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建设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16 16:32: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乡村建设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数字化 教学资源 调查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实施,数字教育资源的重要性凸显,正如扬州市教育局局长周应华在《区域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创新实践》一书所言:计算机和网络是一扇通向世界先进教育的大门,打开这扇门,就会发现外面教育世界的无限精彩;计算机和网络是一个挽手走向教育现代化的忠实朋友,和这个朋友相处越久越深,教师们对其信赖感就愈强,思想和行为改变也愈多。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差距在拉大,山区乡村教师数字教学资源应用能力普遍低下,这成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率先必须逾越的“坎”。
一、数字资源应用在乡村学校举步维艰
日前,笔者围绕数字教学资源的应用,采取问卷和座谈的形式,对南方某市两个山区县的农村教师进行专题调查。
表1.乡村学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情况调查表
注:年龄A指20~35岁、B指36~45岁、C指46~60岁;培训次数指参加县级以上、每期7天以上的培训。
统计表明,目前山区农村教师现代教育技术使用能力偏低,使用热情不高,提升的积极性不强,数字教学资源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极为有限,现状堪忧。
二、数字资源“困”在乡村学校,原因何在
1.教育观念滞后
许多农村老师未能认识到教师的角色正在促进者、学习同伴和必要的机制间变换,学生的学习思维正在从“海绵式”向“淘金式”转变。特别是中老年教师,时常讲出这样的话语:都教半辈子书了,不要太复杂,我的学生还有上重点大学呢;用电脑、上网等上课,那是城市学校的事,再说,校长只不过说说而已……除了重要性认识不足之外,还存在畏难情绪――老教师“临近退休不学了”、年轻教师“人在农村随波逐流”。这些观念极大地伤害着我们的教育,因为我们的孩子们将生活其中的世界正在以比我们的学校快四倍的速度变化着( 威拉德・达吉特 在《地球村在行动》一书中指出)。
2.平台建设滞后
突出表现为:硬件设施配置不全不足,实用性不强,老化现象严重,有的形同虚设;数字化音频、视频等资源短缺,添置和保管没有规划;校园网建设滞后,甚至空白;县、校两级对教师用好网络、微信、微博等通讯平台服务教育教学的引导工作不力等。
3.信息技术滞后
因为疏于使用,大量中老年教师未能熟练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操作;年轻教师虽然会简单操作,但对资料的处理合成就显得力不从心,更谈不上移动终端课件、精品开放课程、学科主题社区等课程资源的开发。
三、数字资源应用,教育现代化的必然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教学材料,包括数字化幻灯、数字化投影、数字化音频、数字化视频、数字化网上教学资源等。
与传统的教学资源相比,数字化教学资源具有处理技术数字化、处理方式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学习资源系列化、使用过程智能化、资源建设可操作化等特点。实践证明,它对学生在以下方面有深刻的影响: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建构知识的能力,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互动精神,进而培育其开发本身的价值,训练其判断分析力、评估力、批判力和帮助他人的能力等。
四、乡村教育数字化,路在何方
篇2
【关键词】土地整理;档案管理;建议
我国土地档案管理工作暂行规定中指出,土地档案管理包括:地籍管理档案、土地利用规划档案、建设用地档案、土地监督检查档案、土地科技管理档案和土地管理教育档案等。土地整理档案是土地科技档案的一种,整理内容是对成片土地上的道路、水源、农居建设及耕地坡度改造等,工作内容主要有选址、测量、科研论证、规划设计、审查批复、资金预算、招标、施工、监管、竣工验收等多个环节,所涉领域涵盖工程建设、田间道路、农田水利、护林绿化、土地复垦等。在土地资源分配利用、流转、收益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转变传统观念,创新服务机制,研究档案管理工作规律,是实现土地整理档案资料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技术保障。
一、提高土地整理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土地整理档案详细记录了采取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等实行综合整治等关于土地总体规划或专项规划的过程,通过土地整理措施的实施,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提高了耕地质量,调整了土地资源利用结构,改善了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改善了农民生活条件。在土地资源分配利用、流转、收益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研究和探讨如何规范、提高土地整理档案管理工作有利于最大限度发挥土地整理档案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升土地整理档案的利用效率。
二、土地整理档案管理的策略探究
(一)提高档案管理认识,是土地整理档案管理的基础。1.加强学习,增强意识。要认真学习《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充分认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从主观上树立工作责任感和严肃认真做好工作的思想意识,按工作优先,服务至上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更积极主动的投身于档案管理工作中。2.增强宣传,提高认识。加强对档案管理和保护档案资料的宣传,提高全体干部职工对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认识档案资源的价值,从主观上对档案管理有个全新的了解和认识,积极主动配合做好档案法制建设,使档案工作开展做到有法可依。3.争取领导支持是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向领导宣传土地整理档案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绩,让领导层充分认识档案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积极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从机制上加强档案管理,重视人员、硬件、资金等投入,确保人力、物力和资源的合理配备。
(二)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是土地整理档案管理的前提。档案管理是非常复杂、烦琐的工作,是业务性很强的专业性工作,因此要加强档案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培养档案工作人员爱岗敬业的精神;工作中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尊重档案资料的真实性;培养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道德情操;培养严谨、细致、认真地做好档案收集、归档及保管工作的态度,树立扎实干,服务优,守纪律,创一流的坚定信念。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三)做好档案分类处理是土地整理档案管理的重点。土地整理档案所要保存的内容是具有价值的文字材料、图纸、图表以及声像等文件资料。在管理中要依照选址、测量、科研论证、规划设计、审查批复、资金预算、招标、施工、监管、竣工验收等不同阶段进行细致分类,认真归档。要认真负责的对归档项目进行审查,文件材料要收集齐全,单项工程要有项目负责人审定。分类是土地整理档案管理中的初级工作,分类要细致,归档要认真,才能充分发挥档案资料在后期土地规划、利用环节的重要作用,是土地资源长期发展的历史依据。
(四)将档案资料数字化管理是土地整理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需求。1.开展管理人员技术培训是实现数字化管理的技术保障。随着网络技术的大力发展和信息技术的逐渐深入,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而且提高了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和持久性,在引进先进的土地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后,要邀请业内专家对管理人员进行相关技术培训,转变管理理念,提高熟练操作软件的技能,定期考察管理人员的技术基础和工作能力,是实现数字化管理的技术保障。2.档案资料数字化管理是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必然需求。当前正处于推进“四城同创、提升耕地质量、打造美丽乡村、建设生态宜居涪陵”建设的重要时期,土地征用与土地流转、农村建设用地复垦等工作大量涌显,档案查询、调卷和出具证明等工作繁多,管理人员的纸质业务堆积如山,为满足群众对档案资料的查阅和利用需求,充分发挥档案资料的利用价值,实现档案资料的安全管理和便捷查阅,需要做好网上备份、分类,建立数字化管理体系,因此,土地整理档案数字化管理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需求。
三、结语
总之,土地整理档案管理要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较大效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国土档案的使用价值,为土地的开发利用提供最真实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唐宝莲,吴建华.档案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及三者的关系[J].科技档案,2006(03).
[2]夏燕玲.档案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的几点思考[J].云南档案,2010(03).
篇3
论文摘要:本文着重阐述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从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到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最后对文化信息网建设提出几点思考。
信息的收集与传播是人们学习工作和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图书馆作为信息沟通的重要渠道之一,网络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其工作模式与服务项目正在由传统意义的借还服务向深层次的信息服务转变,特别是地方文化信息网的建设,为人们了解文化、获取信息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建设地方文化信息网是通过互联网、卫星网、镜像、移动存储、光盘等方式将数字化信息资源传输到群众身边,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整体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率,这已成为当前公共图书馆工作的一个重点。
1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的必要性
地方文化信息网的功能是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将所有的文化资源整合起来,为公众提供切实的文化信息服务,从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达到对外宣传和弘扬本土文化的目的,营造良好的文化投资环境和建设环境,推动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因此,建设好地方文化信息网是摆在各级党政部门和文化事业单位面前的重要课题。
1.2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的重要性
互联网技术在公共图书馆普及以来,各省级图书馆不同程度地利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开展了地方文化信息网的建设,但通过网络整合各种资源,使所有业务系统集成为一个体系相关、业务数据融会贯通的技术协同平台还没有出现。随着地方文化信息网的建设,必然会出现技术应用与数据资源的重复和交叉。因此,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要充分利用各省的人文资源优势、文化品牌优势,通过文化标准的统一和文化资源的整合,促进本地文化在互联网上的传播;通过搭建网络文化平台,丰富网络文化信息量,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
2地方文化信息网的目标定位和信息资源内容
2.1地方文化信息网是政府网
作为政府网站,目的在于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扩大对外交往的渠道,密切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作为文化网站,旨在将文化和科技结合起来,借助因特网这种高科技手段宣传本土文化,传递文化娱乐信息,将文化作为资产来盘活,形成自己的网络文化产业。因此,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也不仅局限于政府机关的工作内容和简单的信息,而应将各种文化元素和文化服务内容融人到网站中,努力建设内容丰富、服务完善的本土文化网站,最终把这个网站建成海内外人士了解本土文化和为群众提供文化信息服务的窗口,为资源共享打好资源基础。
2.2地方文化信息网主打地方文化信息
随着文化信息网站的逐步建设,各地都在对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对公共资源的重复建设问题,造成人力和物力资源浪费。所以地方文化信息网在资源建设定位方面,应该充分整合本地特色资源,开发地方民俗资源、旅游文化、舞台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以不同的形式进行数字化加工,这样各地方文化信息网才能丰富多彩,各具特色,这样的文化信息网才能吸引读者,增加点击率。
2.1开发地方民俗资源现今地方民族民俗文化已成为地方民族经济和社会文明发展的又一亮点,成为地方民族旅游文化的又一重要特征,成为地方民族教育的重要内涵和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地方各类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信息资源的声像化采集与利用,是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方式,对于地方民族文化信息产品的开发,地方民族文化宣传有着潜在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对于地方民族文化教育、民族学科资源建设、民族的对外文化交流,以及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的建设,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实现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信息资源的多样化、电子化、网络化、共享化的重要方略。
由于地方民俗内容丰富多彩,诸如民族的衣着打扮习俗,居住、饮食习俗,生产、旅行习俗,买卖交易习俗,婚姻、丧葬习俗,姓名、称谓习俗,人际交往习俗,岁时、节日习俗,信仰、迷信习俗,礼仪、禁忌习俗,游艺、娱乐习俗,结盟、议事习俗,财产分配与继承习俗等等。所以数字化方式可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如录音、摄像、扫描、拍照等。
2.2.2开发本地旅游文化资源挖掘地方文献,发挥旅游信息中心作用,是人们认识各地区的重要工具。其内容涵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它记载着本地区大量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等文献资料,如本地秀丽风光、历史上本地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历史遗迹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味产品等。图书馆可根据旅游经济的需要开发馆藏资源,按照不同的主题对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形成与之相配套的旅游信息二次文献,建设旅游特色数据库。通过富有地方特色的专题数据库,使本地文化更全面地予以展示,让更多的读者了解本地。
在网页制作方式上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图片、音视频等相结合的方式,使页面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2.2.3本地舞台艺术的数字化本地舞台艺术包括地方戏曲、民歌、戏剧、舞蹈、曲艺等多种形式的民间群众文化艺术,是本地区的特色艺术。比如山西的道情、罗罗腔、碗碗腔;福建的闽戏、高甲戏、莆仙戏、歌仔红戏;湖南的花鼓戏、荆河戏、辰河戏等等。这些地方戏曲只有依照地域划分,进行本地化的数字化加工,才能全面具体的展现给广大群众,并且对这些珍贵的民间艺术加以保护,得以长期流传。
在数字化加工技术方面,可采用摄像、图片采集、原声传送等方式。
2.2.4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CulturalHer一itage,又译为无形文化遗产),其概念来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17日在巴黎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总则》中的界定,它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公约》从概念框架上对此定义作了具体的说明,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口头传颂和表述;(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川并进而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促进、弘扬、承传(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比较抽象化,其内容与上述地方民俗、旅游文化、舞台艺术三方面有关联也存在一些重复,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区分和标引。在数字化加工技术方面也可采用摄像、图片、扫描等方式。
2.3地方文化信息网的栏目设置
根据对现有的16个地方文化信息网的研究,地方文化信息网在栏目划分方面要以表现本地特色文化资源为基准,栏目设置要根据本地资源类别进行分类。以我馆负责建设的三晋文化信息网为例,共分十二个栏目,分别是:三晋纵横、文化艺术、旅游观光、人物春秋、文物博览、地方民俗、山西特产、魅力山西、晋商文化、锦绣太原、古籍珍品、三晋文苑。基本上全部都以本地资源进行加工建设的。有部分地方文化信息网是以服务宣传为目的的,所以加设了一些服务公众的栏目。
3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1要坚持实际性和特色化的原则,为资源共享提供平台
资源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是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而坚持世纪性和特色化建设原则,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前提。在进行文化信息网建设时,一定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建设的总体方案,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做好设备和网络环境配置计划,引进优秀的软件平台;要遵循技术能力和社会需求优先的原则,先易后难,从小到大,要有步骤、宏观有序进行;在具体实施中各地要在国家的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运行规则的基础上分散建设,同时突出各资源库在统一标准下的专有特色,突出本地资源特色,做好本地区特色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工作,真正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发挥传播优秀文化的作用。
3.2要积极关注基层文化生活,实现最广泛的资源共享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和国家社会信息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中国的西部与东部、乡村与城市之间已经架构起四通八达的信息通道,人们的交流与沟通已经可以跨越时空瞬间完成。但是,在我国的基层村镇,知识的贫乏导致的贫困仍随处可见,愚昧、落后的思想和认识仍然禁锢着人们的头脑。如何利用高新技术手段传播先进文化,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丰富、充实的精神食粮,就成为我们文化工作者在进人新世纪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新世纪的图书馆将是一个高度网络化、共享化,对全社会信息资源具有保障功能的崭新体系。利用先进技术手段传播先进文化,整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用先进文化占领基层文化阵地,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助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实现最广泛的资源共享。
3.3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需要有力的统一与规范
我国的网络化建设一直存在着各自为政的问题。由于缺乏有力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使得信息网建设各行其是,造成很多地区都出现了在同一区域内各个专用网络系统间互不相通,相互独立的局面。在网络信息资源内容上,资源开发分散,重复现象严重,浏览一下各个网站的资源目录就会发现,大多数站点都存在着设置的信息栏目贪多求全,提供的信息内容大同小异,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文化信息网建设重点在于地方文化资源的建设,如果没有统一与规范,在信息的交流与互动方面会产生障碍,不利于资源共享。重视文化信息资源的内容结构、调整,优化其内容构成不仅是网络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用户的迫切需求。
3.3.1形式的统一通过对各地的文化信息网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三种形式,一是以政府网的形式出现;二是文化信息网,以地方文化信息为主打但其中也有政府网的职能;三是数字文化网,以数字化图书馆为主打。如果将这三种形式的网站加以规划整合,规范成统一的形式,可能更趋于合理化。
3.3.2数据格式的统一文化信息网的数据格式多以视频数据、图片数据为主。不同的平台使用不同的格式,给数据交流造成很多不便,如果各信息网提供唯一的元数据接口,相信用起来可能更方便一些。
3.3.3后台数据尽可能用大型通用型数据库如SQL,ORCLE等。
篇4
【关键词】广电网络 700MHz频段超级WiFi方案 应用
1 700MHz频率使用现状
全球统一将700MHz频段划分给IMT,由于其相对于其他更高频段优异的无线传播特性,是移动通信的黄金频段,国际上普遍用于部署LTE。2007年WRC-07大会把一区国家的790~862MHz频段划分给IMT。2012年WRC-12大会上又通过了在2015年将694~790MHz频段用于IMT。700MHz频段可能成为LTE的全球统一划分频段或全球漫游频段,亚太地区国家支持FDD/TDD两种方案,中国支持并推动700MHz全用于TDD。
2 广电网络700MHz超级WiFi技术的应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2.1 广电网络700MHz超级WiFi技术的应用的重要性
目前,随着无线宽带和IOT等技术水平的提高,1GHz以下WiFi技术逐渐获得较大发展。按照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地面数字电视广播覆盖网的发展规划,预计2020年才能完成数字化的转换任务,700MHz频谱释放延后。广电网络逐步在700MHZ频段部署无线接入系统,能够大大降低广域覆盖的设备成本,大大减少降低建网投资。
广电网络应充分利用700MHZ频段构建广电无线数据接入网。采用700MHzLicense授权频段,从频谱规划上,避免了当前运营商采用2.4GHz/5GHz开放频段带来的严重干扰问题。通过有序的网络规划,部署大功率700MHzWiFiAP产品,提升AP覆盖,解决多用户接入,采用MIMO或者MU-MIMO等技术,提升带宽和用户接入数,通过FullMesh解决相邻站点同频干扰。
700MHz超级WiFi成为广电网络转型升级,跨越发展最为关键的技术,也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广电网络生存发展的命脉。
2.2 广电700MHz超级WiFi技术的应用的迫切性
在城市,可以依托城市信息化资源,融合先进的城市运营服务理念,借助广电行业强大的公共传播优势,打造集新闻资讯整合传播、城市公共信息查询、城市生活信息服务、移动电子票务分销、城市应用产品推荐、城市手机游戏运营、移动电子商务(O2O)以及城市互动娱乐社交应用,构建移动互联网城市信息云平台。
在乡村,丘陵多、地势起伏,特殊地貌特征造成宽带网络建设难度较大,投资成本高昂。伴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逐步渗透到农村,做好农村数据网络的技术选型和场景布局已成为运营商乡村战略发展的重中之重。广电行业如何响应国务院“宽带中国”的战略实施?在广大乡镇农村地区引入700MHz频段搭建4G网络,加速完善农村地区宽带网络覆盖,缩小城乡间的“数字鸿沟”,解决农村用户的宽带业务需求已迫在眉睫。
3 广电网络700MHz超级WiFi技术方案
3.1 700MHzWiFi解决方案分析
早期,WLAN芯片MAC基带芯片与RF射频是相互分离的,所以在这些WiFi芯片方案中,只要将2.4GHz或5GHz的RF芯片换成700MHz频段即可。框图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WLAN芯片MAC基带芯片与RF射频相互分离,利用零中频(基带)IQ信号和RF调制芯片对接,把RF芯片内部的频率合成器和压控振荡器适配到700MHz频段,根据实际需要,适当调整WiFi信号间隙等参数,即可在当前大规模WLAN方案基础上,发展700MHzWiFi技术。
随着WiFi技术的不断发展,SOC芯片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一是如图1所示中,MAC和RF集成在同一芯片中,修改RF芯片,使之适配到700MHz频段。二是采用外挂混频电路,把2.4GHz/5GHz降频到700MHz。原理框图如图2、图3所示。
在2.4GHz/5GHzSOCWiFi基础上,利用频率合成器将2.4GHz和5GHz转换为700MHz,后级可增加700MHzPA和LNA,提高发送功率和接收灵敏度,保证覆盖范围需求。
3.2 700MHz超级WiFi网络部署
进行700MHz超级WiFi网络部署时,主要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事项:
(1)站点覆盖和选址问题。解决WiFi覆盖和干扰问题,统一SSID,方便用户自动识别700MHzWiFi信号。
(2)合理规划频段,频率使用范围,信号发射功率,做好网优工作。解决当前WiFi开放频段带来的强干扰问题和用户争用问题。
(3)简化用户接入认证,自动认证。提升用户体验,吸引用户使用。
4 广电网络700MHz频段超级WiFi方案在我国应用前景
4.1 有利于城镇与乡村同步发展
(1)传统的农村宽带信息化采用有线宽带接入的方式,由于农村用户比较分散的特点,有线宽带接入存在“最后1km”的障碍。特别是在偏远农村,固网宽带接入存在困难。采用700MHzTD-LTE网络作为无线宽带回程网络的方式给乡镇农村居民提供移动宽带业务,可对偏远农村地区实现快速大范围的覆盖,有效解决有线宽带最后1km的接入瓶颈。
(2)当前,根据700MHz频段4GTD-LTE基站的测试情况来看,农村环境下,处于低频段的700MHzTD-LTE覆盖半径约为2.6GHz的3-4倍,覆盖面积约为2.6GHz的10倍。室外环境下,700MHz的平均信号强度比2.6GHz强20dB,室内环境下,比2.6GHz强20-30dB。根据通信原理,700MHz良好的传播特性和覆盖能力,将使得TD-LTE建网成本大大降低。
4.2 进一步推动我国信息化的发展
700MHz频段超级WiFi能够提供城市全域公共免费WiFi覆盖,可以成为城市最为重要的开放式数据网络,同时也推动乡村宽带发展,为乡村居民提供廉价、高效的宽带接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我国信息化进一步发展。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700MHz频段具有信号覆盖广、组网成本低等优点,有利于实现城镇与乡村同步发展。“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广电网络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700MHz超级WiFi技术方案,大力推进融合应用和发展,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赢。
篇5
[关键词]测绘 先行作用 新农村
中图分类号:P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2-0273-01
测绘作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项前期性、基础性事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先行作用。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测绘工作要坚持以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民生为宗旨,充分发挥测绘高新技术、地理信息数据资源优势,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农业发展、农村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推出适农、惠农的测绘产品,积极为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快捷、实用的测绘保障服务工作。这样,对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首先,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增强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测绘保障服务的责任感。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举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做好测绘服务保障工作。
一是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测绘保障服务,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农业信息化建设等目标和任务,对测绘工作提出了广泛需求。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任务。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测绘保障服务,是测绘工作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重要体现,也是测绘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测绘保障服务,是推动测绘事业发展的重要机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测绘工作提供了发展的空间,能够拓宽测绘服务渠道,拓展测绘应用领域,不断加强公益性测绘事业,不断提高测绘保障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其次,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测绘保障服务工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艰巨而繁重的长期任务。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统筹规划,科学安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充分发挥测绘高新技术和地理信息数据资源优势,把握工作重点,提高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认真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测绘保障服务工作。
一是积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提供测绘保障服务。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为制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工作措施及时提供地理信息数据和技术支持。认真实施县域基础测绘保障服务工程,加快县域地区大比例尺地形图测制工作,主动为县域规划提供基础资料。组织实施乡村用图保障工程,努力做到一乡一图、一村一图,积极为乡镇规划、村庄规划提供测绘服务。二是积极为涉农重大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测绘保障服务。充分利用地理信息和测绘技术,针对生态环境变化、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土地荒漠化等涉农问题,会同林业等部门开展地理空间信息动态变化的分析;配合国土、气象部门开展灾害天气预报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监测预报服务。积极为乡村饮水、道路、能源、电力、农田水利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土地整理、中小河流治理提供测绘保障服务。三是积极为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提供测绘保障服务。要充分利用地理信息和测绘高新技术,为农业结构调整、精准农业、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和农村旅游开发等农村生产力发展提供测绘保障服务。四是积极为推动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供测绘保障服务。积极推动以国家标准地理信息数据为基础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地理信息及技术对整合涉农信息资源的作用,推进“金农工程”和农业信息化建设。五是积极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提供测绘保障服务。根据农业、农村、农民的特点和需求,大力开发适农测绘产品,编制出版物美价廉的地图读物,开展送图下乡活动,为乡村教育发展、农民科学文化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服务。
最后,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测绘保障服务工作机制。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及时可靠适用的测绘保障服务,是一项宏大艰巨的工程,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采取有力措施,力争取得实效。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要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测绘保障服务列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做好长远规划,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及时了解各部门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对测绘的需求;主动深入农村地区,及时了解农村发展和农民对测绘的需求。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断开拓思路,创新方式,探索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测绘保障服务的有效模式和运行机制。二是加强资金投入。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求,要在项目和资金安排等方面向农村地区倾斜;积极争取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支持,加大针对农村地区测绘工作的投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三是加强科技创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艰巨而繁重,而现有测绘成果又难以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要发挥科技创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测绘保障服务中的主力军作用,充分利用新技术、创造新方法,创新实施乡村用图保障工程,加强地理信息与其他涉农信息的整合分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及时、快捷、实用的测绘保障服务。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测绘工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集成政策,整合资源,依靠发展保障农民利益,通过改革促进民主管理,让测绘造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惠及广大农村,致富千万农民。
参考文献
[1] 杨培增.山东省基础策划现状及形势分析.山东国土资源.
篇6
[关键词]乡村旅游信息化问题对策
旅游产业是信息密集型和信息依托性产业,这一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与旅游产业之间的深层次互动关系,两者相结合,将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一个充满活力的广阔空间。农村当前还是信息技术应用的低地,但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农村信息化建设越来越为各方所关注,这也为全面提高乡村旅游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
一、推进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1.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需要推进信息化建设
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2008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指出,2008年全国旅游工作的第一位的任务是加快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我国乡村旅游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推动农村经济文明、文化文明、政治文明和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但是乡村旅游同时也面临着发展方式、发展模式和发展形态转变的问题,需要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的产业素质,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为乡村旅游带来了新的机遇,科学技术的进步成为保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十一五”期间,国家旅游局将全面推进信息化作为“助推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战略性决策”,将信息化作为行业调整和改革的重要依托和手段,所以,建立健全规范、高效、有序的乡村旅游信息化架构,对于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2.乡村旅游客源特点要求推进信息化建设
旅游者的一次旅游决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旅游信息的输入、处理、输出、反馈的过程。旅游决策对旅游信息有着很强的依赖性,有效地获取信息以辅助科学决策,对旅游者而言显得特别重要。乡村旅游市场主要是青少年乡村修学旅游、乡村度假旅游以及都市居民乡村旅游等,客源以青少年和城市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知识阶层或收入较高者及其家庭为主,网络是这些旅游者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调查表明,他们对网络的主动认知度很高,对于旅游网站的认知渠道也是以网络链接为主,网络等媒体提供的中立信息对于消费者的旅游决策影响很大,他们在了解旅游信息时,将来也还会更多地采用网上查询渠道。乡村旅游经营组织一般规模比较小,目前大多采用直接销售渠道,非常有必要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为消费者提供有关乡村旅游的实施方案参考,以提高乡村旅游吸引力。
3.乡村旅游资源和产品特点要求推进信息化建设
乡村旅游的核心资源是农业景观和乡村文化,正是这些核心资源形成了乡村旅游的主要产品,游客通过消费这些产品体验乡村文化和乡村生活。人们来到乡村旅游,就是希望体验一种不同于城市喧嚣生活的宁静,同时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放松心情、感悟人生,但这往往超出旅游者的一般经验,如果没有相应的信息辅助,很难有深层次体验的愉悦。网络信息平台有助于从深度和广度展示乡村文化内涵,通过信息化平台进行对外宣传,可以比较好地弥补乡村旅游资源分布较为零散、地理位置相对比较偏僻等弱点,全面、深入地展示目的地特点,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档次和附加价值,为游客提供高品质服务。
4.旅游市场消费方式变化要求推进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旅游支付能力的增强,自主的个性化旅游逐渐占据了现代旅游的主导地位。散客旅游增多,游客更多地希望能从旅游企业获取全程综合化服务,旅游企业信息处理量大大增加,需要建立强大的信息网络进行支撑,信息化成为旅游产业驱动力。美国MerrillLynch的调查指出,2005年全美在线旅游市场增长19%,达到277亿美元,而直接提供在线服务的旅游供应商收入增长27%,达到325亿美元。国内一些优秀景区也在利用网络手段提高旅游资源和旅游企业的市场空间,强化旅游宣传的促销功能。以九寨沟景区为例,2006年景区交易4.7亿而网上交易达到7.2亿,数字九寨已经成为经营管理和环境保护的有效工具。信息化较大程度地扭转了乡村旅游发展在交通和信息等方面的劣势,使得乡村旅游营造重点主题、实现产品小众化与消费个性化的契合成为可能。
二、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农村信息化硬件建设有了长足进步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化浪潮在我国已经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现代化信息网络这种天然的爆炸式扩张趋势在农村也不例外。截至2007年10月,全国约97%的乡镇具备互联网接入条件,92%的乡镇开通宽带。我国许多农村已经形成了基于村村通有线电视、网络、广播、电话、移动电话和互联网以及传统媒体为主体的信息传播网络。农村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打破了农村过去偏远封闭的状况,农民“人在家中坐,全知天下事”,在信息消费支出方面大幅度增加;同时,农村信息化特别是移动电话和互联网络的普及,改变了农村固有的信息流自上而下单向传递的模式,农村具备了和城市进行双向信息沟通的基础和条件。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和政府投入的加大,信息化网络硬件建设还会进一步加快,乡村旅游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较好地改善。
2.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面临大好机遇
近年来,中央1号文件高度关注农村建设,2008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按照求实效、重服务、广覆盖、多模式的要求,整合资源,共建平台,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近2年来约有30多个部委制定了相应的推进农村信息化政策,涉及到的工程项目不下40项。政府主导和输血性机制的加强,对加强农村一体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创新信息服务模式,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较好地促进了农村信息资源、信息服务系统和信息环境逐步完成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农村市场化程度的推进以及法律法规的健全,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融入到农村信息化的大局当中,获得了极佳的发展环境和有力的政策推动,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建设都会有长足的进步。
3.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
农村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其初期是大规模地推行硬件建设,而软件建设相对滞后,影响了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推广深度和速度。首先是农民信息应用能力偏低,很多农民将电脑和网络当作成简单的娱乐工具,对于其生产功能很少触及;其次是信息资源的内容建设和应用软件开发滞后,多数的乡村旅游主题网站没能及时和更新信息,内容陈旧,信息指导性和权威性不够;乡村旅游信息资源分布较为零散,涉及的行业和部门较多,还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信息资源共享性较差;行业进入的随意性也带来了乡村旅游产品的同质化、层次初级化以及经营的粗放化,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也制约了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进程;财政能力不足与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对资金的巨大需求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旅游经营企业对信息化服务的认识不足、信息人才缺乏等等,都是推进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三、推进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对策
1.提高认识,积极推进
旅游产业是一个开发性的大系统,信息是其赖以生存的根本基础,并贯穿于旅游活动的全过程。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一方面可以提高乡村旅游的管理水平和效率,同时加快信息传播速度,提高信息时效性,巩固和扩张客源;另一方面可以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效益,提升产业素质。旅游主管部门、旅游企业以及相关参与主体都必须充分认识到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抓住当前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利时机,取得政府支持,在政府发展农村信息化的整体规划下,在经济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在欠发达地区加强引导,强调信息致富,积极推进乡村旅游的信息化建设。2.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国外一些市场经济国家的成功做法和国内一些地区的成功实践都表明,提供公共信息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能。由于我国旅游管理体制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集中性,应建立政府主导型的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组织管理机构,提出建设标准,统一协调,避免出现重复建设。乡村旅游经营企业要建立相应的组织实施体系,负责具体的建设工作。旅游管理机构建设乡村旅游专网和信息共享平台,旅游企业一方面加强内部管理的信息化,另一方面要开展信息化服务,为游客制定旅行计划和项目选择提供尽可能的帮助。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还要注重为参与到乡村旅游中来的农民服务,提供他们用得起和用得上信息化产品,使他们作为信息产品与游客供求衔接的重要力量,在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中受益,并进而增强他们的信息资源的利用意识,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深入开展。
3.资源整合,市场运作
要加快乡村旅游信息采集标准体系和信息体系的建设,实现信息采集、处理、的一体化,根据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整合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汇集整合各层次的信息资源,并用各方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传递,促进多种形式的信息资源共享,满足多功能、多层次、多样化服务的需要。对农民要进行信息的无偿化服务,通过客流和物流形成的利润反哺信息免费服务的资金不足,使乡村旅游的信息传播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拓宽资金渠道,大力吸引企业投资和社会资金的进入,探索建立以企业和社会中介组织为主体,政府引导,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发展体系和运行模式。
4.重点突破,循序渐进
坚持从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全局出发,结合乡村旅游发展已有经验,在一些优势领域,如建立乡村旅游门户网站、发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电子政务管理等某个方面进行信息化率先突破,借此积累经验,总结推广;同时借助信息化加强乡村旅游产业链条中相关主体的内外合作,有效提高乡村旅游经营企业的信息化服务和管理水平,由此促进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和应用市场的成熟。当前,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主要应放在服务内容实用、准确、可靠和加强信息交流的互动性等方面,以乡村旅游信息服务内容的适用性为基础,提高信息应用效率,通过加强信息交流的互动性提高服务效果,同时要注重提高信息的传播效率。
5.多管齐下,优化环境
首先要实现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努力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建设各环节的管理制度,保证信息的真实、健康,信息采集和交流传播渠道畅通。其次,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需要大批既精通旅游业务又熟悉信息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大力培养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各层次所需的人才是当务之急,必须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信息素养,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的工作人员要了解旅游中的信息管理技术,而旅游院校和旅游企业都要做好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工作。再次,旅游产业链长,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要搞好行业协作、区域协作,获得社会各界和各地区的合力支持,从政策、人才和协作等方面构筑有助于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的软环境。
参考文献:
[1]郑泽国:调查:上海市网民旅游习惯调查报告[EB/OL]同程E网/qyfw/newsinfo_309.html,2005~5~13
篇7
关键词: 文化欠发达地区; 促进; 全民阅读
中图分类号: C9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9-0088-01
一、全民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是传承文明、更新知识、开启民知,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阅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阅读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有效途径。曾松林老师指出全民阅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业,大力提倡,在全社会营造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并尽可能多地为全民阅读提供便利,在阅读中增长知识,提高素质,加强修养,走出迷惘与困惑,克服偏见与陋习,远离浮躁与喧嚣。“全民阅读”与“全民健身”一样,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县图书馆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兵头将尾”,是社会的信息枢纽和公民的终身学校,是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和文化强国的重要支撑力量,担负着知识信息的组织、储存、开发、交流、服务和管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教化民众,培养青少年形成阅读习惯等重要社会职能。
二、争取党委、政府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促进全民阅读活动蓬勃发展
2008年定边县图书馆向县文体广电局提交了“关于确立定边县全民读书月活动推动书香定边建设的建议”,主动向县上四大班子成员以及各社会团体、机关、单位领导汇报和宣传开展全民读书活动对促进定边经济社会建设的意义和作用,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重视。2010年,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了“建设书香定边指导委员会”,联合11个机关单位组成。为方便工作委员会在县图书馆设立了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同时,也将全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管理服务中心、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支中心和农家书屋建设管理办公室设在了县图书馆,县图书馆挑选精干人员组建了综合办公室,实行多块牌子,一班人员,由县图书馆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文化共享、农家书屋、全民阅读活动四项工程资源进行整合,实行捆绑建设,具体协调,统一建设方法、步骤,分别配套不同设备,防止重复投资,开创了多家投入,一馆建设管理的县乡村三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为促进全民阅读活动有序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充分发挥县级公共图书馆的职能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一)举办全民读书月活动。为了充分发挥图书馆知识服务主阵地优势,县委、县政府决定将每年四月确定为“定边县全民读书月”,每年举办一届,以此促进全民读书活动长久开展。
(二)举办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县图书馆以开展各项活动为契机,营造群众性读书热潮。每年与县域内各企业事单位、政府部门团举办各类讲座读书活动达40余次。多次举办了大型的读书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和征文活动,逐步形成了“勤读书、读好书”的浓厚氛围。在馆内举办的“读有益之书,做文明少儿”的读书演讲比赛,与定边县电信局、农业银行定边县支行、与定边县移动公司、定边县联通公司在电信局楼前、东大街广场、文化广场举办全民阅读谜语活动15余次。同时,他们与县知名画家共同举办了“书香定边书画展”与科技局举办“青少年海洋生物科普展”、与县老龄委举办“健康人生吃出来知识讲座”,还邀请了宁夏文科状元陈益辉同学到馆传授学习技巧和成功经验,吸引了500多名的学生及家长同堂听讲。与老科协举办了“迎国庆诗歌朗诵联欢会”、与定边县三中老教师钟继文先生举办书法作品研讨会、与人劳局举办“人劳系统新聘人员岗前培训班”、与地病办举办“全县鼠疫防治电视知识大奖赛”等取得了良好效果,使广大市民重新认识图书馆,了解图书馆,转变以往的服务模式。
(三)开展人性化服务,扶持弱势群体。定边县图书馆为了加强服务意识,开展了为科技工作者、老年读者、残疾读者定期送书上门活动,为方便在校学生,征求学生意见,定期为学校送去他们需要的、喜欢的图书,为高三学生编排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简报,帮助他们做好高考前心理素质的调节。
四、大力推进服务网点建设,开辟农村阅读先锋
针对定边县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人文因素,定边县图书馆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下,积极推进县乡村三级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县政府与中省共同投资390万元,着力推进“农村示范文化室”、“乡镇文化站图书室”、“农家书屋”、“职工书屋”工程进度。截至目前全县共建立了10个乡镇文化站图书室、344个村(社区)“农家书屋”,8个职工书屋,为每个乡镇文化站图书室配置2500余册图书、3个图书柜、1套阅览桌椅、1台电视机、1台计算机、1个移动贮存播放器、1个投影仪等,为每个农家书屋配置了2000册图书,29种报纸期刊,5个图书柜,阅览桌椅、报纸架等装备。同时,每年为看守所“新希望图书室”配送图书1550余种,期刊15种,进一步的满足了在押人员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五、全面推行总分馆制,整合资源,捆绑建设,增强综合服务功能
为了全面盘活全县资源,利用文化共享工程网络进行文献预约借阅,在全县范围内实行通借通还,打破“各自为阵”的服务模式,组借全县图书资源总库,开辟数字资源阅读来吸引大众眼球,统一配置,统一流通,充分发挥总馆资源总平台作用,激活全县图书资源存量,同时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文化共享、农家书屋、全民阅读活动四项工程资源进行整合,捆绑建设,具体协调,统一建设方法、步骤,分别配套不同设备,开创了多家投入,一馆建设管理的县乡村三级知识信息公益服务体系,配备了流动图书车为各服务网点调配资源,让知识信息服务进入单位居民社区、村和家庭,实现了农民足不出村,居民足不出区,职工不出单位和企业都能享受到图书馆多元文化知识信息服务。
受历史的影响人们没有读书习惯,人们的文化水平较低,这给全民阅读的普及带来了一定的限制。基本公共文化网点建设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图书网点少,精神文明建设落后。图书资源更新缓慢,不能定期将新书配送各服务网点,无法吸引当地的农民群众。解决这些问题,本人认为要做好几个方面:坚持不懈地宣传教化民众养成阅读习惯;加强针对性阅读推广,建立完善促进全民志的长效机制;加快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点建设;积极推进总分馆制建设形成管理服务有效运行机制,提高资源的流通;五是建立农村流动图书车,定时、定量、定人配送规定的新书好书。
总之,全民阅读活动项目要在文化欠发达、人们没有阅读习惯地区进行推广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按照常规的模式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办法,才能全面高质量地完成国家赋予的使命,履行图书馆应有的职能,来提高经济欠发达、信息闭塞地区国民思想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篇8
一
“五不清”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1、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目前村级会计基础工作差,具体表现在:一是帐簿设置不规范。“糊涂帐”、“流水帐”、“包包帐”较多,核算乱;二是原始凭证不规范。白条抵库现象严重,签字手续不全,自批自报、自买自报等现象时常存在;三是报表不齐。有相当部分乡镇企业有年报无季报或有月报无年报;有的报表数字是根据上级下达的计划和任务倒算出来的,采取“统计加估计”的方式上报的,结果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四是会计档案不全,有些凭证、帐簿、报表没有及时分类归档保留,一两年就遗失了。
2、管理体制不明。目前在村级财务管理权问题上一直意见不一致,客观上存在着乡村两级财务由乡级农经站,乡级财政所或乡镇企业局两线管理,造成了机构重叠,人员冗多,管理职权、范围不明确。
3、财会人员素质不高。据调查,目前村乡财会人员普遍年龄老化,文化程度低,大多数没有经过专门培训。
4、对管理者制约不严。不少乡村领导不熟悉财会知识,“外行”管“内行”现象履见不鲜;而且有的乡村领导财经法纪观念淡薄,有章不循,有法不依,个人说了算,长官意识严重。
5、财务监督不力。不少乡镇很少对村级财务进行定期审计,没有监督机制,没有审计组织机构,缺乏民主理财和群众监督意识。
二
农村财务管理不仅是一项经济工作,同时也是一项严肃的政治工作,是农村基层组织、思想、政权建设的需要。由于目前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着“五不清”问题,造成了目前村级经济的重大损失,影响了村里工作的正常运转,使得村党支部缺乏号召力和凝聚力,各种公益事业难以兴办,所以完善村级财务管理、财务审计、民主理财制度在当前是刻不容缓。为此笔者建议:
1、围绕“统”字,加强财务规范化管理。首先要统一思想,规范监督程序;二是统一帐、表、册、据,规范会计操作程序;三是统一审批手续,规范支出管理;四是统一业务培训,规范交接手续;五是统一档案专柜,规范财务资料。为此,乡镇领导必须提高对村级财务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领导、强化管理,使之逐步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2、强化“责”字,加强会计资料管理。村级财务档案是记录和反映村级业务的重要证据,是村级财会的信息载体,因而必须要管理好财务档案。首先是对会计凭证、帐簿、报表以及其它会计资料进行全面清理,逐月逐年装订成册,立卷归档;二是要专人保管,专柜专地存放;三是对会计档案存档、移交、查阅,要建立存、交、查登记簿,完善手续,明确责任,避免资料的丢失。
3、明确“章”字,建立健全约束机制。建章立制是村级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要解决村级财务混乱状况,最迫切的任务是在一定区域内制定一套统一的,切实可行的财务规章制度。为此,首先要建立村级财务跟踪审计制度,尤其是不相容职务控制制度,设立主办与出纳会计,实行帐款分开;三是建立“一支笔”审批制度,控制多头批款,多头报销现象。
4、着力“训”字,努力提高业务素质。财会人员是村乡里的“内当家”,一定要有全局观念和法制观念,要有较高政治觉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此,各级领导应重视对村级财会人员的培养,定期进行业务培训,争取尽快地把国家改革的有关政策和新的财税制度,贯彻落实到乡村一级;同时乡村也要建立会计人员认证上岗制度,即要求会计人员必须上岗,按照其资格证的级次,持证应聘相应岗位之职。
5、注重“稳”字,保持财会队伍稳定。多年来财会人员队伍不稳定问题一直困绕着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要改变这种现状,有必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稳定的会计队伍。因此,首先应健全财会人员任免制度。凡经群众推荐,村委会上报,乡镇考核合格,应由乡镇会计管理站审批并统一颁发聘书;二是建立财务人员人事管理制度。对村级财会人员的配备、考核、聘任以及劳动报酬、岗位责任制等均作出明确规定,不经乡主管部门批准,不得任意调换和聘任财会人员;三是对乡村财会人员进行全面清查,建立会计人员档案管理网络,以便储备和统一调配整个乡镇的会计人员。
6、突出“严”字,定期开展财务审计。针对一些乡镇存在的财务不民主,帐目不分开等问题必须建立一整套监督机制,强化内部约束和外部监控制度。因此,首先县、乡两级应尽快建立健全农村审计组织,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审计人员,对村级财务实行定期审计、专项重点审计和不定期抽样审计相结合的审计制度,努力做到“民主评议,逐月定审,季度复审”,及时发现问题,就地解决;二是逐步建立乡村会计报表必须经会计师审签有效制度。由社会专业机制根据“两法”、“两则”等法规,配合政府财税的工作来行使社会监督职能,从而形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良好社会氛围。
7、坚持“明”字,真正做到民主理财。农村财务能否如实向群众分开公布,能否接受群众的监督,事关重大,它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整个农村的稳定,因而农村必须要实行财务分开,进行民主理财。对财务公开的时间、内容、地点,管理及效益要进行逐一规范。时间上要定期公开;地点应设在住户集中,位置显眼,群众易看到的地方;公布时,所有的帐目必须都是上级审计部门审计合格的;公布后,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的建议。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要本着实事求是,对党和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对财务公开中揭发出来的违反财经纪律的现象,要在群众进行民主评议的基础上,该纠正的纠正,该查处的一查到底。
篇9
关键词:小学美术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日益多元化,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在这一背景下,小学美术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生活教育的延伸。小学美术教学的实施一般以直接感知、实际训练、欣赏活动、探究行为等形式,通过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策略展开,普及艺术教育。在全国范围内,不同区域美术教育发展状况不均衡,部分乡村中小学校在美术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成因的分析和对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期强化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活动,担负着传承生产经验和社会实践经验、为当代社会和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任务。进入新时期以来,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石所承载的历史使命更为艰巨,成为人类未来精神文明构建的重要前提。小学美术担负着学校美术教育的重任,对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们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往枯燥、乏味的挂图式或演示式教学模式被美术教学所摒弃。教师在创设知识情境的前提下运用流媒体呈现知识,使教学目标、内容能够与学生的认知特点、生活情境等契合,从而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这成为适应时展的主流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确立和实施,需要在新时期下广大教师美术课堂教学实践的推动。
二、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1.教学形式固化
小学生对事物的好奇程度较容易下降,在美术教学中,单一的示例型教学往往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师难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现行的教学模式中,部分教师对教学目标、能力训练、作品展示等多个层面有固定的程式化流程,从而完成对不同学段、不同课堂、不同环节的多维度交织,实现课堂主题选择和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小学美术的课堂是自然,是生活。当学生置身于美术课堂中,很多光、影、色彩、图形都被隔离,失去了艺术的源泉。教学模式的固化在一定程度上以标准化的模式推动了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进程,而不可忽视的是这一模式对学生创造力的束缚和学生审美倦怠的出现。
2.师资力量单薄
新世纪以来,我国三、四线城市与乡村小学美术课堂的硬件设施得到显著的提升,教育装备水平不断提升,专业的美术教室在广大的小学中出现,解决了美术教学中的硬件问题。然而美术教学中的软件问题要靠教师的软实力以艺术浸润的形式解决。部分偏远地区小学存在美术教师由文化课教师兼任的情况。可喜的是部分地区开展了特岗教师计划,并在其中加大了对小学美术教师的岗位设置,通过政策的利导鼓励教师长期留教。
3.数字化应用不足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受限于空间或时间,在效果上与自然情境相比有所欠缺。随着小学美术教学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装备水平和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美术课堂数字化革新得以实现。传统意义上的电子白板和新型的交互式电子白板多以PPT为主要呈现形式,难以完美解决示范性的技能教学、感性知识的说明和印证、教学内容全真模仿、学生审美感受的培养等问题。
4.课堂创新能力不高
小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成长过程中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其更容易接受宽松、友好的学习氛围。部分教师在课堂气氛营造上存在不足,严肃、紧张的课堂氛围会导致学生自身创新思维发展的限制。同时,部分小学美术教师对学生作品的认知存在差异,导致其对部分创意作品的评价略显偏颇。
三、提升小学美术教育实践水平的有效策略
1.构建新时期的师资队伍
新时期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应以高素质的美术教师队伍建设为己任,不断增强小学美术教师的历史使命感和职责感,将美术教育的岗位行为和新时期基层党建的要求相结合,以新的理念、新的要求,为区域教育发展助力。同时,有关部门应以改善基层小学美术教师的工作条件为目标,以提升小学美术教师的政治思想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为手段,使其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
2.以信息技术能力拓展课程资源
教师应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拉近生活与课堂的距离,使美术课堂教学还原、呈现生活,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在共享层面的运用,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如,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应用微课。教师作为微课课程的研发者,通过整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提升个人能力。以微课为平台,可以完成教学模块的交流,完成对课堂更深层次的理解、驾驭,为自我研究型教师的发展提供了最优途径。
3.区域的集团化办学打破教育不均
集团化办学能够把优秀的教师和先进的教育思想带给学生,用师资的调配或对标培训弥补乡村小学美术教育的缺憾。同时,集团内部可以通过资源共享将优秀的课程作品共享给广大小学美术工作者,拓展教育培训的外延,有效地让农村地区、偏远地区的小学美术教师对学生美术天赋和兴趣有更为精准的认知。
篇10
1、财经观念淡薄,隐瞒漏报收入。村账乡管后,有些村干部认为全部收支均交由经管站报账、管理,限制了其资金使用的自由,所以为了逃避监督,而设置账外账,滥支滥用。如某镇部分村将收取的社会抚养费等不入账,用于各种支出;某村将收取的修路捐款4万元放置账外;还有的将承包收入直接抵扣支出,不入账反映。
2、非生产性开支过大。由于现行没有文件和法规对村级财务的招待费等非生产性开支进行规定,一些村干部由于素质不高,“动则请车,吃则上档”,到乡政府开会都是请车来回,吃请时要到有一定档次的酒店才显得不失身份,加之现在发票管理不严,许多娱乐消费都是用餐饮发票或开具商业零售发票报账,租车费用采取定车记账,一次结算,一年来到底有多少是真实的招待费、请车费等非生产性开支谁也说不清楚,容易给某些村干部以这些名义套取现金,中饱私囊。
3、内控制度执行不力。村账乡管后,村委会只设一名报账员,开票、收款、报账均由一人负责,收支票据交由经管站做账,而经管站人员只负责做账,由于不清楚各村的真实情况,对票据的真实性不能进行审核,交多少票据做多少账,容易造成收入记往来、往来不销户,往来款项越滚越多的现象,瞒报收入、虚报支出,私人借款数额增长且不按时归还、账物不相符的现象也会时有发生。
4、专项资金得不到专款专用。由于部分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负担逐年减少,可用财力缺乏,故有些村委会往往克扣、截留上级拨入的各种专项资金,如农业开发资金、救灾扶贫资金、水利建设资金等,甚至有的专项资金本身就是通过关系争取来的,那就堂而皇之地用于弥补财务支出不足,加之乡经管站人员不清楚村委会各种专项资金的使用项目,部分专项资金不能专项使用,资金使用效果不明显。
5、财务公开制度得不到落实。村级财务公开制度是接受群众监督的一项重要制度,但有些村一年难得几次公开财务,有的对群众关心的收入和支出项目只写一个数字,具体情况不予公开,如有的村征地款上百万元,但对征地单位、征地数量、金额、补偿分配方式等都不予公布;有的借机多报、虚报补偿项目,将补偿费用据为己有,造成群众上访事件,得不到群众的有效监督,民主理财形同虚设。
6、村级财产管理不善。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中期,各地全面发展乡村企业,“村村点火、处处冒烟”,有些乡村企业发展壮大,但大部分企业由于缺乏科学论证,加上经营管理不善,到后来均已倒闭,留下了巨额的债务和废旧的厂房、设备,但就是这些废旧的设备最终也由于管理不善,偷的偷,丢的丢,不终何去。某村原办的两企业数十万的设备由于人事更替,几经折腾,厂房倒塌、设备“蒸发”。
上述现象,不仅坑害了一些村级干部,而且损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疏远了干群之间的关系,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深化认识、端正态度。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提高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理解有关财经纪律,提高依法理财的意识,村主任要对本村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既要当好家,更要理好财、增强依法行政的意识。
2、健全制度、狠抓落实。要加强“财务集中核算”的管理机制建设,建立村级“收支两条线”、统一票据管理的制度,乡政府要根据不同区域和实际情况对非生产性开支作出规定,乡经营站要加强对村级财、物核对,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实行民主理财,凡有利于改善干群关系,有利于勤政廉政,有利于农村政局稳定的工作,都应全方位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使这项工作走上制度化、法制化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