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的内涵范文

时间:2023-12-16 16:33: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乡村的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乡村的内涵

篇1

关键词 乡村 文化信息资源 共享工程

中图分类号:G258.22 文献标识码:A

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于2002年正式启动,在数字资源、技术平台以及服务网络建设等方面成果斐然。乡村文化共享工程在现阶段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文化信息资源不断丰富、来源更加广阔;服务点增多,覆盖城乡的服务网络体系逐步建成;各乡村把建立具有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地方特色资源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成果斐然;将文化共享工程与乡村党员干部、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结合起来,实现数字资源的共享,乡村文化服务网络在设施建设、服务水平以及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根据乡村的实际情况,通过多样化的现代技术手段与通讯设备提高资源的传输效率与使用率,互联网、有线电视、卫星等方式实现文化共享工程资源稳定快捷传输。

1乡村文化信息资源分类

(1)根据文化信息的来源划分:传统文化信息资源,主要包括非物质文化信息资源与物质文化信息资源;社会主义文化系统资源,是文化观在中国的实现,是指导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特色的核心价值体系。

(2)根据文化信息生产部门划分:党政机关文化活动产生的文化信息资源,党政机关是文化活动管理的主要机构,在文化活动管理中产生大量的文化信息资源;公共文化公益机构文化信息资源,主要包括图书馆、文化馆以及博物馆与科研机构等为村民免费提供的信息资源;公共文化信息服务机构提供的资源,以及公共文化产品开发企业的信息资源。

(3)从文化信息内容划分:科技类文化信息资源;文娱类文化信息资源;教育类文化信息资源;经济类文化信息资源;政治类文化信息资源以及卫生类文化信息资源。

2乡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现状

(1)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一致,经费投入不足。各级政府部门财政压力沉重,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经费得不到保障,导致管理人员编制与经费问题无法落实,设备引入、维护经费问题得不到解决。

(2)信息资源利用率低。虽然文化共享工程可以为乡村居民提供大量的文化信息资源,但是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以及地域差异,基层站点宣传力度不足,基础设施设备利用率不高,百姓对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了解程度有限;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受到信息鸿沟的影响,乡村居民获取信息有一定的障碍。

(3)政府政策支持不够与技术服务不足。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需要地方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支持,虽然工程开始之初政府已经颁布了相关政策,但并没有形成完善的配套支持政策,经费与技术支持力度薄弱,相关政策难以切实执行。

(4)文化管理体制不合理,乡村居民参与热情不高。政府在文化工程建设中既是管理者又是经营者,缺乏竞争机制,乡村文化机构设置不规范。文化生活的参与积极性与参与者的文化素质有很大关系,由于乡村居民文化素质有限,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匮乏。

3乡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实践性

3.1建立经费与人才保障机制

政府需将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经费纳入预算,确保乡村人均文化服务经费均衡;吸收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文化事业建设,通过资金社会化实现工程的可持续运转;加强文化部门、财政等对工程建设资金的监督,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建设由乡镇文化专干、大学生村官以及学校教师组成的文化工作队伍,为乡村居民的文化生活提供帮助与指导;通过信息化技术对乡村服务点工作人员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服务水平与服务能力;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考核机制,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积极性;发动民间艺人传承民族文化,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3.2建立文化服务管理体系

从文化共享工程项目开始建设到运行过程中系统的维护,都应制定量化管理体系,通过分析项目进程中的知识、经验教训,进一步优化项目管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工程项目,需要进行综合性管理。充分运用软硬件设施与资源,借助图书馆、文化馆以及企事业单位等的数字资源,建立资源共享共建体系,在政府、社会的共同参与下,形成职责明确、服务规范、优质高效的文化服务管理体系。

3.3开发建设数字资源

数字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是工程项目的核心,须在数量与质量上有保障,同时需要加强网络建设。数字资源在内容上要雅俗共赏,面向乡村普通百姓,增加农业科技知识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内容,使其具有实用性与大众性。同时要具有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关注少数民族与少年儿童的需求。解决数字资源版权问题,鼓励作品权利人授权文化共享工程使用作品,通过募捐、合作、优惠采购以及购买等方式实现数字资源版权自主化。

3.4建立健全监督评估体系

树立以人为本的绩效评估理念,强化公众对政府文化行政的监督责任,促进政府绩效的提高,使公众意识到自身享有文化服务的权利,也有维护文化服务提供秩序的义务;绩效评估过程包括评估准备、评估实施、评估分析以及评估反馈四个阶段,借助这一过程促进政府组织文化服务的绩效;根据工程的实践情况对文化体系建设不断修订改进,确定绩效考核的内容与范围,形成正确导向与有效激励;根据公众反馈进行改进;将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纳入到政府政绩考核体系,推动工程项目良性发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

4结语

乡村文化信息资源分类复杂,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成果斐然但仍有不足,需要在经费与人才保障机制、文化服务管理体系、监督评估体系等方面加强建设力度,同时做好数字资源的开发建设,为乡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单肖娟.基层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中的问题与思考[J].艺术百家,2012(S1).

篇2

充分发挥图书馆全民阅读主阵地作用,加强现代化、数字化建设,将图书馆打造成集阅读、展示、教育、培训和交流为一体的服务平台。实施农家书屋提升工程示范区建设,推进农家书屋与县级图书馆图书的通借通还试点工作。加快推进城乡阅报栏(屏)建设,合理布局设置报刊亭,在公园、宾馆、游客中心等窗口区域开辟书香气息浓郁的阅读空间。加强数字阅读服务内容建设,集聚优质阅读资源,传递文明阅读正能量,促进数字阅读健康发展。

二、实施阅读群体培养工程

建立校园读书角、图书漂流书屋,举办校园读书节,开展传习经典美文诵读、红领巾读书征文等活动,努力营造充满浓郁书香的校园氛围。充分发挥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读书活动引领性、示范性作用,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述学、评学、考学、奖学等制度和融选修、培训、中心组学习为一体的阅读服务体系。通过职工读书月,组织广大职工开展书香摄影、读书使用技能比赛等活动,促进职工阅读,提高业务技能本领。建立健全阅读惠民帮扶体系,着力解决没有条件阅读、没有能力阅读、没有习惯阅读、没有动力阅读的特殊群体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三、实施阅读精品引领工程

依托公共图书馆、新华书店、电视和报刊媒体,针对不同受众群体,有针对性地集中推介精品书目,开展精品阅读引领活动。开展畅销书、好书“月月评”活动,为广大读者选好书、读好书提供参考。开设读书专栏、专题进行新书推介和著名作家作品推介、本土作家作品推介等。

四、实施阅读活动示范工程

有组织开展全民阅读“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活动,以活动开展引领全民阅读。深化“六进”活动内涵,邀请专家学者走进机关、企业、社区、乡村、学校等,讲述百姓关心问题,解决疑难,开阔视野。继续开展送书下乡、送讲座下乡、“农家书屋•暑期乐园”、星级农家书屋创建工作,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提升乡村的文明素质。

篇3

一、对比:言语形式的内涵清晰

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是紧密相连的两个方面。言语形式服务于言语内容,言语内容依赖于言语形式。相对于言语内容的感悟,言语形式的感悟比较困难。这是因为,言语形式隐含于言语内容之中,按部就班地解读,学生难以发现;就事论事地讲述,学生难以领悟。为此,可通过教材改造,让表达方法凸显起来,清晰起来。这样,可再现作者的思维,亲历写作的过程,以加深文意的感受,促进文法的领悟。

二、示错:言语形式的准确理解

言语形式因言语内容而决定,言语内容以言语形式为凭借。可见,一切言语形式既是言语现象,更有实质需要。小学生阅读多关注内容,一旦引领他们关注言语形式,他们很容易被现象所迷惑,运用往往依葫芦画瓢,机械地模仿,难以准确地迁移。为此,可巧妙示错,超前调控,促其正确把握,准确迁移。如:阅读《埃及的金字塔》(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学生把握了“运用数字,描述事物”的方法,自己运用便容易出现“机械地运用”及“惟数字是用”的错误。为此,学生解言语形式后,教者这样引导:一同学学习运用数字描述事物的方法写了家庭的变化,请好好读读,你觉得片段中的数字好在哪里?为什么?

为强化示错效应,教学过程中,教者不要轻易点破,而要巧妙用错,细心引领,促其顿悟,让学生在深入思考中获得准确的理解和真切的感受。

三、融合:言语形式的魅力彰显

言语方式的魅力只有在言语内容中才能显示,言语方式的运用唯有在言语活动中才能凸显。从教学现状看,少数教师忽视言语形式与言语活动的融合,难以彰显语言的魅力;忽视形式迁移与文本内容的沟通,难以提升教学的效率。为彰显语言魅力,提升迁移效率,须将言语方式的领悟与言语内容的感悟融合一体。如:《凡卡》(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语言特色是通过细节凸显凡卡的悲惨命运,一般教师对“学徒生活”与“乡村生活”的细节会去关注,而“准备写信”和“美好梦境”关注不够,使得学生对凡卡悲惨命运的感受缺乏深度,对言语魅力的感受缺乏整体。因此,在关注“学徒生活”与“乡村生活”的同时,对开头和结尾可做如下处理:

体会“准备写信”的潜心之笔。文中准备写信这样叙述:“圣诞节前夜,他没躺下睡觉。他等老板、老板娘和几个伙计到教堂做礼拜去了,就从老板的立柜里拿出一小瓶墨水,一支笔尖生了锈的钢笔,摩平一张揉皱了的白纸,写起信来。”对此,可引导细心阅读,揣摩内涵:你认为“一小瓶墨水”、“一支笔尖生了锈的钢笔”和“一张揉皱了的白纸”是谁的?是老板的吗?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这很可能是凡卡早先准备的,“小瓶”、“笔尖生锈”、“揉皱”都不易被人注意,凡卡又将此放在老板的立柜里,更不易被发现,这既说明凡卡的聪明,又说明他为写这封信绞尽了脑汁,这与课文结局形成了强烈反差,进一步突出了他命运的悲惨。可见,这是作者的潜心之笔。

体会“美好梦境”的画龙点睛。文中的“美好梦境”这样叙述:“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搭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对此可这样引导:读了这段细节,你高兴吗?为什么?凡卡的希望能实现吗?为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什么呢?——凡卡的希望只能在梦境中实现,因为那封没有地址的信爷爷不会收到,即使能够收到,爷爷也不会带他回乡下去,因为爷爷是老爷家的守夜人,要有能力带他回家,就不会送他去当学徒了。这样,就能使学生从意味深长的结尾中加深对凡卡悲惨命运的感受,体会了细节描写的奇妙作用。

四、迁移:言语形式的内化运用

篇4

【关键词】农村广电网络;发展;建设与管理

现在占我国人口70%以上的农村有线电视正处在起步阶段,许多地方甚至是一片空白,发展农村有线网络,普及农村有线电视用户,解决农民看到看好多套电视节目是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广播电视工作的重点。这就是我国有线电视发展的基本国情,我们应该正视城镇与农村这种需求差别,正确处理好有线电视在城镇的提高和在农村的普及。很多边远散居地方的群众还看不到电视听不到广播。这就为我们广播电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加紧迫的任务,需要我们将广播电视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重视研究解决农村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和巩固问题,不失时机地占领农村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开拓发展农村广播电视工作的市场。

1.升级改造农村有线电视网络,不仅是我们广电部门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关注民生的实事好事

从抓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尽快将乡村小网络连起来,形成县乡村联网的大网络运行。这可能就是我们苦苦探索的农村广播电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从长远看,也是我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培养和发展广播电视市场;为广电事业走向产业化经营不可丢失的基础和必由之路。

加强县到乡村广电光缆网络建设,首先需要解决大笔的资金投入问题。我们要克服依赖于财政的投入办广播电视,也不能对一些有网络经营业务的投资公司抱有太多的期待,我们应该努力利用广播电视是党委政府的喉舌和宣传舆论阵地的重要性,积极争取乡镇政府在财力、金融信贷等方面的扶持,行政整合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将各方资金变为广播电视的资本市场,使这种资本增值、滚动发展。除了资金投入的困难,工程建设的难度也是可以预见的,据了解,现在乡镇最缺少的就是工程建设人员和工程设计、指导人员。我们要坚持先易后难,由近及远地启动和推进,不可能一气呵成,网络的做大做强,高层次大手笔的运作可以解决农村广播电视发展和巩固工作的大难题,经济效益的回报也是可观的。一般光缆网络设计寿命20年,如果用前10年的收视费还贷和开销,还可赚10年的钱,并且,网上用户还在逐年发展中,用户和网络经营方都达到双赢。

启动和加强县到乡村光缆网络的建设,还需要调整我们的工作思路和改进工作方法,这就是要看到农村广电市场的潜力,只有认识到农村市场的重要性,才能克服我们在投资和建设上的畏难思想,准确把握资金的投向和使用效率,从而增强承担风险的自信心。农村的用户潜力很大。现在农村用户是“又松又散”,没有形成规模化和集约化的资本市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未得到充分体现。有线电视发展在我国也就十几年的时间,经过了300MHz邻频前端建立、550MHz系统改造、HFC升级改造、可寻址收费终端管理系统改造,还有又准备上的有线数字电视整体平移等等,县城网络存在破旧及设备老化现象也需要升级改造,因为县级城区用户的有限增长和节目套数的再增加并不一定具有最佳效益投资比。在这方面,联通公司给我们做出了一个榜样,他们既抓固定电话,又要大力发展移动手机,继而又有“中国移动”等参与竞争,负债经营、全面出击、迅速向农村扩展光缆通信网,几年时间,网络遍及城乡,这种经营理念很值得借鉴。而我们只盯住在县城投入,迟迟不向农村运动或者在向农村运动中遇到眼前利益不明显就放弃的工作思路,是很值得商榷的。

2.大力发展数字微波单收站

广播电视向农村网络化的发展,是必然趋势和长远之计。但农村的情况很复杂,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需求程度千差万别,短时间内联网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差异也很大,对于那些居住边远分散,一时联不到网上的农户,要解决听广播看电视的问题。发展数字微波单收站弥补网络覆盖的不足,也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办法。在多数县,由于无线覆盖的滑坡和无线发射节目套数少等原因,数字微波单收站的发展正成为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新亮点。根据近期数字微波单收站发展情况,广电局除网络公司外现有的安装维护人员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群众开户速度的需要,考虑到一大批停播的乡村网络短期恢复工作可能性不大,农村数字微波单收站的发展还会大量地增加,我们应该改进工作和思维方法,变被动维护为向全体用户播放安装维护要领,培养用户自我维护的路子。网络加单收站覆盖的路子将成为农村广播电视发展的主体模式,让更多的农村群众能尽快地听到广播看上电视。

3.本着“着眼长远,积极稳妥,保本微利”这一基本原则,发展农村有线电视网络

网络是我们的生命线,用户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信息、网络的特点是成本集中,服务成本随着服务面的扩大而迅速摊薄。有线电视用户越少越亏本,用户越多越有利。所以,一旦建立一个网点,就必须花力气发展有线电视用户。市县广播电视部门开发农村有线电视,尽管这是一条艰难曲折的市场道路,这是一项薄利工程,但是这个市场很大,当形成一定规模后,就会带来规模效益。只要我们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就绝不会亏本,只要我们真诚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就一定会有收获,只要我们管理和服务到位,就一定会有盈利。有线电视在农村有市场,只要肯吃苦、善经营,是有效益和利润的。他们在摸索开发农村有线电视的实践中认识到:农民尽管不富有,但每年秋收后总还有点活钱,这钱怎么花,就看谁来引导。有的花在了打牌赌博;有的花在了宗教迷信;有的送到了酒馆;有的用在了人情世故。现在农村的年轻人,结婚置家几乎必有彩电,有线电视装不装就看我们争取。

4.培育和发展了农村广电市场的基础上推行职业化管理

如果说以光缆技术建造的有线网和以数字微波信号资源联系千家万户组成的无线网解决了农村广播电视的覆盖问题,我们还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网络长期维护管理的问题。过去农村广播电视事业不能巩固,说到底,一是在发展路子上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和调整,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事业长期巩固的管理问题。

篇5

一、苏科版物理实验教学研究现状

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在江苏省内实验区已使用近15年.该教材的特色之一为:以观察实验为基础,关注探究的本质内涵.虽然经过多年的教改实践,苏科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缺乏理论指导和资源支撑,教学情况并不容乐观,“应试”的痕迹仍较深,“重讲授轻引导”、“重知识轻应用”、“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较为普遍.分析已有的物理类研究课题发现,研究目标主要围绕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目标、内容、教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但是对信息技术应用及资源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很少,更没有专门针对于苏科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课题研究,造成物理实验课堂效率较低.在这种背景下,需要新型的教学模式及丰富的实验资源来改变现状.

二、大数据视野下数字化物理实验

在大数据视野下,能够实现个性化学习.通过数字化技术辅助,初中物理实验直观鲜明地呈现实验现象,及时反馈实验数据,使学生适时、多次、多样化地深度研究实验数据,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探究意识、科学思维品质,从而培养未来的数据分析师和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三、大数据视野下利用数字化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1.培养学生在合理时间内挖掘、分析数据得出普遍意义的规律,进而发展科学思维是时代的要求.大数据的发展以及基于此的教育环境和教育空间的设计,将产业、社区和知识完整地连接每个学生,实现了杜威所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实用主义教育现实;社区和新乡村运动以及第三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变化和信息化支持,则体现了教育未来的终极愿景:人和技术共同进步、混合发展,创新成为时代的主题.在大数据时代,服务于终身学习和学习个性化以及学习行为支持的各种柔性教育的信息系统将得到开发和应用,翻转课堂、在家上学、社交网络以及教育行为信息系统可视化的研究,将变教育学为实证科学.

2.初中是人的发展关键期.数字化物理实验是学生深化探究、发展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人类的一切智力活动都是建立在思维活动基础上的.人们的思维活动,又被思维方式所规范.所谓思维方式,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在思维活动之前既有的、把握客观事物的相对稳定的思维结构.原有的归纳规律的方法与途径,有时不具有普遍意义,而且耗费学生太多的学习时间.在数字信息爆炸的今天,已经不合时宜,要培养学生的大数据视角下的科学思维,就要在初中阶段重点研究.初中学生的科学思维有近四分之一处于形式推理阶段,大部分处于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能否过渡好很关键.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发展挖掘数据能力、掌握高效分析数据方法,对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至关重要.这有利于学生实现科学探究方式多样化,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篇6

关键词:金溪县;明清古建筑群;“三雕”艺术;数字影像博物馆

江西省境内地理环境复杂,文化差异形成的不同的文化区。据考证北部开放地区在历史上最先接受来自中原的文化,由此衍生出了其独特的民俗形式,奠定不赣俗的基础。赣文化经长期发展又派生出一系列自己的文化分支包含了浔阳文化、豫章文化、临川文化、庐陵文化、袁州文化、赣南客家文化等诸多子系统。临川文化以临川古治属为核心,涵盖现今抚州市十余县区,生成于秦汉,兴盛于两宋,延绵于明清,影响于当今,是赣东江右民系创造出来的区域性文化,是江右文化的重要支撑部分。临川文化区地形的北部抚河冲积平原与丘陵区就包括金溪县大部地区与临川、东乡共同组成临川文化核心区。金溪县保存的最具中国特色的古村落建筑群及依附于古建筑的民俗“三雕”艺术是临川文化的活化石。80余古村落,920处古建筑,村落中大量明清时期的古民居、祠堂、书院、牌坊、戏台、庙宇、古道、水井、古桥梁保存完好,并留存着明清时期古朴的生活气息。建筑外观平直平实,被建筑专家称为“印斗人家”。

近年来提倡的城镇化建设,使得传统村落正在逐步消失。北京大学旅游规划与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平均每天有300个自然村落在消失,乡村古宅的消失更难以计数。据统计,我国65万个传统村落中,现在仅存3000个左右,比例为0.5%,这意味着99.5%的古村已经消失。民居建筑消亡导致其所承载的活态的传统文化也随之失踪。古村落文化艺术的发掘与拯救工作是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拯救工作的重要项目,对相关工作人员提出了挑战。将古村落文化研究深化为古村落民俗艺术这一分支,古建筑及“三雕”艺术考证是民俗艺术学科的一项重要的专业研究课题。

金溪县古建筑群翘脚飞檐、青墙黛瓦,是赣派建筑的典型代表,其保存完整程度甚至超过了江西流坑,其中建筑群内大量的“三雕”艺术是中国雕刻艺术发展的“活化石”,保有明清雕刻的完貌,是赣明清雕刻艺术考证的有力证据,为民俗“三雕”艺术的技艺传承和人文思想渊源提供了宽阔的研究空间。赣派建筑风格以青砖灰瓦、马头墙、双披屋为典型特征;格局为二进三开间,堂厅各一,面阔三间,明次间分为厅堂、臣室,一般都是左右对称,木构穿斗式梁架;人文环境布局中则采取厅堂宝壁两边侧门的上方设神龛的方法,狭小的天井都在堂前,既可采光通风,又有四水归堂之意,布局中蕴含“天人合一”思想,是赣派建筑及儒家文化的重要体现,是中国古建筑文化中极其华美一章。

金溪县等江西古村落中依附于古建筑的“三雕”艺术风格、工艺、图案、古村落的自然环境布局是赣派建筑的宝贵遗产,其营造出的自然美与艺术美相结合相融洽环境空间都是江西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但由于相当部分古村落中建筑装饰、材料等缺乏有效的保护,其中一些具有重要艺术文化价值的木雕、石雕、砖雕、门窗等构件被暗地买卖;因缺乏有效的监管控制,使得部分具有突出文物价值的村落构筑物,人为损毁的现象严重。以金溪县陆坊乡上李村为例:整个村庄规划齐整,四通八达,村边沟渠、水塘(池)纵横清澈且道路平坦整洁。各具特色的古建筑群散落在规划整齐且崭新的现代式高楼中,其原有的古风遗韵还存在:青砖黛瓦马头墙、古戏台、古祠(庙)与古绣花楼等。但是人为撬盗,损失严重使得部分古屋的木雕、石雕、砖雕和匾额陆续遗失。遭到人为破坏部分古建筑其形状可谓千疮百孔、惨不忍睹。文字与花纹的砖石、围墙窗棂,门角,壁板与室内雕刻了精美物象的木板和匾额,均遭到不同程度地被撬损断裂,这些情况的出现是对金溪县古村落文化艺术的重视度的低估、对古建筑“三雕”艺术价值的忽视所导致的保护措施的不力原因造成的。要加大对古建筑及“三雕”艺术的保护、使赣民俗文化艺术得到弘扬和发展,构建金溪县本土民间雕刻艺术数字影像资料馆迫在眉睫,数字博物馆的建立及后期的宣扬工作,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引起民众的关注,对促进赣民俗文化的传播和赣“三雕”技艺的传承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增强地方政府对古文物的保护意识,可以为江西省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提供可借鉴的地理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氏族风俗、古建筑科技、“三雕”艺术、工艺传承等多方向、多层次的、多专题图片和影像资料。

数字博物馆建设技术人员将采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把古建筑群及依附于古建筑的民俗“三雕”艺术借助数字媒体艺术多媒体属性打造成具有现场感、可与参观者进行交互、可在网络上进行下载,并可重复使用的视频、游戏、图片、模型。可为更多的人了解金溪县古建筑风貌及“三雕”艺术及工艺制作技法提供便利,可避免不断往复两地造成的时间和财物的浪费。这些宝贵的资源在数字化平台的开放,服务于社会,让更多的人了解江西省临川文化的重要部分金溪县古建筑群及其民俗“三雕”艺术的艺术魅力,领略古文化的精髓所在,对赣文化的传承传播具有重要的作用,突出数字博物馆在信息社会中的传媒功能,也有利于金溪县旅游文化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提高。从艺术与科技的角度来说,十三.五期间,互联网+项目、数字媒体技术、影像互动技术对古村落民俗文化艺术开发项目、非物质文化申遗工程、传统文化保护工程都提到日程上。用影像视频纪录金溪县建筑群布局、建筑风格格局;用图像影像纪录建筑群内部“三雕”风格、工艺、图案、内涵;用图像影像纪录金溪县民俗“三雕”技艺传承历史、渊源及雕刻艺术特色个案。从文化传播、民俗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向出发,运用影像等数字媒体手段纪录、从艺术学角度出发、对金溪县明清古建筑群及“三雕”艺术进行系统、专业、多层次、多项目的考证研究可以为江西省古建筑遗址数据库和国家住建部的“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平台提供数据资料、可以为地方志提供影视资料、为旅游产业、为江西传媒产业、为江西文化创意设计方向产业提供影视设计和研究资料。对金溪县古建筑群保护工程办公室与旅游产业公司、M民俗三雕艺术研究机构:提供实例、史实资料、学术研究、展示与传播宣传、经济项目研发提供了具象的史料集;为金溪县古建筑群工程办公室的古建筑群复原、融造,为住建部的“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平台的构建提供研究资料,落实赣派民俗三雕艺术的保护;为学界、业界提供古建筑群浏览图像、视频作为历史价值学术的研究依据。

从以上角度表明,金溪县明清古建筑群及“三雕”艺术数字影像博物馆的建设可以通过内容、技术与数字化展览相结合的手段,充分体现赣民俗文化艺术保护的意义与价值,突出应用创新性,引领江西省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切实做到合理把控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在汲取现有考古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实数字化展示内容;提升观众数字化观展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参考文献:

[1] 叶若琛,王金平.传统民居石雕装饰艺术特征分析[J].工业建筑(增刊Ⅱ),2016.

篇7

伴随着我们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我国已经实现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顺利转变,原有集体企业也大多进行了重组和转制。一系列的改革政策使得农业的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和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在发展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也给统计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更高的要求。加强统计调查方法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变得迫在眉睫,这需要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对原有统计方法和制度进行变革,创新和改革在统计调查工作方法,以适应农村生产新形势的需要。

一、当前农业生产中统计调查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统计调查体制相对滞后,缺乏快速应变的长效机制。

现有的统计调查管理体制是:政府综合统计部门及各业务的主管部门统计双轨同时运行。虽然有明文规定,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都是各自行事,没有有效的形成配合,统计的指标体系交叉重复导致“一数出多门”。还存在统计系统的内部里既有国家直属调查队又有地方的统计局,出现“一门出多数”的现象。政府综合统计管理部门的统计范围应该是全社会的,调查的内容也涵盖着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本文由收集整理等众多方面。但是,他没有发挥好统计信息、咨询、监督和社会的重大调查数据的综合控制管理功能,工作模式都是发个统计文件就完了,与它的政府部门职能不相适应。

(二)统计调查方法应用简单,没有事后的校验和评估论证功能。

计划经济时的统计调查方法已经适应不了现在的市场经济,但是,现在还有一部分农业生产中还以全面调查为主,因为人力物力财力及调查的对象不同,对于基础薄弱的地方,这种常规统计调查方法大多成了走过场或者流于形式,统计的结果也必然大打折扣。虽然当前也有的采用抽样调查,但是应用的一般都是国属调查队,有些地方的统计部门也采用抽样调查,比如对农业的农产量和农民收支等数据进行调查,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调查网络,形不成规模,也不能对农业生产进行科学的预测,也没有建成事后的校验和评估论证功能。

二、统计调查方法在农业生产中的综合应用研究

(一)丰富农业统计调查数据的内涵功能。

伴随着我国现代社会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农业生产信息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统计调查过程中,必须要把数字作为主要指标进行调查,对于来自农村一线的各种生产调查,要对类别进行分组化归类整理,经过一乡一户直到全市的多次统分相结合的数据转换以后,继而形成每次每季每年的汇总表格。也只有经常从事农业生产实践及数据汇总的人,才可以明白统计数据里包括相对真实的软数据、真实性较强的硬数据以及根据对各村组生产实际的调查结果来进行科学推算的数据,以及明确统计数据内涵的差异性和同一性,更有利当好领导决策参谋。

这些汇总表中体现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总和,而有着深刻的内涵,以使人们直截了当的全面掌握农业生产实际中的调查数据,同时,也可以容易的从中发现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使农技干部对当前的农业生产发展做出正确判断,继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二)推行多主题的抽样调查,建立科学实用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

一份好的农业统计调查应该涉猎到农业生产的专题调查研究、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指标性数据落实情况、特色农业的区域化产业化生产状况、分品种种植状况和产量分析、产业结构调整的布局及农业生产的种植面积等内容的调查数据统计,应该是一种可以上下联动来建立的农业生产科技应用水平及现行农业生产发展所必需的信息收集、分析、处理的一体化运行体系。

(三)加强农村经济运行动态监测和跟踪,拓展统计调查领域。

因为我国现行的常规统计调查的方法比较落后,很难及时的反映出多变市场的动态及农村经济在运行中的难点和热点。加强动态监测,成为统计调查的一个重要而急迫的任务。因此,需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对这一方面进行加强,比如通过月报、快报、季报及年报相结合的方式,体现出监测的前瞻性,正确的分析判断出当前农业生产发展的趋势,多出统计精品,以期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

篇8

1.定位准确,突出科技主线。

南阳是个农业大市,素有“中原粮仓”的美誉,农业和乡镇企业在南阳市的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农村需要电视,农民需要知识。按照“说乡亲们的事儿,让乡亲们说事儿”的节目宗旨和定位,《乡村纪行》栏目设有《乡村大喇叭》、《村里村外》、《专家说农事》等子栏目,从不同侧面贯彻栏目的总体需求。许多活跃在农村第一线的基层农业科普工作者以及孜孜不倦学科学、用科学、靠科学走上富裕路的先进典型走上我们的荧屏。我市农科所的专家李金锁甚至开玩笑地说,《乡村纪行》让他成了电视明星,现在他的“追星族”——急于获得科技知识的农民观众可不少于那些娱乐圈的明星大腕呢!

2.走进基层,贴心服务。

《乡村纪行》节目组的同志平均每星期都要下乡采访两三次,足迹几乎踏遍了南阳市的13个县市区的所有乡镇。在采访中他们遇到过狂风暴雨,遇到过漫天大雾,经历过白雪皑皑,更顶住了盛夏酷暑……同事们打趣地说,他们越来越像农民了。为了这片田野永远充满着生机和希望,他们甘愿做一只在乡间采花酿蜜、奔波劳碌的小蜜蜂。

3.精心制作,“农”味十足。

《乡村纪行》是电视专题节目,这就决定了栏目必须善于运用画面、声音、特技、音乐、字幕、图表等一系列电视手段,用电视特有的方式表情达意。同时,该栏目又是一档农业节目,这又要求编辑记者在运用电视手段的时候,要时刻考虑农民观众能否看得懂、听得懂,是否接受、喜欢。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们从现场采访、镜头运用、栏目包装、语言串联等各方面都做了精心设计和细致安排,逐步确立了乡土气息浓郁、轻松朴实自然的栏目总体风格。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的栏目就十全十美。通过几年来对栏目的审看,我认为它的对农宣传报道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怎样在原有的基础上使我们的对农节目精益求精,真正成为农民朋友的一道文化大餐呢?我认为应在以下几方面多下功夫:

1.潜心研究农民观众究竟想看些什么,选择好报道的切入口。

有关部门曾对农民究竟想看什么做过权威性的调查统计,列前三位的分别是“重大政令”、“批评曝光”和“致富信息”。农民最喜欢看到的还有身边变化着的事,以及与他们切身利益有关的信息。去年我台《乡村纪行》曾播出了一个养黄粉虫带动乡亲致富的女大学生的故事。因黄粉虫养殖在南阳并不多见,且前景看好,播出当晚就有许多农民打来热线电话,甚至节目播出一两个月后,仍有附近县市区的农民观众打电话询问,追寻致富信息源。

2.恪守民生理念,坚持以农民的视角宣传报道农村改革发展。

对农宣传报道切忌高台教化,要考虑农民的收视规律、收视习惯和欣赏情趣。选题注意以“小”见“大”,要以“小切口”反映“大民生”、“小故事”展示“大视野”、“小人物”映衬“大背景”、“小事件”反映“大主题”。我们现在的很多节目,几乎已经程式化,一说新农村文化建设,就是文化大院,人们扭秧歌、唱戏或看书;一说惠农政策,就是对政策泛泛解读,追求大而全,而很少走进人物内心,挖掘事件内涵,做到以小人物、小事件、小故事为载体展开报道。一句话,把一件事情讲清楚可能很容易,但要把每个故事都讲精彩,却不是每个编导都具备这种能力。所以,提高编导讲故事的能力势在必行。

3.坚持“走转改”,深入农村抓“活鱼”。

现代农民欣赏电视十分讲究真实、快捷、生动、形象,若是单纯的画面、解说、数字以及政策的照本宣科,可能没有几个人会感兴趣。这就需要我们的编导在选题中找故事、找角度,不要以为自己处于基层就真正了解基层,要多下乡采访,在采访中发现,在发现中学会冷静思考,要善于挖掘和发现那些务农致富或是务工致富的闪光点和智慧,要掌握足够丰富的背景信息,包括市场信息和主人公的周边信息,从这些信息中往往可以捕捉到意想不到的惊喜。只要用心,一个平常的选题就会折射出不一般的亮点,故事也才会因精彩而生动。

4.轻松讲科技,在节目的好看、耐看上多下功夫。

我们都知道,农民朋友喜欢通过电视来获取科技知识,但怎样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让观众轻松获取知识呢?我想要想让严肃、严谨的科技变得不再那么枯燥、乏味,我们就要学会轻松的讲述方式。我台的《乡村纪行》栏目专门开设了《专家说农事》子栏目,并建立了自己的专家库,把专家、技术人员请到农民的田间地头,针对农户种养殖问题现场办公,颇受农民欢迎。但我总认为这种形式过于死板,就是现场声配以字幕,最多加上重点提示,这样讲,就是平铺直叙,没有起伏,而且显得冷冰冰的。知识是讲明白了,但对观众的吸引力就会差一点儿。我们能不能多动动脑筋,用故事化的理念,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话,围绕着农民的兴趣点来轻松讲科技呢?当然,把节目做得轻松、好看有很多元素,但大体上只要把好玩的事,有趣的人和有意思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信这个节目一定会让人喜闻乐见。

篇9

以点突破打造一个新亮点

从2012年下半年起,六枝特区郎岱镇阿乐村开始有了“名气”:青山环抱、绿树茵茵,一栋栋农家“小别墅”掩映其间,魅力阿乐吸引到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农家乐、农家旅馆大受亲睐。

短短不到两年,阿乐村这个曾经落后、闭塞的小山村,摇身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新农村。

走进该村,超市、村民上网室、民俗陈列馆、腰鼓队、舞蹈队……眼前呈现的一切都让人感受到美丽乡村建设给阿乐村人带来的实惠。

去年初,六盘水掀起了新一轮新农村建设的,阿乐村成为美丽乡村的打造试点。六盘水市委、市政府及六枝特区委、区政府要求把阿乐村打造成为六枝特区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样板,从单纯的民居改造向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升级。

于是,在规划建设中,六枝特区以阿乐村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借助黄果树瀑布及牂牁江等旅游资源,着力打造阿乐乡村旅游品牌。

随着阿乐村农民文化主题公园(湿地公园)、“阿乐泉”古井改造、农家乐样板示范户、停车场、农家旅馆、农业观光大道等旅游工程项目建设的推进,阿乐村观光旅游产业初显雏形。

同时,六枝特区在该村建起了2000亩油茶基地、500亩魔芋种植基地、500亩的中药材基地、400亩的精品水果基地和1200亩高标准蔬菜基地,进一步促进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在一系列举措的实施推动下,阿乐村迅速成为六枝特区乃至六盘水市乡村旅游发展的一张“烫金”名片,成为六枝特区新农村建设的亮点。一时间,前来考察、旅游的人络绎不绝。

串点成线打造一条示范带

六枝特区决策层并没有吧眼光仅仅盯在阿乐这个单纯的点上,他们在筹划着打造一个示范带,以示范点调动农户积极性,促进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以示范带调动各方支持,积极促进规模效应形成,通过“双调动、双促进”推动全区美丽乡村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六枝特区既抓村庄整治的外部硬件建设,又抓农业产业化实现增收致富,更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及村民的素质提升,使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了综合发展。

首先,成立专门机构,对示范带上的各个点进行规划指导,协调相关资金、项目,实现村庄整治与产业发展双结合。

其次,组建领导专班,由一名副县级以上领导带领一个工作组点对点进行重点帮助,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同时,积极整合资金捆绑建设,把危房改造与“四在农家”建设捆绑实施,给予每户农户6000元危房改造补助,并借助贷款三年贴息、“3个15万”等优惠政策,既实现了对农村危房的改造,又扩大了新农村的建设面。

六枝特区还积极进行生态移民整村推进以及工业园区拆违集中改造,把自然条件恶劣的边远村寨整体搬迁到公路沿线、街道,纳入美丽乡村打造范围。

此外,以地方特色文化为重点进行深度挖掘,提升美丽乡村的文化内涵;鼓励企业和农民主动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

六枝特区通过进一步加强对乡村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为自驾游客和散客深度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补雨村、阿乐村、西陵村、扁槽村等新农村不仅单独成为乡村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而且还连接成了一条新的旅游路线。

截至目前,全区已形成“五线八点”的格局,即贵烟线、水黄线、六纳线、六六高速、六镇高速五线;牂牁江、梭戛生态博物馆、陇脚布依生态园、木贡温泉、黔中水利、懒龙桥水库、旧院水库、西戛八个自然风光及生态移民工程点。

由线及面打造一片新农村

据六枝特区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去年至今,全区共投入资金数十亿元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包括民居改造、村寨道路硬化、乡村旅游开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去年共改造、建设乡村民居1.5万余户;今年将要改造、建设民居3万户,打造美丽乡村206个,目前各项工作正有序推进。

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全区共硬化通组公路209.75万平方米、串户路80.77万平方米、绿化58.68万平方米,修建垃圾池336个、公厕344所、排水沟667条,有力地改变了村寨“脏、乱、差”的情况。

目前,六枝特区已有75%以上的行政村基本建成通村水泥路,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为促进农民增收,该区通过对“小农水”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进行整合,逐步形成了“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田园化生产格局。创新思维,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结合乡村旅游大力发展茶叶、魔芋、绿壳蛋鸡(鸭)、梅花鹿等特色产业,加快了当地群众的增收步伐。

此外,六枝特区全面推进“村村通”、“户户通”等工程,为19个乡镇接通了数字电视,修建“农民文化家园” 40个、村级精神文明活动中心 17个,组建文艺队伍127支,使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进一步充实。陇脚乡补雨村党支部书记郭荣文说:“每逢喜事或节日,村民们都会相互邀约载歌载舞,共享幸福的生活。”

篇10

一、引言与文献回顾

贵州省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旅游的开发工作在国内起步也是比较早的,近年来贵州省政府制定了不少积极的政策来推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着乡村旅游信息术语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问题,为贵州省乡村旅游业带来了不小的阻碍,为了带动贵州省乡村经济的发展,也为了提升贵州乡村的形象,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实用性比较强的乡村旅游信息术语的标准。乡村旅游信息术语标准的成熟,能够有利于市场分类和产品开发、以及乡村旅游信息化的建设。

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硕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数据库、超星图书等进行了检索发现国内外对乡村旅游信息术语标准化的研究是一个完全空白的领域,但是有在术语方面和林业信息术语标准化方面进行的研究。李玉恩(2005)的术语与术语标准化概要叙述了术语的定义和术语使用上存在的问题,介绍制定术语标准的一般程序和有关规定,进一步阐述开展术语标准化工作的基本任务、工作方法和应遵循的原则。郑述谱(2005)的术语的定义,以不同角度、不同的研究方法为视角来全面阐述俄罗斯术语学派对这一问题的各种不同论点,并做了评析,给出自己对术语的定义。刘书剑,彭道黎(2011)进行了林业信息术语标准化研究,用科学系统的方法严格按照编制流程制定能覆盖林业信息化主要内容和关键技术的术语标准。赵明泽,李锦业,(2011)建筑业信息技术应用基本术语标准研究,详细介绍了《建筑业信息技术应用基本术语标准》的编制背景、设计原则和内容。本文则在已有的其他行业的术语标准化研究以及以上有关旅游术语和术语研究的基础上对贵州省乡村旅游的信息术语标准进行探讨和分析,这对于今后的乡村旅游信息术语标准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贵州省乡村旅游信息术语标准化的意义

术语是各门学科的专业用语,是通过语音或文字来表达或限定科学概念的约定行语言符号,同样在信息的交流和存储中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术语被制造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便于交流,所以标准性是术语的基本特征,只有标准的术语才能够在交流中起到桥梁的作用,所以术语的标准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对于术语标准化的作用,具体来讲可以划分出专业的界限和概念的层次,也能够促进学科的建设,同时还能够加深学科之间的交流等工作。

贵州省乡村旅游信息术语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并且在整个旅游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与之相应的旅游信息术语的标准化也是一项复杂但却重要的工作。贵州省乡村旅游信息术语标准是当今贵州省乡村旅游信息化建的基石,是实现贵州省内乡村旅游信息系统之间信息共享的基础,是规范和统一贵州省乡村旅游信息化用语的必然要求,同时也对其他省以及我国的乡村旅游信息术语表述标准的一个示范。

三、贵州省乡村旅游信息术语标准化建设

(一)贵州省乡村旅游信息术语标准化的指导原则

一般来讲,专业术语在进行标准化的时候,首先需要遵守的是与本专业或者本学科相关,其次还要经过专业的比较和细致的筛选来制定出能被大多数人普遍接受的术语体系,这在我国已经出台的《标准编写规则第1部分:术语》和《术语工作原则与方法》中有专业的规定。具体来讲,专业术语的制定不仅需要考虑事物的内涵,还需要考虑的还有事物的外延,并且还需要具有科学性、稳定性、单义性,还需要具有约定俗成性,也就是能被大多数的人们所认可,同时还需要有国际性,来保证能够与其他国家或者其他学科的交流和探究。所以,贵州省乡村旅游信息术语标准化的建设,要在具体的实施中突出重点,保证用者为先、由大到小、由粗到细,不断深化。因此贵州省要想使乡村旅游信息化标准化建设,需要按照上述的建设原则,再结合贵州省乡村旅游业的客观发展需求,来进行具体的建设工作。

(二)贵州省乡村旅游信息术语标准化的方法

1、总概括

为了更全面的规定乡村旅游信息系统建设及常用术语,经过一系列资料的搜集,最终决定用原旅游六要素(旅游基本要素)和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旅游发展要素或拓展要素旅游基本要素和来作为乡村旅游要素术语,即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同时为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特把乡村旅游有关的主体归为一类,主要包括政府、企业、社区、居民、旅游者、科研机构。基于这个大的框架,同时参考已有的乡村旅游信息术语和旅游业基础术语、旅游服务基础术语的成果,提出每个框架下更加全面的与贵州省乡村旅游相关的术语。

2、具体的制定方法

在确定专业术语的时候,会用到不同的方法,所以在术语标准化的工作中,也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本文在查阅大量的旅游术语相关资料,并且借鉴其他行业术语的标准化的方法之后,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具有代表意义的旅游信息术语标准化的具体方法。首先是重新定义法,也被称为统一新旧的方法,这种方法的适用对象是现有的术语,适用的情况是随着使用的需要,可能会对同一件事物进行了两种或者是多种的专业命名,这样就可能对以后的工作造成很大的困扰,所以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比如被人们熟识的深广度、简洁程度等,来确定一个更合适的术语;其次是缩略法,这种方法的适用对象也是已经存在的专业术语,但是这些术语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及时比较发杂,实用性不大,这就需要对它进行缩减,留下最能概括原事物并且非常简洁的一部分作为专业的术语;最后还有派生词的方法,这是决定术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新生事物出现的概率大大增加,和原来相比,我们身边出现了很多新的事物,比如手机、互联网等,旅游业受到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也出现了很多新的形式,过去人们旅游可能是三五好友结伴而行,现在不仅是好友,即使是陌生人,只要是目的地相同,都可能结伴而行,不仅安全而且经济实惠,所以很受现在人们的欢迎,也是现在旅游团蓬勃发展的原因,所以,现有的专业术语已经满足不了快速产生的新事物,需要对新事物进行新的命名,此时派生法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选择和它相近的事物名称来衍生命名,既简单又能很好得被人们所理解接受。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方法;如造新词法、借用和转换法等。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新的内容和新的情况,这要求人们要结合其他行业的已有成果去寻找并且给出恰当的定义。本文在将术语编制工作的方法结合对相关文献的分析、综合和研究形成的《贵州省乡村旅游信息术语及表述标准》由相关的专家组和专门对其进行审定。尽量选择成熟术语,减少争议,贵州省乡村旅游信息术语的数量将会随着术语定义和“术语标准”的修编不断的完善。并且还将《贵州省乡村旅游信息术语及表述标准》发给相关的单位来征求他们的意见,然后收集他们的反馈信息,小组成对对其反馈的信息进行讨论并做出修改,形成最终的《贵州省乡村旅游信息术语及表述标准》。

(三)标准的制定和使用

实际的使用是术语标准化制定成功的关键,也是所有工作人员努力的目,更是标准化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从更好更方便地服务使用者这一基点出发,来制定简洁实用的标准。本文的术语标准制定工作考虑的代表性因素主要有三点,首先是经济,经济性是术语标准化工作需要考虑的基本因素,因为标准化的术语能够让使用者达成共识,在使用中提高工作的效率,这就是术语标准化的经济性;其次是准确性,不管是术语的确定还是标准化的制定,都需要准确性作为前提,错误的标准化不仅不会为使用者带来便利,反而会造成更大的困扰,所以必须要保证标准性,来减少使用中的误差;最后术语的标准化还需要得体,因为术语的使用一般会有特殊的语境,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在术语标准化的工作中,需要选择那些最得体的方式。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贵州省乡村旅游信息术语标准化问题,而实质是为了对制定的标准化术语的使用,来带来贵州省乡村旅游业的进步和发展,这才是信息术语标准化的根本目标。所以,在标准化术语使用的过程中,使用者也要有术语标准化工作的意识,这是由于使用者能够零距离的接触标准化的术语,能够切身体会到标准化术语中出现的问题,所以需要在实践中及时地反馈有效信息给制定者,来保证术语标准化工作的准确性和实用性,为信息术语标准化工作贡献一份力量。

四、总结和展望

贵州省的乡村依然保存着传统的、原生态的风貌,具有很大的旅游潜能,但是由于政策和经济等各种条件,贵州省乡村旅游业没有很好的发展起来,幸运的是国家和贵州省政府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为了提升贵州乡村的形象,更为了提高贵州省农村的经济水平,不管是领导部门还是村民都在尽自己的一份力来保证工作的顺利稳定实施。整个工作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术语的标准化算一个,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农村也已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出现了很多新的事物,相应的村旅游信息化标准领域也将会出现很多新的术语,必须要对这些新的术语进行一个全面的规范的定义,这在发展贵州省乡村旅游业上有着很迫切的需要,不仅能够促进乡村旅游信息化工作的进程,也能够更好得宣传贵州乡村,更大力得吸引游客资源,带到旅游业的发展,除此之外,还可以为其他省份做出示范,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来促进全国旅游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