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的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16 16:32: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暴力的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园暴力的分析

篇1

我国以前曾频繁采取的“严打”刑事政策在面对激增的犯罪率之时,的确有强大的应急之效,比如能在较短时间内将犯罪率大力打压下去,让社会重归安定。然而正如后来许多的研究数据表明,这绝非是一种长久机制,一段时间之后,犯罪率又有可能回复到之前的状况,甚至更高。同时我们发现在“严打”的过程中一些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遭受侵害,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面对严峻的犯罪形势,“严打”的刑事政策并不是一个治本的举措。为此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06年制定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在检察工作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若干意见》,对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进行了详细规定,其中规定道:“对严重犯罪依法从严打击,对轻微犯罪依法从宽处理,对严重犯罪中的从宽情节和轻微犯罪中的从严情节也要依法分别予以宽严体现,对犯罪的实体处理和适用诉讼程序都要体现宽严相济的精神”。“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的制定,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目前恶性犯罪频繁的现状。

与之相关的,便是长久以来,我们一直试图学习西方社会的“轻轻重重”的两极化刑事政策思想。“两极化的刑事政策,意指一方面对不需要矫治或有矫治可能的犯罪\犯罪人,以宽松的刑事政策对待,俾能节省刑事资源,而改用在该用的地方;他方面则对不能不矫治或矫治困难的犯罪\犯罪人,以严格的刑事政策对待,俾能将有限的刑事资源充分运用。”然而,我国的刑罚结构与西方刑罚结构的不同使我们必须有选择地看待“轻轻重重”的刑事政策趋势。而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还处于起步期,现代政治体制改革还在进行之中。就法治建设而言,也只处在初级构建阶段。就“重重”而言,中国刑法对某些犯罪而言,本身就已经足够重了,应当继续加重的空间明显不足。此时不顾中国刑罚制度的现状,就盲目地照抄西方“轻轻重重”两极化趋势的刑事政策,恐怕不仅不符合中国目前的国情,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正如贝卡里亚认为:“人的心灵就像液体一样,总是顺应着它周围的事物,随着刑场变得日益残酷,这些心灵也变得麻木不仁了……严峻的刑罚造成了这样一种局面:罪犯所面临的恶果越大,也就越敢于规避刑罚。为了摆脱对一次罪行的刑罚,人们会犯下更多的罪行。”仅因为某段时间某种犯罪较为猖獗,就加重该种犯罪的刑罚,只会导致人们的麻木以及刑法的混乱。

“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应当说是与“轻轻重重”刑事政策趋势相一致的,但是因为不限于“轻者更轻,重者更重”,所以比“轻轻重重”在观念上更全面,“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为缓解我国目前存在的严重犯罪频发问题开辟了新道路,虽然这是一个刑事司法政策,但同样对我们在立法上和观念上的刑罚轻缓化有方向性的指导作用。

德国当代著名刑法学家汉斯·海因里希·耶塞克指出:“当代刑事政策在怎样处理犯罪以及应该采取什么方法和手段来战胜犯罪方面,大致已经形成了三个共识:第一,立法者为了避免不必要地将某些行为规定为犯罪,同时也是为了在一般人的思想上维护刑罚的严肃性,必须将刑罚所必须归罪的行为范围限制在维护公共秩序所必需的最低范围之内。第二,因为大部分人都是正常发展的,对于有轻微甚至中等程度的犯罪行为的人,应当扩大在自由状态中进行考验的办法……对于有轻微甚至中等程度犯罪行为的人,应当扩大采取在自由状态中进行考验的办法。第三,应当使警察和司法机关的工作集中于较严重的犯罪,至于轻微的犯罪则委托给行政机关通过简易程序予以处理。”这一思考方式为我们寻找符合中国的刑事政策思想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对刑事政策进行选择时,还应当充分考虑到一国的价值取向问题。正如前文所述,在中国刑法有关自由与秩序、效率与正义的价值选择上,我们应当将这些价值进行动态平衡,而非简单地选取其中这个或者那个价值标准。在自由和秩序方面,我们应当使刑法对人们自由需求的保护最大化,而对不伤害他人或社会利益的禁锢最小化。在效率与正义方面,则应当在保证最低正义要求下,实现效率的最大化。针对我们的价值取向,笔者认为中国在对刑事政策的选择上,应当从保证动态平衡的价值取向实现的开展。

篇2

【关键词】物流企业 人力资源外包

一、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一)人员的流动性和分散性比较大。物流业在中国作为一个新兴行业,不同于一般的生产型企业,它所具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员工流动性大。这就造成了物流企业不愿对员工的成长和发展付出成本。而员工在企业中得不到发展,更加倾向于离开,这就形成了人力资源管理上的一个怪圈。这对物流企业的发展来说是不利的。

(二)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虽然目前企业都越来越认识到人才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物流行业也越来越注重物流人才的专业性,但往往都只将注意力集中到如何引进人才这一点上,忽略了如何留住人才,如何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尽管一些物流企业的人事部门名称叫做“人力资源部”,但思想还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的层面上,日常还是从事一些行政方面的工作,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大多数人也没有经过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学习。这样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必然难以适应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

(三)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力度不够。由于物流企业的人员流动性比较大,一些企业明知员工培训的重要性,但惧怕人才流失,使企业培训变为“为他人做嫁衣裳”,因而不愿给予足够重视。再者,企业人员的流动性和分散性也造成人员培训的成本较高。甚至有的物流企业认为获得工作相关知识与技能是员工个人的事情,与企业无关。

(四)缺乏科学的激励机制。目前,物流企业有两种分配机制:一是由国有企业改制形成的中小型物流企业,执行的是按职能分工的组织管理体制下的分配制度,虽然有统一的激励约束制度,但缺乏弹性;二是完全由市场薪金决定从业者的去留。前者没有完全调动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和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后者则完全忽略了员工需求的多样性。也正是这种单调的激励手段造成企业人才的不断流失。

二、人力资源外包的形式和特征

随着人力资源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的提高,由原来的单纯的行政部门变为企业战略性的部门,人力资源外包业务随之出现。

人力资源外包是指企业通过与外部专业服务商签订合同的方式,将原本由企业内部涉及人力资源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交由其完成,从而达到整合资源,提高资源效率,增强竞争力的目的。目前,人力资源外包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外包。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从招聘到激励,都可以分别外包,或者整体外包。第二,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外包,即劳动派遣。劳动派遣业务是指用人单位根据自身工作和发展需要,通过正规劳务服务公司,派遣所需要的各类人员。第三,人力资源信息技术外包。聘用专业的技术人员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和技术系统进行建设、维护。借助专业人士来操作,可以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从简单重复操作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专心从事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但是有些人力资源活动还是适合在企业内部进行,如雇员关系管理、人事记录保管、人力资源规划这些具有战略意义的活动。

人力资源外包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人力资源外包是企业的一种经营战略,是一种新的企业经营理念。将人力资源工作交给更专业的组织,企业可以更专注于发展自己的优势业务;第二,企业实行人力资源外包的,实际上是对企业战略环节的重新定位,建立一种独特的盈利模式,使企业拥有独特的竞争优势,应对市场竞争;第三,人力资源外包是合同导向的一系列服务。企业通过契约形式来规范人力资源外包中彼此的关系。外包服务提供者根据合同条款的规定,来管理所提供的各项服务活动过程,即使是发展联盟,也通过合同来明确各联盟参加者之间权责利关系。

三、人力资源外包对物流企业的作用

(一)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

把人资源管理的一部分职能外包出去,公司的人力资源成本自是下降。而且外包公司具有专业的知识,在招聘等职能中能够更好把关,招聘到合适的人才;外包公司为企业管理人员节约大量的日常事务性工作的时间。再者,外包公司具有规模效益,可以同时处理多个公司相同的事务,降低了总成本。

(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外包服务商还可以利用其专业的知识和先进的人力资源信息技术,帮助企业接受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合理进行人力资源功能定位,指导企业具有战略性的人力资源工作,完善企业的人力资源体系。

(三)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

外包服务商建立起了一整套可以普遍适用于企业的流程和操作规范,在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基础之上,帮助物流企业制定清晰的工作说明书和岗位规范,整理一些行政性的事务,提高了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

(四)减少人才流失率

人才流失一直是物流企业存在的问题。将人力资源招聘、培训、绩效、薪酬等工作外包出去,外包服务商为企业提供高效的一系列招聘、培训等服务,增加了员工的满意度,人才流失率大大降低。

四、总结

外部的人力资源服务商可以为物流企业所需要的人力资源服务,而且成本低于企业自身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总成本。物流企业通过人力资源外包,既可以解决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又可以减少企业在这方面的投入,把精力集中在物流信息系统和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韩丽秋.加强建设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J].中国市场,2008,(23)

篇3

关键词:DEA 预算管理 考核

内部控制是所有经济组织管理活动的一部分。在我国,公立医院基本属于非营利性组织,它们在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和提高健康状况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医药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化,提高公立非营利性医院管理水平,加强医院内部经济活动的控制在现代医院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而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则是实现医院内部经济活动控制的有效手段之一。

全面预算管理是现代先进的管理手段,已经在我国企业管理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为破除医院粗放式管理提供了实现途径。2011年,卫生部会同财政部结合医院的特点,修订了医院的财务制度,其重点之一就是加强预算管理,明确提出了医院应该建立科学的全面预算管理体制,建立健全预算制度。因此,如何在医院加强预算管理,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全面预算管理体制,逐步实现医院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是现阶段公立医院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评价医院科室间相对效率的变化趋势,来探讨如何实施有效的医院全面预算管理。

一、资料与方法

(一)资料

收集整理医院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前后两个年度(2014、2015年)15个临床科室的相关经济业务数据。

(二)研究方法

在全面预算管理的考评阶段,通过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能够有效得出医院各科室的实际预算管理效果。定性方法以文字描述为主,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内容相对空洞,不能进行相互间的比较。具体方法有:调查表法、德尔菲法、流程图法等。定量评价法可以用直观的数据进行评价说明,还可以用于相互之间的比较,目前的定量评价法主要有: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评价模型等等。

本研究对医院运营过程中业务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分析评价医院15个临床科室的相对经济运营效率。

1、方法简介

DEA是一种常用的前沿技术,它借鉴了计量经济学的边际效益理论和高等数学中的线性规划模型,构造出相对有效的生产前沿面,通过界定是否位于“生产前沿面”上来比较各决策单元之间的相对效率、规模收益,显示最优值。由于其基本思路是以各数据点的外包络面为基础,因此这一方法被称为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自1978年由 Chames等学者提出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其最大优点在于可避免主观因素干扰,同时简化算法,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误差,由于这些其独有的特点和优势,DEA不仅在方法学上日渐成熟,更是深入到了各个领域――在对医院和医疗卫生系统进行效率评价时也已经得了广泛的应用及认可。

2、分析工具

DEA方法在实际应用中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必须借助分析工具才可以完成。本研究以DEAP2.0软件为工具,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指标的选择

一般常用的指标筛选方法包括:主观方法(查阅文献法、专家咨询法)和客观方法(相关系数法、聚类分析法、复相关系法、主成分分析法和变异系数法等)。用DEA进行医院效率评价时,指标的选取首先应依据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根据评价目的以及指标对评价结果的影响,挑选那些代表性、确定性好,有一定区别能力又较少关联的指标。此外,要求指标数之和小于DMU数量的一半。同时还应注意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合理搭配,以绝对指标为主。评价医院的相对效率时,能够反映医院效率的指标很多, 必须根据研究目的进行指标筛选。遵循上述原则,同时结合医院实际情况,选择指标如下:投入指标3个:开放床位数、人员总数、工资总额;产出指标4个:出院病人总数、门诊人数、总收入、医疗收入。

三、研究结果

由上述三表数据,不难发现,2015年度各科室综合技术效率较之2014年度有一定提升,同时,生产规模报酬递增科室的数量有所增长,即更多的科室处于经济运营效益上升阶段,而规模报酬递减科室的数量却相应减少。

四、结束语

医院全面预算管理是以预算为标准的管理控制系统,是以实现医院战略目标和未来经营规划为目的内部管理活动,是医院利用预算方式明晰化、精细化医院内部管理的一个过程,全面预算管理涉及医院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我院强化组织内部经济控制,使得医院整体效率提高,同时运营形势趋好,全面预算管理初显成效,现将具体经验总结如下:

(一)完善的组织架构是医院实行全面预算的有力保障

医院成立预算管理委员会,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预算管理委员会是最高的决策机构,对重大的预算事项以预算会议的形式进行审议。预算管理办公室是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的专职机构,主要负责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具体工作的牵头组织与实施,汇总、审查、调整科室的预算。

年初由医院预算管理委员会,制定全院预算目标,通过目标任务管理法,下达科室预算指标参考值,各业务科室依据自身情况,可适度调整预算方案。

同时,为了更好地利用资源,降低采购及维修成本,实现规模效益,医院各职能部门负责管理和审批与该职能部门有关的一切资源,各临床医技科室向归口部门申报所需资源或项目,由归属职能部门审核汇总后向预算管理部门上报相应预算。同时,各职能科室也是预算责任部门,不仅要汇总编制归口预算,还要编制本科室内的责任预算。全方位参与的预算编制过程有利于提高预算执行率。

(二)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是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途径

医院统筹考虑周边环境以及医院的总体目标和发展规划,参照前两年的经济运营情况,本着“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统舒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进行预算编制。

在具体预算编制过程中,遵循目标管理SMART原则, S(Specific)明确性:指预算设定要切定的工作指标,不能笼统;M(Measurable)衡量性;指预算表现是数量化的,验证这些绩效指标的数据或者信息是可以获得的;A(Attainable)可实现性:指预算在付出努力的情况下可以实现,避免设立过高或过低的预算;R(Relevant)相关性;指预算与其他指标的关联情况,可以证明和观察;T(Time-based):时限性,注重完成预算的特定期限。

通过科学合理地预算编制,使全面预算体系对医院人、财、物的资源分配做出合理的安排和有效的控制,从而提高医院总体运营能力,最终实现医院阶段性战略目标。

(三)建立健全科学的内部控制管理,确保预算方案的执行

预算分析: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定期将执行情况与预算进行对比分析,动态监控预算执行情况;对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问题予以分析,建立预算执行分析制度,定期进行分析,及时解决问题;不断改进预算管理机制,持续优化全面预算管理工作。

预算预警及反馈:在动态追踪各科室预算完成情况的同时,设置预警机制,以便科室及时了解预算执行情况,适度调整经营策略,实现组织系统前馈控制。具体通过各类台账、资金计划、费用申请、支出审批、预算金额调整等多重控制手段,有效控制科室各项费用支出、节约成本和有效利用资金。

(四)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建立健全预算考核评价体系

医院建立了有目标、有监控、有评价、有反馈、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及考核制度。确定预算差异,分析其原因,落实差异责任,形成预算绩效评价报告,内容包括:基本概况、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评价结论及建议等等。将预算评价报告反馈至临床科室,同时将预算考评结果纳入内部业务综合考核体系,作为年终评比的依据之一。

综上所言,完整的医院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包括预算的编制、预算的执行与监督、预算的分析、预算的评价与考核等环节, 全面预算管理涵盖了医院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其特点是全员参与、全方位管理、全过程控制。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全面预算管理机制,是实现并提高医院运营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公立医院预决算报告制度暂行规定

[2]刘莹.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应用研究[D].南开大学,2009

[3]钟若冰,张靖,廖菁.医院效率评价方法的研究[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0,7(1):127-130

[4]李显文,高越明,章燕丽.医疗机构数据包络分析中的指标选择[J].卫生经济研究,2009,(2):12-13

篇4

【关键词】校园暴力;起因;对策研究

“校园暴力不仅仅是一个初始信号,更是一种社会病症的表象。”正如巴黎专题会议所述,部分案件的严重后果不仅反映出社会问题,也暴露法律的缺失与法制理念的落后。本文从校园暴力的定义与现状出发,探究校园暴力泛滥的多方成因,并着重分析法律规制的疑难之处,提出积极可行策略,旨在为呈现焦灼之态的校园暴力之解决献言献策。

一、校园暴力的概述

(一)定义

目前,国内学者基本认同广义上的校园暴力,指发生在校园及其周边的,通过暴力手段实施的,造成校内人员精神、肉体伤害或学校、师生财产损失的行为。关于校园暴力的几个争议点:1、“校园暴力”的界定:有学者认为,其认定不应以发生的地点为标准,而应注重行为人的“身份”,即“校园”一词强调的是参与者与学校之间的联系,而非空间状态,只要一类暴力行为的实施者或受害者为学生或教师,都可纳入校园暴力范围;2、校园暴力强调行为的“暴力”性,此处的“暴力”既指身体力量的使用,也指身体力量威胁下的精神、言语攻击。“暴力”的后果不一定必须达到法律介入的程度,只要在实际上形成了力量的对比、强弱的区分即为此处的“暴力”。同时,“暴力”行为在主观上有伤害的意图,偶尔、偶然、过失的伤害行为,我们也不将其列为校园暴力的范畴。

(二)校园暴力的国内外现状及特点分析

国家的地域与文化差异,导致了各个国家校园暴力的外在表现各有特点。

以美国为例,美国校园暴力犯罪一直趋向于力量压制,通过物理手段实施。其深层原因是“暴力文化”的蔓延。

在日本,日本是校园暴力后果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但其严重的后果不来自身体攻击,而是一种精神的折磨,线索漫长而受害者深陷其中。

在中国,校园暴力十分“年轻”,2000年至今是其高发期,加之互联网的普及与使用,中国的校园暴力呈现出身体攻击、侵犯隐私与网络暴力融合的状况,殴打和虐待最为常见,其基本模式是多对一。“云秀暴力事件”“江西南昌女生被狂扇耳光事件”为其典型代表。

二、校园暴力的成因

校园暴力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行为,其形成是各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施暴者道德认知低下

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曾提出“道德认知”理论,将人的道德认知分为三个阶段(划分标准为年龄与智力),仅在最后的自治阶段,个体才能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并自觉遵守,在前两个阶段中,个体遵守规则仅是出于自我满足和对权威的尊重。这个理论合理解释了施暴者的“低龄化”与“差生特征”,道德认知尚不成熟者,如果缺乏引导与约束,容易因为追求自我而满足伤害他人。

(二)学校、家庭教育失误

首先,学校、家庭对校园暴力性质认识错误。在中国,校方、家长普遍把暴力行为视为可以用钱打发的小事,从未将其与犯罪挂钩。如“云秀暴力事件”中,受害者徐婷婷的父亲竟觉得女儿被打是可以私下解决的小事。其次,学校、家庭教育理念畸形,过分注重成绩,忽视学生心理发展。最后,不良家庭氛围树立了错误示范。

(三)社会变迁导致“失范”、“社会紧张”

处于改革开放巨变中的中国社会便是这样的典型,脱贫的欲望、文化的断层、新思潮的涌入冲击了国人的价值观,精神世界的匮乏使得社会兴起追求财富的狂潮。同时财富不均等让社会关系日益“紧张”,下咏准兜娜宋薹ㄍü合法手段获取财富与地位,便谋求新的手段满足自身需要。校园暴力就是“紧张情绪”的一种体现。

三、关于防治校园暴力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法律

1.细化法律法规、制定具体的执行措施、明确责任主体

目前我国涉及未成年人的法律、行政法规主要有《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劳动教养管理工作执法细则》等,与体系完善国家相比,法律法规十分匮乏。目前出台的法律法规对校园暴力没有针对性的规定,通常只是将校园暴力作为校园安全的子概念,强调校园器械的使用、警务人员的编排等,篇幅均很少。

2.加大法律的惩罚力度

此处的“重”强调的是态度、观念上的重视。首先,可以改良我国现有的轻、重伤评定标准,给每一个受害者还原伤害的机会。其次,可以适当降低责任年龄。目前严峻的形势让我们不得不对未成年人加以警示,以保证短期的治安;对犯罪未成年人过度宽恕,短期看挽救了一批未成年人的未来,但长远看,却纵容了更多的犯罪者,催生了更多的受害者。

3.严格执行法律

法律对未成年人的倾斜保护,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案件审判结果难以保证公平。审判是体现法律价值、法律威严最重要的一步,严格执行法律,不受外力干扰,尤为重要。

(二)调动学校、家长等多重力量

学校与家庭,是与校园联系最紧密的两个因素,是校园暴力发生最直接的触发点,做好学校与家庭的工作迫在眉睫。

1.营造良好的法制、道德氛围

联系上文所述的“道德认知理论”可知,看似空洞的道德、法律宣传在长期上将对学生的道德感、价值观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若父母营造和美的家庭氛围,青少年的许多心理问题将迎刃而解,校园暴力也能从根本上得到缓和。

2.学校与家长合作建立相关信息平台

借鉴美日做法,根据中国国情,在学校里建立举报中心、建立校园暴力曝光信息平台,提供相关渠道十分必要。

3.在学生手册等文件中编入详细的应对措施

将具体、细致的处理措施明文记入学生手册,并严格按照规定执行,不仅能严肃各方对校园暴力的态度,也能提升校方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将校园应急措施规则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第15批学生科研课题立项一般项目“校园暴力行为起因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Y15C035)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何芸(1996.5-),女,浙江东阳人,本科,江苏大学法学院,主要研究方向:社会法学。

参考文献:

[1]姚建龙.《校园暴力控制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王牧.《新犯罪学》〔M〕.(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3月版.

篇5

关键词:青少年;校园暴力;原因分析

1 青少年校园暴力概述

1.校园暴力的相关定义

校园暴力是近年来在教育界出现的新概念,有研究者将其概括为:“校园暴力,是指以校园为背景,发生在校园内外,施加于学校成员(既包括学生又包括老师)的导致身体或心理伤害的行为。[1]”由于本文主要探讨中学生之间的校园暴力问题,不涉及师生之间。所以笔者认为,中学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中学校园内外,由某些学生发出的对其他学生带来心理或身体伤害的攻击。

2.目前国内中学校园暴力事件的现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数量和速度都在呈现爆炸式的增长。校园暴力也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焦点问题。近期,“欺凌弱小”视频频繁曝出,其暴力程度令人发指。2015上半年媒体曝光的校园暴力事件主要有42起,其中初中生参与的校园暴力事件33起,占总数69%,初中是校园暴力事件高发阶段;此外,小学阶段以13%的比例成校园暴力事件的第二高发阶段。与全球校园暴力的严重化趋势相比,我国的校园暴力程度要轻,但是危害之大。全国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组长王家绵认为,校园暴力给青少年造成的危害,远不止皮肉的创伤,更重要的是心灵的扭曲,如果任这种势头发展下去,无疑会给青少年造成一种不良暗示:邪恶比正义更有力量,武力比智力更危险。[2]

2 中学校园暴力的原因

1.青少年发展的矛盾性是学校暴力的根本原因。

第一个提出青春期理论的心理学家霍尔,他把青春期看作是“大动荡”阶段之一。[3] 青春期是个体发育最明显的阶段,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方面都出现显着的变化。在生理方面,主要表现在身体外型的巨大变化。同时,青春期的脑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发育成熟,使得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探求能力迅速发展。青春期第二性征的出现,的成熟,开始有了性的冲动和向往。尤其到了青春期中、后期,当性激素分泌达到一定程度,性激素刺激容易打乱原有的心理和生理平衡。生理系统的不平衡容易导致个体的情绪不稳定、易激动,从而容易导致暴力和犯罪的发生。

青春发育期亦被称为危机期或困难期,因为在这一时期的儿童会遇到很多的压力、矛盾和危机。在身心发展的过程中,心理的成熟相对于生理的成熟是落后的。生理上的快速成熟使少年儿童产生成人感,心理发展的相对缓慢使他们仍然处于半成熟状态。成人感和半成熟状态是造成青春期心理活动产生种种矛盾的根本原因。这一时期被心理学家形象的称为“心理学的断乳期”,因为青少年一方面独立意识开始强烈,另一方面,内心深处又渴望成人的理解和支持。当他们在内心郁积的困惑或愤怒无法释放时,在感情的冲动下,有可能会通过暴力达到目的。

2.挫折感是校园暴力的直接原因。

挫折既指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景又指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从社会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当人受到挫折时容易引发攻击。当人们的目标受到阻碍或被打断时,就会产生挫折感。研究表明,挫折经历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暴力行为的可能性。在学校里,凡是有暴力倾向的学生大多都是受到过挫折的学生,他们要么是学生成绩较差,要么是在家庭中得不到父母的关心,要么在朋友间受到某些同学的冷眼相对。他们只有在打架闹事的时候,在攻击别人的时候,能感受到自己受到别人的尊重,膨胀了青少年内心的自尊心理。

另外,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新一代的独生子女一直都处于家庭中的核心地位,决定他们具有很强的自我中心意识。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过分关注自己,而忽视他人。当他们走出家庭,步入校园,不能成为班级和群体的中心时,就会产生挫折心理,从而容易通过暴力行为来确立自己的中心地位。从最近一段时间的校园暴力事件可以看出,这些孩子并不以欺凌别人为耻,反而通过欺凌别人拍摄视频和照片来获得自己内心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3.模仿是校园暴力的重要原因。

模仿是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条件下,个体受他人影响仿照他人,是自己预知相同或相似的现象。研究表明,模仿可能导致暴力行为,这一点在青少年身上也尤其突出。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进行的“波波玩偶实验”证实了模仿行为的存在以及它对儿童的影响,他认为观察过攻击性榜样的人通常会模仿攻击行为,不仅儿童会这样,成人也会这样。[4]研究结果发现,遭受过父母打骂或遭受过校园暴力的学生施暴行为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暴力经历的学生。校园暴力的产生可能就是家庭暴力的后遗症。[5]另外,由于新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青少年获取信息的途径也不断扩大。网络信息的鱼龙混杂,充斥着武打、凶杀和暴力的情节。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的青少年长久接触这类信息,在潜移默化中就容易形成暴力倾向。

4.人格因素是校园暴力的基本原因。

人格是各种心里特性的总和,也是各种心里特性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他都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人格包括有气质和性格两个部分。气质它作为人格的一种特性,可以分为四种典型的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每种气质类型都具有不同的行为表现。胆汁质的学生心境变化剧烈,脾气暴躁,难以自我控制;抑郁质的学生性格内向,动作迟缓,胆小孤僻。研究表明,施暴者往往更具有胆汁质的气质类型,而受到欺凌的学生的气质类型则更多偏向于抑郁质的气质类型。正是由于这样的气质类型,所以形成了不同的性格特点。施暴者在遇到问题和矛盾时,性格较为暴躁,再加上青少年时期具有的逆反心理,相比其他的方法,更愿意采用暴力的办法来解决问题。而被欺凌的学生一般性格胆小懦弱,他们一般都有自卑心理,在受到校园暴力的时候,不敢还手,也不敢报告老师,从而才让校园暴力日益猖狂。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校园是他们成长的乐土,找到青少年校园暴力的深层原因无疑给我们学校和家庭带来新的方向,也让我们开始有针对性的解决和减少校园的暴力的问题。找到源头才能找到对策,还给孩子一个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培席,王绵珍等.中学校园暴力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12).

[2]曹保印.校园暴力:教育永远的痛[N].中国教育报,2003,9,19.

[3]龙石佑.中学校园暴力事件下的心理学反思[J].当代教育论坛,2010,10(4):32.

篇6

关键词:校园暴力;刑法机制;教育意义

校园暴力,即为在校园或中小学生之间所出现的暴力行为,主要是指肢体暴力,包括殴打、侮辱等行为。一般来说,未成年人是校园暴力事件的施暴者与受害者。然而在针对校园暴力提出的一系列相关教育管理行为后,校园暴力并没有因此停止,并且逐渐呈现了低龄化、利益驱动化等趋势。因此,站在法律角度对校园暴力事件进行研究,对于遏制校园暴力事件的产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校园暴力现状

浙江省一名初一男生将一名一年级的男孩关在屋子里暴打,用烟头烫身,用绳子勒脖子;江西省九名女生围殴一个女生,对其进行殴打;四川省三名未成年少女对一女孩施暴,将女孩上衣并拍照,照片中有施暴的两名女生还摆出剪刀手;贵州省一男生被多名同学强行拉出学校,围殴致死。从种种的事迹可以看出,当前校园暴力手段之残忍已经不忍直视。我国法制网舆情中心对2015年1月-5月被媒体曝光的四十件校园暴力案件进行分析统计指出,有75%的校园暴力发生在中学生之间,其中初中生占据(42.5%),高出高中生(32.5%)十个百分点。而大学生、职校生与小学生所占据的比例分别为15%、7.5%以及2.5%[1]。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校园暴力事件的成因中,有55%是由于“日常摩擦”引起,其余有17.5%与15%是由于“钱财纠纷”与“情感纠葛”导致,另外7.5%是由于存在“偏激心理”所产生[2]。

二、校园暴力的刑法机制

(一)校园暴力的刑法规制

在我国现行《刑法》中与未成年人犯罪相关的条例包括第十七条、第四十九条,条文中对于未成年人犯罪行为主要都是采取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对未成年人开展教育、感化、挽救等各项措施[3]。然而,过多的保护未成年人犯罪行为人能不能实现预防的效果,过于宽松的法律程度,是不是可以起到刑法的震慑作用?法律界有关学者呼吁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放宽刑法入罪门槛,进而将未成年人也适当的包括在刑法的范围内。而适当的放宽未成年人入罪条件,降低未成年人构成犯罪并且承担刑事责任的年纪可以更加有效的显示刑法的严肃性与强制性,对于潜在的未成年犯罪行为人有一定的威慑作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环节校园暴力事件多次出现[4]。如果《刑法》只是对未成人犯罪行为人一味的“呵护”,则与溺爱无异。未成年人在知道自己的犯罪行为会触犯刑法,但是是否会被追求刑事责任,对于其是否依然会进行犯罪行为,对他人造成伤害是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当前《刑法》宽容的政策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校园暴力事件对《刑法》规制的需求,怎样把握合适的“度”,实现宽严并济,对其进行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刑法,会剥夺人的自由或生命,是一种十分严厉的刑法。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环境,未成年人心智已经开始出现提早成熟,是非辨别能力与自身控制能力所有增强,如果刑法能够适当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能够起到威慑作用,进而产生较为良好的预防效果。

(二)刑法是否能根治校园暴力

法律是维护社会公正、安全、稳定的一种社会契约,其能够有效改善、解决、防止社会各种不公平现象的出现。但是在解决根植校园暴力问题中,《刑法》是否能将其彻底根治?法律是一项制度化的惩戒方式,只有在违法行为出现后才能够对犯罪行为人进行制裁。然而在面对可能犯罪行为的时候,约束人行为的更多的是依靠人内心的良知与法律意识。如果犯罪行为人内心的良知与法律意识都缺失,仅仅依靠强硬的法律手段只能够治标不治本。校园暴力事件的出现并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而是在日常行为中产生的一点一滴的问题所幸存的。因此,要根治校园暴力就必须从各种小事入手,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心理教育等方面入手。然而纵观当前青少年教育,只是过度的关注成绩上的竞争,升学上的竞争的竞争,忽视了学生内心良知与法律意识的培养[5]。在这种情况下,出现校园暴力事件有一定的必然趋势。如在根治校园暴力这一问题中,仅仅只要求《刑法》介入,继续忽视教育的作用,只会导致更多未成年人犯罪的情况出现。

三、结语

当前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发生无疑暴露了我国法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同时也暴露了中国在青少年教育方面存在的严重缺失。因此,要彻底根治校园暴力问题需要完善法治建设与加快教育改革一同长时间的努力。根治校园暴力现象,任重而道远,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社会主体持之以恒,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付宏英.完善应急处理机制增强校园防暴能力[J].河北教育(综合版),2016(02):37.

[2]吕乾坤.中职学校校园暴力危机防控机制建构———基于危机管理理论的视野[J].卫生职业教育,2007(19):47-48.

[3]郝巧宁.预防校园暴力行为的学校社会工作机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07):109-110+114.

[4]师索.个体型校园暴力行为生发机制与应对策略[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0(06):22-25.

篇7

美国弗吉尼亚工学院发生恶性校园枪击案。目前,枪击已造成33人死亡(包括开枪自尽的),20多人受,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校园枪击案。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今年5月份,又一起校园暴力事件曝光网络引发热议,云南省广南县一中学宿舍内,10多名女生围殴一名穿粉色衣服的女同学,扇耳光、撕扯头发、拳打脚踢。广南县教育局通报称,该起事件属实,施暴学生已道歉。校园暴力正逐步威胁到我们的生命健康,为此,我们把校园暴力作为我们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从家庭、学校、社会文化以及犯罪心理学等多种角度分析校园暴力的成因,进而从心理学及教育学的角度研究预防校园暴力的措施。

青少年校园暴力现状及分析

所谓的校园暴力是指以语言、或明显的肢体动作侵犯他人,使对方感受到威胁、痛苦或身体上受到伤害。从广义上来说:应是指发生于校园内的所有暴力行为,包括同学彼此间或老师与同学之间以及学生对学校的破坏行为等。然而在我国发生最多的是学生间的暴力行为,所以狭义的校园暴力是专指学生对学生暴行。至于暴力的形态,则不一定非限定于要造成身体或物质的伤害,凡是口语恐吓、辱骂、被迫做不喜欢做的事、被故意侵犯身体、被故意陷害、强借物品乃至殴打、勒索等均应包括在内。

暴力现状。2016年6月8号,我们对烟台市福山区检察院、法院进行了走访,梳理了对2013-2015年各级法院审结生效的100件校园暴力刑事案件进行了梳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青少年校园暴力现状的一些突出特点。简述如下:

校园暴力犯罪案件涉及的罪名相对集中。针对人身的暴力伤害比例最高,其中,故意伤害罪占57%,故意杀人罪占6%,寻衅滋事罪占10%,、侵财犯罪各占12%,聚众斗殴罪与绑架罪分别占2%、1%。

已满十六不满十八周岁的高中生及职高身份的未成年被告人占比较高。

(1)159名未成年被告人中,已满十四不满十六周岁的被告人55人,占34.59%;已满十六不满十八周岁的被告人104人,占65.41%。其中已满十四不满十六周岁的比例低,与我国刑法规定上述被告人只对八类严重暴力犯罪承担刑事责任有关,故不能全面反映此类人群的校园暴力实际发生率。

(2)涉案小学生占2.52%,初中生占33.96%,高中生占22.64%;职业技术学校及职业高中学生占26.42%,参与作案的无业人员占11.95%。

持凶器作案、造成人身伤亡后果以及作案后自首、达成谅解协议的比例较高。持刀具(包括弹簧刀、水果刀、猎刀等)作案的占49%;造成被害人死亡的占35%,重伤的占32%,意味着在校园暴力犯罪案件中,实际造成被害人重伤、死亡严重后果的比例高达67%;轻伤占17%,轻微伤占16%。被告人作案后自首、与被害人达成赔偿谅解协议的比例高,分别占49%、54%。

校园暴力产生原因

个人因素,学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法制观念的淡薄。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会影响到他的生活态度、精神面貌及为人处世的原则。如果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难免行为会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行为出现偏颇。学生把大部分精力用于学习,很少有时间或精力去关注其他知识的汲取,尤其是法律常识。当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人际关系上遇到挫折的时候,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好心态,有的人便会产生挫败感乃至自卑感,这种不良情绪如果得不到合理的疏导极易产生暴力事件,暴力行为成为青少年宣泄自己不良情绪的一种途径。

家庭方面,离婚率的上升导致单亲家庭逐渐增多,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中,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很容易使孩子感到缺少关爱和安全感,从而形成攻击性人格。另外家庭暴力也是校园暴力产生的根源。父母虐待儿童与其自身在儿童时代所受到的待遇有关,在这种暴力家庭环境中生活的孩子,从小便性格孤僻、偏执和狂暴,经常成为校园暴力的主角。

学校方面。在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共识的今天,学校本应该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为己任,但在升学率和就业率的压力之下,很多学校往往只重视学生的智育而忽视学生的德育教育。目前很多学校都没有开设专门的大学生法制教育课程,或者是虽然开设与此相关的课程也是应付了事,学生没有在学校内得到很好的法制教育,很多学生根本不懂法,也就无法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性质及其所产生的法律后果如何走上犯罪的道路并不意外。

青少年学生处于特定成长时期,他们认识问题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薄弱,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这阶段会存在诸多心理问题,逆反心理强,容易冲动,走极端。学校大多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重视。

青少年校园暴力行为的干预策略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适宜的教育期望。尊重并欣赏学生的自主性与独特性,多些关注、多些了解、欣赏与肯定、尊重与接纳,对其嗜好勿干涉过度,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对立,才可促使其建立自尊,增强学习动机,发现自己的价值。教师要能以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互动,帮助学生学习适当的行为,避免使用其他不良方式去处理个人困扰。对于有暴力行为的学生,必须寻求全校老师的共同理解,取得共识,针对问题行为形态,实施有效且持续性的辅导措施。

为教师和家长提供学生行为专业咨询服务。协助教师与家长建立合作关系,一方面可以增加彼此的信任和了解,另一方面也将为家长在亲子关系方面提供咨询服务。

学校教师可以从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入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了使学生的良好行为得到长久的维持,学校可以将家长纳入教育团队,帮助家长具备处理问题的能力,另外学校应积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娱、体育等方面的各类活动,既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又可提高W生综合素质,同时又充实了学生的业余时间,减少暴力事件的发生。

加强人身权利保护立法,进一步加大教育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校园暴力是社会暴力的一部分,当前,刑法制裁校园暴力往往于法无据。实际上,不仅仅是校园暴力,还有其他大量严重侵犯人身安全只是程度未达到轻伤标准的暴力行为被排除在刑事立法之外,一定程度上助长暴力行为公开肆虐,成为影响社会长治久安和文明程度提高的普遍性问题。从域外来看,特别重视对人身权利的刑法保护,不仅普遍将攻击殴打他人的行为认定为暴行罪,而且对言语恐吓、尾随骚扰、破坏他人生活安宁等行为均予以刑事制裁,对规范公民言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发挥了积极作用。要全力遏制和预防校园暴力,必须有强大的正面引导,学校要在传统安全教育的基础上强化人文、道德教育,教育学生保持对生命的敬畏和善意,尊重爱护他人,呵护生命,和谐相处,避免伤害;宣传部门要通过公益广告、专题报道等形式,加大对反校园暴力的宣传。

关于青少年校园暴力的几点思考:

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既有个体的原因,又有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原因,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预防校园暴力行为工作,齐抓共管,建立科学的防范机制,有效杜绝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

学校教育在预防校园暴力中应尽到自己的责任,要不断改善教育教学方式,优化育人环境,尤其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这是预防校园暴力的根本所在。

学校应根据各校的实际,制订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要不断改进教师训练的方式,提高训练效果。帮助教师学习处理危机事件的方法,以使学校发生危机事件时,有教师知道将危机降低的处理措施。

篇8

关键词:初中生;暴力行为;相应措施

中学生暴力行为,是指中学生违反纪律道德规范或国家法令所实施的各种类型的暴力行为,可分为一般暴力行为和暴力犯罪行为。最近几年,媒体报道中学生校园暴力事件屡见不鲜,面对这样触目惊心的一幕幕,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禁自问:当今的中学生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如此崇尚暴力?如何恢复我们校园的宁静与和谐?

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简单分析初中生校园暴力行为产生的原因。

初中生的暴力倾向是受到了社会暴力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的。在当今的商品社会中,暴力文化越来越冲刺着当下人们的浮躁的心,尤其以初中生为主要群体的青少年更是暴力文化商品的主要消费者,影视、音像制品、电子游戏里暴力情节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对于价值观形成期的初中生来说,暴力文化很有可能一步一步地扭曲了初中生的价值观,因此,可以说暴力文化是校园暴力的催化剂。

缺失和错误的家庭教育导致孩子暴力性格的形成。家庭治疗师海灵格说过:“孩子是没有错的,错的只是父母”。当代物质生活条件优越,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可一些家长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的家长固执暴躁的性格无形中滋生了孩子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性格倾向;有的家长经常忙于事业,几乎没有时间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不能及时地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对孩子出现不良思想不能及早发现并加以控制;家庭暴力是造成校园暴力的直接根源,喜欢用暴力惩罚子女的家长,他们的孩子最易产生攻击行为。家长管教方法过于严厉或家庭气氛紧张等家庭状况都会对孩子的健全人格的养成产生消极影响,如此一来,孩子很容易形成一种“攻击性人格”。为此他们往往通过暴力行为来寻求自己的存在感。

学校道德教育的不到位是校园暴力的主要根源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讲,校园暴力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一面镜子。然而很多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老师一味追求考试成绩,在应试教育面前,道德教育只能为升学、分数让路,无形中就被被冷落或忽略掉了。学生道德观念模糊,暴力倾向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制止,甚至会愈演愈烈,由此校园暴力事件就很难避免了。另外,学校对学生校园暴力行为往往采用不当的处理方式来替代心理健康教育:如打骂、惩罚、特别是以暴制暴的处理方式都会滋生初中生的暴力倾向。

学生自我辨别能力差,是非观念不清也是导致初中生暴力行为的原因之一。一些初中生分不清善恶丑、黑与白,他们中有的认为同学友谊就是哥儿们义气;有的认为学雷锋、助人为乐就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有的认为勇敢就是斗殴、干危险的事等等。这些错误的思想意识常会导致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

面对频发的初中生校园暴力事件,社会各界应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学校是校园暴力的主要受害者,但同时也是防止校园暴力的主要力量。学校有必要设立心理咨询与辅导室,聘请心理专业教师,给予学生相应的心理疏导,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校应制定校园暴力发生的应急预案;设立正规严格的学校安全保卫部门;安装摄像头等。更重要的是加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创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法律意识,以身作则。作为一个教师,言行举止是最容易被学生效仿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学法懂法守法的同时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真正做到进德修业,为人师表。

作为家长,首先应该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当孩子做好某件事时,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赞美;当孩子做错某件事时,不应采取打骂的错误教育方法,应耐心地教导,尊重孩子的人格,理解孩子的心理,让孩子自信地成长,快乐地成长。另外,家长也应该认识到自身学习的重要,要提高自身素质,为孩子做良好的榜样。

篇9

校园暴力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法制化校园暴力是指以校园为背景,发生在校园内外,施加于学校成员(既包括学生又包括老师)的导致身体或心理伤害的行为。校园暴力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城市还是农村,校园暴力在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上都呈上升趋势。在我国,10~19岁青少年人数近2亿人(2009年统计数据),校园暴力行为的频发已经严重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构成亟须应对的社会问题。

一、校园暴力的家庭教育影响因素分析

家庭教育对校园暴力行为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家庭教育中暴力观念的传输。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凸显、多元利益冲突集中爆发,严重冲击着社会公众的是非观、价值观。部分青少年父母在遭遇矛盾冲突和利益纷争之时,限于自身认知、评判、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头脑简单、意气用事、暴力维权,而不能理性思维、审慎判断、依法维权;并在日常生活中将以暴制暴、暴力维权的观念传输给子女,对校园暴力行为的防治产生负面影响。

二是家庭暴力氛围的潜移默化。家庭暴力氛围对青少年实施校园暴力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研究显示,遭受过父母打骂的学生施暴行为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暴力经历的学生。许多施暴者都是从受害经历中学会对他人施暴的,由于心理不成熟、缺乏社会经验,容易在受到暴力侵害时简单地通过暴力反击、“以暴治暴”的方式来保护自己。

二、防治校园暴力的家庭教育法制化路径

(一)理论思辨:家庭教育的公益性和公权介入的有限性

1.家庭教育的私益性与公益性。家庭教育是否专属于私人领域和空间?对此,我们需要从家庭教育发展史的角度来考量。古代社会,基于维持生存、繁衍子孙的需要,家庭教育主要传授生产劳动知识和原始科学技术,家庭教育即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发展,家庭教育的内容逐渐丰富,涵盖了为人、为官、为事诸方面。随着现代国家的建立,传统家庭教育观念逐步改变,家庭教育逐渐被认为兼具私益和公益双重属性。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社会化特征已覆盖了生活的各个层面,很难找到完全不受任何法律干预的纯私人领域,家庭、家庭教育亦然。因此,推进家庭教育立法,以法律形式规范家庭教育,从而提升家庭教育水平、防治校园暴力逐步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2.公权力介入的有限性。既然家庭教育兼具公益和私益的性质,家庭教育立法作为公权以公益为名干预私权的法律形式有其合理性。同时,家庭教育立法并非事无巨细包罗万象,国家公权力的介入也要有一个“度”的限制,不能以立法形式剥夺家庭成员依据宪法享有的基本权利。理论研究有一种错误认识,即家庭教育立法是以法律形式规范家庭教育的内容、形式、责任、义务等的法律制度,它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对家庭教育立法的误解。实际上,家庭教育立法应理解为国家据以推展家庭教育的法律,即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家庭教育的机构、家庭教育专业人员的培养和选聘、家庭教育的经费保障以及家庭教育的运行体制机制等,是对政府及相关机构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切实履行职责提出的要求;而对于家庭本身来讲,立法主要表现为家庭教育指导,以倡导性规范为原则。

(二)经验借鉴:台湾地区家庭教育立法概要

2003年初,台湾地区颁布《家庭教育法》。该法包含二十条,其内容主要涉及立法背景和目的、家庭教育事项的实施范围、家庭教育中央与地方主管机关及职责、家庭教育咨询委员会的任务、家庭教育的推展机构和推展方式、推展人员的选拔和培训、家庭教育服务对象、家庭教育课程、教材的研发以及家庭教育的经费保障等。2004年,台湾《家庭教育法实施细则》颁布实施,该细则共九条,对家庭教育法的相关概念、家庭教育推展的原则、学校家庭教育课程的设置及开展、各级主管机关家庭教育的推展、对实施家庭教育机构的奖助与评鉴等逐一进行了阐述。

(三)探索实践:推进家庭教育法制化,有效防治校园暴力

1.家庭教育立法的原则和理念

理论和实务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校园暴力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或乏力,因此,要以立法形式规范家庭教育,以国家强制力推进家庭教育;对于不履行家庭教育职责的家长或父母,要依法强制其履行,造成严重后果的还应承担法律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有效防治校园暴力。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并不是所有社会问题都可以通过立法来解决,一遇到问题就想到立法其实是立法依赖者的体现,实际上是浪费立法资源,增大社会成本。上述截然不同的观点缘于对家庭教育立法的错误理解和认识。本文认为,以立法形式规范家庭教育是家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家庭教育立法势在必行;同时,法律并不是万能的,家庭教育立法亦然,社会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多方合力。

2.家庭教育理论指导及实务推展

一是要加强法制教育,提升青少年的法律素质。校园暴力行为的逐年上升态势与当前青少年法制教育乏力、青少年法律素质低下不无关系。勒索财物、人身伤害、犯等案件都属于广义上的违法行为,有的甚至涉及刑事责任的承担;即使行为人因达不到法定年龄、缺乏责任能力而不承担法律责任,其行为本身也已经构成了对他人合法权益的侵害。因此,在家长法律素质提升的前提下,有效推进青少年家庭法制教育,非常必要。

二是要加强生命权教育,使青少年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对生命的尊崇和敬畏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当前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加之各种影视作品对暴力血腥场面的渲染,青少年对生命表现出不应有的漠视。校园伤害案件频发,校园虐待动物事件频现网络的事实不断考验我们的承受力。生命权教育已成当务之急。

三是要加强青少年品德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片面追求考试成绩的应试教育背景下,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成为家庭教育的软肋。因此,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应重点引导青少年父母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指引,对青少年子女实施家庭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是要加强青少年社会交往与矛盾纠纷处理能力的培养。现代社会,交际能力与矛盾纠纷处理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人具有社会性,总是处于与他人不断交往的过程中。现在很多青少年都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导致在学校与同学交往过程中出现表达障碍和情感障碍;在发生矛盾纠纷时,不能理性分析,妥善解决;在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通过合法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动辄发生口角甚至暴力伤害事件。因此,家庭教育指导和培训以及家庭教育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尤其注重青少年社交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培席等.大学校园暴力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12):943-946.

[2]Tennessee Bureau of Investigation.Crime jumps on tennessee college campuses.Black Issues Higher Edueation,2004,(8):13-15.

篇10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校园欺凌的成因及危害,学会预防校园欺凌,掌握应对欺凌的方法及技巧。

2、通过校园安全教育,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通过课堂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3、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安全道德观念,关注他人的安全,培养其非欺凌情感及勇敢机智面对校园欺凌的品质。结合教育内容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本课的重难点分别确定为:

二.教学重点

掌握正确应对校园欺凌的方法技巧,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三.教学难点

掌握正确应对校园欺凌的方法技巧,培养学生非暴力情感及勇敢机智面对校园暴力的品质。四.教学背景分析:

1、我校总人数多,寄读学生多,学生之间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相差较大,易起摩擦,比起其他学校,更易发生校园欺凌事件。

2、当前,暴力文化泛滥,社会生活又多出现“弱肉强食”的现象,对价值观还没定型,难以自我约束的中学生来说,这无疑为他们施暴于校园提供了鲜活的“榜样”

3、中学生心理、生理都不够成熟,社会经验也不足,往往对校园暴力认识不够。有的缺乏对自我保护重要性的认识,缺乏自我保护方法和技巧,遇到侵害时则显得胆小怕事,不知所措;有的则受家庭、社会影响,遇事冲动,遇到侵害时,可能选择以暴制暴,五.教学准备:

六.教师准备:

搜集反映校园暴力案件的照片和文字材料,搜集因校园欺凌案而触犯法律的少年犯的悔过心声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七.学生准备:

搜集身边的校园欺凌事件以故事的形式讲述出来。

八.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让学生伴着《校园的早晨》的优美的旋律走进课堂,欣赏他们在校园内学习生活的照片,感受到校园生活的和谐安宁与美好,接下来切入漫画,直接导入新课:然而,频频出现的校园暴力却似一双黑色的大手,它撕碎了校园的和谐安宁,让多少孩子心灵蒙上阴影,又让多少孩子从此走上不归路!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平安校园,拒绝欺凌”,直面暴力现象,寻求解决途径,让青春不再惊恐,让父母不再担忧!本环节创设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境,通过强烈的对比,初步激发起学生维护校园和谐,抵制校园暴力的情感,明确本课主题接下来就是进入新课,学会自护。

第一环节:知暴力、展示校园暴力案件的照片及文字材料,让学生对校园暴力产生直观感知。

事件一:

2016年5月16日,一段校园暴力视频疯传,一名男生被一名身体强壮的同学殴打,先是边拉上衣边踹,踹倒在地后继续踹胸部。不少学生围观,有的学生甚至嬉笑着说,“别打他腮”、“再来一遍”,据网友称,此事发生在XX街头中学。经了解,事情发生在5月6日早饭后,当事学生因被同学起外号,怀疑同学向老师打小报告等产生不满,遂发生打骂现象。

事件二:

2015年4月8日,XX中学的初二女生小青,已经有一周时间不肯去学校了。在父母的追问下,小青终于道出了实情。上周一晚上,小青被同年级的三名女生殴打侮辱,跪在地上自扇耳光长达一小时。不堪其辱的小青再也不肯回去读书了。

2、其实在我们的身边都发生过这样的事情,甚至有的同学亲身经历过,下面就请同学们来讲述身边的欺凌故事。

举例:一位同学向班上一位学生每天索要一元钱,一共索要了十几元,你们说这是不是勒索钱虽然少,是不是犯罪同学们畅谈自己所知道的欺凌事件。

3、接下来就和学生一起归纳: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学校校园,由同学和校外人员针对学生身体和精神实施的造成某种伤害的侵害行为。其形式有(大屏幕展示):一是索要财物,不给就拳脚相加,威逼利诱;二是以大欺小,以众欺寡;三是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恶意伤害他人身体;四是同学间因“义气”之争,用暴力手段争长短;五是不堪长期受辱,以暴制暴等等。校园欺凌还可分为硬欺凌和软欺凌,如果拳打脚踢、拔刀相向是硬欺凌,乱起绰号、造谣污蔑等等就是软欺凌;软暴力对学生心灵的伤害,甚至超过了硬欺凌。这一环节通过看照片、读材料、讲故事让学生对校园暴力产生直观感知,知道校园欺凌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其自我保护意识,也为分析校园欺凌的危害提供材料。第二环节:谈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