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方案范文

时间:2023-12-16 16:33: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乡村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乡村方案

篇1

 

一、项目整体情况

(一)项目背景

砚山县辖7乡4镇3个农场管理区,11个乡镇和3个农场管理区共103个村委会和管理区,我公司光缆已覆盖11个乡镇和3个农场管理区本次设计有线电视覆盖68个村委会、3个农场管理区247个村小组33140户,本次联网有线电视用户24000户,宽带用户3000户,有线电视入网率为72%。目前农村主要采用“小天锅”收听收视方式,大部分用户收视不正常的原因:一是“小黑锅”已被国家广电总局控制和关闭信号;二是易受阴雨天、大雾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三是优质通、长期通和后续服务难以保证。为切实确保农村用户正常收听收视权益,第一时间安全、优质、高效地将党和国家的声音,以及文山、砚山本地节目传输到千家万户,解决边远农村看电视、看本地节目、听广播难的问题,砚山支公司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向砚山县人民政府汇报并争取项目支持,砚山县人民政府同意砚山支公司的2017年农村联网项目建设并投入480万元支持发展项目并把该项目纳入了砚山县政府的十大惠民工程之一,公司根据实际情况将上报本项目分为两年建设,本次项目实施预计发展24000户,政府支持的480万元为发展24000户用户的补助即200元/户(附砚山县人民政府相关文件)。砚山县首次在农村采用光纤到户建设进行联网覆盖,可全面开通电视信号,双向高清互动信号、宽带互联网等多业务信号,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和数字化。

(二)项目基本概况

本项目涉及11个乡镇和3个农场管理区,68个村委会,247个村小组,覆盖33140户。根据我公司人员及村委会干部摸底调查,群众对我公司业务需求量达72%以上,预计新发展24000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

详见《云南有线数字化整转及NGB项目之2017年文山分公司农村联网工程(三期:砚山县)用户统计表》

(三)项目实施慨况

砚山支公司按照集团公司的设计规范和要求进行设计,采用城市模块化设计方式,用户端采用FTTH的级联结构对网络进行建设。现在,其它通信运营商杆路建设已通达各村委会,经我公司与其它运营商协调,主干光缆可并挂其杆路。本次建设预计投入资金1912.753688 万元。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如果本项目不建设,该区域市场将被其它通信运营商占据,今后公司业务想要进入将失去主动权。

2、有线电视是党委政府的宣传工具,该项目的实施使广电网络在物理结构上实现三网融合成为可能,能够让老百姓更好的收看到更清晰、更丰富的有线电视节目。

3、该项目建设实施后,所涉及的村寨都通有线电视,能更好地传达砚山县党委政府的心声。

4、该项目建设实施后,将有效解决农村“小天锅”收看不到电视节目的问题。

5、该项目建设实施后,将有效抵制“小天锅”、IPTV、OTT等对我公司的冲击。

(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2017年已获得砚山县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党委、政府将投入480万元。详见砚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砚政办发【2017】48号

2、网络建设符合用户对双向业务的需求(目前对互联网的需求),项目实施后,将能很好的支撑我公司的业务发展。

4、项目实施后,公司可在这11个乡镇及3个农场管理区所有村委会进行业务发展,大大提高公司的影响力。

5、本项目的实施采用FTTH方式建设,减少维护量、传输稳定、满足今后多元化业务的发展需要,提高公司网络双向业务承载能力,提高信号传输质量,提高服务质量,提升企业品牌形象。

三、项目的市场情况分析

该项目是对双向业务的支撑点,属于基础投资项目,项目建成后,应支持互联网业务的发展,双向视频点播等业务的开展,目前多数用户翘首以盼广电双向业务的开通,该项目建成后,具有较好的双向业务承载能力。

四、当地政府对该项目的态度

有线电视是党委政府的宣传工具,该项目的实施使广电网络在物理结构上实现三网融合成为可能,能够让老百姓更好的收看到更清晰、更丰富的有线电视节目和享受到互联网的服务。本次工程项目得到了砚山县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

五、项目建设方案

(一)项目设计及技术方案

1、项目设计方法:采用农村模块化结构进行设计加FTTH设计。

2、项目技术方案及工程建设规定详细情况见附件:《按需FTTH基础网改设计原则》《有线电视HFC网络双向化工程设计基本规范》

3、网络建设实施方案

(1)建设内容:预计建设光缆1872.594公里、皮线光缆203.44公里,新建设综合交换箱64个,安装光放大器323台。每个村委会光缆纤芯有12芯直通机房。新增24000户。

(2)块内设计图纸

光缆路由图、拓扑图、光功率分配图:

详见《云南有线数字化整转及NGB项目之2017年文山分公司农村联网工程(三期:砚山县)工程图》

(二)项目建设内容、规模及设备器材配置

敷设光缆1872.594公里,新建设综合交换箱64个,安装光放大器323台,预计入网24000户。

详见《云南有线数字化整转及NGB项目之2017年文山分公司农村联网工程(三期:砚山县)预算表》

六、项目实施方式

1、项目设计采用外请设计公司设计。

2、机房至村寨头采用包工不包料,材料由公司自行采购,施工外请。

3、寨头至用户家采用包工包料,即为所需材料由施工单位按需采购组织施工。

七、项目人员配备情况

项目经理:苏爱平

项目管理人员:砚山支公司经理李俊

砚山支公司副经理徐庆明

砚山支公司副经理权秀琼

砚山支公司副经理尹诗猛

八、工程概算

一、本项目预计投入资金1912.753688万元。其中主干光缆及设备器材531.725386万元,施工费(含寨头至用户家材料包工包料)1305.85272万元,工程监理、设计费费75.175582万元。

二、本次项目所需器材数量、单价,详见:《云南有线数字化整转及NGB项目之2017年文山分公司农村联网工程(三期:砚山县)预算表》

九、项目的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分析:

1、本项目覆盖33140户,入网24000户,政府投入480万元(200元/户),项目工程投资1912.7536万元。

户均建设成本:19127536元÷24000=796.98元/户

户均一次性收入:政府补贴480万÷24000户=200元/户

户均综合成本:796.98-200=596.98元/户

 满足集团农村联网项目遴选条件。

2、政府投入480万元(200元/户),基本收视费180元/户每年,入网24000户,项目完成后可收起912万元。项目完成后按基本收视费252元/户每年计算,第一年可收604万元。第二年同样可收取604万元,共计可收取2120万元,项目完成后两年可收回成本并可盈利207万元。

篇2

关键词:数字城市;数字乡村;电子政务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8-0045-03

一、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涵

云南省加强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工作,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工程,是省委、省政府根据三农工作新形势决定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云南省通过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采取以点先行、典型示范、积累经验、完善政策、先易后难、逐步推广的政策,对于扎实推进“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关于“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涵,云南省农业厅在关于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的通知内容中已经给出了简要的概括描述:“通过完善互联网、电脑、数码照相(摄像)机等农业和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立和完善以自然村为基础的农村基础情况、乡风民俗、政策法规、政策补贴、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农业生产管理、农业科技、农村财务管理、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标准、名优产品、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招商引资、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资源环境管理、农村规划建设、农村疫情检测防治、气象、扶贫开发、卫生、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农村经济社会信息数据库,建设信息网络服务平台,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村社会管理服务信息化,采用图、文、声、像和多媒体等多种形式,为农民提供及时,高效的信息服务,为各级党委、政府了解农村基层和新农村建设情况、实施科学决策提供依据。”[1]由此可知,“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涵实质就是三农的信息化建设。

二、从“数字城市”到“数字乡村”

1.用“数字城市”带动“数字乡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信息化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信息化的运用已经融入到了城市经济、乡村经济及其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化一般首先是在发达地区和城市建设发展,而后慢慢过渡到落后地区及乡村的一个动态过程,是信息时代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如中国信息化发展,首先是数字北京、数字上海、数字广州等发达城市率先进行科学规划并进行试点工作,而后才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推开。一般来说,城市以工业化为主,而工业化是工业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乡村以农业为主,而农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基础。按照成熟工业化国家的发展道路,是先实现工业化,后发展信息化,然后再把信息化延伸到农业,最终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这并不是一个矛盾的过程,在全球信息化浪潮中,人们不仅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推动工业化发展,建设“数字城市”,同时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农业的发展,建设“数字乡村”,反过来,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的发展又为信息化提供了建设经验和技术支持。中国目前数字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同样得到很大发展的同时,用“数字城市”经验来带动“数字乡村”建设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是一种相互依赖、互为促进的关系,两者也将共同推动信息化的进程。因此,某种程度上可以将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理解为信息社会的重要内容。

2.“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能互动发展。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是一个全局性的长远的战略思维,其核心在于:(1)用数字化手段统一处理城市或乡村问题;(2)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3)为建设数字省份、数字国家、数字地球创造条件。具体地说,就是在城市和乡村的层次上,长远地规划区域数字信息的获取、处理、应用等方面的相关工作,从系统论和一体化的角度来整合已有的或者正在发展的与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相关的理论、技术、数据、应用和能力。数字城市与数字乡村的建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定目标。目前,应当建立多应用层面的数字化地区、数字化城市或数字化乡村,能够更广泛、深入地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云南省自2007年提出“数字乡村”建设以来,“数字城市”建设同样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特别是2008年11月4日,昆明市委书记仇和在考察中国电信云南公司时指出:“昆明将建成为‘无线数字城市’,以信息化带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毫无疑问,以信息化推进城市数字化和乡村数字化,是未来各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和方向,同时,城市数字化和乡村数字化也要将实现地区数字化、省份数字化、国家数字化、全球数字化作为其发展目标,因为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三、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及成因分析

1.现状。云南省“数字乡村”项目从2007年开始起步,到目前为止,云南省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已经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据统计,到2008年10月27日,全省共制作上传乡村视频文件2 238个,其中乡镇视频351个,完成比例为26%;行政村视频1 887个,完成比例为14.1%;已完成报表数据更新的行政村有6 547个,完成比例为48.6%;已完成报表数据更新的自然村有34 388个,完成比例为28.8%。另外,数据更新工作已完成近50%,其中德宏州、红河州、保山市完成了80%以上,普洱市完成17.2%、临沧市完成20.3%、迪庆州21.7%、昭通市25.1%。视频制作上传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昆明市已经完成了所有乡镇和行政村的视频制作上传工作,楚雄州乡镇视频已经百分百的完成,大理州、保山市也完成得较好,分别完成了61%、44.4%。丽江市至今还未启动视频制作上传工作,普洱市只做了一个乡镇的视频,完成比例为0.09%、临沧市完成了3个乡镇和10个行政村的视频,完成比例1.3%,昭通市完成2个乡镇和51个行政村的视频,完成比例3.9%,文山州也只完成了3.9%[2]。从上面的这一系列数据中可看出,云南省数字乡村项目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仅仅在短短两年之内,就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且其建设力度仍在不断加大,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增多。但同时也会发现,在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部分地方领导不够重视,目前仍就没有开展数字乡村建设,信息化滞后等状况。

2.存在问题。总体来说,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离保障三农工作顺利开展还有一段距离。从科技上看,目前由于对“数字乡村”的理论方法、关键技术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难以对全省各地“数字乡村”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从人员素质上看,部分信息采集人员、电脑设备、电脑操作人员技术不熟练,影响了工作进度,在信息采集过程中,虽然对各村、寨进行了基础信息和照片采集,但照片采集数量不够,有的照片规格不附合要求,不能满足网页制作需要。其次视频采集制作要求要有较为专业的人员进行摄像、编辑、配音,编辑还要有相应设备和软件,而部分地州,特别是贫穷乡镇均不具备条件;从工作进度方面看,有的地市(如昆明、曲靖、玉溪)工作进度较快,已按实施方案要求完成全部村民委、自然村的基础信息表、照片的采集,并已完成电子版信息表录入和照片分类保存;而有的地市(如香格里拉、丽江、怒江)进度较慢,基础信息表、照片的采集还未完成过半,电子版信息表录入、照片分类保存工作进度缓慢;从建设规划角度看,云南省各地市在数字乡村建设上的条件、标准和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统一、规范的规划和技术标准难以确立,即使在着手统一规划之后,也很难尽快达到协调统一;从自身利益考虑,在统一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各地市对本地区的利益考虑得太多,不仅仍然各自为战,而且顾虑太多,拖拉被动,对总体建设规划不支持,具体到各村和个人则更不会积极响应,甚至还会抵触;从应急管理和服务体系角度看,旧的应急体系容易导致重复建设、浪费资源,表现在人、财、物等各方面的重复投入,各地市为了完善本地区的应急机制,往往重复购置一些设备,同时增加一些人员。另外,随着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不断出现,现有应急管理与服务体系的问题也越发凸显出来,不仅变得反应迟钝和效果不佳,而且还常常发生相互之间的脱节和制约,造成本就非常有限的应急资源大量浪费,导致应急管理与服务成效急降。

3.原因分析。毫无疑问,“数字乡村”的建设其基础条件取决于信息化发展程度的高低,如果某一地区信息化程度高,则该地区发展数字化也将相对容易。然而伴随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的认识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影响和制约信息化长远发展的因素也日益显现。对于在云南省数字乡村初始建设过程中,为何会出现上述一系列相关问题,本文认为这主要还是应归结为云南省的信息化水平,具体体现为六个方面:第一,云南省信息化应用总体上仍处于分散推进阶段,体制性、机制仍然存在,电子政务协同服务水平有待加强,社会信息化整体水平有待提高;第二,信息化基础设施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现象比较突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相对滞后,条块分割的信息孤岛问题依然存在。信息系统的标准、相关数据的格式、形态等有待进一步完善;第三,信息化发展水平尚不平衡,地区间、城乡间信息化水平差异明显,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不同群体之间的“数字差距”较为明显;第四,信息化普遍服务的广泛性不够,社会化专业服务体系和配套的政策措施尚待完善,低收入社群和弱势群体的信息能力较弱,信息不对称现象有加剧倾向;第五,信息化“双刃剑”的负面效应日益突出,信息系统故障、计算机病毒、网络犯罪、黑客攻击、不良信息传播等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信息安全管理比较薄弱,信息安全的技术能级亟待提升。日益严峻的信息安全、网络安全问题威胁着重要信息系统的可靠运行[3]。

综上所述可知,在云南省“数字乡村”持续快速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只有立足现状,发现问题,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然后再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最后认真把这些问题解决掉,才能强化云南作为全国“数字乡村”的领头兵地位,才能为其他省市提供相关的参考标本,才具有其他省市借鉴的价值,才能初步形成信息社会的基本框架,勾勒出“数字云南”的大致轮廓。

四、建设“数字乡村”的对策建议

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在中国是一个创新,综观全国三农工作的开展过程,把三农纳入信息化建设,云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省份。因此,对于云南省乡村数字化的发展就不可能从其他省市借鉴经验,但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的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电子政务和数字城市的建设无疑都给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基于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数字乡村”。云南省电子政务工程自2002年开始实施,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基础平台也自此开始建设,截至2007年底,全省电子政务骨干网已接入4 344个政务部门,省级各部门依托云南省电子政务网已建及在建全省性专网达44个,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基础平台得到充分应用。另外,2007年7月以来,云南省建立了以云南省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为龙头,80个省级部门网站、1 300余个州市政府和部门网站、8 300余个县区政府和部门网站为支撑的全省政府信息公开网站群,保障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为下一步推行“一站式”服务和网上审批、交费、办证、求助等电子政务应用以及实施网上执法监察和效能监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4]。因此,如果云南省在建设“数字乡村”时能很好地应用其已经成形的电子政务平台,依托云南省电子政务建设已取得的成效,很好地利用云南省电子政务已有的信息基础设施资源,相信定会为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基于数字城市经验发展“数字乡村”。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在中国可谓独一无二,因此,要实现快速发展,就只有摸着石头过河。但这也并非毫无经验可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特别是中国100多个数字城市的建设经验就可作为参考。如“数字北京”、“数字上海”、“数字广州”、“数字深圳”、“数字杭州”的建设都已经初具规模,其经验也可谓丰富。另外,2004年,云南省为了结合电子政务建设的需要和步骤,提出了建设“数字昆明”的设想,并开展了对“数字昆明”建设的前期摸底调研工作,2007年底,“数字昆明”建设启动了三期工程――昆明市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数据交换共享平台扩容项目,并计划于2008年8月完成。从中可以看出,云南省通过对“数字昆明”的建设,已经总结了一套“数字城市”建设的技术思路,相信对云南省数字乡村的信息化工作将具有一定的示范和指导作用。所以可认为,在云南省建设数字乡村时,如能借鉴其他省数字城市建设经验,把在云南省打造数字昆明的技术、思路,通过修改完善后,直接转嫁到数字乡村建设上,进行去粗取精,优势互补,相信定能促进云南省数字乡村的快速发展。

3.基于云南省省情完善“数字乡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业,难点在农民。“十一五”时期,云南省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作为目标。并认为,全面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云南省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云南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是进一步提高云南人民文化经济生活水平的急迫需要和重要选择。正是立足于这一战略选择,云南省的信息化发展从电子政务开始,接着打造数字城市而后迈向数字乡村,以建设“数字云南”为长远目标,最终构建面向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全数字化信息系统。云南省“数字乡村”工程规模庞大,所以在建设过程中应重点强调统筹协调,节约物力,即集中全省各业务部门现有设备和信息资源,与国家实施的“金农”、“金水”、“信福”和“三电合一”项目等信息化工程建设项目相结合,不搞重复建设。同时,还需运用市场机制,鼓励企业参与,共同建设农业信息交互平台,尽最大努力争取做到使云南省数字乡村信息库内容基于省情,立足于三农,让农民尽快掌握先进技术和市场信息,在探索中不断前进、不断完善,从而形成开放的现代化、信息化模式,为云南省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遇,整体性地解决区域、全球所面临的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等问题,为解决全球范围内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建设方案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云南省农业厅关于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的通知内容[EB/OL].云南数字乡村网,ynszxc.省略/szxc/ProvincePage/newsview.aspx?id=2280016,2008-01-10.

[2]省农业厅“数字乡村”工程项目实施小组办公室,全省“数字乡村”工程建设进展顺利[N].数字乡村快讯,2008-10-28(2).

篇3

备份成功率达99%;数据保护所需管理时间减少75%。吉林省农村信用社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数据保护改革之路。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中,越来越多的金融业务都在依托IT实现,这给相关企业、组织和机构的IT采购部门带来了巨大压力:一方面,IT部门需要满足不同业务部门众口难调的技术需求;另一方面,IT部门还要充分考虑产品的易用和可用性,同时关注产品的性价比和整体拥有成本。在数据保护过程中,多方面的需求都要兼顾,这往往让用户无所适从。

不过,以上所描述的IT采购挑战对于吉林省农村信用社(下文简称吉林农信)来说似乎并不是问题。“在选择赛门铁克NetBackup硬件设备时,我们首先考虑的是易用性。我们不必让自己成为技术专家来使用产品。”吉林农信主管侯福祥说。

侯福祥的部门负责为信用社提供 IT 服务和技术支持。他们在众多的产品选型考量因素中将“易用性”放在了首位。

业务需求催生数据保护变革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2014年2月底的《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目前我国乡村人口约为6.3亿。作为乡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农村信用社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合作金融模式发展过程中,农村信用社真正做到了立足于乡村,服务于农民。

农村信用社是经国家批准设立、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它以社员互助为主导思想,对农村提供金融服务。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信用社正依托IT提供全方位的数字化金融服务。

吉林农信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例子。目前,吉林农信已经拥有包括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在内的诸多数字化渠道。依托这些新渠道,吉林农信为客户提供了多样化且便利的金融服务。而在实现数字化金融服务的过程中,吉林农信经历了一个数据保护方案更新换代的过程。

我国吉林省是一个仍有广泛农村地区的大省,省内2700多万人口中有大量居民居住在农村,从事种植和养殖业。为了向偏远地区提供金融服务,带来更多的发展经济的机会,吉林农信应运而生。

以贯彻执行国家的金融方针政策,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业务活动以为社员提供服务,促进社员的发展为宗旨,吉林农信历经多年发展,目前共设立了50多家分行。“农民致富的银行、微企成长的银行、居民兴业的银行”,吉林农信将这三句朴实的话语作为自己的服务宣传口号,并在服务对象上坚持了“七个面向”:面向广大农民、面向社区、面向三产、面向中小企业、面向消费领域、面向政府推荐经济效益好有固定回报的项目、面向资本市场。

目前,吉林农信的IT服务和数据都由位于长春的设备中心集中托管。长期以来,其核心的财务和会计系统一直在进行定期备份,并会将数据进行离线存储,以满足灾备的需要。

尽管吉林农信已经依靠其五个核心系统自带的备份和恢复操作系统工具满足了相关的监管需求,但它依然希望能够为其所有数据提供更进一步的保护。吉林农信预计,其每年的数据增长幅度至少会达到10%左右,而备份和恢复操作会占用IT员工过多的时间,而备份和恢复故障也会随之频发。因此,更新数据保护解决方案势在必行。“我们需要变革数据保护方法,以更好地服务于业务。”侯福祥说。

缩短75%的管理时间

为了更好地实现数据保护,吉林农信的IT部门进行了长期的技术和设备测试,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就是赛门铁克NetBackup硬件设备。赛门铁克NetBackup硬件设备将介质服务器、赛门铁克NetBackup软件以及经过优化的可伸缩存储整合在了一起。这种软硬件一体化的数据保护解决方案基于英特尔系统进行开发,并针对可靠性和性能等进行了优化,消除了与构建备份系统相关的复杂性。

在新旧技术、现代与传统备份方式的竞争中,侯福祥和他的团队最终选择了赛门铁克NetBackup硬件设备。吉林农信选择赛门铁克NetBackup硬件设备的主要依据有以下三点。

第一,管理时间缩短75%。

吉林农信许多关键的系统依靠IBM DB2数据库提供数据访问。赛门铁克NetBackup IBM DB2 UD通用数据库在保护这些数据库的同时,可确保备份过程中数据库仍旧在线并可供应用程序使用。吉林农信还使用了NetBackup Sybase和Microsoft SQL服务器。赛门铁克的数据库提供了基于向导的配置功能,使得管理员可以通过直观的图形用户界面,方便地对IBM DB2备份和恢复执行逐步配置。“备份关键数据库时不影响可用性,这一点非常重要。”侯福祥表示。

“在选择赛门铁克NetBackup硬件设备时,我们首先考虑的就是易用性。”侯福祥说,“我们不必让自己成为技术专家来使用产品。如今,我们的备份管理员每天只需10至20分钟,即可备份好所有内容,而以前每天仅管理5个核心系统的备份就需要花费1小时。”

吉林农信使用赛门铁克NetBackup OpsCenter每周生成备份作业的报告。“报告表明,部署赛门铁克NetBackup硬件设备后,备份的成功率提高到99%,管理数据所用的时间也减少了 75%。”侯福祥表示。

第二,100%恢复成功率。

为了尽可能减少备份数据的存储需求,吉林农信使用赛门铁克NetBackup Data Protection Optimization创建了介质服务器重复数据删除池。“赛门铁克NetBackup硬件设备NetBackup的重复数据删除功能将我们备份映像的大小减少了80%。”侯福祥介绍说。

重复数据删除技术的采用使得通过WAN向灾难恢复硬件设备复制数据变得可行。“如果需要从任何一个数据中心恢复数据,我们无需再搬运磁带,这可以节省3至4个小时的数据恢复时间。”侯福祥表示,“使用 赛门铁克NetBackup 硬件设备,我们获得了100% 的恢复成功率,而且恢复速度是以前的8倍。”

第三,备份规模扩大10倍。

“赛门铁克NetBackup硬件设备与以前的系统不可同日而语。”侯福祥说,“以前我们只能备份5个核心系统,现在每晚就可以备份接近50个系统,并可在3小时内完全备份10TB的数据。赛门铁克NetBackup硬件设备的使用,让我们有能力在以后确保遵守规定的备份时间。”

此外,利用赛门铁克NetBackup硬件设备,吉林农信也获得了足够的数据保护弹性。一旦未来相关政策法规要求改变或者演进,吉林农信无需更改或替换数据保护基础架构即可持续满足未来需求,保护已有投资。

侯福祥在综合比较后表示:“赛门铁克NetBackup硬件设备比以前使用的备份工具的操作和管理都简单得多。”

如今,吉林农信可以每天晚上备份其所有数据,而不是像以前那样仅能备份核心系统。吉林农信在IT系统方面的革新与演进,不仅有助于其业务的开展,同时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

数据保护能力全面提升

吉林农信之所以要更新其备份系统,主要目的是遵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制定的数据保护要求,加快备份和恢复速度,能够在每天晚上完成所有生产系统的完全备份,同时将关键备份数据复制到灾难恢复站点。

篇4

关键词:Google Earth;公路工程;卫星影像;虚拟演示

中图分类号:U495

0 引言

Google Earth ( 简称 GE) 是一款由 Google 公司开发的虚拟地球软件, 它把卫星影像、 航空照片、 三维地面模型等 G I S 信息布置在一个地球的三维模型上, 供人们浏览使用, 是目前较热门的大众化的地理信息系统。Google Ear t h 主要有四个版本,即Free版、P lus版、Pro版以及企业版等, 其中的Free版是免费的,用户可自行从网上下载。不同版本在客户端上的卫星影像等信息是相同的,它们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功能的差异。

1 公路工程中Google Earth的应用分析

目前,研究Google Earth的人日益增多,但大部分的人只是浮于表面,并未深入研究其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前景。Google Earth自身就可提供全世界的卫星影像图以及三维地形数据;使用者可通过KML文件将其所定制的数据导入其中;该软件还有编程接口,开发人员可通过该软件进行二次开发。以上这些因素都有利于Google Earth被广泛应用于公路领域。

1.1 卫星影像的公路选线

控制经济发达地区公路选线的主要因素包括农村、乡镇、开发区以及路网等。测绘部门所提供的地形图资料大部分是二十多年前的,与实际情况的出入比较大,一般会加大公路选线的难度。Google Earth所拥有的卫星图像是全世界范围内的,对于大中城市而言,其影像清晰度非常高,现在还在持续更新中;乡村区域的水系影像比较清晰,村庄大致可分辨出来, 尤其是较为集中的工厂区域的影像,清晰度比较高。一般二级与三级公路都可分辨,水泥路及其附近的植物有鲜明的对比,在卫片上的清晰度要更高;对于大中城市区域而言,其影像分辨率可高达0.6米,通常公路上的标线都可显示出来,与1 : 2000 的地形图相比,在有的方面它所呈现的地物信息清晰度更高一些。由于这些卫星影像所拍摄的时间是近几年,所以所反映的现状比地形图要更加贴近现实,有助于公路选线。实践表明,在卫星影像图的提取过程中,要使大中城市等高清区域的图像最清晰,可将浏览高度设为五百米;如果是相对较为模糊的乡村地区,将浏览高度设为五千米,这是的图像最为清晰。可通过Google Earth COMAPI编程的方法将卫星影像快速提取出来。首先,通过程序对Google Earth进行控制,从而可方便的对所指定区域的数据进行自动下载;接着,通过程序对影像进行分区捕捉,同时,将影像四个角的坐标计算出来;最后,根据坐标在Auto CAD中对图像进行定位,重新进行图像的拼接,之后便可以用于公路选线。

1.2 数字地面模型的公路选线

控制山区公路选线的主要因素是地形,虽然在公路设计中,数字地面模型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前期公路建设工作中,使用地形图来选择线路的情况还是要多一些,因为数字地面模型的资料比较少。将Google Earth中全世界范围内的三维地形数据提取出来后可在公路选线中得到应用,通过Google Earth的API接口进行编程来实现核心技术,首先,对Google Earth进行控制,从而对区域内的高程数据进行自动下载;接着,通过API在一定距离范围内对三维坐标点进行查询,以得到区域内每个点的高程,将其保存在文本文件中;最后,通过专业软件对所获得的高程数据进行三维数字地面模型的建立,再将其投入到选线研究之中。研究发现,对于不同的区域而言,其Google Earth中的三维地形数据的精度是有差异的,最精确的是美国地区,点与点之间的距离在十米左右,所采用的模型为矩阵式,基本满足设计精度要求;其他地区点与点之间的距离是美国的5到15倍,采用的模型一般为三角网式,可在公路选线中应用。在对以上数据进行提取时,设置浏览高度在一千米到两千米之间即可达到以上精度。

1.3公路建设方案的三维虚拟演示

以往的公路设计所采用的方案通常都是用二维图纸来表达三维,所理解的建成工程实际就是将各投影面的二维图信息综合在一起,从而在大脑中构建一个三维的公路模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视频动画形式的公路三维模型也随之出现了,还有专门用于工程演示的三维演示软件。虽然二维图的三维表现方式因为这些因素而发生了改变,但存在着较大的工作量,交互性也不是那么容易达到要求,尤其是无法完全表达周围的环境,因此该应用范围比较局限。而Google Earth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工程所在区域的三维虚拟已经因为全球范围内的三维地形数据及卫星影像而建立。

1.4 公路三维信息管理系统

Google Earth自身所包含的信息量就非常丰富,如:全世界的卫星影像图及三维地形数据、公路网以及机场等,实质上,它就是一个GIS系统。以该思路为基础,可通过Google Earth这个平台,对其进行扩展,从而使其成为一个三维公路信息管理系统.这个系统主要是使用公路及其相关数据对Google Earth的数据内容进行扩展,同时通过API编程对其功能进行扩展。因为Google Earth是以虚拟地球为基础所研发出来的,以它为平台所建立的GIS系统有两个比较大的优势,即各区域的地理信息可无缝集成;各行业的地理信息可叠加且无限扩展。而目前Google Earth自身的数据也是在持续增加的。

2 结语

Google Earth应用于公路建设中,尤其是方案设计前期,可快速且高效的完成原来的外业调查工作,工作效率有了很大的提升。通过Google Earth来实现公路设计方案的虚拟模型的建立、演示以及审查,已经有所尝试,且效果不错。在Google Earth基础上建立的公路三维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它将改变传统的信息管理系统模式,自此,我们将进入三维模式时代。因为Google Earth的API现在还没有正式公开,所有基于Google Earth的开发均处于初步尝试阶段。

篇5

一、任务目标

全面落实脱贫攻坚行动方案,对扶贫工作重点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建设情况进一步查缺补漏,完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组建群众文化团队,开展系列文化惠民活动,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创作生产一批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主题文艺作品。实现省定贫困村文化惠民活动“一村一年一场戏”全覆盖。培育文旅融合样板村,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推动特产销售,举办乡村旅游节庆活动,撬动乡村旅游大市场,加大促进旅游扶贫村、具备旅游资源和开发条件的区脱贫迁建村、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村负责人培训力度,以乡村旅游发展助推脱贫攻坚。

二、时间安排

全面梳理文化旅游扶贫任务,倒排工期,强力推进。3月底前,对各科室、各乡镇(街区)扶贫攻坚以来工作成效进行自查评估;4月中旬配合市文旅局完成第三方扶贫资金使用情况专项审计,全面摸清旅游扶贫发展现状和底数;4月中旬前做好迎接市局委托第三方对扶贫脱贫攻坚成效验收的准备;5月中旬前根据自查情况和市局反馈情况进行自查自纠、查缺补漏,举一反三,建立台账,补短板、强弱项,根据自查评估情况进行整改提升;6月中旬前将问题全部整改到位;7月底前,全面做好迎接市扶贫办评估验收的准备工作。

三、工作措施

(一)深入开展文化惠民工程

一是加强贫困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核查扶贫工作重点村文化活动室在硬件建设、服务内容、活动开展、开放时间等方面是否符合省、市脱贫攻坚标准与要求,充分发挥服务效能。积极推进县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在有条件的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室)建设服务点,今年基本形成覆盖全县、运转规范、服务有效的基层图书馆、文化馆服务网络体系。继续实施儒学讲堂标准化建设工程,在有条件的省市扶贫工作重点村,建设标准化儒学讲堂。推进农村书屋改革创新。

二是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将“戏曲进乡村”演出向省定贫困村倾斜,优选国家艺术基金扶持项目、精品剧目、扶贫小戏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反映农村生产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采取连片演出、小分队演出等多种演出形式,提升演出效果,让广大村民在家门口就享受到文化大餐。

三是加大艺术作品创作力度。运用文艺形式讲好脱贫故事,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营造脱贫攻坚全面收官浓厚氛围。加快创作生产乡村振兴题材重点剧目,争取年内完成剧本创作。加强农村现实题材艺术创作,督导更多优秀剧目早日立上舞台。继续开展非遗扶贫培训和文创产品宣传推广工作。

四是加强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区迁建社区全部建成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资源充足、设备齐全、服务规范、保障有力、群众满意度较高的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使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成为区脱贫迁建公共服务综合平台。

(二)是全面完成广电精准扶贫工作

实现广播电视无线信号“户户通”,在原有三个发射基站的基础上,再增设两个发射基站,力争6月份动工,7月份完成站点增补工作,确保无线数字电视信号全覆盖、户户通。

(三)实施乡村旅游产业扶贫工程

一是培育乡村旅游扶贫载体。采取景区带动、“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方式,支持乡村旅游合作社、涉旅企业等经营主体,带动A级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周边的贫困户就业增收。指导有条件的旅游扶贫村、区脱贫迁建村挖掘周边旅游资源,充实旅游元素,完善旅游功能,培育文化旅游小镇、文旅融合样板村和创建A级旅游景区,以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群众脱贫增收。

二是规范使用扶贫资金。进一步发挥旅游扶贫资金作用,增加贫困人口股息和分红。聘请第三方开展扶贫资金使用情况专项审计,并形成审计报告,根据审计情况立即督促问题整改。

三是实施旅游扶贫宣传推广工程。通过文化塑魂,旅游承载,推动产业融合,丰富旅游业态和项目,努力构建“旅游+文化+乡村”融合发展大格局。举办旅行社乡村游踩线活动。开展“助力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积极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品牌。通过微信、微博、移动手机客户端和媒体专栏等方式,加大乡村旅游产品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好客网、齐鲁乡村旅游网等网络平台,深化与旅游电商合作,实现旅游扶贫村产品、项目的网上推广、网上营销。

(四)开展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活动

一是充分发挥全县文旅系统委派第一书记的作用。以建强支部为目标,加强派驻村班子建设,提高政治引领和脱贫致富能力,完善扶贫计划,实现精准扶贫。

二是继续做好帮扶村调研走访慰问工作。做好领导干部到联建村进行走访调研工作,深入了解、帮助解决联建村的问题和困难。组织局机关全体党员在重要节假日,走访慰问困难党员、老党员和贫困户,帮助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困难。“七一”、“春节”等重大节日期间,组织各党支部到联建村走访慰问,慰问老党员和困难党员群众,开展扶贫主题党日和共建共驻活动。

四、政策保障

一是加强组织保障。成立县文化和旅游局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指导、协调推进文化旅游扶贫工作。制定并印发《2020年精准脱贫攻坚战实施方案》。定期组织召开局党组会、局长办公会,专题研究部署文化和旅游扶贫工作。局市场资源推广管理科负责做好旅游扶贫日常工作及调度。

二是强化资金投入。积极整合公共文化、艺术创作、文化产业、文化培训等各类资金,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特别是在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基层文化活动设备购置、戏曲进乡村等必备文化阵地和服务方面,给予重点支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旅游扶贫项目,推荐报送一批金融支持旅游扶贫重点项目,拓宽旅游扶贫项目融资渠道。

篇6

数字化小组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数字化改革的决策部署和《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小组2021年工作方案的通知》(浙农字函﹝2021﹞229号)要求,切实抓好“数字三农”专班重点任务“肥药两制”改革集成应用,推动“肥药两制”改革综合试点建设数字赋能,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职责分工

(一)机构人员

组长:皇甫伟国,负责小组全面工作。

副组长(常务):朱秀丽,协助组长开展工作,负责小组日常工作,协调对接相关单位。

副组长:宋兆祥,协助组长开展工作,负责做好自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网络公司与省厅委托的网络技术公司的协调对接,4月底前完成系统对接;负责数字化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子平台、农产品合格证、农业主体生产记录等工作。

副组长:余晓华,协助组长开展工作,负责做好自建农资监管平台网络公司与省厅委托的网络技术公司的协调对接,4月底前完成系统对接;负责数字化系统农资监管与服务子平台、“肥药两制”改革农资店、肥药批发环节大数据统计等工作。

副组长:吴降星,协助组长开展工作,负责化肥定额施用示范区建设,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服务融入数字化系统,配合做好农业主体化肥购买施用环节的生产记录;负责农药定额施用示范区建设,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服务融入数字化系统,配合做好农业主体农药购买施用环节的生产记录。

成员:齐敬甲,“数字三农”专班成员,协助组长、副组长抓好各项工作,负责综合试点县创建、试点主体培育,筹办相关活动和会议;负责落实上级交办各项任务,做好相关文件材料的起草和信息宣传,联系网络技术开发公司做好数字化系统建设。

成员:章雯雯,负责与区县“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小组的对接联系,做好调度和统计工作,完成各项交办任务。

成员:周宏华,市农业综合执法队联络员,承担农资监管与服务子平台运维管理,组织开展示范农资店的创建验收,做好业务指导和操作培训,参加相关协调会议。

成员:曲龙,质监处联络员,承担农产品质量追溯子平台运维管理,配合开展试点主体培育,抓好农产品合格证和生产记录电子台账,参加相关协调会议。

成员:高湖滨,市农技推广总站联络员,承担“浙样施”平台有关功能叠加进数字化系统,会同科教处建立试点主体化肥减量跟踪监测调查制度;承担制定水稻化学农药定额施用标准和技术导则并导入数字化系统,参加相关协调会议。

成员:吕长淮,负责《宁波市“肥药两制”改革精准管控应用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暨建设方案》和局《“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改革项目实施方案》的拟制,负责与省厅委托的网络技术公司和宁波国际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的对接,负责做好系统平台建设招标、实施等工作。

成员:省厅委托的网络技术公司人员,负责做好需求对接,提供技术支持,完成与数字化系统开发相关的各项工作任务。

小组办公室设在局科教处。

(二)工作任务

坚持从“农民生产绿色生态农产品、政府实现肥药双减量”的双向需求出发,以“肥药两制”改革综合试点创建为载体,推动“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应用落地,加快构建快速响应、高效执行、精准追溯、科学决策的执行链,不断增强农业绿色发展内生动能和智治水平,打造农业高质高效金名片。

二、指标体系

(一)数字化系统。在系统中设置肥药实名购买活跃度、定额施用活跃度,肥药实名购买活跃指数、定额施用活跃指数4个核心指标。前两者用于评价农资店、试点主体“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应用程度,后两者用于评价区县“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应用程度。

(二)示范农资店。按照省厅“肥药两制”改革农资店评价指标体系(浙农法发〔2020〕5号),体系内包括数字化管理、绿色化服务、规范化经营3个方面共14个二级指标,对符合条件的报省厅认定为“肥药两制”改革农资店。

(三)试点主体。按照浙江省农业主体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绿色生产、绿色环境、绿色资源、绿色管理、绿色形象5个方面,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产业大类,差异化设置二级指标的内容及权重,对农业主体进行滚动式评价,在系统平台中以三色图形式展示。

(四)综合试点县。按照“肥药两制”改革综合试点县创建实施方案,在综合试点县创建评价体系中设置试点创建、制度创新、生产方式、资源循环、生态环境5个方面共25个二级指标,对完成创建的4个区县市报省厅进行分批认定。

三、工作体系

(一)下达计划。印发“肥药两制”改革综合试点2021年工作计划,明确综合试点县、示范农资店、试点主体等各项目标任务,将数字化系统建设和应用作为强基固本的重点任务。

(二)组织实施。梳理“需求清单、问题清单、任务清单、改革清单”四张清单,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工作联系制度,实行“周报送、月通报、季会议、年考核”工作机制,适期召开“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协调会、座谈会、现场会。

(三)服务指导。依托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开展千家试点主体大轮训,建立面向农业主体的“一对一”联系责任制度,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开展现场调研和检查,切实抓好以电子台账记录为重点的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

(四)评价验收。按照“县级自评、市级初评、省级验收”的流程开展综合试点创建评价验收。

(五)考核管理。推动肥药实名购买、定额施用活跃指数等指标纳入“五水共治”、乡村振兴实绩、平安宁波等考核体系,根据数据调度情况对区县市考核打分,压实各地政府职责。

四、政策体系

系统梳理“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工作存在的短板和弱项,有的放矢出台《关于开展“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系统试运行的通知》等政策文件。

五、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由两张画像组成,一是从绿色优质农产品比率、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等维度,勾勒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画像;二是从化肥使用量、农药使用量等维度,勾勒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画像,综合评价各地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总体情况。

    

附件:宁波市“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任务分解和进度安排

 

附件

宁波市“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任务分解和进度安排

分任务

难点堵点

对策措施

责任单位

“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监管系统建设

在省厅统一建设的“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系统中,主体评价等模块以及活跃度、活跃指数等指标仍需完善

督促省厅委托的网络技术公司根据要求于4月下旬完成相关模块和功能建设

科教处、农业综合执法队、质监处

“肥药两制”改革千家试点主体仍有4家未录入系统

督促省厅委托的网络技术公司于4月下旬之前,根据各区县市提供的试点主体名单完成数据核查入库

种植业处、科教处

省市县一体化的“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系统建设仍需加快

4月底前,将今年的4个“肥药两制”改革综合试点创建县率先接入省“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监管系统

科教处、镇海区、象山县、慈溪市、海曙区农业农村局

宁波以及县市区使用自建平台,还未实现无缝对接省“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系统

负责做好有关区县市农业农村局、省厅委托的网络技术公司、负责开发地方自建平台的网络公司三方协调对接,抓紧落实具体操作方案,4月底之前完成系统转移或者系统接入

质监处、农业综合执法队、区县市农业农村局

在局“数字三农”协同应用平台、浙政钉、浙里办应用平台上无法直接打开“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系统

加强与“数字三农”专班对接,推动市“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系统接入“数字三农”协同应用平台和市政府数字门户,力争4月底之前系统上线并试运行

科教处、局“数字三农”专班

“肥药两制”改革农资店创建

对“肥药两制”改革农资店创建情况掌握不深

于4月下旬组织开展一次专项检查,于6月上旬组织开展复查,重点检查网络连接、系统安装、硬件配套、主体操作等方面,加强对不达标农资店的监管和指导。建立“肥药两制”改革农资店退出机制,于年底省厅发文公布农资店验收名单时进行动态调整。

农业综合执法队、种植业处、政策法规与改革处

农资经营主体系统操作水平不高

在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培训计划中列入千家试点主体大轮训年度任务,指导各地认真开展农资经营主体系统操作培训

农业综合执法队、科教处

部分农资店硬件设备老旧,无法正常使用

开展示范农资店建设

农业综合执法队

“肥药两制”改革试点主体培育

各地提供的“肥药两制”改革试点主体质量不高,相比于改革要求有一定差距

于4月下旬组织开展一次专项检查,于6月上旬组织开展复查,要求各地围绕生产台账记录,重点清理“空壳”合作社,结合高品质绿色科技示范基地、示范性家庭农场、数字化工厂建设,重新梳理选定培育对象,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扶持性政策

科教处、种植业处、畜牧处、渔业处、产业信息处、政策改革处、合作经济处

大部分试点主体还未能准确、完整、及时地开展生产台账电子记录

5月底前,率先在试点主体上推动合格证制度由主体追溯向过程追溯延伸,切实抓好生产记录电子台账

质监处、农业综合执法队、科教处、种植业处、畜牧兽医处、渔业处、农技推广总站

在农民素质提升培训计划中列入千家试点主体大轮训年度任务,指导各地开展数字化系统操作和生产台账记录培训

科教处、质监处、种植业处、畜牧处、渔业处

要求各地于6月底之前落实试点主体“一对一”联系责任制

科教处、质监处、种植业处、畜牧处、渔业处

推动试点主体培育情况作为绿色食品标识认定和产销平台推介的重要依据

产业信息处、农业绿色发展中心

线上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服务不够

5月底之前在系统内设置水稻化学农药定额施用试行标准,按照配套技术导则和重大病虫草害绿色防控产品推荐名录提供用药指导和建议。

农技推广总站

“浙样施”平台有关功能未在数字化系统内叠加

6月底之前,对接省厅“浙样施”平台有关功能在数字化系统实现有效叠加。

农技推广总站

试点主体培育情况缺少评价依据

7月底之前,按照省厅农业主体绿色发展评价管理办法并开展滚动式评价

科教处、种植业处、畜牧兽医处、渔业处、农业综合执法队

试点主体化肥减量情况缺少监测调查

11月底之前,制定出台试点主体化肥减量跟踪监测调查制度

农技推广总站

“肥药两制”改革综合试点县创建

地方政府的属地管理责任还需要进一步强化

4月底之前,将肥药实名购买、定额施用活跃指数纳入“五水共治”、平安宁波年度考核体系,每月通报各地工作进度

科教处

将肥药实名购买、定额施用活跃指数纳入“肥药两制”改革综合试点县创建评价体系

科教处

 

 

 

 

 

 

 

篇7

为了解决农村税费尾欠挂靠政策存在的不利于农村改革进一步推进和农村诚信环境的建立,也不利于农村社会的公平甚至不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的问题,在对湖南部分农村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农村税费尾欠挂靠政策提出不作为、据实征收、宣告豁免和财政垫支,农民豁免、奖补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 税费尾欠 对策

多年以来,基于多种原因,全国各省市的地方政府均积淀了一定数量的农村税费尾欠。据作者的实地调查,目前湖南各地市共有各种农村税费尾欠垫付13.7亿元,占该省乡村全部债权的13.61%,占其乡村债务总数的3.51%。虽然我国已于2005年12月宣布废除了农业税,但是,由于国家在宣布废除农业税的同时,并没有对农村的税费尾欠进行明确的规定,仅仅提出“暂缓征收”的建议,即挂靠。虽然从表面数据来看,农村税费尾欠占乡村债务的比例比较小,对乡村债务的解决贡献不大,但是,由于税费尾欠所存在的示范效应,严重破坏了农村的整个信用环境,打击了按时交纳税费农产的积极性,从而形成负面激励。此外,各地的实践也表明,税费尾欠涉及到乡村机构的运转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积极性的发挥,从而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因此,农村税费尾欠的清欠具有一定的现实紧迫性,它是保障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进一步净化农村社会信用环境,促进乡村治理效率的提高的积极条件。

一、农村税费尾欠概述

(一)农村税费尾欠的含义及其组成部分

税费尾欠本身不是乡镇政府性债务,它是由于在上世纪90年代,农业税、上交款和筹劳转换的货币后,以货币形式上交的款项,本质税费尾欠是农民没有上交,它是乡镇一项债权,但是由于当时特定的政策:一个是高压大棒政策,税费完成情况是考核乡村两级干部一个重要政治指标,另一个是胡萝卜政策,依据税费完成情况,乡村两级干部分成。这种分成包括一部分工资,也包括一部分福利。由于这个政策,导致乡村两级干部,个人借贷、集体筹资、垫付尾欠,这样就形成目前税费尾欠的复杂局面。关于垫付情况,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当时的村组干部,乡镇干部大多数有垫付情况,其中每一个乡镇干部垫付一般27800元左右,村支主要领导垫付一般在17600左右,其他人员一般在8700元左右。

(二)农村税费尾欠的形成原因

农村税费尾欠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根据实地调查的数据,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确因家庭经济困难无法缴纳。这部分农民属于农村的特殊群体,包括单身寡居的农产、遭遇旱涝等灾害的农产等,对这部分人群来说,维持基本的温饱问题尚存在苦难,因而根本无法完成相应税费的清缴,在我们随机调查的1000户农村税费欠缴的农户中,有18%的农产属于这种情况;

二是家庭在某一特定时期因支出过高导致经济周转不畅所形成的税费尾欠,主要由小孩读书、家庭成员生病或建房等原因所形成,这一类型占全部1000调查农产的14.2%;

三是有能力缴纳但找借口故意欠缴。这一类型的农产有时被乡村干部成为欠缴“钉子户”,一般来说,这种类型的农产还可以进一步分成两种,一种是借口政府服务不到位故意欠缴,如对乡村政府的纠纷调解不满意、对乡村干部工作能力或工作作风不满、对计划生育政策理解有差异不满意等故意欠缴,另一种是借口别人不交自己也不交的观望者。调查数据显示,找借口故意欠缴的占全部被调查对象的26.8%;

四是因户主长期在外无法找到相关责任人所形成的尾欠。这种类型的农产或举家外出,音信皆无、或仅留老少在家,户主常年累月在外打工、经商,极少回家。这类农产占全部欠缴农产的41.0%。

(三)农村税费尾欠的主要特征

1 形成原因复杂,不存在有效的单一解决途径。如前所述,农村税费尾欠的形成原因非常复杂,既有政策性因素,也有农产个人主观因素,还有自然或社会条件变化等所造成的一些客观因素,而且,农村税费往往同乡村治理的很多问题纠结到一起,如果简单地采取“一刀切”的方法,必将在农村社会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反应,从而影响到农村的稳定和发展。

2 尾欠面广,且尾欠时间比较长。税费尾欠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各个乡镇都有不同程度的税费尾欠存在。在有些地区,税费尾欠还十分严重,有关资料显示,部分地区的乡镇甚至有高达55.73%的农户存在税费尾欠。从税费尾欠的时间来看,很多农产的尾欠时间比较长,有的甚至已经超过了十年。因此,这部分税费尾欠的质量十分低下。

3 牵涉的利益主体广泛。表面看来,农村税费尾欠所涉及的利益关系比较简单,仅仅是政府与农户之间的一种债权债务关系。但是,由于我国以前对于农村税费的征收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有些地区甚至将其与乡镇干部、村级干部的工资、福利、考评甚至职务升迁等相连,导致很多乡村干部为了完成税费征收任务不得不通过自己出资、以工资抵交甚至借款等途径进行垫交(即通常所说的“上清下不清”),其中,借款来源非常复杂,往往是以个人名义从亲朋好友、银行、信用社甚至高利贷发放者手中得来。因此,农村税费尾欠与这些主体的利益高度相关。

二、农村税费尾欠挂靠存在的问题

(一)制约农村改革的进程,影响合村并组等改革

目前,由于我省农村常住人口过少,存在合村井组改革的必要性,但是由于税费尾欠等村级债务的存在,使得该项进程受阻。其中税费尾欠占村级债务82%左右,如果农民尾欠不征收,并且长期搁置,将影响下一步农村改革。

(二)损害基层干部正当权益,影响其工作的积极性

农业税费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时期一个特殊的产物。不管它存在的合理与不合理,乡村各级干部由于在特殊的激励政策下,对该部分尾欠进行通过个人垫交,以工资福利或以个人名义向亲朋好友以及银行信用社、老板等借贷后上交政府,形成上清下不清的局面。如果不解决农民税费尾欠,很难保护乡村两级干部的积极性和正当权利,有可能为上访队伍添加生力军。

(三)破坏了社会公平,损害老实人的权益,软化了党和政府的威信

如果我们对农业税费尾欠长期不收甚至豁免。第一个将加大我们对农民的治理难度,损害国家在农村的威信。第二个就是极大打击那些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缴纳税费的(老实人)即农民的利益,使得他们成了吃了亏的一方,甚至有可能引发农民上诉,要求退还过去所交的农业税费。第三个有可能极大的增加我国今后在农村推行利益调整政策,像“一事一议”、像新农合、养老保险等所有需要农民筹资的项目的执行。

总之,农村税费尾欠总体来讲,对乡村两级干部是大事,关系到其切身的正当利益的维护,对绝大多数积极缴纳农业税费的农民是件大事,关系到对他们是否公平地对待;再就是,对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威信,

以及执政能力也是一件大事,关系到党和政府说话算不算、可不可信,也关系到下一步农业改革的推进。

三、对农村税费尾欠挂靠政策的建议

我认为,当前对农村税费的态度或主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不作为

因为该项欠款本质上不构成政府负债,即上清,即它是乡村组干部与农户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但是如果不作为的话,像前面所提出的危害有可能出现,特别乡村干部上访。

(二)据实征收

第一步在各级机构成清债领导小组,在县、乡两级成立工作队,在工作队中要注意吸纳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参加。第二步做好宣传动员工作,特别是不要村民误以为农业税是非法的收入,已经取消,既往不咎。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宣传工具,甚至有必要派出宣讲队驻村入户做工作。第三步清理对账,落实和锁定相关财务资料。在动员以后,组织精兵部队,驻村入户弄清农民尾久的真实数据,当然现在乡村有一部分数据。但因乡村组干部的更换、财务管理不规范、时间过久,导致相关数据出现失真,必须掌握原始数据,并进行锁定。这些锁定的数字要由农民签字认可,并在财务公开栏公开。第四步就是对税费尾欠在张榜公布的基础,分类进行处理。对第一类绝对贫困产进行减免,第一类绝对贫困户的认定:一个是当年的民政部门相关记载,另一个就是通过村民大会进行认可。对第三类拒缴要依法依规进行处理,特别是个别钉子户要采取强制手段。对第四类外出打工、经商的,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联络,督促其进行缴纳,如果不行,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整体来讲第二种方案能够确保公平公正,解决上面的危害,但是执行成本比较高,特别是要调集大量人力驻村入户开展工作,这进行起来有一定困难。

(三)对农业税费尾久进行豁免

这又分两种方式:一是宣告豁免,即政府通过新闻媒介豁免农业税,这种方式几乎没有什么正面作用,负面作用前面提的一个不少。二是财政垫支,对农民豁免,它又分AB两种方案:A方案这的工作步骤:第一步仍然要派工作组驻村入户,核实农民的债务和乡村组干部的债权,二者要相符。第二步,由财政拨付相关债权人,同时相关债权人与债务人注销债务关系。这个方案的特征乡村干部正当利益得到保护,税费尾欠户得到实惠,但是对老实农民不公平,对以后相关农村政策制定形成负面影响。B方案也是由财政垫支,对农民进行豁免。一样要进行债权债务锁定,不同的是要对农业直补作特殊调整:首先在全省范围测算所有的农业税尾欠数据,依据该数据进行财政垫支。垫支额平均划分要每个人头上,加入直补网,即不管你交了没交,人人平均得到,在支付完毕后,允许乡村干部在直补抵扣相关欠费。他们的这样做能解决公平公开问题。但是有一个政策风险,就是要启动农村直补不得抵扣这个刚性政策。

(四)奖补政策

篇8

打造和谐的工作部署,为贯彻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区”和区委、区政府关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依照“以人为本、面向社会”服务理念,提升社区管理与服务的现代化水平,继续完善乡村基础共享数据库建设,创新社区管理与服务手段,推进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与社区信息化的有效融合,构建先进、文明、和谐、高效、平安的数字化乡村,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为指导。坚持“政府牵头,市场运作,社区自治,居民受益”方针,依照“统一规划、统一规范、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分步实施”原则,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推进社区管理信息系统整合建设,推进乡村基础共享数据库整合建设,推进乡村服务热线整合建设,推进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与社区信息化平台的有效融合,推进全社会信息化发展,促进政府转变职能、改进作风,促进社区增强自治意识、拓宽社区居民参政议政渠道,促进社会服务业的产业化、现代化。

二、工作目标

与协同办公平台和网上审批平台有效整合的全区社区管理信息平台,建立以人口基础数据库、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为基础、以社区为终端、以镇、办为纽带、以区为中心、以政务网为支撑。实现政府及相关部门社区基础信息的共享、协同办公和政务服务;依托社区网络,建设社区远程教育平台;以乡村为单元,整合现有公共服务热线,建设统一的热线呼叫系统;依托幼稚的电子支付系统,构建区域电子商务平台,引入个贷信用系统,为居民提供足不出户的消费新理念;按需整合乡村监控系统,构建平安社区;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信息网站,拓宽居民参政议政的渠道,全面建成社区管理与服务综合信息平台,逐步实现社区管理与服务的现代化。

三、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

进一步完善社区信息网络资源的互通互联,以满足居民群众对信息服务的需求为动身点和落脚点。多渠道收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更新,及时传送给居民,实现服务信息多样化、管理顺序动态化、信息传送时效化。

(二)统筹规划。

调动企业及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整合政府及相关部门现有的信息及网络资源。共同推进,防止重复建设,节省本钱,统一应用较成熟的软件,实行集中管理、信息共享,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社区基础信息资源,服务政府、服务居民、服务社会。

(三)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和统一标准的基础上。分步建设,逐步完善。立足于实际需求,坚持以需促用、以用促建,突出应用,探索利息低、效果好的社区信息化建设模式,做到建得起、管得好、用得久,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工作任务

围绕“以人为本,-年期间。面向需求,资源整合,协同发展”主要目标,实施社区信息化的125工程”即以建设一个数字化乡村为目标,实施“二个整合、五个推进”实施乡村基础数据库整合应用,乡村安防系统整合,推进各项服务前置社区,推进社区服务热线大协同,推进电子商务飞速发展,构筑居民信用消费新模式,推进社区文化大繁荣,推进远程教育多样化,共同构建一个面向居民、覆盖城乡、统分结合、功能完善、服务便利、管理规范、运行平安的社区管理与服务综合信息平台。

(一)推进乡村基础信息数据资源整合。

利用协同办公系统建立人口基础数据库模块,现有人口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完善人口基础数据库建设,力争在年底达到日更新人口数据;利用数字化城管平台和协同办公系统的有效整合,月度同步更新地理信息数据库;利用协同办公平台,每月直报统计数据,同步更新宏观经济数据库,实现“一次采集,多方使用”或“多方采集、信息共享”乡村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

向纵深挖掘数据应用价值,推进乡村基础数据资源整合的基础上。针对人口基础信息使用率高、更新快的特点,重点关联比对人口基础信息,比对后信息作为个人信用等延伸服务系统的基础信息加以利用。

(二)推进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社区前置。

优化现有行政服务和公共服务流程,利用协同办公系统和网上审批与社区信息化平台的有效整合。推进社区服务站前置审批和许可项,通过热线呼叫中心和短信平台随时告知居民所申请服务的进展情况,使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社区服务中心和行政服务大厅享受“一站式”政务服务和社会公共服务;依托协同办公平台和网上审批平台的绩效考核模块,监督居民关注的热点问题,定期通报前置服务的绩效考核情况,重点解决社区居民办事难的问题,同时还在网站提供了交流互动栏目,居民可以对政府公布的重点决策信息进行讨论和建议。

社区居民根据个人情况在社区服务中心登记志愿者信息和求助信息,社区内部开展志愿者服务。由门户网站站群系统在互联网上建立志愿者服务网站,社区服务中心负责定期更新志愿者信息和服务项目,为社区居民提供志愿者服务和奉献公益爱心的双向渠道。

(三)推进社区信息化网站创新型建设。

积极开展个性化网站筹划,利用社区信息化网站。突出以人为本,按需使用的主题,通过门户网站站群系统,各个社区根据辖区实际情况定制社区子网站,邀请社区居民作为信息监督员;为文明家庭、五好家庭建立家庭博客,为社区内的教师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建立个人博客,宣扬正确的家庭观、价值观、人生观,为需要帮助的人在线解答疑难,逐渐形成社区人帮人、人助人、和谐的良好风尚。

(四)推进服务热线整合。

统一以区长电话为窗口,推进现有各部门服务热线的整合。不在单独设立行政服务热线电话,区长电话负责协调解决居民反应的各类问题,同时行使监督职能,监督各热线电话的运行情况,定期在门户网站上通报各单位绩效考核情况;技术上整合各平台语音和协同办公接口,达到语音和系统的无缝连接;体制上保管现有各单位语音坐席,逐步整合职能相近的坐席减少行政本钱,不在单独建立各部门的热线电话,只根据工作量增加热线坐席人员。

应向整合后的热线平台提供语音接口和数据接口,社会公共服务电话原则上保管其原单位坐席和热线号码。接收热线平台转办的任务,同时由区长电话监督社会公共热线服务情况自接收业务和转办业务的办结情况,定期在政府门户网站上予以公布。

(五)整合乡村安防系统。

与各街道办事处、小区的监控系统无缝对接,整合数字化城管和公安部门的监控平台。建立乡村综合安防平台,社区实施5A化社区平安管理,即BA-设备智能自动化系统;CA-通讯自动化系统;OA-办公自动化系统;FA-防火自动化系统;SA-平安捍卫自动化系统。社区居民可以通过互联网即时检点监控区域的视频摄像,企业可以通过安防平台,建立与110报警中心的联系,无人值守的情况下,有突发事件时,系统自动通知110报警中心,各部门根据管辖区域进行划分,各司其职,应急联动;实时对各大型聚集场所、治安复杂区域和重点路段、金融单位、重点污染源、事故高发地段等要害部位的社会面治安状况实施24小时不间断监控,乡村死角、小区死角、边缘路段实施动态影像实时监控;对多点远程的视频、音频进行监控及管理,全面提升政府机关掌握和控制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最大限度保证社区居民的生活平安、出行平安,共同构建平安社区。

(六)推进电子商务发展。

整合集网络运营商、通信运营商、有线电视运营商、社会福利彩票、公交IC卡、医保IC卡、水、电、煤制气、供暖等社会服务缴费窗口于一体,依托幼稚、平安、高效的互联网支付平台。可在社区服务站集中缴费,或通过社区网络进行网上缴费,也可以由社区居民或企业在社区网站上建立网上购物,社区服务站统一建立社区网购物流中心,推进社区电子商务发展;也可与商业银行合作发展社区IC卡通系统,社区IC卡系统的功能可分为两部分:金融应用和非金融应用。金融应用中,IC卡作为存折或钱包使用,可以储蓄、取款、支付,如各种物业收费及代收费,都可通过IC卡进行网上收取,没有时间、地点的限制,免去了业主的麻烦,也提高了物业管理的效率。非金融应用主要是指IC卡的身份认证功能,包括电子钥匙、停车车位、进门身份识别、社区娱乐场所会员卡等。由于是数字化管理,IC卡系统的平安可靠性很强,既“坚持原则”又“文质彬彬”

收集整理个人消费的信用信息,委托第三方信用评估机构。企业信用评估的基础上,根据个人消费的信用评估,推进个贷信用平台消费,进一步拉动内需,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

(七)推进党员远程教育平台建设。

社区服务中心建立分布式远程流媒体教学平台,依托党员远程教育平台。初期由党员远程教育平台提供视频资料,逐步发展成为由第三方教学机构或社区投入低成本的硬件设施,依托社区网络、政务网络,开展无偿和有偿相结合的流媒体教学,也可由教学单位投入教学资料和在线辅导教师人力资源,与社区合作实施定向有偿教学,同时在社区居住的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个教学平台实施点对点,点对多的远程家教服务,使社区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网络教学。

五、保证措施

(一)完善机构。

涉及多个部门,社区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是一个综合服务管理体系。需明晰责权和服务,成立以信息化工作的主管副区长为组长,社区建设的主管副区长为副组长,各相关单位为成员的社区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信息办,负责研究和制定社区信息化发展纲要,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社区信息化平台的日常工作,组织社区信息化建设,验收社区信息化项目,并监督社区信息化平台运行绩效。社区信息化平台的日常工作仍以社区服务中心为主,峡窝镇、各街道办事处负责辖区内社区信息化平台的建设、监管等工作。

社区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综合、优化流程、数据与技术、推广应用、社会服务组、电子商务与信用、志愿者服务、治安等小组。综合组负责每月召开各成员单位例会,根据社区信息化平台各成员单位的职能职责。协调解决建设中的各项问题;负责政府部门效能监督从项目开始实施起,每月组织各组各成员单位召开例会听取阶段性工作汇报,并及时督促各单位项目进度及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各项问题。推广应用组负责项目建设的组织与推广应用。优化流程组负责社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服务顺序的优化工作。技术组负责社区信息化规划、技术方案制定、人口基础数据库采集、管理、监督、网络、系统平安开发、维护和平安保证工作。社会服务组负责平台运营中服务体系的建立和管理;电子商务与信用组承担电子商务的推广应用工作和社区信用体系构建运行;志愿者服务组负责建立社区志愿者服务体系,把从事和关心社区志愿者事业的单位和个人组织起来,弘扬无私奉献的志愿者精神,积极为社区的单位、成员、公共福利和社会公益事业提供协助和服务,做好后期的相关服务工作。

(二)分级投入、社会参与

作为试点单位,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继续的投入。区级财政的压力较大,争取国家、省、市加大对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投入,专项用于社区管理与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区级落实配套资金,保证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进一步发展。

开展各类增值服务、网购、物流等社区有偿服务,企业参与社区信息化平台运行。逐步实现社区信息化平台的自收自支,自给自足。

(三)整合资源、按需发展

要充分利用政务网的硬件设施和相关部门的网络、信息资源,推进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强与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合作,根据区信息办的统一部署和建设要求,结合外地情况,从实际需求动身,逐步建设,不时完善。

(四)完善制度、绩效考核

随着社区信息化平台功能不时拓展,完善的制度是保证社区信息化平台稳步运行的有力保证。要逐步完善、更新相关的制度建设;要从制度上进一步加强对社区信息化平台现有功能建的绩效考核;要组织对社区信息化平台新建项目工程验收;区政府将建立专项资金对先进社区给予一定的奖励。

六、实施方法

(一)年底前完成的工作任务

1.社区信息化平台与协同办公平台和网上审批平台的无缝对接;

2.政务热线和社会公共服务热线的整合平台建设工作;

3.社区信息化网站群建设;

4.社区安防系统建设。

(二)年底前完成的工作任务

初步建立信息准确、及时更新的乡村基础信息数据库;1.人口基础数据库日更新、地理信息基础数据库月更新、法人基础数据库月更新、宏观经济基础数据库月更新、税源经济数据库月更新。

2.设立社区前置政务服务和社会公共服务料理窗口;

引入互联网支付平台,3.选取1-2个试点社区。引导商业企业和物流企业参与社区信息化平台增值服务建设;

4.选取1-2个试点社区完成远程党员教育平台分布式外地化建设。

(三)年底前完成的工作任务

与商业银行合作发展社区IC卡业务;1.选取1-2个试点社区。

2.完成个贷信用平台建设;

3.选取年试点社区运行良好的社区信息化项目进行推广。

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

区信息办:国家社区信息化试点实施方案的编制、组织、协调、管理等工作;社区信息化试点项目的审批工作;社区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的审批工作;组织申报国家、省、市相关部门的社区信息化试点专项扶持项目;社区信息化的相关培训工作。

区发展改革委:社区信息化项目的审批和验收工作;协助编制国家社区信息化试点实施方案;协助相关产业政策的编制工作。

区政府办公室、政府法制局、行政服务中心及其他区委、区直各部门、各镇办等相关单位:社区信息化平台服务顺序的优化工作。

区发展改革委、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安局、人事劳动和社会保证局、各镇办等相关单位:人口基础信息征集和数据库数据入库;负责应急指挥模块建设和协调工作。

区信息办、失密局、公安局、网通公司等相关单位:社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的技术开发和信息数据的平安保证工作。

把从事和关心社区志愿者事业的单位和个人组织起来,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证局、民政局、商务局、团区委、妇联:平台运营中服务体系的建立和管理;承担电子商务的推广应用工作;建立社区志愿者服务体系。弘扬无私奉献的志愿者精神,积极为社区的单位、成员、公共福利和社会公益事业提供协助和服务。

服务大厅窗口规划建设、培训、运行、管理工作。区行政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民政局、信息办、各镇办等相关单位:协助社区信息化平台的推广工作。

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证局:参与社区信息化人才培训的工作及相关职称认定工作。

区妇联、团区委: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协调、管理工作。

区卫生局:社区卫生、医保IC卡的协调、管理工作。

区商务局:组织、优选、协调企业参与社区信息化平台增值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参与社区信息化试点实施方案中电子商务、物流相关内容编制工作。

篇9

一、基础测绘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性

基础测绘是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基础地理信息的前期性、基础性和公益性事业,关系国家、国防安全和国家秘密,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和重要保障。加快发展基础测绘,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地州市、县(市)人民政府及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做好本地区基础测绘**规划编制工作,统筹协调、科学安排本地区基础测绘项目,防止重复测绘,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协调好本地区各部门对基础测绘成果的应用和共享关系,逐步建立基础地理信息平台,推动信息化建设。同时,要通过实施基础测绘规划,逐步解决本地区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土地管理、房产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招商引资、旅游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缺少基础地理信息成果资料的问题,使基础测绘成果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更好地发挥前期保障和先行作用。

二、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原则

(一)明确职责,合理分工。基础测绘规划编制工作由各地州市、县(市)人民政府组织实施,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和发展计划(发展改革)部门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密切配合。

(二)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围绕本地区**时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重点项目提供测绘保障。同时,统筹兼顾地籍测绘、房产测绘、旅游交通测绘服务等方面。组织各行业专家对编制的规划进行科学的论证。

(三)加强协调,促进共享。在编制规划过程中,各级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和发展计划(发展改革)部门要主动征求财政、建设、信息产业、交通、水利、民政、旅游、农业、林业、环保等部门的意见,尽量满足各部门、各行业对基础测绘成果的需求,使基础测绘成果发挥最佳效能。各地基础测绘规划要与自治区基础测绘规划相互衔接。

(四)确保资金投入和重点项目。各地基础测绘规划的制定要充分结合《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测绘专项补助经费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及财政部门应按照《测绘法》的要求,将基础测绘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同时应尽量保障当地重点测绘项目的投入。

(五)基础测绘规划应兼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充分考虑农业产业规划、居民点规划建设、乡村道路建设、能源建设等方面对基础测绘成果的要求,切实发挥规划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作用。

三、规划编制工作的主要内容

按照国家基础测绘分级管理的原则,各地基础测绘规划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一)本地区包括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在内的基础测绘设施建设。

(二)1∶2000、1∶1000、1∶500大比例尺地形图覆盖和更新。各地根据具体情况,实施城市规划区1∶2000、1∶1000或1∶500比例尺的数字线划地图(DLG)、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数字高程模型(DEM)的覆盖和更新,满足城市建设的需要。

(三)相应尺度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建设,包括:地州市级大地控制测量数据库,1∶10000、1∶5000、1∶2000及更大比例尺的数字线划地图数据库、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各种分辨率正射影像数据库,元数据库以及其他专题要素数据库等,满足构建“数字城市”和信息化建设的需求。部分有条件的地区还可根据实际需要,提出其他基础测绘项目。

规划期原则上为**年到2010年,也可以规划至2020年。

四、规划编制程序及具体要求

基础测绘规划编制工作要按照前期工作、起草、衔接、征求意见、论证、报批审查等6个阶段进行,并于2007年上半年完成。

前期工作阶段:编制工作方案和进行规划前期需求调研工作。各地要组成专门的规划编制班子,安排相应经费开展需求调研工作。

起草工作阶段:根据前期工作的成果,提出发展目标、任务及政策措施建议,编制规划方案初稿。

衔接工作阶段:将基础测绘规划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做好基础测绘规划与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其他各类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在规划理念、规划期限、规划形式等方面保持一致。

征求意见阶段:向本级政府各部门、上一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和发展计划(发展改革)部门广泛征求意见,可采取发函、召开座谈会、调研等形式进行。

篇10

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1“数字农业”的内涵…………………………………………………………1

2国外“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发展与应用……………………………………………1

2.1美国………………………………………………………………………………………1

2.2英国………………………………………………………………………………………2

2.3德国………………………………………………………………………………………2

3我国发展“数字农业”的紧迫性…………………………………………………2

4“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3

4.1农业生产全流程智能化将逐步成为现…………………………………………………3

4.2农产品流通电商化发展将更加迅猛……………………………………………………3

4.3农业多元化公共服务将更加完善………………………………………………………4

5 “数字农业”的实践策略……………………………………………………………4

5.1实现农业农村业务数字化和可视化……………………………………………………4

5.2推动数字农业技术创新…………………………………………………………………5

5.3提高农业农村经营管理数字化水平…………………………………………………5

结语…………………………………………………………………………………………6

致谢………………………………………………………………………………………7

参考文献……………………………………………………………………………………8

摘 要

数字农业是将信息作为农业生产要素,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对象、环境和全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数字化设计、信息化管理的现代农业。数字农业使信息技术与农业各个环节实现有效融合,对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国外“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发展与应用,结合我国发展数字农业的紧迫性与当前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对我国“数字农业”的发展提出了几条实践策略。

关键词:数字农业;农业信息化;发展策略

Abstract

Content:Digital agriculture is a kind of modern agriculture that takes information a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lements, uses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express agricultural objects, environment and the whole process visually, digital design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Digital agriculture makes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all aspects of agriculture achieve effective integration,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od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key technologies of "digital agriculture" in foreign countries. Combined with the urgency of developing digital agriculture in China an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trend of digital agriculture, several practical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agriculture" in China.

Key words:Digital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浅析“数字农业”发展趋势与策略

1“数字农业”的内涵

“数字农业”是农业数字经济的重要实践。当前,学术界和工业界尚未能够对数字农业形成统一的定义。通用名称包括信息农业,精确农业,“ Internet + 农业”等等。本文中提到的数字农业基于农业信息化,在农业链的所有环节中都强调了下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代表了农业产业的新视野。现代农业与信息化的紧密结合使可以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数字技术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不断的提高现代农业产业的数字化水平,支持农村战略的实施。

2国外“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发展与应用

2.1美国

美国完善的农业产业基础和数字技术体系促进农业发展。美国数字农业发展建立在农业生产高度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的基础上,已经建成了完善的现代农业技术应用与管理系统。自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已开始应用数字农业技术,包括应用遥感技术对作物生长过程进行检测和预报、在大型农机上安装GPS设备、应用GIS处理和分析农业数据等,对大田作物进行生产前、中、后期的全面监测与管理。在21世纪初已经实现“3S”技术、智能机械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在大农场中的综合应用,智能机械已经进入商品化阶段。如JohnDeere公司的“绿色之星”精准农业系统,基于物联网技术与“3S”技术搭建的新型精准农业管理系统,用以进行精细农作、农机管理、农艺管理和计划管理,可绘制农场产量的“数字地图”,在机械化生产大农场中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65%以上。在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助推下,美国数字农业技术已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形成紧密衔接,应用范畴覆盖从作物生长的微观监测到宏观农业经济分析。此外,美国也已形成完善的技术服务组织网络,美国服务类企业与公益机构可为经营主体提供较为完善的技术服务,例如美国农业技术服务组织(FSA)为农民提供丰富的信息。

2.2英国

英国信息化技术应用助推精准农业。信息化技术推动英国农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的方向发展。英国农村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备,互联网、4G信号已实现基本覆盖。在此基础上,精准农业技术得以实现在农业的全方位应用,如借助遥感技术进行作物生产监测与产量预报、农业资源调查、农业生态环境评价和灾害监测等;英国Massey Ferguson公司研发的“农田之星”信息管理系统,借助传感识别技术和GPS技术能够更为精准地进行种植和养殖作业、数据记录分析和制定解决方案;智能机械已基本装备卫星定位系统、电脑控制和软件应用系统,能够根据不同位置、不同质量的地块情形实现自动化、精准化、变量化作业,同时可以采集作物信息用以制作电子地图和调整生产策略。2013年英国启动《农业技术战略》,提出了应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和智能技术进一步发展精准农业,从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如借助GateKeeper专家系统提供辅助决策和农场管理、LELY挤奶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在养殖场中的应用、自动感知技术在施肥施药机械上的应用、二维码技术在农产品产销环节的广泛应用等。

2.3德国

德国关键技术与设备的积极研发与推广。在欧盟农业共同政策对数字农业的支持下,德国积极发展高水平数字农业,在农业生产高度机械化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计算机支持和辅助决策系统,提供数字农业综合解决方案。德国投入大量资金与人力支持数字农业核心技术与智能设备研发,并由大型企业牵头,如德国拜耳公司投资2 亿欧元支持数字农业布局,已在60多个国家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并旗下Xarvio品牌推广数字农业,通过XarvioScouring识别系统高效识别和分析作物生长和病虫害信息,帮助农民优化田块单独管理和农田统筹优化。拥有百年历史的德国农业机械制造商CLAAS集团结合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和传感器技术,实现收割过程的全面自动化。

3我国发展“数字农业”的紧迫性

今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我国大部分农产品仍然是一个“大年”,怎样解决需求下降、部分市场关闭、物流受阻等难题,把农货顺利卖出去,让农民实现丰产又丰收?加速数字农业发展是不二法门。

农业长期保持着传统形态,技术进步一直较慢,特别是进入信息化时代后,农业技术滞后带来的产业发展差距愈发显著。随着数字经济的兴起,越来越多的领域引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了智能化、数字化重塑,生产率大幅度提高。2019 年,我国服务业、工业数字经济渗透率分别为 37.8%、19.5%,但农业只有 8.2%,数字化改造的空间很大,需尽快赶上信息社会的发展步伐。

农业数字化转型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破解目前农业难题的一剂良方,瞄准这个主攻方向,无疑将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给予农民更多获得感。对广大农民来讲,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最头疼,常常遭遇“多收了三五斗”的尴尬。可以说,农业数字化水平滞后,农产品质量不稳定、难以标准化、产销信息不对称等是导致农产品销售难的主因。显然,加快技术与传统农业的融合,打造数字农业,对产业链进行全方位的数字化改造,使得传统农业脱胎换骨,插上科技的翅膀腾飞,已成为农业发展新趋势。

4“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

4.1农业生产全流程智能化将逐步成为现实

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设施和设备领域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现代农业生产设施和设备的数字和智能水平,实现了整个农业生产过程的数字化控制,实现了农业智能化生产和管理。它可以解决由托管服务流程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在种植业中,重点是如何精确控制生产环节,例如育苗,播种,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当前,荷兰,日本,以色列和其他国家正在使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来促进数字化,精确化和智能化作物种植的发展。

4.2农产品流通电商化发展将更加迅猛

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为农产品流通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基础。例如,美国著名的新鲜食品电子商务公司LocalHarvest是一个平台,该平台整合了有机农业的上下游,并连接了中小型农场和消费者。LocalHarvest平台基于从相关农场收集的基本信息来支持地图搜索系统,使消费者能够搜索本地社区周围的农场并购买难以保存的新鲜农产品,例如蔬菜和禽蛋。农产品在快速物流系统下,可以快速送到消费者家中,从而大大提高农产品物流的效率和质量。

值得欣喜的是,近年来,全国各地与各大电商平台纷纷投入大量资源,重构产业链,培植人才,发力促进农产品上行。以河北省为例,近年来积极引入农业电商龙头企业,与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开展合作,持续在直播助农、农产品品牌孵化、新农商人才培养等领域,合力打造河北数字农业“新基建”。可以看到,利用大数据和分布式人工智能技术匹配优化资源,将需求传导给供给端,有效缓解了供需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产销脱节。在互联网科技力量的加持下,传统农业的“痛点”也得到有效解决,进一步打开了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通路。

随着电商农产品销量的快速增长,广大农民亦受益匪浅,农业生产模式发生重大变化,以需求引导生产、订单式农业逐渐成为主流,精准种植、数字营销提升了农民收入水平,促进更多农民融入数字农业的场景里。以往很多滞销农产品位于贫困地区,数字农业重塑产业链,帮助贫困户掌握技术、融入市场,实现了造血扶贫。实践证明,此种创新扶贫模式具有很强的活力。比如,拼多多的“农地云拼”模式得到国务院扶贫办的肯定,荣获了今年的“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截至 2019 年底,拼多多平台直连的农业生产者超过 1200 万人,累计带贫人数超百万。

4.3农业多元化公共服务将更加完善

通过将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顶尖技术运用在农业公共服务,农业服务也更加便利和灵活。这也是数字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一些国家为了促进数字农业的发展,在农业信息化和农业公共服务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

5 “数字农业”的实践策略

5.1实现农业农村业务数字化和可视化

加快建立涵盖农业资源,农村产业,生产管理,产品质量,农业机械设备和农村治理的数据库。利用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和遥感技术整合空间数据,获取耕地资源,渔业水资源,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化农业园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特色鲜明的农业村庄,生产经营实体,村庄分布等数据。地图存储在数据库中,使农业和农村资源数据立体化。通过集成的农业调度系统,现场定点监控系统,集成的遥感信息,无人机观测和地面传感器网络,可以建立农作物的空间分布。通过农作物的空间分布,重大自然灾害和其他动态空间图,形成了一个一体化的全域地理信息图,为农业生产和管理的科学指导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5.2推动数字农业技术创新

创新,始终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要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数字农业”助力。手机变成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数据成为新农资,随着农业新业态新模式竞相涌现,数字经济发展红利惠及三农必将更加给力,而农业信息技术已然成为数字农业发展的关键支持。未来依靠农业科学院和大学等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来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企业作为创新主题的作用,促进数字农业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并着重于先进技术和核心技术。为了提高对关键技术的了解和研发,精确操作和智能决策的数字化管理,智能设备的变量修改和应用,农产品的灵活处理,区块链等技术,3S 加速,智能识别,模型仿真,智能控制和其他软件和硬件产品数字农业的综合应用,了解数字农业技术标准和规范体系的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创新以及应用服务系统的持续改进。

5.3 提高农业农村经营管理数字化水平

当前,就中国电子政务项目的发展而言,农业部门中的电子政务服务水平不能完全满足领导决策应用程序和公共商务应用程序的功能要求。农业信息服务的总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这意味着中国农业信息服务具有巨大的发展和利用空间。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扩大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在农业信息服务领域的应用,并通过建立灵活,便捷,高效,透明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系,为农民提供更多便捷和信息服务。在信息公开,政府公共关系,信息服务,办公室工作等方面,充分利用农民信箱和便携式农业和农村地区的服务功能,提高了园艺,畜牧,水产品,田间管理和智能化管理水平。着眼于整个农业产业链的要求,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研究和推广适用于不同地形和环境的农业机械,并进一步促进农业“机器换人”。

结 语

数字农业的发展实现了对农业生产的自动,精确控制,智能和科学管理,提高了农业的可控性,降低了生产成本,并减少了环境污染,使农业向精准,环保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此外,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以有效克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利因素,可以简化交易联系,提高交易效率,降低成本,消除农民对库存余额的担忧,并缩短生产周期。努力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商机。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内容的选择空间也越来越广,这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人员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致 谢

在这篇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障碍,但都在老师、领导、同事、同学和朋友的帮助下顺利解决了。尤其要强烈感谢周波老师在千里之外给我们线上授课进行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地为我们解答疑问、传授知识,让我非常感动,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同时也要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

同时也要感谢我的领导、同事、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很多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过程中提供给我很大的帮助。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不吝批评与指教。

参考文献

[1] 周清波 , 吴文斌 , 宋茜 . 数字农业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J].中国农业信息 ,2019,30(01), 第 5-13 页 .

[2] 施威 , 曹成铭 .“互联网 + 农业产业链”创新机制与路径研究 [J].理论探讨 ,2019(06), 第 110-114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