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16 16:33: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全民健身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竞技体育;全民健身;体育强国;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12)04-0097-03
体育强国是一个综合的概念,除了包括竞技水平外,国民素质、体质,体育意识、参与体育的程度,也都是衡量一个国家的体育有多强的标准。体育强国视域下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该如何协调发展,不仅是社会关注的问题,也是体育界一直在研究的问题。寻求促进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协调发展的途径,利国利民,意义重大。
1 体育强国视域下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之间的关系
1.1 正确理解体育强国的概念
在体育强国的概念问题上,国内众多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和层面给予了不同的回答,但他们回答的共同点是:体育强国的概念应是一个动态的、综合性的、不可量化和数据化的概念,更不能以指数的形式来体现,是一个国家体育定性和定量的综合体现,只有基本特征并无统一标准[1]。由于“强”与“弱”是通过对比才能体现出来的,因此,我们不可能用固定、量化的指标评价体系作为界定体育强国的标准,只能通过跟其他国家的体育发展进行相应的比较而得出的定性化的评价。那么应该在体育发展的哪些领域进行比较才能体现一个国家是站在体育强国之列呢?我国的国家体育总局官员作出了回应,认为衡量体育强国要有8个标准:1.在奥运会上的体育成绩是否名列前茅2.群众体育和社会体育是否普及3.体育法律法规是否完善4.体育管理机制是否健全5.体育产业是否发达6.体育传播是否具有影响力7.体育科研成果是否先进8.体育国际交流是否丰富。[2]从以上标准我们可以看到,不能单凭在奥运会上获得最多的金牌就能成为体育强国,还要对其他的几个方面进行考量与评价。纵观那些属于体育强国的国家,我们均可以看到他们的大众体育都发展得很好。如,芬兰只有500多万人口,却有7 000多个体育俱乐部、丹麦约1/3的人都是各种体育俱乐部的成员[3]。可见,只有普及大众体育,点燃全民对体育的热情,那么竞技体育才能获得更优秀的后备力量,才可能得到持续发展;体育产业也会因为庞大的受众而发展迅速;国家也才会重视对体育发展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管理制度进行逐步完善。就我国现阶段的体育发展状况来看,提高国民的体育意识及整体身体素质、公共运动设施的普及程度等方面的重视程度及促进其发展更能体现国家发展体育的初衷:“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而且这也和奥运精神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相吻合的。当体育得到国民的热爱,能认识到体育对强身健体的重要性而乐于参与其中,当体育人口不断增加时,当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时,我们就能自然而然地站立于体育强国之列。
1.2 正确看待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之间的关系
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当初发展竞技体育是为了在赛场上为国争光。众所周知,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使我国的竞技体育运动水平发展迅猛。在国际赛场上,我们常常看到我国的顶级选手在很多项目中争金夺银,如奥运会上,如亚运会上。在2010年广州举办的16届亚运会上,中国国歌在单曲循环,足以证明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良好势态。
在以前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需要凭着举国体制来追求竞技体育的辉煌,那时我们迫切地希望通过体育来证明自己的强大,因为当时的体育被赋予了太多各种各样的意义。正如郎平在自传中所追述的那样:“我扣球的形象都上了邮票,女排的集体照做在日历上,还有纪念币、纪念章,像民族英雄一样。逼着你只能上不能下,打球已经完全不是我们自己个人的事情、个人的行为,而是国家大事。”可见,竞技体育不可能是单纯的体育,而是承载着太多的历史内涵。特别是在20年多前,我们是那么地需要用体育成就来激发民族自豪感。即使在今天,竞技体育依然背负太多的责任,它以在世界竞技体育比赛尤其是奥运会上夺取奖牌为目的。再看看全民健身的发展,它是以增强国民的体质、提高大众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为目的,相对于竞技体育而言,全民健身所体现的体育目的显得单纯多了。参加体育运动,只是因为个体需要健康与快乐。在1995年月20日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我国的群众体育事业取得了辉煌成绩。特别是有了《体育法》和《纲要》对体育资金、体育物资、体育场地设施等的明确规定,开展全民健身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得到了有力的保障。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生活的小区,周围的公园里都有了配套的健身场地与器材;群众体育活动的项目越来越丰富多彩,健身热情和参与人群也比以前增加了;政策调控和管理机制更加完善;体育使得群众的寿命与生活质量逐年提高。《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十多年了,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已日益完善,大众体育事业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并且发展势态良好。发展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不但促进了我国体育总体水平的进步和提高,而且两者的发展都是符合人民大众的利益,都能体现和贯彻执行了国务院和体育总局的精神,是利国利民的体育发展计划。
篇2
摘 要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一方面是落实贯彻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另一方面是当前我国创新的重要任务。全民健身能够满足当前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确保群众的社会参与度,而且全民健身的覆盖之广,这也是健身计划的重要组成。当前,全民健身体系的核心在于整合社会资源,决定全民健身的性质以及方向。本文探讨了全民健身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以及对策。
关键词 全民健身 公共服务 和谐社会
一、全民健身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主体单一,缺乏积极性
全民参与的健身公共体系是由政府为主导的,在计划经济的影响下,政府作为公共服务中的主体,一方面是服务中的组织工作者,另一方面又是生产者,将社会各个行业的力量聚集到服务的供给中。当前,国家对于组织政策的要求逐渐放宽,他们支持社会各界的力量,参与社会建设。虽然我国的不少地区在引导群众力量方面有一定的突破,但是与理想中的构建还有一定的差距。
我国的不少地区在政府的推动中,不少公共体系成效显著,但是与就业、社会保障以及关乎民生的社会政策相比,全面健身的受重视程度明显不够。一些基层的政府机构对于全民健身表现出了相当的积极性,但是脱离实际。有些基层政府虽然在全民健身方面投入了不少力度,影响了服务体系的水平,但是重视的程度不够,影响了健身的水平。
(二)理论认知不足,体系构建亟待完善
城乡一体化作为我国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中的重要因素,在实施中,对于内涵以及概念理解的不够透彻,使得建设效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就拿我国的二线城市苏州来说,苏州公共服务体系的在于构建体育健身圈,苏州的全民服务体系包括健身组织、健身指导等活动,将公共服务融合在一起,实现城乡一体化,当前的全民建设体系相对薄弱,而城乡一体化就是要实现城乡的融合,加强城乡的交流,转变观念。
(三)公共服务体系的不健全
全民健身包含健身组织、健身活动、健身指导、建设设施等几方面,这几方面目前都存在着一定问题。比如全民健身体系,其场地构建不足,设备的利用率不高,体育场馆的社会开放率远远达不到预计状态。从全民健身组织来看,人才的队伍构建数量不足,尚未发挥最好的组织功能,而健身体系方面的业务能力差别很大,尚未进行常态化的监督。从全民健身活动方面来看,若是过于重视全民健身活动,就需要充分利用手机、电脑等媒介,而当前的信息来源单一,需要构建好互动平台。
当前从全民健身管理来看,很多基层政府对于健身的重视程度不够,人才的建设相对匮乏,整体素质不高。从健身的资金投入来看,财政拨款有限,经费多置于全民健身体系的构建中。社会的参与程度不高,政策规范化文件不够,制度的不完善,组织的影响力不够,这些都影响了全民健身的经费投入。
二、如何构建全面健身体系
(一)完善健身服务与保障体系
全民健身体系的构建主要是为了构建服务体系的框架,加快建设体育设施,充分利用各类场所,弥补此前场地建设的不足,根据开放的对象一同参与管理。全民健身体系的构建需要强化人才队伍,帮助基层进行全民健身,缓解此前人才不足的情况,然后加大体育指导员的服务、培训力度,吸收有心参与社会服务的志愿者,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以及物质支持,强化两者的交流学习。全面体系的构建需要拓宽信息传播渠道,利用电台、报纸等途径,传播健身知识,及时健身信息,为各大健身爱好者提供良好的健身平台。
在全民健身体系的构建中,首先需要健全组织领导作用,强化健身组织机制,将健身中的各问题纳入社会发展规划中,将这项惠民工程与文化、体育、卫生、旅游等相结合,推动健身事业的发展。其次,全民健身需要保证财政拨款,设立专项资金,通过社会各界的融资以及集资鼓励社会捐助,给予个人相关的税收优惠,及时发现公共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二)创新全民健身体系
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中需要政府的参与,将个人、企业以及政府的力量集合,发挥自身的优势以及作用。首先,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通过税收优惠,发挥企业的灵活性,重视全民健身组织活动的培养,及时进行自我完善,自我监督,构建多元化的健身体系。在健身体系的构建中,还需加强宣传教育,全面贯彻国家的政策要求,将全民健身纳入政绩要求,强化社会监督,充分利用社会各个平台进行宣传。
(三)促进城乡发展与建设
当前国家全民健身面临的重要问题在于缺少城乡之间的交流融合。当前的城乡在全民健身体系的构建中缺乏必要的交流,而实现城乡一体化需要推行城乡健身服务机会均等。首先需要保障城乡居民的权力均等,按照《宪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贯彻落实体育专项机会,同时加强地区全民建设的法规政策,使得城乡居民能够获得平等的健身权利。保证全民健身机会平等,统筹城乡服务体系的建设,使得居民拥有交流的机会,加强信息活动等方面的互动交流,推进健身服务的均等,实现全面一体化健身。
三、结束语
全面健身体系的构建有关人民群众的生活健康,与小康社会的构建息息相关。构建全面的健身服务体系,保障群众的体育活动参与热情,能够满足人们增长的健身需求,促进体育发展,扩大群众的竞技基础,推动社会现代化的发展。针对当前建设中出现的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不断推进,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全民健身体系。
参考文献:
[1] 刘志成.我国城市社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2.33(4):75-80.
[2] 房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发展路径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探究[J].体育与科学.2011.32(5):44-48.
篇3
(1.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院,湖北省武汉430079;2.河北经贸大学体育部,河北石家庄050061)
摘 要:运用社会满意理论对湖北省民众对全民健身运动的个人满意向度和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广大群众整体上对我国贯彻实施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持充分的肯定态度,对湖北省全民健身活动比较满意,人们从健身活动中得到了实惠,但是还存在着一些不满意的地方。
关键词:湖北省;全民健身运动;社会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68X(2015)03-0054-04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12Y092)。
全民健身事业是一项惠及亿万民众的事业,广大人民群众是全民健身活动的主体,他们对全民健身的满意程度,是衡量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下文简称《纲要》)及《全面健身条例》成效的最直接证明,也将从根本上决定着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趋向。本文试图通过较大范围的社会调查,对湖北省全面健身运动社会满意度进行分析,从侧面了解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现状。
1社会满意度与社会满意向度
近年来对于社会满意度的研究日见增多,反映出社会学研究的新趋向。李宁宁等人认为,社会满意度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指征,“应是人们在对社会满足其需求的程度加以认知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心理体验”,并将社会满意度区分为自身需求的满意度和环境需求的满意度两种。
所谓满意,是人的实际感受与期望值相比较的程度,是人的主观判断和心理的感知活动。满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实际感受超出期望值,人们感觉满意,达到期望值基本满意,低于期望值人们感觉不满意。进一步研究认为,社会满意度还可以是具有一定方向和强度的矢量,称之为社会满意向度。通常的情况是,对于一种事物或一项社会变革,人们通常可以表现出满意或者不满意的意向,由此可以推导出满意矢量有正向(满意)和反向(不满意)两个基本方向。社会满意向度特指公众对某种社会现象或行为的满意或不满意,归根结底反映出人们的社会需求满足程度。同时,就满意所指的对象而言,又可以区分为个人满意向度和社会满意向度两种。所谓个人满意向度,即指对个人的某些方面的满意或不满意,是指向自身的,带有微观和内省的性质。与此相关联的社会满意向度,则指个人人对社会某些方面满意的或不满意,带有宏观和全局的性质。通过调查民众对于某种事物的满意向度,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民众对某事物的社会意见,以衡量人们对该事物需要的满足程度。同理,通过调查民众对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十五年来全民健身需要的满意向度,也可以衡量实施纲要的成败得失,为全民健身活动长效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2全民健身的个人满意向度
所有调查是在湖北省全省范围内部分民众中进行的,采用专家制定问卷,由各地体育主管部门按地域和人群发放的办法,其中,广大民众对全民健身的个人满意向度调查,是通过调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5年来个人所发生的变化”来进行的。在调查中列举出10项与普通公民个人感受相关的项目,请被调查者表达自己的认同程度。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2.1 个人正向满意向度
那么,在体育健身活动中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状况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他们对个人的体育健身状况是否满意呢?对此的回答可以说明,广大民众在国家推行的全民健身活动中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调查结果表明,通过贯彻落实国务院1995年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被调查者普遍感到:“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和坚持性比以前高”(1077人,占77. 5%),“有了终身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愿望”(839人,占60.4%),也“愿意拿出一定数额的资金进行体育健身消费”(806人,占58. 3%)。同时,“通过参加体育健身活动,身体比以前健康,生病少”(1043人,占75. 0%),“通过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感到自己的生活质量比以前提高了”(925人,占66. 5%),“通过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结交了更多新朋友”(962人,占69, 2%),如此等等。而只有四分之一的人(369人,占26. 5%)感到“目前生活与以前相比没有什么变化”。这就说明,广大民众对我国贯彻实施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持充分的肯定态度,对湖北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也是满意的,人们从全民健身活动中得到了实惠。
广大民众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比以前高,这是我国民众参加体育活动以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体育健身活动正在成为许多人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人们通过体育健身活动,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多元健身效果。首先,通过参加各种类型的体育活动,许多人感到身体状况比以前好,身体素质也比以前有所提高,生病比以前少,许多人有了终身参加体育活动的愿望和需求。全民健身活动的介入,有力地保证着人们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对构建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极其有利。此外,通过参加体育活动,人们结交了新朋友,扩大了生活圈,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生活质量。上述变化,对于促进家庭邻里和睦相处具有重要作用。从长远来说,对于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也具有积极意义。与此同时,由于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许多居民愿意进行各种类型的体育消费,从而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
2.2个人反向满意向度
广大居民对参加健身体育也有诸多不满意的地方,调查反映出他们对参加体育健身的反向满意向度(表2)。
调查结果表明,尽管在影响民众参加健身体育的反向满意向度中,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但是,居于在前5位的,却大都指向了客观因素,说明制约广大民众参加健身活动的因素主要来自外部条件。体育场地设施不足、消费较高、健身活动环境较差、缺乏参加健身活动的时间,以及缺乏专门的指导人员等,都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广大居民的健身体育活动需求。
3全民健身的社会满意向度
那么,关于湖北省实施《纲要》十五年来全民健身的现实状况,广大居民的满意度又如何,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
3.1社会正向满意向度
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与十五年前相比,“政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全民健身活动”(972人,占69. 9%),“政府和社会组织的体育健身活动明显增多”(64.2%),“用于体育健身活动的场地设施有明显改善,参加活动方便了”(66.0%),“居民体育健身中心和体育活动站点明显增多”(57.6%)。调查结果同时表明,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十五年来,“人们的体育意识被唤醒,体育活动热情明显提高”(974人,占70.1%),“健康意识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1004人,占72. 2%),“居民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的人数明显增多,参与面广”(1083人,占77. 9%)。由此带来的,是“老百姓的体质健康水平有了明显提高”(761人,占54. 7%),“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804人,占57. 8%)。这就充分说明广大民众对政府在全民健身工作方面的工作业绩是持肯定态度的,对其基本方面的评价是满意的。这就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政府“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执政理念在全民健身领域得到了较充分的践行。当然,人们对后二项指标的肯定程度还不太高,只占到五成多,说明人们对此还持有一定的保留态度。
考察表明,湖北省推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力度很大,并有其自身特点。特殊的地域和人文基础、经济和社会环境,决定了该省全民健身活动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特色发展之路。通过近20年的努力,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全民健身活动品牌。其基本特点:一是做好“山”文章。如利用神农架、武当山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与自然风光,逐步开展和普及登山、滑雪、攀岩、武术、神农“探秘”等健身活动。尤其是武当武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不仅展示了独具特色、异彩纷呈的武当文化,而且扩大了对外开放,推动了当地经济建设。二是做好“水”文章。被誉为“江城”的武汉市,一年一届的横渡长江群众健身活动已连续举办了37届,并有力推动了游泳活动的开展;两年一届的宜昌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也已连续举办了5届,被国际龙联列为正式国际赛事;还有长阳的公开水域赛、恩施清江、宜昌九畹溪等水域的漂流活动,都形成了规模和特色,深受群众欢迎。三是做好“农”文章。在农村开展的舞龙、舞狮、自行车载重、抛秧、水果包装等“准体育”竞赛健身活动,贴近农民、贴近生活,深受广大农民朋友喜爱。四是做好“健”文章。突出保健特色,挖掘、创编、推广湖北传统的群众性体育健身项目。目前,长阳巴山舞、休闲三步踩、天罡拳十二式等一批有本地特色的健身项目,已吸引了众多的群众加入到体育健身队伍中来。
3.2社会反向满意向度
广大居民对全民健身的反向满意向度调查结果排序,见表4。
结果显示,“国家和社会对健身体育重视不够投入不足”(983人,占70. 7%),“对老百姓有利的健身体育法规措施不多”(773人,占55. 6%),这反映了广大居民对国家和社会的期待,对美好生活的渴求。近15年来,尽管湖北省明显加大了全民健身的投入,出台了若干具有重要意义的推进政策和措施,把体育场地设施和体育指导人员队伍建设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但仍然不能满足广大居民日益增长健身体育需求。从政府提供全民健身服务职能的角度来说,湖北省全民健身中存在的主要不足是:思想滞后,观念陈旧;政策法规制度缺位,存在全民健身服务和管理的“真空”;政府行政垄断,服务供给主体单一,社会和市场参与度低;存在“政府管理型”体制性障碍,资源占有和使用权益不均等;全民健身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供需矛盾突出,以及全民健身服务产品结构和区域供给失衡等。
4小结
在人们基本的生存需求得到最低限度的满足后,其满意度并不完全由他们所需对象的绝对供给量来决定,这时,起决定性作用的往往是人们对这一供给量的期望。社会和谐,人民满意,是我国各项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从强调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到自然与社会的二元可持续发展,再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反映出人类对自身小宇宙和社会大宇宙认识的跃升。通过社会调查反映出的对湖北省全民健身局面的社会满意向度,表达了公众对发展我国全民健身活动的基本需求和强烈诉求,从而为全民健身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郭惠平,唐宏贵,李喜杰,等,对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社会化改革的再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 (11):1—6.
[2]李宁宁.社会满意度及其结构要素?[J].江苏社会科学,2001(4):143-148.
[3]徐霞,高雪峰,林晓华.湖北省体育人才资源现状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6):1-5.
[4]唐宏贵,全民健身体育大视野[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4.
[5]苗大培.论体育生活方式[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篇4
关键词:深圳;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调查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2-0148-05
一、前言
《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提出“到2015年,形成覆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提出了到2020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的发展目标。全民健身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构建起覆盖面广、稳定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深圳有良好的经济条件,全民健身事业理应走在全国的前列,因此,深入分析、研究深圳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可以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全民健身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文按照地理区域概念的区划,以深圳市现有的10个行政区作为研究单元,以行政区辖属的51个街道622个社区作为研究的子单元。抽样时,按原特区关内、关外、新区的行政区划为依据,各随机抽取2~3个社区健身点的健身相关人群为调查对象。
(二)研究工具
1.问卷编制
在搜集整理有关体育健身服务的理论、方法、问卷等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当前我国全民健身服务的发展趋势和课题研究需要,设计了针对普通市民和健身指导员(或骨干)的《深圳市全民健身服务健身参与群体和健身指导群体调查问卷》和针对社会健身工作人员的《深圳市全民健身服务现状健身管理群体调查问卷》的初稿,问卷设计完之后,为保证问卷的客观性、有效性,对问卷进行有效度以及问卷的结构合理性进行检验,采用专家评定法进行检验,聘请五位专家对设计的问卷进行有效度检验和效度评价,并根据专家的建议和意见对问卷的初稿进行修改、补充。
2.信度和效度检验
为了保证问卷的信度,利用再测法进行问卷的信度检验,首先在小范围内发放问卷并回收,20天之后同样内容的问卷通过邮寄或者直接发放的形式对一部分受调查对象进行再次调查,回收问卷后,利用SPSS软件对两次问卷的相关系数进行计算,《深圳市全民健身服务健身参与群体和健身指导群体调查问卷》的结果r=0.86,P
本研究采用客观检验法检验问卷的效度。正式调查前,在深圳市南山区随机进行了100个样本的试调查,并从回收率、有效回收率、未回答问题、填答错误等方面进行了检验,在检验的基础上,对问卷进行了修改。
(三)发放与回收
以深圳市全民健身参与群体、指导群体和全民健身管理群体为调查总体,预调查抽取市内2区合计100人,主调查共抽取市内3区合计600人,构成调查的样本。对深圳市健身相关人群发放《深圳市全民健身服务现状健身参与群体和健身指导群体调查问卷》,有效回收率94.4%。对群众健身调查抽样对应地区的工作人员发放《深圳市全民健身服务现状健身管理群体调查问卷》60份,有效回收率92.8%。
三、研究结果
(一)深圳市全民健身服仗逑荡嬖诘奈侍
1.健身参与群体和健身指导群体认识到的问题
全民健身的政府投入问题一直是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对深圳市健身参与群体的调查同样反映了这一问题,政府投入不足被选中的频率为最高。深圳健身参与群体认为政府投入不足、健身宣传力度不够、健身组织机构运作乏力、健身活动氛围较差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见表1),政府投入不足选中的频率为59.7%,健身宣传力度不够选中的频率为43.9%,健身组织机构运作乏力选中的频率为39.5%,健身活动氛围较差选中的频率为35.1%。政府投入不足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公共健身器材设施难以满足群众健身的需求,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匮乏,健身活动组织开展项目减少。健身宣传力度不够,不能有效地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到健身活动中来,也难以形成良性、积极的健身活动氛围,最终会影响到全民健身计划的贯彻实施。
健身指导群体这里主要是指指导群众健身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和社区健身服务点的健身骨干。健身指导群体对全民健身工程的了解程度要高于健身参与群体,对深圳市全民健身服务的情况也有一定的认知。因此,他们对深圳市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所存在问题的认识与健身参与群体相比,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从表1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深圳健身指导群体认为健身指导薄弱、健身宣传力度不够、健身组织机构运作乏力、健身活动氛围较差等问题是选中频率较高的选项,健身指导薄弱选中的频率为77.9%,健身宣传力度不够选中的频率为69.5%,健身组织机构运作乏力选中的频率为66.1%,健身活动氛围较差选中的频率为64.4%。
健身指导群体和健身参与群体所选中频率都较高的主要问题有:健身宣传力度不够、健身组织机构运作乏力、健身活动氛围较差。这反映了两个群体对这些问题认识的一致性,也可以认为这些问题确实是深圳健身服务的重要问题。健身指导群体和健身参与群体在政府投入不足和健身指导薄弱这两个选项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健身参与群体把政府投入不足列为首位的问题,认为健身指导薄弱并不是主要问题;而健身指导群体却把健身指导薄弱列为首位的问题,认为政府投入不足不是主要问题。
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可以从两方面解释:一是这两个群体自身掌握的健身知识的多少引发的对全民健身服务认识的差异;二是这两个群体接触了解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差异性引发的对健身服务运行认识的差异。
2.健身管理群体认识到的问题
从全民健身管理人员的调查情况来看,选中频率排在前五位的问题为:体育场地设施利用率低(62.1%)、体育活动开展的类和量少(58.6%)、健身管理组织有待加强(55.2%)、健身管理人员队伍需加强(43.1%)和健身宣传力度不够(32.8%),数据见表2。这五大问题是全民健身管理群体所认识到的深圳全民健身服务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体育场地设施利用率低是当前深圳全民健身工作存在的首要问题,体育活动开展的类和量少是排在第二位的问题,健身管理组织有待加强排在第三位。从健身管理群体所揭示的现行健身服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不难看出:这一群体的问题多集中在健身服务提供方面,是从服务提供者的角度去发现问题。
(二)对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分析健身相关人群对深圳全民健身服务的意见建议,可以为我们改进和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提供有益的参考。
从表3健身相关群体对改进全民健身服务的建议统计发现:健身参与群体对健身服务的改进建议排在前五位的是重视健身场所设施规划建设(64.7%)、加大健身活动的类和量(56.3%)、加强科学健身方法宣传(54.8%)、建设公益性体育场馆(50.2%)、加强健身指导人员的培训(43.2%);健身指导群体对健身服务的改进建议排在前五位的是重视健身场所设施规划建设(69.5%)、加强健身指导人员的培训(67.8%)、加大健身活动的类和量(64.4%)、加强科学健身方法宣传(55.9%)、建设公益性体育场馆(52.5%);健身指导群体对健身服务的改进建议排在前五位的是重视健身场所设施规划建设(77.6%)、建设公益性体育场馆(74.1%)、加大健身活动的类和量(68.9%)、加强全民健身组织机构的建设(67.2%)、加大全民健身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63.8%)。
在健身相关群体对健身服务的改进意见反馈中,重视健身场所设施规划建设、建设公益性体育场馆、加大健身活动的类和量、加强健身指导人员的培训是三类群体都列在前五的建议。
四、完善深圳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和营造良性运行机制的思考
(一)统筹规划公共健身场地设施建设
体育场地设施主要包括公共体育场馆、企事业单位所属的体育场地设施、社会健身休闲场地、商业性健身设施等。公共体育场馆和企事业单位所属体育场地设施虽是政府投资,但向社会开放有限,需加大开放力度。社会健身休闲场地是满足群众基本健身需求的主要场地。不断建设群众健身活动的场所,是有效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基本手段和保障。商业性健身设施提供了个性化、高水平的健身服务,是公益性体育场地设施供应不足的重要补充。
健身场地设施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根本保障,公共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必须统筹规划。公共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要从规划人手,落实公共健身设施配套按区域均衡建设。公共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要整合已有体育场地设施资源,把体育行政管辖外的体育场地设施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形成一个优势互补、多层次的综合性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网络。公共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要从政策上引导社会资源参与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形成一种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公共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格局。
(二)促进全民健身供给主体的社会化发展
十六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政府职能要从全能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形成公共服务由政府、社会、市场共同供给的多元化格局,并进行合理分工。2009年《全民健身条例》第三条“国家推动基层文化体育组织建设,鼓励体育类社会团体、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群众性体育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第六条“国家鼓励对全民健身事业提供捐赠和赞助”。《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指出:“鼓励社会兴办全民健身事业。”深圳市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发展必须走政府主导、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促进全民健身供给主体的社会化发展,首先要强化政府在公共体育服务中的统筹管理作用,以服务为本,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其次是加强在政府主导下的全民健身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发展的建设。依托深圳市良好的经济发展优势,引入市场力量和市场机制,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到全民健身服务,推动全民健身产品生产与供给的多样化,在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建立一种优势互补的协作关系。
(三)加强全民健身组织管理体系和人员队伍建设
体育健身组织为群众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提供组织与管理服务,是全民健身体系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目前深圳全民健身的组织化数量不足,参与面窄,健身组织的社会化程度底,管理力度不足。要培育和促进群众体育组织发展,首先要增加群众体育组织的数量。利用体育社会组织专业化、运行机制灵活的特点,让其参与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成长;其次,政府应该发挥体育社会组织的作用,积极推行服务外包。
既具有体育专业背景又具有管理经验的管理者极为匮乏,全民健身发展中的专业指导是全民健身活动推进的主要问题之一。人才队伍的培养首先要扩大培养规模,选拔一线骨干进行培养;其次,在内容上要注重实践技能培训,要分项目和根据服务人群特点进行培训,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再次,要形成合理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梯队;最后,要定期组织参观、交流经验等,参考借鉴他人经验。
(四)完善健身信息服务网络体系
建立完备的信息网络系统是提高健身服务体系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现阶段深圳市已初步形成了健身信息网络,健身信息量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丰富、传播信息的手段也越来越多,对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总体看,信息提供的动力不足,信息内容缺乏整合,效果欠佳。全民健身服务应拓展服务内容,以满足民众多层次的健身需求,将现有的体育运动训练资源和专业技术服务资源进行整合,形成面向社会、服务专业、咨询丰富、便捷高效的健身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健身信息服务网络为广大市民提供公共体育政策、公共体育场所、健身知识信息等。统筹各类信息资源,有机整合现有资源和信息传播途径,对传统手段在传播中所存在的不足加以改善,服务于健身活动开展的新需要。
(五)保障全民健身服务的财政投入,广辟资金社会化筹集渠道
体育经费是发展全民健身事业的基本物质条件,是实现全民健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全民健身经费投入要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投资为辅助的多元化发展格局。政府应将全民健身事业经费和基本建设经费作为专项支出列入体育主管部门预算,其发展规划应纳入国家与地方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当前深圳社区体育资金来源有限,政府拨款是社区全民健身活动经费的主要来源。这和体育事业长期依赖国家拨款的旧体制有关。在改革中应加大体育彩票公益金在体育健身方面的支出和比重,减轻政府财政拨款负担的同时加大对健身的投入,并逐渐向个人和社会共同兴办全民健身活动的方向转换。政府通过公共财政支出提供体育健身的公共产品,以保证全体公民享有基本体育公共服务的平等权利与平等机会,切实维护弱势群体的权益。引入社会资金参与全民健身服务,个性化、特色化的健身活动应交由市场操作,由社会资金组办的健身会所去完成。深圳经济发达,社会资金力量雄厚,“花钱买健康”的体育消费观念正逐步形成,为社会资金进入全民健身服务提供了有利条件。
篇5
关键词: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素质要素;提升路径
引言
社会体育指导员如同体育教师、体育管理人员、教练员、裁判员一样,是一支重要的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人才队伍.国家颁布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2011)中规定“社会体育指导员所从事的工作主要包括:指导社会体育活动者学习、掌握体育健身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组织人们进行健身、娱乐、康复等活动;协助开展体质测定、监测、评价等活动;承担经营、管理及服务工作”[1,2].在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后,逐渐形成了全民健身新时尚,实现从大型健身活动向社区协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模式转换.在新时尚这一大热潮背景下不断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素质,以满足群众健身指导需求,成为现阶段全民健身工作的重点之一.因此,本研究以素质为分析框架,从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职业精神和职业形象这五大点来分析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素质,从构成社会体育指导员这五大职业素质要素探讨分析其在全民健身新时尚这一大热潮中的现状,对我国全民健身良性发展路径进行深层思考,并针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素质现存问题提出若干解决建议.以便在全民健身新时代背景及深度老龄化趋势下,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能于体育公共服务中发挥更大功能及作用.
1社会体育指导员道德素质的提升
道德是一个人的行为准则.一个合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应有正确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及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这是实行指导服务社会体育工作过程中的标尺.1.1社会体育指导员道德素质要素分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质量的要求也大幅高涨,大众参与健身活动的目的也趋于多元化,如愉悦身心、康复保健、延年益寿、自我展示、促进交往等.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服务工作不是短期、临时性的,是一份需要长期且有效坚持的社会体育志愿服务工作.因此,在指导服务健身工作中,社会体育指导员应具有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来不断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从而获得其社会价值认可,促进全民健身的发展.1.2增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对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意识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据悉许多普通百姓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这一概念认识尚未清晰,还比较模糊,这使得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开展具体的指导服务过程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困扰或干扰.如:有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非体育专业出身,其本职工作与体育无关,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又是志愿服务工作,加之经费、精力有限等压力和场地、器材不足等因素,导致志愿服务工作无法正常进行,这些外界和内在的影响因子不断地考验着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思想.由此,需要不断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自身修养,培养其坚持不懈、奋斗拼搏的顽强毅力,爱岗敬业、踏实务实等优良品质,以使其自觉自愿地全身心投入到全民健身活动服务中去.
2社会体育指导员知识素质的提升
具备专业素质能力和综合素质是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素质培养的基石和关键,是实施社会体育指导服务工作过程中的重要基础保障.2.1社会体育指导员知识素质要素分析体育分为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而大众体育(社会体育)是综合性的一种体育社会活动,有它自身的科学理论和方法体系.就如今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而言,大众的体育价值观念也日新月异,随之全民健身热潮亦愈发高涨.从此来看,作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除了具备自身的专业素养外,还应具有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层面、专业能力及综合素养[4],如,卫生常识、法律知识、安全知识、多媒体运用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指导服务群众健身,以满足人们随即而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2.2提升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技能和综合素质如今,健身爱好者人群层出不穷、层次各异,其年龄、文化程度、需求、南北地区差距较大.这就要求社会体育指导员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吸取各类与社会体育有关的知识和技能方法,以提高自身的知识修养.一名优秀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就必须掌握扎实的相关体育锻炼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竞技比赛规则等,不仅如此,社会体育指导员还应兼有相关领域知识,主动积极学习、完善自己,可以通过高校、媒体网络等各领域专业知识的学习;善于标新立异,可以通过组织策划体育活动与赛事锻炼指导、协调能力的同时带领群众积极有效地健身,提高其健身爱好的兴趣,在遇突发事件时,提高应变与妥善处理能力;懂得因地制宜,尤为对于偏远地区[5],如,乡村可从农闲和节假日入手,开展趣味休闲、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赛龙舟、山地越野等休闲体育活动).这样才能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开展.
3社会体育指导员能力素质的提升
能力素质是社会体育指导员完成指导服务工作的必备条件.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指导实践能力、创新策划能力、管理服务能力等都是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工作应具备的能力素质.3.1社会体育指导员能力素质要素分析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将健身爱好者有效组织起来进行集体健身指导服务工作的社会群体,承担着宣传、管理、服务工作.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需要这支队伍.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离不开社会体育指导员对广大群众的宣传、指导、服务.我国地缘辽阔,即使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知识技能水平再好,在传授技能之时仍需具有良好的普通话作为沟通的基础来进行人际交流,这样才能更好的达到预期的健身效果.只有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在实践指导服务过程中,对于一名优秀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来说,创新策划能力尤为重要.例如,广场舞是当代女性健身爱好群体最受欢迎的一个运动项目,指导员组织其舞蹈团队进行健身、宣传国家全民健身指导方针的同时,编排舞操就是一创新表现.有效地指导大众排舞训练,甚至带领其团队参加社会比赛活动,亦是组织协调、指导实践能力、管理服务能力的一种体现.在获得健身需求的满足又可获得荣誉表彰,这是社会体育指导员坚持科学理论指导、主动探索社会体育科学规律的优异成果,以此激励更多的健身爱好者及其他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投入到科学健身中来,推动全国大众健身活动的开展,来提高国民体质.3.2健全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提及“志愿服务”,顾名思义就是无需报酬、乐于助人之意,基于信念、良知和责任,自觉自愿地用自己的知识、技能、经验、时间和精力等来服务于大众.社会体育指导员正是这样的为大众提供科学健身宣传指导服务的社会志愿服务群体,也是我国促进社会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队伍.为更好地充分、有效且可持续的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这一我国志愿服务团队,需要健全、完善其管理制度体系.在培训管理方面,可深入基层、加大宣传招募,提供学习平台[6],如,“上门培训”、“一对一教学”、“再培训”等,普及志愿服务知识,提高志愿服务队伍的专业化和服务质量;在表彰激励方面,可开展比赛活动、评优评先,以志愿服务的时长和质量设定等级打分制度,对作出重大贡献、绩效尚佳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给予荣誉称号,激发大众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不断壮大志愿服务队伍;在项目推动方面,利用社会众多市场,推广志愿服务项目,可在健身房、高校等设立考核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基地,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策划、制定不同的规范化具有所在区域特色的品牌志愿服务项目等,带动大众参与健身,满足社会需求;在保障措施方面,可多渠道筹集经费,在体育彩票公益基金项目中开展示范性的活动,可通过企业、协会等社会组织捐助公益事业,为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提供资金保障.另还需加强对地方工作的指导,设立群众体育发展评价体系,作为衡量体育部门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保证各级体育部门志愿服务工作的长期开展.
4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精神的提升
志愿服务工作作为当代社会普及的社会公益活动,已成为世界性的一种社会潮流.坚持“奉献、服务、健康、快乐”是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的宗旨,其充分地反映了志愿服务的精神内涵,凸显了体育健康指导的特点.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精神是反映对其职业的态度和价值观.作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精神和规范精神是其指导健身的重要保障;敬业精神是其志愿服务的灵魂所在;协助精神是其组织管理的能力体现;创新精神是其认知能力的一种升华.另外,一个优秀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还应具有强烈的社会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以全心全意服务于大众的态度去科学指导健身,充分发挥自身作用来推动全民健身[7],齐力促进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
5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形象的提升
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应具备良好的职业形象,这是一名合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重要先决条件之一,亦是其实行社会体育事业的前期准备工作.5.1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形象要素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不断增长,“花钱流汗买健康”健身消费观念的逐渐形成,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强,使群众的健康消费指数也愈发高涨,从而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要求随之递增.这就需要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拥有其身体素质健康的基础条件上,注意自身形象的进一步提升,以其干净整洁的着装仪表、阳光向上的性格态度以及大方得体的言行举止来给广大健身爱好者传递宣传健身正能量的同时,也给予引导大众积极健身、指导服务于人民.5.2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对自身的要求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指导服务广大群众科学健身从而促进全民健身和社会体育进步发展的重要纽带[8].其独特的个人魅力,包括其充分足够的自信心、亲和力、感染力、号召力等乐观积极的气质形象直接影响前来咨询健身直至最终确定参与到科学健身活动中来的群众.所以,对自身形象的不断提升,是贯穿社会体育指导员终身的根本要求.5.3树立全民健身新时尚下社会体育指导员新形象2016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其中明确表示“全民健身是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幸福生活的基础保障”[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体育指导员有责任和义务去让广大群众接受并且理解我国全民健身大计[10]的具体内容,并且要以身作则去让全民健身大计切实得到施行,所以,让群众看到我们对全民健身的身体力行,将全民健身作为指导思想并输入群众内心,是社会体育指导员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6小结与展望
众所周知,体育是综合性的社会活动,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现代化体育观念的传播和科学健身的普及,不仅能帮助广大群众强健体魄,而且对陶冶情操、增进友谊、提高文化修养、树立道德风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针对其职业素质及发展前景而言,在做好一名合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本职传教授业服务工作的同时也要做好科学指导与宣传、监督与管理工作.在全民健身新时尚热潮来袭的新形势下,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大众体育的开展程度和水平高低.一名优秀的社会体育指导是始终坚定自己的信念、牢记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严以律己,不断学习交流充实完善自我,以知识全面、业务精通的良好面貌从容自信地迎接应对每一个其所指导服务的健身者,使之相互收益;解放思想,敢于担当,主动作为,使自己向“服务型”、“学习型”、”“创新型”、“专家型”等高素质体育人才转变,为促进社会体育工作提档升级、促进全国人民身体健康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以加快我国实现体育人才强国宏伟目标的步伐[10],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推动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6.
[2]肖林鹏.社会体育管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18-119.
[3]张润红,刘尚武.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素质的构建与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12,(5):516-517.
[4]张润红.吕梁市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素质的研究[J].吕梁学院学报,2011,(2):80-84.
[5]王锡群,王香春.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素质与培养途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2):135-137.
[6]张润红.吕梁市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素质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8.
[7]刘尚武,张润红.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素质结构的构建与要素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6):98-100.
[8]王莉丽.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及其现状的分析[A].第6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1.
[9]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6,(19):9-15.
篇6
为了进一步巩固全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大力宣传《全民健身条例》,深入落实全民健身的精神理念,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由湖南省广播电视台、湖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湖南省体育局等联合主办,湖南移动电视频道承办的2012“舞味俱全——湖南省第二届全民广场舞大赛”海选,从4月21日湘潭赛区的启动,到8月5日常德赛区的圆满结束,横跨全省10个市(州),加上筹备阶段,整个海选活动历时半年之久,海选比赛让全省人民彻底感受到了广场舞的青春活力、健康魅力,以及广场舞爱好者的艺术热情和生命激情,使得“全民舞动、健康快乐”的主题深入人心。2013“舞味俱全——湖南省第三届全民广场舞大赛”海选活动即将启动,湖南移动电视将从前两届的操作中汲取经验,在频道定位上进行积极探索。
广场舞大赛所积累的经验
城市海选,实现规模升级。2012“舞味俱全——湖南省第二届全民广场舞大赛”在2011年的基础上进行运营模式的创新,推出了城市海选的概念,实现了规模的升级。活动的开展从单一的长沙赛区拓展到长沙、湘潭、株洲、岳阳、益阳、衡阳、郴州、常德、娄底、涟源10个市(州)赛区,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幸福长沙、红色湘潭、清新株洲、名都岳阳、火辣益阳、山水衡阳、缤纷郴州、活力娄底、快乐涟源、浪漫常德,每一个城市都是舞者散发活力的舞台,每一个现场都是市民收获感动的地方。此次城市海选活动参赛队伍达到了近400支,参赛人员总数突破2万人,直接影响近100万现场观众,所到之处,无不掀起一股“舞味俱全”的飓风。
流程规范,呈现高端影响。全民广场舞大赛从活动环节、节目呈现、宣传模式等各个方面进行精心策划和设计,流程更加规范,对接更加严密。所有的海选活动与各市(州)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全民健身运动进行紧密结合,致力于将广场舞的海选打造成为各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和全民健身运动成果展现的一个窗口。例如常德市特意选在8月5日举行海选,以迎接8月8日的全民健身日;娄底市把广场舞的举办与文明卫生城市的创建相结合,一同宣传,一同开展。
这样,广场舞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各海选城市市委、市政府和各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形成了高端影响。各海选城市的文明办、体育局全程协办,各城市的分管市领导,以及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全部出席海选活动并给予活动高度评价,都表示在2013年要与湖南移动电视频道“广场舞组委会”深度合作,把广场舞举办得更大,更有影响。
运营创新,形成活动品牌。2012年的“舞味俱全”第二届全民广场舞大赛,活动组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组织策划,强化运营创新。整个活动突破了传统活动的运作方式,通过线上专栏节目、线下活动执行、新媒体互动等三大板块,围绕广场舞进行立体化宣传和精致化运营,受到省委宣传部、省老干局的充分肯定,受到海选城市的高度认可,受到参赛队伍的热烈欢迎,使得“舞味俱全”湖南省全民广场舞大赛逐渐成为一个创新运营的、影响广泛的、口碑响亮的品牌活动。具体来说:
一是专题节目领衔线上呈现。我们对活动节目进行精心编排,开辟了全新的活动新闻报道栏目,并且在晚上黄金时段编排了时长50分钟的“舞味俱全”特别节目,对比赛进行全程同步播放。从4月21日起,我们对海选进行了5个月的录制,播出节目140期,宣传片1000多次,节目收视率一直排名全省所有节目(含中央台和全国各省级卫视)同时段的前20名。
二是新媒体互动平台呈现宣传新模式。我们在新浪网开辟专门的“舞味俱全”网页,注册了专门的“全民广场舞”官方微博,每天广场舞的所有信息,使得单场微博转发量突破10万条。此外,我们通过芒果广播网视频端系统进行网上展播,所有人群只要一登录,就能看到广场舞的比赛视频和系列报道,也能通过互动参与评论和投票,使得单一赛区网络投票突破100万。
门槛降低,彰显公益理念。全民广场舞是一场全民体育健身公益性活动。在这里,不限性别、不限年龄、不限舞种,自由组合、自由策划、自由表演,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大狂欢,既突出了普通百姓群众体育舞蹈健身的时念,又推广了参赛城市科学发展和谐文明的美好形象。
可以说,这是一股舞姿飞扬、动感畅快的大众健身狂潮,这是一场不限男女、老少齐乐的大众舞蹈秀。每一场PK、每一次晋级、每一轮舞动,都飞扬别样风采,绽放另类风情。这是一场关乎舞艺的较量,更是一场无关舞艺,只为激情与梦想,只求快乐与健康的幸福聚会。零门槛进入,全方位互动,全民广场舞让“全民舞动、健康快乐”的理念深植于每一个参赛者的心中,从而影响到三湘四水的7000万父老乡亲。
全民广场舞活动开展的积极意义
通过两年的运作,我们充分地感受到广大广场舞爱好者的热情,更真实地了解到了广场舞背后那些让人震撼的故事。广场舞已经成为根植于人民群众心中、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全民健身项目,已经成为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式,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
首先,广场舞将进一步推进全省群众性体育健身运动的开展。我们倡导的全民广场舞,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具有广泛性的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尤其是中老年人群,非常喜欢广场舞。经过两年的活动运作,现在全省各个城市的城市广场,各个乡镇的空地草坪,在清晨或者傍晚时分,都有许多广场舞爱好者在翩翩起舞锻炼身体。譬如,精彩人生广场舞队的21名队员,作为癌症患者,生理上的痛苦、心理上的折磨,是许多人必须面对的苦难命运。但是他们组建了精彩人生广场舞队,通过团队的精神力量、集体的相互支持、广场舞的健身锻炼,让许多队员快乐地生活,在生命的天地里创造奇迹。而他们参加全民广场舞大赛所体现的那种自强不息、顽强拼搏、抗争病魔的精神,也深深感染了湖南烈士公园活动现场的数万名观众,让大家更加懂得珍惜生命、笑对人生。这正是《全民健身条例》的精神理念所在。
其次,广场舞将进一步促进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前全民广场舞不但在都市里热火朝天地开展着,还影响到农村的农民。例如2012年的“舞味俱全”海选,在岳阳的赛场上,一共有3支来自岳阳市君山区广兴洲镇合心村的参赛队伍。丁小红是一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80后大学生村官,她把开展广场舞活动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她的带领下,上到村支书,下到老百姓,全村的居民都参与到广场舞的健身锻炼中来。在岳阳的海选现场,他们竟然组织了上百人的啦啦队。由于参加广场舞,村里原来盛行的赌博、麻将之风一扫而光,夫妻之间的争吵少了,邻里之间的矛盾没了,文明和谐的新村风浓了。可见倡导全民广场舞将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树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风貌。
第三,广场舞将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成果。全民广场舞不仅进一步推进了体育健身运动,进一步促进新农村建设,还将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在益阳沅江就有这样一支叫“警嫂禁毒妈妈”的广场舞队,她们中的所有队员都是“警嫂”,自从2006年成立以来就一直战斗在宣传危害、拯救“瘾君子”的工作一线。她们把禁毒宣传与广场舞紧密结合,排练和设计了一系列的融合禁毒宣传的广场舞动作。为了让那些吸毒人员戒掉毒瘾,让广大群众重新接纳这些人,她们更是把那些“瘾君子”们拉入到广场舞队伍中一起跳舞,让他们感受温暖,回归社会。在她们的宣传带动下,一个个曾经的“瘾君子”脱离了毒瘾,一个个曾经支离破碎的家庭恢复了正常的生活,重新拥有了欢声笑语。
2013年第三届全民广场舞大赛的初步构想
2013“舞味俱全——湖南省第三届全民广场舞大赛”将在2012年的基础上,实现升级与跨越。升级主要是主题升级、规模升级、影响升级和价值升级,跨越主要是节目跨越、营销跨越、覆盖跨越和品牌跨越。
2013年活动将全面对接湖南省体育局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在全省14个市(州)进行海选,把广场舞深入到每一个城市,实现参赛队伍1000支,参与人数突破5万,点对点地影响现场观众至少达400万人,并通过电视直播影响全省7000万观众,最终形成一个积极、健康、有责任、有影响的全民健身的电视品牌活动。
篇7
关键词:全民健身;健身健美操;价值
健身健美操是一项当下比较流行的体育健身活动,是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具有健身、键心、健美等主要功能的运动项目。它的特点多,效能全,其动作非常简单容易学会,并且它也不受时间,场地,性别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是一项健身性比较强的全民健身运动项目,它以其自身所特有的价值和魅力风靡世界,深受广大青年和群众的喜爱。有利于丰富群众业余文体生活,有利于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实施。
1.健身健美操的概念
健身健美操被称为大众健美操,它是以强身健体为目的,全面的活动身体,提高有氧代谢能力,增强身体素质,促进人体健与美,调节身心的体育运动。它是融舞蹈、体操和音乐为一体的,以有氧健身为基础,以人体为对象,以肢体锻炼为内容,以艺术创造为手段,经过长时间锻炼达到身心的有效提高[1]。
2.健身健美操的特点
健身健美操与其他体育项目相比较,其主要特点在于集健身、健美于一体,它不仅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而且它还具有动作的多变性、协调性和广泛的群众性。
2.1集健身和健美于一体。健身健美操既注重外在美的提高,又注重内在美的培养的一种人体运动方式。健身健美操能增强人的体质,抗衰老,增强人体的肌纤维,使韧带和肌腱等更富有延展性和弹性,改善骨骼结构及关节的灵活性,提高运动的能力。
2.2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健身健美操的这项身体运动必须在音乐的环境铺垫下进行练习,因此音乐是健身健美操的精神支柱。健身健美操具有优美旋律,有节奏美的动作,花样美的套路等特点。它不仅能使人外在的形态美得到改善,内在的审美观得以提高,而且也使人们追求美的天性得以很大的满足。
2.3动作的多变性和协调性。健身健美操整套动作的多变性,不单单是表现在动作的力度和动作的节奏上,同时也表现在动作的协调性上。健身健美操极少是单个关节的局部活动,很多都是多个关节的同步协调运动,是整个身体至上而下整体运动的协调配合。
2.4广泛的群众性。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文化素质也在无形中有所提高,家务劳动社会化和双休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空闲时间,人们在空闲的时候不少人选择参加到体育活动中去,为自己的健康付诸行动,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一种锻炼方式。因而其运动魅力吸引众多关注健康,追求健美的人群,备受大家喜爱。广泛性的群众性这一特点也决定了健身健美操对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具有绝对的促进作用。
3.健身健美操的效能
3.1充实人们的业余活动,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发利用。健身健美操是一项很好的全民健身运动项目可以充分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也可以在大大小小的聚会中娱乐,并能从练习中得到愉悦的心情。丰富了我们平淡无味的日常生活。健身健美操练习锻炼,可以提高练习者的姿态优美,动作力度,运动节奏,平衡和身体的协调性,促进整个身心全面发展,提高生活质量,推动全民族身体素质的提高,利于全民健身计划工作的开展。
3.2增强体质,改善人们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健身健美操运动,能提高人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使练习者不仅能祛除疲劳,强身健体,还能精神充沛,改善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参与锻炼以后,食欲好了,睡的香了,记忆力也提高。因为运动促进排泄废物使我们的皮肤光亮滑嫩有弹性,有更美的状态去工作、学习。经过锻炼,我们身体有些地方可能会产生疼痛,随后这些症状便会消失,身体素质相继得到提高。从古至今,快乐至上一直都是所有人理想的生活态度,而既能快乐又可以拥有健康是健身健美操的重要作用[2]。
3.3有助于提高人体姿态和形体。对于现在社会人们都在各方面追求完美,所以对于形体美也相当注重。然而,现在人们都想自己拥有一个漂亮的形体和优美的姿态。姿态是我们生活中平时的行为举止表现出来的,可以因为后天的环境受到影响,将其改变。
3.4利于提高练习者的审美观和表现力。古今中外,美都是人们不变的追求,审美观不是天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在后天在生活中经验总结积累中慢慢形成的,因而它是可以受某些影响因素随之改变的。在人们理解审美的过程中就可以无形的培养审美的意识和能力。
4.健身健美操在全民健身中的开发利用及存在的问题
4.1相关管理部门对其不够重视。现在很多管理部门只对本职工作的要求高度重视,不关心职员的身心健康,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工作环境,觉得他们工作时间就是要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他们的健康都和整个部门没有多大关系,这种思想认识完全错误。所以他们只注重自己交给职员的工作有没有完成,这样从心理上大家就会对工作不会积极热情的去做好,只会逼他们造成应付的工作态度。让整个部门乃至企业或单位的发展都会直接受到不良影响。
4.2开展经费严重缺乏,活动场所和器材极其少。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低,国民生产总值也不高,造成对体育投资少,体育设施供应严重缺乏的现象,如在很多山区的公共场所和健身器材都不足,甚至有的贫困的学校都没有体育器材供孩子活动锻炼。国家开展所分的经费极度不足,也不能促进各个地区的人们都积极锻炼,让全民健身计划严重局限受阻。
4.3公民健身技能和知识比较缺乏,健身认识也不足。现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不具体,全面。公民大多都没有健身技能和知识,都是在盲目的运动。对健身健美的认识不够,只是为了满足自己一味追求的健康快乐的需求。不专业的练习往往会对身体健康起到反作用。肯定达不到全民健身计划的最终目的。
5.分析研究开发健身健美操的应对措施
5.1各级领导要重视。全民健身是相当大的社会性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与投资。各级领导给予的关心与支持起着绝对积极的推动作用。有些部门的领导还是相当的重视。在全民健身下健身健美操处于相对重要位置。近年来国家也很重视健身健美操的发展,组织专业人员去学习培训。并规定在各个学校进行考核,以此促进健身健美操的普及与推广[3]。促使健身健美操运动的开发利用和推广。
5.2增加体育投资、加快设施建设。全民健身的发展,重在建设。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参与体育锻炼的公共环境和条件,必须增加必要的资金投入,从而加快我国体育设施落后现状的改变,尽量满足各地人民最基本设施需求,保证全民健身计划的广泛实施。
5.3加强体育社会指导人员的培养。健身健美操的健身方法看起来简单易会,可以自己学习,不需要寻求指导,但在量的大小安排上,在动作的准确性上必须要进行科学的指导。没有科学指导则会使该运动处于无计划的没有遵循人体本身需求的锻炼状态,影响运动效果。健身健美操良好的开展和推广状况直接受社会指导员的影响[4]。因此社会指导员首先应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要注重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不断努力学习,了解掌握新领域的发展动态及成果。以最准确的知识指导人们进行运动锻炼。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与时俱进的健身社会指导员。(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曲毅.体育场地设施与大众体育的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7(1):96~96.
[2] 陈西玲,于长菊.健美操[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25~31.
篇8
关键词:黑龙江省;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非均等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3)03-0043-05
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是我国体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目标,是解决城乡体育差距的重要举措,对于加快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均衡分配体育资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十二五”期间,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和社会体育资源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指出为促进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要加快建立健全公共体育服务标准体系,加强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加快公共体育服务建设工程,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推进政府公共服务创新,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和程度的重要时期。近年来,黑龙江省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科学制定《黑龙江省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不断建设和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积极打造有地方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逐步加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力度,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不断满足,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体育事业发展成绩显著。但黑龙江省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共体育服务供需矛盾仍很突出,城乡、区域间公共体育服务发展还存在差距,体育事业发展不均衡,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黑龙江省公共体育服务现状为基础,分析黑龙江省公共体育服务非均等化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对策,以加快实现黑龙江省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
1、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内涵
公共体育服务是公共服务的下位概念,也是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服务属于公共行政学范畴,是政府公共行政和职能变革的核心理念。基本公共服务是以公共服务理论为基础,根据一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提出的可操作的、实践性强的能够满足人们全面发展所必须的最低公共资源的基本社会条件。公共体育服务是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公共组织为满足公众的公共体育需求而提供的各种体育服务和活动的总称,包括公共体育设施服务等公共体育服务有形产品和体育教育服务等公共体育服务无形产品。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则是指公共组织为满足公众的公共体育需求而提供大致均等的各种体育服务和活动,使人们能够机会均等地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领域享有同样的权利。
党的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首先提出了“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012年7月国务院正式印发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全体公民都能公平可及地获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其核心是机会均等,而不是简单的平均化和无差异化。从而明确了“十二五”时期公共服务的建设重心是基本公共服务。同时对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标准和任务等做出了重点专项规划,为加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实践操作指导。本研究所指公共体育服务即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包含于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由于黑龙江省城乡、区域间存在环境、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等差异,公共体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按照经济学帕累托改进和边际效益原理,在不减少原有利益的条件下,将富余体育资源投向体育资源不足地区,充分提高体育资源的配置效率,减少资源闲置,使现有体育资源能够有效利用,发挥最大效率。从而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寻求在公平与效率之间的有效措施,缩小非均等化差距,逐步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水平,推进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贯彻落实,促进地区间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进程。
2、黑龙江省公共体育服务非均等化的发展现状
2.1 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总量逐步上升,但与群众体育需求相比还存在不足
近些年,黑龙江省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总量逐步上升,体育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黑龙江省体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指出“十五”期间黑龙江省积极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体育场地设施数量不断增加,新建全民健身路径936个、全民健身标准工程72个、健身苑工程47个、竞技园工程6个、青少年俱乐部43个,并新培养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6200多人;《黑龙江省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十一五”期间,黑龙江省继续加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民健身基础设施数量大幅度增长,在社区、农村新建49个全民健身苑工程、2577个全民健身路径工程、12个雪炭工程、1180个农民健身工程等,并新培养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7126人,使公共体育服务得到加强。进入“十二五”时期,黑龙江省进一步加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力度。2011年全年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共投入4000万元,黑龙江省共建设各类全民健身工程2030个,全年共培训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6257人;2012年黑龙江省积极争取国家资金4810万元,省本级投入体育彩票公益金5500多万元,新增各类群众身边健身场地设施2000余处,评选了100个优秀全民健身站点,培训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000名。
尽管黑龙江省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总量逐步上升,但与群众体育需求相比还存在不足。2012年国家体育总局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十五年白皮书》中指出,截至2010年,全国各地建立的体育指导站、体育健身活动站(点)有25万多个;至2010年,全国获得各级技术等级称号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有69万多人。据不完全统计,至2010年年底,全国累计投入资金225.7亿元,建成“全民健身路径”16.4万条,建成各类“全民健身活动中心”3400多个,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3万多个。与之相比,黑龙江省公共体育服务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城乡、区域间公共体育服务发展不均衡,与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相比,公共体育服务总体水平不高,公共体育设施投入总量不足、功能不全,社会体育指导员缺乏,人均占有数量相对偏低,尤其是农村地区情况尤为突出,基层公共体育服务能力还比较薄弱,难以满足群众的体育需求,距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存在较大差距。
2.2 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能定位不准确,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低效率低
政府的公共体育服务职能,主要表现在它是公共体育服务和产品的提供者、管理者、服务者,以及公共体育各项规则的制定者。公共体育由于具备公共物品的属性和特征,决定了该类服务和产品的提供者主要是政府部门。而所谓的服务和产品,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从广义的角度讲,都只是产品,只是存在的形态有差异。所以公共体育产品与私人产品不同,不能自发地由市场生产出来,也不能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定价和配置。因此,公共体育产品只能由政府部门进行提供并分配,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公共体育的需求,从而充分发挥政府在公共体育服务方面重要的职能作用。公共体育事业作为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要认真贯彻落实十精神,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改革和发展,加强公共体育服务能力,特别是基层政府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能力,继续推动群众体育事业发展,逐步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目标。但是,政府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由于缺乏市场竞争,会造成公共体育资源浪费,致使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效率过低,从而导致公共体育物品供给低效率。一方面,政府虽然作为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者,但政府并不是企业,不能直接提供所需的各种体育实物产品,所以就需要先购买。当政府这个特殊身份的购买者出现在市场,就会很快成为市场中各企业的追逐对象,无形中造就了其垄断的市场地位和市场价格,缺乏竞争机制,产生寻租活动,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衡量公共体育产品的社会价值非常困难,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缺乏准确的标准和有效的评估方法。另外,政府部门对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往往是追求规模最大化,忽略了成本降低的问题,也会致使公共体育资源配置低效率。所以,在切实推进政府履行公共体育服务职能的同时,要避免供给低效率,健全监督机制,使有限的公共体育资源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用。
2.3 相关体育政策法规较健全,但缺乏宣传力度
黑龙江省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于2011年3月25日印发了《黑龙江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为积极建立具有龙江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提供政策制定依据和指导。在围绕全面推行全民健身计划活动中,在原有体育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又先后颁布了一系列体育政策法规。《黑龙江省体育工作综合评价体系》提供了系统的体育工作综合评价体系和具体方法,做到体育事业发展数据量化,为我省体育事业科学、全面、健康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黑龙江省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今后要建立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使公共体育服务供给量明显增加,并进一步强化政府公共体育服务基本职能。但是,对于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城乡标准、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能评价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明确。而且已经颁布印发的体育政策法规,要加强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力,不能仅限于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推行,不仅是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领域,还应当包括公共体育服务的法制建设部分,使公共体育服务建设实现法制化、社会化,规范体育事业发展秩序,有利于加强公共体育事业的监督和管理。
2.4 群众体育的组织建设发展较快,但城乡公共体育发展仍不均衡
为进一步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满足广大群众的健身需求,逐步实现公共体育服务的均等化,黑龙江省政府不断加强群众体育组织建设工作,积极建设群众体育基层组织。群众体育组织的建立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政府部门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指导作用,能够协助政府部门引导、组织、鼓励和带动群众参加全民健身活动;有利于积极推动群众性健身活动持久地的开展,保持健身活动的连续性、活跃性和综合性;有利于扩大体育人口总数,服务于基层,服务于人民,充分展现全民健身活动的魅力,切实有效地推动实现全民健身计划。2011年黑龙江省全民健身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截止到本年度末,省级体育协会已达到58个,体育民办非企业单位达到57个,全省城市街道体育组织达到1454个,全省农村乡镇体育组织达到828个,全省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达到302个,全省健身站点达到3344个。但由于经济条件、政府政策等各方面原因,体育组织主要集中在城市,造成了城乡体育发展的不均衡。而且乡村间体育发展也存在不均衡现象。截止2011年末,黑龙江省城镇人口总数占常住总人口的56.5%,乡村人口总数占常住总人口的43.5%。今后,为加快提高黑龙江省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水平和进程,统筹城乡全民健身事业发展,要进一步加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加强群众体育组织建设,尤其是乡村基层体育组织的建设工作,拓宽思路,挖掘体育资源。积极增加基层群众体育组织数量,扩大群众体育组织覆盖面,充分发挥基层群众体育组织的体育功能和在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推行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中的重要作用和职责。
3、黑龙江省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的对策措施
3.1 加强黑龙江省各级体育部门公共体育服务职能
在现代社会中,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是动态的、发展的、变化的。为配合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需要加强全省各级体育部门的公共体育服务职能,不断建立和完善基层公共体育服务组织。政府作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主体,在推进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全省各级体育部门要积极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念,尤其是强调建设服务型政府,突出政府的服务职能,强化公共体育服务理念,加快改善公共体育服务状况,为公众提供良好的健身设施和服务,建设一个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公共体育需求为导向的服务型政府。
3.2 建立和完善黑龙江省基层公共体育服务组织
进一步加大力度建设黑龙江省基层公共体育服务组织,逐步形成省、市、县(区)、乡镇群体组织网络,增强基层公共体育服务能力,发挥基层组织广大的联系作用,整合城乡体育资源,积极开展城乡体育组织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从而提高公共体育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公共体育服务均衡配置,统筹区域和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衡发展。
3.3 完善与黑龙江省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相适宜的财政政策
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作为一项公共事业,其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拨款。体育经费是否充足,直接关系到公共体育事业的发展。而地方财政能力上的差异使得公共体育服务的投入存在差距。为实现黑龙江省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各级政府部门必须制定专项财政政策,进一步加大公共体育服务的投入,确保政府部门能够有效地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主要包括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科学合理地分配公共体育经费,并实现经费投入稳步增长;完善与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相适应的政府财政分配机制,建立健全各项财政制度等。进一步加大对群众体育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的公共体育资金的投入力度,积极缩小地区间公共体育服务差距;继续贯彻落实国务院在《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中提出的“三纳入”的要求,把全民健身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充分发挥省级财政对市县财政的均衡作用,完善转移支付形式,提高财力性转移支付比例,重点解决财政困难地区经费不足的现象,逐步缩小因财力差异导致的公共体育服务不均衡。
3.4 建立黑龙江省多元化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体系
政府提供一定数量的公共体育服务是其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但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不能只依靠政府这种单一的供给模式,要想实现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城乡均等、区域均等,就要建立黑龙江省多元化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体系。概括地说,多元化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体系主要是指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需求为基础,以政府为主体,整合和优化配置社会体育资源,发挥各类体育组织活力,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联合并举的多元供给模式共存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多元化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满足人们对公共体育服务需求的多样化,充分行使体育权利享受体育利益,分享改革成果;有利于避免政府体育资源供给低效率,打破政府的垄断地位,引入竞争机制,兼顾公平与效率;有利于发挥在公共体育服务中的作用,鼓励各类体育组织参与黑龙江省公共体育服务发展,及时有效地提供便捷普惠的公共体育服务,努力形成覆盖城乡、区域公共体育服务均衡发展的新格局。
3.5 建立黑龙江省公共体育服务绩效评估体系
加强政府绩效管理,是衡量政府公共体育服务是否满足公共需求,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能力是否提高,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能是否履行的重要手段。也就是说,政府行使公共职能,是以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为职责,积极促进全社会公共利益实现过程中的表现。为适应黑龙江省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的需要,要进一步加强政府绩效管理,提升政府执行力,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制定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将绩效管理与公共支出结合起来,基本形成比较规范、实用有效的政府绩效管理模式,以提高政府公共管理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积极探索建立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提高公共部门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方面的效率。而且有效的公共体育服务绩效评估体系能够对公共体育服务的实施效果进行客观的、全面的、综合的、公平公正的评价,形成公共服务部门的长效治理机制,保证公共体育服务的普遍、均等,促进政府和社会资源的使用效率。
3.6 加快黑龙江省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法制建设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是我国第一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总体性规划,首次明确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国家基本标准。随着《规划》的实施,一些省份率先印发省内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如《浙江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为加快黑龙江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全民健身,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要结合全省城乡体育发展实际状况和地方体育特色,制定黑龙江省公共体育服务基本标准,并配套出台一系列公共体育服务相关实施细则,为我省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和法律依据,逐步分阶段、分层次实现基本覆盖城乡的公共体育服务。
3.7 扩大黑龙江省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
2013年1月23日黑龙江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成立,标志着黑龙江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进入新的发展时期,2013年各地市将完成分会的建设。目前,黑龙江注册社会体育指导员达25 339人。今后要继续加快扩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增加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特别是要注重增加基层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继续扩大培训范围,拓宽培训途径和形式,广泛吸收社会各界体育爱好者,参与群众健身志愿服务活动,逐步形成省、市、县三级科学健身指导队伍,积极为农村乡镇和城市社区的群众健身提供科学健身指导和服务。
篇9
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部门制定相关体育法制法规以来,广大农村体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同时农村体育文化也呈现了全面的发展。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实施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近年来,国家安排了巨大资金投入,在江西、重庆、河南、广西、湖北、山东、陕西、浙江等8个省市选择了两千多个行政村进行了试点,推广体育设施场地建设,这一措施将惠及近5亿农民。也让“全民都能享受到现代化建设的成果”的理念不断深入农民心中。但是我们还应该意识到目前农村体育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部分农民的身心健康状况仍然不容乐观。2010年我国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20-69岁男性居民超重、肥胖比例分别为31.23%、8.96%,女性居民超重、肥胖比例分别为25.43%、7.62%,测试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优秀等级的也不到10%,低于全国国民体制的平均值;而身体健身不合格的农民却达到了20%,高于全国平均值。总体来说,我国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绩效相对来说发展比较均衡,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发展略次于中部省份发展;农村体育设施的投入水平与产出存在时间上的差异性;各级政府部门在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也呈不均衡态势发展,西部政府部门在体育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存在明显的滞后性且作用相对较弱,而中部地区政府更能发挥其功效;政府体育文化投入水平和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现状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新农村建设对体育文化所带来的影响
2.1推动体育物质文化的发展
各级政府抢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加大农村体育文化投入,积极推动体育场地、器材建设,建立“村村都有体育场”工程,为农民参与体育健身创造基本条件。
2.2促进广大农民参与体育
随着国家和政府支持、引导,现在新农村体育建设更贴近农民生活和便于农民参加运动锻炼、更利于开展各项体育赛事、活动。新农村体育场地、器材的建设,促进了广大农民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促使广大农民养成了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也使得很多民俗体育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各级政府部门应当依据当前农村人口现实,比如老龄化和未成年化严重,积极开发农村体育项目,加大组织协调力度,使农村老幼病残等相对闲暇人群首先投身于健身运动之中,从而营造广大农民参与的体育气氛,为全民健身及农村体育的发展打好坚实基础。
2.3改变群众体育意识和价值观
篇10
关键词:北京申奥理念 全民健身 影响
北京在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时,提出了“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三个引人注目的理念,这三大理念,无论对于筹备和举办奥运会,还是对于北京城市发展,都居于基础地位,特别是对我国的全民健身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现在更要把握机遇,实现我国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四条:将“基本建成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作为我国全民健身运动到2010年的奋斗目标,使我国全民健身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 “科技奥运”的理念使人民建立科学健身的思想概念。
奥林匹克的格言是“更高、更快、更强”,这也是北京在科技进步方面的追求。其一,反映在场馆建设方面。在奥运场馆的设计、规划、建设过程当中注入了高科技的内容。特别是奥林匹克场馆的设计更充分考虑到赛后利用问题,以平时使用为主,奥运会使用为辅,赛时赛后相结合。赛后场馆的综合利用主要有五个部分:奥林匹克公园作为北京又一新的城市中心,将提供办公、居住、展览、购物及娱乐健身服务,从而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奥运场馆中的部分场馆设在大学区,赛后可作为学生文体活动场所。在北京西部社区的场馆,赛后可为周边居民服务,也可作为国家训练队的训练场地。其二,反映在信息和通讯技术化方面。奥申委主席、北京市市长刘祺同志表示,北京奥运会举办期间将通过电视和宽带互联网络直播2008年奥运会的盛况,2008年奥运会时,北京电视观众可以利用最新的视频点播以及数字电视广播技术享受到种种便利,利用家庭数码视讯系统实现互动的点播功能。此外更多的高科技成果将出现在奥运赛场的每一个角落。其三,充分利用北京高科技人才集中的优势,不断增加奥运当中的科技含量,利用高科技来服务奥运,服务北京现代化的进程。今后的几年里,北京将进一步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多元化全方位的立体交通系统,提高交通管理水平,改善交通秩序,为北京的整体发展和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而且,将北京的比赛场馆功能拓展到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要。最后,“科技奥运”的理念,蕴含着科学的训练、科学的指导和科学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讲,竞技体育的进步、优异成绩的取得,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竞技体育的科技含量将大幅度地提高。
新北京奥运会响亮地提出了“科技奥运”的口号,反映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实质,将最新的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于奥运会,必将推动中国和世界体育事业的发展,对我们国民的科学素质的提高、科学精神的弘扬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把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结合起来,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起来,把我们的正面的倡导健康的、科学的、文明的生活方式,同反对反科学、反对伪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结合起来。因此,“科技奥运”所表现出来的竞技场上的科技竞争,对转变广大群众的健身观念,树立“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讲究科学”的思想,提高科学的健身水平,引导人们从事健康、文明的群众体育活动,提升全民健身活动的科学化水平均有深远的影响。
2 “绿色奥运”理念的提出,给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健身环境,对提高城市的文明水平、唤起民众
的环境意识有极大的推进作用。
绿色奥达的含义有各种各样的理解,通常意义上人们认为绿色奥运是指在申办、组织、举办奥运会的过程中,以及在受奥运会直接影响的举办奥运会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能与人类社会协调发展,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绿色、环境绿色等。另一层意义上绿色奥运不只是指与奥运会相关的物质和意识上的绿色,而且还包括其它方面的与自然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思想和做法,内容很广泛,包括物质绿色和意识绿色两大方面。对于北京奥运来说,生态环境方面的“绿色奥运”有些已在2001年实现,到2007年,北京将全方位、高标准地实现“绿色奥运”理念所规划的所有目标。北京奥组委环境活动部副部长余小萱介绍说,在申办奥运会时期,奥组委根据举办奥运会的环境要求,与北京市政府共同确定了《绿色奥运行动计划》,要求在申办、筹备和举办奥运会的过程中加强环境保护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倡导居民采取绿色生活方式,提高环境文明素养,特别重视妇女在绿色社区建设活动中的作用,鼓励创建文明家庭。绿化美化校园,普及中小学环境教育,鼓励中小学生走出校园参加环境保护公益活动,组织大学生参加社区环境宣传教育。到那时,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和健身、娱乐环境将大为改善,绿色、优美的环境,为群众体育的广泛深入开展创造了条件,并从客观上营造了全民健身运动的自然与城市氛围,对唤起民众的健康意识,吸引民众参与体育活动,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向更高层次上发展都有前所未有的巨大作用。
3 “人文奥运”的理念,提高了民众对体育文化的认识以及人文素质。
2008年,在中国北京举办第29届夏季奥运会,这是历史悠久的奥林匹克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一次伟大握手,是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一次雄伟交汇。在中国举办奥运会,奥林匹克精神将滋润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奥林匹克运动将强健每一个中国人的体魄,奥林匹克文化也将为中国文化促发新的生命活力。体育和文化的结合是奥林匹克运动实现自己理想目标的基本前提。这种结合使奥林匹克运动具有象征性、艺术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等重要的文化特征。体育运动与文化的结合,使奥林匹克运动与其他文化艺术形式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并促进了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根据奥林匹克的这些文化特征,北京在申办期间就明确提出了“人文奥运”的理念,并将其作为三大主题之一,制定了2008年奥运会的文化主题――和谐、交流和发展,其中心思想就是促进奥林匹克理想与各国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推动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人文奥运,是文化的奥运,它是奥林匹克与中华文化的伟大携手;人文奥运,是人本的奥运,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古今中外人本思想的集中体现;人文奥运,是人民的奥运,它体现了13亿中国人与世界人民一起弘扬奥林匹克精神。
3.1 从奥林匹克主义教育意义看“人文奥运”对人类体育文化认识的影响。
《奥林匹克》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它将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为一体。奥林匹克主义所要建立的生活方式是以奋斗中所体验到的乐趣、优秀榜样的教育价值和对一般伦理基本原则的推崇为基础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创立奥林匹克运动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播奥林匹克理想,以一种新的角度、新的方式去教育青年,促进青年身、心的和谐发展。他认为,在现代人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教育。从这一思想出发,他的基本目的不仅仅是用奥林匹克运动去推动竞技运动,而且要把竞技运动纳入教育,进而把教育纳入人类文化和生活过程之中。
由此可见,奥林匹克主义给竞技运动设置了一个理想主义的目标和方向,对当代体育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它强调体育的人文价值,强调体育的真、善、美,强调体育应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进而促进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建立。围绕“人文奥运”,我们可以充分开发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展示中华文明,尽显东方神韵,创造性地实现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在奥林匹克文化造福中国社会的同时,积极地以中国文化精华来补充和发展奥林匹克文化,从而凸显北京2008年奥运会独一无二的历史价值,使2008年奥运会以自己独特的魅力体现“和谐、交流与发展”的文化主题,达到促进世界的和平、友谊与进步的目的;实现人类文化的广泛传播,达到促进各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的目的;展现广大人民的健康体魄、良好心态、文明言行,达到塑造国家形象、政府形象、民众形象的目的;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优秀成果,达到增进与国际媒体的交往与合作,树立中国对外开放的新形象的目的;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人民,达到使世界了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明成果的目的;推进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达到促进和平统一的目的;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道德,使2008年奥运会成为歌颂人、尊重人、追求高尚文化精神的过程。
3.2 “人文奥运”使中国传统民族体育发扬光大。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我国人民很早就对体育的强身和医疗作用有了深刻认识。在四千年前就把体育活动和人们的健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懂得利用体育活动强身保健,治疗疾病。今天我们回顾并总结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挖掘整理我国传统体育这块瑰宝,提高人类整体健康水平,延年益寿,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五千年前,中国文化就孕育了丰富的传统体育文化与多样化的民族体育文化,其种类、样式和丰富性举世罕见。传统体育文化,它既有修身养性的五禽戏等各种气功导引术,又有防身健体的角抵、摔跤和武术;既有因时而作的端阳龙舟、重阳登高、清明秋千,又有娱乐表演的各种球戏和技巧;既有跑步、举重、嬉水、马术、射箭等夏季项目,又有冰嬉、滑雪等冬季项目。现代体育中的许多活动,不少可以在中国古代找到自己的雏型。各民族的不同体育文化丰富灿烂,56个不同民族各有自身独特的体育游戏、健身方式和竞赛。对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有一个最具创意的理念“人文奥运”来说,中国传统民族体育最利于实现“举办独一无二的奥运会”的愿望,最有利于兑现“留下独一无二的奥运会遗产”的承诺。
3.3 人文奥运,以人为本,唤起人们对生活热爱与积极追求。
人文奥运是以人为本的奥运,它关注人、热爱人、提升人,追求人的本质力量的自由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唤起人类对人自身可贵、不可轻视的不断认识、无限珍视。人文奥运的重要意义在于对奥林匹克生活哲学的展开与发展。奥林匹克主义的精神核心是积极的快乐的生活哲学。奥林匹克主义强调人通过自我锻炼、自我参与,而拥有健康的体魄、乐观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积极追求。奥林匹克精神奉守和平友谊的宗旨,团结鼓舞大众参与体育实践,以更高、更快、更强的进取精神和公开、公正、公平的法制原则激励世界各国人民特别是青年为建立一个和平的而且更美好的世界而奋斗。
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中,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地感受到对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由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带来的人文精神的渴求。人文奥运的理念中自然包含着当下中国人民乐观向上、改革进取的精神风貌,开阔开朗的胸襟气度和对人类文明的崇尚与发扬。人文奥运是人民的奥运,它体现了当代中国的民间关怀,它是百姓的奥运、生活的奥运,是以民为本的奥运。人文奥运所蕴含的以民为本、全民奥运、全民健身的内涵,不仅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极大扩展与弘扬,也是对现代奥林匹克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奥运会的生命力在于大众的参与,在于奥林匹克精神的更加广泛的普及。2008年奥运会在13亿人口的中国举行,标志着一百多年来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在历史的一个瞬间获得了巨大的飞跃。这是奥林匹克人文关怀的伟大实践,开启了奥林匹克运动的新起点,必将在奥运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参考文献:
[1]孙葆丽.北京2008年奥运会“人文奥运”理念初探.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04.
[2]高俊兰.2008年北京“人文奥运”理念之探略.体育科学研究,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