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的根源范文
时间:2023-12-16 16:33: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暴力的根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教育考试;监考;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 G40-0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04X(2012)08-034-07
一、问题的提出
监考既是教育考试管理的程序性环节,也是教育考试管理中惟一面对考生、并有考生直接参与的、对公平公正原则的执法性环节。在现代法治社会,监考既是监考人员对考生考试行为规范的监管和督察,也是考生对监考人员执考行为规范的服从和监督。监考工作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当场考试管理的好坏和考风考纪建设质量的高低。监考成为了教育考试质量建设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标志。
对于教育考试监考工作来讲,在各种考务管理、监考制度与操作规范完善之后,监考人员就是考试工作的决定性因素。因为考试管理所有规定的落实、所有纪律的执行、对考生所有违规行为的监管和制止,全都落在监考员身上。所谓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监考人员素质的高低、责任感的强弱、业务能力的大小、自律意识的浓淡、职责履行的多少,直接决定着考试管理质量的高低、决定着考风考纪的好坏,决定着考试信誉的成败。因此,作为监考工作的实施主体,监考人员和监考队伍在教育考试管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别地位和举足轻重的决定性作用。
湖北省现行教育考试管理由省教育厅委托授权,由省教育考试院承担和行使,具体现状如下:一是全省教育考试的管理是依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实行“分级管理、逐级负责”的行政管理体制。也就是说省级教育考试机构只能管理市、州教育考试机构,除省教育考试院直属考点外,省教育考试院不能直接管理市、州教育考试机构所设置的考点及其各类考试工作人员,如考务人员、监考人员等。另一个就是监考权来源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委托和授权。即教育考试的监考权由教育行政部门委托授权给由各级教育考试机构,各级教育考试机构将监考权委托授权给各个考点,各考点再将监考权委托授权给被选聘的监考人员。这种层层委托、分级授权的教育考试管理体制,使监考工作和监考人员的管理仅成为了考点的事务,最多是在高考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考试机构直接管理监考工作和监考人员。因此,在现行教育考试管理体制中,教育考试机构对监考工作和监考人员的管理中存在“用”“管”分离、“聘”“管”分开的“两张皮”现象。
另一方面,由于教育考试的监考工作任务重、压力大、风险高、报酬低,大部分在校教师都不太愿意承担监考任务,如有的高校教师就在校园网上公开发贴“拒绝承担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监考工作”。可见考点在监考管理方面普遍面临着选聘难、管理难、考绩难、稳定难等问题。
到此可知,在教育考试监考管理中,存在教育考试机构对监考工作、特别是对各考点的监考人员不能实行有效监控和直接监管的问题,存在监考人员选聘难、管理难的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到教育考试的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而且还会严重威胁到教育考试的社会信誉和公信力。如何调动教师及相关人员参加监考工作的积极性,建立一支稳定、专业、高素质的监考队伍,成为了教育考试管理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故此,本文主张,实施监考员资格证书制度是提高教师参加监考工作积极性、确保教育考试管理质量的根本途径。
二、对研究中相关概念的界定
在本研究开始之时,首先需要对监考、监考员、监考队伍和监考队伍建设等概念进行逐一界定。
1.监考。监考是在考试的施考过程中,按照考试管理规定,在某一具体考室承担执考任务、监管考试纪律的一项考试管理工作。监考是教育考试管理的关键环节,对考试管理质量与考试的社会信誉具有决定性作用。监考具有四项功能。具体表现如下:一是执考。监考的第一要义是执考,即按照考试规定和要求,组织本场的考场布置、桌椅的清理与摆放、座号的张贴、卫生的打扫和维护,负责本场试卷的领取、发放、清点、回收与封装等。二是监管。就是按照考试的规定和要求,执行考试纪律,维护考试的公平公正原则,切实维护考生在考试过程中的正当权利不受侵害,预防并制止考生的各种违纪违规行为,实事求是地记录考场情况和各种违纪作弊行为,为考生创造一个公平有序的考场环境。三是服务。监考工作也是服务,即要尊重考生,关爱考生,为考生排忧解难,包括为身体不舒服的考生送医送药,为考生提供意外损坏或丢失的考试用品,如钢笔、铅笔、圆规、墨水等。同时还要为一些特殊考生提供特殊照顾,如残疾考生等。四是教育。监考的教育功能是指专项教育,即开展考风考纪教育,如组织考生学习考试管理法规,包括《考生须知》《考场管理规定》《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等,增强考生遵规守纪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帮助考生避免无意识犯规,有效维护考场秩序和纪律。
监考工作具有四种属性。首先是程序性。监考是考试的施考过程。施考是考试的具体体现和主要程序。没有施考过程也就无所谓考试。因此,监考是考试的程序性过程。其次是执法性。监考具有监管功能,即要严格执行考试管理规定,维护考场秩序、监督考试纪律的执行和落实。因此,监考实质上具有执法性。这一属性在国家教育考试中表现最为突出。其三是规范性。监考无论是履行执考功能还是履行监管功能,都要讲究规范,要语言规范、举止规范、操作规范。其四是服务性。监考要关爱考生,为考生服务,这是监考的本职要求。
篇2
你印象中的校园是什么样子?
纯真、朝气?这确是校园生态的一面。但是,你遇到过校园暴力吗,当暴力折射出校园的灰暗一角,你对校园的理解会改变吗?
今年4月,15岁的山西少年张超凡因没有满足几名同学买饮料的要求,遭到了长达4个多小时的殴打。张超凡被施暴致死后,母亲田雪娟才知道孩子在学校里一直挨打,即使办了休学手续,也没能逃脱施暴者的拳头。
“我想让他们给我儿子偿命,但是偿不了命我也没办法。”面对受害者家长的愤慨,施暴孩子的家长却说:“孩子不坏,只是有些调皮。”对校园暴力截然不同的立场和态度,折射出模糊的法律界限之下,社会应对校园伤害的百态。
“危险”的叛逆期
校园暴力多发生在中小学,心理研究认为,那些脱离儿童期,进入到青春期,接近成年期的学生们,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正处于躁动的时期,不少学生中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观念:“人不越轨,枉少年。”
青少年处于青春期叛逆,有出格的言行并不稀奇。关键在于,以前的叛逆仅仅是不听父母的话而已,父母让干什么偏不干。然而,现在孩子青春期叛逆的方式朝着愈发粗暴的方向升级:暴虐殴打、烟头烫、扇耳光、扒衣服、拍、录制视频上传到网络……能对自己的同学下如此狠手,令人震惊不已。这不再是青春期的“不懂事”,不再是小打小闹,而是“升级”成了“动真格”。原本隐藏在校园灰色地带的暴力行为,正迅速蔓延,成为笼罩在孩子成长路上不可回避的阴霾。
其实,校园暴力的背后,是成人的世界。从大环境来说,孩子的行为受到了成人社会的影响,这些发生在孩子之间的欺凌,是否有当下社会的某种缩影,也是恶性校园暴力频发的根源?在校园欺凌者当中,为什么他们不以暴力为耻,反以为荣?因为成人赞同暴力、容忍暴力,而成人社会在暴力问题上的普遍误解或者扭曲,一定会影响到孩子。
同时,互联网时代的价值导向复杂多元,信息无法一一甄别。不少错误的价值观通过游戏、小说、电影、音乐等被心智尚处于发育期的青少年接受。实施校园欺凌的青少年,通常认为欺负人很炫很酷,有“当老大”的感觉。当不满情绪出现时,他们解决的方式往往就是欺负、群殴他人,他们想用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很强大,证明自己的存在感。
如何有效引导青少年安全度过叛逆的危险期?不少心理学家提出,在成长过程中,对青少年来说,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喜欢欺凌同学的少年,在他们的成长轨迹中,往往能发现明显的情感缺失,这种缺失,大部分来自家庭,也有部分来自老师、同伴。对被欺负的孩子而言,在之后的成长过程中,也往往可能导致他们和其他同学沟通的过程中有障碍。这种心理和生理上的障碍,又会令其他孩子觉得他们好欺负,这就是出现校园欺凌“恶性反复”的主因。
因此,除了有效的预防和惩治机制,情感教育也很关键。只有家庭、学校、社会联合起来,重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情感缺失,利用法制教育、智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等,避免教育保护与成长环境层面的薄弱环节,才能从源头上消除盘桓在校园上空暴力的“阴霾”。
如何向校园暴力说“不”?
今年2月,3名赴美中国留学生因为欺凌同学,被美国法院判刑6―13年。因中美两国对校园暴力惩戒的明显差异,案件引发了民众的热议。这件事让网友讶异地发现,中美对待校园暴力,从司法体系到民众意识存在不少差异。在中国,有多少人想得到,实施校园欺凌的孩子会被判刑,有多少人对暴力能做到零容忍,曾考虑过语言攻击算不算暴力?这种严厉的惩治机制给了我一个良性的参考视角。
今年6月,一段网络上传播的视频“火”了,在洛南县爱民巷附近的一个公厕,一名女孩被5名女孩群殴。轮番殴打之下,受害女生只能躲在墙角哭泣。而这起暴力事件的起因,竟是被打女孩与殴打者之一“撞衫”。如此缘由都能引来暴力,荒谬程度令人扼腕。该县中学政教主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有好多学生来自于乡下,父母在外打工,根本就教育不上孩子,没有时间教育,爷爷、奶奶在家里看孩子,所以,老年人和孩子之间根本就没有交流,没有沟通。单亲家庭、留守青少年数量的上涨,加剧了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也增加了学校监管的难度。”不少专家指出,对校园暴力事件中的施暴者,应利用恰当的惩治措施,让这些“暴力少年”建立起正确的观念,教育他们通过正当渠道来赢得他人的尊重,这才是解决校园暴力的根本所在。
篇3
美国弗吉尼亚工学院发生恶性校园枪击案。目前,枪击已造成33人死亡(包括开枪自尽的),20多人受,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校园枪击案。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今年5月份,又一起校园暴力事件曝光网络引发热议,云南省广南县一中学宿舍内,10多名女生围殴一名穿粉色衣服的女同学,扇耳光、撕扯头发、拳打脚踢。广南县教育局通报称,该起事件属实,施暴学生已道歉。校园暴力正逐步威胁到我们的生命健康,为此,我们把校园暴力作为我们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从家庭、学校、社会文化以及犯罪心理学等多种角度分析校园暴力的成因,进而从心理学及教育学的角度研究预防校园暴力的措施。
青少年校园暴力现状及分析
所谓的校园暴力是指以语言、或明显的肢体动作侵犯他人,使对方感受到威胁、痛苦或身体上受到伤害。从广义上来说:应是指发生于校园内的所有暴力行为,包括同学彼此间或老师与同学之间以及学生对学校的破坏行为等。然而在我国发生最多的是学生间的暴力行为,所以狭义的校园暴力是专指学生对学生暴行。至于暴力的形态,则不一定非限定于要造成身体或物质的伤害,凡是口语恐吓、辱骂、被迫做不喜欢做的事、被故意侵犯身体、被故意陷害、强借物品乃至殴打、勒索等均应包括在内。
暴力现状。2016年6月8号,我们对烟台市福山区检察院、法院进行了走访,梳理了对2013-2015年各级法院审结生效的100件校园暴力刑事案件进行了梳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青少年校园暴力现状的一些突出特点。简述如下:
校园暴力犯罪案件涉及的罪名相对集中。针对人身的暴力伤害比例最高,其中,故意伤害罪占57%,故意杀人罪占6%,寻衅滋事罪占10%,、侵财犯罪各占12%,聚众斗殴罪与绑架罪分别占2%、1%。
已满十六不满十八周岁的高中生及职高身份的未成年被告人占比较高。
(1)159名未成年被告人中,已满十四不满十六周岁的被告人55人,占34.59%;已满十六不满十八周岁的被告人104人,占65.41%。其中已满十四不满十六周岁的比例低,与我国刑法规定上述被告人只对八类严重暴力犯罪承担刑事责任有关,故不能全面反映此类人群的校园暴力实际发生率。
(2)涉案小学生占2.52%,初中生占33.96%,高中生占22.64%;职业技术学校及职业高中学生占26.42%,参与作案的无业人员占11.95%。
持凶器作案、造成人身伤亡后果以及作案后自首、达成谅解协议的比例较高。持刀具(包括弹簧刀、水果刀、猎刀等)作案的占49%;造成被害人死亡的占35%,重伤的占32%,意味着在校园暴力犯罪案件中,实际造成被害人重伤、死亡严重后果的比例高达67%;轻伤占17%,轻微伤占16%。被告人作案后自首、与被害人达成赔偿谅解协议的比例高,分别占49%、54%。
校园暴力产生原因
个人因素,学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法制观念的淡薄。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会影响到他的生活态度、精神面貌及为人处世的原则。如果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难免行为会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行为出现偏颇。学生把大部分精力用于学习,很少有时间或精力去关注其他知识的汲取,尤其是法律常识。当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人际关系上遇到挫折的时候,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好心态,有的人便会产生挫败感乃至自卑感,这种不良情绪如果得不到合理的疏导极易产生暴力事件,暴力行为成为青少年宣泄自己不良情绪的一种途径。
家庭方面,离婚率的上升导致单亲家庭逐渐增多,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中,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很容易使孩子感到缺少关爱和安全感,从而形成攻击性人格。另外家庭暴力也是校园暴力产生的根源。父母虐待儿童与其自身在儿童时代所受到的待遇有关,在这种暴力家庭环境中生活的孩子,从小便性格孤僻、偏执和狂暴,经常成为校园暴力的主角。
学校方面。在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共识的今天,学校本应该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为己任,但在升学率和就业率的压力之下,很多学校往往只重视学生的智育而忽视学生的德育教育。目前很多学校都没有开设专门的大学生法制教育课程,或者是虽然开设与此相关的课程也是应付了事,学生没有在学校内得到很好的法制教育,很多学生根本不懂法,也就无法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性质及其所产生的法律后果如何走上犯罪的道路并不意外。
青少年学生处于特定成长时期,他们认识问题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薄弱,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这阶段会存在诸多心理问题,逆反心理强,容易冲动,走极端。学校大多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重视。
青少年校园暴力行为的干预策略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适宜的教育期望。尊重并欣赏学生的自主性与独特性,多些关注、多些了解、欣赏与肯定、尊重与接纳,对其嗜好勿干涉过度,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对立,才可促使其建立自尊,增强学习动机,发现自己的价值。教师要能以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互动,帮助学生学习适当的行为,避免使用其他不良方式去处理个人困扰。对于有暴力行为的学生,必须寻求全校老师的共同理解,取得共识,针对问题行为形态,实施有效且持续性的辅导措施。
为教师和家长提供学生行为专业咨询服务。协助教师与家长建立合作关系,一方面可以增加彼此的信任和了解,另一方面也将为家长在亲子关系方面提供咨询服务。
学校教师可以从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入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了使学生的良好行为得到长久的维持,学校可以将家长纳入教育团队,帮助家长具备处理问题的能力,另外学校应积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娱、体育等方面的各类活动,既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又可提高W生综合素质,同时又充实了学生的业余时间,减少暴力事件的发生。
加强人身权利保护立法,进一步加大教育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校园暴力是社会暴力的一部分,当前,刑法制裁校园暴力往往于法无据。实际上,不仅仅是校园暴力,还有其他大量严重侵犯人身安全只是程度未达到轻伤标准的暴力行为被排除在刑事立法之外,一定程度上助长暴力行为公开肆虐,成为影响社会长治久安和文明程度提高的普遍性问题。从域外来看,特别重视对人身权利的刑法保护,不仅普遍将攻击殴打他人的行为认定为暴行罪,而且对言语恐吓、尾随骚扰、破坏他人生活安宁等行为均予以刑事制裁,对规范公民言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发挥了积极作用。要全力遏制和预防校园暴力,必须有强大的正面引导,学校要在传统安全教育的基础上强化人文、道德教育,教育学生保持对生命的敬畏和善意,尊重爱护他人,呵护生命,和谐相处,避免伤害;宣传部门要通过公益广告、专题报道等形式,加大对反校园暴力的宣传。
关于青少年校园暴力的几点思考:
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既有个体的原因,又有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原因,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预防校园暴力行为工作,齐抓共管,建立科学的防范机制,有效杜绝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
学校教育在预防校园暴力中应尽到自己的责任,要不断改善教育教学方式,优化育人环境,尤其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这是预防校园暴力的根本所在。
学校应根据各校的实际,制订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要不断改进教师训练的方式,提高训练效果。帮助教师学习处理危机事件的方法,以使学校发生危机事件时,有教师知道将危机降低的处理措施。
篇4
校园暴力心得体会1 最近在妈妈的手机上,在电视的新闻里,我常常看到全国各地校园欺凌事件频频发生。
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我在妈妈的手机上看到的几则新闻:江西南昌市一女生99秒被扇32记耳光事件;重庆女生因邋遢被5名同学围欧致10级伤残;海东市互助县一名八年级学生陶某某,因不堪同学长期欺凌而在刚过完六一儿童节不久便服毒自杀了。看到这些新闻让正读五年级的我感到非常震惊,也非常愤怒,更让我对今后的初高中生活感到十分恐惧。
校园本是让我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地方,不应该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古人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同学之间应当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古人已然了解,与人交善,才能带来进步。而作为未来主人翁的我们,却野蛮的去践踏这种思想,是何等的无奈。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怎能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毁灭,作为新一代的主人翁我感到无比痛心。在此,我呼吁大家一起维护校园的学习环境,团结同学,互相帮助,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如果在我们身边有这种事情发生我希望大家不要袖手旁观,一定要第一时间站出来制止,让我们一起携手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校园。
校园暴力心得体会2 为了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促进学生遵纪守法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20XX年11月16日下午,我们四年级年级举行了“严防校园欺凌”主题班会活动。
什么是校园欺凌: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行为。此类案件不仅给被害者造成长期的心理阴影,甚至影响人格发展,施暴者也很可能滑入违法犯罪的歧途,严重影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活动中,同学们收看了关于校园欺凌的专题教育片,深刻体会到了校园欺凌行为对同学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伤害。让学生知道当好朋友受人欺负的时候,要学会选择正确的方法帮助他(向老师、家长、警察求助),不能教唆别人抢劫,实行打击报复,否则,就会构成犯罪,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同时,列举了小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良行为:为一点小事与同学打架、乱花钱、讲哥们义气等,提醒大家要及时改正,防止犯罪;教育学生要听老师、父母的话,不要到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去,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学生。主题班会结束后,学生自发办了防校园欺凌手抄报。同学们把自己对校园欺凌的认识和学习心得以手抄报的形式加以巩固,效果良好。
通过这次主题班会,同学们牢固树立了“遵纪守法为荣,违法乱纪为耻”的思想,增强了同学们反欺凌的意识,为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敲响了预防的警钟,学会了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学生不仅明白了知法、懂法、守法,而且让法律知识在全体师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应对校园欺凌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学校应严肃校规校纪,携全体教师共同规范学生行为,想方设法确保校园平安、和谐。
校园暴力心得体会3 校园是我们增长知识、接受教育的地方,本不该为欺凌事件的阴影笼罩,可据有关方面统计,全国绝大多数地区未成年人犯罪增多,有些地区年增幅在30%以上,作案者和受害者绝大多数为像我们这样的在校学生。
从80年代末到现在已出现了一个未成年人犯罪高峰,我国出现的校园欺凌事件并不是孤立的。由于影视业的商业化,欺凌恐怖影视作品越来越多,充斥我们的视野,许多作品中对于犯罪过程细节的描述,成了不少青少年模仿的根源,而校园又成了他们“付诸实践“的理想场所。
校园欺凌事件的存在,受影响的绝非个别学生,我们全体青少年都会受此不良影响。校园本应是我们学习的净土,但屡见不鲜的校园欺凌却打破了校园应有的宁静。花季少年身上的欺凌倾向十分令人担忧。说来说去,就是一句话“冤冤相报何时了?“
校园欺凌同时也体现出人际交往问题,人际交往需要风度,风度就是用温柔去对待倔强的人,用宽容去冰冻苛刻的人,用热情去融化冷酷的人。
儒家学说认为,人心固然有善端,但它一开始只是一个萌芽,而且它随时会遭到私心杂念和外界诱惑的摧残。这萌芽要成熟、长大,就需要特别的守护和滋养。提高德性是一个十分艰难的修养过程。游戏人生,看起来固然潇洒,可如此泛泛而过又能找到什么样的人生感觉?生命是单程线,没有回头的机会。
我们青少年共同生活在一起,就应当互相帮助、互相谅解、互相包容,仇恨的种子,长不出和平的芽,单纯的冤冤相报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现在校园里出现了校园欺凌,闹的同学们都人心惶惶。
影视作品、书刊对我们青少年犯罪的诱导作用十分严重,在我们身心发育过程中,自制能力一般较弱,是与非的界限比较模糊,很容易在觉得新奇好玩的心态下去模仿一些作品中的人和事,这是极需引起全社会关注并着手解决的。
校园欺凌事件虽然发生在学校里,发生在我们这些学生身上,但这也是社会大环境的一个缩影,全社会都应引起高度关注,并采取相应措施,共同努力,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在校园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篇5
首先,学生心理教育缺失。两起案件的根源在于作案者扭曲的心理,前者是因身为移民受歧视以及失恋而造成的心理危机,后者则是因贫困而导致的极度敏感和自卑。学校没有及时发现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对他们进行心理干预与矫治。
其次,法制教育不足。法制教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防范和抑制校园恶性案件发生的重要手段。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不足是导致案件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是最早开始研究校园暴力的国家,美国国会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学校安全的法案,然而频发的校园恶性案件表明,仅仅出台相关法案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法制教育。通过相关法律的学习、案例教学以及社会实践,例如参加庭审大会、与在押犯人进行谈话等形式,使学生在心中形成强烈的直观认知,这对他们可能产生的犯罪冲动会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
要解决这些问题,学校需要加强危机管理,建立科学有效的危机预防与应对机制。
第一,建立严密的安全保卫系统,学校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又是人员高度密集的地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高危区,因此学校应有严密的安全保卫系统。应在学校教学楼、学生宿舍楼、餐厅、进出校园的交通路口、停车场等重点部位安装智能化的视频监控系统,实施24小时的录像监控。一旦发现问题,可以通过对讲机调度保卫人员前往处理,提高安全保卫的效率。同时,学校要培训安全保卫人员,使其能够迅速有效地处理各种危险情况,适应危险情境的需要。
第二,建立科学的危机预防机制。校园恶性案件发生之前通常会有一些征兆,虽然这些征兆并不一定预示着要发生校园暴力事件,但是我们至少可以提高防范意识,同时也可以及时帮助那些有暴力倾向的学生解决行为和心理上的问题。风险评估是发现征兆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辨认学校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有哪些,探究这些危机的来源、性质和特征,并对各种危机发生的概率和可能造成的影响后果等进行评估,从而为恶性案件的预防管理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成立危机防治小组、制定危机反应计划。这些前期工作可以积极调动各方面的人力、物力资源,在事件发生后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反应,从而降低损失。
篇6
留守儿童现象是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与长期固化的二元社会制度之间摩擦的结果,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问题日益突显。本文基于对河北省地区留守儿童人身安全情况的实践调查,研究留守儿童人身安全面临的问题,并从家庭、学校、社会方面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
留守儿童;人身安全
据全国妇联调查,我国有近6102.55万农村留守儿童,全国每5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隔两地,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作用对于留守儿童产生了不同于普通儿童的影响,这些导致一些留守孩子们日常生活行为失范,甚至引起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的安定。近几年,不断有留守儿童自杀、受到其他留守儿童施暴致死等极端的越轨行为的发生,案例触目惊心,不得不引发我们对留守儿童行为的更深入的研究。
一、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问题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河北省地区留守儿童的生活及人身安全情况,我们深入河北省唐山、保定、张家口市和承德的农村地区,通过采访、发放问卷、走访及教育帮扶等形式完成留守儿童课题研究。发现如下情况:
1.半留守家庭为主。
大多数留守家庭是父亲外出打工,母亲和孩子在家中。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父亲出去打工的占70%,母亲出去打工的占9%,父母双方都出去打工的占21%。只有一小部分留守儿童不能或很少能够直接接受来自父母的教育。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父母是非常重要的参与者,一方面父母为孩子提供模仿者对象,另一方面父母也为孩子提供情感满足。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甚至缺乏平常的情感交流。他们的日常起居、健康卫生得不到父母的照料,他们的情绪与情感也无法及时地与父母互动,甚至一个简单的拥抱和简单的交流都没有。而这些都是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须的家庭体验与社会经历,这种缺失使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产生空缺,儿童缺乏家庭安全依恋,会形成低自尊。
2.留守儿童受暴力情况。
(1)留守儿童遭受暴力情况较严重。大多数留守儿童遭受过不同形式的暴力。这其中以校园暴力为主。但留守儿童遇到问题时,很多孩子难以有效地保护自己。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高达33%的人选择了默默忍受,8%的人选择了求饶,8%的人选择用暴力还击,忍受意味要无休止忍受暴力,这对于留守儿童的身体与心灵都会产生恶劣的影响。儿童并没有掌握应对暴力事件的合理方法,无法有效地保护自己、解决问题,长期下去,形成恶性循环,会产生恶劣的后果。(2)对于留守儿童人身安全问题的监管与处理不当。①家庭对于应对暴力事件方面的教育仍有很大欠缺。首先父母不在孩子身边,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护与管教,也不能为孩子树立榜样,形成正确的定位。其次,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对于这方面的教育是回避的,父母不希望孩子接触这些,也不对其谈起。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父母对其更多物质上的关心,而疏忽其他的教导,使一些孩子行为无约束,任意妄为欺负别人,一些孩子内心无法倾诉,被人欺负。②政府对于学生暴力安全问题关注不足。政府行为在学生暴力安全问题处理方面没有“存在感”。政府在学生人身安全方面的作为仍偏向隐性的主导地位,比如校车的统一购置、学校教育的硬性规定,但每当发生学生人身安全事件,学校和学生往往会成为舆论的主要关注点。政府对于留守儿童伤害这种问题,大多数情况下会采取一种回避的态度,缺乏对这方面应对的积极态度和有力措施。
3.在保护自己人身安全方面,留守儿童更多希望得到家庭父母的交流指导。
但对于留守儿童,最为缺乏的就是与父母的相处,这是留守儿童情感主要的缺失。
二、针对各方主体基于心理和教育角度对留守儿童人身安全问题解决的建议
1.父母。
(1)经常定期联系孩子,多和孩子进行交流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和孩子多谈生活、学习以及学校中的事情,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2)多和学校、孩子的临时监护人交流孩子的情况,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和家中的变化和态度。
(3)加强孩子关于人身安全方面的教育,告诉孩子保护自己的正确方法和应对危险的正确处理手段。在对儿童的家庭教育中,性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些家长不仅对孩子的性教育羞于启齿,而且还要隐瞒有关性的知识,这会使孩子可能会以不正确的方式了解性知识,而了解到的性知识大多数情况下为错误的,结果可能会使孩子形成不健康的思想和行为习惯,从而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2.临时监护人。
(1)尽量和孩子沟通,理解他们,关心他们;加强生理卫生指导,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加强家庭教育,改变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的状况,正确地管理教育孩子。要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职能,临时监护人要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沟通,同时也要积极和学校、老师进行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况。临时监护人可以通过和其他家长探讨教育和管理孩子的方法,也可以举办或参加家庭教育辅导讲座,交流和学习教育子女的正确方法,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职能。
(3)要加强对孩子人身安全的关注,一方面不让孩子在家庭中受到伤害,另一方面防止孩子在学校和社会中受到伤害。
3.学校。
(1)克服老师对学生的“校园暴力”现象。校园暴力的一种体现就是老师在教学中运用一些不适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体罚和人格侮辱。要克服这一现象,就要求教育部门一方面要大力推进校园教师的师德建设,培养和提高教师的素质,另一方面要完善选拔任用制度和奖励惩罚制度,在选拔和任用一线教师时,要对教师的爱心、责任感和正义感有更高的要求,要通过多渠道了解学生、教师和家长对教师师德的评价,奖优惩劣。通过培养教育和制度建设,营造一种尊师爱生的氛围,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2)学校加强纪律管理,减少儿童在学校里受到的伤害。学校要做好对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工作,宣讲一些安全知识和自卫的技巧,提高儿童抵抗外来侵害的能力。同时学校也要做好安全保卫工作,对于校内发生的打架、斗殴等暴力事件要依照学校规定以及相关法律进行严惩,严禁本校学生在校内外组织或参加打架、斗殴等暴力事件。教师要积极关注和了解学生的课外生活,引导那些有不良课外文娱生活和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改正。
(3)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加强对儿童的心理知识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可以成立专门的心理辅导中心和开设心理课,讲解心理知识,对心理紧张以及近期内行为有异常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同时建立责任制,由班主任以及各科老师对接相应的儿童,平时加强对他们的关心和照顾,了解他们的情况,依据实际情况进行随时的辅导。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一方面,学校尽可能完善基础设施,修建篮球场、足球场等课外娱乐健身设施,鼓励学生们积极进行有益的课外活动。另一方面,学校要定期开展运动会、欢度“六•一”等活动,用新颖独特的活动来吸引学生们参加。有益的课余活动能够缓解学生们的学习压力,减轻心理负担,让他们快乐地成长。
(5)注重对学生的性知识和性道德教育。当前情况下,我国性教育的意识和方式都比较落后,而正确的性知识和性道德在孩子的健康成长中有重要的作用,在校园教育中不应回避这一问题,应该选择合适的方式对相应年龄段的学生进行相应的性知识和性道德教育。这样对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性问题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4.政府。
(1)大力发展经济。经济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必须发展经济。在地方政府层面上,要大力发展本地的经济,留下本地的劳动力。在国家层面上,要加强宏观调控,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镇化建设,从根源上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
(2)政府加强对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使群体能真正了解与其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宝贵政策。政府加强监督,需要将这些政策落到实处。
(3)完善法律建设和制度建设。要依据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保护儿童的法律法规,切实保障儿童的利益,为维护儿童的利益提供社会保障,减少社会对留守儿童的伤害。完善农民工子女随迁制度,从制度上打破阻碍子女随父母进城生活和接受教育的藩篱。
三、总结
留守儿童现象是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与长期固化的二元社会制度之间摩擦的结果,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隔两地,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环境的作用对于留守儿童产生了不同于普通儿童的影响,这些导致一些留守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受到伤害或是行为失范伤害他人。河北省留守儿童的家庭以半留守家庭为主,其中主要是父亲出外打工,母亲在家带孩子。多数的留守儿童遭受过不同形式的暴力,留守儿童在人身安全方面有着较大的问题,这些问题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对社会的发展也有严重的影响。在应对留守儿童人身安全问题上,需要儿童本身、父母、临时监护人、学校以及政府各方的共同努力,希望在各方的努力下,让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问题得以解决。
作者:刘萍 鄢载鹏 沈飞 苏林伟 张晓敏 单位:河北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律学院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DB/OL].
篇7
关键词:青少年;社会爱;培养
爱是人存在的根本,是道德的基础,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有关于爱的问题就会始终引起全社会的强烈关注。由于网络技术的发达和全球化的大潮使得当代青少年比以往更早,更频繁着接触着这个社会大环境。在这个复杂的环境中需要让青少年,建立起对社会的爱和基本信赖,从而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社会规则内化为自己行为标准,才能形成关键的社会能力。
一、当代青少年社会爱缺乏的具体表现
当校园霸凌再次成为社会热点在此彰显了青少年在初级的社会化过程中爱的能力不足。他们大部分可以做到爱自己爱父母,却做不到爱他人爱社会。
(一)校园霸凌层出不穷
目前关于“霸凌”概念的分析主要依据 Olweus 的定义:主要是指当一个人反复地暴露在一个或更多他人的负面行为之中,即是遭受到霸凌。〔1〕校园霸凌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在本应该充满爱和关怀的校园内被霸凌者或受到孤立敌对或被拳打脚踢遭受着心理和生理的双重的伤害,这对人格还在形成期的青少年来说受到的伤害将是长期难以消除甚至是永久性的。“安徽小学生被副班长逼吃屎喝尿,事后被威胁弄死你”、“广东海丰女中学生遭脱衣殴打拍摄”等这些事件中霸凌者都是青少年,他们漠视生命的态度让社会震惊。校园霸凌不仅对当事人造成伤害,更会营造一种恐怖的校园气氛,给其他孩子带来伤害。针对校园霸凌事件国家出台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校长、教职员工与家长和当地居民结成合作联盟,形成反校园霸凌的网络。〔2〕虽然取得了巨大成果,但依旧屡禁不止并且引发了巨大的负面社会反响。我们要在青少年思想认识的根源上来构筑起霸凌的拦截网才能够有效遏制这种行为。造成校园霸凌现象的根源是霸凌者缺乏爱,缺乏爱他人爱社会之心,所以我们要从根源去解决霸凌问题就得从对青少年爱的教育入手。
(二)青少年犯罪事件
青少年犯罪在我国主要是指年满14周岁且不满16周岁的少年或者已经满 16周岁但还不满18周岁的青年实施的行为,该行为触犯刑事法律、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应该依照我国刑事法律对其行为给予处罚的行为。〔3〕近几年的青少年犯罪逐渐呈现低龄化、复杂化和多变化等突出特点。青少年时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不稳定,如果缺少家庭和社会的关爱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花季少年抢劫”、“政法学校大学生砍死自己的老师”以及“某高校宿舍投毒事件”等血淋淋的事件摆到我们面前触目惊心。在这些犯罪少年中一些人的家庭不健全,父母爱的缺失导致了他们人格不健全,不被爱的人何以谈爱社会。一些青少年确实因为家庭优越一心追逐物质享受,他们的世界观中只有个人享乐主义,根本没有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此外当代青少年收到社会文化垃圾的荼害也是其犯罪的主要原因。造成青少年犯罪的因素多种多样,但对于激发青少年爱的需求,树立他们爱的信仰的培育始终没有具体的开展。
二、当代青少年社会爱缺乏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家庭稀释了青少年对社会的爱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今青少年这个群体有相当一部分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他们从小享受家庭所有人的宠爱甚至是溺爱,这种溺爱养成了他们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使得他们进入学校与社会中不愿意与其他人交流,不愿意分享的冷漠性格。此外,在家庭中父母使用暴力也使得孩子无意识地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最直接的方式,父母总是抱怨生活的不公和社会的黑暗就会将负面信息和能量间接的传递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对社会的印象。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根深地的,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稀释了他们对社会的爱,父母的负面行为深深地影响着孩子对社会的善恶。
(二)学校爱的教育的缺失
学校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青少年阶段大部分都在学校中度过,学校承担了主要的教化引导作用。学校学习不仅仅要传授科学知识更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当今的教育却患上“功利症”,我们的中学A段一切瞄准了分数,无数个补习压缩着孩子们彼此亲近交流的时间,他们被老师一再告诫着分数能够改变命运,升学是他们命运的唯一出路。稍微有点集体性质,能够激发学生爱的情感的课程成为了包装学校素质教育的外壳。而来到大学阶段这种情况依然改善不大,大学本应该是进入社会的最近一站,应该对塑造青少年健康人格和正确人生态度把好最后一关。实际情况是各大学纷纷忙着搞科研搞排名,学校在如何育人?育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上出现了偏差导致了学校爱的教育的缺席。
(三)社会复杂环境的消解
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也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冲击。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在形成阶段,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里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自由主义使得青少年的可以做到爱自己和家人,却做不到爱社会。本应属于人类情感中最广博的爱被自私与冷漠挤丢了,当然当代青年并不是不变真假善恶,而是社会复杂的环境大大超出了他们的认知。在面对在“让不让座”这个简单的问题都让当代青少年无所适从,老年人们精力旺盛要不要让、道德绑架被迫让座等问题使得青少年在面对此类事件时不敢施展自己的爱心,久而久之这种爱心就会被冷漠取代。社会的不稳定性和复杂性在无声无息的消解着青少年们对这个社会的爱,这同时是对学校教育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三、强化当代青少年社会爱培育的途经
(一)把爱的教育纳入学校课程
应该把对青少年爱的教育纳入中小学生的课程中。立德树人这个高度的任务使得我们更要抓住青少年对社会爱的情感的培育。充分利用学校课堂这个主要渠道、主阵地,开设爱的教育的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结合时代主题和案例提升爱的课堂吸引力和亲和力,激发学生成长发展对爱的需求和满足他们对爱的期待。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植根于爱的”。认知和把握爱是一门学问,一种智慧,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爱的课堂的开设能够引导当代青少年爱他人、爱社会,让他们明白爱让社会和谐,让生活美满幸福。”。
(二)强化社会实践育人
实践出真知,对青少年社会爱的培育应该实现课堂理论和社会实践的相结合。在行动教育中才能对爱有更深的体悟,才能够将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在对当代青少年社会爱的培养中我们可以增加社会实践,在学校的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走进社区,走进公益,通过志愿服务、勤工俭学、劳动体验等途径途径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去感受社会正能量的一面,并让学生身体力行的加入进去感受付出爱后所获得肯定与愉悦,进而形成尊重他人,热爱社会的真挚情感。
(三)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强化引导
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并通过试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培育青少年的社会爱不是一朝一夕,短期努力就能培育出来,而是要通过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才能沉淀下来并固化为一种对社会稳定的态度。只有将助人爱人亲自付诸行动,才能感受来心灵深处的满足和幸福,才能收到来自他人来自社会的善意。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强化引导学生,学校除了开设课程还应该创新德育载体,如通过军训、拔河、宿舍评比等集体活动锻炼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对他人对社会要树立起友爱的态度。家庭方面,父母要表现出对生命的尊重,要彻底地反思和自我约束,用自己的行动来告诉孩子应当如何友善与人相处。同时学校工作者应该与家长保持有效沟通,形成良性互动,在学校和家庭的长期共同努力下,教育引导青少年培育起对社会深厚的爱。
(四)加强榜样的示范引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培养青少年的社会爱也需要榜样的引领,可以从以下角度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来强化当代青少年对社会的情感。首先是教师的示范效应,大学老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做到“行为示范”,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多时候,学生从老师本人的故事分享和行为示范中所汲取的向上力量,远比简单的说教要大的多。〔5〕其次是身边榜样的引领,任何时候我们都不缺向上向善的动人故事,汶川地震的八方相互、快递员徒手接高楼掉落小女孩、美丽女老师留守贫困山区等社会正能量事件就可以成为案例用来向青少年宣扬社会爱的正能量。再次是让青少年们真正走些模范,他们近距离感受爱带给每一个人的幸福是金钱买不到的,借此培育他们深厚的社会爱。
参考文献:
[1]Olweus.D.Aggression in the Schools:Bullies and Whipping Boys.〔M〕Washington DC:Hemisphere,1978.
[2]孙晓冰.理性认知校园霸凌:从校园暴力到校园霸凌[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31):26-29.
[3]张轩.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及原因[N].人民日报,2010-9-29.
篇8
一、我国小学安全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我国的小学生校内校外伤害事件类型很多,例如个例伤害、群死群伤事件、交通事故、食物中毒、火灾火险、溺水、体育运动损伤、网络安全、楼梯拥挤伤亡、校园暴力等,发生这些事故,虽有小学生自身的原因,但主要还是因为校方的管理不善造成的。其实,我国针对校园安全已经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例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意见》《中小学校园环境管理的暂行规定》教育部《关于坚决遏制中小学校楼梯间拥挤伤亡事故的紧急通知》《学校重大食物中毒事故行政责任追究办法》等。然而,有些小学管理者对学校的安全管理麻痹大意、态度不端正,把主要的精力用于抓学习抓考试,对安全管理放任自流,一般都是懒得管、不去管、不用心,也不注意平时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出了问题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有些学校管理者虽然重视安全管理工作,购置了大量的监控设备、报警器、警械,配备了年轻精干的安保队伍,加强了巡逻力度,但是他们的重视只局限在“技防”“人防”方面,却不注重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小学生缺乏安全知识,面对突如其来的侵害行为常常不知所措。也有少数小学虽然定期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但只是应付上级检查,搞形式主义,效果不明显。从家庭方面来看,父母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学习上,对安全问题欠考虑。正是由于学校和家庭的忽视,导致了小学生严重缺乏安全常识,自我保护能力较弱。
事实上,小学生在校内和校外面临的安全隐患是很多的。例如,上体育课时,小学生由于天性顽皮、好动,玩起来容易失控,加上体育教师没有在课前向学生说明使用体育器材的注意事项,很容易受伤;课间学生在走廊上、楼梯上、操场上如脱缰的马横冲直撞,踩踏事件也很容易发生;在一些重大节日,教师常常组织学生去校外参观,由于放松警惕,致使学生在途中容易受到交通伤害;在农村地区,由于校车陈旧导致学生伤亡的事故是农村小学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还有网络安全,由于管理不善,学生容易沉迷于网路,影响学习成绩和身心健康。
二、如何抓好小学安全管理
1.明确管理责任,完善管理机制
学校要真正树立小学生“安全第一”的理念,如果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实行一票否决,并严格追究责任。明确校内教职工的责任,让学校的管理者、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其他教职人员真正从“以成绩为主”的应试教育的传统思想中解放出来,时刻牢记安全的重要性,把小学生的安全问题放在第一位,落实责任到人,互相监督。
2.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
小学的周边常常充斥着商店、宾馆、饭店、网吧、书摊和小吃摊点,而且公交车、出租车、私家车众多,环境复杂,给小学生的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校方要配合相关部门定期排查,切实维护好校园周边的治安秩序,确保学生的安全。
3.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学校要把安全教育知识纳入到小学教育的教学内容当中,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并聘请相关部门的安全人员到学校进行安全教育,例如聘请政法机关的工作人员来校向学生作法制讲座,聘请消防人员向学生宣传消防知识,定期培训,增强他们的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
4.建立定期检查和日常防范相结合的安全管理制度
学校每月召开一次安全工作联席会议,研究和解决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学校门卫要认真盘查并严格登记进出校园的人员,发现问题立即上报;巡逻人员发现隐患要及时排查,绝不姑息;学校在放假之前要组织一次安全大检查,对学校的重点区域和周边环境逐一摸排,确保学生安全离校;除安全检查外,学校还要在放假前对学生进行一次假前安全教育,提醒并要求他们注意放假期间的各项安全。
5.重点抓好班主任工作
2007年10月四川和新疆发生的两起楼梯拥挤踩踏致使小学生死亡事件值得所有教职人员反思。如果班主任在下课前及时提醒,并在走廊、楼梯及时疏导和监护,如果班主任在课堂重视安全教育,时刻提醒学生并警钟长鸣,也许惨剧就不会发生。班主任是学生在校内最信任的人,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深刻影响着学生,学生一般都愿意听从班主任的教导。那么,班主任如何才能做好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呢?笔者认为,班主任要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1)要从早、从细、从严做起
班主任要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进行安全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安全意识;在进行安全管理时,要从细处着手,例如提醒学生注意平时交往时的安全因素以及课下玩耍时的注意事项,上体育课要按规定使用体育器械,还有安全组团出游、安全度假等等,在教育与执行时要一丝不苟、严格要求。
(2)多观察,及时发现隐患,做到防患于未然
班主任要处处留心、细心观察,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思想单纯,除了及时提醒他们防范发生在身边的安全隐患外,还要与家长多沟通、多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把安全防范落实在他们的上学路上、家里、校园和社会的每一个节点上,尽量考虑到各种隐患,做到防患于未然。针对有可能发生在校园里的暴力事件,班主任要多留心校园周边的可疑人员,及时提醒门卫和公安人员做好防范。在此基础上,班主任还要教会学生如何与陌生人沟通,从而提高自我防范的警惕性。同时,班主任还要建立与家长的沟通机制,预防学生出现不测,旨在将隐患降低到最低程度。
(3)加强与任课教师、学生家长的联系
班主任要定期与其他任课教师交流,认真研究并解决发生在学生身上的隐患苗头。针对一些学生因上网和家庭原因出现的不正常反应,要和家长一起携手监护,要耐心细致地教育和引导,循循善诱,并遵循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逐步调整、科学管理,引导他们走向正轨。
篇9
关键词:审美教育;落实;现状;策略
一、审美教育的现状
国家提倡素质教育,并且写入《教育法》,可是,“审美教育”这一体现着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有着不同程度的缺失与不足。打开网络,各种校园暴力事件,各种审美畸形的现象屡见不鲜。我曾经做过一个小范围的调查:有九成的学生承认对美的认识是来自于同龄人之间的交流,而不是老师的教育;有许多老师上课也仅仅是赶教程、练习题,为学生的考试分数紧张,偏重应试教育而忽视素质教育。正是基于这种缺失,使得校园环境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完美。
在工作的几年中,我深刻地感受到审美教育刻不容缓。有的学生审美出现偏差。比如,学生对奇装异服的热衷、对暴力的崇拜、对灰色文化的青睐等等。造成此现状的根源与社会风尚、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无关系。作为学校――教书育人的重要环节,如果不加大美学教育,学生的未来发展势必令人担忧,所以,教育教学中对于审美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落实审美教育
美是一种力量,会让人积极向上。人类的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是很古老的,从人类历史来看,人类发现美、欣赏美、直觉去创造美无时无刻不体现着审美情趣和对美的追求。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呢?在美学中对美的解释:美是一种感性存在,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能动因素,是促进人类进步、推动历史前进的求真、向善的积极力量。简单的解释就是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对社会和人本身有正面影响的都应该是美的范畴。在教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充分体现学科特点
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不同学科对学生的培养提升是多方面的,但是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有共通的东西。虽然这种“共通的东西”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但是,落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审美教育还必须充分体现出学科特点。
语文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优美的语言文字来陶冶学生的身心;可以通过文学作品提高学生识别美丑的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取向。音、体、美的教学中,可以用艺术的美来提升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在美的通感中激发出对美的追求,对美的创造。在政、史、地的教学中,可以从人类变迁、发展,人和自然的关系上来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对社会的是非美丑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从而知道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从大善到大美。例如,自然学科教育中,应体现出人类认识自然的智慧,为人类进步,一代代科学家坚忍不拔的进取精神,闪烁出不朽的光辉。正是这种精神的激励,后人得益于他们的荫泽。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特点,审美教育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有预期的效果。
2.充分把握个体差异性
虽然对美的价值判断有着真善美的标准,美丑的存在有严格界限,但对美的认识不同于对一般理论知识的认识,美是一种心理体验,是一种感性认识。不同的人,在性格、心理、感受等方面都存在着个体差异。审美理想还是有个体差异性的,对同一事物的反映正确与否,深刻与否,强烈与否,则往往会有明显的差异,甚至同一个人面对同一审美对象,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条件下,也可能会出现完全不同的审美感受。这是因为人们的审美心理活动不仅依赖于审美对象的刺激,而且还依赖于审美主体本身的心理内容和个性特点,受到个人条件的影响和制约。所以,审美教育应该把握个体差异。
总而言之,教育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有利于学生塑造形象、净化心灵,有利于学生自我知识结构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培养。教育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洞察力、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和想象力,能够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能够将学生塑造成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和仪表美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因而只有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实施审美教育,才能培养出既能实现自身价值又能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才。所以说,教育教学实施美的教育,既是时展的要求,又是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需要。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们需要共同努力,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带领学生不断发现美、感受美、鉴别美、创造美。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校园安全 平安校园建设 创新举措
高校的安全稳定与国家的安全紧密相连,创建平安校园环境是我国目前发展中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从当前的社会环境来看,我国正处在一个特定的、意义重大的社会转型期和发展期,伴随这一过程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现象,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态度和行为选择,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转换、改变与震荡,若处理不当,极易引起社会的动荡。
随着我国经济的提升,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迅速增加,这对教学科研及学生管理的硬件和软件都是一种严峻的考验。而且校园周边环境日益复杂,新兴经济产业相继出现,高校校园安全面临着种种新情况、新问题。诸如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盗窃和诈骗、社会交往、网络安全及大学生自杀等问题,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中存在的重大安全隐患。因此,认真分析、总结和归纳高校校园安全问题并对其进行研究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它关系到高校正常教学秩序,也关系到学生生命财产安全和公共财产安全,以及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长远发展。
一、高校安全的现状
1.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愈来愈突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特别是高校招生就业制度、收费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大学生感到学习、生活压力加大,心理成熟滞后,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加上家庭环境和个人经历等诸多因素,使得一些大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如果这些心理障碍不能及时发现、缓解和排除,将会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2.大学校园周边环境日趋复杂。
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全国高等学校安全工作网络会议上指出: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已经到了非整不行的阶段。大学校园周边,歌舞厅、游戏厅、KTV、网吧等大量存在,一些学生出入这些场所,引发事端,影响到校园秩序,对在校大学生的人身安全也构成严重的威胁。尤其是网吧,很多自制力差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聊天,花费大量时间、金钱,由此引发的治安问题层出不穷。
3.高校安全保卫工作有待加强。
高校保卫队伍建设和改革滞后,跟不上高校发展的需要。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在强力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也迈出实质性的步伐,然而高校保卫工作却没有很大的变化。因为名为“保卫处”,却不具有执法权,缺乏打击力度和权限,起不到相应的震慑力。由于种种原因,保卫人员综合素质相对较低,不具备新形势下的思维模式,工作方法落后,对突发事件的认识、准备不足,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方法方式欠妥。另外,部分高校领导对校园安全保卫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对安全保卫方面的硬件投入不够。
4.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较差。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平均年龄多为20岁,大多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呵护和老师的关心下成长,从学校到学校,对于社会的复杂还不能完全预知。一旦父母和老师不在身边,自己独立面对社会时,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安全问题缺乏必要的认识,从而埋下种种安全隐患,一旦产生问题,处置不当,使得危害加重。
二、如何开展平安校园建设
1.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安全管理工作,建立校园安全法规。
校领导应该始终坚持把安全工作作为高校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各项安全工作的制度化建设,建立健全涉及校园管理、公寓管理、公共设施管理、实验室及危险品安全管理、学生管理、大型活动管理、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等一系列全面、系统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规范校园的日常安全管理,使行政管理程序化。学生管理、教学、后勤等各部门要按照各自的分工各负其责,辅导员队伍、物业管理队伍应直接面对学生做好服务和管理工作,真正使安全管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安全管理死角,建立高校安全工作的长效机制。
2.在校园内加强安全及普法宣传,使人人树立安全意识。
要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如开展交通安全、消防安全教育,开设安全讲座,播放交通安全、消防安全警示影片,宣传安全法律法规。要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认真学习了解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注意学习一些国家有关的法律知识和日常生活安全急救措施,并学会运用它们来帮助别人和保护自己。
3.大力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培养学生自护能力。
大学生面临一个新的环境,社会阅历较浅,缺乏应有的安全知识、法律知识,安全防范意识较差。这些客观的现实,以及少数大学生被非法侵害和参与违法犯罪的教训,提醒我们必须重视并做好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要通过上法律课、安全课和入学安全教育等各种形式,向全体学生普及法律知识,传输安全知识,提升全体学生的自我防范、自我保护能力。增强全体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使其关心校园治安,积极参加校园治安综合治理,为改善校园治安环境和治安秩序贡献自己的力量。
4.增加投入,落实必要的物防、技防措施。
保障高校安全,要有一定的投入,所谓花钱买平安,是必要的。在现阶段,一些传统的安全措施,如高校围墙、公寓低层的防护窗;道路交通中的标志、减速装置,消防设施和器材等投入都是必要的,还要逐步加大如监控等的技防投入力度。这些都是保障高校安全的物质基础。
5.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学生安全健康成长。
从高校的现实情况看,所发生的一些非正常死亡事件,甚至一些恶性案件,有相当一部分与学生心理疾病有关①。因此,要十分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尤其对通过测试已经了解到的有严重心理障碍的人群,要给予特别关注。通过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分析心理障碍存在的根源,适时做好心理调试,以走出心理误区,减轻心灵的重负,帮助学生“减压”并消除心理挫折,真正达到心态的和谐。
6.加大宣传力度,共同创造安全健康的外部社会环境。
剖析诸多校园伤害事故案例,会发现其中的校园安全暴力、非法出版物、伪劣用品等因素都是一些社会问题的反映。因此,解决学生安全问题,应该从解决社会问题入手,建立社会各界联动机制,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的学生安全防御体系。比如,公安、交通、工商、卫生防疫与教育部门共同维护学校及周边地区的治安消防、交通、市场经营秩序和食品卫生安全,消除各种安全隐患,时刻关注学生们的健康成长环境。
三、创新举措,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1.逐步建立安全责任体系。
高校应该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建立党政领导负总责,各部门、各学院各负其责,辅导员直接负责的安全责任体系,形成合力,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逐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遵循“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安全责任追究制,从而确保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2.建立和完善安全教育体系。
通过加强法制教育;理想信念和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安全教育等,防止不良信息对学生的侵害和影响,维护校园稳定,优化校园环境,促进高校和谐发展。
我们应在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在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创新平安校园建设的思路和方法,为高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安全前提。
注释:
①倪阳.高校安全现状分析与对策[J].滁州学院学报,2007.
参考文献:
[1]李跃林.论高校“平安校园”建设问题[J].科技创新导报,2008.
[2]倪阳.高校安全现状分析与对策[J].滁州学院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