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管理范文
时间:2023-04-09 22:44: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教学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前言
在现在教育格局改革的引领下,高校教学活动中,每个学生的素质、才能、知识、个性和兴趣等都具有差异性,这要求我们运营管理要深入学生们的生活之中,对待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来说,绝对不能单纯依靠学生的成绩来选择对待的态度,要以来源平等的现代化方式进行教学管理。虽然作为管理者,我们依然要与学生交朋友,因为高校学生处在一个趋于成熟的阶段,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观念,重视学生们的全面发展,注重高校阶段学生们心理和身体发展实践的过程。作为高校正常运行的保障,管理工作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作用。学习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要落实到教学活动管理的过程中,不能只将重心放在向学生们传授知识,更要抓紧对学生们进行社会技能人格提升的锻炼。我们要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影响学生们认识到集体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会主人翁意识,怎样做到调动大学生活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构建全方位多层面的集体自我管理意识,要想让学生充满活力,管理者要调动整个集体的活力,要尊重学生们的表现欲和表达能力,如何有效引导学生们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达到一个适合学生们成长的环境,如何做到达到教学目标的同时了解每个学生们的成长情况是我们今天要考虑的问题。
二、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方式的改进和优化
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奖惩制度量化管理。表扬与批评是每个集体中管理者经常使用的一种教育手段,表扬是对一些表现对集体有积极主动向上的影响行为的一种鼓励和嘉奖制度,这是一种非常正能量的一种教育方式;与此相配合的是批评的方式,批评是指对集体活动中学生们出现的一些不正确的、消极的思想或者行为进行批判打压的一种教育方式[1]。作为高校老师来说,大学生在这个阶段趋于成熟,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鼓励,希望能够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不公开形式的奖惩计分管理。我们明确提倡表扬管理,以春风化雨的方式对高校大学生在校表现进行量化。对他们不好的行为或者思想也要保持一种适合的角度进行思想上的交流,找到问题发生的根源,与学生们交朋友,像朋友们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一般找出来学生们问题,不打击他们的自信心,跟学生们保持一种良好的关系。这样的方式采用计算机网络形式,可以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行为正确与否,又能够加强师生管理之间的联系与交流,以一种公平公正的方式进行统一化管理,最终达到教学目的。利用计算机网络优化家校联系平台。家长是学生们的第一个老师,家庭带给孩子们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无意识中不断受到家庭文化的熏陶,学生们从出生到成长,最能影响学生的成长的就是与他们家长。采用网络平台,让家长与教育工作者之间能够以一种配合的姿势,针对孩子们自身的性格或者学习特点上的差异进行适当交流,通过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共同观念的引导,让学生们更加容易接受外界的影响。采用计算机网络平台,使这种管理方式能够更容易实现,在大学期间,学生与家长的联系渐渐变少,关心孩子们现状的家长也希望能够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学生的现状。记得苏活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和家长在培养人中起着举组轻重的作用。传统管理模式中教师要经常通过家访、电访等多种途与家长径保持联系。然而通过计算机网络,更加便捷更加实时地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将计算机网络应用到日常教学管理中。利用计算机媒体,让学生进行网上案例研究分析探讨[2]。管理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课程的安排中研究如何将自我管理方式拓展到学生自我思想中,对学生开发素质,提升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为学生将来就业做出合理的管理规划。这样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获取资源进行学习,提供平台让学生自我规划自我总结。另外,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的应用,在新时期打破师道尊严的传统,真正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并且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把自己与学生融为一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站在他们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优化计算机网络平台管理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主体作用。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案。在运行及实施过程中,能够真正落实到日常管理中。“严师出高徒”在原则问题上,绝不姑息和纵容,坚持用心做到严而不苛刻、慈而不溺爱、宽而有限度,将责任进行到底[3]。不做传统教学模式中呆板传授知识,惩罚学生们以达到教学目的的方式,而是要随着时代进步要慢慢改变它的模式来改变学生们学习的效率,帮助他们成长,引导他们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做他们人生道路生的引路人。
篇2
【关键词】高校 教学管理 创新
1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已经转变为富有创新性的复合型人才,在我国高校是培育创新性人才的重要场所,而教学管理对于高校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纵观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的现状,大多数高校还是采用我们认识的传统教育管理模式,此种模式存在着不少的弊端和问题,已经不能够符合社会培养人才的要求。因此,本文将仔细分析高校教学管理中现存的问题。
2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管理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
教学管理是整个高校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其思想观念决定着整个高校教育的基调。纵观我国目前高校教学管理的现状,其思想观念比较落后,不能够紧紧的跟随社会时代潮流的变化。一方面,教学管理人员的思想定位具有偏差,仅仅把自身当做管理者,态度时常居高临下,而不是深入课堂,深刻的了解学生和老师们的需要来进行教学管理,忽视了教师和学生才是教学中的主角,从而导致了教师的教学缺乏主动性和灵活性,学生的学习缺乏自主性,这样教学管理模式之下的教学效果和管理的预期之中的目标值会存在严重的偏差;另一方面,教学管理人员自身缺乏应有的素质,高校往往缺乏对于教学管理人员的定期培训,或者培训过于形式化,并不能真正的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导致其思想观念跟不上时代的变化,从而教学管理模式过于落后,不能够培养出真正对于社会有用的优秀人才。
2.2教学管理机制不科学
教学管理机制的科学性决定着高校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纵观我国目前高校教学管理机制的现状,其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隐患。一方面,高校的教学管理机构的职责权利不分明,管理机构冗杂。在高校的教学管理中,为了方便教学和管理,高校常常有许多学院组成,并且院系是最基本的教学单位。但是在职责和权力的划分上,教学管理的权限往往集中的学校的管理机构,各个院系缺乏基本的教学管理权限,因此对于教师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的状态,及其对于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势必会弱化;另一方面,高校的教学管理考核工作缺乏科学性,高校针对教师的考核注重的是教师的教学工作量,重视科研却缺乏教学水平的要求,从而导致教师对于学生的讲课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不能够所有人做到传授知识;而且对于教师的考核标准,缺乏时代性、社会性,往往是根据本校的教学状况和现状出发,而不是从和其他高校的对比中或者未来整个教育的要求,因此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缺乏时代性和先进性,从而很难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2.3高校专业设置缺乏稳定性和清晰度
近几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飞速发展,并且经济的飞速发展导致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变大。为了迎合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许多高校纷纷开始扩招和增设社会需求的热点专业,由此造成了很大的问题。一方面,由于高校不断的增设新的专业和扩招,或者是学院之间的合并和分离等,这都会导致教师必须不断的开设新的课程或者增加新的工作量,由于教师的精力和能力有限,随之带来的便是教师的教学质量的下降;另一方面,各个高校为了不断增加生源和在竞争激烈的教育行业占有一席之地,纷纷设立新专业增加学校的收入和影响,从而导致许多高校存在不同的院系专业相同或者相近,这样一反面造成了学校教师的工作压力,也会造成学校资源和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因此,我国高校必须保证其专业设置具有稳定性和清晰度,这样才能保证高校的教学具有高质量。
3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措施
3.1教学理念要时时更新,坚持以人为本
教学管理理念的决定着整个教学管理的基调,因此,我国高校必须跟随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教学管理的理念,真正的以人为本。一方面,在高校的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一直扮演着主角的角色,在实际的教学管理中,也必须以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为中心,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在高校的教学管理中必须要时时刻刻以教学为核心,规范和完善学校的咨询和反馈机制,允许学生和教师向学校的管理机构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要求,帮助学校做出真正的符合教师教学实际、学生学习实际的决策,从而实现教学管理的目标。
3.2改变教学管理模式,完善教学管理机制
创新高校教学管理的关键之处便是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建设一套实行社会时代的需求和符合高校实际的教学管理机制,从而创新高校的管理制度。一方面,在专业的设置上必须具有统一性,该权利必须归学校所有,学校针对各个专业的特点和课程设计、就业方向等进行严格的归类,避免不同院系之间设置相似的专业,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浪费学校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也可以避免因为专业相似而出现院系合并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各个高校要尽快实现学校和院系之间的两级管理模式,使院系不仅仅是基本的教学单位,也是基本的教学管理的主体。这样不仅有利于充分调动院系基本教学单位和教师对于教学管理的主动性,也有利于实现职责的明确性,有利于教学管理的监督。
3.3适应创新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
教学管理人员在高校中不仅仅要扮演行政管理人员的角色,还要扮演学术管理的角色,因此,必须全面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才能够保证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管理中不断创新,不断提升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因此,一方面需要对于教学管理人员进行严格的考核,保证其具有较强的职业素养,从而保证其在工作中能够顾全大局,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断适应高校的教学管理的创新;另一方面,对于已经入职的教学管理人员必须进行定期的培训,保证其掌握现在教育与管理理论及相关学科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且在创新高校教学管理中能够做到统筹兼顾和组织协调能力,从而不断提升高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杰出人才,不断提升我国的教育管理水平。
4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教学理念、教学机制和管理人员等方面,因此,在创新高校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管理模式、完善教学管理机制、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从而不断创新高校教学管理,培养出为社会时代所需要的优秀人才,不断推进我国的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黄金莲,龙飞,莫艳云.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J].中国建设教育,2010.
篇3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创新;措施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科学技术不断地提升我国竞争力,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民族要想进步、国家要想兴旺发达,必须建设创新型战略目标,促使我国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性国家必须要有创新型人才,然而高等院校拥有着知识丰富、技术较强的尖端人才,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极为重要。因此,高等院校应不断加强教学管理,进行改革创新,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做出贡献。
一、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1.教学管理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院校不断扩招,学生数量在不断地增加,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使得教学管理变得极为复杂。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部分高校由于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盲目的进行扩招,课程体系和专业设置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学的质量得不到保证,以致不能更好的培养创新型人才,造成资源的浪费。
2.教学管理体制僵化
目前,大多数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仍进行灌输式教学,偏重理论课程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实践学习,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使得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技能的锻炼。由于学校教学管理体制不灵活,教学计划和课程不能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学生的主导地位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部分学校在教学设施建设方面上加大了投资力度,忽略了教育管理岗位人员的培训,使得管理人员缺乏学习的机会,教育管理思想受到极大的束缚,无法认清自身工作的重要性,严重削弱了教育管理岗位人员队伍的实力,导致了教学管理墨守成规,不能随教学目标的改变而改变,进而影响到教学水平和教育的质量。因此,应加强对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视,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的专业素质,培养教学管理工作人员先进理念,不断地进行改革创新,培养高校创新型人才。
二、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措施
1.教学管理观念的创新
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我们应具有良好的教育管理理念,不断深化正确的教育观,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良好学习态度的培养,以达到教学的目的。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教育改革不断发展,高校教育思想和观念若要固步自封,势必会影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教育思想的转变极为重要。为使我国成为创新型国家,教育观念应实行终身制,通过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推动我国教育事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以科学合理的方式推进高等教育观念的改革,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中心,实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丰富教学管理,不断创新,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2.教学管理方式和手段的创新
在信息化社会,加强教学管理方式和手段的创新,可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高校管理人员应利用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对多方面信息进行现代化管理,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节约投资成本。与此同时,应不断提高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认真分析管理人员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不断激发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更好的为工作服务。不定期的组织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养和技能,培养管理人员良好的协作意识和自主性,建立一支各方面精通的现代化管理队伍。
3.教学过程的创新
高校教学管理应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适当增设难题,使学生在面对挑战时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对于学科的专业设置,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体现学校的特点和优势,根据学生的需求,对专业进行调整,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育,用发展的眼观看待学生,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
4.教学管理目标的创新
加强教学管理目标的创新,首先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进行不断地探索,为学校的发展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以吻合学校的办学特色。第二,随着我国社会信息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多样化,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符合多样化发展的前提下,我们应选择良好的培养方式,对学生进行人性化教学管理。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临各种挑战,各高校只有根据社会发展变化,不断及时地调整教学管理目标,创新教学管理,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大众化教育下的高等教育目标不再只专注于精英人才的培养,人才已有了多种标准,这就要求高校制定更趋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即应以更加开放的心态,面对学生来源多样化、人才培养规格及培养方式多样化的现实,构建适应面更广、应变能力更强的管理模式,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
三、总结语
总而言之,加强高校教学管理创新,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深化教育改革,为我国培养专业的创新型人才,促使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李圆圆.对中国教育大众化的分析[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1,(08).
[2]李辉生.高等学校的管理创新与创新教育[J].中国行政管理,2007,(5):85.
[3]郑淑红.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D].2009,(12):31- 39.
[4]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J].中国高教研究,2000,(11):9- 11.
[5]庄强,王功民.以人为本[M ] .北京:企业家出版社,1997.
[6]姜桂春.高校教学管理创新与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J].煤炭高等教育,2000,(3):40- 42.
[7]丁景梅.论高校教学管理模式[J].华东经济管理,2000,14(4):106- 107.
[8]王宗禹.培养创新人才与高校教学管理的创新[J].机械工业高校研究,2001,(1):1- 6.
篇4
一、加强高校多媒体管理的必要性
1.加强高校多媒体管理,是促进教学资源合理应用的必要途径影响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就是缺乏优质的教学资源,这也是当前很多高校存在的现实问题。实现多媒体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有助于带动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的建设,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扩大各种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领域和范围,促进高校的信息化建设。
2.加强多媒体教学管理,有助于推进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多媒体教学是当前时代背景下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加强多媒体教学管理是提高现代化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多媒体教学管理的有序推进,有助于提高高校的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促进高校的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3.加强多媒体教学管理,是提升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必经之路加强教师对多种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应用,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管理的顺利推进来实现,对各种多媒体资源的应用,可以使得教师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进行改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对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能力,从而提高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和水平。
二、高校多媒体教学管理的策略分析
1.加强多媒体教学的经费投入,促进多媒体资源均衡发展随着高校教育发展过程中对多媒体资源的应用需求越来越大,在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加大对多媒体资源的经费投入,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过程中所需的多媒体设施、设备等,保证多媒体教学能够顺利推进。加强对多媒体教学的投入,需要提高高校管理人员对多媒体教学的重视程度,在此基础上才能不断加强多媒体资源的配置和建设。
2.按照供求进行多媒体教学资源配置,并且做好多媒体资源的整合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加强多媒体资源的有效配置,是为多媒体教学提供必要的硬件基础的重要过程,在多媒体教学管理中,应该要做好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并且做好资源的整合。前者主要指的是对多媒体教室的分配,包括在不同课程以及不同教师之间的分配。此外,由于多媒体教学管理受到很多方面的限制,并不是每一门学科都适合使用多媒体教学,因此在多媒体资源的配置和整合过程中应该要根据课程以及教师的个体差异,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保持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平衡。
3.完善多媒体教学管理制度多媒体教学管理制度是多媒体教学管理过程中的保障,为了充分发挥多媒体资源的优势和作用,就必须要加强多媒体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以及完善,为多媒体教学管理提供理论保障。首先,应该加强多媒体资源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对多媒体教室管理、设备管理、课件管理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制度和规定,规范多媒体管理。其次,加强多媒体教学准入制度的建立,比如对多媒体课件质量标准和评价办法、教师资格认定等方面要加强管理,保证多媒体资源能够发挥其作用。第三,加强多媒体教学评价制度的完善,评价管理是促进多媒体教学深入推进的重要措施,科学合理的评价能够促进多媒体教学不断改进,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提升多媒体教学质量。第四,加强多媒体教学保障制度的建设。多媒体教学保障制度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多媒体教室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的确定、多媒体设备的维修管理办法的确定、多媒体任课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办法等。
4.加强多媒体教学管理人员以及教师的综合能力素养的培训多媒体教学管理人员以及教师对多媒体资源的掌握和运用程度较低,是影响多媒体教学管理水平得以提升的重要原因。为了使教师能够掌握更多现代化的教育技术,高校必须要对教师以及多媒体教学管理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和管理。首先,应该加强其思想观念的培养,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理念,促进教师和管理人员形成全新的教育理念,进而加强对各种现代化的教育技术的应用。其次,培养教师对教育技术的操作技能的提升。在培训过程中应该加强教师对各种基础知识以及操作技能的掌握,从而能够利用多媒体资源对各种信息技术进行获取、处理以及应用,并且利用多媒体资源提高教学质量。第三,加强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教师应该要结合不同的学科的特点,加强与多媒体技术之间的应用,从而解决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利用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改善多媒体教学管理的手段随着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的不断发展,在现代化的管理过程中应该不断改善多媒体教学管理的手段,采用信息系统对多媒体设备进行统一管理和集中控制,是信息时代背景下进行多媒体教学管理的趋势。采用多媒体网络控制系统进行管理,可以对多媒体设备的故障进行及时诊断,一旦出现问题则可以立即采取报警,并且提示故障的地址、现象以及故障处理方法,使得故障处理工作能够及时完成。利用网络集中管理,也可以实现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多点控制,比如在不同的教室、不同的楼层、教学楼之间,可以实现多点同时控制,对多媒体网络中的任意一点进行控制和管理,从而提高多媒体教学管理的效率。
6.建立高校多媒体教学管理模式经过调研可以看出,高校的多媒体教室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应该要采用调度、维护、日常分工管理等模式,对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有序安排管理,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效率。比如多媒体教室的安排以及使用,应该由教务处进行统一调度,学校应该建立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对多媒体设备进行专门的维护和管理,后勤保障部门或者物业应该负责多媒体教室的安全和卫生工作等,不同的部门具有不同的职责。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高校应该建立相应的管理模式,提高多媒体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引进更多高学历、高层次的人才到多媒体管理行业中,为多媒体教学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篇5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对选修课重视度不够,比如教师对选修课备课不充分,上课不够认真,而学生认为选修课容易考及格,学习也不刻苦努力,导致选修课的质量难以达到适应学分制的要求,影响了教学质量,也制约了学分制的发展。
2师资的需求不能够满足
学分制大力推行,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对于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教师队伍无论人员结构还是学科知识结构都是按学年制来完成的,显然师资配置偏少,制约了学分制的实施。
3我国高校推行学分制的策略分析
3.1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全面了解学分制度转变教育观念是教育改革的基础工作,要想创设中国学分制,首先就是要对教育思想和观念的理性变革。这主要包括一是加大宣的力度,推行学分制要让高校的每一个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明确推行学分制的目的和意义,向每位学生都要发放选课指南,以方便学生选择。二是要转变教育观念,推行学分制,从学校领导到学生都必须首先转变教育观念,这样才能明确统一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以变展开大讨论,为学分制的推行作基础工作,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三是提高学生的观念。对于刚走近大学学生,对于新的事物并不了解,所以这时学校应加大对他们进行学分制的宣传工作,让学生从应试教育模式中走出来,探索创新的学习模式。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自身素养一是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学分制的不断推行,对教师的知识结构也提出了高的要求,如果教师不加强学习,自己开的课程不怎么受欢迎,自身的价值也得不到体现,所以,教师要更新传统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二是教师要做好宣传工作。对于自己开设的课程,要学会自己进行宣传,比如,天津大学的教师采取挂牌上课,这本身就是一种宣传,不仅把该门的课程内容宣传给了学生,同时把授课教师的专长也宣传给了学生,以让学生对此课程感兴趣,吸引了不少的学生来听课。三是加强对师资的培训。教师要通过自我学习或进修培养等方式,提高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四是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高等学校要充分挖掘教师队伍的潜力,建立有效的教师竞争机制和激励政策,促使教师多开课,开质量好的课,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3.3建立健全教学管理保障体系一是建立和完善计算机管理系统。计算机管理系统主要应用于教务处财务处品学工部等多个部门,它方便了学校对信息集中管理,实现了全校信息共享,为师生带来了方便,也为学分制的实施提供了支持和保障。二是建立了学生网上选课系统。这主要包括首先是建立了规范的选课流程,让学生方便地自主选择不同档次的课程;其次是建立了学分的实施条例,好让学生自主选择时间和安排学习的相关进程;最后是建立了学分制下的学籍管理制度,方便了学生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中对学习和毕业资格信息\课程和教学内容信息保证公开,使学生在进行自主选课和设计学习进程的过程中做到有目的\有计划。三是提高了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学分制实施后,在教学管理中,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加大,所以只有树立起高度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才能保证高校教学管理有序的进行。
3.4加大对学生各种渠道的培养一是加强对学生社团活动。各种社团都为大学生挖掘了很多方面的潜能,也是学生施展才华的天地。所以,高等院校应该加强社团活动,引导学生发出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培养学生的创新。二是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方式是思想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学校应当大力支持学生自己创立的社团,比如舞蹈队\书画协会等等,鼓励学生自己创建,以提高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三是引入电脑网络教育,高校可以通过校园网络创建一些心理咨询中心\就业指导中心等级,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搞高校的德育实效性。本文来自于《学术论坛》杂志。学术论坛杂志简介详见
篇6
关键词:高校教育;创业;就业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4-0084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高校教育的规模也在逐渐扩大,不管是在硬件建设上,还是在软件管理上,都有了质的飞跃。但高校教育的发展仍然与社会环境存在一定的紧张关系,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教育教学应该与社会发展相一致,教育改革应该适应社会的进步,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教育管理水平,提升高校教育质量,笔者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一、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当前,我国的高校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比较僵化,学生高校毕业以后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秩序。实践证明,现代社会知识的时效性明显缩短,尤其是从21世纪开始,知识增长的速度急剧加速,现在世界上每天约有1万余篇,各种各样的书籍都在交替更新。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所学的学校知识,已有60%变得陈旧。所以,今后的高校教育必须要做到与时俱进,重点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让学生能够对于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专业课程的教学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关注一些热点问题和疑难问题,掌握科学发展的动态,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自主更新,以确保信息化时代下,能够不被淘汰。
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由于受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的大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比较欠缺,据国际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布的有关报告指出,中国的大学教育过于注重理论,大学教育的学生只有不到10%能够适应跨国公司的需要。因此,我国的高校教育必须要转变人才教育的理念,尤其是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投身于实践教学中,使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知识的应用有更深刻地了解。为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要安排适当的实习机会,让学生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为学生以后走进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高校教育的任务,也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为此,高校教育要进一步加快实践教学改革的力度,使广大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获得良好的能力和水平。而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靠教出来,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因此,高校教育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要将学生放到重要的位置来看待。逐步减少教师讲授的时间,提高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的环境中,有所感悟,有所提高。
三、突破学科专业体制,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体系框架
根据最新的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近60%的用人单位对当前的大学生课程设置不满意,其中有的用人单位明确提出,制约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大学课程的设置不够合理。尤其是有的高校教育在专业划分上过于精细,明确淡化了边缘交叉的学科知识,有的大学生因为专业过于边缘,在应聘工作上屡屡受挫,可见高校教育的学科设置与社会发展的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甚至出现了严重的脱节现象。高校教育主要为社会培养专业的人才,大学生进入社会以后一定要能够为社会发展服务,因此,高校教育在人才培养的机制方面、学科教育的设置方面,与社会发展一致,高校一方面要了解社会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另一方面要及时宣传高校专业的设置安排,让社会了解高校,使高校能够融入社会,实现两者的协调与互补。
四、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创业
在社会发展中,大学毕业生的速度应该低于社会经济的增长速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稳定的发展水平。而当前的社会情况是大学毕业生远远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速,这就导致了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为了找到工作,大学生不得不降低要求争取工作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低学历的人群就业的机会会更难。因此,为了实现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国家和高校要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为大学生创业提高良好的环境。大学生自主创业,一方面能够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还能够拉动一部分人就业,实现良好的就业环境,为此,在高校教育中,要积极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宣传自主创业的政策机会,有效解读资产创业的程序,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总之,高校教育是我国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高校教育的良好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高校教育的目标,为了提高我国高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我们必须要提高认识,转变思想,将高校教育改革放到重要的位置对待,使高校教育能够与社会发展相一致,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端人才,为我国的教育进步增砖添瓦,也为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袁凤友,贺卫东.浅谈高校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J].科技致富向导,2011
[2]杨雪梅.浅谈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及能力[J].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2012
[3]陈焱.浅谈对高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的研究[J].教育界,2011
篇7
关键词:教学管理;高校;精细化模式;策略
G647
精细化管理模式融合了文化和理念两个要素,可促使高校教学管理质量得到提升。实施精细化管理模式的重要基础就是人本理念,遵循严、细、准、精的原则,最大化教学管理效益。对于高校而言,精细化管理的水平与质量与服务、教学、教育等方面的质量有着密切关系,是学校形象与校本精神的真实反映,所以校领导要加强精细化管理,发挥其种种优势,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一、高校教学管理应用精细化模式的优势
1. 提高教学管理的规范性与科学性
教学管理的精细化内容不仅包括优化细节和流程,还包括明确教学管理目标及落实管理人员的责任,奖惩结合。利用精细化管理模式消除粗放式管理的种种弊端,构建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指出教学管理的义务和责任,促进管理的规范化。
2. 提高教育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
高校管理者必须具备的一项素质就是精细化意识,同时要在此基础上有效融合管理手段与管理制度,不仅能考量和提升其专业素质,还能运用信息化、数据化手段使教学管理的有效性提高,指导教学管理工作的展开。
3.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教学管理的特征之一就是系统性,精细化管理在高校管理阶段性目标和总体目标相协调的过程中可发挥自身的行动导向作用,结合教学制度的约束教学管理工作,提高其秩序性,提高学生在教学管理活动中的参与积极性,增强其自我管理意识,保障教学管理效率与教学质量。
4.明确落实教学管理责任
高校教学工作精细化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设计岗位工作,管理者通过明确自身的权力义务与管理责任可提高工作计划的规范性。管理者要完善教学管理责任制度,向具体的部门、个人落实教学管理责任,发挥管理与监督职能。
二、高校教学管理应用精细化模式的策略
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应用精细化模式的重点并不是细化处理所有的教学管理制度,应注重不同管理程序与管理环节间的良好对接,通过制度化约束与柔性管理的共同作用使教学管理的实效性提高。以精细化管理为导向,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管理内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贯彻人本理念,调动学生的W习自主性与积极性,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实现精细化管理的目标。
1. 常规教学与课程设置的精细化
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精细化管理常规教学必须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突显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通过增进师生交流与配合,使高校教学管理具有更高的有效性。除此之外,不同流程间的配合在常规教学中同样非常重要,不仅要利用教学管理制度来指导教学流程,还要将停调课制度与学籍管理制度等作为教学管理的依据。为了将精细化管理的内涵融入常规教学中,高校在管理学生的学习等方面需针对学生的类型采取不同方法,因材施教、量体裁衣。
精细化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所以高校管理者要全面了解市场需求,结合社会人才培养趋向设置教学课程。在拟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从课程改革的本质核心入手,掌握学生的专业特点与发展情况,建立健全课程体系,科学划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在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的同时,有效培养各方面能力。除此之外,各高校要认识到自身在课程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优化公选课内容,使课程设置符合人才培养需求,同时要注重选课模式的精细化,提升教学效果。
2.质量监控与管理创新的精细化
精细化质量监控主要体现在视觉管理方面,为实现精细化管理,高校可以公示预期目标,具体而言,可通过相关的信息技术手段将其应用于教学质量监控中,使质量监控效果得到强化。结合网络技术和图表数据分析找出可客观衡量高校教学管理现状的指标,在处理与分析数据的过程中督导完整的教学信息,及时反馈教学管理情况。
教学管理主张事前管理,目的是“防患于未然”,其管理目标并不是事后补救,所以要加强重点教学项目管理工作的处理。精细化高校的管理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分别为过程化管理重点项目与构建教务网络管理系统。过程和管理重点项目不可一蹴而就,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具有丰富教学资料的可视化网络平台,方便其搜集与完善课程资料,在课堂教学中增进与学生的互动。开发教务网络管理系统时,需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借助有关的信息化技术与软件精细化安排学生的课表编排、实践教学、网上选课等内容,达到高效管理的目的
3.人才培养与考评机制的精细化
对于学校而言,人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精细化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学校要确定学生在教学管理中的核心地位,秉持现代化教育理念,制定柔性管理制度,并且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实行,使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得到满足,营造和谐、民主的校园氛围,贯彻落实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要根据预定计划分阶段、分层次地实施教学管理考评机制的精细化,完善考核评价制度的关键就是体现考评的现实意义,有效调动与发挥高校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解决传统考评机制的种种问题。要尽量全面、细致地细化考评标准,健全考评机制体系,制定多元化的考评标准。针对不同的考核评价对象构建相应的考评反馈机制,利用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落实奖惩措施,发挥考评机制对教学管理的激励和鞭策作用。
三、结语
总之,为推动高校的教育改革工作,高校管理者必须有效开展教学管理工作,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精细化管理模式结合了现代化管理理念及管理方式,将其应用于教学管理工作中,可弥补传统教学管理方法的不足之处,实现教学管理的创新。管理者要结合高校的具体情况实施精细化管理,确保各环节对接良好,从而有序进行高校教学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崔凤珍,崔海波,陈宪明. 高校二级学院实施精细化教学管理的探讨[J]. 教育探索,2014,(3):96-97.
[2]刘存福,杨贵雄,刘俊红. 基于web的高校教学与科研精细化管理模式研究[J]. 内蒙古煤炭经济,2014,(12):18-19.
篇8
关键词:高校 教学管理 信息化 措施
从技术性角度分析,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会涉及到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具体包括基础数据库数据系统、考务和成绩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等。从制度性角度分析,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通常会涉及到信息化技术的制度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及组织结构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加强对其研究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一)实现对教学工作的全面管理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中的教学管理系统由诸多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具体来讲,不仅包括了培养计划、还包括培养过程;不仅包括教学施教者,还包括教学的受教者;不仅包括教学硬件设施,还包括教学信息等。因此,教学管理系统会将这些具有一定联系的要素按照科学合理地方式组织起来,从而实现将教学计划、课表安排、学籍管理、成绩统计等一般性事物管理扩展为对学生个性化管理、信息管理以及师资管理和质量管理等的全面管理。
(二)促进教学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环节多、事务杂,而过去由于缺乏一种科学合理的手段及规章制度使得高校的教学秩序无法得到充分保障。而在高校管理中实行信息化管理能够实现高校管理的更高层次管理,而且还涉及到了高校教与学的所有方面。因此,建立健全高校信息化管理制度,不仅可以使教学工作更加规范化,从而保证高校教学水平的提高,而且还能有效提高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
二、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软件系统的规划与设计不够合理
高校教学管理系统的规划与设计要以高校实际的教学管理工作为中心,在这一思维模式下,当前在建设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往往是从系统当前的实用性出发,因此尚未充分考虑到系统与实际教学在日后的发展需求,这就易造成教学管理工作的不规范性和不连续性。加之,由于部分高校受到自身教学管理人员技术能力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将教学管理系统的程序设计与研制委托给校外第三方公司来进行,而高校自己却并不参与教学管理系统的设计。然而,虽然这些专业性的软件公司具有很强的开发能力,但是这些软件开发公司却对学校的日常教学管理模式和环节完全搞不懂,这就会造成软件设计与高校实际教学管理工作不相符,存在许多不合理的情况。
(二)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信息技术水平不高
随着信息技术化的不断深入实施,当前已经有很大一部分高校有针对性的对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进行了计算机操作、网络技能的培训,以此来提高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管理中,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往往造成培训管理工作的不严格,长期以来导致当前高校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低下,也就无法熟悉教学管理系统的应用,进而严重影响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度。
(三)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面临挑战
高校教学管理系统的建设涉及到教学管理各个环节,其牵涉的面非常大。因此一旦系统设计人员对高校教学管理业务不熟悉,那么势必会造成系统中漏洞的出现,进一步对系统的正常运行造成一定的隐患。同时,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基于互联网网络中,而在互联网中各种病毒、木马等层出不穷,各类恶意的攻击也时有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教学数据的安全,进而造成数据的丢失等。
三、推进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措施
(一)合理规划与设计,保证教学管理系统的科学性
首先,高校相关领导者应当要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求,进而充分认识到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其次,在进行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时,学校教务处要肩负起应有的责任,不断组织、集合各个方面的专家,如教育管理学家、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专家进行充分论证和分析,进而保证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与高校实际教学情况相符,充分体现出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及时性、独立性;再次,在进行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研制过程中,还需要在收集整理一线教学管理人员经验的基础上,允许其参与设计过程;最后,高校教务处应当配备一名既熟悉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又熟悉高校实际教学管理需求的专业人员,并聘请其成为教学系统的管理人员。以从结构上、功能上、实用性上保证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科学合理,从而促进高校日常教学管理的信息化与高效化。
(二)提高管理队伍的信息技术能力
在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中,教学管理人员不仅是促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执行者,而且还是促进该进程的受益者。而现阶段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效果完全受制于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这就要求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要结合教学管理系统努力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并依此增强自身获取信息、分析数据的能力。此外,高校也要不断加强对教学管理人员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为日后的信息化管理工作解决技术上的问题。
(三)重视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是整个高校教学信息的基础与枢纽,一旦其遭受到病毒的入侵或网络不法分子的攻击,就会面临数据丢失或被篡改的风险。因此,高校一方面要加大“防火墙”的安全级别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拥有管理权限的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以防止密码从内部管理人员外泄。
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不难看出,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不断加强将先进信息技术融入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并建立健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高校教学管理的工作效率提高管理水平,进而不断推进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与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梁雨平.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
[2]刘洋.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
篇9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 教学管理改革 创新能力
一、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
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是适应当代社会人文思潮的发展与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的基本宗旨是:教学是一种师生双向互动的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不是一个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师生相互交流与合作、相互启发与提高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是局限于教师的讲授,以课堂面授为中心,而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度,让学生有机会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去思考、体验与建构,同时,也可以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影响,集体学习与研讨作为必要的补充。建立在互动式教学基础上的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孤立无助的自学,而是在老师指导下的有主动有主见的学习;建立在互动式教学基础上的教师教学,是一个不断反馈、不断修正、不断提高的过程。
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与合作,充分调整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革新教学的环节,拓展教学的领域,培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兴趣,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首要使命不是知识的传授,不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单向控制,而是营造一种相互信赖、平等沟通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信任感,激发学生交流沟通的欲望,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创造力与独立学习的能力,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更重要德是能适应现代社会多元化的人才需求,为学生毕业后的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形式是以教为主导,以学为主体,教要自觉为学服务。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实验与思考,自觉地把本学科前沿知识与热点问题引入教学之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并提出问题,然后精心讲解与组织讨论,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承担一定的专题研究任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当前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推行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影响
新时期高校教学的改革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展,然而,现行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带有严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观念与管理方法的残余,尤其是高校管理的基本理念,远远跟不上当前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与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推行严重不相适应,成为严重制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目标体系缺乏现实性、时代性、科学性与超前性,在整个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体系的各个环节如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人才规格、教学方法、资料建设、就业指导等多方面没有完善配套的改革,只要有任何一个环节滞后,就会形成制约性的瓶颈,无法与知识经济时代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相配合,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2.高校管理部门设置不合理,各部门责、权、利关系不明确,人事关系紧张,内耗严重。尤其是院、系与各职能部门的职权范围不明确,院、系教学管理的自主权小,且职责不明确,教务职能部门则任务繁重,不仅导致对教学突发事故的处理不能及时到位,甚至互相推诿,缺乏有效的教学监控手段与评估体制,导致教学管理目标体系无法实现。
3.部分高校管理者思想僵化,观念成旧,经验主义、教条主义构成了教学管理的思维定式,指令性的行政命令依然是主要的管理手段。教师没有自主组织教学活动、进行教学试验与改革的自由,也失去了结合教学研究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的兴趣,尤其对从事教学创新实践的教学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教研教改的主动性、创造性受到严重压抑,师生双方的教学互动缺乏存在的现实基础。
4.教学考核的导向有偏差,目标不明确,考核对象不完整。突出表现在对教学工作业绩的考核,近几年来,各高校业绩考核中都不同程度存在着片面强调科研成果的倾向,而教学工作的主体地位不突出。考核手段单调,教学评估重数量轻质量,规章制度重制订轻落实,对自觉、自主性学习缺乏认识,对新型教改活动缺乏与之相适应的考核手段,无法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严重影响了教学互动模式的实行。
5.对非教学人员尤其是行管人员的岗位业绩考核目标不明确,主观性很强,缺乏严格的考核标准与奖惩制度,或者制订了制度也无法落实。对以教辅、资料人员为主体的非教学岗位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长期忽视,导致非教学人员的岗位职责不明确,服务意识淡薄,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互动式教学模式发展滞后的因素。
三、互动式教学模式背景下的高校教学管理改革
高校教学管理是整个高等教育管理中的核心环节,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影响到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与整个高等教育改革的宏伟目标的实现。高校教学管理是一个颇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课程管理、教学大纲管理、成绩管理、学籍管理等多个方面。在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背景下,整个高校教学管理迫切需要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宗旨下进行一场全面而又深入的改革。
1.课程管理是教学管理的核心环节,对能否实现预定的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实现课程内容管理的改革,是推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必要前提。课程内容管理的改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实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力争使教学内容能及时提供学生现代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紧跟科学社会发展的步伐。第二,实现课程内容的综合化,更新课程体系与内容,打通理工与哲社之间的学科界限,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尤其是拓展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视野。第三,实现课程形式的多样化,改善教学环节,灵活安排教学内容,留给学生足够的自学提高的空间。
2.教学大纲管理包括制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组织编写教材,实现课程教学质量考核评估。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不仅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方向与培养目标,妥善处理学科系统性与完整性、知识结构的特殊性,而且要协调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个性培养、就业素质培养之间的关系;教材的及时更新更是推行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先决条件;实现课程教学质量考核评估则是推行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必要保证。
3.成绩管理是检查对照互动式教学成果的主要方式,也是目前教学管理体制中相对滞后的一个方面。成绩管理的改革不仅是管理手段的改革(如采用网络化的成绩管理系统),更重要的是成绩考评制度的改革。更新考评手段,杜绝“六十分万岁”,“及格就是胜利”的现象,考试的导向改革是促使互动式教学模式制度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不改革考试制度,其他的教学环节的改革就要大打折扣。
4.严格的学籍管理是计划经济残余在教学管理中的重要体现。为了推行互动式教学模式,应该改革学籍管理制度,使之更加宽松、更加人性化,允许学生跨专业、跨院系流动,逐步推行学分制,允许保留学籍的中途休学,适当缩短或延长学制等,都是值得提倡的改革方向。目前这种改革在全国来看正在积极有序的推进之中。
5.真正贯彻落实教学管理改革,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必须建立健全制度提倡学生自我学习,发现和培养学习典型,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发挥集体智慧与民主效应,完善选课制与弹性学分制,才能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和加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体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个性化和特色化。
四、结语
总之,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推行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的同时,也对整个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的滞后已经严重影响到新的教学模式的推行,影响到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只有全面深入推行教学管理体系的改革,完善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才能推行新的教学模式,促进整个高等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施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
参考文献
①安宇.试论高校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J].煤炭高等教育,2000,6.
②杨立军.高校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下的教育教学管理[J].辽宁教育研究,2003,7.
篇10
[关键词] 行政型教学管理 适应思维范式 教学管理改革
引言
培养人才是高校的基本职能,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服务于教学活动的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的核心。教学管理是为实现教育目标,根据―定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对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过程。教学管理的实质,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教学环境,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高效率地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我国高校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是在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政型教学管理模式。行政型教学管理模式是利用行政方法进行教学管理的一种模式,它强调按照权威性的行政法规和既定的规范程序实行教学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具有集中统一、有章可循的特点,可以避免各行其是、任意行事,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但后来,它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也逐渐产生了一些缺点和弊端。有的学者把当前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概括为“三多三少”:行政权力的管理多、学术权力的管理少;共性管理多、个性管理少;低层次的管理多,高层次的管理少。其中,低层次的管理即主要只是满足于教师在“教”,学生在“学”,满足于教学不出问题。而高层次的管理则是要真正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中心任务来完成,不仅注重教师在“教”,学生在“学”,而且更注重“教”和“学”的实际效果。
一、利用机械性思维范式来分析行政型教学管理的弊端
1.决策和计划的封闭性。行政型教学管理强调行政管理者的权威性,往往根据上级指示,依据权力意志作出教学决策,制订教学计划、教学改革措施和教学评估标准,编排、指挥教学人员,忽视专家、学生和其他有关人士的参与。决策的民主参与程度不高,透明度低,有时甚至具有一定的“暗箱操作”特点。不仅如此,在决策和计划后,缺乏完善配套的宣传、咨询、反馈、监督和评价机制,从而呈现为一个封闭状态。
2.计划内容的高度统一性。在高校,多年来我们按照行政命令和国家计划,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课程设置、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和统一的考试形式。这种模式有其合理性,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它曾经起过非常大的作用。但计划内容的高度统一容易导致课程结构呆板、选择空间狭窄、教学内容陈旧,与培养具有创见、讲求个性的现代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要求并不相符合。
3.评价分析的形式化。行政型教学管理中,计划的制定及其实施效果的评价都是以决策者为中心,被管理者的评价往往只是作为一般信息的收集工作,而不是作为改进工作和参与决策的重要手段。目前被管理者(学生)的教学评价主要是期中教学评估。但是,由于评价指标体系欠科学、信息收集不全面,定性方法用得多、定量分析用得少,以及评价结果落实不到位等原因,评价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此外,有的学校将教师和课程的综合评价简单化为单纯对教师的评价,缺乏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评价。而对教学计划的学年评价和整体评价就更少。
4.评价分析的形式化。行政型教学管理中,计划的制定及其实施效果的评价都是以决策者为中心,被管理者的评价往往只是作为一般信息的收集工作,而不是作为改进工作和参与决策的重要手段。目前被管理者(学生)的教学评价主要是期中教学评估。但是,由于评价指标体系欠科学、信息收集不全面,定性方法用得多、定量分析用得少,以及评价结果落实不到位等原因,评价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
二、教学管理的思维范式转变成为时代必然
强制性的教学管理只能维持规范化条件下的常规运行,面对外界环境和管理系统要素的变化而出现的问题和新情况的适应性比较差,难以进行及时有效的协调和控制。时代进步和教育发展呼唤教学管理的思维范式转变,即从机械性思维范式转变为适应性思维范式。
1.适应性思维范式提出的现代科学基础
孟繁华教授在《教育管理决策新论》一书中认为,教育组织决策的适应性思维范式提出是以现代科学为方法论基础的。20世纪初以来,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标志,现代科学诞生和发展起来。随后二、三十年间,以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以及后来的耗散结构、协同学和混沌理论为标志的大量交叉学科发展了起来。这样,历史上曾经起过主导作用的,以主观规定性和线形方式传播知识的管理方法,已经不再具有完整意义的适应性,管理方法趋向多元化成为时代的潮流。我们根本没有可能发现绝对严格的因果依赖性,只能以可能性加以预测和判断。科学家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原则上不能精确认知的世界,概率和统计方法的广泛采用就是基于这种现实。这就是所谓的统计决定论。在管理决策领域,与过去的机械决定论一统天下的情况不一样,统计决定论成为研究者应该遵守的方法论。以统计决定论所体现的科学认识和人们的价值认识这两条轨迹的融合,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组织决策的适应性思维范式。高校教学管理也是一种重要的组织决策,同样需要遵守科学认识和价值认识融合的原则,也就是需要以适应性思维范式为指导。
2.适应性思维范式提出的时代条件
21世纪是人类走向知识经济,走向开放和全球化的世纪。对中国来说,最大的时代特征莫过于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这一转变所引发的社会震动是巨大的。经济领域资源配置机制的根本转变也对教育、政治、文化乃至人们日常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产生了相对深刻的影响。在高等教育领域,原来大一统的教育教学管理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国家和社会对用人标准的变化、学生和家长求学需要的提升、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教育收费办法的调整等,都使高校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者处在一个不断变动的环境中。同时,教学管理系统内部人员、知识、财力、信息等要素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之中。原来注重维持规范化条件下常规运行的强制性教学管理,难以顺利适应外界环境和管理系统要素的变化。某种程度上,一成不变的机械性教学管理已经成为教学改革深化的重大阻碍。
三、适应性思维范式的特征及对教学管理改革的几点启示
教育组织决策的适应性思维范式强调尽量把握事件发展的统计因果关系,对一因多果或一果多因的“多”尽可能用概率来描述。联系到教学管理的特性,针对行政型教学管理的弊端,我们把教学管理的适应性思维定义为:一种强调适当分权、对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的变动采取灵活应变态度的思维方式。它的基本特征如下:第一,决策计划的开放性。决策者适当分权,如扩大二级学院的决策和管理权,教师和学生有权参与决策、计划和管理等。第二,计划内容的多样性。在宏观层面的统一标准指导下,各校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方法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创造和个性化。学分制便是这种多样性的典型。第三,计划执行的弹性化。允许在计划执行中根据信息反馈、中期评价等,进行及时妥善的局部调整,如课程组织、课程难度、教学要求等,以缩短教学计划的修改周期。第四,评价分析的科学性。评价分析教学效果应采取科学的标准、规范的程序、负责的处理,在师生得以实质性参与的基础上进行。
适应性思维范式对高校教学管理改革至少有如下启示:
1.下放管理权限,提高二级学院的管理权力
目前,我国高校教学决策机构上,仍然是按照等级制设计决策的来源和分配。一般管理层次由上而下:校长主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教务科、教研科、教改科等) 二级学院(系)。工作基本上是自上而下地下达指令和自下而上请示汇报的。校长享有一般教学事务的最后决定权,教务处是作为协助和落实校长决策的职能部门存在的,这两级机构有相当大的决策和管理权力。相反,二级学院 (系)的权力相对较小。应对这种集权式的体制作出改革,转变校长和教务处的职能,增强其宏观的规划和指导职能,将一部分管理权力下放到二级学院,允许二级学院在具体的工作实际中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管理工作。
2.引进现代管理方法,增强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
与传统行政型教学管理相应的机械性思维同时又是一种经验性思维,管理者注重的往往是传统的延续、历史的类比、经验的积累、单向的回忆,以及主观的判断和想象等,缺乏对现代新兴管理方式的运用。适应性思维则是要求本着一种开放的态度,适应形势的发展和要求,在教学和管理中引进系统科学、控制论、信息论、决策科学等现代科学理论和管理方法。同时,运用网络化手段,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经验,建立决策信息系统、智囊系统、决断系统、监控系统等完善的决策体制,使决策和管理增强科学性和规范性,减少盲目性和经验性。
3.师生参与管理,建立教学管三方制衡机制
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存在明显的权力失衡,特别体现在管理者和管理对象之间。适应性思维指导下的新型教学管理尊重管理对象的主体性。教师和学生,拥有充分的决策、监督等参与权力。管理者从过去的“大包大揽”转变为加强引导和服务,大力倡导师生参与管理。这并非削弱管理者的权力,而是建立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三者之间权力制衡关系,以促进教学管理更加良性和高效运行。应当注意的是,教、学、管三方的权力制衡具有目的共同、手段互助、交往平等等特征。学生要多一些谦虚、理智和建设性,管理者和教师要多一些理解、宽容和支持合作。
4.推行弹性学制,营造创新性人才成长的有利环境
弹性学制有利于克服目前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教学计划统得过多,培养模式单一,学时偏多,专业面窄等弊端,可以适应学生的不同情况和学习要求来安排教学,在保持必要的统一性的前提下,突出教学的个性化要求,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弹性学制是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较好的激励、竞争机制。当然,弹性学制的实施要考虑国情、校情,一些高校先行的试点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孟繁华.教育管理决策新论:教育组织决策机制的系统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金含芬.学校教育管理系统分析[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