)优化城镇布局和形态

1、三级城镇体系快速发展。用现代城市的理念和标准来规划建设,拉大城市框架,强化产业支撑。推动产业集聚区、县城XX区和旧城区形成相互依托、功能互补的发展格局。20xx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2平方公里,县城人口规模达到11万人;20xx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3平方公里,县城人口规模达到12万人。用3至5年时间,使县城规模等级、容貌环境、承载功能、居住条件、管理水平五个方面迈上新台阶。建制镇镇区水、电、气、暖、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善。部分有条件的村庄集中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2、因地制宜发展小城镇。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合理布局、适度发展”的原则,进一步提升小城镇的综合实力,增强连接城乡的关键节点作用。将铁城镇、于集镇、宋门乡(园区)列为重点乡镇,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其吸纳人口、聚集产业、增加就业、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精心打造一批产业型、集散型、商贸型等特色小城镇。

3、加强新农村建设。对县域村庄进行定级定位,以两委换届为契机,划分中心村、基层村、特色村、搬迁村,针对不同类别村庄分别提出规划建设要求。规划建设中心村23个,引导农村人口相对集中居住,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统建共享,打造一批新民居示范村和农村新型社区。规划保留中心村社区基层村和特色村124个,重点推进乡村道路、医疗卫生、厕所改建、饮水工程、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村庄绿化、危房改造等项目建设,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着力改善农民基本生活条件。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研究制定治理“空心村”政策措施,对弱小村、偏远村实施整村搬迁。

(三)强化城镇产业就业支撑

1、增强产业支撑作用。县经济开发区优化升级,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综合运输、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研发设计等生产业,发展就业容量大、吸纳能力强的生活业,培育一批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和区域品牌。实现宋门工业园扩容升级,与德州天衢工业园无缝对接,形成协调配套、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20xx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20xx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3%。每年新增城镇就业1万人以上,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000人以上,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实现县域经济与县城建设良性互动。

2、优化产业布局。完善产业布局规划,以城镇轴(带)为依托,以各类园区为载体,进一步强化外向型产业定位,积极主动为京津搞好服务,承接资金、人才、产业、技术等方面的转移,提高产业的智能化、低碳化水平,培育县域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城互动发展,合理配置产业用地,20xx至20xx年每年至少落实150亩县域产业集群用地和30亩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用地指标和用地审核。促进产业向园区聚集、园区向城镇集中。搞好各类产业园区规划,统筹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发展成为功能性新区。

3、营造创业就业环境。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运用财政支持、创业投资引导、政策性金融服务、小额贷款担保等手段,激励高校毕业生和各类人才创业,为中小企业特别是创业型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以创业带动就业。结合产业升级开发更多就业岗位,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提高城镇就业吸纳能力,使更多人通过城镇就业有序实现市民化。

(四)提高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1、加快城乡规划编制管理。20xx年,以城乡总体规划为总领,完成覆盖县城全部规划建设用地范围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和备案;完成道路交通、园林绿化、各类市政基础设施及管线综合规划、公共服务设施综合布局及商业网点布局、防灾减灾等专项规划的编制修改和审批;制定专项规划相关技术导则。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合一”,逐步形成城乡统一、配套齐全、科学实用的空间规划体系。按照“东进、西优、南拓”的思路,合理布局中心城区功能,谋划实施宁武路绕城、104国道改建、冀鲁连接线拓宽改造、嵩山道南延等重大路网建设项目,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城乡规划委员会制度,保持城市规划权威性、严肃性和连续性,形成一张蓝图干到底的规划管理机制。

2、城镇承载能力明显提升。立足城乡总体规划,坚持功能配套和结构优化,推进城市配套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结合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进一步加强供水、供电、供气、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功能,提高承载能力。20xx年,人均道路面积达到23平方米;建成标准化水厂及配套管网,完善公共供水设施,全面实行阶梯水价制度,用水普及率达到100%;不断扩大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清洁能源使用范围,燃气普及率达到100%;完成“xx”规划确定的污水管网建设任务,实现污水处理厂达到一级排放标准,污水处理率达到95%;保障生活垃圾填埋场稳定达到二级标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实现县城集中供热面积120万平方米,住宅供热计量收费比例达到25%;旧城区合流制管网分流改造率达到60%;实现县城20公里范围内的农村客运线路公交化运行率XX县内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分别达到30%。20xx年,人均道路面积达到24平方米;污水处理率达到98%;实现县城集中供热面积150万平方米,住宅供热计量收费比例达到30%;旧城区合流制管网分流改造率达到75%;实现县城20公里范围内的农村客运线路公交化运行率XX县内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分别达到40%。20xx年,县城主要基础设施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人均道路面积达到25平方米;污水处理率达到100%;旧城区合流制管网分流改造率达到90%;实现县城20公里范围内的农村客运线路公交化运行率XX县内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分别达到50%;公共厕所全部实现水冲式改造。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向乡镇、农村延伸,推进城乡道路、供水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有效衔接,促进基础设施城乡共建共享。

3、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整合城乡教育资源,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20xx年,每个乡镇建成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全县70%以上的幼儿园和60%中小学达到省定标准。健全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强县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完善重大疾病防控等专业公共服务网络,不断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与分配管理,建立住房保障准入退出机制,规范房地产市场和住房公积金监管,引导合理、梯度住房消费。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城乡社会保险体系和救助体系,稳步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统一、服务均等。20xx年,基本形成规模适度、运营良好、可持续发展的养老服务体系,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0张。20xx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建成景观大道、特色街区、高标准公园、商贸综合体、城市广场和一批便民市场、健身娱乐、公交车站、报栏书亭、水冲公厕等便民设施;建成图书馆、体育场馆、规划展馆、文化活动中心、医院、学校、商贸中心等设施。20xx年,全面建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5张。加大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和维护经费投入,保障社区居委会工作和服务用房,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建立多元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推行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制度,鼓励社会组织和社会资本参与提供服务。

4、严格建筑质量管理。全面建立市政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库,落实质量管理制度,创建优质工程。构建以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体系,加大对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市场主体质量行为的管理。强化招投标监管,合理控制施工工期,实行优质优价。强化建设工程综合验收制度,强化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加强工程质量通病的防治,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监管效能。建立完善建筑方案设计专家论证机制,保证设计方案能够不折不扣落实。对老旧建筑进行摸底排查,采取相应加固措施,按照轻重缓急纳入棚户区改造计划。

5、管理水平明显提高。20xx年,建立城市综合管理体制,环境容貌、工程质量、公共服务、设施维护等各项工作达到国家和省相关标准,交通秩序达到部级平安畅通县标准;完成数字规划系统建设;建成数字化城管平台,实现与省、市数字化平台的互联互通,形成全面覆盖、相互衔接、责任清晰、管理规范的城市管理体系;出台和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规章制度。20xx年,将城市管理事件和部件纳入数字化城管平台系统,实行网格化管理,加强监管考核,结案率达90%以上。20xx年,完成规划展馆建设并投入使用。实行建管并重,下移管理重心,坚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理顺城管执法体制,推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量化管理目标,细化管理标准,实现城市管理工作标准化、人性化、精细化。科学划分城乡社区网格,创新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

(五)推进新型城镇建设

1、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划定城市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红线、蓝线、紫线、黄线、绿线,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开发边界、开发强度和保护性空间,设定容积率、绿化率等规范性要求。优化建设用地布局,高效利用工业用地,适当增加生活用地,严格保护生态用地。改造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加快棚户区改造进程,调整商业、办公、居住等功能布局,增加生态绿化和休闲游憩空间。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优先安排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复合功能区和城市综合体,减少通勤量和交通污染。

2、容貌环境明显改观。以干净、整洁、有序为目标,20xx年,完成城区分散燃煤小锅炉淘汰率90%;主街路、小街巷、城乡结合部、河道水系等部位得到改造提升,建成一批特色景观节点,至少创建3条以上省级园林式街道,所有十字路口至少有一个角建设游园和绿地;省级园林式单位、小区比例达到15%以上;建成二个10公顷以上综合性公园,达到省三星级以上标准,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绿道绿廊至少建成16公里,建成至少2条高标准绿化街道;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达到100%;建成区内基本杜绝“脏乱差”现象,机械化清扫率达到60%以上;建立完善违法建筑防控和处置机制,消除遗留和遗漏的各类违法建筑。20xx年,完成城区分散燃煤小锅炉淘汰率100%;新增公园绿地面积10公顷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平方米;绿道绿廊至少建成24公里;基本达到国家园林城标准。20xx年,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城镇居民燃气气化率达到90%以上,天然气消耗量占全部能源消耗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县城容貌环境达到“净、靓、绿、美”,公园、游园绿地布局合理,达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5平方米。20xx年,建成区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45%和15平方米;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3、突出城市风貌特色。结合地域特色,20xx年,完成总体城市设计;完成商业中心、文体中心、历史文化街区、主要街道出入口、广场等重点地段至少5项详细城市设计;制定县城景观风貌管理技术标准;建成一个特色街区和一个风貌建筑。实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古树名木和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工程,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普查鉴定、建立名录、登记挂牌,分级分类制定保护措施。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4、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批高标准杂技文化场馆等接待设施,提高承办会展和杂技文化活动能力,走出去壮大杂技文化产业,广泛开展文化艺术演展活动。让吴桥大世界在全国人口聚集区开花结果。

5、推进智慧城镇建设。大力推进“三网融合”,加快城市光纤到楼入户、进乡入村。推进城市基础信息库建设,完善地理信息、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灾害应急处置等智能化信息系统。强化信息资源社会开发利用,推动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鼓励市场化投融资、信息系统服务外包,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城市建设。

6、提升城镇居住条件。20xx年,完成城中村和危旧平房30%的改造任务;新建建筑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达到100%,新建建筑节能备案率100%;完成节能改造数量占具备改造价值老旧住宅的20%;25%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城镇新建建筑中可再生能源比例达到40%;新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覆盖率100%,改造后的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70%以上;住房保障覆盖率达到20%。20xx年,完成城中村和危旧平房40%的改造任务,改造后的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75%以上;完成节能改造数量占具备改造价值老旧住宅的35%;3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20xx年,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40平方米以上;住房保障率达到20%;完成城中村和危旧平房50%的改造任务;完成节能改造数量占具备改造价值老旧住宅的50%;35%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新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覆盖率100%,改造后的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80%以上。20xx年,新建一批方便、舒适、幽美的现代社区,住房保障率力争达到23%,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实现全覆盖,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方式成为社会主流。

(六)推进产业发展一体化

1、发挥城镇带动作用。积极推行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完善城乡一体客运网络,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用地市场、金融市场,增加信息惠农、技物结合的专家服务,加大先进实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奖励力度。

2、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股份合作企业。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其周边合理布局发展蔬菜、花卉、种苗等劳动密集、附加值高的特色种植业,推进建设一批特色种植标准园、示范场。加强农村流通设施和流通网络建设,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村集贸市场升级改造。实施“百城购物·供销社超市”计划,积极探索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建设。强化城乡产业联动,大力发展市场贸易、餐饮、乡村旅游、农家乐等服务业。加快农业专业化服务组织建设,加强农村实用人才特别是农村青年人才队伍建设。

(七)创新新型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

1、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按照“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的原则,完善土地产权、用途管理、市场配置、收益分配等制度建设,提高土地对城乡化发展的保障能力。从严从紧控制占用耕地,避让优质耕地,严禁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严格控制乡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保障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用地。开展城镇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利用,着力盘活闲置土地。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开展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严格执行“一户一宅”政策,建立城乡统一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完善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2、拓宽城乡建设投融资渠道。积极采取bt、bot以及特许经营、投资补助、运营补助、政府购买等多种方式,吸引各类民间资本资金参与城乡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建设运营。建立动态平衡的政府偿债保障机制,防范债务风险。推进县建司市场化转型发展,逐步将平台公司发展成为城市资产运营管理、城市综合开发、具备现金流的多业态实体公司,基本建立适应新型城镇化XX县城建设要求的投融资体制机制。开放市政公用市场,利用民间实现县城供气、供热、环卫、污水垃圾处理等领域的投资和经营。

3、完善城镇住房制度。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推动形成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房价与消费能力基本适应的住房供需格局。稳定增加商品住房供应,大力发展二手房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实现住房供应多元化。完善保障性住房租赁补贴制度,实行保障性住房并轨运行,制定公平透明的保障性住房分配政策。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推进部门信息共享。努力提高城镇物业管理水平,构建和谐、文明社区。

4、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力简化环保、土地、规划等前置性文件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整合各级有关部门村镇建设资金和涉农专项资金,重点用于重点镇建设。拓展县城发展空间,积极稳妥地推进县改市步伐,大力实施县城镇改街、村改居,在城中村改造中同步推进村民转为市民、村委会转为居委会,依法推进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村集体资产转为股份制的改革。

5、实施财税扶持政策。因县城建设实施房屋征收的,对被征收人按照国家有关城镇房屋征收管理办法规定的标准取得的补偿款,免征个人所得税。居民因房屋征收重新购置住房的,对购房成交价格中相当于征收补偿款的部分免征契税,成交价格超过征收补偿款的,对超过部分征收契税。因实施县城规划、县城建设的需要而被县政府批准征用的房产或收回的土地使用权,免征土地增值税。市政街道、广场、绿化地带等公共用地,免缴城镇土地使用税。财政全额拨付经费的事业单位自用地,免缴城镇土地使用税。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成立XX县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政府县长担任,办公室主任由住建局局长担任,成立“XX县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城镇化办”),配备必要的人员编制、给予经费保障,或从相关职能部门、单位中抽调人员,与各部门建立联动机制,负责协调、督导、调度等日常工作。按照c类县城建设目标体系,明确各相关部门主体责任、任务目标、发展指标、责任人、完成时限和考核办法。

(二)完善政策体系。抓紧编制符合XX县实际、较为具体的新型城镇化规划。成立新型城镇化规划编制小组,由常务副县长任组长,发改委主任任办公室主任,由发改局牵头相关部门具体落实。有关部门按照省、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各项任务要求和各自职责,围绕城镇经济协调发展、提高城镇规划设计和管理水平、强化土地资源支撑、投融资体制改革、城镇容貌整治提升、加快人口转移和户籍制度改革、推进保障性住房并轨运行、构建城乡一体化交通体系、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等关键领域提出课题、专题研究并拿出规划意见。

(三)积极对标示范。确定一个对标县(市),找差距、定目标、理思路、抓落实。把对标活动与学习考察结合起来,带着任务“走出去”、“请进来”,与对标县搭建学习合作关系。在项目合作、技术引进、人才交流等方面取得实质性成果。根据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需要,突出重点、分层次、有步骤地开展试点工作,在户籍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行政管理体制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多元化可持续城镇化投融资机制等方面,确定桑园镇为城镇化改革试点镇,赋予先行先试的权利。开展绿色建筑、绿色小区、优秀公共建筑、特色风貌街区、景观街道等示范项目申报活动。

(四)加强工作调度。建立重点工作调度、督查、通报制度。实行月通报、季调度、半年总结、年终考核的督导调度机制,将各乡镇、县直各部门工作情况进行排队,报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县城镇化办要加大调度力度,加大对重点工作的督促检查。县委、县政府督查机构要建立定期督查制度,适时开展专项督查,督查结果在全县通报,对工作做的好的部门通报表扬,对工作落后的单位通报批评。

(五)实施专项攻坚。坚持突出重点、集中攻坚,有步骤、按时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在县城规划设计、环境整治、植树绿化、城中村改造、交通秩序、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产业聚集、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开展专项攻坚行动。实行“领导+指挥部+融资平台”的推进机制,切实将任务落实到项目、责任落实到干部。

篇2

为进一步规范危险化学品使用单位的安全使用条件,建立健全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保证危险化学品的使用安全,有效防范和遏制使用危险化学品引发的各类事故,结合街道建筑工地和城镇燃气行业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全街道建筑工地和城镇燃气行业危险化学品使用安全专项治理行动,与“三年大灶”有机衔接、同步推进,全面开展建筑工地和城镇燃气行业危险化学品使用环节安全的大排查、大整治,切实防范风险和治理隐患,促进全街道建筑工地和城镇燃气领城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二、主要任务

1、全面摸清涉及危险化学品使用单位的安全管理现状。全面摸清相关单位使用危险化学品的现状,掌握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品种、用途、使用方式、使用和储存数量等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督促危险化学品使用单位开展安全生产自查自改,全面辨识使用环节存在的安全风险,建立风险档案并采取有效管控措施。

2、全面整治危险化学品使用单位存在的隐患问题。在危险化学品使用单位隐患自查自改的基础上,按照“三管三必须”和“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要求,开展监督检查,强力推动相关使用单位开展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突出整治重大事故隐患,将事故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3、全面强化危险化学品使用单位主体责任的落实。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要求危险化学品使用单位对照《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重点事项清单》,严格落实使用单位的主体责任,按照法律法规标准要求对危险化学品的布局、储存和使用条件进行规范,提升全行业危险化学品使用单位的安全管理水平.加强督查管理,充分运用社会信用体系和联合惩戒机制,压紧压实危险化学品使用单位的主体责任。

4、全面遏制使用危险化学品引发的生产安全事故。督促危险化学品使用单位强化“防事故、保安全”的责任意识,着力管控使用环节安全风险,健全完善应急预案或处置方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通过强有力的监管执法,倒逼使用单位提升危险化学品使用环节的事故应急处置和救援能力,有效防范事故发生。

三、整治重点

1、加强建筑工地危险化学品使用安全管控。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督促工程参建单位认真落实危险化学品的采购、储存、维护、使用等管理环节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重点排查乙炔等易燃易爆品,以及油漆、涂料等有毒有害材料在储存、使用、废弃处置等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和隐患,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污染,防范火灾、爆炸、中毒等安全事故发生。

2、加强城镇燃气危险化学品使用安全管理。全面管控城镇燃气储存、使用、经营、运输和废弃处置等各环节的安全风险。建立城镇燃气安全风险分布档案,全面提升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水平,大力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建设,实现燃气经营操作行为、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的规范化。建立安全风险管控制度,定期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和危害辨识,针对特殊场所和岗位,加强动态分级管理,落实重大危险源防控措施,实现可防可控,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针对燃气企业可能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风险及危害,制定完善应急救援预案和成立应急救援队伍。严格事故信息报告,接事故报告后,及时启动应急救援预案,积极响应、组织抢险救援,防止事故扩大

根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重点排查本行业涉及危险化学品的重大危险源,具体包括:建筑工地储存量达到或超过1吨临界量的乙炔气,储存量达到或超过30吨临界量的液化石油气。并相应建立本地区重大危险源数据库,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实时动态监控管理,并按要求进行备案。完善重大危险源应急预案,加强人员培训,保障设备、器具完好,落实各项应急处置措施,定期组织应急演练。

四、时序安排

从2021年2月至2022年6月,分四个阶段进行。

1、动员部署阶段(2020年2月底前)。按照国家、省、市、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总体部署要求,根据任务分工,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工作实际,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职责任务,细化工作措施,全面部署开展全街道建筑工地和城镇燃气行业危险化学品使用安全专项治理行动。

2、排查整治阶段(2021年6月底前)。通过危险化学品使用单位主动上报、线索跟踪摸排、群众监督举报等方式,开展危险化学品使用的大排查、大摸底。在全面摸清底数的基础上,紧盯所监管地区、行业、企业和相关单位、场所危险化学品使用情况,推动危险化学品使用单位全面开展自查自改、边查边改。

3、集中攻坚阶段(2021年12月底前)。督促危险化学品使用单位认真组织开展风险辨识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在使用单位自查自改的基础上,通过集中开展专项治理,部门联动开展督查检查,“四不两直”开展随机抽查的方式,对重点单位重点企业和重要场所、重要环节安全风险隐患进行深入细致的排查治理,建立问题隐患清单,逐条逐项整改闭环,确保专项治理行动取得实效。

4、巩固提升阶段(2022年6月底前)。总结推广专项治理行动中好的制度措施,梳理典型经验做法,推荐示范单位和先进典型,及时在全街道范围内推广借鉴。要做好全面总结,充分挖掘制度措施、治理方法等方面的成熟经验,形成一批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成果,并提炼转化为长效机制。

五、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导。由建设环保服务中心负责人任组长、安全员等组成专门工作班子。落实责任,精心安排,认真部署,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确保综合治理取得实效,保障全街道建筑工地和城镇燃气行业涉及危险化学品行业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篇3

一、组织领导(10分)

1、由我局牵头,与区规划分局、区房产局联合召开了围绕推进城镇化建设提升办事效能和服务水平动员会(2分)

2、区效能办、区城乡建设局、区房产局、区规划分局联合发文,制定了《区围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办事效能和服务水平工作实施方案》(庐效办字[2011]11号)(2分)

3、实施方案明确了围绕推进城镇化建设提升办事效能工作机制及办法(2分)

4、向市建设局城镇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了实施方案(2分)

二、落实工作任务(90分)

1、强化城乡规划编制(5分)

2、强化城乡规划制度建设(18分)

3、强化城乡规划监督管理(15分)

以上三项工作由区规划分局负责落实

4、强化城镇化督查考核(16分)

8)支持政策到位情况(8分)

我们正在与土管、公安、卫生、教育、社保等部门联系,收集材料,争取不少于4项,不扣分。

9)城镇化督查考核方面(8分)

①配合市做好4次督导检查工作,我们正在建立文字材料,力争不扣分

②按时按要求做好年终考核自查工作,我们正在制定年终考核方案

③组织开展督导检查和年终考核工作,我们准备近期组织

5、强化示范镇督查考核(18分)

10)组织管理(10分)。镇新城示范镇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项目工程指挥部,落实工作经费及相关办事人员,每月我们不少于2次进行检查指导,对示范镇工作进行调度达6次。这项工作不扣分。

11)规划编制及推进方面(9分)

6月底完成重点地段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区规划分局负责),示范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数量、工程量、投资额比上年均提高,项目建设按进度保质保量完成情况,我们正在收集材料,力争不扣分是。

12)支持政策措施到位情况(5分)

下放式委托给示范镇政府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安排资金、用于支持示范镇建设和发展、在示范镇收取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市级公用设施配套费全部用于示范镇基础设施建设、示范镇的规划编制和管理费用依法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并优先予以保障等情况,我们正在收集材料,力争不扣分。

篇4

在“十”报告全篇中,提及城镇化多达7次,其中有两处表述较为重要,一处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相关章节中,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载体。另一处是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章节中,提出“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

其实,“十”之前,对于城镇化建设,“十六大”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十七大”的进一步补充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在近年的城镇化探索中,“家家小洋房,户户大宅院;门前水泥路,屋后大花园;水电气光纤,直通家里边”已经是众多农民家庭的理想生活。城镇化是什么?应该是人们来到一个地方追逐梦想。他们用智慧、用力气创造出财富,这财富能留下来,在法律上形成清晰的产权。年复一年,这些人努力营建着自己的家,努力营建着自己生活的城镇。于是,在这一片土地上,城镇将会星罗棋布,人口分布合理,而不会是只向着几个大城市汇集,致种种大城市病根本无法解决。

可见,城镇化不仅是扩大内需的最大的潜力,还是人们生活方式、消费行为以及社会价值观念的一次重大改变。它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

如果说之前的中国对于城镇化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那么现在,一场席卷全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浩大工程正全面展开。这场工程,以绿色和智慧为特点,将为中国诸多产业带来无限商机。 绿色环保

近日,国务院转发了国家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该方案提出了中国绿色建筑行动的主要目标:对新建建筑,“十二五”期间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2015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的比例达到20%。同时还对“十二五”期间绿色建筑的方案、政策支持等予以明确。这是城镇化发展由速度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的一个标志。

正如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表示的:中国需要告别以短期行为促进城镇发展的时代,通过改革来促进城镇治理和规划的完善,实现城镇发展方式的转型。

而城镇化的绿色低碳发展是其趋势,这必将为绿色人居、建筑节能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城镇化与产业化是城市发展的双行线。健康的城镇化与产业化是相互匹配、均衡发展的过程。如果城镇化发展落后于产业化发展,就会导致很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城市形象、面貌、环境质量较差。”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执行主任王涌彬对《商业价值》说。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按照《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提出的绿色建筑的具体任务,包括政府投资的国家机关、学校、医院、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等建筑,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以及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机场、车站、宾馆、饭店、商场、写字楼等大型公共建筑,自2014年起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根据《“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337个项目取得国家绿色建筑标识认证,建筑面积超过4000万平方米。但是与每年约20亿平方米的新增建筑面积相比,显然是杯水车薪。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绿色建筑产业链较长,将有效带动新型建材、新能源、节能服务等产业发展,其潜在的市场规模将超过万亿元。而且,据记者获悉,绿色建筑将获得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全面政策支持,目前相关部委正在研究制定支持政策的配套细则,并有可能陆续出台。 美国2001年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认为,中国的城镇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并列为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大关键因素,并认为新世纪对于中国有三大挑战,居首位的是城镇化。 智慧高效

让更多城市、城镇、城区纳入到智慧城市的范畴内,正是全面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亦是国家大力发展智慧城镇的一大积极信号。

不久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印发《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两个文件。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试点并未局限于城市范畴,而是将区、镇也纳入其中。根据规划,首批智慧城镇试点将在2013年初正式启动。这也意味着,在目前中国如火如荼的智慧城市建设队伍中,将出现首批“小兄弟”。

“智慧城镇”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在建设智慧城镇的过程中,运营商无疑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智慧城镇是一个受统一智慧大脑指挥的巨型系统,从最初的布局到实际建设,再到后期运营服务,环环相扣,而 “明确的解决方案”加“适合的数字系统”则是其核心。

与智慧城市建设不同,智慧城镇建设在基础设施规划、规模大小、资源支持上与智慧城市有着本质的区别。相较城市而言,城镇、区县政府的管理还会更弱,这会导致许多执行、实施上的问题。正如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宋俊德指出的,“城市希望开发出统一的信息平台,那么作为国家试点的城镇在建设的时候就会面临两难的局面:城镇所建平台需要上级单位(市级)批准,平台所需资料也得向上级单位申取,而自身又有独立的发展思路,不能完全按照上级单位的步骤建设。”

于是,有人认为城镇、城区因其固有的硬件限制,在起跑线上便远远落后与大城市,对于企业而言,吸引力明显不够,对于人才也缺乏诱惑力,自然而然对其前景并不看好。

然而,虽然目前来看,智慧城镇由于小,吸引力暂时比较弱,但由于中国城镇的基数庞大,后续发展的空间更大,鉴于其巨大的需求量,智慧城镇战略带来的产业裂变机会将呈现几何级增长。而且,城镇虽然小、经济相对落后,但是却比城市有更好的自然环境,更少的交通问题,只有这样的“白纸”,才能在上面画出最美的“图画”,创造更好的商业环境。

在综合权衡之下,目前行业形成的共识是,在智慧城镇应用中,前景较确定、有望率先发展的细分领域中,与城镇建设管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平安城市、智能交通、数字城市这3个方面最具发展潜力。仅以智能交通为例,从上下游产业链的角度,传统智能交通企业分为产品供应商、子系统集成商、综合系统集成商都将从中获益。

另外,不管是智慧城市还是智慧城镇,作为城市居民也好,城镇(区)居民也罢,所希望的是一个便利的生活环境,尽力去简化各种步骤,建设智慧城市(区、镇)同样也有这方面诉求,方案厂商没必要把城市和城镇的建设区别。

篇5

“十”之后,新型城镇化道路成为讨论焦点,而城镇化建设也将成为带动中国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的一股重要力量。

中国建设银行投资理财总监王贵亚认为,城镇化需求可以从政府、企业、人三大块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块是基本建设的融资需求,其中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要解决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无论是发展初期的农村还是发展较好的城镇,都有比较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水、电、气。另一方面是要解决农民进城居住保障的融资需求。这两方面的融资,除传统贷款,还需要金融创新,让多方参与。

第二块是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因为城镇化的前提是要解决农民进城之后的生存问题,发展小微企业是一个出路。更多的金融机构应该在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方面创新更多产品。

第三块是居民的养老、医疗保障、财富增长需要金融机构提供支持。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农民进城之后手里有资产,也会衍生出很多的消费需求。

北京国际信托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晓龙认为,城镇化过程中,一定要改变资源配置,让垄断资源向微小的群体区域进行倾斜,但是如果没有国家政治引导,很难做到。

从金融资源分配上,过多配置可能规模非常大,但在产出效率上可能更低。中国资源分配的现实是个体户、小微企业享受的金融资源微乎其微,中心城市、高效企业占有过渡的金融资源,中央和地方龙头企业享受优惠利率。牺牲一部分经济效率,转移资源引导社会公平、公正和环境的和谐,这是城镇化应有的意义。从社会资源分配上,应该更多关注进城农民的生存和保障,包括教育、就业等问题,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

王晓龙认为,城镇化其实是一个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加上工业化,加上农村人口变成消费人口的集群。尤其在农业现代化领域,如果用信托方式提供财富管理,大有空间。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农民进城以后,意味着一个庞大消费群体的崛起,如何提供金融服务,是摆在金融工作者面前最重要的问题。在刺激消费的问题上,除了提高劳动报酬,也可以通过金融机构为农民工提供更好的财富管理服务。

机遇和挑战

城镇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是推动经济的动力,需要各家商业银行、信托、保险、基金、证券等机构进行产品和工具创新,满足城镇化融资需求。另一方面,城镇化也可能出现一些风险和问题。

当前,中国金融体系存在很多需要改革和调整的方面。量化宽松政策实施后,M2达到世界第一,但是利率没有下降。量化宽松过程中,宏观经济吸收货币的方式主要靠股市和楼市两大池子:楼市通过商品化和大面积的价格上升,吸收了很大一部分货币。股市在股改之后,流通股从一万多亿变成十七万多亿。“这个海绵吸饱以后,投入的货币很容易引起通货膨胀,现在的存款利率是3%,即使再上浮10%到3.3%,还是赶不上房价的涨幅”。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货币投入实体经济之后,可能产出效应比较大,但是吸多了也会导致其他方面的一些问题。一方面是成本增加,另一方面过多货币也可能跑到一些推动房价和物价上涨的渠道上。“在实体经济的海绵充分吸满情况下,再去推动房价,可能情况就会好一些。”

在王贵亚看来,城镇化的基本基础设施建设不会推高房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现在分散的农民宅基地集中起来,到一个比较好的地方盖高楼;二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是水、电、气,这方面的基础设施并没有扩大投资规模。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做城镇化贷款,可以带给农民基本的住房要求。如果当地政府财政收入比较好的,也可以拿出一部分资金。至于集体流转土地可不可以用来抵押贷款,这是政策需要研究的问题。

几十年来,中国城乡分割非常严重,存在各种各样制度上的隔离,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城镇化的推进。在金融制度上,之前也是偏重于保护国家、集体、金融机构的利益,在利益的平衡方面存在偏颇,对投资者权益的保护不够。

从金融角度而言,推进城镇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对市场融资能力提出需求。因此,金融体制需要做出相应的改革和调整,以顺应城镇化需求。

华夏银行副行长黄金老认为,一方面,由于城镇化需要金融体系提供长期、低成本、大手笔的资金,其发展对银行体系来讲有很大的好处。首先,可以给银行提供大量的抵押品降低银行资金的风险。其次,由于城市的金融需求远远高于农村的金融需求,城镇化本身能够带来大量的金融服务需求。

另一方面,城镇化过程中也需要应对一些挑战。近两年来中国市场的资金成本迅速升高,银行业贷款利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给城镇化、工业化带来巨大压力。如何把总体的资金成本控制在稳定合理的水平,对于推动城镇化的发展非常重要。

张后奇建议城镇化过程中,第一,可以建设中小城镇化基金。农民转市民以后,包括就业教育在内的一揽子社会规划,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给配套资金,具备可操作性,也可以带来新的商业机会,形成经济发展新的驱动力。第二,开放金融牌照资源。市场化是最有效的,会让更多的民营企业家真正向县一级金融资源倾斜。第三,中小城镇化的建设在带动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和经济发展活力的同时,要防止在农村出现建新的贫民窟。农民上楼变成市民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运动式的城镇化后患无穷。

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型阶段,推动经济成长的原有动能在减弱,低成本驱动时代已经渐行渐远。认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潜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城乡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的进一步改进以及资源配置的进一步优化;第二是体制改革红利;第三是隐藏在中国民众身上的创业和就业热情。这些如果进一步被激活,可以极大拓展中国经济的发展空间。

转型同时意味着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从拼资源、拼消耗、拼环境、拼投资、拼债务的粗放发展模式,进入集约发展模式的新阶段,更多的是需要以市场为主导,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关键是靠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机制的创新。

金融市场新格局

中国经济温和复苏,一方面是来自于政策性推动的增长动能;另一方面来自于新周期下新四化所构成新的产业增长格局。实现新四化需要金融行业推动支持服务,同时,新四化的发展和结构转型,也为金融行业特别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王贵亚指出,金融业要积极创新,为新四化建设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在信息化、工业化方面,企业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需要进行内涵式调整,而在引入新技术新水平上,企业需要进行外延式扩张,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都需要金融业的支持。在农业现代化方面,农村土地流转需要新型农业经营模式与之配套,比如近年来出现的控股公司加农户模式,形成大量的金融需求。

在新兴城镇化建设方面,金融业的发展机会更大。第一,城镇化初步规划涉及全国20个城市群、1万个城镇建设,在智慧城市、网络城市、智能交通发展方面,在城镇通讯、供水、供气、景观基础设施方面会产生大量的投融资需求。

第二,在城镇化过程中,由于拆迁补偿、工作机会等多种原因,居民收入大幅增加,直接刺激新兴城市人口对于理财的各种需求,从而能够促进财富管理业迅速发展。

第三,城镇化可以进一步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出现和扩张,使农民工可以就业稳定,农村劳动力真正转化为城市居民,城市化需要金融业给小微企业提供相应的支持。

第四,城镇化过程中需要在民生领域加强社会保障,金融业可以满足住房贷款、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养老金业务、资金托管业务等一系列服务需求。

围绕新四化建设,王贵亚提出金融创新的几点建议:第一,大力发展融资新渠道为新四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有利的解决方案。基础建设的资金缺口是新四化面临的重要课题,除传统银行信贷之外,还应该研究城镇化的专项融资产品,包括上市融资、发行债券、股权投资基金等新型的直接融资方式,解决资本需求。

第二,充分发挥社会闲散资金的作用。目前民间资本在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方面,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银行、证券业、信托、保险、租赁等金融机构可以发挥引导作用进行金融产品创新,设立并购基金和新兴产业发展基金,支持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转型方面的投融资需求。

同时,紧密围绕小微企业生命周期。通过在成长期、成熟期等各个不同阶段设立创业引导基金;通过创新发行集合型中小企业理财产品,以及符合信贷条件的一些产品,设立风险资金池;通过创业板、新三板为不同发展阶段的小微企业提供支持。

第三,加快研究设计新型社区和农民保障房建设方案,以及养老、医疗、保险、理财在内的全面金融解决方案,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在促进就业、实现消费优化升级和加强社会保障方面,对于人的城镇化的需求十分旺盛。

“研究金融服务城镇化,需要很多的制度创新和模式创新,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篇6

陈亚军

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等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等 11 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的通知》,各省(区、市)、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组织开展了试点申报工作。发展改革委会同上述部门和有关专家对申报地区的试点工作方案进行了综合评审,将江苏、安徽两省和宁波等 62 个城市(镇)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一、试点的意义和目标

新型城镇化是关系现代化全局的大战略。在中国这样拥有十几亿人口、资源相对稀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可循,也少有经验可鉴,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复杂过程。一方面,城镇化涉及面广、牵动全局,人口管理、土地制度、财税制度等重大改革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调整,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尚未形成共识,体制机制改革需要深化探索。另一方面,城镇化在地域形态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东中西部地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阶段不一,面临着不同的发展条件、发展任务,需要因地制宜探索选择不同的发展路径。因此,推进新型城镇化既要加强顶层设计,发挥制度的整体力量,又要善用“摸着石头过河”,激发基层的实践热情。《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出台后,新型城镇化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中央政府层面正在统筹总体规划、战略布局和制度安排,着力调整优化全国城镇化发展格局。同时,在全国一盘棋的总体部署下,还需要充分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探索创新和试点先行,围绕城镇化发展共性与差异问题,选择不同领域、不同区域、不同城镇,开展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改革试点,走出各具特色的新型城镇化科学发展道路,带动全国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

为鼓励指导各地根据中央命题,围绕还未形成共识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探索实践,2014年12月,发展改革委、中央编办、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国家标准委联合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启动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主要目的是发挥改革试点的先遣队作用,寻求改革的“最大公约数”,探索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新体制新机制,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确保新型城镇化积极稳妥扎实推进。

二、试点的范围和任务

在确定第一批试点地区范围时,主要考虑是以地级市和县级市为主,兼顾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和不同层级城市(镇)。经评审,最终从160余个申报城市(镇)中,择优选取江苏、安徽2个省和62个城市(镇)作为试点地区。从试点地区城市层级和类型看,计划单列市3个,省会城市7个,地级市(区、县)25个,县级市(区、县)25个,建制镇2个(不含县级以上试点城市的建制镇)。从试点地区区域分布看。东部地区21个占34%;中部地区14个,占23%;西部地区18个,占29%,东北地区9个,占14%。同时,将启动第二批试点,试点地区将适当向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地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倾斜,优先考虑改革意愿强、发展潜力大、改革措施实的中小城市、县、建制镇及符合条件的开发区和国家级新区。

试点的核心任务是深化改革。对城镇化领域中一些必须取得突破但一时还不那么有把握的改革,如市民化成本分担、城镇化投融资、宅基地管理、设市模式等,优先开展针对性的试点探索,积小胜为大胜,为破除现行体制机制的束缚阻碍,凝聚共识、摸清规律、铺平道路。

主要完成以下任务:一是根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类,明确成本承担主体和支出责任,建立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二是通过加快投融资机制改革,创新金融服务,放开市场准入,逐步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三是在坚持农村宅基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等,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四是通过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调整优化政府纵向和横向职能分工,建立行政管理创新和行政成本降低的新型管理模式。五是鼓励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体制机制、农业现代化体制机制、城市“多规融合”制度、城市生态文明制度、城市社会治理体系、新型城市建设等方面,综合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三、试点的措施和政策

我们会同相关部门加强了对试点的工作指导,着力优化资源配置,将一些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和重大政策向试点地区倾斜。

今年以来,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组织14个推进新型城镇化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召开第二次部际联席会议,对推进试点的相关工作进行了研究。二是对当前及下一步推进试点工作进行了重点部署。三是制定出台关于2015年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意见,在加快探索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加快探索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加快探索行政成本降低的新型设市模式、加快探索市县“多规合一”制度等4个方面提出支持试点的具体政策。四是联合开发银行、农发行、农业银行分别制定金融支持试点的具体意见,指导部分试点地区编制融资规划,在省级政府举债使用方向上向试点地区倾斜,允许试点县级市(区、县)所属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五是在其他各类相关试点优先考虑城镇化试点地区,在部分试点地区组织开展了农村土地三项制度改革试点、建制镇示范试点、县城深化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低碳城(镇)低碳产业园区低碳社区试点。六是向符合条件的试点地区下放供水、供气等公用事业定价权,实施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的价格政策,探索更加灵活的价格管理方式吸引社会投资。七是加强对试点督促指导,支持在浙江省嘉兴市、福建省晋江市开展试点地区经验交流,组织对试点地区进行一轮实地调研督导。

四、试点的进展和成效

各试点地区按照国家批复的试点工作方案,开展了一些基础性的具体工作,总体上试点正在有序推进。

一是建机制、定方案,齐抓共管促落实。东莞市为加强试点统筹协调,建立了组织领导、部门联席会议、简报专报和工作督导等四大机制;曲靖市根据试点任务设立了专项工作组,分头推进试点工作。广州市制定的试点三年实施方案提出24项具体举措、12项扶持政策;宁波市按照试点的六大领域任务安排了27项2015年度重点推进工作,并制定了工作任务分解表;龙港镇编制了“1 +7”;试点改革方案,制定了三年工作计划和2015年实施计划;株洲市将综合试点任务细化成28项指标,建立了可供考核的指标体系。

二是推户改、强服务,有序推进市民化。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核心保障,也是试点的首要任务。如,武汉市建立了市民化成本动态监测制度;沪州市设立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基金。每年安排资金20亿元以上;兰考县确定了成本动态调整方案,前三年以政府负担为主,后三年逐步增加企业和个人分担比重。在搞好成本分担的基础上,一些试点地区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公共服务水平,部分外来人口流入较多的地区也有积极进展。如,广州市将积分入户指标从11项减少到5项;深圳市光明新区非户籍人口与户籍人口享受同等待遇的公共服务已有40项;晋江市居住证持有人享有社会保险、义务教育等30项市民化待遇,办理人口达到110万人。

三是降门槛、拓渠道,多元化筹措资金。为应对土地财政难以为继、负债水平高企等问题,部分试点地区利用财政投入杠杆效应,放宽市场准入,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如,广州市与中国人寿、新华人寿合作设立了规模各200亿元的城市发展产业投资基金。一些试点地区还大力推进PPP模式,如,广州市提出的首批40个合作试点项目总投资达到2200亿元;安顺市成立了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设融资工作协调小组、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专项小组和PPP中心。

四是抓协调、促融合,积极推进“多规合一”。广州市建立了“三规合一”信息联动平台,编制了《“三规合一”技术规定》,核对处理了城规、土规近30万个差异图斑。盘活了128平方公里存量土地资源;莆田市编制了多规融合的城乡一体化总体规划,以“土规”定指标、“经规”定目标、“城规”定坐标、生态建设规划定底线,实现了“一个城市一个空间,一个空间一个规划”。

篇7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中小城镇;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TU98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5-0349-01

根据十报告精神,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而中小城镇又是我国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部分,为适应城市化的推进趋势,中小城镇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关注,利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理念,推动中小城镇和大中城市协调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的进程[1]。

1 中小城镇规划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中小城镇处速发展的时期,城镇化不断加快,很多地区主要重视经济的发展,忽视了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及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中小城镇规划管理比较落后,城镇规划工作滞后于规划建设管理和城镇目前建设的需求,跟不上全国大形势下新型城镇化的整体建设规划理念,对于城镇规划及管理的投资比较少,致使目前中小城镇规划建设及经济发展出现瓶颈,亟需寻求适合中小城镇的发展模式,紧跟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速度[2-3]。

2 中小城镇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中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是不少地区也逐步面临发展瓶颈,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

2.1 规划缺乏科学性

中小城镇的规划编制工作滞后于城镇建设需要,城镇的基础设施规划滞后于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同时没有科学有效地进行分区规划,中小城镇的公共设施服务半径小、功能少,服务设施的布局及发展不平衡。中小城镇的规划没有长远性,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念。

2.2 经济发展模式落后

中小城市的经济发展方式落后,产业结构老化,致使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如果不能转变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不能进入低碳环保的发展阶段,将很难跟得上新型城镇什的发展速度。

2.3 规划的综合功能不配套

中小城镇在规划中不能很好地结合本地区的经济能力、社会发展、生态环境,而是只顾眼前和局部利益,因而出现城镇规划中功能不齐、配套不全的城镇设施现象。中小城镇在规划建设的理念中逐渐失去自己的特色。

2.4 规划建设管理体制不完善

中小城市的规划管理部门权力有限,以规划部门的权限不可能改变城市的不合理建设。在中小城镇中,规划管理人才数量少,知识结构不合理,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城市规划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

2.5 居民生活无保障

随着中小城镇的迅速发展,城镇慢慢形成半成品的城镇化,城镇居民居住条件差,配套设施不完善,就业没有保障。

3 中小城镇规划建设对策

在目前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导向下,中小城镇应充分把握国家政策和机遇,积极推动自身经济的规划发展,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5-6]。

3.1 树立科学规划的理念

科学的城镇规划是中小城镇发展的基础。根据自身的资源、产业和人口布局,找准城镇规划的定位,充分利用城镇的自然资源及人文优势,注重“以人为本”的原则,突出功能,注重实用原则,多方案规划,规划方案应具有超前性、科学性,打造符合自身产业文化发展的城镇。

3.2 完善公共基础设施

中小城镇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改善民生,应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共同发展。不断完善城镇的公共服务体系,包括医疗、教育、文化、就业等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完善推动城镇的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优质、方便的工作与生活环境。

3.3 倡导节约发展模式

建立现代化的经济发展体系。坚持走新型节约化道路,依托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转变目前重速度、轻质量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以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推动地区经济的增长。中小城市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需要对自身的政策作出改革和调整,才可能实现低碳环保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3.4 加强规划建设管理

中小城镇的发展,一方面是以科学的规划建设为基础,另一方面,合理的规划管理是关键,一个城镇的规划建设及经济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管理和法律来监督实施。应利用管理及法律手段来监督城镇规划建设的严格实施,同时处理违法占地、违法建设案件,确保城镇规划建设的严格实施。

3.5 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国家应制定一些帮扶中小城镇经济发展的政策,改善居民住房条件,促进城镇居民就业,在城镇化的发展当中,让中小城镇居民能够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生活质量。

4 结语

面对新型城镇导向下的中小城镇的规划建设,重要的是因地适宜,不能盲目求发展,关键点是发挥中小城镇的地区优势,统筹兼顾,既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又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地利用当地环境资源,以达到地区人口、资源、环境及经济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5 参考文献

[1] 刘慧彦,杨军.浅谈北方中小城市的规划建设[J].科技创新导报,2012(15):242.

[2] 张车琼.服务于城市总体规划的生态规划――以宁城县生态规划为例[J].建设科技,2011(14):76-77.

[3] 芩迪,周剑云.新型城镇化导向下中小城镇规划探析[J].城镇规划,2012(4):36-41.

[4] 游宏滔.“中心镇培育中小城市”专题学术论坛暨2007年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年会在绍兴召开[J].城市规划通讯,2007(23):15-16.

篇8

【关键词】城镇化;健康发展;城市规划

自从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就在快速发展,同时城镇化的发展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为了能够实现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问题的处理,从而做好城市规划工作。因此,本文以推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为主,对城市规划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希望能够实现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一、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规划质量有待提高

我国地广物博,不同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造就了各个地区鲜明的地方特点,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的差异使得我国中西部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先天不足,而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的优惠政策导致中西部地区后天发展受限,所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一些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城市规划质量也比较高,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地区提供了一定的经验,但是这些地区在城市规划方面仍然存在不合理性,如果不能做好城市规划工作,提高规划质量,会对城镇化的健康发展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1]。所以,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城市规划质量。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城镇化健康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大多数的城市规划中,基础设施重复建设或者建设滞后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给城市规划和城镇化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三)城市规划缺少创造性

城市规划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而且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但是一些地区在进行城市规划时经常会出现照搬和模仿的情况,导致城市缺少一定的创造性。而且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不能凸显城镇本身的特色文化,对当地的文化也缺乏传承和发展,进而使城市规划出现了大同小异的情况。所以,为了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一定要实现城市规划的创造,凸显出城镇的本身特色。

(四)缺乏公众参与性

城市规划涉及到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所以,在规划过程中应该注重公众的参与性,充分考虑各个主体的切身利益,在公众的配合下城市规划会更加顺利的进行。但是,我国目前的城市规划缺乏一定的公众参与性,通常都是将规划工作交给规划部门,公众对规划工作缺乏认识,更不用说参与其中,这对城市规划的顺利推进产生了一定影响。

二、基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城市规划措施

(一)转变规划方式,提高规划质量

为了能够提高城市规划的质量,实现城镇化健康发展,可以建立城市规划审议会或者是城市规划委员会制度。规划审议会中的成员主要包括人大代表、利益相关主体以及专家等,不管是城市的规划还是土地利用规划,都要在此基础上进行编制和制定,如果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需要进行修改,一定要经过审议会的审批,审批合格之后才能进行修改工作。

(二)建立总规划师制度,优化基础设施

总规划师制度已经在很多国家和城市中得到了应用,不仅能够实现城市规划工作的准确实施,还能对规划工作中发生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从而对城市规划的方案进行定期检查。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重视城市规划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因为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直接代表着吸引人口的能力,基础设施建设越完善,该城市的竞争能力就会越强[2]。所以,在做好以城镇化健康发展为基础的城市规划时,要积极优化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城市中一些最基础的设施,更要对其引起重视,如城市道路中的排水管、通讯线路以及供热线路等,从而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另外,住房和娱乐设施的规划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起到吸引人口的的作用。而且,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利于融资渠道的拓展,还能引进大量的建设资金,比如,2015年江苏省在政府拨款的基础上对城镇中的道路进行了优化,实现了基础设施的完善,给居民创造了和谐的生活环境。

(三)积极创新城市规划,凸显特色文化

基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实现,一定要重视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对文物保护,做到在保护中传承,在保护中开发,进而实现城市规划的创新,凸显出城镇的特色文化。另外,城市还应该创建具有文化个性的工程,加强旅游休闲度假区的建设,实现城镇文化内涵的丰富,提高城镇的文化素养。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还应该注重公民道德的建设,从而提高公民的素质,实现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的提升。最关键的是,不能照搬其他地区的城市规划成果,应该凸显出自身的特色文化,实现城市规划的创新,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四)加强公众在城市规划中的参与度

城市规划的社会性、政治性以及公益性特点非常显著,给城市居民的切身利益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所以,在进行城市规划时,一定要加强公众的参与度,而且这也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3]。所谓的公众参与就是在进行城市规划的制定和修改时,都要经过公众的共同探讨,其过程要具有公开性和透明性,在国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公众在城市规划中的参与度,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 在城市规划的初稿制定完成之后,要举办新闻会或者通过其他方式给广大居民进行解释说明;② 为了能够听取公众的意见,要规定公示的时间;③ 在公众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城市规划初稿的修改,还可以建立相应的公众意见箱,进行公众意见的收集;④城市规划初稿修改完善后,仍需再次征求公众的意见;⑤ 由人大代表、审议会对规划方案进行审批,审批合格后方可公布和实施;⑥ 广大城市居民可以对城市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随时向相关部门提出相应的建议,进而推进以城镇化健康发展为基础的城市规划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推行合理的城市规划推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基本保障,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在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城市规划工作,进而完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实现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家彬. 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城市规划[J]. 城市规划学刊,2013,06:4-9.

篇9

由于城市人口和城镇规模与数量的扩张已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破坏,盲目的城镇化建设与投资忽视了城镇化的质量。“摊大饼”的方式迅速扩张,随着时间的演进,其问题逐渐累积并暴露出来。

1.1 自然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河北省人均耕地已不足1.04亩,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耕地资源还造成严重的土地退化。雾霾天气持续增多,据统计环保部的前11个月重点区域和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数据发现,石家庄有4个月都处于全国空气质量最差,邢台、唐山各有2个月位居最差城市榜首。在每月空气质量较差的前十名中,基本上都会看到石家庄、唐山、邢台、邯郸、保定、衡水,河北诸市形成一道“雾霾风景线”。 燕赵都市报报道了2014年全省一级天气情况,张家口94天承德43天秦皇岛38天石家庄12天沧州4天唐山4天衡水2天保定1天。

1.2 社会生存环境恶化

在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城市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与城镇化发展不匹配的现象,交通拥挤、生活质量下降、社会保障供给不足、失业率提高等城市通病困扰着尚在城镇化起步阶段的省内各大城市。

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政府过于重视基础设施的完善、经济环境的建设,忽视了对人的关心。二是缺乏科学的、长期的城乡发展规划 。河北省人多地少,城市用地与耕地、水资源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极为突出,因此,如何通过科学、 合理、 长期的城乡发展规划提高土地、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三是河北的产业结构偏重。煤炭在河北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石家庄市一年消耗煤炭5000万到6000万吨,相当于近3个北京市的消耗量。唐山市一年燃煤超过9700万吨,整个河北省每年则将近3亿吨燃煤量。作为钢铁大省的河北也是能源消耗大省,截至2012年底,全省有冶炼能力的钢铁企业共计148家,产能、产量均超过全国的四分之一,河北工业在消耗了全国十二分之一的能源时也产生了大量排放。2012年河北省钢铁、建材、电力行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达86.2万吨和99.1万吨,分别占全省排放总量的64.3%和56.3%。

在2014年河北省3月26日河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周本顺书记做了重要讲话,他强调,新型城镇化的显著特征,就是生态文明。河北要实现绿色崛起,重点是城市的绿色崛起。新型城镇化最早2007年4月由张荣寰提出,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2 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

资源约束、能源约束、环境约束、国际金融危机、贫富两极分化、城乡居民分化,导致了生态恶化与社会问题的交叉困局,导致了城镇化发展的后劲不足。面对污染日趋严重、资源短缺的国情,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明建设、社会建设相提并论,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国家进一步提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水平”战略决策;党的十独立成章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得以牢固树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在生态文明领域首次提出“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又提出了“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由此可见,中央一直都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针对日趋恶化的环境现状,生态文明建设已迫在眉睫。生态文明是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我们就必须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城市建设中,坚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优化空间布局,围绕城市定位,合理安排功能区,科学布局市政和公用设施,统筹城市各类用地,做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3 生态文明下新型城镇化建设思路

3.1 解放思想,提高环保和生态意识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反思政绩观的偏差,进一步强化科学执政理念,面对全面深化改革、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解放思想,克服封闭保守、重官轻商、自我满足等思维桎梏,坚定不移走绿色崛起之路,实现由单一追求GDP到追求经济、生态并重的转变。加大宣传,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使人们认识到在自然中所处的位置和应负的环境责任,改变传统的消费方式,增强自我调节能力,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高质量运行。

3.2 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1)继续化解过剩产能

河北省要继续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和河北省钢铁产业结构调整方案,把化解钢铁过剩产能作为重中之重,进一步细化方案、落实责任、严格执行能耗限额、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和差别电价、水价政策,统筹研究制定配套措施。按期完成国家下达的化解钢铁过剩产能目标的任务,加快推进钢铁产业转型升级和环境质量改善,努力建设全面小康的河北,富裕殷实的河北,山清水秀的河北。钢铁,水泥、玻璃、煤等产能过剩行业是河北省大气污染的主要排放源。特别是钢铁产业,每年综合能耗接近1亿吨标准煤,电耗超过900亿千瓦时,均占河北省能耗总量的1/3.高能耗带来高污染,河北省二氧化硫的排放量,26.6%出自钢铁产业。烟粉尘排放量中,来自钢铁的占比更是高达四成。为了治理雾霾,河北省制定了治理大气污染、改造环境的 “六三工程”。

(2)积极扶持新兴产业。

在压减传统产业的产能的同时,积极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如加强空气监测净化等节能环保技术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开展国家光伏规模化应用示范省建设,加快卫星导航产业化进程,推进新能源汽车发展和动力电池产业化建设。

(3)推进集约、绿色发展。

盘活城镇存量建设用地,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深度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从生产节水、生活节水等方面推进城镇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节能改造、合同能源管理推广等重点工程,推进城镇节能和提高能效;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健全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推广绿色消费方式,推进城镇循环经济发展。

建筑、交通是城镇化过程中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程度较高的两大领域,必须在建筑、交通领域实现突破。一是积极发展绿色建筑,将绿色理念融入建筑规划、设计和施工中,使各种建筑物能充分地适应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运动。二是积极推进LED照明技术、墙体保温技术等能促进城镇绿色的现代技术,为绿色城镇化建设提供技术保障。三是着力构建现代公共交通体系,大力推广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以绿色能源为动力的交通工具,推进城镇绿色交通体系建设。

3.3 实施生态城镇战略

(1)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是关键。生态城市总体规划应全面地从城市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各方面进行综合研究。以人为本制定战略性的、能指导和控制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蓝图与计划。要把生态建设、生态恢复、生态平衡作为强制性内容。

(2)创建生态城市环境保护新机制。环境质量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和条件。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执法监督、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新机制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保障。政府主导,就是要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担当起“守夜人”的角色,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新型城镇化建设要避免政府全面主导,并非取消政府作用,而是在于提高政府干预的质量,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成为一个真正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只有这样,才能根除长期以来在城镇化过程中一味追求GDP增长和政绩形象工程的政府决策行为。公众参与就是需要群众性参与的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公众是城市的生产者、建设者、消费者、保护者。因此,生态城市建设应鼓励尽可能广泛的公众参与,无论从规划方案的制定、实际的建设推进过程、还是后续的监督监控,都应有具体的措施保证群众的广泛参与。

(3)区域间合作。城市和区域是密不可分的。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两者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城市及区域间不断地在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生态城市的建设特别要强调城市间、区域间的分工协作、协调发展。从大局出发,将河北省的新型城镇化纳入到京津冀城市群的大格局中去考量,促进河北人口就地城镇化,增强反磁力,为疏解京津人口作贡献。

4、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法律体系

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强化生产者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建立健全自然资源产权法律制度,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制定完善生态补偿和土壤、水、大气污染防治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篇10

自党的十提出“新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以来,智慧城市似乎已经成为中国实现“新四化”的有效手段,越来越多的智慧城市试点也似乎见证着中国正在向智慧城市及“新四化”的方向发展。作为最先提出智慧城市理念的IBM,在“IBM论坛2014”同期举办了“中国智慧城市发展与合作论坛”(下文简称论坛)。论坛上,IBM首次联合IDC了名为《引领更具竞争力的智慧城市3.0时代——创新、和谐、中国梦》的白皮书(下文简称《白皮书》),并介绍了IBM对于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的洞察与见解,展望了以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移动和社交为代表的先进技术在智慧城市的应用趋势,并了智慧城市的七大解决方案。

然而,随着智慧城市在中国各地试点建设的展开和深入,厘清什么是智慧城市、如何建设智慧城市以及建设智慧城市的意义显得更为必要。智慧城市已经不只停留在文案、规划中,而是开始落地,出现在我们身边。

《白皮书》指出,中国智慧城市经历了以地理信息驱动和专业机构引领的1.0时代(数字城市),基于3G、无线网络和行业应用驱动的2.0时代(无线城市)。但是由于体制和技术的双重因素,它们形成了垂直化、条块化强,扁平化、融合化弱的特点。面对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需求,智慧城市正在走向以第三平台技术驱动、前端感知与数据采集、数据的智慧化整合为标志的3.0时代。同时,中国的新型城镇化面临着新产业、新模式、新环境、新服务、新生活(即产业升级、建设模式多元化、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市民生活水平提升)五大方面的迫切需求。

“伴随新兴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资源的稀少和需求的激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城市在迅速地变成交互关联的‘系统中的系统’组合,如此严峻的现实状况要求城市管理者不得不转变思维。有远见的城市管理者会借助新手段、新技术,如云计算、社交、移动和物联网等对城市进行管理。今天,在新技术的带动下,城市的管理者更需要驱动创新,加大投资,来实现整体的可持续发展。”IBM全球智慧城市总经理Michael Dixon表示。

Michael Dixon将智慧城市称为“系统中的系统”,正是因为城市中各个系统之间都存在着关联,很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要建设智慧城市,就要注重整体,然后再逐步细化推进。IBM大中华区智慧城市总经理郑军告诉记者,建设智慧城市要分为三步,首先,开展顶层设计;其次,紧密拥抱第三平台技术,并进行充分的感知和数据整合;再次,构筑可持续性发展的智慧城市的创新模式。

事实上,智慧城市除了顶层设计、统一规划和推进外,最终还要落脚于各个行业和领域。IBM在论坛上就了七大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涉及交通、医疗、能源、政府、水资、安全、楼宇和园区几大领域,以期助力城市实现新产业、新模式、新环境、新服务与新生活。这些解决方案绝非虚无缥缈,而是可以或者已经实实在在地得到应用。比如,舟山作为大规模的港口之一,就利用智慧港口的解决方案,进行海关及港口申报、路线管理、安全监控及行政检察与审批。它通过预测性建模,实现了航线的优化、船泊对接以及危险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