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发展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16 16:32: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振兴发展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振兴发展分析

篇1

关键词:乡镇经济;农业经济;经济环境;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08- DOI:10.13535/ki.11-4406/n.2015.

在我国,农业是第一生产力,也是保证人均生活所需及经济建设发展的最大推动力。在全国农业生产力中,又以乡镇农业生产力为主导。因此,如何加强农业生产力,提高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能力俨然已经成为了当前国家农业部门及乡镇农业部门所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1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

近年来,在国家的良好政策下,乡镇农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使其逐渐呈现出以下三点优势:

1.1 乡镇农业经济环境发展优化

乡镇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其农业经济发展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发展:其一,就硬件方面来说,用于农业生产的水利设备支持及建设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如各乡镇大力兴修农业生产所需的水利设备,在某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中抗干旱及抗汛能力。另外,乡镇在加强建设农业水利设施的同时,还大力改善乡镇人均的用水安全度,同时为提高乡镇人均的业余生活,大力兴办各类娱乐活动,从而使乡镇农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提高。其二,就软件方面而言,随着国内高科技产品及技术的推广,越来越多的乡镇人均接受并懂得了如何利用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发展农业生产。同时,乡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快速的提高,这为推广农业生产的新技术、创新农业生产新产品奠定下了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在党和国家和号召下,乡镇对农业市场混乱的现象进行严格的整顿及治理,从而为吸引外资打下了坚实的环境基础。

1.2 乡镇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优化

随着乡镇人均对农业经济发展观念的转化,使其整个经济建设思路不断朝着更好的方面优化发展着,这主要表现为:其一,农业产品正由传统的普通单一品种向多元化特色精品的方面优化,同时随着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越来越多的精品农作物生产种类代替了部分普遍的农业种类,使之农业生产率得到了大幅度的虾提高。其二,随着农业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得到了深化,尤其是果业生产率及农业再造工程等的发展,大大地促进了农业资源的可利用率。其三,农业经济的经营方式也随着农业的发展由传统的单一形式逐渐向多元化形势发展,使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1.3 乡镇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

农业经济发展正朝着多元化、科学化及合理化的方向发展着,尤其是近年来,非农产业的发展有逐步取代以农业生产为本的经济结构发展趋势,并快速成为了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同时,乡镇农业劳动力结构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许多乡镇劳动力进入乡镇农业企业务工,使乡镇农业劳动力结构得以优化。最后,乡镇的农业经济结构也得到了优化,目前乡镇农业已经由传统的单一生产模式转化为集餐软、服务、运输为一体的产业链结构,大大增加了乡镇人均的经济收入。

2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乡镇农业经济近年来发展的速度十分快,这主要得益于国家对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但在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仍会遇到不同程度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2.1 农业经济发展观念落后问题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下,绝大多数乡镇农业都以快速的建设模式发展着,但少部分偏远地区乡镇农业经济发展中仍采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系下的发展模式,甚至有些乡镇地区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经济的主要来源依然靠政府扶持。另外,大部分乡镇地区的人均思想观念仍停留在小富则安的阶段,对农业经济发展缺少足够的进取心。同时,部分乡镇人均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较深,从而使农业经济生产经营模式始终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中。除此之外,一些乡镇地区虽有良好的自然条件,但农业生产人员仍将注意力集中于作物的生产及现有土地的开发中,对以自然条件创造旅游业、餐饮业等完全忽视,大大浪费了诸多资源。另外,由于部分地区经济文化较为落后,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及经营理念接受能力较差,因此严重地制约着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

2.2 乡镇农业人员素质低下问题

农业生产人员的技术及综合素质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国内对部分乡镇地区的农业生产人员综合素质及技术水平调查结果发现,在乡镇农业发展中,绝大多数人员都不具备专业的农业生产技能,并且多存在着文化素质低下问题。据该项调查表明,被调查乡镇区域内,拥有高中以上文化的农业生产人员仅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十五,而文盲、小学文化的人员却占了总人数的百分之六十。另外,随着乡镇形势的发展,大多数拥有农业生产技能的人员纷纷外出务工,而留守乡镇的除了老人就是孩子,使乡镇农业生产劳动力呈逐年下降趋势。因此,在诸多结构体系因素下,使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2.3 乡镇农业经济基建设施不足问题

乡镇农业生产设施不健全是直接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就目前来看,部分乡镇地区农业生产结构及机械化产业十分落后,且用于农业生产的水利设施基础建设相对缓慢,使该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始终处初期阶段。另外,一些乡镇地区在农业产品经营时仍采用传统的直接销售原产品的经营模式,而没有经过深加工的产品相对来说在经营中处于劣势地位,使之乡镇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十分落后。除此之外,部分乡镇地区农业生产中仍延用靠天吃饭的生产模式,没有兴修水利设施,从而严重地影响了该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

3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能力对促进全国性经济发展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建设的速度。

3.1 转变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观念

针对于某些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观念落后的地区,首先要转变该地区农业生产人员的观念。打破农业生产人员经济靠政府的观念,积极引导其利用农产品的再次加工吸引外资,实现招商引资的目的,提高其经济发展能力。其次,农业生产人员要充分利用地区性资源进行开发,并将农业发展的注意力由农作物的种植及现有土地的开发利用转移到开发自然资源上去,扩大农业生产力,从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整体能力。

3.2 提高乡镇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决定农业经济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首先要提高农业生产人员的文化素质,同时在乡镇地区实行扫盲行动。另外,要在现有的农业生产人员中培养出多名优秀且具较高综合生产能力的技术人员,并由这些技术人员带动全体乡镇人员进行农业生产及经营,从而实现乡镇农业经济飞速发展的目标。除此之外,农业生产人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技能培养,使自己成为综合性农业生产人才。

3.3 加强乡镇农业基建建设

对于某些乡镇地区因基建不足而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情况来说,首先要加强该地区的水利设施建设,大力兴建及购置农业生产所需的各类机械设备。其次,在农产品销售前,要进行再次的深加工,将普通的产品原材料加工成具有特色的精品产品,从而提高产品的价值,增强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能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好坏直接影响着全国性经济发展的能力。因此,在加强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时,首先要加强乡镇水利资源的建设,同时要加大先进机械生产设备的购置力度。另外,在此基础之上强化农业生产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农业生产人员接受新技能、新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及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志坚.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与存在的问题分析

[J].农业科技与发展,2013,(4).

篇2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乡村振兴战略;作用;措施

1农业机械化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和意义

1.1有助于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农业发展是比较关键的任务,未来农业发展应该力求实现规模化效益,而在农业规模化生产过程中,实现农业机械化是比较重要的支持条件。农业机械化的提升可以促使农业生产过程中对于人力资源的依赖越来越小,相应农业生产可以借助于大量的机械设备,有别于原有小农经济格局,为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提供了有力支持。随着当前农村中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员越来越少,推行规模化作业成为必要趋势,在这种规模化作业发展中,必然也就需要依托于大量机械设备参与生产,如此才能够更好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从而提升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1.2有助于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为了较好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使农民经济收入明显提高,必然需要重点围绕着农业经济主体予以高度重视,在确保农业经济主体适合于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要求的基础上,进而才能够更快推动农村发展优化。现阶段我国农业经营主体正在发生着重要变化,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产业化经营组织越来越常见,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生产中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差异,对于生产效率和生产规模的要求都比较高,如此也就必然对于农业生产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也就成为了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重要着眼点,需要重点发挥出农业机械设备的作用价值,促使农业生产经营更为高效,最终辅助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得更高的经济利润。

1.3有助于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在未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其不仅仅对于农业生产的效率以及经济效益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往往还需要促使相应农业生产工作更加关注于绿色化效果,致力于推广绿色化生产方式,促使未来农业生产能够具备较强的可持续发展特点。结合这种农业绿色化发展的要求来看,机械化生产模式的应用存在着两面性,虽然在大量机械设备的投入后确实会带来一定程度的污染问题,但是应该避免出现因噎废食的问题,需要关注到机械化生产带来的明显优势。比如伴随着农业机械化发展,其可以更好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避免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严重资源消耗和浪费问题,在节约农业生产成本的基础上,优化整个农业生产流程。比如对于农业生产中浇水灌溉以及施肥等操作,都可以借助于先进机械设备进行优化,进而促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升,资源利用率更高。

1.4有助于推动农村扶贫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扶贫同样也是比较重要的手段,为了更好优化农村扶贫效果,除了要直接进行经济层面的扶贫支持外,产业扶贫同样也是比较重要的手段,产业扶贫的开展也就可以借助于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得以实现。从农村贫困问题的形成机制上来看,很多地区都会因为受到地形以及气候条件的影响,导致农业发展状况不理想,在务农人员严重欠缺的条件下,必然也就难以形成较为理想的农业生产优化效果,往往只能望“地”兴叹。如果能够在农业发展中推行机械化生产模式,加大机械设备的引入比例,如此也就必然可以较好促使农村产业扶贫工作得到较好落实,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解决以往难以解决的问题,缓解贫困程度。

2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策略

2.1农机购置补贴

在农业机械化发展中,为了更好提升其引入数量,降低农户的农机采购压力是比较重要的手段,采取农机购置补贴方式也就显得极为必要。未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应该合理制定恰当的农机购置补贴,针对农民采购农业机械设备进行有效补贴,引导农民能够积极采购农机,进而改变原有农业生产模式。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制定中,需要确保其政策更为适宜合理,在具体实施中还需要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比如对于农业生产中比较渴求,但是相对价格较高的农机,则需要给予较高的补贴,推动该类农机的有效普及。在农机购置补贴的实施中,还需要注重方便农民应用,避免设置过多的审批程序,形成严重限制。

2.2培养农机人才

在未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为了更好提升农业机械化的作用价值,往往还需要注重从农机人才角度进行优化,致力于培养更多的农机人才,确保农机人才能够满足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和转变的需求。对于这些农机人才而言,其并非仅仅是针对新型农机设备进行宣传,引导农民形成机械化生产意识,往往还需要促使其掌握较为专业的农业生产技术,能够对于各类农机的操作较为熟练,如此才能够更好指导农户应用这些先进农业生产机械设备。由此可见,相应农机人才的服务应该表现出较强的全过程性特点,可以更好根据农户的多方面需求予以支持,尤其是对于新型农业机具在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和缺陷,更是需要及时予以指导和解决,促使相应农机可以发挥出最强的作用效益。

2.3注重因地制宜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具备较强作用价值。但是,在具体工作中应该避免因为过度追求农业生产机械化带来的一些不良问题,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体现较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协调性效果。结合这种因地制宜基本原则的践行来看,各个不同区域在农业机械化推广前必然需要针对自身条件进行详细分析,切实了解自身在农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把握好当前农业发展状况。如此也就可以制定较为合理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方案。除了上述农机购置补贴应该体现出较强针对性特点外,结合不同农业经营主体采取不同的农业机械化推广和服务策略,同样也是因地制宜原则践行的重要举措,应该予以高度重视。

篇3

关键词:赣南红色旅游;活性生态链;可持续性发展

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2013 年度项目“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新机遇下的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策略研究”资助成果.课题编号:SH1307.

2012年6月国务院正式提出了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如何结合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新机遇进一步发展赣南旅游产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刻不容缓要解决的问题。在众多旅游产业中,红色旅游发展势头刚劲,并且迅速形成一股新生代旅游热潮。红色旅游其实就是一种把红色的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相结合,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主题形式。

1 赣南红色旅游资源

赣南曾经是中国革命时期斗争的主战场,在中国的现代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各地 的革命旧址还有纪念设施、红色民谣、红色的故事传说凝聚出赣南特有的红色文化精神风貌。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仅瑞金一处的革命旧址就多达180多处,有像石 城阻击战等战场遗迹,还有像上犹营前烈士陵园等,这些广泛分布在赣南各地的革命旧址和纪念设施,是赣南红色旅游文化延续传承的重要载体。

2 产业发展活性生态链的内涵

产业发展活性生态链以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源存量作为宗旨,为提高资源基本生产率和 社会资源利用效益,对两种以上产业的链接进行设计(或改造)并开创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系统的系统创新活动。产业发展活性生态链着眼于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 的和谐,着眼于如何通过对有限资源和能量的高效利用,产业发展活性生态链链是“循环经济”理论在生产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3 赣南的红色旅游旅游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旅游产业作为第三产业,在地方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带动性强,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 高,是当今社会发展最典型的绿色产业,是一项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随着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红色旅游市场日渐开阔,利用旅游业带动其他 行业共同发展,是很多省市重点关注的研究领域。

3.1 赣南红色旅游产业的优势分析

(1)、赣南的红色旅游资源已经初具品牌优势

瑞金“红色故都”作为赣州的红色旅游资源品牌在全国的知名度较高,宁都、兴国、于都、会昌等县也是赣南红色旅游资源富集区,基本上可以组合形成赣州—于都—会昌—瑞金—石城—宁都—兴国红色文化精品旅游线。

(2)、赣南红色旅游资源具备极好的交通市场优势

从地理位置上看,赣南是个边界城市,与粤闽湘交界,连接多省,与广州、深圳、珠海、厦门、南昌、长沙、武汉等大城市形成“五小时都市圈”,具有2亿人口的国内旅游客源地市场。

(3)、赣南红色旅游资源具有与客家文化旅游资源、赣南古文化旅游资源、乡村生态旅游资源整合优势

赣南是客家文化发展的摇篮,有辉煌灿烂、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历史遗产。赣南也是一座闻名遐迩的古老山水历史文化名城,依山傍水,非常有利于将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古色旅游完美结合。

3.2 赣南红色旅游产业的劣势分析

(1)、赣南红色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不强,旅游规划滞后、促销手段不足

长期以来,赣南用于发展红色旅游的资金有限,红色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景区的配套服务设施不够健全,旅游产业及相应的附属产业相对落后,对现有红色旅游资源缺乏科学规划。

(2)、赣南红色旅游人气指数相对比较低

通过对南昌、延安、井冈山、韶山、西柏坡等著名红色旅游景区旅游关注度数量调查显示,赣南红色旅游的人气指数有着较大差距。从赣南旅游部门也得到相应证实,目前游客客源主要以南线闽粤地区为主,也有北线省市游客,但旅游总体收入偏低。

(3)、管理体制不完善,旅游管理理念相对落后

赣南红色旅游还存在着多头管理、多级管理的现象。以山体为主的属林业部门管理; 以水系为主的属水利部门管理;而文物类和博物馆、纪念馆类属文化部门管理;烈士陵园类又属民政部门管理。总体看来是大家重视,共同参与,实际上互相牵扯, 给资源整合、促销组织、平时管理带来诸多难处。

3.3 赣南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机遇

(1)、有利的政策、经济市场环境

2012年6月国务院正式提出了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为开发赣南红色旅游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商机。随着赣南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梯度转移,赣南对外吸引资本投资得到迅速发展,必将为赣南红色旅游基础设施的改造和旅游产业升级提供可能。

(2)、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建设赣南红色旅游产业数字化平台提供了机遇。

通过建设和完善赣南红色旅游产业信息平台,实现资源信息共享、电子信息服务,对红色旅游的展示、红色歌谣的传唱、盛事节气介绍、管理服务的完善都提供了良好机遇

3.4 赣南红色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红色景区趋同化现象严重

现在很多红色旅游景区基本上都是模仿当年的建筑,各景区之间的风格差异较小,这就使得许多游客不禁发出了“红色景区咋都一个样”的疑问,进而产生了“游一当十”的心理,影响了红色旅游市场的良性发展。

(2)、红色旅游市场波动幅度较大,发展不稳定

红色旅游发展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整体上呈现为波浪式发展态势,其主要集中在纪念日前后和黄金周期间。另外,由于政策导向的作用,红色旅游市场呈现出不稳定发展态势。

4 建立赣南红色旅游产业发展活性生态链的具体措施

通过对赣南红色旅游资源的现状分析,赣南红色旅游产业可以紧密围绕 “红色摇篮·绿色家园·产业发展活性生态链”这一形象定位,将红色旅游发展作为突破口全面跨越发展。

4.1 处理好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要建立起赣南红色旅游产业发展活性生态链,就应采 取具体措施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并以此整合成一项可持续性的产业发展模式。既注重红色旅游资源的建设和保护,又要注意与生态 资源的结合,更要注意发展旅游的附属产业,使旅游资源的各个环节连接在一起,形成一环扣一环,环环相近、相得益彰的产业活性生态链发展格局。

4.2 加强红色旅游区域间合作,整合红色旅游资源

赣南各红色旅游景点间要积极主动地搞好区域协调、配合工作,在项目选择上统筹兼顾,形成合理分工和相互促进的格局,防止各自为政、争抢项目、自成体系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要精心打造赣南红色旅游品牌,整合各种旅游资源,延伸红色旅游产品的内涵。

4.3 打造协调可持续发展活性生态链

加大力度开发真正体现中央苏区革命精神和特色的旅游商品,实现经济效益,努力使赣南红色旅游形成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产业发展活性生态链。

5 结论

赣南红色旅游产业发展必须充分利用有利的人文和政治环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建立一条立足于产业发展活性生态链的赣南红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完善体制创新和产业升级,打造一个管理有序、资源充分、合理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的红色旅 游产业,使其发展成为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和谐工程,从而更进一步通过红色旅游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卢丽刚.《赣南红色旅游资源特征分析及开发策略》 [J]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0.10.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

[3]姚卿善《浅论赣南老区红色旅游的品牌建设》[J] 商场现代化2009.13.

篇4

一、    基本情况

(一)基本信息

莲花镇白仓村距离市区26公里,距离镇政府4公里,幅员面积8平方公里。全村1921人、521户,森林覆盖率达65%,是天然的生态氧吧。全村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2个,家庭农场8个,农家乐13家。全村通过土地流转种植中国红枫、日本红枫等1000余亩,种植金银花、白及、丹参等中药材200余亩,水产养殖400余亩,201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约1.6万元。

(二)发展现状

该村共有巩固提升的建档立卡贫困户34户101人,2019年投入帮扶资金19.374万元,涉及产业到户14.38万元、残疾人补贴2.314万元、低保资金2.68万元;其中发展种养殖业30户70人,外出务工16户23人,公益性岗位7户8人,低保政策兜底4户6人,教育救助11户13人,医疗救助10户10人;14户贫困户通过四川七彩林业公司发展彩林产业流转土地30亩,30户贫困户到七彩林公司务工,实现了稳定脱贫。

(三)发展优势

全村有集体耕地6800亩,山林面积13506亩等村集体固定资产,森林覆盖率达到60%,全村通过土地流转种植中国红枫、日本红枫等1000余亩,种植金银花、白及、丹参等中药材200余亩,水产养殖400余亩, 全村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2个,家庭农场8个,农家乐13家,201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约1.6万元,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约3.4万元。投资3800万元的莲花彩色生态公园配套基础设施项目正在建设,目前13000平米生态停车场已建成,3500平米接待中心广场基础施工,5公里旅游步道完成基础开挖,50亩水果采摘体现区已完成果苗栽植,莲花湖游客码头、禅意民宿区、彩林观光区、儿童户外体验中心、户外真人CS体验基地完成规划设计,连接尖山农团的旅游公路基本建成,到自贡城区40分钟车程。

二、    目标任务

依托枫叶彩林+莲花湖打造,以莲花湖为中心,打造一个集彩林观光、户外体验、康养娱乐为一体的4A级旅游渡假风景区—莲花彩色生态公园。村集体依托彩色生态公园,发展旅游服务业,增加村集体收入。

三、主要措施及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发展思路

莲花镇白仓村结合莲花彩色公园打造为契机,依托白仓村地理位置和区位发展优势,大力发展远郊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服务业。重点建设两个项目:一是莲花彩色生态公园白仓村核心区小型停车场项目;二是白仓村核心区湖畔茶居建设项目。

四、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莲花彩色生态公园白仓村核心区小型停车场项目,投资资金20万元,修建约100个停车位生态停车场1座,占地约6亩,按每年3个月游客高峰期,每天80辆车收费5元/天计算,合计可增加村集体收入5*80*90=36000元/年,除去土地流转费和管理成本,可增加村集体收入30000元/年。莲花彩色生态公园白仓村核心区湖畔茶居建设项目,投资资金100万元,修建供游人休憩品茶茶室一间,占地200平米,按每年3个月游客高峰期,平均每天游客在湖畔茶居品茶观景100人,每人收费10元,合计可收入10*100*90=90000元,除去管理成本20000元,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70000元/年。合计增加村集体收入10万元。

(二)社会效益。根据莲花镇白仓村的地理位置和丰富旅游资源,发展莲花彩色公园,提高当地旅游承载能力、服务能力、增强旅游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对白仓村的旅游事业发展有着积极而长远的意义,发展乡村旅游接待中心建成后,可直接解决该村多人剩余劳动力就业,同时带动周边村民自主发展农家休闲业,形成规模效应,增加当地地社会经济收入,同时通过接待中心、休闲广场、停车场以及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可大大改善周边居民生产生活条件。

(三)生态效益。项目地建成将为全镇创立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产业模式,既巩固了新农村成果,又找到了以自然资源为综合开发地突破口,充分利用了自身优势,创出了一条以生态环境来开发旅游,以旅游开发来保护环境的路子,对生态工程建设和利用将起到重要示范作用。

五.保障机制

(一)组织保障。建立镇、村、组三级联动机制,镇上成立旅游发展服务中心,分级管理落实责任,统筹协调集力推进,党政领导纪检监督,制定工作计划和台账,确保工作按期推进。

(二)资金管理。为进一步规范“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使用,由村集体公司设立专户对资金进行管理,定期公开收入情况,并做好与上级财政部门协调对接,严格管控资金使用,确保资金安全。同时,镇财政所负责对账目管理检查监督。

(三)扩大宣传。总结农村集体经济建设经验,提炼项目推进工作典型,拓宽舆论宣传范围,扩大村域发展社会影响,带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支持白仓村发展。

篇5

关键词:乡村旅游;企业化经营;大圩镇

本文通过对大圩镇乡村旅游资源的分析,旨在探讨出明确的、可行性强的、适合大圩镇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引导大圩镇乡村旅游业朝着正确的发展思路发展。研究乡村旅游企业化经营及发展策略,有助于对大圩镇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得出真正适合大圩镇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模式,创新乡村旅游业发展思路,丰富有关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使大圩镇乡村旅游业得到健康快速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大圩镇乡村旅游业发展的瓶颈,进而促使桂林国家旅游综合实验区改革获得成功。

一、大圩镇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们通过对大圩镇乡村旅游资源实地调查,收集到了大圩镇乡村旅游景点丰富数据,并对大圩镇乡村旅游业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 开发条件等有了深刻了解。

(一)大圩镇乡村旅游业发展概况

大圩镇乡村旅游业是在2000年才逐渐发展起来的。目前,每年前往大圩镇旅游人数约有200万人,而这200万人中每人在大圩镇旅游消费约为80元,如此,大圩镇全年旅游收入约为16000万元,占全镇国内生产总值31.9%。由此可看出,乡村旅游业已逐步成长为大圩镇的支柱产业。大圩镇政府近年来不断招商引资,在古镇保护开发建设和村村通公路建设中,分别招标1000万元和210万元,改善了景点质量和基础设施状况。目前,大圩镇乡村旅游景点有:大圩古镇景观、大圩古东瀑布景区、毛洲岛生态园、大圩草莓农庄、大圩瑞金鸵鸟生态园、大圩提子生态园、天目湖景区、桂林东部凤凰城等等。

(二)大圩镇乡村旅游业发展优势

在深入了解大圩镇乡村旅游业发展概况和存在的问题之后,我们总结出发展大圩镇乡村旅游业的区位优势:

1.经验优势

由于大圩地处旅游产业发达的桂林市近郊,知识溢出效应明显。大圩镇内即有大量曾经在桂林市工作的熟练旅游从业者,这些从业者拥有旅游经营和管理的大量经验。另外,大圩镇从2000年即已开始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在经营过程中,他们逐渐形成了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经营理念和独特的运营经验。

巧借旅游"黄金道"-漓江,巧做假日经济。大圩镇乡村旅游景点经营者们不断用漓江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做起了文章。他们以漓江为由,借游览漓江为名来招揽游客,这使许多游客都参与到"游漓江,摘草莓"、"畅游毛洲岛"等活动行列中来,增加了大圩镇旅游景点的经营效益。此外,大圩镇有些乡村旅游景点还利用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节假日机会,向高校的师生们进行宣传、优惠等活动,受到了广大学生游客的青睐和好评。

巧打季节牌、巧托桂林名城。大圩镇乡村旅游景点经营者们在不同季节对景点的服务实行不同价格优惠,以此吸引新老顾客光顾。比如,在草莓新上市时,农民们抓住消费者追求新鲜、新奇的消费心理,对草莓实行价高价格,而在草莓接近尾期的时候,对草莓实行较低价格,对多次购买的顾客实行7-8折的优惠。同时,借桂林的美誉度和知名度进行宣传,把大圩草莓宣传为"桂林土特产",营造"来桂林旅游,摘草莓、吃草莓是必须的!"效应,直接把大圩镇特色农产品与桂林挂钩,从而增加前往大圩旅游的游客量。

2.资源优势

发展乡村旅游业,大圩镇有其独特资源优势。首先,大圩镇是历史文化古镇,具有浓郁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大圩古镇上的万寿桥、寺庙、古村落景观等都极具人文观赏价值。其次,大圩镇自然资源丰富,风景秀丽。大圩镇境内山林密集,奇峰异石耸立,桂林漓江流经此地,河水清澈见底,山清水秀,气候温和,受人为破坏和工业污染少,适宜居住和旅游。大圩古东瀑布景观就是大圩镇独特旅游资源的典型代表。第三,大圩镇农业资源较为集中,乡村旅游资源各具特色。大圩镇境内农业资源分布比较合理,比如在大圩镇生产街和毛洲岛农民主要种植草莓,秦岸、大埠等村委主要以种植提子和葡萄,这样既形成产业特色,又方便游客旅游观光。第四,大圩镇交通较方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大圩镇距离桂林市区约有19公里,路程较短,符合现代城市居民自驾车游旅游消费方式,且近年来,大圩政府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重修了大圩镇境内的乡镇公路,规范了乡村旅游业经营环境。

(三)大圩镇乡村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桂林市大圩镇乡村旅游业虽然有了迅速发展,但这些乡村旅游景点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因此,必须正确加以认识、分析:

1.大圩镇乡村旅游景点数量少、规模小且分散

虽然大圩镇是文化古镇,历史悠久,但是大圩镇乡村旅游业却是新兴事物,自从2000年才逐渐发展起来的。由于起步晚,大圩镇乡村旅游业仍处在起步阶段,因此,大圩镇乡村旅游景点数量较之其他乡镇较少。其次,大圩镇早年经济发展缓慢,产业结构不平衡,政府和经营者们旅游业投资资金匮乏,融资渠道不畅,造成旅游业收入占全镇生产总值较小。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大圩镇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此外,大圩镇自然地理因素是造成其乡村旅游业分散的主要原因。大圩镇现有乡村旅游景点都是根据当地自然资源状况而建立的,自然资源的分散程度影响了这些乡村旅游景点的集中程度。数量少、规模小且分散的问题将会制约大圩镇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妨碍对其整体优化管理,难以形成产业优势和规模效应。

2.大圩镇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乡村旅游目的地应向游客提供用以满足其旅游活动所需要的全部服务,包括沿线提供交通、住宿、餐饮、观光、娱乐等各种设施和服务,而大圩镇乡村旅游业在这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比如,通往大圩古东瀑布、金瑞鸵鸟生态园的道路较狭窄弯曲,交通不便利;草莓农庄和金瑞鸵鸟生态园的停车位、客房数量较少,供游客观光、娱乐的休闲项目较缺乏等等。大圩镇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大圩镇旅游景点的分散使其形成不了规模经济,为单个景点修建成本过大;第二,大圩镇政府财力有限,无力承担如此庞大的基础建设投资;第三,景点经营者们的"搭便车"现象严重,导致单个经营者对基础设施投资动力不足。

3.大圩镇乡村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

大圩镇乡村旅游经营者们对景点促销资金不足,力度不够,宣传的总体形象不明确,各种宣传口号未能突出激发旅游者来大圩镇旅游的理念和着力点,也未能塑造一个鲜明、有吸引力的旅游形象。目前,大圩镇乡村旅游景点经营者们(如大圩草莓农庄、金瑞鸵鸟生态园)大都是在公路旁设置广告牌,写明景点名字和地点,这种宣传方式虽然简单,成本较低,但这样的宣传方式不易引起广大游客注意,达不到宣传效果,不利于提升乡村旅游景点形象和知名度。如果把乡村旅游服务看作一件产品,那它就必须做好宣传促销工作,不做宣传或者宣传不到位,不抓市场,那么盘活乡村旅游业就会是一句空话。

4.大圩镇乡村旅游人才缺乏,经营管理水平低

目前,大圩镇乡村旅游景点职工大都为当地附近农民,他们没有经过专业旅游从业培训,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旅游业队伍经验不足,整个旅游服务体系存在经营管理不善、服务质量不到位等问题,不能适应乡村旅游业大发展的需要。乡村旅游景点经营者们需要在餐饮、观光、娱乐、住宿、卫生等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这些优质服务无一例外需要大量熟练雇员才能完成。只有不断提高员工服务技能、培养员工科学合理的服务理念,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大圩镇乡村旅游景点经营者们应该从自身做起,逐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加快人才引进和人员培养,满足乡村旅游业发展需要。

二、对大圩镇乡村旅游业发展合理化建议

(一)加大大圩镇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精品古镇,振兴古镇旅游业。

1、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对基础设施比如道路,停车场等进行修改建设。招商引资,合理兴建酒店旅馆等供游客旅游住宿的地方。大圩镇政府与当地乡村旅游景点经营者们应开展相互合作,共同致力于完善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2、结合镇情和进入桂林城市体系的要求,大圩镇把城镇功能定位为旅游商贸型城镇,确定将其建设成为桂林市东郊"卫星城"和"后花园"的发展目标。镇党委邀请大专院校和规划设计机构的专家对古镇古街进行规划布局。同时,借鉴云南丽江、湖南凤凰等地的典型经验做法,通过市场运作,引进外资,进行合理开发,促使古镇原有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实现古镇保护和经营效益的"双赢"。

(二)加大大圩镇乡村旅游宣传促销力度,打造精品旅游线,提升大圩知名度。

大圩镇应组织全镇景点景区负责人到桂林芦笛岩、阳朔漓江等旅游区学习考察,提高打造旅游品牌的能力;邀请桂林市有关旅游公司和旅行社到该镇旅游景点进行考察,征求旅游线路合理布局的意见和建议。按照规划新建成的袁家漓水人家壮寨风情游景区、古镇风貌艺术博物馆,日均接待游客1000多人次;正在建设的集娱乐、休闲、购物多功能于一体的古东金山游乐园等项目,将会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同时,倾力包装的国家4A级古东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毛洲岛、古镇古街、雄村古圩、秦岸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带、草莓岛等众多旅游景区景点,景点景区品位和知名度明显提升,独具魅力的"桂林-大圩-漓江-阳朔- 桂林"大旅游环线初步形成,生态文化旅游名镇的整体功能大幅度提升。

(三)打造精品农家乐,开发旅游新景点。

大圩镇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倾力打造农家乐,发展旅游观光型农业"十二五"期间,大圩镇进一步整合新农村旅游资源,全力打造三条旅游带,构筑大圩旅游业发展新优势。用最短的时间打造"古东瀑布- 天目湖- 秦岸提子基地- 漓水人家- 大圩草莓基地"生态观光农业旅游带,成为桂林东线旅游核心区;依托千年历史文化古镇,把古镇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打造独具特色的"大圩古镇- 毛洲岛- 鲤鱼岛-磨盘山"新型旅游带。充分利用流经李家、朱家、廖家的"牛河"和流经熊村、上桥、高桥的"马河",精心打造李家、朱家、熊村、上桥、高桥徒步漂流、自行车观光等休闲旅游带,并着力打造熊村、上桥、高桥一带油菜花摄影基地。

桂林市大圩镇乡村旅游业发展的特色性很强,正确认识本地区乡村旅游业及根据当地特色提出适当的发展模式是发展大圩镇乡村旅游业的关键问题。良好发展模式的探索及实施,对大圩镇乡村旅游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大圩镇境内乡村旅游资源调研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以便更好地引领大圩镇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云才,郭焕成,徐辉林.《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杨正泰,张帆.《旅游景点景区开发与管理》[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0.

[3]张福庆.《中国生态旅游投资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

[4]杨桂华.《生态旅游景区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5]刘峰.《中国西部旅游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篇6

产业扶贫主要做法

(一)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增强产业扶贫带动力。

安远是个传统农业县,全县烟叶面积17608亩,果业面积36.2万亩。为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经过引导扶持,安远县形成了以果业、烟叶为主的农民合作社,大力推广普及先进科技,通过互联网、统一参加展销会、广告等形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采取合作社担保贷款、政府贴息贷款等方式解决贫困人群资金缺乏的问题,在帮助农

民脱贫致富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安远县三百山镇仙人峰果业合作社采取“统一防治、统一打药、统一砍树、统一施肥”的“四统一”防控模式,在去年赣南柑橘黄龙病爆发,局部地区发病率高达12%的大背景下,依靠先进技术和科学管控,硬是将合作社2580亩脐橙园的黄龙病发病率降到了1%。

目前,安远县工商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292家,涵盖种植、畜牧、林业等多个行业,辐射带动农户7620户。王品柑桔农业专业合作社,仙人峰、伟亿达、嘉丰果业专业合作社等被评为省级示范社。

(二)实行精准施策,提高产业扶贫精准度。

安远县科学准确地对全县现有贫困人群情况进行定位分析,对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因地制宜、因户施策,采取动态式管理,以精准化的思路抓产业扶贫攻坚,做到扶贫到户、精准到人。

一是妥善开展移民搬迁。安远县整合使用国家、省、市相关资金,对居住在深山区、地质灾害区的群众实施整体搬迁,近年来共搬迁各类移民4009户22611人。同时,将移民集中安置点重点设在工业园区、中心镇、中心村、产业基地附近,对有务工意向的贫困劳动力,由乡(镇)劳动保障所引导推荐就业。搬迁新增人口的聚集也推动了当地城镇化的发展,移民集聚重镇版石镇成为全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

二是加强技能培训。安远县依托县职校、农民创业学院、农村党员创业孵化基地、实用技术推广基地等平台,每年免费对贫困户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整合“雨露计划”、“阳光工程”、“金蓝领工程”等培训资源,将职业培训与就业市场、工业发展、招商引资等工作相结合,对贫困劳动力开展委培式、实用性高的专业技能培训,使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

三是大力扶持自主创业。对掌握一定技术,有创业愿望和能力的贫困户,安远县采取制定创业规划、结对帮扶、提供金融支持等各种措施积极帮助他们进行自主创业,并通过提供项目、资金、培训等方式扶持致富带头人、技术能人、农村经纪人创业兴业,提高他们参与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的能力。近几年安远培育了一批脐橙产业致富带头人、农村经纪人,使安远脐橙在国内的销售市场拓宽到北京、沈阳、呼和浩特、武汉等大中型城市,并远销中东、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脐橙产业年产值达15亿元,成为全县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三)发展乡村旅游,拓宽产业扶贫载体。

安远县依托优美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编制《连片特困地区安远县旅游产业扶贫规划》,吸引有资源条件的贫困地区和有条件的贫困群众参与并融入到旅游产业,成功探索出以三百山风景区生态旅游辐射带动,乡村旅游、农业观光旅游配合的边远山区旅游扶贫新模式。

安远的旅游扶贫产业项目直接覆盖12个乡镇的58个村,辐射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人口1.2万人,同时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加大了重点景区、乡村旅游农业观光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全县投入贫困地区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资金约 4200万元,初步建成旅游扶贫产业基地2个,果业观光基地3个,乡村旅游点12个,发展农家旅馆、休闲生态农庄、乡村饭馆(饭庄)、乡村农家乐、乡土产品商店112家,形成美食专业村、鲜果采摘专业村35个。

三百山镇符山村村民邓慈长,全家5口人先前以外出打工为生。2012年在挂点单位结对帮扶下,享受县扶贫免费学技术和创业扶贫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率先办起了生态休闲农庄,生意非常红火,2013年实现年纯收入13万元,当年实现了危旧土坯房改造的住房梦。

(四)开展金融帮扶,增强产业扶贫造血功能。

金融支持是推进产业扶贫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是加大扶贫“造血”功能的源动力。近年来,安远县结合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大力推动和发展“银行+农户”、“银行+中介组织+农户”、“银行+合作社+农户”等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信贷模式,做强做优小额农贷、联保贷款、信用共同体贷款、下岗再就业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等信贷品牌。全面拓展小微贷款业务,积极探索担保公司担保、企业联保、信用共同体、果品质押、收费权质押、林权抵押等担保方式,通过完善风险分散机制,发掘更多有效需求。

2013年,安远县发放小额信用类贷款14951户,累计发放金额65243万元。组织金融、财政、人保、林业等多个部门,开办返乡农民工创业、农村党员创业等贴息贷款,加大贴息扶持。2011-2013年,全县共发放扶贫贷款2980万元,安排到户贴息资金149万元,2648户群众获得贷款贴息扶持。通过不断加大资金扶贫力度,有效缓解了农户发展资金短缺困难,激发了农民自我发展、自主创业热情。

几点启示

事实证明,产业扶贫是提高扶贫开发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安远县正是靠着坚持不懈地实施产业扶贫策略,克服交通闭塞、基础薄弱等先天不足,走出了一条富有成效的扶贫开发之路。从安远县历年来采取的主要举措中,可以总结出如下几点经验启示。

启示一: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是前提。

因地制宜是产业扶贫的基础和前提,规划是产业扶贫的路线图、任务书,只有因地制宜地合理规划,才不会让农民的苦干变为白干,才能让农民得到产业扶贫的实惠。要把扶贫开发作为全县“三农”工作的重点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将扶贫开发规划和农业、工业、旅游等产业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土坯房改造等方面紧密结合,做到相互融入、相互促进,努力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并有选择地培育和扶持一批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业发展的规模化、品牌化、市场化。

启示二:整合资源、用好政策是保障。

产业扶贫,资金是保障,政策是助推器。搞好产业扶贫,要紧紧围绕增加贫困群众增收这一核心,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帮扶、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以项目为载体,以贫困村为重点,整合部门(社会)及对口帮扶单位资源、资金、项目,把优势资源集中投入到贫困乡镇、贫困村庄,做到建设一个项目、培植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群众。如安远县利用省人保财险公司在安远扶贫的优势,率先启动了农业保险工作,为贫困群众发展扶贫产业提供了安全保障。另外,要拓宽融资渠道,调动金融机构参与扶贫开发工作的积极性,健全引导信贷资金投向贫困地区的激励政策和机制,切实解决贫困农户贷款难等问题。

篇7

关键词:SWOT分析;江西农村电影;战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J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4-0030-04

农村电影,相对于城市电影的影院制或院线制而言,通常是指以广大农民为主要消费群体、以广大农村为发行放映场地的“电影工程”,包括基础设施、制度建设、文化服务、从业队伍、消费市场等诸多方面。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是《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拉近城乡文化发展差距的四大重点工程之一,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是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江西作为中部地区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省,在经济快速转型时期,江西农村电影如何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更加有效率,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拓展农村文化市场,占领新农村文化建设战略高地,是摆在人们面前的新课题。本文从江西农村电影的现状和问题出发,对江西农村电影进行SWOT分析,提出加快江西农村电影发展的战略选择和相应政策建议。

一、江西农村电影发展现状和问题

(一)江西农村电影发展现状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作为中国农村电影的局部,江西农村电影伴随着中国农村电影政策扶持、技术突破和市场发展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98―2002年,“2131工程”的提出确立了江西农村电影发展的目标,农村电影从少到多,从基本停滞到高速发展,农村电影队伍迅速扩大;第二阶段是从2003―2006年。这一阶段,数字电影技术的发展为农村电影的普及和繁荣带来了机遇,江西农村电影规模迅速扩大;第三阶段是从“十一五”初期至今。这一阶段中国农村电影发展进行了机制改革、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数字化电影普及等,江西农村电影发展呈现出整体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同时面临着转型升级的现实困难和问题。2006年,江西被确定为全国农村电影改革发展综合试点省之后,加大中央财政、省财政的资金投入,采购和补贴了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设备,建立了数字电影地面卫星接收站,配备了农村数字电影放映专用授权读卡器等硬件,建立了省数字电影发行放映监管中心,大力推广农村数字化电影放映,不断加快国有电影发行放映企业改革,培育新的市场主体,促进江西省农村电影事业的稳定和发展。全省各级电影公司赴乡村放映电影91 025场次,观众人数达2 209.292万人,农村电影事业得到恢复性发展。目前,江西省已经构建了以乡村放映队为基点、以县级电影发行企业为主干、以数字电影节目发行为纽带、以农村数字电影院线为龙头的农村电影发行放映网络。

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数据,截至2014年12月31日,江西省农村数字院线现有江西欣荣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建有地面卫星接收中心站)和南昌市广电校园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两家,占全国0.66%。而南昌市广电校园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主要服务的对象是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实际上,真正面向农村地区的只有欣荣农村数字院线1家。江西欣荣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在2006年10月14日注册并启动放映活动,已申请安装南昌、赣州、吉安3个卫星接收站,设置34个数字节目授权站,安排了61块硬盘进行影片数据的传递,拥有数字电影放映设备633套。现已组建了442个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队,在招聘的804名农村数字放映员中,各乡镇自有的兼职农民放映员460名,与公司专职数字电影放映员的比例为58%与42%;男女比例为95%与5%;文化程度中专以上占10%,高中占70%,初中占20%;年龄在30岁以下占20%,30~40岁占30%,40~50岁占50%。目前,江西欣荣农村数字院线有限公司结合江西省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一条“行政村、学校、农林垦殖场”相结合的特色发展之路。即行政村和农垦场每月放映1场,省内中小学每学期放映两场、每学年放映4场。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在学校主要借助礼堂、大教室和放映大篷车白天放映,行政村和垦殖场则采取麦场、广场放映的形式。通过几个市场的深入开掘,江西欣荣院线实现了规模和效益的协调、持续发展,2012年以367 532场蝉联院线总场次订购冠军。

(二)江西农村电影发展存在的问题

启动“2131工程”,进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被纳入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后,江西农村电影得到迅速的发展,2010年全省基本实现了“到21世纪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但同时面临着转型升级的现实困难和问题。笔者通过数据采集、现场采访、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得相关信息。其中调查问卷发放28份调查问卷,有效回收28份,覆盖江西8个地区28个行政村。

1.江西农村电影发展有效供给不足。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的相关数据显示,作为农村电影市场的供给主体,虽然江西省的江西欣荣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订购电影总场次数连续四年都排在全国前列,但是从全省组建的农村数字院线数在中部地区的横向比较来看,数量明显太少,位列中部六省的末尾,与最多的河南省相差19个。具体数据(见下表)。

2.农村电影放映场次存在不足。根据收集问卷的数据统计发现,调查的28个行政村,一年内放映电影场次在12场以上的村8个,6~12场次的村16个,1~6场次的村4个,没有放映的村0个。达到一年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即完成全额任务的村只有8个,占比28.57%。

3.农村放映场所简陋,观看人数较少。根据收集问卷的数据统计发现,在露天放映的村12个,在祠堂放映的村3个,在村支部放映的村6个,在其他屋内场所放映的村7个。可以说,目前农村电影在露天放映的村还是比较普遍,调查统计占比42.86%。观影人数来说,观影人数在100 人以上的村有8个,50 人以下的村有12个,观影人数为 50~100 人的村有8个。究其原因:一是常年在家的人口主要是老人和小孩,青壮年一般都外出务工了;二是晚上交通不方便,放映场所简陋,家里有电视作为替代品;三是放映信息及时传达不到位,有的人不知道村里放电影。

4.农村文化需求强烈,但电影供给在一定程度上很难满足农民的需求。根据收集问卷的数据统计发现,“如果村里放映电影,您会去看吗?”“一定会去”的占比71.43%,“可能会去”占比28.57%,“一定不会去”的没有。最喜欢观看电影类型:故事片64.29%,科教片25%,美术片3.57%,纪录片7.14%。最喜欢观看哪个地区出品的电影:内地占比42.86%,港台占比28.57%,日韩占比21.43%,欧美占比3.57%,其他占比3.57%。最喜欢的电影题材内容:都市生活占比21.43%、乡村生活占比32.14%、战争占比17.86%、科幻占比3.57%、戏剧占比14.29%、其他占比10.71%。说明农村对于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故事很感兴趣,乡村题材电影非常受欢迎,但与好的乡村题材电影数量相矛盾。

二、江西农村电影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农村人口文化教育娱乐需求旺盛。截至2013年末,全省总人口4 522万人,农村人口占比51.13%,比全国平均占比高出4.86%。如此之大的农村人口基数仍然为农村电影打开了一片广阔的发展空间。从经济情况来看,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人均消费支出、人均文教娱乐支出都逐年增加,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连续呈下降趋势,可见,江西省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将来会越来越大。

2.电影数字化先进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提供了技术支持。数字电影要取代胶片电影完全没有悬念,因为数字放映设备的优势比较明显,不仅成本低廉,相对于胶片拷贝更便于保存、携带,还能重复使用。同时数字电影具有投资少、成本低、周转快、受众面广,适合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发展。目前,江西省目前拥有数字电影放映设备633套。

(二)劣势

1.消费群体居住分散。由于农村人口居住较为分散,同时劳动生产具有季节性,使得农村电影市场难以产生规模效应。如2012年江西有乡镇1 403个,行政村17 196个,乡镇平均人口约1.6万,如此分散的镇村人口分布使得流动电影放映难度加大。另外,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农村人口对于文化娱乐消费具有很强的时节性,观影人数会有很大的起伏。因此,消费群体的分散性、闲余时间的季节性二者叠加使得农村电影市场难以产生规模效应。

2.放映监督机制不完善。县市区各主管部门、电影发行公司与乡镇之间关系不明确,管理主体不确定,对于电影放映的具体环节并没有责任到人。地方政府起到的作用不大,没有很好地监督、检查、引导、指导工作。比如,笔者在向地方文化部门了解电影放映的情况时,很多乡镇主管电影放映的人员,并不知道电影放映的具体内容,甚至对其漠不关心。

3.市场供给主体偏少。目前,农村电影正处在转型升级的阵痛期,真正走出来在于合理地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虽然,国家正大力扶持农村电影的发展,给予优惠政策和资金补贴,但市场造血机制没有有效形成,还处在输血阶段。想进入该领域的公司比较少,目前江西省农村数字院线只有两家。

4.缺乏先进的营销理念。与城市相比,农村电影的市场化程度非常低,作为一种文化商品,对电影做市场营销的观念还没形成,对先进的、成熟的营销链条几乎没有,几乎都是眼花缭乱、铺天盖地的营销广告。

(三)机遇

1.农村消费结构的改变为农村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随着农村居民经济收入的增加,电影作为一项文化娱乐方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农村电影消费者。在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改造的过程中,农村电影也将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吸引更多的商家,农村电影市场必将伴随着相关产业的发展而被重新激活。

2.电影市场日趋繁荣为农村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随着电影技术的革新,电影制作的效率越来越高,制作的画面越来越具有视觉冲击力,进一步点燃了消费者的观看热情。最新出炉的统计显示,2014年中国电影票房再创新高。中国电影总票房近300亿元人民币,全年票房过亿影片共计66部,爱情、喜剧和动作三种类型共同撑起了国产片的近70%的票房,中国都市年轻一代正在成为票房主力。

3.政府对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大力扶持为农村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十一五”期间,国家有关部委对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给予高度重视,五年共支持资金超过25亿元,用于放映设备采购和放映场次补贴,以及公益版权的购买和农村题材影片的补贴。地方人民政府又将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列入议事日程,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公共财政的覆盖范围和保障体系,要求各地要根据中央、省委的统一安排,落实公益电影放映补贴资金,保证资金投入,政府对工程的扶持为其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

(四)挑战

1.替代品的强烈冲击。广播、电视、网络等电影替代品,凭借着其在消费过程中的家庭化,消费方便快捷的优势,逐渐成为农村文化需求市场的主流。而电影的观影必须到固定的场所才能消费,这些成为其竞争的软肋。2013年末,江西省农村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6.9%,农村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15%,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数占家庭总户数的比重达到49.58%。可见农村电影逐渐退去了像20世纪80年代那样一枝独秀的辉煌,若想进一步发展农村电影,必定要与新兴的大众文化消费方式电视、影碟机、网络、电子产品以及各种文艺团体演出共同竞争,大众化、平民化、娱乐化则成为未来农村电影的主要趋势。

2.电影消费需求亟待开发。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农村电影最大的受众群体为中年家庭妇女、留守老人、儿童,然而最有消费能力的受众是家庭妇女。通过访问了解到,她们对于电影消费没有明确的概念,在生活中接触电影的机会很少,对这个行业并不了解。因此,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需要通过电影的娱乐宣传效应激发她们隐藏的消费能力。

三、发展趋势和战略选择

充分利用政策的有力支持,优化农村电影供应链,建立农村电影发行放映网络,采用先进营销理念,激发和培育更多的农村电影消费群体是江西农村电影发展的趋势。

(一)创新电影运营模式,引导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竞争

在市场还不发达,消费群体还没有有效形成的时期,通过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去培育和构建市场参与主体是必须的。但是当市场运行到一定的时候,就必须让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发挥作用,政府只能做适当的引导和调控,让市场运行得更加健康,让社会效益最大化。目前,江西省组建江西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只有1家,而公益电影的运作模式,大体有两种:一种是全部由政府“包养”,即从放映设备的采购、放映经费到放映人员的工资等全部由政府统筹负责支出,中西部地区大都采取这种模式;另一种是政府把补贴款一次性全额拨付给农村电影院线公司,然后即放手由院线公司统一调配使用。这两种模式都不利于农村电影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因此,必须利用“政府买服务”这只有力的大手,让人更多院线积极竞争,参与到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中来,这不仅会有力地推动“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实施,也对农村电影市场的培育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也将在从公益电影向纯商业化市场过渡的过程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采用先进营销理念,释放市场新主体活力

目前,江西省已按照全国试点方案的要求,建立起以乡村放映队为基点、以县级电影发行、放映市场主体为主干,以设区市地面卫星节目接转为纽带、以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为龙头的农村数字化电影发行放映网络。在试点地区的31个县(市、区)中,虽然已有于都、南康、全南、章贡区、信丰、定南、大余、寻乌、安远、井冈山、泰和、宁都等12家原国有县级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进行了改制、转制,成为了市场的新主体,但是这些新型电影企业,缺少现代企业的营销意识,没有先进的营销理念和很强的市场开拓能力。因此,要积极引导他们学会和采用现代先进的营销手段,去点燃那座表面看似需求冷淡、实际却有旺盛文化娱乐消费需求的农村市场这座活火山。

(三)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进一步优化农村电影供应链

城市电影市场的发展,主要原因之一得益于高效、快捷、成熟的城市电影供应链。农村电影供应链却相对不完善、不成熟,而电影数字化技术的革新,对农村电影供应链的发展起着强有力的支撑作用,为农村电影供应链发展并赶上城市电影供应链提供了可能。相比以前的胶片拷贝技术,数字化技术一是避免了片源稀缺,新片到农村已成旧片的尴尬;二是大大降低了发行放映成本。数字电影存储在数字硬盘中,避免了胶片拷贝的昂贵洗印费用以及磨损报废的问题;多部电影可以同时储存在一块硬盘中,避免了因频繁更换拷贝而造成的时间耽搁与运输成本的浪费;数字电影设备相对于购买拷贝又便宜得多;三是灵活便捷、影响范围广。数字电影可以灵活地插入广告,这是农村电影产业创收的一个重要来源;虽然现在农村的主要放映方式为流动放映,但是随着经济的进步与发展,今后的放映方式将为通过网络、卫星直接传输数字信号于各个放映点,这非常适应农村相对城市而言地广人稀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张华.中国农村电影供应链的发展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 曹春明.江西省农村电影观众消费行为调查――以抚州市临川区为例[J].科技经济市场,2009,(5).

[3] 曹春明.江西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市场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 李瑾,等.基于SWOT分析的农村三网融合发展战略选择[J].中国软科学,2012,(7).

[5] 季洪,等.关于安徽、江西、湖北、河南农村电影工作的调查报告[J].电影通讯,1982,(9).

[6] 刘藩.公共文化服务和产业开发:农村电影的发展模式[J].艺术评论,2008,(11).

[7] 高樱娟.公共服务视阈下的中国农村电影工程[D].北京:中国传媒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8] 黄陆璐,等.政府采购农村电影放映补贴发放机制研究――以上海、江西、甘肃、陕西调研为例[J].新闻大学,2013,(5).

篇8

关键词:城市文化定义;作用;原因;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自强;文化融合;文化传播

注:本文系江西文化厅基金项目“红色旅游与城市文化现代化协同发展研究”(课题编号:YG2012093)

《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一周年以来,赣南等地各方面得到了一定发展,瑞金也是其中之一,但要使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得到全面发展,需要大力加强城市文化的建设,从而促进城市“五位一体”发展,实现文化兴市、文化强市。

1 城市文化的内涵

城市文化是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全城成员共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构成要素有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观念文化、自然文化、建筑文化、娱乐文化、行为文化等内容。它包括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的内容,也指市民的人文素养及意识。一个城市的文化实力可以通过硬实力和软实力两部分来衡量,所谓文化硬实力指的是城市文化的硬质部分如文化遗产和文化建筑的数量和质量、公共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文化产业及市场和文化从业人员的发展状况等。城市文化软实力有居民的人文素养、文化制度体系、文化传统与现状,这指的是其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总之,城市文化是复杂的综合整体,是自然与社会文化的相结合,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

2 瑞金城市文化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瑞金是革命老区,但城市知名度和竞争力并不高,这与城市文化发展滞后也有关。其文化落后的原因有:从物质文化来看,红色景区、遗址虽多但经营方式粗放、陈列形式简单、旅游的体验性缺失,导致瑞金旅游名城的知名度并不高,而且开发的旅游产品主要是爱国主义教育游,主要功能是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另外的科研考察游、寻根问祖游等都还不成熟,,所以想打造旅游名城这一文化品牌其核心竞争力不够;从制度文化上来看,国家政策上的资金投入不够。瑞金是被国家政策遗忘的,再加上本身的地理位置不佳交通闭塞、经济基础薄弱等的影响,致使瑞金用于文化建设的资金不足,也包括用于开发红色文化产业的资金不够;从建筑文化上来看,瑞金城建与“红色故都”形象不符,首先是建筑布局缺乏完整的城市形象,而且连接各景区的交通设施较落后,再者在心理上没有给去瑞金旅游的人造成一种“红色故都”的强烈的心理认同感与视觉冲击力,因为大多数的革命遗址、党政军机关旧址在瑞金周围的乡村,而中心城区的建筑及道路、广场、公园、园林等都缺乏红色元素的渗入,而且环卫设施不完善,目前只有1家四星级宾馆和若干三星级饭店,没有形成游、住、行、食、购、娱的配套体系;从精神文化建设上来看,整个瑞金城市居民的人文素养有待提高,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有待更好的开发,苏区精神有待更好的外化出来;从观念文化建设上来看,瑞金从革命地位和历史价值而言所应有的“革命圣地”地位并没有在人们心中树立,这导致瑞金城市发展错失了应有的机遇;从管理文化来看,没有实现管理部门的职能融合,同时高层次的旅游管理人才缺失,讲解员和导游的讲解水平有待通过培训提高,无线城市的建设有待完善,高层次的文艺工作者需要培养。

3 瑞金文化重塑的意义

首先,瑞金红色文化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内在精神力量。其一,瑞金文化重塑会使市民获得自身发展和为瑞金发展去贡献的动力,有利于市民自身素质的提高,获得实现理想目标的行为能力、文化素质、技术能力等等。其二,瑞金红色文化中包含着的精神力量,如道德观、价值观、理想信念、创新精神、奉献精神等。这激发着人们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干事创业。其次,瑞金文化为城市发展提供重要的经济支撑。其一,瑞金特色文化对相关产业会有影响。特色的物质生活、文化传统、民俗风情、社会风气、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是瑞金重要的文化资源,可以促进以红色旅游为主的相关产业的发展,还有利于吸引外来人员、资金等的涌入。其二,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会成为朝阳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能有力地推进瑞金经济的增长。再次,瑞金红色文化是优化瑞金发展环境的重要推动力。瑞金城市的发展环境外在表现为城市形象,内在表现为瑞金城市文明的程度。城市的每个方面如居民素质、民俗习惯、文化气息、服务态度等都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实现文化重塑,这有利于防止出现千城一面,构建独具特色的瑞金文化形象,打造个性化的城市,展示瑞金风貌和品质,塑造城市精神,明确城市定位。另外,瑞金城市具有强大的文化竞争力,也就是文化资源、文化发展水平的提高等有利于促进其科学可持续发展,它能融合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是现代城市的特征。

4 瑞金城市文化重塑的对策

文化对于城市发展如此重要,而目前来看瑞金文化发展是相对滞后的,所以要进行文化重塑,瑞金文化重塑要通过文化自觉、自信和自强、文化融合、文化传播来实现,从而突出红色城市形象。

4.1 文化自觉

首先,政府部门要有文化意识和历史责任感自觉树立瑞金“红色故都”、“革命圣地”、“共和国的摇篮”的地位,加大投入,发掘本身红色文化资源,如革命人物、事迹、史实加以整理并宣传,自觉采用先进技术手段改进旅游的方式,增强旅游的原味性、教育性、体验性,利用有效的艺术形式将苏区精神外化出来,努力打造红色旅游文化名城,自觉开发旅游套餐如“红色生活苏区风情”、“社会生活风情游”,促进区域旅游合作;自觉加快瑞金红色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安全保障机制的建设;自觉加大对文化工作人才的培养,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加大文艺创新,促进反映红色文化的戏曲、歌曲、小说、诗歌等文艺作品的创作,使之得到广泛传播;自觉加强瑞金红色旅游城市的营销宣传如进高校、进教室、进头脑“三进”教育、策划一些文艺活动等;自觉建立红色文化影视基地、兴建红色艺术剧院、举办红色旅游文化艺术节、开发大型实景演出项目、建立红色培训基地加快文化的传播;从个人而言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和人文素质、精神风貌,把苏区精神发扬体现出来,营造良好城市人文环境和人居环境,建设幸福城市。

4.2 文化自信与自强

城市文化自信和自强来源于城市文化实力的提升。首先,这就要求对城市文化品位进行重塑,提炼出瑞金城市文化精神如苏区精神并将它外化为富有个性的文化品牌或标识。文化品牌或标识 可以通过城市建筑、雕塑、产品、人物、园林、遗迹等注入红色元素展示出来,使人一看到就重温历史精神备受鼓舞,真正打造出“红色故都”。诸如上海的“东方明珠”、纽约的“自由女神”、金华的“火腿”、南开的、昆明的“世博园”、南京的“中山陵”、青岛的“海尔”就是城市文化品牌的典范。所以在城市社区建设规划中要自觉地注入瑞金红色文化元素,运用文学、音乐、绘画、书法、图书馆、学术活动、演出等多方式表现瑞金红色文化,使之转化为文化品牌。其次,重塑城市文化品位要加强对瑞金文脉的传承与延续,形成城市文化特色、文化品位、文化地位。这不仅要求对城市原有的自然遗迹和文化遗迹即静态文化形态如古老建筑、民居、街道、广场等加以保护和修缮,也要对原有的音乐、戏曲、舞蹈、绘画等动态文化形态、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挖掘、保护和传承。再次,城市文化品位的重塑,还得提高和培育市民先进的文化意识和人文素养、精神风貌,通过良好的人文环境展示苏区红色文化,通过居民的文化素养的提高来体现城市文化品位;最后,结合客家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和新时代文化特征实现文化的现代化、自强与创新。

4.3 文化融合

首先,实现文化部门的管理融合,如文广局与旅游局和宣传部门的融合,在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明确政府主体行使指导权,避免部门各自为政,自行其是,实现政府部门管理创新,实现资源和利益归属问题的明确性,各个部门协调运作,提高效率。其次,实现政府部门功能的融合,做到瑞金红色文化产业如红色旅游与城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要促进城镇化的建设,改善人居生活环境和城市形象,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一体化发展。再者实现文化产业的融合,红色旅游与文化创意相融合,运用文化创意将陈列单一、静态的观光旅游转变为互动体验式的旅游,其中可以有节目表演、活动参与通过再现历史从而寓教育于娱乐之中,还要在旅游中借助高科技的融入增加多媒体信息,采用无线网络技术多渠道重现苏区革命人物、革命事件、革命精神。最后,要实现各种文化的融合,融合其特有的客家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并结合当代文化加以创新,实现“红”“绿”“古”的结合,各种文化的融合,共筑红色文化名城。其中瑞金红色旅游要与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相结合,开发本地特色旅游产品,如客家风味小吃,草鞋草

帽等。

4.4 文化的传播

首先,传播的内容上要基于瑞金的历史,发掘其内在的文化精髓。瑞金是有独特的客家文化,又是共和国的摇篮、的出发地,在第战争时期孕育的苏区红色文化是传承下来的精神财富,在那时涌现的革命人物、革命事迹、苏区精神是值得传承的。其次,采用新的传播手段和方式,打造智慧城市。不仅要在各大宾馆、商场、办公场所建设无线互联网络、高速wifi构建无线城市,并加强宣传各种先进传播手段的使用方法,积极采用微信、飞信、微博、微电影、微报纸加强红色文化的传播,还要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口语传播,树立良好的城市声誉与口碑,还要借助书籍、报纸、杂志、手机、广播、电视、公益广告、大力宣传瑞金文化,提高城市知名度。在传播方式上可根据瑞金的实际情况举办文艺演出活动,实现红色文化“三进”,也可开发本地特色文化产品。再次,分析传播受众,针对不同层次人群采用不同方式进行传播。从人的需要出发,研究人的需求促使不同人群受到文化的无形的熏陶。针对青少年和高校教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采用参观革命遗址,参加体验性活动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激发斗志;针对党政干部公务员可以建立公务员培训基地、开展红色培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开展廉政故事廉政文化教育、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等;针对一般群众可通过红色文化艺术节、建党、建军等节日活动和观看红色影视、戏剧、听红歌、品红色餐饮等使文化在快乐中传播,促使红色文化大众化;对于寻根问祖游可通过回忆、讲述人性化的故事和主题如八子参军、老境子的故事等真正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使人感受亲情、爱情、友情的可贵与温暖,实现文化的传播打造文化名城。

总之,瑞金城市文化重塑要分析其文化滞后的原因,坚持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自强、文化融合、文化传播来凸显红色故都的城市形象,打造文化名城,实现文化强市。

参考文献

[1]陈柳钦..城市文化:城市发展的内驱力[J]. 学习论坛,2011第一期

[2]任致远.城市文化: 城市科学发展的精神支柱[J]城市发展研究 ,19 卷 2012 年 1 期

[3]钟利民.论红色文化的经济价值及其实现问题[J]求实,2010(3)

[4]张鸿雁.论特色文化城市理论体系建构研究与实践创新———中国本土化特色文化核心 价值的理论体系与范式建构[J]南京社会科学,2012第8期

[5]单霁翔.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城市建设城市规划2007第5期

[6]徐长山.论城市的文化品位深圳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作者简介

篇9

一、“十二五”水利工作回顾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根据市“十二五”期间中央和地方水利建设投资规模,“十二五”规划投资总计28.57亿元(含峡14.11亿元),其中中央投资7.27亿元,地方投资21.30亿元。市“十二五”期间水利项目完成投资19.44亿元(含峡14.11亿元)。

根据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结合上级政策要求,市水务局“十二五”期间水利工作完成情况如下:

(1)在防洪安全方面:积极开展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自2013年起陆续实施了市九峰水、廊田河(廊田镇段、长来镇段)、辽思水(秀水镇河段)、南花溪、白沙水(坪石镇河段)、宜章水(坪石镇河段)、田头水(黄圃镇河段)等七条全国重点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在2015年启动了省山区五市中小河流治理专项工程,2015年开展了市梅花水(梅花镇段、清洞村段)和廊田水(长来段、廊田段、五山镇段、石下小学段)等2宗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预计截止2015年年底,累计可完成河堤及护岸建设84.594km,疏浚河道47.33km,累计完成投资16223.00万元,工程完成后可保护沿河两岸5.84万亩耕地和8.46万人;重点项目建设市张滩闸坝改造工程,工程批复总投资19404.00万元,其中省级补助资金为7799.00万元,到位资金3500.0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重建拦河闸、左右岸进水闸、左岸电站、左右岸泵站、新建两岸防洪堤,工程已经完成监理招标和左岸电站水轮发电机组及其附属设备招标工作,金属结构及土建部分已完成财政审核工作,2015年10月已开工,计划于2018年8月完工,截止2015年底完成投资2000万元;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总投资462.53万元,完成投资427万元,完成监测系统、预警系统、县级监测预警平台、群测群防体系以及县预案编制1项、镇预案编制10项、村预案编制1146项、宣传手册和明白卡1661册、光盘586张、会议、广播、电视、报纸4场次、警示牌146幅、宣传栏136幅、宣传牌10幅、演练2次、培训2次。

(2)在民生水利方面:乡镇供水能力达到3.582万m3/d,农村自来水普及人口累计达到29.85万人,其中“十二五”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10.38万人,解决饮水不安全师生1.39万人,完成投资4982.04万元;完成了市廊北灌区改造工程、15宗小型灌区改造工程、市小型农田水利示范镇建设工程、市中央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工程(2012年至2014年)、市中央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工程、东洛水库、土洋水库、百家塘水库、天鹅塘水库、观音塘水库、虾公垅水库、杨毡水库等7宗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总投资26071.91万元;完成了26宗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工程,完成投资5809.8万元,改造前总装机容量3.87万kw,改造后总装机容量4.38万kw,年均发电量可达17925万度,比改造前年均增发5937万度电,年增产值2601.60万元,完成了2宗电灌站技改工程,完成投资52.79万元。

(3)在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方面:2014年全市用水总量为2.95亿m³,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值为2.97亿m³,地下水开采量为0.09亿m³,地下水控制指标值为0.16亿m³,用水总量控制达标;用水效率方面,2014年全市万元GDP实际用水量为289.52m3,万元工业增加值实际用水量为149.89m³,比上一年度下降了10.42%;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5;用水效率各指标控制均达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方面,2014年市跨县(市、区)河流交接断面达标率为100%,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93.75%,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2013年9月,武江河饮用水源置换工程(张溪点)正式动工,第一期张溪水取水工程建成后,日供水量达1.50万m³,为市居民生活提供更优质的水源。

(4)在水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方面:完成投资1200万元,市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通过连续几年的石漠化治理、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为1.20万hm2。

(二)存在问题和不足

“十二五”期间,通过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民生水利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水利改革不断深化,各项水利事业取得重要进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重要保障,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具体为:

(1)在防灾减灾方面:市流域范围多为山区地形,山坡陡峻,河流落差大,小流域上游由于地理位置的特点,部分区域是暴雨中心区,雨水汇流速度快,洪水冲击力强,容易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洪涝灾害,甚至是毁灭性的灾害出现。根据历年洪涝灾害情况统计资料显示,从1980~2010年,30年时间里发生很严重的洪涝灾害多达15次,基本平均两年发生一次。“2006.7.15”洪灾,44万人受灾,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1.96亿元,其中山塘水库93宗、水陂77座、渠道191条、河堤78907m、吃水工程66项、电站93座等水利工程不同程度受损。由于境内季风气候显著和高山阻隔,降雨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降雨量年、季之间差别甚大,全市山地多,雨水流失快,无雨季节易发生旱情,旱灾多出现于7~10月份。

市山区防洪工程多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防洪标准较低,运行时间长,防洪能力下降,难于抵挡强度大的暴雨、洪水、台风和风暴潮的袭击,多数河流现仍处于未设防状态。现有堤防工程防洪标准低,存在不同程度和类型的工程安全隐患,险堤险段多,主要表现在堤身单薄、超高不足、基础渗漏、穿堤涵闸损坏、防洪抢险道路及配套设施严重不足等方面,导致抗御洪水能力差,而河流上游又缺乏调节性水库,拦洪、削峰、错峰能力差。

(2)在水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建设步伐的加快,擅自围垦河道、大量废弃物倒入江河、河滩地无序开发等现象不断发生。河流上游开垦种植、林木砍伐、矿藏开采等开发建设,使地表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削弱了土壤植被蓄纳水源的作用、加快了径流汇集过程,同时加重了下游河道淤积。河道行洪能力降低,导致遭遇洪水容易成灾,河道的人为设障,致使河道淤积、变浅变窄,河道萎缩,影响了行洪能力。城镇和农村建设不重视防洪排水问题,甚至侵占防洪设施,使洪水泛滥成灾。超采、滥采河砂,破坏堤防等水利工程设施,改变河水流态,造成河床下切,危及堤防安全,严重地段发生堤防崩塌。

(3)在水资源保障方面:一是水资源短缺,市虽处粤北山区,水资源总体较为丰富,但水资源分布不均匀,尤其石灰岩地区沙坪镇、云岩镇、梅花镇、秀水镇基本上都是靠天吃水;二是水污染严重,市与湖南省交界,地处湖南省下游,贯彻市的武江河发源地在湖南省境内,上游工业排污量大,每年都会出现重金属超标的现象,备用水源不足,严重制约着市区的生活用水。

(4)在农村水利方面:经过多年治水努力,虽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最大市情是水情,最大忧患是水患”这一问题并没有根本改观,而且近年来有些问题呈现更加严峻的趋势。1、排涝设施老化失修:一是机电设备老化严重,市机电排灌建于七、八十年代这些机械全部超期服役,设备严重老化;二是排灌配套工程不完善,市排灌配套工程基本由乡村两级管理,缺少整体规划和资金投入,而配套工程特别是渠道工程数量多、距离长,疏挖任务大,乡村很少组织大规模清疏,只是发动村组各自为战,搞“百节工程”,致使渠道内杂草丛生,污泥淤积,渗漏严重,“有水排不出,缺水灌不进”的现象非常普遍。2、灌溉工程效益衰减:一是中小型灌区灌溉功能萎缩,市共有中型灌区2宗、小型灌区85宗,除“十二五”期间已实施了16宗中小型灌区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外,其他60%的渠道均为土渠,由于灌区工程设计标准不高,附属建筑物不配套,管理设施落后,渠道硬化率低,导致输水能力减弱,灌溉效益下降,在“十二五”末,全市渠道灌溉水利用系数提到0.55,但其中的60%土渠仅0.40,极个别渠道仅0.20;二是小型蓄水工程蓄水能力下降,全市累计建成水库57宗,其中中型水库2宗、小(一)型水库9宗、小(二)型水库46宗,塘坝594宗(其中万m3以上山塘229宗,五千至一万m3山塘92宗),累计总库容9396.04万m3,57宗水库虽已全部完成了除险加固,但塘坝由于缺少养护,病险严重,大部分降低甚至失去了原有的防洪灌溉效益。3、重建轻管的问题普遍存在,工程在完成后维修养护经费和管护人员落实不到位,导致工程不能发挥长期效益。

(5)在水利科技人才保障方面:市现有17个水管所和8个国管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其中水管所属乡镇管理、国管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属市水务局管理,现有职工250多人。大部分国管水利工程管理单位面临着严峻的问题:一是工资发不出,职工生存难;二是单位负债重,维持运转难;三是人心不稳,留住人才难。乡镇水管所面临着年龄老化、专业知识薄弱等问题,水管所属于乡镇管理,不仅要负责水利相关工作,而且还是负责做好乡镇安排的其他工作,有时还会出现其他工作任务远远超过水利工作任务的情况。水利专业技术人才缺乏,近几年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猛然增多,而水利部门人员编制受机构设置等限制,技术力量已远不适应水利事业飞速发展的要求。

(6)在水利法规制度保障方面:一是法律法规意识淡薄,少数人员对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的危害性认识不到位,存在重项目轻监管、重查处轻预防、重建设轻程序等方面的问题;二是法律法规宣传不到位,广大农民群众对法律法规不够了解,不能及时掌握上级政策要求,歪曲了上级的政策法规,阻碍了水利工程建设管理。

二、科学谋划“十三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重要治水思路,牢牢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水利发展新特征,紧紧围绕我省“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总目标,以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和民生水利建设为重点,着力提升水利支撑保障水平。着力民生水利建设,加快协调发展,统筹治水与治山、治水与治林、治水与治田,坚持生态水利和民生水利建设并重;坚持依法治水,全面深化水利改革与管理,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创新水利公共服务方式,构建水安全保障体系,为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和可靠保障。

(二)主要目标

市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目标主要包括防洪减灾、水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保护、农村水利、水利科技人才保障、水利法规制度保障等目标,规划完成投资19.82亿元。

(三)主要任务和工作举措

1、主要任务

(1)防灾减灾保障体系建设

一是主要江河防洪体系建设。市主要江河防洪体系建设为省北江水系武水市段防洪整治工程,内容包括新建河堤和护岸28.34km,规划总投资13027.64万元,其中:上级补助资金9119.00万元(占工程总投资70%)、地方自筹资金3908.64万元(占工程总投资30%)。

二是中小河流治理。按照“民生水利五项工作方案”以及《省山区五市中小河流治理实施方案》等相关专项规划,结合中小河流治理最新情况,规划建设16宗28段山区五市中小河流治理,治理河道长度为119.70km,规划总投资24332.90万元,其中:上级补助资金17033.00万元(占工程总投资70%)、地方自筹资金7299.90万元(占工程总投资30%)。

三是山洪灾害防治在梳理“十二五”期间山洪灾害防治的完成情况基础上,根据省情水情,查漏补缺,规划的主要工程项目具体如下:1、7个乡镇的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全面降低山洪灾害对影响,规划总投资500.00万元,其中:上级补助资金400.00万元、地方自筹资金100.00万元;2、36宗水库动态监管系统建设,全面提高水利工程防洪减灾体系,规划总投资108.00万元,其中:上级补助资金86.00万元、地方自筹资金22.00万元;3、三防指挥中心改造,全面健全三防指挥体系,规划总投资2800.00万元,其中:上级补助资金2240.00万元、地方自筹资金560.00万元;4、乡镇(街道)三防系统建设,全面完善基层三防能力建设,规划总投资1445.00万元,其中:上级补助资金1156.00万元、地方自筹资金289.00万元;5、市北部三防物资仓库建设,确保能快捷有效地实施应急抢险,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规划总投资700.00万元,其中:上级补助资金560.00万元、地方自筹资金140.00万元。

四是城乡治涝工程建设。张滩闸坝枢纽重建工程,项目包括重建拦河闸、左右岸进水闸、左岸电站、左右岸泵站、新建两岸防洪堤,项目总投资19404.00万元,其中“十三五”期间投资17404万元,其中:上级补助资金5799.00万元、地方自筹资金11605.00万元。

(2)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建设

一是重点治理武江湘粤缓冲区段,通过河道整治、清淤、绿化3.00km,规划总投资3245.00万元,其中:上级补助资金2596.00万元、地方自筹资金649.00万元,至2020年使得该区域水质标准由现在的Ⅱ~Ⅲ级提高至Ⅰ~Ⅱ级。

二是全面治理武江坪石保留区,通过河道整治、清淤、绿化93.00km,规划总投资6658.00万元,其中:上级补助资金5326.00万元、地方自筹资金1332.00万元,至2020年使得该区域水质标准由现在的Ⅱ~Ⅲ级提高至Ⅰ~Ⅱ级。

三是龙山水库水资源保护建设项目。对龙山水库农村综合整治、生活垃圾处理、水库内源污染治理、取缔网箱养鱼和库区周边的养猪场、蓝藻治理、水库周边地区整顿修复、水库水资源保护宣传、水库水体监测能力建设、重新测定水库库容关系曲线等9个水资源保护项目进行建设,规划总投资1520.00万元,其中:上级补助资金1216.00万元、地方自筹资金304.00万元。

四是水土保持,根据《省水土保持规划》、《省水生态文明建设“十三五”规划》等专项规划,以不断提升区域水土保持功能为目标,规划对全市12条小流域进行治理,河道整治清淤、新建堤防、护岸加固139.25km,规划总投资69127.00万元,其中:上级补助资金48389.00万元(占工程总投资70%)、地方自筹资金20738.00万元(占工程总投资30%)。

(3)水资源保障体系建设

农村饮水工程。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对农村饮水工程的相关要求,结合近年村村通自来水建设的实际情况,规划建设13个镇级标准化水厂及446宗小型集中供水工程,规划总投资24000.00万元,其中:上级补助资金19200.00万元、地方自筹资金4800.00万元。

(4)农村水利保障体系建设

一是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根据“民生水利五项工作方案”中农田水利万宗工程的实施情况,结合省对推进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作的相关政策,系统梳理实施项目,规划对71宗中小型灌区进行改造,规划总投资23344.00万元,其中:上级补助资金18675.00万元、地方自筹资金4669.00万元。

二是整县小农水工程建设。根据“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以及小型农田水利示范镇建设情况,规划争取2018年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规划总投资6500.00万元,其中:上级补助资金4800.00万元、地方自筹资金1700.00万元;规划对全市万方以上山塘进行改造,规划总投资9450.00万元,其中:上级补助资金7560.00万元、地方自筹资金1890.00万元。

三是机电灌排体系建设。根据水利资金盘子和地方建设需求,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对《省农村中型及重点小型机电排灌工程规划(2011-2020年)》中的项目进行系统梳理,规划18宗农村中型及重点小型机电排灌工程项目,设计总装机401kW,总受益面积4292亩,规划总投资688.14万元,其中:上级补助资金550.00万元、地方自筹资金138.14万元。

四是农村清洁能源发展。按照水利部建设“民生、平安、绿色、和谐”水电的要求,根据“十二五”期间农村水电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规划对35宗小水电站进行增效扩容改造,其改造前装机总容量50320kw,改造后装机总容量56230kw,预计年增发电量4952万度,规划总投资10802.00万元,其中:上级补助资金8642.00万元、地方自筹资金2160.00万元。

2、工作举措

面对当前水利任务繁重,时间紧迫的情况,为保证我市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为保证市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取得预期的效益,一是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分管水利的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单位和相关镇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市水利工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协调、监督、指导全市水利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设在市水务局。二是层层签订责任状,细化任务,落实责任,强化措施,真抓实干,形成工作有人管、责任有人负、任务有人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三是建立有效工作机制。要落实领导责任和股室责任,加强检查督促,随时跟踪问责,定期通报情况,严格考核奖惩,切实把水利工程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倒排工期,明确工作任务,提高工作效率。为确保工程按期完成,及时交付使用,局党组对全部水利工程实施分管领导包保、股室具体负责的项目包保制,科学安排,倒排工期,一节一节的落实时间节点,保证工程进度。从而加快水利工程建设步伐,提高工作效率。

(3)加强质量管理。项目实施严格的质量措施,把工程质量作为工程建设的头等大事来抓,认真贯彻“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按照“政府监督、业主负责、监理控制、施工单位保证”的要求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严把工程质量关。

(4)全力抓好廉政建设工作,确保各个项目稳步推进。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书,明确廉政建设责任,严格落实工程“四制”制度,严格监督招投标环节,严格质量监管和控制,规范资金拨付等廉政措施,确保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和干部安全。

三、2016年工作计划

2016年是“十三五”时期的开局之年,我局将继续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加强组织领导,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衔接沟通,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狠抓责任落实,全力推进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计划完成投资约4亿元。

一是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全力推进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积极推进省山区五市中小河流治理工程,2016年度项目为廊田水(楼下水、龙山水、板田水)治理工程、西坑水(上游段、北乡镇段、西江水、梅子坑水)治理工程、九峰水(东山庙段、凰落水<两江镇段>)治理工程、其他武江一级支流(王坪水、炭洞水)治理工程四宗工程,治理河道总长为53.7公里、其中护岸89.8公里、河道清淤47.3公里,规划总投资为11128万元,计划于2015年底开工建设,预计2016年12月完工。继续做好张滩闸坝枢纽重建工程,2016年度计划投资6000万元,工作目标包括完成二期围堰浇筑、拦河闸坝砼浇筑、左右岸泵站、进水渠、尾水渠拦河闸坝闸门安装、发电厂房砼浇筑、闸门安装发电厂房机组完成安装、变电站等施工。做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我市计划在2016年度启动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遍及17个镇,计划建设12个水厂,目标新增农村自来水普及人口6.35万人,计划工期3年,工程计划投资8800万元,新增农村自来水普及人口2.1万人。推进中小型灌区改造工程,我市正在实施的中小型灌区有廊北灌区、九峰镇横坑灌区、长来镇东边灌区、三溪镇范家灌区、乐城街道月坵灌区、黄圃镇西圳灌区、庆云镇五里冲灌区、坪石镇金鸡灌区、五山镇石下灌区、沙坪镇八宝山灌区、秀水镇东边排灌区、梅花镇竹子塘灌区,计划2016年3月份全面完工,计划完成投资2000万元,主要做好已完工项目的验收准备工作和在建项目的建设管理监督工作。同时,按照上级部门文件要求,及时做好我市水利项目规划计划申报工作。

二是做好水库移民工作。我市水库移民人口共有10018人,其中峡移民5687人(含生产安置人口2264人)、中型水库912人、小型水库3419人。做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申报工作;做好我市小型水库移民住房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申报和验收工作;督促各移民村加快项目进度,并组织完成已建项目的验收工作;跟踪配合峡移民办做好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做好水库移民稳定工作。

三是进一步做好防汛抗旱工作。做好应急责任制落实工作,继续加强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应急工作责任制的落实;加强应急值班制度的落实,确保及时响应。我市严格执行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密切掌握雨情、水情、风情和灾情,及时、准确、全面地向市委市政府报送紧急情况,部署落实防御措施,并确保及时台风暴雨预警,适时启动应急响应;做好汛前检查及物资补充工作,为确保2016年各项防汛工作措施落实到位,认真做好汛前防汛工作的检查监督及三防物资的补充完善工作;做好预案修编完善及专业抢险队伍管理工作,修编完善应急预案,据实际情况对我市《市防汛防旱防风防冻应急预案》、《市山洪灾害防御预案》以及防洪台账等进行修编完善;做好三防信息工作,做好三防信息沟通,及时与上游的宜章、临武两县的三防、水文、气象部门进行联系,了解上游的雨情和水情。及时与峡管理处进行联系,了解水情信息。同时协调水文、气象、以及韶关市三防、水文等部门及时分析我市的水情和雨情的动态变化。

四是进一步严格水资源管理,强化水行政执法。依法足额征收各项水利规费,做好年度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的各项工作;依据已制定的龙山水库水资源保护规划,全面推进我市水源地水资源保护工作;做好水资源取水户到期换证工作,完善取水台账系统;划定年度河砂禁采区和可采区,编制年度河砂开采计划,做好河道采砂标段到期验收工作;强化水政执法巡查工作,积极收集各类违法行为线索,严厉打击各类涉水违法行为;加强水法规宣传,提高全民水法制意识,为我市依法治水创造一个良好的执法环境。

五是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反腐倡廉是一项长期的党建纪律教育工作,继续做好反腐倡廉教育活动,坚持群众路线不动摇,贯彻落实三严三实要求,营造风清气正的水利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