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全民健身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2-16 16:32: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加强全民健身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加强全民健身的建议

篇1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对重庆市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的供给现状做了研究分析。结论为:(1)老年人的体育需求与日俱增,但体育服务供给主体仍比较单一,两者之间存在矛盾。(2)现有的社区体育服务供给结构不均衡,与重庆市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均衡十分相似。据此,提出两点建议:(1)促进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将更多的社会力量融入进来,形成政府主导,多元发展的格局。(2)加大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供给建设力度,促进体育服务供给均等化发展。对体育服务供给严重滞后的区域实行优先发展。目的:改善重庆市老年人体育服务供给不均等现状,更好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冲突。

关键词: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供给;重庆市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以重庆市社区、养老机构等机构内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同时也对这些机构内的体育服务供给结构进行了分析。

1.2研究方法

文章以“老年人”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主题检索;再以“体育服务”为关键词进行结果中的检索(主题检索)、再以“供给”为关键词进行结果中检索(主题检索)。共检索出相关期刊文献52篇。对这52篇文献进行了重点解读与归纳总结,为老年人体育服务供给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登录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全国老龄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国土资源部、重庆市人民政府网、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重庆市民政局等政府部门的官方网站,针对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浏览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信息。

2结果与分析

2.1制度分析

国家层面上,有关老年人体育服务的制度分析:2016年6月2日,全国老龄办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2015年修正)》[1]。该法中第三十八条、三十九条中提到,建立适应老年人需要的文化体育活动服务设施和网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采取相应措施鼓励和扶持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运营老年文化体育活动设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等法律都规定了老年人享受体育服务的权利及国家和社会提供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的职责。2014年9月19日,民政部颁布《关于加快推进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建设的通知》[2],通知中将体育健身设施建设作为三大重点工程目标之一(其他两目标为加强健康服务体系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目标为:到201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5平米以上,到2020年,达1.8平米以上。2014年4月15日,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3]《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加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工作的通知》,同年4月25日,国土资源部出台《养老服务设施用地指导意见》[4],通知中提到,大力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保障养老服设施用地供给。2013年9月13日,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5],意见中提到,该意见的发展目标有:扩大包括老年体育健身在内的养老服务业全面发展;拓展包括体育健身、健康服务在内的养老服务内容。这些政策的颁布,在国家层面上保障了老年人享受体育服务的权益。重庆市内有关老年人体育服务的制度分析:通过重庆市民政局网站浏览众多相关政策法规发现,重庆市有关老年人体育服务的政策不多,多为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再结合重庆市实际情况而。2016年11月8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印发《重庆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其发展目标内包括不断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2016年11月11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印发《重庆市社会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规划中多个地方提到,改革公共服务供给制度,促进体育产业发展。2016年7月12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深化拓展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该实施意见中提出,要加强体育公共服务的配套,布局建设一批体育场馆。2014年5月29日,重庆市人民政府《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意见的发展目标为促进包括老年体育健身在内的养老服务业全面发展;主要任务包括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2013年到2016年,重庆市民政局每年的“重庆市民政局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立项的通知”中均对有关养老服务的若干项目予以立项。这反映出重庆市对养老服务的政策性支持。

2.2经费供给分析

经费预算方面,2016年3月8日,重庆市民政局《重庆市民政局2016年部门预算情况和“三公”经费预算情况表》,表中列出,老年人体育服务所归属的老龄事务的财政拨款为216.94万元,而2015年该项预算数为172.67万元;2014年为176.65万元。(2014年之前,老龄事务预算未单独列为一项,故无法统计)总体呈增多趋势。这反映出重庆市民政局对老龄事务的重视。除政府预算外,重庆市民政局也在大力支持各种社会性组织团体及个人参与到养老服务中,自2012年始,重庆市每年成立的社会性慈善组织越来越多。同时,这些社会性慈善组织、福彩公益金在养老服务中所占的比重也愈来愈大。这反映出政府在努力将以往的单一经费来源改变成多元化经费来源,让更多的力量参与到养老服务中去,进而促进养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政府在建设养老服务业的多元化资金来源,但仍未改变政府预算是主要资金来源的现状。众多的社会性慈善组织是依赖于政府的扶持才得以发挥作用。

2.3供给结构分析

体育公共服务是个复杂的系统,由体质监测服务、体育活动服务、体育指导服务、体育场地设施服务及体育信息服务等6个指标组成[6]。老年人体育服务属于体育公共服务的范畴,因此,根据研究需要,选择这6个指标对重庆市老年人体育服务供给进行分析。

2.3.1国民体质检测服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全民健身条例》均规定,对公民要进行定期体质检测。2016年,重庆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有1300万,国民体质监测抽样合格率达93%以上。重庆市的国民体质监测体系主要由各区县的国民体质监测点(站)组成。通过浏览重庆市政府网,重庆市各区县的体质监测点中,仅有江北区、九龙坡区等少部分区县设立有免费的体质监测点。其他区县的国民体质监测多由每年的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来完成。2016年11月8日,重庆市人民政府的《重庆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中提出,每年建设国民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科学指导站10个,开展经常性的国民体质监测和科学健身指导工作。此外,包括万盛经开区、大渡口区在内的多个区县正在探索建立国民体质监测中心。该中心涵盖体质检测、健身指导与咨询、项目推广等多项功能。但在这中间,针对老年人的体质检测服务尚未出现。

2.3.2体育活动服务

老年人体育活动属于全民健身运动的一部分,做好老年人体育活动服务也等于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2015年重庆市举办各类群体性赛事达2000次左右,参与人数达到1千万人次以上。与全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相比,重庆市老年人体育活动服务供给明显不足。老年人参与度较高的门球、柔力球、太极拳(剑)、广场舞等体育活动的赛事活动明显少于其他体育项目。且其供给主体比较单一,主要以政府为主。

2.3.3体育指导服务

体育指导服务的优劣在于社会体育指导员,尤其是国家级和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人数[7]。截至2016年11月8日,重庆市全市共有社会体育指导员46111人,平均每万人拥有15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较少。为此,重庆市体育局下一步将每年培训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4500名。2016年11月8日,重庆市人民政府的《重庆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中提出,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技能,确保到2020年,全市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5名以上。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带动作用,提供科学健身服务。需要注意的是,尽管现有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不足,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增速,超过了重庆市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

2.3.4体育组织服务

老年人体育服务的开展,需要以老年人体育组织为载体,展开对老年人体育活动的管理[8]。根据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深化拓展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重庆市体育局在2016-2017年将分批建设社区健身站600个,使城市社区健身站覆盖率达50%。今年建设的300个,涉及全市38个区县和基层社区。2012年,重庆市人民政府《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任务分解表的通知》中要求,到2015年,各区县要普遍建立体育总会、行业体育协会、单项运动协会等体育组织;推进社区体育俱乐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在全市80%以上的街道、60%以上的乡镇建立体育组织,提高全民健身的组织化程度。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体育组织几乎没有专为老年人而设立的。

2.3.5体育场地设施服务

老年人体育服务的开展离不开必要的场地设施,这是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的硬件保障,也是衡量政府对体育服务投入大小的最直接指标。2016年,重庆市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深化拓展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市体育局准备在2016-2017年,分批建设社区健身站600个,每年新建和更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各500个,建设乡镇健身广场50个,笼式足球场30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和全民健身中心10个。力争到2020年,我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提高到1.7平方米以上。截止11月28日,600个社区健身站中,今年内的300个已经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但这些健身站是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并非针对老年人而设立。

2.3.6体育信息服务

体育信息服务对指导、传播体育公共服务起重要作用,其载体包括网络、电视、报刊等等。良好的体育信息服务能够起到促进老年人享受体育服务的作用。近年来,重庆市体育局不断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加强网站建设,设立媒体专栏,积极利用群众身边的社交媒体来传播体育信息。2015年5月27日,重庆日报刊登报道关于“重庆体育生活”云平台(简称云动重庆)正式上线的新闻。推动了“互联网+体育”全面融合,为市民提供了便捷的体育生活服务。当日,“云动巴南”、“云动沙坪坝”、“云动万盛”、“悦动九龙”等多个区县体育生活服务平台一同上线。标志着体育信息的服务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尽管传播体育信息的媒介越来越多,但老年人因为自身认知已经与社会脱节,跟不上社会发展速度,新颖的传播媒介对老年人来说却不易接受。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城市社区老年人日益扩张的体育需求与供给主体单一的矛盾

老龄化逐渐加深,老年人的自我健身意识逐步加强,随之而来的是老年人体育服务的需求增加。但现有的体育供给中,政府仍是单一的供给主体,众多其他社会力量,是在政府的资助和扶持下才得以发挥作用。

3.1.2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供给结构非均等化

重庆市经济发展有着典型的区域不平衡特征。这种区域发展不均衡,造成了老年人体育服务供给的不均等化。不同区域、不同社区间的在经费、体质检测、体育活动、体育指导、体育组织、体育设施、体育信息分配上严重失衡。

3.2建议

3.2.1促进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

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发展政府应继续降低老年人体育服务市场准入门槛,把社会组织力量及私企,个人等融入到体育服务市场中;形成政府主导的多元化供给格局。

3.2.2加大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

篇2

各位专家、同志们:

非常感谢大家在百忙中参加今天的座谈会。刚才,聆听了各位专家、教授的高见,大家关于增进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问题的分析和对策建议,对我们启发很大,深受教育。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并和教育部门一起,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大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力度,为全面贯彻胡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进一步增进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作出积极的贡献。

结合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我们体育部门在贯彻落实总书记批示精神,切实重视青少年体质健康,努力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方面将积极采取以下10个方面30条措施:

1 把学校体育真正摆上体育工作的重要位置

1.1体育部门将坚决按照胡总书记1月7日重要批示的要求,从国家富强和民族昌盛的高度,进一步把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摆上体育工作的重要位置。体育工作的宗旨和根本任务是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增强青少年体质,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是国家的百年大计,更是体育部门义不容辞的重要任务。学校体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大事,也是体育工作的大事。青少年和儿童人群,既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重点对象,也是竞技体育优秀人才的后备力量。各级体育部门要切实提高认识,真正把学校体育摆到体育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

1.2省体育局将与省教育厅尽快联合制定《关于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推进课余训练的意见》,针对学生体质和课余训练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强有力和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

1.3在体育工作中,进一步加大学校体育工作的力度,保证学校体育工作有计划、有部署、有投入、有指导、有检查、有考核、有评估、有激励,使体育部门加强学校体育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2积极支持学校体育设施和体育组织建设

2.1对列入当地新“四个一”体育设施建设规划、并向社会开放的学校新建体育场地设施,可在基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补助资金中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

2.2在城乡社区规划建设全民健身设施时,建在符合条件的学校中的,可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给予一定的补助资金。

2.3在中、小学积极发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青少年奥林匹克体育俱乐部,体育部门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给予一定的扶持。

2.4对苏北经济薄弱地区学校,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和体育基金会资金有重点地补助一定的体育器材。

2.5继续推进体育传统校建设及足球后备人才重点学校建设,体育部门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

3深入开展“体育进校园”活动

3.1优秀运动员进校园。组织优秀运动队到基层学校进行表演、比赛、交流和联谊活动,宣传体育文化,增强体育的吸引力,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3.2专项体育指导进校园。各单项体育协会选派优秀教练员定点联系学校,辅导学生进行课外活动和课余训练,养成良好锻炼习惯。

3.3将高层次体育比赛引进校园。利用学校的体育场馆,体育部门与学校联合举办国内外体育比赛,大力营造校园体育氛围,活跃校园体育生活。

3.4科学健身知识讲座进校园。体质监测车经常到校园为学生进行免费检测,并组织体育科研和科普人员到学校开讲座,宣讲青少年科学健身知识。

4共同做好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相关工作

4.1《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体育部门将与教育部门联合进一步做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统计、年报和抽查工作,以促进标准的实施。

4.2帮助并指导学校建立和完善体质测试站,为学生提供规范、科学、方便的体质测试条件。

4.3组织有关专家学者深入研究青少体质及相关学科问题,为学生开出运动处方,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锻炼。

4.4加强学生体育健身知识的宣传普及,江苏体育网、《扬子体育报》开辟学生健身咨询专栏,为学生进行咨询服务。

5切实重视学校体育的科学研究工作

5.1把学校体育科研列入体育科研的重点课题,每年立项,给予一定的课题经费。

5.2组织体育及相关学科的专家,帮助学校教师开展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质健康专题研究。

6支持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和裁判员建设

6.1优秀退役运动员推荐安排到学校任教,支持学校的体育师资建设。

6.2积极支持学校借用、聘用、调用体育系统裁判员、教练员,为学校体育工作服务。

6.3体育系统有计划地为学校培训专项体育教练、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竞赛管理人员等体育专业人才。

7积极办好高校优秀运动队

7.1扩大省、市与高校联办优秀运动队。继续巩固、完善并扩大高校办省优秀运动队。学习南京工业大学创办省女子垒球队的成功经验,继续试点河海大学办女子手球队,江苏工学院办女子曲棍球队,江南大学办男子棒球队,淮海工学院办海上、散打,南京中医药大学办武术套路,苏州大学办男子手球、女子举重、现代五项、跆拳道项目。鼓励其它有条件的高校创办省、市运动队。以教育部门和学校为主进行日常管理,在招生、场馆建设等方面给予优先。省体育局在编制、人员经费、训练经费、场馆建设补助、教练员选配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鼓励支持高校、中学创办市(县)代表队。对省、市队校办优秀运动队在全运会上取得的成绩,将加倍计入该校参加省运会高校部比赛代表团的成绩。

7.2积极支持学校办高水平运动队。高水平运动队代表省、市体育系统参加比赛的,省、市体育局给予训练补助和比赛成绩奖励。

8推进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

8.1按照《体育法》及其它有关法规规定,促进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积极做好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试点工作,切实研究解决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管理、安全、相关经费等问题。

8.2积极把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进学校,活跃学生体育生活,推进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

8.3体育系统的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可以与学校共享,对学生免费或优惠使用。

9探索建设特色体育学校

9.1积极创造条件,建设特色体育学校。特色体育学校以普通学校为依托,以普及为宗旨,开展适合青少年活动、并深受青少年喜爱的奥运项目、非奥运项目及其它传统体育项目。每个学校开展1-2个特色项目,形成活动的氛围、活动的队伍、活动的传统,达到较好的活动水平。市、县也要创造条件创办具有当地特色的特色体育学校。体育部门对特色体育学校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

9.2组织协调支持教练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对参加特色体育项目活动的学生进行辅导。

10大力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KH*2][ST]

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是面向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体学生的一项大型群众性体育活动。体育部门要积极配合学校广泛开展这项工作,丰富活动的内容,增强活动的吸引力。

10.1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联合办好青少年体育夏(冬)令营。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使之成为寒暑假学生体育生活的重要阵地。体育部门对传统学校举办的夏(冬)令营比赛给予奖励。

10.2继续开展全省中小学生“冬季三项”体育活动。以班级、学校为单位开展踢毽、跳绳、长跑等活动,举办三项活动的通讯赛,进一步丰富学生课余体育生活。

篇3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我国是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国家,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的状况在素质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农村教育的基础在于农村教师队伍。农村教育的成功与否的前提取决于教师队伍是否能够满足广大农村学子的广泛要求,能否适应时展的潮流。由于本人从事教育工作已十年有余,在广泛的教学实践中深刻认识到现在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并以此为根据提出自己的一点建议,以便广大教师队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事业,能够实现农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河南省商丘市的农村学校体育教师。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调查对象和研究内容的要求,本人参阅了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体育学、学校体育学等相关的书籍,另外,本人还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书籍库,中国教育网等网站检索获得一定数量的网上资源,并对以上资料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分析,从而了解教师队伍的宏观结构。

2.问卷调查法。通过搜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研究的内容和目的,初步制定、设计问卷的调查内容,拟出初稿,并经过进一步的审核修改、补充完整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教师队伍的年龄、教龄状况,教师队伍的学历,教师队伍的工作量,待遇等问题。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95份,有效问卷70份。

3.数理统计法。将所测得的原始数据采用EViews软件进行统一处理,然后对所有的数据进行数理分析。

4逻辑分析法。对所得数据出现的问题展开科学的讨论与分析,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使论文结果更客观可靠。

三、结果与分析

(一)商丘市农村初中学校体育教师的年龄与教龄现状与分析

1.教龄在五年以上的教师站到90%,教龄1-5年的教师人数最少。年龄长说明他们对体育教学应经积累了不少经验,对以后体育教学工作很有利。

2.从教年龄状况。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和创造力表现的最佳时机是35-45岁年龄段。因此,理想的年龄结构应该是中老青结合,中年居多。而调查数字说明:目前商丘市农村地区初中体育教师青年教师占多数。

(二)农村体育教师的配备状况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师素质、教学水平的重要方式。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规定:“中学每六个教学班配备一名体育教师”。①据抽样调查,商丘市农村地区初中体育教师与班级比例为1:8.2,低于国家平均线,仍有较大的体育教师缺口。

(三)农村体育教师的学历状况

体育教师自身学历水平高低是提升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之一,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素质教育,就必须具备有一定数量较高学历、知识丰富的专业体育教师。据统计,商丘市农村地区中学的体育教师中:48.4%为本科学历;51.6%为大专学历;研究生学历与中专学历都没有;兼职体育教学情况已经不存在。

(四)农村教师的工作量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较大,他们中大部分人,在承担全校的体育教学工作之外,还要承担全校的课间操、课余训练等其它体育活动。有能力的体育教师还要从事教育学生的工作。

(五)农村体育教师的待遇状况

体育教师待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师队伍稳定的发展。调查结果显示体育教师工资1500-2000元的为73.7%;800-1500元为15.8%;2000元以上的为10.5%。从工资待遇上看,农村体育教师的待遇一般,不过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工作量极大,除了要从事学生的体育教学工作以外还得为早操、课间操、体育队训练等工作负责,总体工作量较大。于是有许多农村体育教师纷纷选择跳槽,体育教师流失状况不容乐观。

四、对策、建议

(一)充实和稳定体育教师队伍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立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解决农村学校体育师资的短缺问题,提高农村学校体育教师队伍素质的重点之一。”于是要求学校适当提高农村体育教师的薪金待遇,扩大教师规模,减轻教师压力,以充实稳定农村体育教师队伍。具体办法有:一是加大宣传力度,鼓励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学任教,为农村教育补充新鲜血液,做贡献;二是从各方面提高农村体育教师的待遇,完善各种机制,缩小农师收入差距;三是为现在农村体育教师创造条件,考虑到体育教师工作的职称评定、教师评价等方面适当放宽政策,减少农村体育教师际困难,建立一支稳定的农村体育教师队伍。

(二)重视农村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加强教师培训工作

具体到商丘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培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组织学习体育当前的素质教育基础理论,认真学习《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学校例》等有关体育文件,学习体育专业业务知识,相邻学科知识的学习,学科前沿新知识,拓展专业知识结构,提高体育教育理论水平;二是建立适合商丘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教师培训的培训模式;三是各区县教育局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体育教师到各进行学术研讨,这也可对年轻教师言传身教,提高年轻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

篇4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社会体育专业;教学模式;实践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7)03-0115-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students, the social orientation and health as the main line, in view of the existing social sports specialty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the paper constructed multi-level training course experiment, field practice platform and diversified training methods, multiple security mechanism for social sports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of support structure,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social sports specialty.

Key words: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social sports major;teaching mode;practical education

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并相对理论教学独立存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总称[1]。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2],成为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体育专业着重培养的是社会应用型实用人才,对学生的实践技能要求较高,可以认为:实践教学环节在社会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中至为关键,实践教学的效果直接决定了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目前,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严重滞后,已经成为制约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必须建立新的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

1 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国内高校的调研情况来看,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普遍存在着课程设置滞后、实习机制固化、创新创业不力等突出问题,具体可归纳为“四个缺乏”,阐明如下:

1.1 实验课程内容设置缺乏自身专业特征

鉴于历史原因,我国许多院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方案及教学环节安排都是借鉴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体系制定的,课程体系和体育教育专业基本上是一致的[3]。课程设置通常是在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与运动人体科学等已有课程基础上进行筛选组合而成,导致课程内容往往是各专业现有课程的一个“拼盘”[4],缺乏自身的专业特性。受此影响,社会体育专业很多实验课程内容仍然没有摆脱以竞技为序设置知识点的格局,例如运动前后尿液红细胞、白细胞、蛋白质的测定,无氧功率的测定,反应时的测定;动作稳定性测试,深度知觉测试;短跑动作技术分析;血乳酸的测定、血尿素的测定、尿肌酐的测定等等,这些涉及运动训练范畴的基础实验内容与社会体育专业应用环境较为疏远,所学与所用彼此脱节,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关注度和主动性。

1.2 实验课程的实验内容缺乏逻辑串连

社会体育专业实验课程主要涉及体质健康监测与管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伤害防护与治疗、体育心理学、运动营养学、体育健身理论与方法、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等普遍开设的基础学科,每一门课程都有对应的实验内容,并且有些课程还有课程设计环节,最后还有专业综合实验,综合进行实践能力的训练。但是各个实验内容往往局限于每一门在授课程的认识区间范畴,无法将本专业内相互联系的课程内容贯通起来,使学生学习后对核心概念仍缺乏深刻理解,重要知识能力没有得到有序提升。例如对于社会体育专业核心课程内容――运动处方实验,上述课程都不同程度与之涉及,虽然在讲授上各有侧重,但反映在实验课内容上几乎没什么差异,都是依据运动处方的几个要素设计实验科目,针对性不强、实验内容简单重复、耗费人力物力不说,实验效果可谓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好似一份丰富的菜肴却被做成杂乱的食物拼盘,胃口全无,还浪费了食材。

1.3 创新创业活动和教学实践环节缺乏有机融合

就现实而言,大部分高校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尤其是全民健身上升国家战略新形势下校内校外实践环节结合不够,与服务对象、服务环境脱节。例如国民体质监测及结果分析、慢性病运动干预的指导、不同人群体力活动水平建议、体育赛事项目策划、拓展与户外运动实施方案等这些与社会密切的实践科目要么蜻蜓点水,要么无的放矢,这样一来,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专业素质及其职业准备密切相关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明显缺失,难以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背景下市场对社会体育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现实要求。

1.4 实践教学评价与考核缺乏严格要求

就调查来看,多数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列入教学计划的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比重、比例并不低,但从结果来看,普遍反映本专业实践教学效果不佳。实践教学内容陈旧落后、实践教学平台单一、教学模式僵化该是主要原因。尤其体现在实践教学考核形式单一,考核要求简单,缺乏对专业能力培养效果严格要求,缺乏对实践教学环节真正有效的激励机制等方面,学生不够重视,教师干起来也没有成就感,最终造成实验教学缩水,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走形式,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要求降低甚至被忽视,严重影响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整体质量。

2 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2.1 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理念

新形势下社会体育专业要以学生为本,以社会为指向,以健康为主线,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教育教学思想[5],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抓手,做到实践能力与专业素养、职业素质协调发展,建立新的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2.2 建立“四多一体化”的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平台

依照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理念,建立多层次、多样化、多领域及多重性的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大平台,有效提升专业竞争力及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见图1)。

2.2.1 多层次课程实验

多层次课程实验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社会体育专业课程实验可分为以下几类:

1) 基础性实验课程类。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和体育保健学等代表课程的基础实验。例如骨、关节、肌肉以及心脏和肾脏等的解剖,人体安静和运动时血液、尿液、汗液成分的测定,心、肺功能的检查与分析以及运动损伤常规检查方法等实验。这些基础性实验作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必备的人体机能及运动科学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突出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在实验教学中的重要性,通过基础性实验课程阶段的学习,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实现从基本理论到基本技能的过渡。

2)综合性实验课程类。这些实验往往包含一个复杂系统,需要综合运用基础性实验所培养的能力和专业基础知识才能顺利完成一个实验任务[6]。例如包含体成分、骨密度、平衡能力、运动负荷评定等系列实验构成的人体动态体质测评,需要了解影响人体运动能力的各种内外因素,根据各个实验环节基础数据导出、汇总、分析才能得出结果。这类实验在培养动手能力的同时,着重实验全程的综合调控,这些实验可以为下一步学生进行相关主题课程设计打下实践基础。通过综合性实验课程阶段的学习,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实现从基本技能到综合应用的转变。

3)设计性实验课程类。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备理论应用能力、实操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多种综合能力,社会体育专业所涉及的这类实验范畴其实验内容往往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例如健身人群膳食调查与营养配餐方案、健康评价与运动处方、拓展与户外运动组织方案、赛事筹划与运作设计这些实验科目都可归为此类。这些实验不仅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综合性专业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经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具有很大益处。通过设计性实验课程阶段的学习,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实现从综合应用到项目开发能力的融合。

4)创新性实验课程类。@一层次的实验实际上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的科研项目研究,导师可以给出研究方向,课题选题、课题内容完全由学生自主决定,研究成果具备一定社会效益及经济前景。例如国民体质监测测试软件系统改善研究,运动介入亚健康的预防与评估、慢性病与运动促进的量级关系、全民健身运动的分级界定以及约球吧软件的开发等等,这些创新性实验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创造条件,突出学生的个性培养,为具有社会体育科技创新潜质的学生提供施展机会及环境(实验仪器设备、场地器械、创新创业基金)支持。通过创新性实验课程阶段的学习,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实现从项目开发到创新创业能力的跃升。

2.2.2多领域实践学习平台

社会体育专业涵盖体育基本技能、体育综合素质、体育创新思维三个层次的实践能力训练,为此搭建的实验室(或实验中心)、校内外及与社会共建实训基地、创新教育基地,是社会体育实践教学体系中基本技能、综合素质、创新思维训练,特别是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重要支持平台,其作用显而易见。

根据社会体育专业的特点,一是由实验室(或实验中心)组织学生,利用每年全国国民体质监测、每年9-12月国家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及教职工体质测试工作进行实践;利用大型校运会举办对大学生身体机能进行监控,结合所学推拿按摩,进行运动损伤与康复实习,拓展课程学习内容,保证学生基本技能和方法的训练;二是利用校内外及与社会共建实训基地,让学生直接参与校内所有场馆的对内、对外经营管理和项目运作,广泛参与校内外赛事、群体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利用创新教育基地提高其实践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创业经验与素质,使学生在真实的实践当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2.2.3 多样化实践能力培养途径

实践教育相对于理论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形式多样化且必须具备开放式实践教学管理环境,随时满足实践教学需求[7]。鉴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宽口径多维度导向,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实训、实习实践教学应打破传统整齐划一集中化模式,依照学生不同专业方向及职业倾向,内容设置可供选择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模块,组织形式上采用集中与分散相互结合,有的放矢,学以致用,通过实训、实习实践教学阶段的学习将专业实践、社会需求、职业取向结合起来,并在整个实践锻炼过程期间,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8],把大学生参加创新活动科研活动作为其完成学业的一部分,纳入大学生成绩的考查,给予学分奖励[9],在此基础上创造条件,让学生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早进团队[10]。根本解决实习期闲而无事的现象,基于能力递进切实提高社会体育应用型人才培训质量。

2.2.4 多重性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新形势下,高校应该转变传统上“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专业发展观念和模式,更加重视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并将其提升到与理论教学同等的地位[11]。首先在社会体育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提高体育实践课堂的有效教学。主动适应和配合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融合。实现自身专业的成长与发展。其二在制度上确立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全学程四年一贯制,不仅落实培养方案有关实践教学学时、学分及其所占比例,更重要的是必须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课内、课外协同发展,整合相关教学资源,通过多重性社会网络协同作用,形成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流程中的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整合的集合链优势;其三,倡导产学研结合,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依靠自身的优势和渠道,通过联合的方式,建立各具特色的校外学生实践、实习基地,并给予部分资金支持,发挥和巩固学校和行业部门既有的联系,通过多种组织形式,很好地将体育与专业、社会、职业取向结合起来,根本改变社会体育专业实习难、实践弱化问题。

3 结语

实践教育是以实践教育的思想理念为指引,通过课堂内外的各个教学环节,构建和创新实践教育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7]。本研究提出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为指向,以健康为主线的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理念,通过搭建多元化实践教学平台、营造激励性创新创业环境,对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有益探索,旨在建立新的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模式,从而为解决当前这一重大难题开拓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肖伟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4):81-84.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司函〔2001〕4 号)[Z].2001.

[3]曲洪刚.职业素质培养下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5,23(23):45-47.

[4]田雨普.社会体育专业教育的困惑与抉择[J].体育与科学,2009, 30(6): 68-70.

[5]付坤,李静,高青,王金国,凌振宝.高校工科类专业创新实践教育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7):221-255.

[6]刘小河,马洁,管萍,付兴建,刘丽华.自动化专业“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10):27-30.

[7]管芳,胡鸿志,郭庆.面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育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2):17-19.

[8]汤佳乐,程放,黄春辉,曲雪艳,徐小彪.素质教育模式下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88-135.

[9]王伟伟,董利飞.浅谈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教育时空,2011(4):221.

篇5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真人秀”节目 优势 需求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9―0093―04

事物的发展总是伴随着时代的步伐、跟随着时代的节拍,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被时代的浪潮所淘汰,以此来站稳脚跟,并逐渐壮大力量。在全球化的今天,作为本土的、传统的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亦是如此,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如何在西方体育大肆“入侵”的情境之下让我国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传承下去,如何使其更好的融入现代化的大潮中并能够更好的发展?这是需要迫切思考且解决的问题。在当下,全国各类“真人秀”节目的势头愈来愈烈,从1998年央视开播《城市之间》,到奥运前后《武林大会》《武林风》《奥运向前冲》等栏目的火热播出,再到现在《中国星跳跃》等节目的热播,再次掀起了体育类“真人秀”节目的制作热潮。体育通过电视媒体得到了有力的推广与传播,这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来说,正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有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在如此激励的市场竞争下“真人秀”节目的发展也需要独特的视角进行创新,从而赢得一定的效益与影响。本文试图从分析二者供需开始,探讨二者结合的可行性,期望为“真人秀”节目提供一个新鲜的视角,更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探索一条与时俱进的发展之路。

1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优势

1.1 内部优势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从它诞生那天起,就带有浓郁的民族气息、民族风格,并向人们展示民族风貌和民族精神。它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是我们在运用与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过程中一笔巨大的财富。

1.1.1 多样的形式与内容

根据1990年出版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一书统计,截至当年,通过广大体育工作者所收集、整理到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就多达676项,无论是从整体还是从单个民族或单个项目来看,它都展现出丰富又绚丽的文化色彩。例如射箭,我国少数民族中就有28个民族有着射箭的传统,而且每个民族都各具特色。在蒙古族,射箭与摔跤、赛马,被称为“男儿三项游艺”,它的射箭分为静射与骑射,比赛时射手们都身穿彩袍,脚蹬马靴,以中靶多少来评定胜负;在藏族,有“不射箭不能见英雄”的谚语,它们将射箭活动的组织领导者称之为“箭头”,在每年端午节前后举办射箭比赛;在苗族,有“射背牌”的活动,背牌是苗族姑娘的绣制装饰品,在开展射背牌活动时它也是择偶的信物,被射中后,如果姑娘中意会将背牌送给射箭的小伙子;在满族,射箭活动的名目繁多,有骑射、步射、追射,还有射柳条、射香头、射月子、射鹄子、射米团、射镞、射兔等;在东乡族,有“一马三箭”,在100米左右的距离内设一目标,乘快骑连射三箭,以击中目标的环数记优劣;在珞巴族,“碧秀”很流行,也称为“响箭”,由于特殊的制作,射出箭后会发出“呜呜”的声音,它是在深山密林中狩猎时寻找伙伴用的信号。同时,每个民族项目内容也丰富多彩,如土家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就有摆手舞、打飞棒、踢毽子、抢贡鸡、扁担劲、抱磨盘赛跑、抵杠、跑泽田、搭撑腰、肉莲花、撒尔嗬、茅谷斯、摇旱船、舞板凳龙、舞草把龙、地龙、双虎凳、跳红灯、脚踩独木穿急流、拔地功、倒挂金钩、玩抱姑、高脚马、漂滩、拣子等40多项体育活动。

1.1.2 深厚的历史渊源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主要是在人们日常的生产劳动、传统的宗教祭祀活动、军事活动和闲暇娱乐活动以及一些在对英雄和祖先的崇拜中而形成的传统项目。如维吾尔族的“达瓦孜”,就是为了纪念踩绳上天、为民除妖的英雄乌布力;彝族的摔跤,相传源于三兄弟模仿牛和羊打斗,兄弟三人玩得高兴,从此便逐渐流传开来;满族的拉地弓,是满族人民在农业生产间歇时普遍开展的一项较力型活动;侗族的舞龙头,是侗族人为龙神超度,愿龙神保民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进行的祭祀活动;哈萨克族的“姑娘追”、壮族的“抛绣球”、瑶族的“踏歌”等都是为青年男女集体交往或求爱时的活动。不难发现在众多的项目中,很多都是附于其传统节日或祭祀活动中,还有的是为了“娱神”,有的是为了“娱己”,有的二者兼有之,且每个民族的各个项目都有着自己历史渊源与特殊意义。如在纳西族射箭,被称为“内窝扑”,它是每年正月初九和十二祭天时所行的祭礼射,为保安宁和驱邪之用。而在鄂伦春族中,射箭被称为“夏巴楞”,是狩猎的主要手段。在西南少数民族中射箭还有“石弓之桑,黑水之矢”的美称。这些有着悠久历史、丰厚内涵的传统活动都孕育着自身的文化传统与特色,在发展与流变的过程中,呈现出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1.1.3 多元的价值功效

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特陛,赋于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多重的价值功效。在漫长的生产劳动与社会生活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逐渐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等融为一体,不仅在生产生活、强身健体、娱乐身心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在促进民族团结、发展民族经济、提高民族自信心、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等方面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更在各个领域中起着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如地区间或民族间的节庆活动、体育赛事,他们交流情感、互通友谊,不仅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也给不同民族的人们提供了交往的机会,各族人民通过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形式交流彼此间的技艺、文化、思想,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和祖国的统一。通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所体现出各民族人民的生机活力,也充分显示了我们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

1.2 外部优势

1.2.1 政策支持

早在1981年,国家体委、国家民委在全国少数民族体育工作座谈会上就明确指出:“要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积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与近代体育活动,提高少数民族的健康水平和运动技术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促进民族团结”,同时还提出了民族体育工作方针是“积极提倡、加强领导、改革提高、稳定发展”。从国家层面保证了少数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1995年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12条明确提出:“积极发展少数民族体育,在民族地区广泛开展以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为主的体育健身活动。”进一步明确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性。

2006年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印发的《关于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民族传统体育是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是促进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民族工作部门每年要从民族工作经费中安排民族传统体育专项经费,体育部门每年要在体育事业经费中专门安排民族传统体育专项经费,用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事业。”这不仅从政策上给予鼓励更是从经费上也给予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全力的支持。

2012年7月,在国务院颁发的《少数民族事业“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着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满足各族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加大民族地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力度,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依托少数民族重大节庆活动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这些政策的支持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也为其引入“真人秀”节目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1.2.2 群众基础

随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逐渐得到重视,各地区各民族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也愈来愈频繁。各民族内、民族间的小型运动会、单项运动会每年都有举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业、与电视传媒、与重大赛事等的联姻,也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得到了有力的推广与传播,人们对它的概念也越来越清晰。如湖南湘西、湖北恩施等少数民族自治地区,他们将传统体育融入到旅游业中,几乎每个景点都设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表演节目,尤其是很多互动的项目,游客们亲临其中感受乐趣。每4年一届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自1953年发展而来,截至2011年,已举办了9届,它是属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最高盛典。该项赛事以其民族性、广泛性和业余性等特色,已成为全国较有影响的大型综合性体育运动会之一。这些活动与赛事给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群众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将日益普及,其趣味性将更具吸引力,它不仅能锻炼身体、调节心理、修身养性,又能结合各民族性格特点,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浓郁的民族特色赢得社会的广泛喜爱和重视,甚而被更多民族所接受和习练而成为一种群众性的体育活动。

2 “真人秀”节目的市场需求

从哲学的角度讲,任何新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要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前进趋势、并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引入到“真人秀”节目中,当然也要符合这个市场的规律与发展趋势,并能够通过完善自身条件、着眼长远发展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2.1 受众需求

“真人秀”节目的受众一般分为两种,一是参与者,二是观众。对于参与者需求来说,很多是为了体验与释放,为挑战自我、展示个性、在节目中过把“镜头瘾”,为自己的业余生活增添新的乐趣,“真人秀”节目为他们提供了展现自我的平台。对于观众需求来说,主要表现为社会互动需求、自我共鸣需求、娱乐缓释需求三个方面。在当今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社会竞争压力不断加大的大环境下,人们渴望在业余生活中寻求一种新鲜又轻松的娱乐休闲方式,同时又能得到精神世界的满足。由于生活习俗、地域与民族的差异,少数民族之间,尤其是少数民族对于汉族都充满着神秘的色彩。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对大多部受众来说,还是一种新颖的事物,它在“真人秀”节目中的运用,就如即将揭开面纱的楼兰女王一样,必将吸引广大受众的目光。例如,大众所熟知的项目――秋千,普遍流行的一般为两条绳子和一个吊板的单人秋千或双人秋千。而土家族和苗族还有同时可坐8个人的"八人秋”,其形制像大纺车;傈僳族、仡佬族、羌族、壮族等有四人秋千;彝族、哈尼族、壮族、苗族等有磨秋,其形制类似于天平,运动起来如磨盘旋转。

这些内涵丰富、趣味性强,且不为人所熟知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引入,不仅能为节目本身增添神秘色彩、增加吸引力,更能让参与者和观众从体育项目中体验到与众不同的乐趣,同时,也能从中领略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

2.2 节目发展需求

1998年央视5套开播的《城市之间》、2007年开播的《武林大会》;2004年河南卫视开播的《武林风》;2007年到2008年间湖南卫视开播的《奥运向前冲》《勇往直前》《智勇大冲关》;2013年浙江卫视开播的《中国星跳跃》等。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体育“真人秀”节目以自身的独特魅力愈演愈烈,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大、受众的需求增多以及“真人秀”节目自身的发展,它必将要逐渐走向改革与创新之路,挖掘本土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作为电视节目的主线和支撑,以此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具有吸引力的电视节目需要丰富的创作资源与独特的创作视角。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具有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能够给“真人秀”节目注入一股新鲜的源泉,它丰富的项目与形式也为节目的制作提供了广泛的空间与创作的资源。如流行于壮族、侗族、仫佬族间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抢花炮”,被称为“中国的橄榄球运动”。一场比赛有两个队参加,每队上场人数不得多于8人或少于5人,它的场地要求很简单,一个足球场就可以代替,规则跟橄榄球规则相似,队员之间可以相互推拉、搂抱等身体接触。有趣的是,无论何方抢得花炮,可用传递、掩护、假运动、奔跑等方法,力图攻进对方炮台区;另一方可用拦截、阻挡、追赶、搂抱(合理部位)、抢截等方法,抢到花炮和阻止持花炮运动员前进。“抢花炮”活动较为简单,制作成本较低,而且对抗性与趣味性较强,参与面较广,能有效的吸引观众。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娱乐性强,能吸引大众的参与,竞技性强,能增加项目的刺激性,健身性强,能强身健体达到养身的目的,简单易学,能更好的普及与传播。体育“真人秀”节目走的是草根路线,它所追求的格调是雅俗共赏、老少咸宜,它竞技和娱乐相结合的方式容易被当代的电视观众所接受和喜欢,对于电视节目策划、制作来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有着取之不尽的文化宝藏和具有无限的生命。

2.3 效益与影响

据CSM媒介研究数据显示,自1998年《城市之间》开播,到2005年改版后重返央视,它的收视率与收视份额一直名列前茅。1998年到1999年,中央电视台制作并播出了几十期中国版的《城市之间》节目,全国曾有16个省、市、自治区以及香港、澳门地区的42支代表队参加了比赛,现场观众达8万人次,电视观众达12亿人次,创下CCTV-5收视率第一的记录。湖南卫视的《智勇大冲关》节目,自2008年9月1日开播之后收视率便节节攀升。在开播后不久收视率就跃居全国同时段节目排名第二位,在全国同时段的收视份额超过了4%。2013年4月刚开播的《中国星跳跃》首期收视率就达到了1.68,在同时段排名第三。由于体育本身所具有的不可预见性与轰动性以及参与性与趣味性,使得体育“真人秀”节目陪受观众喜爱。但是,要实现节目的全民公益性,就必须做到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实现与经济效益的相互统一,力求实现最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为本土的、传统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当下火热的“真人秀”节目,它们本身就是热点与卖点,加上二者的结合,更是一个全新的盛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真人秀”节目中的合理运用,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播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它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与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

3 建议

目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真人秀”节目中运用并不是很广泛,在执行过程中一定会有很多困难需要去克服,作为新事物引入“真人秀”节目中也是一种挑战。例如如何应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电视大众文化的磨合,如何在“真人秀”节目中展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真、善、美”独特的一面,如何面对市场竞争将节目更长远的发展下去等问题。首先,作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真人秀”节目,立足自我,创新求异,突出特色。要对自身有一个清楚的定位,要立足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上,尊重少数民族体育的特殊内涵与文化特色,在运用中达到“和而不同”、“”的效果。由此来突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色,为“真人秀”节目增添新意。其次,优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色项目,让其进一步完善化、规范化与标准化,同时,民族服饰的修饰、民族语言的融入、民族歌舞的插入等,让其更有少数民族特色,更有新颖,充分发挥自身的得天独厚的特点,吸引更多的群体的注意从而参与其中。最后,特别注意的是要警惕一味的追求利益跟风陷入低俗、庸俗之中,要注重节目的品质,借鉴其它“真人秀”节目成功的经验。在保持二者特色和本质的前提下,发挥各自的优势,争取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国体育博物馆国家体委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0.

[2]寸亚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特征与功能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5).

[3]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4]郝勤.中国体育通史.第六卷[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5]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Z].1995.

[6]胡毅力.中国民族信息年鉴[C].中国民族信息年鉴编辑部,2006.

[7]国务院.少数民族事业“十二五”规划[Z].2012.

[8]高亚琴.浅谈电视节目受众的需求及受众心理[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1(3).

[9]徐万邦.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和功能[J].宁夏社会科学,2003.9.5: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