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体系建设范文

时间:2023-12-16 16:33: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物流体系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物流体系建设

篇1

关键词:竞争力;港口物流;物流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1.港口物流竞争力与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的关系

物流体系是物流业的载体和支撑,是物流业的骨架和脉络,包括物流要素的集成机制和物流资源的配置方式。物流体系是制约物流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物流业的兴衰和竞争力取决于物流体系的结构与效率。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是与现代物流体系的形成与健全密切相关的。

港口物流是指港口城市利用其自身的口岸优势,以先进的软硬件环境为依托,强化其对港口周边物流活动的辐射能力,突出港口集货、存货、配货特长,以临港产业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优化港口资源整合为目标,发展具有涵盖物流产业链所有环节特点的港口综合服务体系。随着港口建设深水化、布局网络化、业务物流化、港城格局一体化、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港口物流服务中心、商务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和人才服务中心于一体,朝着全方位增值的物流功能发展,港口物流业已经发展成为新时期推动海洋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性产业。

企业竞争力是指一个企业能够长期以一种比其他企业或竞争对手更有效的方式提供市场所需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它表现为企业产品或劳务的独特性、价格优势和市场占有率,产品研究开发、企业经营管理、企业利润创造等能力的高低。港口物流竞争力可以定义为港口物流所具有的资源享赋竞争优势、政府政策支持、产业创新能力、物流企业能力和信息技术水平等能力,最终体现为通过区域内部的良性竞争将以上各种资源、能力有效整合而形成的争夺资源、开拓市场、占据市场并获得利润的综合竞争能力体系。

港口物流在现代物流体系中起到的枢纽作用,越发的突出和明显,如何提供全方位的高附加值的物流服务,发展和突出港口物流,从战略角度增强港口物流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地完善浙江现代物流体系是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2.浙江港口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2.1集疏运体系有待改善

港口集疏运系统是与港口相互衔接、主要为集中与疏散港口吞吐货物服务的交通运输系统,包括集疏设施、集疏运方式及集疏运管理。近年来,浙江大力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构筑起了以港口、市区为中心,以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主干线为骨架,公、铁、水、空齐头并进的综合集疏运网络体系,为港口物流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是与鹿特丹、安特卫普港、香港、新加坡等港口物流业发达的港口城市相比,当前舟山港口的集疏运体系建设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以宁波港为例,甬台温高速、甬金高速等高速公路由于收费和未与主要港区直接连通以及路网衔接不畅等原因,大容量疏港通道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铁路方面,铁路集装箱作业站、集装箱专用货场尚未建成。宁波至浙赣沿线、长江流域等主要城市的集装箱班列尚未开通,极大地制约了铁路作为宁波港集疏运通道功能的发挥。内河水运方面,宁波市内河航道网基本局限在市域范围内,未能与长三角内河航道网实现有效对接,也没有实现与沿海港区的有效衔接,致使内河在港口集疏运方面的作用极为薄弱。目前,疏港货物依然大量依靠公路运输,铁路、内河运输“短腿”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疏港货物多种运输方式发展依然不平衡。

2.2港口物流行业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物流企业是港口物流发展的微观基础,只有物流企业不断的盈利和壮大,港口物流业才能得到健康发展。目前,浙江港口物流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行业整体水平不高,一般都起步于传统的运输和仓储企业,结构单一,主要集中在为生产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的工业物流,在商业配送的物流活动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加上物流企业主要从事仓储业和多式联运业,涉足第三方综合物流业务的企业较少。新型营销方式的连锁商业发展相对滞后,很多企业仍然管理粗放,原材料、产成品库存过大,部分运输、仓储企业设备简陋。绝大多数物流企业还不能实现物流设施自动化和物流经营网络化,信息管理的手段和渠道落后。

2.3港口物流发展的软环境有待完善

港口物流竞争力的高低不完全由港口设施的规模、吞吐量的高低等硬环境所决定,更关键的是由当地的航运服务、金融、法律、信息、教育等相关行业的软环境所支撑。浙江港口物流经过跨越式发展,包括航运服务能力和水平在内的软环境有了很大的提高。如宁波港引进了先进的机械,大幅度提高了集装箱装卸速度;电子口岸的运行,为货主、船公司提供了更加高效的服务等等。但是从整体来看,在金融、保险服务等软环境方面,与国际先进港口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如港口及国际航运必需的金融、保险服务体系相对滞后,港口及航运培训业不发达。

3.增强港口物流竞争力。加快浙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的对策

3.1进一步深化完善港口物流业发展规划

按照《全国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港口物流发展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明确港口物流发展的空间布局和重点任务,最终建立起与腹地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现代物流设施系统和社会化的物流服务体系。宁波港要从自我服务型为主的工业港、运输港转变为内外贸并重的国际综合枢纽型、要素资源集聚型的现代贸易物流港转变,全力打造亚太区域能源、原材料等大宗物资储备配置物流中心,打造长三角及长江沿江地区集装箱和保税物流枢纽港;以建设国际集装箱物流系统、港口保税物流系统、大宗货物物流系统、专业贸易物流系统等四大系统为战略重点,以打造港口物流服务平台、港口物流运营体系、港口物流集疏运网络、港口物流政策平台为抓手,大力拓展浙江和长三角以及长江流域物流市场,积极扩大国际中转物流市场,努力增强港口物流供给能力,不断完善港口物流服务体系。

温州港在逐步做大集装箱内支、内贸线的基础上,适时开辟集装箱近洋甚至远洋航线,发展成为集装箱支线港口;嘉兴和台州两个港口继续作为喂给港,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并支持省内集装箱干线港口的发展,各个港口做好分工协作,形成浙江功能各异的港口集装箱运输体系。

3.2进一步改善港口集疏运环境

当前要在加快港口集疏运网络建设的基础上,切实加强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和整合,为港口发展提供更完善、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集疏运条件。

一是完善港口区域内集疏运节点布局,实现不同运输方式有效衔接。充分利用杭甬运河,提高大宗物资内河周转的份额。要实现铁路、高速公路、内河运输同步直达港区的“零距离换装”,实现各场站间的“同步落地、同步设计、同步建成”。发挥铁路运能大、占地少、成本低的优势,实现客货分线运行,加快对外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内部疏港支线,减轻公路繁重的交通压力,拓展中远距离货源腹地:改变“大港口、小通道”的不平衡局面。

二是将长三角以外的广阔的内陆,纳入集疏运节点布局范围。依托杭甬运河连接京杭运河、长江及其各支流,循序渐进发展沿河、沿江喂给港。结合海关“属地申报,口岸验放”通关改革,大力建设内

陆“无水港”项目。依托萧甬铁路、甬台温铁路,发展铁路“无水港”。

三是以海铁联运、水水中转为重点,积极发展多式联运。多式联运是一种高级的运输组织形式,不仅最大限度地方便货主,加速货物周转,提高货主的满意度,而且可充分发挥不同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实现运输合理化,最大程度减少物流成本。要重点发展海铁联运、水水中转,不断提高集疏港货物通过铁路、水路运输的比例,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均衡发挥,彻底改变疏港集装箱过分依赖公路运输的状况。

3.3进一步改善港口物流发展的软环境

一是发展航运保障体系。要建设国际海运信息平台,培育船舶交易、船员交流中心,强化船舶交易、航运信息服务、船舶经纪、船舶登记等系列航运服务功能。当前要加快推进宁波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建设,通过建设宁波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实现网上运输市场和政府管理服务相结合,激活运输市场主体,整合中介服务机构,完善市场组织和网络建设,构建市场化、信息化、集约化的服务模式,从而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物流效率。

二是加强通关建设。规范收费项目和标准,对通关中必需环节和收费项目向社会公布,提高收费的透明度,降低收费标准,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执行。整合口岸各查验单位,建设口岸单位集中办公、查验场所,推行集中式联审、联检、查验,实现“一站式”服务;延长业务受理时间,全面推行“5+2”工作制和24小时预约制度,逐步实现全天候通关。全面推行船舶进港前电子预申报方式。

三是加强信息处理能力建设。信息化建设是体现现代港口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港口物流竞争力的核心之一。首先要加快港口信息中心体系建设,健全港航电子商务系统,形成以宁波一舟山为核心的航运信息骨干网。其次要加大EDI技术的应用,实现港口物流与公路、铁路等运输系统的电子数据交换,扩大港航货运信息的共享面,为客户提供开放、通畅、优质的电子数据交换平台。最后,要统一规划和建设港口物流综合信息平台,逐步对接和整合已有的海关、商检和口岸三大公共信息平台,使国际物流与国内物流在信息互通、票据流转、全程监控等方面实现无缝对接。

篇2

以物流中心为主体

这里的物流中心是指商品交易市场建立的物流机构,它将市场交易服务与仓储、货物配送等服务结合起来,是交易市场现代物流体系的主体。物流中心是一个专业化的物流部门,它具有规模效应,具备比较先进的设施设备、专业的物流人才和装卸队伍,有能力做到及时、准确、安全地将货物送到目的地,从而为经营户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

现在很多的商品交易市场都建立了自己的物流机构,拥有众多为经营户服务的托运单位,但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中心。在原有的物流体系下,经营户和托运机构是物流活动的主体。经营户需要将货物运送到托运市场,根据目的地的不同将货物交付给相应的托运单位。托运部门需要把货物运输到不同的目的地,同时负责把发送来的货物分发给经营户。

义乌小商品城是全国最大的小商品流通中心、展示中心和配送中心,已经形成了辐射全国的小商品集散中心的物流网络。该商品交易市场汇聚了28大类10万余种商品,日货物吞吐量3000多吨。义乌市政府为满足市场对于物流服务的高要求,不断完善物流体系。目前,义乌小商品城已经认识到原有“经营户+托运机构” 物流模式的不足,正逐步在物流网络中增加物流中心,建立物流综合管理、控制、调配的机构,发挥商品中转的作用,以保证商品更有效的流通。

如图2所示,经营户将商品送至物流中心统一协调管理,经过按路线分拣、流通加工后聚集到相应路线的托运点送出,从而在为经营户提供方便的同时,提高了物流效率,充分利用了物流资源,降低了物流成本。建立物流中心的优越性具体表现在:

(1) 有利于方便经营户,提高效率。交易市场物流中心成立后,经营户不用考虑托运线路问题,只需要将货物运到物流中心,其余的工作将由物流中心来完成。物流中心将货物按照路线进行分捡后,同一路线的货物交给相应的托运点运输。如此一来,为经营户节省了时间和精力,提高了效率。

(2) 有利于物流设施资源的优化配置。商品交易市场启动物流中心后,可以将货物进行统一管理、统一配送,可有效地消除“一线多点”造成的投资浪费和恶性竞争,提高土地资源和设施设备的利用率,从而有效地减少了浪费,优化了资源配置的效率。

(3) 有利于提高流通速度,减少运输成本。在物流中心,货物被大批量地送进来,按路线进行分拣、归并后,同路线的货物装满一车后立刻就可以发送,因而可以缩短待运期,加快流通速度,也可以提高车辆的利用率,降低运杂费用。

由上可知,商品交易市场物流中心具有显著的优越性,理应成为大中型商品交易市场物流体系的主体。然而,仅仅依靠交易市场物流中心是不够的,还需要在物流中心的基础上发挥区域物流园区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作用,使各物流节点能够有效协作,更大限度地提高物流运作的效率。一些规模较小的商品交易市场,更需要依赖外部的物流资源,这是降低物流成本的有效方式。

以区域物流园区和第三方物流企业为补充

所谓区域物流园区,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各种物流设施和一些物流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是物流信息中心、货物的集散地,是综合物流服务的结点。它将众多物流企业、物流环节、物流功能聚集在一起,实现专业化和规模化经营,对发挥整体优势和互补优势,共享相关设施和配套设施,实现规模经济效益起到重要作用。区域物流园区大都在市区边缘选址,并尽可能建在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条件便利的地方,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土地使用成本,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另一方面,便利的交通可以提高物流运作的效率。我国大多城市都十分重视区域物流园区的建设,深圳市做出了“将现代物流业作为实现新世纪经济发展目标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的决策,决心把深圳建设成全国重要的物流中心之一。区域物流园区是本区域内重要的物流节点,对当地的商品交易市场物流活动具有促进作用。厂家或产品供应商将货物集中发送到区域物流园区,使物流园区成为该区域内重要的货物集散地。物流园区将货物进行分捡和整理后,运送到本区域内的各商品交易市场。

商品交易市场,特别是中小型商品交易市场的物流体系,离不开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作用。第三方物流企业以其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可以给货物交易双方一系列好处,譬如,可以集中资源和精力经营主业、节省物流费用、减少库存、减少资金占用等。一些规模较小的商品交易市场物流功能较弱,经营户不得不依靠外部物流资源来保证其正常的物流运行,而第三方物流企业是这些经营户的理想选择。商品交易市场内的经营户实力比较弱小,单独从事物流作业是严重的规模不经济,借助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资源能产生非常明显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第三方物流是我国商品交易市场物流重要补充。目前,为商品交易市场服务的物流企业,大多仅停留在为顾客承担运输、代储等服务项目。这些物流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而且相互分割、无序竞争、物流服务水平低下,很难为经营户提供高质量、便利的物流服务。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应该坚持规模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形成一批规模较大、管理体制完善的物流企业,从而为商品交易市场现代物流体系的健全起到更大作用。

以物流信息系统为纽带

物流信息系统是指通过对物流相关信息的加工处理来达到对物流、资金流的有效控制和管理,并为企业提供信息分析和决策支持的人机系统。它具有实时化、网络化、系统化、规模化、专业化、集成化、智能化等特点。物流信息系统以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存储的数字化、物流信息处理的计算机化等为主要内容。 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化革命不断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互联网、电子商务逐步进入人们的家庭,对于商品交易市场来说只有不断革新观念,适应信息革命的时代潮流,才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现代商品交易只有对市场信息、顾客信息、交易市场内部信息进行及时地收集、分析、处理、决策才能使自己跟得上市场发展的变化。因此,我国商品交易市场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实现向现代物流的跨越,从而提高交易市场的竞争能力。物流信息系统对商品交易市场现代物流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作用,这表现在:一方面,物流信息系统能够同时完成对物流的确认、跟踪和控制,它不仅使交易市场自身的决策快、反应快,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强,而且可以更大程度上提高对经营户的服务水平,为经营户创造更多的价值;另一方面,物流信息系统及时向经营户提供相关信息,保证了物流运作的高效率。商品交易市场物流信息系统运用信息收集、加工、储存和传输等功能,把相关物流信息及时、准确地反馈给商品交易市场管理者和经营户,使交易市场和经营户能更好地把握市场信息,从而做出正确的市场决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物流信息系统日益成为物流业发展的“瓶颈”,也成为商品交易市场物流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目前,我国只有39%的物流供给企业拥有物流信息系统,表明我国物流供给市场的信息化程度较低,不能满足客户需求。因此,商品交易市场应加快物流信息系统建设,使信息系统成为交易市场现代物流体系的纽带。

以绿色物流为方向

绿色物流是指不对环境造成危害,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物流活动。为了充分发挥现代物流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从环境角度对物流系统进行改进,以形成一个与环境共生的现代综合物流系统,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的危害。这就是“绿色物流”概念的由来。绿色物流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潮流,是可持续发展模式在物流行业中的具体表现,是21世纪我国物流业发展的新方向。

在物流活动中,货物的运输、储存、包装等环节往往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具有很大的负外部效应。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绿色物流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首先,它有利于总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给世人敲响了警钟,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商品交易市场的物流环节也应当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只有总体经济的不断发展,才有商品交易市场的繁荣。其次,有利于降低经营成本。绿色物流倡导资源节约、减少浪费,不仅是一般物流环节的节约和降低成本,更是由此带来的社会资源的节约和高效使用。另外,有利于商品交易市场增强竞争优势。绿色物流的实施,一方面可以使商品交易市场物流体系改变原有经营模式,向集约化经营过度,提高运作的效率;另一方面有助于树立良好的物流形象,提高商品交易市场的知名度。因此,我国商品交易市场有必要重视绿色物流的发展,坚持绿色物流的发展方向。

以高效运输体系为支撑

篇3

随着国家对物流业重视和投资力度的加大,近年来,国内各行业的物流水平得到迅速的提高,全国的烟草物流体系的改革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当中。目前,全国烟草系统的商业企业大规模的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已经展开。2006年,国家局共审批44个物流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总投资14亿元。从总体上看,商业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建设还存在项目偏大、标准偏高、投资偏大等问题。如何贯彻落实国家烟草专卖局对烟草物流配送中心建设要坚持“合理规划、统一标准、经济实用、综合配套”原则。9月18日,在安徽合肥召开的全国烟草行业现代物流建设工作会议上,国家烟草专卖局何泽华副局长对当前烟草物流的建设与经营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改进作出了明确的指示。

烟草物流“升温”

在会上,何泽华副局长首先肯定了近年来各地烟草专卖局在物流方面作出的贡献。综合起来,主要表示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烟草物流深受各地方局的重视。烟草工业企业在行业内首先提出物流建设问题,对企业内部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进行了梳理整合,应用高架库、电子标签等先进技术,形成了工业企业内部比较完整的物流体系。据他介绍, 2002年9月,国家烟草专卖局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卷烟销售网络建设现场会以后,商业企业开始实行“电话订货、网上配货、电子结算、现代物流”的现代流通方式,经过成都、江苏、大连、福建和浙江网建现场会议,商业物流工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目前,全行业有25个省级局(公司)在全省范围内实现了地市级公司集中电话订货;有258家地市级烟草公司完成了对配送部门的整合,实现了“一库制”集中配送;有全自动分拣线27条,半自动分拣线447条,人工分拣线1445条;有机动送货车辆17874辆,对314万个零售客户直接送货到门;有送货员24253人,再加上仓储人员、分拣人员和2万名左右工业企业的物流工作人员,全行业从事物流工作的人员近10万人,占全行业员工总数的1/5。

二是烟草行业改革的深化为物流工作提供了强大动力。烟草工商管理体制分开是行业改革的突破口,工商企业成为经营主体,这从组织架构上决定了行业物流体系的格局。随着“订单供货”向“订单生产”延伸,网上配货作为最先进的现代物流方式将逐渐在工商企业之间得以推行。国家局生产经营决策管理系统本身就是围绕物流进行设计的,通过打码、扫码建立起完整的行业物流信息系统,从而实现对全行业的管理和控制。当前,行业正在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部分省级工业公司将与所属卷烟工业企业进行合并重组,原来的工厂将变成生产点,工业企业的管理范围和管理幅度更大了。这就要求工业企业认真考虑企业内部物流的组织架构、物流方式,通过优化物流业务流程,整合内部物流资源,不断提高企业物流效率。

三是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大大加强。目前烟草行业物流的硬件是比较先进的,烟草工业企业不仅拥有先进的生产装备,而且拥有一流的仓库体系;烟草商业企业近几年建设的物流配送中心,水平也比较高。这为行业物流工作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同时,物流软件技术得到广泛使用,网络技术、分拣技术、自动化仓储技术、卫星定位技术等技术的应用,为加快物流建设提供了技术手段。生产经营决策管理系统的建立,为统一行业物流信息提供了完整的平台。

四是烟草物流不断优化流程和提升管理。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工业企业内部业务流程得到进一步优化,生产物流比较先进。红河卷烟总厂结合生产物流研究自动控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订单供货”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工业企业更加重视销售物流,杭州卷烟厂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

何局长认为,烟草工业企业在单个生产点的物流建设是比较先进的,今后要把重点放在多点生产的物流体系建设方面,并对原辅材料的供应物流作进一步探索。随着全国卷烟销售网络建设工作的开展,不少商业企业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探索和研究访销配送流程,管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上海烟草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率先在行业建设了现代的物流装备,创造了先进的物流模式;作为经营主体,深圳烟草在物流建设方面比较早地作了积极的探索;大连烟草物流配送管理达到了比较先进的水平;福建、浙江两省在全省范围考虑地市级烟草公司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在经济适用方面创造了经验。江苏省局(公司)统一规划全省物流配送中心建设的思路,规划起点比较高,对技术的把握更细更深;山西省局(公司)在开展“订单供货”工作过程中也正在加快全省物流体系建设。重庆市局(公司)的物流配送中心建设,体现了“低投入、高效率、数字化”的特点,与浙江烟草物流建设一样,是国家局希望推广的蓝本。重庆全市有3000多万人口,10万多个卷烟零售客户。重庆烟草的物流配送中心,配送规模为70万箱,仅投资8500万元,每平方米土建造价约1500元,除去土地成本2700万元,平均每万箱卷烟物流建设投资约80万元。整个配送中心建设从规划到投入使用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从建设到投入使用仅用了8个多月的时间。应该说,重庆卷烟物流配送中心建设体现了一种精神、一种水平,符合国家局对物流配送中心建设的要求。

五是国家局将加强统一规划物流的力度。何局长表示,国家局对物流工作非常重视,2004年5月成立了行业现代物流建设领导小组,今年又对领导小组进行了调整。中烟电子商务公司通过系统调研,制定了烟草行业现代物流建设近期工作要点,并即将研究制定全行业的物流技术标准;计划司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制定了烟草行业“十一五”期间商业企业卷烟配送中心建设的意见,同时扩展了生产经营决策管理系统的功能,基本建立了行业物流控制体系;财务司正在加快制定物流配送的核算办法,并即将下发烟草商业企业卷烟物流费用管理办法及核算规程。这几个文件出台以后,行业物流水平将有比较大的提升。

烟草物流运行效率不高

何局长认为,目前,行业物流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行业物流硬件水平比较高,但运行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认识还不够深化。有的单位在物流建设中存在就事论事的思想,没有从提高中国烟草整体竞争实力的高度来认识物流建设工作;有的人认为物流建设很简单,有的人又把物流工作看得过于复杂;有的单位过分强调创新,没有处理好局部突破和整体推进的关系;在具体工作中,还存在不动和盲动两种情况,有的单位物流工作迟迟没有起步,而有的单位又投资过大、建设标准过高;有的单位还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物轻人、重装备轻信息、重建设轻管理的倾向。

二是工作开展不够全面。有的单位误认为物流工作就是卷烟配送。实际上,行业物流工作包括很多方面。只有通过信息化、自动化的手段,对多种商品统一配送,才能发挥物流的规模效益。目前,行业销售物流主要是卷烟物流;生产物流问题通过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生产流程已经逐步得到解决;在供应物流方面,烟叶物流的管理是比较薄弱的环节,材料物流也存在不少问题。即使是卷烟物流配送工作,在全国范围内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三是方法不够科学。首先是规划不够合理。除物流中心的布点问题外,送货路线、仓库管理等都需要认真规划,需要进行科学测算。如果规划做不好,就会影响物流工作的整体效果。其次是系统资源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工商企业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没有得到有效配置。

四是管理不够严谨。不少企业缺乏管理意识、成本意识和效率意识。近几年行业三项费用不断上升,如商业企业除财务费用下降外,其他费用均有较大幅度的上升,特别是人工成本在企业成本费用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除一些客观因素和不可比因素外,管理不精细也是成本费用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物流建设要有计划

事实上,国家烟草专卖总局局长姜成康早就指出,现代物流建设是卷烟现代流通的重要支撑,是实现传统商业向现代流通转变的关键所在。在行业物流建设工作中,一定要坚持合理规划、统一标准、经济实用、综合配套的方针,通过切实加强管理,努力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增强中国烟草整体竞争实力。

姜成康局长在2004年全国烟草专卖局长、公司总经理座谈会上强调,在行业物流配送体系建设中,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物流配送体系是主业内的专业分工,要努力实现商流、物流、资金流的有机统一;二是要充分利用现有物流资源,坚持用信息化进行改造提升;三是明确当前主要是抓好企业内部物流系统建设;四是国家局要切实抓好统一制订规划、统一制订技术标准、统一开发信息平台工作,以保持行业物流建设的完整统一。这是当前行业物流工作的总体思路。

其次,要统一规划。目前还没有完成物流体系建设的省局(公司)和工商企业,要按照行业物流工作的总体思路,认真做好物流建设规划;已经建成的也要认真总结反思,使物流体系真正有效发挥作用。第三,要注意优化流程。企业如果继续保留传统的业务流程,现代物流就不可能真正建立起来,企业的物流水平就不可能真正提高。因此,建设高水平的现代物流就必须做好业务流程的优化工作。第四,要系统整合资源。随着工业企业联合重组和县级公司法人资格的取消,工商企业的领导都要高度重视企业内部资源整合工作,真正把整合资源摆在重要的议程上。第五,要合理利用先进技术。企业选择物流技术,不仅要考虑先进性,更要考虑实用性。第六,要切实加强管理,搞好核算。

篇4

关键词:中储粮库;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6.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2-0243-04

引言

作为我国的产粮大省,黑龙江省中储粮库一直肩负着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黑龙江省中储粮库物流信息化水平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信息平台系统建设尚不完善,信息化的应用还不普及。由于受到管理观念等因素的影响,黑龙江省中储粮库有些领导对信息化建设认识不深,或停留在一个模糊的层面,认为信息化就是配置电脑、使用软件,忽略了其在管理和决策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更没有深入理解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之间的区别和内在联系。因此,在实际工作应用上,基层企业对信息平台建设和技术运用上不够重视。从发达国家物流信息化建设来看,要进行现代化信息体系建设必须得到政府支持、企业重视,加大信息开发投资力度,带动全员参与,这样才能促进基层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的不断发展。

一、黑龙江省中储粮库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仓储设施体系建设发展不平衡

从黑龙江省中储粮库库点布局来看,西部、中部库点相对密集,东部、北部产粮区库点相对稀疏;铁路沿线库点相对稀少,非沿线库点相对较多。由于库点布局不够合理,在粮食流通过程中产生了不良影响:一是遇到粮食丰产时,因库点少、仓容不足,农民粮食不能及时出售,出现卖粮难问题;二是国家调控急需时,由于粮食集中发运,造成铁路专用线极度紧张,严重影响发运进度;三是非沿线库粮食出库时,因有短途公路运输致使粮食物流成本提高。

目前,黑龙江省中储粮仅凭所辖中储粮库的几条专用线、简单的仓储配套设施,组建了黑龙江省中储粮铁路物流有限公司是不足以做大做强和发展中储粮库粮食现代物流的,也不利于发展中储粮库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规模的。

(二)物流体系节点流程规范参差不齐

通过对黑龙江省中储粮库35个直属企业的实际调查,从各直属企业财务部门和仓储部门了解到,各库点物流体系流程规范情况参差不齐。其中,纳入中储粮总公司核算的12个直属企业从物流体系节点业务流程规范上相对较好,如粮食采购业务流程、物资材料采购业务流程、装卸搬运用工作业流程、库内用工作业单传递流程、中储粮轮换销售联合办公业务流程、会计电算化账务处理流程、中储粮直属库综合治理信息网络、粮食干燥系统脱硫等;而仓储系统智能化管理仅限于一少部分库点的个别仓房得到试验性的应用,并没有普及。从目前黑龙江省中储粮库储粮来看,普遍存在着粮食入仓时水分偏高,加之仓温较高,湿度较大,粮食底层低温与上层高温冷热气接触,粮食易出现结顶或结露现象,如果发现不及时,就会变质坏粮。应对所辖粮库仓房进行改造,安装智能控温系统,完善普及应用仓储系统智能化管理。

其他库点物流体系流程规范上与上述相比差距较大,其中的差距表现不一。有的是一个节点上的业务流程不规范,也有的是多个节点上的业务流程不规范。这样的粮库物流体系节点流程不但不便于整体管理,影响整个物流体系的规范性,而且在管理上也容易出现一些漏洞,增加物流成本,影响工作效率的提高,容易引发安全隐患。

(三)信息与物流体系节点智能化衔接不到位

从黑龙江省中储粮库信息平台建设调查发现信息平台建设没有与物流体系节点有效衔接。目前,黑龙江省中储粮库信息平台建设和启用处于初级阶段,在应用范围上,仅仅局限于报表、市场信息。现场收购及环境监控、粮情检测等方面,还没有广泛应用于粮食生产、运输、加工、装卸搬运、配送、仓储等物流体系节点上,同时,信息平台的建立手段不够先进。

从黑龙江省中储粮库仓储体系建设来看,各库点的仓储设施实力差别较大。例如,哈尔滨直属库库内仓容达45万吨,齐齐哈尔库库内加分库仓容达60万吨;而有近15个以上库点仓容不超过10万吨,同时,仓储配套设施参差不齐。从调查数据显示,新建库30%的仓房和老库20%的仓房实现了智能化和科技化管理;近60%—70%的仓房管理还没有安装配套设备达到智能通风、空调控温管理;更有约15%的仓房配套设施还不完善,尚未安装电子检温系统、环流熏蒸系统和机械通风系统等。由于仓储设施体系建设发展不平衡,出现仓容多的大库因周边粮食数量不足,一方面,造成粮仓闲置,资源浪费,储存成本提高;另一方面,从远距离收粮用于装满闲置的仓房造成粮食物流成本加大。

(四)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信息化建设需要一支高素质的队伍,但是由于黑龙江省中储粮库所辖中储粮库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足,技术水平落后,都是制约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重要瓶颈。近年来,黑龙江省中储粮库近一半的企业很多办公事务和业务处理工作都是依赖业务系统和网络来完成,还有一半以上的企业不能独立完成系统出错后的处理工作,或不能完成基本的维护工作,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工作任务的完成,更影响工作效率的提高。所以,这就要求网络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维护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黑龙江省中储粮库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应采取的策略

(一)树立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

黑龙江省中储粮库在发展中,应紧跟市场需求变化,找准自身定位,要根据物流服务的需求和特点并结合自身的基础,进行资产、人员、业务等方面的重组,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服务系统。企业内部要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采用权责明晰、相互监督、有效沟通、高度协调的运行机制,进一步规范、提升标准化运作。企业外部要通过合同、契约的方式,与供应链上各成员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完善利益机制,加强互相信任与沟通。

(二)加大物流基础设施的整合和建设力度

针对目前黑龙江省中储物流组织形式多样化,基础设施资源较为分散的特点,企业应大力提倡资源整合。通过科学的规划,合理区域布局,建设物流中心,逐步构建适合发展现代物流的基础设施体系,推进物流的发展;加强物流配送中心等现有物流基础工程的建设力度,使其最大程度发挥效用,进一步提高设施的利用率;鼓励传统物流组织,如运输、加工企业等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型,同时支持物流企业的合并重组,使其扩大经营实力,形成规模经济。加强对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它们是物流快速实施的保障和手段,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公路、铁路、光缆的覆盖率,增加电话和宽带的使用量,为物流信息平台不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进一步完善粮库管理信息系统

构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加快信息集成与信息共享。通过建立数据信息库形成黑龙江省中储物流信息网络,相关单位可以通过建立信息化网络,采用MIS(管理信息系统)与EDI(电子数据交换)等信息化手段,实现对物流流程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最大限度的整合自身业务流程,同需求方实现信息共享,建立准确、快捷的交易方式,从而降低物流费用。

在建设黑龙江省中储粮库信息平台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对邮件及文件传输系统软件进行改进和更新,使之更高效稳定运行。同时,对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程序进行流程再造,改进和完善业务数据的报送、汇总和查询方式,实现物流、商流、资金流及信息流同一平台管理,创新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为领导提供更充分的分析数据和决策参考依据。此外,还要注意完善物流企业内部的储运设施。要彻底改变依靠人力搬运的方式,提高自动化、机械化程度。针对于农产品鲜活、易腐等特点,应配备如自卸车、集装箱运输车、叉车、托盘、货梯、升降平台、温控设备和防潮设备等农产品专用设备。

(四)粮食运输可借鉴煤炭运输车载应用GPS/ELS管理系统

目前,煤炭运输车辆装卸作业电子解封监管系统,简称“电子签封”系统(ELS),是专门针对这一生产运输环节,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而设计的一套管理系统,可有效监控车辆运输作业过程,规范和监督各环节操作行为,为加强运输车辆作业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该系统与全球定位系统(GPS)的有机结合。“车载GPS/ELS监管系统”,实现数据远传,实时监控,中心管理。从而提高车辆安全运输管理水平的同时,承运信誉也得到保证,因此该系统具有现实意义。建议黑龙江分公司对所辖中储粮库在完善自备散粮运输车辆,包括铁路散粮罐车、集装箱和汽运配送车辆的同时,科学借鉴“车载GPS/ELS管理系统”。以此,来提高黑龙江省中储粮库粮食运输车辆安全管理水平。

(五)增强仓储系统智能化监管

黑龙江省中储粮库打造粮食现代物流体系需要借鉴国外先进技术,采用最新的传感网技术建设感知物流系统。从粮食安全监管角度来看,建成感知物流系统管理信息集成平台后,可在第一时间发现粮食质量问题,增加监管的覆盖面,将销售企业自律、物流中心自管和粮油质检部门监管有机结合,并为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全产业链食品安全追溯奠定基础。建立粮食仓储运输系统的计算机监控,利用PROFI-BUS现场总线的监控网络,可以保证粮食储运过程的快速安全和准确。某公司自主研发的ADL自动温湿度记录仪,运用于粮食仓房温湿度的监控。ADL自动温湿度记录仪有2种监测方式,第一种是实时检测,将记录仪连接电脑,运行监控软件即可在电脑上查看记录监测点的实时温湿度数据。第二种是在电脑上设置好记录间隔时间,上下限报警,启动监控时间,然后将记录仪挂在粮食仓房监测的相应位置,定期将记录仪接在电脑,通过监控软件导出数据查看。

(六)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培养信息化项目负责人,这部分负责人必须管理和技术兼备,必须对MIS系统和EDI系统有足够的了解,必须深刻理解企业信息化的内涵,切实担负起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管理工作,组织信息化工作的具体实施,同时指导整个信息系统的运行和运用。培养其熟练运用MIS和EDI系统平台开展辅助决策的能力,组建基于信息化运用的工作管理团队,并保证团队的正常运转。培养核心技术人员。由于MIS系统和EDI系统运用了大量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因此要保证信息化系统的正常运行,必须具有在信息化领域中技术和商业实践相结合的核心技术人员,包括网络工程、服务器管理、网络安全、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等人员。信息系统建好后最重要的是运用,凡是与信息化系统运行有关的终端人员,都必须能够真正理解企业信息化的内涵。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而忽略了对领导层与全体员工的培训工作。因此,要经常给所有的工作人员进行定向培训,增强其工作能力。

结语

信息技术、信息系统作为一种资源,已不再是仅仅服务于日常工作减轻劳动,也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网络上的信息资料,更重要的是为企业发展战略和决策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撑。信息化平台建设已经成为中储粮库实现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它能够促进黑龙江省中储粮库管理不断创新,不断向技术化、精细化迈进,能够更好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杨帆,霍建军,杨晓宇.黑龙江省商品粮基地建设现状评价[C]//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哈尔滨:黑

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420-430.

[2] 黑龙江省统计局.黑龙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3] 丁立言,张铎.物流系统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00.

[4] 胡非凡.国外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发展的经验与启发[J].粮食与饲料工业,2006,(7):15-17.

[5] 朱东红,慕艳芬.国外粮食物流发展概述及启示[J].世界农业,2007,(3):7-9.

[6] 侯立军.国外粮食物流的走向及我国的应对举措[J].粮食流通,2007,(36):39-44.

[7] 山东省外经贸厅.新加坡物流业发展调研报告[R/OL].中国物流与采购网.

[8] 贾述评,房筱莉.物流业在日本的发展特点及趋势[J].吉林交通科技,2009,(4):65-66.

[9] 田学军.美国物流与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启示[J].市场周刊:新物流,2007,(12):40-41.

[10] 谷杭杰.国内外粮食物流的发展[EB/OL].宁波市粮食局网.

[11] 侯立军.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粮食物流体系比较[J].粮食科技与经济,2006,(4).

[12] 国家发改委“物流管理”赴加拿大培训总结报告[Z].2011年3月.

[13] 黑龙江省发改委.关于黑龙江省物流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Z].2009,11.

[14] 黑龙江省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黑政办发[2012]2号.2012,1.

[15] 孙宏岭,阮承健.中国粮食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五大趋势[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7-11.

[16] 郑晔,佘欢.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及其现实选择[J].社会科学研究,2009,(6):28-34.

[17] 郭秀芳.基于电子商务的黑龙江省粮食物流研究[J].物流科技,2011,(3): 68-72.

[18] 李明发,任怀民,吴刚.建立哈尔滨粮食物流中心的构想[J].粮食加工,2006,31(5):65-68.

[19] 单庆晓,等.采用大弄PLC的筒式粮库集散控制系统[J].电工技术,2003,(8):60-62

[20] 王耀.推行散粮火车集装箱运输,促进粮食“四散”进程[J].粮食问题研究,2009,(6):19-21.

[21] 平海.我国粮食物流体系建设探讨[J].粮食加工,2006,(4):76-79.

[22] 胡瑜.大型粮食仓储运输系统的计算机监控[J].超重运输机械,2009,(10):81-84.

[23] 罗乔东,等.基于Profibus现场总线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监控网络的实现[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4,(12):170-172.

[24] 李智彬,易伟义.我国粮食物流体系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物流科技,2009,(1).

Study on the Countermeasures of the logistics information platform construction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grain storeroom

LIU Jian-guo

(Heilongjiang state grain reserves Fuyuan depot,Fuyuan 156511,China)

篇5

论文内容摘要:目前,城市群已经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中部崛起战略要求长株潭城市群迅速形成一体化发展的格局,构建完善的长株潭城市群共同物流体系。本文对长株潭城市群发展共同物流体系进行了战略与对策探讨。

目前,城市群已经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城市群的崛起正成为一种新的 经济 架构和发展模式。根据经济增长理论, 社会 专业分工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之一,而物流的发展是社会专业分工得以实现的前提,能够保证社会专业化分工的正常运行。因此可以说只有完善的物流系统,才能够保证社会专业化分工的实际进行,才能保证货物在空间上的有效配置,从而带来经济增长。

长株潭城市群作为湖南省经济的核心增长极,已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整体实力,构建共同物流体系是非常重要的支持因素。加快发展长株潭城市群现代物流产业,对于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改善 投资 环境 、增强企业竞争能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实现可持续 发展战略 和推进长株潭城市群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共同物流体系是城市群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城市群与共同物流体系

按照地域范围和规模,城市群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大都市区,是指以一个大型或特大城市为中心,以约1小时通勤距离为半径范围,与众多卫星城市紧密连为一体的圈层状城市群;“单中心”是大都市区区别与其他城市群的一个明显特征。另一类是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内,以数个大型或特大城市为中心,由众多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市共同组成的大型城市群。

共同物流是围绕整个区域现代流通中全部物流服务需要,运用供应链系统集成和区域集成工程技术,协调物流服务资源与服务能力,形成物流绩效最优化的基本运行方式。共同物流体系是以满足整个区域经济的需要为目的,由共同物流政策与标准系统、共同物流运作系统和共同物流企业系统构成。共同物流企业系统是由区域内各个企业构成,在共同的信息平台和 市场 业务平台上,众多企业寻找合作机会、交流物流技术和 管理 经验,形成一个自由合作的市场氛围。共同物流体系主要包括三个基本系统:

1.共同政策子系统。要发展共同物流体系,建立一个共同框架下的制度和标准是必要的。区域协调的共同物流体系是建立在区域平等发展基础之上的。要协调关于区域物流发展的各个职能政策,让政策形成系统,以提高政策的整体效用。通过与各区域共同物流相关各部门的政策协调来实现共同物流体系的政策环境营造。

2.共同市场子系统。建立区域沟通、统一、有序的产品和要素市场,统筹区域土地市场、统筹区域资金市场等。通过区域间共同市场的建立,为城市经济向 农村 的延伸和扩展创造条件。只有形成统一区域市场,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从而为区域共同物流发展提供条件。

3.共同物流网络子系统。要建立一个具有多层次的综合共同物流配送网络,规划的原则是打破区域和行业界限,加快物流资源整合,优化供应链管理,降低全社会物流 成本 ,实现物流的共同化、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和信息化。

(二)城市群发展的客观需要

1.区域共同物流系统的建立是城市群发展的本质要求。从完整性来看,区域共同物流体系打破了 运输 环节独立于生产环节之外的行业界限和独立于产业集聚之外的区域限制,从整体上完成最优化的生产体系设计和运营,实现对货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有机统一,城市群的内聚力在一定程度上依靠物流系统得以维系。从开放性来看,区域共同物流体系维持城市群内以及不同经济区域间的相互联系,把传统运输方式下相互独立的海、陆、空的各个运输手段按照科学、合理的流程组织起来,形成一种有效利用区域内资源的服务体系。

2.区域共同物流体系是区域产业集聚发展的要求。产业集聚视区域经济体为网络组织形式,强调发挥区域各种资源要素的整合能力及其协同效应。区域产业聚集要求有一个有效的、完备的物流基础条件的支撑,这个基础条件即为区域物流平台。区域物流平台的构建实际上是其各构成要素的项目建设,需要从基础设施、物流设备、物流行业标准等多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长株潭城市群发展共同物流体系的现状分析

长株潭城市群社会经济与物流发展基础。长株潭3市面积2.8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13.3%, 人口 1200多万,占全省18.9%,2005年实现生产总值2412.6亿元,占全省36%。近年来,湖南省在物流基础设施投资上的力度很大,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长株潭区域在湖南省的物流业基础设施总投资中占有较大比重,达到了16.6%。高额的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带来了湖南省物流基础环境的改善,以公路为例,湖南省2004年公路总里程达到了87875公里,人均公路里程为13.16公里/万人,居全国中部省份前列,湖南省的平均路网密度为0.41公里/平方公里,而长株潭三市的路网密度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达0.44公里/平方公里。

长株潭城市群发展共同物流体系的制约因素。首先,没有形成无壁垒的物流交易体系。长株潭城市群没有形成统一的物流交易市场体系,导致城市群区域内的物流交易不能顺畅进行,并缺乏对物流供求体系的宏观管理,不能形成有序的市场环境。其次,缺乏科学的物流标准化体系。从理想的物流标准化状态来说,所有的企业和组织或特定产品的供应链成员单位都采用一个标准来设计产品,只有这样参与物流的运作和管理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物流一体化运作,并实现社会生产成本的节约。长株潭城市群没有形成科学的物流标准化体系,导致城市群区域内相互之间的物流活动不能顺畅进行。最后,物流科技创新研究与开发投入不足。长株潭城市群发展迫切需要共同物流体系的构建与发展,由于物流科技创新研究与开发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长株潭城市群的共同物流体系建设。

长株潭城市群发展共同物流体系的战略与对策

长株潭城市群发展共同物流是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的重要保证,必须有正确的战略思路作为 指导 。通过分析,笔者认为要建立“整体规划,产业联动,优先发展”的 发展战略 。具体来说,就是要在发展共同物流体系时要整体规划,为共同物流体系构建统一的政策基础平台、基础设施平台和信息基础平台。产业联动是在发展共同物流体系时必须和其他产业共同发展,以其他 经济 产业的发展为物流的发展提供良好的 市场 环境 ,而共同物流的发展也必将为企业经济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流保障,两者之间形成良性的相互促进作用。优先发展是指在经济发展的各产业中要优先发展物流产业;在物流产业中要优先发展长株潭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物流装备业和 交通 运输 业;在城乡物流发展中优先发展城市物流体系,用高度发达的城市物流带动 农村 物流的发展,最终实现城乡物流的协调发展。

(一)用“共赢互融”的理念统一规划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国内外区域一体化的经验说明,区域共同物流体系的建设必须有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协商机制。在共同遵循一个科学的规则下有序竞争应是一种积极的选择,以达到良性竞争、共赢发展的目的。因此,长株潭物流发展需建立一个动态的既有良性竞争、又有高效合作的新机制,只有在 “共赢”理念的指导下,才能“破壁互融”,达到“双赢”局面。立足长远、统一规划,构建长株潭城市群的共同物流网络。要兼顾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的平衡规划,统一规划建设区域性的客货运输枢纽,在客货运输枢纽的规划建设中,充分考虑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高标准规划长株潭都市区的路网配套设施,在高速公路与轨道网络衔接的地方合理规划和建设停车场、物流园区。加强集装箱多式联运,提高集装箱一体化运输效率。长株潭三市的交通主管部门应联合制订长株潭城市群共同物流网络优化规划,从省界公路出入口的衔接延伸到公路网、城际快速交通网络的优化及综合交通网络的规划,统一考虑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并延伸至设施的运行 管理 和建设,如高速公路、城际快速交通的联网收费系统等,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二)发展一体化的物流市场体系

除在供给角度对长株潭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设施网络、信息网络进行完善外,长株潭现代物流的发展还要在需求角度努力培育物流市场体系,推进长株潭现代物流的潜在需求向有效需求方面转化。长株潭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带来了巨大的物流需求,产生发展现代物流的迫切要求,经济的快速增长为推动现代物流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研究表明长株潭地区第三方物流需求不足,故建立和培育完善的现代物流市场体系,加大力度将巨大的物流需求由潜在需求向有效需求转变也是发展物流一体化网络的重要部分。

(三)建设高效化的现代物流信息网络

建设长株潭的物流网络,不仅应在硬件上对现代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进行完善,还应加强物流信息网络的发展。长株潭地区物流信息的整合,关系到整个长株潭区域现代物流的发展,影响现代物流网络的一体化、信息化、高效化和规模化。长株潭现代物流的发展速度比较快,但现代物流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显著,这与现代物流信息网络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以及与硬件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不协调有关。促进长株潭地区现代物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是发展长株潭地区现代物流高效化运作网络的重要内容。

(四)建立统一的交通税费标准

根据现代物流业的分类体系,对各种现代物流业的服务业态和经营类型,建立长株潭城市群的统一物流业税费标准体系。通过制定统一的税费标准体系,来促进长株潭城市群物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构筑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良好物流环境,从而形成长株潭城市群实现高效率的资源配置。在加快公路网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的同时,积极推进区域公路运输一体化,加强区域联网收费、公路管理方式一体化、超限运输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区域 社会 经济发展。

(五)实现政策一体化

篇6

积极推进与多样化军事任务要求相适应的军事应急物流体系建设,是提高我军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后勤保障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通过推进与多样化军事任务要求相适应的军事应急物流体系建设,推动现代军事物流建设创新发展,提高我军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后勤保障能力,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也是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我们在积极推进的过程中需把握重点问题:

一、系统整体谋划,统筹兼顾

军事应急物流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军队内部相关职能部门之间关系调整,涉及军队与国家、社会多个部门、多种力量有效衔接。必须坚持军民融合的发展大方向,把现代军事物流体系建设纳入到国家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和军队中长期改革规划中,搞好顶层设计,加强组织领导,稳步推进实施。具体工作包括法规制度、指挥体制、配套装备、设施设备、信息系统建设、标准化建设等不同内容,工作头绪多、难度大,因此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整体谋划的原则。而坚持统筹兼顾,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军事应急物流体系构建中的各种重大关系:统筹理论开发与实践运用的关系、协调保障系统内部及保障系统间的关系、处理保障与作战系统信息同步关系、整合军地物流系统间协调发展的关系等。既统揽全局、统筹规划,又抓住影响体系构建的重点工作和主要矛盾,有序推进,以重点工程的突破来带动和促进军事应急物流体系的全面建设。

二、任务重点突出,协调发展

军事上准备越充分,战略上越主动,国家安全就越有保证。在新的历史阶段,我军要有效完成应对多种安全威胁,担负起多方面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历史任务,必须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加强新型军事能力建设,在着力增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的同时,还要重视提高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能力。

要不断提高我军完成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应急物流保障能力。随着自然灾害、恐怖活动、严重疫病等非传统安全威胁的上升,非战争军事行动日趋增多,日益成为国家军事力量运用的重要方式和常态化课题。提高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应急物流保障能力,特别是提高危机处置能力,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军物流建设的职能所在。

要把我军核心军事能力的提升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核心军事能力,实质就是军队信息化条件下的威慑和实战能力。遏制和打赢战争,是军事力量建设的核心所在,增强核心军事能力的根本目的是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我军经过长时期的建设和发展,军事斗争准备取得显著成效,军队的现代化水平大幅跃升,信息化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明显增强。但是,必须看到,我军物流现代化水平和执行保障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与形势任务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我军物流建设的主要矛盾仍然是物流保障现代化水平与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对物流保障的要求不相适应,应急军事物流保障能力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

多样化军事任务内容多、形式纷繁复杂,尤其是近年来各种非战争军事行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不断提升我军面临非传统安全威胁,完成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的基础上,我们必须坚持把提升我军的核心军事能力放在中心位置不动摇。打赢战争是我军根本职能所在,不管国际形势如何变化、军队使命如何拓展、非战争军事行动如何繁重,都必须始终瞄着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这个基点搞建设,但是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与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最终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样的,都是为了维护我国发展的战略,维护世界的和平,因此,在提升保障核心军事能力建设的同时,也要兼顾保障完成非战争军事任务的能力建设。

三、资源军地融合,军队主导

打破军地界限,将军事应急物流体系建设与地方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紧密结合,加快军地物资产品资源、生产能力资源、物流配送资源的融合,推行军地联储、联运、联供,不断扩大供应商直达配送范围,形成相互衔接、整体联动、优势互补的应急军事物流体系。打破部队建制界限,选择物资资源相对丰富的大中城市,搭建区域联合采购平台。调整优化采购力量布局,推行集中采购、区域采购、联合采购,形成三军一体、分工明确、运行高效的应急物资采购体系。打破专业勤务界限,坚持以物资筹措、供应和管理为主线,整合相关勤务系统保障资源,建立统一的计划管理、集成配送和运行监控机制,形成平战有效衔接的一体化应急物资供管体系。

篇7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城乡物流体系 农产品物流

物流是供应链活动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客户需要而对商品、服务以及相关信息从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低成本流动和储存进行的规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而在我国,城乡对立、城乡分割、城乡二元结构表现在物流上就是城市物流与农村物流的对立和分割。城乡物流对接存在瓶颈,农村物流是分散组织,城市物流是集中组织。因此,我国城乡物流一体化应当包括城乡物流基础建设的一体化、城乡物流环节的一体化、城乡物流运输资源的一体化等。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城乡物流体系构建目标和原则

城乡物流一体化就是要破解城市物流与农村物流之间的分割、分离,把各个物流孤岛联系起来,求取全域物流系统整体效益最大化;培养联盟或供应链核心企业,通过纵向约束手段,密切各环节主体之间的协作,统筹安排好“工业品下乡与农产品进城”的双向物流,实现城乡物流的无缝衔接。

(一)城乡物流体系的构建目标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城市和农村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单纯的城市或农村发展战略不可能实现城市或农村两个单元中任何一个的和谐、稳定发展,唯有建立在和谐共生关系基础上的城乡协调发展才是必然选择。因此,城乡物流体系的构建要紧紧围绕和谐共生共赢这一目标进行。

城乡物流的一体化改变了以往的工业品下乡与农产品进城各行其道的局面,将两道合一,从而促进作为供应链上下游成员之间的物质、信息和情感关系,因为流通企业与农户之间这种关系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利益关系。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唯有合理分享,才能和谐共生,流通企业和农户之间才能真正建立长期、稳定的共生伙伴关系。

(二)城乡物流体系的构建原则

1.利益和效率结合原则。只有当城乡物流一体对农业物流参与者拥有经济利益的吸引力时,物流参与者才能相互合作,通过实现组织目标,达到最佳的运作效果,以实现各自的利益。同时,也只有当城乡物流一体能够尽可能地整合和利用农业物流参与者的物流资源、加快市场反应速度、减少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效果时,才是有效率的、可以选择的。

2.可持续发展原则。我国现代物流起步晚,与农业物流相关的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自然、人们生活质量的影响很大,不可避免地造成资源消耗过度、环境破坏严重。所以,要强调全局与长远的利益,强调全方位对环境的关注,选择与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绿色消费等绿色经济活动紧密衔接的集约型发展模式。

城乡物流一体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基础建设薄弱

农产品物流,乃至整个农村物流基础设置相对落后,物流枢纽建设相对滞后,各种运输方式缺乏有效衔接,成为物流发展的瓶颈。并且绝大多数的企业在物流方面技术装备水平低,新技术、新装备应用较少。城乡物流服务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乡商贸流通,也影响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

(二)物流主体多元化造成竞争力弱

物流主体多元化发展,竞争力不强。各个供应链环节都有各自不同的主体。农产品物流的主体包括自营主体、第三方物流主体、第四方物流主体。近年来第三方物流主体发展迅速,但自营主体仍占主导地位。

(三)物流环节过多导致物流成本增加

物流渠道中间环节较多、模式单一,基本上都是通过由农户到中间,中间到产地批发商,产地批发商到销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再到零售商,最后向顾客出售这一供应链进行流动。在此过程中经过采摘、分选、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损失率高达25%—30%,这种传统的物流模式延长了可控物流时间,增加了物流损耗。并且长期以来,农产品物流是以常温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多环节物流制约了鲜活农产品向外运送的发展。表1是我国农产品物流与发达国家农产品物流的主要经济指标比较,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和发达国家的一些差距。

(四)农产品物流专业人才缺乏

在我国,专门从事农产品第三方物流的企业屈指可数。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的作用和意义重大,但现阶段我国社会的认知度和认同度都不高。农产品物流人才的缺乏更加严重。农产品物流的发展主要是规避一些市场风险,同时达到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节约农产品流通费用、提高农产品流动效率、降低农产品损失率的目的。这一目标的实现最终还是由专业的物流人员来完成。

城乡物流一体化体系的构建

(一)城乡物流体系硬件资源建设

篇8

一、建立统一的宏观管理和协调机构,努力营造现代物流发展的体制政策环境

1、建立以国家发展改革委为主导的物流产业宏观管理和协调机构,统一领导、组织、协调交通部门、流通主管部门和行业的工作,制定促进物流产业发展政策措施。定期研究现代物流发展中重大政策和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有关问题。有关部门要积极帮助物流企业在跨地区经营中遇到的工商登记、办理证照、统一纳税、城市配送交通管制、进出口货物查验通关税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2、加快制定我国物流产业发展规划。规划的内容应包括:各种运输方式总体规划;城市物流中心规划;物流现代化规划,包括信息化推进、物流技术开发、物流标准化推进、物流管理现代化开发、物流信息统计体系建设等;物流人才规划;物流企业发展规划,包括培育国内大型物流企业,引进国外物流企业,扶持国内中小物流企业发展。

3、建立物流统计和监测指标体系。各级统计部门,要会同有关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和有关物流管理部门研究制定科学的物流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现代物流产业统计信息收集、研究和监测体系。

4、深化流通体制改革。要放松对物流企业的市场准人,使各类物流企业能够平等地进入市场,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为企业、城市、区域及全国性物流服务网络的形成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二、精心培育现代物流市场,努力扩大需求

有关方面要共同努力,大力培育物流市场需求,提高第三方物流在全社会物流中的比重,这样,我国的物流产业才会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1、提高国民经济的市场化水平。物流作为服务业,与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直接相关。近年来,遍及全球的连锁经销网络和采购配送网络逐步形成,成为促进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流通产业现代化程度还很低,面对这种形势,必须加快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加快发展流通产业。

2、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现代物流意识。优化物流供应链管理是降低生产总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竞争力,获取新的利润源的重要手段。要鼓励工商企业树立起现代化大生产的意识,逐步将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和产成品加工、整理、配送等物流服务业务有效分离出来,按照现代物流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和重组,培育和发展物流市场。

3、打破条块分割和地区封锁,加快物流市场的培育与发展。目前我国物流资源由于条块分割和地区封锁,不按物流市场规律进行组织和管理,造成物流环节衔接较差,运转效率不高。我国物流市场的培育与发展,要从两方面人手:一是政府要建立全国开放、竞争的全国统一市场,打破条块分割和地区封锁;二是要充分发挥各种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协调与自律,建立正常的物流市场秩序。

4、要充分发挥中介组织作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要积极为推进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服务。其他有关物流方面的协会也要充分发挥各自作用,共同推进物流产业发展。

5、物流企业要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开拓市场的能力。物流企业强化服务意识,完善服务功能,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真正具备为用户优化物流管理提供策划设计、组织运筹和实际操作等综合服务的能力,努力开拓国内物流市场。

三、建立高效畅通的物流体系

1、继续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尽快形成配套的综合运输网络、完善的仓储配送设施、先进的信息网络平台等,为现代物流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条件。

2、加强和完善大宗重要商品的储备设施和流通通道建设,建立高效畅通的各类商品物流体系。重点是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加强粮食、棉花、食用油、食糖、化肥、农药、石油等重要商品的储备库建设和流通通道建设。二是在充分考虑集散途径、各种运输方式衔接及物流功能设施的综合配套的基础上,加快煤炭、钢铁等重要生产资料的流通通道建设。三是根据我国实际,通过继续完善批发和商业网络,规范和改造商品批发市场,加快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市场建设,规划指导各种物流企业,建立工业消费品物流体系。四是根据生鲜食品的流通特点和流向,建立“绿色流通通道”,形成高效畅通的物流体系,提高农产品和生鲜食品流通效率,缓解主要农产品“卖难”、“储难”的矛盾,为增加农民收入做出贡献。

3、在全面规划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建设一批现代化的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积极推动以广州――深圳为轴线的珠江三角洲,上海、江苏、浙江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北京―天津为轴线的京津唐地区,通过整合资源、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扩大开放、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促进海陆空等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和物流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高效率、高质量的社会化、专业化、国际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成为国内和国际双向物流和海陆空立体物流相结合的国际性物流中心。

4、借鉴国外经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高效运作的物流模式。一是推广统一指挥中心、多个操作中心的运作模式。目前世界大型物流公司大多采取此模式。二是通过整合或并购,进军多种相关业务,提高利润。三是整合业务流程,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四是提供优质及个性化服务。

5、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随着现代物流产业的蓬勃发展,物流产业服务范围之广之细可谓空前,物流产业已经朝着“量身定做”的方向发展。物流公司要从为客户提供固定模式的服务转向“量身定做”的服务,以满足客户需要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点,由物流公司和客户共同研究选择出一种或几种最理想的服务方式,最终找出能最大限度为客户提供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6、提高物流社会化程度,大力提倡混载配送。借鉴国外经验,大力倡导发展“城市内最佳配送系统”,即围绕某个标准轴心,将城市内无规则发生的各种方向、数量、时间的货运需求加以汇总,实行混载配送。

四、广泛采用信息技术,加快科技创新和标准化建设

1、高水准搭建物流信息平台。目前,国际物流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兴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其发展趋势是建立智能化运输系统。通过发展运输实时跟踪定位系统、运输路径优化的地理信息系统、全球网络定位系统、三维条形码技术和红外线感应系统等新型信息技术,将运输仓储电子化管理过程与网络财务支持系统、电子商务融为一体。

2、完善配送中心来提高整体物流效率。配送中心应广泛采用各种高科技手段,如信息化管理系统、电

子数据监控系统、现代化立体仓库、条形码扫描等,同时还应包括整套的供应链方案设计、港口电子网络化管理、仓库进出货自动化管理、卫星定位系统等。

3、物流企业积极利用EDI、互联网等技术,通过网络和信息技术将企业经营网点连接起来,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配置,通过网络与用户、制造商、供应商及相关单位联结,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并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

4、积极推进物流系统的标准化建设,建立完善的物流的标准化体系。从我国情况看,应借鉴国际上比较成熟的物流技术和服务标准,加快对我国物流服务相应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一是加快采用国际通用标准。广泛采用标准化、系列化、规范化的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机具设施及条形码等技术。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海运、集装箱、仓储、配送中心、物流信息等,都要尽快与国际接轨。二是对尚未形成通用标准的,要根据情况,采用主要发达国家和与我国经贸联系密切的国家标准,形成全国统一标准。

五、按照我国加入WTO承诺,加快物流产业对外开放步伐

加入WTO以后,将使中国的物流产业融入全球性物流产业跨国化、大型化和互联网经济化的潮流之中,对中国的贸易和生产布局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使我国物流企业尽快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提高国际竞争力,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积极稳妥的对外开放政策。

1、在规范的基础上,适当放宽外商投资物流的市场准入制度。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时承诺,将在三年内逐步开放物流产业。为了适应我国物流产业对外开放的要求,解决我国发展物流产业的资金不足和管理技术落后、人才缺乏的问题,建议适当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逐步扩大试点地区范围。

2、进一步完善国内法律和政策环境,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物流基地和专业化配送中心。适应目前制造业的全球发展趋势,跨国公司根据其全球战略需要,正在全球范围内对生产和营销进行统一布局,构建全球生产体系。我们要借此有利时机,与国际大型物流企业合作,对国际先进物流供应链技术加以转移,提高我国物流产业的科技含量。要尽可能吸引和争取大跨国公司把分拨、分销中心设在我国,提高我国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的集散能力。通过扎实工作,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的集聚和辐射之地。

3、加快国内传统物流企业与国际规则接轨的步伐。我国物流企业与国际接轨主要包含这样几个方面:一是与服务标准的接轨;二是与服务规范的接轨;三是与服务体系的接轨;四是与服务管理方式的接轨。

六、加快物流法制建设,建立物流服务的诚信体系

1、对不适应物流业发展的各类法规和政策进行清理、修改和完善。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颁布实施的涉及物流业的法律法规有3万多件。在加入WTO以后,面临经济全球化、物流一体化、商务电子化的现代供应链模式,现有的物流法律法规必须全面进行审理、修正、补充或废除,对相互矛盾或冲突的法律文件进行合并和统一,为现代物流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2、建立和完善促进物流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从目前我国物流相关法规的现状看,由于对于市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存在许多法律真空,因此,必须加快相应立法:(1)推动综合性、跨行业、跨部门的物流法规和配套规章的制定,改变目前现代物流无法可依的局面。(2)以法律保证公正公平的市场环境。(3)在WTO机制和框架下合理进行司法保护。WTO尽管遵循贸易自由化,但在服务业中没有作特别严格的要求,原则上尊重WTO成员国内的法律和政策。因此,我国可以通过立法,在国民待遇的原则下,合法保护有关产业。(4)加快研究制定《多式联运法》。物流是在多式联运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延伸服务。目前我国集装箱多式联运只在港口总吞吐量中占到极其微弱的比重,而很多发达国家80%甚至90%122上都是实行多式联运。要发展物流,必须先推动多式联运的发展。

3、建立物流服务的诚信体系。与生产销售不同,物流服务实际上是一系列委托与被委托、与被的关系,是完全以信用体系为基础的。服务的无形化特点,各种复杂的费率协商机制,服务的标准和衔接,物权的转移和控制,结算的主体常常涉及多方面的物流服务参与主体和复杂的规制。信用体系是否完善,将直接影响物流产业的发展。为此,要大力提倡讲诚信、守契约、反欺诈,加快物流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要加快建立和完善有关物流企业信用方面的法规,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公平竞争,诚信经营。

4、加快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建立物流企业的信用评价机构,完善健全信用担保机构,形成健全有效的物流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七、采取多种形式,加速物流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养

1、针对我国目前物流专业人才匮乏、管理水平较低的突出问题,要采取多种形式,加速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养。通过长期培养与短期培训、学校培养与在职培训等多种方式,培养造就一大批熟悉物流产业业务,具有跨学科综合能力的物流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大专院校和专业物流咨询机构的人才培养能力建设,增加物流及相关专业招生数量,并通过多种渠道给予其资金及必要装备上的支持。

2、加强宣传引导和理论探索,加快人才培养。加强对物流理论的宣传引导,通过不断普及现代物流知识,使人们认识物流,接受现代物流的理念,应用物流的理论知识,为经济建设服务。

3、教育部门以及行业协会都要行动起来,启动物流人才教育工程,重点培养物流管理人才、物流工程人才、物流规划咨询人才;要加快引进国外物流师与采购师证书教育并设计中国自己的体系。

篇9

[关键词] 现代物流 国际 国内 启示

一、国际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新势

政府通过宏观政策引导,促进物流发展,物流成本较低,大型物流公司积极开展并购和整合物流能力,自营物流和第三方物流发展良好,第四方物流服务已经进入市场,拥有大量的物流人才和具有完善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和功能全规模大的物流园区。物流管理水平和自动化水平和物流服务专业化水平高,出现物流运作全球化,企业物流信息化,物流企业信息化趋势。

二、我国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物流体系,适应物流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尚未建立,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0%左右。是发达国家近近一倍。物流业务附加值低。物流社会化程度较低。物流组织管理水平低,物流总费用中的仓储保管费及管理费用偏高。目前,我国物流管理费用与GDP的比例依然偏高。保管费用过高。物流发展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影响物流效益,物流专业人才缺乏,制约了物流业的发展。

三、对中国的启示

1.统筹规划,抓好物流基础设施的整合与建设,应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但应注意:一是要符合国家规划的总体要求,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要优先整合利用,改造提升物流资源,充分发挥现有设施的综合效能。三是对基础性,公益性设施,政府要增加投入,经营性设施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扩大投融资渠道,实行企业化经营。四是要注重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加快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五是要采取积极措施,提高重点物流区域,物流节点城市的物流组织化水平。六是要注重区域物流的协调发展.积极建设区域物流系统,扩大地区之间的物流合作,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发展现代物流,为用户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因此,物流企业的经营模式,企业结构设计,管理方式一定要贴近市场,方便用户,注重以电子商务和信息化为支撑.要坚决反对和制止那些不顾实际,圈占土地,重复建设的做法。

2.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1)鼓励生产与流通企业改造业务流程,分离外包非核心业务。引导企业逐步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运作模式,运用供应链管理与现代物流理念,模式与技术,实现物资采购,生产组织,产品销售,以及再生物品回收的一体化运作。以订单为中心改造现有业务流程,提高对市场的响应速度,降低库存,加快周转,提高市场竞争力。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统一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流通的现代化.要加强配送中心建设,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配送服务。

(2)加快发展与培育专业物流服务企业。放宽市场准入,逐步取消对物流企业经营范围的限制,促进现有运输,仓储货代,批发,零售企业的服务延伸和功能整合,加快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变;鼓励运输,仓储配送,货运,多式联运企业通过参股,兼并,联合,合资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扩大经营规模。逐步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跨国,跨所有制的大型专业物流企业。

(3)用信息化推进物流现代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推动企业内部流程改造,积极探索物流一体化管理,大力推进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健全电子商务认证体系,网上支付系统和配送管理系统。要大力发展智能交通,提高交通运输的组织水平和作业效率,从信息资源整合入手,抓好物流资源的整合,走以信息化带动物流发展的道路。

(4)发展满足物流运作需要的运输服务方式。发展多式联装箱运输,散货运输,航空快递运输等方式,加强各种交通设施建设的紧密衔接配合。积极发展散粮,散肥,散装水泥运输物流方式,建立大宗货物高效,低成本运输系统。要优化城市交通管理,为配送车辆在城区的通行和停靠作业提供便利。

(5)简化通关程序,提高通关效率。推进口岸执法管理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地方物流商务信息的资源整合,实现一种认证,一个门户和“一站式”服务。

(6)提高我国的物流服务水平,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外商,外资进入我国物流领域,投资物流基础设施,参与我国物流市场竞争.鼓励国内物流企业“走出去”,实施全球化发展战略。

3.重视物流教育和培养人才,政府应加大对物流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方面的投入,积极推动产学研联动。

4.是抓好行业自律和诚信体系建设。要形成物流的服务标准,完善信用交易的相关政策。

5.建立一套与国际接轨的物流标准体系,减少因为与国际标准不统一所造成的损失并增加的贸易成本,更好的参与全球化的竞争。

6.大力推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模化发展,形成少量拥有成熟的商业模式、核心能力和服务产品,在特定物流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的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

7.积极推进工商企业物流合理化以满足更多的有效物流需求,推动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物流产业网:美国物流业信息化发展状况对我国的启示.物流产业网,2008年8月28日

篇10

局面火热

农村产销促进了农村物流的发展。我国农村超过2万亿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23亿吨的农产品产量、50.1万亿元生产资料销售额、1780亿元再生资源销售额,使我国农村物流总额大幅度增长。

大量流通组织参与了农村物流建设。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资等经济成份进入农村物流领域,传统的经济组织、现代经济组织先后进入这一领域。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我国有各类家庭农场87.7万个,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28万个,其中龙头企业4300个,国家级龙头企业1253个,农村供销合作组织76万个,21.8万个邮政物流配送网点进入农村物流领域。此外,我国国有粮食企业、大型零售连锁集团、电信物流、外资物流、外资保险等纷纷抢滩进入农村物流领域。

三大信息科技浪潮促进了农村物流的发展。计算机、互联网、物联网三大信息科技浪潮促进了我国农村物流的发展,使得农村物流水平大幅度提高。据阿里巴巴集团研究中心的《农产品电子商务白皮书(2012年)》显示,2012年阿里平台上共完成农产品交易额198.6亿元,同比增长75%。同时,据阿里巴巴集团研究中心的测算,经营农产品的网店数量有望在2012年26.06万家的基础上,于2013年突破100万家。阿里巴巴各平台农产品销售额有望在2013年达到500亿元,在2014年达到1000亿元。

政府工程促进了农村物流发展。我国政府先后实施了绿色通道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超对接工程、“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工程”和农资流通体系试点等,这对于加强农村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提高农村物流的整体发展水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难题待解

尽管农村物流在近些年获得了较大发展,但相较于城镇物流,其远未达到成熟的程度,而一些顽疾也亟待破解。

农村物流市场规模亟待提升。农村流通规模不等于农村物流规模,当前农村物流所占流通的比例较小,特别是冷链物流,我国的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仅为5%、15%、23%。2012年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交易额仅有8211.2万吨。国家发改委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中指出,到2015年,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提高到20%、30%、36%以上,冷藏运输率分别提高到30%、50%、65%。发达国家易腐食品的冷藏运输率已超过60%,其中美国、日本、西欧等国家和地区超过80%,而我国只有20%左右。我国在果蔬采摘、运输、储运等物流环节的损耗率高达25%。我国每年总量超过亿万吨的易腐食品,都需要冷藏运输。

农村物流不成体系。农村物流与城镇物流相比较而言,发展不成熟,也不成体系,农产品、小商品、再生产资源等物流相对不足。其次,近年来电子商务发展较快,但是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相对滞后,不能够适应飞速发展的电子商务物流需要,现有的传统农村物流不能够与电子商务物流对接。此外,农村合作组织较多,但是物流相对滞后,不能够适应其发展需要。“小生产大流通”或者“大生产小流通”同时存在不能够对接的问题。

农村物流政出多门。商务部、供销合作总社、国家粮食局、国家发改委、农业部、邮政部门等非常重视农村物流,但是,农业、粮食、商务、邮政、供销合作社五大系统的传统行业分工与协作不完善,往往出现政出多门,真正实行起来效果不佳的现象。

此外,还存在社会对农村物流重视程度不够、农村物流重规模轻效率等问题,应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解决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也尝试着提出一些解决措施来与广大读者分享。

重视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加强如农产品、小商品、生资产品、再生资源物流的结构优化,使其更加合理。同时,按不同的产品线来设计农产品供应链,从而形成特有的供应链系统,促进高效率的农村物流体系的形成。

建立和完善农村物流的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农村物流政令统一局面,解决政出多门的问题,提高农村物流管理效率。

构建多种农村物流模式、多种农产品供应链模式体系,并与农业产业化模式形成无缝对接。如推动自营物流配送模式、第三方配送模式、物流联盟配送模式、智能一体化模式,以及多种形式的冷链物流模式等的不断发展,由此推动农村物流更上一个台阶。

加快发展农村物流信息化。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农村市场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农村的物流量会成倍增加,要求农村物流快速向现代物流发展。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核心,因此在农村要实现现代物流理念,大力推进农村物流的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