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建设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16 16:33: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镇化建设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镇化建设的意义

篇1

【关键词】

小城镇;城乡一体化;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提高了我国城镇化水平的同时又促进了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目标,但以往的城镇化多以向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集中为主,这导致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如城市交通拥挤、垃圾包围城市、贫富差距拉大等。

一、小城镇建设的积极意义

1. 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

经济发展调整结构是主线,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如何在确保全国粮食生产能自给自足的前提下提高二、三产业的比重是关键。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城镇化是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结构得到优化调整的重要推动力量。几十年的经济改革发展实践表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也符合这一规律,因此,推进城镇化建设尤其是小城镇的建设可以发挥城镇的聚集效应和辐射作用,促进二、三产业发展,从而优化经济结构。

2. 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随着农业科技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机械化不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将持续增加。由于大中城市容量有限,进城门槛较高,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普遍较低,尤其是随着各项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企业下岗职工、高校毕业生等都需要解决就业问题,这些都使得大中城市的就业压力增大,严重影响了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的转移。相关资料显示:2012年,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超过2.5亿人,要吸纳这些剩余劳力仅靠大中城市是不够的,相比较而言,小城镇数量多且分布广距离农村近,可以兼顾一、二、三产业,就业和定居成本低,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转移的最佳选择地。

3. 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

目前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收入水平低再加上消费观念陈旧,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消费需求的增加,如何挖掘农村消费潜力,扩大国内需求,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小城镇建设可以改善农村地区的消费环境,增加农民的收入,可以将农民的潜在购买力转变为现实需求。

二、现阶段小城镇发展中面临的瓶颈问题

1. 发展无序,缺乏科学规划,不利于资源利用

我国的小城镇发展在被国家决策容纳后,曾经在全国范围内一度兴起过小城镇热。然而,我国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却经常出现重建设轻规划的问题。一是规划执行过程中指导性、权威性和强制性作用发挥不够,随意性明显。二是一些地区边建设边规划,或先建设后规划,建设牵着规划走。三是城镇布局不合理、功能定位不清晰、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现象严重。四是小城镇规划总体上缺乏科学性与前瞻性,规划深度明显不够,不利于资源利用。

2. 产业布局分散,聚集能力弱,吸纳就业能力不强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小城镇聚集规模较小、非农化程度较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聚集二、三产业的能力不强。我国小城镇产业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缺乏特支撑产业和特色产业,产业规模偏小、产品结构层次低,尤其是科技含量低的家庭作坊式企业所占比重较大;二是许多小城镇的三大产业中第三产业比重非常小,社会化服务功能弱;三是个别项目能源和资源消耗量大、经济效率低、对环境的污染严重。以上因素不仅使得小城镇不能充分利用有利的资源,对周边的资源和资金的吸引力弱,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亦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3. 资金缺乏与体制

资金是经济发展的血液,推进小城镇发展需要充足的资金做保障,但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乡镇财政状况很不乐观,有的甚至负债很重,很难抽出资金来搞小城镇建设。因为小城镇规模普遍较小、经济实力弱、投资回报普遍比较低,所以各类企业参与投资的很少,政府仍然是主要的投资者。

三、推进小城镇发展的建议

1. 立足长远,科学规划

规划是建设的基础,只有把基础打牢固了城镇建设才能长久。实践表明,规划水平的高低和规划能否被有效执行,直接决定着城镇建设的发展质量。为此,一是要有科学规划,每个小城镇的规划都要充分考虑城镇规模和性质功能分区、交通体系、地下管网等内容并作出合理的设计;二是要注重严肃性,规划一经批准实施,就具有法律效力,任何个人和组织都无权随意变更,必须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建设;三是要立足长远,要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并充分考虑农村经济发展和城镇体系演化对小城镇未来的影响。

2. 培育支柱产业,促进新型小城镇发展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要想强镇就必须先兴业,小城镇如果没有产业的发展就不会有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从而就会失去发展动力和后劲。为此,应积极培育地区支柱产业,根据自身的区位特点、资源优势和产品优势,通过对市场需求和前景做出的分析和预测,抓住优势产业进行重点培育,把特色产业发展为主导产业。此外,要注重产业集群的发展。产业集群对促进小城镇发展非常关键,东部沿海地区许多小城镇的崛起就是因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总之,小城镇建设应立足本地区实际情况并结合国内外大环境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3. 改体制、创条件抓资金

要想加快小城镇建设,抓资金是关键,而能否抓到资金的关键就在于是否具备良好的体制和投资环境。因此,改体制、创条件就成为了吸引资金的重点。为此,一方面要提供优惠条件吸引民资。应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进一步深化城镇基础设施领域的体制改革,打破长期以来政府对公益事业的垄断局面,大力发展招商引资,鼓励民间资本以独资、合资、入股等多种形式全面参与小城镇的开发与建设,要最大限度地为小城镇的建设开辟资金渠道。另一方面要增加政府投入。我国的实际情况决定我国的城镇建设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央和地方财政应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小城镇建设。

参考文献:

[1]袁中金.中国小城镇发展战略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2]冯尚春,王一.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小城镇建设[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4)

篇2

[关键词]蒙古族 吉林省 城镇化 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0-0064-02

吉林省是多民族省份,有朝鲜族、满族、蒙古族、回族和锡伯族等55个少数民族,共有33个民族乡镇。2012年,少数民族人口已达218.57万人,占总人口的7.96%。其中,蒙古族人口145039人,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6.63%,[1]仅次于朝鲜族和满族。在行政区划方面,除松原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外,另有松原扶余县三骏满族蒙古族锡伯族乡、白城通榆县向海蒙古族乡、通榆县包拉温都蒙古族乡、洮南市呼和车力蒙古族乡、洮南市胡力吐蒙古族乡、镇赉县莫莫格蒙古族乡、镇赉县哈吐气蒙古族乡、大安市新艾里蒙古族乡、洮北区德顺蒙古族乡、四平双辽市那木斯蒙古族乡等10个蒙古族自治乡镇。可见吉林省拥有丰富的蒙古族文化资源,在我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融入这些民族资源有着特殊意义和必要性。

据吉林省民族宗教委员会网站2012年统计总结绘制

一、打造吉林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民族特色

吉林省是多民族省份,并拥有多个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如朝鲜族、满族、蒙古族、回族等等。这对于我省而言是一笔宝贵财富,尤其是当这笔财富融入到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将实现其最大价值。从各个民族的文化特点入手,推广各族优良的民俗文化和团体文娱活动,有利于新城镇中各民族的和谐相处和共同发展。

我省西部地区是蒙古族群众聚居较为密集的地区,如白城、松原等市。这些城市在特色城镇化建设道路中,可以寻求蒙古族历史文化资源这一宝库的支持。在城镇建设、产业规划、文化建设等方面,吸取蒙古族文化的经验和精华,如蒙古族式建筑、饮食特色、娱乐体育活动、音乐美术等等文化特点,从而构建具有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貌的城镇,打造特色民族旅游经济,树立蒙古族农牧产业品牌等。再通过合作共赢,配合我省其他地区、民族的城镇化建设,实现交相辉映。对于吉林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而言,树立具有民族特色的良好形象有着实质性的作用和决定意义。

城镇化建设在全国全面展开的大时代背景下,打造具有鲜明地方特色、适应地方需求的新型城镇化才是本项任务的立足之处。因而,从本省的历史文化资源入手,从本地区的民族文化资源着手,努力建设具有吉林省民族历史文化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有助于树立吉林省城镇化的独特品牌。

二、借鉴历史经验教训,探索城镇化发展可操作的文化规律

我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必须吸取经验教训,学会总结以往历史赋予我们的宝贵经验,在解决问题中活学活用,充分释放城镇化的力和效应,推动城镇化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新形势下,对户籍制度的改革是迫在眉睫,农业与非农的二元户籍制度,引发出诸多不可调和的矛盾,如安居、就业、就学、社会保障等等。不仅导致经济与行政资源的浪费,还易引起社会不稳定的矛盾。可以元朝为借鉴(元朝建立后实行阶层分明的等级制度,将社会阶层构成划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人群,并实行有差别的权利和义务,最终导致极端的社会矛盾,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鉴元朝的政策性问题,突破行政性的身份类划分,实行较为灵活的、自主的户籍政策,有助促进人群流动,可自发地解决就业和产业调整等问题。同时,使社会资源更为公平、均衡、节约、科学地配置利用。

城镇化发展中,新成立的城镇要避免出现政府、企业以公共资源、服务作为资本,抬高新城镇居民的生活成本。尤其是在土地开发方面,要有所借鉴。清末,长春地区的城市发展已经有相当规模,成为包括奉天、吉林在内的东北地区三大城市。城镇商业的迅速发展,原来依靠长久出租耕地给商户的前郭尔罗斯蒙古族王爷,面对与商人阶层收益不对等,意图毁约。1889年,当时的长春府在前郭尔罗斯蒙王的要求下,开展清查“浮地”,导致与商人团体和市民阶层的激烈矛盾,出现了长春的“反清丈”运动。所以,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主动避免出现以公共资源“博弈”民生的社会矛盾。在城市开发之前,要做好规划和准备,力争实现城镇建设与人民幸福的关联发展进步。

三、打破民族与地区发展不平衡,实现地区与民族利益双赢

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是城市的现代化,根本是人的现代化;不是城镇人口的单一发展,而是城镇与乡村协调同步的发展;不是一个民族的现代化,而是各个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现代化。

篇3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规划设计

一、小城镇建设及规划存在的不足

1、小城镇规划滞后

小城镇规划是城镇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然而在我国小城镇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重建设轻规划的状况。在一些地区出现了先建设、后规划或边建设、边规划,建设牵着规划走的不科学现象,导致城镇布局不合理,功能定位不清,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恶化加速。

2、没有形成科学完整的小城镇规划理论体系

目前城镇规划技术理论难以适应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重要,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城镇规划理论与技术管理体系。我国小城镇种类繁多,所处地理环境各异,现行《镇规划标准》很难适应全国众多小城镇建设的需要,小城镇只得应用城市规划理论体系和规划管理模式,使得小城镇建设套用大中城市建设模式现象非常普遍。

3、小城镇规模偏小,城镇功能不完善,吸引和带动能力不强

首先,小城镇的规模小必然造成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使得城镇经济难以繁荣起来,城镇功能的发挥也受到极大影响,导致小城镇发展的后劲严重不足,并且不利于集中有限的财力加快城镇建设的步伐。小城镇规模小,对资源的集聚能力小,不仅难以把周边的资源吸引过来,对镇域经济也无法起到辐射作用。其次,城镇规模小,但行政人员并不少,必然加剧农民负担屡减不轻等现象。再次,规划比较僵化,缺乏弹性。部分小城镇由于受到行政区划的制约,区域基础设施不能共享,造成很大的浪费,并阻碍了人口和其他资源的进一步集聚。

4、小城镇生态环境的恶化

(1)建设不当对一些重要生态功能造成新的破坏;(2)城镇发展环境管理跟不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污染加剧;(3)城镇周边农村生产和生活污染依然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镇环境的改善;(4)一部分乡镇企业,科技含量不高,很少考虑“三废”治理和环境保护,甚至把在大城市无法立足的污染企业转移到小城镇,使小城镇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5、城镇规划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由于小城镇大多经济基础薄弱,能按照现行的规范和程序组织编制出城镇总体规划已经很不容易,很少编制详细规划。小城镇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20年,单凭总体规划只能宏观调控城镇建设,不能具体指导城镇建设,从而使精心组织编制的总体规划大多成为墙上挂着的宏伟蓝图。再加上现在领导换届比较频繁,一届领导一套规划的现象普遍存在,使得规划更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科学制定小城镇的总体规划

1、科学合理确定城镇发展规模

小城镇建设,不仅是一项部门性的业务工作,而且是一项关系全局的经济、社会工程。我国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小城镇建设一定要从本地出发,规模适度,注重实效,着眼长远。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状况、人口分布等条件,认真编制小城镇建设规划。通过规划,确定不同的城镇化模式和重点,围绕特色产业,以点带面,长期坚持。特别要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科学布局的原则,对控制范围进行全面规划,准确把握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脉搏,给未来发展留有余地。

2、优化土地布局,节约用地

小城镇发展的总体布局必须集中,合理紧凑。切不可盲目搬用大城市的一套结构模式。要珍惜土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每个小城镇都要规划好六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工业区、商贸区、住宅区、行政区、绿化区),并妥善安排各个功能区的协调发展。各个规划区的安排要合理,发展要留有余地,不同时期的建设任务要有衔接性,做到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

三、要从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入手

1、要适应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

政府在发展市场经济中的中心职能就是强化宏观调控,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城镇体系规划要为区域城镇发展提供宏观调控的依据和手段。

2、建立整体规划的观念

城镇体系规划以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为基础,不仅要合理确定城镇发展定位,形成科学合理的空间形态布局,还要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镇化和城镇发展机制的研究。

3、要加强区域城镇发展条件分析和综合评价

进行区域城镇发展条件分析和综合评价的目的是,明确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发现问题,提出对策。不能局限于行政区域,必要时可打破行政区划,在更大的区域内分析城镇的发展条件,以便更加科学合理地确定城镇在区域内的职能定位。

4、注重强化协调的措施

要把区域城镇发展布局与区域土地利用紧密地结合起来,不仅要对开发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作出合理的安排,而且要从维护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目的出发,综合考虑长远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在空间和时间上对不合理的开发活动进行限制。要把对区域土地开发利用活动的控制,作为间接调控区域开发和产业布局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城镇体系规划具有宏观调控作用。

四、小城镇规划设计中遵循的基本原则

1、突出文化内涵,塑造地方特色

历史文化传统是小城镇所特有的,它是城镇特色中最内在、最具有恒久力的东西。因此,小城镇新区规划设计应结合“本土文化”,塑造“地方特色”。小城镇文化的涵盖面很广,除了历史文化之外,还包括民族文化、经济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地域文化、精神文化等诸多方面。新一轮的小城镇规划应突出文化原则,塑造小城镇自己的特色。不要把小城镇规划仅仅当成建设规划去做,而要更深一层地去“做文化”,力求做出特色、做出品牌。规划设计人员在对小城镇进行规划设计之前,要全面地熟悉、掌握小城镇历史、地域、建筑、民族、产业等方面的特色,挖掘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将其文化底蕴渗透到规划中去。

2、强化生态理念,打造园林式景观

伴随着乡镇企业的繁荣和小城镇自身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乡镇企业沿路展开,分布分散,城镇内部公共绿地达不到国家标准,城镇缺少园林建设,景观设计更是匮乏。污水、雨水等地下管网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等等。新一轮的小城镇规划应该按照建设生态园林小城镇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地进行生态规划和景观设计,提高小城镇的形象和品位,吸引农村人口进入小城镇,加速城镇化的进程。生态园林城镇是今后城镇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设计是小城镇趋向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结合生态建设进行景观设计使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协调统一是建设生态园林城镇的必然选择。因此,强化生态理念、注重景观设计是新一轮的小城镇规划应该遵循的必不可少的原则。

篇4

一、存在的问题

当前严重的资源浪费问题是现实存在的,只有真正面对这些问题,才能解决好县域经济条件下的城镇化进程。县级的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去建设高楼,更不是大规模的占用土地办一个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也不是去建设一个超大规模、与当地人口不相适应的大型的主题乐园,这些建设都是不可取的,将严重影响县级城镇化进程,下面具体来分析一下:

(一)县级城镇化建设大多没有统筹考虑,没有一个完整的城市总体规划

现在的县级城镇化建设就是一味追求建设,扩大县域面积,增加城镇户口,但是整个建设过程中,大多没有统一协调的规划,各个乡镇各自为阵,很多建设没有进行充分的论证,建设缺乏可行性,可一些地方官员为了自己的政绩,急着上马一些项目,最终出现资源的严重浪费。成立经济开发区是加快城镇化发展的有效手段,它是有条件的地方才能建设的,建成后需要有大量的企业入驻,形成一个产业集群,这样才能有利于一方经济的发展,但是现在出现了很多镇一级也盲目建设经济开发区,造成了很多建成的开发区没有企业入驻,成为一个烂尾工程,最终造成国家资金的流失。

(二)县级城镇化建设大多没有涉及有利于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点

在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有效的开发该地区的经济增长点,这是尤为关键的。一个地区不能没有工业或是其他支柱产业的发展,城镇化建设更需要的就是培养经济增长点,但是一些地区就是一味的卖地,建设商品房,这也就是一种饮鸩止渴的权宜之计,不能长期、可持续的保持该地区的经济健康发展。地卖完了怎么办,人们从农民变成了城市人口,他们需要就业,需要工作来养家糊口,这就是城镇化建设中要进一步培育经济增加点的重要原因,一旦居民没有就业渠道,人口的迁移不可避免,这样整个地区可能人口将大幅度降低,最终连商品房也卖不出去,形成最终的“鬼城”。

(三)作为县级城镇化建设的一部分,新农村建设还存在一定浮在表层的现象

现在一些地方的新农村建设有一定的走样,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翻盖几个旧房子,盲目侵占土地,侵占耕地使得粮食生产受到影响;一些地方的新农村建设没有相应的配套设施,村民搬进一个宽敞明亮的大房子里,但是周边连一个健身器材都没有,这样的新农村建设就是失败的,是不可取的。

(四)城镇化后续发展乏力

很多地方热衷于县城建设,现在的县城面积扩大、城镇人口的数量增加,因为这些都是影响一方官员的政绩。但是对城镇化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向没有很多明确的发展思路,存在一定的盲目建设的问题,很多村民由于城镇化建设失去了土地,没有了经济来源,只能出门打工,一旦本地区没有一个支柱产业,人们出门找不到工作,加之一些县城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严重不足,老百姓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得不到保障,医疗设施不健全导致了看病难,县域人口将不断流失,最终影响该地区的经济健康增长。

二、解决措施和建议

(一)整体规划、统一部署

一个地区的建设规划过程之中需要综合考虑,例如医院、学校等公共资源的配置,影响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点的支柱产业的发展;例如统一规划县区经济开发区,将县域之内的主要工业经济引导到开发区发展,并有一个长期的规划,很多地方的新农村建设需要先停一停,因为单位一开展新农村建设只会增加财政的压力,加之配套设施跟不上,老百姓也不愿意住。

(二)进一步培育自己的产业集群

针对一个地区的优势产业要加大发展力度,增加财政投入,将一些分散的企业集中起来,形成一条产业链条,增加产品的经济附加值,有效提升一个地区的经济增加速度,这样的经济增加才是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这样的一个产业集群的建设还会招来更多的企业入驻,实现了就业机会的增加,县区人口有工作可干,人口的回归进一步加速,一个地方的产品发展做得好,该地区的发展才有动力。

(三)进一步调整产业的结构

县级的城镇化建设要重点发展支柱产业,以品牌建设为主要抓手,进一步推动第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同时要注意保证农业用地的面积,粮食安全是国家层面上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进一步将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应用于生产之中,保证粮食安全;对于一个县城的金融等服务行业要进行有序调整,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力度。合理的产业结构对县区的经济和城镇化发展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加大对公益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老百姓最为关心的就是子女的教育和自己的医疗问题,这些问题是现代社会的热点,县级城镇化建设也要充分考虑对教育、医疗事业的投入力度,增加优质资源的配置比例,不断改善我们的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教育基础设备建设等,同时增加对医疗事业的投入,千方百计地增加医院的床位,增加医院先进设备。

三、结语

篇5

【关键词】 吉林省 城镇化 社会保障 政策

城镇化过程中,居民在享受社会保障方面出现的城乡间、区域间和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问题,是影响社会经济和谐发展、阻碍城镇化进程的重大问题。解决好城乡社会保障问题,是推进城镇化的发展的“稳定器”。

一、吉林省城镇化社会保障主要政策

2004年,吉林省正式启动了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近年来,在推进城镇化发展方面,吉林省以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政策、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农民工医疗保险政策、社会救助政策与城乡社会福利政策为重点,积极推动完善社会保障政策体系。

1、搭建统一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吉林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搭建城镇企业职工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2014年,吉林省出台了《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意见》(吉政发〔2014〕29号),将新农保和城居保两项制度合并实施,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政策规定,对符合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政府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所需资金由省及试点县(市、区)政府按6∶4的比例分担。2014年起,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目前为每人每月70元。目前,吉林省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个人缴费档次设为从每年100元到2000元12个档次,每百元为一档,一千元以上每五百元为一档,满60周岁居民可直接领养老金。新农保或城居保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的,不需要缴费,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

2、城镇就业农村居民养老保险政策。2014年,吉林省就进城落户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出台了文件(吉政办明电〔2014〕68号),政策规定,进城落户农民可以自愿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对不符合领取养老待遇条件的人员,可以申请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转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达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规定的领取条件时,按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办法计发养老待遇。此外,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失地农民,可按规定参加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

3、城镇养老保险“助保贷款”政策。在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全覆盖的基础上,吉林省在全国首创并实施助保贷款政策,采取银行贷款、政府贴息的形式,帮助下岗、失业、低保等“断保”困难群体解决养老金续保问题。政策规定,由政府担保,参保人承担一半保费,剩余部分通过银行贷款解决,退休之前产生的利息由政府贴息,退休之后贷款本金和利息从养老金中扣除。这种新型养老保险缴费模式已推广到长春、公主岭、敦化等11个市县。

4、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政策。继城镇职工参保政策之后,国务院将吉林省列为全国唯一以省为单位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省份,全省51个统筹地区均出台并启动实施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意见。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由2009年每人每年80元提高到2015年的380元,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6万元。吉林省创建了“三账两表一社区”城镇医疗保险经办管理模式,作为“吉林模式”在全国推广。并实现了“省内异地就医”和“医保关系转移经办”,同时先后与海南、天津、辽宁等地区签订了异地就医合作协议。在城镇居民与职工医保的制度衔接方面也取得成效。政策规定,允许下岗失业人员及困难企业职工参加居民医保,符合“4050”再就业条件的,可从再就业资金中享受50元或80元不等的参保缴费补贴。长春市规定已参加居民医保且具备参加职工医保能力的,可转入职工医保,其参加居民医保每5年的缴费年限,可折算职工医保1年缴费年限。鼓励参加职工医保人员,可用个人账户余额资助其家庭成员参加居民医保。吉林省紧随北京、上海两大都市之后,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5、农民工医疗保险政策。吉林省出台了《关于开展农民工医疗保险专项扩面行动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政策规定,进城务工的农民与城镇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且稳定就业可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其他流动就业的可自愿选择参加户籍所在地新农合或就业地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同一医保险种的农民工与其他参保人员均享受同等的待遇,并且农民工待遇在三项医保险种间的可转换、不中断。目前,吉林省基本实现了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城镇职工、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已覆盖了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乡全体居民。

6、失地农民和农民工低保政策。继《关于统筹推进城乡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工作意见的通知》(吉政办发〔2010〕44号)之后,2013年6月吉林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吉政发〔2013〕18号)文件,对失地农民和农民工家庭低保政策进行了调整。政策规定,对在城镇连续居住超过一定年限、满足居住地县级以上政策规定条件的失地农民和农民工家庭,目前可以申请享受居住地城市低保待遇。

7、困难群众医疗救助一体化政策。吉林省健全了以职工大额补充保险和居民大病保险为补充保险主体的“补充保障层”,对参保人员发生的超出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水平的医疗费用予以再保障;探索制定有差别、有针对性、化解灾难性风险、可解燃眉之急的重特大疾病保障具体政策和措施,拓展 “特殊保障层”。吉林省还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失能人员医疗照护保险制度、“特药”保障机制和舒缓疗护制度,减轻了参保患者的负担,进一步拓展了医疗保险制度的保障范围。同时不断提高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比例和救助封顶线。已参保、参合的救助对象,住院医疗个人自理费用给予一定比例的救助;未参保、参合的住院救助对象,总医疗费用扣除20%后的剩余部分,按已参保、参合对象标准进行救助。

8、衔接城乡社会福利政策。统筹提高了城乡孤儿、“三无”老人和农村“五保户”的供养标准。2014年,全省城乡低保标准分别达到月人均372元和年人均2490元,同比分别提高10.39%和14.27%。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达到年人均4200元和2800元,同比分别增长7.7%和12%。集中和分散供养孤儿基本生活标准达到月人均1066元和769元,同比分别提高66元和69元。

二、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养老保险政策还存在制度方面的缺失。根据政策,全国社保基金的资金来源应包括中央财政预算拨款、国有股减持或转持所获资金和股票、投资收益以及股权资产等。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保障对象、实施强度、缴费标准、筹资结构、统筹机制、待遇计发等方面存在不同之处,实施转移接续存在一定的难度,这也是目前推进进城农民工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面临的主要问题。此外,新农保和城居保政策对青年人吸引力不强,参保率不高,退保率高。

2、医疗保险政策尚不完善。医疗参保人群年龄结构不尽合理,从吉林省目前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情况来看,50岁以上人员占参保总数的大部分,而学生比例很小。参保人员年龄结构的失衡,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制度的可持续运行。待遇支付门槛过高,一些制度设计还不够合理。从吉林省内一些地区出台的文件上来看,一些地区在待遇支付上都设定了起付线和等待期,起付线的标准大都在300元以上,与参保人员对待遇支付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

3、农民工不能与城镇职工享受同等失业保险待遇。目前,《吉林省失业保险办法》规定对于农民合同制工人存在不公平问题。一般职工失业后可享受最高不超过24个月的失业保险待遇;而对于聘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的用人单位,农民合同制工人失业后只享受一次性生活补助费,按用人单位为其缴纳失业保险费的年限计算,最长不超过8个月,标准以本人参保地失业保险金标准相一致。同时,先行失业保险对农民工的特殊性考虑不足,失业保险享受人群比较有限。

4、工伤待遇比较难落实。尽管2006年吉林省出台了《吉林省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吉劳社工字〔2006〕319号),但只有88万农民工参加了工伤保险,而且农民工较为集中的建筑施工等高风险企业参保率低,一些未参保企业农民工受到事故伤害后,工伤待遇难落实。

三、江西、湖南省推进城镇化社会保障政策借鉴

江西省建立有利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积极探索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衔接,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医疗保险制度。努力改善农民工进城发展环境,在为农民工提供基本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方面加大改革和推进力度。大力推进高危行业、商贸旅游及餐饮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参加工伤保险,逐步实现农民工工伤保险全覆盖;将与企业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抓紧完善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逐步实现农民工就业创业、劳动报酬等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湖南省着力提高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全覆盖;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三项医保制度,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城乡统筹管理;建立健全社会保险跨地区、跨城乡衔接和转移机制;完善以城乡低保、五保供养、自然灾害灾民救助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司法、交通事故等专项救助为配套,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

四、吉林省推进城镇化发展的社会保障政策建议

吉林省可根据农民工的不同情况以及当地的具体情况,按照分层分类、逐步推进的原则,对有条件的地区可一步到位直接实现与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接轨,一般情况下按照轻重缓急应逐步设立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项目。目前来看,吉林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政策。

1、完善城乡养老保险相关政策。继续完善吉林省新农保、城居保和职工保的转移接续办法,探索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实现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一体化。研究建立长缴多得、多缴多得机制,吸引、鼓励城镇青年人和农村居民续缴养老保险费并逐步提高缴纳档次;提高农村居民缴费补贴标准和待遇水平。

2、建立完善农民工失业保险政策。逐步推进农民工参加失业保险与城镇职工享受同等待遇,在现有农民工参保缴费基础上,允许农民工自愿参照城镇职工缴纳失业保险费方式参保缴费,其缴费部分由用人单位代扣代缴,失业后享受与城镇失业人员同等待遇。此外,应采取积极的就业促进措施或失业援助计划,以缓解失业保险制度建设的压力。

3、完善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相关政策。加快吉林省医保统筹步伐,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转移政策,加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职工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管理与服务,继续完善居民门诊统筹、付费方式改革试点和医保经办能力建设等政策。依据《建筑法》、《社会保险法》及《工伤保险条例》等法规政策,出台推进吉林省建筑施工企业参加工伤保险政策,保障农民工工伤保险权益。

4、继续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为加强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管理,要制定社会保障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提升现有法规的立法层次和约束力,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提供法律依据,进一步建立完善信息联网管理与通信系统,规范和保障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使农民工社会保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5、加强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着力推进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创新,进一步加大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改革和完善公共服务的生产和供给体制,提升教育、卫生、文化等优质资源的供给能力,使包括迁移人口在内的所有城镇居民都能够享有基本的公共服务,不断扩大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范围。继续调整城市建设的思路,在城镇规划、住房建设、公共服务、社区管理上考虑进城就业农民工的需要。在重点发展中心城市的同时,提高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特别是对农村的反哺,统筹城乡发展。

【参考文献】

[1] 关于提高吉林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的通知(吉人社联字〔2015〕18号)[Z].

[2] 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吉林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吉林省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吉人社联字〔2014〕28号)[Z].

[3]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意见(吉政发〔2014〕29号)[Z].

[4]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城落户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吉政办明电〔2014〕68号)[Z].

[5] 关于印发《吉林省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试行办法》的通知(吉人社办字〔2012〕82号)[Z].

[6]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吉政发〔2013〕18号)[Z].

篇6

1、目前县城总体规划已经编制好,但由于近几年城市详规投入不足,跟不上城镇建设步伐,无法指导城镇建设,必须加快详细规划编制,使城市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80%以上。

2、所有开发区指挥部必须严格执行详细规划,凡不符合规划的项目和用地均不得出让、拍卖,各开发区指挥部无权更改详细规划。原各开发区都有拍卖广场、绿地、消防区、公厕与垃圾中转站预留地的现象,这种行为要坚决制止。

3、县人民政府成立城市规划委员会,由常务副县长或分管县长任主任,建设、规划、国土、交通、电力、电信等有关部门参加,负责详细规划的审查,或由县人民政府委托县建委组织有关部门审查后审批。

4、为了协调矛盾,建议县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有关问题的建议撤销洞口县洞口规划办,其职能由县规划办直接承担,同时将县规划办由股级单位升格为副科级事业单位。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模式

根据《洞口县县城城市总体规划》及各镇总体规划和我县经济发展的现状,确定今后3—5年内县城城镇建设的总体目标为:新区以开发雪峰大道、湘中农产品贸易中心和1805线过境路南段羊丝坳小区为重点,逐步配套完善县城320国道过境路和1805线过境路北段。老城区建设以配套改造县城大正街、北双拥路、沿江大道为重点,对主要街道逐步实现硬化、美化,以满足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要完成上述目标,建议县人民政府采取如下措施:

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实行分级筹资、分级建设、分级管理,落实“人民城镇人民建”的总原则要求,充分发挥当地镇人民政府的积极性。

按照上述3—5年内的总体目标,政府需投入大量的建设资金,单靠县人民政府确实难以完成,县人民政府可按照道路等级进行分开建设和管理:凡总体规划中确定的规划道路宽度在12米以下、未实行综合开发的地段,由镇人民政府负责筹措资金、负责建设,县人民政府按照工程造价的10—15%给予适当补助;12米以上的城市道路的规划、建设由县人民政府负责筹措资金、负责建设。

2、政府实行宏观调控,按照“谁收益,谁建设”的原则,落实基础设施建设。

新区开发必须实行“先基础设施建设,后土建”的原则。新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由开发商或者开发单位负责建设,其用地红线范围内的一切市政基础设施必须由开发商先行建设。老城区改造工程由县人民政府年初确定改造任务,再按照职责分解到各职能部门,水、电、邮等管线由各主管单位负责改造,并由上述管线所有权单位负责承担部分基础设施改造费用,属交通性质的城区道路由交通、公路部门负责,防洪设施由水利部门负责。同时要形成市政基础设施预留地代征制度,各单位在开发和建设时,必须征足道路、绿化和其它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凡各建设单位征用的道路预留地、绿化预留地和其它设施预留地,国土部门在办理用地审批手续时,必须将预留地代征的用地证件移交给市政设施管理部门。如开发商或建设单位未征足上述基础设施用地,国土部门不能发给其建设用地证件。

3、组建市政公用设施管理站。

按照我县现有的管理体制,县建设委员会既无市政管理组,又未下设市政设施管理的单位,市政基础设施的管理由规划办负责,而县规划办的工作重点落在城市规划上,对市政设施管理难以顾及。事实上,我县市政设施处于无机构、无人管理的状态。基于此,建议县人民政府成立县市政设施管理站,具体负责市政设施的建设、维护和管理。人员从县规划办现有人员中调剂,不增加财政负担。

4、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稳定的城市基础设施资金来源。

城市基础设施资金需求量大,靠政府临时筹措无法满足建设的需要,按照省、市财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建议县人民政府在县财政设立城市建设资金专户,将城市维护税、配套费、建设基金、土地出让金的一部分、车辆增容费等按进度入专户,保证资金的正常来源,同时,实行市政公用设施有偿使用。

5、鼓励私营、合资等多种形式组建 房地产开发公司,允许有实力的开发企业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商必须依法经营。

全县仅有县房地产开发公司一家从事房地产开发,无法满足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县人民政府应允许企业、个人、单位利用各种形式组建房地产开发公司,依法经营,防止无资质等级、无证照的人滥炒地皮,不负责基础设施建设的现象发生。建筑施工企业应转变经营方向,利用已有的资金、技术等各方面优势发展房地产业。同时,县人民政府应鼓励开发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对从事房地产开发的企业从政策上予以优惠,成片成块开发的基础设施建设可实行税费包干。

三、强化城市管理执法力度

“三分建,七分管”,城管力度需加强。城市管理涉及面宽且广,难度较大,单靠某一个部门无法管好,建议县人民政府采取如下措施:

1、实行路段长管理负责制。

县委、县政府将主要街道的管理划分成几个路段,由县级领导分路段负责。该路段内主要单位负责人的为路段长,轮流值日,路段长负责检查、督促该路段的市容市貌(环卫、车辆、摊担),落实责任管理目标,路段长负责召集该路段责任单位负责人会议,向管理该路段的县级领导及时汇报城管、环卫工作情况。

2、强化专业队伍管理力度,部门配合各负其责。

影响市容市貌有四个因素:车辆、摊担、环卫、广告牌。

⑴车辆管理:交通、交警、农机监理应负责管理好大小车辆(包括农用机车、慢慢游、板车),严禁车辆乱停乱摆,城东、城北的各种车辆停放城东车站;城南地各种车辆停放在城南停车场;在城西的各种车辆停放在招待所停车场。

⑵摊位管理:县城大正路一中至县招待所、双拥路人民银行至电信局街道两旁设无摊担区,由县建设委员会负责;市场管理部门要规范好市场,划行规市,必须设置好肉食、水产、蔬菜专业市场与摊位,搞好服务,规范收费,严禁场外经营与收费。

⑶环卫管理:近几年,县城的区域已把花山、竹山、平溪、高渡、金武、新平等农业村包围了,农村村民的猪、牛粪垃圾都不作农家肥用,任意堆放在公路旁及公共区域上,影响县城及城乡结合部的卫生。这个区域的卫生应由镇人民政府负责,督促村民清扫,不能把猪、牛粪垃圾堆放在公路旁及公共区域上;小街小巷的卫生应由镇人民政府负责督促居委会落实;单位庭院四周卫生由各单位负责落实;主要街道、公共区域的卫生应由环卫部门负责清扫,坚决落实“两扫一保洁”制度,定人、定位、定职责,实行公开招标。

⑷广告牌管理:工商部门负责审核广告内容,需设置户外广告与招牌,必须经县建设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并审核其造型。凡未经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审核批准的户外广告,一律不准设置。

四、改革环卫管理体制,加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

环境卫生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必须切实搞好环境卫生,而我县的环卫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极不协调,必须进行改革。

1、撤销现有环卫管理所,组建环卫公司或清洁公司为企业单位,其主要职责是清运、清扫、保洁。同时,允许社会上另行成立清洁公司参与竞争。

2、公共区域的清扫保洁由县人民政府或其委托部门分街道向社会公开进行招标,确定承包范围、价格、工作内容、工作标准等有关内容。

3、加大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今后3—5年内必须尽力筹措资金建设8—10个垃圾中转站、5—6个公共厕所。各单位必须自费购置垃圾斗1个,公共场所得垃圾斗购置由县人民政府负责筹资设置。

五、统筹管理,加强宣传,协调合作

1、县人民政府成立一个具有权威性的综合管理机构。

县城管委员会为常设机构,隶属县人民政府直接领导,主要职责为:负责筹措城管和环卫经费,负责制定城管各项工作目标并分解到各单位,负责对路段环卫管理向社会进行招标,负责督促、检查城管环卫工作落实情况,并有权进行处罚。

2、加大宣传力度。

县人民政府应责成广播、文化、教育、宣传等有关部门利用各种形式对城管法规、环卫制度进行宣传,号召并引导市民做文明市民,对一些丑陋现象要敢于并及时曝光、亮相。

3、实行爱国卫生运动制度化。

县城管委员会要组织宣传、建设、教育、爱卫会等有关单位开展每个月一次大扫除、大检查,检查各单位院内的卫生、“门前三包”区内的卫生、各路段的卫生与管理情况,每月综合检查一次,并将检查结果向全县通报。

4、开展文明创建活动。

由宣传、城管委员会牵头,组织建委、团县委、工商、交通、交警、农机等有关部门参与开展文明店、文明车、文明市民、文明单位文明街、文明巷等城区文明创建活动。

5、确保经费及时足额到位。

篇7

【关键词】 小城镇;建设;思考

处在大巴山的主峰――米仓山的大河镇,曾是1932年红四方面军入川并建立革命根据地的红色土地。该镇位于西乡县西南隅,距县城105公里,与四川空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相邻,仅25公里,目前两地断头路已贯通。全镇辖12个村,总人口6014人,耕地面积14400亩,核桃10700余亩,茶叶4170亩,其中集镇人口1500余人,集镇面积1.1平方公里,集镇辐射面积392平方公里。近年来,大河镇党委、政府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创建、红四方面军革命根据地、丰富的林业资源、旖旎的自然风光为依托,坚持以小城镇建设为龙头,以农林特产品的集散地为基础,以第三产业的发展为重点,努力建设镶嵌在米仓山上的综合性生态型商贸集镇,大力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一、总体发展思路和目标

以“生态立镇、资源强镇、林果富镇、旅游活镇”为目标,根据全镇确定的经济发展战略,建设产业特色型、生态观光型城镇,为大河城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机遇,移民搬迁基本思路是:按照“科学规划,适度超前,合理布局,分步实施”的原则,完成大河、龙池、窝坝、楼房4个移民社区总体规划,牢牢把握陕南移民搬迁这一工作重点,以生态建设为引领,加快一心三线(大河集镇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服务社区,龙池高海拔避暑休闲服务社区,河西米仓山保护区登山探险生态旅游服务社区,楼房坪红色旅游观光服务社区)移民搬迁城镇化进程,努力把大河建设成为川陕旅游的主要承接地,建成西乡县的避暑胜地。促进人口向集镇集中、向移民社区集中迁移,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确保转移农村人口919户,3421人,城镇化率达到80%以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小城镇建设规划不到位

目前,在小城镇建设中,存在规划定位不准问题,一些村没有处理好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不顾实际,在缺乏科学细致论证和资金保障的情况下,盲目实施小城镇建设,而镇村基础设施不配套,影响了小城镇整体功能的发挥。存在“脏、乱、差”问题。

2、小城镇规模小,聚集能力和综合实力不强

3、缺乏支柱产业支撑

产业强力支撑是小城镇发展壮大的前提。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产业以茶叶、生猪为主。目前仍受制于千家万户的分散种植(养),较难产生规模效益,加之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各产业对小城镇建设的支撑力度较弱。

4、基础设施薄弱,功能不健全

小城镇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但由于资金紧缺,不少城镇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相应的水、电、路和环卫等配套设施。农药化肥施用不科学,安全性差。垃圾乱堆放,造成各种污染,影响群众的生活质量。道路狭窄、交通不便、缺少文化、娱乐、社交场所等问题有待解决。

5、小城镇建设长期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投资结构也不够合理

三、积极发展小城镇建设的思路

1、搞好科学定位是小城镇发展的前提

小城镇要建设好,首先应把握好科学合理的度,只有科学定位,小城镇才能有自己鲜明个性和地域特色,建设才能既快又好。要广纳民言,广集民智,科学论证,聘请专家指导,做到因地制宜,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突出一镇一村一特色,以科学合理的定位,保证小城镇发展战略性,适应性,对周边真正起到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全镇城镇化进程。

2、坚持规划先行,以科学的规划引导、规范城镇化建设

工作中需要把握三个要点:一是规划的前瞻性。要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充分考虑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变迁、城镇体系演化对小城镇未来的影响,防止今天的规划成为明天发展的障碍。二是规划的科学性。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思想,定位要准确,特色要鲜明,分区要清楚,布局要紧凑。三是规划的严肃性。规划一经批准实施,不随意变更,同时要严格执行国家土地政策,节约集约用地。

3、坚持产业强镇,以林业产业化带动城镇化建设

一是培育主导产业,要科学分析自身资源的比较优势,分析市场需求和市场前景,找准切入点,抓住优势产品和产业进行重点培育,使之成为主导产业。立足大河农林特产品丰富的优势,发展农林特产品加工业,走林业产业化的路子;立足生态环境优势,发展观光和旅游业,走旅游观光的路子。二是发展产业集群。围绕主导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带动小城镇快速发展。三是推动产业集聚。

4、坚持功能兴镇,以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的公共服务促进城镇化建设

要加快发展流通、餐饮、娱乐等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技术、信息等现代服务业,推进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服务网络建设;要搞好小城镇住宅小区建设和改造,不断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同时要加强市容环境整治,搞好绿化、净化、美化、亮化,营造整洁优美的小城镇生活环境。在管理上要向高水平看齐,要借鉴管理城市的办法管理小城镇,用先进的理念,先进的办法,先进的模式管理小城镇,使小城镇变成小城市,决不能成为“大农村”。

5、坚持特色活镇,以独特的景观风貌,鲜明的巴蜀民俗风情提升城镇化建设

一是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营造自然景观特色。要尽可能顺应、利用和尊重富有特色的自然因素,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环境。二是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营造历史文化特色。三是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营造建筑风貌特色。牢固树立用独特地理气候环境吸引游客,用米仓山上山水风光留住游客,用巴山原生态文化吸引游客,用红色根据地感染游客的理念,全面提升城镇化建设水平。

6、坚持为民建镇,以农民为主体,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

一要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遵循“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广泛征求、认真采纳群众意见,取得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二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三要让农民群众得到实惠。小城镇建设工作要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急迫、最直接、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办好老百姓身边的事情,做让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强化跟踪服务,使城乡居民成为小城镇建设的真正受益者,最终实现生态型小城镇建设目标。

【作者简介】

徐明安(1972.9-)男,陕西省西乡县大河镇党委书记.

(上接第25页)

(标识版),2006(6).

[4] 姚春燕.西安市商场公示语译文谬误探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

篇8

关键词:景德镇 陶瓷 工艺美术家 城市文化

目前对于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到陶瓷符号、艺术风格、陶瓷语言的应用,对城市文化的塑造上也以陶瓷本身为主;对工艺美术家的研究大多立足于艺术表现和个体效应上,缺乏对景德镇陶瓷名人文化的宏观性、群体性、综合性的研究,尤其是对陶瓷工艺美术家的挖掘、开发、利用的研究,本文正是从陶瓷文化的创作主体――工艺美术家角度,研究其对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以景德镇陶瓷工艺美术家为主题打造城市文化名片

城市文化名片代表着历史的积淀、文化的素养和城市的形象,可重点围绕景德镇本土特色做好文章,如山水、历史、红色文化、名人名家、陶瓷文化等,基本涵盖古往今来的方方面面,其中名人名家的重要内容就是景德镇陶瓷工艺美术家。

景德镇的陶瓷工艺美术家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资源,让工艺美术家成为城市对外宣传和交流中闪亮的“文化名片”,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如以景德镇历史陶瓷工艺美术家为主题,出版著作专著,作为国内外交流交往的特殊礼品,也可以作为景德镇的特色旅游商品。另外,由建议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对景德镇陶瓷工艺大师进行全方位的策划包装,比如出版刘新园、王锡良、秦锡麟等人的作品集,对其作品进行文化角度的赏析评价,对其陶瓷作品的内容进行思想、艺术、文化层次的解读,让陶瓷艺术走出纯工艺制品的狭小圈子,普及到大众中去,让古老的陶瓷艺术焕发出异样的光彩,最大限度还原传统陶瓷艺术的生命;还可以与已具备一定国际影响的艺术节和作品展等文化艺术活动结合起来,借助两个节会可以推出一批陶瓷工艺大师,可以收到以少带多的集团效应。

政府等相关部门还要借助媒体来打造抽象意义的城市文化名片,围绕景德镇陶瓷工艺大师,做好宣传工作。重点做好当前景德镇知名陶瓷工艺美术家的介绍宣传。还要让景德镇陶瓷工艺美术家进社区、进学校,报纸等媒体对类似活动加强宣传,找到古今交融的最佳结合点,营造出浓厚的陶瓷文化氛围,使名人成为学习典范,使人人都有成才的欲望和渴求。

二、城市规划建设陶瓷工艺大师要唱主角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忽视文化或者没有主题文化的城市注定是上不了档次的。所以在我们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要揉进更多的文化因素,特别是景德镇陶瓷工艺大师的要素,要让历史陶瓷工艺美术家唱主角,让他们在现在的景德镇城市乃至乡村中焕发勃勃生机。具体讲,就是要在风景区、城市街头见到名人名作,在城市道路、车站牌以及其他标志性的建筑集中宣传陶瓷工艺美术家。

景德镇市内的风景区内也要注意到知名陶瓷工艺美术家的效用。如在景德镇人民广场的景德镇陶瓷工艺大师的大理石雕塑作品就能更好地宣传景德镇。笔者建议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在新建风景区、在城市街头绿地等处丰富景德镇展示的内容,最大限度地发挥陶瓷工艺美术家的潜在价值。它们既是景德镇的文明形象窗口,又分布广泛,具有固定性或流动性的特点,如果我们将其充分利用进行景德镇陶瓷工艺美术家以及其他文化的宣传,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的效果。

三、旅游资源整合科学开发利用

景德镇有着悠久灿烂的陶瓷文明史,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知名的陶瓷工艺美术家众多。陶瓷工艺美术家作为景德镇历史文化优秀的传承者和先进文化的建设者,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城市的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旅游作为今天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我们景德镇应该更加积极地发展旅游业,在现有基础上推进旅游业的更快、更健康发展。有学者认为,景德镇市应当塑造“历史名人,世界瓷都”形象,集中“活化”历史名人,着力开发以历史名人为线索的文化旅游产品。笔者认为还不仅仅如此,我们要积极利用景德镇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优势,尤其是要特别注重陶瓷工艺美术家资源的挖掘、开发和利用。我们要对景德镇的山水文化、历史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按照地域和资源性质进行深入挖掘,科学整合,集中打造“景德镇”自然旅游和人文旅游的品牌。

有关景德镇陶瓷工艺美术家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并不尽如人意。目前只有景德镇的陶瓷产业发展稍好,其他文化名人资源的开发尚停留在起步阶段。目前,我们要充分挖掘景德镇历史陶瓷工艺美术家旅游资源,将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景德镇陶瓷工艺美术家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针对景德镇旅游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在将知名陶瓷工艺美术家作品与陶瓷博物馆等人文资源整合,针对特定学者型研究型人群集中开发推广,打造这一人文资源旅游的品牌;或将名人名作资源进行联合开发利用,打造人文与自然相融合的景观。开发的基本精神就是将陶瓷工艺美术家为代表的人文资源整合或与其他自然旅游资源优化组合联合开发,实现旅游资源最大整合。

总之,在城市文化形象建设过程中,如果我们能重视丰富的景德镇陶瓷工艺美术家资源,以景德镇陶瓷工艺大师为主题,打造带有鲜明景德镇特色的城市文化名片,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对陶瓷工艺美术家资源进行充分深入科学地挖掘、开发和利用,打造“景德镇”自然旅游和人文旅游的品牌,景德镇城市文化的建设必将更加顺利、更加成功。

参考文献:

[1]景德镇陶瓷文化概论,陈雨前、郑乃章、李兴华著,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

[2]城市形象设计,吕文强编著,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3]城市形象设计/区域形象,钱智等著,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10

[4]推陈出新―传统文化在现代的发展,钱逊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5]刘彦平,城市营销战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篇9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质量评价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河北省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传统城镇化建设评价的指标以经济增长GDP为导向,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强调以人为本,河北省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也应以此为核心,要实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就要改变之前以发展速度为导向改为注重城镇化的发展质量。当前,我国城镇化研究的重点主要放在大城市,中小城市研究缓慢,河北省内多为县域经济中小城市,因此探究河北省的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意义重大。

新型城镇化这一概念第一次是由浙江省政府提出,其在2006年出台的《关于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意见》文件中提出,并指出新型城镇化建设应是“创新发展机制,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党的十报告指出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形态上存在着多种问题,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以县域中小城市为主,而正是以县域中小城市为主的城镇化建设规模和建设层次存在发展不协调问题,十报告提出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应以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合理分工,加快对以县域为代表的中小城镇培育”为代表。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做出了明确规定: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议应以推动城镇化的发展转型、提高城镇化质量、以建设城市群为主体、以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以创新城镇化体制机制为保障、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建设为核心,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应走紧凑集约、低碳绿色、以人为本与四化建设同步的特色道路。

一、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含义及特征

新型城镇化质量区别于传统城镇化质量,是指在城镇化地域运动过程中,部门和空间经济结构更加合理,城市空间、基础设施等空间载体能够高效运转,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城市住房、居民教育、城镇医疗和户籍等各种政策制度,使得城市文明和城市居民素质能够逐渐提升,同时能使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等生态环境能够更加和谐。针对河北省城镇化质量,提升其质量的基本动力是GDP的增长,同时完善的制度和政策建设是提升其质量的基本保障,改善河北省城市环境是提升城镇化质量的基本条件。

城镇化质量具有地域性、抽象性、相对性、综合性等特点。地域性指我国的各个区位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同时每个城市都有着其独特的地理环境、资源、人文环境等特点。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根据其不同特点,发展其不同品质。城镇化质量的抽象性是指城镇化质量区别于一般的有形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城镇化质量不像产品服务质量一样可以用词语进行描述,不同区域城镇化质量既存在空间上的差异性又存在时间上的分离性。因此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只有通过居民的现实感受和亲身体会才能证实。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质量处于不断的变化中,这是相对性的特点。

二、城镇化质量评价的意义

在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的城镇化进程中,其就业情况、住房条件、交通设备、医疗和教育设施的完善程度至关重要,如果解决不当,必然引起社会经济的不和谐。因此应对河北省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价。对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价可以更加综合全面的测度城镇化质量,判定其城镇化发展的真实水平。同时新型城镇化质量能综合地反映城市发展品质,通过对不同地区城市品质的测度可以判断其在省内的发展水平,与其他城市存在的差距。同时新型城镇化质量是城市功能、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等各项要素的发展程度的全面集中体现,在新型城镇化发展建设过程中,对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与评价,及时的获得反馈信息,对检查不同地区城镇化发展速度和模式是否适合本地区发展有重大意义。可以方便其总结新型城镇化建设经验,使其可对城镇化发展模式进行调控,以实现最终提高城镇化质量的目的。

三、河北省城镇化质量评价的基本原则

长期以来东西方学者对城镇化质量的评价有不同的标准体系。本文在对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价时,借鉴不同的参考文献认为在对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时应以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为标准,遵循差异性、目的性、多样性原则。

(一)差异性原则

河北省不同区位城市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因此判定其新型城镇化质量高低时,应从省级层面、市域层面和县域层面不同的区域层面进行分析,数据统计也要选取不同的统计口径。所以在河北省城镇化质量指标选取和质量划分标准上要遵循差异性原则。只有遵循差异性原则才能准确揭示出不同层面的城镇化的真实水平。

(二)目的性原则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指出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议应以推动城镇化的发展转型、提高城镇化质量、以建设城市群为主体、以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以创新城镇化体制机制为保障、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建设为核心,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应走紧凑集约、低碳绿色、以人为本与四化建设同步的特色道路。因此在河北省未来城镇化道路上,必须把以人为本放在首位。在测度新型城镇化质量时,要关注城市人口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权利,同时要关注河北省新型城镇化推进速度是否存在超前或滞后的问题。

(三)多样性原则

由于河北省不同区位城市的城市职能不同,在评价不同城市的城镇化质量时,要因地制宜的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去测度,不能简单的制定一套城市化质量评价标准;同时在进行城镇化质量评价时,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银边对城镇化质量进行科学的评价。种子新型城镇化质量应遵循多样性原则对区域内的经济、社会、空间、就业等要素进行综合测度和评价。

课题来源: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河北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与政策建议(课题编号:HB15YJ010。

参考文献:

篇10

摘要:本文探讨了我国城镇化战略的实质与意义,论述了城镇化面临着三个深层问题,提出了我国城镇化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策略。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城镇化 建设 原则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明确提出,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对此我们必须全面认识城镇化深入发展的新任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

一、城镇化战略的实质与意义

城镇化的基本涵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社会结构不断变化、城多文明不断融合发展的过程。城镇化是推动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也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城镇化的本质是聚集(产业聚集、人口聚集)。通过聚集产生较高的经济、社会、文化要素的配置效率,从而不断推动经济规模的扩张、带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创新发展方式,使城市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综合体现。城镇化的根本特征就是“以空间换财富、以空间换速度、以空间换资源、以空间换生态”。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着人均资源少、环境容量不足两大制约,城镇化可以从根本上促进生态脆弱区人口的梯度转移,为生态恢复和重建提供基础条件。城镇化还可以提高资源集约利用的程度和效果。特别是为资源的循环利用提供条件。

二、城镇化面临着三个深层问题

其一,城镇的聚集度不够,城镇体系不合理,规划建设管理粗放。聚集度不够,体现在产业和人口的聚集两个方面。城市的聚集度和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省和经济大省的地位不协调,大城市规模小、中等城市数量少、小城市缺特色。从根本上没有形成城市发展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其二,城镇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不够,突出表现为县域特色产业发展不大不强。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河北县域特色产业发展水平与浙江等省相当,现在差距已经很是悬殊。而只有实现了产业的集群发展,才能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动力。

其三,观念制约和体制制约依然严重。河北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大省。长期以来,加快城市发展观念相对滞后,人们对于新时期城市在全省又好又快发展中的基础性、根本性地位认识不够,体制性约束也比较严重。

三、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原则和策略

(一)1、坚持统筹城乡的原则,努力实现城镇化协调发展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城化”和“镇化”的集会,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统一。坚持统筹城乡的原则,要求我们统筹兼颐把城镇化建设作为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来抓。要充分认识到,城镇化不仅是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且对打破传统体制下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进而优化社会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是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城镇化建设中的重大关系,既要抓住机遇,创造条件,积极推进;又要循序渐进,逐步实施。要始终注意处理好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等方面的关系。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城乡经济结构。结构调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线。世界各国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城镇化是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的重要推动力量。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也符合这一规律。

(二)、坚持布局合理的原则,认真做好城镇规划管理规划是城镇化建设的灵魂

规划决定城镇化建设发展的水平、速度和质量。坚持布局合理的原则。要求我们全面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市场条件和社会的可承受程度,在城镇化建设中高度重视、精心编制、严格执行规划,以科学合理的规划来规范和推动城镇化建设。要加强城镇国土规划,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位特点、环境基础,明确定位城镇的发展方向和建设布局。要立足现状、着眼长远,注重规划的先导性;要尊重民意、和谐发展。体现规划的科学性;要依法办事、违法必究,维护规划的严肃性。要积极开展城镇化建设中的综合整治工作,确保合理的布局落到实处。

(三)、坚持节约土地的原则,大力推行城镇土地集约利用

土地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坚持节约土地的原则,要求我们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集约利用土地。要深入开展土地清理工作,重点查处城镇化建设违法占地情况。要大力加强土地收储工作,确保城镇化建设用地统一收储、统一对外招拍挂供地。要严格执行土地政策,经营性建设用地全部实行公开招标拍卖,土地转让全部实行挂牌交易,坚决执行土地税费政策。要以改革的精神积极探索以土地为核心的城镇基础设施的资产运营。

(四)、坚持功能完善的原则,扎实推进城镇化全面进步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坚持功能完善的原则。要求我们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加快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步伐,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让城镇居民在用电、用水、用气、垃圾处理、通讯、交通等民生方面都得到方便。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切实加大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要以文明城镇创建为抓手,把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内容贯穿始终,深入开展“文明示范一条街”、“文明诚信经营户”、“环境卫生示范路”等活动,以点带面,促进城镇建设全面进步。

(五)、坚持以大带小的原则,积极培育城镇经济增长点

城镇是国民经济的主要载体。坚持以大带小的原则,要求我们在深刻认识城镇辐射作用大的基础上,积极发挥大城市以及城市群对整个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对基层而言,就是要积极发挥小城镇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我们要大力培育以发展特色经济为主的城镇经济主导产业,以主导产业辐射带动周边的农村。要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