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16 16:33: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全民健身发展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全民健身发展现状

篇1

关键词:全民健身;运动成都;太极蓉城

1.前言

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2010年)》到《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中,明确表明了从未间断的发展群众体育,增强国民体质,使群众体育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齐头并进,让中国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我国群众体育的粗放式管理,使得全民健身运动一直在低水平徘徊,为顺应成都城市经济发展需求,成都市需要打造体育强市。因此,政府必须加大公共体育服务力度,以满足整个社会快速增长的体育健身、休闲需求。

2.全民健身现状下的“运动成都”

2.1 “运动成都”开展及措施。2009年成都市委在全市开展了主题为“文明成都、运动成都、活力成都”的全民健身活动。“运动成都”坚持服务基层,整合资源、服务全民,活动下沉、贴近百姓为主,以“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口号来倡导健康、阳光、快乐运动的价值理念,转变市民的健身观念,让大家加入到健身行列中来。

为更好的发展全民健身,成都市体育局制订了“三步走”长远规划:2010 年至 2018 年着重抓好市民健康素质的有效提升,建立“运动成都”品牌;2019 年至 2030 年,通过“运动成都”品牌的建设和推广,充分提升成都全民健身行动的国际知名度;2031 年至 2040 年,努力使“运动成都”成为国际品牌[2]。政府将发展“运动成都”组织化、制度化、社会化和市场化进程,促进“运动成都”品牌的文化发展,实施运动成都建设“3218工程”,不断提升全民健身的服务与管理水平。在2013年市级体育部门及协会全年就共举办全民健身活动 267 次,各区(市)县全年共举办全民健身活动 1045 次,社区及乡镇级全年共举办全民健身活动 2480 次,各级根据自地方特色开展活动,带动全民参与[3]。活动项目不但有参与程度高、群众基础好的乒乓球、篮球、羽毛球、游泳等项目;还有以资源特点、传统文化和群众性体育活动特色为主徒步、登高、拔河、龙舟赛、等活动及群众参与度高的广场舞等。

3.成都市全民健身现状下的“太极蓉城”

3.1 太极蓉城”是必然也是城市发展需要。在“运动成都”基础上,成都市政府于2012年开展以“人才传承太极文化,助推城市发展”为主题的“太极蓉城”系列健身活动。并以2012 年成都市青羊区“太极蓉城・魅力青羊”表演上千人的“太极方阵”特色活动为开端,开展全民太极。推广太极拳不单是因其简单易学、不择场地、器材、季节,适宜各类人群练习外,还因为成都有国内第一个申遗成功的“李雅轩太极拳”,和土生土长的青城太极。潭学军说过“太极推广不仅是拳术的推广,也是新的发展时期,成都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体育工作围绕城市中心工作,服务社会发展大局和城市文明发展的需要[4]。

“太极蓉城”是一个有长远目标的五年计划。在“人才传承太极文化,助推城市发展”的主题下实现“想打太极拳有人教,愿打太极拳有场地,喜欢太极拳有活动,参与太极拳有展演”的目标,到2016年实现练习太极人口达到400万人。为此成都市政府下发了《2012/2013/2014年“太极蓉城”系列健身活动实施方案》,在2012年的实施方案中明确以“挖掘太极文化内涵,契合城市精神气质,提高百姓幸福指数”的宣传思路,以太极健身宣传、人员培训学习、场地建设、竞赛展演和太极流学习五方面为主,并通过太极拳五进推广太极拳,扩大了解和参与太极健身的人数,提高市民体质。2013年的实施方案中在上一年的发展推广基础上以“弘扬民族文化,传播太极拳艺,为全民健身服务”的宗旨,开展目标督查、经费保障、工作推进和联席会议制度四项工作机制。2014年的实施方案中,在更加注重基层的健身发展,贴近基层服务市民健身。

4.成都市全民健身未来发展趋势

4.1 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与承办更多高端赛事。首要满足不断扩大的健身人群的基本需求,基础设施就是发展全民健身的基础。《成都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14―2015 年)》也明确提出到 2015 年底,力争成都市80%的全民健身工作指标达到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计划》A 类评估标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打造“城市 15 分钟健身圈、农村 5 公里健身圈”[7]。重点完善“一个体育场、一个体育馆、一个游泳池、一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一个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和开放更多的学校场馆、公共场馆而非只在特殊的“全明健身日”或节假日里对外开放,降低某些类别场馆收费,真正地做到要想运动有场馆,要想学习有教练,要想玩乐有比赛的现状。

继续推广和普及我市全民健身的传统项目如元旦越野跑、趣味体育运动会、“阳光学子”健身系列活动的同时,推进更多新兴活动,努力申办承办高质量、高水平、高规格的大型体育赛事,不断提高办赛服务水平,打造成都品牌赛事,利用赛事促进体育设施建设,带动全民健身的同时发展其经济。

4.2 大力培养社区指导员促进完善全民健身网络体系。从“运动成都”全民健身开绐建立的以市、县、镇为主的三级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系到建成及乡村、社区绿道为一体的五级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系。但还必须不断完善组织网络体系,灵活的运用体系。此时,培养更多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当务之急,只有通过这些社区指导员对社区公共健身区的管理、对健身人群健身项目的教授,才能第一时间真实准确的知道,当下全民健身的人们对健身的需求,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健身中来,全面推进和完善成都市开展全民健身工作。

4.3 发展体育产业促进全民健身。成都市体育产业起步较晚,全民健身活动迈上新台阶,为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政府通过梳理各区(市)县的自然资源禀赋,推进“一区一品牌”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符合地方特色的体育产业类型,与观光农业、旅游业紧密结合,从而发挥体育产业的带动和辐射功能[8]。坚持以体育运动、体育休闲健身、体育赛事表演和体育培训为基础,发展带动体育产业,并且把体育与文化、旅游、会展、传媒等融合发展,让成都市体育产业和全民健身相互促进和发展。

5.小结

“运动成都”和“太极蓉城”这两个名牌在打造世界田园城市,发展体育强市,让外界认识成都的同时;还提高市民体质,为发展成都经济打的基础。它们不但是全民健身的重要内容,更是成都人民的一种生活方式,既锻炼了身体也改善了生活。成都市的全民健身推广目标还将以全面性发展为主,一如继往带动全市人民健身同时,也与成都市经济发展相同步,全民健身将更加的丰富多彩。(作者单位:成都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通.覃荣周.王琪林. 成都城市全民健身文化发展与创新实践探讨[J]. 城市地理. 2014(04)

[2] 陈浩.特色全民健身 锻造响当当“运动成都”品牌[N]. 成都日报, 2012-11-02(014)

[3] 肖竹.胡锐凯 .体育产业:成都现代服务业新生力量[N]. 成都日报, 2014-07-18(017)

[4] 邓红杰.运动成都太极蓉城[N]. 中国体育报, 2013-11-15(04)

[5] 黄一可.陈浩 .成都体育 2014 新起航[N]. 成都日报, 2014-02-28(012)

篇2

>> 全民阅读背景下的农民工子女阅读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多元文化视角下寄宿制民族班文化传承的困境与对策 全民健身视角下湖湘体育文化发展研究 非物质文化视角下陕北秧歌历史沿革与保护传承研究 基于现代创意视角下玉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研究 财务视角下我国“景泰蓝”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教师视角下多媒体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红色旅游视角下的红色文化传承研究 英语教学视角下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状与对策研究 海阳市全民体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甘肃省全民健身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文化传承视域下山东省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土家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现状及对策研究 地域文化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文化生态视角下壮族道公文化传承与发展 新视角下的篮球文化内涵、现状与趋势的再研究 财务与战略视角下大连港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河南新农村文化建设视角下传统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首都全民健身现状调查与对策 治理结构视角下的家族企业传承绩效现状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屈明颖. 国民阅读率持续提升 数字阅读愈见青睐[EB/OL]. [2012-05-07]. /2012-04/23/content_241605.htm.

[3] 吴高,韦楠华. 我国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2013(2):47-51.

篇3

摘 要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广场舞在农村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更加深入的了解该项目在农村全民健身中的作用与价值,从而促进广场舞在农村的繁荣与发展。

关键词 广场舞 农村 全民健身 作用

广场舞作为一种草根消费和低门槛的群众性健身活动走进了人们的闲暇生活。

一、广场舞及其在农村的推广现状

(一)广场舞的概念

关于广场舞的概念可以这样说,广场舞起源于生产生活,它的创造者和表演者都是人民群众。广场舞是闲暇时间里人民群众自愿参加的,多在公园、广场等场地进行的一种以休闲娱乐,增进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二)广场舞在农村的推广现状

就当前部分学者对广场舞参与者的调查研究发现:广场舞在农村的推广现状可从多个方面来研究。从年龄结构上来看,参与广场舞的年龄跨度比较大,其中30-39岁、40-49岁、50-59岁比例最大,共77.2%,老年人与年轻人相对较少。从性别上来看,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许多人认为男性跳舞就是不务正业,有伤风化,所以参与到其中的男性较少,女性居多。从时间上来看,运动的时间多在傍晚,清晨有一小部分参与,中午无人参与。农村的广场舞活动还具有季节性的特点,从杨i丽调查研究中发现,农民群众多在在冬季、夏季、节假日等农闲时间进行锻炼,春季和秋季正值农忙时节人们很少锻炼。对于现在影响广场舞在农村推广的因素中有一个重要的主观因素,大多数农民认为农业活动本来就是锻炼,没有必要再参加其他的体育活动,导致广场舞在农村的推广情况不容乐观。

二、农民健身的现状

1995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这一计划的颁布让全民健身走进人们大众的生活。我国的体育人口不断增加,但是在农村的发展仍然存在问题。通过研究分析大量的文献资料发现了制约农村全民健身的因素,一方面来源于农民自身对全民健身的认识局限,另一方面来源于农村环境的影响。从张补君调查研究中发现,广大农民目前对全民健身的认识水平及了解程度整体上偏低,仅有31.8%农民对我国的全民健身战略意义有所了解,更糟糕的是68.2%的人对健身意义的理解是错误的,此外52%的农民存在传统的思想“没病就是健康”,既然健康就无需浪费时间锻炼,正是由于这些错误的主观认识,阻碍了全民健身在我国农村的广泛开展。

三、广场舞在农村全民健身中开展的可能性及作用

(一)广场舞在农村全民健身中的开展的可能性

1.广场舞自身特征的影响。(1)自我娱乐性。广场舞的参与中不带有功利性,人们只是为寻求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与平台。(2)参与的集体性。在统一的安排下表演,有很多人参加。(3)内容的单性。表演的形式和内容都不复杂,门槛低,简单易学。(4)积极的健身性。是一种融合多种舞蹈的表演形式,对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起到锻炼的作用,集健身、健心、健美于一体。(5)种类的多样性。广场舞可分为原生态的广场舞、加工后的广场舞、创作型的广场舞,种类的多样性吸引了更多的人参与其中,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2.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农耕文化在农村的表现十分明显,“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农民传统的单一而又辛苦的生活方式的写照。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变革,土地在农民生产和生活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加之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生产工具应运而生,让农民不再整日忙于田间农作,有了部分的闲暇时间,加快了农民以农业为主的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开始追求高的精神境界,广场舞的出现就如及时雨般为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方式,所以广场舞作为一种简单易学的活动方式,走进了新时代农民的生活。

(二)广场舞在农村全民健身中的作用

1.广场舞对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促进作用。广场舞以其特有的性质把人们聚集在一起,成为情感沟通的场所和消除矛盾的平台,不仅满足了人们健身的需要,也实现了全民健身的社会价值,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对建设和谐新农村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广场舞对于增强农村体育人口及农民的健身意识有很好促进作用。广场舞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农民的全民健身意识,增加了体育人口,提升了农民的身体素质,使广大的农民形成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积极投入到全民健身中去。随着广场舞在农村的不断推广与发展,绝大部分的农民自愿加入到体育锻炼中,每天的锻炼时间达到了一到两个小时。

四、广场舞在农村全民健身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真正供农民使用的体育场地器材很少,农民体育活动用地缺乏,只能在房前屋后和大马路边组织跳舞。缺乏科学指导以及产生一系列扰民问题。

(二)对策

加大广场舞健身指导员的培训,政府健全政策管理机制。

五、结语

农村的全民健身事业还处于初期,但是它的未来不可限量。广场舞如雨后春笋般走进农村全民健身的行列中,以其特有性质带动了农村全民健身的发展,虽然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与困难,但是随着社会各界的努力,广场舞必将是农村全民健身运动的首选形式,继续推动农村全民健身走向更高的层次,为农村的全民健身带来一个新的。

参考文献:

篇4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根据研究的需要,本研究选取河北省各地市具有代表性的体育俱乐部共60家为调查对象,对其负责人、工作人员和俱乐部成员进行调查。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深入领会《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文件精神,加深对体育俱乐部开展情况的认识。

2.问卷调查法:设计《基于全民健身背景下河北省体育俱乐部的发展研究》调查问卷,并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和完善,进行合理的发放和回收。

3.访谈法:走访河北省具有代表性的体育俱乐部负责人、工作人员及俱乐部成员,了解他们对体育俱乐部现状及其发展的意见;访问河北省和各地市体育主管部门负责人,了解河北省在全民健身背景下对体育俱乐部的扶持及监管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4.逻辑分析法:将调查问卷、访谈记录中的观点、意见和建议等整理归纳,运用有关知识进行演绎推理,得出结论。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服务理念与方向定位

体育俱乐部的出现符合当下我省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和健身活动更高标准的要求。它们提供了较好的设施环境及系统化、多样化的体育锻炼内容,在时间上、锻炼形式上更为灵活、机动,体现了人性化的服务,并在锻炼的过程中都有专业的教练员进行有计划针对性的指导,实现科学锻炼。因此,体育俱乐部正逐步成为我省全民健身的重要模式之一。

(二)运行机制

本文通过对河北省60家体育健身俱乐部的调查发现,其作为一个独立的体育组织,均设置了完备的体系,包括系统部、内务部、教练部、会籍部、服务部、前台、卫生部。这种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前的需要。

(三)民众参与程度

1.健身目的,参加途径

通过调查发现,被调查对象的健身目的较为集中,但涉及面较为广泛。其中51.1%的会员以强身健体为主要目的,同时塑造形体、休闲娱乐等也是促使他们参加健身活动的目的。此外,69.7%的会员参加健身的主动性较高,他们非常希望通过参与达到健身、健美、调整心情的效果。

2.健身的时间、频度、年限

调查对象参加健身的频度65%以上达到每周3次以上,参加健身活动的年限多在3年以上,健身的意识已逐步形成。由于会员健身多以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为主,每次活动时间一般为1-2h左右且时间相对较集中,一般安排在下午和晚上。按照我国体育人口的标准77.5%的会员符合达到此标准。

3.健身项目及实施情况

调查发现,会员在健身项目的选择上会根据自身的爱好兴趣有目的的进行选择,并多侧重具有强身健体、调节身心的健身项目。而这其中又有77.3%的会员从未中断过健身,从而形成了适合自身情况且较成熟的健身体系。

健身项目、实施情况

4.对健身的认识与行为

参与体育健身俱乐部的人群中有87.6%对健身活动表示支持,其中46%的会员是由于家庭、工作等客观因素导致不能持续参加健身,此外有16.9%的会员对健身俱乐部设置项目兴趣不浓,还有37.1%的人群是因为所住社区周边的健身俱乐部环境较差。因此,加大全民健身的宣传力度,强化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健身意识,提高健身场所的软硬件是社会体育工作的重要环节。

(四)资源(资金)保障

经调查,河北省体育健身俱乐部的资金均由健身俱乐部自身资金投入和后期会员缴纳会费组成,这样的形式的弊端是:会员缴纳会费一般是以月、年的形式计算,所以在缴纳会费后的这段时期对俱乐部自身资金的运营要求比较高,要有较大的资金作为后期支持,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自身规模,给俱乐部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五)政府扶持和引导

1.良好的物质条件及政策条件保障是河北省体育健身俱乐部顺利开展、全民健身贯彻落实的重要因素。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对体育俱乐部的政策性投入。

2.社会要广泛支持和引导监督体育健身俱乐部通过吸纳社会赞助和提供有偿服务的方式募集活动资金。

3.社会各职能部门要在活动场地、活动条件等方面给予体育健身俱乐部以优惠和支持。

4.河北省体育部门要充分将专业的体育人才尤其是业务能力强的毕业生吸收到体育健身俱乐部中来,进行健身指导和训练指导,为体育健身俱乐部在河北省的广泛、健康发展提供人才基础,这样才能更好的将全民健身发展壮大。

三、结论

(一)健康是民生之本

健康的身体是发展的根本和基础,只有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提高了,民生才算真正抓到了根本,民生之本才能牢固。

(二)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与实施,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国民体质和健康水平的关注,同时也是党和国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完美展现。它体现了人权的重要性,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

(三)体育俱乐部是促进全民健身的重要手段

体育俱乐部的出现符合当下我省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和健身活动更高标准的要求。既有良好的锻炼环境又有专业的教练,真正实现了科学锻炼。因此,体育俱乐部正逐步成为我省全民健身的重要模式之一。

(四)发现问题,促进体育俱乐部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当前我省体育俱乐部尚在起步阶段,在服务理念与方向的定位、运行机制、民众参与程度、资源(资金)保障等方面与“全民健身”理念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或问题,我们力求在发现问题的同时,寻求解决之道,进而推动我省《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达到全民健康、促进民生的目的。

基金项目:“基于全民健身背景下河北省体育俱乐部的发展研究”,2011年度河北省社科联民生调研课题,项目编号:201101115。

参考文献:

[1] 刁在箴,马更娣,张莹等.中国体育俱乐部发展概况之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11).

篇5

【关键词】河南省;农村;传统体育;体育文化

1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历史发展及特性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继承了一个民族的体育文化模式,它是中国各个民族历代产生并流传至今的,利用各种身体练习来提高人的体质和精神的体育运动,如在河南地区较为突出的是登封的少林武术以及陈家沟的太极拳,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具有以下特性:

1.1历史继承性和稳定性

中华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各个地区一旦扎下了根,就能较稳定的成长并生存下来,对生活在一定范围内的人们产生特殊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各种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冲击其并没有完全改变其本质特性,关键在于她的稳定性和深厚文化底蕴以及对该地区的人们的影响力度。

稳定性是相对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她还会出现一些变化,比如将会增加她的竞争性质和更加的严密组织性,像现在的二十四式太极拳就是根据时代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民群众健身的需要而根据传统的太极拳(动作重复,难度较大)改变而来.这些特点说明了武术具有历史继承的发展性质。

1.2鲜明的独特性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与中华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一般来说,民族传统体育强调性命双修,内外兼修,强调和合,不赞同竞技。比如:气功、太极拳、武术也有这方面的特性,从武术所倡导的武德来说,她本质上也是一种防备性的强身.防身之法,这一点就像太极拳,但是也不是说没有一点竞击性,但是较之西方的现代足球、篮球、橄榄球等运动项目相比,她的竞击性要弱的多,说起足球,它最早起源于中国,但是那时的足球主要还是表演性质的,竞击性较弱。

以上这些传统体育的性质特点可以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找到她的联系点,影响中较深远的文化应该是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佛学文化,像佛学强调人们行善,逆来顺受,道教文化强调天人合一,顺应大道,顺应自然等,其实在本质上,他们都是一致的,也就是遵循自然之道,顺应自然等,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之和谐,人与人之和谐。

2 河南省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

河南郑州的登封少林文化影响了周边部分地区和人群,那里气候宜人,山清水秀除少林寺之外,周边有很多的文武学校,习武氛围较为浓厚,而且每年在登封都会举办一次国际武术节,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来到该地区参加旅游,成为当地文化生活的一道特色的风景,不仅如此,很多人也从这里走出去,将少林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弘扬民族的国粹,可以肯定在不远的将来,武术这一传统体育将会更加地大放异彩,辐射范围更广,受益人群会更多。

河南信阳地处河南最南端,接近亚热带,山多水多,有鸡公山,南湾湖等风景名胜区,这里每年都有一次赛龙舟比赛,有时在狮河区,有时在南湾码头。鸡公山由于特殊的地域而形成了特殊的气候,是难得的避暑胜地,进行登山,旅游体育活动是较好的运动项目,每年都会吸引众多的游客来此登山,信阳还有一个群众性较强的体育项目—钓鱼,尤其在狮河区附近有很多的钓鱼爱好者在此垂钓,一般都是老年人,年轻人也有,修身养性,为狮河区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在狮河岸区,信阳师范学院校园内也有较多的老年人习练太极拳,太极剑等,总之,信阳这一地区的传统的体育活动项目在次展开的较为活跃,受益人群广泛,参与群众较多。

太极拳的发源地—河南温县陈家沟,太极拳不仅在中国,而且在整个世界都广为流传,尤其是近几年,在中国发展迅速,在河南的陈家沟地区更是尽人皆会,正是太极拳在全国乃至世界的普及才使中国乃至世界开始关注这一地区。由于太极拳动作柔和圆润,老少皆宜,强身壮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这也是她(太极拳)得以推广和普及的原因,由于该地区是其发源地,群众习练太极拳术的气氛较为浓厚,因此,在该地区更进一步地深入开展并辐射到其它地区是很容易的。

义马虽是一个煤炭基地,但周围有伏牛山等特殊地貌,进行一些爬山,旅游等项目活动是可能的,现在该地区的这一体育活动开展缓慢,每年春季仅有某些学校组织一次学生春游爬山活动。

近几年,尤其是义马生态公园的建成大大促进了游泳这项体育活动的普及,在公园内部有两个水库,尤其是第二个水库面积较大,周围植被较好,无论春、夏、秋、冬,这里游泳的人群都非常多,男女老少都有,活动非常活跃,成为该地区最具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除此之外,这里还有一个体育项目—钓鱼,有水的地方,肯定都会有该体育活动在这一地区开展,同时,还有划船等体育项目,但群众性不强。

3 传统体育活动的功能

在中国历史上“养生”一词涵养生命之意,在我国有关养生益寿的内容随处可见,并成为传达统(体育)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对比登封,温县陈家沟,信阳,义马这四地区的地理特点,传统文化习惯的特点差异。可因地制宜发展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然而在世界一体化、信息化、全球化的今天,民族传统体育要强盛.就必须解决好继承与发展,民族化与世界化,区域化与国家化,精英化与大众化等一系列矛盾,能否正确组织和解决这些矛盾,不仅关系到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还关系到现代化的实现,当然也会自然影响到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在这些地区的开展。

4 传统体育活动对全民健身的推动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发展就要融合到世界大家庭之中,包括体育也是如此,既强调文化的多元性,又要使其与世界接轨,这就需要解决民族化与世界化之间的矛盾,以使民族传统体育在这些地区更好地为全民健身服务,在河南省有大约20多个民族,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同时也成为加强民族交流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特殊文化.在河南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中,通过这些传统体育的竞赛,来增强了民族的内部的凝聚力,这就是所谓的民族性.只有具有民族性才具有生存的条件与发展的土壤,才有可能走向更大意义的辉煌。另一方面,对于每一个民族来讲,要成为伟大的民族,具有一定世界地位的民族,也只有通过本民族的特有文化。其中包括体育,对个体进行社会化。

特殊的地理及人文环境是民族传统体育得以存在的重要基础和条件。民族传统体育也只有以此为土壤,才能得以发扬与光大。正因为民族传统体育在这种特殊的地域,既为民族传统体育在本地区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地理,人文,社会与心理环境,同时又为民族传统体育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带来了困难。

在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和以后,河南一些贫困地区(一般指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促其与世界接轨,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保持文化的多元性,从而使全民健身计划在河南这些地的实现作出重大贡献。

全民健身不可能都使用一种模式,在河南一些地区(一般指少数民族或农村地区)可根据地理,人文等到的不同特点来共同完成全民健身的目标。该地区地方政府可制定一些法律,法规,拨出一些专项经费鼓励、支持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使过去的民族传统体育只具有单一的健身,娱乐性向健身、娱乐、竞拔性、表演性多方向发展。

地方政府,尤其是农村基层干部和少数民族地区干部应将该地区群众体育活动纳入政府职责范围之内。只有这样,才能使其(传统体育)为全民健身发挥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谷世权.中国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肖丰,傅道华.河南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体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

[3]武笑林.河南省城市社区大众体育健身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6)

[4]郑旗.山西省小城镇体育发展现状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2

[5]张宏,许国勋.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群众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J].体育学刊,2005,(4)

[6]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7]李相如.我国城市社区实施全民健身工程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1,(2)

篇6

关键词:西安;体育旅游;发展现状;思考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的西安,从古自今就是人们选择旅游的热点地区,其凭借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文物以及优美的自然景观,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来此游玩。近年来,西安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多措并举,推动旅游业向前发展。据统计,2013年西安接待海内外游客达到1.013亿人次,同比增长27%;实现旅游业总收入811亿元,同比增长24%,西安旅游的魅力再次彰显。旅游集中体现了人们对生活质量各个方面的要求,它既能锻炼身体,又能陶冶情操,丰富知识,开阔眼界,体味生活的真实面目。体育旅游是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的健身方式,在国内是一项新的旅游产品,但它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活动,也不是旅游业的一个普通分支,有其专业性和特殊性。体育旅游的发展不只是简单地适应需求,而且是满足现实需求、引发潜在需求和创造新需求的综合表现。这是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综合效益不断实现的过程。

一、西安市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1.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

西安是历史上十三朝的古都,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乃至全世界众多游客热衷的旅游地区,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也十分适合新兴的体育旅游产业的开展。西安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它位于渭河流域中部的关中盆地,河流众多,自古有“八水绕长安”的美称。海拔高度差异悬殊,既有群峰峭立的秦岭群峰,又有平坦肥沃的渭河平原,土地、生物、矿产资源丰富,这些都为体育旅游活动的开展如登山、游泳、划船等众多体育项目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西安也有丰厚的适合开展体育旅游的人文资源,体育活动历史悠久且丰富多彩,马球、武术等都是西安独具民族特色文化内涵的娱乐和体育健身项目。再加上近几年的交通的发展变化也为爱好旅游的旅客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丰厚的自然和人文资源都使西安有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的巨大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2.浓厚的体育运动氛围

西安作为陕西省的省会城市,是全省的经济龙头,随着西安经济的不断发展,再加上政府多年来的大力支持,居民们过着富足的生活,这就使得西安市具有着浓厚的全民体育休闲健身的氛围。全市已经建立起了多元化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拥有了各种类的体育协会和体育辅导站,全市还建立了众多的全民健身路径和健身广场,还有近年来兴起的各类体育健身俱乐部,这些都为西安市的体育旅游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西安同时也具有雄厚的体育旅游的产业基础和行业背景,这里有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量各类体育人才的西安体育学院,是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的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也是国内著名的专业化体育院校。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努力下,西安先后举办和承办过城运会、特奥会和摩托车场地赛等众多高水平体育赛事,也成功地举办了五届西安体博会,体博会在为众多的体育用品企业提供了产品和企业形象展示、信息和贸易洽谈机会的同时,也为体育旅游的宣传和推广提供了平台,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了西安体育旅游业的发展。

二、西安体育旅游的发展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的西安经济发展迅速,百姓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西安体育事业和产业的发展也蒸蒸日上,消费者不断增强的购买力也带动了西安地区体育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体育旅游服务企业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在迅速提升。在我国平稳度过这次改革过程之后,西安的体育旅游产业迎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而找准西安体育旅游的发展思路和提升旅游业服务能力是加快体育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1)现在西安的全民健身计划开展的很成功,政府与社会组织采取的一系列宣传活动,使大众真正了解了全民健身计划的目标和实施内容,也很乐意加入到其中。在此基础上,政府和社会组织要加大宣传和介绍体育旅游知识,提高大众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打好参与体育意识这个基础,使西安市体育旅游市场上更高的台阶。

(2)利用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特色的体育旅游产品,充分发挥西安文化古韵的优势。就其资源特色来说,西安及周边地区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都以开发成为国际旅游者所欢迎的体育旅游产品。开发时,要因地制宜,有主题地进行,既能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开发设计体育旅游项目,又能保持其本色,形成自己的特色。同时在开发项目的选择上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等的旅游者进行开发,以适应不同的体育旅游消费群体。

(3)体育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行业,它需要从业人员不仅要懂得旅游方面的知识,而且还要掌握一定的体育运动技能和相关知识,所以培养和引进更多的能够满足西安体育旅游业发展的专业人才是兴旺发达体育旅游产业的重要因素。当前西安专业体育旅游人才的相对匮乏已成为了的西安体育旅游业的制约因素,具备体育旅游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掌握相关专业技能的人才数量还很少,难以满足国内外游客日趋提升的希望得到高质量服务的需求,因此现在西安的体育旅游业急需大量的体育、管理、旅游等方面的专门人才,来充实到体育旅游产业中去。西安市政府包括体育和旅游的主管部门等可以利用当地众多高校的优势,在条件成熟的高校开设体育旅游专业,或者鼓励和支持现有的综合院校开设体育旅游课程,培养业务强、素质高的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同时政府和企业还可以制定出一些优惠政策和制度,吸引和招募来在其它省份和城市体育旅游业的精英人才,为己所用,提高西安的体育旅游业的服务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马红霞.西安市城镇居民参与体育旅游调查及发展策略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3(9)

[2]钟晨.基于SWOT分析的体育旅游开发的策略研究――以汉中市为例[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3(5)

[3]刘丽芳,曹璐.西安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6)

篇7

对于农民来说生活水平的提高才是其最为关注的关键问题。但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民群众的需求也不仅仅局限于温饱。而体育作为一种休闲娱乐活动,其在农村中应该占据重要的地位。全民健身事业是我国政府十分关注的一个民生事业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的主要标识之一。十六大将全民健身体系已经融入未来20年开展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群众体育运动的发展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准之一,其发展状况与建设小康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对于农村来说,其体育事业发展现状更加值得关注。文章将以A地为例,通过数据来证实新城镇化农村体育发展现状。

1.研究概述

1.1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我国城镇化不断普及开展,农村城镇化的进度也加快,农村的生产方式与农民群众的生活也出现了巨大的改善。文章主要针对新型城镇化农村体育发展进行研究,从新型城镇化农村体育发展入手,研究当前农村体育发展现状以及后续的发展战略能够有效的提高农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频率,对于提高我国农村体育发展起到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找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网、百度学术、道客巴巴等搜索引擎来查阅相关资料。搜索了关于农村体育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农村体育院校等相关文章;查阅政府相关网站和讯息,了解政府对于农村体育发展的政策更新,从中得到研究所需要的数据与相关资料。

(2)专家访谈。通过与相关专家、农村体育研究学者进行访谈,虚心求教关于文章所需的知识和数据,找出能够为本文的研究提供支持的数据与真实资料,给新型城镇化农村体育发展现状与战略提供积极的意见与建议。

(3)实地调查。通过对 A地农村群众进行实地调查,内容包括当地群众对体育活动的认识、体育锻炼开展的现状、参与人数与锻炼方式等。本次发放250份问卷调查,回收问卷218份,有效问卷200份。

2.新型城镇化农村体育综述

2.1农村城镇化的影响

关于农村城镇化的影响的文献众多,主要多在于研究农村城镇化对于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提高的影响。陈荣的《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几点思考》中对农村城镇化的影响作出了分析,他提出,农村城镇化建设对农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精神品质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需要国家有关部门重视,并且展开密切的配合。苗华南,陈金福《城乡协同发展的小城镇规划建设模式创新》一文中提到,农村城镇化给农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其不单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更为重要的是其生活品质获得了转变,农民群众开始关注生存以外的生活享受。

2.2农村城镇化对农村体育发展的作用

农村城镇化对农村体育发展的作用十分明显。甚至可以说农村体育发展的所有改变都是农村城镇化所产生的作用。农村体育的发展需要社会环境的稳定,而对于社会的稳定发展体育事业也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在社会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体育事业的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由于受到农村社会发展制约,因此我国农村体育事业开展十分缓慢。

3.新型城镇化农村体育发展现状

3.1农民体育意识增强

体育活动开展的态度与积极性是个人对体育锻炼价值的意识标准。个人对体育锻炼的态度主要体现在认识身体锻炼的价值与意义的认识,从而建立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表1为A地农村群众10年前与现在对体育作用的认识对比。

从表1可以看出,A地农村群众已经意识到了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在十年前,农民群众由于对体育知识不够了解,大多数农民认为农业劳作完全可以替代体育锻炼的作用,其认为体育锻炼除了有一部分的健身作用外,并没有其他实质性的作用;而在2013年农民群众对于体育锻炼开展的作用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3.2农民体育活动丰富

(1)体育健身地点与方式改善。体育锻炼的地点与生活环境是密不可分的,而生活环境也是改善农村群众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的前提。在城镇化之前A地农村没有专门的提供给农民群众健身的场所,部分农民群众体育活动开展的场所主要集中在田间、村头等地方。而在城镇化进程后A地农村开始建设了专门提供给群众开展体育活动的文化广场。另外,A地农村地处环境优势明显,周围河流众多,当地村政府还利用环境优势开展了野外观赏旅游健身一体的体育活动,以满足年轻群众的需求。

(2)健身内容更加多样化。在十年前,A地农村由于受到场地、技能等因素的限制,健身内容种类十分有限,农民群众健身仅仅集中在散步、随意身体活动等。在新型城镇化后由于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A地农村群众积极开展组织各种体育健身团队,将农民群众熟悉喜爱的体育项目加入其中,例如跳绳、拔河、踢毽子等。并且由于A地农村专门进行体育锻炼场地的出现群众也逐渐开始进行腰鼓、跳舞、秧歌、球类等活动。

4.新型城镇化农村体育发展战略

随着新型城镇化农村体育活动开展的不断改善和优化,要进一步发挥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就应该针对当地农村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通过科学的策略来实现其积极作用。

4.1城乡统筹,科学发展农村体育

城乡统筹即为需要对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进行研究,落实与构建和谐社会向适应的农村体育发展体系。将提高农民身体素质,强化农民体育活动意识作为新城镇化农村体育发展指标。在充分保障农民群众生活的前提下,着实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需求。将场地、组织以及活动三个关键部分作为关键环节,通过三个关键环节的工作逐渐改善农村群众进行体育活动的现状。

4.2加大经费,大力发展健身设施

农村体育基础设施的匮乏成为了限制农民群众开展体育运动的主要因素。要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体育发展现状就必须提高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农村当地政府要加大对体育场地建设的投入,建立能够提供给群众开展日常体育活动的专门平台。可以充分利用体育彩票,企业赞助方式来鼓励企业或事业单位捐款投资的同时,积极鼓励农民强化自身发展能力,激发潜在能力,扩大经费来源。

篇8

关键词:全民体育;体系建设;反思

1、全民体育的兴起

全民体育运动的推广,关系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是彰显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性指标,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1.1全民体育的兴起

大众体育,又称群众、社会体育,英文即sport for all、public athleticsports、mass sports。他是人们在工作之余休息时间自愿参加,以锻炼身体、消遣娱乐和参与社交活动等目的的体育活动,其形式多样、内容广泛,还包括组织群众参与的领导系统和措施等,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基于此而展开的全民体育健身活动,顾名思义,便是指有政府引导,市民广发参与,通过体育锻炼从而达到增进身心健康的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于我国而言,在国务院领导下政府提倡开展全民健身计划(national fitness program),要求国家体委会同有关部委及人民团体共同组织实施,依托社会力量,号召全民参与,是一项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配套的社会系统工程,是动员和组织国民积极投入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国民素质的跨世纪的群众体育发展战略规划[2]。

1.2全民体育健身推广的历史发展

从建国初期的全民体质羸弱逐渐变成今天的体育大国,回顾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进程我们会发现我国传统概念里的体育活动集中在竞技体育层面,以娱乐和健身为导向的全民体育健身运动的推广和普及相对开展的较为滞后。直至《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等政策的相继提出,才真正的展开了我国全民体育的宏图大卷。尤其是在“十二五”规划中,政府将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和提高公共服务体系放在了突出位置,这一举措为我国大众体育事业的开展提供了契机,为全民体育体系的构建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如今,全国各大城市,甚至有些乡镇,都在积极拓展全民健身的规划布局,比如南京五台山游泳池就由50年代的全省竞技体育中心华丽转身变成了现如今的全省最大规模全民健身中心,每年接待各地群众超过400万人次,举办的各式文体活动多达200多场。

2、全民体育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2.1全民体育体系建构的必要性

目前,中国有1.6亿人是高血压、1.6亿人高血脂,有2亿人超重或肥胖等等,我国国民身体素质亟待提高。与之前的数据纵向类比,我国国民的身体素质滑坡明显,长期以往,不仅不利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更加不利于国家后续的可持续发展力量保障。因此,加大体育体系的建构,势在必行,而与竞技体育相比,全民体育参与面更广,覆盖面更大,起点也相对较低,环境支持平台的标准也比较合理,因此,将全民体育体系的建构作为国家全面推进体育事业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无可厚非的。

2.2目前我国开展全民体育体系建设的基础条件

自1995年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以后,作为开展全民体育健身活动的基础条件——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体育总局积极推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不断加大对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健身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各级地方政府也纷纷加大投入,着力解决群众健身设施的建设、管理和使用问题,我国全民健身场地设开始逐渐遍布城乡,全民健身的物质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与此同时,从1997年开始,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的收益,各级地方政府着力建设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工程”;时至2006年,由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三个部门共同组织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极大的丰富了全民健身工程的建设形式和内容。

据有关统计,至2010年底,全国各地累计投入资金225.7亿元,建成“全民健身路径”16.4万条、各类全民健身活动中心3400余个、体育公园420多个、体育健身广场4700多个、全民健身户外营地900多个、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73个、社区运动场1.1万个、健身步道12.2万条以及“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3万多个,使全国三分之一的行政村拥有公共体育场地。

3、全民体育体系构建的注意点

与“好看”的竞技体育相比,全民体育更加的“好玩”。因此构建全民体育体系势必会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这使得全民体育的构建拥有一个很好的群众参与基础。但我们必须重视的是,尽管从需求出发,群众对于全民体育体系的构建均持欢迎态度,具体实施过程当中仍然有一些问题存在,比如与庞大的社会需求量相比,运动场地建设仍显不足,专业的运动设备投入不够。中国现在地价太高,将土地出让建设成免费的运动场地经济回报不高,不容易激起投资人的注资意愿,因而场地建设可能会出现短缺现象,而全民体育体系的构建又要求有足够多的免费向公众开放的运动场、体育馆等等,这些博弈性的问题现阶段较难得到很好的解决;第二,中国国内普遍民众生活质量不够高,工作强度高,生活节奏快。忙碌的工作之余,用以锻炼的时间、体力以及心力都不足,所以有的时候即便有场地空闲,人们仍然不会主动的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

4、全民体育体系构建的具体举措

全民体育体系的构建,任重而道远。需要考虑设计的角度多维、层次丰富,因而在具体的操作过程当中,要综合考虑到社会因素、制度与组织因素、经济与文化因素等多个方面,具体来说,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来进行:一是要深入开展全民健身宣传教育,二是要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三是要大力发展城市社区体育,四是要加快发展农村体育,五是要广泛开展职工体育活动,六是要积极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七是要全面发展老年人体育,八是要大力推广残疾人体育活动,九是要继续推行体育锻炼标准,十是要办好群众性体育活动;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加大各级财政对全民健身事业的投入,鼓励社会兴办全民健身事业,有计划地建设公共体育健身设施,提高各类体育设施利用率,支持基层体育组织建设,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扶持发展全民健身服务业以及做好信息、科研和法制建设工作。

5、结论

全民体育体系的构建研究,是我国大众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其中一个方向。而大众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作为一个新的时代课题,无论是定性分析还是定量研究都有待进一步深入开展[3],围绕它展开的研究工作的各项推进,对我国大众体育工作实践有着宝贵的借鉴意义。(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

参考文献:

[1]任海,王庆伟,韩晓东编著,国外大众体育,[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篇9

随着政府加大对全民健身的宣传力度,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生活质量,参与到健身运动中去。社区体育作为全民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特点。在组织上,社区体育贴近群众,贴近基层。在参与人群上,社区体育的主要组成人员为老年人,在管理上以自主管理为主,行政管理为辅。活动时间较为固定,活动场所多为公共活动区域。近年来,我国的运动人口逐渐增多,人民对运动的需求和要求越来越高。企业等对职工体育发展的重视度不够,社会工作压力较大等因素,使得社区体育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但与此同时,社区体育的问题也被暴露出来。首先,社区体育作为基层体育组织形式,其管理较为薄弱,缺乏科学的运动指导。社区体育指导员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社区体育人口的需要,有的社区甚至没有社区体育指导员。其次社区体育场地缺乏,社区运动器材老化、损坏现象严重,直接限制了群众锻炼的内容以及参与锻炼的人数。再次,社区运动、竞赛等体育活动缺乏组织和经费,开展起来较为困难,也影响着体育人口的运动热情。

二、学校体育发展现状

目前校园体育受到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一般的高校大多具备完善的体育场馆供学生使用。而在中小学,也有较为充裕的体育场地,我国现有高校1000多所,体育场馆800余座,室外体育场地超7千万平方米。如果加上中小学的体育场馆,就会大大缓解市民日常锻炼的场地和器械压力。但是就目前而言,高校及中小学场地设施仍以校内教学使用为主,绝大部分不对外开放,在假期时间处于闲置状态。

三、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互动可行性

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不是相互孤立的团体,在全民健身的大环境下,它们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也必须相互结合,相辅相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区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伸,在时间上有着连续性。当学生毕业走向社会之后,他们终身体育意识的完成就从学校转移到了社区。因此,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不可分割。从时间角度来看,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利用时间有着明显区别。学生的体育教学时间一般在周一到周五,时间段一般为早八点到晚五点之间。而社区体育的组成人员多为老年人和上班人员,所以参与锻炼的时间一般为清晨和傍晚以及双休日。如果能充分利用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时间差,那么学校所拥有的体育场馆和设施就能被最大限度地利用。既不影响正常的教学,也能为社区的体育人口带来便利。从资源共享角度来看,学校体育应开拓思路,积极寻求与社会的对接点。从硬件来说,学校体育课借助自己专业场地设施的优势,主动承办各类比赛、表演等项目,在额外创收盈利的同时,也实现了资源共享,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在软件上,学校的体育老师是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教育水平和训练水平都相对较高,专业的体育教师可以参与或组织各类体育培训,担任体育裁判,辅助社区体育指导,是不可忽视的优秀人力资源。从精神层面来看,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交互,不仅仅是人力和物质的相互利用,还使得学校里的先进的体育锻炼理念、锻炼方式方法得到传播,促进社区体育人口的科学锻炼,有助于社区体育的良性开展。同时,社区体育的加入,也活跃了校园体育氛围,提升校园影响力,利于广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四、结论和建议

在全民健身的发展要求下,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互动具有极大的可行性和实际意义。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在互动中发挥各自的资源和优势,实现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一体化,最终实现双赢的局面。为了促进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更好地融合与互动,建议双方应采取多方面措施。(一)学校应加强与社区、企业单位的联系,加强体育场馆和设施的利用率。积极承办各项赛事和活动。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单位加强全民健身的力度,同时也通过这种形式,加强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二)学校不仅仅要引入,同时也要积极主动地走出校园,走进社区。院校的体育教师以及体育专业的学生,要善于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主动走进社区,走进企业。指导社区体育人群的体育健身活动,传授科学的体育锻炼知识和技巧。这种走出校园的活动一方面可以给予师生更多的锻炼机会,帮助学生接触社会,使其在毕业后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同时,院校师生的加入也能大大缓解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严重不足的矛盾。(三)学校加大对场地器材的开放力度,对早晨和傍晚需要进入锻炼的社区居民实行持卡锻炼。同时也可利用学校的体育社团,加强和社区体育社团之间的交流,达到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效果。

作者:郭成成 单位:安徽财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罗汉礼,彭雄辉.城市社区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J].体育学刊,2004,11(1):36-37.

篇10

摘 要 安阳市广场舞的开展状况良好,深受广大市民的认同,在安阳市广场舞开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是:参加人群的性别、年龄、时间比例差别很大,性别主要以女性为主,男性较少;年龄主要以中老年为主,年轻人的比例占少数;时间多在晚上,锻炼时长一般为2个或者是3个小时。场地多在公园,广场等地方噪音较大。但是在安阳这个相对不发达的城市,它的发展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制约,为了使安阳市广场舞可以顺利进行,各级政府要对健身锻炼予以极大地关注和照顾;政府部门要在体育设施建设方面给予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对广场舞设施的投资;并加大广场舞的比赛活动;利用媒体来提高对广场舞认知的宣传、加强中老年人的健康意识,和年轻人的锻炼意识。

关键词 广场舞 开展现状 对策研究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安阳七仙女广场,人民公园,龙安区石油小区,三角湖公园等地区的广场舞参与者作为研究对象。一共发放问卷120份,其中安阳七仙女广场35份,人民公园30份,龙安区石油小20份,三角湖公园25份。共收回116份,其中有效问卷有110份,无效问卷有6份,问卷的回收率为96.67%,有效率为91.67%。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在中国知网上查阅相关文献,以及对安阳师范学院图书馆有关图书进行归纳、分析、加工和提炼,使之成为研究的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

经过对安阳市广场舞的开展情况做出详细的了解,并用科学的方法对安阳市的广场舞参与者做出调查问卷,通过安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有关学科的教授和副教授给出的意见进行反复修改,最后设计了符合本文的调查问卷。

3.访谈法

对安阳市的锻炼点,活动场所的参与者进行随机抽样访谈,主要有广场舞参与者和指导者,向安阳师范学院相关专业老师进行访问,电话或者走访。

4.数理统计法

对查找文献资料、图书、发放的问卷调查结果和访谈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本文的结论。并建立一个E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和计算。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安阳市广场舞的现状

根据结果可知安阳市广场舞参与者参加广场舞锻炼时间集中在60~90min,占总调查人数的绝大多数,这个时间属于中等强度。而且经过询问调查他们锻炼次数基本集中在每周5次,说明参与者已经养成了锻炼的习惯。 根据我对安阳市广场舞的调查得知,在安阳市广场舞基本都是群众自己想要锻炼,然后告知同伴,而且适合跳广场舞的人员较为普遍,导致现在安阳市的教练员还不能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她们大多都是体育爱好者,对广场舞的一些专业知识掌握的不是很准确,难免会出现不专业、不科学等现象,对广场舞的推行和展开有必然的影响。

(二)安阳市广场舞开展的影响因素与分析

年轻人的身体较中老年强壮,健身意识不够强烈;年轻人工作压力较大,像40~49岁的人,基本上工作已经稳定,广场舞这样的健身运动刚好可以满足他们在精神上身体上的问题,而50岁以后的人,大多已经退休,健身意识较强。40岁以下的年轻人,在工作时间要承受工作的压力,他们这个阶段往往身心疲惫,没有太多精力锻炼身体。退休人员空闲的时间较多,导致生活枯燥无味,已习惯了工作时的忙碌,参加广场舞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能够感受到生活的充实,因此人数众多。

三、结论

(一)安阳市的广场舞组织形式多种多样,但是最多的是以群众自己组织的。政府参与度还不够明显。

(二)安阳市广场舞目前遇到的问题:人们思想上的局限性、场地设施相对落后、噪声扰民、缺乏专业的教练员和指导者、参与比赛的机会较少。

参考文献:

[1] 谢林海,彭小澍.我国全民健身活动现状及发展对策[J].体育与科学.2015,26(6):99.

[2] 李青.北京市V场健身操开展现状与分析[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5:67-68.

[3] 李蕊.广场舞的起源与发展[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4):115.

[4] 智翔.南京市区晨晚练点健身操开展现状调查[J].科技信息.2010,(32):302-303.

[5] 叶李.广场健身舞的动作幅度和动机耗氧量的探讨[J].民营科技.2012,15(3):2-20.

[6] 侯广斌.郴州市城区广场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9,(3):4-15.

[7] 李蕊.广场舞的起源与发展[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4):115.

[8] 龙斌.谈重庆市潼南县广场健身操发展现状及研究对策[J].健身休闲.2013,12(2):5.

[9] 邢娟.青海省西宁市广场健身舞开展的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4:33-45.

[10] 李蕊.豫南地区广场舞开展现状调查[D].郑州:河南师范大学.2013:(4):56-57.

[11] 周结友.和谐社会与全民健身及促进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40(6):16-20.

[12] 代敏.武汉市主城区中老年人广场舞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