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植物保护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2-16 16:33: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植物保护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湖、百花湖、阿哈水库(以下简称“两湖一库”),是***市及周边地区重要的饮用水源,同时也是近郊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其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事关千家万户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市及周边地区城乡居民的饮水安全和社会稳定。高度重视并认真抓好“两湖一库”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视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
“两湖一库”均为***市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着手建设的三座大中型水库。其主要的功能定位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由过去的蓄水发电和农业灌溉向今天的保障周边城乡建设和居民生活用水的方向转变。近年来,随着流域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不断加剧,“两湖一库”及周边环境受到污染的程度日益加深,水体水质总体上呈现出逐年下降的不良趋势。***湖除泵房和出水口两个监测点外,其余均为五类或劣五类水质。百花湖也是这个情况,水质基本停留在五类或五类以下。阿哈水库因受污染相对较少并与松柏山水库和花溪水库连通,水体循环和自身净化能力较强,目前水质基本为三类,但也同样面临逐年下降的现实威胁。
水污染与缺水是目前我国城市生态系统中最为脆弱的两个方面,近年来,太湖、巢湖和阳宗海等相继爆发的大规模污染事件,以及中国今年北方遭受的半个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大旱,都深刻地反映出中国水问题的日趋严峻,中国水资源仅为世界各国人均量的25%,节约用水和保护洁净水源已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就总的情况看,“两湖一库”污染加重、水质恶化的严峻形势与我国地表水总体水质已属中度污染的整体状况基本上是一致的,从遭受污染的原因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两湖一库”周边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
2、“两湖一库”流域农业生产常年使用的化肥和农药残留物形成的面源污染。
3、“两湖一库”周边区域较大规模的水产、畜禽养殖所投放的饲料和养殖物排泄的粪便。
4、“两湖一库”观光旅游和环湖“农家乐”、“乡村游”等休闲度假所产生的生活垃圾。
5、“两湖一库”常年水量补给严重不足,水体置换缓慢,自身净化能力减退。
6、“两湖一库”水体固有的相对静止性,其水质本身就是一个不断退化的过程。
上述原因中,危害最大的是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农业生产面源污染所析出的氮、磷、氨、汞、镉等多种化合物,它对“两湖一库”水质所造成的污染和影响将是长期的和复杂的,治理起来也相当困难。“两湖一库”水体污染从物理表相上看,主要表现为水质不清、水色渐绿、粘稠度增大、有害蓝藻繁殖较快。就化学分析而言,主要体现为水体中氮、磷、氨、汞、镉等多种化合物含量不断增高,水质富营养化,使得一般意义上的物理净化措施和手段都难以取得明显的治理效果。就目前的科学技术和人类的认知能力而言,了解和认识这些问题并不困难,困难的是解决这些问题所涉及的复杂领域和巨额的资金投入。
***市“两湖一库”环境污染、水质恶化的问题引起了中央、省市领导和各个方面的高度重视。各级各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和办法,以尽快扭转“两湖一库”水质恶化的不良趋势,争取水体水质逐年有所好转。***市委、市政府从政治的高度极端重视“两湖一库”的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一是迅速组建成立了***市两湖一库管理局,严格实行政企分开,依法履行治理和保护“两湖一库”的管理、监督、执法职能;二是大幅度提高排污成本,让排污者排不起污,切实解决“违法成本低”的问题;三是筹备成立环境保护法庭,负责统一审理和执行涉及“两湖一库”环境保护的民事、行政案件,解决长期以来“两湖一库”污染因行政区划、隶属关系不同而难以治理的根本问题;四是建立“两湖一库”治理和保护基金会,在全社会广泛筹集治理“两湖一库”所需的庞大资金;五是拟定“两湖一库”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规划,拟投资17亿元用于治污;六是制定了《***市关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意见(试行)》,调动了水源保护地、森林资源保护地保护生态的积极性;七是加大法制宣传的力度,唤起全社会“依法治污”的自觉性,把“两湖一库”污染治理纳入广大群众的监督。上述措施的综合运用,使“两湖一库”水质恶化的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两湖一库”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当前,从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的一般规律和普遍经验出发,应该坚持不懈地从以下几个方面把“两湖一库”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工作继续向前推进。
一、水是生命之源,生命之源常清是我们各级政府和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环保责任。要从战略的高度进一步认识水资源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大张旗鼓的宣传教育,迅速提高全社会对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重要性的认识,深刻理解当前我们在水环境和水资源问题上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下最大的决心,采取最强有力的措施,切实加强对“两湖一库”乃至整个水资源的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尤其需要清醒认识的是,***湖是百花湖的上游,阿哈水库与松柏山水库和花溪水库又是相互连接在一起的。进而言之,我们周围的水系构成的是一个联系紧密的有机整体。如果“两湖一库”环境污染、水质恶化的情况不能得到有效的遏制,那么,水资源受到污染的范围就会很快扩展到整个水系,我们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二、“两湖一库”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仅仅单纯依靠湖区、库区范围内的治理就能收到实际效果的。它涉及整个流域、尤其是上游广大地区的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需要建立一个具有相当权威性、类似“长江流域规划和管理办公室”这样的综合协调管理机构,以彻底理顺“两湖一库”饮用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行政关系,真正落实“两湖一库”污染防治所需巨额资金的来源和筹措,建立健全流域行政区划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近期目标和远景规划,统一领导和组织实施流域范围内的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科学谋划黔中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目前流域行政区划各自为政、各负其责的传统方式极易导致相互掣肘、相互扯皮,最终的结果是谁都难以负责、谁也负不起这个责。
三、要把“两湖一库”上游地区和补给水系的污染防治和生态重建作为重点,从源头上遏制住“两湖一库”水质不断恶化的不良趋势。要将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纳入城市和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健全完善城乡污水处理和收集的系统工程,认真抓好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方案的组织实施。要把“两湖一库”污染物的总量控制和实质污染物的有效控制结合起来,重点强化对实质污染物排放的监管,对现有排污口和污染源进行详细的排查和监控,坚决杜绝新的排污口和污染源的出现。要按照新修改《水污染防治法》确立的精神和原则,依法加重对水污染行为的处罚力度,使随意排污不再成为一种不受重罚和有利可图的无良行为。要加快“两湖一库”周边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对现有的工业企业要扎实抓好节能减排的各项具体工作。
四、妥善处理好“两湖一库”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地和旅游风景区在功能定位上的相互重叠。从根本意义上说,饮用水源保护地和旅游风景区二者之间是难于统一在一个空间尺度内的,但现阶段又只能设法寻求二者之间的科学平衡,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旅游活动对饮用水源区生态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尽力保持区域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要严格禁止“两湖一库”水面旅游,科学控制周边“农家乐”和“乡村游”的经营规模,并对其污染物进行无害化的集中处理。风景如画的自然景观更多意义上是可以通过“看”来赏心悦目的,不一定非要身临其中零距离的去“玩”。管理科学既有利于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又能最大限度地兼顾饮用水源区的环境保护。
五、在“两湖一库”周边设置水体净化带,恢复原始湿地,科学指导流域内农业生产化肥及农药的施用,大力推行无公害的农业生产方式,努力减轻农业生产所带来的面源污染。取消“两湖一库”水产养殖,严格控制周边畜禽养殖规模,在流域范围内着手限制含磷洗涤剂的使用。严格约束“两湖一库”电厂的发电,并在现阶段按照市场规律作出适当的补偿。在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客观形势下,储水保源和放水发电是一个难于统筹兼顾的两难选择,需要从人类生存和社会利益最大化的角度作出取舍,着手谋划“两湖一库”周边电厂的整体搬迁,清晰界定“两湖一库”城乡居民饮用水源的功能定位。因为从现实情况看,电力供给尚有选择的余地,而饮水资源却无更大的回旋空间,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以放弃发电来确保饮用水资源的保持。
篇2
野生植物资源作为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维系着整个野生生物种群、生态系统以及人类社会之间的能量流动和生态平衡,而且为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由于野生生物资源具有生态性、多样性以及可再生性等特点,因而其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首先,野生植物在维系生态系统平衡以及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次,野生植物能够满足人们经济发展对物质生活的多样化需求,能够有效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野生植物作为绿色植物的一种,能够生产有机物质,很好地满足了自然界物质能量循环的需要,同时还能够满足人们科学研究的需要[1]。由此可见,对野生植物资源进行保护和发展对于维持生态平衡以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目前野生植物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公众野生植物保护意识不强
一般而言,较珍贵的野生植物大多分布于边远地区,而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居民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因而对于珍稀的野生植物认识比较薄弱,严重缺乏保护意识。当地对野生植物的宣传保护工作落实不够到位,进一步淡化了当地居民的野生植物保护意识。野生植物属于国家公共资源,不归属于个人所有,这就导致部分人随意地砍伐和破坏,给野生植物资源造成恶劣严重的损失。近年来,随着城市园林建设的不断发展,许多古树和稀有物种被私人开挖出售,造成了部分物种的流失和消亡。
2.2野生植物保护法规不够健全
迄今为止,云南省依旧没有一部完成且专门针对野生植物保护的法律和法规。虽然,1996年我国颁布了《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但是其操作性差,并且很多条款已经难以适应时展的需求,根本不利于保护工作持续有效的开展。
2.3各部门之间配合不足
开展野生植物保护工作涉及较多的部门,因而需要各部门加强配合才能更好地完成野生植物保护的各项工作和任务。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各部门之间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配合机制,致使一些破坏野生植物资源的行为没有及时得到制止,从而增加了保护工作的难度。
2.4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很多人认为,野生植物只是普通的树木和草,无需花费太多精力进行保护。云南省在野生植物保护工作方面的学者和专家数量不多,加之部分野生植物主管部门以及执法部门工作人员,在野生植物保护方面的业务素质以及科研水平不高,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需要通过一定的学习培训加以改善。国家对工作人员的培养投入不足,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设备管理和保护方法上也比较落后,知识野生植物保护工作难以真正落实到位。
2.5环境污染影响野生植物的生存与发展
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尤其是工业的三废排放以及人们对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破坏了地球生态平衡。加之人们日常对植物的乱砍乱伐,致使水土流失以及洪涝灾害等现象时常发生,这些均对野生植物的生存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威胁,加大了野生植物保护工作的强度和难度[2]。
3加强野生植物保护的策略
3.1遵循自然规律,加强对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认识
加强对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其主要目的在于保护物种多样性,维持生态环境平衡。野生植物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要想实现其数量不断扩大的目标,首先要遵循自然规律,对其加以合理利用,从而实现物种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政府部门要加强对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认识,要从政策和财政投入方面加大对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建设工作,尤其注重对草本和灌木类植物的保护。
3.2提高公众对野生植物资源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促使社会各界纷纷加入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工作的行列
野生植物作为一种公共资源,不仅国家要加强重视,更重要的是公众也要提高认识,从而积极地参与到野生植物保护的各项工作之中。各地区要充分认识到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制定出相应的保护管理措施,将野生植物保护工作真正落实到位,制定出一套完善的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机制,加强对保护区整体工作的规划和布局。
3.3加强国际间友好合作
加强国际间合作是进行野生植物保护工作的一项全新举措,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值得推广。云南省野生植物保护部门可以与世界其它国家一起制定相应的公约,然后在依据云南省情况以及野生植物保护工作的现状进行深入研究。通过这一过程,能够学习和借鉴国外优秀的保护经验,从而有助于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工作持续有效地开展。
3.4注重宣传,促进野生植物保护工作发展的进程
针对公众对于野生植物保护表现出意识薄弱的现状,还可以通过宣传来不断提高他们的认识。野生植物保护部门要善于采用各类新方法和新途径,不断对公众进行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宣传和教育工作,从而达到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野生资源保护的行列之中。例如,可以通过张贴宣传标语,开展专题讲座等来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积极鼓励民众自觉成立民间野生植物保护组织,使其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发挥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还可以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建立专门的野生植物保护网站,依托网络媒体达到宣传的目的,吸引更多的社会人士积极参与野生植物保护活动。
4结语
篇3
关键词:植物保护教学模式改革和探索
Abstract: with the biological technology and bionic technolog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plant protection has become the life science field has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one of the professional. In the new period, how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plant protection, and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further reform and exploration,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first to plant protection are reviewed, analyzed the take effective teaching means, improve plant protection of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the efficiency of the method, and expounds the plant protection teaching mode reform strategy.
Keywords: plant protection teaching mode reform and exploration
中图分类号:J5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生命科学领域中,植物保护专业一直是传统的优势专业之一,本专业以植物学为基础,并以微生物学、农业生态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该学科为社会培养出掌握植物保护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大量人才,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产品贸易以及植物检疫等方面培养了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和技术保障,同时培养了大批能在实践中综合运用理论知识来从事教学与科研、生产与管理等工作能力的通用型人才。
一、植物保护专业概述
1. 植物保护专业的定义
植物保护专业主要是指以植物学、动物学、农业生态学、微生物学以及信息科学为基础的学科,同时研究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规律、提出综合性治理技术的学科。该专业要培养学生掌握植物保护科学的基本理论以及基本知识,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并能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基本理论知识进行对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的能力。
2. 植物保护专业的特色
植物保护专业从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在教学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能力。植物保护专业毕业的学生是可以从事教学、科研、生产、管理、经营等工作的宽口径通用型人才,同时也可以工作在中央、省、市级地区的植保科研与推广机构的科研和管理工作,此外也可以从事植物检疫的工作,并可担任大中型的农场、林场、植物园、园林部门以及生物技术和农药公司的技术开发、经营和管理工作等。
3. 传统的植物保护专业教学模式
新世纪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要适应素质教育要求,按照全面发展,培养个性发展,同时培养的人才要具有创新的意识]。在植物保护专业的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上的主体,而学生是接受知识的课堂,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较低,因此教学的效果差。此外传统的植物保护专业的教学中,由于教学设备的局限性,教学的形式过于单一,实验内容较少,学生容易产生疲劳感,不适合知识的传授,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
二、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植物保护专业的课堂教学效率
1.合理制定植物保护专业的教学目标
要想提高植物保护专业课堂教学的效率,首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教学的对象来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想教好学生,首先就要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具体的学习需要来做到因材施教,的放矢地制定教学目标。植物保护专业的课程实践性强,对学生的记忆性要求不高,而对操作性掌握的情况要求比较高。因此,要确定较为适宜的教学目标,一般要以实用为原则,以培养技术高超、手艺娴熟的技能型操作人员为目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强化学生技能的培养。
2.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植物保护学专业讲授的内容较广,涉及到植物的特征、昆虫的形态、植物病害的症状以及病原生物等内容,教学中会应用到大量的挂图、标本和实物,传统的板书形式在植物保护的教学中难以有效表达相关的内容,教学效果差。因此,该学科比较适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把抽象而微观的东西明了化,使书本上静止的插图动态化。为了使教学更加生动和直观,教师可利用课下时间制作多媒体的教学课件,根据课程内容需要用软件进行加工处理,使课件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充实。
3.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人们更加重视老师的教课方法,而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费时而费力的教学方法听烦了学生。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以采用多种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预先设计、组织不同的授课模式,来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就通过师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的互动式学习模式来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掌握教学的内容,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拓宽了学生学习的思路、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 植物保护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策略
1.增加实践课程比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植物保护专业的理论课程教学内容较为复杂,如果不加入实践教学内容很容易产生厌倦感而且记忆不深刻,因此要适当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在合适的季节里带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实验基地,观察识别各类植物并采集标本,通过动手能力的培养来加深学习的印象。通过实践教学的过程,学生认识了大量的常见植物和病害和害虫,也掌握了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成立课外活动小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过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课程的教学之后,要针对学生对植物保护课有兴趣的特点,在授课班级组建课外活动小组。老师可根据学生知识掌握的具体情况以及各类病虫害发生的特点制定一些问题,通过学生的查阅资料和制定研究方案等办法以小组活动的形式来完成,可由老师具体指导,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共同研究,来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最后做到解决问题。课外活动小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社交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通过完成任务来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适当改变考核方案,增加实践课程的考核的内容
动手能力是企业选择人才的重要指标,而实践环节的考核正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检验,植物保护专业在重视培养学生理论基础能力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课程考核上可以采用理论课与实践课结合的模式进行考核。可以结合专业技能鉴定考试的要求,采取一系列举措,创新植物保护课程考试的模式,通过建立实践技能考核试题库等方法,使学生在重视平时理论课程学习的同时,也注意实习和实验课的学习,为培养其动手操作的能力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 董会 刘玉 张洪进.建设植物保护实验中心 改革实验教学[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01.
[2] 陈彩贤 覃连红 邓一芝.高职植物保护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广西轻工业.2010,11.
篇4
一、公园植保人员的素质有待加强
目前,城市公园的植保人员多数是临时工,其流动性非常大,而这些植保人员普遍缺乏植物保护的相关知识,不懂得如何在栽培与养护的过程中对不同种类的植物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同时当病虫害发生时,也不注意观察其发生的时间,不能够把握病虫害发生的规律,特别是在农药使用方面,多数凭借的是经验,不能够科学、合理的选择农药种类,而且喷洒的手法也比较落后,这不但容易造成环境污染,而且对资源也构成了浪费。
二、加强城市公园植物保护管理的对策
1.合理配置城市公园内的植物种类
我们在对城市公园植物种类进行设计时,必须要统筹规划、权衡利弊,对每一种植物的特性进行认真分析。在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到不同植物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如此才能够在保证植物的观赏价值的同时,遵循植物的生长规律,使每一种类的植物都能够健康成长。比如有些城市公园主要是依靠翠柏、龙柏以及桧柏等树木,这些柏类树木虽然是比较优良的树种,但是我们还要注意到这些柏类树木同时也是苹果锈病、梨锈病的转主寄主。所以公园规划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将种植间距控制在0.5m,这样有利于对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治。
2.提高对对外来物种的认识程度
外来物种的破坏力是惊人的,不但能够破坏生态平衡,还能够对地当的经济带来一定损失,因此,公园植保人员必须要提高对外来物种的认识程度。公园管理层必须要给予外来物种更多的认识,可以利用宣传栏、公园网站等媒介提高公园工作人员对外来物种的认识程度。当公园需要进行苗木调运,或者是引入新品种植物时,必须要上报给主管部门,并且经过专业的检疫机构审核完毕,确定该物种可种植之后,才能够在公园内部进行栽培,这样才能够有效避免外来物种对本地物种的侵害。
3.提高检疫意识
检疫是防止有害生物进入公园的一项重要手段,公园的全体工作人员都必须要认识到这一点,必须将这种意识渗透到工作中去。一是城市公园可以成立相应的检疫机构,负责对调运与引入的植物进行检疫,对检疫的植物拥有一票否决权,即:如果发现引入植物有病虫害的嫌疑,有权对该批次的苗木进行罚没与销毁。二是要健全检疫制度,要规定凡是没有经过检疫机构检疫的苗木,绝对不允许栽植,对于擅自栽植的人员必须要进行严肃处理。
4.加强公园植保队伍的素质建设
任何一项工作都是由人来完成的,因此,加强公园植保队伍的素质建设,对于提高公园植物保护管理水平,促进我国绿化事业发展,维护城市生态平衡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一是城市公园可以招聘高素质的植保人员进入植保队伍,从而为公园的植保队伍提供新鲜的血液。二是定期开展培训教育工作,以增加植保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技能。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植物检疫相关知识、病虫害的防治、农药的选择与使用以及相关设备的使用方法等等。有条件的单位,还可以将培训成果与植保人员的工资待遇挂钩,从而提高植保人员学习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还可以聘请专家、学者到公园进行现场指导,为植保人员提供更多学习、交流的机会。
三、结语
篇5
关键词:园林植物;问题;病害虫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及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园林植物是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适用于园林、绿地和风景名胜区的防护植物与经济植物,具有遮阳、防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功能,目前已受到人们及业界人士的重点关注。但是,在园林植物管理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善、人员综合素质低和技能不过关等因素的影响,园林植物保护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若不及时进行有效的处理,不仅会影响到园林植物功能的正常发挥,而且也会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园林管理人员必须重视公园园林植物保护管理工作,采取必要的措施解决好植物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态环境。
1 存在问题
1.1 领导重视不足、宣传力度不够
部分行政领导对园林植物保护重视程度不够,是园林植物保护工作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有些领导对植保工作没有给予足够重视,植保资金投入相当少,设备老化陈旧,对植保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重视不够。另外,植物保护知识的宣传力度不大,市民参与意识差,无法形成大的社会力量来防治病虫害。
1.2 园林植保工作缺乏统一管理
目前园林绿化管养工作大都实行全承包管理模式,各承包公司的绿地管养工作相对独立,各行其是,因而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内容、性质往往因单位而异。很难在防治适期、防治方法等方面做到统一,因而影响了园林植保的整体效果。
1.3 缺乏相应的检疫机构
由于种种的原因,目前在园林系统尚缺乏相应的检疫机构,人们进行植物检疫的意识淡薄,各园林绿化公司在苗木调运方面随意性较大,致使园林苗木在调运过程中,也将病虫害进行了传播(如双条杉天牛、竹斑蛾、红瑞木溃疡病等),而且此现象具有加重之势。
1.4 园林植保人员技能参差不齐
园林植保人员的业务知识普遍欠缺,不知道通过栽培、养护等方法进行病虫害预防,不注意观察病虫害发生的时间、活动规律,只是看到病虫便随意用药,不具备对症下药、适时用药、合理用药的一般常识。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还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与我们进行城市绿化的初衷相违背。
1.5 缺乏对园林植保相关人员的培训
由于相当一部分园林植保人员是聘用的临时工,流动性大,这对人员的管理、培训造成一定的难度和混乱。许多植保人员对农药使用技术了解甚少,只凭老传统、老经验,如有些人仍习惯用敌敌畏、乐果防治蚜虫,而对吡虫啉、莫比朗等农药品种则知之甚少。
1.6 设计建园时缺乏园林植物保护的整体意识
在园林规划设计中,植物群落结构简单,品种单一,片面追求“洋”树种,是病虫害猖獗的根源。
1.7 对外来物种的整体认识不够
许多人由于缺乏对外来物种的正确而全面的认识,致使在园林植物引种或苗木调运的过程中,传播散布了危险性的有害生物(主要为病虫),给当地的经济与生态造成较大的损失。
1.8 园林植保器械落后,农药使用技术单一
农药使用技术涉及学科范围很广,其任务不仅是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还要保证操作者的安全性、环境的相容性。农药学科和植保学科的研究和发展说明,农药的使用并不是单一的选择农药和药量的药物学问题,而是涉及农药制剂、农药行为、生物行为、施药机具、作物生态、气象因素等多方面和多学科的一门系统工程。
1.9 过分依赖化学农药在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的作用
农药的使用是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中最为快速、经济的有效手段,因此一直来都是最受欢迎的防治措施,且长期以来,在园林植保工作上已形成一个误区,认为多用农药就可以避免病虫害的发生,即本着有病(虫)治病(虫)、无病(虫)防病(虫)的原则随意用药,很少考虑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城市生态环境。
1.10 病虫害防治时期不当,影响防治效果
我国的植保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这对病害的防治尤为合适。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对病虫害的种类、危害症状、发生流行规律、防治适期、药剂选择等缺乏必要的知识,常常在病虫发生后期或植株接近死亡时才进行防治,防治效果往往不佳。
2 采取的相应对策
2.1 领导重视、加强宣传
作为领导,尤其是分管园林方面的领导,一定要改变原来那种“重种轻管”的落后观念。其正确的做法应是“三分种,七分养,”加大养护管理的投资力度。同时加强宣传,大幅度地提高园林从业人员及广大市民的“绿色植保”、“无公害防治”正确意识以及群体参与意识,调动一切积极力量,综合治理病虫害。
2.2 建立统一的园林植保技术管理机构
在园林植保的技术层面上,由主管单位统一负责,协调整体的园林植保工作,包括防治方法、防治适期、药械等进行统一。定期进行检查、指导、督促,形成统一战线,在管理体制上为全面有效地控制病虫害奠定基础。对于突发性的重大病虫危害,则及时进行现场指导和技术培训,指导园林工作者有针对性的采取应对措施,有效控制病虫害的扩散,减少经济损失。
2.3 建立相应的园林检疫机构
在园林部门设置相应的园林植物病虫害检疫机构,实行进城苗木一票否决制度,凡未经该机构检疫的苗木,一律不得栽植。发现带有危险性病虫的苗木,有权罚没或销毁。在宏观管理机构上为综合治理病虫害创造先机,将危险性病虫拒之门外。
2.4 加强园林植保人员的技术培训
城市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建设要求更高,在园林绿化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公园园林植保工作所带来的一些问题应尽快解决,这就需要一批有专业知识的园林植保人员,若只靠“老传统、老经验”来指导公园园林植保工作,我们将跟不上新时代的要求,因此加强植保人员的技能培训势在必行。每年要对有关园林绿化知识进行1~2次技术培训,其中病虫害是一项重要内容。重点是常见病虫害的特点及农药的选择、安全使用等内容。
2.5 实行“植保信息服务网络”会员制,扩大服务范围
由上级有关部门在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下,由园林协会组建“植保信息服务网络”,实行会员制。为网络单位提供技术咨询,及时进行现场指导。为保证该体制的正常运转,也可采取针对公司收费的办法。同时定期召开植保技术人员会议,做到上下信息渠道畅通,反馈准确、及时、有效。
2.6 统一、及时“园林病虫预测预报”
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在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中至关重要,公园园林病虫种类主要有近200种,常年造成爆发危害的重要病虫有十几种,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危害症状、生活习性等各不相同,因此与之对应的预防措施、防治方法也不尽相同,特别是每年的气候条件及植物种类的变化等,也会造成爆发性病虫害的发生种类不同。无论对常规性病虫害还是爆发性病虫害的防治都是以病虫害的预测预报为前提的,它是进行病虫害防治的基础和依据,是维护、提高绿化质量的有力保障。
篇6
关键词: 珍稀濒危植物; 资源保护; 榆林市
中图分类号: Q94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2-0026-02
植物种植资源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关系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当今,保护植物种植资源已引起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重视。据统计,本世纪以来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令人触目惊心,平均每年至少有一个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到八十年代,物种消失增加到每小时一个,而一个物种的消失会导致10-30种生物的生存危机,而且物种一旦消失,就不能恢复,人类将永远失去其利用的可能性。1988年9月在中国南京召开的“国际植物园学会术研讨会”上与会的各国代表向全世界疾呼:“保护植物,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我国政府对植物资源,尤其是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特别重视,于1984年公布了第一批《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名录》388种,1993年,又公布了第二批重点保护植物名录,多达640种,建立各级自然保护区700多个,植物园110多个,并组织、编辑出版了《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红皮书,这标志着我国对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工作已走上正常化轨道。我省为了把宣传工作搞好,使广大群众了解认识和保护国家珍稀濒危植物,各个林业单位、团体有目的的做好珍稀濒危植物的就地、迁地保护工作,在1983年编辑出版了《陕西省第一批国家珍稀濒危植物》专著,记载了陕西省第一批国家保护植物44种,论述了本省第一批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自然背景,现状分布规律和区系成分,对每种植物的学名及文献引正、形态特征、分布与生境、保护价值、现状、保护措施及繁殖方法,均作了详细的论述,并附有形态图及分布图,提出对陕西省珍稀濒危植物的研究、利用、保护的意见和建议。榆林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把府谷的杜松天然林,神木的臭柏天然林列为自然保护区,建专站加强保护。科研部门列专项课题,对其繁殖加以实验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有部分已推广应用到林业生产。今年在靖边统万城遗址附近发现的成片天然胡杨林也将被列入自然保护区的行列。
1 榆林自然概况及珍稀濒危植物的资源类别
榆林位于陕西省的最北部,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是毛乌素沙地和黄土丘陵沟壑区接壤地带,位于东经107°28′―111°15′,北纬36°57′―39°34′之间,海拔平均海拔1000~1500m。属半干旱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0℃,年降水量约400mm,蒸发量1200mm,干燥度1.6,无霜期约150d。地貌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形地貌涉及梁、峁、沟、坡,土壤类型有黄绵土、沙壤土、含钙红胶土、岩石等。自然植被分布有稀疏的冰草,蒿草、山榆和酸枣等。
榆林珍稀濒危植物的资源类别繁多。卧云山民办植物园的徐登堂、朱序弼等同志统计,植物园内的珍稀濒危植物共计59种,其中本地乡土品种25种,引进外地品种34种。黑龙潭山地树木园引进或保护乡土和外地引进珍稀濒危植物53种,红石峡珍稀濒危植物园引进或保护23种,到目前为止,只是粗放的进行就地或迁地保护、驯化,还没有那家研究单位或个人对本地珍稀濒危植物进行过具体的分类研究。这也是今后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工作的重点和方向。
2 榆林珍稀濒危植物的地理分布
2.1臭柏。臭柏属于陕西省二级珍稀濒危植物,是我市地域范围内唯一长绿针叶乡土树种,也是我国北方半干旱地区固沙、水土保持及营造防护林带和园林绿化的优良树种。在我市主要集中北部风沙区的神木县大保当,现有保护面积11.5万亩,榆阳区的红石桥,大河塔,刀兔,横山县的雷龙湾一带也有分布,但数量较少。
2.2杜松。杜松属陕西省二级珍稀濒危植物,是我市珍贵的常绿乡土树种和水土保持树种,在我市主要集中在北部风沙区的府谷县,现保存面积大约有10万亩。
2.3胡杨。胡杨属于国家三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杨树,在地质年代上是第三纪的孑遗植物,出现于1.5亿年前,有着“活化石”之称。据2006年10月10日的《华商报》报道:在“十一”黄金周期间,西北大学李继瓒教授等人在考察靖边统万城遗址周边生态环境时,发现了成片的天然胡杨林,大约有50多株,加上附近村民栽植的共计100多株。胡杨耐旱耐涝,耐盐碱,根孽力极强,是荒漠地区特有的珍贵的森林资源,对防风固沙、固路,保护农牧业生产具有较大的作用。我省的首次发现无论从学术价值还是生态价值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 榆林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情况及方法
3.1目前的保护情况。保护植物多样性,尤其是保护处于濒危状态的植物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在这方面陕西省治沙研究所沙地植物园、榆林市林科所、黑龙潭山地树木园,卧云山民办植物园、红石峡珍稀花木园、六敦灌木园等等单位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方面做大量的研究工作,尤其是卧云山民办植物园,迁地保护了国家一、二、三级珍稀濒危植物达34种之多,其中保存了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银杏50多株、水杉2株、国家二级珍稀濒危植物杜种20多株,这在榆林这块片干旱土地确实不是一件易事。黑龙潭山地树木园搜集、引进、繁育、定植濒危树种达53种,其中国家级保护树种31种,本地区濒危树种22种。不仅引种了大量的臭柏进行保护,并且驯化出其变种―直立沙地柏,该植株高达2-3m。更可贵的是此园在高工朱序弼的指引进行了珍稀濒危植物的无性繁殖研究,用珍稀濒危植物沙地柏做砧木,嫁接了的珍稀濒危植物―杜松、翠柏,用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樟子松做砧木,嫁接了的珍稀濒危植物―华山松,这在国内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史上也属创举。2002年《林业科技》第4期发表了朱序弼《杜松的繁殖技术》的文章,在首都科技界引起轰动。该论文在第二届新世纪学术论文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一等奖。同时获得入录《中国新世纪精英文库科技经典》的资格。
3.2目前采用的保护方法。一是就地保护。该法是在野外建立自然保护区,其目的是为了有效的保护自然群落和种群,因为只有在野外,物种才能在自然群落中继续适应变化的环境进化过程。榆林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始于20世纪70年代,陕西省把府谷的杜松天然林,神木的臭柏天然林,各列为自然保护区。还有在靖边的统万城遗址周边发现的成片的天然胡杨林,暂时还没有规划为自然保护区,但就胡杨在生态界的地位也应划区进行专项就地保护。
二是迁地保护。虽然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然而对于许多珍稀物种来说,在面临日益增长的人类干扰下无法进行就地保护,如果残余种群小到无法维持,或若所有现存个体只能在保护区之外找到,那么就地保护就不会有效。在这样的情况下,保护物种免于灭绝的另一个有希望的方法是在人类控制的人为条件下维持其个体,这种策略就是迁地保护。榆林珍稀濒危植物的迁地保护工作成效显著。仅卧云山植物园就保护了34种珍稀濒危植物,黑龙潭山地树木园迁地保存了53种珍稀濒危植物,红石峡珍稀花木园保存了23种珍稀濒危植物。
4 榆林珍稀濒危植物的开发利用对策与建议
4.1榆林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工作虽然在保护种类、数量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少数几种品种的繁殖有一定的研究,但总体科学研究水平较低。除由于经费不足,许多研究和保护工作难以开展,直接阻碍了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工作的进程之外,还与地方主管领导不够重视,研究及保护力量薄弱,学科合作不足等原因有关。
4.2植物迁地保护研究有待完善。我市地处毛乌素沙地和黄土丘陵沟壑区接壤地带,保护工作既要考虑到防风固沙,护田护路。又要顾及到保持水土,农民致富的问题。可考虑分区建设相关的珍稀濒危植物、树木园。另外,迁地保护除了建立植物园,种质圃外,还应包括建立低温种质库,超低温保存,试管保存(试管苗基因库)等。而我市在这方面的工作近乎空白,因此需要加强相关的研究。
4.3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未得到根本解决。一方面资源要进行保护,同时又要依靠这些资源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例如在臭柏无性繁殖时,必须采用大量的被保护的植株的嫩稍来做接穗。如何有效的在获得发展的同时,又能不损毁资源是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应加强植物化学和植物加工业研究,大力提高多层次加工综合利用水平。另外,现代生物技术手段的应用也可有效解决这一矛盾。这一方面要多向西安植物园学习。如可用组织培养技术对珍稀濒危植物进行快速繁殖以扩大种群数量,用悬浮培养技术提取某些植物的有效成分,以减少对这些植物的破坏程度。
篇7
[关键词]林虑山 风景资源 可持续发展 保护
一、林虑山风景区资源现状
林虑山属于太行断块的东侧边缘,由于受地壳构造运动的影响,区内以断裂切割的块状构造为特征,断层发育升降不均,峰峦叠障,沟壑纵横,总的趋势为西北高,向东南逐渐倾斜。风景区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山地地区,土壤类型主要包括少砾质薄层灰岩粗骨棕壤和砂砾质薄层砂岩粗骨棕壤两种土属。地形地貌变化丰富,营造了良好的野生动物生存环境,具备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立地条件。风景区范围内林木共有75科,450种,其中乔木410科,灌木40种。常见林木是温带阔叶落叶林种,少数为针叶常绿树种。全区林业用地60.49万亩,占总面积的77.71%。其中有林地面积18.69万亩,疏林地0.71万亩,灌木林地2.28万亩,未成林地0.94万亩,苗圃0.11万亩,共计林地22.73万亩。另有散生树木1961746棵。树木覆盖率达35.34%。
风景区也是暖温带大陆区域较有代表性的野生动物栖息地。风景区内兽类有:狼、狐狸、獾、黄鼠狼、鼠、松鼠、野兔、狍子、刺猬等,鸟类有:石鸡、灰喜鹊、麻雀、鹌鹑、岩鸽、斑鸠、燕、黄鹫、雕、猫头鹰、啄木鸟、布谷鸟、乌鸦等。昆虫类有:草蛉、赤眼蜂、金小蜂等,其他动物还有蛇、蝙蝠、壁虎等。
红旗渠以浊漳河为源,渠首在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
二、林虑山风景资源保护的必要性
风景资源是构成风景名胜区的基本条件,所包含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是无法替代和再生的,因此,保护风景资源是风景名胜区管理的首要任务。林虑山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悠久,自然风光独特,景观资源类型多样,集雄伟的风景地貌和壮美的“人工天河”红旗渠于一体,其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均较丰富,体现了很高的旅游价值,其中包括科学价值(南太行山脉的地貌特点、多样性的生物资源)、教育价值(红旗渠精神、扁担精神)、美学价值(静态之美、色彩之美、动态之美)、历史文化价值等。如果不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用掠夺的方式去过度地利用经过漫长岁月发展而成的风景资源、自然风光连同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将会因为人为的破坏而丧失殆尽,风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将成为空谈。
三、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问题
林虑山对风景资源的保护一直都很重视,但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林虑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地方一级的“管委会”,不仅对风景资源的认识有一
定的局限性,而且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往往会因过多地考虑经济利益,而忽视其生态效益和
社会效益。例如不加限制地大搞开发建设,致使风景区出现城市化现象,而且由于游人数量
大大超过了风景区的容量,造成风景区大气、水质、土壤等自然资源的污染,使风景资源合理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2.旅游开发不够重视对生态系统的保护
在风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很多人认为是“保护和利用风景名胜资源,合理组织游
人活动,妥善处理景区的各种矛盾,统筹安排各项措施,为人们提供自然、优美、清新的旅游胜境”。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对风景资源的保护主要强调对景点的保护,而对整个区域中的生态系统方面的保护重视不够。
3.部分设施建设对核心景区资源与环境造成破坏与威胁
林虑山核心景区的景观资源各具特色,以太行峡谷自然景观和红旗渠人文景观为典型代表。目前部分景点和景区开发已经开发建设,促进了风景区旅游事业的发展;同时部分设施对景区的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如大峡谷内乱搭乱建的庙宇和农村住宅。
4.自然资源保护中忽略了风景美
保护中没有考虑到风景美这一因素,比如对风景美学质量高的资源是否要保护,这里就未涉及到。因此,在进行自然资源保护的过程中,只是一味地强调保护生态,对其中吸引人们观光旅游的美的因素却忽略掉了。
四、保护的具体对策与措施
林虑山风景区资源具有科学、教育、美学及历史文化价值等,因此不同的对象要实行不同的保护措施,根据林虑山风景名胜区资源的特点确定资源保护的对策与具体措施
1.分区保护的对策与措施
(1)分区保护的目的:第一,明确规定每一个区域的保护措施和开发利用强度,统筹协调保护和利用的关系;第二,使各分区用地便于管理和规划的分期实施,增加规划可操作性;第三,根据不同分区的资源敏感性和适应性特征,进行实施建设、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控制与管理。
(2)分区保护的内容:按照林虑山风景名胜区的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程度,将整个风景区的保护可划分为风景游览区、史迹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风景恢复区、发展控制区、外围保护地带等五个分区(见右图片来源,自绘),其中外围保护地带位于风景区范围之外。
(3)分区保护中设施控制与管理:风景区内因生产、生活及旅游要求,需要进行必要的设施建设,根据情况,可分为道路交通、餐饮、住宿、宣讲咨询、购物、卫生保健、管理设施、游览设施、基础设施及其他设施等十种类型,具体措施如下表:
(4)分区中的人类活动控制与管理:
风景区内的居民和游客的日常生活及旅游游赏活动会对风景区内自然及人文资源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要对居民及游客在风景区内的活动进行严格控制和管理。风景区内的人类活动控制内容主要包括旅游活动、经济社会活动、科研活动、管理活动等四个方面,根据风景区的六大保护类别确定人类活动的控制与管理。具体措施
2.分类保护的对策与措施
为了更好的保护风景资源,根据资源的不同类型,选择重要或特殊的进行分类保护,以使保护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根据林虑山风景名胜区的资源特点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古树名木保护
古树名木是风景区林木之秀的精华,是价值较高的自然资源,对古树名木的保护非常重要,具体保护措施为:
①按照《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要求加强珍稀植物和古树名木的保护,加强宣传,让群众懂得珍稀树种的意义,使保护珍稀树种成为自觉行动。
②建立完善的古树名木档案,登记位置、树龄、立地条件,并且配有照片,进行定期观测检查,更新档案资料,实行动态管理。
③所有古树名木都需挂牌保护,设置避雷设施,确定保护范围。游路两侧及游览景点内的古树名木应设防护栏,严禁游人攀爬、划刻、折采、砍伐。
④加强古树名木周边的小环境治理,加强养护管理工作,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对于衰老的古树名木,应在专家指导下进行古树复壮。
(2)水域保护
①加强对红旗渠的保护和管理。提高红旗渠周边的绿化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定期对红旗渠中的乱石、淤沙进行清理。
②加强对山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加强水源涵养林的建设,禁止无序截留、引水,以保持河流水质的清洁和长期稳定的水景景观。
③加强对水域污染源的治理和监管。按入河排污口管理办法对新增旅游服务基地的污水排放进行审批,严格控制和减少各类污水的直接排放。
④加强风景区内的农田、果园及其它林地内对化肥、农药使用的管理,以防污染水域。
⑤风景区内新建山塘、水库、引水渠等水利设施必须经过专家论证,避免对水景景观及下游水系产生不利影响。
(3)生物多样性保护
①严格保护风景区仅存的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和特有的珍稀物种。在开展植树造林的同时,保护和使用乡土树种,保持原有的灌木丛,尽快恢复本底山林的植被群落面貌。
②严禁捕杀、贩卖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扩大阔叶林和浆果类植物的种植面积,为鸟类生息繁衍创造条件。可利用添制人工巢箱等方式,对自然环境中的鸟类进行保护。
③加强科学研究与监测,制定合理的动物保护区域与迁徙活动的廊道,并相应合理制定限时、限期的游览线路。
④加强宣传。在有关地段设立警示牌,向游客介绍林虑山各类物种的生活习性和濒危程度,传授观察和欣赏该动物的方法和技巧,引导游客主动保护在该处活动的动物。
3.核心景区的保护
核心景区是指风景名胜区范围内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最集中、最具观赏价值、最需要严格保护的区域。林虑山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具体范围包括红旗渠保护区和太行大峡谷保护区(见右图片来源,自绘)。针对核心景区的特点,其保护重点应是红旗渠人文胜迹、大峡谷山体地貌和植被。红旗渠的保护不仅限于对现存红旗渠本身的保护,还应保护其整体的环境风貌与精神氛围;山体地貌保护不仅限于对现存景观较好的山、岩、洞、壑的保护,同时还应对因开山采矿而破坏的山体进行适当的处理、修复和绿化屏挡;对植被的保护不仅限于对生长较好的古树名木和现有的山林的保护,还应进行科学教育,使其向风景林的方向发展,提高景观与生态价值。其保护具体措施如下:
(1)核心景区内严格禁止与资源保护无关的各种工程建设,严格限制建设各类建筑物、构筑物;严禁在游人集中的游览区和重要景点周围建设宾馆、度假村、房地产开发等各种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的项目和设施。
(2)符合规划要求的规划项目,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报批;手续不全的不得阻止实施。
(3)对核心景区内不符合规划、未经批准以及与核心景区资源保护无关的各项建筑物、构筑物,都应当提出搬迁、拆除或改做他用的的处理方案。
五、结语
以上是在对林虑山风景名胜区资源的分析与评价的基础之上,根据林虑山风景名胜区资源的自身特点以及对资源保护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以自己的观点明确分析了林虑山风景名胜区资源的保护的具体措施,希望对林虑山风景名胜区的资源保护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以确保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金路:风景名胜区中的几个关系[J].中国园林。2002,19(2):23--25。
[美]J.o.西蒙兹:大地景观一环境规划指南[M].程里饶译.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1990
篇8
关键词:居住区;绿化建设与管理;有效措施
居住区绿化作为城市绿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它能很好地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对居民的身体健康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居住小区的绿化效果的好坏,能直接地反映该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在城市现代化步伐的加速过程中,对居住区绿化的要求也会相应的提高,来满足市民对生活环境质量的各种需求。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的存在,使得城市居住区的绿化不能有效地进行。
1 居住区绿化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绿化策略和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不同步
某些开发商在上报自己的规划策略时,所制定的各项指标都符合实际,可是一旦具体到施工时,有些指标就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一些配套设备就失去了其应有的功能等,进而背离最初的规划目的。当真正投入使用时,各种问题也随之而产生,比如,停车场面积不足、商业配套设施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开发商就必须得考虑如何进行补充扩建,而补充扩建可以采取的唯一的措施就是占用绿地面积。
1.2 管理体制不合理,经费显然不够
居住区的绿化有时会由于各种原因而使管理不合理,比如,产权与管理范畴交接不明确,责任落实不到位。按照法律的相关规定,房屋产权单位要全权负责居住区的绿化建设与养护费用。然而,因为现阶段正在实施房改,房屋产权也随之变得不明确,到目前为止养护费用都没能得到落实。如果不去处理这些问题,就会越积累越多,将来肯定会由于承受不了如此大的压力而不得不放弃管理。此外,还有某些市政工程,在居住区和主要街道施工时,破坏树木、挤占绿化面积,而不进行相应的赔偿,冥冥之中给绿化工程雪上加霜,进而影响绿化效果。
1.3 对绿化法规认识不足,管理不规范
因为相应的保护管理措施不足,某些建设单位不能抵挡经济利益的诱惑,而使绿化土地失去了其该有的功能,把他们改造成报刊亭、车棚、停车场等等,无视法律的存在而肆意挤占绿地。主要原因是,宣传执法强度不到位,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如果不严格惩罚随意折枝、采摘花、砍伐树木与车辆随便碾压绿地等恶劣行为,就会无形中助长这些行为的进一步的发展,导致个别人与一些单位对绿化的认识不足,法制观念薄弱。各种问题处处存在,比如说设计和施工没有经过园林单位的审核(设计施工的质量,绿化策略的设计),也会对居住区绿化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2 有效措施
2.1侧重规划设计
①认真落实规划设计需求。要想使居住区绿化面积的水平能得到有效地提高,就要做好以下方面,规划设计要合理、规划要全面、在施工过程中要切实落实规划设计需求。比如说在居住区绿化规划时,要使绿化面积为小区面积的3/10,要根据小区人口集中区域人均绿地面积1m2,居住区人均面积2m2的规定,还要有相应数量的健身设备与休息设备,以便居民赏景和进行各种活动的场所。②规划时要考虑长远,要留出一定比例的土地以备不时之需。③在进行居住区绿化规划时要侧重于以下方面,要有创新性、经济实用性、管理有效性、绿化设计手法合理性。④完善相应的配套设备,齐全各方面的综合作用。居住区的基础设备不仅仅包括绿化面积,还包括教育设备、商业网站、健身场所、娱乐场地、行政管理、市政公用设备等等。
2.2 优化绿地养护管理体制
优化绿地养护管理体制,能够有效地提高居住区绿化水平。以前因为管理体制不合理,主要养护单位不明确,责任不到位,使绿地出现一年绿、两年荒、三年光的人为现象。为了使这种现象不再发生,房屋产权还没有明确规定,应该由开发商联合物业公司对居住区的绿化面积进行全面管理。物业公司可以自己进行管理,也可以委派有相关水平、资质的单位进行管理,但是绿化行政管理部门一定要严格把握质量,实施养护管理责任制,落实责任。并参考绿化养护的相关标准,落实养护措施,也可在现场进行指导与督促。
2.3 加大经费投入
小区开发商在加大绿化力度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筹集资金,鼓励与指引社会资金可以投用于小区绿化面积的建设与管理,是能够提高居住区绿化水平的高效路径。可采取以下措施:①要以“谁受益,谁投资”的基本原则,可以在居民当中筹集一定数目的绿化养护费用,根据物业先关管理规定,即155元/m2的标准进行筹集绿化费用。这样居民不仅尽了一定的义务,也使他们对绿化面积多了一份责任与保护意识。②某些部门可自行管理房屋,根据相关条例规定,有关部门根据年度支出进行预算,物业公司和房管站所管理的房屋,应由他们分别制订出年度支出预算。不管谁在管理,都要保证足够的绿化养护费用。③落实责任,进一步深化对居住区绿化面积的管理。园林绿化部门一定要严格执行其管理职能,要制定有效可行的措施来对居住区绿化面积进行管理,并要依据相关法律规定。也可以制定一些养护标准,举行一些评比活动,奖罚分明。街道办事处与居民委员会要把督促管理绿化视为己任,确定在日程工作范围内。房屋产权单位和物业公司作为居住区绿化面积的主要部门,不仅要预算好绿化养护费用,组织相关人员进行高效的养护和管理。也要虚心接受园林绿化管理单位和街道办事处的检查和督促,使养护工作不断完善。④要走社会主义有特色的市场道路,即实施养护招投标。实施养护招投标能够真正的实现养护与管理分开,节省养护费用,是保证绿地养护质量的高效渠道。⑤有些小区还没有实行物业管理,所以居民委员会要实施一些可行且高效措施,积极开展绿地认养活动,进一步加强居民保护绿地、爱护绿地的意识。
2.4多方面保证绿地安全
①要提高居民对绿化的意识,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制造声势,可借助植树节来建立宣传站、咨询站等,来增强居民自觉爱护绿化成果的意识,严厉杜绝违规现象,要坚持多居民进行宣传、教育与指导相关的绿化法律法规,尤其是青少年,要使他们从小就开始明白绿化的重要性,让绿化造福人类的先发传遍万家。②增强对植物保护和养护在技术方面的探究,加深绿地养护的科学含量。为了保证居住区绿地植被保护工作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应该在为预防害虫方面加大研究力度,多做实验,进一步推广生物预防工作。现阶段,由于养护的管理范畴逐渐增大,植物保护和养护的工作难度也逐渐增大,要进一步的发展植物保养护方面的技术水平。③为了控制毁坏绿化面积的违规犯罪行为,要加大执法强度,严格按照相关法律进行处罚,以严格限制审批树木伐移的手续。若是有些单位与个人不依据绿化法规而不缴相应的费用,一律不审批绿化手续;若是单位庭院没有达标的,一律不批准开工项目;若是有占、破坏绿地的现象,一律强制要求腾出和恢复绿地,这些都需要绿地单位进行一致性规划,进而使绿化能够得到有效地保护。
3 结语
总而言之,要落实居住区的绿化工作,必须要严格按照全面规划的要求,反映绿化设计的最优效果,执行符合要求的施工程序,加强养护的管理办法,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宣传,同时加强执法力度,严格加大资金投入和宣传以及执法力度,严格控制设计、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因素,使各种关系和谐发展,一定能创造出更优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敏.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的与进俱进[J].中国园林,2002(5)
2 江石萍,彭易兰.居住区绿化养护管理[J].中国园林,2003(3)
3 赵振斌,朱传耿,蒋雪中.结合城市自然保护的城市绿地体系构建[J].
篇9
关键词:昆虫学;师范院校;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049-02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谁占领了教育的高低地,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的主动地位。新世纪的教育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建构在高等师范教育的师资培养基础上的。人才培养主要依靠教师来培养,所以教育者的素质水平决定着受教育的质量。因此,培养知识面广、结构合理的师资人才,是高等师范教育的历史责任。
一、师范院校开设昆虫学的必要性
昆虫是世界上最繁荣昌盛的生物类群,占动物界种类的75%左右,在生物多样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们的繁衍生息与各类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制约,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兴衰与人类社会的存亡、自然环境的好坏休戚相关,部分种类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利益或损失。昆虫学是以昆虫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主要研究昆虫的形态学、生物学、分类学、行为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等方面;同时,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有害昆虫控制和有益昆虫保护的基础。这些研究成果对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昆虫学主要是农林院校的植物保护等专业的主干课程,在少数综合性院校的生命科学学院也将其设为主干课或专业选修课。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开设昆虫学的非农林类高等院校仅三十所左右。在仅有的几个开设昆虫学的师范院校中,昆虫学为专业选修课,还有大部分师范学校尚未开设昆虫学[1,2]。就我校而言,从2009年开始为生物科学专业的三年级学生开设昆虫学,课程性质为专业选修课。在此之前,从未开设昆虫学课程,仅在《动物学》课程中的“昆虫纲”一章中有所涉及,4学时理论课和2学时实验课。但是,昆虫作为一个庞大群体,如此有限的学时让学生仅能了解一点皮毛知识,很多生物方向的学生在大学专业课程接近尾声时,除了常见的蚊子、苍蝇等昆虫外,对昆虫世界依然一片茫然。师范院校是为基础教育培养教师,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注重目标教学,目前国内师范院校生命科学学院的师范专业主要是生物科学专业。在剖析了师范院校生物方向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在此教育阶段拓宽知识面,开设昆虫学课有很大的必要性,可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全方位高素质宽口径的综合性人才。
二、教学实践
尽管在师范院校开设昆虫学有其必要性,但在现实教学过程中面临一些尴尬境况。首先,教材与学时之间的冲突。现在全国普遍使用的《普通昆虫学》教材主要针对植保专业等本科生,内容繁杂,基本概念和专业名词术语较多,一般农林院校为72学时理论课,36学时实验课,还不包括教学实习,而师范院校开设的专业选修课一般只有36学时左右,且无配套教学实习或实验课。其次,学生的学习意识差,在高校学子嘴边常挂的口头禅“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很多人选课首要考虑的不是专业兴趣或老师的学术水平,而是哪个老师管得松或哪门课评分高,一定程度影响上课质量,违背了开设这门课的初衷。虽然面临不少的困境,但也有一些很好的现象。如少数学生对昆虫很感兴趣,想进一步从事昆虫学科学研究工作,这些学生通过考研进一步深造,相对较容易地进行相关研究。从目前我们自己指导的研究生来看,那些进入科研研究状态快,并能研究出成果的学生中,绝大部分是在本科阶段学习过昆虫相关知识并对昆虫感兴趣的学生。因此,为增强本科阶段学生的创新设计、创新思维能力,对昆虫学科研感兴趣的这部分学生,可以让他们参加授课教师的科研课题、进行科研训练,将理论知识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师范院校中农村籍学生占的比例相对较大,这部分学生对农业害虫的防治、预测预报的学习很感兴趣,想通过所学知识能指导家人解决生产中害虫防治的实际问题,他们上课的积极性很高、充实感更强,在增长知识的同时,达到了学有所用。
三、改革探索
为了培养综合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结合学科发展的需要及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个人的教学体会,从教学内容的优化、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考核评价标准的改进等方面尝试对昆虫学的教学进行改革创新与探索。
1.授课重点。针对教学内容多、学时少的问题,需要对所授内容进行调整和精简。昆虫学主要包括昆虫的形态结构、昆虫生理、昆虫分类、昆虫生物学特性、昆虫与环境的关系、害虫的预测预报、防治方法等内容[3,4]。针对师范院校专业特点及学生的毕业去向,以及由于昆虫通常体小,活动的生境相对隐蔽,重点让学生全面了解和学习昆虫的形态、生境、作用等,从根本上认识昆虫,昆虫的形态结构、昆虫生物学特性及昆虫分类作为基础知识的重点讲解,昆虫与环境的关系、害虫的预测预报以及各类作物害虫的防治措施作为重点拓展的知识,昆虫生理部分主要让学生自学了解。同时,需要在修订教学大纲时吸纳最新研究成果,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发展,培养出素质高、专业宽、基础厚、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生物师范专业人才,为其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储备知识。并且在认识和掌握昆虫的相关知识后,引导学生从思想上和行为上重视地球村的“重要成员”——昆虫,培养他们保护环境,从而保护昆虫物种资源。
2.课程设计。昆虫学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昆虫发生的季节性很强,加上虫体小、形态结构复杂、保存的标本经常存在褪色、失真等现象,在教学中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结合我校教学的实际情况,为提高授课质量,从现有36学时理论课中分6~10学时用于室外教学实践,带领学生实地进行参观考察、昆虫采集、亲自制作、昆虫识别,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昆虫知识。通过教学实践这个环节,学生可以加深感性认识,提高理性认识,熟练操作技能,通过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生境及生物学特性等,是对课堂教学的验证、巩固和充实。从小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对这个环节的感触更深,他们对自然环境尤其是昆虫缺乏感性认识,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实践穿插在理论课的前、中、后进行,把有的实验课放在理论课前进行,让学生先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理论认知,再回到感性认识,从而大大提高学生识别昆虫和解决生产实践的能力。
3.教学手段。我们日常见到的昆虫世界毕竟相对有限,在教学中需要收集更多相关的昆虫视频和各类昆虫照片,丰富教学素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此外,为进一步提高本门课的教学质量,教学互动必不可少,需安排一个课堂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与昆虫学相关的内容,并制作成PPT,利用5分钟的时间进行课堂讲解,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由于学时有限,需根据学生数量分组进行,小组成员各有分工,在此过程可使每个学生发挥各自特长、全面掌握相关的课程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培养自我设计和创造、获取知识的能力,大大增加学生对昆虫知识的巩固和兴趣。
4.成绩评定。尽量避免学生选课是简单为了混学分,应该增加昆虫学的考核难度,昆虫学课程涉及课堂教学、实验课、教学实践及课堂作业等环节,不能单以笔试成绩作为唯一判定依据。通过这几年实践验证,笔试成绩占50%、实验课和教学实践共占40%及课堂作业占10%,并且如果笔试、实验课和教学实习中缺任何一步,本门课程为不合格,采取这种考核方式,相对能体现出学生之间的认真程度、学习效果,比较公平,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减少了平时不学到考试才紧急应付的现象,并且学生的出勤率很高,减少了混学分的现象。
参考文献:
[1]赵卓,郝锡联,郑博.高师院校普通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108-109.
[2]吕文彦,娄国强,秦雪峰.加强《普通昆虫学》实践性教学的探索[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5,(5):78-79.
[3]彩万志,庞雄飞,花保祯,梁广文,宋敦伦.普通昆虫学[M].第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4]衡雪梅,袁水霞,张志刚.农业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河南农业,2012,(8):24-25.
- 上一篇:全民健身概念
- 下一篇: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