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12-16 16:32: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全民健身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全民健身存在的问题

篇1

关键词:全民健身问题;建议

一、体育健身的研究意义

为了响应全民健身的号召,促进商丘市体育事业的发展,我对商丘市睢阳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做了调查,并分析了在睢阳区开展全民健身的主要制约因素,提出针对性的意见。

二、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在网上查阅这几年国内与该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为对商丘市睢阳区居民参与全民健身的研究提供更全面、更系统的资料,进行归纳总结。

(2)问卷调查法。确定研究主题之后,编辑出问卷的各个题目。对商丘市睢阳区三个社区进行了随机调查,亲自发放500张问卷。①问卷的发放和回收(见表1)。②访问法。到选定的三个睢阳区社区里随机选择调查对象,并进行相关问题的访问,将答案如实地记录下来以便于统计分析。③数理统计法。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处理,然后再对访问结果进行系统的分析。

三、研究结果和分析

1.商丘市睢阳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

(1)居民参与体育锻炼人数的调查。从表2中看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占38%,而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占62%。可以看出睢阳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并不积极,全民健身的普及程度有待提高。

(2)居民参与体育锻炼场所和体育项目的调查。在对居民参与体育锻炼场所满意度的调查中(见表3),33.1%的人认为有场所进行锻炼,能满足锻炼需求。有66.9%的人觉得锻炼场所不能满足其要求,认为锻炼场所过少。表4中参与锻炼的188人参与的体育项目主要有散步、跑步、广场舞、羽毛球、篮球这四个项目,因为这几个项目参与门槛较低,对场地的要求不高。选择篮球项目,主要因为篮球场地较多。而游泳、网球这些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无人选择,因为场地设施匮乏,居民放弃了这些项目。

(3)居民参与体育锻炼中指导状况的调查。在表5中可以看出35.6%的人有专业指导员,他们大多是学生,在学校有体育老师教课指导,部分是在健身房有专业教练作指导。其他居民在锻炼时几乎没有专业指导员作指导。

四、结论与建议

针对以上现象,我认为相关政府要尽可能地加强体育健身场所设施建设,为全民健身的实施提供物质上的保障,同时也要配专人经常检查、保养、维修,从而确保体育器材使用的安全性,降低锻炼受伤几率。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快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培训,使社会体育指导员深入每个社区,充分起到组织、发动、引导、帮助群众参加体育锻炼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瑞年.试论全民健身[J].体育科学,1998(5).

篇2

本文从不同角度对健身路径进行系统研究,以期更好地开发健身路径系统,推动全民健身的进程提供依据。

关键词:临沂市;全民健身;健身路径

1.临沂市区全民健身路径的使用状况与分析

1.1 临沂市区全民健身路径使用者的基本情况

1.1.1 健身路径使用者性别状况与分析

据统计,参与全民健身路径锻炼的人群中男性占52.4%,总共有137人,女性占47.6%,总共有124人,男女比为1.1:1

1.1.2 年龄结构状况与分析

据统计,20岁以下的人数占 13.7%,21到40岁的人数占7.2%,41岁到60岁的人数占42.9%,61岁以上的占36.2%。

从数据中分析得出:全民健身路径参与健身的人群以中老年人为主,青年儿童比例很少。根据这一特点,再增加针对老年人健身设施的同时也要多增加针对青少年的健身设施,以便增加青少年人群的健身兴趣。

1.2 临沂市区全民健身路径使用者的锻炼情况

1.2.1 健身路径使用者锻炼目的的状况

临沂市全民健身路径使用者的锻炼目的主要分为:1、强身健体2、娱乐休闲3、放松身心4、流行时尚5、打发时间等等。由全民健身路径使用者锻炼目地结构表中可以看出人们参与健身路径活动的目的是多元化的,人们活动的目的以健身为主的占比重最大,娱乐休闲和放松身心的比重也越来越大。这是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不光重视人体的健康,也开始重视心理的健康,健身、健心、健美等价值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8]。

经调查261人显示:目的分别为强身健体、娱乐休闲放松身心、流行时尚、打发时间、其他,所占人数分别是129、85、26、15、5、1,所占比例为49.4%、32.5%、9.9%、5.7%、1.9%、0

2.临沂市区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状况与分析

2.1 临沂市区全民健身路径数量建设情况

8月8日是国家设立的首个“全民健身日”,其意义可谓重大,健身是一项人人都能够参与的活动,以设立全民健身日的方式来号召全民健身,足见国家对推进全民体质发展方面的重视。同样,作为国家公益彩票的中国体育彩票,以服务体育事业和各项公益事业为己任,时刻关注社会民生。

自体育彩票在临沂上市以来,累计销售已经超过10亿元,为国家筹集公益金3.5亿多元,不仅与社会公益事业一路同行,也与全民健身一路同行。近年来,临沂市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在社区、广场、公园、乡镇和农村等地建成全民健身路径400多处,建成全民健身活动中心14处、全民健身基地1处、全民健身特色工程14处、社区健身苑62处、乡镇文体活动中心65处、球类广场8处、青少年户外健身营地11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9处、社区健身俱乐部57处等,使群众的健身环境和健身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2.2 临沂市区群众对全民健身路径满意情况分析

健身器材是居民进行健身活动的必备条件,全民健身路径数量的多少是其硬件建设的必要指标。是否能满足周围群众的需求是健身路径场地、数量建设的重要标准。良好的体育设施,能促使人们有参与体育的渴望,积极参与,从而达到锻炼身体、愉悦身心的目的[10]。

在被调查的人群中,认为目前全民健身路径场地、器材数量能满足周围居民体育活动需求,对其非常满意的占23.2%,比较满意的占44%,对全民健身路径场地、器材数量不满意的占32.8%。这说明临沂通过这几年对健身路径的发展群众对健身路径的满意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还有很大一部分群众对健身路径不满意,全民健身路径的实施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2.3 临沂市区全民建身路径管理情况分析

为加强全民健身路径的管理工作,国家有关部门规定,受赠单位要建立全民健身路径管理员队伍,对场地、器材进行日常维护,保障安全和正常使用。但是,据统计对健身器材的管理表示很满意的人占3.8%,满意的人占37.6%,一般的人占50.6%,认为健身器材管理不及时,甚至无人管理,对此表示不满的人占6.1%,非常不满意的人占1.9%。据报道,自健身路径投入使用以来,全国已经发生了几起由于使用健身路径不当造成人身伤害的事故。器械管理的好坏关系到锻炼者的锻炼效果,甚至生命安全,是健身路径工作的首要任务。因此,健身路径的受赠单位应进一步加强管理人员的配备,制定明确的管理制度,做到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器材的安全使用。

3.临沂市区全民健身路径存在的问题

临沂市区全民健身路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健身路径的数量不足。虽然近几年临沂市的健身路径得到的很大程度的发展,但对于临沂这个有10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来说健身路径还是很缺乏的。

2、健身路径的质量问题。良好的运动设施是引导大众参与体育活动的一种必要的物质环境条件。因为一些原因,临沂的健身路径质量不是很好,一些健身器材损坏没人修复,有的器材安装一两年就成为了一堆废铁,不但造成极大的浪费,而且在社会上,在人民群众心目中产生了不良影响。

3、健身路径的管理问题。健身路径存在有人建没人管的问题,或是管理不到位等问题。

4、健身路径安全隐患问题。健身器材有许多都放在室外,没有专业人士进行指导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问题。

4.临沂市健身路径的发展策略

1、加强全民健身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大众传播媒介的宣传鼓动作用,调动广大居民参加各种体育健身活动的积极性,促使居民知道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及价值,了解体育锻炼的原理,掌握体育锻炼的内容和具体方法,提高体育锻炼的科学性。

2、加大投资建设力度。健身路径的建设主要是政府投资或体育彩票建设。投资建设要多元化,鼓励企业投资建设健身路径,群众集资建设等。

3、安排专人管理。政府开设专人负责管理健身路径的使用、管理等问题。争取不会出现有人建没人管,有问题没人说的问题。

4、加大社会体育指导人员的建设。群众体育的人力资源主要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教师、管理人员等。社会体育工作骨干队伍的巩固与发展,对于健身路径工作的开展具有关键性作用。健身路径的所有者,要积极与有关部门合作,与体育院校联合,聘请在校体育教师和学生,有效利用他们的人力资源等;有条件的可培训和建设有专业知识的指导员队伍,他们负责传授健身路径知识技能,指导锻炼方法,为人们的锻炼服务。

5.结论

1、参加全民健身路径的锻炼者性别比例方面差异不大,在年龄特征上,中老年占的比重较大。

2、临沂市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努力,使健身路径得到的很大的提高,群众积极参加到健身运动当中,群众对健身路径的建设满意程度很高,但还是有很大一部分人对健身路径的建设不太满意,健身路径的管理情况有待提高。

3、作为一个人口过千万的大城市,临沂的健身路径的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对健身路径的数量和质量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强社会体育人才的发展和培养。

参考文献

[1]李晓宇.对我国群众体育场地设施投资问题的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2,3: 75一78.

[2]李相如.李丽莉.群众体育实践探索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

[3]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国务院1995年6月20日

[4]夏先福.健身路径为锻炼者提供多种形式的运动[J].文体用品与科技.2000.5

篇3

[关键词] 经济学 全民健身设施 收费

全民健身工程的实施,为群众的健身提供了就近、免费或低收费的健身设施,曾一度掀起群众的健身热潮。但全民健身设施到底该不该收费,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出发,阐述健身设施的准公共产品的属性和特征,并分析其收费的可能性和必要条件,为全民健身工程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一、全民健身设施的准公共产品的属性

从最终产品的角度讲社会产品可分为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理论上主要从以下两个特征区分:非排他性和消费的非竞争性。所谓非排他性是指只要有人提供了公共产品,不论其意愿如何都不能排除其他人对该产品的消费。所谓消费的非竞争性是指从经济学的角度,某物品在增加一个消费者时,边际成本为零,即在公共产品数量一定的情况下,将其多分配给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同时具备上述两个特征的物品是纯公共产品,两个都不具备的是私人产品;但有的物品只有非竞争性不具有非排他性,或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都比较弱,这类介于两者之间的称为准公共物品。在现实中,真正的纯公共产品是很少的,大多数物品都可以被看作是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

不收费的全民健身设施超过了一定的人数就会出现拥挤现象,产生消费的竞争性;不收费的健身设施具有非排他性,但把它进行收费,又具有一定排他性。因此,全民健身设施具有较弱的非排他性和消费的非竞争性,属于公共物品中的准公共物品。

二、全民健身设施作为准公共产品的特征

第一是具有消费数量非均等性。在一定时期内每个消费者对健身设施的消费数量和获得的效用数量是各不相同的。作为准公共品的健身设施,每个市居民使用的数量从而获得的效用数量会存在较大差别。由于人们的需要及健身的形式有所不同,导致使用健身设施的数量存在不同。此外,健身设施的普及程度及数量也起到了重要影响。

第二是拥挤性。从消费者主体数量上看,纯公共品对消费主体的数量没有限制,例如国防、天气预报等纯公共品都是如此。但准公共品对消费主体的数量却有一定限制,或者说存在“容量”问题。全民健身设施所容纳的锻炼者的数量有一定的限制,在他的容量之内,消费具有非竞争性。但消费者数量超过了容量界限,健身设施就会出现拥挤状态,锻炼者获得的效用就开始减少。换句话说,健身设施的消费就开始产生竞争性。

第三是具有局部排他性。由于健身设施有一定的消费容量,因此他不会完全排他,或者说变成私人物品。但又因为它的拥挤性和消费的竞争性,决定了健身设施的局部排他性。部分健身设施的收费,也正是其具有局部排他性的具体表象形式。

正是因为健身设施以上特点,决定了其收费的客观必然。现实生活中也确实存在健身设施拥挤、过度使用的问题。一方面减少了使用者的消费效用,另一方面也对器材的维护和正确使用带来众多问题。因此,从理论上讲健身设施等全民健身工程等准公共产品的收费与其经济杠杆一样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和特有的功能作用。

三、健身设施社会产品属性的不稳定性

健身设施准公共产品的特征和属性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绝对的,它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可选择性。众多的因素影响健身设施的准公共产品的属性,不同的影响因素又有着不同的作用。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

全民健身计划建立的主要目的,解决人们锻炼器材的紧缺,培养人们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随着社会的发展,群众体育的蓬勃发展,人们的体育意识的不断提高,体育锻炼的种类和形式出现多样化趋势,人们可能选择更为丰富的健身器材,从而减少了健身设施的消费数量上的非均等性特征,而变为纯公共品。不同的因素会使健身设施的属性发生不同的变化,可能会变成纯公共产品,也可能变成私人产品。因此,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健身设施准公共品的属性会发生变化。

四、健身设施收费问题的具体分析

健身设施作为准公共产品的收费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和特有的功能作用,但在不同的时期和环境中其社会产品属性的可变性决定了健身设施收费的复杂性。

1.健身设施的目的及收费的原则、性质。全民健身计划是在国家宏观领导下、依托社会、全民参与的社会系统工程,是动员和组织群众积极投入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跨世纪体制建设发展战略规划。鉴于健身设施提供的目的及其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决定了其收费的客观必然,也决定了其定价的主要原则,即受益原则。对此,我们可通过锻炼者的付费意愿来衡量。健身设施收费的性质是消除拥挤的准入性收费,任何主管单位不得进行以营利为目的的收费。

2.是否收费的具体分析。根据当前我国健身设施的使用状况,可将其是否收费作以下分类:

(1)当锻炼群体超过了健身设施的拥挤点,出现了过度消费,健身设施产生消费的竞争性,可对其进行象征性的收费。目前我国大部分健身设施都是象征性的收费,但收费的价格要依据受益原则制定。(2)人们的健身意识较差,健身设施还没有得到很好利用的情况下,健身设施相对意义上可看成是纯公共物品。这时可以考虑免费提供,并积极宣传吸引人们锻炼。(3)对于人们的健身意识较强,但人们的锻炼方式种类较多,建设实施的使用上达不到其拥挤点,也可看成是纯公共物品,即也可免费供应。

五、结论

1.全民健身设施应属于公共物品中的准公共物品,具有较弱的非排他性和消费上的竞争性。2.作为准公共产品,具有拥挤性消费数量非均等性局部排他性等具体的特点,决定了其收费的客观必然。3.健身设施的目的是动员和组织群众积极投入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提高人们的整体素质;如需收费应遵循受益原则,但收费与否需相关部门根据建设实施的相对属性而定。

篇4

摘 要 对大学生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阻滞因素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经对大学生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现状深入调查,从大学生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内部和外部的阻滞因素进行结果分析,发现在所有阻滞因素中起最主要作用的是内部阻滞因素中大学生对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认知不足,并以此提出相关建议以提高大学生全民健身志愿服务质量,推动大学生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 大学生 全民健身 志愿服务 阻滞因素

本文对南京理工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体育社团的负责人和部分体育部教师进行访谈,同时对南京理工大学在校大学生分发调查问卷,学生问卷共发放120份,回收118份,回收率98.3%,其中有效问卷115份,有效率95.8%。通过对所获数据整理、分析对大学生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情况初步了解,为进一步分析大学生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阻滞因素提供依据。 一、大学生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阻滞因素分析相关概念界定

《通知》中指出“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是以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为目的,自愿、无偿地服务他人和社会的公益性活动”[1],从这开始将志愿服务的理念和做法引入到全面健身的实践。大学生志愿服务,是指在校大学生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在不追求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自愿贡献个人的专业知识、精力、技能,去从事社会公益事业,为推动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2]。

本文将大学生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概念定义为:以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为主体,体育活动爱好者、体育骨干和体育积极分子共同组成的集合群体,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以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为目的,社会大众为服务对象,以社区、工厂、企业和乡村为具体服务点,自愿、无偿地提供运动技能传授、健身指导、群体活动组织管理等服务的公益性活动。 二、大学生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内部阻滞因素分析

大学生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内部阻滞因素,是指由于大学生个人自身某一方面存在问题,对志愿服务造成了负面影响或起了消极的作用。主要包括认知、动机、参与意愿三个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大学生对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认知不足

调查南京理工大学115名大学生数据分析显示,认为志愿服务是道德美德、崇高精神的体现(占35.6%)、社会实践活动(占34.8%)、社会责任(占18.3%)。总的来说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识正确,但有10.4%的人认为志愿服务就是提供免费劳动力,这也说明有部分大学生对志愿服务行为的认识不够,存在偏差。“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灵魂,但是高校并没有很好的促进大学生“以志愿服务为荣”氛围形成,志愿精神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中显得十分空洞,大学生无法切身感受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的内涵。 (二)大学生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动机多样

动机是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并将使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因。大学生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主要的还是想帮助他人(28.6%)、增加社会经验(18.3%)和提高自身的知识技能(14.8%),可知很多大学生是将锻炼自己与奉献社会联系在一起,其中,多以帮助他人为前提;此外,觉得好玩,想接触新鲜事物占到7.0%,这部分学生是以自己开心满足好奇心为目的参与其中,纯粹是奉献精神的很少,不过这种比例很小,并非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主流。 (三)大学生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参与意愿尚可,但参与不足

有了参与意愿,才会参加志愿服务。经调查有87.8%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但是实际参与过的大学生只占24.3%,所调查的115名大学生中只占28人,可见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在高校可开发的人力资源还有很大潜力。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流动性比较大,队伍不稳定,加上大学生对全民健身认识不足,这一领域的志愿服务涉及不多,在其他志愿服务中有涉及全民健身的内容,参与不足。应加强全民健身领域在学校的宣传力度,吸引大学生参与到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中来。

以上三个方面的存在问题是有联系的,归根到底还是大学生对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认知不足,志愿精神匮乏所致。要解决这些问题,还是要靠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真正从内心改造自身。 三、大学生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外部阻滞因素分析

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良好运行离不开对其机制的管理,本文主要从组织管理、评估检查、表彰激励、保障四个方面的阻滞因素进行分析。

大学生志愿者招募是整个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工作的第一个环节,关系着志愿者队伍质量的整体水平。调查得知在招募过程中,志愿服务组织缺乏细致的招募规划,使得招募数量不稳定;招募方式以公开招募,个人申请为主,缺乏目的性强、更专业性的定向招募。在招募信息渠道中,所属组织安排的人数比例达到42.6%,组织多数是从组织内部招募或直接安排自己觉得能胜任的学生,不公平的现象时有发生。

志愿者的素质是确保服务质量的关键。因此,对志愿者进行提高素质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在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之前参加过培训的71人,占总人数的61.7%;没有参加培训的44人,占38.3%。培训的内容主要有基本理论(志愿服务基本知识)、专业技能、社会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安全保护措施以及服务中的注意事项6项内容。绝大部分人并没有得到长期系统的培训,无法满足志愿服务的实际需要,对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的素质和改善志愿服务的水平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大学生志愿者注册,主要依据其参加培训通过理论考试资格和参与志愿服务次数的实践考核,向符合要求的大学生志愿者颁发毕业证书,取得注册资格,却不能如实反映志愿者的服务质量。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大学生群体是发展我国全民健身事业重要的人力资源,发展潜力巨大,正确引导他们参与到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是推动全民健身事业深入发展的有效途径。

2.大学生在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中,自身存在三个方面的阻滞因素,其中对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认知不够,存在偏差;参与动机多样、纯粹奉献精神很少;参与意愿尚可,但因没时间、没兴趣等参与不足。

3.大学生在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中,外部存在四个方面的阻滞因素,大学生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机制不规范,缺乏专门负责的组织协调机构;志愿者招募不公平,管理培训志愿者不到位;评估检查机制不完善,没有工作绩效评估制度,活动流于形式,对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监管不力;激励表彰机制不科学;保障机制不健全,缺乏法律法规对志愿者权益的保障,经费来源渠道少且匮乏,未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建议

1.大学生志愿者自身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真正从内心改造自身,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内化为自己的人格结构;提高志愿服务中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以保证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长期化,专业化的开展。

2.志愿服务组织要建立高效顺畅的大学生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体系,制定规范的志愿服务工作流程,规范志愿者招募、培训、注册体系,加大志愿服务宣传力度,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技能;完善表彰完善评估检查机制,要逐级检查监督,提高大学生志愿者自身服务质量和效果;完善激励表彰机制,注重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多重需求;建立完善有效的资金收集机制,加强大学生志愿组织与民间基金会、慈善团体的合作。

3.政府完善对于志愿服务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建立统一的法律法规保障;在社会管理中来充当大学生志愿者团体中的组织协调角色,加强志愿者组织之间的沟通与配合,充分发挥组织协调机制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印发《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化机制工作方案》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的通知[Z].2010.12.1.

篇5

关键词: 西安兴庆宫公园 全民健身园区 健身现状

1.兴庆宫公园全民健身园区基本情况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健身意识增强了,同时也促进了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西安兴庆宫公园全民健身园区,为当地群众活跃体育文化生活和开展小型体育比赛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兴庆宫公园全民健身园区是继莲湖公园全民健身示范园区建成后西安市在市区公园内建设的第二个全民健身园区,共在公园分区域安装了140余件健身器材,适合不同人群进行体育锻炼。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兴庆公园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职务和生活水平的健身者。

2.2研究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调研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健身者对健身活动的认识。

本项调查主要研究健身者对全民健身计划的战略意义及有关健身的认识程度。调查表明,健身者目前对全民健身计划的认识水平整体上偏低,只有25.6%的居民对全民健身计划有所了解,54.4%的居民对健康的认识尚停留在“没病就是健康”的肤浅层次上,59.2%的居民对健身方法局限在“打球跑步”简单的框架上。

3.2健身者的健身态度与项目选择。

居民的健身态度包括对健身活动的关切程度、实际表现及兴趣走势,调查表明,健身者对健身活动的喜爱程度较高,97.7%的居民对健身活动持支持态度,青年选择健身项目较多,而且多以强度较大,具有对抗性的项目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选项数量逐步减少,项目内容也转向强度小而非对抗性的项目。

3.3健身者对健身指导的需求。

健身者对健身指导的需求是健康而有理性的,89.2%的健身者同意在社区建立健身活动咨询站,说明绝大多数健身者对健身活动有信息咨询的要求,70.5%的健身者同意尽快实行健身指导员制度,87.4%的健身者要求职能部门多组织开展群众性健身活动。可以健身者不仅热心健身锻炼,而且趋向于有组织有计划的群众化健身实践活动。

3.4健身者对健身消费态度。

健身消费是指居民用于健身活动的经济支出,包括购买运动服装、健身场所的票券、健身器材及健身影视、书刊等。居民对健身投资消费已有所认识,半数以上的居民表示愿意花钱健身,近半数居民认为娱乐消费应首选健身活动,也同意家庭健身消费支出还可增多,这表明居民的健身意识明显增强。

3.5健身者对健身园区的评价。

健身者对健身示范区的意见和态度反映了西安市民的健身意识和对健康的认知程度。市民对健身场所的要求和肯定是市民对政府工作的要求和肯定。在调查过程中,有许多人对政府提出了很多建议和要求,通过对健身者的调查也可以使政府及时采纳民众意见,从而增进政府和人民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4.结论与建议

4.1提高健身者的健身意识,端正健身态度。

建议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根据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书籍以及广告等媒体,进一步加强对市民宣传工作,增强市民的健身意识,提高市民对健身认识水平和健身态度。社会各行各业也应结合自身的特点积极配合,形成强大的全民健身舆论力量,使之家喻户晓,人人参与。

4.2提高健身者的健身知识能力,端正消费态度。

希望政府加强科学健身方法指导,宣传体育科普知识;各种报纸应在刊登竞技体育内容的同时,开设体育科普专栏,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健身者了解和掌握科学锻炼的知识和方法。

4.3提高职能管理部门的组织力和管理程度。

由于职能管理部门组织不够,重视不足,指导不力,健身者健身锻炼存在盲目性和盲动性,挫伤了市民健身锻炼的积极性。建议尽早启动和推行健身指导员制,面向社会,面向基层,为人民服务。

4.4加强公共健身场地的建设和合理利用。

公共健身场地一方面可以美化城市景观,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使用公共场地,增强人们的体质,消除紧张情绪,获得幸福感,实现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的发展,也为人民提供休闲和锻炼的场所。

参考文献:

[1]许松青.常州社区体育公园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7,(03).

篇6

先进体育文化一边承载着历史遗存,一边融合着现代文明,积淀出日益厚重的文化底蕴,提升着一座城市的文化软实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支撑。体育文化活动作为对外交流的新名片,更是展示城市人文面貌,展示城市形象的一个窗口,因此,广大体育工作者应紧跟时展步伐,加强社会体育工作理念创新,着力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水平,为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体育产品与公共体育服务,维护和保障市民的基本体育文化权利,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现阶段,尽管相关政府部门在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水平上已经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措施,但由“管理”向“服务”的职能转变还没有完全到位,服务在整个工作体系中仍处于弱势地位。

1概念界定

“公共体育服务”是指公共体育组织和公共体育服务人员,为社会公众的体育活动所提供的体育产品和体育劳务〔1〕。公共体育服务作为公共服务的下位概念,是政府公共服务政策在体育领域的体现,是一种相对的要求,一般是指公共组织考虑到公民的体育需求,能够按照全国一般和一致的标准,提供基本的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

2天津市公共体育服务水平的现状

2􀆰1公共体育服务有形产品供应数量稳步增加

近年来,天津市公共体育服务有形产品供应数量不断增加,如群众体育场地数量、社会指导员审核培训人数的数量都逐年升高。天津市体育局突出“服务利民”,狠抓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见表1)。按照市政府20项民心工程的总体要求,大力加强了群众身边的场地设施建设,全市体育设施总面积超过2300万平方米、人均达到2􀆰23平方米,市民体质总体达标率为88􀆰6%〔2〕。一批更加具有现代气息、彰显人文关怀、高标准高档次的文化体育设施正在积极建设和筹建之中。

资料来源:天津市体育局

2010年以来,天津市在350个社区兴建了健身公园,为13个乡镇文体中心配建了室内外健身器材,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2011年天津市进一步加大改善全民健身设施力度,在新建、更新全民健身路径设施的同时,又建设30个体育公园;创建职工体育健身基地50个,更新、配建的1500个社区、行政村健身园已经完工。2011年初,天津市体育局还将全民健身户外器材的标准由过去4~6年的使用期,提升到8年。2012年,天津市致力把全民健身活动建成民心工程、健身工程、幸福工程,继续建设30个体育公园,更新、配建1500个社区乡村健身园。还在有条件的公园和区域建设塑胶健身步道,建设规模化的健身广场,提升健身设施水平。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我市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宝贵的人才资源。根据2010年天津市体育局群众体育基础数据统计,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天津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已达2􀆰9万多人(见表 2)。2010年以来对3100名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了培训,还新增了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513名。 2011年培训、审核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000名,审核二、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000名。成立天津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天津市马球运动协会和天津市手扑运动球协会。自1996年至2012年,天津市范围获得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称号的指导员已经达到219人,他们绝大多数仍活跃在全民健身事业的第一线,在县级和市级以上区域开展志愿服务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同时,与天津体育学院联合建立了天津市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通过培训,提高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业务水平,增强了社会体育指导员能力素质,更好地为全民健身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2体育法规制度不断完善

天津市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法规文件:《天津市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对于落实国务院《2011-2015全民健身计划》和《天津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落实天津市“十二五规划”,建立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体系,为“2012大运会、2013东亚运动会和2017全运会”赛事成功举办提供支撑。明确规划内容:编制未来十年天津市在体育事业领域中以公共管理为主要手段,以公益性为主要特征,以满足公众需求为主要目的与大型竞技体育赛事相结合的体育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包括竞技体育设施和群众体育设施),重点落实主要体育设施的空间布局〔3〕。《天津市全民健身活动经费配比办法》针对存在的区县全民健身经费不足的实际问题,及时进行政策兑现,为基层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和支持〔4〕。《天津市中国体育彩票全民健身工程管理办法》规定了全民健身工程的选址应是已建立基层体育组织,具有较好的基础条件,便于日常管理,方便群众参加体育健身锻炼的居民小区、行政村、公园、广场等室内、户外场所。2012年又出台新《办法》尤其强调了工程选址应“防止扰民”,可谓有关部门规划决策中“以人为本”的一种进步。明确全民健身工程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收取费用,明确的表述彻底断绝了有些地方或机构利用健身工程收取费用的可能。将对在全民健身工程的建设、投资、使用管理和开展活动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而对损害、侵占、故意破坏全民健身工程设施的单位和人员,日常管理单位责其照价赔偿或进行修复,情节严重、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此外,新《办法》对有关单位和部门在全民健身工程管理过程中的责任也给予了明确。

2􀆰3公共体育服务意识已经形成,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

公共体育服务职能已经得到天津市体育行政部门的认可,天津市政府政策已形成对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明确认识,天津市体育群众工作树立新思想,建立新机制,采取新办法,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形成理性惠民、普及便民、服务利民、组织乐民的新局面和新特色。天津市提出致力把全民健身活动建成民心工程、健身工程、幸福工程(见表3)。

资料来源:天津市体育局

为提高全民健身水平,天津市在全市范围内创建了200个健 身气功“和谐站点”。目前,我市有各种群众体育社团107个,这些社团在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承办天津市全民健身运动会比赛项目中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5〕。天津市举行的全民健身运动会参加市级决赛的运动员达4万多人,各区县和有关单位开展运动会系列活动达950多场次,累计参加人员达400多万人次,深受广大市民的欢迎。2012年,天津市把全民健身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社区乡村星级全民健身站点建设工作。各级体育组织把举办好第三届全民健身运动会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来抓,在项目设置上继续增加群众喜闻乐见的项目,比如健身秧歌、传统武术、钓鱼等;在报名组织上,坚持全免费办法,既可以单位报名,也可以个人网上、电话报名;在比赛安排上,增强参与性、互动性和趣味性,切实让广大市民“练起来、赛起来、乐起来”。各区县体育局分别组织开展本区县全民健身运动会,开展本区县全民健身特色活动,作为全民健身的重要载体,成为推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助推器。同时,各区县体育局、各行业体协和系统单位积极组织全民健身运动会的系列活动,让更多的市民、更多的群众参加到全民健身行列中来。市体育局和市教委联合组织好中小学阳光体育展示活动,进一步推进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阳光体育活动,把中小学生体育运动作为全民健身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继续抓好元旦登天塔、健身大拜年、全民健身日纪念活动、奥林匹克日长跑等大型活动,努力形成全民健身全民参与的新气象。元旦、春节和全民健身日期间,各区县、有关单位就组织群体活动达150多项〔6〕。

2􀆰4政府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中的定位已明确,资金供给逐年上升

“以公众需求为中心”的服务价值已经从理念、政策向实践领域逐步推进,天津市提出要深化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能, 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对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 突出“理性惠民”,着力打造天津群众体育工作新特色。

根据2010年天津市地(市)和县(区)两级政府“三纳入”落实情况统计,本省(区、市)所辖县(区)16个,已将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9个,写入《政府工作报告》13个,列入2010年地方财政预算金额共12812􀆰1万元。2011年全市16个区县用于全民健身组织活动的专项经费达1600多万元,为基层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和支持。到2012年本省(区、市)所辖县(区)16个,已全部将全民健身经费纳入政府财政经费,并全部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政府工作报告》(见表4)。各区县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大力兴建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设施。东丽区先后投入资金3亿多元施工建设区体育中心,提升改造东丽区游泳中心;蓟县投资2􀆰6亿元建设蓟州体育馆。

4􀆰2制定完善的体育法规保障体系,使公共体育服务有法可依

加快体育法律制度建设步伐,不断完善体育法律法规保障体系,使各项公共体育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日益法制化、规范化、系统化。制定颁布公共体育服务相关法规,完善依法行政服务体系,加紧制定体育产业、体育市场的管理、体育竞赛管理、全民健身设施管理等法规、规章。不断完善监督管理机制,明确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能和公共体育服务中的权利义务,紧密结合体育改革发展实际和需要,加快地方体育法制建设,有利于维护体育市场秩序,有利于促进公共体育市场规范发展,使公共体育服务有法可依。同时,在立法的基础上还应加强对有关法律、法规实施的监督,确保各项法律规定能够真正落到实处,有效执行。

4􀆰3打破“官本位”观念,树立“民本位”理念和服务

天津市政府和体育部门必须树立全新的、正确的公共体育服务观念,增强各级体育行政部门领导干部和行政机关人员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强化对其的培训,牢固树立“民本位”的理念,必须从公众真正的体育需求出发,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立足于促进全体公民的身心协调发展,向公众平等地提供公共体育服务,更多地提供体育健身设施、体育健身指导和服务、体育竞赛表演等切合群众需求的体育公共产品,并促进全社会体育健身文化的形成,倡导良好的体育健身意识和观念,切实保障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体育权利。

4􀆰4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稳步增加政府公共体育服务支出

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调整和优化政府公共体育服务结构,加大财政监督管理力度,实施财政资金专项审计,确保公共体育服务资金切实落实到位,使政府公共服务支出稳步增加,切实解决公共体育服务投入不足的问题。对财政支出进行统筹安排,有重点地、有步骤地开展和实施公共体育服务产品的供给,避免重复建设,资金浪费,以满足社会公共体育需要而生产或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体育物品或服务。

4􀆰5深化体育体制改革,提高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和效率

实现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能,提高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和效率,前提是要改革现行的体育体制和机制。以不断加强各级政府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基层体育组织、体育设施、体育活动的建设为方向,以努力构建便民、亲民、惠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为重点,积极推进体育工作制度改革。优化机构设置和办公流程,加快行政审批制度及运行机制的建设,进一步深化政府体育部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提高人事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提高体育运行机制的效率,为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能的全面履行奠定基础。改革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要在继续由各级政府和体育部门提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政府向社会公共体育组织等专业组织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或委托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模式,以不断提高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

5结语

近年来,天津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健全,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日趋完善,为群众参与文化体育活动、丰富精神生活、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创造了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但在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水平过程中,仍然存在公共体育服务资金不足、公共体育服务职能定位不准确、竞争机制缺乏、服务效率低下等问题。要想彻底解决这些 问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所以要正确定位政府的公共体育服务职能,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稳步增加政府公共服务支出,树立“民本位”的服务理念,进一步完善体育发展规划,继续构建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天津市公共体育服务职能,更高效地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工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

参考文献

〔1〕闵健,李万来,刘青􀆰公共体育管理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62.

〔2〕roll􀆰sohu􀆰com/20111218/n329404105􀆰shtml 天津市召开群众体育工作会议市领导出席并讲话.

〔3〕www􀆰sports􀆰cn/industry/equipt/gh/2013-02-20/2200292􀆰html天津市公共体育设施规划.

〔4〕〔5〕〔6〕ent􀆰163􀆰com/11/1217/11/7LFJQDG000

032D GD􀆰html2011年天津市群众体育工作会议召开.

〔7〕赵汝梅,依惠琴􀆰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情况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天津市2012年度培训为例〔J〕􀆰统计与管理,2013,01:72-73.

〔8〕news􀆰enorth􀆰com􀆰cn/system/2011/01/05/0055 35324􀆰shtml天津市2011年20项民心工程.

〔9〕www􀆰enorth􀆰com􀆰cn天津市群众体育工作会议在东丽区体育中心召开.

〔10〕china􀆰findlaw􀆰cn/fagui/p_1/368801􀆰html转发市体育局拟定的天津市中国体育彩票全民健身工程管理办法的通知.

〔11〕曹闻民􀆰政府职能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2〕高红香􀆰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能实现路径的探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115-117.

资料来源:天津市体育局

政府的公共体育服务职能,明确了政府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中的定位,即政府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中是重要的提供者、管理者和服务者,其中,应当以成为服务者作为首要任务,而成为管理者和提供者则是为了更好地配合公共体育服务的实施,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体育需求。所以,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无论是有形产品,还是无形产品,都应当以社会公众的体育需求为前提,这样的供给才能真正实现体育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3天津市公共体育服务履行中存在的问题

3􀆰1公共体育服务产品供应总量相对于需求还不足

尽管天津市体育产品供应的数量不断地增加,天津市人均体育用地、人均体育消费在全国还有待提高;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体育发展不平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和活动质量仍有一定差距;公共体育设施和健身场地总量不足、标准较低,对群众体育的科学指导和服务,还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2003年第五次全国场地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体育场地达85万多个,每万人仅拥有6􀆰58个体育场地,与同时期的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平均每万人拥有200多个体育场地的状况根本无法相比。而根据2011年的数据计算,天津市体育场地数量累计为1,623个,天津市常住总人口为1293􀆰82万人(天津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每万人占有公共体育场地数量1􀆰25个。比第五次全国场地普查结果还低。而且现有体育场地大多数设施不足,质量普遍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显著。

3􀆰2社会体育指导员整体发展不平衡,培训完成率较低

目前,天津市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达2􀆰9万,数量上在全国前列,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天津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在人均占有量上还比较小,各区县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的不平衡依然存在(见表5),尤其社会体育指导员注册还没有形成规模,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影响我市全民健身的发展,影响到体育强市的建设。

2012年度天津市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的合格率很高,参加考试且合格的比例能达到100%。但是从完成率来讲,区县间出现很大差异。本年度参加培训的以红桥、南开、河西、河东、河北、滨海、武术协会人数居多,宝坻、北辰较少,宁河没有参训学员。通过访谈调研发现,各推荐单位参训人数与如下因素相关:各区县经济发展状况;其对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各区、县体育局群体工作管理队伍的稳定性等〔7〕。

3􀆰3天津市公共体育服务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公共体育服务职能已经得到天津市体育行政部门的认可,天津市政府政策已形成对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明确认识,公共体育服务意识已形成,但服务效率不高、质量还比较低、供给总量不足,投入多产出少。其原因一方面是长期以来,政府居高临下的指挥管理意识浓厚,受传统观念束缚,“主导”思想严重,往往将自己看成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总是命令指挥,并已形成了特有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是政府垄断地位未能完全打破,竞争机制缺乏。政府在公共体育服务的提供中仍然占主要地位,但政府本身并不是生产单位,不能直接生产物质产品,所以公共体育服务产品首先是由政府在市场中作为买者购入的,然后再服务于社会公众。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必将成为市场中众多生产单位的追逐者。由于政府处于垄断地位,具有强大的优势地位,在供给和需求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导致公共体育服务产品的供给缺乏竞争机制。

4提高天津市公共体育服务水平的实现途径

篇7

关键词:全民健身;健身健美操;价值

健身健美操是一项当下比较流行的体育健身活动,是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具有健身、键心、健美等主要功能的运动项目。它的特点多,效能全,其动作非常简单容易学会,并且它也不受时间,场地,性别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是一项健身性比较强的全民健身运动项目,它以其自身所特有的价值和魅力风靡世界,深受广大青年和群众的喜爱。有利于丰富群众业余文体生活,有利于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实施。

1.健身健美操的概念

健身健美操被称为大众健美操,它是以强身健体为目的,全面的活动身体,提高有氧代谢能力,增强身体素质,促进人体健与美,调节身心的体育运动。它是融舞蹈、体操和音乐为一体的,以有氧健身为基础,以人体为对象,以肢体锻炼为内容,以艺术创造为手段,经过长时间锻炼达到身心的有效提高[1]。

2.健身健美操的特点

健身健美操与其他体育项目相比较,其主要特点在于集健身、健美于一体,它不仅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而且它还具有动作的多变性、协调性和广泛的群众性。

2.1集健身和健美于一体。健身健美操既注重外在美的提高,又注重内在美的培养的一种人体运动方式。健身健美操能增强人的体质,抗衰老,增强人体的肌纤维,使韧带和肌腱等更富有延展性和弹性,改善骨骼结构及关节的灵活性,提高运动的能力。

2.2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健身健美操的这项身体运动必须在音乐的环境铺垫下进行练习,因此音乐是健身健美操的精神支柱。健身健美操具有优美旋律,有节奏美的动作,花样美的套路等特点。它不仅能使人外在的形态美得到改善,内在的审美观得以提高,而且也使人们追求美的天性得以很大的满足。

2.3动作的多变性和协调性。健身健美操整套动作的多变性,不单单是表现在动作的力度和动作的节奏上,同时也表现在动作的协调性上。健身健美操极少是单个关节的局部活动,很多都是多个关节的同步协调运动,是整个身体至上而下整体运动的协调配合。

2.4广泛的群众性。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文化素质也在无形中有所提高,家务劳动社会化和双休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空闲时间,人们在空闲的时候不少人选择参加到体育活动中去,为自己的健康付诸行动,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一种锻炼方式。因而其运动魅力吸引众多关注健康,追求健美的人群,备受大家喜爱。广泛性的群众性这一特点也决定了健身健美操对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具有绝对的促进作用。

3.健身健美操的效能

3.1充实人们的业余活动,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发利用。健身健美操是一项很好的全民健身运动项目可以充分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也可以在大大小小的聚会中娱乐,并能从练习中得到愉悦的心情。丰富了我们平淡无味的日常生活。健身健美操练习锻炼,可以提高练习者的姿态优美,动作力度,运动节奏,平衡和身体的协调性,促进整个身心全面发展,提高生活质量,推动全民族身体素质的提高,利于全民健身计划工作的开展。

3.2增强体质,改善人们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健身健美操运动,能提高人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使练习者不仅能祛除疲劳,强身健体,还能精神充沛,改善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参与锻炼以后,食欲好了,睡的香了,记忆力也提高。因为运动促进排泄废物使我们的皮肤光亮滑嫩有弹性,有更美的状态去工作、学习。经过锻炼,我们身体有些地方可能会产生疼痛,随后这些症状便会消失,身体素质相继得到提高。从古至今,快乐至上一直都是所有人理想的生活态度,而既能快乐又可以拥有健康是健身健美操的重要作用[2]。

3.3有助于提高人体姿态和形体。对于现在社会人们都在各方面追求完美,所以对于形体美也相当注重。然而,现在人们都想自己拥有一个漂亮的形体和优美的姿态。姿态是我们生活中平时的行为举止表现出来的,可以因为后天的环境受到影响,将其改变。

3.4利于提高练习者的审美观和表现力。古今中外,美都是人们不变的追求,审美观不是天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在后天在生活中经验总结积累中慢慢形成的,因而它是可以受某些影响因素随之改变的。在人们理解审美的过程中就可以无形的培养审美的意识和能力。

4.健身健美操在全民健身中的开发利用及存在的问题

4.1相关管理部门对其不够重视。现在很多管理部门只对本职工作的要求高度重视,不关心职员的身心健康,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工作环境,觉得他们工作时间就是要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他们的健康都和整个部门没有多大关系,这种思想认识完全错误。所以他们只注重自己交给职员的工作有没有完成,这样从心理上大家就会对工作不会积极热情的去做好,只会逼他们造成应付的工作态度。让整个部门乃至企业或单位的发展都会直接受到不良影响。

4.2开展经费严重缺乏,活动场所和器材极其少。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低,国民生产总值也不高,造成对体育投资少,体育设施供应严重缺乏的现象,如在很多山区的公共场所和健身器材都不足,甚至有的贫困的学校都没有体育器材供孩子活动锻炼。国家开展所分的经费极度不足,也不能促进各个地区的人们都积极锻炼,让全民健身计划严重局限受阻。

4.3公民健身技能和知识比较缺乏,健身认识也不足。现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不具体,全面。公民大多都没有健身技能和知识,都是在盲目的运动。对健身健美的认识不够,只是为了满足自己一味追求的健康快乐的需求。不专业的练习往往会对身体健康起到反作用。肯定达不到全民健身计划的最终目的。

5.分析研究开发健身健美操的应对措施

5.1各级领导要重视。全民健身是相当大的社会性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与投资。各级领导给予的关心与支持起着绝对积极的推动作用。有些部门的领导还是相当的重视。在全民健身下健身健美操处于相对重要位置。近年来国家也很重视健身健美操的发展,组织专业人员去学习培训。并规定在各个学校进行考核,以此促进健身健美操的普及与推广[3]。促使健身健美操运动的开发利用和推广。

5.2增加体育投资、加快设施建设。全民健身的发展,重在建设。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参与体育锻炼的公共环境和条件,必须增加必要的资金投入,从而加快我国体育设施落后现状的改变,尽量满足各地人民最基本设施需求,保证全民健身计划的广泛实施。

5.3加强体育社会指导人员的培养。健身健美操的健身方法看起来简单易会,可以自己学习,不需要寻求指导,但在量的大小安排上,在动作的准确性上必须要进行科学的指导。没有科学指导则会使该运动处于无计划的没有遵循人体本身需求的锻炼状态,影响运动效果。健身健美操良好的开展和推广状况直接受社会指导员的影响[4]。因此社会指导员首先应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要注重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不断努力学习,了解掌握新领域的发展动态及成果。以最准确的知识指导人们进行运动锻炼。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与时俱进的健身社会指导员。(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曲毅.体育场地设施与大众体育的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7(1):96~96.

[2] 陈西玲,于长菊.健美操[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25~31.

篇8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 1研究对象

以辽宁大众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为研究对象。

1. 2研究方法

1. 2. 1问卷调查法

1. 2. 1. 1问卷的设计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整合相关专家的观点,严格按照体育科学研究方法,根据研究的内容,在理论分析和访谈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辽宁省大众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运行现状调查》。问题采取了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形式,对沈阳市内五区的居民区、社区、体育活动中心人群发放问卷,各区发放问卷100份。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60份,回收率92 %,:经筛选后的有效问卷为435份,有效回收率87 %。

1. 2. 1. 2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邀请15位专家

对调查问卷设计的有效性及内容和结构进行效度检验。针对专家的反馈意见对问卷内容进行调整,有93%的专家认为问卷修改得较为合理:在问卷进行信度检验方面,采用“重测法”填写问卷(间隔时间为2周),结果显示,前后两次所得结果的相关系数在0. 90以上,且P <0.05,说明调查问卷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1.2.2专家访谈法

通过与辽宁省体育局及各市群众体育工作的负责人谈话,了解到了辽宁大众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以便深入了解与体育公共服务相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2辽宁大众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运行情况分析

2. 1辽宁大众体育公共服务核心系统的运行情况

2.1.1大众体育活动服务情况

大众体育活动服务之所以成为体育公共服务的核心内容,是其本质所决定的。

2. 1. 2体育组织管理服务情况

社区和基层体育组织是大众体育发展的依托,由于它深入群众,最了解群众的真正需求。

2. 2. 1体育公共设施服务情况

1)体育场馆建设情况。体育公共设施是群众体育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体育设施是否完善直接反映本地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水平。

2)体育健身设施情况。近年来辽宁省政府一直把体育惠民作为工作的准则,各省市先后提出了全民健身“十个一”工程和全民健身标准化建设“十百千”工程。全省各市均按照“一场三馆一中心”的统一标准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并按省、市、县、乡、村(社区)等5个级别进行建设,目前已建成乡镇健身工程434个,全民健身场地15 709块。

2.2.2体育健身指导服务情况

大众体育的蓬勃发展与科学的健身指导是密不可分的。而社会体育指导员则是大众体育运动的传播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他们肩负着推动大众体育发展的历史使命。通过他们的指导,可以使大众健身运动朝着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2.2.3体育信息宣传服务情况

体育信息服务也是大众体育公共服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主要包括政府信息的公开和对大众的信息宣传与咨询。

2. 2. 4大众体质监测服务情况

国民体质监测服务是国家定期对国民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等指标进行系统的测量与评价,目的是系统掌握我国国民体质现状和变化规律,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2. 3辽宁大众体育公共服务保障系统的运行情况

2. 3. 1体育政策保障服务情况

21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建设,特别是北京奥运会后提出的“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宏伟目标更是牵动了全国亿万群众的心。2009年国家颁布的《全民健身条例》,是促进全民健身活动顺利开展的有利保障,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2.3.2体育资金保障服务情况

辽宁大众体育公共服务的经费投入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拨款和体彩公益金。为了促进群众体育的蓬勃发展,我省14个市(地)和108个县(市、区)全民健身工作全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政府工作报告和地方财政预算。

3辽宁大众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3. 1辽宁大众体育公共服务核心系统方面存在的问题

3.1.1大众体育活动服务缺乏全民效应

大众体育活动的开展应该是稳定而持久的过程,各种不同形式的健身活动和内容都是最大程度地激发广大市民参与体育运动健身的热情,从而实现体育人口数量的稳定增加,人们健康水平的逐步提升。

3. 1. 2体育组织管理不够完善

体育组织是政府和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政府可以通过这个中间组织了解不同群众的体育需求和服务的实效。尽管政府加快了从“管理”到“服务”职能转型的步伐,但并非短期内可以实现。

3. 2辽宁大众体育公共服务支持系统方面存在的问题

3. 2. 1体育场馆资源使用效率不高

近几年来,体育场馆数量不断增加,群众体育健身娱乐的条件得到了相应的改善,但是对体育公共服务场馆的实地考察和调查数据显示,尚存在体育场馆资源使用效率不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体育场馆数量分布不均,城乡之间的体育资源配置仍存在显著差异,造成了城乡居民对体育基本需求的不公平。

3.2.2体育公共服务指导缺乏系统性和高效率

辽宁大众体育服务的活动指导主要通过信息技术网络、图书报刊宣传、大众传媒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现场指导等途径实现的,但体育活动指导缺乏系统性和高效率,主要表现在:各环节的指导服务没有形成统一的、相互沟通的信息系统。网络信息的和体育指导员的现场指导因缺乏沟通环节而产生指导信息的冲突,从而影响大众体育公共服务指导的系统化。

3. 3辽宁大众体育公共服务保障系统方面存在的问题

3. 3. 1体育公共服务领域的资金投入相对失衡

在辽宁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由于政府和社会对竞技体育的期望要远高于大众体育,自然天平的祛码倾向于竞技体育,造成资金投入的不平衡。政府对体育公共服务的投入相对不平薇“重竞技体育,轻大众体育”的畸形现状,使得政府对体育公共服务的资金投入产生失衡的现象。

3.3.2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缺乏必要的评估机制

辽宁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内部运行不畅主要表现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内部各要素联系的不紧密和体育公共服务缺少必要的评估反馈机制。由于系统内部协调机制尚未完善,导致各运行体系和部门相对独立的运行,未形成统一的整体,降低了服务系统整体发展的效力。评估反馈机制是辽宁大众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另一种缺失。

4辽宁大众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优化路径

4. 1辽宁大众体育公共服务核心系统的优化路径

树立区域特色的运动品牌项目,推动大众健身实现规模化发展。大众体育品牌的形成是大众体育活动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它对于传统与现代体育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我省的千人健步走团、百人花式跳绳已成为群众体育的亮点,并带动了全民健身周、全民健身大会、全民健身节等有影响力的群众体育活动持续发展,以品牌的效应带动公共体育活动质量,使辽宁体育公共服务产品在品牌项目的影响下增加活动种类和提升服务品质。

4. 2辽宁大众体育公共服务支持系统的优化路径

1)要加强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的均衡发展,注重体育场馆建设整体规划和布局具有长远的效益。要根据区域的人口数量、体育需求整合利用有效的体育资源,特别要关注农民健身工程的建设,缩小城乡差距,使广大居民都享有基本的体育权利。2)要加大现有体育场馆的开放力度。

篇9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考察法对成都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现状进行研究;研究认为虽然成都市在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效果,但仍存在公共体育服务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体育行政部门内部运行协调不足;政府建设公共体育服务投入资金不平衡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制约了公共体育服务的推广。因此,在了解成都市公共体育构建中存在的不足之后,提出了健全政策法规建设;创新公共体育服务提供方式;加快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体育设施建设标准等完善成都市公共体育服务的路径。

关键词:

公共服务;体育;构建

1、前言

1995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2010年),呼吁人们“加强体育锻炼”。2011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又出台了《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全面落实中国全民健身事业,促进和保护公民在健身过程中的合法权利,提高公民身体素质。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文献,为本论文的撰写提供理论依据。

2.2、实地考察法

运用了实地考察法对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场所以及成都市体育服务设施的建设情况进行调查。

3、成都市公共体育服务的构建现状

自《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成都市注重群众体育活动的发展,致力于向民众提供高水平的公共体育服务。成都市构建公共体育服务取得了一定进展。下面将从政府体育行政组织、政府政策文件、群众体育活动开展以及体育场馆建设等方面介绍成都市公共体育服务的建设现状。

3.1、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行政组织构建

成都市的体育服务组织构建相对完整,主要由组织管理网络以及人员管理网络组成。成都市体育局是成都市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主要职能部门,是整个公共体育网络的核心。

3.2、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政策保障

2005年成都市委市政府制定《关于加强建设体育强市的决定》,决定实施“全民战略”,推进群众体育。2010年成都市体育局制定《成都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规划要求到2015年,城乡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显著增加,市民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公共体育设施更加完善,全民健身组织体系基本健全。

3.3、成都市体育服务设施的建设

成都日报2015年对成都市各区县的体育场馆进行调研,得出成都市五个城区中,体育场馆的分布情况。锦江区地处城市中心区,土地资源较为紧张,区内尚无大型公共体育中心。锦江区通过打造社区中小型体育健身设施来满足群众的健身需求,主要建设乒乓球赛、健身室和篮球场,2015年锦江区体育设施容纳30万人次健身。武侯区现有的建设场馆可以容纳每年上万人次进行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建身,目前正在规划建设一个能容纳35261人的体育中心,区内的学校较多,可以暂时缓解体育场馆的短缺。青羊区内体育设施相对完善,截止2009年,区内拥有体育场馆598个,其中标准体育场馆379个,非标准场地219个,占地面积达98.41万平方米。近年来建成了8000平方米的青羊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1540平方米的区体育学校综合训练楼、800平方米的多功能综合运动馆。金牛区体育设施相对集中,区内的金牛体育中心拥有4000平米保龄球馆、1500平米健身中心、标准田径场、5000个座位足球场等,每年到金牛体育中心健身、休闲群众达到近百万人次。成华区体育场馆相对较少,目前正在筹建新的体育中心,新的体育场馆将可以容纳9000人进行体育锻炼。

3.4、成都市公共体育服务构建中的不足

随着成都市城市的不断扩张,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成都市民对体育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成都市现有的公共体育服务能力尚不能完全满足。同时,成都市现有的公共体育服务建设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提出改进成都市公共体育服务方面的政策建议时,需要明确存在的问题。

(1)公共体育服务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首先,在法律政策方面,成都市没有出台构建公共体育服务的总的纲领性文件,没有提出明确的公共体育服务的长远目标和清晰路径。其次,没有提出从政府行政管理、政府财政投入、政府绩效考核等方面构建系统性的政策配套。最后,成都市在制定现有的全民健身规划中没有提出绩效评估机制,不能很好的考核全民健身活动的推进情况。

(2)体育行政部门内部运行协调不足。政府体育行政部门运行不协调将影响着公共体育服务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成都市的体育部门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协调不足,这种协调不足既有部门间的协调不足,也有部门内部的协调不足。体育行政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导致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一些矛盾和不利因素。

(3)政府建设公共体育服务投入资金不平衡。首先,在成都市财政对各个地区的体育项目投入中,部分地区获得相对较多的资金头多,建立了更多的体育场馆,而部分地区却没有市一级的体育场馆,只有以社区运动中心作为补充,这种地区的体育场馆分布不平衡,影响了各地区的居民获得平均的公共体育服务。其次,成都市对体育的投入,更多的投向了竞技体育,忽视了大众体育的投入。

(4)现有体育场地不能满足公共体育服务需求。一是体育场地数量不足。调查得知,成都市拥有体育场地5003个,体育场地总占地面积为1732.5万平方米,总量十分庞大,但是,人均体育设施面积为0.57平方米,中心城区仅为0.43平方米,距离1.03平方米的全国平均水平有很大差距。二是体育场馆设施的分布不平衡。在研究成都市公共体育服务现状时指出,成都市的五个主城区的体育场地分布不平衡,体育场地的不平衡分布使得不同地区的市民不能享受平等的公共体育服务。三是成都市的体育场馆设施利用效率低。成都市体育场馆的开放率和使用率比较低,一部分公共体育场馆很少用于公共体育服务活动。部分体育场馆多用于进行专业的体育比赛,主要是政府举办的体育赛事以及大型的商业比赛,没有兼顾体育赛事和市民健身的作用,普通市民健身的区域占体育场馆的一小部分,绝大部分区域处于闲置状态。四是学校的体育场所向公众开放较少。成都市的标准体育场地为3130个,其中属于教育系统的达到2297个,占73%,但是绝大部分属于学校的体育场馆并没有向社会开放,成都市体育场馆中,属于教育系统的占了73%,属于公益性体育场地仅占27%。

(5)社区体育资源匮乏。在构建公共体育服务过程中,社区体育的构建是其中的重要一环,社区是居民参加体育锻炼最方便的场所。朱佳文指出,有85.6%的居民认为本社区的体育设施不齐全。调查显示,大部分参加体育锻炼者没有得到社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体育指导。社区体育的发展尚未达到规划目标,这与社区体育发展所需的硬件资源和人力资源投入匮乏有关。

4、完善成都市公共体育服务的路径

4.1、健全政策法规建设

首先,应当制定成都市构建公共体育服务的总的纲领性文件与规划,“推进全民建身”上升到“构建公共体育服务”。其次,制定构建公共体育服务的配套性政策文件,将政策实施的覆盖面从体育部门扩张到相关政府部门,如财政税务部门、国土部门等。最后,协调目前各部门的已经出台的政策,使各部门出台的政策目标达成一致,实施计划达成一致,避免各部门的协调不足。

4.2、创新公共体育服务提供方式

首先,加强政府主导作用,政府部门作为公共体育服务的主要供给者,应当起到主导作用,成都市政府在实施公共体育的战略时,应当明确公共体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确定政府、社会和个人在发展公共体育服务中扮演的角色和应承担的责任。政府应当改变过去只注重竞技体育,忽视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战略,将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到构建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整个体育事业的高度。其次,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公共体育服务领域。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公共体育服务构建的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途径,多渠道增加公共体育服务投入。最后,制定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全民健身事业。

4.3、加快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体育设施建设标准

首先应制定成都市体育设施建设标准,达到体育设施投入的均衡与科学。成都市应当分级别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市级、区级、片区级、社区级等四级体育设施,不同级别的体育设施服务于相对应的人群和区域。参照国内外城市的建设标准,制定成都市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其次,按照已经制定的标准与规划,加快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的建设。加大社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健身广场等健身设施建设力度,拓展服务功能,加快我市健康绿道体系建设。按照国家有关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规定,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保证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用地需求。最后,提高现有体育设施利用率。由政府补贴方式,实行部分公共体育设施实现对普通居民的免费开放,积极创造条件将学校、政府机关的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

4.4、完善社区体育设施,打造社区体育文化

首先,完善社区体育设施,在社区建立基础的体育设施,如羽毛球场地、乒乓球场地、健身器械场地等小型运动场地,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其次,以社区为单位开展全面健身运动,目前在开展“运动成都”的全面健身活动时,居民多是以学校、体育协会、工作部门为单位参与健身活动,如组织居民以社区参与全民健身活动,将将扩大活动的覆盖面。最后,打造社区体育文化,在社区范围内组织居民集体健身活动,开展社区运动比赛,普及科学体育锻炼知识,增加社区居民科学健身素养,最终达到营造社区体育文化的目的。

4.5、发展体育建身休闲产业,壮大体育旅游业

首先,大力推进体育健身娱乐活动、体育用品销售、场馆组织、管理活动、体育设施建设等方面工作,形成体育健身休闲与旅游、娱乐、餐饮、房地产等配套的体育健身休闲产业体系。成都市目前拥有众多农家乐,鼓励部分农家乐打造运动健身的特色,扩大居民的休闲方式。其次,壮大体育旅游业,充分利用成都丰富的山水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以运动体验、运动休闲度假和重大赛事观战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旅游,与旅游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体育旅游线路和产品,推动观光游向体验游、度假升级。

参考文献:

[1]樊炳有,高军.体育公共服务———内涵、目标及运行机制[M].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

[2]樊炳有.体育公共服务的理论框架及系统结构[J].体育学刊,2009,16(6).

[3]王才兴.体育公共服务国际比较与启示[J].体育科研.2008,29(2).

[4]汪静.成都市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现状与策略[J].体育世界,2009(7).

[5]张五平.成都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情况调查[J].商业文化,2011(6).

篇10

摘 要 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南充市太极拳健身活动的开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市场化的太极拳健身消费以及公益性的社区太极拳健身活动所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提出可持续性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为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及体育健身消费市场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太极拳健身活动 群众体育 健身消费 体育市场 对策

一、前言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当中具有传统文化魅力和显著健身功效的拳种之一,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它动作简单优美,柔和圆滑,简单易学适宜任何人群,不受时间、季节、场地、限制、它既能强身健体,又能防治疾病。由于此种原因在我国全面健身运动中把太极拳纳入了进来。但是在这项运动的普及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太极拳在如今体育市场消费发展中的情况怎么样?过程中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促进太极拳的发展?这一系列问题的探讨是为全民健身运动与体育市场消费行为提供帮助。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南充市主要以太极拳为锻炼内容的城镇居民为研究对象,样本数量300份。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学校图书馆查阅有关全民健身及体育健身消费等方面的文件、政策纲要、学术论文及研究报告等,为论文的撰写提供帮助。

2.访谈法:通过抽样方法走访南充市辖三区的练习太极拳的集中场所以及太极拳协会的工作人员。

3.问卷调查法:结合南充市城镇居民健身活动开展实际情况而制定太极拳健身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86份,有效问卷共计282份。有效回收率为94%。

4.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15.0软件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数据分析,计算平均数、标准差等常规数理统计。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太极拳健身活动开展的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统计南充市太极拳人群的年龄呈正态分布,其中以51-60岁年龄段参与的比例最大,达到32.6%,其次为61-70年龄段的练习者占25.2%,再次为41-50和71-80两个年龄段参与者分别17.0%、12.1%,也就是说,太极拳健身活动的参与人群主要以中老年人为主,占整个参与者比重的85.8%,而年轻人则参与很少。

(二)练习者的练习年限

太极拳练习者参与该项健身活动的练习年限实际情况。经过访谈与交流,,最长的练习年限可达15年以上,而得知最短的健身经历只有3个月,5年以下的太极拳爱好者占的比重较大,占到所有参与者的56.0%,练习年限的长短与练习的人群数量呈负相关。

(三)练习者的职业分布情况

调查发现参与太极拳健身活动的人群职业种类较为广泛,其中退休人员和教师为主的文体教系统人员的参与比例较大,分别占参与者的32.6%和21.2%,包括工人、医生、新闻从业者、公务员、机关干部、教师、会计、律师、个体经营者以及离退休人员。这与参与者的闲暇时间的及对闲暇时间的利用有关。

四、南充市太极拳健身活动特征

(一)参与人群广、主要以中老年为主呈正态趋势

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以来,普及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爱好的太极拳得到普及,虽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但是普及的面还不够广泛,虽然各社区、街道办、公园、广场都有多处太极拳练习点。参与太极拳练习的人群分布也很广,区域面积大,但地点在整个区域呈现的妆态较为稀疏,没有形成面,各种职业特征、年女老少都爱好这一项目,并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中老年健身人群圆心呈放射形状态的人群分布情况,这一太极拳稳定爱好者也为整个区域的全民健身活动做出贡献。

(二)自觉参与、积极性高、主动求教的意识强烈

通过在走访社区的太极拳辅导站当中,了解到参与者都是自发组织的有的有健身活动队长,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渠道和各种方式方法了解到太极拳,包括影像制品、网络、杂志、报刊和书籍。但是大部分人群通过学习经验丰富者的技术动作而习得。并且太极拳练习感受到了健身给身体带来的好处。

(三)练习内容多、形式灵活、气氛热烈、效果明显

在走访调查中,发现健身爱好者都是自发组织的,根据大部分人群的需要约定练习的时间、地点、内容、练习形式等都是根据多数健身爱好者情况来做出安排和调整的,因此这种组织形式有利于团体内成员的交流,也容易营造和谐、积极、互助的练习氛围,有利于太极拳健身活动的推广后而达到普及。

五、南充市太极拳健身活动的存在问题

(一)组织力度不足、宣传有待提高

南充市开展太极拳健身活动所存在的首要问题是,从宏观层面来说还是政府对这一项目组织力度不足,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们的爱好也较为广泛,政府重心不会完全放在这一项目上,故而相关部门也没有积极宣传,应该按照群众要求成立相关的社区太极拳协会。当地全民健身指导小组应尽快成立太极拳相关组织机构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到全民健身活动中。

(二)太极拳健身指导员的专业能力不足,培训机制效果不明显

就影响和制约太极拳爱好者的开展最主要原因主要是练习者的技术动作不规范,与正确的动作有差距,错误的动作影响健身效果。而现在太极拳指导站的指导员并没有受过专业培训,都是按照自身经验传授,这种经验只能受益于己而非受益于人。一般的指导者都是太极拳的资深爱好者,他们有相当的责任心,有足够的业余时间,练习时间较长的人来担任。针对这样的人群相关部门对这一特殊指导员进行培训学习。由于爱好者都是根据自身经验进行教学,所以使得培训的效果不佳。

(三)对太极拳健身消费市场的开发缺乏有效的手段

“花钱买健康”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太极拳由于受自身动作的束缚在年轻人中开展的效果并不明显。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室内的太极拳练习馆,或者是武术馆并没有,练习太极拳的人都是空旷的广场、公园等地区,而大规模、专业的室内场地开展太极拳健身运动目前仍是空白。为什么健身俱乐部没有开展太极拳健身活动?通过调查发现,原因是体育健身俱乐部的投资运营者对于太极拳这一运动元素或者是认识有偏差,认为太极拳不能引进健身俱乐部,他们对于考虑市场前景俱乐部利益较为谨慎,受外来的流行运动项目的强烈冲击,俱乐部团课流行因素也跟国际、年轻人需求接轨,使得大多数俱乐部投资者没有去开发太极拳健身与俱乐部的融合问题信心,这也是为什么各大俱乐部没有开设太极拳健身项目的主要原因。

六、相应对策

(一)加强宣传、完善管理、提高太极拳管理组织的服务意识

寻求政府帮助是重点,积极寻求政府、企业、社会、等的大力支持,让媒体积极宣传太极拳健身的益处,使太极拳健身活动与各方力量相结合,想成一整体,政府为练习者提供场所,指导员为练习者进行专业指导,企业为健身爱好者提供后勤保障,调动爱好者的积极性。

(二)提供专业培训与指导,满足练习者的健身需求

体育局或者体育协会应培养一定数量的骨干人员,包括体育教师、离退休的健身爱好者、民间爱好者,定期组织骨干进行学习,从健身技术与理论、膳食与营养上给予正确的指导然后发挥这些骨干的作用,让他们去积极推广,定期组织健身爱好者进行学习,从健身与营养上给予正确的指导,保证太极拳健身活动积极健康发展,为全民健身运动做出贡献。

七、结论

(一)南充市城镇居民参与太极拳健身活动人群多以中老年年龄段为主,参与者的工作特征主要以离退休人员为主,而且以文、教、卫系统人员主要健身人群,这一人群构成了实施全民健身活动的中坚力量。应该积极宣传让更多的中老年朋友积极参与太极拳健身活动。

(二)俱乐部开展的太极拳活动是薄弱环节,太极拳在室内练习的比重较小,绝大部分俱乐部没有这一团课项目,投资者应相应政府号召,组建俱乐部文化多元化发展,把太极拳元素与俱乐部文化相融合,创造新型文化产业,政府部门、科研工作者应为这一健设做出相应努力。

参考文献:

[1] 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1.

[2] 王利,王森.太极拳锻炼对中老年人心理因素影响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