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16 16:33: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粮食生产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粮食安全;大型灌区;粮食生产能力;改造
1 大型灌区在粮食生产中的重要性
1.1 使粮食的产量得以稳定提高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不仅需要保证一定的粮食自给率,同时还要有必要的粮食储备,这就需要保证粮食生产的稳定性。长期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得以保持稳定性,与地域辽阔、气候资源丰富和粮食作用品种多样具有十分重要的关系,但与大型灌区的较高的灌溉保证率和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具有十分显著的关系。我国大型灌区的水源条件都要优于中小型灌区,粮食作物单产较高,而且总产量也较为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国家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高度重视,使农业生产对于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即使在连续干旱的情况下,我国大型灌区的粮食产量也能保持稳定的态势。
1.2 工程条件适合于发展粮食作物
长期以来我国大型灌区都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器粮生产基础,这与大型灌区的工程条件是相互匹配的。因为我国大型灌区建设之初就是为以粮食生产服务的,所以在用水运行模式设计、工程规模、水源类型、调蓄能力、渠道流量及灌溉方式都方面都适用于集中灌溉,而且存在着灌溉周期长的特点。这种情况下,更适宜对大宗粮食作物的种植,而不利于发展多种经济作物种植。近几年来,部分灌区利用井渠结合的形式,大力发展经济作物,虽然这种形式对灌溉的灵活性有很大程度的增加,但还受制于客观条件的制约,大型灌区依然更适宜大宗农产品的生产。
1.3 具备进一步扩大灌溉面积的水土资源条件
土地生产效率和效益的提高,与灌溉措施具有直接的关系,但并不是所有地区都能满足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并存的条件的,往往是只有其一,而另一项资源缺乏,同时存在的情况较少。所以要想实现对土地生产中增加灌溉的面积具有较大的难度。而在大型灌区中,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实现了良好的匹配,具备了扩大灌溉面积的条件下。而当前在我国大型灌区内,所存在的情况是现有的灌溉面积只占规划面积的百分之八十左右,还存在着较大部分的旱地和荒地可以开发为灌溉农田。当前不少灌区是存在着水资源缺乏的情况,但也同时存在着水资源浪费的问题,所以大型灌区具有较大的节水潜力。以上这两种灌区存在的现状可以充分的表明,灌区在粮食生产能力上还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1.4 具有降低生产成本的有利条件
我国在大力发展农业的过程中,更注重于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而推广优质粮食作物是调整农业结构的重要内容,但长期以来却受制于种植规模小及品种混杂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也是导致粮食生产成本过高的最主要因素,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的实现。大型灌区的运行模式更适宜于统一种植和集中管理,所以在大型灌区内进行农作物的区域种植和规模化经营,对于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减少生产成本是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
2 加快大型灌区改造的具体策略
2.1 加强对大型灌区社会公益性的认识
大型灌区对于增加粮食生产能力和稳定粮食供给具有明显的优势,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极为重要,但大型灌区工程规模大,骨干工程的投入远大于田间工程的投入,因此改造骨干工程是农民无法负担的,责任只能由政府承担起来,就是说必须承认大型灌区骨干工程的社会公益性。就田间工程而言,灌溉确有显著的增产效益,但在当前农业经济效益低于其他行业,农业中种植业的经济效益又低于养殖业,种植业中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则属最低。在这种情况下,让经济相对落后的粮食主产区的农民为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生产粮食,如果无法在粮食价格上实现合理回报的话,也只能由政府补贴,就是说在目前的情况下,粮食生产本身也具有社会公益性。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规划要求地方政府和农民自筹资金配套进行田间工程的节水改造,但从多年来的实际情况看,如果没有中央资金的引导和支持,这样的安排很难实现,因此末级渠系改造试点应把粮食主产区的大型灌区作为重点,通过试点争取在资金渠道上有所突破。
2.2 建立稳定的资金渠道
制约大型灌区改造的最主要因素是投入不足,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对大型灌区改造的投入,但还远远满足不了实际的需求。大型灌区的各项工程设施每年都需要有大笔的经费用于改造和更新,这样就需要有稳定的资金渠道,使灌区的各项设施充分的发挥其作用,有效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因此需要财政对于发展发啊呢基础设施的资金量进行逐年的增加,同时还需要广开渠道,利用多方面的投资来增加大型灌区改造的资金。
2.3 完善政府对大型灌区扶持的各项机制
大型灌区发展粮食生产的配套机制政府扶持大型灌区发展粮食生产的配套机制包括投入机制、补偿机制、运行机制、风险机制等。投入机制主要指以法律形式规定大型灌区各类工程改造中,中央财政和各级地方财政应该分担的份额,并形成财政制度。补偿机制主要是落实国家关于占用农村水利设施和农业用水补偿办法的规定,以市场机制和民主协商相结合的原则转让水的使用权,切实保护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作物灌溉用水。运行机制主要指科学界定大型灌区骨干工程的社会公益性,客观评价现行工程折旧有关规定的适用性以及享受优惠电价的必要性,在降低供水成本的前提下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风险机制主要指政府按照粮食市场需求,在一定时期内限制粮食生产致使粮农受到损失时所应采取的补偿措施和资金支持体系。
2.4 加快对大型灌区改革的力度
大型灌区由经济转变过程中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尽管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但其改革的成效并没有取得取其的结果。所以应加大对大型灌区改革的力度,从政策上寻找突破口,转变观念,秩序渐进,使用水户积极的参与到管理体制中来,加强各项管理职能,在考虑水价运行成本的基础上统一核定管理运行费用,使农民受益的同时,减轻农民的负担。
3 结束语
粮食安全不仅关系到民众的生活,同时也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安定团结,所以保证粮食安全是极其重要的事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有效的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则需要政府充分的发挥其职能,弥补市场调节中的不足和缺陷,加大对大型灌区农业基础设施改造的投入,积极调动起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在保证粮农的利益的同时,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周洪林.兴凯湖灌区加快灌区改造建设国家级商品粮基地[J].中国水利,2005(23).
篇2
为落实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稳定我区粮食生产,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下达年粮食生产指导性计划的通知》(政办[]31号)文件精神,经区政府研究同意,现将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14.7万亩的指导性计划进行分解下达(见附件),并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抓好落实。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保持今年粮食稳定增产,对于管理好通胀预期,稳定消费价格水平,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区是粮食的主销区,粮食产需缺口大,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性,落实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切实加强对粮食生产的领导。要坚持“政府保面积,部门保产量”的原则,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千方百计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确保完成粮食生产任务。区政府将建立粮食生产责任考核制度,年底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考核。
二、落实政策,确保面积。全面落实中央和省里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使政策深入人心,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资金监管,将种粮农民农资综合直补、农作物良种补贴、粮食订单补贴、农机具购机补贴和水稻种植保险等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及时兑现落实到位,认真执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建立完善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的长效机制,确保种粮农民真正得到实惠。要把落实粮食生产指导性计划作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精心组织,强化督导,把粮食生产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村到户到田,确保完成粮食种植面积。要贯彻落实省、市政府防止耕地抛荒的有关政策,引导代耕和促进耕地依法、自愿、有偿流转,鼓励适度规模发展粮食生产,杜绝可耕地抛荒,挖掘粮食生产潜力,最大限度地提高耕地利用率。
三、科技增粮,提高单产。坚持以科技为支撑,发展我区粮食生产。一要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在严格执行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区保护制度的基础上,着力建设一批高标准粮田示范区,提高耕地质量。强化农田水利建设,修复农田水毁工程,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搞好田间灌排渠系,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实施“沃土工程”,支持农民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二要加快粮食品种更新。扎实推进粮食种子工程,完善种子生产基础条件,加快良种引进、选育和技术创新步伐,尽快培育和引进一批产量高、品质优、抗逆性强、稳定性好的优良品种,在搞好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加大推广力度,规范良种引进推广秩序,引导农民积极应用优良品种,进一步提高良种覆盖率,为粮食增产打好基础。三要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各乡镇要以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为抓手,推广一批科技含量高、增产效果好的粮食“五新”成果,主攻粮食单产,发挥科技增粮作用。重点抓好优质高产良种、超级稻高产栽培、再生稻高产栽培、马铃薯脱毒种薯和稻草包芯栽培、甘薯脱毒苗、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控等关键措施的推广应用,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实现农机农艺结合,大力推进粮食作物“五新”成果进村、入户、到田,充分挖掘粮食增产潜力,推动大面积均衡增产。
四、强化服务,做好保障。当前正是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期,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必须强化服务,做好保障,确保今年粮食生产有个好的开局。一要加强生产技术指导。进一步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广大基层农技人员要把主要时间和精力用在服务农民、服务农业生产上,要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农民选择优良品种,适时早播,培育壮秧,传授栽培技术,指导科学田管,及时防治病虫害,指导早稻育秧,提高农民种粮水平,为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优质服务。二要保障农用物资供应。把种子、肥料、农药、农膜等农用物资的保障供应作为服务农民、服务粮食生产的重要手段,及早做好各种农用物资的准备,确保各类农用物资货源足、质量优、价格稳。工商、质监、农业、物价等部门要联合行动,在春耕备耕期间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加强农资市场监管,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和哄抬农资价格的不法行为,保障生产安全,维护农民利益。三要强化防灾减灾工作。制定好防灾减灾预案,落实好抗灾资金、技术和物资,建立和完善重大灾害应急机制,突出发挥科技减灾功能,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救灾水平。认真落实耕作制度安排、品种布局调整、栽培管理、水肥调控、病虫害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灾后恢复生产等措施,有效避免或减轻灾害损失,确保完成今年粮食生产任务。
篇3
一、正确认识当前粮食生产形势
去年以来,我省各地认真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积极扶持发展粮食生产,努力提高种粮水平,2004年粮食生产扭转了连续7年下滑的局面,出现了重要转机,全省粮食播种面积2181.8万亩,总产量834.9万吨,分别比上年增加40.14万亩和41.51万吨,总产增5.2%,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去年我省粮食增加绝对量有限,而且是在政策好、天帮忙、人努力、市场旺的共同作用下取得的。从总体上看,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科学种田水平依然较低;全国粮食总量仍产不足需,产需矛盾并没有根本解决。2007年粮食生产面临着气候条件不确定,农资价格居高不下,粮食比较效益依然偏低等问题。我省人多地少,粮食自给率低、供求市场依存度高,抓好2007年的粮食生产,对于巩固宏观调控成果,推进“平安浙江”建设,构筑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
二、明确2007年粮食生产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2007年我省粮食生产的指导思想是:正确处理好调整农业结构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关系,坚持以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为基础,以制止耕地抛荒、依靠科技主攻单产为重点,稳定粮食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大力发展优质品种,改善粮食品质。稳定完善粮食扶持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积极推进粮田适度规模经营,努力提高种粮综合效益。粮食生产的目标是:确保粮食播种面积2150万亩、总产量800万吨以上(见附表)。各市要按照粮食安全分级负责制的要求,将指导性计划目标分解下达到各县(市、区),认真抓好计划落实的督促检查,确保生产计划顺利完成。
三、抓好粮食生产扶持政策落实,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今年省政府在去年扶持粮食生产政策措施基础上予以继续稳定完善,出台了全面免征农业税、对种粮大户进行直接补贴、实行早晚稻谷最低收购价和价外补贴、大中型农机具购置补贴、种粮大户良种补贴等政策,为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创造了良好条件。各地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用多种形式,扩大政策宣传,让基层和农民及时了解政策,做到家喻户晓。要认真总结去年落实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的成功经验,尽早研究制订落实政策的工作措施和计划,建立责任制,做到方案具体化、措施规范化、落实责任化,确保补贴资金及时发放到种粮农民手中。要加大督促检查力度,杜绝弄虚作假。要积极建议当地政府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健全和完善扶持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投入,为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坚决制止耕地抛荒,千方百计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要高度重视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同时正确处理好结构调整和发展粮食生产的关系,充分尊重农民种植自主权,把发展粮食生产的重点放在制止全年性耕地抛荒、减少季节性耕地抛荒上,努力多种,提高土地利用率。要以春冬两季为重点,积极扩大冬季春花作物、绿肥,大力提倡绿色过冬,努力减少冬季抛荒。积极引导支持农民多种早稻,努力减少春季抛荒。认真总结完善去年开展耕地抛荒检查复耕的做法,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采取法律、经济、行政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耕地抛荒,引导农民群众发展粮食生产。省里将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开展耕地抛荒检查活动,并建立举报和公开曝光制度,组织明查暗访,依法查处案件,对特别严重的予以公开曝光。
五、依靠科技进步,进一步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效益
(一)继续组织实施粮食作物种子工程,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品种。认真抓好“0406”计划的良种推广工作,全省推广优良水稻品种600万亩。早稻以推广圆粒形高产优质品种为主,重点推广金早47、杭959、中早22、甬籼157等品种;晚稻以推广优质高产品种为主,努力改善我省食用稻米的品质。杭嘉湖、宁绍等粳稻主栽区重点推广秀水110、嘉花1号、秀水09、嘉991、浙粳20以及杂交粳稻甬优3号、晚粳糯稻绍糯9714、春江糯2号、浙糯5号等品种(组合);金衢丽、温台等籼型杂交稻主栽区单季晚稻重点推广两优培九、协优9308、粤优938、中浙优1号、Ⅱ优7954、甬优6号,连作晚稻重点推广协优914、Ⅱ优8220、协优46等杂交稻组合。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科学合理确定适合当地种植的主推品种,建立新品种展示示范区,加大优质高产新品种的试种、示范力度,引导农民积极应用优质高产品种。
(二)大力推广粮食作物节本增产增收技术。扩大水稻抛秧、直播、旱育秧等省工节本增产技术的应用,全省推广水稻免耕直播技术100万亩、稻鸭共育技术50万亩。要抓好超级稻示范推广项目,积极示范推广水稻强化栽培、富硒稻米技术和马铃薯稻田免耕稻草覆盖栽培技术等。大力推广单季晚稻“五改”技术,全省实施单季晚稻“双百工程”700万亩,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使全省单季晚稻平均亩产达到500公斤以上。推广保护性耕作、经济绿肥、平衡施肥等技术,科学合理指导施肥用药,控制和缓解土壤障碍因子,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加快全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高对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控制能力,开展水稻纵卷叶螟、螟虫等重大病虫害的区域性治理,推广水稻病虫综合防治技术1000万亩,重点推广十大实用病虫草害防治技术。要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强化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深入组织开展农业科技人员联大户、联基地、入村入户活动,提高技术到位率和入户率。
(三)广泛开展水稻优质高产示范竞赛活动。要把水稻优质高产示范竞赛活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由主要领导亲自抓。要组织动员栽培、种子、植保、土肥等单位,发挥各自优势,确定示范内容,制定实施规划和技术操作规程,选择示范地点,落实各项技术措施,齐心协力,切实做好示范项目实施工作。要求村村有示范田,镇(乡)镇(乡)有示范方,其中县级百亩示范方不少于5个。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优质高产示范竞赛活动。结合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和万名农技人员联基地联大户活动,县(市、区)级中心示范方要选派技术骨干蹲点指导,在示范开展高产高效攻关试验、新品种新技术的小区试验,做好示范方和试验田的苗情观察和田间管理档案记录。早晚稻生产期间,各地要做好检查督促和现场交流工作,通过举办培训班、广播电视讲座、印发技术资料等各种途径提高技术到位率。在早晚稻成熟收获时,要组织力量对高产田和方进行产量验收,对表现突出的进行表彰奖励。
(四)切实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积极引导和鼓励种粮大户和服务组织购置大中型农业机械,实现粮食生产耕作、收获等主要作业环节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解决季节性劳动力紧缺矛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鼓励发展以机耕、机播、机收、秸秆还田、烘干等机械化作业为主的农机大户和服务组织,开展社会化服务。加快先进适用农机化新技术和新机具的开发研制、组装、配套、集成和示范,推广机械化耕作、播种、收获、烘干等节本增效技术和秸秆机械化还田、化肥深施等增强土壤肥力技术,促进农机与农艺有机结合。
六、推进粮田适度规模经营,努力提高经营水平
在工业化、城镇化程度比较高的地区,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使粮田向种粮能手集中,发展规模种粮,这是稳定粮食生产、提高种粮效益的重要保证。鼓励种粮大户拓宽经营范围,向周边农户有偿提供代育、代耕、代种、代管、代收等服务;鼓励种粮大户创建品牌,开展粮食产后加工、销售,延长产业链,提高经营水平。支持和鼓励各类粮食加工、经营企业和产销服务组织与种粮大户建立稳固的粮食产销关系,发展订单生产,扩大订单数量。积极组建种粮大户协会和种粮专业合作社,加强与种粮大户的沟通,提高服务水平。
七、加强耕地保护和农田基础建设,切实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切实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全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加强对基本农田的监管。禁止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种树造林和从事非农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快标准农田建设,2007年全省计划新建1 0 0万亩标准农田的建设任务,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参与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从2 0 0 5年起,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标准农田地力培育进行补助。重点是开展标准农田地力综合培肥改良示范区建设和农田质量检测与监测体系建设,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和地力。各地要积极探索建立标准农田地力与质量检测和评价制度,加强对不同区域种植结构、不同地貌类型耕地质量的动态管理,开展对标准农田特别是新建标准农田的培肥改良。全省突出粮食生产和地力培肥重点区域,在17个试点县基础上,实施30个县的标准农田地力调查与分等定级,建设培肥改良示范基地。通过鼓励扩种绿肥、秸秆还田等,实行工程措施和农艺措施相结合,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增加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基本农田面积。
篇4
关键词:城镇化;国家粮食安全;影响机制研究
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有效的发展,人口数量随着也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因此,粮食的需求量也不可置否的不断增加。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问题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国家的稳定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此外,由于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镇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消费总量呈刚性增长,耕地、淡水资源日益紧缺,种粮比较效益下降,粮食生产兼业化、老龄化,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粮食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粮食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探究城镇化进程对我国粮食安全的问题的作用机制,对于影响粮食的安全审查与布局结构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同时,能够帮助我国制定更加完善、更加有针对性的粮食政策和农业发展道路,改革粮食生产体制,保障粮食安全。
一、城镇化与粮食安全
(一)城镇化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是所有产业劳动力维持生存的直接物质基础。因此,粮食供给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实现城镇化进程的必要条件。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问题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国家的稳定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此外,由于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镇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消费总量呈刚性增长,耕地、淡水资源日益紧缺,种粮比较效益下降,粮食生产兼业化、老龄化,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粮食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粮食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充足的粮食供给可以为城镇化进程提供物质保障。
(二)城镇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
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农业人口在城镇聚集,非农人口逐渐增多,对农产品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城镇化的逐渐发展能够刺激城镇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将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能大力提升农产品的供给和流通效率,满足工业化、城镇化对农产品供给的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化的趋势也是不可避免的方向发展,因此,统筹城镇战略布局对于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城镇的发展有着较为长远的视角,避免反复拆建,保障规划内的土地得到合理利用。
二、城镇化对粮食生产影响机制分析
(一)城镇化与各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分析
众所周知,城镇化的逐渐增多使得农村的劳动力逐渐转移到了城镇之中,这样一来,粮食供给是构建和谐社会与城镇化建设的经济基础的有力保障。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和现代化步伐逐渐加快,农业产值虽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例逐步降低,但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和重要性却丝毫没有改变。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化的趋势也是不可避免的方向发展,因此,统筹城镇战略布局对于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城镇的发展有着较为长远的视角,避免反复拆建,保障规划内的土地得到合理利用。粮食供给一旦出现大的波折,将直接危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因此,城镇化会使得农业劳动力减少。
(二)城镇化与粮食生产的交互作用分析
城镇化与粮食生产的交互作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问题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国家的稳定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此外,由于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镇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消费总量呈刚性增长,耕地、淡水资源日益紧缺,种粮比较效益下降,粮食生产兼业化、老龄化,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粮食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粮食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今后城镇化建设及农业产业调整中,还是要保障一定的粮食播种面积以应对日益增加的粮食需求。
三、城镇化进程中促进粮食生产的政策建议
(一)保障耕地数量
城镇化的进程中能够有效促进粮食生产。因此,保障耕地的数量则显得至关重要。对耕地保护进行立法,严禁任何形式的耕地占用,禁止以流转形式占用耕地。城镇扩张和城市间道路交通建设绕开基本农田保护区,对于己经占用的土地,有条件的复耕,没有条件的在其他地方补充耕地。对于补偿占用耕地的土地既要保证数量由要保证质量。健全完善耕地保护责任体系,落实好土地管理制度,农民对土地的流转只能用在农业用途中。做好对城市发展用地的规划,统一部署实施土地整治带动全村农民做好耕种。
(二)统筹城镇战略布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化的趋势也是不可避免的方向发展,因此,统筹城镇战略布局对于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城镇的发展有着较为长远的视角,避免反复拆建,保障规划内的土地得到合理利用。根据不同的区域特点、经济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空间,合理规划发展路线,实现多元化发展。城镇的综合能力的相关调查对于城镇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与作用,能够有效提升小城镇的承载能力,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为人口的城镇化提供有利环境。因此,城镇化发展规划中要注意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建立优势互补的环境保护和治理机制。
(三)着力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城镇化对有效灌概面积、化肥施用量和粮食种植机械总动力这三条路径,发挥对粮食生产影响,归结起来都是对农业科技水平的影响。加强对耕地的保护,治理耕地周边的环境污染,着力改造中低产田,提高耕地的质量。要加大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投入,建立防洪、灌概的多功能水利设施工程,增加大型灌区面积,减少自然条件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增强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加大农业研发的技术力量,建立高校、科研机构与农户对口的技术支援。积极研发、培育和推广优良、高产的粮食新品种,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成为农产品的速度。
总结
众所周知,由于粮食在国家发展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是显而易见的重中之重,因此,粮食问题也占据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与作用,粮食是立国之本,粮食是否安全关系到国家的稳定。由于粮食生产所受的影响因素众多,并且随着城镇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形式的改变,粮食生产面临新的挑战也发生着变化。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问题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国家的稳定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此外,由于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镇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消费总量呈刚性增长,耕地、淡水资源日益紧缺,种粮比较效益下降,粮食生产兼业化、老龄化,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粮食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粮食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孙振远.中国粮食问题[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0:41-45
篇5
[关键词] 世界粮食预测 中国粮食进口 粮食安全
进入本世纪以来世界粮食问题日益严峻,世界粮食供求矛盾日益尖锐,世界粮食贸易环境也颇不景气。因此,粮食安全将关系到人类能否有一个持久稳定、和平的生存环境。
一、近中期世界粮食产量的估测
世界对未来食物供应状况的忧虑,主要出自对未来食物需求趋势的估计。对食物需求起决定作用的有两个因素:人口增长和收入提高。据估计,在2025年左右世界人口将达到85亿,其中人口增长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占世界人口的比重将从1985年的75%上升到83%。与此同时,城市人口将迅速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将从现在的31%增加到57%。 国外对世界未来粮食生产的前景有很多不同的预测。
“常规派”认为由于土地开垦逐步向条件更差的地区转移,进行灌溉的难度增大,一些投入物的报酬开始递减,因而今后增产粮食主要应当是国内的问题,国际贸易所起的作用很有限。
“乐观派”却认为从食物的实际价格、卡路里消费水平和人均食物占有量等指标看,世界的食物供应情况应逐步走好。同时他们对2010年作了预测,假定人口增长率从1994年的1.74%下降到2010年的1.4%,而食物增长可保持每年1.8%到2.2%的速度。到2010年,全世界谷物的生产量可达到26亿吨,全球粮食的供应将足以应付需求的增长。
另有以世界观察研究所L.布朗为代表的“悲观派”认为由于资源退化,粮食增产的速度从过去的每年3%下降到近10年来的1%。食物的来源只剩下改进土地的生产率一条了,但这又受到农业技术储备减少、人的需求转变、水资源限制、肥料报酬率下降、土地面积减少、因人口增长、环境恶化而“造成社会分裂”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他们估计,粮食供求形势可能更加趋紧,到2030年世界对进口谷物的需求量超过实际可供应量5.26亿吨。
布朗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前景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当中国持续地从国际市场上购买粮食时,他的粮食匮乏将成为世界性的匮乏;他的耕地及灌溉用水的短缺将成为世界性的短缺……”其轰动效应为世人皆知。
二、中国粮食生产情况和中国粮食供需状况预测
1.中国粮食生产情况。下面图示显示出2007年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0150万吨,比上年增产350万吨,增长0.7%,成为历史上第5个高产年,这是1985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首次实现连续5年增产。
资料来源:龚锡强,《2008年中国粮食形势展望和对策分析》, ahnw.省略
2.中国粮食进口概况。目前我国基本上实现了粮食自给,摆脱了粮食短缺的局面,供求大体平衡,未来几年里,中国粮食生产仍将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虽然人口数量在不断上升,但收入变化导致的消费结构调整意味着我国近期内不会出现粮食需求高峰,再考虑到我国现有的粮食储备,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对粮食产量的波动反映强烈。中国的粮食问题也不足以对世界粮食安全构成威胁,更不会引发全球性的粮食危机。
3.2000年~2030年中国和世界粮食供求状况的相互影响。从历年国际粮食贸易统计中可以看出中国粮食出口量约占世界粮食产量的12%~14%左右。考虑到今后粮食贸易的扩大趋势,这一比例可以提高到14%~16%,由此得出我国粮食进口占世界粮食出口量的比重。详见下面两个表格:
注:方案一、2000年到2030年世界粮食生产以平均1.8%的速度增加。
方案二、2000年到2030年世界粮食生产以平均2%的速度增加。
方案三、2000年到2030年世界粮食生产以平均2.2%的速度增加。
以上分析表明,中国未来作为粮食进口国对世界粮食市场将会产生极为重大的影响,但不像国外某些学者描述的那么可怕。中国始终以提高粮食自给率为目标,注重积极而努力的提高本国生产水平,并非完全依赖国际市场。
从国际经验看,国内生产的粮食能够满足90%左右的自给率,就是非常高的自给率。中国若能实现90%的自给率,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
中国进口粮食的规模未来会是多大?有没有粮食进口的警戒线?它应当设在何处?粮食作为特殊的商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平衡缺口最好的方法就是发挥比较优势,在充分挖掘国内资源,立足自己解决粮食供给的基础上,适当进口粮食。实行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双管齐下的方针,解决我国粮食供给不足的矛盾,平衡供求缺口,从而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同时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做出应有的贡献,这也是我国解决粮食问题的总体思路。
篇6
市委农村工作会议要求,我市今年早稻生产面积要扩大到20万亩,粮食再增产1亿斤以上。这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又必须努力完成的任务。最近,市农业部门对各地落实该项任务的进展情况进行了调查,有的地方工作主动,已将种子、片块落实到位,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地方至今行动缓慢,力度不大,成效不明显。当前,惊蛰已到,春耕在即,落实早稻生产措施迫在眉睫。市政府要求各地紧急行动起来,把发展早稻生产作为当前的一项大事抓紧抓实。为此,特作如下通知:
一、充分认识抓好早稻生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市耕地资源紧张,发展粮食生产只能走扩大早稻面积和提高单产的路子,全市早稻面积发展到20万亩,同时可相应增加晚稻面积13.4万亩,可净增粮食8000万斤,占粮食增产计划的80%以上。其次,抓早稻就是抓农民增收。早晚连作增产增效6000万元,全市人平可增收50元以上。由此可见,抓早稻是抓大局、抓增收的重大举措。各地要充分认识早稻生产的重要性,认真分析今年早稻生产形势,要大面积发展油稻稻,及早进行安排部署,切实把扩大早稻生产作为实现全年粮食生产规划的关键措施来抓。
二、进一步明确早稻生产的目标任务
过去早稻面积大的地方,今年要进一步扩大面积;不大的地方,今年要下决心发展。胡场、三伏潭、剅河、陈场、通海口、张沟、郭河、*、彭场、西流河等10个镇,今年要在去年早稻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分别再增1万亩。
三、落实发展早稻生产的各项工作措施
1、落实面积。在动员千家万户多种早稻的基础上,各地要重点落实几个早稻生产的大片块,水田面积较大的村要落实一个400—500亩的片块。3月底,各地早稻面积要落实到村,落实到片块,落实到农户。
2、落实种子。各地要对农户的备种情况详细摸底,对至今没有备种的农户,要采取组织农户串换、集体统一购种等多种方式落实到位,缺口较大的地方,要组织专班调种。市农业部门要帮助组织好种源,确保早稻种的供应。
3、落实技术措施。各地要利用当前有利时机,大力开展技术培训。要利用广播、电视和采取发放技术资料、组织培训会等形式,把各项技术送到群众手中。对劳少田多的地方要大力推广免耕直播技术,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推广机械插秧。
4、落实苗床。各地要组织农技人员深入到村组、农户,指导农户根据不同的茬口,选择不同的育秧方式。镇村干部要帮助农户调剂好苗床。要严格按照苗床与大田对口的要求,把苗床落实足、落实好。
篇7
关键词:粮食安全;政策;危机;挑战和出路
一、引言
自古以来,粮食问题一直被人们所关注。早在东汉末年时期,战争连年不断,社会生产力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土地荒芜,人口由于战事也不断减少,粮食也逐渐短缺,形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曹操意识到了粮食对战争与国家稳定的重要性,听从枣祗和韩浩的意见,实施了有名的屯田制度,曹魏屯田对安置流民,开垦荒地,恢复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为曹操统一北方创造了物质条件。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国民的生计之源和生存之本,现如今我国是13亿人口大国,在人口如此之大的国家,解决人民吃饭问题无疑成为了重中之重。因此,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今,粮食安全一直是关系到民生的长久大课题。
二、 中国现今粮食安全的形势
(一) 人地矛盾、水资源以及生态环境制约我国粮食的生产和粮食安全的未来。
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耕地面积的制约,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问题是中国现如今的头号难题,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就人口结构等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和单独二胎政策都是为了解决人口所带来的的诸多问题。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工业化、城市化使得耕地面积大量的减少,工厂和人们加盖城市化建筑侵占了可耕用地,影响了粮食的生产力。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同时,耕地的质量也不断下降,耕地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导致了土地的盐碱化和荒漠化,此外,受到干旱和洪涝等影响,耕地质量也不断下滑。我国地区间差异较大也使得耕地分布不均等问题的出现。
人口“农转非”引发耕地“农转非”也导致了耕地面积的减少。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还是非农建设用地的不断增长和农业结构的深入调整。我国耕地利用潜力有限,后备资源不足,过度的加快城市化,这势必会影响我国粮食的安全。
粮食生产除了耕地,还需水资源作为支撑和保障。中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淡水资源贫乏,由于人口的居多,我国是13个贫水国家之一。水资源分布的不平衡,使得我国南方经常干旱,北方却时常产生洪涝灾害,对粮食的生产及其不利。随着我国人口数量和工业用水的增长,水资源对我国粮食生产的约束显得尤为突出。环境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地区已经进入了严重的缺水阶段,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已经成为保护水资源必要条件。中国大多数城市已经是“水荒城市”。如此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对我国未来的粮食安全构成了重大的威胁。
由于我国生态保护的力度不足和重开发导致了生态破坏日益加剧,农业生态环境不乐观。
我国的土壤沙漠化是由人为造成的,在风力驱使下沙漠化的不断蔓延影响到我国的耕地面积的变化。据研究调查发现,中国的土壤肥力不断下降,重复的耕种,过分的使用化肥,必然导致了土地的退化。水土流失,旱涝严重,土质退化使粮食安全危险进一步扩大。森林覆盖率的不断下降,会破坏生态的平衡,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农业环境污染严重,工业废水、人们生活用水、大气污染物排放使我国多数土地遭受不同程度污染,而我国的污水处理率较低,排向农田的废水严重会使农田无法继续耕种,对粮食生产构成威胁。
(二) 农业基础设施和政策体制现状。
我国虽然单位面积产量已高于世界水平,但距离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农业科技为我国农业增产的贡献是巨大的,仅仅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就给解决了中国大部分人的口粮问题。所以说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科技的进步会对粮食安全的发展起到推进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呈迅速增长态势。
2012年我国粮食取得丰收,实现了“九连增”,粮产增加、人均占有量、粮食库存和中梁收益逐年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实效。但也带来了一些供求失衡、农田污染严重等负面影响。加强政策体制改革和法律体制的监督刻不容缓。
我国粮食价格、调控等政策机制还不健全,这直接导致了目前粮食问题的发生。比如在灾难等问题发生时无法及时的供给和调控。同时,机制的不完善使粮食补贴无法有效地实施,进而不利于发挥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三) 中国粮食储备不足,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加深
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国民收入水平增加,这也加大了我国粮食市场的压力,虽然我国的粮食产量逐年增加,但需求量还是过大,使我国必须依赖进口粮食才能满足人们的正常饮食。
粮食的储备不足导致了我国对外进口依赖性加深,这势必会影响我国的国家安全。潜在的风险不断增加,如果一旦渠道受阻,后果将不堪设想。
三、中国未来粮食安全政策选择
近年来支持粮食的政策力度快速的增加,但还需要处理方式方法有待完善,支持力度和规模有待增加等问题。增加粮食补贴,加强政策力度,完善政策机制是头等大事。
(一) 人口政策直接影响中国粮食安全的可持续性
人口的增多必定会导致耕地面积的不断萎缩,我国目前的耕地面积虽然在总量上仅次于美国和印度,但人均占有却排在世界的后列,人口增多保护耕地资源,既要控制人口数量,又要控制耕地面积。在城市化进程中加强对人口的调控可以有效地平衡人地矛盾。
(二) 发展土地政策是粮食安全最重要的政策选择
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而发展是现代性的问题也是长远性的问题,耕地污染严重也导致了粮食减产,大量的垃圾、工业废气、废水直接排放到河流和农田中,造成了耕地的极大污染,大量喷洒农药也污染了土地。我国实施的是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但由于没有明确的政策法规的约束,占优补劣现象导致了耕地质量的下降。加强土地政策的实施势在必行。
(三) 提高蓄洪能力,有效减少洪涝灾害造成的粮食减产
我国的水利基础设施不足,当发生洪涝灾害时,许多堤坝无法抵御较大的洪水,使得农田被淹,我国储蓄洪水的能力锐减,围湖造田成为了主要的原因。我国的受灾面积不断扩大和承灾面积却在日益减少。实施水利政策,保护水土安全,节约用水是粮食安全的一个有效地政策选择。
(四) 完善科技政策、财政政策、进出口政策、储备政策、和生态环境政策
有效地完善科技、财政政策可以使我国的农业科技水平增加,储备增加,加大对农业的财政补贴是完善进出口政策的有力方式,而提高粮食储备能力和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对中国未来的粮食安全发展和环境保护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新形势下中国未来粮食安全的出路的几点建议
(一) 持续发展粮食生产,保护耕地资源和生态环境。
农业生产的核心是保护农田,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加强民生,加大对农业建设的投入和引入市场机制可以有效地提高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加强对农业的法律体系建设,平衡生态资源,禁止非法侵占和破坏耕地的资源。
(二) 解决“三农问题”,增加粮食收入补贴和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的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传统的农业占据主要的地位,农民的收入过低,大部分农业还处在手动生产的阶段,科技的支持力度不够,影响了农产品的产出。农民的收入过低,由于种植成本高,农产品加工能力低,而市场价格机制的不健全,商品流通渠道少,导致了农民低收益的现象。农民仅仅依靠劳动力解决生活问题,影响了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和粮食的生产安全问题。增加农业财政补贴可以很好地保障农民的生活问题,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可以保障产量,也提高了农民产粮的热情。
(三) 扩大进出口,加大农业的科技投入,提高储备能力。
加大对农业科技投入,强化粮食生产的科技化水平,可以更好的增加产出量。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增加可以大幅度的减少农民的工作量,提高劳动的生产率,扩大农业的经济规模,同时也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聘用一些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可以有效地增加粮食产量和市场调控水平。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加大水利建设投资,可以保证部分地区的旱涝问题,增加农业耕地的应用面积,是粮食增产的重要步骤。
1. 增大国际间粮食贸易的进出口能力,维护国家安全。
我国粮食的需求量很大,仅仅是我国本国的粮食目前无法满足本国人民的吃饭问题。粮
食进口的“大国效应”,势必会是我国的国家安全遭遇风险。努力做好对国外粮食的进出口工作,可以维系国家的稳定,保证信誉,保持和扩大对其它国家进口粮食工作。中国进入WTO对我国粮食进出口更加的有利,我们在加大生产的同时,也要继续提高进出口能力。
2. 提高粮食的储备能力,完善粮食储备体系。
粮食储备可以有效地调控粮食供给余缺,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粮食的储备问题。中央储备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确保了我国的粮食安全,但粮食储备存在着规模过大,成本过高,布局不合理,储备质量不高等问题,这就需要加强我国粮食储备的规模布局,增加粮食储备质量,完善粮食储备经营管制体制。(作者单位:吉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胡岳岷.中国未来粮食安全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P106
[2]陈文胜.世界粮食危机下的中国粮食安全机遇与挑战[J],贵州社会科学,2010.
[3]龙方.新世纪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P82,P257
[4]曹宝明,李光泗,徐建玲等.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挑战与对策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P23,P64
[5]公茂刚.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P203
[6]王健,陆文聪.市场化、国际化背景下中国粮食安全分析及对策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P46,P111
[7]王梅.粮食“九连增”喜中也有忧[J].农业展望,2013年第5期.
[8]国家粮食局课题组.粮食支持政策与促进国家粮食安全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P33.P59.
[9]胡岳岷.传统粮食生产区“三农”出路解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第10期.
篇8
【关键词】粮食安全影响因素存在问题对策
一、对粮食安全的认识
粮食安全是一个不断丰富、充实和深化的概念。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世界粮食大会上提出粮食安全即保证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得到为了生存与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我国关于粮食安全的概念提出始于1992年,将粮食安全定义为能够有效地提供全体居民以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达标的包括粮食在内的各种食物。
本文的重点在于研究杭州的粮食数量上即粮食供给上的安全。
二、影响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
1.影响粮食安全的生产因素。粮食生产安全与资源、投入等因素有关。一是耕地资源减少。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粮食生产可能的规模和粮食产出率的高低。近年来由于建设用地、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及灾害损害等原因,耕地大大减少。二是自然灾害影响。我国农业至今尚未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特别是南方的水灾和北方的旱灾仍是制约粮食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随着人口压力的加大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都有扩大的趋势。三是农业科技和机械化水平落后。由于耕地减少的趋势难以扭转,粮食的增产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及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转化。农村薄弱的基础设施及落后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构成了粮食生产安全的又一危险因素。
2.影响粮食安全的流通因素。流通安全主要涉及粮食流通体制、价格体系、储备体系、补贴制度等方面。一是价格体系。粮价决定农民种粮收益水平,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政府需要对主要粮食品种采取价格上的宏观调控,政府要通过相机逆向操作,减少粮食价格波动对产量和需求量的冲击,促进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增加粮食安全程度。二是储备体系。粮食安全居我国三大战略安全之首,而粮食储备是粮食安全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确保粮食持续、均衡、安全供应的重要手段,是解决粮食安全的有效应急措施。建立粮食储备,可以调剂余缺,起到“蓄水池”的作用。目前我国储备粮一方面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另一方面轮换机制不够科学。三是粮食流通体制。粮食流通安全是实现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由于目前产销区格局分布欠合理,粮食主产区的生产较为集中,保障销区粮食供应,运输成本会大大增加,所以粮食物流技术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也日益突出。
3.影响粮食安全的应急加工能力因素。粮食安全除了受粮食生产能力、流通体系完善程度影响外,应急加工能力对粮食安全也起着重要影响。一是应急加工设备、人员、资金保障。出现粮食危机时,需要动用应急加工设备和应急资金,足够的应急生产线、应急工作人员都要有所保障。二是应急加工粮食企业的粮源保障。主销区的粮食加工企业如果粮源不足,就很难承担应急状态下的粮食加工任务。因此,有必要以粮食储备库为依托,建立规模化的粮食加工基地,对条件成熟、基础较好的加工企业进行资源整合,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扶持。
三、杭州市粮食安全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增产受制约,需求呈刚性,产需缺口继续扩大。杭州是缺粮地区,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十分重要。目前的粮食产量主要与播种面积呈正相关,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杭州市粮食耕地总量呈快速下降态势,粮食种植面积也难有增加的余地,这就导致杭州市粮食生产难以有大幅度提高。然而粮食的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这势必导致粮食的供需缺口越来越大,粮食的对外依存度随之加深,2009年我市三分之二以上粮食靠外购,一旦全球性或全国性的粮食紧缺,我市的粮食供应就会暴露出很大的问题,粮食安全隐患就不能消除。
二是粮食产销合作长效机制尚需完善。近年来,杭州市粮食产销合作关系虽然逐步加强,但仍然是“松散型”的合同利益关系。本地粮食企业与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企业在粮食生产期签订短期的购销合同。由于难以就未来粮食的产量、粮食价格、粮食质量等进行准确的预测,这就决定了主产区和主销区已签订的购销协议面临不确定风险,也就给粮食市场的流通带来不稳定因素。
三是粮食应急加工能力不足。目前杭州市区大米加工企业只有4家,日加工大米能力只有600吨,而杭州市区日均粮食消费量为1300吨,大米日加工能力缺口700吨,现有的粮食加工设备普遍陈旧落后,不能满足应急加工需要,粮食市场一旦异常,储备稻谷不能及时加工成大米投放市场,就会出现“有谷变不了米,有粮吃不上饭”的状况。
四是粮食应急运输的物流保障缺位。目前杭州已在黑龙江密山建立了粮食生产基地和储备粮库,为杭州粮食应急确保了粮源。一旦出现粮食危机,及时将黑龙江的粮食运输到杭州,对缓解危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综合考虑到运输成本和运输速度,目前粮食主要依托铁路运输,然而,铁路运输的调度权不在地方,由于地方依托铁路运输缺少主动权,一旦需要应急长途运输粮食,就会出现有粮运不进杭州的情况。应急运输的物流缺少保障,将直接影响在粮食主产区建立的应急储备粮库应有作用的发挥。
四、提高杭州市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销区粮食安全应该是在“安全性”和“经济性”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杭州作为粮食销区,在增产受限的情况下,做大粮食市场是保障杭州粮食安全的基础,加强粮食储备是杭州粮食安全应急保障的关键,建立健全粮源与物流的协作机制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杭州粮食供求矛盾在逐步加剧,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我们可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增强杭州粮食安全风险防范能力:
(一)坚持科技兴农,严格保护耕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粮食生产
1.增加农业资金投入。增加扶持粮食生产的专项资金,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开发优质高效的粮食品种,提高粮食生产科技含量。加强农业生态治理、降低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以提高粮食作物单产;实施粮食增产工程,从“藏粮于库”向“藏粮于地”与“藏粮于技”相结合转变。
2.建立和完善耕地保护机制。进一步完善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依法管护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坚决制止耕地抛荒,防止耕地减少无人负责的现象发生;同时要加强基础设施和地力建设,提升标准农田质量,多渠道多途径加强耕地地力建设,建立耕地地力动态的长期监测网络体系。
3.落实扶粮政策凸显种粮比较效益。继续执行国家农资综合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等政策,认真落实省级早稻订单奖励、粮油种植大户直补、订单储备粮价外补贴、种粮大户水稻政策性保险等各项扶持政策。必须把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出台适合杭州的扶持政策,处理好促进粮食生产与增加农民收入的关系,确保粮食产量。
(二)坚持做大粮食市场,夯实粮食供应基础
1.进一步深化粮食产销合作。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协调、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的原则,抓住机遇,政府要出台更优惠的粮食产销合作政策,鼓励建立相对稳固的合作伙伴,积极探索尝试建立投资式的产销协作。一是建立投资换产品的协作关系,主要由政府组织或牵线以技术投入或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形式支持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以换取一部分对口供应杭州的粮源;二是建立跨区域的独资或股份制的产业化经营公司,实行投资、销售在杭州,生产、加工在产区的经营模式;三是采取租地或直接购买土地使用权的方式,在粮食主产区建立现代农业园区和商品粮基地,实现优质粮食产品的定点生产、加工和返销。鼓励产区粮食经营和加工企业落户杭州。
2.支持从事粮食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的发展。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引进并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粮食产业化经营骨干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对粮食深加工的投入,促进粮食加工和转化增值。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在扩大在杭的粮食采购、储存、销售规模的同时,增强地方政府的调控能力。
(三)坚持科学储粮,有效发挥储备粮调节供给、应急供给作用
参考国际上粮食储备管理的成功经验,杭州的粮食储备体系可以采用政府储备和市场储备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储备监管,落实储备补贴,确保储备粮源,逐步探索“藏粮于企”的粮食储备途径。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杭州粮食储备管理应做到“四个必须”:
1.必须保障政府储备足额到位。政府储备是政府应对粮食危机、调节粮食供应的既重要又直接的调控手段,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其重要性。杭州要确保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政府手中都有足够的地方粮食储备,充分发挥储备粮“蓄水池”和“缓冲区”的重要作用,增强粮食的安全性。
2.必须强化市场储备功能。杭州市政府在投资建设勾庄粮食物流园区粮库、803洞库项目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市场手段,鼓励大型的粮食经营企业落户杭州,鼓励其在杭州新、改、扩建设粮库,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品牌的粮食经营企业在杭州建设粮食加工基地,在杭州市现代物流专项、商贸发展专项等专项资金中安排资金给予企业补助和奖励,通过加强粮食仓储能力建设,确保粮食在杭州本土的市场保有量,有效发挥市场储备功能,确保市场波动时杭州有粮可调。
3.必须建立合理的粮食储备结构,完善原粮、成品粮、应急加工能力三级储备体系。目前杭州市政府粮食储备为21.5万吨,其中小麦6万吨,早籼谷8万吨,晚粳谷7.5万吨(成品粮1.3万吨);杭州市市场粮食储备为成品粮1.4万吨。一旦粮食市场出现异常,杭州市有成品粮储备2.7万吨,按杭州市日粮食消费量为1300吨计算,成品粮储备可维持消费20天。在此基础上,同时通过应急加工可将原粮加工为成品粮,这样形成的原粮、成品粮、应急加工能力三级储备体系,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危机。这就要求提高粮食应急加工能力,增强政府调控能力,同时根据居民的消费要求和市场调控的需要,合理调整储备粮品种,适当增加晚粳谷、晚籼谷储备。
(四)坚持发展粮食现代物流,建立健全粮源和物流的协作机制
粮食物流是指粮食从生产、收购、储存、运输、加工到销售服务的整个过程中的实体运动以及在流通环节的一切增值活动。发展粮食现代物流是杭州以市场经济方式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1.培育和发展区域性的物流中心。构建粮食物流中心可以把粮食流通资源按市场化要求重新配合、配置,可以使粮食生产和流通步入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建立以大规模粮食集散和综合性物流服务为主的现代物流中心,进行功能创新与整合提升,努力将杭州粮食物流中心打造成集粮食批发交易、仓储服务、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为一体的大型粮食物流中心。
2.加强粮食应急运输的物流保障建设。为保证在粮食紧张情况下,杭州能将在外省市建库储备的粮食及时运到杭州,铁路、交通、财政等部门为粮食调进、接运、粮食加工应提供火车、汽车运输等方面的支持,包括应急运输工具、应急运输人员、应急运输资金等配备,地方无权调配铁路运输,但应积极向上争取中央运输部门的支持,避免“有粮运不进来”现象的发生。
(五)坚持粮食安全应急反应体系建设,增强杭州粮食应急供应能力
粮食安全是动态和变化的,粮食生产的波动是经常的,公共突发事件也是难以预测的,这就需要建立一个预报准确及时、反应灵敏、措施得力的预警体系。
1.建立粮食安全预警系统。掌握国内外粮食市场行情的变化,在国内、省内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采价点,定期搜集粮食成交交割动态,加强对粮食价格变动规律的研究和分析,建立粮食安全预警系统。
2.增强粮食应急加工能力。从粮食安全出发,政府必须扶持一些骨干粮食加工企业和粮食经营企业。确保粮食不安全时,原粮能通过骨干经营企业、加工企业及时加工成成品粮,并按照政府指令供应市场。因此,在粮食安全时,政府与其签订承储、应急加工的合同,可以日常承储补贴、以优惠价格收购等多种形式对这些骨干企业给予支持,企业完全按市场运作,政府可以按照业务量、粮食品质、获粮途径等多方面对粮食经营企业、加工企业实行星级评定管理,给予分等级进行奖励;在粮食不安全时,政府可以采取支付储备动用补贴、应急加工补贴等形式依托这些企业供应市场,确保安全。
参考文献
[1]吕春雷.粮食安全风险防范机制分析[J].学习论坛, 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06(11).
[2]粮食主销区市场化改革后粮食安全问题的几点思考.广西粮食经济, 福建省粮食经济学会,2001(6).
[3]单文豪.加强粮食产销协作,确保上海粮食安全[J],上海农村经济,2011(11).
[4] 王跃梅.主销区粮食安全目标与现代物流分析[J].农业经济,2009(5).
篇9
一、国家粮食安全面临挑战的背景分析
众所周知,农业是国家的战略性基础产业,而粮食是基础性公共产品,是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和多功能产品,更是国家安全层面的不可替代的战略性物质资料。粮食具有食品保障、原料供给、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功能,农业不仅是生产者的劳动之地,也是消费者的休闲之所。粮食与国家的安全紧密相连,粮食生产与国土整治、动植物保护、环境工程等息息相关,具有保护自然、稳定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功能,粮食的生态效益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人多地少,耕地面积仅占世界7%,却要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尽管粮食安全总体上是有保证的,但未来我国粮食安全面临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基础设施薄弱,投入不足以及国际粮荒的挑战,北大荒建三江勇敢地担负国家优质粳稻生产之重任是题中应有之义。
最新资料显示,去年全国稻谷、玉米、小麦、大豆四大粮食作物播种总面积***万亩,总产***万吨。其中:稻谷播种面积***万亩,总产***万吨,占总产***%;玉米播种面积***万亩,总产***万吨,占总产***%;小麦播种面积***万亩,总产***万吨,占总产***%;大豆播种面积***万亩,总产***万吨,占总产***%。去年全国粳稻播种面积***万亩,总产***万吨。我省粳稻播种面积***万亩,总产***万吨。
(一)耕地在减少。在过去的30年里,我国的耕地以年均约***万亩的速度递减,人均耕地已从1978年的约***亩下降到2010年的***亩左右。同时,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水旱灾害趋于加重。在过去的3年中,国内耕地净减少了***万亩。据一些学者预测,到2015年,我国耕地预计将减少***万亩左右,到2030年预计将减少***万亩。因此,未来时期耕地减少将会是制约粮食生产的最基础的因素。
(二)水资源短缺。我国人均拥有的水资源量为2300立方米,在世界上排在第121位,被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且水资源的分布极不平衡,约一半的国土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北方地区的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的20%,干旱缺水成了这些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粮食生产最为严重的瓶颈。从长远看,水资源对粮食生产的制约作用完全有可能超过耕地资源。
(三)生态环境制约。由于生态目标的重要性不断上升,部分垦殖的土地需要退耕还林还牧,所以增产只能依靠单产水平的提高。目前,全国共有大于25度的坡耕地9151万亩。这些坡耕地基本上都是毁林毁草开荒后的产物,且大多数采用水土流失严重的顺坡耕作方式。这些地如果继续种植粮食不仅没有比较优势,而且也不可能持续,所以“退耕还林”成了西部开发的重要内容。这意味着粮食生产的耕地数量基础将下降,对粮食增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农业区域布局的不断调整和优化,粮食生产愈来愈向粮食主产区集中,即集中到东北地区(黑、吉、辽、蒙东部)、华北地区(冀、豫、鲁)和华中地区(湘、鄂、皖)。粮食主产区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第一,从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来看,达到70%以上。第二,从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商品率来看,达到60%以上,其中建三江垦区的粮食商品率最高达到95%。同时粮食主产区年调出能力在5000万吨以上,超过全国商品粮总量的50%。其中东北地区年调出能力达3000万吨左右。第三,从粮食非主产区人均粮食占有量来看,为570斤,而粮食主产区,为950斤。我国重要的商品粮输出基地建三江分局人均粮食占有量高达5万斤,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0倍。因此,北大荒·建三江等粮食主产区已成为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的中坚力量。
二、北大荒建三江优质粳稻生产的基本情况及优势分析
我农垦建三江分局位于三江平原东部,坐落在东经132°31′38″--134°33′06″北纬46°49′47″--48°12′58″的黑土带上,是世界高纬度粳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之一。有15个国营农场,总人口20万,辖区面积1.24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00万亩。耕地面积占我垦区的1/4、全省的1/18、全国的1/180;粮食总产量占我垦区的1/3、全省的1/8、全国的1/100,商品率达95%以上。连续三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也是农垦总局建设现代化大农业核心功能区,国家粮食协会授予建三江分局“中国绿色米都”称号称号。
世界粮农组织明确提出“稻米就是生命”。水稻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食物,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在绝大多数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备受重视和关注。水稻是我国第一大作物,水稻生产不仅担负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并肩负实现稻农增收和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使命。
农垦建三江分局是著名的中国绿色米都,盛产优质东北粳稻。这里万年水土汇流,千年循环物化,四十年天然涵养,二十年耕作保护,十年肥水浸透,使其成为国内一块优质粳稻产业化宝地。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挖掘优质粳稻增产潜力,为国家贡献更多的商品粮,挺起国家优质粳稻生产的脊梁,是值得高度重视和全力推进的重要举措,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强垦富民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建三江分局充分发挥生态资源、机械装备、科技支撑、组织管理等综合优势,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依靠政策拉动、项目牵动、投入推动、科技带动、管理促动,着力提升水稻标准化生产水平,在农机装备水平、耕地规模经营、科技创新转化、全程标准化生产、园区示范带动等多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尤其是近二十年来,建三江分局敢为天下先,突破了三江平原抚远三角州“水稻高寒”的定论,普写了在北纬48度大面积栽培高产寒地水稻的神话篇章,创造了塞北江南的惊人奇迹。通过以实施人才、良种、壮秧、本田标准、全程机械化、农田整理、绿色生态、产业化、专业化、信息化等“十大工程”,保证重点环节、技术责任、硬件投入、规划设计、结构调整、科技保证、培训提高、典型示范、机械更新、标准作业等“十个到位”,种植绿色水稻,生产优质粳米,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时任总书记到建三江视察工作时,对建三江分局现代农业所取得的成就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欣然挥笔写下了“发扬北大荒精神,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光辉题词。
追求于农,成就于稻。近几年,我们围绕资源优势作文章,拓展生存发展新空间,坚持“一业带动多业,多业协调发展”,初步走出一条具有建三江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实践证明,辩证处理“一业”与“多业”的关系,顺利完成了“以主业带动其产业发展”的带动期和“质的积累到量的扩张”的转变期,出现了一业带多业,产业越带越多,经济总量越带越大的良性循环发展的可喜局面。
三江粳稻,品行天下。去年我们进一步实现了质的升华、量的突破,粮食总产首次突破百亿斤大关,达到106亿斤。粮食增量13亿斤,占全省粮食增量25.6亿斤的50%和全国粮食增量42亿斤的31%。
建三江分局在全国首创了独树一帜的优质粳稻米生产“三四五”“六七十”科学体系。
三全:旱育壮秧全程模式化、全程生产机械化、产品品质全面安全化。
四专:专品种收获、专品种贮存、专品种加工、专品种销售。
五标:农时界限标准化、水稻用种标准化、旱育用秧标准化、田间作业标准化、人员素质标准化。
六体系:全程机械化体系、科技支撑体系、栽培技术体系、农田基本建设体系、规范化管理体系、科技创新培训体系。
七化:设计工程化、生产工厂化、监控智能化、管理集约化、服务社会化、经营产业化、人员知识化。
十精确:精确农时标准、确保安全成熟;精确壮秧标准、确保旱育壮秧;精确耕作标准、确保作业水平;精确插秧标准,确保移栽质量;精确灌溉标准、确保增温节水;精确施肥标准、确保肥料利用;精确植保标准、确保健壮生长;精确优质标准、确保产品品质;精确收获标准、确保秋收质量;精确准备标准、确保夯实基础。
寒地粳稻种植区域主要在我国东北地区(江苏、安徽有小面积种植,山东、甘肃等有零星种植面积)。建三江是寒地粳稻的典型代表。“踏遍三江风雪路,世间何事不能为”。敢为人先、勇于开拓、自我加压、争创一流的建三江人经过多年的艰辛努力,一举创造了粳稻区域种植面积、单产、总产、均质化程度等“四项全国之最”。
(一)战略地位突出。建三江土地辽阔,地处世界闻名的三大黑土带(我国东北黑土地、乌克兰大平原和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之一,人均占有耕地50亩,居全国首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5倍、世界的15倍,具有发展大规模优质粮食生产的巨大潜力和上升空间。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是不可多得的,在世界人口日益增加、粮食缺口越来越大的今天,土地资源越来越显得金贵。
(二)自然条件良好。区域内大气质量、水体质量、土壤清洁度和草原、森林、植被的天然程度均为全国少见,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水体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006年被国家粮食协会授予“中国绿色米都”的称号。2007年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和中国绿色食品协会授予“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称号。
(三)水资源丰富。充分利用地理环境优势,建成了乌苏里江八五九、勤得利、青龙山等四个灌区渠首和主灌渠工程,总灌溉能力将达到715万亩,占全分局耕地面积的2/3以上。
(四)生态环境优越。先后建立洪河、挠力河两个国家级湿地保护区,保护地面积达到18.82万公顷,覆盖率达20%,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倍。2003年,通过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级生态示范局”验收。
(五)绿色产业体系完善。全局土地集中连片,我、乌苏里江、松花江三江环绕,七河贯通,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具有发展绿色产业的优越条件和独特优势。
(六)农业科技水平领先。全局科技贡献率达75%,科技成果转化率达90%,高于全国平均值38个百分点。
(七)机械化程度高。全局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30万千瓦,共有各类农业机械15万台件,特别是拥有美国生产的450马力拖拉机和9660型305马力联合收割机等智能化机械,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7%。
(八)粮食储运能力强。区域内有6个大型国家粮食储备库,最大仓储能力达到300万吨,储存规模为亚洲之冠。辖区内拥有全国第一条支农铁路—福利屯至前进延至抚远铁路线,佳木斯—抚远的306省道穿境而过,新近开通的乌苏里江江海联运航道,通过鞑靼海峡可直达日本海。
(九)地缘优势明显。建三江东部和北部与俄罗斯隔江相望,界江长达230公里,成为我国对俄开放的前沿。已经收回的黑瞎子岛将成为建三江对俄贸易的重要大通道。
三、北大荒建三江挺起国家优质粳稻生产脊梁的战略目标措施
到十二五末期努力把建三江建设成为优化农业结构,提升粮食产能的现代农业生产样板区;发展现代化大农机,加快农机更新的现代农业装备示范区;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创新转化的农业科技成果展示区;深化农业改革,完善管理服务的体制机制创新试验区;整合特色资源,优化生态环境的农业功能拓展先行区;加强示范带动,推进场县共建的引领农村发展辐射带动区。到2015年,实现六个方面指标大幅度提升: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升,农机总动力150万千瓦,科技贡献率80%,农业机械化率98%;优质粳稻种植面积近千万亩,粳稻商品粮130亿斤;农区工业化水平大幅度提升,粮食经营、加工转化率达90%;人均收入水平大幅度提升,达到3万元,在十二五期间实现户均收入9万元;经济发展速度大幅度提升,达到21%,GDP达到180亿元;城乡一体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城镇化率90%。把建三江分局建设成为全国农区最具经济发展活力、最具人居生态环境优势、最具产业发展优势、最具经济竞争力的地区之一。
(一)强力推进“六化”进程
1、市场化运作。积极发挥市场在地区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按照市场导向组织生产,到2015年,市场对生产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大幅度提升。
2、机械化作业。不断引进先进、适用、智能、高效农机具,到2015年,田间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8%。
3、模式化栽培。坚持并完善农业技术实施方案,坚持土地承包农技措施准入等行之有效的制度,强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到2015年,农技措施达位率100%。
4、规模化生产。要通过开辟新兴产业、扩大农业外就业等方式,促进耕地向种田能手、科技大户、机械大户、有机户集中,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到2015年,全局100%的市场田要实行规模化经营。
5、社会化服务。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形成门类齐全、体制多样,广覆盖、高质量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6、产业化经营。要以种、养殖业为基础,逐步发展上、下游产业,不断提高产业关联度和抗御各种风险能力。
(二)加快发展六大产业
1、发展现代农业。以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质量农业、效益农业、标准农业为取向,加强1000公里科技示范带和16个科技园区建设,综合组装各种先进适用技术,集成推广应用;进一步加快农机具更新引进力度,到2015年,建三江垦区科技进步贡献率和综合机械化率要分别达到85%和98%。要重点搞好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加强以生态林业工程,森林、湿地保护工程,林业产业化工程和数字林业管理工程为主的林业“四大”工程建设,到2015年,全局森林覆盖率达到13%,到2020年达到14%。要大力优化农业结构,以质量效益为中心,坚持“一业为主,多业并存,区域布局,重点突出”的原则,全局每年建设15-30个标准化高科技畜牧养殖小区。
2、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利用场县共建的优惠政策,全局建设、完善15个工业园区,并争取在园区建立一级财政;良化与农行、建行、哈尔滨商业银行、佳木斯信用联社的关系,积极引进佳木斯发行,建立信用担保公司,优化加工业融资环境。以全国20家大型稻工企业为目标,充分发挥区内商品粮多、优质品率高的优势,努力改善发展环境,筑巢引凤;要加大大项目引进力度,重点搞好米蛋白、米糠、米糠油和稻草板、纸浆、炭棒、活性炭生产。到2015年,建三江垦区工业增加值要达到30亿元。
3、发展现代物流业。坚持铁海联运,建设4个火车战略装车点,一个集装箱受理站;综合利用局内外的物流资源,采用引进、联合等多种方式,建设物流公司;在建三江开始筹建国家级粮食集散地,用5年时间,形成年集散粮食500万吨的能力。
4、建设现代旅游业。组建旅游公司;综合整合区内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两个省级自然保护区,联结乌苏里江东安镇、喀尔喀山、我额图湾等自然景观,充分利用科技示范带、科技园区、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万亩大地号等人文景点,设计最佳旅游线路图,统一整理、完善旅游资料,建设独具建三江特色的旅游业。
5、发展现代服务业。以职工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和产业化经营为导向,大力发展方便职工群众、服务产前产中产后的现代化服务业。要以生活用品供应、代耕代种、科技推广、信息提供、生产资料供给、农产品销售、资金筹措为重点,以农机合作社、生产资料供销公司、科技110等为载体,以现场指导、现货供应、网络传输、银行汇兑、信用卡支付为主要形式,建立涵盖各个方面、渗透到各个环节的现代服务业。
6、逐步发展文化产业。分局要筹建农业现代化博物馆,展示我局在水稻开发、农业现代化和老垦荒战士、老知青、新一代北大荒人开发建设建三江方面取得的成就;每个农场都要建设场史纪念馆,学校要建设校史室。要充分利用拥有文联、摄影协会等组织健全的优势,拥有江柳、稻草香、北雁等文学社团的优势,拥有一批省级以上作家等协会会员的优势,规范好文化市场行为,充分挖掘现代农业等文化资源,制定切实有效的扶持政策,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创作活动,到2015年,每年全局要在地市级以上文学艺术期刊发表中篇小说10篇以上,短篇小说50篇以上,其他文学艺术作品200件次以上。
(三)全力打造六大体系
1、打造科技支撑体系。采用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的方式,就建设国家粮食主产区中出现的技术难题进行定向攻关,率选推广各种先进、适用、增产、增效的科学技术;充分发挥区内科研所、研发中心的作用,及时攻克各种技术难题,孵化先进适用技术;采用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吸引高级农业技术人才到垦区工作。到2015年,粮食主产区高级技术人才应达到1200人。
2、打造农技推广体系。巩固并完善由农业中心、种子公司、管理区技术员组成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保证农业技术措施进区、入户、到地;建立以绩效为核心的农技人员实绩考核办法,实行尾数淘汰,积极引进农技推广人才,不断提高农技服务质量,加大农技推广力度,到2015年,实现“农技推广网络完备、农技推广人员充足、农技措施落实到位”。
3、打造灾害防控体系。以预防洪涝和旱灾为重点,加快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到2015年,实现“涝可排,旱可灌”的目标;大力加强气象灾害、生物灾害预警和防控能力建设,到2015年,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大幅度下降。
4、打造市场预测体系。充分利用我局地处东北亚中心的区位优势,商品粮供给能力大的战略优势,区内粮库多的储备优势,组织化程度高的指挥优势,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战略后备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优势,加快国家级粮食集散地建设,并通过建设粮食市场、运用期货贸易手段等,及时粮食价格,打造东北粳稻市场定价中心。
5、打造市场营销体系。以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专业化协会、经纪人为主体,以全国20家大型稻米加工企业和粮食主销区为目标市场,建设市场营销网络,开展卓有成效的市场营销。到2015年,建三江分局要完成订单农业1000万亩。
6、打造对俄农产品出口体系。要以周边四个对俄口岸为依托,充分利用分局组织化、标准化程度高,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大的优势,大力建设对俄农产品出口基地,并紧紧服务产前、产中、产后,重点研究俄罗斯农产品需求、质量标准等,建设对俄农产品出口体系。
(四)努力提高六个能力
1、提高政策执行能力。成立组织、深入研究、强化对接、狠抓落实,保证各项政策都能及时贯彻到位。
2、提高快速反应能力。针对市场、国家政策调整等,能够做出快速、准确应对反应。
3、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应通过采取加快撤队并区、复垦、土地整理及加大科技投入、实行标准化生产、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等方式,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4、提高融资能力。协调好与农行、建行、哈尔滨商行、佳木斯信用社的关系,积极引进佳木斯发行,建立信用担保公司,不断提高融资能力。
5、提高城镇承载能力。以打造三江平原中心城市为目标,坚持突出特点,反映需求,丰富内涵,发挥作用的原则,完善城市的承载产业、服务生产、疏通物流、文化娱乐、卫生保健等各种功能,让城市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6、提高掌控市场能力。通过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储运能力、融资能力、市场开发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先行区掌控粮食市场的能力。
(五)充分发挥六个作用
篇10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开局之年,粮食安全事关全局,粮食收购是生产的延续和重要组成部分。粮食收购关系到粮农的切身利益,卖粮收入是种粮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在当前早稻丰收,粮食市场低迷、价格持续下行,粮农遭遇卖粮难题的情况下,启动早稻最低收购价政策,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广大种粮农民的真切关杯,执行好最低收购价政策对于稳定我县粮食生产和促进农民增收,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各乡、镇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把思想统一到确保农民增收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上来,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上来。精心安排,周密部署,密切配合,切实做好早籼稻最低价收购执行预案的准备和组织实施工作。为争取早稻收购工作的主动,全县安排今年早稻收购指导性计划16000万斤(见附表)。
二、执行预案,落实好早稻最低收购价政策
今年国家规定,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起止时间为7月16日至9月30日,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每百市斤132元,是指2014年生产的国标三等质量标准的早籼稻到库收购价。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各收购企业要做好政策宣传工作,做到理解政策无偏差,执行政策不走样,落实政策不缩水。在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启动后,所有承担最低价收购任务的委托收储企业,都要按要求悬挂收购质价政策公告牌,认真执行国家粮食质价政策和现金结算制度,不得压级压价,抬级抬价,损害农民利益;不准拒收、限收符合质量标准的粮食,对于杂质、水分不符合入仓质量标准而经过清杂整理可以达标的,要按规定进行收购;对于确实粮质有问题而影响粮食安全储存不能收购的,要向售粮农民做好解释工作。同时要搞好便民收购服务,积极创造条件增加便民服务设施,增加服务项目,最大限度方便农民就近交粮的需要。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认真做好执行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各项工作,确保各项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落实,让农民交售放心粮、满意粮,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三、加强监管,维护好早稻收购市场秩序
为保证粮食合理有序流通,保持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发改委、粮食、工商、农发行等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各自职责,建立健全分工明确、协调配合的责任机制,要加强对各收购库点落实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的全程监督检查,特别是要把与农民利益密切相关的粮食质价政策执行情况、粮食售粮款是否及时兑现,作为监督检查的重点。发现问题要责令改正,切实维护粮食流通市场秩序,保护粮食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确保市场监管、农民利益、政策兑现三到位。
四、落实资金,确保农民售粮款及时兑现
粮食部门要积极与农发行和中储粮南昌直属库加强业务沟通、协调,搞好收购资金的测算和筹措工作,确保不因收购资金而影响正常收购。农发行要继续发挥粮食收购资金供应主体作用,协调落实好收购资金发放,一如既往地支持国有粮食企业的收购工作,保障收购所需资金,做到不断档、不拖欠,确保粮款现场结清,不向农民“打白条”,满足早稻收购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