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对幼儿的影响范文

时间:2023-12-16 16:33: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双减政策对幼儿的影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双减政策对幼儿的影响

篇1

一、积极开展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活动

一是加强领导,为“创模”提供可靠组织保障。制定了《20__年__区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任务分解表》,与25个部门单位和乡镇签定了生态建设暨创模责任书。二是突出重点,狠抓

“碧水、蓝天、宁静、整洁、生态”五大工程,全面提升我区城市环境质量。以“创模”活动为载体,全面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一是督促区污水处理厂加快建设步伐;二是以钼业冶炼化工企业烟尘、二氧化硫治理为重点,开展了钼矿企业的治理,逐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三是努力抓好以噪声控制为重点的“宁静”工程。以整顿建筑施工工地、文化娱乐场所、街道两侧营业性高音喇叭噪声扰民问题为重点,全面开展了噪声整治工作。加强了中高考期间环境噪声污染管理,对区城范围内的建筑施工企业、带锯加工点和文化娱乐等场所进行了全面巡查。严格落实夜间施工审批制度,限定施工作业时间。三是强化宣传,为“创模”营造良好舆论氛围。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和宣传活动,大力开展

“创模”

活动宣传。参与开展了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主题的宣传咨询活动;会同甘棠镇、团区委等有关部门在中通广场举行“关爱生态环保、共建和谐__”—

“甘棠杯”摄影大展开幕式暨表彰大会等;在青阳与我区交界处制作大型环保公益宣传牌;在城区北海路、平湖路、太平路街道和各社区,悬挂宣传横标35条,在龙西社区、湾山花园设置了创模宣传栏5期,张贴宣传画200多张,印发各类宣传资料4000多份,举办环保知识讲座2期、环保知识竞赛3期。开展环保宣传月活动。为充分展示我区实施“工业富区、生态立区”所取得的成果,在区宣传部的牵头下,制定了《__区环保宣传月活动实施方案》,在__日报11月17日专版报道我区环保生态和循环经济发展情况。在区电视台连续报道污染减排工作。在全区中小学生中开展了“环保、节能、减排”有奖征文及演讲比赛活动。组织开展一支黄花清除行动、百名儿童绘画畅环保等活动。四是通过检查督办促进“创模”有序开展。在11月份对全区所有乡镇和区直有关单位的创模进展情况进行了检查,通过区政府办督办,保证了创模全面推进。

二、多措并举,大力推进污染减排工作

为确保我区减排任务完成,我局对全区工业污染源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摸底调查,结合市政府分解的总量控制指标按照标准规范进行了分解。制定__区“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减排计划和总量控制指标及重点排污企业cod总量分配方案。

----借助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污染减排。大力推行循环经济的发展,在所有项目环保审批中注重节能减排,重视资源的循环利用。

----借助相关经济政策推进污染减排。一是通过加强环境监管,加大排污费征收力度,提高企业排污成本,促进企业实施节能降耗、污染减排。二是选好项目,利用好上级的扶持政策,争取省有关专项资金,引导企业积极推进节能降耗、污染减排。20__年争取到省级环境保护专项资金140万元。

----借助核发排污许可证推进污染减排。做好我区的排污总量的核定与分配,在重点工业企业推行了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发放试点工作。

----借助环境监测推进污染减排。每月对太平湖水质、地表水及饮用水源水质进行监测,每季度对城区排污口、重点污染源水质进行监测。

----借助生态建设推进污染减排。申报甘棠镇参加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汤口镇山岔村参加国家级生态村评选。20__年甘棠镇、谭家桥镇、焦村镇获被授予市环境优美乡镇;旅游学校、汤口岗村小学、永丰中心学校被授予市级绿色学校,旅游学校通过了省专家组的省级绿色学校验收。对甘 棠幼儿园、甘棠小学等10所学校进行区级绿色学校验收和命名。

----借助社会舆论监督推进污染减排。深入开展节能降耗、污染减排专题宣传。通过电视、政府网站、《__环保》刊物以及宣传活动等宣传,不断提高对污染减排的认识。

20__年__区的cod和so2分别都控制在1437.8吨和212.18吨。完成了总量控制和污染减排指标任务。

三、强化建设项目环境监督管理,努力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

严格环保准入制度,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积极推进公众参与,发挥社会各界的监督作用。加大省861和市443项目以及工业园区入园落地项目的监管。20__年我区8个省861项目,除东大门旅游综合开发项目未落地实施,7个完成环评;19个市443项目,17个完成环评编制并通过环评审批,2个环评正在编制中;18个工业园区项目全部完成环评审批。

在环评办理的中我局积极为项目单位做好服务,对一些重点项目加大跑省跑市力度,帮助企业联系环评编制单位,利用黄金周和周末时间邀请到省市专家组织开展了评审。工作中充分发挥“四通”精神,在不违反国家政策下,充分运用变通手段,确保我区重点项目郭村钒矿、工业园区、垃圾处理场、兴乐铜业等顺利完成环评并通过评审。

/!/四、开展环保专项行动,整治企业违法排污行为

一是开展彻查违法排污企业专项行动。二是加强对排污企业的现场环境监督检查。三是对我区重点行业钼行业环境整治不断深化。四是认真处理环境案件、维护群众环境权益。20__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案58件(次),其中市环保局转来投诉2件,连线平台共转来投诉8件,区局转办投诉4件,来电投诉44件,所有件办结率100%。通过专项行动,准确把握了我区排污企业状况和新建建设项目进展情况,切实解决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五、启动第一次全区污染源普查工作

成立了“__区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落实了办事机构和普查员,制定了__区污染源普查方案,初步筛选出我区的污染源普查底册并进行了复核。

篇2

我科针对临床患者药物外渗问题,于2015年6月成立品管圈,以“降低患者输液时药物外渗发生率”为活动主题,取得较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科共有护理人员12名,有7人参加品管圈,年龄22~31岁,平均29.4岁;学历:大专2名,本科5名;职称:护士2名,护师5名,主管护师1名。将2014年所有发生过药物外渗患者作为研究资料。

1.2方法

1.2.1圈名及圈徽的选定 按照品管圈组成原则组成自己的品管圈,选定圈名和圈徽是开展品管圈活动的首要任务。由全体圈员集思广益,针对每个成员自己设计的圈名和圈徽,进行无记名投票,确定圈名为“减渗圈”。圈徽采取了一位高年资圈员的设计理念,整体由三部分组成,外部由麦圈组成,中间为一只连带输液器的手,底部有三个水滴状红色液体滴出,手的上部是一双痛苦的眼睛,圈徽的意思是说,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输液后外渗的并不是药液,而是鲜血,那双眼睛揭示了患者的痛苦,同时也时刻提醒着我们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操作技能,改善服务质量。

1.2.2主题选定 召开全体圈员会议,利用“头脑风暴法”[3],根据我科工作特点及常见问题,和一些直接影响到患者满意度的问题,同时融合医院的政策,按照5、3、1打分标准进行评分。最终选定的活动主题是“降低患者输液时药物外渗发生率”,见表1。通过医院“品管圈”管理办公室审批后,立即开展。

1.2.3活动安排 “减渗圈”的活动时间从2014年6月开始,到2014年12月结束,历时6个月。每周利用周五下午半天时间召开全体圈员会议,总结上周的工作并作出下一步的工作安排。每次会议由圈秘负责会议记录。按照计划、实施、确认、处置分别占30%、40%、20%、10%的比例开展活动。

1.2.4现况把握 对于新生儿输液的具体操作步骤,“防渗圈”成员第一步制定其具体的操作流程,利用头脑风暴法设计“婴幼儿输液外渗原因调查表”,并根据 “三现原则”进行现况调查。总结发生原因包括:患者烦躁,固定方式不当,护士操作不当,共占86%。依据80/20原则,我们将以上原因列为本次活动的改进重点。

1.2.5目标设定 根据品管方法目标值设定公式[4],对输液后液体外渗发生率进行目标设定。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现况值-(现况值×改善重点×改善能力)。

1.2.6原因分析 从护士、液体、环境、方法四个方面对药物外渗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输液针固定不佳、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专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1.2.7对策拟定、实施及检讨 针对要因,全体组员运用头脑风暴法,制定相应解决措施:①积极改善输液环境,保持安静、温湿度适宜,给患者一个温馨的环境。②专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加强培训,互助学习,提高责任心。③针对输液针固定不佳的情况。我们分析认为是不舒适,输液器本身质量问题,因此我们要求护理人员进针前要充分评估患者最舒适的,如果同一批输液器总是出现问题,将申报医院采购中心,重新购置。

1.3效果观察 为了检验对策的成效,我们制定了查检表进行调查,通过调查,证明以上措施对降低输液外渗发生率有效。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统计2015年6月1日~9月30日品管圈活动后住院患者输液后药物外渗的情况,并与活动前(2014年3月1日~6月30日)的数据进行比较,可见活动前后的药物外渗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品管圈活动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 品管圈活动的本质是调动圈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其自发、自愿地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将圈员的参与权、自发挥到最大,挖掘圈员的管理潜能[5-7]。通过圈员们对活动的深入了解与认知,可以更好的对自身进行全面的重新定位,对圈员们自身的潜在能力具有挖掘作用,使圈员们得到一定的锻炼[8]。圈员们通过熟练的掌握鱼骨图、柏拉图、雷达图等QC工具,学会了数据调查和统计分析以及部分统计学方法,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对团队协作力以及合作精神也有了进一步的,个人的工作积极性也得到很大提高。

3.2 QCC活动对护理持续质量改进起到促进作用 质量改进对于护理管理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主题,品管圈活动的开展,使得圈员们自身重新定位,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才能,将个人价值体现到最大化;同时品管圈进行一系列的系统培训以及相关问题的解决或改善,营造了良好的追求质量,降低错误,提高效益的人文环境[9]。

3.3 QCC活动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患者的满意度提高才能更直观的表现医院的护理质量的提升,对于发生急诊的输液患者,一般发病急,病情发展快,患者心理压力大,希望可以尽快输液,尽量减少等待时间,所以通过品管圈管理多方面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刘庭芳,刘勇.中国医院品管圈操作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3.

[2]王惠琴.品质管理中的护理文化[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9):865-866.

[3]方桂珍.在护理人员中推行品管圈活动的探讨[J].护理研究,2008,22(12):1103-1104.

[4]张幸国.医院品管圈活动实战与技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5.

[5]王秀芳.品管圈活动对住院患者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影响[J].全科医学,2011,9(4):1089-1090.

[6]章飞雪,于燕燕,徐枝楼,等.品管圈活动在精神科老年病房基础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2):127-130.

[7]章飞雪,于燕燕,徐枝楼,等.品管圈活动在精神科老年病房基础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2):127-128.

篇3

关键词:天门 农村居民 收入

中图分类号:F323.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4-0043-03

一、天门市农村居民收入变化趋势及特点分析

2005―2009年,天门市农村经济取得了稳步发展,农村居民收入呈持续、缓慢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变化趋势及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从2005―2009年,天门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为4 828元、5 082元、6 000元、6 910元和7 553元,呈持续增长,累计增长达2 725元。增幅分别为11%、5%、18%、15%、9%,平均增幅约为 12%。2005年、2006年农民人均总收入增长较为缓慢,特别是2006年,增长率下降到一位数。2007年、2008年连续两年增长幅度达到18%和15%,增长速度较快,但到2009年增速又下降到一位数。农民总收入虽有增长,但增长速度较为不稳定。

2005―2009年,天门市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农业种植结构、品种结构、品质结构逐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初步形成,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主导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稳步增长,农业标准化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转移步伐得到加快,政府积极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从事第二、三产业工作。各级政府及相关机构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不断加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使得农民负担大幅降低,收入稳步提高,农民生产、生活环境逐步改善。2009年,天门市被确定为国家级双低油菜标准化示范,粮食总产62万吨,增长8.96%;棉花总产4.72万吨,增长9.77%;油料总产11.2万吨,增长19.15%。各项惠农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发放补贴资金1.2亿元,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

(二)农民收入结构不断变化

农民收入主要是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组成,其中,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是天门市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占总收入比重很大。

1.工资性收入是推动天门市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和制定以及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推进,企事业单位对最低工资标准进行了调整,劳动力价格水平有所提高,推动了工资性收入的增长。同时,由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劳动力的转移,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天门市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由2005年的799元,增长到2009年的1 967元,五年共增长1 168元,涨幅达到146%。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也由2005年的17%上升到2009年的26%(见表1)。2.工资性收入中,外出从业所得收入所占比重最多,平均比重超过70%(见表2)。政府积极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并为农民从事非农产业工作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和良好的环境。促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打工。2005―2007年,外出从业所得收入占工资性收入比重稳步增加,2007年达到75%,但由于2008年受到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外出农民工回流,2008年、2009年所占比重有所降低,但外出从业所得收入涨幅仍然很大,分别是20%、13%。3.家庭经营收入占总收入比例最大,是农村居民收入增加的最主要来源。2005―2009年,天门市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有所增长,但增长幅度较为缓慢,由2006年的0.69%,上升到2009年的7.8%。

家庭经营收入主要来自于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收入。2005―2009年,第一产业收入由3 630元增长到4 743元,其占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由94.6%下降到92%;第二产业收入由78元增长到328元,其占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由2%上升到6.4%;第三产业收入由128元减少到84元,其占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由3.4%下降到1.6%。

由此可见,第一产业收入占家庭经营收入比重最大,且收入稳定增加。由于国家对农业的各项政策的扶持以及农业税的减免,农业补贴的发放,调动了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第一产业的增加值由2005年的29.12亿,上升到2009年的47.96亿。第一产业收入占家庭经营收入平均比重一直保持在90%以上。

同时,在第一产业收入中,天门市农民还是以传统种植业、养殖业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农业收入、牧业收入的增加,有效带动了天门市农民第一产业收入的增加(见表3)。除林业收入外,其他收入都有所增长。林业收入在2008年之后开始下降,2009年人均林业收入仅有4元。随着农产品的物价水平不断上升,大大激发了农民种植和销售农产品的积极性,农民收入也随之增加。期间,天门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政府通过实施土地整理和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5万亩。特色农业加快发展,花菜种植面积已发展到4万亩以上;杨树产业启动了“绿色长廊”建设,实施了“林水结合”工程,大力发展杨树产业;新建万头养猪场,新增标准化“150”养猪模式农户;罗非鱼养殖发展到1 600亩以上。4.家庭经营收入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收入所占比重很小。第二产业收入由2005年的78元,上升到2009年的328元,五年总共增长仅有250元,虽然2006年的增幅达到123.01%,但2009年增幅仅为10.17%,其占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由2%增长到6.4%。2005―2009年,第三产业收入不增反减,由2005年的128元,减少到2009年的84元,其占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也从3.4%下降到1.6%。虽然第二、三产业对农村居民收入的促进作用略显乏力,对总收入的贡献率极小,但仍然是农村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二、影响收入持续增长分析

1.农民总体收入水平低。虽然近年来,天门市农村居民收入有所增加,但总体收入水平仍然偏低。农产品物价上涨,虽然带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由于国家对棉花、粮食收购体制进行了改革,并严格控制农产品价格上涨,加之农业生产成本的上升,农民纯收入有限。同比2005年,2009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14.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143.8%。由于生活消费产品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的同时涨价,给农民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农民收入相对增长缓慢。2009年,农民人均总收入达到了7 552.46元,但全年人均纯收入仅为5 325.93元,差距较为明显。

2.产业结构单一。家庭经营性收入是农村居民总收入的最重要的部分。在天门市,第一产业收入占家庭经营性收入的比重达到了92%以上,然而,第一产业中传统的种植业和畜牧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这类传统农业,所生产出来的农产品附加值极低,他们并不能保证农村居民收入的持续增加。然而第二、三产业这些能给农民带来收入增长的产业,由于本地工业、第三产业规模小,农民对其重视度较低,在当地发展趋势极其缓慢。2009年,第二、三产业收入分别仅占家庭经营性收入的6.4%和1.6%。天门市农村产业结构不均衡,有待优化。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大。首先,外出务工劳动力的文化和技术水平较低,即使是外出务工,也只能从事技术含量和工资待遇相对较低的工作,收入水平仍然很低。2009年,天门市农民人均外出务工收入仅为1 410元。其次,由于天门市本地非农产业发展缓慢,能提供的工作岗位有限,且本地工业收入极低,吸收劳动力效果差,并不能完全转移剩余劳动力。

4.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制约农业经济发展。虽然天门市在不断改进农业基础设施,但基础设施仍然很薄弱。2009年,天门市主要的水利工程有引汉灌区、彭麻泵站、大观桥水库、绿水堰水库、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但由于原有设备老化、损坏严重,新建水利设施也不能完全解决水土流失、中低产田改造、小流域综合治理问题。金融机构也由于各种限制,对于农业的投入也极其有限。

5.农村劳动力水品偏低,阻碍农民增收。首先,农村居民文化程度偏低。2009年乡村幼儿入园率为98.6%,比起城镇幼儿100%的入园率,仍有一段距离。虽然2008年教育资源结构和学校布局进一步优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小学学龄人口在校人数为79 022人,普通中学学生在校人数为109 681人,但农村居民文化水平仍然很低,他们掌握农业科学技术的能力低,对发展现代农业,并没有许多帮助,因此增加农业收入难度大。其次,一部分农村居民思想较为禁锢,观念陈旧。他们一直保持着小农经济的思想,同时又贪图安逸、享乐,爱好打麻将、打扑克,乐于不劳而获。这样的思想状况,必然难以增加农民收入。

三、增加农民收入对策

为了有效促进天门市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应采取以下措施:

1.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首先是调整农业结构,扩大优质稻、优质棉、优质油菜等传统农业板块基地规模。其次,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棉花及棉副产品、畜禽、果蔬、杨树等四大农林产品深加工特色产业,力争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超过200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还要加大对龙头企业扶持力度,着力培育棉花、油料、果蔬、杨树、畜禽、水产六大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绿色农业。

2.大力招商引资,通过各种渠道,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首先,大力吸收各项资本的投资,进行招商引资。千方百计争取国家投资,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加强项目策划,同时进一步激活民间投资。其次,加快将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从而加快非农产业的发展。

3.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一是加强农民创业培训和指导。乡政府可以组织农民集中学习,并聘请专业教授指导农民创业。二是落实鼓励农民创业的各项政策,通过政策引导、信息服务、创业资金扶持和技术支持,大力营造农民返乡创业的良好环境。降低准入门槛,放宽出资限额,降低创业成本。促进“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变。

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重点完成各项水利设施的建设和完善,继续实施沉湖流域治理工程,完成彭麻泵站跟新改造、引汉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清水、十堰口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维修改造50个小型泵站,解决1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给农民提供充足卫生的水源,提高防灾抗旱能力。同时对土地进行整理和开发,改造10条农村公路桥梁,改善电网结构。二是突出重点地区、重点项目,继续整合涉农项目,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5.加强农村教育的投入和农业技术的推广。农村劳动力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农业技术的提升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首先,要加强对农民文化水平和农业技术的培训。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的培训活动,尽快的提高其文化水平以及生产技术。其次,政府要在引进和推广外来先进技术中起积极作用,同时出资聘请专业教师和农业各领域专家,推进教育业和农业科技的发展。最后,加强完善义务教育体制,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学校信息化水平,让每个农村的孩子有书读,读好书,提高其文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慧.论农村工业化与区域发展[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1).

[2]田秋生.增加农民收入的几条建议[J].民进信息,2004,(35).

[3]中国农村贫富分化的成因分析[EB/OL].爱农网,2004-01-07.

[4]张晓山.农民增收问题的理论探索与实证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5]何建洪.政府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角色定位等问题分析[J].商业时代,2009,(20).

篇4

年是收官之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全区上下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区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全力推进“六个”建设,保增长、调结构、促转变、惠民生,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呈现出经济较快增长、结构更加优化、发展后劲充足、民生不断改善的良好态势,圆满完成了区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和主要目标。

全区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4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计完成14.4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420亿元;工业生产逐季回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突破13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完成230亿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完成2160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完成9000元以上;人口出生率为8.2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总量实现进位赶超,步入区域发展新阶段

今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突破400亿元以上,经济总量再创新高,位居全市第二,实现了历史性的新跨越。第二产业强劲回升,第三产业持续增长,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更加稳固。

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的比重持续提升,推动城市化进程和区域消费水平进入到新阶段。年全区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70亿元以上。汽车、家电、建材家居等优势行业在汽车购置税优惠、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补贴等刺激消费的政策推动下持续扩张。西部国际车城、北二环—凤城五路集群化4S汽车流通销售网络,业已形成行业规模优势,到买车已成为汽车消费的一大趋势;居然之家、明珠家居、太华路建材家居、北辰大道建材、北三环大明宫建材批发市场等全国知名的建材家居企业已呈现出规模化、集群化优势,满足了消费者“一站式购物”的需求;投资上亿元、占地300亩的北城蔬菜副食品批发市场已建成开业;北二环路沿线的超市、餐饮、商场等各类商业业态齐聚,商业氛围蔚然形成,沃尔玛购物广场、世纪金花购物中心两个大型商贸企业,集世界顶级品牌专营、高端家居精品、西餐厅、文化广场、精品超市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新兴消费业态落户并运营,促进了区域消费升级,预示着新的消费中心在我区正在形成。

工业改造步伐加快,新型工业化稳步发展。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快速城市化对工业经济的影响,我区切实采取多种措施,坚持新型工业化方向,加大对工业企业技改的扶持力度,有效促进了全区工业生产的回升,巩固了工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一是大力支持技改项目。年初确定的8个技改项目和9个新产品开发项目已全部完成,项目实施后,新增产值1.6亿元,新增利税2100万元;青岛啤酒分公司、环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技改项目已经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二是积极为非公企业申报资金贴补项目。鹏程机电有限公司、西骏新材料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申报的项目获批贴补资金共计140万元。三是全力促进六村堡工业园、和平工业园发展。工业园区是实现工业聚集发展的平台。年,银行向我区和平村工业园授信5000万元,为一期6个企业发放贷款2000万元。六村堡工业园、和平工业园还获得了市支持区县工业园区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

(二)投融资水平再创新高,发展竞争力持续增强

继续倡导“投资就是投资未来”,促进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和增长“双提速”。预计年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突破420亿元,总量继续保持全市各区县第二位。投资依然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重点项目发展成为投资增长的主要推手。年全区共安排重点建设项目134个,其中安排重点在建项目86个,累计完成投资190.69亿元,占年计划投资的123%,提前两个月完成全年投资任务。在项目构成中,推进城市建设类项目65个,累计完成投资162.09亿元,占年计划投资的125.32%;产业类项目7个,累计完成投资11.98亿元,占年计划投资的113.03%;民生及社会事业类项目10个,累计完成投资11.78亿元,占年计划投资的121.44%;节能减排及环境治理类项目4个,累计完成投资4.841亿元,占年计划投资的112.22%。

争取资金和融资工作取得新突破。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高标准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提升。今年共争取到中省、市民生工程和技改资金2558万元,涉及公检法司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民生工程、医疗卫生及文化教育、企业节能技改等方面29个项目。张家堡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三十三中校舍安全工程、青岛啤酒分公司生产系统节能改造等项目,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截止目前,我区通过贷款、争取上级补助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共18.2亿元,其中贷款融资6.6亿元,市级补助和区财政投入3.3亿元,市级专项资金投入8.3亿元,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综合改造、城市容貌提升、教育标准化建设等多个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资金保障。我区再次被评为年度“市区县融资工作先进单位”,被“第六届中国金融(专家)年会”评为“中国金融生态区”,并作为全市唯一一家单位,被省政府评为“金融生态环境模范区”。

招商引资工作再创佳绩。实际利用外资5023万美元,实际引进内资43.79亿元。以“·中国投资环境说明暨项目推介会”平行分会的方式,成功举办了“新新希望区域开发·项目带动专题推介会”。通过深层次、宽领域的二次招商工作,促成重大项目落地。截止目前,我区经市商务局确认的西洽会签约项目共计28个,现已全部实施,合同履约率100%。上报到账资金17.3亿元,资金到位率30%,2个协议项目已全部转化为合同项目,合同转化率100%。

科技投入不断加大。今年,为支持工业园区发展、农业产业化生产、新产品推广及科普阵地建设,区级科学研究与发展资金共投入950万元。全区共申报中央、省、市各类科技项目17项,争取扶持资金总计546万元,并首次取得国家级项目的突破,列入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4项,争取资金360万元,国家级科普计划项目2项,争取资金25万元,促进了我区科技进步、产业升级水平和竞争力的提升。

(三)统筹城乡力度不断加大,区域开发稳步推进

为加快城市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改善人居环境,我区不断加大城中村改造和新农村建设工作力度。城中村改造取得新突破,今年共完成了西村、二府庄村等21个村的整村拆除工作。自“百村城改计划”实施以来,全区累计完成73个村的整村拆除工作,拆除面积1424.87万平方米。无形改造方面今年完成了西长吊村、中营村、青东村等5个村的农转居工作,累计完成51个村;董家村、翁家庄等14个村完成了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累计完成27个村;盐东村、杨家村等12个村完成了撤村建社区工作,累计完成20个村。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村庄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今年以来,为了加强新农村重点村项目建设,全区共争取重点村建设奖励资金1050万元,“一事一议”建设项目资金120万元,区级财政安排投入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300万元。跨年度实施的12个新农村重点村的建设任务已全面完成。年15个重点村在村庄绿化、村内排水、文化墙等硬件设施建设方面进展顺利。

区域开发工作稳步推进。一是铁路北客站动车运用所正式开通使用,北客站南站房及郑西车场建成投入运营;地下停车场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北站南广场封顶工作正在加快推进;站房南区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北客站区域景观围墙建设进展顺利,累计建设景观墙12000米。今年10月,城投集团与上海长峰集团,就北客站储备地项目正式签署了合作协议,总投资达30亿元,项目在我区实施已进入实质阶段。二是积极吸引总部经济项目入区。为构筑多形态复合型城市商圈,今年11月召开了大型商业项目集中签约推进会,西北商贸港、朱宏路高级商务区、金桥国际商业、辛家庙商业环岛、渭滨街商圈等项目进行了二次招商,成果显著。三是二府庄区域综合改造项目进展顺利,完成二府庄村整村拆迁,目前正在办理和完善各项手续。四是汉长安城遗址区域开发利用和环境建设进展顺利。地处古汉城墙西南角中心地带的汉长安城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已获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为推进汉长安遗址“申遗”工作奠定了基础;宫遗址周边完成绿化面积146700平方米;邓六路周边新建汉风风格通透景观围墙300延米,完成围墙配套绿化面积2863平方米。

(四)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城市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

今年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了道路征地拆迁、街景整治、城市容貌提升等工程建设力度。完成大庆路西延伸、东北二环立交工程等15条道路的征地拆迁工作,尚苑路东段、开发大道2条道路正在加紧实施征地拆迁,西铜高速城市段等7个道路征地拆迁项目正在摸底评估和做前期准备工作;已全面完成陕科大西侧规划路、太华路北延伸北段(北三环至学府中路)、大庆路西延伸、石化大道西段、凤城五路(风新路至太华路)道路建设任务;建成了我区规模最大的城市绿化景观项目——汉长安城遗址清明门广场;新建东二环北延伸线泘沱村、团结村段景观围墙1050米,行政中心周边凤新路景观围墙150米,渭滨街南延伸线景观围墙395米;完成拆墙透绿围墙改造1370延米,完成10条道路的背街小巷改造任务。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优化和完善,进一步提升了区域的整体形象,城市面貌不断改善。

城市管理工作取得新进展,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开展了“围绕北迁抓管理,服务‘世园’出形象”为主题的“双十乱”整治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投资1050万元建设“数字化城管综合平台”主体工程,该平台通过遍布全区重点区域的视频监控系统,辅以无线监控手段及渣土车GPS技术,对各重点建设工作及城市管理重点区域进行灵活布控,能够以全方位、全天候的数字监控手段,在第一时间及时发现城市管理问题,及时汇总,并立即派责任部门到场整改,从而构建了城市管理的“天网”。

(五)节能减排工作广泛开展,环境治理成效显著

节能减排工作深入推进。今年以来,我区把节能减排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倡导和发展低碳经济,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一是加大节能宣传力度。通过举办节能降耗工作培训班,对街道、部门和区重点耗能企业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对区域内重点用能企业进行检查,确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节能任务。开展“节能宣传周”活动,提高全社会的能源忧患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二是制定了《区年节能降耗工作目标及任务分解落实方案》,严格实施节能降耗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建立了科学的节能降耗管理体制和长效机制。三是推进节能技改项目。鼓励引导中石化分公司常压装置换热流程优化及低温热回收等12项技改项目开展节能技术改造,青岛啤酒分公司冷却塔风机改造等7项技改项目争取到了年度省级节能专项扶持资金。四是实施“双减排”工程。科技大学、工业大学、医学院三所高校完成了污水处理厂建设,蔡伦造纸厂三期水处理工程顺利通过验收,确保了化学需氧量年减排达3716吨;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医学院、科技大学校区、工业大学校区等重点锅炉脱硫工程已经完成,确保了二氧化硫减排达350吨。

环境治理工程成效显著。太平河综合治理工程上游渠道已建成通水,下游主体工程建设基本完成,汉城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渭河城市段综合治理工程绿化工程启动,幸福渠综合治理工程、樊丰生态园一期绿化工程已基本完成。植树造绿工程开展顺利,新建绿地小广场5个,创建市级园林式单位(居住区)10个,实现新增绿地面积90.2万平方米,新建公厕40座,新建1座垃圾压缩转运站,完成15辆环卫专用车辆及垃圾压缩站设备采购任务。

(六)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公共服务更加惠及民生

就业形势稳定,社会保障水平全面提高。全区城镇新增就业12592人,完成年目标任务9500人的133%;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971人,公益性岗位开发297个,全年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共计4989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年度目标4.0%以内。全年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20350人,工伤保险参保12060人,失业保险参保27026人,生育保险参保14550人。养老服务社会化水平稳步提高,建立了全省首家以呼叫中心、一键通终端、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一体化的居家养老信息服务中心。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扩大,33名五保对象入住养老机构生活,集中供养率达70%,累计发放五保供养金及补助金25.01万元。

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教育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完成投资1.2亿元,西航二中等4所学校的教学综合楼工程都已竣工。全区义务教育阶段95所学校共计12198人享受蛋奶工程。给辖区115所学校配备了专职门卫,88所幼儿园配齐了门卫,区级平安校园覆盖率达到86%,全面完成年平安校园覆盖率达到80%的目标任务,被省教育厅评为“省社区教育示范区”。公共卫生体系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升级,全区2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78个农村卫生室全部投入运营,形成了“区—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全覆盖。成功创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区”,创建省级“群众满意的计生服务站”1个、区级“群众满意的基层站所”2个。基础公共服务不断完善,9个村农村社区和3个城市社区建设工程已完工;在全区21个社区和村成立了“区文化科普图书室”,为全区35个农家书屋配送图书5万余册、音像制品3500盒,配发书柜报刊架175个,为18个社区配备了65万元的健身器材;成功举办了红五月音乐会、桃花节、区职工运动会、“新北城·新”摄影艺术展等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广大干部群众的业余生活。

(七)重点改革工作稳步推进,区域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取得新进展。全区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工作任务已基本完成。年完成了饮食服务公司、三桥旅馆和徐家湾肉店的改制任务。

人事制度改革迈出新步伐。一是开展“阳光选贤”活动,采用竞争上岗的方式,对全区20个科级领导职位面向全区进行了公开选拔,强化了竞争激励机制;二是按照《市区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要求,顺利完成机构改革工作阶段性任务。三是制定下发《区属部分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过程中离退休人员管理工作的意见》和《补充意见》,对符合提前离岗、提前退休条件人员的信息进行认真审核,确保分流工作科学化、有序化进行。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药品“三统一”(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价格)工作,建立和完善了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缓解人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金融体制改革有新突破。成立了区金融业发展指导服务中心,制定全区金融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区政府已与银行达成《携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合作协议》,政银合作,共谋发展,为我区中小企业融资搭建了新的合作平台。

二、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做好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为“十二五”规划开好头、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当前的发展形势来看,我区既面临挑战也迎来机遇。一方面,国际、国内经济呈现企稳回暖态势,但复苏的趋势仍不明朗,我区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尚不能排除;另一方面,年我区将迎来行政中心的北迁、世园会的召开、铁路北客站的通车、汉城湖的开园等一系列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这些重大利好因素的齐聚,将使我区在产业培育、改善民生、扩大消费、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因此,只要抓住机遇,借势借力,积极作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完全可以继续保持。

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工作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市全委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推进城市化进程为主线,以加强城市管理、提升服务水平、维护社会稳定为重点,继续加快城中村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和改善民生,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工作任务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年,要大力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一是以市行政中心北迁为契机,积极吸引金融、保险、法律、会计、咨询、会展、广告、策划等产业聚集;继续引进大型购物中心、百货商场、综合超市、高级酒店、餐饮、娱乐等业态,全力打造高端精品商业圈;抓好深国投“印象城”、盛龙广场项目,为吸纳现代服务业创造条件;加快天鼎大酒店、奇星酒店建设,力争年内建成开业;二是大力发展旅游经济,以世园会开幕、北客站建成通车、汉城湖开园为契机,抓好铁路北客站周边区域开发项目,做好餐饮、酒店、购物、娱乐及旅游配套设施的开发和建设,着力增加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份额;三是注重培育消费热点,不断提升区域商贸环境,引导建材、家居、汽车等大宗商品聚集发展,完善销售经营网络,延伸经营链条,完善经营服务种类,扩大辐射半径,进一步增强在全市的影响力、竞争力。继续抓好大明宫建材家居商贸物流基地等建设项目。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是大力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积极协调将物联网产业园纳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加快办理项目前期手续,力争年内启动。积极争取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扶持资金,着力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二是积极发展新材料产业,加快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稀有金属材料科研生产基地项目、稀有金属材料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创新能力项目建设,积极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继续扶持工业稳定增长。一是抓好大型重点企业、大项目,充分发挥其引领龙头作用。重点扶持投资2.5亿元的汇景国际新材料产业园、投资4000万元的银河开关磁阻电动机驱动系统项目,积极利用政策,多渠道争取资金,全面做好服务,全力推进全区工业经济实现稳定增长;二是做好为中小企业的各项服务。组织实施好年度市工业发展准备金计划;积极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组织企业积极申报各项扶持资金,力争更多的企业能够受益。

(二)促进投资消费良性增长,增强推动经济增长的协调性

年要在投资消费增长结构调整上加以改善。投资带动消费,消费引导投资,使消费与投资比例更加协调,结构更加合理,在消费与投资的相互转化中形成推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强大合力。

要坚持不解地促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和增长“双提速”,着力改善投资消费结构,加大高新技术、第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商贸、流通业等的投资力度。抓好固定资产投资和重点项目,抓好招商引资,抓好政策效益发挥,抓好各类项目融资,拓宽融资渠道、开辟融资新领域、搭建融资平台。年是我区“项目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最后一年,在抓项目促投资方面,一是安排好年全区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初步安排重点在建项目84个,计划总投资843.42亿元,年计划投资141.99亿元;前期项目51个,计划总投资442.44亿元。二是进一步加强管理、优化服务。真正发挥督查落实办公室、环境保障办公室、协调服务办公室的联动作用,有效解决重点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发挥《区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和《区重点建设项目管理考核办法(试行)》的导向作用,促进重点项目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继续坚持区、街道(部门)、项目单位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认真落实区级领导联系重点建设项目和重大工程制度,积极推行联系项目领导“一线”工作法,为重点建设项目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切实抓好“锦绣天下”、“中建·开元壹号”等重大投资项目建设。三是进一步加强重点前期项目的策划储备和手续办理工作。围绕汉长安城遗址区保护利用、大兴路地区综合改造、铁路北客站区域综合开发,做好相关项目的策划、包装、储备工作;重点协调解决年重点前期项目在手续办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全力推动项目早日开工建设,确保“项目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目标圆满完成。

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协调拉动作用,使消费增长和消费水平有进一步的提升。一是加大产业招商的力度。立足行政中心区的功能定位,围绕重点区域开发和主导产业招商引资。以西洽会及其它大型招商活动为平台,组织召开专题推介招商活动,吸引更多优势资金、强势企业入区发展。针对商业、服务业相对薄弱的实际,紧盯大型商贸企业、知名品牌、商圈建设和总部经济策划包装项目,深层次、宽领域与企业合作,通过招商引资提升商场、商圈、商街的建设。二是做好市场环境建设。加快集贸市场标准化建设,做好新府市场等7家市场标准化建设工作,抓好总投资6.5亿元的和生农副水产品交易市场建设项目。三是做好鼓励消费政策的落实工作。继续稳步推进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工作,做好政策宣传和审核工作。

(三)统筹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优化城乡发展新格局

按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坚持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统筹发展的原则,推进覆盖城乡的道路、供排水、信息传输等各类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实现公共设施的城乡对接和共享。

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高标准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提升,重点做好北客站区域、行政中心区域的路网建设,完成东北二环立交(二期)、文景路北段(凤城十二路至尚新路)、尚新路(尚宏路至西铜高速)、尚贤路(北三环北辅导至尚苑路)道路建设,力争建成通车;完成凤城八路(凤新路至东二环北延伸线)、渭滨街南段(凤城五路至北二环)、尚华路(尚新路至尚苑路)、尚苑路东段(明光路至西铜路)、秦汉大道、汉长城遗址区二级公路网部分路段征地拆迁任务,启动道路施工建设。

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标准。围绕朱宏路、路、太华路3条城市主动脉和行政中心、铁路北客站周边环境提升,开展全方位的整治工作,净化街容街貌。加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园林绿化工作,完成三年大植绿第三轮目标任务。以凤城八路、凤城九路等出入行政新区道路为重点,强化市容保洁和绿化增量,使各类道路管理提水平、上档次,营造更加靓丽的城市环境。

继续加快有形改造任务,稳步推进“百村城改计划”,全面完成二环以南范南、马泘沱、枣园等5个村的整村拆除。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力量,为城市更新和重点项目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完善安置楼监管工作机制,督促安置楼建设工作进度,千方百计确保群众按时回迁,不断完善无形改造的运作机制,将城中村的村民完全转变为市民,使其享有与城市居民基本相同的教育、医疗、就业和社会保障,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水平有较大提高。

(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扎实推进节能降耗工作。一是完善节能降耗工作“三个体系”建设,加快出台《区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实施方案》,探索建立节能评估体系,配合相关部门建立我区节能降耗指标的统计、监测体系。二是做好节能政策的宣传,形成全民节能降耗的良好社会氛围。三是认真贯彻《区公共机构管理条例》,对公务接待、公务车辆、办公耗材等费用实行规范化管理,发挥政府在节能工作中的表率作用。四是利用政策资金杠杆,不断提升企业利用技改降低能耗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政策资金杠杆作用,提高企业利用技改降低能耗的积极性。抓好总投资35亿元的西郊热电厂“上大压小”项目,建设2台45千瓦国产热电联产机组,关停现有的4台共15千瓦小热电机组。

继续做好重大生态环境工程。加强对宫遗址生态公园已流转土地的管理,进一步扩大流转面积,对已流转的土地在非文物区进行绿化,提升园区的园林化水平;加快渭河城市段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完成堤南2000亩绿化及堤顶道路、路灯工程;启动幸福渠上游Ⅱ期2.8公里综合治理工程征地拆迁工作,确保太平河综合治理工程年内完工。

(五)提升社会事业建设水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力完成《区基础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决定》中的各项任务,不断优化配置我区教育资源,全面推进高级中学迁建,实施75中、16中的迁建工程。抓好区全民健身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和街道文体活动中心、社区(村)文化体育活动室(广场)建设,积极推进省级文化先进区的创建工作。不断健全医疗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促进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抓好市第三医院、市中医院项目建设。深入开展新农村、新家庭和“百镇千村”先进单位创建活动,指导街道计生服务站开展全国、省、市先进站所创建活动。加强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功能。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险征缴力度,加快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社会化发放步伐。继续加强社区建设,严格按照“三有一化”建设要求,努力打造一批功能完善、设备齐全的现代化新型社区,年内创建3个管理规范、服务到位、群众满意的精品社区。继续加大养老服务社会化建设力度,提高服务质量,建立完善区级居家养老信息服务中心和社区居家养老和日间照料点,使更多的老人享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六)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加强区域合作发展

篇5

2011年取得成效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本市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协调发展和“十二五”良好开局。全市GDP总量突破1.6万亿元,增长8.1%,服务业比重达到75.7%,提高0.6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超过69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实现5910亿元,地区进出口总值达到3894.9亿美元,分别增长10.8%、13.3%和29.1%,均超额完成了年度计划目标;城乡居民收入名义增长创近两年新高,分别达到13.2%、13.6%,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分别为7.2%和7.6%。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1.39%的较低水平,节能减排目标超额完成。

《报告》指出成绩确实来之不易的同时,总结2011年全市发展改革工作主要体现在八个方面:

一是全面加强经济综合调控调度,促进经济平稳协调发展

综合施策、有序出牌,集中力量调结构、稳增长。本市狠抓科技创新、投资落地、融资拓展、消费扩大、企业帮扶、价格调控和居民增收等关键环节,促进经济增长由减速回调向趋稳向好转变。突出重点、协调联动,坚决遏制价格过快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连续4个月回落,全年同比上涨5.6% 。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减轻物价上涨对群众生活的影响。坚持早准备早调度,主动应对煤电油运紧张。确保能源运行万无一失。

二是狠抓融资和投资落地,切实用好政府投资

2011年全年安排市政府投资347亿元,连续七年对郊区投资比重超过50%,促进城市均衡发展,城南和西部薄弱地区政府投资安排分别增长10.6%和17.5%,生态涵养区投入增长30%。优先安排城市交通、生态环境等“六个一批”工程投资317亿元,占91.3%。全年安排融资平台、北京服务股权投资基金等引导放大资金148亿元,带动社会投资1500亿元以上。在城乡一体化、保障房等重点领域,融资额度达到2100亿元。积极争取发行企业债券融资178亿元。

三是以科技创新和产业提升为重点,深化结构调整

强化政策引导。制定《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制定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研究起草了《北京市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实施方案》。牵头研究制定《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发展的意见》、《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建设发展方案》。丰富支持手段。依托首都创新资源平台,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体系。统筹100亿元资金,支持300余项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牵头推动政府采购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采购金额达到61.7亿元,组织认定12批自主创新产品。北京服务 文化创新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成功签约,参股设立新材料、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创业投资基金,研究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推进重大项目。重点推进蛋白质科学研究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投产。加快重点功能区发展。研究未来科技城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支持方案。制定《加快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发展综合性意见》。推进丽泽金融商务区开发和一批重点产业园区建设。

四是适应城市功能提升要求,提高城市承载能力

全面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达372公里。启动地面公交能力提升工程。北京新机场前期工作取得进展。提升城市资源能源保障能力。推动能源结构战略调整,新增供热能力约1200万平方米。首次实现域外供热。 积极升级改造清河等一批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量连续三年超过地表供水量。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加快大尺度绿色空间建设。大兴、延庆等新城3万多亩滨河森林公园相继开放。实施184公里生态廊道绿化,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400平方公里。生活垃圾资源化率达到44%。30个新城集中供热中心基本建成,污染物排放降低60%。

五是加强城乡区域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坚持推进四类功能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高质量完成北京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编制工作。持续加大对城南、西部地区的倾斜支持。 城南三年行动计划任务累计完成70%。西部地区转型发展实现良好开局。统筹政策资源推进绿化隔离地区发展。加快构筑社会保障、公共服等体系,推动建立有利于绿隔和城乡结合部地区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快推进新城、小城镇和新农村发展。通州新城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分类推进特色镇建设。

六是深入推进节能减排,促进内涵发展

在全国率先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能耗强度“双控”节能目标,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全国第一个节能减排全民行动计划,引导全民主动参与。出台能效补贴政策。成为国家首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制定公共机构供热计量改革方案。推广高效照明产品500万只。实施一批合同能源管理工程,率先将非工业企业纳入能源利用状况报告范围。

七是适应社会新需求,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努力解决市民关注的突出矛盾。 推进118所公办幼儿园新建和改扩建工程。基本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三年改造任务,累计翻建校舍180万平方米。改造完成46个老旧小区电网和160个老旧小区300公里供热管网,在生态涵养区新建阳光浴室190座、扩大送气下乡覆盖范围 。

持续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支持北大附中平谷分校、光明小学怀柔分校、十二中科丰校区等项目。配合卫生部门支持中心城大医院整建制外迁,加快建设区域医疗中心,推动城乡共享优质医疗资源。加快10个区县31个重点镇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建设。

加强社会政策的系统研究。制定《“十二五”时期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和重大项目规划》。对收入分配、人口服务、社会投融资机制等重大问题,加强政策研究储备。联合相关部门开展社会监测评价分析和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试点。

八是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以改革促发展

着力加强全市改革工作的综合协调。推进年度改革任务的全面落实。

统筹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研究拟定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方案。积极推动市医院管理局挂牌成立。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公立医院医药分开价格补偿机制,研究制定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有关政策。配合卫生、人力社保等部门全面落实基本药物制度。

完善交通和资源领域的价格机制。配合交通拥堵治理、实施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降低首都机场高速通行费和市郊铁路s2线票价。调整了本市电厂电价和非居民销售电价。

推进行政体制相关改革措施落实。出台优化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办理流程及相关工作机制,推进绿色审批通道常态化。将总投资1亿美元以下鼓励类、允许类外商投资项目的核准下放到区县。修改深化招投标监管体制改革意见,研究制定加强市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活动监管若干规定。制定昌平区东小口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方案。

同时,贴近市民和社会关注热点,抓大事谋大事。结合“十二五”开局的年度特点,推动“十二五”规划重点任务细化实施,制定出台规划纲要主要任务分解落实方案,推进专项规划制定。组织开展首都经济圈发展战略研究并推动国家相关意见的制定。加强增值税试点改革等重大问题研究。

2012年要做好七大工作

《报告》说,2012年是十召开之年,是“十二五”规划全面实施之年,也是本市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持续深化之年。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经济增长8%左右,投资增长9%左右,消费增长12%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4%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7%左右,财政收入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左右。完成这些目标和任务需付出艰苦努力。既要看到在宏观政策、文化和科技创新、重点功能区发展等方面的有利因素,更要把握住重点和难点问题,有的放矢。

《报告》强调,全市发改系统要更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着力调整结构和培育新增长点,着力强化科技和文化创新“双轮驱动”,着力塑造城市品牌和提升城市服务功能,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首都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报告》提出,2012年,发展改革部门要突出做好七个方面工作:

一是狠抓投资落地和消费扩大,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要着力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巩固投资对经济发展和城市功能提升的作用。今年投资工作的关键在于努力扩大民间投资。要全面落实鼓励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切实将民间资本更多地引导到实体经济,引导到增强首都发展后劲的重点领域。同时,还要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研究具体政策,探索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和重点在建项目的有效途径。坚定不移抓好房地产调控,大力推进各类保障房建设,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供给。高度重视融资创新,加强投资项目融资模式和资金平衡方案的研究储备。用好用活平台资金。支持设立新城建设、文化创新、北京服务、北京创造等系列基金。积极探索和推动保险资金、社保资金在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应用。继续支持发行企业债。

要着力用好政府投资,发挥好引导放大作用。2012年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拟安排382亿元,增长10%。要坚持保重点、保续建、保竣工的原则,实施三个“优先”:即优先保障高端产业功能区、城南、西部、新城、重点镇等重点区域及科技文化、高端制造、现代服务等产业领域的投资需求,优先保障重大产业项目、重大民生项目、重点区域开发的竣工收尾,优先保障能带动消费、保障民生、关系长远战略、解决城市主要矛盾等领域的投资需求。

要着力构建多层次、多热点支撑的消费格局。研究制定消费持续增长的长效政策,加强流通体系,消费便利设施建设,优化提升消费环境。坚持供给与需求双向优化,鼓励社会通过创新产品和服务,促进消费需求升级,要注重扩大服务和精神消费,重点促进文化教育、体育娱乐、旅游休闲、养老保健、医疗康复等领域消费。

二是更加注重调结构转方式,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充分发挥优质要素的战略作用。更加重视发挥好央企对首都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的关联带动作用,促进央企在更宽领域参与城市建设、区域开发和产业发展;更加重视引进和利用境外资源,把积极优先吸引外资深度参与本市产业升级、业态创新、管理提升作为调机构转方式的有效途径;更加重视对民企民资的开放,在竞争性和非公益性领域树立民资优先理念,在准公益性和纯公益性领域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积极引入民间资本;更加重视用好市属国企资源,大力推进国有资本的有序进退,加大与社会优势资源的重组力度。

强化科技和文化创新的引领支撑作用。全力抓好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用好100亿元产业统筹和60亿元政府采购资金,促进重大创新成果就地转化。研究出台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意见。坚持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加紧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发展规划。深入落实发挥文化中心作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意见,系统推进九项重点工程。搭建文化创新服务平台,统筹政府资金100亿元,支持文化创新和重大文化项目。研究制定进一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打造上市公司北京文化板块。研究制定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促进政策,集中力量打造首都核心演艺区等文化功能区。

打造优势产业板块。加快形成一批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的优势产业板块,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研究整合优势资源,整体打造地铁产业板块;完善集成电路装备板块,努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金融资讯产业板块,做强汽车产业板块;打造生物医药产业板块;完善空港保税物流园功能,培育航空航天板块;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提升旅游产业板块。同时,聚焦“两城 两带 六高 四新”高端功能区及昌平TBD、中国云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建设。

三是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完善城市服务功能

要持续推进中心城交通拥堵治理。推进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线网建设,力增通车里程76公里。推进地面公交线网优化。系统研究停车设施建设运营管理等体制机制,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停车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北京新机场。要提升资源能源供给保障能力。加快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建成南干渠和大宁调蓄水库,全面开工建设东干渠、团城湖调节池和郭公庄水厂。 全面开工四大热电中心及配套管线建设,建成西南热电中心。力争开工天然气陕京四线,启动大唐煤制气北京段建设。

四是加大城乡区域统筹力度,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着力推进城市形态完善和功能提升。积极促进四类功能区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提升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水平。加快推进新城基础设施和区域医疗等中心建设。启动一批发展新区新城供水厂建设。落实通州新城行动计划。制定实施加快重点小城镇发展意见,推动古北水镇、长沟和潭柘寺旅游休闲镇等特色小城镇发展。制定促进央企与重点小城镇合作意见,吸引社会资源参与小城镇开发。持续支持薄弱地区转型发展。制定落实西部地区转型发展年度计划,实施重大产业项目、交通项目和环境项目带动。配合有关部门基本完成50个重点村城市化改造任务。

五是狠抓生态建设与节能减排、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加强市区两级能耗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双目标考核,能源消费总量力争控制在7400万吨标准煤左右。突出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减排。配合住建委等部门完成1200万平米以上既有建筑改造和10万户农民住宅抗震节能改造,新建居住建筑严格实行75%的节能设计标准;实施百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一批重点用能大户节能改造,积极推广成熟减排技术,有序发展太阳能等新能源,研究完善污水、污泥、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处理市场化机制;全面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推进节能量、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和供热计量改革。落实节能减排全民行动计划。集中力量推进大尺度森林绿地建设。加快延庆绿色北京示范区建设。新建10处城市休闲绿地。加快推进五环路内供热清洁能源改造,积极推行机动车新车国V排放标准及配套油品标准,加强对PM2.5和臭氧污染物的防治。加大水环境防治力度。

六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切实加强社会建设

切实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落实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推进中小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市属高校三年建设规划,实施职业教育改革试点和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和创新工程,创新名校办分校模式,试点推进一校多园。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加快中心城优质医疗资源纾解。加快城南养老院等市级大型公益性养老设施建设。研究破除体制障碍,鼓励社会资本提供学前教育、基本养老、医疗康体等公共服务,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满足多层次的需求。

扎实做好各项惠民工作。进一步研究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长效机制,做好低收入群体帮扶工作。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推进保障房建设,完善建设、分配、管理、退出等制度和办法。着力抓好价格调控。全力保障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对国家可能出台的能源价格调整项目,扎实做好本市配套落实方案,适时推进垃圾收费等改革。

七是以改革增活力,以开放促发展

篇6

一、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年以来,全区上下以科学发展观和胡总书记来考察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围绕“应先行、走前列”的目标,抢抓机遇,团结拼搏,扎实推进,特别是下半年来,我们按照省委、市委和区委决策部署,集中力量大干150天,打好“五大战役”,掀起新一轮发展热潮,经过努力,“十一五”规划和年度的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据统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4.9亿元,增长15.3%完成年计划的132.2%,;分成后财政总收入5.04亿元,增长21.2%,完成年计划的105.4%,地方级收入3.43亿元,增长24.3%,完成年计划的110.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3.1亿元,增长45.1%,完成年计划的116.5%;实际利用外资(验资口径)4494万美元,增长56%,完成年计划的11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4亿元,增长29.6%,完成年计划的1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67元,增长14.8%,完成年计划的104.3%;农民人均纯收入8622元,增长12%,完成年计划的103.7%。主要工作和成效是:

㈠重建设,强管理,城市更具品位

一是城市配套设施日趋完善。竣工通车,路、大桥及北连接线等城市道路新开工建设,构建了“六纵六横”的城市路网;市消防特勤站新建成投入使用,市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区行政综合服务中心、区检察院技侦楼等市政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二是城市管理更具规范。以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为抓手,加大城市主次干道两侧市容整治力度,取缔占道经营2340多起、流动摊点1730多个、乱吊乱挂1450多起;同时,进一步强化城市道路的清洁和保洁,纠正“滴、撒、漏”违章行为980多次,督促工地清洗污染路面270多次。三是城市环境更加优化。扎实做好九龙江流域(段)水环境综合整治;认真抓好减排工作,基本完成东部片区污水管网一期建设,开工建设工业园区工业排污管网;取缔、关停24家废旧塑料加工场及1家罐头厂和1家机砖厂。深入开展绿色社区建设和家园清洁行动,新创建3个区级绿色社区,新建公厕35座、垃圾池142个、垃圾中转点13个、垃圾转运站2座。同时,继续抓好城市绿化工作,完成植树造林509亩,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明显改善。

㈡重运作,促进度,项目扎实推进

一是引项目储实力。强化以商引商、产业链招商和密集式招商,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成功引进饮品、食品、啤酒、万达城市综合体、人民广场欢乐城、瑞华房地产等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二是办项目出实招。加强政府投资项目融资运作,采用BT方式建设东四号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补助,年中央扩大内需以来共争取国家、省资金补助项目59个,补助资金10660.8万元,其中年24个项目,补助资金4659.3万元。制定出台了制定《权限内项目投资审批程序》,进一步简化项目审批程序,推动项目尽早开工建设。三是推项目显实效。77个区级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9.5亿元,占年计划112.5%;其中,17个市级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3.8亿元,占年计划145%。90个工业项目完成投资12.1亿元,占年计划的102.7%;其中,46个“千百工程”项目完成投资8.5亿元,占年计划的120.1%。

㈢重创新,调结构,产业持续升级

一是创新驱动持续有力。引导和支持企业科技创新,财政投入科技经费3500万元,重点扶持一批优化产业结构的高新技术项目,建成国家钟表检测中心等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实施39个国家和省、市技术创新重点工程项目;科能电器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企业,电子被确定为知识产权试点企业;组织70多家重点企业参加“6•18”项目成果交易会,成功对接电子信息、光电一体化等项目35个,总投资7.4亿元。

二是工业结构持续优化。规模工业拉动有力,216家规模企业实现产值130.5亿元,增长25.9%,占工业总产值83.6%。龙头企业带动力增强,产值超亿元企业31家,比年增加4家,完成产值79.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60.8%。扶持规模以下企业成长为规模企业,新增规模企业15家。食品、机械、仪器仪表、家具制造等主导行业,完成产值57.1亿元,增长22.9%,占全部规模工业产值的43.8%,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0.2个百分点。

三是商贸流通业持续发展。商业广场、广场、物流、烟草物流等项目加快建设;规划建设国际汽车城和经济开发区汽车4S店一条街等汽车销售市场,汽车销售走廊日益繁荣,全区实现汽车销售额22亿元,增长37.8%。

四是农业产业化水平持续提高。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蔬菜、食用菌等特色产业,种植蔬菜6000多亩,总产量1.8万吨,创产值2900万元,种植白背黑木耳3300万袋,总产量4950吨,创产值8000万元。扶持发展重点农业企业,拥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家。

㈣重投入,增实惠,民生保障有力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水利项目7个,新建农村水泥路11.6公里,新建农村沼气池1700口。加大安置房建设力度,花园二期、一期、新村、等4个项目竣工投用,交付使用面积6.8万平方米。突出抓好农村及下岗失业人员等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008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04人,农村劳动力转移301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以内。农村养老保险不断深化,累计参保人数14037人,基金积累达495.4万元。救助保障及时到位,对全区1161户2669人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142万元,实现应保尽保;救灾救济工作成效显著,发放医疗救助、生活救助、临时救助、“两节”慰问金等各类救助金179万元。

㈤重统筹,求稳定,社会和谐有序

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第九中学建成招生,开发区实验小学正加快建设,二实小前期工作扎实开展,有效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继续加快医院建设,推动市第二医院奠基开工,开展郭坑中心医院前期工作;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零差率销售试点;新农合参合率继续提升,补偿标准和补偿范围进一步扩大。积极发展文体事业,加快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文体设施;成功举办第四届海峡两岸中华武术大家练,推动两岸文化交流。计生工作保持前列,顺利通过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考评验收;人口出生率11.23‰,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6.52%。稳定工作紧抓不懈,开展区领导干部接访群众活动34批(次);深化“平安”创建活动,全面推进安全生产“三项行动”、“三项建设”和“三年行动”,全社会安定稳定。广电、妇女、老龄等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我们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取得这些成果,一是得益于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始终围绕区委的工作部署,在全区上下共同努力下,坚定不移地把既定发展思路和举措贯穿于工作始终;二是得益于我们坚持不畏艰难、自加压力、真抓实干,始终把事关发展全局的重点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全力推进;三是得益于我们坚持经济和社会事业统筹协调发展,努力营造了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加快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有:总体经济规模仍然偏小,新兴产业项目不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还有不少薄弱环节,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还不能完全满足群众需求,统筹城乡发展和城镇化进程还需加大力度推进。对此,我们务必高度重视,忧患在心,主动作为,全力改进,实干实效,不辜负全区人民的期望和重托。

二、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对于“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合分析年发展环境,结合我区发展趋势,建议我区年经济社会主要预期目标安排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工业总产值增长17.6%;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20%,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8.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

财政分成总收入增长20%;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16.6%;

实际利用外资持平;外贸出口增长1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这些目标是预期性和导向性的,年国际国内发展形势总体好于去年,但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全面实现上述目标有较大难度,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全力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㈠做大城区,把着力点放在塑造宜居品牌上

1、加快新区崛起。加快北路、东路二期、等道路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城市路网;推进市台商会馆、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市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等行政服务项目建设,完善城区供水、供电、供气、排污等设施,增强城市功能配套;加快学府、置业、等房地产项目建设,着力打造精品楼盘,努力将我区建设成新兴宜居中心城区。

2、推动小城镇建设。按照“规划先行、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保障一体”的要求,推进小城镇建设,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大道、中心小学、幼儿园、卫生院等一批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项目建设,引导产业和人口向城镇聚集,逐步把建成宜业宜居城市综合体。

3、建设生态。持续推进流域(段)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快路提升泵站和工业园区污水管网建设,促进开发区污水管网全部并入东区污水厂处理。加大饮用水源保护力度,继续抓好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进一步巩固拓展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加大城市管理执法力度,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继续开展绿色社区创建活动,提升城市绿化美化水平。

㈡紧盯项目,把着力点放在攻克瓶颈制约上

1、狠抓项目前期工作。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可行性论证和项目报批、方案设计、招投标等各项工作,对相关项目的前期工作要明确责任,落实到人,六号路南段、南路、延伸段、物流配送中心、酒店等21个重点前期工作项目尽快转化为在建项目。

2、狠抓项目要素保障。强化资金保障,着重抓好出让金的回笼工作,继续策划、推出一批成熟地块的“招拍挂”,缓解财政压力。加快完善投融资平台,推动“政银企”合作,努力解决项目融资难问题。积极向上衔接,争取我区符合国家和省投资导向的项目能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强化用地保障,加强与省、市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加快建设用地的上报审批工作,确保重点项目的用地需求。

3、狠抓项目规范管理。继续落实“五个一”工作机制,强化挂钩领导和项目业主责任,力促80个区级在建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加强质量管理,认真按照项目建设终身责任制等要求,加强对工程质量和安全的监督,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加大督查力度,定期开展督查活动,对工程进度等进行检查督促,确保重点项目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㈢提升工业,把着力点放在持续优化结构上

1、培育龙头,引领提升。围绕提升电子、LED、石英钟、汽车、机械等新兴产业,以科能电子、电子为龙头,加快科能电子园区和电子园区建设,带动一批光电产业企业的壮大;以电子为龙头,推动国家级石英钟检测中心建设,促进石英钟产业的掘起;以矢崎汽配为龙头,做大做强汽车产业。发挥好产值超亿元的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继续推动规模以下企业的成长,力争新增一批规模企业。充分发挥项目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带动作用,大力推进饮品、食品、啤酒等重点工业项目,力保早建成、早投产。

2、强化创新,助推提升。以创建“知识产权强县”为目标,不断拓展行业性公共技术平台的服务层面,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快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快产业技术进步与改造,组织实施科技项目20个,争取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4家。加强品牌创建、运营和提升,鼓励企业争创驰、著、知名商标。引导企业参与制订各级标准。加强企业上市工作,协助企业解决在改制上市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努力实现上市公司零的突破。

3、做大载体,配套提升。抓紧开发区扩区各项准备工作,促进开发区扩区尽快获批;按新城区的理念规划开发区建设,加大市政道路、供水排水、行政服务、商住服务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开发区功能配套,努力将开发区打造成高层次的先进制造基地和产业集聚平台。加快园区500亩行政商业中心用地、园区137亩商住地和园区汽车4S店土地招拍挂工作,促进生产生活业发展。

㈣突破三产,把着力点放在壮大新兴业态上

1、力求现代服务业发展有新突破。加快海峡两岸农产品物流城、物流、物流园等项目建设,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同时,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社区服务电子商贸、网上购物等新型商贸流通业态。加快万达城市综合体、明发商业广场、人民广场欢乐城等项目建设,努力引进一批高端商贸业态,发展一批限额以上商贸企业,积极打造中央商务区。

2、力求传统服务业提升有新突破。加快国际汽车城和开发区汽车4S店一条街建设,促进汽车展示中心、4S专卖店、二手车交易市场、零配件及汽车用品供应等集聚发展。努力打造一批产业集聚、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特色商业街。加快发展旅游经济,积极打造以风景区为中心,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着重培育城市休闲之旅、宗教朝圣之旅等特色旅游,并强化旅游宣传推介,打响旅游品牌。

㈤内外联动,把着力点放在增强开放实效上

1、在稳定规模中提升利用外资质量。按照招大、引强、选优的思路,紧盯双百企业、央属国有企业、世界500强和国内民营大企业,加强对产业整体发展、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联系的研究,努力储备生成一批事关产业升级的好项目。加大产业链项目的招商力度,引导规模小、技术落后、竞争力弱的传统生产企业外迁,并利用腾空的土地、厂房发展高新产业或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狠抓在谈重点项目的转化,促其尽快落户。

2、在扩大份额中转变外贸方式。密切跟踪我区重点出口市场和25家重点出口企业动向,做好大宗、重点产品出口情况的监测、预警,引导企业因势制宜调整经营策略,有效规避外贸风险。继续推进外贸出口转型,鼓励出口大户培育自主品牌,力促高新技术产品扩大出口。支持企业“走出去”建立生产基地,参与海外并购,建立直销渠道,获得国际知名品牌、营销网络和研发力量,避开贸易壁垒,拓展国际市场。

3、在拓展平台中密切龙台合作。积极对接先进制造业,加强与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钢铁冶金、食品加工等产业对接,鼓励骨干企业与相关知名企业开展合作;积极创造条件承接台湾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转移,拓展龙台产业合作空间。精心打造传统武术、民间信仰、宗亲联谊等文化交流载体,继续办好“海峡两岸中华武术大家练”活动,加强文化交流。

㈥和谐为本,把着力点放在改善民生质量上

一是重视“三农”工作。强化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进一步完善农村路网和水利工程,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基础条件。

二是加强就业服务工作。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被征地农民、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服务工作,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000人;加强与省外劳务合作县区的联系,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解决缺工问题。

三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覆盖面;健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对低收入群众、弱势群体的帮扶救助力度,推进慈善事业全面发展。

四是加快安置房建设。加快永兴小区、龙江小区一期、梧店小区一期、东裕花园、进贤小区一期、小区等安置房建设,保障动迁群众如期安置。

五是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新一轮“平安”建设;完善社会矛盾排查调处机制,继续开展区领导定期接待群众来访活动;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和企业主体责任,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和隐患排查治理,坚决遏制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㈦社会协调,把着力点放在推进各项事业上

一是努力提高教育水平。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布局,扎实推进开发区实验小学、二实小、中心小学、中学学生宿舍楼和综合教学楼、中学宿舍楼等校舍建设;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开工建设4个镇公办中心幼儿园。

二是努力繁荣文体事业。推进文化精品工程,打造一批具有广泛影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品牌,重视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加强文体设施建设,抓好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建设。

三是努力推进卫生工作。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逐步实施药品零差率;加快推进医院、市第二医院、卫生院、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加强重大疾病监测和防控,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四是努力加强计生工作。以争创市级人口计生综合改革示范区为目标,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确保我区计生工作持续创新走前列。

篇7

代县长曾范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一、过去五年,我们励精图治,克难攻坚,经济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本届政府履职的五年,是我县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五年,也是加快发展、提升实力的五年,更是改变面貌、进位赶超的五年。五年来,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我们团结和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围绕“赶超跨越、求变图强”发展主题,大力推进“一路一带”和“三地一城”建设,顺利完成了县六届人大历次会议和“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三五”规划的良好开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五年来的主要工作和成效是:

——克难求进稳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面对经济持续下行压力,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委的各项决策部署,主动适应新常态,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预计到年末,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可实现169.4亿元,年均增长4.5%,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可实现57.1亿元、54.5亿元和57.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可完成100亿元,年均增长2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可完成57亿元,年均增长11.3%。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到2.1万元和1.1万元,年均分别增长6.6%和8%。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和地方级财政收入可实现9亿元和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1%和12.5%,是近两年来全市唯一保持财政收入“双增长”的县份,在全省县域排名中晋升3位。

——加快转型调结构,发展质量得到提升。三次产业结构从2011年的24.7:25.1:50.2调整为33.7:32.2:34.1。五年开工建设项目505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6个。石油产业开发逆势投资47.34亿元,打井379口,产油152.5万吨。开发区2平方公里起步区完成全部土地征收,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总投资26.9亿元的辽伊长铁路即将通车,结束了伊通没有铁路的历史。投资30亿元的中部城市引松供水伊通段工程进展顺利,建成后将有效解决我县水资源短缺问题。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加值预计实现98亿元和29亿元,规上工业企业可达到50家。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和实缴税金预计实现354.3亿元和4.16亿元,年均增长15%和3%,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分别达到1764户和20500户,被省授予新一轮民营经济腾飞先进县。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累计到位资金455亿元。农业总产值预计实现98亿元,年均增长5.5%。整治高标准基本农田16198公顷,粮食总产稳定在30亿斤左右。新建设施蔬菜面积7.9万亩、牧业小区3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到1515个和210个。200兆瓦光伏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0万亩“秀绿山也”大果榛子基地、铠绎循环经济园区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项目建成投产,被列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试点。在全省率先建立智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国内首创的测土配方施肥手机信息服务系统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被农业部确定为整体推进试点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暨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建成使用,阿里巴巴“村淘”项目、开犁网落户伊通,村级电商服务站实现全覆盖,被确定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亿通国际商贸物流城、金港城商贸综合体等一批商贸物流项目建成运营。投入资金5亿元,建设旅游项目23个,成功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伊通火山温泉生态文化旅游等3个项目入选全国优选旅游项目。

——深化改革促开放,发展活力充分显现。强力推进各领域改革。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制定并公开权力清单2460项。承接省、市下放审批事项53项,清理审批事项225项,在全省率先实现网上全流程审批,审批时限压缩50%以上。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搭建盛达开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等三个投融资平台,累计融资11亿元。放宽市场主体准入管制,实行“五证合一,先照后证”,新增工商业户9550家。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入,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有序推进。出台国有、集体土地和房屋补偿安置暂行办法,完成土地征收1044公顷。不动产登记中心正式运行,被列为全国不动产登记试点县。加大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力度,成立伊通河源省级自然保护区,关停污染企业41家,取缔非法矿山52家。开展农村产权改革试点,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国有林场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清收非法侵占林地2.8万公顷,完成造林2.3万公顷,被确定为全省绿化美化整体推进县。

——建管并重强基础,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完成县城总体规划调整和近期建设规划编制,完成12个乡镇、42个重点村总体规划和城区5个专项规划编制,并科学组织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南部新城初具规模,库仑大路基本贯通。伊通河城区段综合治理一二期工程全面完工。全县瞩目的国道姚盖线长伊公路(依家屯至伊通镇段)正式开工建设。完成民族团结广场、高速公路出口广场和火车站站前广场建设。改造棚户区45.5万平方米,其中2016年完成征拆25万平方米,是前四年的总和,并创造了30天征拆3000多户的伊通速度。完成暖房子工程95.2万平方米。改建县城主要街路18公里、巷路31条。新打水源井5眼,改造铺设城市供水、供热、污水管网374.4公里。新建热源厂2座,集中供热面积达到395万平方米。城市管理力度加大。依法彻底取缔三轮车,新增出租车651台、停车位5900个,新的县城公交系统投入运营,城区交通秩序更加规范。加快省级卫生城创建步伐,新建污水、垃圾、病死畜禽三个处理厂,建成水冲公厕18座,城区卫生实现机械化清扫、网格化管理、全天候保洁。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新修县乡村公路69.2公里,伊通至二道公路建成通车。除险加固小(二)型水库16座,治理河道3.9万米。环境连片整治14个乡镇、34个村,打造了伊公、伊范、伊磐三条精品线路和一批亮点村屯,被省政府评为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

——以人为本惠民生,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五年累计支出民生保障资金100多亿元,年均增长20%。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改造校园校舍14.8万平方米,校园危房全部消除。新建县满族幼儿园和实验中学,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通过国家评估验收,职教中心被评为省级实训基地示范校。切实完善公共卫生、文化服务功能。改造提升乡镇卫生院5所,新建标准化村卫生室181所,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9%,被评为国家级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县和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民族体育场建成使用,民族体育馆即将完工。农家书屋、农村文化大院、有线电视实现村级全覆盖。加快提升社会保障能力。城镇新增就业2.4万人次,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城乡低保应保尽保,发放低保金1.8亿元、医疗救助资金6305万元。改造农村危房3745户,配建廉租房3967套,发放住房租赁补贴475.7万元。投资5163万元,解决了9.88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落实《吉林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12月1日起全县65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坐县城公交车。加快贫困人口减贫脱贫,五年累计投入专项扶贫资金5545.9万元,2012至2015年实现29160人脱贫、10个贫困村出列。2015年精准确认贫困村27个、贫困户8086户、贫困人口14131人,2016年可实现7845人脱贫、11个村出列。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关系和睦和谐,宗教管理全面加强,被国家民委评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落实县级领导包案制度,工作连续三年被评为省级先进单位。安全生产责任有效落实,未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天网工程”实现城乡全覆盖,社会治安管控能力有效加强,平安创建活动被评为省级先进县。“六五”普法工作被评为国家级先进县。

——转变作风提效能,政府建设不断加强。五年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45件,政协委员提案196件,办复率达到100%。扎实开展群众路线、“三严三实”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认真整改落实省委巡视组、市委巡察组反馈意见,共查摆、整改各类问题420个。行政效能监察力度不断加大,政府系统党风政风持续改善,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工作效率不断提升。全面加强政府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成立县政府法律顾问团,全程参与政府重大事项决策。成立城乡规划委员会、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对人事编制、资金使用、行政审批等重点领域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初步建成。

与此同时,统计、审计、气象、地震、档案、史志、残联、金融保险、妇女儿童、人民武装等事业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尤为宝贵。这是县委统揽全局、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县人民团结拼搏、攻坚克难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向热情支持政府工作的各位代表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县域综合实力不强,经济结构、产业格局和发展质量不优;工业总量小,科技含量低,缺乏能够支撑产业发展的大项目;服务业发展水平低,总量不大,质量不高;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社会保障压力较大;部分干部解放思想不够,缺少敢于担当的意识等等。对此,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未来五年,我们将锁定目标,砥砺前行,全力赶超跨越

今后五年,是我县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伊通乘势而上、大有作为的重要发展机遇期。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县第七次党代会精神,以五大发展理念、“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指导,以“赶超跨越、求变图强”为主题,锁定“三地一城”目标定位,以“一路一带”为引领,以项目建设为主线,深入实施“项目强县、民生优先、文化铸魂、绿色发展”战略,统筹推进“五化”进程,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走出一条经济快上、人民快富、面貌快变的发展新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全省县域中上游。

今后五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县生产总值比2016年翻一番,突破300亿元,年均增长12.1%;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20亿元,年均增长21.4%;地方级财政收入达到15亿元,年均增长2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9%;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2%和8.4%,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省中游。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紧紧围绕县第七次党代会的总体部署,扎实推进政府各项工作,着力打造实力伊通、生态伊通、靓丽伊通、活力伊通、和谐伊通。

——以“一路一带”为引领,“三地一城”为目标,“五区联动”为格局,着力打造实力伊通。

积极参与哈长城市群经济分工,锁定配套工业基地、休闲度假旅游基地、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和长春最美卫星城建设目标,实施“一路一带、双核带动、五区联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长伊城际快速通道和伊通河绿色生态共享发展带建设,打造中部县城提升改造区(含长伊工业集聚区),北部2.5产业集聚区(景台),南部生态涵养区,东部梅花鹿特色产业发展区,西部能源和商贸集聚区,以县城提升改造区和2.5产业集聚区为核心,带动全县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好“无中生有”和“有中生新”两篇文章,改造提升汽车零部件、建材、石油等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新科技、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新兴工业,培育壮大支柱性产业,初步形成以新兴工业为引领、支柱性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工业体系。全力推进服务业跃升攻坚。加快发展旅游、信息技术、物流仓储等现代服务业,逐步补齐服务业短板,构建全方位、立体化、链条完整的现代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深度开发民俗风情、休闲度假、冰雪娱乐、康体养生、乡村生态等旅游项目,打造旅游精品,确立旅游品牌。加大火山温泉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和宣传推介力度,创建“中国火山温泉之乡”。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围绕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特色农业、量产农业、都市农业、精品农业、现代农业、休闲农业和优质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分享农业、定制农业、创意农业、养生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实现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跨越。推动一、二、三产紧密融合,放大三产融合“乘法效应”,实现联建联创、联动发展。到2021年,实现产业结构的根本性转变,县域考评综合排名进入全省一类县前15名。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绿色发展为方向,环境治理为依托,着力打造生态伊通。

巩固提升生态优势,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和耕地、林地保护制度,建立资源有偿使用、生态补偿赔偿制度。启动地热和水资源规划编制,制定开发保护管理办法。实施伊通河全流域综合治理,2018年伊通河出界水质达到三类标准。完成城区黑臭水体治理目标,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实现100%。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严格农用地布局和用途管控,有效遏制土壤污染。坚决制止和严厉打击非法采矿行为,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矿产资源保护规划。持续推进清收还林和植树造林,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打造吉林中部森林覆盖率最高县份。加快完善伊通河源省级自然保护区体制机制和基础设施建设,争取早日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新型城镇化为导向,省级卫生城为载体,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着力打造靓丽伊通。

统筹城乡建设,突出规划引领,强化建管并重,彰显满族特色,加快建设精美县城、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注重提升品味、完善功能,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实施城市亮化和景观路建设工程,改造老旧小区,整治弃管小区,彻底消除棚户区。实施伊通河绿化美化工程,建设绿地走廊,打造沿河景观带。完成四平至伊通一级公路和伊通外环建设,谋划实施伊通至长春城际轨道交通等项目。完善乡镇规划,发挥节点镇集聚能力,强化乡镇产业支撑,培育、建设工业主导型、生态旅游型、商贸流通型等特色小镇,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各具特色的小城镇体系。优化乡村发展布局,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加强农村道路、排污排水、安全饮水、危房改造、环境整治、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镇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

——以深化改革为统领,创新发展为动力,优化环境为保障,着力打造活力伊通。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规范权力运行,加强行政审批法制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管理,最大限度提高办事效率。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改进投融资体制,强化政府融资平台和银企对接平台功能。全面深化农村、教育、卫生等领域综合改革,构建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公共资源的服务体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开展全民创业行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与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全力优化发展环境,营造公正文明的执法环境、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环境。深入推进招商引资,创新机制,科学谋划,确保更多项目落户伊通、更多资金注入伊通,助力伊通经济快速发展。

——以改善民生为宗旨,精准脱贫为重点,社会稳定为基础,着力打造和谐伊通。

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普及高中教育。提高办学水平,整合伊通河北部教育资源,推动职教中心晋升职业教育学院。完善医疗机构防治结合、医养结合功能,五年内完成所有乡镇卫生院改造提升。加强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体育惠民和文化民生工程。积极促进就业,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建立人力资源市场。提升社会救助水平,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加快补齐贫困村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加强贫困人口基本生活、教育医疗和住房安全保障,确保按时完成脱贫目标。增进民族团结,培养树立民族团结进步典型。维护宗教稳定,推进宗教事务管理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创新体制机制,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依法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建立健全社会预警、突发事件应急和社会动员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应急处置能力。扎实推进公安改革和警务转型升级,实施科技强警,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深化“平安伊通”建设。

三、新的一年,我们将突出重点,真抓实干,努力取得经济社会发展新突破

2017年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幅与2016年持平;地方级财政收入比上年增长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8.2%;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7.5%和8.5%。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项目、建园区、广招商,推动经济总量不断扩张。

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大力实施项目强县战略,启动建设百个以上项目、完成百亿元以上投资的“双百”工程,滚动实施工业、农业、服务业、基础设施、民生“五个十”重点项目。加强项目储备,瞄准国家政策资金投向,在完善基础设施、保障改善民生、繁荣文化事业等方面,谋划、包装一批重大项目,同频共振向上争取,力争更多项目列入国家和省计划盘子。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围绕意向项目抓跟进、签约项目抓推进、开工项目抓服务、建成项目抓投产,推动项目早签约、早建设、早达产。突出抓好项目服务,完善项目建设责任包保机制,建立项目“选址、落地、建设、投产”全程跟踪服务体系,实行领导包保、定期调度、现场办公等具体措施,保证项目建设高速推进。全年计划建成3000万元以上项目100个,完成投资120亿元以上。

全面加强集聚区建设。快速推进长伊中线沿线工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七通一平”,提升工业项目承载能力和配套服务能力,完成标准化厂房建设,完善集聚区孵化器功能,使工业集聚区成为工业强县的有力支撑。加快新兴现代物流集聚区建设,主动接受长春辐射带动,承接长春物流产业转移。启动景台2.5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推进景台片区2平方公里起步区土地整理和项目引进,加快与长春的产业融合、项目融合和基础设施融合,重点发展集研发、销售、咨询、创意、文化、服务外包、休闲度假、周末经济为一体的2.5产业,打造新型服务业发展区。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县域经济总量扩张的突破口,依托交通区位、资源禀赋、民族文化等各方面优势,广泛开展招商,全力引进一批对伊通经济拉动作用大、产业带动能力强的工业、服务业支撑项目,扩大产业规模,增强发展后劲。严格落实《招商引资管理办法》,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强化招商队伍建设,采取小分队上门招商、以商招商、亲情招商等精准招商形式,提高招商实效。全年力争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0个,到位资金达到130亿元。

(二)保运行、稳增长、添活力,推动工业经济提质增效。

强化工业运行指导。进一步完善信息反馈和预警制度,加强对重点行业、企业、产品的监测,抓实生产要素供应,保障企业生产经营。坚持经济形势月调度、季分析制度,统筹工业经济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提高持续性、均衡性和协调性。抓好对企业的日常服务和数据统计工作,积极推动企业入规,年内力争新增规上企业10户以上。

助推企业转型发展。做好三维地震石油勘探工作,推动石油企业加大投资、扩能提产。对重点企业实行“一企一策”精准帮扶,加快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丰富产品种类,延伸产业链条,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扶持、鼓励困难企业嫁接改造、靠大联强,通过合资、合作、出售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提高闲置资产利用效率,提振企业发展信心。

加快发展民营经济。落实好国家和省市扶持政策,加大民营经济扶持力度,降低准入门槛,放开经营行业和投资领域,进一步激发民营资本投资创业热情,促进中小企业做大做强,新增民营企业70户以上,推动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和税收稳定增长。

滚动实施十大工业项目。分别是:1、中源连锁石油10万吨油料仓储项目;2、吉林锐特年产120万套一体化车轮技改项目;3、年产1500台秸秆打捆机异地建设项目;4、年产10万立方米水泥秸秆墙板续建项目;5、瑞莱门窗年产80万平方米金属门窗建设项目;6、孙氏鹿业年产5000吨鹿产品深加工建设项目;7、英创医疗年产5000套高端医疗器械续建项目;8、武汉凯迪30兆瓦生物质发电项目;9、文迪伟业年产2万套石油设备建设项目;10、韩建管业新建年产10公里预制管廊建设项目。

(三)强产业、稳基础、育特色,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壮大。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坚持市场导向,优化种养结构,调减玉米面积30万亩,因地制宜扩大鲜食玉米、大豆杂粮、蔬菜水果等作物种植面积。抓好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建设百个牧业小区、千栋蔬菜大棚和万亩绿色水稻基地,实现发展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业现代化。加快伊丹食用菌、景台中草药、三道百合、河源山珍食品等园艺特产业发展,打造地域性知名品牌。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建立健全“收储运”体系,变资源为资产。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扎实做好全国第三次农业普查工作,摸清“三农”底数。坚守耕地保护红线,完成高标准农田改造4700公顷,确保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稳定在13万公顷和11.5万公顷。打造一批粮食高产示范区,推动粮食生产由重产量向提效益转变。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抓好孤山河、伊丹河等小流域综合治理,完成石门水库等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创新农业科技,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推进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用农业机械化承载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机总动力2万千瓦,全程农机化覆盖率提高5%以上。加大清收还林力度,完成造林3000公顷,强力推进城镇、村屯、道路绿化,提高森林覆盖率。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稳妥推进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加快推进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平台建设,推广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土地流转方式,土地规模经营增加10%以上。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等经营模式,抓好铠绎经济循环园区、嘉悦生态园区等行业领先企业扩建续建工程,统筹推进元一新型智慧农业先导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棚膜经济、休闲采摘等特色农业。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抓好“伊通梅花鹿”“伊通黄牛”“伊通山珍”等地理标志申报认证,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

滚动实施十大农业项目。分别是:1、亿达蓝莓果蔬生态园区续建项目;2、年养殖12万对种鸽、育肥鸽项目;3、马鞍山露美采摘园建设项目;4、温氏集团大孤山20万头商品种猪养猪场建设项目;5、温氏集团年产20万吨猪饲料建设项目;6、嘉悦民族服务生态园续建项目;7、铠绎经济循环园区扩建项目;8、石门水库除险加固项目;9、向前、伊丹、范家拦河闸除险加固项目;10、孤山河、伊丹河治理项目。

(四)增亮点、树品牌、扩规模,推动服务业提档升级。

打造旅游亮点。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编制伊通全域旅游规划,加快示范区项目建设,使旅游业尽快成为我县优势战略产业。重点围绕火山温泉地质资源、生态资源、满族文化民俗资源、健康养老资源,开发建设独具特色的多样化旅游产品体系,提高伊通知名度和美誉度。打造火山温泉养生度假、乡村特色旅游、民族文化体验、民族美食品尝四大特色旅游基地,改造提升南山、牧情谷等景区,加快大孤山、马鞍山地热温泉资源开发利用。办好“第四届中国榛子科技与产业研讨会”,开展各类采摘节和民族节庆活动。创建乡村旅游示范村镇,发展“农家乐”50家以上,实现旅游惠民、旅游富民。

做强电商品牌。发挥阿里巴巴“村淘”“开犁网”“指尖上的财富”等电商平台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孵化引领作用,拓展村级电商服务站功能,培训引进更多电商人才,扩大电商从业人群,培育电商龙头企业,打造伊通特色电商品牌。引导电商与制造、商贸、物流等产业融合发展。全县规模以上企业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达到10亿元以上。

扩大服务业规模。全面落实服务业跃升攻坚任务,依托服务业集聚区和特色小镇,构建发展新平台,巩固壮大旅游、电子商务、物流仓储、养老健康等现有服务业,培育引进金融、信息、科技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社区服务、物业服务、文化餐饮等基础服务业,提升业态层次,拓展服务领域,推进集聚发展,实现规模和质量双提升。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力争达到67亿元,同比增长12%。

滚动实施十大服务业项目。分别是:1、嘉禾汽车物流综合服务产业园建设项目;2、长春锦绣家园生态养老中心建设项目;3、宝捷集团南部新城农贸大市场续建项目;4、宝捷集团金夕阳养老小镇续建项目;5、翔天置业医养结合养老社区建设项目;6、宝捷大酒店改扩建项目;7、福临满族民俗文化风情园建设项目;8、牧情谷旅游风景区扩建项目;9、县花鸟鱼虫大市场续建项目;10、伊通民俗文化产业园建设项目。

(五)重规划、建精品、严管理,推动城乡建设再上台阶。

健全规划体系。以建设“三地一城”为载体,突出规划引领,完善城市功能,实现城市扩容与提升品位相统一。启动编制县城控制性详规和交通、供水、电力、通讯、园林绿化等专项规划。编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全面清理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加快镇村规划编制,逐步推进全覆盖。严格规划审批,强化规划约束,加大规划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章违法建筑。

加快建设步伐。围绕创建省级卫生城,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启动伊通河全流域综合治理,划定两侧禁养区,加快沿河景观带建设,提升档次品位。完成县城污水管网改造,实现达标排放。彻底淘汰小锅炉和黄标车,治理道路扬尘和建筑扬尘,改善空气质量。更换主街路路灯,改造提升次干路路灯,增设交通信号灯,实施主要街路两侧建筑物亮化工程。完成乌苏大街、福安街等街路续建工程,新建农村公路28公里,完善城乡交通路网。加强伊通河源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吉林伊通野生梅花鹿保护地建设。实施绿化美化整体推进县工程,加快镇村污水排放、垃圾处理、安全饮水、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建设美丽生态文明乡村。

提升管理水平。明确部门职能、管理权限和管理责任,真正形成资源共享、分工合作、无缝隙、全覆盖的城市管理机制,提高城市管理实效。继续开展城市百处微治理活动,坚持晨检制度,对市容环卫、交通秩序、广告牌匾、市政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实行精细化管理,打造文明卫生、整洁有序的城市环境。抓好农村环境整治,建立农村道路管护和镇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深入实施农村“五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创建省级示范村,打造样板村群。

滚动实施十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分别是:1、长伊中线(一级路)沿线工业集聚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道路(伊通河北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国道姚盖线长伊公路(依家屯至伊通镇段)工程建设项目;4、伊通县城客运站移址新建项目;5、县城街区主次道路续建项目;6、伊通河城区段防洪三期工程建设项目;7、伊通河两岸城市景观(生态护坡及底泥清理)建设项目;8、县城路灯改造提升建设项目;9、国道抚公公路(伊通镇至营城子段)改建工程建设项目;10、县城支线污水管网改造及自来水分区计量DMA建设项目。

(六)惠民生、促发展、保稳定,推动社会事业更加繁荣。

加强财政保障能力。深入推进社会综合治税,强化税收征管能力,加大非税收入征缴、稽查力度,确保应收尽收。用足用好国家支持政策,争取上级项目资金额度比上年增长50%。严格执行预算,优化保障序列,重点保工资、保民生、保运转。压缩行政管理性支出,确保“三公”经费只减不增。加强财政监管,有效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成立国有资产管理中心,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融资能力。

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分级落实脱贫攻坚包保责任,强化组织保障,形成攻坚合力。加快扶贫产业开发,建立项目带户机制,实现贫困户稳定增收、稳定脱贫。加强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硬件达到退出标准。加大资金投入,落实好医疗、教育、养老、金融、低保等帮扶和保障政策,实现应扶尽扶、应保尽保。建立严格、规范、公正的贫困退出机制,确保2017年实现5845人脱贫、11个贫困村出列。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加大教育投入,新建实验小学,扩建职教中心、第一中学和满族高中。深化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抓好乡镇卫生院人才引进和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村卫生室功能,全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职业技能培训2000人,开发就业岗位5000个。完善农村有线电视数字化、双向化整体转换,实现全网光纤接入。落实民族政策,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务,积极向上争取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打造民族特色广场、特色村寨,改造提升满族博物馆,创建民族团结示范县。加强满族文化挖掘整理、研究交流和传承发展,加快发展公共文化事业,扎实做好30周年县庆筹备工作。同时,进一步做好新闻出版、妇女儿童、统计、气象、老龄、残联、民兵预备役等各项工作,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整合视频监控资源,加快推进智能交通网络建设。改善派出所办公条件,加强农村治保会建设,全面提升打防管控能力。落实工作责任制,规范秩序,减少存量,控制增量。整顿规范市场经营秩序,保证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开展各类应急演练,提高有效应对能力。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消防、危化品、建筑施工、道路交通、煤矿、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安全整治,持续抓好隐患排查整改,确保全县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

滚动实施十大民生工程。分别是:1、县第三公办幼儿园建设工程;2、满族高级中学综合办公楼建设工程;3、职教中心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工程;4、实验小学移址新建工程;5、伊通特色型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工程;6、营城子镇老年养护中心建设工程;7、营城子镇污水处理建设工程;8、县城公园改造提升工程;9、伊通地震监测中心综合体建设工程;10、县城老旧小区改造工程。

四、新的时期,我们将履职尽责,恪尽职守,全面提升政府执行力

始终坚持为民施政。坚持民生优先的发展理念,把为全县人民谋福祉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让全县人民生活的更加美好作为政府工作的奋斗目标。强化宗旨意识,提高施政水平,维护社会公平公正。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高度关注和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办好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实事、好事。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有计划地做好“民生预算”,把有限财力最大限度用于民生项目,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

切实做到务实勤政。坚持把狠抓落实、务求实效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要求。强化政府系统执行力建设,对全年重点工作,建立“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对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实行全程跟踪、节点督办、限时问效,确保目标分解到位、责任落实到位、任务完成到位。实施工作目标管理考核机制,定时限、定标准、定奖惩,最大限度地激发活力、催生动力、推动发展。坚决查处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问题,深入整治“庸懒散浮拖”,促进政府工作高效运转。

全面加强依法行政。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理念,带头维护法律权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和权限履行职责,自觉把行政行为纳入法制化轨道。坚持不折不扣地执行县委决策,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定期向县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县政协通报情况,进一步提高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质量。深入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坚持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加快推进依法治县进程,依法规范行政行为。深入开展“七五”普法教育,加强行政执法监督,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