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校园暴力的因素范文

时间:2023-12-16 16:33: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导致校园暴力的因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导致校园暴力的因素

篇1

关键词:校园暴力 现状研究 预防措施 法律约束

一、校园暴力概述

校园暴力是指学生在校园中受到其他同学严重的暴力行为或者严重的威胁等影响学生身体健康或者心理健康的行为总称。校园暴力是国内国外都不可回避的一个十分严峻的现象,具有其自身的广泛特殊性,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校园暴力逐渐演变成不同的形式和特征。校园作为学生成长和学习最重要的场所,作为培养学生世界观、认知观的主阵地,校园暴力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对学生心理造成难以估量的深远负面影响。因此研究当前的校园暴力现象并对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校园暴力应当运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分析,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和有效的惩罚制度,以便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安全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对学生心理健康以及良好的社会价值观、社会认识观的培养形成。

校园暴力由于自身具有特殊性,因此对于校园暴力的界定要素不同于一般的暴力行为。校园暴力的第一个要素即为地域性要素,校园暴力行为发生的主要场所应为学校内部或者学校周边地区,例如在校园内部或者放学路上对他人进行的殴打辱骂行为。校园暴力的第二个特殊要素即为侵害对象的特殊性,权利受到侵害的对象不仅仅包括在校的学生,还包括学校里的授课老师和行政教师等其他工作人员,但从近些年频发的校园暴力事件来看,学生是人身权利受到侵害的主要对象。校园暴力的第三个主要要素即为施暴人的主体特殊性,从近几年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来看,施暴人的主体主要为在校学生,且多为被侵害对象的同学,由于施暴人与被侵害对象之间错综复杂的各种因素,加以双方自身身心的不成熟性与不理智性,导致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校园暴力的第四个要素即为侵害后果的特殊性,校园暴力事件的侵害后果多为对他人人身权利造成侵犯,进而对他人的心理造成伤害,致使被侵害对象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影响被侵害对象的身心成长与日常学习和生活。

校园暴力由于不同于一般暴力行为的界定,因而也呈现出了不同于一般暴力行为的特点。从近几年频发的校园暴力事件来看,当前的校园暴力具有年轻化、突发化、报复化、残忍化、团体化等特点。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多为青少年,往往由于小的纠纷矛盾所引起,加之青少年心理成长尚不成熟,极易由于意气行事而受到同伴鼓动,进而形成一个打击报复的小团体,由于某些特定外界因素或者相约共同对被侵害人造成突发的刁难,并辅以十分残暴的手段。更有甚者会引来校外成年人士参与,进而将暴力手段升级或导致危害后果加重,容易被校外人士利用发生威逼利诱、敲诈勒索等更为恶劣的犯罪。以往的校园暴力事件参与者多为男生,而从近几年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情况看,女生参与和遭遇校园暴力事件的比例正在逐渐加大,其中很多男生参与的校园暴力事件更是由于女生的因素主导产生的,这些具有团体性、报复性等特点的校园暴力极易引发恶性循环,这对于正处于身心成长的青春期的青少年是极具危害的。

根据校园暴力的不同特点和不同行为方式,可以将校园暴力大致分为语言暴力、行为暴力和心理暴力三种。语言暴力是指施暴者对被侵害人实施言语上的强制命令行为,包括侮辱、嘲笑、谩骂被侵害人和强制使被侵害人接受某种思想或观点等行为,这种行为属于一种软暴力,不会对被侵害人的身体造成直接的损害,但是会对被侵害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行为暴力是指施暴者对被侵害人实施身体上的直接侵害或者强制被侵害人实施某种特定行为,这种行为属于一种硬暴力,会对被侵害人的身心造成极其严重的损害,更为甚者可能会剥夺被侵害人生命。心理暴力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暴力类型,国际劳工组织将心理暴力认定为是暴力行为的组成部分。1例如在施暴者实施暴力行为之前对被侵害人施加警告,给被侵害人造成心理恐慌。这些不同类型的暴力行为在现今愈演愈烈的校园暴力事件中已经屡见不鲜,因此我们必须分析这些校园暴力形成的更深层次的原因,进而提出有效的措施来避免一些悲剧惨剧的发生。

二、校园暴力的成因分析

校园暴力问题不是段时间就形成的,也不是由一种因素独立导致的,而是由多种因素长期交错复杂最终产生的,因此对于校园暴力的成因可以从被侵害人主体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以及法律因素等多方面来分析。

(一)学校因素

校园暴力现象愈演愈烈,校园暴力事件越来越频繁,学校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明确规定,为了保障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促进未成年人的道德培养,学校应当实行预防犯罪教育的法制教育计划。但是在我国当今应试教育体制根深蒂固的现阶段,社会各界都对高分数趋之若鹜,大有一种唯分数论成败的倾向,虽然有些地方已经实行了教育体制改革,但是中考、高考中的高分效应依然没有散去,学校普遍追求高分数和高升学率,加大中高考的文化课程比例,缩短甚至没有法制教育、心理教育、品德教育等多方面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所必要的课程。将这些课程留在书面上,挂在口头上,展示在墙面上,但是很少践行到实际上。这种法制、品德、心理等课程的缺失,导致学生在产生矛盾纠纷时不知所措,只能按照从网络上、电影电视中、生活中等所看到的自认为是正确的暴力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学校的这种“重做题轻做人”的教育方式对于青少年的心理教育不能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及时的矫正,学校只注重对于外来人员的排查与控制管理,而忽视了内部的预防和教育,虽然有效减少了校外人员暴力事件的发生,但是s滋生了校内同学的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学校不应该对于内外管理教育厚此薄彼。

(二)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一个人秉性的养成同他的家庭教育具有很大的关系,家庭会给青少年带来最为直接的影响。随着网络世界的发达和社会生活压力的增大,父母同孩子之间进行心与心的沟通逐渐减少,父母关心的重点逐渐变为学习是否进步、音乐体育等课外专项技能是否学习、钱是否足够等物质层面的东西,反而很少关注孩子是否有和别人闹矛盾、是否交到了好朋友等精神层面的交流。而这种现象所形成的对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有不同,其中极易形成专制和放任两个极端,而专制、放任的教养方式最有可能导致学生的不良行为。第一种是接受专制教养的学生,容易成为校园暴力事件里的被侵害人,因为其已经接受了逆来顺受,不敢反抗。第二种是接受放任教养的同学,这些青少年由于父母的溺爱,肆意纵容自己的行为,没有得到父母及时有效的限制,极易形成自负心理,养成一种唯我独尊的意识,容易成为校园暴力事件里的施暴者。

(三)自我因素

多数校园暴力事件的当事人均为青少年,青少年在校期间因为缺乏学校和家庭的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对于外界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在遇到矛盾纠纷时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对突发事件缺乏独立评价能力和法制规范意识,不能正确合理的控制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极具模仿性和盲目性。同时网络世界的发达又给了青少年足够大的舞台表现自己,但同时也使许多青少年沾染了许多社会不良风气,很多校园暴力事件都是通过网络社交平台而为外界所获知,这种引发社会广泛的关注会极大地满足青少年的炫耀心理和“网红”心理,导致青少年对于校园暴力行为乐此不疲,最终害人害己悔之晚矣。

(四)法律因素

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对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做了比较详细的规定,但是该部法律关于对预防未成年人教育、监管不力的事后处罚规定十分模糊不清,只是规定了由公安机关对未成年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予以训诫,责令其严加管教,这对于监护人的监督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约束作用。同时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也仅仅规定了学校和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相互配合加以管教,管教无效或者无力管教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送到专门学校继续接受教育,并没有规定更为明确具体的惩戒措施,反而这种规定被当成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护身符。我国《刑法》中也规定十四周岁以下为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只要未成年人不满十四周岁,即使发生严重的校园暴力事件,也难以适用刑法予以惩治。

在我国目前的现状下,学校因素、家庭因素、自身因素和法律因素共同导致了校园暴力现象屡禁不止,各种令人发指的行为手段频频发生在青少年身上,极大地影响了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对其以后的学习生活造成了极大地困扰。因此我们要分析校园暴力现象产生的深层次的原因,并找出合理有效的手段来预防和规制校园暴力行为。

三、校园暴力的应对措施

校园暴力行为在我国频频发生,社会公众对校园暴力行为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如何有效避免校园暴力已经成了亟需解决的问题。采取合理有效的应对措施不仅可以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更可以有效提高青少年的法制观念和道德观念,有助于提高社会整体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形态。

(一)加强法制教育

当前我国青少年在学校和家庭中缺少必要的法制教育,因此应当首先加强对于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不仅需要在学校里向青少年普及法律常识,配备专业的老师切实开展法制教育,更需要家长和老师以身作则,切实为青少年做好典范,这种潜移默化的法制观念影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校园暴力问题。让青少年了解所有人都要遵守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和法律,一旦违反就要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承担责任。同时社会其他机构、电视、网络媒体也应当各自开展法制教育平台专栏,将法制教育融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让青少年自觉学习并有更多渠道获得法律知识,更好的学会如何保护自己和尊重他人。

(二)加强学校管理

学校应当实施科学的学生管理方法,针对每一个学生建立德育法制教育档案,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共同完善档案内容,做到一人一档,老师和家长针对不同青少年的情况建立不同的法制教育培养模式,类似情况借鉴培养,切实建立科学的、具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法,帮助青少年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价值观,从心理上、人格上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不断提高青少年的法制思想、道德思想水平。除此之外,学校应当建立完善的警备系统,在学校的必要位置安放摄像头和安排警卫人员进行校园巡逻,在校园内部设置紧急情况报警设备,做到一有暴力事件发生及时知晓、及时到场、及时处置,尽可能减小校园暴力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做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处置一体化,综合防治、控制校园暴力行为。

(三)健全法律体系

在立法方面,应当将严重的校园暴力行为写入刑法,对于造成重伤或者死亡结果、团体性暴力行为、持械暴力等严重的校园暴力行为应当由刑法加以规制,追究施暴者的刑事责任,但为了保障未成年的施暴者身心健康发展,应当将其在特殊场所进行服刑。在司法方面,应当对于校园暴力行为采取从重处罚的措施,而不应当只是由家长或学校进行简单的批评教育,应当由司法机关专业人士在特定场所对其进行法制教育,让施暴者自身检讨反思,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以加深青少年对于违法犯罪行为的畏惧心理,使其不敢继续实施校园暴力行为,从而改变以往的形式主义纠正制度。在对校园暴力行为的施暴者进行执行时,应当完善社区矫正制度,从实质上椭未成年施暴者进行监督和帮扶,设立专门的部门和拨付专项经费对校园暴力未成年施暴人进行有计划地帮扶教育。

四、结语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对于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一刻也不能松懈,每一起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都会对当事人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也会造成社会公众的校园暴力恐慌,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团结。因此我们应当结合当今频发的校园暴力行为的特点,弥补我国关于校园暴力的立法缺失,完善司法、执法的法律体系,集合政府机构、学校、家庭以及媒体网络等各种渠道的力量,加强对于青少年法制的教育宣传与引导,切实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学习环境,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梁丽琨.我国中学校园暴力的现状及其预防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15.

[2]姜辰颖.校园暴力现象现状分析[J].社会心理科学,2016,(09).

[3]严红英,陶志阳.中学校园暴力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6,(08).

[4]赵瑞达.校园暴力的法律解决路径[J].法制博览,2016,(15).

篇2

[关键词]美国;校园暴力;现状;原因

学校是学生的主要生活场所之一,学生在学校的时间,甚至会超过在家的时间。学校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学生活动与交流的场所,因此保障校园安全是保障学生安全的关键一环。然而,近几年世界各国的校园暴力事件不断涌现,暴力事件发生率越来越高,暴力形式越来越恶劣,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极大威胁。最早校园暴力研究起源于美国,且美国的情况也相对严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将从美国校园暴力的现状特点和产生的原因这两个方面,对美国校园暴力现象进行初步探究。

一、校园暴力的现状及特点

(一)校园暴力的定义

校园暴力又称为学校暴力。基于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看问题的角度,也有研究对校园暴力的定义和划定范围略有不同。但综合来看,校园暴力就是发生在校园中、校园附近或上学、放学路上的,加害人蓄意对学校教师或学生的人身、财产进行伤害或威胁的行为。

(二)校园暴力的类型

美国校园暴力表现出类别的多样性,通过对已有案例的整理,可以将其划分成以下几类。

1.欺侮

欺侮(Bullying)是指强势个体对弱势个体持续施行的故意的攻击,欺侮者和受欺侮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力量的不均衡。欺侮行为并不是偶发的,而是长期持续地一直存在[1],包括直接身体欺侮、言语欺辱或社会拒斥。男孩主要是以身体欺侮居多,女孩则是以言语或社会拒斥居多。

欺侮不仅仅是校园暴力的一种类型,而且可能是更严重校园暴力的前奏。2003年4月,美国国家儿童健康和人权发展学会(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的研究指出,欺负或受欺负的儿童携带枪支进入校园、打架斗殴和受到伤害比没有此类经历的儿童比率要高得多。[2]美国国家威胁评估中心(the National Threat Assessment Center,简称NTA)对2000年37例校园枪击案件的调查显示,2/3以上案例中的青少年说自己对同学和老师开枪是因为他们无法忍受同学的欺侮。[3]

2.枪击

枪击是校园暴力中最为严重的暴力行为,虽然发生的次数不多,但一旦发生,就会造成严重危害。根据不完全统计,美国校园死亡枪击案上世纪90年生了9起;2000年以来就已经有9起,其中仅2006年就发生了3起。更严重的是一连串的恶性连锁反应:在哥伦拜恩中学校园枪击事件发生后的两年内,一名被杀死的学生的母亲因为不能忍受丧女之痛自杀;一名目睹屠杀的学生也因受不了刺激而自杀。

校园枪击案的特征较为明显。相比于其他几类校园暴力的随机性,校园枪击均做好了充分准备,包覆性更大,且一般有明确的报复目标,在相对严密的计划下实施起来也就有高效性。

3.性骚扰

校园性骚扰是一种后果很严重、处理起来很复杂的校园暴力行为,它不仅对受害者造成身体和心理方面的伤害,而且对整个校园产生消极的影响。1993 年,美国高校妇女联合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Women,简称 AAUW)的研究结果表明:80%以上的男生和 70%以上的女生曾遭遇过性骚扰,并且有 1/4 以上的学生“经常”经历性骚扰。[4]性骚扰包括非身体的性语言、性玩笑、性手势,针对身体的触摸、推操、搂抱等等。女生被骚扰的情况比男生严重得多。

4.网络暴力

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暴力也浮出水面。网络暴力行为是指“通过交互式的数字技术或移动电话,偷取或篡改受害者的信息,散布谣言,以受害者的名义发表言论等,给受害者带来一定的物质损失或精神伤害的行为,可称之为通过网络的暴力行为。”[5]由于网络暴力的加害者不用直接面对受害者,也看不到受害者的反应,可能会刺激加害者更肆无忌惮地进行暴力行为,造成的伤害也可能更严重。

(三)校园暴力走向

根据美国学校安全中心2005年关于学校暴力死亡人数的年度统计报告,“从1992年到2005年,12~18岁的学生受到暴力侵害的比例从1992年的4.8%下降到2005年的2.8%;1993年到2005年,在校内外打架斗殴的学生百分比从42%下降到33%;同一时期内,9一12年级的学生在校内持枪、持刀和棍棒的比例从12%下降到6%。”[6]从以上数据来看,美国校园暴力问题有一定的缓解,校园安全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但从近期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来看,作案比率的下降并不代表问题的减少,美国校园暴力问题表现出了以下几个走向。

1.校园分布不平衡

2000年美国学校犯罪与安全研究(SSOCS)发现,1999年-2000年,大多数学校只发生过一起暴力事件,而一小部分学校集中着大量的暴力事件。其中7%的学校(5,400所)犯有50%(735,000起)的暴力事件,18%的学校(14,500所)犯有75% (1,090,000起)的暴力。在城乡分配上,暴力事件集中在城市学校,而城市郊区学校较少。

2.加害者与受害者年龄越来越小

1994年美国司法公布了一个报告,在1988―1992年间,针对12~17岁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上升了近24%[7]早期儿童性情变得更加狂暴,他们在还未进入青少年时就实施了更多的暴力犯罪。校园暴力的低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3.情节更加严重,涉枪案增多,单次死亡人数增加

90年代校园枪杀案只占所有青少年枪杀案的1%,但是涉及多位受害者的校园枪杀案由平均每年一件增加到每年5件,单次事件的死亡人数不断增加。而到2008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公布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周报中表示,与学校校园有关的凶杀案件共有109起,造成学生死亡的人数为116人,其中以枪杀死亡的比例最高,达到65%。因此,虽然犯罪率有明显降低,但造成的伤亡并没有显著下降。

二、校园暴力的原因

校园暴力的原因十分复杂,校园暴力是整个社会环境的产物,其产生不单是学校系统内部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交织作用而导致的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学生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及社会因素使得美国校园暴力现状十分堪忧。

(一)学生个人因素

1.个性心理

青少年处于青春发育期,受到激素等影响,这个时期,青少年很容易情绪波动,并产生叛逆心理。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2001年初公布的一项报告说,美国10%的儿童存在精神健康问题,每10名儿童和青春期少年中就有一人患有精神疾病,其严重程度足以构成伤害,而能够接受所需治疗的人数估计不超过五分之一。

虽然相关研究还没有明确的结论,但通常男生比女生更容易产生身体上的攻击行为,而且由于家庭环境对性格的影响,来自下层阶级的孩子比来自中产阶级的孩子更容易产生暴力行为。[8]

2.成瘾问题

美国青少年吸烟、酗酒和吸毒的发生率近些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2008年底由密歇根大学的调查报告显示,美国11%的八年级学生、24%的十年级学生、32%的十二年级学生在过去一年中吸过大麻。吸食过的青少年不仅会出现严重的身体健康问题,往往也会出现严重人格障碍,为了能长期吸食,他们可能去偷盗、抢劫,做各种违法犯罪的暴行,由此形成的错误道德认识及暴力观念极易诱发校园暴力。

(二)家庭因素

1.家庭结构的变化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离婚率激增,能将婚姻维持在十年以上的夫妇由 20 世纪 50 年代的90%下降到 20 世纪 90 年代的50%。[9]而且同居、未婚生育和同性恋人数剧增。美国统计局的2005年“美国社会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在当前的美国社会中,有50.2%的家庭为非传统家庭,其中近50%为单亲家庭。

非传统家庭出身的子女得到的父母关爱相比于双亲家庭要少得多,使子女易产生人际关系紧张,孤独,自卑,厌世甚至等情绪。美国健康和公共服务部《1992年美国儿童的健康》的研究表明,家庭破裂和缺乏父母的监督和关爱是导致青少年行为包括暴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2.家庭暴力

家庭内部存在暴力倾向,父母染有恶习,动辄拳脚相加,或有违法犯罪行为,子女会因此对暴力行为有错误的认识,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手段,耳濡目染便易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Flalmery和Wiiliams的研究表明,受过虐待或忽视的儿童在成人期以前要比没有受过虐待或忽视的儿童超出38%的可能性因为暴力犯罪行为而被捕。

美国的家庭暴力一直是婚姻、家庭社会的顽症,而且其严重程度也在逐年加深,这边对校园暴力起了火上浇油的影响。

3.家庭教育

父母的教育方式,尤其是承担主要教育任务一方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养成具有重要影响。相关研究发现,校园暴力实施者的父母所采取的教育方式有一定规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过度严厉型,体罚或其它激烈行为会加重孩子的攻击性,形成“暴力引发暴力”。二是溺爱型,家长对孩子过度溺爱无限宽容,孩子的不良行为无法得到纠正。三是忽视型,孩子缺少父母的关心,越来越有反叛性和攻击性。

(三)学校因素

1.自由教育观念

美国中小学教育是典型的自由教育,这种教育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但自由教育的弊端之一就是不好把握程度,一旦过了头,自由教育就会变成“放任自由的教育”。学生的纪律问题、生活情绪问题是归学校的专职辅导教师负责,但辅导老师精力有限,不能及时地发现和处理学生出现的行为问题。久而久之,不守规矩的学生就会形成一种不良行为的习惯,那么,出现各种违法乱纪的事情,也就很自然了。[10]

2.道德教育不足

由于传统价值观念的沦丧,学校又忽视对青少年的心理和伦理道德教育,青少年的伦理道德价值淡薄,对人的生命的漠视使校园暴力的强度、残忍性和随意性不断加剧。例如,一项对城市高中学生的调查显示, 20%的学生认为将偷他们东西的人枪杀没有错。[11]

导致美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缺失的原因有两个:第一,负责学生德育工作的是专职的辅导员无法顾及每个学生。第二,美国公立学校的道德教育课的内容很容易成为各个政党相互争夺的地方,许多中小学校基本不开设道德教育课,即使开设也是形同虚设。

3.学校缺乏处理暴力的资源和技能

学校针对校园暴力的防范措施是制止和减少校园暴力的重要条件, 然而大多学校本没有有效防止暴力行为的项目和计划。1992和1997年在俄亥俄州做的对1251名学校管理者、教师和评议员的调查发现,50%中学教师和57%的小学教师不知道其学校是否有应急计划,24%的中学教师和27%的小学教师不愿为预防项目工作甚至参加培训。[12]学校防范及干预的不足使一些本可以避免的校园暴力发生并造成严重后果。

(四)社会因素

1.暴力文化泛滥

美国司法部长约翰・阿什克罗夫特指出,化解当前校园暴力危机最有力的因素应是新闻娱乐业而不是更严厉的枪支管理法。一个美国青少年18 岁之前在各种传媒上能看到 4 万起谋杀案和 20 万起其他暴力行为。美国全国反电视暴力联盟(National Anti-TV Violence Union)曾对美国电视节目中的暴力内容做过调查,结果显示:“美国全国无线、有线电视节目中,有 37%含有暴力;家庭影院有线台的节目中,86%含有暴力;美国电视网台的节目中有 85%含有暴力。”[13]铺天盖地的媒体暴力内容,很容易对心理尚不成熟的青少年产生恶劣影响,造成儿童对暴力的崇拜,导致不计后果的模仿。2001年2月5日,堪萨斯州霍伊特警方查获的三名预备攻击自己学校的学生,他们承认是1999年科隆比纳高级中学枪击事件的两名的崇拜者。他们计划攻击学校纯粹是为了模仿那两名的行为。

2.枪支管理

美国把个人自由放在无可替代的位置,持枪也被认定为自由权的重要一部分。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规定:“人民拥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可侵犯。”美国民间枪支大概有2.35亿,然而据统计,1972 年以来,美国平均每天有 80 多人因枪杀案毙命,其中约有 12 名是儿童。

拥有枪支本身无可厚非,真正关键的是对枪支的管理。研究估计,0. 5%到 9%的学生在任何特定时间内可能携带有枪支。虽然美国对购枪有严格的年龄限制,但近半数高中生和1/4的初中生承认他们如果想获得枪支就能得到,超过10%的学生承认他们在过去的一年里事实上携带过一支武器到校。[14]不从源头上对枪支进行有效地限制,校园枪击案就无法得到有效的避免。

3.种族及文化差异

篇3

【关键词】校园暴力;预防;应急;机制

一、校园暴力的界定及其现状

从广义看,校园暴力可分为3种情况:一是学生之间相互实施的暴力,二是校外不法人员对在校学生实施的暴力,三是师生之间实施的暴力。据统计,当前暴力犯罪事件已占大学生违法犯罪事件的30%。从性质来看,高校暴力事件的凶残程度则远远超过中小学校园的暴力行为,社会影响更为恶劣。从类型看,大学生暴力犯罪行为更加多样化,不仅仅是勒索钱财、打骂侮辱、群体斗殴,还有抢劫、杀人、犯等。从发生人群看,大学生施暴者多集中在刚入学新生和即将离校的毕业生两个群体,呈两极化特点。此外,近年来女生暴力行为数量也呈上升趋势。

二、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

笔者分别就三峡大学、三峡职业技术学院、葛洲坝电力职业学院等几所大专院校的学生以问卷调查与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研分析。其中,暴力行为是大学生中除旷课外最多的违纪行为,其中男生占85%,女生15%。问卷调查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选取的大学生进行测量,收集数据,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影响大学生暴力行为的心理或人格因素。访谈法运用结构式访谈与非结构式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实施过暴力行为的大学生做一对一访谈。从学生事发前的心理状态入手,对其认知方式、情感体验、人际关系、应激事件以及事后的心理反应等做了详细的了解,并对访谈记录进行系统地整理与分析,挖掘其发生暴力行为的深层原因。在EPQ量表的内外倾(E)这一维度上,有暴力行为的大学生T分分值主要集中在39以下或61以上,呈两极化分布,其中又以61分以上者居多。39分以下为典型内向,这类学生个性极为安静,不善交际,少有知己,在遇到挫折时常会压抑内心感受,到一定程度则以暴力的方式来发泄;61分以上为典型外向,这类学生克制力差,脾气暴躁不冷静,常常会在冲动中做出暴力举动。在神经质(N)这一维度上,绝大多数暴力行为学生的T分分值在61分以上,为典型不稳定类型。他们常对微小的挫折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引起心境波动,焦虑不安,导致暴力行为。综合这两个维度,大部分暴力行为大学生体现为典型胆汁质(外向、不稳定)和典型抑郁质(内向、不稳定)气质类型。此外,在精神质(P)这一维度上,很多有过暴力行为的学生T分>61,即具有突出的精神质特质,如:易冲动,做事不考虑后果,只顾一时情绪宣泄;自我中心,唯我独尊,缺乏信任感;报复心重,攻击性强,看问题偏激,争强好胜,不能体谅他人;自卑感和自尊心都较为强烈,虚荣心强,爱面子,对自己评价不高;无目标,感到大学生活空虚,无意义,对自己不满意。首先,个人自身的原因。校园暴力实际上是个体蓄意使用不正当手段对他人身体与精神造成伤害的行为。青少年的人格缺陷、心理素质差、心理压力过重等因素,都可能导致他们通过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其次,家庭方面的原因。家庭是青少年性格、人格养成的第一场所。良好的家庭环境能促使子女健康成长,形成社会所需要的个性和行为方式,而父母离异、单亲家庭、家庭环境紧张等不良的家庭环境以及父母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都会导致儿童攻击的增加。再次,社会方面的原因。社会上,暴力文化的传播极容易影响青少年,使其产生不良情绪。据研究,媒体暴力内容与观众的暴力行为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在青少年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美国心理学学会根据大量研究得出结论,经常观看媒体暴力内容会会增加青少年的暴力倾向,使青少年变得缺乏对受害者最起码的同情心,对生命的意义产生漠视心理。暴力文化贬低人的本性并剥夺大众的心灵自由,在更宽广的思想空间上影响了青少年的道德和价值取向,增加了引发其冲动行为和破坏干扰行为的诱因,成为种种青少年问题的催化剂。最后,学校方面的原因。学校品格教育的缺失,使很多青少年成为了“迷失的一代”。同时许多学校并没有完善的校园安全预警机制和危机处理机制,对暴力事件的预测能力不够,对突发事件的控制以及应急处理不能及时有效,导致暴力事件更加恶化。

三、校园暴力的预防及应急机制研究

(1)健全校园安全的法规政策,积极开展法制教育。鉴于校园暴力的特殊性和紧迫性,制定专门预防和处理校园暴力的法律,完善校园暴力法律防治体系已成为迫切的问题。只有从法律上构建校园暴力防治体系,明确规定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法律程序与法律救济,才能切实解决校园暴力问题,预防青少年犯罪。(2)加强社会文化的控制性预防工作,根除暴力滋生的土壤。相比较法律防控和其他的防控手段而言,文化防控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有一定的亲和力,容易被青少年所接受。国家需要通过对主流文化的倡导,对非主流文化的疏导和管理,来积极宣扬正确的社会评价标准和社会准则。(3)加强学生品格教育,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我们处在一个文化多元、社会结构急剧变动的时代,曾有的道德规范不断地被解构,社会的价值观变得更为混乱。在这种前提下,让青少年对自己做一种价值定位是很困难的。而多数学校在教育观念上仍片面强调智育的重要性,重智轻德现象未得到改善。校园暴力被认为是道德教育的缺失,其缘由还在于德育教育方式方法的简单、陈旧或流于形式。因此我们不妨借鉴美国的体验式品格教育模式,学校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情景和实践场所,让学生在情景中、实践中理解、体验和践行所要求的核心价值和美德,逐渐形成良好品格和真实的行为习惯。(4)重视对教师的培训活动,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技能。教师往往低估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率和后果的严重程度,同时又高估自己的干预能力。因此,在校园暴力预防上,学校需要通过培训、会议、规章制度等形式提高教师对校园暴力行为及危害的认识以及应急处理技巧。同时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建档工作,对心理有疾患有障碍的学生要及时发现,采取一跟一的方法,进行长期的跟踪了解并进行有效的疏导与矫治。(5)完善程序化的校园暴力应急预防制度。学校管理需要做好早期预警制度、综合治理制度、程序化处理制度,以专门防治校园暴力。做好早期预警制度,首先要布建校园暴力通报管理系统。如经常巡查校园及其周边,尤其是校园暴力较严重区域;装置反暴力咨询专线电话,提供学生在紧急状况或被暴力威胁时的求助途径,使校方及早有效处理暴力,也使学生增强对学校安全管理的信心。校园暴力事件发生之时,暴力处理系统立即操作。校园安全委员会各小组按规定的分工和程序快速采取救援行动,妥善地处理暴力事件。学校充分调动一切可利用的人力、物力应对暴力事件,相关管理人员积极掌控、处理、请求支持,以消除危机状况。在暴力事件发生之后,立即进行各种善后处理,侧重于校园秩序的恢复、学生和老师的心理安抚、经验教训的吸取等。最后,学校应该将暴力处理程序通过教育与训练,让全校师生知道,以加速学校安全管理的成效。(6)学校加强与家庭、社区的联系,共同应对校园暴力问题。学校应制定包括家庭、社区和社会力量的全方位计划来预防校园暴力问题。教育者应和家庭多联系,与家长建立真正意义上平等的、合作的双向交流关系。教师对学生的生活背景要采取主动了解的态度,避免由误解而导致的冲突。教育者要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到解决校园暴力问题的行动中来,共同对导致学生问题行为的诱因进行探讨,得出相应的可供参考的解决策略。

参 考 文 献

[1]张美英.象牙塔里的阴影――透视国内校园暴力[J].科学中国人.2003(2):23~25

篇4

关键词:校园暴力,价值观,防治策略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呈逐渐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阻碍了和谐校园建设的进程。在此背景下,研究校园暴力的发展趋势、分析其产生原因,以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就成为理论界和学校教育者共同面临的课题。

一 当前校园暴力的特点

1 学生对教师的暴力事件增多。近年来,学生对教师的暴力事件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据报道,自2008年10月以来,有全国影响的杀师事件就发生了4起。从这些学生伤害老师的案件中可以看出,以往尊师重道的观念在学生头脑中已经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对老师的仇恨,这虽然是受到了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影响的结果,但也从另一个方面反应了学生价值观的扭曲和变形。这一趋势应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

2 因恋爱引起的暴力事件增多。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西方自由式恋爱主义逐渐传至中国,大学生甚至中学生谈恋爱,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然而正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学生,还没有完全领会爱情的含义。很大一部分学生,把交异性朋友、谈恋爱当成了一种游戏,而一旦游戏失败就会产生报复的冲动。因恋爱而导致的校园暴力事件,近年来呈现出了增多趋势,因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3 学生家长参与的暴力事件增多。以往,家长对教师大都比较信任,比较尊重,对教师体罚学生也能欣然接收。然而,现在由于种种原因,“尊师重教”的教育观念已经逐渐淡化。一些家长不但不再尊重教师,反而对教师采取暴力行为,直接导演了一些校园暴力事件。由家长制造的校园暴力一方面反应了家长的低劣素质,另一方面也给学生正确人格的形成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 校园暴力事件的原因探析

1 价值观扭曲。价值观的扭曲是学生实施暴力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部分学生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由于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加之沾染了一些不良的社会习惯,其价值观逐渐扭曲变形。在这种变形的价值观引导下,学生开始仇恨学习、仇恨老师、仇恨学校甚至仇恨整个社会。任何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都有可能加重这些学生的反叛心理,而产生暴力行为。

2 心理素质脆弱。学生心理的不成熟也是导致校园暴力的一大原因。大多数学生由于还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其行为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效仿性,很容易因为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而产生逆反心理、模仿心理、报复心理等,如果个人的控制力比较差,往往会产生一些反常行为,甚至走向犯罪道路。调查显示,当前学生挫折承受能力、压力应对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普遍偏低。一部分学生表示,当自己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后(比如恋爱失败、被别人讽刺嘲笑等),会采取暴力复仇。另外一些心理不健康、法制观念淡薄的学生,在社会上各种腐蚀思想的影响下,极易诱发其内心私欲的膨胀,对他人施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 家庭的不当教育和引导。现在的家庭过多的重视智力教育,而忽略了对子女健康人格的培养,对于子女的精神需求、思想变化、感情烦恼很少留意,不会以朋友的身份与子女进行沟通、引导,而采取了不当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促使学生偏激心理形成。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视其为掌上明珠,容不得半点伤害,一旦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家长往往不是冷静分析处理,而是采取不当的报复手段,这一方面直接导致了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也给学生形成了一种错误的引导。

4 “尊师重教”观念的淡化。全社会“尊师重教”观念的淡化也是诱发校园暴力事件的一个主要因素。尊师重教观念的转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市场经济带来的金钱至上价值观的误导,也有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溺爱,还有教育和教师自身的一些因素。虽然现在推崇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影响却根深蒂固,尤其是一些小学和中学,依然把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绩效的主要标准,进而对学生区别对待,而导致部分学生和家长的不满。另外,教师也由于各种原因,淡化了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影响,使学生、家长、社会对教师的师德产生了质疑,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加深了教师和家长之间的矛盾,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尊重也随之淡化。

三 校园暴力的防治对策

1 短期策略

(1)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一些极端校园暴力的行为主体,心理素质大都比较脆弱,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因此应该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心理不健康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克服他们的心理障碍,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克服学生中存在的逞能、好胜、霸道、急躁心理,使其紧张、不满等情绪及时得到疏解;另外,对已有暴力倾向的学生要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促进其人格正常化,防止因小事而引发暴力案件。

(2)给予一些特殊学生及其家长更多的人文关怀。一些贫困学生及家长往往因为自身的经济原因而产生自卑感,当这种自卑感达到一定程度,辅之以一定的外在刺激,就有可能超越极限而产生暴力行为。因此对贫困学生及家长给予人文关怀,使之感受到来自教师、学校及社会的关爱,可以有效克服他们的抑郁情绪,从而消除他们的暴力倾向。这就要求学校及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及学习情况,及时了解每一位贫困生的心理变化,给予正确的心理引导和人文关怀。

(3)加强校园及周边地区的治安管理。发生在校园内的暴力事件大多是由小事引起,学校应加强校园的安全监管,及时发现学生之间的小冲突、小矛盾,进行教育、化解,避免小矛盾变成大事故。

2 长期策略

(1)加强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学校、家庭等群体对个人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学校和家庭应承担起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责任。对学校而言,应将价值观教育纳入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改变过去那种书本式的应试价值观教育,确立学生在价值观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现实需要与价值观教育统一起来。对家庭而言,应为孩子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给孩子树立良好的家庭榜样,与学校形成有力的统一体,共同为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确立而努力。

(2)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提高其心理应对能力。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提高其心理应对能力,是预防校园暴力发生的主要途径。同时,加强心理素质教育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之一。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个别辅导等形式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适应、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家庭和社会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些“磨难”的机会,让孩子接受挫折的洗礼,以提高其挫折承受能力和心理应对能力。学校、家庭和社会应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把心理素质教育从课内扩展到课外,再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充分发挥各自的心理素质教育功能,形成最大的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

篇5

校园暴力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法制化校园暴力是指以校园为背景,发生在校园内外,施加于学校成员(既包括学生又包括老师)的导致身体或心理伤害的行为。校园暴力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城市还是农村,校园暴力在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上都呈上升趋势。在我国,10~19岁青少年人数近2亿人(2009年统计数据),校园暴力行为的频发已经严重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构成亟须应对的社会问题。

一、校园暴力的家庭教育影响因素分析

家庭教育对校园暴力行为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家庭教育中暴力观念的传输。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凸显、多元利益冲突集中爆发,严重冲击着社会公众的是非观、价值观。部分青少年父母在遭遇矛盾冲突和利益纷争之时,限于自身认知、评判、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头脑简单、意气用事、暴力维权,而不能理性思维、审慎判断、依法维权;并在日常生活中将以暴制暴、暴力维权的观念传输给子女,对校园暴力行为的防治产生负面影响。

二是家庭暴力氛围的潜移默化。家庭暴力氛围对青少年实施校园暴力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研究显示,遭受过父母打骂的学生施暴行为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暴力经历的学生。许多施暴者都是从受害经历中学会对他人施暴的,由于心理不成熟、缺乏社会经验,容易在受到暴力侵害时简单地通过暴力反击、“以暴治暴”的方式来保护自己。

二、防治校园暴力的家庭教育法制化路径

(一)理论思辨:家庭教育的公益性和公权介入的有限性

1.家庭教育的私益性与公益性。家庭教育是否专属于私人领域和空间?对此,我们需要从家庭教育发展史的角度来考量。古代社会,基于维持生存、繁衍子孙的需要,家庭教育主要传授生产劳动知识和原始科学技术,家庭教育即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发展,家庭教育的内容逐渐丰富,涵盖了为人、为官、为事诸方面。随着现代国家的建立,传统家庭教育观念逐步改变,家庭教育逐渐被认为兼具私益和公益双重属性。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社会化特征已覆盖了生活的各个层面,很难找到完全不受任何法律干预的纯私人领域,家庭、家庭教育亦然。因此,推进家庭教育立法,以法律形式规范家庭教育,从而提升家庭教育水平、防治校园暴力逐步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2.公权力介入的有限性。既然家庭教育兼具公益和私益的性质,家庭教育立法作为公权以公益为名干预私权的法律形式有其合理性。同时,家庭教育立法并非事无巨细包罗万象,国家公权力的介入也要有一个“度”的限制,不能以立法形式剥夺家庭成员依据宪法享有的基本权利。理论研究有一种错误认识,即家庭教育立法是以法律形式规范家庭教育的内容、形式、责任、义务等的法律制度,它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对家庭教育立法的误解。实际上,家庭教育立法应理解为国家据以推展家庭教育的法律,即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家庭教育的机构、家庭教育专业人员的培养和选聘、家庭教育的经费保障以及家庭教育的运行体制机制等,是对政府及相关机构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切实履行职责提出的要求;而对于家庭本身来讲,立法主要表现为家庭教育指导,以倡导性规范为原则。

(二)经验借鉴:台湾地区家庭教育立法概要

2003年初,台湾地区颁布《家庭教育法》。该法包含二十条,其内容主要涉及立法背景和目的、家庭教育事项的实施范围、家庭教育中央与地方主管机关及职责、家庭教育咨询委员会的任务、家庭教育的推展机构和推展方式、推展人员的选拔和培训、家庭教育服务对象、家庭教育课程、教材的研发以及家庭教育的经费保障等。2004年,台湾《家庭教育法实施细则》颁布实施,该细则共九条,对家庭教育法的相关概念、家庭教育推展的原则、学校家庭教育课程的设置及开展、各级主管机关家庭教育的推展、对实施家庭教育机构的奖助与评鉴等逐一进行了阐述。

(三)探索实践:推进家庭教育法制化,有效防治校园暴力

1.家庭教育立法的原则和理念

理论和实务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校园暴力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或乏力,因此,要以立法形式规范家庭教育,以国家强制力推进家庭教育;对于不履行家庭教育职责的家长或父母,要依法强制其履行,造成严重后果的还应承担法律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有效防治校园暴力。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并不是所有社会问题都可以通过立法来解决,一遇到问题就想到立法其实是立法依赖者的体现,实际上是浪费立法资源,增大社会成本。上述截然不同的观点缘于对家庭教育立法的错误理解和认识。本文认为,以立法形式规范家庭教育是家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家庭教育立法势在必行;同时,法律并不是万能的,家庭教育立法亦然,社会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多方合力。

2.家庭教育理论指导及实务推展

一是要加强法制教育,提升青少年的法律素质。校园暴力行为的逐年上升态势与当前青少年法制教育乏力、青少年法律素质低下不无关系。勒索财物、人身伤害、犯等案件都属于广义上的违法行为,有的甚至涉及刑事责任的承担;即使行为人因达不到法定年龄、缺乏责任能力而不承担法律责任,其行为本身也已经构成了对他人合法权益的侵害。因此,在家长法律素质提升的前提下,有效推进青少年家庭法制教育,非常必要。

二是要加强生命权教育,使青少年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对生命的尊崇和敬畏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当前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加之各种影视作品对暴力血腥场面的渲染,青少年对生命表现出不应有的漠视。校园伤害案件频发,校园虐待动物事件频现网络的事实不断考验我们的承受力。生命权教育已成当务之急。

三是要加强青少年品德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片面追求考试成绩的应试教育背景下,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成为家庭教育的软肋。因此,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应重点引导青少年父母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指引,对青少年子女实施家庭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是要加强青少年社会交往与矛盾纠纷处理能力的培养。现代社会,交际能力与矛盾纠纷处理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人具有社会性,总是处于与他人不断交往的过程中。现在很多青少年都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导致在学校与同学交往过程中出现表达障碍和情感障碍;在发生矛盾纠纷时,不能理性分析,妥善解决;在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通过合法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动辄发生口角甚至暴力伤害事件。因此,家庭教育指导和培训以及家庭教育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尤其注重青少年社交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培席等.大学校园暴力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12):943-946.

[2]Tennessee Bureau of Investigation.Crime jumps on tennessee college campuses.Black Issues Higher Edueation,2004,(8):13-15.

篇6

【反对校园欺凌主题班会一】 一、活动目标:

1.自觉抑制校园暴力,能与校园暴力进行斗争。

2.能够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冲突,能够勇敢地与校园暴力做斗争。

3.认识校园暴力的危害性,掌握与校园暴力做斗争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与校园暴力做斗争的方法,学会自我保护。

学会巧妙地处置校园暴力。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搜集典型的校园暴力事例等。

2、学生准备:学生课前阅读课文,思考怎样正确处理校园暴力。

四、教学过程

一、观看《校园暴力》视频,引入新课。

二、 思考:

1、什么是校园暴力?你遭遇过校园暴力吗?

学生结合观看的视频和及生活实际回答。

校园暴力是发生在校园中的一些学生奉信暴力决定一切,以多欺少,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等现象,校园暴力是个全球性的问题。(板书)

2、学生阅读专家访谈后回答。

讨论:校园暴力有什么危害?

学生回答并归纳:

校园暴力首先给受害者的身体带来伤害;其次是更为严重的心理上的伤害,使受害者产生不安全感,产生恐惧和焦虑。(板书)

3、校园施暴者的构成主要是些什么人?

学生: 曾经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学习差表现差的学生;爱歧视的学生;在家庭中缺乏温暖、关爱的学生;性格孤僻、心理压制,无处发泄的学生

4、社会、学校、我们对校园暴力的态度?

校园暴力必须被制止。

想一想:

面对校园暴力我们有哪些对策?

学生回答。

(一)对策一:从受害者的角度想:

不要忍着不吭声: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告诉家长或者老师。

尽量不要一个人待着:尽量待在人多的地方。

不理睬:如果有人冲你喊,让你交出你的午饭钱,不要理睬他,装做没听到,继续走自己的路。

小讨论:

暴力容易发生的时间:上学或放学学生回家途中。

暴力容易发生的地点:偏僻地角落。

容易遭暴力袭击的对象:低年级学生,弱小的学生。

暴力发生后自助的方法:告诉老师、学校、家长或者公安机关;伤势严重的立即打120急救。

(二)对策二:从施暴者的角度想:

反思一下,值得吗?你要做的事情可能给你带来批评、处分甚至法律处罚,这将成为你人生的一个污点。而起因也许只是很小的一件事,或仅仅是你自己的一时冲动。这么做,值得吗?

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如果你被人愚弄、辱骂甚至是殴打,你会是什么感受?如果你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长时间的恐惧和痛苦,你忍心吗?

学校有政教处,有法制校长,社会有治安管理机构,有公安机关,必要可拨打110等。

法制社会,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5、以案说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 010年校园血案40天5宗

3月23日,福建南平市实验小学发生凶杀事件,凶徒郑民生杀害了8个孩子,还有5个孩子重伤。

4月12日,在广西合浦某小学门前又发生了一起凶杀事件,2人死亡、5人受伤,其中包括多名小学生。

4月28日,广东雷州凶杀案,一男子持刀砍伤16名师生。

4月29日,江苏泰兴伤人事件,一男子在幼儿园内持刀砍伤32人。

4月30日,山东潍坊校园血案,一男子在小学内用铁锤锤伤5人后自焚。

师:读完这些材料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回答:

二、面对校园暴力怎么办?

据有关部门调查:在校中小学生有30%有过被校内、校外不法分子敲诈、勒索、抢劫、搜身、欺侮及其他滋扰的经历,却很少有人主动采取正确的方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材料说明了青少年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社会学校家庭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保护。

(2)你认为应陔采取哪些正确方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学生回答:

①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是避免侵害的前提;

②面对不法分子的侵害首先要迅速而准确地作出判断,然后机智勇敢灵活地与其斗争;

③积极寻求家长、学校和社会的保护;

④受到侵害时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利益

6、实践营地

班级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设计一个比较合理的校园防暴系统。

【反对校园欺凌主题班会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校园欺凌产生的原由,认清校园欺凌带来的负面影响。

2.通过恰当的引导和暗示教会学生察觉自己的攻击意识,并合理控制与调整不合理的观念。

3.当面对他人的攻击时能够尝试用温和和理智的态度处理矛盾,有效化解危机。掌握应对校园欺凌的正确办法,从而提高防欺凌能力,进而学会保护自己。

教学重点:

了解校园欺凌的实质和危害,掌握正确应对校园欺凌的办法和策略。

教学过程:

一、走近校园欺凌

校园本是静美之所,然而这片静土也染上了血腥。如果任由这种校园欺凌发展下去,那无疑会在青少年中间造成一种不良的暗示:邪恶比正义更有力量,武力比智力更有价值。这是相当危险的,所以要拒绝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的最可怕之处在于其施暴者是孩子,而受害者也是孩子。对施暴者来说,其过早染指了不良恶习,日后的成长令人担忧。而对受害者来说,这样的经历无疑是一场梦魇,很容易留下永久的伤痕。列举一些校园欺凌事件:

2015年5月22日媒体曝光,安徽怀远县火星小学13岁的副班长小赐因为拥有检查作业、监督背书的权力,向另外6个孩子要钱。钱没给够,就逼迫他们喝尿吃粪。 2015年6月10日上午,16岁的永泰县东洋中学初三学生小黄,在结束中考语文科目考试后,难以忍着剧烈腹痛继续参加中考, 这才向父母道出了一个藏掖4年多的秘密:自小学五年级起,他就频繁被其他同学无故殴打。8日晚,小黄再次遭同班同学夏某、林某和张某围殴,忍痛2天后被送医,却被发现脾脏出血严重,于11日晚,经手术切除了脾脏。 2015年6月21日,江西永新县发生一起多人围殴女生事件,受到网友广泛关注。据了解此次涉事女生有9人,其中小学生有2人,中学生4人,3人已辍学。她们年龄都在12至16岁之间,其中涉案人员刘某被刑拘。

二、分析校园欺凌产生的原由 校园欺凌的产生原由比较复杂,受多方面的影响。

有家庭原由,有社会因素,也与教育工作者和学校管理有关。调查中发现,仅从施暴者自身来看,主要原由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习压力大,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排解。

第二、 心理不健康,精神空虚。

第三、传媒渲染(网络、电视、电影、广播、报刊等),社会暴力文化的影响。

三、校园欺凌带来的危害

校园欺凌在很多人的心里都留下很深的烙印。这种不良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受害者,也使施暴者的心灵成长和社会前途中增添了大量的阻力。 对于施暴者而言:给他人带来伤害,要承担治疗甚至赔偿费用,要受到学校老师严肃批评教育,甚至无法继续完成学业。他们的行为很难获得社会(主要是学校和家庭)的认可,那些常在中小学打架,特别是加入到暴力帮派的学生,很多最终都走上犯罪道路。 对于受害者而言:带来肉体损伤甚至残疾;易造成性格懦弱、自卑,缺乏信心和勇气;造成心灵的阴影和伤害;厌学甚至辍学。

四、如何预防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常见情形:

1.索要钱物,不给就拳脚相加;

2.以大欺小,以众欺寡;

3.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

4.同学之间因义气之争;

5.不堪长期受辱,以暴制暴。

预防欺凌的方法:

第一,不能怕字当头。在遇到勒索、敲诈和殴打时不害怕,要敢于抗争。因为这些拦截的不良少年大多和受害者同龄,他们所实行的第一次拦截往往都是一种试探。如果此时在心理上就被对方所压倒,任其欺压,那么这样的第一次妥协其实就纵容、鼓励了拦截者,就会带来了更不良的后果。因而,有效防范校园欺凌的第一要诀就是不怕。但是要注意避免激发对方欺凌升级,导致眼前吃亏。

第二、要及时报告。我们也要认识到勒索、敲诈频繁是同欺凌紧密联系的,我们提倡在不怕的前提下与之抗争,但不意味着逞一时之勇,反而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因此,在遇到勒索、敲诈后要及时向学校、家长报告。第一次遇到拦截后的表现是十分重要的。无论对方的目的是否得逞,如果一味害怕而忍气吞声,或是不想宣扬,相反的会在无形中助长了对方的气焰,使得对方以为你软弱可欺,往往会导致新的勒索、敲诈和殴打事件的发生。

篇7

【关键字】 校园暴力 法律意识法制建设法律信仰

一、校园暴力事件的影响

福建南坪、广西雷州、江苏泰州……接连发生校园血案,类似频发的事件已经成为一种令人恐怖的社会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与舆论的非议,学生的恐惧、家长的担心、老师的无奈……这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校园命案的阴影让我们怀疑是这个社会缺失了应有的营养,就像三鹿奶粉一样成为一种毒源,从而导致人们价值取向发生的危险化。法律信仰的缺失已成为精神沙漠的危险,作为社会的人如果没有正确的信仰,就仿佛营养不足的民族一样,发展下去将是整个社会没有安全感甚至是没有凝聚力。这势必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甚至会困扰着整个中华民族,信仰的缺失与道德的赤字正在转化为一桩桩人为的灾难,社会开始为多年累积的信仰危机与道德沦丧承受沉重的代价。我们不得不反思究竟是什么滋生了这种毒瘤的泛滥?校园血案发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改善这种局面?

二、引发校园暴力发生的原因

有人说校园暴力的接连发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玷污,玷污了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与人为善的精神;有人说这是对我国博大精深的的玷污,玷污了儒教“和”与道教“礼”的精神;作为一个法律人,我想说这是一种法文化的缺失,是一种源于对法律的信仰危机从而引发的一种归宿感的恐慌与灵魂寄托的缺位。

每当谈起法律信仰,都会想起法学家伯尔曼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当今时代当我们呼吁大力推进社会现代化的进程时,是否遗忘了更重要的东西――法制建设的现代化呢?当我们倡导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同时,是否也能让心灵跟上时代的步伐,去寻找一方沃土来培育法律信仰这棵绿苗呢?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辩证的观点从内外因的角度分析这一事实,我想说作为法律信仰的主体我们没有从根本上去把法律规则作为一种行为的准则,没有发自内心的去尊重法律!而从外在的因素来分析的话,不可忽视的是家庭教育在这方面的缺位以及各中小学从起步教育在这方面的忽视逐渐造成了今天的这种局面。

三、预防对策的几点建议

我们的社会要继续发展,我们的民族要继续生存,如何能使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真正给人们一种安全的归属感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我的个人观点:

首先,从主观方面来说,我们自身要养成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习惯。学法也就是基础阶段对法律的一种接触和认知,通过对基层的法律宣传,社会的普法教育增强自身的法律知识素养,从而形成一种潜在的法律意识。有了法律意识我们要自觉的去守法,用法律的规则约束自己的行为。意识从消极服从到自觉信仰的提升才是法治化的动力源泉。同时,青少年应当加强理想信念的教育,注重道德素质的修养,培养高尚的人格以及对学生荣辱观的思想政治教育。

其次,从客观方面来说,我们的社会也要为培育具有法律信仰的公民提供相应的客体条件。

第一,完善法律体系的建设。人们崇尚法律是因为法律本身的公平、正义理念深入人心,人们把法律作为约束行为的准则是因为对“良法”的信仰,当我们号召法制的现代化建设时,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完善法律体系建设,我们应积极的探索法律的本质要求、贯彻法律的精神 、科学民主的去立法。要使法律真正的贴近社会的现实和人们的诉求,真正反映人民广大利益同时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这也是培育法律信仰的先决条件。

第二,构建健康的校园文化。学校是学生生活的载体,校园的软环境对学生的思想进步有直接的影响,学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不能仅仅强调高的升学率,德智体美劳的倡导不能只是一句口头语,怎样真正将其贯彻落实到实处是对学校新的要求,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圣地应当为学生构建健康的校园风貌,在学生的必修课程中增加发展法治方面的宣传,特别要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引。

第三,家庭教育不容忽视。青少年的成长离不开父母以及亲友的家庭教育,这点是至关重要的,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价值观歪曲的主要原因。现在的很多孩子在家中都是独生子,过分的溺爱和放任使得孩子在成长中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家长也疏于对孩子道德与法律意识的培养,使得他们唯我独尊,任性妄为,逐渐的就会误入歧途,所以说家庭教育对校园暴力的改善是责无旁贷的,对孩子法律信仰的形成也是举足轻重的。

人类必须有自己的精神家园,每个人一生之中都要有信仰,作为一名法律人,我呼吁社会各界能够心存对法律的信仰,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不能没有法律,它是社会安全有序发展所维系的根基。特别的是,我们加强对新时期这一代人的熏陶和感染,为他们法律信仰的培养提供适合的社会环境氛围。我们不难设想:倘若人们法律意识淡薄,丧失对法律形而上的信仰,中华民族缺少对法律的信念以及对法的追求,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仅仅是一句口号!

参考文献:

[1] 黄富源.校园暴力之研究与防治.现代教育及防治.第12期

[2] 陈娟.建立法律信仰的必由之路.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3

[3] 陈国华. 从法律思想的转型论社会主义法律信仰重建[J].

[4] 莫然.青少年校园暴力及其对策.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5

[5] 李云虹. 校园暴力,心中永远的痛[J]. 法律与生活, 2006,(12)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按学校类型在本区9所大学中抽取2所学校,在2所职业高中、8所普通高中和29所普通初中中各抽取1所学校,再在所抽取学校中的每个年级随机抽取2个班,共计抽取1 388名学生参加健康相关行为的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 378份。

1.2 方法

由经过培训的学校卫生专业人员,统一使用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对调查对象采用现场匿名问卷调查。

调查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在调查员指导下,统一发放问卷填写后当场回收。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进行质控。

1.3 统计分析

使用EPData 3.1进行数据录入,SPSS 11.5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 378份,问卷回收率为99.28%。其中男生640名(46.44%),女生738名(53.56%);初中生248名(18.00%),高中生293名(21.26%),职业高中生234名(16.98%),大学生603名(43.76%)。被调查学生的年龄11~24岁,平均年龄为(17.56±2.78)岁。

2.2 校园暴力倾向

校园暴力倾向包括言语暴力、躯体暴力、情感忽视/虐待和性骚扰。言语暴力报告率男生高于女生,职高生高于普高生,普高生高于大学生,大学生高于初中生。躯体暴力报告率男生高于女生,初中生高于职高生,职高生高于普高生,普高生高于大学生。情感忽视/虐待报告率初中生高于职高生,职高生高于普高生,普高生高于大学生。性骚扰报告率男生高于女生,职高生高于初中生,初中生高于普高生,普高生高于大学生(表1,表2)。

2.3 与非故意伤害相关的行为

有60.23%的学生在调查前30 d内有步行违规行为;在调查前30 d内骑过自行车的学生中,有39.99%的学生有骑车违规(其中26.12%骑车带人、10.96%骑车逆行、10.81%骑车闯红灯、10.67%双手离把、7.47%互相追逐嬉闹)。步行违规和骑车违规中的骑车带人、双手离把、追逐嬉闹、骑车逆行、攀扶车辆的报告率在职高生中最高。有6.24%的学生在过去1年中曾到非安全场所游泳,该项行为报告率也是职高生最高,其次是初中生;男生报告率高于女生。在过去1年中有13.43%的学生有过1次或以上打架行为,男生明显高于女生;初中生高于普高生,职高生高于普高生,职高生高于大学生(表3,表4)。

2.4 与故意伤害有关的行为

在过去1年中,男女生中均曾有自杀意念、有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者。自杀意念普高生最高,自杀计划为初中生最高。在调查的近30 d内,50.07%的学生感到无安全感,其中大学生最高;女生高于男生。

有81.06%的学生感到孤独,其中很少孤独的占25.33%,有时孤独占42.16%,经常孤独的占10.30%,总是孤独的占3.27%;孤独感大学生最高;女生高于男生。

有84.47%的学生心情郁闷,其中很少郁闷占22.93%,有时郁闷占42.09%,经常郁闷占13.72%,总是郁闷占5.73%;心情郁闷普高生最高;女生高于男生。

有68.21%的学生因担心某事而失眠,其中很少失眠的占29.68%,有时失眠的占28.81%,经常失眠的占6.89%,总是失眠的占2.69%;失眠职高生最高;女生高于男生(表5,表6)。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步行违规、骑车违规、参与打架、到非安全场所游泳等是导致青少年伤害的危险行为,与一些相关调查一致[1,2]。此外,还显示危险行为报告率男生高于女生;初中、职高学生高于普高、大学学生。因此,应针对性别年龄特点的差异采取干预措施,初中职高男生是危险行为的高危人群,需要重点关注。

去非安全区游泳,近1年内打架等行为的报告率均为男生高于女生,可能与男生好动、好奇、冲动等有关。近1年内曾自杀过的报告率为2.54%,这可能与青少年情绪不稳定、学业压力大、家庭社会过高的期望等因素有关。因此,应及时对他们进行疏导,加强挫折教育及情绪控制和应对问题的能力,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减少自杀意念和行为的发生。

以躯体暴力、言语暴力、性骚扰、情感忽视/虐待为主的校园暴力倾向中,其报告率除情感忽视/虐待外,均显示为男生高于女生。虽然这些行为表现来自问卷,只能反映各种暴力行为倾向,有些则是一般欺负行为的延伸,但不能忽视这些暴力倾向的预示作用,任其发展不加干预,将对青少年学习和身心健康成长有很大的破坏作用。另外,职高、初中生的校园暴力倾向报告率较高,提示今后干预的重点是这两个学段。原因可能是低年龄的青少年自我和人格正处于形成、发展的过程,没有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和行为准则,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加以模仿。而职高学生可能是因为学校、家庭、社会对其期望值降低,使其失去了对更远大目标追求的动力。同时也为了更早地适应社会,他们会试图去尝试。此时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就易受不良环境和行为的侵袭。

有50.07%的学生在上学途中对周围环境产生不安全感,女生报告率高于男生。这与现今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一些有关校园暴力倾向事件的负面影响有关。为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应联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为他们创建一个安全健康温暖的成长环境。

本次调查结果还显示,不良情绪的报告率也很高,其中孤独、心情郁闷、因担心某事而失眠的报告率分别为81.06%、84.47%、68.21%,且均为女生高于男生。这可能与女生内向、敏感、情绪不外露等因素有关。孤独感是大学生最高,原因可能与他们即将面临就业等的压力以及踏入社会前的焦灼心理有关。心情郁闷是普高生>大学生>初中生>职高生,原因可能是普高学生承受着过重的课业负担及升学压力。

建议把预防伤害有关的危险行为融入到健康教育中,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及时掌握青少年不良意识行为,把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给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保障其身心健康发展。

4 参考文献

[1]周月芳,罗春燕,彭宁宁,等.上海市青少年危险行为现状研究:易导致伤害的危险行为[J].中国校医,2003,17(2):100-103.

篇9

研究以德育教育为平台,以活动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线,多方面多渠道加强安全知识的教育,强化安全意识,提高全体师生自救互救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工作技巧,保护学生在校期间的生命财产安全。这是对传统的校园安全教育模式的一种突破和创新。

关键词:中职学校;突发事件;处理能力

近年来校园突发事件给家庭和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面对我国目前的独生子女现状,学校除了承担学生的教育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要承担起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提升学生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应变和处理能力。解决这个难题的重点在于提升教育工作者在突发事件面前的应变和处理能力。为了更真实的了解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园突发事件中的处理能力和策略,在我校教职工中开展了调研。通过问卷分析,总结出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在处理校园突发事件的能力和相关策略。

一、调研目的

此次调研重在了解掌握教师对校园突发事件的认识、处理办法、心理特征及教师对学校现有关于校园突发事件系列教育活动的认识。进而分析和总结,为提高学校应对校园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和学校针对校园突发事件开展系列教育活动提供相关依据和建议。

二、调查对象

此次教职工的问卷调查,共发问卷165份,回收有效问卷163份。从年龄上涵盖了老中青教职工;覆盖一线教师、班主任、学校行政、工勤人员;覆盖了文化课和专业课教师。问卷调查的覆盖面上达到了100%,保证了问卷调查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三、调研结果

(一)教师层面

1、校园突发事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作为一所集教学、实训、住宿为一体的职业学校,校园突发事件的类型很多,有自然灾害事件、校园安全和事故突发事件、校园管理事件、政治类突发事件、网络和信息安全类事件、校园暴力事件、中职生心理危机、教师伤害事件等。在调查问卷中139名教师都经历过校园突发事件,只有24名教师未经历过,而这部分教师从教师年龄和工作岗位分析以年轻教师和行政人员为主,他们从事教育工作时间比较短,和学生接触面窄,还没有遇到和经历过校园突发事件,也缺乏处理和解决校园突发事件的经验。从问卷调查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校教师在经历过的校园突发事件占多数的是校园管理类事件如教学事故、师生矛盾冲突;校园暴力事件如学生斗殴、偷窃、赌博等。中职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学生自我意识增强,但自控能力不足,做事容易冲动。当自主性被忽略或个性伸展受到阻碍时,他们表现在行为上就是无所适从和反抗,有时用过激的行为方式去掩饰自己可能受到的伤害,比如通过逃课、顶撞教师、打架斗殴等违纪违规现象,显示自己的勇敢。此时教师如果引导不好,个别学生渐渐就会形成了反叛的人格倾向,容易偏离职业发展的正确道路。

2、教师对于校园突发事件的关注度不够

通过问卷分析共有128名教师选择关注和偶尔关注,有43位教师选择无所谓和不关注,表明我校教师在校园突发事件的上存在认识不到位,思想上不重视的问题。作为一所中等职业学校,从学生的生源结构上分析,90%的学生在中考中失利,继而进入职业学校;少部分学生是在初高中辍学后重返校园,由于在普校学生学习基础差,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和关爱,学生的思想状态和精神状态容易出现一些扭曲,这部分学生将在社会上沾染的不良习惯和行为带入校园,给校园带来了一定的危险因素,同时导致校园暴力事件频发,现阶段我校每年都会发生一到两起校园暴力事件,通过分析产生暴力事件的主要因素,就是因为学生之间的矛盾缺乏自我化解的能力,同时没有得到教师的重视,继而引发严重的后果,这对于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果教师在校园突发事件尤其是学生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工作上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不够,那么校园的和谐稳定就没有办法得到根本的保证。

3、如何提升教师应对校园突发事件的能力

(1)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升教师职业素养。

(2)将教师学习应对突发事件相关知识纳入教师培训体系,并指导教师进行自主学习。

(3)加强教师的政治敏感度。

(二)学校层面

1、学校在校园安全管理上普遍存在观念陈旧、管理落后、投入不足三大问题。

为了解除这些安全隐患,学校首先必须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配备专业消防管理人员。安排学校综合治理办公室的正式教师接受系统完善的培训工作,能够熟练使用校园消防设施。组建教师、学生干部灭火队,当发生突发火灾时,正确使用消防器材扑灭初期火灾。在校园消防队的培训工作一定不能只做表面文章,必须让校园义务消防队的成员熟练操作消防设施,能够扑灭校园初期火灾。

2、在对学生开展的安全教育上,教育手段单一,教学效果一般。

3、预形成和完善防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预警机制。

(三)社会层面

1、公开透明处理校园突发事件。

2、全力净化校园周边环境。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开发劳动力资源,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频繁发生的校园突发事件,已经成为影响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社会声誉的一大难题。面对复杂多变的突发事件,中职学校管理者绝不能畏缩、逃避,而应本着“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的态度,摸清突发事件的本质,掌握其规律,构建校园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运行机制。校园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对是个系统工程,也是复杂的动态过程,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全力支持,只有调动各方面的力量,综合治理,持之以恒,才能还校园一片祥和与宁静。(作者单位:西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危机管理探讨.职业教育研究

[2]马桂荣.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对策.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篇10

校园霸凌又称校园欺凌或校园暴力,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言语羞辱及敲诈勒索甚至殴打的行为等。具体地说,就是被欺凌的学生个人在心理、身体和言语遭受恶意的攻击,且因为欺凌者与被欺凌者之间的生理力量、社交力量等因素不对等,被期凌者不敢或无法有效反抗。

校园霸凌的欺凌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透过对受害人身心的压迫,造成受害人愤怒、痛苦、羞耻、尴尬、恐惧,以及忧郁。校园霸凌不只发生在校园,因同龄人而引起的校园霸凌也可能发生在校外,甚至在互联网上。

霸凌的种类包含肢体霸凌、言语霸凌、关系霸凌和非直接霸凌四种。霸凌是一种行为,通常会造成被欺凌者心灵创伤、扭曲,也会造成学业成绩滑落、人际疏离,甚至有可能逼迫被欺凌者产生报复性攻击行为,或使被欺凌者转而霸凌他人;但对欺凌者也有一定影响,他们成年后的犯罪率、酗酒现象比例相当高。

[ 运用方向]

1.校园不是法外之地。在依法治国的今天,校园内也要依法治理。很多学校发生校园霸凌后,为息事宁人,大都不了了之,导致校园霸凌越来越多。校@不是法外之地,要通过法律手段让霸凌者受到严惩,才能杜绝霸凌现象。

2.普法教育任重道远。中小学生之间之所以发生霸凌事件,根源在于学生不懂法,不知法,不守法;学校之所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是因为学校不习惯运用法律武器。可见,普法教育任重而道远。

3.霸凌没有赢家。人们一般认为,校园霸凌的被欺凌者是受害者。其实,欺凌者也是受害者,欺凌者成年后的犯罪率、酗酒现象比例相当高,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4.唯分数论者当戒之。在应试教育和唯分数论的冲击下,许多学校重视知识教育,轻视法制与规则教育,忽视生命、尊重与心理教育,导致校园霸凌行为频发,受害者会长期受到欺凌。

[ 习作片段]

校园本是教书育人之所,本应是学生汲取知识的乐园,但近年来的“校园霸凌”事件却给乐园蒙上了阴霾。抵制“校园霸凌”,断不是一句空话,而应落到实处。

作为学生最切身的场所,家庭承担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家长们不应一味关注孩子学习成绩,而应适时与孩子沟通,让孩子认识到校园暴力事件的可怕之处,让受暴学生及时站出来,及时走出心理阴影……

学校应加大德育力度,鼓励学生举报“校园霸凌”,同时加大监管范围,让学生安全进校,安全回家。一些地方教育部门的不作为不应成为学校不作为的理由,学校应就自身机制深刻反省,改正并强化……

进一步说,“校园霸凌”事件不能仅作为人们的谈资,更是一座警钟。发生过的事可以弥补,尚未发生的有待我们预防。司法机构并非只针对成年人,它们的执法对象是全社会,法律的空白更应及时得到填补……

尽管学生涉事者为“未成年人”,但惩罚也不可少。让涉事者真正暴露在阳光下,受到应有的惩罚,才可能让“校园霸凌”事件真正远离孩子,让学生远离伤害……

预防校园霸凌,家庭、学校、社会应各司其职,加大道德教育的同时,更要加大司法力度,将矛盾化解于无形,防患于未然,才可还给学生一片安全的蓝天,拥抱未来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