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3-12-16 16:32: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经济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经济发展趋势

篇1

基于此,中国数字经济百人会依托中国电子学会的专业研究团队,深入分析全球各国数字经济主要战略,调研走访在数字经济领域具备领先水平和突出能力的典型企业,系统梳理了国内外顶尖学者的最新观点,以及权威智库和知名战略咨询公司的公开成果,对全球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做出十点研判,具体如下:

一、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成为新的关键生产要素

人类生产、生活及治理的数据基础和信息环境正在得到大幅加强和显著改善,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持续普及部署,智能终端和传感器加速应用渗透,人、机、物逐步交互融合,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相关的各项活动已启动全面数字化进程,呈现出从被动到主动、从碎片到连续、从单一分离到综合协同的三大转变,源源不断地产生着呈现爆炸式增长态势的海量数据,蕴含着巨大的价值和潜力。数据已成为与资本和土地相并列的关键生产要素,被不断地分析、挖掘、加工和运用,价值持续得到提升、叠加和倍增,有效促进全要素生产率优化提升,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新动能。

图1 新摩尔定律主导下2015-2035年全球数据总量增长态势

数据来源:IDC,中国电子学会整理

二、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是首要战略任务

全球经济仍处于相对稳定的复苏阶段,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将继续作为主要增长点,在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中不断焕发新的动力。下一阶段,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数字经济相关战略会陆续深入实施,普遍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先进制造业作为重要举措,积极推进从生产要素到创新体系,从业态结构到组织形态,从发展理念到商业模式的全方位变革突破,持续催生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形成数字与实体深度交融、物质与信息耦合驱动的新型发展模式,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有效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图2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三、平台化、共享化引领经济发展新特征、新趋势

企业之间的竞争重心正从技术竞争、产品竞争、供应链竞争逐步演进为平台化的生态体系竞争,一批用户基数庞大、技术积累丰富、资金实力雄厚的行业领军企业已率先启动,通过提供开源系统、营造开放环境、促进跨界融合、变革组织架构、重塑商业模式、孵化创新团队等多种方式,持续构建完善资源集聚、合作共赢的生态格局。同时,飞速发展的新一代信息科技,高频泛在的在线社交,以及渐趋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为大量未能得到完全有效配置的资源提供了成本趋近于零的共享平台和渠道,吸引了共享者数量的指数级集聚,弱化了生产生活资料的“所有权”而强调“使用权”,逐步创造出新的供给和需求,促使共享经济快速兴起。

图3 共享经济行业渗透趋势

数据来源:罗兰贝格,中国电子学会整理

四、全球创新体系以开放协同为导向加快重塑

创新仍是推动经济数字化发展的源动力,受技术开源化和组织方式去中心化的双重作用,知识传播壁垒开始显著消除,创新研发成本持续大幅降低,创造发明速度明显加快,群体性、链条化、跨领域创新成果屡见不鲜,颠覆性、革命性创新与迭代式、渐进式创新相并行。创新主体、机制、流程和模式发生重大变革,不再受到既定的组织边界束缚,资源运作方式和成果转化方式更多地依托互联网展开,跨地域、多元化、高效率的众筹、众包、众创、众智平台不断涌现,凸显出全球开放、高度协同的创新特质,支撑构造以数据增值为核心竞争力的数字经济生态系统。

图4 具有典型意义的开放式协同化创新平台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五、基础设施加速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

持续提升数据获取的量级和频率,不断丰富数据传输的渠道和方式,以及扩大数据存储空间,强化数据加工能力,创新数据使用能力,都是数字经济能够得以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万物互联和人机物共融将会成为网络架构的基本形态,各国信息基础设施的规划与部署都面临着扩域增量、共享协作、智能升级的迫切需求。同时,电网、水利、公路、铁路、港口等传统基础设施也正在逐步开展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向着智能电网、智能水务、智能交通、智能港口转型升级,显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资源调度能力,支撑数字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图5 基础设施加速转型升级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六、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延伸至信息空间

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呈现数字化发展趋势,传统产业纷纷面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日益广泛深入。人类社会、物理世界的二元结构正在转变为人类社会、物理世界、信息空间的三元结构,国家和地区之间竞争和博弈的重心逐步从土地、人力、机器的数量质量转移至数字化发展水平,从物理空间延展到信息空间,并将很快呈现出以信息空间的竞争和博弈为主导与引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格局。掌握信息空间核心竞争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将在围绕新一轮国际分工态势展开的博弈中抢先占据价值链制高点。

图6 2016年主要国家数字经济规模

资料来源:《数字经济 迈向从量变到质变的新阶段》

七、数字技能和素养推动消费者能力升级

新兴的数字化产品、应用和服务大量涌现,已形成规模巨大的消费市场,不啻于是对消费者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需具备一定的数字化技能和素养,才能更好地发掘数据价值、使用数字化产品和享受数字化服务。消费者所具有的对数字化资源的获取、理解、处理和利用能力,将成为影响数字消费增长速率和水平的重要因素,直接关系到数字经济的整体发展质量与效益。全球各主要发达国家将会愈益重视对公民数字素养的挖潜和培养,并将持续提升公民数字素养上升到构建国家新兴战略竞争力的高度,作为推动数字消费、扩大内需市场、强化内生动能的重要举措。

图7 数字经济时代对公民素养提出新要求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八、社会福利水平依托数字化手段得到有效改善

满足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数字经济孕育、诞生、发展的重要动力及目标。大幅提升公共资源供给效率,显著增强公共服务效用,进一步推动教育、医疗、慈善等公共事业的便捷化、普惠化、均等化,是数字经济在创新变革生产方式、促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之外的关键着力点和突破口。多种类型、多个领域的网络化、智能化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将被搭建,面向公众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互联网远程诊疗将成为高频次、低门槛、易得可选的常规医疗方式,并引入人工智能助手有效提升诊疗精准度,缓解全球性的医疗资源紧张难题。区块链技术将在慈善资金募集和捐赠过程中得到大规模应用,强化互信关系,减少交易成本,溯源资金去向,保障慈善事业的公正、透明、有效。

图8 数字化手段提升社会福利水平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九、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启动规划、建设和管理

随着信息基础设施的规模扩张、功能升级和网络构建,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运行管理过程中广泛深入地推广应用,大量完整、连续、系统,具备一致性、关联性、价值性的城市数据将被持续获得,为构建与现实物理城市精准映射、智能交互、虚实融合的数字孪生城市提供了可行基础。全球一批形成技术、人才集聚发展,产业规模与创新能力较为突出,具备主动比特化条件的现代化城市将率先尝试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的同步规划,并逐渐上升为两者的同步建设和同步管理。为匹配真正海量数据的采取、传输、存储和计算,专门用于数字城市运行管理决策的系统级平台将得到持续的开发与完善,并逐渐形成可推广复制的标准体系。

图9 数字孪生城市功能日趋完善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十、社会治理体系的数字化程度持续提升

篇2

关键词:消防工程;火灾自动报警技术;发展趋势

以火灾自动报警技术为核心的建筑消防系统,是预防和遏制建筑火灾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火灾自动报警工程应用技术实现了较快发展,但由于在实际应用中,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通讯协议不一致,火灾自动报警工程技术水平还相对落后,还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①适用范围过小。我国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技术比美、英等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安装范围主要是《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的场所和部位,而在易造成群死群伤的中小型公众聚集场所和社区居民家庭甚至部分高层住宅都没有规定安装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适用范围过小,防范措施不到位。②智能化程度低。我国使用的火灾探测器虽然都进行了智能化设计,但由于传感器件探测的参数较少、支持系统的软件开发不成熟、各种算法的准确性缺乏足够验证、火灾现场参数数据库不健全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难以准确判定粒子(烟气)的浓度、现场温度、光波的强度以及可燃气体的浓度、电磁辐射等指标,造成迟报、误报、漏报情况较多。③网络化程度低。我国应用的火灾119动报警系统形式基本上以区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集中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控制中心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为主,安装形式主要是集散控制方式,自成体系,自我封闭,尚未形成区域性网络化火灾自动报警系统。④组件连接方式有待改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以多线制和总线制连接方式为主,探测器和报警器及控制器之间是采用两条或多条的铜芯绝缘导线或铜芯电缆穿管相接,存在耗材多、成本高、抗干扰能力差的缺点。同时,铜导线耐高温性能差、易磨损,系统施工维修复杂,影响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可靠性和更广泛的应用。⑤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误报、漏报问题较多。由于火灾探测器的安装环境极其复杂,加之各种传感器在探测火灾方面存在着某些先天不足,无法准确地感应各种物质在燃烧过程中所特有的声波、光谱、辐射、气味等诸多方面发生的微妙变化,对火灾发生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粒径和颜色的烟存在探测“盲区”,误报、漏报现象时有发生。⑥超早期火灾探测报警技术应用还几乎处于空白。国外已开发出适合洁净空间高灵敏度感烟火灾探测报警系统,如激光式高灵敏度感烟火灾探测器,吸气式高灵敏度感烟火灾探测报警系统和气体火灾探测报警系统,与普通火灾探测报警系统相比,其探测灵敏度提高了两个数量级,甚至更多,这些系统采用了激光粒子计数、激光散射等原理监视被保护空间,以单位体积内粒子增加的多少来判断是否发生火灾,系统可在火灾发生前几小时或几天内识别潜在的火灾危险性,实现超早期火灾报警。而该技术我国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研究开发应用。

针对上述问题,火灾自动报警应用技术应进一步着眼于当前国际发展的新形势,加快更新改造进程,加强对数字技术和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改进系统能力,使火灾自动报警应用技术向着高可靠、低误报和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当前,国外火灾自动报警应用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七个方面。

1 网络化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网络化是用计算机技术将控制器之间、探测器之间、系统内部、各个系统之间以及城市“ll9”报警中心等通过一定的网络协议进行相互连接,实现远程数据的调用,对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实行网络监控管理,使各个独立的系统组成一个大的网络, 实现网络内部各系统之间的资源和信息共享,使城市“ll9”报警中心的人员能及时、准确掌握各单位的有关信息,对各系统进行宏观管理,对各系统出现的问题能及时发现并及时责成有关单位进行处理,从而弥补现在部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擅自停用,值班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业务素质低、对出现的问题处置不及时、不果断等方面的不足。

2 智能化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智能化是使探测系统能模仿人的思维,主动采集环境温度、湿度、灰尘、光波等数据模拟量并充分采用模糊逻辑和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等进行计算处理,对各项环境数据进行对比判断,从而准确地预报和探测火灾,避免误报和漏报现象。发生火灾时,能依据探测到的各种信息对火场的范围、火势的大小、烟的浓度以及火的蔓延方向等给出详细的描述,甚至可配合电子地图进行形象提示、对出动力量和扑救方法等给出合理化建议,以实现各方面快速准确反应联动,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火灾中探测到的各种数据可作为准确判定起火原因、调查火灾事故责任的科学依据。此外,规模庞大的建筑使用全智能型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即探测器和控制器均为智能型,分别承担不同的职能,可提高系统巡检速度、稳定性和可靠性。

3 多样化

(1)火灾探探测技术的多样化。我国目前应用的火灾探测器按其响应和工作原理基本可分为感烟、感温、火焰、可燃气体探测器以及两种或几种探测器的组合等,其中,感烟探测器一枝独秀,但光纤线性感温探测技术、火焰自动探测技术、气体探测技术、静电探测技术、燃烧声波探测技术、复合式探测技术代表了火灾探测技术发展和开发应用研究的方向。此外,利用纳米粒子化学活性强、化学反应选择性好的特性,将纳米材料制成气体探测器或离子感烟探测器,用来探测有毒气体、易燃易爆气体、蒸气及烟雾的浓度并进行预警,具有反应快、准确性高的特点,目前已列为我国消防科研工作者的重点研究开发课题。

(2)设备连接方式的多样化。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成熟、完善和新型有线通信材料的研制,设备间、系统间可根据具体的环境、场所的不同而选择方便可靠的通信方式和技术,设备间可以用无线技术进行连接,形成有线、无线互补,同时新型通信材料的研制开发可弥补铜线连接存在的缺陷。而且各探测器之间也可进行数据信息传递和交流,使探测器的设置从枝状变成网状,探测器不再是各自独立的,使系统间、设备间的信息传递更方便、更可靠。

4 小型化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小型化是指探测部分或者说网络中的“子系统”小型化。如果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实现网络化,那么系统中的中心控制器等设备就会变得很小,甚至对较小的报警设备安装单位就可以不再独立设置,而依靠网络中的设备、服务资源进行判断、控制、报警,这样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安装、使用、管理就变得简洁、省钱、方便。

5 社区化

目前我国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只被安装在重要建筑上,而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包括许多居民家庭都安装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安全意识的增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进一步完善以及智能化程度的提高,在社区家庭特圳是高级住宅积极推广应用防盗、防火联动报警装置或独立式感烟探测器,对干预防居民家庭火灾是非常必要和行之有效的措施。

6 蓝牙技术无线化

与有线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相比, 蓝牙技术无线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具有施工简单、安装容易、组网方便、调试省时省力等特点,而且对建筑结构损坏小,便于与原有系统集成且容易扩展,系统设计简单且可完全寻址,便于网络化设计, 可广泛应用于医院、文物古建筑 机场、综合建筑和不便联网、建筑物分散、规模较大,干扰较小的建筑。对正在施工或正在进行重新装修的场所,在未安装有线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前,这种临时系统可以充分保障建

筑物的防火安全,一旦施工结束,蓝牙技术无线系统可以很容易转移到别的场所。

7 高灵敏化

以早期火灾智能预警系统为代表。该系统除采用先进的激光探测技术和独特的主动式空气采样技术以外,还采用了“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容错能力和并行处理能力,近乎于人类的神经思维。此外,该系统的子机与主机可以进行双向智能信息交流。使整个系统的响应速度及运行能力空前提高, 误报率几乎接近零,灵敏度比传统探测器高l000倍以上,能探测到物质高热分解出的微粒子,并在火灾发生前的30min到20min预警,确保了系统的高灵敏性和高可靠性,实现早期报警。

针对当前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存在的通讯协议不一致,系统误报、漏报频繁,智能化程度低,网络化程度低、特殊恶劣环境的火灾探测报警抗干扰等问题较为突出的现象,提出在符合国家消防规范的基础下采用统一、标准、开放的通讯协议,通过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的应用研究,对系统方案、设备选型的优化组合,改进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工作性能、减少维护费用和维护要求,向着高可靠性、高灵敏性、低误报率、系统网络化、技术智能化方向发展,为更好的预防和遏制建筑火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从而更好的保护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这是火灾自动报警应用技术的研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钻井技术油气勘探 油气开发 趋势

1现代钻井技术的发展

1.1深井和超深井钻井技术

深井和超深井的钻井技术是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中重要的技术内容,当前我国西部和东部深层钻探工作都在逐步加强,深井和超深井的勘探开发比重也在不断扩大,河南油田在塔中油田及东部的泌阳凹陷就曾经布过深井,但是目前现有的钻井技术在我国复杂的地形地势环境中进行深井和超深井的钻探还不成熟,需要进一步的革新才能适应勘探开发的需求。

1.2特殊工艺水平井技术

特殊工艺水平井技术主要包括径向水平井、侧钻水平井和多分支水平井技术等。首先,径向水平井钻井技术要求在井下配备专门的钻井系统,

(女NMWD,DOWNLINK等井下动力钻具),通过应用高排量、高压射流的破岩方法,在旧井或者废弃井中径向打小井径的水平井,这种技术具有地面设备简单的特点;其次,侧钻水平井技术也是通过利用旧井和废弃井进行侧钻,来实现老油田、气田的开发;再次,多分支井钻井技术是指能够在同一井内侧钻多口分支水平井,实现对分散油气藏的有效开发,减少平台建设的成本。

1.3大位移井技术

目前理论界对大位移井的定义有不同的观点,我们认为大位移井主要指的是定向井、水平井以及深井和超深井技术的综合体现,大位移井技术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最先进的钻井技术。该技术的应用在海上油田钻井中具有显著的效果,因为海上石油开发需要建立人工岛和钻井平台,投资成本大,大位移井技术的应用能够减少建设工程,节约成本。大位移井技术在小断块油气田中也具有应用上的极大优势。

我国的钻井技术在上述几个方面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还需要不断的进行研究和创新。

2油气资源开发的深入对钻井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油气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近年来油气资源的产能已经难以满足国内生产生活需求了,油气资源成为了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油气资源开发的深入展现出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其一,油气资源的储量难以满足油气生产需求;其二,油气开发的条件和环境日益复杂,尤其是老油区出现越来越多的小断块,开发难度加大,河南油田的张店油田就是典型的例证。

为了满足国民经济的需求,近年来国家提出要加大对海洋石油和沙漠石油的勘探开发力度,如何实现对这些地区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钻井技术是关键,同时老油区的产能挖掘也要依靠钻井技术的进步。我国的西部地区和海洋区域,地理条件和环境复杂,进行油气资源开发依照现有的钻井技术还存在较大的难度,所以提高钻井技术是开展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先决条件。而根据评价结果来看,老油区仍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主要产油区,所以提高钻井技术水平,对老油区进行和深部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社会生产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中也要关注降低成本、减小钻井污染等问题。根据我在尼日利亚的工作经验,环保尤为严格,通过污水处理、泥浆固化、岩屑的加工及回收,实现根本意义上的环境保护,对我们国家是个很好的借鉴。在此基础上提高钻井的整体水平,实现地下资源的有效可持续利用才是现代意义上的资源开发与利用。

3现代钻井技术和油气勘探开发的趋势

钻井技术在科学技术的带动促进下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在一些关键点上还需做出进一步的革新和完善。近年来,网络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钻井技术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趋势也成为历史的必然,所以今后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对钻井技术进行革新改造,以提高其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中的效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提供有力的支持。

钻井技术自动化和智能化对提高发现油气层的效率、提高单井的产能、提高钻井效率、降低成本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作用,自动化和智能化对形成高效的钻井系统具有重要作用,这将必然带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效益。随着油气资源开发的不断深入,钻井难度逐渐加深,而对资源的高质量需求却在不断提高,所以对钻井技术进行革新是大势所趋,是适应勘探开发需求的必然趋势,也可以说钻井技术的发展与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是相互促进的。当前钻井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为剩余油的开采、采收率的提高以及油田开发效果的改善等方面都提供了技术支持。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的生产生活对油气资源的需求都在不断增加,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压力巨大,与此同时,我国的许多大油气产区都进入到了高含水阶段,开发难度极大,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然要在钻井技术上不断的进行革新,促进技术交流,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钻井技术。可以展望钻井技术会在今后帮助我们在勘探中发现更多的油气资源,将为我们在高难地区开发油气资源提供更可靠便利的技术支持,为油气资源的产能和效益提高做出更多的贡献。

篇4

【关 键 词】图书馆 知识服务 发展趋势

知识服务是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发展和知识创新的需要,根据用户的问题和环境,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提供经过获取、重组、创新、整合而形成符合用户需要的知识产品的服务。随着我国对知识服务的重视,在借鉴国外理论的基础上,我国的知识服务已经初步形成有自己风格的面貌[1]。但是与国外知识服务的研究相比,我国知识服务的研究还缺乏系统的体系构建[2]。笔者通过研究知识服务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分析了知识服务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知识服务方式网络化和虚拟化的发展趋势

知识服务的网络化是指知识服务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管理系统,通过对知识信息进行采集、筛选、加工、重组、传播等产出过程,进行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改造,使其规范化。知识服务方式的虚拟化是指服务方式从过去的以物质和能量为基础的物理平台转向以网络为基础的电子平台,呈现出数字化、拟人化的特征和趋势。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向读者提供的服务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直接借阅方式的服务,而是进一步拓宽为更加广泛的因特网的远程访问式的虚拟化服务。在图书馆主页上,开辟了网上参考咨询台。主要由实时解答、常见问题库和学习中心等组成。咨询馆员不受地点的限制,只要打开某网的计算机,以咨询馆员的身份髓陆后,就可在网上解答读者的疑问。而且当咨询馆员和读者在线交流结束时,系统可以把整个交谈记录的副本E—mail给读者。常见问题库收集了读者在使用图书馆时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具有简单的关键词检索功能,以方便读者快速地找到相关的提问。同时由专职的参考咨询馆员负责。将每天实时解答的问题进行分析整理,在经过筛选后将有价值的问题加入其常见问题库存中。

二、知识服务资源数字化和共享化的发展趋势

知识服务资源的数字化的来源可以有以下三个途径:1.将服务机构内存储的印刷型文献资源数字化,形成 数字化知识信息;2.图书情报等服务机构通过购买电子出版物来增加自身的馆藏;3.收集数字化的网络信息资源[3]。数字化是知识资源共知、共建、共享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打破资源存取的时空限制,使各机构间优势互补、联合建库成为可能,共享成为知识服务的必然趋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闻总署公布的数据,笔者得到近几年(2005-2008,2009年数据尚未公布)国内文献出版统计情况,如表:

从表中看出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都在逐年递增,并且纸质文献并没有因为图书情报机构数字化的发展而减少;可以预见,不远的未来,纸质文献资源将和电子资源共存,加上网络信息资源,这些都成为知识服务开展的文献保障。

数字存储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出现和普及使信息存储形式、传输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在网络环境下,不同学科、形式、载体、地域的信息资源都以数字化方式存储、网络化方式传递。知识服务资源的数字化、共享化将成为知识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知识服务对象广泛化个性化和专业化的发展趋势

近些年,图书情报部门成为知识服务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图书馆作为文献集中的信息服务部门在新的知识经济、知识管理浪潮下具备有多方面的优势:1.丰富的知识资源;2.全方位的人才优势,包括文献管理人员和情报工作专业人员;3.扎实的基础设施和先进的技术优势。图书馆在先进技术的应用上也总是走在前沿,缩微复制技术、多媒体技术、知识导航技术、数据库存储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图书馆服务工作,极大地促进了图书馆资源的开发利用,推动着用户服务工作朝着标准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4.品牌优势:图书馆作为“知识宝库”和社会文化的核心机构,在人们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赢得了用户的信任。所以,知识服务是图书情报机构服务发展的必然[4]。同时也应该看到,在未来的发展中,知识服务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同时,其研讨的领域将扩大化,可能向其它信息部门或者重视只是应用的机构转移。

个性化是指针对每一个用户的独特信息需求提供针对,对不同的用户采取不同的服务策略,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个性化信息服务是网络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用户中心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基于信息用户的信息使用行为、习惯、偏好、特点及特定需求,向用户提供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信息内容和功能的一种服务,是数字图书馆服务发展的根本要求。传统的图书情报机构主要服务对象是政府部门、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等,服务的对象相对单纯。而在信息技术普遍应用的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大量“冗余”,用户对信息的检准上存在难度。并且,不同领域和工作岗位的用户对知识有着自己特殊的需求。高质量的服务通过对具体用户个性、使用习惯的分析而为用户提供精品化和个性化的知识信息,满足其不断增长和变化的个性化知识需求。

四、知识服务手段集成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知识服务手段的集成化是指采用知识集成、服务集成、人力集成、系统集成等方法,使知识服务具有新的功能,达到最大的运行效益。在知识经济的新环境下,用户知识需求将呈现内容全面、类型完整、形式多样、来源广泛的综合化发展趋势,单凭某一个知识服务机构的力量有时是难以胜任,这就对知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开放服务模式,采用系统集成、服务集成等多种方式来联合协作,充分调动各种知识资源、系统和服务来拓展知识服务的功能。知识服务手段的智能化体现在知识挖掘手段、知识服务平台、知识仓库等几个方面。应该指出的是,知识服务的集成化、智能化本身也是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在图书情报界发展的必然。“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亡发达的不竭动力。”(语)知识服务将会更为注重知识内容的原创性和知识的再开发。知识创新是知识服务的直接目标和主要实现方式。知识服务所关注的焦点和最终评价不仅仅是向用户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还在于通过服务梳理和把握了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和体系,并从实践中创造出新的知识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例如,上海图书馆网上联合知识导航中的“食品安全咨询”、“房地产咨询”等模块,知识服务人员捕捉当前的热点需求,建立诸如“know-who”寻人知识库,聘请上海乃至全国资深的知识咨询员来做解答,这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创新。

五、知识服务过程全程化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知识服务过程的全程化是指知识服务将贯穿用户解决问题的全部过程。在最初接触用户时,服务人员将会尽快了解用户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样的服务,针对用户的真正需求对信息和知识展开查询、分析、组织、直至帮助用户找到或形成解决方案,并在方案应用过程中不断完善。用户根据解决方案进行知识捕获、分析、重组、应用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知识服务人员将全程紧密跟踪,及时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实行动态的和连续的全程服务。知识服务过程的一体化是指服务人员将融入用户之中和用户决策过程之中,与用户形成非常明确和紧密的双向沟通关系。服务人员和用户的关系是知识服务的核心。服务人员必须准确地了解用户的所思所想,关注用户的所需所求。

六、知识服务全球化和合作化的发展趋势

全球化含义有三:其一是全球化的用户,其二是全球化的资源,其三是来自全球化的咨询服务专家。在知识社会,知识服务的全球化是通信技术的推动和服务理念更新双重作用的结果。知识服务的合作化趋势表现在两个方面:1.图书情报机构之间的合作。从国内外知识服务研究的现状可以发现,图书情报机构是其主要的理论研讨阵地和实践者。在未来的知识服务中,面对不同语言、不同地区、不同专业的用户,仅仅凭借一个图书馆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需要地区乃至全球的合作;2.图书情报机构与企业的合作。我们知道,知识服务的理论原本源于知识管理,是在知识经济的环境下企业新的生长点,尤其在国外,更是重视知识服务在企业的实践效果,后来扩展到图书情报部门来作研究。

七、知识服务人员专家化和团队化的发展趋势

知识服务人员的团队化是指将多方面专业服务人员有机地整合成团队,针对某一项目实施全面服务。这尤其在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合作研究中,或者在国家重大的课题项目中常见。知识服务人员的专家化是指服务人员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成为专家型学者。21世纪,随着知识服务的愈演愈烈,图书情报等知识机构的知识服务人员角色将发生转变,他们将会是信息资源的管理者、信息分析与组织者、信息提供与传播者、信息知识的培训者,其实质上是从事知识服务的专家。知识服务人员的专家化是指服务人员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成为专家型学者。服务人员不仅要承担信息的处理、存贮、检索、传递和利用,还要对用户接受和理解有困难的知识信息予以“解读”和“导航”,真正成为知识海洋里的“导航员”、“信息专家”。这就要求成为专家的服务人员具备多学科的知识支撑。

八、知识服务经营产业化和效益化的发展趋势

知识服务经营的产业化是指知识服务机构实行企业化管理,以提供商品化的知识产品为主要服务方向,并形成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发展趋势。标准化是产业化发展的前提,同时,网络通信技术为其提供技术的支持和硬件的保证。知识服务经营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的,进而发掘知识服务的商品价值并获取利润。

总之,知识服务是图书馆业务工作的一部分,是读者服务的深化和发展,是一种高层次的信息服务,它与图书馆开展的其他服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知识服务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进入新世纪以来,知识服务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加大对知识服务的研究力度,顺应知识服务发展的历史趋势,充分发挥知识服务对社会、经济和社会各行各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尉迟文珠.试论我国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构建[D].天津师范大学,2007.

[2]王世伟.上海图书馆近年来的改革实践与思考[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4):52-54.

篇5

国民经济作为一个多维度,且复杂性比较强的整体,与整个国家所有群体的经济利益相关联。国民经济统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状态以及相应的发展趋势。本文以国民经济统计为出发点,了解国民经济统计实质与要求,分析其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

关键词:

国民经济统计;国民经济运行;具体影响

国民经济是在宏观层面上,对一个国家各种经济活动总和的反映。在社会再生产方面,就生产过程来说,国民经济是生产领域、分配领域、流通领域和使用领域各种活动的总和;就组成要素来说,国民经济除劳动者经济活动之外,还包括实物、资金流量;就行业角度而言,国民经济是农业、工业、服务业、建筑业等行业的总和。经济主体不同,所活动的部门和环节也不同,各种经济流量的产生和交织,最终形成国民经济这一整体。

一、国民经济统计

国民经济统计包括统计学方法、经济核算体系以及统计结果的应用和反馈。国民经济统计以统计学方法为基础,根据多个指标和大量调查数据,从多个角度全面、客观地反映国民经济的实际发展状况。统计学方法以数字的形式呈现统计对象与统计结果,利用简明、直观的数字来反映国民经济的具体发展状况。选择有效的统计学方法,是国民经济统计的重要前提,账户式平衡法、经济数学模型法、投入–产出法、综合指标法等是比较常用的几种方法。国民经济统计工作的开展,主要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依托。在制定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以相应的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综合分析统计理论与实际,明确相关的国民经济核算概念,确立主要的国民经济核算规范,设定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态的具体指标,保证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结构的完整性以及逻辑的完善性[1]。实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主要是对国内外有关经济统计资料的搜集。统计结果的应用和反馈,是国民经济统计中的最后一个部分。国民经济统计,在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同时,也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改进依据。在分析统计结果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到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有利条件和阻碍因素,把握好国民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通过对统计结果的分析,也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潜在问题,从而不断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此外,国内与国外国民经济统计结果的对比,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的经济实力,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也有一定提升。

二、国民经济统计要求

首先是整体性。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是对一个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状况的反映。国民经济统计应满足相应的整体性要求,从整体角度,全面统计各种数值,保证核算体系的完整性。其次是关联性。国民经济中的组成元素相对比较多,因而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关联性。国民经济统计需要对各个部门进行分类,根据各个部门之间的关联性,找到共同的关联要素。此外,还应分析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了解不同部门之间的关联性,为各种数值的有效统计提供依据。最后是层次性。不同的数据所反映的经济问题也不一样,国民经济在整体上,有一定的层次性。国民经济统计的各种数值,需要保证其完整性和清晰性,有效运用各种统计标准分析数值核算,积累相应的数值核算资料[2]。在保证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清晰性的前提下,促进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不断完善,通过满足层次性方面的要求,推动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国民经济统计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

(一)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状况与发展趋势国民经济统计对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在宏观层面上的反映,主要是从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经济行业结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就业人口结构与数量等角度,以此为依据,明确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在《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明确指出,我国在2014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60万亿元,高达636463亿元。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所占比例为48.2%,相对于42.6%的第二产业,超出5.6%,这意味着我国服务业逐渐取代工业的主导地位,成为新时代下,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服务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因此,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应以此为方向,转变经济发展结构,顺应经济发展趋势[3]。

(二)反映国民经济发展问题国民经济统计能够反映具体地区、部门的经济发展问题,也能反映文化、创新、环保等产业方面的发展问题。如广东省地税局在2015年1月所的相关数据中,广东省在2014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为8.5%,而地税系统组织税费累积的增长速度则达到11.1%,即税收增长速度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这意味着广东省的经济成果分配中,政府财政所占比例偏大。因此,广东省在2015年的经济工作中,应重点关注经济成果的分配,保证一定的公平性,减少相应的税收费用。

(三)提高国家经济全球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民经济统计也包括对外贸易统计。中国作为世界上的第二大经济体,也是三大世界对外投资国家之一,是世界投资所关注的重要潜力地区,与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一定联系。在国民经济统计过程中,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的同时,也应充分重视对外贸易统计。对外贸易统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在对外贸易方面的变化趋势和发展状况,以此为依据,改善我国经济在全球化发展中的融入状况,使我国在全球化经济中的竞争力不断提高[4]。

四、结语

国民经济统计是以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而开展的一项工作,而国民经济是一个国家所有经济活动的总和,因此,国民经济统计需要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进行数据统计,保证统计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和清晰性。国民经济统计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影响,主要是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具体的经济发展问题,明确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提升其在国际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滢西.论国民经济统计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J].现代商业,2015,06:264-265.

[2]汪小英,王林珠,李奇明.国民经济统计学的教学设计与研究———多维互动专题教学法的应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7:174-176.

[3]侯福忠.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作用[J].现代商业,2013,15:78.

篇6

1.1铁路货物周转量的增长趋势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受到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中国1998年铁路货物周转量出现负增长。受始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2009年铁路货物周转量也出现0.53%的微弱增长。在2012—2013年期间,中国铁路货物周转量则分别出现-0.95%、-0.05%的负增长。1998年、2009年、2012年、2013年这4年的经济增速均在6.8%以上,但这几年铁路货物周转量的增长却不尽人意,甚至在一些年份出现了负增长。铁路货物周转量是铁路运输业发展的显著标志,按常理,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增长,铁路货物周转量也应该会增长,但为什么出现负增长?出现负增长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有可能与经济增速放缓有关,但也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面对公路货运、航空货运、水路货运的高度竞争,受挤出效应所造成的。由此可以认为,经济向前发展能为铁路货物周转量的增长带来机遇,但在市场竞争环境下,铁路运输业良好的经营也是至关重要的。

1.2铁路营业里程的发展趋势据

中国统计资料显示,自1952年开始,铁路营业里程总体上呈现小幅增长的态势。1952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为2.29万km,1978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已上升到了5.17万km,2013年这一数字达到了10.31万km。自1952年以来,虽然在个别年份(如1958年)铁路营业里程增长率达到了10%以上,但绝大部分年份的增长速度较慢。从最近5年来看,由于动车、高铁等快速发展,2009年之后的铁路营业里程增长速度总体上好于过去。

1.3铁路的提速效应

从1997年4月至2007年4月,中国前后共计有6次铁路全面大提速。对应的时间分别为1997年4月1日、1998年10月1日、2000年10月21日、2001年10月21日、2004年4月18日、2007年4月18日。其中,在2007年4月18日第6次大提速之后,铁路旧线改造和客货混运的线路最高时速将达到200~250km的国际铁路发展惯例。铁路的6次全面大提速,市场流通的商品将通过铁路运输更迅速地运送到目的地,从而加速了市场商品的周转速度。特别是自2000—2007年之间的提速,显著地带动了铁路货物周转量的快速增长。当然,2000—2007年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快速的黄金岁月。在经济发展的促进下,中国铁路货物周转量从2000年的13770.5亿t•km,上升到2007年的23797亿t•km,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铁路货物周转量增长最为显著的时间段。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一方面可以看出铁路的提速有着重大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也是与铁路营业里程的稳中增长和中国经济的高速向前发展分不开的。

2铁路运输与经济发展协整检验本研究

采用计量经济学中多种研究方法,探讨了中国铁路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了建立协整模型,定义变量railTN、Line、realGDP,它们分别表示铁路货物周转量、铁路营业里程、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3结语

篇7

关键词:信息时代;统计工作;计算机网络技术

随着计算机的发明与普及,信息对整个世界的影响已经到了无所不在的地步,计算机对信息的高速传播和处理,将人类带入了信息时代。信息化不断改变着整个世界,也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必须要加快信息化的步伐。但是企业的信息化,又离不开统计的信息化,统计的信息化能够实现对信息处理的最优化,它有及时、准确、完整、迅速等特征。从而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最为完备的基础数据资料。但是我国现阶段,因为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还没有完全实现统计的信息化,这样使得统计工作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一、信息时代统计工作的发展现状

企业全部的经营活动都可以反应到统计的报表上,同时统计工作还可以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帮助企业的管理者把握市场动态,准确判断出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其提供的基础的、真实的数字依据,能够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生存和发展下去。但是当前统计工作,还没有实现代化,并没有完全的脱离传统统计模式,统计的职能还没有充分发挥,这样就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脚步。

1.领导不够重视,体系不够完善

现阶段企业的统计工作,还存在机构和体系不健全的现象,甚至在一些企业之中,并没有设立统计部门,统计工作人员也是其它部门的员工兼职的,这样一种体系,根本无法完成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获取数据的渠道也不是十分通畅,基本数据的失真,让统计工作的成果没有丝毫的利用价值。企业的经营者们,也不希望花太多的人力和财力到这种在短期不能实现收益的工程上,许多企业里的统计部门,名存实亡。

2.对统计信息挖掘的深度还不够

虽然市场经济在不断的发展,但企业内部的统计工作的发展显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对于信息的统计还只限于对数字的罗列,缺少对信息的深入挖掘,同时也缺少对不确定性事物的分析。当前的统计工作,只是完成上级部门下发的一些报表,并没有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同时也得不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根本不能满足信息时代对企业管理的需要。再加上统计数据的精度较低,预测的准确度也不高,所以没有办法满足当前竞争环境下企业的需求。

3.统计工作人员素质不高

前面笔者已经论述过,企业内的统计部门已经名存实亡,而且多数统计工作人员因为企业的经营问题,或者下岗,或者分流,统计人员的编制不足,所以对统计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已经很难完成,而且当前统计工作人员的素质不是很高,学历低,技能差,培训的机会也很少,这就造成了数据的失真、滞后、利用价值大大受损。

二、信息时代统计工作的发展趋势

1.统计资料实现多样化保存形式

信息时代的统计工作,对信息的保存方式将会由文字和数字的保存方式发展为文字、数字、声音、影像等多种保存方式;信息时代的保存载体与传统的载体――纸张相比较,有着容量大、速度快、体积小、成本低、易修改、易扩容等优势,以这种多样化的保存方式保存以后,令资料使用起来更直观,利用的效率也更高。

2.统计内容实现多元化

统计进入网络时代以后,其工作职能必须进行拓展,单一的报表工作,要向多元化统计的方向发展,进行多层次的综合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使统计工作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

3.统计手段实现现代化

信息时代的统计工作,将会以计算机网络系统代替传统的以手工为主的系统体系,完成对数据的整理。信息化的统计工作,能够减少数据占用的空间,提高数据的处理精度和效率,除此之外,计算机网络技术还能够通过局域网、广域网实现部门间和企业间的数据传输和共享,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4.统计机构实现虚拟化

传统的统计工作方式,也就是以手工为主的操作方式,是以纸张为记录的载体,这种载体比较容易损坏,占用空间非常大,在记录时需要有一个固定的工作地点,并且要配备相应的办公用具,也就是说必须要有一个实体的工作空间。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业的统计工作,不再需要实体的空间,一台计算机以及相关的硬件设施就可以实现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完成对资料的统计工作,实现了统计机构的虚拟化。

5.统计工作人员更加专业化

由于现阶段多数企业经营者对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还没有足够多的认识,统计工作多是其它部门员工兼任的,专业性不强,而且他们把统计工作看得过于简单,仅仅是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而已。但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高,统计工作的职能不断增加。传统的统计工作人员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传统的统计工作内容受到巨大的挑战,要求统计人员不仅要掌握统计专业的相关知识,还要掌握网络技术和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只有这样,统计工作人员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为企业提供准确、及时的统计信息,实现统计的职能,为企业更好的服务。

总结:

统计工作的信息化,是企业在信息时代这个大环境下的必然选择,虽然现阶段我国企业的统计工作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但是相信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对统计工作体系的优化,从而建立一个开放的、智能的统计信息化体系,统计工作将实现自动、高速、共享等特性,统计职能也会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参考文献:

[1] 汪建平. 浅谈如何提高企业统计工作水平[J]. 浙江统计, 2007,(04) .

[2] 吕志丹. 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的构想[J]. 浙江统计, 2005,(06) .

[3] 林旭霞,左庆乐,郑林. 统计工作网络化问题及应对方略[J]. 数据, 2006,(08) .

[4] 蒋志华. 论网络时代统计发展的趋势[J]. 上海统计, 2003,(08) .

[5] 孙慧钧. 信息经济条件下我国的企业统计研究[J].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6,(01) .

作者简介

篇8

图书馆是提供信息咨询、知识服务的文化服务中心,依据用户需求提供有效知识服务。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图书馆逐渐建立了数字化信息系统,用户的服务需求种类也在丰富、更新和变化,对于知识服务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信息知识服务模式已经无法多样化的服务需求,也无法确保精准高效的服务质量。信息服务需要从检索、查询升级为知识资源挖掘、开发与输送,创建基于知识发现的图书馆数字化服务系统,能够提供潜在知识信息和到位的服务,全面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

1 知识经济的含义与特征

知识经济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是以知识和信息为依托进行生产、服务、营销以及使用为一体的现代经济形式。凭借智力能力、知识信息等优势来调整并分配知识资源、信息资源,实现对科技知识的研究开发与积极使用,利用这些知识资源创造经济效益。

知识经济的主要特点体现为:高效研究并开发知识产品、创造高新技术、增加产品的知识含量与科技含量,凭借信息、科技与知识等来支持经济发展,促进经济进步,推动某一个行业、产业的飞速发展。知识经济的核心是人才,高端人才是支持知识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

2 知识经济发展与图书馆建设之间关系

知识经济的发展必须依托大量高端人才资源,人才资源的培养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无限活力、带来了无限契机,基于知识经济与人才资源之间如此密切的关系,必须加大对人才资源的培养力度,然而,人才资源的塑造与培养最终需要依靠知识的汇聚地、文化传播中心―― 图书馆的大力支持,图书馆为人们提供了浩瀚的知识资源,广阔的信息咨询,是各行各业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和基础,面对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型人才需求的加大,图书馆作为人才培养的服务中心必须改革自身建设,创建适合于知识经济发展与知识型人才培养的图书馆信息系统,这样才能体现图书馆的文化服务价值。

3 知识发现的含义

知识发现最早源于20世纪80年代,借助于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统计学等技术形成的综合性学科。知识发现是一个数据信息处理过程,从浩瀚数据中获取有效的、创新的,并具应用功能的信息处理过程。

知识发现体现出一个信息数据的整合化、归纳化过程,通过对各种数据库、信息库加以归纳、分析、整合,深入筛选与总结有价值信息,探索数据信息内部的联系、规律,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等等,将被整合的数据信息以及所总结出的规律进行深入发展,使之成为知识资源,从而为更多人提高服务,整个过程中伴随着信息整合与知识发现等工作。

4 基于知识发现的图书馆系统构建

得益于多元现代化技术,现代图书馆走向了数字化发展,形成了一个数字信息系统,这一系统利用网络这一载体有效集中并联系了来自于各个地域、机构的信息资源,同时实现了信息的传播与共享,利用知识发现技术能够在广阔的信息系统中迅速采集、组织并有针对性地选择知识,在对这些知识进行智能化处理,打造出整合有序的专题化知识产品,具有独到的功能与价值,将其提供给用户,实现对用户的知识,促进问题的积极解决,这种以知识产品为核心的图书馆服务为知识人才以及科研人员提供了巨大便利,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促进科技发展与进步。

构建基于知识发现的图书馆服务系统是发挥图书馆功能与作用的前提条件,能够实现对用户的全方位、及时、高效服务,利用知识发现系统提供直接针对于用户的服务,基于知识发现系统结构打造出一个数字化图书馆知识服务系统,这一系统结构主要包括资源层、服务层、知识发现层、用户层等,每一层发挥着各自的功能与作用。

4.1 用户层

作为系统的入口,用户凭借网上搜索工具得到各自数据信息、知识资源,难题的处理策略等等,这一层次也为各方人员沟通交流的媒介,例如:高端知识学者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信息员与知识人才之间的交流对接等等。用户可以借此同系统进行交流互动,供应高新技术知识,提高知识发现水平。

4.2 服务层

服务层是专门针对用户提供各种服务的平台,利用多种服务工具与服务方法来为用户提供各种服务,例如:集成检索服务、个性化咨询、信息查询等等。确保了知识资源、文化信息的积极优化、全面整合,达到信息的沟通与分享。以知识发现为基础的图书馆服务系统是直接针对用户,为用户提供专业化服务的系统,凭借这一系统用户实现了参与交互,这一系统会跟随用户需求变化而变化,服务项目、服务方式将会更加健全丰富,各个服务模块相互配合、彼此作用会形成全新的知识服务模块,从而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服务形式。

4.3 知识发现层

是图书馆服务系统的核心,其功能体现为:在数据挖掘技术、智能化技术以及数据库等技术的应用指导下,对图书馆收录的各种信息资源加以搜索、采集、整合与创造。具体涵盖两大方面:

第一,预处理数据,体现为:数据清理、集成、转换、总结等等。对图书馆已有的数据信息资源进行选择、过滤、分析与处理,将无用的冗杂数据剔除,维护数据信息的科学性、完整性,最终打造出一个精炼数据库,能够为信息挖掘、数据发现提供便利。

第二,数据挖掘与评价,这一功能是最重要的功能,灵活调动数据算法库动态供应各种数据挖掘方法,例如:数据归类、聚合、关联分析等等,借助数据库来不断研究出新信息、新知识、新模型,利用这些发现来探究规律。再集中对这些新知识、新发现以及新规律等进行优化整合与科学处理,最终存入知识数据库,根据用户需求提供针对性的可视化服务。

4.4 资源层

置于图书馆服务系统的底层,发挥着基础设施的功能和作用,其中主要包括多种数据信息,例如:数字资源、成型的知识库、尚未被挖掘与整合的信息等等。资源层是实现知识发现服务的基础性保障。

篇9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全球经济一体化已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趋势。进入21世纪的人类社会,无论是人类的生存环境,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运行模式,乃至人类的生活工作方式,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现代交通工具和信息传播手段使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了。在这种情况下,数字地球、数字区域、数字国土……无疑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必然的选择。数字国土的提出给大家提供了一个从国家的层次整合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地球信息获取、处理、分析和共享,发展地球科学、信息科学的机遇。

数字国土是国土信息化、系统化、虚拟化、可视化的复杂信息系统工程。通过数字国土战略的实施能够大大促进数字区域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信息科学技术与相应的产业发展,使区域在现代科学技术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现代科学技术为实现数字地球、数字国土提供了的科学技术手段,就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卫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的地球观测技术组成的地球观测系统,它提供了对整个地球系统进行长期的、立体的监测能力,为收集、处理和分析地球系统变化的海量数据提供了工具。

二、 数字系统内涵

国土资源是国计民生的根本依托,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新时期 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继续加强对国土资源的宏观调控,构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平稳地运行。RS、GIS、GPS为国土资 源的监测、规划、管理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目前,3S技术在土地、水文、矿产 林业等国土资源领域应用中取得了长足进步。综合国土资源监测与管理不仅涉及范围大、领域广、部门多,而且内容包括图形、图像、文字、表格、声音、实地录像等,只 有站在数字地球的高度,建立数字国土系统才能实现国土资源综合管理的现实需要。

数字国土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建立一个以空间地理位置为主线,将各类国土资源与环境信息组织起来并对其进行动态描述复杂的综合信息系统。数字国土是数字地球的体现和延伸,是数字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国土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为政府决策提供信息服务的实时性和为社会服务的广泛性,将已有国土资源信息进行分析筛选并将其数字化;建成基于GIS平台具有信息管理、综合分析和 评价功能的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图形图件库;实现实施过程和调查结果的数字化和网 络化;建立资料汇总、交流和共享制度;向国家和社会提供国土资源的基础资料和相关信息。 信息是知识经济社会的主要经济资源,数字化是知识经济的物质形式。数字国土为 国家管理资源、发展经济充当参谋,也是实现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信息化、现代化的重要 手段。

数字国土系统结构使它成为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信息系统整体。数字国土的功能是数字国土系统在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能力。它可在数字国土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数字国土的要素、结构、功能和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辩证关系,应对数字系统有一个整体全面的认识。

三、 建立数字国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

为顺应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为使国土资源工作更好地适应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总结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中央做出了抓好国土开发整治的重大决策。国土资源部将“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信息服务社会化”列为五大目标任务之一,并在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计划中设立“数字国土”工程,旨在通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实现国土资源调查评价、规划、管理、保 护和合理利用的现代化,为全社会提供方便快捷的国土资源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国土资源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作用。实现对国土资源科学管理与规划,实施国土资源动态监测。动态监测的重要手段就是数字国土与卫星遥感。《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其执行情况也依靠数字国土和遥感来监测。

简单地说,“数字国土”就是把国土方面的有关信息数字化,其本质上是一个信息系统,是“数字地球”在国土资源领域的应用和实现。它以国土资源为研究对象,以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支撑,融合多源、多分辨率数据,并可用多媒体和虚拟仿真技术对成果进行表达,具有空间化、数字化、时间化、网络化和可 视化的技术特点。

建立区域数字国土系统,并使其长期运行,要受到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数据、应用、人才、组织管理、宏观与微观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缺一不可。其中应用处于核心地位。系统所用计算机大都为通用产品,因此其技术集中于软件。这几个因素相互影响,不能只重视技术而忽视应用目标、数据收集、人才培养、组织机构之间的相互协调等非技术问题,否则就无法使系统长期稳定的发挥作用。建立本区域的数字国土系统,必须结合区域的实际情况、实力,有目的有重点的实施,不能脱离现实环境,应做好总体战略规划及分布实施的系统计划。它应是一个以人为中心、以各种技术为工具、以多种理论为指导、以信息为生命线、以实际应用为根本目的的复杂巨系统,而不单单是一个技术手段。

四、 数字国土系统的层次结构

数字国土包含着众多的层次不一的各类信息系统,组成系统的要素也是一类系统(子系统),系统的信息环境和结构又构成一个更大的系统。如各类地籍信息(如某一地区所有宗地的名称、位置、面积、界址、权属等信息)结合组成某地区地籍信息系统,土地利用现状系统、土地整理开发复垦系统、土地基本农田保护信息系统等。土地信息系统、矿产资源信息系统、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等组成了数字国土信息系统。

由于土地具有一定的时空结 构、自然属性、经济属性和权能属性,可以综合运用现代遥感(Remote Sensing,R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和计算机科学技术,以空间和属性数据库为基础对土 地资源信息进行存储、整理,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并按照土地资源管理的模式,建 立相关模型,完成查询、统计、分析、评价、制图等自动化功能,辅助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决策。存储,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增删、修改、更新,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查询、检 索、分析、评价、预测和规划决策服务的一种信息系统。因此,土地资源和地理信息系统是土地资源信息系统最为关键的特征。

篇10

2012:寒流与烈火

文摘

数字

欧洲移动行业对社会经济发展日益重要

LTE全球推出必须解决频谱分段问题

企业亟需信息优化新方法

“带自己的设备上班”渐成趋势

蓝牙推BLUETOOTHSMART新商标

中国企业投资IT技术的意愿加强

中国供应商力拓新兴市场

超越社交网络成就社交商务企业

预测2012:ICT产业发展趋势

2012年亚太ICT产业10大预测

2012年通信与协作解决方案需求将强劲增长

2012年及未来IT产业重大预测

2012年亚太企业IT支出增长领先全球

2012年全球移动行业10大预测

互联网已进入“后PC时代”

2012年全球移动互联网市场10大预测

移动互联网元年?

“竞”与“合”

文摘

数字

电信运营商遭遇数据中心带来的危机和转机

2010年中国微博市场竞争格局仍存变数

未来5年LTE难以取代HSPA的优势

未来3年手机半导体市场营收将持续增长

2010年全球10大半导体厂商排名出炉

中东和非洲成为欧洲运营商的重大机遇

JuniperResearch:2011年无线产业10大预测

YankeeGroup:2011年4G市场预测

IDC:2011年IT业预测——欢迎加入新主流

Gartner:2011年及未来8大预测

Ovum:2011年亚太区IT产业10大热门趋势

瑞银:2011年上半年亚洲本地GDP增长将放缓

智能手机可有王者?

移动互联网:加速变革和创新

物联网:中国移动的蓝海?

Google创新论坛:畅想未来互联网技术

“免费”的移动互联网?

是否升级到Windows7:企业应重点考虑5大问题

文摘

数字

回顾

外资公司入华看好数字电视以及互联网产业

LTE:商业部署加速推进

移动互联网抓住碎片时间

诺西:挥出“组合拳”以图业务增长

F5中国的“三级跳”

Gartner:2010年10大战略技术

移动互联网产业未来6大趋势

影响手机游戏市场未来发展的6大因素

谁将成为中国应用网店市场最终赢家?

从M2M到物联网——智能化的未来

英美CIO:缺乏管理解决方案阻碍云计算发展

云计算的安全性

基于用户生命周期的忠诚度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