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文明校园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16 16:33: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设文明校园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设文明校园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学风校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风气、整体水平的具体体现,综合反映了学校的管理制度、教育理念、文化氛围、学习风气、人文风貌等相关内容,是学校发展建设的重要依据。其含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校园文化的意义

1.校园文化之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最基本的物质载体和外在标志,是一个学校校园形象和精神风貌的物质依托,对培养学生的情操、美感享受、良好心态和素质提升等有着全面的、积极的作用。2.校园文化之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是由校园中的各种活动和人际交往而产生的文化,主要通过外在的言行举止来表现内在的心理环境,直接影响人的行为习惯,对于培养热情积极、向上乐观、融洽和谐、文明友善的校园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3.校园文化之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建立在学校管理理念、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及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的,是形成正常有序的校园环境的重要保证。因此,培养学生了解规章制度、恪守规章制度是学校的教育任务之一。4.校园文化之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集中体现了师生的政治思想倾向、人生价值追求、人才培养观念、职业道德教育和科学民主精神,是校园文化内在的最本质的东西,是学生内心的理想家园和精神依托。5.校园文化之师生文化教师和学生是校园活动中最主要的行为主体,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建设理念。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但是知识传播者与聆听者的关系,而且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如果从外在和内在都得到了升华,在和谐校园创设中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校园文化的功能体现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基本形式,在学校教育中有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1.塑造人格与价值导向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存在,传播着各种人文气息,引导学生以正确的、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学业,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对学生的全面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力。2.凝聚人心和行为约束校园是师生共存的生活环境,体现了群体的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校园文化代表着大家的心声和要求,反映了广大师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同时,校园文化也对校园人有着较强的约束力。这并不单指制度约束,更重要的是在无形中通过其他载体或各项活动,影响个体行为,并对其产生心理压力和动力,使其对行为具有自我约束和控制的能力。3.愉悦身心和智慧启迪现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内容也日趋丰富,对精神方面的要求也在提升。现代的校园不仅是知识的海洋,而且汇集了各种丰富多彩、有益身心的活动,使我们从中受到熏陶启迪,锻炼能力,提高素养。

三、技工院校的校园文化现状

技能教育在我国已有较长的发展历史,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技能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等各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然而,由于技工院校教育形式的特殊性,在校园文化建设上重视力度不够,既不利于校园的文化宣传,也忽略了校园文化的意义与价值所在。而要改变这一状态,实现技工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深入了解技工院校目前的发展现状。1.技能教育重于文化素养技工院校以技能教育为主,注重学生们的操作水平和动手能力,忽视了文化素养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方向,制约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2.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缺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在重视文化教育的同时,应加强和完善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学校内涵,使校园风貌从本质上得到改变。3.重外在轻内涵有些校园建设盲目追求物质化的形式建设,而其实质内容往往被忽视,其核心价值没有被体现,不能达到理想的作用和效果。难以形成自己学校的校园风格和校园文化。4.重课堂轻业余学校工作以教育为主,而学生的身心发展除了课堂教育之外,丰富充实的业余生活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很多情况下,技工院校业余生活的重要性被忽视,加之现代网络信息的发展,使得很多学生闭锁在虚拟的网络中,失去和老师、同学交流互动的平台,不利于身心发展。

四、技工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措施

1.加强特色文化建设搞好技工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改变原有的观念,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所起到的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意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要形成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结合新时代特征、符合学校的发展目标、适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形成文明和谐、积极向上、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2.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化是学校精神风貌、校风学风的体现,凝聚了技工院校的办学理念和传统观念。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从加强校风和学风建设、加强教师文化建设、加强人际关系建设、加强校园活动建设等几个环节入手,发挥校园文化的激励功能。3.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是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有利于陶冶情操、美化心灵、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在物质文化建设中,要合理利用各种资源,使每个角落都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交流的乐园。4.加强校园制度建设规范管理、制度先行。在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制定相应的制度和完善的管理体系有助于保障校园建设的顺利进行。还要体现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以利于学校的教育和发展。

五、小结

篇2

关键词:大学生;基础文明;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4-0061-01

校园文化是高校的灵魂,体现着高校的层次和品味,在大学生的教育培养中发挥着导向、凝聚、熏陶、协调等重要作用。在校园文化的建设已经深入人心的背景下,要顺应时代的要求,因应当前的文明教育形势。

在高校中系统开展基础文明教育,使其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明确主题,要从行政上明确认识基础文明教育的重要意义,将基础文明教育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提出考核标准,明确落实办法,清晰高校相关部门、院系、教职工在高校基础文明教育体系建设中的职责作用。

一、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涵义

研究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二者间的互动关系,须对双方有透彻的了解,然后方能从本质上透析关系的各种机理。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涵义。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物质与精神产品的总和。作为一种亚文化,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师生员工尤其是学生为主体,以各种校园活动为主要运作方式,以多学科、多领域的广泛交流及特有的交往――教学、科研、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结果为基本形态,以积淀、凝聚、内控为优化机制的具有各学校特色的一种组织文化。

在界定“高校校园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初步地界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含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指校园文化载体、文化方向、文化组织、文化制度、文化队伍、文化活动、文化管理等的总体规划、设置和兴建。它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以校风、学风为核心的校园整治,舆论导向,学习氛围,道德风尚,文化娱乐的品位、艺术、科技、体育活动的组织,师生关系以及必要的阵地、设施、物质条件的支持和保障等等。依据上文提及的校园文化的四种类型,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相对应地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行为文化建设。

(二)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的涵义。基础文明建设是公民文明素质建设的最基本要素,是践行杜会主义荣辱观最直接体现。作为社会进步中坚力量的高校大学生,应当是基础文明建设的建设者、传播者和推动者。但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变革和教育自身(尤其是义务教育)尚待完善等因素制约,目前部分大学生的基础文明状况令人堪忧,传统的打架斗殴、课桌文化、考试作弊等不良行为依旧存在,新兴的言行怪异、诚信危机、攀比消费等不文明现象又时有发生。因此,创新工作方法,拓宽工作思路,加强大学生基础文明素质教育已成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二、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大学生思想教育离不开校园文明建设,要在一系列校园文明建设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方方面面的思想教育,更要善于开展理论知识的宣传教育,这样才会使学生领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实质。建设文明校园环境,就是为学生搭建展现风采的舞台.使学校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基地。让学生在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中学习、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一)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观念。人的一切观念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自然形成的。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的教育方式是以灌输教育和自我教育为主,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形势和政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社会的变化、思想文化的不断更新,使现代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和思想观以及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现代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融入到高校中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来,能够有效的帮助大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接受教育,从而在教育中体会到快乐,这样就能使校园文化更为有效的对大学生进行教育。

(二)校园文化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点。大学生能够健康的成长,需要有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校园文化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形成自身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观和政治观点。高校的文化建设是社会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前沿阵地,我国先进的文化性质和方向都需要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集中体现。通过现实生活可以证明,校园文化建设始终都能起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导向的作用,保证了校园文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健康顺利的发展。

(三)校园文化建设促使学生形成负荷社会要求的道德品质。在校园文化中,通常强调的校风,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反映,同时也是学校师生和员工共同形成的、具有办学特色的、全局性的精神力量和行为作风,也是学生道德品质的直接反映。一个学校的校风,是学校文化环境中的无形教育因素,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学习生活都具有积极的影响。优良的校风是学校能够进行全面发展的有效精神环境。

三、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意义

校园文明建设要始终以学生基础文明教育为中心.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做到行为美、语言美、心灵美。使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养成文明的个人品质和行为规范,使学生把文明修身活动与热爱国家、人民和学校的行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综上所述,校园文化是学校自身精神面貌的体现,同时与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具有密切的关系。高校想要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就要让校园文化成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的重要途径和载体,通过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做好学生的基础文明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杨思通,王春艳,杨锋杰.论新时期大学精神的缺失与重建.中国地质教育,2000:3_7.

【2】雷芸芸.对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认识.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

【3】张再兴.深入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思想教育研究,2004(12):11~12.

项目名称:大学生基础文明状况调查分析与教育方案构建。

篇3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却缺少较有内涵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是良好校风形成的重要体现。很多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看起来非常的丰富多彩。但是却没有体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建设、培养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青年儿童,德育是关键。具有良好的品德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因此,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中,要以培养崇高的思想品德和远大理想信念为重点。要逐步形成以多学科,多层次的校园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以科学技术、民间文化传统、艺术、体育等社会实践活动的校园文化活动新格局。大力提倡并组织学生到社会中去实践,以自己的能力去为社会服务,来提高自身的社会价值。这样既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又体现了自身价值。从而增强了学生们的成才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加强学院的制度建设

当前在很多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忽视了校园建设中的主体——人。广大的学校教师和学生,才是建设的主体核心。在军队常有一句俗话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良好的管理制度才是建设文化校园的重要保障。一个科学的,合理的体现现学校核心价值观、人文精神,并为广大师生所认同一种制度,就是一种文化。普通教职工和学生,才是学校的主体,缺乏人性化探究的校园制度,终将不能被称为文化。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时,要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在执行时,要严肃、认真,使制度转化为学校教职工的自觉意识,要起到规范、制约和激励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要进行总体规划、系统的设计和严密的组织实施。所以制定一个系统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很有必要。

篇4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民办高校

我国民办高校从20世80年代诞生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走上了从无到有 从弱到强的道路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我们欣喜地看到民办高校在各方面都有着长足的发展,但在实际的运作和建设中或多或少仍存在问题,尤其是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青岛滨海学院作为中国民办教育最早的院校之一,在建校20周年之际,它的特色育人模式尤其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措施,得以广泛报道,并且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一、 校园文化的内涵及重要性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办学活动中形成的,由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创造遵循的,独特的价值标准、心理特点、审美情趣、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以及与此有关的优良的学风、校风等,校园文化是依附和从属于社会大文化的一种亚文化现象,是校园内一切物质和精神存在的总和。其表现形态有三种:一是表层的物质文化,二是中层的制度文化,三是深层的精神文化。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者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共同构成了校园文化这一有机的统一整体。

(二)校园文化的重要性

学校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就是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高校自身精神的体现。浓郁的文化氛围,优美的育人环境,体现了一个学校的文化积淀和底蕴,也体现了一个学校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要提高民办高校的良好声誉和整体形象,就需要重视建设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机构,其文化和人文底蕴是不可或缺的。现在,教育市场上的竞争,也和其他市场一样进入品牌的竞争时代。塑造学校的良好形象,提高知名度,将是民办高校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步骤。“大学是人文精神最合适的去处”,面对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要取向的民办高校,营造符合现代大学精神的校园文化,并形成独具特色的校风学风,同样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大学之大,并不在于其面积,而在于其内涵,正所谓 “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民办高校要建成一流的名校,除了增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外,更要重视建设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目前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民办高校的发展只有短短的20年时间,且是在无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其办学过程、具体管理、发展方向上还存在一定问题,并凸现了地区的不平衡性,从而给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问题。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校园文化建设普遍重视不够,认识不明确,随着社会大环境对民办教育期望值的普遍提高,民办高校对招生、教学、就业等一系列显性问题给予高度重视,狠抓落实,而往往导致了对隐性的校园文化的忽视,造成了校园文化的规划不足,出现 “校园文化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的现象。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对校园文化缺乏正确的认识,从而也就不能按照校园文化的内在要求去搞好校园文化建设。

(二)只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它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其核心内涵是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因素。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应该是使它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建设物质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但是,有的民办高校甚至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评价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就时,对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津津乐道。忽视精神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就只能流于形式。

(三) 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学生是校园文化中最广泛、最直接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受益者。民办高校的生源质量较公办高校略低,而且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在目前仍存在社会地位、发展前景等方面的现实差距,造成了民办高校不少学生存在着自信心不强、主动性相对欠缺、学生心理压力较大等许多问题。

三、青岛滨海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

校园文化建设是民办高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民办高校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这就要求民办高校切实提高认识,把校园文化建设摆在重要战略位置,纳入到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中,按照“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师生共建”的原则,把校园文化建设这一基础性工作做好、做实。青岛滨海学院建校20年来,学校始终倾力打造德育这块“金牌”,坚持育人先育“德”,树立“要学做事,先要做人”的育人理念,构建了完善的德育工作立体网络体系。

(一)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当前,民办高校要形成自己特色与传统,形成自己的品牌与优势。应以培育“校魂”为目标,提升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内涵。因为,虽然只有二十多年历史的民办高校无法与公办高校相媲美,但是它已经基本上改变了初期的“扩地盘、改名字、盖大楼”的状况,慢慢步出讲求规模效益、追求经济效益、实行粗放型管理的第一发展阶段,而进入了讲求教学质量、注重社会效益、进行规范化管理的第二发展阶段。青岛滨海学院建校开始就构建了以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的德育管理体制,下设两条主要渠道:一是二级学院德育工作渠道(包括院长、专职学生干事、专职辅导员、兼职班主任和各班团支部);二是公寓德育工作渠道(包括服务管理处处长、学生公寓科长、公寓专职辅导员、管理员和各楼层团支部),保证了组织到位、领导到位、措施到位和德育实效。随着形势的发展,青岛滨海学院实施了以学校核心价值观为统领,转变管理理念,转变管理方法的“双转”工程。近年来,学校校积极在校园内传播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文艺社团和相关专业中,引入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京剧、太极拳等。学校聘请多位艺术名家作为大学生艺术团艺术顾问,并聘请多位京剧名家、书法、茶艺界人士为兼职教授,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学校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基地”。开展了校园文化建设成果的评选工程,通过认真总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经验,积极培育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努力把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

(二)用丰富载体支撑文化建设。学校既要关注硬件建设,着力打造与教学科研相配套的文化设施,更要关注软件建设,营造人文浓郁、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高度重视培育具有学校特色的精神文化品格,包括学校精神、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校歌、学风等。结合学校发展的历史积淀和个性特征,加强校史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建设。坚持有形载体与制度建设结合,使学校文化建设外化于形,内化于心,真正形成长效机制。学校坚持办大学就是办文化理念,全面实践“泡菜水理论”,以学校全部资源调制高品位文化“泡菜水”:建设了以“两院院士风采”、“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校园先进典范”等为主题的文化长廊;学校在所有自然环境中都精心塑造人文景观,广场上、甬道边、楼道里、洗手间,处处都是名人名言、温馨提示;建设了伫立着59座古今中外政治、社会、经济、科学、文化、教育、艺术名人雕像和刻有名人警世格言的名人广场;学校投巨资建设了博物馆、体育馆、游泳馆、科技馆、大学生活动中心等。浓郁的校园文化,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净化灵魂,升华人格。

(三)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

校风作为校园精神塑造的重要内容,是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 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 青岛滨海学院注重学生优秀习惯养成,认为性格决定命运,习惯影响一生。学校给每名学生建立了诚信档案。无论谁发现好人好事、违纪和不文明行为,都根据当事人校徽或学生证的编号及时反馈,并记录在诚信档案。学生“思想道德行为表现”成绩、操行评语和各类先进评选,都以诚信档案学生操行记录为主要依据。学校环境、室内、包括卫生间等卫生,都是学生自己打扫和维护。建校20年来学校坚持“职场成功从普通话训练开始”的理念,每天晚上利用二十分钟的时间在全校各班级进行普通话训练,七点钟准时收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了解国家大事、关注社会民情。坚持每周一次主题班会,每周一次思想品德课;持续开展“弯腰工程”、“点头、微笑、问好”等德育实践活动,弯腰捡起垃圾,处处播撒文明。全校涌现出了152个学雷锋小组,精神文明蔚然成风。

(四)尊重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地位。教师的行为与道德、教师的教学与服务、教师的文化知识结构所形成的教师个人魅力往往是影响学生行为及其价值取向的最根本的因素。因此, 青岛滨海学院切实加强具有高尚的师德、严谨的治学态度的教师队伍建设,学校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每年新引进的教师都要进行教师宣誓,建立了教师榜样库,用身边先进典型人物的真实感人事例育人。学校开展了师德建设大讨论,通过学习孟二冬,方永刚等先进人物的事迹来提高教师品格。另外,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必须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从学生需要出发, 倡导成立一些对自身发展有益的组织, 把兴趣转化为动力, 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目标, 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建校20年来青岛滨海学院组建了涵盖政史、文艺、科教、普法、体育等类型的160个学生社团和公益性社团。获得各级组织的科技文化活动奖项114项。科技创新协会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社团”称号。与校外建立45个志愿服务基地,每年志愿服务140余次, 学校红十字协会先后组织无偿献血活动57次,其中3次创造了青岛市单天献血量最高纪录,并创下了山东省高校单天献血人数的最高纪录,献血总量3526000ml。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情,而是系统工程,必须从思想上 机制上 内容和形式上开拓进取 改革创新,民办高校只有以特色为依托,以文化品牌建设为目标,打造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保持旺盛的校园文化生命力,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杨克斯建设校园文化与塑造大学精神[ 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3]李望国, 吴开珊民办高校跨越式发展的探讨[ J] 高教探索, 2003,(2)。

[4]申林新时期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5,(3)。

篇5

关键词 群众 文化工作 重要性 措施

中图分类号:G229 文献标识码:A

提高群众文化素质,是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只有广大人民群众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才能进一步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当代社会,做好群众的文化工作,提高群众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但是,许多地方忽略群众文化工作,只是强调加强经济建设,群众文化素质比较低,影响了精神文明建设。本文主要具体分析了加强群众文化工作、提高群众文化素质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一些措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此能够更好地提高群众文化修养,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

一、提高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意义

群众文化是人们用以表达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是满足群众的精神生活需要。现在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精神文明建设能够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促进物质文明建设。因此,做好群众文化工作,对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至关重要。下边具体分析了提高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性。

1、群众文化建设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基础性工程。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基础,是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的发展需要广大人们群众的共同努力,只有群众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才能不断提高社会的文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的发展需要文明的进步,广大人们群众的综合素质对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提高群众文化建设,这是文化工作的重心所在,是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2、社会主义群众文化事业的本质特征。重视群众的文化工作,提高群众的文化道德修养,这是特色社会主义群众文化事业的本质特征,同时也是进一步促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加强群众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它的根本任务则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促进物质文明建设的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不断强调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积极鼓励广大群众参与,提高群众文化水平。通过提高群众文化建设,进一步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

二、提高群众文化工作的措施

群众文化建设对于促进我国物质和精神文明非常重要,所以我们不断加大措施来提高群众文化建设。但是,许多地方在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有些地方甚至只是流于形式,侧重加强经济建设,使得群众文化建设工作长期被搁置,这些严重制约了群众文化水平的提高,阻碍了地方精神文化建设,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针对这些情况,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议性措施,以此能够不断完善群众文化建设工作,提高群众文化修养。

1、群众文化工作要突出地方特色和传统文化。首先,要抓住各地区群众文化活动的特点,把地区性的文化特点与文化宣传紧密结合起来,这样不会让群众感到陌生,易于接受。群众熟悉当地的历史文化,相关部门可以将先进思想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相结合,赋予群众文化活动新形势、新意境,让广大人们群众充满兴趣,能够在欢乐的氛围中学到新思想、新文化。比如,现在西方思想冲击比较严重,大多数年轻人都已经忘记了我国一些传统节日,针对这种情况,相关部门可以采用联欢、举办文化展等形式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增加群众传统文化思想意识。

2、发展地区广场文化。文化广场是现代社会文化环境和综合文化实力的重要标志,可以极大地提高群众文化修养。政府和相关文化部门要加大财政投资,修建广场文化,为群众精神娱乐提供场所。群众可以空闲时间集聚在不同的文化广场,可以通过下围棋、戏剧、健身等方式来放松自己,无形中也提高了自身文化修养,结识不同人群,学习一些娱乐知识,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这些都有利于群众文化建设。因此,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提高群众文化修养,文化广场显得格外重要。我们不仅要注重经济建设,地方性投资主要投向经济建设,同时还要加大文化建设投资,注重群众的文化建设。

3、拓展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群众文化不仅仅局限于一种环境或者方式,而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商业文化、老年文化等,这些都是新时期群众文化发展的空间。我们不能单纯认为群众文化只是广场文化,只是中老年人文化,还包括学生、商人等。因此,我们必须扩展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比如,在校园中,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培养综合型学生。在企业中,在发展企业经济之外,还要树立企业自身文化,加强员工文化建设。总之,我们不能将群众文化局限于一种形式,要多方位、全面提高群众文化水平,提高群众整体综合素质,为社会发展培养全面人才。

4、做好文化宣传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网络、媒体等快速发展,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方式。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利用网络、媒体等形式来宣传文化,一些先进人物、感人事迹等通过网络快速传播,使广大人们群众受到影响,无形中提高群众文化建设。各地区要做好网络、媒体文化宣传工作,一些先进文化或者历史文化可以通过网络等形式进行传播,让群众能够及时的了解。政府和相关部门要重视文化建设,侧重宣传积极、健康的文化思想,对于网上出现不健康文化传播的现象,给予严厉的惩处,提高群众文化建设意识。

三、总结

群众文化建设关系到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能够促进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群众文化建设,提高群众文化修养,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工作,以此来不断提高我国先进文化建设,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甘河镇政府文化体育广播中心)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校园绿化 环境育人 和谐校园

校园绿化要结合校园实际情况,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设置绿化带,有选择地配置树木花草,在整体统一绿化设计的基础上,考虑功能分区的特点,努力创造出适宜的校园环境。同时校园绿化要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园林美学的观点,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因地制宜地进行植物造景,创造出具有特色的校园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不仅可以为教学提供良好的场所,而且有利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

1.高校校园绿化建设的重要性。每所高校至少都有数以千计的教职工和大学生,在这里工作、学习和生活,他们的文化层次、素质修养、审美品味等都较高;他们思想解放,接收新生事物快,对精神文化生活欣赏和追求的档次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他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尤其是校园绿化美化的高档次、高品位的要求是迫切的。实践证明:高校校园绿化美化状况的好坏,与高校师生员工的思想作风、工作态度和道德品质都有极大的关系,美好的校园环境,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联系实际,形象生动,可视可感,人们从中可以领略花草树木的内涵,如松柏坚贞不屈傲霜雪,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等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员工,是一种感化心灵的教育方式,让广大师生员工在思想意识、道德情操、法纪观念等方面受到良好的熏陶和影响,激励师生员工勤奋学习,自强不息,乐于奉献,促进文明素质的全面提高,推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使高校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校园绿化是指以人工的方式在校园里栽种树木花草,使校园环境更好地有利于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生活,更有利于高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使人和自然能更好地协调健康地发展。校园绿化不仅具有美化校园、净化空气、调节气温、降低噪音,促进身体健康等多方面的功能,而且为广大师生员工创造一个清静幽雅、舒适安逸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使之尽情享受大自然,从而激发起师生员工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思想情感,这就是校园绿化美化的精神因素的作用,也就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即人们常说的“环境育人”。高校校园的绿化美化,都是为了环境育人,环境育人既是管理育人的实施,又是服务育人的体现。

2.对高校校园绿化建设的看法。缺乏科学长远规划,缺少科学认识,由于重视不够,有的高校在绿化景观规划设计上投资较少或不投资,只是简单地在建筑周围安置一些绿地或照搬照套公园绿化规划模式,没有体现自身的文化和美学内涵;有的高校盲目投资,在设计上过分追求新、奇等观赏效果,追求理想化的高标准设计,忽略了校园原有的经济、环境、文化等因素,没有把园林建设的基本规律与学校特点相结合,导致设计与操作脱节,不能体现校园文化特色,使得总体设计水平难以达到较高的层次。有些高校公共绿地反复多次改造,树种频繁更换,如此重复建设,造成资金浪费。绿化规划设计缺少专业性,一些高校的园林绿化缺少专业的绿化设计,对植物生理习性、生态要求缺乏科学认识,物种选择、配植缺少科学性,导致绿化植物种类单一,校园生态系统脆弱。例如一些高校绿化物种仅有一、两百种,有的甚至才几十种,绿化物种大多雷同,不能较好地体现自己的特色和风格;特别是随着近几年园林绿化中草坪热现象的出现,有的高校甚至把成片的树林砍伐后建成草坪,导致校园树草比例不平衡,严重影响了校园绿化的生态功能和效益。缺少专业队伍及科学的养护管理,有的高校对绿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少经济、技术投资,没有固定的专业队伍养护和管理校园,把绿化管理工作理解为简单的修枝除草、浇水施肥、防病除虫,缺少植物生理的基本常识,在绿化管理的具体操作中缺乏技术性、针对性。许多新建成的绿化景观养护管理不善,植物成活率不高,或生长发育不良,达不到预期的景观效果。一些高校在校园基建工程中没有对原地和工程边缘地带的植物进行移栽或保护,破坏了校园生态景观,甚至造成许多物种的流失。

3.对高校校园绿化建设的建议。高校校园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完善的过程。校园绿化作为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其整体性、系统性及宏观性,设计方案要经过实际论证及专家评议,对已建成且为永久性的教学区或科研办公区,可统一规划设计进行绿化;对临时用地,可通过兴建苗圃、种植花草等方式,既避免空闲地的浪费,又可为校园增色添彩,增创经济效益,减少投资浪费。

3.1 校园绿化要突出高校特色。每一个大学,都有其各自的重点建设学科和办学理念。校园绿化要将各自的办学理念及历史文化融入进来,要有特性,以区别于其他大学,要突出自己鲜明的办学风格及校园文化品位,在绿化设计上不能生搬硬套,要有新意和创新,使得校园的植物造景和学校的发展及历史渊源紧密结合在一起。

3.2 校园绿化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校园的绿化建设要体现生态性,要具有绿化、美化、香化、亮化功能,绿化应根据不同地形、建筑群功能要求及文化背景。进行合理布局,使得校园的景观富有自然天真的魅力。瀑布流水、亭台楼阁、青翠的植被群落都应该充满着自然风景的勃勃生机,以园林造景创造大自然的原貌。园林植物的栽植也应该结合地形地势,顺其自然,以达到人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达到建设和谐校园的目的。

3.3 要注重校园绿化的文化内涵建设。新世纪校园绿化建设应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多品种植物的配置,富有寓意的植物图案设计,雕有名人字画及词曲诗赋的文化墙、历史长廊、假山、牌匾的修建,悠悠小径、亭台楼阁、小品雕塑及立体藤架的布置,置身其中,能使人心旷神怡,能体味到浓浓的校园文化及其所蕴含的办学理念,使人焕发出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能塑造人”。

3.4 要注重树种的多样性及植物的合理配置。校园绿化在植物配置上要注重植物品种的多样性。植物品种的多样性不仅可以绿化美好校园环境,同时还可以作为学校相关专业教学及科研实习基地。如在校园绿化中要充分利用西北地区的适地树种及秦岭山脉中丰富的植物资源,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特别是对濒危、珍稀树种的栽植和引种,并可尝试性的适时引进外来新品种,校园绿化真正体现出“高等农林院校”的特色。同时在树种、植物的搭配上要考虑其协调性,包括植物的季相变化、生长速度、阴阳性及病虫害的交叉性等。

3.5 校园绿化要注重对名木古树的保护。校园绿化在规划建设时,要特别注意对名木古树的保护。当规划设计方案与名木古树的位置发生冲突或不协调时,应优先考虑更改规划设计方案。古树名木是校园植物资源中的瑰宝,校园内的每一颗古树,都是高校发展建设的历史见证者,被称为“活化石”、“活文物”,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政治、人文资源,具有很深的纪念意义,我们不应该对其随意毁坏。当建筑物或设计方案无法更改时,应考虑将古树名木移植到适宜生长的地方。

3.6 校园绿化规划设计要具有世界前沿性。校园绿化在植物配置上除了考虑多样性外,在植物造景规划设计时,还要不断学习国内外优秀的园林设计方案及理念,更新设计思路,取百家之长,融高等农林校园建设之特色。设计要具有“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专业定位,要充分采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如选用声控、光控、激光、水幕等,产生自然的、新颖大方的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园林绿化景观,创建高水平的、富有特色的校园绿化环境。

3.7 校园绿化要注重投资的合理性及后期管护。校园绿化在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资金的合理使用及设计的科学性。不能一味追求高额经济利润,不考虑树木及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植株栽植密度过大,使得后期苗木的生长前后拥挤,苗木成活率及美化效能大大降低。校园绿化应重视建立相对稳定的多样化的园林植物复层种植结构,实行乔、灌、藤木、草坪及地被植物的多层垂直混交,以改善植物空间布置,减少单一草坪种植,减少后期管护的难度及成本。

参考文献

1 宋德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6

2 蒋英仙.浙江工业大学校园绿化总体规划的初步构思.浙江林学报,1999

篇7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着本质区别,又有着密切联系。两者关注的分别是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品德教育。要想在小学德育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提高二者融合的共同作用力,提高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关键。究其原因,教师是教学的施行者和参与者,教师自身素质对心理健康教育、品德教育影响深远。试想,一个素质低下的老师,如何能高效教学,如何能培养出心理素质良好的学生呢?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有效开展学生教育的前提条件。为了确保小学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实施,学校一方面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管理制度,优化管理体系;另一方面要积极通过教师思想政治学会、教师民主生活会、思想主题活动等途径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强化教师育人意识。

二、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知识传播和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也必须围绕课堂教学而进行。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还要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和心理发展。如在小学三年级第三单元“我和规则交朋友”章节教学中,教师可从交通规则、学习规则、游戏规则等方面来阐述规则的重要性,并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总结家庭、学校、社会生活规则内容,教育学生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师长,爱护公共设施,遵纪守法。接下来,教师可以《小学生守则》、课堂规则、学习规则内容为切入点,探讨规则的约束力和规范作用,如课堂上大声喧哗会影响教学秩序,没有课堂规则的约束,则教学难以进行;见到老师不问好,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看法,进而影响师生关系。总之,小学教师应从教材中挖掘积极向上的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内容,有目的地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三、在德育实践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活动和德育实践是检验德育教学效果的试金石。素质教育提高了人们对教学实践的重视和关注程度,促使许多学校在关注思想品德教学的同时,也加大了教学实践力度。一般来说,小学德育实践形式有德育主题会议、共青团团队活动等。在德育实践活动中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德育的常用手法。如某教师借学校“做文明、自信校园小主人”德育创建活动之际,在班级范围内开展了“微笑进校园”“礼仪伴我行”“榜样在身边”等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该教师先通过活动动员会吸引学生热情参与到活动中来,然后通过文明礼仪歌谣创编、活动宣传页编印对活动进行广泛宣传,进而立足活动文明公约,开展文明礼仪培训和指导,对小学生进行意识力、人格、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心态,注意礼仪,弘扬正气。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篇8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是置身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中的一种特定群体、特定区域的亚文化形态。校园文化活动是体现这种文化的载体和形式。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和窗口,而校园文化是反映学校办学水平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提高学校精神文明创建水准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古人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和窗口,而校园文化是反映学校办学水平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提高学校精神文明创建水准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那么怎样建设大学校园文化呢?

一、紧扣校训内涵,在文化活动中传承和发扬校园精神

所有活动的开展必须有主题思想,高校文化活动同样需要在一个大主题下开展。在高校发展的历史沉淀过程中,最能反映一所高校校园文化传统和特色的是校训,校训基于校园文化并引领校园文化的建设,是学校的灵魂与精髓。高校的校训精神内涵对社会进步以及自身校园文化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展示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历史贡献。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必须与学校固有的文化环境相结合。而校园文化又分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无疑,物质文化对于活动的开展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最核心的是反映学校精神的价值文化、观念文化。校园文化活动要在活动中体现和巩固校园精神,真正使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培育学校个性的重要形式和载体。这样毕业学子走上社会时,打上鲜明的校园文化印记。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既以鲜明的文化个性赢得亲赖,又将校园文化特质辐射社会,促进精神文明的发展。

二、开辟多种途径,立体交叉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生源的素质随着扩招变的更加复杂,文化需求更趋多元。这就要求学校有对应的庞大的文化活动指导队伍和足够的场所来满足学生的需求。按照目前高校的管理模式,建立以校、系、班三级立体交叉的文化活动管理体系,由职能部门、院系二级单位、学生组织等,共同担负起文化活动的策划和指导,更能满足学生对于文化活动的需求。按照文化活动的规模、重要性、交融性,三个层次的活动应该各有特色:首先,由学校团委、宣传部、学生会等组织并直接承办的大型活动主要是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大型活动,如大学生创业大赛、大学生电脑节等,这些活动涉及面广,需要校级部门共同联手实施。其次是系级活动。近年来,随着高校管理重心向二级部门倾斜,围绕专业特色开展的系级文化活动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主流。这样,系科特色的彰显更加明显,活动的社会化趋向更加明显。这类活动由每个系的党团组织、教工团体、学生分会以及各社团策划开展。第三是由班级、团支部、小型社团负责承办的小型活动。这种活动往往以兴趣为导向,灵活多样,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三类活动如果能够交叉轮流开展,那么学生就能拥有丰富多彩、活力四射的大学生活。

三、建立网络文化,传递先进思想和时代最强音

随着大学信息化、社会化发展速度的加快,校园不再是一块净土。互联网走进高校生活虽然短短10来年的时间,却以惊人的速度得到普及和发展。随着学校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目前大绝部分高校已经实现了教学区、图书馆、宿舍区网网通。网络作为“第四媒体”进入校园,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校园网络文化已成为校园文化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有的方式深刻地影响着和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学生,特别是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思想和心理。但网络文化并非一方净土,如何进行引导和实施有效的监管,正成为学校德育亟需解决的问题。所以要抢占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弘扬主旋律,突出网络政治性、思想性、导向性、理论性、亲和性、多样性。如何突破,就要加强研究,努力构建健康文明、艺术化的、蓬勃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使学生在这种文化环境中既获得信息素养和审美能力,又具有正确的信息价值观和道德观。

四、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的基地共建文化

近年来,国家教育部对于地方一般性高校,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口号,目的是强调一般性高校在育人过程中,应该高度关注市场需求,使学生学有所用。从素质教育角度看,学校在育人过程如果能够注重实践环节的培养,能够将社会化教育贯穿在学制的始终,那么教育效果会得到提高。校园文化活动在学生社会化过程中,最突出的贡献就在于她努力避免学生“死读书”,积极倡导“走出去,请进来”,让学生在各种类型的活动中接受经验教训,迅速实现社会化。作为地方高校,要为学生建立更多基地,方便他们参与社会实践,同时不能忽略对于地方文化中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因素的借鉴与吸收。从文化融合角度虚心借鉴地方文化的精华,借助地方文化的优势来提高自身文化的档次。学校可以邀请地方文史专家讲述地方文化史、革命史,请政府官员讲经济发展史、治理方案等,为未来几年更好地学习地方文化作铺垫。同时,学校广泛收集信息,有针对性建立德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每到节假日,将学生分批送到实践基地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接受各种锻炼教育。为传递校园文化、促进地方精神文明建设和增长学生见识起到积极作用。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的工程,不可能用一固定的模式、手段来完成,要使高校教育工作行之有效,除正面教育、积极引导外,还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想在新时期有所作为,取得更大的、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重视校园文化对学校发展的深刻影响。

【参考文献】

[1]沈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江苏高教,2015(02):6-8.

篇9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主要包含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包括了校园的建筑景观、绿化美化等的物化形态内容;精神文化包括了学校的传统、校风、教风、学风制度文化指的是各种规章制度,行为准则等。

物质文化是一种显性的校园文化,除了建筑、环境卫生、绿化建设等,还包括了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提供的健康、高雅的网络环境以及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站等。我院的电子阅览室能够给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览环境,窗明几净、干净整洁,学生身临其境,心情愉悦。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的升华。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校风、教风、学风,作为图书馆,为了配合学院的工作,可以经常举办一些讲座、邀请资深教师、专家等给学生们介绍最新的科技动态,让学生从这些活动中,了解更多的科技动态及科技知识,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保障。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了学校的馆里,规范了师生的言行,而图书馆的规章制度决定了图书馆的正常运转和创新发展。因此,物质文化是基础,精神文化是目标,制度文化是保障。健康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 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高等院校的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它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起着重要的作用。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图书馆与教学、实验并称为高校的三大支柱,同时,图书馆还具有传播知识、传播信息的途径。因此,学校图书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丰富的馆藏资源使高校图书馆成为学校的知识储备中心。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图书馆不仅能够补充课堂的教学内容,还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为师生的科研、教学及学术交流提供便利,尤其对学生而言,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更是能够从中学习到很多课本以外的文化知识,丰富他们的知识面。同时,图书馆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类积极向上的讲座、读书会、演讲赛等来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从而提高学生们的文化修养。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图书馆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履行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为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这一规程强调了图书馆的教育职能,这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是一致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丰富,环境优美,工作人员素质高,有条件、有能力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具体而言,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以下重要作用。

首先,高校图书馆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经过长期积累,馆藏资源较为丰富,这些丰富的馆藏资源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图书馆建设的力度也随之加大,信息资源更加丰富,学生们遨游在现代化的信息资源中文化素质得到不断提高。高校图书馆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具有相对丰富的馆藏资源,这些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力度也随之加大,这就更大强度的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广大学生遨游在这知识的海洋中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其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三大支柱之一,能够充分体现出学校的文化底蕴。而图书馆优雅的环境和良好的文化氛围,先进的网络设备,又为学生学习、教师工作、双方交流创造了最有利条件,大学生置身于这样舒适、便捷、文雅的环境之中,陶冶情操,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营养。

再次,图书馆工作人员能够提供文明的服务。列宁曾说:“图书馆员是图书馆事业的灵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图书馆员也起着关键作用。图书馆员用他们的真心真正做到“读者第一,服务至上”,使读者在和谐愉快的文化氛围中互动交流,对和谐校园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图书馆馆员的工作作风、精神风貌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都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

2 如何发挥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教育家老先生提出:“教育不单在学校,学校之外还有许多机关,第一是图书馆”。由此可见图书馆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图书馆所散发出的正能量也是学生思想品德不可缺少的。是学校重要的教育机构。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机构。

图书馆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高校图书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物质文化是基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具有教育功能。”图书馆之所以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除了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信息资源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图书馆优雅的环境和良好文化氛围,可以给学生们以美的享受,精神上的愉悦,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可以放松心情,愉快学习。其次,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加强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开发,直接影响了校园文化的整体发展,图书馆应认真组织采集健康向上的具有积极影响力的文献资源,杜绝不健康的文化垃圾。加强网络建设,给学生提供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加强图书馆精神文明建设。图书馆还可以利用自身的环境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演讲赛、各类讲座等,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学习和行为方式准则,对于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理想、提升道德情操、培养优良品格起着积极的作用。再次,加强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图书馆文化建设也在随之发展,图书馆文化是图书馆建设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保障。它包括图书馆管理体制及其规章制度、组织机构等。作为高校图书馆应结合自身的历史传承、专业特色、师生需求等实际情况,以实用性、适用性为指导原则,用制度规范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篇10

关键词:教育;生态化;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001-02

一、引言

党的十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中。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发挥教育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学校在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服务功能。

二、生态化教育的界定

生态化教育是以人为本、以适当的成本为基础、以校园自身生态化、对学生进行生态化教育、生态科技创新及服务社会为生态责任,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物质保障,人与校园和谐统一的,具有自我修复、自我螺旋式发展功能的开放的良性循环的系统。

生态化教育是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社会生态化为责任,以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为原则,以生态教育、生态科技创新推广为抓手,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以实现生态文明型社会为目标的教育模式。

生态化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主导是教师。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不应该是径直的过程。教师的引导应该让学生明确干什么,并以极大的热情、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将生态意识灌输,通过学习主体产生巨大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必须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认真地学习生态文明观,但必须要有教师适时必要的引导,才能确保教学活动顺利快捷的展开,使学生获得生态知识,生态建设能力,并使生态思维模式得到发展。

让学生很好发挥主体地位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发挥好主导作用。就完成生态教育目标来说,教师和学生都承担着责任,学生要积极地在教师引导下学习、实践,教师要全心全意地教好学生,而学生养成生态思维模式、生态消费模式是师生共同的目标。

三、高校生态化教育模式创新

在生态文明时代背景下的高等学校,其教育模式应该适应时代潮流、承担历史使命。高校生态化教育模式的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生态文明教育进课堂

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地方,应该承担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责任。高校在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构成上,主要包括生态文明观教育、生态文明知识教育、生态文明技能教育和生态文明道德与法制教育四大部分。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培养“生态人”,使学生建立生态文明观,培养学生养成生态思维模式、生态行为模式、生态消费模式。

生态危机或者生态灾难不是由于生态的发展,而是由于生态意识的不足以及生态伦理的缺失。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使人们认识到,维护自然生态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要想让生态文明理念长久地走下去,就要通过教育来实现。让生态文明教育,进入课堂,加强对年轻一代生态文明理念的教育,让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念扎根于学生心中,让所有人都真正了解并参与到这个不断接力的永续性工程中来。从现实严重的环境问题和国民生态文明状况来看,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仍不明显,任务依然艰巨。

学校要广泛、深入和持续地开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生态文明教育。将生态的被动保护状态变成生态的主动保护状态、把“要我保护”变成“我要保护”。将生态文明教育加入课堂是可行的,但是上课的方式需要用实践的方式来开展,只靠书本来传达,效果有限。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知识竞赛、生态建设小创意、在大学里开展生态方面的选修课等,让学生切身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当中。

(二)校园的生态文明建设

学校在培养学生生态观的同时,应以身作则。如果高校自身生态文明方面做得不到位,如何对学生进行生态教育?如何培养出“生态人”?学校率先垂范,才能引导广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先“修己”才能“治人”。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生态文明观的当代大学生。通过大学生走出校园服务社会来推动整个社会共建生态文明,真正实现大学生生态文明观“辐射”效应的能量释放。另外,生态文明建设是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高校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要实现生态化。

生态文明校园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微观体现,学校生态文明校园建设是环境保护、和谐校园建设、文明校园建设、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需要。校园生态化的对象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物质层面的校园生态化的对象包括:校园办公过程中使用和消耗的一切办公资源。例如: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建立污水生态系统、照明生态系统、交通生态系统、建筑生态系统、固体废弃物生态系统,实现硬件生态化。精神层面的生态化对象包括:在教师心中树立生态化的意识。教师应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教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生态世界观的形成。所以教师应该持续改进和提高自身的生态意识。这种生态化的意识在我国当前首先应体现在节约意识上,例如:老师节约一根粉笔、节约一张纸,以这种节约的理念以身作则,在学生中起到表率作用。随着这种节约意识的树立进一步深化生态意识。

(三)生态科技服务

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生态科技创新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高校必须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学科、人才综合优势,全面提升高校生态科技创新能力,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高校要着力解决生态技术的“最先第一步”。所谓“最先第一步”就是解决生态技术的供给问题。高校作为责任主体,按政府的目标要求承担相应的生态科技创新工作。此外高校还要解决生态科技的“最后一公里”,即解决生态技术的转移与推广问题。

在高等教育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创新能够更好地促进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高校作为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及思想文化传承创新的殿堂,需要积极营造以科学精神为核心的创新文化。发展优势学科,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协同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高校要建立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重大研发与应用平台,形成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生态科技转移模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

要实现生态科技研发到具体应用的转化,必须做好生态科技服务,高校不仅要主攻“最先第一步”,而且也要对生态科技“落脚点”加以重视。2011年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20%,而西方发达国家则达到60%-70%。要解决好相关高校重研发轻转化的顽症,通过引逼机制推动教师大举进入生态技术推广领域,积极主动转化、熟化乃至傻瓜化高校自主研发的科技成果,使之成为发展生态科技实实在在的利器。“引”即激励,重奖把职务技术成果用于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的完成人;“逼”即约束,把相关高校对生态技术供给确定为法定责任和考核指标。

四、结束语

在中国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高校生态化教育,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为社会培养“生态人”、生态科技创新和服务,是所有学校应承担的生态责任。学校应建立“教育――科研――推广”的生态体制。学校要在实际工作中以树立生态意识为突破口,不断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并合理确定监督和评估机制,唯有如此才是高校生态化教育的本质所在。

在学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目的是要使下一代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进而用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改变不良的生产、生活方式,建立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绿色文明”社会,这是人类社会进入新世纪的必然选择,也是新时期教育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孙芙蓉.生态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EB/OL].http:///ll_pd/sh/201206/t20120623_722625.shtml,光明日报,2012-06-23.

[2]Khasikhanov.M.S.Developing the Ecological Awareness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Instructors[J].Russian Education and Society,2008,50(3):73-83.

[3]刘继发.论高校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的必要性[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20(9):86-87.

[4]Mao Yongbo.A Modest Proposal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2010,8(35):189-192.

[5]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报告2011[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

[6]严月萍.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问题探究[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

[7]韦鸿鹏.从全球化交往维度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