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16 16:32: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乡村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休闲作为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的部分,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体现出人们的一种新的生活态度。美国专家弗瑞戈比提出:“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的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张惠娣(2004)指出“休闲文化是将休闲上升到文化的范畴,指人在闲暇时间内,为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而处于的一种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构建的一种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乡村休闲旅游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通过渗透、融合、凝聚、熏陶、感知等多种形式影响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及经济的动力源泉。张祺等(2009)提出休闲文化在大多数农村尚处于自发萌芽状态,但农村休闲文化蕴涵着强劲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因此应重点发展农村休闲经济,其包括休闲农业、休闲旅游、休闲体育三个方面领域。吴建华(2009)认为乡村旅游文化可以分为健康的饮食文化、特色的田园文化、民俗文化及乡村市场文化。林雪涤(2013)认为农村休闲文化主要有四种类型:民俗民乐型、休闲娱乐型、农庄采摘型、主营经济型。因此,众学者认为通过各不同的休闲方式,激发并提高人的生活热情和意志,促进身心健康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休闲文化就是人们在休闲时间所创造出的休闲观念、态度、方法和休闲方式。乡村休闲旅游能够强身健体、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农村健康稳定的发展、推动农民回乡建设以缓解城市就业压力都有巨大的作用。乡村休闲旅游文化的研究还可以从主体、客体与介体的角度来分类,从主体来看,包括旅游者休闲旅游的行为文化、消费文化、参与文化等;从客体来看,旅游产品文化、企业及经营文化、生态文化等,如浙江富阳的龙门古镇孙权故里,有老街文化、厅堂文化、弄巷文化、宗祠文化、古镇庙会、砚池文化等;从介体来看,包括民俗文化等,因此,在研究休闲旅游文化过程中,尤其是浙江省,不得不考虑的因素还有城市文化的冲击、杭派文化的熏陶、浙商文化的影响等。
二、智慧乡村休闲旅游文化的构成要素及特征
我们的社会正从信息时代步入智慧时代,新的应用技术与新一轮技术革命使对旅游者旅游信息与文化有更高层次的需求。游客获取旅游信息的方式、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乡村旅游文化的体验都得以改变,因此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契机。对于游客来说,作为旅游吸引物的乡村和乡村休闲旅游文化,包括乡村的方言、着装特点、生产生活方式、老的建筑、特别的饮食、不同的节庆与礼仪、千奇百怪的禁忌等等,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是最具的潜力的旅游资源。比如浙江桐庐的环溪村,作为三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坐落在著名的天山岗山麓,清澈的天子源和青源两条溪流汇合于村口,其素有“门对天子一秀峰,窗含双溪两清流”的风貌写照,作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古村落之一,拥有著名的爱莲堂、尚志堂、安澜桥、保安桥等众多古建筑。休闲旅游文化在智慧旅游时代将更深刻地影响着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而旅游文化是乡村旅游业的精髓与核心,是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强大引擎,也是乡村旅游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随着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乡村居民和旅游者也日益感受到文化要素在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乡村休闲旅游的整个过程中,无时不渗透着文化因素。旅游的宗旨是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不断追求与满足,没有文化介入、没有真正参与休闲旅游活动的休闲旅游不能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休闲旅游。乡村休闲旅游文化不再是乡村旅游的附属品,而是决定着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和成败的关键,同时也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对于缩小城乡文化差距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乡村休闲旅游文化的建设与宣传可以弘扬中华传统、传承优秀的乡村文化。
三、智慧乡村休闲旅游文化的宣传的重要意义
随着大众休闲旅游时代的到来,在对乡村休闲旅游需求多样化、层次化、个性化的潮流下,游客越来越需要更加方便快捷的信息和文化服务,更多的乡村自驾、散客、个性游客将成为潜力较大的旅游市场,旅游产业本身就是一个信息相对密集型的产业,对信息查询和信息共享有着根本性的需求。智能移动客户终端的APP应用如客房预订、机票预订、线路预定已经十分普遍,随着现代无线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云技术、数据处理已经被运用到旅游产业的之中且越来越普遍,可见,信息技术是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实现可持续、智慧化发展的关键力量。随着云计算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的概念逐渐被人们悉知,智慧乡村的概念也应运而生。智慧化的文化宣传不但有利于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更加方便于休闲旅游地形象的传播与文化的传承,对于休闲旅游地的形象产业属性定位与价值提升有着不可低估的巨大潜力。
四、智慧乡村休闲旅游文化的宣传平台建设
最早是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率先引用数字化技术在古迹保护上,使用数字化产品,包括图片、文化场景展示、3D情景体验、互动游戏等。数字化是将各种信息转换成计算机可以读取的数字数据,这样一来,存储和处理数据变得既方便又容易,从而大大提高了数据管理效率。乡村休闲旅游文化的数字化,不仅能够方便了行政管理部门对文化资源的管理利用、也方便学者们的挖掘与研究,最方便的是能够促进乡村文化的本土性保护与传播。信息采集过程中其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为了准确地采集乡村休闲旅游文化信息,必须建立本地专家团队和独立专家团队,以确保休闲旅游文化的真实性与科学性,对各类乡村休闲旅游文化进行归类,包括主体文化、客体文化及介体文化。遵循保护文化原始性、科学性的原则来建立休闲旅游文化资源库,同时也必须明确这些文化要素的变化规律。乡村休闲旅游文化宣传平台的建设,首先要体现在设施设备方面,各乡村旅游地要建设乡村基础网络工程,包括无线宽带网络工程、室内WIFI覆盖工程;架设气象、交通、信息等旅游电子显示屏、电子触摸屏、电子宣传牌。基次是在软件技术方面,各景区及所在乡镇、村要建设乡村休闲旅游门户网站、并开通官方微信微博平台,除传统户外宣传牌、指示牌,配以电子显示器、电子讲解平台。官网应主要展现乡村地方历史文化、休闲旅游设施文化、特色乡村景观文化、休闲饮食文化、休闲娱乐文化等信息,其中节庆活动影像资料应该注意原创性、真实性,而景区景点文化介绍视频与音频资料要注意科学性、应用性。核心是打造乡村旅游地形象口号标识并配以图文介绍。民俗活动项目和相关文化性旅游项目的内容建应建立专门的链接网站,并做到网页内容实时更新。设计开发乡村休闲旅游App应用,支持微博、微信等视频信息的共享,让游客都能感受到智慧旅游带来的全新休闲旅游文化体验。通过引进人才、统筹规划、科学管理、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拉动文化资源信息共享。
五、乡村休闲旅游文化的价值取向及功能
(一)休闲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休闲旅游文化保护要突出乡村特色和当地民族特色。发展智慧乡村休闲旅游,就是要协调乡村文明、城市现代文明的和谐。文化宣传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重视自然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同时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休闲旅游文化保护是是智慧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也是休闲旅游文化利用与共享的重要前提。休闲旅游文化保护性开发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和战略措施。智慧乡村发展也要秉承“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构成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的理念。使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让人类更加理解智慧旅游能给环境和经济带来的好处,在感受高质量的休闲旅游体验同时保护后代的资源。借助智慧旅游发展的新模式,以保护文化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首要原则和根本前提。智慧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减少游客对文化要素的不必要的破坏。
(二)休闲旅游乡村形象的传播与文化的传承
乡村旅游地的形象是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每一个乡村有其生命周期和发展阶段,旅游形象是向游客传达乡村品牌描述性和说服务性信息的高度概况,是用于向大众传递乡村信息和资源的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所以对于在发展期、成熟期的乡村旅游地来说,有必要进行旅游地形象的定位和形象的传播,促进乡村旅游地得的发展。乡村旅游地形象是旅游者首先接触到的有关休闲旅游的信息,在目的地宣传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更是乡村营销活动组织过程中所离不开的中心。在旅游竞争日益激、旅游信息海量增长的今天,一个特色鲜明、意境优美、过目不忘的优秀乡村旅游形象,对乡村的休闲旅游发展来说有着十分重要和积极的意义。
(三)休闲旅游乡村产业属性定位与形象价值提升
篇2
关键词:互联网;旅游营销;苏州
中图分类号:F59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据统计,目前全球约有21亿互联网用户,中国则有5亿互联网用户。网络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生活方式。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和出游决策等,也直接或间接受到网络的影响,从而也直接影响到旅游市场营销。
一、概念体系
旅游营销,是旅游产品或旅游服务的生产商在识别旅游者。网络营销,就是以国际互联网络为基础,利用数字化的信息和网络媒体的交互性来辅助营销目标实现的一种新型的市场营销方式。简单的说,网络营销就是以互联网为主要手段进行的,为达到一定营销目的的营销活动。
旅游网络营销的概念:从市场营销的角度出发,旅游网络营销被认为“是旅游业基于国际互联网的一种市场营销方式”,是借助联机服务网络、电脑通信和数字交互式多媒体等来实现旅游营销目标,是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而产生的通过与潜在旅游者在网上直接接触的方式,向旅游者提供更好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营销活动;从旅游组织或旅游企业角度出发,旅游网络营销被认为是旅游组织或旅游企业为销售旅游产品、满足顾客需求、实现组织目标,利用计算机网络的方式进行的制定计划和将服务从服务提供者手中输送到顾客手中的一系列必要活动;从网络营销的角度出发,旅游网络营销被认为是网络营销在旅游业中的运用,其实质就是通过旅游信息平台的集成和传播以及旅游电子商务的运作,配合旅游消费者特殊的心理和需求,所产生的一种营销手段。
所谓旅游网络营销存在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旅游网络营销是指各类与旅游业相关的组织、机构,利用计算机网络开展的一系列与旅游业相关的活动,狭义的旅游网络营销是指旅游企业利用互联网开展以销售旅游产品为中心的营销活动。
二、发展旅游网络营销的必要性
使用互联网进行旅游产品营销,是网络营销的本质内容。互随着互联网高速发展,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性不断加强,通过互联网平台,共享彼此信息和交流互动。作为信息密集型的行业――旅游业,开展网络宣传、销售的优势明显。运用互联网营销技术销售乡村旅游产品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新型旅游销售领域的创新与突破。根据市场调研发现,年龄40周岁以下、城市中高收入者为苏州吴中区乡村旅游的目标客户,这部分人恰恰是网络技术使用的主力军,频繁使用网络,热衷于网络宣传、电子商务销售,能够接收以网络平台销售旅游产品,这给苏州吴中区乡村旅游进行网络营销创造了良好基础。
三、苏州乡村旅游网络营销现状及发展趋势
苏州作为全国重点旅游城市,信息技术化水平相对较高,旅游类网站较多如市旅游局的政府网站――苏州旅游资讯网,吴中旅游局的官方网站――苏州吴中等,但具体到景区、景点的网站建设则相对滞后,制约了当地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如大部分旅游企业网站,制作粗糙、缺少维护。存在网页上的只有几行简单的文字,缺少旅游者关心的景点介绍、地理位置等关键信息。在功能设置上较为简单,技术含量少,消费者不能在线与企业沟通,缺乏良性互动。
网络营销作为现代化旅游销售平台,网站建设至关重要。网站能提供旅游者准确、详细、完整的景区、景点旅游信息,包括旅游地的地理位置、交通状况、旅游价格、自然风景、人文特色、景区特色、民风民俗、住宿餐饮信息等,满足各类旅游者对信息的需求。优秀的乡村旅游网站还能建议旅游者游览线路、时间安排、食宿安排,为旅游者出谋划策。以旺山生态园网站为例,网站内容包括生态园简介、交通线路、景点推荐、节庆活动、时令美食、酒店预约、在线订票、优惠券下载、旅游信息一站式查询等;以图、文、声、视频等形式将旅游景点活灵活现的展示给旅游者;将生态园的主要节庆活动放在突出位置,按季节顺序排列附有详尽的内容介绍,便于旅游者参考、选择,并附有以前旅游者的评价信息;对于周边酒店有完整的介绍,如地理位置、房间价格、卫生状况、宿舍标准等;提供网上交流、意见反馈、旅游咨询等在线服务,方便各地旅游者互通信息,交流旅游经验,又可为旅游经营者提供建议反馈;提供在线酒店预订、线路规划、交通查询、导航服务、门票、飞机票、火车票等,为旅游自助爱好者提供了足不出户的一站式旅游服务。
篇3
【分 类 名】情报资料工作
【复印期号】200606
【作 者】肖永英
【作者简介】肖永英,女,1963年生,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系副教授。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系 广州 510275
【内容提要】文章介绍了图书馆营销的相关概念,论述了图书馆数字参考服务营销的具体步骤,包括营销计划的制定、宣传策略的选择和宣传对象的确定,指出数字参考服务营销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呼吁我国图书馆界应该提高对数字参考服务营销的认识。为更好地宣传和推广图书馆的数字参考服务,图书馆应注意选择最为合适的营销策略,并提高数字参考服务的质量。
【摘 要 题】信息需求与服务
【关 键 词】数字参考服务/参考咨询服务/服务营销/营销策略
【正 文】
自1876年美国“参考咨询之父”塞缪尔·S·格林在《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发表“馆员与读者的人际关系”一文以来,参考咨询服务在图书馆的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网络环境的出现,为图书馆提供数字参考服务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增长,也为参考馆员通过网络解答用户的问题提供了方便。然而,图书馆数字参考服务也面临着来自商业性和非商业性咨询公司的竞争和挑战。如何发挥图书馆的人力物力优势,提高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可见度,体现图书馆的重要社会价值,是当今图书馆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
1 图书馆营销概念的引入
1.1 图书馆营销的定义
从性质上说,图书馆属于非营利性组织。美国营销大师柯特勒在30多年前提出将营销的概念拓宽,并将营销的理念应用到非营利性组织之中[1]。因此,对于图书馆界来说,“营销”(marketing)仍是一个较新的概念。根据美国图书馆协会1983年出版的《ALA图书情报学术语词典》,图书馆营销是指“图书馆和信息服务的提供者针对服务的实际用户和潜在用户而进行的一系列有目的的活动,其范围涉及到提供的产品、服务成本、服务方式和服务推广的技巧”[2]。国际图联管理与营销分委会在其编撰的《营销定义术语词典》中指出,“营销是个人和组织对其理念、产品或服务进行构思、定价、推广和提供的规划和实施过程,其目的是促进个人和组织目标的实现”[3]。可以看出,有效的营销将有助于图书馆满足用户的需求,并实现图书馆为用户服务的宗旨,它实际上是一种使图书馆和用户实现双赢的过程。
1.2 图书馆界对营销认识的演变过程
早在1977年,加拿大女王大学(Queen's University)企业管理教授劳伦斯就指出,图书馆是一个可营销的资源,他强调图书馆的管理应以读者为中心,认为图书馆的管理者必须以有创意的方式来适应外在环境的变化,而图书馆员应利用营销的技巧,创造图书馆发展的新机会[4]。国外图书馆界的一些学者将营销的4P理论应用到图书馆领域之中,如Greiner指出,公共图书馆的产品即图书馆为用户提供的活动计划、资源和服务;价格是用户群体为保证正常运作所需支付的成本;地点与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提供方式有关;推广是指图书馆应使用户群体了解其提供的资源和服务[5]。尽管图书馆界对营销概念已从最初的抵触发展到现在的日渐接受,但营销和公共关系之间的模糊界线造成了图书馆员的认识不清。即便在西方发达国家,“营销往往被等同于公共关系、推广和销售,然而,营销的实质是对客户需求的满足”[6]。相对来说,我国图书馆界对图书馆引入营销的概念也存在着许多误区,有的认为引入市场营销学后,图书馆将以追求最大经济利益为唯一目标[7];有的则将营销与图书馆开展有偿服务联系起来[8]。这些观点都有待我们进一步认识和澄清。
1.3 图书馆营销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Renborg在1997年国际图联会议上指出,图书馆实践领域从事营销活动由来已久,其源头可追溯至美国和北欧国家公共图书馆开展的图书宣传和推广活动。1896年,Stearns在美国图书馆协会年会上谈到图书馆宣传(advertising)的概念。20世纪以来,图书馆领域开展的推广活动(extension work或publicity)、公共关系活动(public relations)均为图书馆服务营销的不同形式。20世纪40年代起源于澳大利亚的“国家图书馆周”(National Library Week)也是图书馆服务营销活动的形式之一[9]。2004年,美国新泽西州罗文大学Shontz等学者针对公共图书馆员对图书馆服务营销的态度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绝大多数的调查对象都对图书馆服务营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但相对来说,图书馆管理者以及参加过营销课程系统学习和培训的图书馆员对图书馆服务营销有更为清晰的认识[10]。
美国学者Weingand明确倡导将营销的理念和方法直接运用到图书馆实践领域,并于1987年出版了《图书馆与信息服务的营销和规划》一书[11],1998年又出版专著《面向未来的图书馆营销》[12]。1989年,美国公共图书馆协会(PLA)成立公共图书馆营销委员会。 1995年,Weingand主编的专业期刊《图书馆趋势》 (Library Trends)出版了图书馆营销专辑,标志着营销理论与图书馆之间的结合日益紧密。1997年,国际图联专业委员会新设“管理与营销分委会”,专门负责图书馆营销理论与实践的研究。2001年,该分委会与国际图联“教育与培训分委会”在加拿大召开“图书馆营销与质量管理教育研究”学术会议,并出版了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的学者共同撰写的著作《图书馆营销与质量管理教育与研究》[13]。此类著作的出版和相关活动的开展,标志着营销理论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逐渐走向成熟。
2 数字参考服务的营销步骤
数字参考服务的提供方式可以是传统的电子邮件、实时交互式、网络化协作式、自动化解决方案或基于多种模式的参考咨询服务[14]。据我国学者调查显示,国内图书馆通常通过多种方式宣传数字参考咨询,其中主要是在图书馆的主页上设特定区域,其次是口头宣传和印发宣传单的形式[15]。显然,单靠这些基本、简单的方式来宣传数字参考服务,这与有目的的、系统的营销活动还是有显著差别的。以下将从三个方面论述图书馆数字参考服务的营销步骤。
2.1 营销计划的制定
良好的计划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审慎的计划是图书馆开展数字参考服务营销活动的基础。营销计划的内容应包括:营销的目的、具体活动的策划以及成本的预算。图书馆在策划具体营销活动时应针对用户的特点而进行。例如,不同年龄层次和教育水平的服务对象在宣传和推广方法上应有所不同;不同类型的宣传和推广活动在成本上会有所不同;而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因人员配备情况的不同,在营销活动的具体开展过程中也会有一些制约因素。营销计划的制定,有助于图书馆明确数字参考服务营销活动的目的和手段,从而有助于营销活动的顺利开展。美国科罗拉多州图书馆在实施数字参考服务项目AskColarado时,就专门成立了推广与公共分委会负责制定详细的营销计划,以明确该项目宣传与推广的目标和策略。这一计划指出,营销计划的目的是要引起该州居民对 AskColarado项目的关注,最终要在该州居民和图书馆用户中形成稳定的用户群;营销的具体目标包括:一是在质量上,通过对服务质量的在线调查,使用户了解到该项目提供的服务是有价值或有益的;二是在数量上,2003年9月—2004年8月,该项目应收到10000个问题,且20%应来自乡村用户;项目开展后的第一年里,应有85%的用户对问题的答案感到满意。事实证明,通过有效的营销策略,这一目标是切实可行的。AskColarado项目开展的前十个月内,用户提问数已达到20200个,其中30%的提问来自乡村用户,这一结果远远超过了预期目标[16]。
2.2 宣传策略的选择
美国学者Ronan在论及实时虚拟参考服务的宣传与推广时,指出图书馆数字参考服务的宣传策略大致可分为宣传、广告和直接接触三种类型。她还列出了13种宣传和推广数字参考服务的具体方法:(1)通过报纸、电视、电台举办新闻会;(2)通过广播渠道进行公共服务的宣传;(3)针对本馆用户的需求编辑馆内通讯;(4)专业期刊或其它杂志上发表相关文章;(5)通过邮件列表进行宣传;(6)营销信件;(7)宣传小册子或传单;(8)海报、书签或其他赠品;(9)为图书馆员印制专门的名片;(10)宣传资料的收集(包括照片或其他与服务相关的背景资料);(11)举办专门的宣传活动;(12)图书馆“开放日”、招待会、聚会或其他有纪念意义的活动;(13)图书馆网站或其它相关网站上进行产品或服务的介绍[17]。
笔者认为,这些策略和方法尽管是针对美国图书馆的经验总结而得,它们并不都能适应我国图书馆的具体情况,但我国图书馆在开展数字参考服务的宣传和推广时仍可借鉴某些可行的方法。具体来说,数字参考服务的宣传策略可重点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媒体的宣传:相对于图书馆的馆内用户来说,报纸、电视和电台等新闻媒体的服务对象要广泛得多,这种宣传方式将有助于争取图书馆的潜在用户,并提高图书馆在广大民众中的可见度。例如,科罗拉多州立图书馆开始提供虚拟参考服务项目AskColorado之后,曾举办新闻会,由当地的多家电视台予以报道,该项目负责人还接受了当地电台的专题访谈,介绍该项服务的特点、范围、经费来源和服务情况,访谈的内容还可在电台的网站(cpr. org)上在线收听[18]。俄亥俄州立公共图书馆提供的聊天式参考服务项目通过当地电台的宣传和报道之后,其服务利用率有了显著提高[19]。
(2)服务宣传活动:服务宣传活动可从馆内和馆外两个层次分别开展。从馆内宣传来说,图书馆可以在实时聊天式参考服务的不同阶段与用户一起开展庆祝活动,如问题回答数量达到100个或1000个、服务开展周年纪念日等。图书馆还可以像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那样开展有奖问卷调查,将有关数字参考服务的问卷在图书馆咨询台、学生宿舍或学生邮箱发放,这一方面可以了解该馆数字参考服务的使用情况,另一方面也对数字参考服务起到了宣传作用,从而提高这项服务的普及程度[20]。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图书馆还可以专门制作宣传数字参考服务的赠品,如书签、钢笔、钥匙扣、鼠标垫等。从馆外宣传来说,图书馆员可以积极参与当地社区举办的各类活动,如长跑比赛、居民商业区宣传活动、校园文化节等,宣传图书馆提供的数字参考服务项目[21]。
(3)网络宣传:数字参考服务网络宣传的基本形式是通过在图书馆网站上建立相关链接,但这种形式对于服务宣传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国外经验表明,服务专门标识的设计和使用是数字参考服务营销策略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例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在设计数字参考服务标识之后,在多个图书分馆的网站和教学网站上建立了链接。在该校提供数字参考服务的第一季度,用户为了找到这个图标不得不在图书馆网站中层层点击多次。一旦这个图标被醒目地放置于图书馆网站的主页上,访问的数量增长了200%,第二季度又增长了100%[22]。此外,通过其它相关网站宣传图书馆数字参考服务也能产生一定的效果。例如,科罗拉多州立图书馆的AskColarado项目在州立政府网站的推荐站点处加上链接之后,其服务使用率上升了 8%[23]。
2.3 宣传对象的确定
图书馆服务宣传的对象不仅包括图书馆用户,还应包括图书馆工作人员、图书馆的资助机构和大众传媒[24]。图书馆用户不仅包括新老用户、满意和不满意的用户、现实和潜在用户,还可分为不同性质的用户群体,如少年儿童、老年人士、特殊兴趣小组、教师、学生和各类社区组织。图书馆工作人员不仅包括各级层次的管理人员、专业馆员和一般员工,还可扩展至员工的亲朋好友和退休员工。图书馆的资助机构不仅包括政府各级有关部门,而且还包括社会名流和各类私立机构,如企业、基金会等。大众传媒则包括报刊杂志、电视电台和其他载体形式的传媒机构。正如美国科罗拉多州AskColorado项目在其营销计划中指出,该项目的宣传对象应包括图书馆用户、图书馆管理者、图书馆参考馆员、当地的决策人员和立法人员以及中小学师生。其原因在于,用户将最终决定服务的价值:图书馆管理者需要知道该服务能够给图书馆用户和员工带来什么样的好处;参考馆员将通过该项目为用户提供咨询服务;决策人员能决定当地财政对图书馆的扶持程度;立法人员能够影响到当地财政对该项服务的支持力度;而中小学师生有必要了解图书馆向他们提供该服务的价值[25]。
3 数字参考服务营销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选择最为合适的营销策略
图书馆应针对本馆的性质和服务对象,选择最为合适的数字参考服务营销策略。正如前文指出,数字参考服务的宣传对象相当广泛,尤其在公共图书馆更是如此。数字参考服务的宣传对象既包括不同年龄、不同教育水平的图书馆现实用户,还包括那些并未使用这项服务的潜在用户。此外,政府管理部门、图书馆管理相关部门、社会赞助人士和机构都应是服务宣传的对象。就高校图书馆来说,数字参考服务的营销也要针对高校师生员工的信息获取方式选择合适的策略。图书馆可通过电子邮件、邮件服务列表等方式定期宣传服务的内容和发展动态,另外还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争取他们的支持来宣传数字参考服务。
3.2 提高数字参考服务的质量
质量管理是组织内部营销活动的“传动带”,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数字参考服务的营销是否成功,一方面在于营销策略的审慎选择,另一方面还在于数字参考服务质量的保证。如果数字参考服务的质量不能得以保证,即使我们采用良好的营销策略吸引到图书馆用户使用数字参考服务,这些用户也会最终放弃使用这项服务。因此,服务质量的保证是数字参考服务营销成功的最为关键因素之一,而参考馆员素质的提高和技能的培训也是管理者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
3.3 提高对数字参考服务营销的认识
长期以来,我国图书馆界对服务营销的观念还存在着许多误区,或认为营销活动只是与图书馆的有偿服务挂钩,或认为营销活动将使图书馆以追求最大经济利益为唯一目标。从英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图书馆来说,服务营销理念较早产生、服务营销活动较早开展的恰恰是公共图书馆或图书馆联盟。例如,近年来英国公共图书馆因面临经费紧缩、使用率下降等问题而不得不考虑利用品牌策略来宣传和推广公共图书馆服务,作为公共图书馆的营销策略之一[26]。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公共图书馆系统的AskColorado虚拟参考服务项目因服务和营销卓有成效而获得由Tutor.com公司颁发的2004年度最有创意营销奖、美国教育部虚拟参考台项目(VRD)颁发的 2004年度最佳服务奖[27]。正如美国学者Shontz等人指出,“图书馆员不应简单地以为图书馆提供良好的服务之后,就没有必要担心服务的营销是否有效。图书馆员应当不断地思考他们是否有必要提供新型的服务来满足用户的需求、是否有必要取消某些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的服务,并寻求最佳方式来将服务提供给用户、使公众充分了解所提供的服务,并考虑每项服务相对于个别用户和群体用户的成本问题”[28]。
总之,选择合适的数字参考服务营销策略、提高数字参考服务的质量,并提高图书馆员对数字参考服务营销的认识,将有助于宣传和推广数字参考服务,提高数字参考服务的普及程度,真正做到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为用户提供所需的信息。
收稿日期:2006-07-04
参考文献
[1] Kotler P. Broadening the concept of marketing.Journal of Marketing, 1969(1):10-15
[2] Hearstill Y. The ALA glossary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Chicago: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1983
[3] IFLA Section on Management and Marketing. Glossary of marketing definitions. [2006-05-08 ]. ifla, org/ VII/s 34/pnbs/ glossary . htm
[4] Lawrence C. Libraries: a marketable resource. Canadian Library Journal,1977(5):409-411
[5] Greiner J. Professional views: marketing public library services. Public Libraries, 1990(1):11-17
[6] 同5:12
[7] 姚瑜.试谈图书馆引入市场营销学的几个误区.情报杂志,2002(7):79,78
[8] 夏侯炳.参考咨询新论.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428
[9] Renborg G. Marketing library services: how it all began. [2006-05-08 ]. ifla, org/IV/ifla63/63reng, htm
[10] Shontz M L. What do librarians think about marketing? A survey of public librarians' attitudes toward the marketing of library services. Library Quarterly,2004(1): 63-84
[11] Weingand D E. Marketing/planning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Littleton: Libraries Unlimited, 1987
[12] Weingand D E. Future-driven library marketing. Chicago: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1998
[13] IFLA. Education and research for marketing and quality management in libraries. Meunchen: K. G. Sanr,2002
[14] 初景利.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研究.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112-153
[15] 同14:196-197
[16] 杨雄标.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的宣传与推广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州:中山大学,2005:44-57
[17] Ronan J S. Chat reference: a guide to live virtual reference services. Westport, Connecticut: Libraries Unlimited, 2003: 165-166
[18] 同16:52-53
[19] 同17:166
[20] Mizrachi D. If you build it, will they come? Promoting digital reference at UCLA. Library Hi Tech News, 2003(10):47-54
[21] 同17:168
[22] 田越.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营销策略研究.情报科学, 2005(12):1888-1891
[23] 同16:54
[24] Walters S. Marketing: A how-to-do-it manual for librarians. New York: Neal - Schuman, 1992:52-54
[25] 同16:50
[26] Hood D, Henderson K. Branding in the United Kingdom Public Library Service. New Library World, 2005(1208/1209): 16-28
篇4
【关键词】现代性 流行文化 赫哲美术
在实践和具体的研究中,人们已经意识到把赫哲族传统工艺美术与人们的现代生活相联系的问题。这也是一切传统而古老的艺术样式历久不衰所共同经历的过程。这种联系可以看做是赫哲族传统工艺美术保持与开发的现代性问题。
相对于古代而言,现代性是一个时间概念,可意指为某种思想现象的性质,具体说来就是赫哲族传统工艺美术这一事物现实的、当下的考量。从价值判断上来说,传统文化与精英文化观念通常会把古代的看成是经典的、范本的、精美的,从而代代成为样板,而现代性的往往是指流行的、转瞬即逝的、规范性和经典性不够的,但其同时也意味着创新、新潮与大量的观众群、流行以及跨民族、跨国界、跨时空的潮流样式。
对赫哲族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持与开发引入现代与流行的观念是一种历史的现实与当前的研究与开发走向自然生成的、水到渠成的结果。
一、赫哲族传统美术所面对的新现实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乡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以及回流、城市中心人口向城市周围乡村流动的现实,使人们切实体验到具有现代性的以城市流行文化等样式、方式为主的艺术感受方式。此外,网络信息与大众传播媒介,如电视等,深入城市和乡村人们的生活,已经以一种话语方式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与艺术接受方式中。传统的赫哲族工艺美术样式以及赫哲族的其他艺术样式在这种转变中不是获得新生,进行一种新的话语方式的转变,就是化石成为漫长历史隧道中的死亡样本。而且,任何一种古老的文化与艺术样式本身都具有顽强的与当下结合的再生能力与生长性。
其次,当前在我国文化大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任何一种民族的、古老的、闪耀着诱人光彩的古老文化都面临一个发展的机遇。这种机遇既包含城市化带来的冲击所引起的思维转换、感受方式的转换、表达方式的转换;也包含城市化所带来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观看角度、传播手段等新的变化;同时城市文化当中的流行因素不可避免地占有作为观者的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和更年轻的儿童少年的观看方式和思维习惯。受众特征的变化是任何一种艺术样式和创作者们不能回避的问题,应寻找与其对应的解决方案。
再次,当前文化中,跨界思维的影响要求任何一种古老的艺术样式都要思考场域之外的问题。相邻与相近的学科以及同为艺术的其他样式、流行的方式,人们的需要都会是一种绕不过去的必须探索的出路,这些方面的考量综合起来可以用“现代性”这个词语来概括:流行的、当下的、有众多观众群的、跨民族、跨国界、跨时空的。
二、赫哲族传统美术与现代、流行结合的途径
赫哲族的传统艺术是一个丰富的宝库,特别是赫哲族传统工艺美术在读图为主要文化接受方式的今天,其独特的、传统的魔幻特点,材料使用方面的突出特色,造型观念的天真自由,都暗合着现代性与流行性的节拍,呼唤着我们回头与其共舞,我们所要做的只是准备好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虚心地走入这一文化语境。
首先,整体综合的角度。把赫哲族工艺美术放在赫哲族整体艺术系统中来看待。赫哲族传统工艺美术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图像资料,在赫哲族的其他艺术样式,如记录赫哲族民族历史的“伊玛堪”中同样保留了丰富而珍贵的美术资料:赫哲族伊玛堪《希尔达路莫日根》(葛德胜演唱,整理)中,在叙述苏完德都女萨满与被熊神附体专吃少年心脏的黑斤妖魔的战斗中,充满了仪式与魔幻的色彩。也传递了制作人偶的材料桦树皮、桦皮人染色这种工艺手法、黑白色彩的善恶象征意义等。这种视觉性、舞台性、表演性、动作性、传奇性以及魔幻意识的场景已经进行了美术、戏剧与文学的综合。如果我们有人觉得《阿凡达》是世界巨片的话,那么赫哲族艺术提供的视觉的、动作的、魔幻的、传奇的以及戏剧性的情节和战胜邪恶的积极的主题不比其逊色,而且在其地域特色、民族特点及真实生活场景还有胜出的倾向,只是需要一种对赫哲族艺术的以视觉为主的综合开发方式,使其能够在现代性这一点上获得更多的观众。此外的综合包括与其他民族艺术样式、世界范围内流行艺术样式、现代的商业文化以及地方文化建设多个维度的立体交叉。放大视野,赫哲族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持与开发,不仅是美术一个领域的事情,跨界与综合是必然的指向。
其次,城市流行文化样式作为具有突出的跨时空、跨民族、跨国界的特点,以及其压倒一切的流行性和形式更胜于内容的特点等,会成为古老而传统的赫哲族美术消解其传统性与民间性与现代性之间的隔断的最好手段。因此进入更多的现代人的视野,成为他们习见的、频繁的接受方式。习见的、频繁的刺激使人们把虚拟的东西日常化、真实化,甚至关心他们的命运。与普通观众的切近性是非常重要的,而要达到这种切近性,流行文化的视觉方式就是一个最佳突破口,还有对流行文化传播媒介的利用。
篇5
关键词:电子社区公共管理电子政务
一、引言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作为信息化建设重点之一的电子社区,是国际上新一轮公共行政管理改革的时代特征,也是衡量国家竞争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为规划社区、建设社区、调控社区、预测社区、监管社区提供了革命性的手段。20世纪末,西方发达国家电子社区发展非常迅速,美、英、法、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的电子社区发展已相当成熟。我国由于计算机的普及程度和国民文化水平等一系列原因,社区的数字化、电子化、网络化进程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我国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正是发展电子社区的重要价值依据。目前,国家信息化管理与推进部门已经把电子社区纳入我国“十一五”社会信息化的重点发展领域,电子社区已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尤其是《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明确提出,“作为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电子政务公共服务要延伸到街道、社区和乡村,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本文对电子社区的概念、功能、需求、建设模式等进行了综述,并总结了国内电子社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进一步促进电子社区研究工作的开展。
二、国内学术界关于电子社区研究综述
⒈电子社区的概念及典型模式
⑴关于电子社区的概念
①电子社区的概念界定
如何给电子社区下定义,我国学术界对这个问题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第一,《2005年中国电子社区应用需求和市场机会分析报告》提出,“国家所关注的电子社区是指,以社区服务中心为主,联合政府部门、社区服务提供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和物业管理公司等相关单位,以网络平台、语音平台和平面资讯为载体,以政务服务、商务服务、金融服务、物业服务和资讯服务等为内容,整合各方资源,面向社区居民提供属地化服务的综合服务体系”。[1]第二,北京大学电子政务研究院网站指出,“电子社区从广义上是指社区信息化,实质上就是社区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也就是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渗透到社区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本质是对传统社区及其相关现象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是利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处理、分析和管理整个社区,以促进社区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通流的通杨、协调和高速发展”。[2]第三,《社区管理信息化应用技术指南》提出,“电子社区是由信息、通信技术和法律支持的虚拟社区,具有跨地域、跨机构的特性,是在政府、社会和公众之间建立的办公业务与信息服务体系”。
以上三种观点各有特点:第一种观点比较全面,界定了电子社区的主体、客体、载体以及服务内容等,使人们能够比较直观地认识和理解电子社区,被其他论文引用的次数较多,也是笔者较为倾向的观点。第二种观点从广义上界定电子社区,并指出了电子社区的本质,是对第一种观点的补充。第三种观点比较具有权威性,但是过于抽象,不利于形象且准确地理解电子社区。
②电子社区及相关概念辨析
电子社区、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之比较
国内学术界对于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两者的研究比较多,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在一些专著论述得很详尽,笔者就不再赘述。本文主要总结归纳了两个概念与电子社区之间的关系:
首先,电子社区的服务对象是社区居民,服务范围、涉及的地域没有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的广泛,但电子社区提供的服务却包括政务、商务、金融、物业、资讯等方面的服务,服务内容比二者要广泛。
其次,电子社区将与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结合得越来越紧密,并成为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重要补充[3]。这也将成为我国“十一五”期间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之一。第一,电子社区能够解决信息化建设“最后一公里”问题,并且能够激发城市居民的信息化应用意识,成为电子政务面向居民服务的“落脚点”。第二,电子社区的发展为电子商务进入社区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社区综合服务系统的建立为电子商务B2C和C2C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第三,电子社区通过社区服务平台实现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融合,为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无缝”结合提供了试验地,有利于二者的协调发展。
电子社区与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关系参见图1。
电子社区、数字社区与智能社区之比较
许多文章对电子社区、数字社区与智能社区的概念界定不清,从而导致文章内容与标题严重不符。因而在此非常有必要厘清这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首先,电子社区与数字社区实质一样,只是考察的角度不同。电子社区广义上指的是社区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并列为社会信息化的三大主题,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电子社区的形式大到数字国家、数字城市,小到数字社区、电子城镇和电子村庄;而数字社区或数字化社区是和数字城市联系在一起的,数字社区是构成数字地球的一个组成区域,是构成数字社会的一个基层组织。数字社区是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和电子金融的有机结合点,是数字城市的重要应用设施之一。
其次,数字社区和智能社区又是不完全等同的,数字社区包括了智能化住宅小区。智能社区强调的是小区中提供“以人为本”高科技手段的智能化服务和管理;而数字社区在通常意义上智能小区的基础上更加强调数字信息资源共享,它的建设目标是在未来数字化信息社会里,实现人类共同的“无距离、无时差”的信息资源共享,同时实现住宅的智能化功能和管理。也就是说,数字社区是在智能社区概念的基础上,与整个“数字地球”、“数字城市”连在一起,是它们的一部分,具有更高的含义。两个概念的最大不同是,数字社区建设的出发点是把小区作为整个数字信息社会的一个基本单元来考虑。强调的是在小区内实现社会的信息资源共享,从而提供更多的社会化数字化信息服务[5]。
⑵电子社区的功能及需求
《2005年中国电子社区应用需求和市场机会分析报告》对于电子社区功能及需求的研究颇具代表性,它讨论了电子社区五大功能,并从功能角度给出产品结构的研究结果。电子社区的功能基本上可以概括为:管理功能、服务功能、商务功能、结算功能、资讯功能。该报告依据这5种主要功能研究了当前电子社区市场主要产品结构以及供给的状况,提供了我国电子社区市场现状的系统性研究成果。根据这5种功能,各种厂商包括硬件供应商、软件供应商、系统集成商、网络运营商等,将为电子社区的实现提供不同服务,从而形成了整个电子社区的价值链。同时,该报告还利用行为主体关系法,分析了政府、企业、居民对电子社区的三类应用需求。电子社区是以社区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必须充分整合政府、企业及社区内部的相关资源,以满足居民生活、政府管理、企业经营等三个方面的要求[1]。该报告根据这三类需求,将电子社区的功能服务进行领域分类,以便理解电子社区的体系框架。
此外,《数字社区的功能及定位》一文更加具体而详尽地论述了电子社区的基本需求:电子社区建设信息综合服务网络,具备行政管理、信息采集、便民利民服务等功能,提供法律、气象、医疗、教育培训、旅游、家政、娱乐等方面的服务。这些服务具体包括提供以下7方面的信息[4]:①便民利民公共服务信息。以居民需求为导向,采取热线电话、因特网网站、社区呼叫系统等多种形式,构建社区信息服务网络,以满足居民公共服务和多样性生活服务需求。②特困人员、失业人员和低保对象的信息数据。开展社区就业,为困难人员提供就业援助;促进社区救助服务,加强对社区失业人员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③企业退休人员信息数据。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配合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做好养老金发放和领取资格认证工作,为企业退休人员提供社会保险政策咨询和各项查询服务。④社区文化活动场所、社区体育设施信息。建设文化体育场所,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开展教育培训活动。⑤疾病预防及计划生育信息。加强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预防服务。⑥外来人口信息。面对城镇的流动人口,加强管理和服务是促进社会和谐的紧迫任务。⑦社区治安信息(出入口、停车场视频、家庭报警信息)。建立健全社区治安防控网络,积极推广运用物防、技防等现代科技手段和措施。
⑶电子社区的建设模式
电子社区建设的试点地区在实践中勇于探索,敢于突破,逐渐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电子社区建设的模式。最具代表性的模式有“杭州模式”、“北京模式”和“广州模式”[6]。
①“杭州模式”:政府搭台,企业运作
杭州电子社区建设采取政府不出一分钱,完全由企业投资并运作管理的商业化模式。杭州市已形成了以呼叫中心为社区信息化网络数据中心和全市便民服务中心平台,结合街道社区管理软件系统和家居信息终端的社区信息化模式。
杭州电子社区建设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2-2003年初):探索期。在这一阶段,杭州市构筑了一张社区“快捷网”(实现了朝晖街道及其下辖16个社区的联网)、开发了一套系统(“E家人”社区综合事务管理软件)、建设了一个网站(朝晖街道网站)、开通了一路热线(96345便民服务热线)、打造了一个样板社区(上城区)。第二阶段(2003年):成长期。在这一阶段,以ADSL_VPN专网的社区信息化组网方案和以“E家人”社区综合事务管理软件为标志的社区管理信息化逐步成熟。通过这一阶段的发展,杭州电信与区政府及街道、社区共同合作,杭州电子社区建设独自摸索出一条自下而上进行网络建设的新路。第三阶段(2004年至今):发展完善期。在这一阶段,杭州电信公司实施完成了杭州第一个区级政府单位的社区信息化网络工程建设――杭州市上城区社区网络工程。该工程的建设完成标志着杭州的社区信息化工作开始脱离街道试点的前期模式探索阶段,进入了全面推广的发展期。杭州社区信息化提高了整个社区的工作有效性和为民办事的效率,畅通了居民和政府、商家的联系渠道,为塑造服务型政府形象、创建和谐社区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②“北京模式”:政府统一投资管理
北京市最早提出电子社区建设新模式的北京石景山区金顶街街道办事处,在2002年开始实施区、街、居三级联网工程。该工程的实施,实现了区、街道、居委会三级的网络畅通、信息畅通与管理服务畅通,形成了以政府带动街道、社区的信息化建设新局面。北京社区信息化建设实行政府从上到下,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建设、统一操作的模式。政府主持的95156北京社区服务呼叫热线系统是实现首都信息化的重要工程,是北京市社区服务信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热线系统联结全市170个社区服务中心,调动3000家系统服务商为居民提供以家政服务为主的生活服务。该热线系统的启用初步形成了以信息化带动社区服务产业化的局面,标志着以信息流为主体整合资源的崭新社区服务模式的诞生。
这种模式能够充分整合政府各个职能部门与社区服务的相关资源,实现了公众和政府的直接双向交流。但是,这种由政府统一投资管理的电子社区建设模式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而且由于政府力量过于强大而压抑了社区内生的自我调控和自我管理机制的成长,实质上模糊了行政组织与自治组织的行为界限,从而不符合社区自治的总体方向。
③“广州模式”:“条块结合、业务协同”
广州以开发和推广社区管理软件、社区综合应用平台、社区综合业务系统为主线,以“整合资源、协调行动、条块结合、各方共赢”为目标,对社区信息化建设进行了艰难的探索,最终形成了“条块结合、业务协同”的社区信息化建设模式。所谓条块结合,是指政府“条”一级,与地方社区“块”一级相结合;所谓业务协同,是指各级行政部门、各地方机构通力合作,彼此之间的业务相互配合。这种模式明确指出了社区信息化建设的“统一网络系统,统一系统平台”目标,并针对社区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广州模式”之所以比较成功,确有其独到之处。该模式不仅很好地结合了前两种模式的优势,同时又弥补了它们的不足。就推广的程度和范围而言,“广州模式”的影响面最大。目前,除广州市各个社区采纳“广州模式”外,上海、江苏等地也纷纷对该模式展开调研,以借鉴和汲取其经验。
除了上述模式外,在全国范围内有名的社区信息化模式还有湖南“政府引导,部门指导,街道主导,社区参入”的社区信息化建设模式,安徽淮南的“民心网络”模式,天津的“社区信息连锁店”模式,以及大连西岗区“数字化社区”模式,牡丹江爱民区“数字社区服务网”模式,武昌区南湖街“社区服务网”模式等等。但这些模式只是在信息化要求下对以前社区建设模式的改进和功能上的延伸,基本上承袭了原有的特色,没有新的突破。
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的综述,笔者发现在电子社区的研究中存在诸多问题,将其归纳如下:
⑴对电子社区的概念界定不清,存在术语不规范的问题
首先是关于电子社区、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相关概念界定不清,其次电子社区、数字社区和智能社区等概念之间的混用。
⑵实证性研究不够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电子社区的研究主要为学究式的,仍处于学习和吸收西方研究成果的阶段,立足于国内电子社区做调查的研究不多见。这种缺陷还导致了这样一个结果:尽管学术界在不少方面已经达成了共识,如建设电子社区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等,但大都停留在“是什么”层面上,在“如何做”层面上缺乏深入研究和可行性见解。因此,如何立足于电子社区的状况,将电子社区建设的理论与我国电子社区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电子社区研究的方向。
⑶跨学科研究不够
电子社区的服务对象以及范围决定了该领域的研究必须运用信息科学、社会学、公共行政学以及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而目前我国的研究主要局限于信息学和管理学等领域,这种情况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研究视角的偏狭,制约了新领域的拓展与学者研究的创新。
⑷对电子社区的研究还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理论
目前,许多研究还是在单个问题或个别方法上进行探讨,还停留在对个别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和阐述阶段,还没有把电子社区作为一个独立的分支从经验分析研究上升集成到系统理论高度。特别是对“电子社区”的一些基本问题,如电子社区的服务内容、电子社区的建设框架等的分析与研究,更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结论
国家信息化管理与推进部门已经把电子社区纳入我国“十一五”社会信息化的重点发展领域,电子社区已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以上的研究综述可知,目前我国学术界对电子社区的研究仍然存在问题。只有努力建立严格的电子社区话语体系,更多地进行实证性和跨学科的研究,才可以形成一套系统的电子社区理论,进而以此来指导和促进我国社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子社区应用需求与市场机会研究报告[EB/OL].(2005-08-16)[2008-01-08].省略.cn/20020417/ca310744.htm
[2]如何发展电子社区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电子社区[EB/OL].(2007-04-28)[2008-01-09].
kashi.省略/Affairs/Theory/200704/2224.htm
[3]电子社区将成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重要补充[EB/OL].(2005-08-19)[2008-01-07].
e.省略/164/2078664.shtml
[4]程卫东,张永刚,方天培.数字社区的功能及定位[J].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07(7)
[5]贺桂和.虚拟社区、电子社区等相关概念的辨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7(5)
篇6
一、借助直观感知,萌发数感
幼儿的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在丰富的客观事物中进行感知,并获取知识是他们重要的学习方式。幼儿对抽象的说教、枯燥的讲解会感到乏味和不知所以。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丰富的、真实的教学情境,将数学的知识落实到具体的活动之中,让它们在真实的体验和感知中,获得具体、生动的数学知识,产生对数的感知能力。
在我们生活、学习的环境中,具有丰富的数学现象,可以作为教学资源为教学活动服务。例如,让学生根据每天的气温变化情况,将温度记录下来;可以根据一周七天,让学生在每天早上感知当天是星期几,昨天是星期几,明天又是星期几;根据日期的变化,说说当天是几月几号;还可以根据节日的情况,说说日期;根据一天喝的水,感知数字等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能够从直观的数的现象中,获得对数的感知,逐步积累一定的数学知识。
幼儿的认知大量地来源于他们所接触到的环境,对此,幼儿园的布置还要从教学的角度进行有意识地安排,从数的角度,我们要给环境赋予一定的内容。例如,在学校、教室的相应位置悬挂日历表、时钟,每天的课程,作息时间表,在楼梯口张贴相应的楼层数字等等。对于这些现象,教师通过一定的引导,学生就能够在每天反复的观察中,获得一定的感知。
二、引导亲身体验,建立数感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体验式教学方式,学生在具有一定意义的活动中获得丰富的感受,能提高学习的效率。例如,在学习数数的知识时,我们很多教师也尝试使用各种数的方式,如让学生比赛谁数得多,数学接龙等活动,但总是效果不好。分析其原因,我觉得这些活动虽然在形式多样了,但是,在知识呈现上还是过于抽象、单调,学生缺乏对数的真实感受,接触的数是冰冷的没有意义的概念,造成学习的低效。
为此,我在教学中尝试了“数花生比赛”活动,将全班的孩子组织起来参加,并对优胜者进行奖励。很多孩子知道了这次比赛活动后,都预先在家里进行了练习。比赛开始后,孩子们都专注于比赛,他们既比准确度又比速度,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在一粒粒的花生数到自己的容器里时,真实地感受到具体的数字。活动结束后,我们比出了优胜者,并给予发奖状,对所有的参与者都发给一定的花生米作为鼓励。
在这一活动中,比赛的目的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在比赛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很大的快乐,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在具体的数花生的过程中,他们体验到了相应的数字,比抽象的数数活动要来得实在和有意义多了。孩子们在将花生放进容器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多少的概念,在数的过程中,尝试了各种不同的数数方法。建立在体验的基础上,孩子们建立了对数字的真实感觉。
三、利用问题解决,强化数感
数学教学是由问题构成的,在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构建相应的数学知识,形成相应的数学能力。虽然,幼儿的数学教学处于起步阶段,但是,通过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构建一定的数学模型,并进行解决,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在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过程中,能不断提高对数的感知能力,自觉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例如,秋天到了,我为学生创设秋游的教学情境。小朋友们,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我想组织大家到乡村去参观学习好不好?学生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纷纷说:“好啊!什么时候?”然后,我引导到,那么我们首先要解决几个问题:在出行上,会碰到什么问题呢?该怎么解决呢?在参观庄稼的时候,我们想知道什么现象呢?对于这样的问题,孩子们设身处地地进入了秋游的情境,并想到了坐车,需要多少车辆,需要付多少的车费;要买哪些吃的东西,需要带多少钱;还有的同学说,想了解庄稼的收成情况,跟去年比怎么样等。并自觉地使用数学的知识去解决。
在这一教学案例中,孩子们在教学情境中,自觉地产生了数学的概念,进行数学建模,并尝试进行解决。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意义,提高了学习的自觉性。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数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并不断地强化。
篇7
关键词:数字化成长;农村;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F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4-0113-04
“十二五”规划纲要确立了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吹响了我国农村向城镇化发展全面进军的冲锋号。而在当今信息时代,城镇化建设的目标定位必须将信息化作为其主体内涵,推进它的途径抉择也必须是信息化发展的路子。由此在当前我国城乡间存在严重数字鸿沟的情况下,通过数字化成长引领农村城镇化发展就成了必然的战略抉择,非如此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村在各方面相对落后的面貌。
一、当今时代城镇化的本质内涵是信息化,推进城镇化的目标是构建信息化的城镇
在以信息经济为主导的时代大环境下,所谓城镇化就是以信息化、知识化为本质内涵的城市化。正如美国著名经济与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所指出的,“信息时代引入了一种新都市形式,即信息化城市。”按照他的信息经济理论,信息时代的城市和城镇的特性应该是:其一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其二是围绕网络组织起来,其三是部分地由流动的空间组成的。他所说的这样的城市、城镇,不是以往概念上的仅以一种形式而存在,而主要表现为一个社会经济运作的信息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网络为特征的信息流动空间取代了原来的城市地域空间。由此,推进城镇化的目标,就是要构建以知识经济为内涵、围绕网络形式组织起来的社会经济结构,亦即信息化的城市结构模式。具体到当前我国农村推进城镇化的要求,就是除让一部分农民进城工作而转为大中城市的居民外,大部分农民要就地向县城或附近城镇聚集,来建设以上所说以信息化为主体支撑的,并与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起来的小型化的城镇群体。例如江苏省张家港那样的城镇群体,除其结构规模小于大中城市外,其构成模式基本是按照信息化的小城市样式,以知识、数字、科技为内在支撑、围绕数字网络形式组织起来的。又如河南省新乡县的刘庄、龙泉镇和小冀镇京华社区,它们在通过数字化成长之路使农村向城镇化发展方面,做了许多积极的探索,为我国广大农村面向城镇化发展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二、“鸿沟”阻碍农村面向城镇化发展,数字化成长是跨越它的必由之路
(一)我国城乡间存在严重阻碍农村面向城镇化发展的数字鸿沟
城乡数字鸿沟是指农村居民同城市居民间在拥有信息技术、信息能力和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方面存在的差距。根据国家有关信息部门在四年前的调查,我国农村信息技术综合指数仅为城市的35%,其中城市居民固定电话普及率是农村居民的162%,移动电话普及率是农村的2.5倍,城市居民家庭计算机拥有量是农村的16倍,城市网民普及率是农村网民普及率的6.5倍。这种城乡数字鸿沟,是城乡间在技术、知识、经济、社会等多层面上存在信息差异的综合反映。从技术层面看,它是信息通信技术不均衡扩散在城乡间引发的技术鸿沟;从知识层面上看,它是城乡间在获取和利用信息、知识方面存在巨大差距而表现的知识鸿沟;从经济层面看,它是城乡经济水平的不平衡在网络经济发展中所反映出的经济鸿沟,并能够导致城乡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这种由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应用的差异引发的城乡在技术层面、知识层面、经济层面、社会层面所形成的多层面的“鸿沟”,在很大程度上隔断和割裂开了城乡间的信息沟通和经济联系,显示出了乡村与城市间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上存在的巨大差距及其形成差距的根本动因,严重阻碍了农村面向城镇化发展的步伐。
(二)数字化成长是农村跨越“鸿沟”、面向城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对作为不同主体之间信息差异的数字鸿沟的填补、消除,必然要求通过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含量的繁衍增殖来实现,即必然要求通过数字化成长的方式来实现。而数字化作为信息化的内涵体现,实现它的技术与量能的增长又必须建立在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上。这就是说,只有通过信息化发展搭建数字化成长之桥,才能够使农村得以用之来跨越城乡间的数字鸿沟而实现城镇化发展。另从信息化作为城镇化本质内涵的界定看,它也必然导致农村推进城镇化的途径抉择也只能是走信息化发展的道路。这是因为在此情况下,一方面,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信息化的差异,信息化的差异只能通过信息化发展的方式来消除;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这种信息差异又是造成整个城乡间一切差距的根本原因之所在。由于城乡间对信息、知识获取和利用条件、能力在很大程度上的不对称,就造成了其在经济发展、文化进步以至人们的收入、消费上的巨大差距。因此,从根源上消除整个城乡差别也就必须通过信息化发展的途径。
三、推进农村数字化成长、跨越城乡数字鸿沟应采取的战略举措
(一)要把信息化发展放在整个农村经济建设的首要地位来抓
信息化发展作为数字化成长的先决条件和根本推动力,只有在它大力推进的情况下,才能够大幅度地提升整个农村经济的知识化、数字化水平,使农村从根本上快速拉近与城市之间的现代化水平差距。因而,当前必须将信息化发展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着力点,要尽最大努力、采用多方面措施尽快推进它的发展。为此而要在农村的经济建设中做到,建设其信息高速公路要更重于建设一般的公路、铁路,推进其信息化手段的运用要更重于推广机械化农器具的使用,建设其信息数据库、知识库、智能库要更重于建设粮仓、水库,开发利用其信息资源要更重于开发利用其地上地下的物质资源。
篇8
这一消息令全世界对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刮目相看。中国消灭了性病,这使我国在世界面前享有了长达十几年的骄傲。
1988年底,一位在合资企业工作的男青年在母亲陪同下来到北京同仁医院就医,他自诉小便时疼痛,且发低热,医生经过初步检查后,建议他再到皮肤科检查。男青年和他的母亲感到不解,不知小便时疼痛和皮肤有什么关系。医生已明确感到,男青年患的是淋病。
1989年初,一对年轻的恋人到协和医院进行婚前检查,检查结果令二人吃惊不浅:两人均已感染了梅毒。
性病。我们的骄傲已无法维持。
但骄傲的打破不是在今天,性病的重新发生至今已近10年。而且自1980年以来,性病从沿海开放城市蔓延到大中小城市,又随着农村经济的活跃,大批青年农民奔忙于城市和乡村之间,性病也已开始向农村蚕食。广东省1983年以前重新发现性病患者55人,而1987年,则发现10860人,平均每年以三倍于前一年的速度增长。在深圳,据专家估计其淋病患者与城市人口比例和英国伦敦相同。这无论对专家还是我们这些外行而言,都是令人吃惊的现实。当年宣布我国基本消灭了性病的报告起草者之一、卫生部性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科陈锡唐教授对50年代和60年代初的工作依然充满怀念和感慨,但面对现实,陈锡唐教授认为:在人类可以预料的将来,性病的消灭是不可能的,我们所能做的工作,是尽可能的控制。
许多专家都与陈锡唐教授有相同的看法。这一结论令一些自幼就把性病的概念与资本主义和旧社会联系在一起的青年人感到惶惑。
性病旧称花柳病,又被人们称为脏病,概因寻花问柳而染且难以人前启齿。传统性病主要指淋病、梅毒、软性下疳和腹股沟淋巴肉芽肿,现代医学将此4种性病称为“经典性病”。1976年,世界卫生组织决定放弃旧的性病概念,而使用“性传播疾病”的概念,这样,性病的范围不再只是原来的4种,而扩大到20多种,如阴道滴虫、乙型肝炎等可以通过传播的疾病也包括其中。而其中令人谈虎变色的便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即艾滋病。性病是全世界医学界面临的一大课题。据估计,世界上每秒钟便有4人感染性病。这一现象令人难以等闲视之。
控制性病传播的主要措施是控制传染源。解放前,性病高发人群为的,如青岛市1946年统计,中70%患有梅毒。明暗妓,导致性病在社会上广泛流行,当时青岛市性病防治所在报告书中竟提出了“举行全市人民强迫验血,以期性病根绝”的建议。1949年全国解放前,据报一些大城市的性病患病率为4.5~10.1%,农村为0.85~3.8%,某些少数民族地区高达20%以上。解放后,北京市首先废除了妓制度,封闭妓院,取缔。此举在全国各大城市相继展开。到1964年,性病在中国大陆上消失了。
随着性病的消失,我国医务界及其他有关部门长长地松了一口气。林鸟尽,良弓藏。各地性病防治监测部门相继撤销,研究机构转换了课题,医学院校不再讲授性病知识。一歇15年。15年后,性病在大陆上重又滋蔓,我们一切防治工作又都要从头开始。
但今天不再如昨天。陈锡唐教授认为目前的性病发生情况与解放前和解放初期有五点不同:
1.解放初性病患者多为老病人,中老年较多,现在性病患者多为青壮年;
2.解放初期性病患者中多见晚期梅毒,现在发现多为早期梅毒;
3.解放前易染性病的客多为有钱人和无钱娶妻的最穷的人,现在客则多为工作组织性不强、流动性较大的人;
4.解放前性病患者均由异性感染,而目前受国外影响,变态开始发生,同性恋现象增多,且相互感染性病;
5.解放前传染源主要是公开的妓,现在性病传染源仍主要是妓,但全是暗,难以控制和防范。这是最要命的一点。
1988年中,北京市朝阳区公安分局在清理建国门立交桥下的自发劳务市场时,在一位女青年遗落的包中,发现了一张医院诊断书,证明该女青年患有二期梅毒,公安人员立刻查找,发现她仍在立交桥下活动,且对公安人员的询问和那张诊断书毫不在乎。
福建某地一位年轻的采购员出差到桂林,在某酒楼住宿,与一服务员发生性关系,第二天排尿时便觉疼痛,后发展到刺疼难忍,尿频尿急,且有白色粘性浑浊物,经医生检查,证明他患了急性淋病。
一位从澳门回福建三明市探亲的青年,回来第三天便到医院就诊,医生发现他感染了性病,他否认有不洁史,可他对大陆上一些地区妇女情况却知道甚多。
篇9
安全教育的实施模式
总体来说,加强儿童少年的应急教育、培养他们的自救技能,着重从教育的力度和效果即教育的有效性上来考虑未来安全教育的研究方重点。
1.传统教育模式。目前学生生命安全教育以学校老师灌输式为主,学生对安全事件的应对能力极差。从现状来看,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我国中小学还普遍存在着应急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教材缺乏、教育教学手段单一等诸多问题。很多学校一个学期甚至一个学年仅有一次相关课程,课程内容陈旧,无法与现在社会生活有效对接;课程设置单一,缺乏针对性;教育形态多以大课堂宣讲为主,单向灌输,不利于少年儿童的理解和接受,互动交流性差;缺乏实际演练,即使有演练,也是走过场,直接导致学生对各种潜在危险和灾害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缺乏学习兴趣,对讲授的内容不理解;安全教育的定义相对狭隘单一,没有从多层面、多角度关注少年儿童的安全问题。
要解决这些困境,在传统模式下则需要投入更多的财力和人力,教育成本大大提高:教育人员需要接受专业培训,相关配套设施需要跟进,学生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理解、接受安全教育知识。教育的可行性和普及度也因此受限。
2.数字化教育模式。在现代高科技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的背景下,借助数字技术讲解安全知识、推广安全理念,可以大大降低投入成本并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安全教育”的渠道和形态在现代数码技术的支持下,教育对象和教学内容均将大为扩展。以安全教育电子出版物为例,其设计制作完成后,可推出光盘与网络两种版本,小学、中学、大学三种版本,并就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城市与乡村不同设计制作不同的教学版块,推广到国内城乡学校。数字技术的介入使安全教育的实施具有更为现实的针对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现代媒体均可作为安全教育的载体
现代媒体的受众面广,不仅针对学生,而且将通过学生,带动家长、带动全社会学会真正敬畏生命、珍爱生命、守护生命,构筑起全民安全防范教育体系。
(一)安全教育数字化的意义
1.用数码技术,以形象的、动态的、交互的方式讲解安全知识,寓教于乐。让学生在体验和演练的过程中树立“生命高于一切”的观念,尊重生命。在培养生存能力和训练应急避险技能的互动过程中直观、感性的学习和接受安全教育的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相关问题能运用正确的方法规避和解决,并能将知识举一反三,提高生存技能。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触摸屏、LED展示屏等现代多媒体传播手段,通过生动、形象、丰富、多样的多媒体教育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直观的“避险自救”知识普及教育,教学生掌握避灾的常识和技巧。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这将使少年儿童有兴趣学习如何“用知识守护生命”。
以电子出版物为例,分为可以观看的动画视频和互动性的动画游戏两个部分。动画视频以演示、讲述为主。电子出版物拟设计虚拟人物形象,如生命守护小精灵、生命守护神爷爷、小朋友平平、安安等,将一些抗灾避险知识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的画面表现出来。学生通过观看动画视频了解各种交通、自然灾害、溺水等事件发生的原因、学习急避险技能。在掌握一定常识后,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或触摸屏参与互动性动画游戏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在选择题中,选择一种选项后,即有相对应的动画形象显示出选择的结果:
选择答案错误即会看到非常严重的后果,选择正确答案则会得到数码的精神奖励。电子出版物经过悉心策划,将丰富的内容融入生动有趣的故事中,动画角色设计活泼可爱,语言自然,不生硬说教。画面制作使用painter、illustrator、photoshop等平面设计软件与flash等交互设计软件,并配合AE软件制作效果,三维软件制作场景。形式生动,交互性强,寓教于乐,注重应用是电子出版物的特点。使各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以及课余时间娱乐中学习到有用的紧急避险、防患于未然的知识与技能。电子出版物通过生动、形象、丰富、多样的多媒体教育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避险自救”知识普及教育,培养学生生存能力和训练应急避险技能,以有限的投入满足广大师生、家长的需要,最大可能避免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进而将构筑起全民安全防范教育体系。
2.数字载体和呈现方式还有利于安全教育内容的时效性和跟动性。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安全教育已经不再囿于过去简单的形态和内容,少年儿童所面临的安全隐患类型多、形态新,数字技术构架下的安全教育平台和载体可以随时更新,突出新情况下的高发问题及解决方案。可以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不同季节和不同问题分别解决。这扩大了安全教育的范畴和概念,同时,也扩大了受教育的人群,有利于不同群体的少年儿童找到自身所面临的困境并得到及时的帮助。
3.数字化还有助于构建复合型安全教育公共平台。安全教育公共平台除了有传播安全知识的作用,还将发挥“构架少年儿童和社会之间交流的桥梁”等功能。少年儿童作为国家的未来,需要社会的关注。其中,离异儿童、遭受暴力创伤的儿童、留守儿童、孤儿、残疾儿童、艾滋儿童等弱势群体需要更多的关爱。网络的优势在于它可以让更多的人聚焦在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问题上,给予物资和精神上的救助;网络还可以针对少年儿童问题的焦点,引发公众的反思,并有利于相关部门采取措施,改善症结,消除弊病。充分考虑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从身体和心理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和辅导,使少年儿童得到全面发展。
(二)期望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特别是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是包括学校家长在内的全社会的责任。少年儿童安全教育的数字化设计研究,有助于孩子的成长,有利于家庭的幸福,有益于社会的进步。《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曾指出:“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
篇10
关键词:文化信息网资源共享
信息的收集与传播是人们学习工作和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图书馆作为信息沟通的重要渠道之一,网络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其工作模式与服务项目正在由传统意义的借还服务向深层次的信息服务转变,特别是地方文化信息网的建设,为人们了解文化、获取信息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建设地方文化信息网是通过互联网、卫星网、镜像、移动存储、光盘等方式将数字化信息资源传输到群众身边,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整体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率,这已成为当前公共图书馆工作的一个重点。
1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的必要性
地方文化信息网的功能是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将所有的文化资源整合起来,为公众提供切实的文化信息服务,从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达到对外宣传和弘扬本土文化的目的,营造良好的文化投资环境和建设环境,推动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因此,建设好地方文化信息网是摆在各级党政部门和文化事业单位面前的重要课题。
1.2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的重要性
互联网技术在公共图书馆普及以来,各省级图书馆不同程度地利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开展了地方文化信息网的建设,但通过网络整合各种资源,使所有业务系统集成为一个体系相关、业务数据融会贯通的技术协同平台还没有出现。随着地方文化信息网的建设,必然会出现技术应用与数据资源的重复和交叉。因此,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要充分利用各省的人文资源优势、文化品牌优势,通过文化标准的统一和文化资源的整合,促进本地文化在互联网上的传播;通过搭建网络文化平台,丰富网络文化信息量,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
2地方文化信息网的目标定位和信息资源内容
2.1地方文化信息网是政府网
作为政府网站,目的在于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扩大对外交往的渠道,密切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作为文化网站,旨在将文化和科技结合起来,借助因特网这种高科技手段宣传本土文化,传递文化娱乐信息,将文化作为资产来盘活,形成自己的网络文化产业。因此,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也不仅局限于政府机关的工作内容和简单的信息,而应将各种文化元素和文化服务内容融人到网站中,努力建设内容丰富、服务完善的本土文化网站,最终把这个网站建成海内外人士了解本土文化和为群众提供文化信息服务的窗口,为资源共享打好资源基础。
2.2地方文化信息网主打地方文化信息
随着文化信息网站的逐步建设,各地都在对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对公共资源的重复建设问题,造成人力和物力资源浪费。所以地方文化信息网在资源建设定位方面,应该充分整合本地特色资源,开发地方民俗资源、旅游文化、舞台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以不同的形式进行数字化加工,这样各地方文化信息网才能丰富多彩,各具特色,这样的文化信息网才能吸引读者,增加点击率。
2.2.1开发地方民俗资源现今地方民族民俗文化已成为地方民族经济和社会文明发展的又一亮点,成为地方民族旅游文化的又一重要特征,成为地方民族教育的重要内涵和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地方各类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信息资源的声像化采集与利用,是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方式,对于地方民族文化信息产品的开发,地方民族文化宣传有着潜在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对于地方民族文化教育、民族学科资源建设、民族的对外文化交流,以及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的建设,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实现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信息资源的多样化、电子化、网络化、共享化的重要方略。
由于地方民俗内容丰富多彩,诸如民族的衣着打扮习俗,居住、饮食习俗,生产、旅行习俗,买卖交易习俗,婚姻、丧葬习俗,姓名、称谓习俗,人际交往习俗,岁时、节日习俗,信仰、迷信习俗,礼仪、禁忌习俗,游艺、娱乐习俗,结盟、议事习俗,财产分配与继承习俗等等。所以数字化方式可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如录音、摄像、扫描、拍照等。
2.2.2开发本地旅游文化资源挖掘地方文献,发挥旅游信息中心作用,是人们认识各地区的重要工具。其内容涵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它记载着本地区大量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等文献资料,如本地秀丽风光、历史上本地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历史遗迹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味产品等。图书馆可根据旅游经济的需要开发馆藏资源,按照不同的主题对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形成与之相配套的旅游信息二次文献,建设旅游特色数据库。通过富有地方特色的专题数据库,使本地文化更全面地予以展示,让更多的读者了解本地。
在网页制作方式上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图片、音视频等相结合的方式,使页面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2.2.3本地舞台艺术的数字化本地舞台艺术包括地方戏曲、民歌、戏剧、舞蹈、曲艺等多种形式的民间群众文化艺术,是本地区的特色艺术。比如山西的道情、罗罗腔、碗碗腔;福建的闽戏、高甲戏、莆仙戏、歌仔红戏;湖南的花鼓戏、荆河戏、辰河戏等等。这些地方戏曲只有依照地域划分,进行本地化的数字化加工,才能全面具体的展现给广大群众,并且对这些珍贵的民间艺术加以保护,得以长期流传。
在数字化加工技术方面,可采用摄像、图片采集、原声传送等方式。
2.2.4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CulturalHer一itage,又译为无形文化遗产),其概念来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17日在巴黎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总则》中的界定,它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公约》从概念框架上对此定义作了具体的说明,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口头传颂和表述;(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川并进而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促进、弘扬、承传(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比较抽象化,其内容与上述地方民俗、旅游文化、舞台艺术三方面有关联也存在一些重复,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区分和标引。在数字化加工技术方面也可采用摄像、图片、扫描等方式。
2.3地方文化信息网的栏目设置
根据对现有的16个地方文化信息网的研究,地方文化信息网在栏目划分方面要以表现本地特色文化资源为基准,栏目设置要根据本地资源类别进行分类。以我馆负责建设的三晋文化信息网为例,共分十二个栏目,分别是:三晋纵横、文化艺术、旅游观光、人物春秋、文物博览、地方民俗、山西特产、魅力山西、晋商文化、锦绣太原、古籍珍品、三晋文苑。基本上全部都以本地资源进行加工建设的。有部分地方文化信息网是以服务宣传为目的的,所以加设了一些服务公众的栏目。
3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1要坚持实际性和特色化的原则,为资源共享提供平台
资源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是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而坚持世纪性和特色化建设原则,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前提。在进行文化信息网建设时,一定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建设的总体方案,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做好设备和网络环境配置计划,引进优秀的软件平台;要遵循技术能力和社会需求优先的原则,先易后难,从小到大,要有步骤、宏观有序进行;在具体实施中各地要在国家的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运行规则的基础上分散建设,同时突出各资源库在统一标准下的专有特色,突出本地资源特色,做好本地区特色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工作,真正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发挥传播优秀文化的作用。
3.2要积极关注基层文化生活,实现最广泛的资源共享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和国家社会信息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中国的西部与东部、乡村与城市之间已经架构起四通八达的信息通道,人们的交流与沟通已经可以跨越时空瞬间完成。但是,在我国的基层村镇,知识的贫乏导致的贫困仍随处可见,愚昧、落后的思想和认识仍然禁锢着人们的头脑。如何利用高新技术手段传播先进文化,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丰富、充实的精神食粮,就成为我们文化工作者在进人新世纪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新世纪的图书馆将是一个高度网络化、共享化,对全社会信息资源具有保障功能的崭新体系。利用先进技术手段传播先进文化,整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用先进文化占领基层文化阵地,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助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实现最广泛的资源共享。
3.3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需要有力的统一与规范
我国的网络化建设一直存在着各自为政的问题。由于缺乏有力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使得信息网建设各行其是,造成很多地区都出现了在同一区域内各个专用网络系统间互不相通,相互独立的局面。在网络信息资源内容上,资源开发分散,重复现象严重,浏览一下各个网站的资源目录就会发现,大多数站点都存在着设置的信息栏目贪多求全,提供的信息内容大同小异,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文化信息网建设重点在于地方文化资源的建设,如果没有统一与规范,在信息的交流与互动方面会产生障碍,不利于资源共享。重视文化信息资源的内容结构、调整,优化其内容构成不仅是网络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用户的迫切需求。
3.3.1形式的统一通过对各地的文化信息网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三种形式,一是以政府网的形式出现;二是文化信息网,以地方文化信息为主打但其中也有政府网的职能;三是数字文化网,以数字化图书馆为主打。如果将这三种形式的网站加以规划整合,规范成统一的形式,可能更趋于合理化。
3.3.2数据格式的统一文化信息网的数据格式多以视频数据、图片数据为主。不同的平台使用不同的格式,给数据交流造成很多不便,如果各信息网提供唯一的元数据接口,相信用起来可能更方便一些。
3.3.3后台数据尽可能用大型通用型数据库如SQL,ORCLE等。
- 上一篇:对校园暴力的建议
- 下一篇:对二胎政策的看法和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