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12-16 16:32: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郑州市;金融支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郑州市的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本世纪初,郑州市的城镇化水平每年以平均2.44%的速度增长;在2001年到2012年这段期间,郑州市的城镇化水平每年平均上涨1.56%,比同期全国范围内的城镇化增长率多0.36%个百分点。然而在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还是面临着许多障碍,例如农村人口市民化进程缓慢、环境污染、失业率上升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金融支持不足的问题。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加强金融支持力度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涵
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于传统的城镇化而言的,是对传统城镇化的优化。传统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等,社会由之前的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型转变为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三个方面的转变:人口职业的转变,即农村人口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土地和地域空间的转变,即农村地域向城镇地域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即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向城镇生产生活方式转变。而新型城镇化是在传统城镇化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原则,走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二)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要性
促进经济增长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出口、消费和投资。目前,我国经济处于经济结构转型、产业结构转型的时期,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十报告指出,城镇化将成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也是拉动内需的重要手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把加快城镇化建设列为2013年度经济工作的六大任务之一。可见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目前是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城镇化建设包括多个方面,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现代化建设、公共服务供给、农村人口转移等。为了保障城镇化建设能够顺利开展,无疑需要后勤体系的大力支持,包括金融支持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公共服务体系、产业支持体系等。其中,金融支持对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金融发展与城镇化建设水平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实证研究还是理论研究,都得出了城镇化建设与金融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金融发展可以加快城镇化建设,为城镇化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城镇化的发展又可以深化金融发展。可见,新型城镇化建设离不开金融方面的强大的资金支持。然而在金融支持方面,郑州市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融资渠道单一
我市的金融支持方式比较单一,缺乏多样性。在金融对新型城镇化的支持上,主要采用银行信贷融资为主,相对资本市场如股票、中长期债券、金融衍生品等则利用较少。目前,郑州市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主要以间接融资为主,即以传统的商业银行贷款为主,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尚未得到充分利用,所占比重比较低。这种单一的以商业银行为主的融资模式所能提供的资金比较有限,并不能完全满足城镇化进程的需求。另外,单纯依靠商业银行进行融资也会出现许多问题,不仅会降低金融资源的配置的效率,导致经济低效,而且还会增加金融风险,严重的话还会导致经济危机。同时,单纯依靠货币市场必定会引起资金缺口,而这个缺口一般则由政府承担,政府一般有两种方式进行融资,一是授权央行发行货币,这就容易造成货币发行过多引起的通货膨胀;另一方面通过增加税收或者发行政府债券来弥补资金缺口,但这种方式又会造成政府的财政风险较高,也有可能造成政府破产。因此,不能形成一个完善的、多层次的金融支持体系,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就会因为资金缺乏难以顺利开展。
(二)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不足
近年来,郑州市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广泛采用了不同的融资模式以及融资工具,但是新型融资模式和工具所占的比重依然较低,金融支持仍然主要还是以向商业银行贷款为主。然而新型城镇化建设牵扯到不同的参与主体和不同的产业结构,如“三农”问题、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集群的发展等等,这些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会存在差别。如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工具还有债权融资、企业直接投资、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出资等方式;城市功能的完善、创新型企业的发展等领域也要通过专业的金融工具来实现。因此,为了加快城镇化建设,创新适合不同主体、不同层次需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是至关重要的。
(三)金融机构支持城镇化建设动力不强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除了商业银行的融资作用之外,其他金融机构并未发挥出应有的功能,金融机构在支持城镇化建设方面总体动力不强。例如商业银行在服务农村城镇化建设方面,尤其是针对农业工具开发、农作物科研、农产品营销等方面的金融支持仍然一片空白。另外,伴随着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的进程,农户对信贷资金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商业银行在农村的惜贷现象,以及农存比较高的不良贷款率、以及可用的抵押物担保等,使农户出现贷款难,贷款金额受限等现象。
(四)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着很多问题
信用是衡量金融生态环境优劣的重要指标,就目前而言,我市信用的生态环境并不好。据有关资料显示,虽然近年来我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逐年降低,但是相比之下,我市的不良贷款率仍然很高。经济生活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守信成本高、失信成本低”的乱象,这主要是因为惩戒力度不够和相关制度缺失造成的。法律的惩戒力度不够,相关机构执法效率低等问题,虽然可以使部分金融机构通过法律程序维护自己的权益,但是往往增加了隐形成本甚至是影响商业银行的声誉,这无疑会打消商业银行积极参与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
三、完善郑州市新型城镇化建设金融支持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机制
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机制,首先政府应该发挥好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主导作用。在那些公共事业和服务方面,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入,通过发行市政债券、资产证券化等手段为城镇化建设募集资金。其次,应该引导金融机构形成以政策性银行为引导,商业银行为主力,地方银行类或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的金融组织体系。另外,政府可以积极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通过探索公私合营的模式参与到城镇化建设领域,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各类资本支持城镇化建设。同时,政府应该完善相关的配套机制和法律环境,加强协调和沟通,消除民间资本投资顾虑,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目标。
(二)加强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
金融机构应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自身的经营特点,积极探索并开发适应城镇化建设的多样化的金融创新产品。可适当借鉴国外经验,设立专门针对城镇化建设的专项贷款,同时给予优惠利率的信贷支持。根据农村的中小微企业、以及农户的资金需求状况,可以创建相适应的融资模式,如浙江、四川等省份的农村信用互助合作社等,除此之外,也可开发供应链融资、网络联保、小企业债权集合信托、信贷工厂等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同时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及抵押、绿色信贷等金融支持,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应该分别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两个方面出发。在货币市场上,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发挥在经济社会中的的主体地位,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该主动承担起建设城镇化的社会效益。在政策性银行的引导下,创新信贷模式和金融产品,积极支持地区城镇化建设。在资本市场上,加快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合理利用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等,积极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债券融资等,拓展企业的融资渠道,缓解货币市场资金供给的压力。
(四)优化金融支持生态环境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首先应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良好有序的法制环境是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判断金融生态环境优劣的最直接的手段。健全的法制环境能约束经济主体的行为,从而保障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金融机构才能比较积极的开展有关业务。其次,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应该加强相关风险的防范。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可能出现各类金融风险,所以应该加强监管以及开展相应的监测预警以及风险评估等工作,从而防范于未然。最后,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应该加大政府政策引导。通过政府相关政策的引导,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展与城镇化建设相关的金融业务,从而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向城镇化建设。例如中央银行可以对那些在城镇化建设方面有突出贡献的银行类金融机构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如再贴现、再贷款、存款准备金方面适当放宽限制,在新业务申请准入方面也可以开通绿色通道等。
参考文献:
[1]赵红丽(主持).郑州市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金融支持问题研究,市级课题,2016,(10)(项目编号:ZSLX2016944).
[2]王芳.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金融支持的困境与路径选择[J].经济研究导刊,2015,(5):194-196.
[3]李艳芳.阿拉善盟新型城镇化建设金融支持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
[4]王涛.新型城镇化导向下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4.
[5]凌海波.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支持体系创新[J].武汉金融,2015,(12):30-33.
[6]凌祯蔚.郑州市城镇化进程与房地产业协调发展研究[D].郑州大学,2015.
篇2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规划;问题;对策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ryside way,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is very backward, this is caused by many factors,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small town construction planning must solve the problems concerning peasants, agriculture,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 so a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urban construction planning, outstanding planning features.
Keywords: small towns; Construction planning;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城市规划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发达城市的城市规划已经走上了集约发展的道理,提升了档次,优化了城市空间的结构,完善了城市的功能。我国社会的战略发展就包括小城镇的建设,小城镇要能够进行科学和合理的规划,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保护小城镇的环境;而且,小城镇的规划已经引起了政府的关注,并且从不同的程度上要实现现代化。加快小城镇的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一些传统的工业产业会转移到小城镇当中。农村产业的生产效率在不断提高,土地管理也更加严格,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都涌入小城镇,这些人的流入会影响企业的发展,所以需要扩大小城镇的住房和其它的基础设施的建设。
1、小城镇建设规划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小城镇的规划和管理当中存在很多问题,市政的公共设施不够完善,而且欠账比较多,小城镇没有比较系统和完善的公路体系,公共设施也不够完善,环境不好,绿化水平不高,几乎是没有公共的绿地。我国关于小城镇的法律还不够健全,法律的执行也做的不到位,导致在小城镇建设当中有很多违法或者是违章的情况出现。当前,小城镇体系建设的观念还不能深入人心,缺乏系统的考虑,小城镇各个部门都是只管自己的布局,不能优化配置有限的资源。小城镇的工业布局比较分散,基础设施的建设不能统一。小城镇的生产活动多数还是手工,缺乏多样化的产业结构,企业的空间分布比较分散,企业的规模也都是比较小的,这种工厂没有良好的处理工业污染的能力,会对环境带来很大的污染,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农村的生产离不开土地,这种情况不利于小城镇扩大生产的规模。小城镇的经济效益很难提高,农业所释放出来的剩余劳动力不利于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城镇的建设。
2、小城镇建设规划的对策
城乡规划要发挥出城乡的调节作用,按照科学、合理规划和有效实施的原则来进行,要把规划的重点转移到县城,提高城镇的规划水平,带动乡镇的发展,建立具有规模和秩序的网络体系,推动小城镇的建设。
2.1因地制宜
我国的发展有地域性,各个城市的发展有很大的差异,这使得小城镇在发展过程当中有了各种不同的功能,所以,在进行小城镇建设规划的时候要能够把区域条件作为考虑的前提条件,要能够突出特色,还要对小城镇的分类指导不断加强,这样才能符合小城镇的发展。从小城镇的布局来看,可以在大城市的周边来发展房地产业,或者是生活的服务区,用优雅的环境和便利的交通来吸引顾客。远郊的区域,可以发展专业市场,有效加快小城镇的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的小城镇可以发展农业经济,构建农产品的流通市场,推动农业的发展。
2.2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建设工业小区
在小城镇应该根据居住的地点来划分农村和城镇人口,用职业的标准来划分务农和非务农的户籍管理方法。农民如果在小城镇有稳定的收入以及固定的住房,就可以划分为小城镇户口。对于小城镇的居民,应该在医疗以及保险等方面都享有同等的权利,这样来吸引更多的人来到小城镇落户,加大城镇的人口规模。要建设工业小区,乡镇企业不断涌现能够推进小城镇的建设,也能促进企业的发展。要使用合理的经济受到,在合适的位置来建设比较集中的工业小区。很多企业都有自己的小区,但是却没有很好地规划和建设,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政府要制定相关的制度来保障投资者的利益,加强小城镇企业的集中化。
2.3优化经济结构
当前,发展小城镇要适应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重点抓好四个结合:一是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小城镇建设要依据本区域市场、资源特点,选准主导产业,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促进当地产业结构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二是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围绕重点龙头企业,积极培育主导产业链和主导产业集群,带动农业及其他关联产业的发展。三是与乡镇企业二次创业相结合。早期模式的乡镇企业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并普遍存在着吸引力与辐射力弱、滥占耕地、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随着市场机制趋于健全,早期模式的乡镇企业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乡镇企业转型与集群已是新时期乡镇企业和城镇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中国的乡镇企业正处在第二次创业、农业生产急待产业化的转型时期,充分发挥小城镇集聚功能,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四是与大力发民个体私营经济相结合。个体私营经济资金来源广泛,投入成本低,吸纳劳动力多,是小城镇经济中潜力巨大的增长点,小城镇要从优化环境和运行机制入手,吸引广大农民和社会各方面进镇投资兴业。
2.4实行多种形式的建房购房制度
应制定有利于农民迁住小城镇的房地产政策。如城镇居民建房购房的抵押贷款制度、住房按揭制度,支持农民进入小城镇后顺利解决住房问题。应鼓励商业银行,尤其是农业银行,对离开农村迁往城镇的农民,提供购买住宅或商业铺面、厂房设施的按揭式贷款。还可考虑集中使用宅基地指标,在小城镇附近,按规划统一建设农民新村,将原有村落整体搬迁,复垦还田。
参考文献:
[1] 吴松涛,贾梦宇,郭磊,曹丽辉. 小城镇总体城市设计初探――迁西县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体会[J]. 城市规划. 2002(04)
[2] 范纯增,汤建中. 小城镇特色的培育及其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常州市为例[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1(02)
[3] 赵彬,丁志刚,尤勇. 新时期城乡统筹下的小城镇规划初探――以常熟市沙家浜镇为例[J]. 江苏城市规划. 2007(02)
[4] 顾京涛,尹强. 大都市周边小城镇规划的实践与思考――以南海市南庄镇城乡协调发展规划为例[J]. 城市规划. 2004(03)
[5] 杨丽,孙亚飞,徐振明. 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小城镇规划浅析――以南阳市石桥镇规划为例[J]. 小城镇建设. 2007(10)
篇3
【关键词】:小城镇 ; 绿化 ; 问题 ; 对策
中图分类号:S73文献标识码: A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园林绿化在小城镇建设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其作为城镇基础设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的发展好坏关系着小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镇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更体现着社会的文明程度。
一、主要作用
1、净化环境功能。绿化可以对土壤、水体和空气起到净化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释放O2,其根系可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和吸收大量有害物质而净化土壤,叶片形成的错综复杂的空间对烟尘和粉尘具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的作用。更有许多水生植物比如芦苇、香蒲等对净化生活污水有明显的作用。同时,绿化还可改善小气候,有效降低噪音污染。
2、陶冶人情操功能。绿化能突出表现环境外观特征的色彩、线条和形体,与周边建筑协调一致,绿色是宁静的色彩,表示安静和平的环境气氛,象征生命和新生,从环境心理学上讲,绿化对人具有镇静的效能,能调节人的神经系统, 减轻或消除眼疲劳。绿色与红色、黄色的合理搭配,可以激发人们的生理活力, 使人感觉生机、欢快与舒适。
3、人文景观功能。追求人与环境的协调统一是园林绿化的总目标, 作为一门具有优化环境功能和丰富文化、艺术内涵的学科, 在搞好园林绿化、营造生态环境的同时, 往往也随之营造历史、人文、艺术间相互融洽与和谐的氛围, 从而丰富人文意识与审美价值内涵, 有利于弘扬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提高全社会的文化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水平。
二、存在问题
1、过分重视景观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是园林绿化建设的首要目的,其次才是观赏价值的体现,但是目前很多城镇绿化将此规律颠倒,往往只追求绿化规整、视觉刺激、气势宏大,达不到较好地改善环境的效果。在城区广场、景点公园等场所,园林、绿地、花草往往只注重艺术造型和景观设置,植被品种出现局限性,乔则法桐、灌则黄杨、草则三叶草,一成不变。还有某些公共绿地或住宅小区内种植的绿植往往只具有观赏性,在一定程度上虽然起到了美化的作用,却没有深层次的价值,比如过多地使用蔷薇,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杂乱无章,造成生态环境布局的不集中,弱化了城镇城区生态总体结构。同时过多的行政干预,容易造成种植不合理。这让我们不难看出,过分地重视景观建设抑制了园林绿化的功能,浪费了宝贵的绿地资源,达不到预期效果,使城镇整体档次难以提升。
2、施工质量不达标准。园林绿化工程实施时,往往为了尽快地达到规划在求效果,会进行大量大树移栽,这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树木价格。园林绿化有时还侧重于名贵树种,没有考虑当地的土、肥、水条件,比如鲁北地区的土壤含盐量、水矿化度均较高,施工单位不进行换土和大水压碱等必要措施,造成一些树木成活率低。有的施工单位在园林绿化工程中,为降低成本,在选择苗木的过程中,故意降低苗木规格,破坏了园林景观设计的稠密度以及立体感。
3、养护管理措施欠缺。三分建、七分管,这是园林绿化的基本原则。但就小城镇而言,大多数园林绿化区没有规范的经营管理措施,缺少专业管理人员,不按规程管护,基本上是粗放式管理,无人修剪、除草,甚至在久旱时不能及时浇水,内涝时不能及时排水,病虫害防治工作不到位,这些会直接影响绿植的生长发育,从而造成花园、绿地的景观效果严重破坏。同时,招商引资项目过多入驻城镇,使城区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特别是有污染的项目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园林植物的正常生长。另外,有些公民的道德观念淡薄,践踏草坪、攀折树木花草、侵占绿地等现象时有发生。目前,乡镇级城市管理机构大都没有形成,管理技术跟不上,也是造成了园林绿化工作滞后的原因。
三、相关对策
1、规划因地制宜。要根据当地实际,聘请有规划资质的单位进行高标准绿化规划设计,要因地制宜,结合城镇的改造升级,在设计上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夸张、不浪费,坚持经济绿化。要借鉴周边县市区的小城镇绿化成功经验,加强绿化规划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借鉴不同于模仿,要杜绝照搬照套,结合本地小城镇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等,合理安排园林、绿地建设与城区绿化环境的空间布局、绿地结构布局。要在人们最需要它们的地方,提高绿化水平,从保护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优化群众居住环境、促进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出发,确保规划的高质量和可操作性。充分利用城镇本身原有的地形地貌、山峰河流,结合当地原有的历史人文、民族传统,将各种优化因素体现到设计之中。
2、景观搭配有序。注重城区绿化与周边设施的统一协调,根据绿化场地的高低、大小、形状、立地条件等实际情况、附近已有亭台、休憩设施和绿化材料的特性来配置植物景观。充分考虑绿植的错落,可以利用列植、群植、孤植方式实现空间结构的合理利用,也可以利用高植、中植、低值方式实现乔、灌、花、草搭配错落有致。同时,应考虑绿化的造型设计,同一材料造型不同,绿化效果也不同,因此也应注重通过设计各种造型来增加景观效果,做好绿化材料的整形修剪。
3、严把进苗关口。苗木是实现绿化效果的关键,所用苗木要符合绿化规划要求的条件。首先,要做好苗木检疫,加强植物苗木检疫力度,申请当地林业部门对毁灭性病虫害检疫对象及容易造成危害的病虫害的检疫,发现病虫害时绝不调运。其次,要选择符合规格要求的苗木,苗木规格的高低是直接影响着园林绿化效果,要在苗木调运前确定园林绿化苗木标准和规格,标准尽量细化。第三,要严格控制苗木来源,尽量从当地调苗,若确实需要从域外调苗,要选择从生态条件相近的产地调运。
4、强化施工管理。要选择具有一定资质和施工经验的施工队伍,对工程量较大、资金投入较多的绿化项目,要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选择素质良好的园林绿化施工队伍,使绿化规划设计效果能够得以充分实现,要避免不具备专业素质的施工队伍在园林绿地建设中滥竽充数。园林所属单位也要组成监督组织,聘请专业监理员对工程实施全程监理,确保施工质量。同时,要加强园林绿化管护, 提高养护管理水平,加强居民公德教育,使绿化及管护档次的提高有力推进城镇整体品味的提升。
篇4
【关键词】城镇化 进程 融资 问题
一、融资问题对城镇化进程的制约
实现我国农村逐步向城镇化发展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又复杂的工程,它不仅仅指将我国的居民简单的由农村户口转移向城市户口,还包含了城镇中经济发展的问题,第一、二、三产业的分布问题,居民的收入水平如何提高问题以及居民是不是能够在城镇中安居乐业的问题等等。目前我国恰好处于城镇快速发展的阶段,并已于2011年超过了50%,这将极大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据调查表明,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因为相关消费物品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带动作用,将会带动我国的生产总值增长1.5%。有专家估计,在我国这样的城镇化发展速度将会持续20年左右,并且将于2015年左右进入到城市化社会。
然而城镇化的过程需要大量资金来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因此投资方面的问题是制约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同时,在将来的20年中,如果每年我国的城镇化覆盖率增长1%,那将会有3亿左右的农民身份转化为市民,这将会带来巨大的资金缺口,仅仅依靠政府的财政收入是远远不够的。由此得知,要想我们国家的城镇化沿着健康、稳定、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就必须解决好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融资难题。
二、城镇化建设中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投资的主体较为单一,资金来源的渠道少
目前我国投资的主体仍然是政府,政府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承担着主要的责任,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的情形在我国仍然只是美好的愿景。政府对城镇化建设方面投入的资金虽然呈现出上涨的趋势,但毕竟有限,无法满足城镇化建设的要求。2010年,我国政府应用于城镇化建设的投入仅为2000亿元,远远达不到我国城镇建设的需求。
(二)对城镇化建设的规划与发展战略的取向出现偏差,使得城市生产中的聚合效应没办法实现,城市发展中有着较大的成本,导致融资严重不足
我们在对城市的发展战略进行选择和规划时,必须考虑到这给城市带来的经济贡献以及导致建设中成本、负担。有这样一项统计,城市人口集中于10万—1000万时会有净规模的收益,集中于100万—400万时净规模的收益是趋于最大值的。因此,将城市人口有效的控制在100万—400万之间是非常合理的,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而城市中人口过于密集就会造成较大的城市成本,为城市的发展带来负担。在2000年—2010年期间,我国城市人口增长约为1.6亿,其中农村中劳动力占有7000万,这项劳动力的转移促进我国经济增长了1.4%.然而集中发展的对象为大城市,大城市有着较高的成本与负担,因此城市规模收益只能带来生产率提高0.5%,这两项对城市经济的贡献尚不足2%。因此我们对城市建设进行规划时,必须保持科学性,务实性,不然会造成城市的负担,增加城市建设的成本,从而为融资带来较大的难度,容易出现融资不足的现象。
(三)城镇化建设中政府责任的落实不够到位,行政色彩较为浓重
在我国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方面,超过3000万的项目需向中央政府请示批准,低于3000万的项目则决策权在地方政府手中,这样的机制表面看来属于集体负责,实际上缺乏了相关的责任与约束,容易出现面子、形象工程。
此外,我国城镇化建设同管理之间存在有脱节的现象。城镇化中项目的管理以政府预算管理为主导,有着浓厚的行政色彩,容易在融资时出现“三超”现象(概算超过了估算,预算超过了概算,决算又超过了预算)。
三、对融资问题的主要建议
(一)对城镇化的相关战略进行科学规划,从而降低城镇化过程中的成本
我们对城镇化建设进行有遇见、科学的规划,可以大大降低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成本,提高对城镇的投资利用的效率。因此,我们需要对城镇发展的规模进行合理规划。根据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各地的资源环境、人口的分布以及发展的水平均不相同,所以我们在对城镇的发展规模进行规划时不可以照搬其他城镇的模式,而是应该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当地自身的情况来统筹进行规划,将各种情况综合考虑来规划发展城镇的发展规模,进而将城镇发展过程中的成本降低到最小。
(二)对城镇建设中的融资机制进行改革,为城镇化建设创造较好的融资环境
面对目前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融资主体较为单一的问题,我们需要对融资的体制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将政府的职能理顺,从而创造较好的融资环境。首先,我们需要对政府在城镇化中的职能进行较为明确的定位。政府在当前既有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能,又有经营公众产品的职能,而在城镇化建设中,依照管理和经营分离原则,应将管理职能和经营的职能交付不同的部门。政府在投资建设基础设施时应当严格遵照项目的法人制度和资本金的制度,奖项目中的产权主体与责任主体进一步明确化。其次,政府应进一步改善融资软环境。政府可以通过发展关于投资的咨询,发展信息网络以及设置投资的指南方针等一系列的中介体系,来为投资的主体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同时政府应成立各项担保基金来为中小型城镇相关投资主体来提供担保,同时来适量减免各种税费来提供较好的投资环境,采取较为优惠的招商政策利于引进外资和招引各类人才。
篇5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淮安区概况
淮安区辖28个乡镇,人口118.2万。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对江苏当前城镇化水平以及对资源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指出,江苏进入21 世纪后城镇化水平取得明显加速,但苏南、苏北区域差异明显,到2012年底,城镇化水平高的苏南超70%,苏北达到55.2%,而淮安的城镇化为53。5%,淮安的城镇化率依然相对滞后。
2 淮安区城镇建设现状及问题
淮安区的城镇化进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快速推进,城镇化水平有了极大提高,近几年来,城镇化发展进程明显加快,到2012年达到49.1%,比2007的36.78%增长了12 多个百分点;但淮安区的城镇化率仍然相对较低,不仅远低于江苏省内城镇化率最高的南京的82.3%,距苏北的城镇化率的平均水平55%也有6 个百分点,且受经济发展水平、地形地貌和区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区辖几个28个乡镇的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发展不均,在城镇建设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规划落后,城镇功能布局不全淮安区城镇规划普遍存在:规划滞后、甚至规划不完善,布局分散、建设无序,基础设施简陋,服务功能不完善等问题。首先是小城镇功能混杂,镇区用地布局欠合理,现有商贸区、居民住宅区错综复杂,马路规划较窄,加上市场较多,易造成阻塞交通;其次是受拆迁因素影响,乱建滥用土地的现象严重,严重违背了既定规划,特别是城郊结合部掀起一股“建房热”。大部分城镇的基础设施仅有供水站、汽车站、邮电所和乡镇公路等,而体现城市文明和环境整洁的排水系统、污水处理系统和垃圾处理系统等基础设施微乎其微,环境隐患较大,严重影响着城镇化进程的质量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 结构单一,城镇发展缺乏动力现在的小城镇建设绝大多数沿用了城市化的建设模式,以“房地产开发和工程建设”为其主体工程,“铺摊子、建房子、修路子”是其外在表现形式。我国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主要是“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靠国家有计划投资建设新城或扩建旧城以实现乡村—城市转型;淮安区的小城镇建设仍然以传统模式为其主动力,缺乏新的动力机制推动城镇化发展,因此在加快淮安区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应鼓励“自下而上”的动力模式,使城镇化动力向多元化发展。
2.3 粗放经营,加剧城乡用地矛盾淮安区的城镇化走的是“外延开发”和“粗放利用”之路,主要表现为:布局松散,疏密失调,集聚性差,没有集约利用土地;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匹配性差,浪费土地资源严重,争先恐后地大建开发区,造成开发区总体数量多、规划面积大、闲置土地多等。对于像淮安区这样一个以耕地资源为优势的地区来讲,耕地尤为宝贵,这样的开发模式凸显了“城乡用地矛盾”,不利于的土地的永续利用政策和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2.4 资金缺乏,城镇建设缺乏保障资金不足是小城镇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制约小城镇建设和阻碍小城镇发展的主要因素。尽管改革开放特别是受长三角经济区的辐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与苏南地区的差距依然较大,经济基础对城镇化进程的支撑作用相对较弱。从淮安区目前城镇建设总体来看,小城镇的投融资体制比较单一,投资的最重要来源仍然主要是政府。由于资金投入较大,以淮安区这样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财政状况目前难以完全承担小城镇的开发建设,因此资金缺口巨大、城镇建设跟不上。
2.5 户籍壁垒,淮安区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将一部分常住人口在城市上班,户口还在农村,但在人口统计时又算城镇化人口,而地方政府为了节约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农民工子女就学等开支,不太愿意把他们纳入城市户口。所以这种由于地方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的制度不健全完善形成的“人口的职业城市化快于人口社会地位的城市化”至使城镇化进程失衡。
3 淮安区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的措施
尽管淮安区的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功能日渐完善,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城镇人口也成倍增加,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根据存在的以上问题结合江苏省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要求和淮安区实情,从以下方面加快淮安区小城镇建设步伐:
3.1 科学规划布局,提高城镇建设水平淮安区要严格、认真按照“江苏省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要求”切实加快各县市区城镇体系规划编制进程,结合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支持情况确定规划重点镇建设,保证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优先建设一批重点镇,然后以重点镇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建立健全城镇配套设施,合理布局功能分区,完善能源、公共设施、生态环境等基础配套设施,同时坚决防止和纠正以路为市现象和临街市容问题,注重建设质量,提高建设水平。
3.2 上下合力,共同推进小城镇建设步伐根据城镇化的二元动力机制原理可知,淮安区现行的城镇化模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被动的城镇化,在加快淮安区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和人民应积极主动地扮好城镇发展主体角色,做好城镇发展的驱动力。结合淮安区能源、化工和优势资源,集中集聚集约发展,加快优势产业优化升级;优化经济结构特别是三次产业结构,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改善基础设施、政务服务等软境,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通过乡镇工业化实现城镇化等措施,上下合力使城镇化动力向多元化发展。
3.3 集约用地,走小城镇可持续发展道路城镇化不只向外扩张一条路,空间城镇化要强调集约用地,在扩大城镇规模的同时对城区进行内部挖潜,增强集约性提高单位产出,才符合我国当前的“既要发展又要吃饭”的现状。因此集约用地不仅是聚集人口,更是聚集产业,才能在单位土地上产出更大的效益。
3.4 市场运作、多元投资,加快城镇建设步伐资金不足是发展小城镇的最大制约因素,必须大力推进投资体制和建设方式的改革。鼓励走市场运作、多元投资、经营城镇的道路。加强政府对土地的全面高度垄断和集中调控,依法全面推行和实施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和出让制度;各地在财力允许的条件下,可通过贴息贷款、转移支付等形式支持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强化小城镇财政在城镇建设中的生财、聚财、用财功能。通过多元渠道融资使小城镇建设得到保障。
3.5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现人地共同城镇化长期以来我们的户籍制度制约着人口城镇化的进程,因此要避免单一的土地城镇化模式,放开户籍制度限制、把新移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解决好进城农民的户籍等公共服务体系是城镇化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因此应取消进城限制,消除城乡二元管理体制,放宽“三投靠”人员户口迁移政策和办理小城镇户口落户等政策,实现人地共同城市化。
4 结论
城镇化进程严重滞后已阻碍了农村进一步的发展,单纯的新农村建设战略难以支撑,农村需要城镇带来动。通过小城镇建设吸纳农村富余人口,避免他们盲目流入大城市,增加大城市的负担;同时农民迁入小城镇,其原有的耕地可以让出来,可以使大规模的城镇化及交通、水利建设中减少一些土地后人均土地不至于降的太多,实现“既要吃饭又要发展”的共同目标;小城镇化还逐步打破城乡经济的二元化结构,促进城乡差别的缩小及城乡空间的逐步融合;改善乡镇工业过于分散的布局,促使乡镇工业化和城镇化同步实现。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土地资源利用;城镇化建设;作用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4-0000-01
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与否对于我国城市的长远、健康、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对于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更是具有较大的影响。就当前来说,我国土地资源利用并不合理,与新时期城镇化的建设并不适应。下面,笔者将对我国土地资源利用情况以及土地资源利用分析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展开探讨。
一、科学开展土地资源利用分析之意义
土地资源是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重要依托,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土地资源的利用会影响我国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对城市形象的维护也具有重要影响。我国土地面积广阔,但是人口基数较大,人均土地面积并不多。充分认识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探索合理的土地资源利用模式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中的意义重大。科学合理地开展土地资源利用分析工作,有利于充分发现当前城镇化建设中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高低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能够对症下药,解决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农业化进程的加快,科学分析土地资源的利用,节约、集约用地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这对于提高我国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来说,我国土地资源用地紧张,资源枯竭现象日益加剧,必须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土地资源利用与城镇建设、发展之间的关系,走资源节约型发展道路,为我国城市的发展与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二、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
就目前来说,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土地资源利用与当前城市发展规划并不一致。目前城市的发展规划是由城市规划发展部门来负责,而土地规划则是由土地管理部门负责,两者各自为政,遇到问题并不能立即沟通和解决。加之,两个部门在同一块土地的作用与定位方面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意见,使得土地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问题,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从另一方面来说,土地资源利用并没有与城市发展保持相同的节奏,存在程序上的冲突,使得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也面临较多的问题。
第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土地利用不合理。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我国很多地区的土地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利用,土地浪费的现象普遍存在。而土地市场化的规范与城镇整体的发展规划并不一致,也不能发挥土地资源的最大价值。
第三,城镇化建设过度追求经济效益。为了满足广大居民的居住需求,大量房地产商不断地“收集土地”,使得城镇的土地资源大量流失,原有规划下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较低,不利于城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总之,这些问题的存在显示出当前我国土地资源利用十分不合理,不利于城镇发展与建设。
三、提高城镇土地资源利用率的对策
根据上文,我们得知,当前城镇土地资源的利用并不合理,不利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的顺利推进。这也成为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工作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受到广泛的关注。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将对提高我国城镇土地资源利用率的对策进行分析与探讨。
首先,要完善城镇土地规划,促进城镇用地的协调发展。城镇土地资源的规划与利用要重视土地效益的发挥,还要注意与周围的环境、设施等相协调,致力于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做好城镇现有土地及未来延伸的发展规划,选择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做好住宅区域、道路系统的布局。
其次,完善城镇土地资源管理的相关政策,促进城镇的健康发展。要根据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改变传统的土地管理理念,充分发挥政策导向对城镇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积极作用。要做到城乡统筹兼顾,对城乡的土地资源进行统一管理,提高城镇用地的整体效益。城镇土地的私有化程度较高,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就要积极出台相应对策,提高城镇居民住宅区整改等的积极性,并完善城镇的基础设施,推动城镇化建设进程。
再次,要合理规划城镇的绿地建设,维护城镇的生态环境。城镇建设必然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要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尤其是在那些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区域;要合理布局城镇绿地,完善动态城镇生态结构,保护区域内生物的多样性;要采用节能战略,节约能源资源,实现城镇“生态化”建设。另外,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可以按照效益最优的原则,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为了充分满足城镇居民的生活、审美需求,要建立类型多样的生态绿地系统,充分发挥绿地的生态效益。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注意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做好土地资源利用的规划,从而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更好地应对土地资源枯竭的尴尬局面。
四、结语
土地资源的特殊性质使得其更为宝贵,而经济的发展也使得现有的土地资源日益紧缺。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地矛盾也日益突出,制约着部分地区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做好土地资源的利用分析工作,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合理规划土地资源,从而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要珍惜现有的土地资源,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节约用地。要注意维护区域内的生物多样化,在利用土地的同时,也创造出更多的景观效益与生态效益。相信在多方努力之下,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土地资源一定能得到更为合理的利用。
参考文献:
[1]周恩静.新型城镇化对金融支持的需求、难点和路径分析[J].西南金融.2013(10).
篇7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房地产土地供给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城镇化进程中为农村转移人口解决住房问题尤为重要,因而对地产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农村人口比例占人口总数的一半以上,那么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将有近一千多万农村人口涌入城镇。为了容纳更多的居民,城市的空间必然要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利用。在这一过程中,包括大量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内的各商业地产、工业地产等的开发会为地产开发商带来的大量的商机。城镇化建设将会对地产业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城镇化背景下地产发展存在的问题
1.土地供给问题
土地是房地产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城镇化进程中所需的大量建设用地使得土地供给问题不断凸显。 部分地方政府不能合理利用土地,表现为搞粗放发展、无序投资等等。甚至有些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商之间甚至会以不正当的方式达到谋取各自的某种利益的目的,导致在土地供给秩序混乱,资源分配不合理,谋取私利现象严重。
2.开发规划不合理
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普遍存在规划滞后于开发的现象。缺乏有计划的,科学的规划一方面导致了房地产开发出现混乱失控的局面,另一方面也使得城镇房地产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日益突出和严重,最终导致城镇土地资源使用效率偏低,生态平衡被破坏等严重后果。
3.难以企及的高房价
城镇化进程中,对大量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安置催生了城镇化背景下房地产发展的源动力。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10年《经济蓝皮书》显示,现阶段农村居民收入比高达29.44倍,因而日益增长的高房价对于大部分农村居民来说“留下来”无异于“天方夜谭”。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土地供给渠道混乱
土地供给产生问题的根源在于地产商获得土地的渠道杂乱,既有国土部门供地,又有地方部门和单位供地,还有房地产开发企业供地。而且获取土地的过程存在暗箱操作,竞争条件不平等种种问题。
2.市场机制不健全
我国城镇化建设发展速度较快,但是相关的一系列配套的市场机制并不健全。诸如房地产市场的市场基础、市场主体、市场规则等等要素的不充分将直接引发城镇房地产市场交易行为不规范。而房地产企业的行为缺乏约束、市场隐易活跃等扭曲市场机制的行为最终将导致市场机制失灵,无法充分发挥房地产对城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3.地产市场供需结构失衡
地产市场的供需结构不合理是催生高房价的重要原因。地产开发商普遍热衷于开发可获高利润回报的商业地产,以致其供应过剩。而对于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及廉租房等供应则严重不足,导致了一些地区出现了部分楼盘开盘前就已售空而另一些地区却出现“鬼城”。
三、对策及建议
1.有效发挥政府职能
城镇化这一过程是市场自发形成的,政府既然不能去亲身组织城镇化,不如转型为服务型政府,伴随这一过程提供必要的公共设施和服务。弱化政府在城镇房地产市场中的市场职能,强化其引导、规划、协调、监管及服务职能,从而保证城镇房地产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2.完善配套法律制度
城镇房地产市场开发过程应进一步突破户籍制度,打开依附于它的教育、就业、计生政策等制度的制约,打破城镇化进程中房地产市场长期存在的“二元结构”现象(城镇常住人口房地产市场和城镇流动人口房地产市场),推动市场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价格市场的形成,从而进一步提高城镇房地产市场的完全市场化程度。
3.合理开发,注意土地利用率问题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政府应该统一控制土地。首先政府应当加大土地供给,保障住房供给量。政府应该将城镇化过程中扩大的城区面积有效利用,合理分布其用途。其次,政府应该大力发展房地产评估、咨询、、策划等中介组织。同时建立更多的评价和审查企业行为的组织,确保企业的公平竞争,减少土地分配过程中的不正当交易。
4.做好市场调研工作
做好房地产市场的需求调研是城镇地产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开发企业首先应该做好市场需求的调研,查清不同收入阶层不同房型的市场需求,根据需求量确定开发量。防止开发规划与居民有效需求不匹配的现象出现。
参考文献:
[1]王文婷:城镇化对我国房地产市场需求的影响分析.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中旬刊),201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2).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
[3]尹伯玉: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与城镇化进程和谐共赢.中国经贸,2010(4).
篇8
【关键词】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 格局
河南省是中原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步进入全面建设完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处于新型城镇化逐步渗透并推荐的中间时刻,必须把握住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的重大机遇,又要面临各种风险挑战,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稳中求发展。但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因此需要加快推进我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优化新型城镇化格局。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笔者认为,新型城镇化就是指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为本重要思想,以工业化带动城镇集聚化,以工业化带动农业城镇化。全面提升全省城镇化水平,发展过程保证生态环境、社会和谐、功能完善等方面。新城镇的“新”就是要以提升城市的综合文化水平、公共服务设施等为中心,逐步使城镇发展成为宜居之所,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不是发展城市,大拆大建,而是要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城镇化的本质是农村农民不断减少,农民不断向城市转移。
二、河南省新型城镇体系存在的问题
在挺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看到时下存在不可小觑的困难和问题,具体上讲河南省在新型城镇建设方面存在着:
(1)资金支撑较弱,经济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脱离经济支撑而发展城镇化建设几乎于痴人说梦。就河南省目前状况来讲,全省无主导产业,大型集约企业数量较少,就长远发展来讲,没有强有力的经济支撑,新型城镇化发展明显后劲不足。
(2)城乡规划编制工作进展不平衡,局部发展势头高涨,也有部分城乡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城乡总体规划不近科学,成模板的粗线条规划较多,但体现全省特色和个性的规划几乎没有,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城市发展均出现趋同性。
(3)现有城镇功能不近完善,不满足居民各项需求,基础设施不健全,城镇化建设是涉及到居民户籍管理、个体劳动就业以及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但眼下配套政策缺乏,勉励的政策不多。尽管出台了一些鼓励农民进入城镇居住的政策,但在还存在较多不健全,有待政府提高。
三、加快河南省新型城镇建设的指导原则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亟待加强和提高,河南省城镇化进程对于我国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指示意涵。加快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迫在眉睫。
(1)提高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民众更新观念,政府加强引导工作,形成加快发展的综合动力。
(2)做到统筹兼顾,适度发展,科学规划,逐步推进,构建全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新格局。主要研究制定具有河南省优势,特色鲜明的新型城镇总体规划。
(3)市场引导为主,产业依托为辅,为新型城镇化打下坚实经济基础。新型城镇发展必须依靠产业依托,城镇发展需以经济发展为前提。
四、优化新型城镇格局的主要措施
(1)高起点规划,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要有科学的定位,要站在一定高度,对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起提出主要措施。突出城市特色,立足科学定位。河南省要依据新的调整后的总体区划,立足于现有的基础条件,建成区面积,政治、经济、文化、人口规模等,结合河南省在十二五规划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科学明确定位,制定详细的规划制度。从而把河南省建设成为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省市地区。优化城市布局和功能。要进一步拉大中心城区框架,构建城市竞争平台。郑州市、洛阳市、开封市等主要城市要以中心城区为依托,充分发挥自我均势,从速建设新县城。加快构建河南省大市区道路交通分布。完善主要城市主要交通干道修复,形成完整的交通体系,充分发挥郑州的枢纽工作,加快建设郑州到全国各地高铁及高速公路,并加大力度建设省内高速公路,逐步落成以郑州城区为中心的通达无阻的交通网络。
(2)以产业支撑为引导,逐步提高省内综合实力。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大力发展离不开经济支持,只有经济提高落实在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才会促进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提高城镇人口集中转移、扩大规模和完善城市各项基本工程。强化产业支撑。要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和“工业振兴工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继续发展传统服务业,健全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服务体系,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通过发展第三产业,培育新的经济与就业增长点,解决城市人口扩张带来的就业压力。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营造良好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
(3)注重以人为本,进一步提高城市综合品位。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总要思想。这是城市发展质量实现跨越式提升的一种内在的、必然的要求。推进城市管理体系创新,以新的城市管理体系更好地服务人、发展人、提高人,必然会给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加强城市综合整治。要通过加强综合管理,全面提高城镇规划,努力打造河南文化品牌,并加强对外宣传推介,从而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高效能经营城市。一是继续深人搞好土地经营。二是经营城市基础设施。要尝试大胆引人BoT(建设―经营―转让)、Bro(建设―转让―经营)、B00(建设―经营―享有)等新型融资方式,广泛吸收社会、企业和国外资本。
五、结语
作为人口大省的河南,将近6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具有我国经济社会前进的关键性特征。安阳市的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调整对于河南省城镇化进程以至我国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指示意涵。本项目通过对安阳新型城镇化的空间布局分析,研究优化布局提升安阳新型城镇化质量存在问题及建议,对于我市新型城镇化进程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农村;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就是农村城镇化,这也是解决“三农”问题非常重要的措施。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就是农村金融。但是由于一些存在的农村金融支持问题,使得农村金融支持不能够得到很好的落实,严重的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加大农村金融支持的力度。
1、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金融支持的现状
在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农村金融支持的现状进行了解,从而全面的了解农村金融支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的内容主要包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公共产品供给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并且也是目前农村金融支持的主要问题。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金融支持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金融机构对农村地区的资金支持呈下降趋势。造成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发支持不断降低、农村金融发展严重滞后的主要原因就农村经济主体受到的国有金融组织支持力度不足,满足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需求,并且国有金融机构资金的支持很难服务到农村经济主体。其次,盈利能力低给农村金融机构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已经呈现了金融机构逐步退出农村地区的趋势。金融机构设立在农村地区并开展金融业务的机构主要包括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农村合作银行等,但是很难在农村地区发现其他的金融机构。虽然农村地区受到了各大金融金钩的金融支持,但是所提供的金融产品种类比较的少,没有一个较高的金融机构盈利能力。此外,一部分金融机构的业务重心不再是农村,这就使得农村的金融供给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阻碍了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最后,农村金融产品结构不合理,创新力度不足。在我国的农村地区中,主要的普通金融服务就是贷款融资,基础的金融服务为存款汇兑,这种形式缺少高级金融服务的投资理财形式,不利于农村金融支持的发展。
2、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
2.1农村金融供给体系和需求多样化间的结构性矛盾。在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金融支持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其中就包括农村农村金融需求多样化与金融供给体系之间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政策性银行与国有银行是我国农村金融的主要核心,并且农村金融供给结核的主导为商业银行,这就使得我国农村在重大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筹措有了保证。但是,中小企业在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是非常主要的,具有着很大的推动力量,而这种金融供给模式在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却不是很合适。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很多的限制,这主要是由于没有相应的金融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服务,在很大的程度上就限制了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进程。
2.2农村金融的支农发展与信贷机制不完善。农村金融的信贷机制与支农发展不完善也是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为了能够快速的实现农村与城市的互动发展,就需要将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与剩余产品转移到城市之中。农村的发展需要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给予高度的重视,并且使得支持农村发展的金融服务不断的提高。现阶段,我国的农村金融信贷机制还不是非常的健全,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农村金融信贷产品的开发。政策性银行与国有银行是农村金融信贷的核心,但是在进行金融信贷产品的开发时,并不能够保证产品的开发模式与每一个地区的实际需求所一致。另一方面就是银行信贷管理的体制问题,在目前的银行中,其信贷管理体制与城镇化的发展需求不相适应,虽然很多金融支持策略不断的被国家所推出,但是还是没有使得银行的信贷管理制度得到很好的完善,不能够平衡银行信贷金融资金的供需。银行虽然具有充足的可贷资金,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却不能够投放到市场中去,而脓液市场的主体有着很大的贷款需求,但是却不能够及时的获取金融的支持,从而不能够有效的落实信贷优惠政策。
2.3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低、盈利少、风险高。在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金融支持问题还包括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低、盈利少、风险高。为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经济增长、提升内需以及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就需要大力的发展农业,农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但是在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脓液产业化的发展水平比较的低,并且盈利较少,风险较高,这就使得农业产业的发展和金融机构追求盈利的宗旨相矛盾,不利于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存在于大多数的大中城市中,为其提供金融服务,而在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设立的较少,并且金融支持的力度较低,没有一个健全的金融服务协调机制,并且其金融的资源配置效益比较的低。
3、农村金融支持问题的解决途径
3.1积极发展,着力完善农村信用合作社机制。在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农村金融支持问题上,想要使得支持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就需要积极发展、着力完善农村信用合作社机制。在农民合作社的内部,为需要资金的成员提供融资服务主要是依靠成员出资入股方式来完成的,这种模式就是农村信用合作社。较强的血缘与地缘联系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内部成员间所具有的特点,这就使得每一个成员都能够清楚的了解其他成员的经济活动与信誉状况,对资金借贷方的信誉状况能够进行准确的评估,从而更好的对借贷的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管。为了使得融资的方式更加的灵活简便,使得农村金融的融资成本得到有效的降低,就需要对农村信用合作社进行不断的发展,从而对农业金融的供给不足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此外,还应该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机制进行不断的完善,并对其功能进行重新的定位,使得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得到合理的调整。在制度的完善过程中,主要的手段就是完善治理结构、明晰产权。
3.2创造条件,着力强化农村金融支持的信贷作用。在进行农业金融发展信贷支持的改善与加强时,中央银行应该对其主导作用进行充分的发挥。首先需要对农业金融机构的窗口指导进行不断的加强,并对新道资金中农村城镇化的地位进行明确,从而使得农业资金的投入得到保障。其次,为了能够使得农民贷款的利率得到降低,还能够通过减少条件限制与贷款时间来实现这一目的,采用资金手段对农村的金融给予支持。最后,制定优惠的政策,对信贷贷款抵押物的范围进行拓宽。在目前的农村金融信贷机制中,担保抵押物的有效性比较的缺少,这就加大了农业经营主体进行贷款的难度。为了改变这一问题,就需要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支持金融结构对信贷有效担保抵押物的范围进行拓宽。此外,为了能够有效的解决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金融支持的问题,就需要拓宽渠道,着力发展农业产业链金融方式。这样能够有效的避免出现农业发展的社会效益高、经济盈利低以及金融风险高的问题。通过农业产业链金融方式的发展,能够使得农业经营状况得到改善,并使得金融服务的能力得到提升。
3.3优化服务,着力改善农村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在解决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金融支持问题时,需要对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进行合理的构建与不断的完善。为了使得农村金融发展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就需要政府制定一些有效的措施。目前,金融机构很少覆盖于我国的农村地区,并且比较的缺乏金融服务,而通过村镇银行的设立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的覆盖率,同时还能够对资产规模进行不断的扩大,使得中小企业能够受益于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此外,想要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进行一定幅度的降低,可以通过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来实现,并对农村金融机构给予大力的支持,从而加大信贷的投入力度。对于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力度较大、效果较好的金融机构而言,可以通过适当的财政补贴与税收优惠来促进其发展。在农村金融支持的过程中还应该对金融机构的支农责任进行明确,在信贷政策的评估体系中加入服务农村金融的发展。政府在优化农村金融服务结构的同时还应该对加大城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综上所述,农村金融支持对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就需要对农村金融支持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从而使得金融机构的金融支持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农村的经济发展。
作者:吴文森 单位: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治伶.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支持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2012(01)
[2]于莉.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金融支持问题研究[J].烟台大学,2014(14)
篇10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对策
目前,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发展的越来越迅速,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生态环境保护也越来越重要。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当改变传统的建设发展模式,秉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观念,在发展城镇化建设时,不仅要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还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保护。所以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应该跟上时代的脚步,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保证能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构建文明生态环境。
一、我国城镇化中存在的问题
1.空气污染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迅速发展,其中最大的环境问题就是空气污染。由于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天空气体中的工业废气、汽车尾气越来越多,导致全国多个地区出现阴霾、雾霾的现象,并且雾霾天数也不断的在增长,各地区的PM2.5指数也越来越高。城镇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群众生活排放出大量的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等气体与其他污染物发生反应,形成了各种光化污染。2.噪音污染由于城镇道路容易出现拥堵的现象,高峰期间的交通比较繁忙,极其容易产生交通噪音;还有各类城镇工业在生产过程中,设备和机器高速运转而产生的工业噪音;在城镇中还有各种建筑施工现场,施工现场的各种建筑机械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建筑噪音;还有城镇中的各个人口密度较大的地点,例如娱乐场所、商业交易等地点,都会产生较大的生活噪音。据研究表明,我国大部分城镇居民都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不但对人们的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还会使人们出现失眠、心律不齐、记忆力减退等现象,对人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3.缺乏绿地在城市高度人工化系统当中,生态价值最高的就是园林绿地。目前我国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功能也逐渐增多,人们也充分认识到了园林绿地生态效应的重要性。它不但是保持城市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还是组成城市生态系统的基础部分。在我国的城镇当中有一定的绿地,不仅能够美化市容市貌和城市景观,还能有效的减轻城市环境污染,改善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绿色植物不但可以平衡氧气和二氧化碳,吸收过滤有毒有害的气体,吸引粉尘,还可以使气候得到有效的改善,最大程度的美化城市环境。但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比较注重经济行为,最大程度的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地方政府也只注重经济效益,导致居民的生活质量无法得到满足,城镇中的绿地面积少之又少。
二、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
1.资金不足在进行城镇化建设时,地方政府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但在实际情况中,大部分地方政府对于城镇化建设的重视力度不足,没有完全发挥自身的作用,阻碍了城镇化的持续稳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是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基础,而地方政府是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主体,当地财政是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但由于财政分权制度,城镇来的资金很难投入到小城镇当中。相比城市来说,城镇的科技、资金和人员都比较落后,但在城市化进程当中,城镇发挥着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部分地方政府仍然秉持着传统老旧的意识,严格根据上级下达的文件要求来进行改革,缺乏对于改革创新的主动性,所需资金也只能依靠国家拨款或向上级申请,无法作为纽带连接城市和城镇,无法满足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由于地方政府的资金不足,在城镇化建设中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无法得到解决,地方政府也没有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职能。农民和开发商也为了最大程度降低成本、增加自身收入而牺牲环境和资源。2.缺乏相关法律法规1989年我国出台了第一部环境保护法,近几年来环境保护法体系在不断的进行完善,但仍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在我国建国初期,立法的技术水平较低,缺乏相关经验,没有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待环境保护,导致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制度不够全面。并且建国初期我国比较注重经济发展,一直秉持“先发展、后治理”的观念,导致我国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多。虽然在出现了环境问题时,我国政府会及时制定应急方案以供使用,但应急方案缺乏长远性,无法长期发挥作用。3.缺乏科学技术人类利用自然的主要力量就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人类拥有的巨大财富。但相比其他发达国家,我国的农业科技水平较为落后,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的作用也较小。我国农业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没有充分发挥出科技支撑和引领的作用。各种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的成果较少,重大创新成果也较少,农业机械装备和园艺产品的主要来源还是进口。我国的科学技术缺乏长期的科技投入机制,农业科学的研究投入不够平衡,无法适应科技创新的发展。在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因此无法得到解决,逐渐越来越严重。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1.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相比发达国家仍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所以要改变经济发展方式,保证新的经济发展方式能够与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式接轨,还要对经济市场的发展规律进行考虑,最大程度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还要将政府的管理作用完全发挥出来。要注重对传统产业的改革创新,转换传统产业的产业机构,结合信息化和工业化,加强强现代化产业建设。加大对现代服务行业的支持力度,从而促进环境保护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不断的完善,对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进行改变。要对城镇的消费潜力进行进一步的挖掘,拉动内需,促进城镇的可持续发,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国民素质,做到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2.健全生态环境制度生态环境制度体系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前提。只有完善的基于新型城镇化的生态环境保护研究谢宇光王会京王红霞(邢台学院054000)生态环境制度体系才能真正制约企业的生产,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最终目的。建立健全的生态环境制度政策,不仅能够推动生态环境的建设,还能加大地方政府对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环境监管力度。对于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环境状况要进行及时的了解,定期公布相关的环境质量,同时对于水资源的保护也要加大力度,在人们的生活环境中应用环境监测,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要健全生态环境制度体系,对污染较大、能源消耗较大的产业进行严格的监管控制,提高对企业生产的要求,这样才能在促进城镇化建设的同时真正保护生态环境。3.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城镇化建设当中,有许多的生态环境问题都是因为人们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而引起的。所以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当中,帮助人们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可以采用报纸、电影、互联网等数字媒体来对生态环境保护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有一定的了解,并带领他们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行动。必须要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使人们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秉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4.走新型城镇化建设道路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人们应该认识到推进城镇化的建设并非一日之功,要打破“人为造城”的传统观念,充分尊重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以此为基础来推进城镇化建设做到产城互动、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生态宜居。特别是要对小城镇、小城市和大中城市的发展进行协调,在建设城镇化的道路中推进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的协调发展。要对新型城镇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充分遵循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循环经济的发展路线,建设循环节约型社会。
四、结语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只有找出这些问题,仔细分析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化生态环境制度体系的构建,帮助人们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才能真正保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稳定发展的同时,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
参考文献:
[1]黄皓宁,徐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法律变革和创新的思考[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5).
[2]黄端.中国城镇化水平被严重低估应引起高度重视[J].发展研究,2013(10).
[3]周其仁.“政府主导的中国城镇化”呼之欲出[J].农村工作通讯,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