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16 16:32: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双减政策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自从教育部推出双减政策后,相关的培训机构受到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以补课为主的教育机构基本都关门了。那么,双减政策可以上兴趣班吗?现在学生课后培训除了补课之外,也有不少人参加各种兴趣班,比如钢琴、画画等,那么这些培训课会有影响吗?
双减政策可以上兴趣班吗 双减政策影响孩子上兴趣班吗? 可以上兴趣班的,文件讲的是取消学科辅导类的校外培训,其他兴趣类的培训不会受到影响。
以后,因为校外学科辅导类的取消,孩子课外的多了,必然会有更多的家长倾向于给孩子报兴趣类的培训。从这个角度去想,取消学科类的校外培训机构,反而是有利于各类兴趣类的校外培训机构。此消彼长吧。
以上就是关于双减政策能不能上兴趣班的介绍,大家可以了解下,从规定中得知兴趣班是不在相关政策中的,因此这些培训课没有影响。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碳税 贸易进出口 机制 路径
碳税的征收是制约我国部分高耗能出口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也是优化国际能源配置的内在要求。本文在研究碳税对出口商品影响的基础上,从碳税与贸易进出口的双向影响机制出发,探讨促进我国的贸易进出口企业发展的政策路径。
碳税对贸易进出口的影响
(一)碳税对贸易出口商品价格的影响
碳税主要是指发达国家为了节能减排而对进口的商品征收碳关税,为了更清楚地衡量碳关税对贸易出口商品的影响,从贸易出口商品的整体出发,将出口商品抽象为一种综合性的商品,既包括中间投入的商品,也包括人们最终消费的商品。碳税的征收导致部分贸易出口商品的离岸价格上升,相当于这类商品的潜在供给曲线右移。而由于我国对外贸易企业与海外厂商之间存在长期的合作关系,导致对于商品离岸价格上升并不敏感,而进口国家的商品市场基础上处于完全竞争状态,促使购买者对商品价格的上升较为敏感,小幅度出口商品价格的上升,会使得我国出口商品的需求量呈下降趋势。面临发达国家征收碳关税的困境,我国的贸易出口企业主要通过降低出口价格来缓解国外消费者对于商品价格的敏感问题。
(二)碳税对贸易进出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2012年10月我国进出口总额为3190.95亿美元,其中进口为14352.44亿美元,出口为1755.71亿美元。2001年,我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为6.13亿吨,此后逐年上升,到2008年我国出口贸易隐含的碳排放量高达16.368亿吨,其中2009年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导致我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出现下降的趋势,仅有12.7亿吨,而2010年又开始上升达到了16.61亿吨。目前,碳税的征收主要在发达国家中进行。20世纪70年代以来,丹麦、瑞典、挪威、芬兰、日本等发达国家先后对商品征收碳税,尤其是针对能源产品,这将导致能源产品的生产由征收碳关税的国家转移到未征收碳关税的国家。1992年,丹麦成为第一个对家庭和企业同时征收碳关税的国家,税率是14.3美元/吨二氧化碳。荷兰在1995年对二氧化碳税率为25美元/吨二氧化碳,当时芬兰的税率为7.0美元/吨二氧化碳,瑞典的税率上调至38.8美元/吨二氧化碳和9.5美元/吨二氧化碳(前者是普通税种,后者主要是工业税种)。
从发达国家的碳税税率来看,税率较高的国家导致大部分工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下降,将二氧化碳排放由税率高的国家向低的国家转移,但是从长期的效果来看并没有起到减排的作用。发达国家为了维护本国企业的利益,对进口商品征收碳关税,增加了出口国家的成本,降低进出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碳税的征收需要全球共同参与,防止片面的碳税征收扭曲部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碳税对贸易进出口产品结构调整的影响
碳税的征收导致贸易条件恶化,影响了贸易进出口产品的产品结构。我国的碳密集型进出口产业所在出口总量的比重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取而代之的是低碳产品。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可知,我国的炼焦煤、其他烟煤、焦炭及半焦炭、生铁及镜铁、铁合金、废钢、未锻造的锌及锌合金、阴极射线管显示器等出口商品的出口额呈较为显著的下降趋势,尤其是废钢、阴极射线管显示器、未锻造的锌及锌合金、炼焦煤。其中废钢出口的量值出口量下降的最快,在2012年1-10月仅出口了22吨,较上一期同比减少了96.4个百分点;其次是阴极射线管显示器,在2012年前10个月共出口2万吨,同比下降了87.6%;未锻造的锌及锌合金位于第三位,在2012年1-10月共出口了84吨,较上一期同比减少了85.1个百分点;炼焦煤出口的下降趋势也较大,在2012年前10个月共出口100万吨,同比下降了71.2%。
由于碳税的征收,虽然导致了我国很多工业原料及产品的出口量大量下降,但是丝毫没有影响到我国进出口贸易的顺差优势。在部分出口商品贸易量下降的同时,也有很多商品的出口呈上升趋势,如菜籽油和芥子油、玉米、氯化钾以及硫酸钾等商品。尤其是氯化钾以及硫酸钾这两类商品,截止至2012年10月,本年度氯化钾共出口18.58万吨,累计销售金额为92256千美元,累计数量同比增长了607.8个百分点,金额同比增长了816.7%;硫酸钾共出口935吨,累计销售金额达696千美元,数量同比增长了140.7个百分点,金额同比增加了478.1%。菜籽油和芥子油这两类商品的出口量增长速度也较快,截止至2012年10月,本年度菜籽油和芥子油共出口5494吨,累计销售金额为9036千美元,累计数量同比增长了98.4个百分点,金额同比增长了84.6%;玉米共出口25.02万吨,累计销售金额达98378千美元,数量同比增长了89.4个百分点,金额同比增加了118.2%(国研网对外贸易数据库)。
(四)碳税对贸易进出口企业分工的影响
发达国家碳税的征收改变了国际贸易的分工格局,将高耗能、高污染和高排放的企业转到发展中国家,进而产生了“产业空洞化”现象。随着全球气候的进一步恶化及低碳发展的迫切要求,国际贸易的分工仍存在较多问题,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改变了贸易进出口企业的分工,究其原因主要是碳税的征收影响了各个国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了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及贸易进出口企业的分工格局。在碳税征收中,各个国家通过反复的博弈来调整贸易进出口企业的分工,通过碳税征收的比较优势来优化进出口企业的分工格局。需要注意的是,这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低碳的问题,碳税作为一种新型的贸易税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二氧化碳的排放。
贸易进出口对碳税的影响存在双重性
根据碳税对贸易进出口的影响机制分析可知,碳税对贸易进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碳税对贸易出口商品价格、贸易进出口企业核心竞争力、进出口产品结构调整、进出口企业分工等方面。由此可见,碳税对贸易进出口的影响日趋多元化,或者说碳税以不断深入到国际贸易进出口企业内部结构优化。与此同时,碳税也往往受到贸易进出口的影响。贸易进出动对环境的影响存在双重性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贸易进出口可以提升贸易产品或技术的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全球环保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低碳经济的不断深化;二是贸易程度的加深会使能源利用增加,会使CO2等温室气体的排量增加,这样难免会给环境带来污染。因此,碳税政策也会受贸易进出口水平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具有双重性。具体而言,贸易进出口对碳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贸易进出动造成一定程度的碳泄露,抑制了碳税政策的有效性
开放性的贸易进出动通过市场机制来维护贸易中的均衡状态,而碳税的征收会打破原有的贸易均衡状态。在应对全球环境恶化的背景下,部分发达国家采取了碳税、排放限制以及交易等措施来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而很多发展中国家还未有能力采取类似的措施。从短期来看,局部性的碳税征收,增加了该区域的企业成本增加,引致该区域碳税排放减少;与此同时也降低了该区域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造成碳密集企业从这些区域转移出来,转向未征收碳税的国家。碳密集企业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非但没有起到减排的效果,而由于碳技术的薄弱极有可能增加单位产品碳的排放量。通过贸易进出动来均衡各个区域企业的碳均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碳泄露现象,削弱了碳税征收中碳排放减排的效果,制约了碳税政策的有效性。
(二)贸易进出动可能推动碳税的征收,推广了碳税政策的全球性
贸易进出动中碳关税的征收,不仅可以缓解全球环境恶化趋势,还推广了碳税政策的征收。从长期来看,碳税的全球化征收依赖于贸易进出动。臭氧层的减少和冰山融化等全球性环境变化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碳税的征收也引发了很多国际间的贸易摩擦,但是生态坏境变化的趋势要求扩大碳税的征收力度和征收范围。碳税的征收需要通过各国长期的博弈来维持进出口贸易中的国际收支均衡状态,通过进出口贸易活动来推广全球性碳税的征收。当然,当且仅当全球各国普通认同全球气候变化的收益大于征收碳税的成本时,碳税才能实现全球的推广,最终实现在贸易进出动中发挥重大作用。
我国进出口企业的对外贸易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共同应对国际贸易中碳税的征收。针对碳税征收对我国进出口企业的双重影响,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碳税的征收制约了碳密集型企业的出口。发达国家对进口产品征收碳税,给我国碳密集型企业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据相关计算可知,我国的出口商品缴纳200元人民币每吨的碳关税,2010年,我国出口商品隐含碳排放量为16.61亿吨,如果按照一半出口到征碳税的发达国家来计算,则我国进出口企业将要损失1661亿元的人民币。加重了我国碳密集型出口企业的税赋,限制了我国碳密集企业的出口。碳关税的征收实质上是发展中国家反哺发达国家的碳减排,违背了“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应当坚决抵制。
其次,碳税的征收对我国进出口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有正向的推动效应。碳税的征收主要是针对碳密集型企业,进出口企业应该考虑自身实际状况,通过优化制作工艺来提高国际竞争力,不仅起到了环保的作用,还优化了进出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国际贸易中的优胜劣汰原则要求我国进出口企业提高生产水平,碳税的征收有助于企业工艺流程的改进,在一定程度上正向地推动了我国进出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最后,碳税的征收优化了我国的出口结构。碳税的征收有利于抑制我国高耗能产品的出口,如炼焦煤、焦炭及半焦炭、其他烟煤、生铁及镜铁、铁合金等,提高传统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如玉米、菜子油和芥子油、机器设备等;这与我国外贸政策的导向相吻合,从整体上优化了我国出口产业的结构。
我国应对碳税的政策路径
(一)政府正确把握碳关税的外交环境,选取恰当时期引入碳税
国际贸易中外交环境的改变影响了贸易的正常运行,一方面我国应该明确反对发达国单方面征收碳关税的行为,另一方面需要在适当的时期在国内引入碳税,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降低单位产值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
(二)科学制定减排计划,循序渐进地调整税率
我国政府需要响应国际的减排计划,科学制定减排目标,将低碳经济的发展部署到经济发展战略中,循序渐进地调整各项税率,防止能源价格的波动给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制定符合我国国家的短期减排计划和长期减排计划,有效控制碳税的税率。
(三)完善低碳贸易目标,选择性征收碳税
现阶段我国出口产品的隐含碳排放一直很高,2010年出口产品的隐含碳排放量高达16.61亿吨。低碳贸易目标的完善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重大瓶颈,因此需要实行差异化的征收碳税,灵活选择碳税的征收对象。
针对企业而言,我国进出口企业应对碳关税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加快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利用,降低单位产品的碳排放量;其次,企业需要进行产业转移和升级,积极发展低碳产业;再次,调整我国进出口企业的能源结构,提高煤炭的使用率;最后,加快企业的结构调整,有效规避碳关税的征收。
参考文献:
1.李继峰,张亚雄.基于CGE模型定量分析国际贸易绿色壁垒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以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品征收碳关税为例[J].国际贸易问题,2012(5)
2.王玮.碳税与国际贸易的双向作用机理及我国的政策选择[J].中国经济问题,2012(2)
篇3
从业九年的董双伟天天绕着“棉花”转,对于棉花市场做了大量的分析、判断和预测,谈到今年自己的具体工作情况,他感叹:“本以为9年对棉花的研究与感情,应该更加熟悉与了解这个市场,但结果却是看似简单的市场供需分析,最后演变成了对单一政策的跟随,分析基本面的价值甚至大打折扣。”这对于一个尊重市场,以市场供需为准绳进行分析的研究员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每一天的基本工作似乎成了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
现阶段棉花政策的限制使得棉花价格的波动进一步收窄,而期货行业的信息优势、宏观金融优势、数据资讯等优势,却能为企业提供超脱于棉花之外的,更多的大宗商品金融风险管理服务,企业是否放弃这个难啃的骨头,转而投向他处呢?对此董双伟也谈到 “确实感觉到从2011年以来身边的棉纺织圈的企业朋友离开这个行业的越来越多,或者说没有离开的也渐渐对棉纺织实体经营的兴趣大减,更多的进入到了期货等金融虚拟领域,而且这个份额还在继续呈现扩大之势。”
做期货是一件高风险、高收益、及其刺激神经的获益方式,需要专家级的服务和指导,在掌握金融操控方式的同时还必须要对行业和市场有足够深的了解和认识。董双伟在首创期货工作九年时间,服务了许多有做棉花期货需求的客户,可是今年在棉花市场整体不好的环境下,也让他流失了一些精心辅导的客户。
篇4
5月1日起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的主要内容是“双扩”
史耀斌在介绍相关情况时表示,从2016年5月1日起,我们国家将要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主要内容是“双扩”:
一是将试点范围扩到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实现增值税对货物和服务的全覆盖,试点完成后营业税将退出历史舞台。
二是将所有企业新增不动产所含增值税纳入抵扣范围,比较完整地实现规范的消费型增值税制度。
史耀斌强调,全面推开营改增改革,是本届政府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减税,按照测算,2016年减税金额将超过5000亿元。全面推进这项改革有利于拉动经济,特别是在当前许多行业、企业出现经营困难的情况下,有利于给企业增加活力,给经济增加动力。我们把它称之为用政府收入的“减法”,换取企业效益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乘法”。
营改增政策取向是创新驱动的“信号源”
史耀斌在介绍相关情况时表示,营改增是创新驱动的“信号源”,政策取向在于突出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研发等生产业发展。
史耀斌指出,营改增更有利于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这次全面推开营改增的政策取向,突出了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研发等生产业发展,可以有力促进产业分工优化,拉长产业链,带动制造业升级。也可以说,营改增是创新驱动的“信号源”,也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大“助推器”。
史耀斌进一步指出,营改增通过统一税制,贯通服务业内部和二三产业之间抵扣链条,从制度上消除重复征税,使税收的中性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这有利于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对完善我国财税体制有长远意义。从当前看,这会为更多企业减轻税负;从长远看,必将会利国利民。
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是改革的一项目标
史耀斌在介绍相关情况时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全面实施营改增,要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这是改革的目标之一,也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
四营改增的各项准备工作进展顺利
汪康在介绍相关情况时表示,营改增的各项准备工作进展顺利。这次营改增与以往相比,涉及到的试点企业有1100多万户,是原试点企业户数的7倍还多,试点企业的税收规模超过19000亿,是原试点企业的4倍多,减税规模5000多亿元,减税的力度也是空前的。
汪康指出,目前,各项准备工作进展顺利,已完成了准备工作量的80%。为了给纳税人提供优化的办税服务环境,便捷的办税方式,国家税务总局采取了六个方面十五项措施。宣传培训工作正在进行,税务系统40多万税务干部的培训已基本结束,对企业的培训正在进行当中。我们要确保所有的企业都懂政策,会开票,能申报。确保所有企业5月1日能顺利开票,6月1日能顺利申报,也确保行业税负只减不增,请广大纳税人放心,请社会各界放心。
全面推开营改增对结构性改革和稳增长有四方面作用
史耀斌、汪康共同回答了记者关于全面推开营改增对结构性改革和稳增长的作用到底有什么影响的问题,指出全面推开营改增对结构性改革和稳增长有四方面作用:
第一,全面推进增值税改革,实行营改增能够发挥良好经济效果。全面实施营改增,也就是实行“双扩”:第一个“扩”是把所有的行业,比如房地产业、建筑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全部纳入营改增的范围。第二个“扩”是把企业新增不动产所含的增值税纳入抵扣范围。这样两个扩大就使增值税变成了一个全链条,5月1日实施之后,在中国所有的行业、所有的企业都统一实行增值税的税收制度和运行机制,所以再没有重复征税的因素存在了。
第二,所有的企业和行业全部都实行了增值税,而增值税是对增值的部分进行征税,不仅仅消除了重复征税,充分体现了增值税税收中性的原则,有助于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避免企业因为税收来扭曲自己的经济行为,有助于经济结构的优化。
第三,全面实行营改增是一次减税的行为,是对所有企业和行业都实行减税。预计全年要减税超过5000多亿元,这对企业来讲是一个非常利好的消息,有助于经济稳增长。
第四,实行全链条的增值税制度,对于增值税的政策制定,对于增值税征收管理都有非常积极的效果,有助于简化增值税税收政策和征收管理的相关安排。
从这四个作用可以看出,从稳增长来讲,由于实行了减税,促进了企业发展。从避免重复征税来讲,充分发挥税收的中性作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可以推进结构优化。全面推开营改增,对经济改革、稳增长和结构调整的积极效果必将显现。
个人二手房交易在税收负担上保持基本稳定
汪康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个人二手房的税收问题涉及千家万户,大家都非常关注。我们配合财政部在研究个人住房征税问题时,也是非常审慎的。归纳起来是两个字:稳定。有两层意思:
一是个人二手房的交易在税收负担上要保持基本稳定。过去二手房营业税的征税政策和免税政策这次都平移过来了,过去征营业税5%,现在改为增值税还是5%。过去的5%时,如果房价是100万元的话,100万乘5%,交5万元的营业税;现在如果房价还是100万元的话,是100÷(1+5%)×5%=47600元,少交税2400元。相当于原来营业税负担是5%,营改增以后的税收负担是4.76%。过去100万是含税价,现在增值税按照不含税价来征税,税基不一样,所以个人营改增以后交易二手房税负没有增加,而且还略有降低。
二是这次营改增以后,个人在交易二手房,包括在办理二手房产权证的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税收问题及办税的流程,办税的场所,都保持不变。国家税务总局经过认真的研究,个人的二手房交易,以及自然人二手房出租,仍然委托地税部门来代征、代开发票,原来怎么申报的还是怎么申报,原来填什么表,在哪个地方办,一切维持基本不变。
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的三方面措施
史耀斌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面实行营改增,同时提出要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如何保证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归纳一下,我们从两大方面来落实:
第一方面,在试点方案的设计上,首先必须保证制度的设计体现只减不增的内涵。
第二方面,政策执行方面,包括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在内所有财税干部,帮助培训企业的财务人员,理解好这次营改增的政策,不折不扣地全部落实到位。
第三方面,汪康补充指出,要把政策落实好,确保只减不增,还需要广大的企业和财税部门来协同努力。要执行好增值税的政策,因为增值税除了特殊规定以外,一般是凭发票抵扣税款的,如果企业决策不好、操作不好,也有税收风险。本应该是减税,由于你没有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你没有很好地适应税制改革的要求调整经营模式,你也可能税负没减甚至增加了。
个人住房转让政策没有做任何变动
史耀斌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不动产纳入进项税抵扣范围,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对个人来讲,住房转让的政策这次没有做任何变动。对于企业来讲,不动产进项税可以抵扣的政策实施后,企业不会单纯为了抵税而购进大量不动产。
消费型增值税制度改革将产生五个方面利好
史耀斌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消费型增值税将产生五个方面利好。消费型增值税对经济、财税改革最大的好处是消除了重复征税,不管是动产还是不动产,不管是原材料还是半成品,都可以作为进项税抵扣,因此,会产生五个方面利好:
有利于降低企业税负;有利于促进结构优化;有利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经济增长;有利于财税改革和完善税制,为今后税收立法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纳税地点变化的三点解释
汪康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提出了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纳税地点变化的三点解释:
第一,建筑业纳税地点有变化。过去建筑业在营业税的时候是在项目所在地按3%征收,在哪儿搞项目就在哪儿交。现在增值税是在机构所在地纳税,机构在哪里就在哪里交。
第二,在机构所在地征税的应对措施。我们在制度上、征管上也做了一些安排,尽量使税源保持稳定,不要有大的变化,采取的办法是在工程所在地预征,回去以后再计算应纳税额,这样就基本保障了原来工程所在地的利益,所以税源是基本稳定的。
篇5
关键词:低碳经济;两型社会;现状;设想
一、引言
近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河北在经历了过去若干年的长期经济高速增长后,面临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任务。近年来,中央强调“以人为本”走科学发展之路,建设和谐社会和两型社会,其实是在中国强劲增长动力之上增加一个平衡器。对于过分依赖煤炭、工业偏重、环境容量有限、环绕京津的河北而言,要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就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变唯gdp论的驱动模式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来抓。发展低碳经济,正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路径和必然选择。
二、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与实践
(一)英国。低碳经济的先驱英国早在2003年就率先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2005年英国建立了3,500万英镑的小型示范基金。2008年英国颁布了《气候变化法案》,承诺到2050年将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60%的长期目标。2009年4月布朗政府宣布将“碳预算”纳入政府预算框架,使之应用于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并在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产业追加了104亿英镑的投资,英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公布“碳预算”的国家。2009年7月15日,英国政府公布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
(二)欧盟。欧盟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整体水平较高。欧盟碳市场(eu ets)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交易体系,该市场目前不同类别的碳价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具参考价值的碳交易市场价格。欧盟通过碳交易实现两个目标:一是促进私营经济参与低碳转型;二是借由交易盈利为欧盟发展世界领先的碳技术筹措资金。欧盟还实施经济与技术援助在内的项目目标式战略,如积极支持清洁能源项目建设。2010年11月10日欧盟委员会出台一份新的能源战略——《能源2020》,拟在重点能源领域实施更加细化的行动计划。
(三)美国。美国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也一直在暗自发力。美国政府的举措可分为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其中新能源是核心。2009年《美国复兴和再投资计划》、《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2009年美国绿色能源与安全保障法案》和《美国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的均旨在加大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美国在新能源、低碳技术等方面的大力投入,世人有目共睹。
(四)日本。日本作为亚洲低碳经济的倡导者,也在不断坚定着低碳发展的步伐。2007年6月,日本内阁会议制定《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确定了综合推进低碳社会、循环型社会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建设目标。2008年5月,日本环境省全球环境研究基金项目组了《面向低碳社会的12大行动》,其中对住宅、工业、交通、能源转换等都提出了预期减排目标,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和制度支持。同年6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提出了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政策,即著名的“福田蓝图”,这是日本低碳战略形成的正式标志。2009年4月,《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政策草案出台,旨在通过实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措施,强化日本的低碳经济。
(五)韩国。韩国2008年9月制定了《低碳绿色增长的国家战略》,明确了2009~2050年的低碳绿色增长总目标。以此为主轴,立法机构负责描绘法律框架,2010年4月14日公布了《低碳绿色增长基本法》;行政部门制定了阶段计划,韩国环境部新设“温室气体综合信息中心”,推行一项旨在到2012年前达到年均能耗下降1%~6%的计划;科研部门发展绿色技术及其产业,外汇部门发展“旅游”等货币资产项目。
(六)印度。印度是cdm项目大国。印度在《京都议定书》还未生效的时候,就看好并着手cdm项目,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管理cdm项目开发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发展cdm项目的政策。目前,印度在利用cdm机制方面走在了发展中国家的前列。此外,印度还通过各种途径致力于国内的减排行动,包括对煤炭征收碳税为清洁能源提供资金支持。
(七)巴西。巴西政府以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热带雨林为出发点,结合农业和能源产业发展新能源替代产业。如,成立了一个跨部门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总统府牵头、14个政府部门参加,负责研究和制定有关生物柴油生产与推广的政策与措施。目前,全巴西境内27个州,有23个州建立了研发生物柴油的技术网络。金融支持政策是巴西政府出
手的另一项拳头措施。国家银行推出各种信贷优惠政策,为生物柴油企业提供融资;央行设立专项信贷资金,鼓励农户种植甘蔗、大豆等作物,满足原料需求。除此之外,巴西政府还大力号召和推动国民的低碳生活方式。
三、河北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河北发展低碳经济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地理位置优越。河北省处于我国第三经济增长极“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腹地,同北京、天津构成了闻名遐迩的“金三角”。借势京津辐射优势,构建河北低碳经济区,具有获得国家战略支持的良好前景。
(二)资源禀赋良好。河北省蕴藏着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资源,是改善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资源基础。
(三)前期基础坚实。为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河北自2007年开始实施“双三十”工程以来,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取得新突破。在发展新能源方面,河北已经投产的风电装机规模居内蒙古和吉林之后,排名全国第三;在光伏发电领域,河北省也走在了全国前列;保定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并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集群,构成了建设低碳城市的良好基础,2010年7月国家发改委确定保定市为首批开展低碳工作的城市试点之一;以“生态科技”、“创新”为理念的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目前已经进入全面开发建设阶段,作为当今世界四种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之一,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的建设同样有助于低碳经济在全省范围内的崛起;河北在建筑节能方面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全省大部分城市新建建筑80%达标,唐山市新建建筑100%达到节能标准;在“节能减排”方面,河北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2009年河北省经济工作会议把加快建设唐山新能源汽车、张承千万千瓦级风电、保定中国电谷、宁晋晶龙等新能源产业基地作为2010年重要经济工作之一,为河北省的经济低碳化发展确定了方向。
但是,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动态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当前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仍面临许多现实挑战。一是缺乏有效激励机制,政策支持体系还不完善,尚未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和金融系统支持机制;二是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能源需求呈快速增长态势,碳增长是刚性的,短期内跨越资源、能源瓶颈约束是主要难题;三是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将是长期制约因素;四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低碳技术研发能力有限是最大制约;五是河北工业特别是钢铁、装备制造和石油化工等重化工业比重偏高,“高碳”产业特征明显,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比重偏低;六是低效企业众多,单位能耗偏高,要彻底淘汰这些落后产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尚需时日;七是高耗能的基础设施、机器设备以及个人大件耐用消费品在河北占有大比重,短期内改造很难,从而导致高碳排放锁定,构成潜在风险;八是人们低碳消费意识尚未普遍形成。
四、发展河北低碳经济的设想
借鉴与参照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与实践,立足河北现状,积极寻找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对河北今后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第一,明确低碳发展战略。战略是行动的指南,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行动的总体安排。将低碳经济发展作为重点纳入全省总体发展规划,制定低碳经济的全面方案和行动路线,形成一个可操作性强的低碳经济发展蓝图。同时,将二氧化碳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列入“十二五”规划中,以制度形式来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努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模式的低碳转型。
第二,细化低碳支持政策。细化政策支持是落实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有助于形成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因此,需要省人大专门委员会、省有关经济、环境保护和税务等部门密切协作,探索建立适应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制度体系,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为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制度支撑。
第三,开发低碳居住空间。加强建筑节能技术和标准的推广,开发低碳住宅已势在必行。建议引入能效标准和标识制度;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加大标准的检查、执行力度;鼓励能源服务公司对既有高耗能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推进建筑节能材料的产业化发展。
第四,构建低碳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城镇应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控制私人轿车无节制增长;加快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和城际高速铁路,形成立体化交通体系;不断提高强制性的汽车燃油效率标准,促进汽车改善燃油效率;同时,大力发展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
第五,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培养居民“碳中和”理念。通过对“碳中和”这一理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分解和对低碳生活方式的大力提倡,可以使人们深刻了解到生活中习惯和细节的改变可以起到减少碳排放、促进碳中和的作用,拥有越来越
重要的环保意义。每一件生活用品,大至家电小到玩具、书籍和摆设,都有无穷的改进空间,投入智慧就意味着减少每一个环节的碳排放。个人的积极行动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就可汇聚为行为减碳的威力,对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意义重大。
第六,先行试点示范,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在低碳转型的方向下,为了改革过程不可逆转,同时使改革不确定性所引起的风险是可承担的,应当坚持渐进式改革的路径,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路径。可以选择一个或者几个特定的地区或行业来先期试点,先在局部取得经验,再逐步扩大,最后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改革经验。
五、结语
没有人会反对增长,因为这是繁荣和福祉的基石,需要调整的是增长方式。置身在一个有限的世界,告别“竭泽而渔”的野蛮增长,倡导低碳转型,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对我们过往所保持的唯经济发展单一维度评价体系的深刻反思,也是为了迈向更为人道和可持续的增长轨道,必将成为影响未来若干年河北增长后劲的重要因素。
主要参考文献:
[1]如明.发达国家温室气体减排策略[j].中国科技投资,2006.7.
篇6
关键词:循环经济 碳贸易 环境保护
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京都议定书》机制短期内在给我国清洁能源产业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在传输利用大气资源有偿性的市场信号。从长期看,协议有关规定不是解决温室气体的万能方案,不能约束个别国家推出协议,甚至为部分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非合理碳贸易提供不正当激励,我国应着眼长远和自身环保约束,更加注重环保技改和资金投入,加快发展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国际碳排放贸易与各国利益分配
《京都议定书》引入了以联合实施(JI)、排放量贸易(ET)和清洁开发机制(CDM)为核心的“京都灵活机制”,同时拟订了“土地利用变化、造林和改善农田管理”等措施增加吸收二氧化碳量来抵消本国碳排放指标的协议框架。根据《京都议定书》“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率先承担先减限排、多减排义务,技术能力差、经济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暂时没有减排责任。《京都议定书》为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规定了具体且有法律约束力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实施进程见表1。
《京都议定书》确定的联合实施(JI)、碳排放贸易(ET)和清洁开发机制(CDM)三种域外减排机制引起国际社会积极关注。域外减排机制的核心在于,发达国家可以通过这三种机制,在本国以外取得减排的抵销额,从而以较低成本减少排放量。碳排放贸易无疑是《京都议定书》机制的核心,域外减排机制规定了成员国一种独特的市场交易―碳贸易。2005年2月协定生效后,二氧化碳排放作为一种商品可以在缔约国之间进行自由买卖。碳贸易的实质就是向人类生存的环境补充氧气,以对抗全球工业和其他产业从大气中获得氧气、产生一氧化碳的消耗过程。市场交易中如果一国排放量低于条约规定标准,则可将剩余额度卖给完不成规定义务的国家,以冲抵后者的减排义务。
目前发展中国家并未承担减排义务,对这些国家企业,通过减排额交易,结合CDM项目,能够获得发达国家提供的技术、资金和投资,进而发展本国环保技术。CDM项目合作行业范围广泛,涉及到电力、燃料、林业等各种可以提高能源效率或者利用可再生能源的企业。目前我国减排技术比较落后,劳动力也相对便宜,已经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实现减排计划的目标国家。《京都议定书》1-2承诺期内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是有利的,但长远发展不确定性因素及压力会逐步加大。《京都议定书》表面上是环境问题,实质是经济、能源、政治问题,是环境与经济增长方式及能源增长效率的综合问题。发达国家通过碳密集产品和高能耗项目向我国转移,未来数年,产业大规模转移带来的负面效应将制约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
自由贸易体制的碳排放贸易与环境保护相关性分析
环境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不同环境标准意味着环境要素的禀赋程度不同。H-O理论分析根据各国要素禀赋不同,一国应出口本国富裕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受环境因素制约,将环境作为其中重要生产要素,同时认为环境监管不严、环境保护宽松的国家为环境要素富裕的国家;环境监管严格、环境保护高的国家为环境要素稀缺的国家。要素禀赋引入两种要素:环境和劳动力或技术。假定符合H-O理论前提,生产两种商品:密集使用环境要素的高污染产品;密集使用劳动力或技术的低污染产品。
环境要素禀赋的不同,影响了两国产品竞争力。甲国的高污染产品由于环境要素富裕,获得比较优势,将扩大高污染产品的出口;乙国的高污染产品由于环境要素稀缺,处于比较劣势,将减少高污染产品的出口。显然,不考虑环境成本因素,依赖环境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对于碳贸易活动本身就是不利的。实际生活中碳贸易必须考虑环境标准与成本,实施环境监管及保护,对于碳贸易影响尤其重要。
环境保护措施对贸易影响分析
实施环境监管及保护措施对各国贸易的影响,对小国而言,作为世界市场价格的接受者,由于实施环境监管及保护,生产要素从高污染产品转向低污染产品,高污染产品生产下降,低污染产品的生产上升。对于具有比较优势能够进入国际市场的低污染产品,不仅有利于小国贸易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国内环境质量的改善。
对于大国,由于实施环境监管及保护,高污染产品生产下降,低污染产品的生产上升将导致国际高污染产品价格上升,低污染产品价格下降。大国作为世界市场价格的主导力量,其低污染产品的较低价格竞争力将引导世界范围实施环境监管及保护,对于碳贸易具有良性作用。当然,如考虑各国消费者对污染产品的不同偏好时,发现环境良好也会通过改变各国贸易产品比较优势进而引导该国贸易产品结构。
分析表明:环境成本作为生产成本的重要部分,通过环境标准差异来实现影响资源禀赋、技术、资本、基础设施和宏观政策环境的比较优势,环境因素通过影响成本而对碳贸易产生影响,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有效的。
环保制约对我国参与碳排放贸易的启示
理论上在经济与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密切相关制度安排下,一个经济体的减排会对其它减排或没有减排的经济体产生福利影响。当边际减排成本较高国家从边际减排成本较低国家购买排放份额时,清洁发展机制(CDM)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减排成本。国际碳排放贸易能降低减排成本,与“地点灵活性”密切相关。“地点灵活性”在很多区域产生作用,在允许全球排放贸易时,所有国家都争取设定有利排放上限并作为排放份额的买方或卖方参与国际市场。
我国排放技术基点低,在我国完成减排成本也比较低。我国参与碳排放市场似乎是合适的,对自身环境建设也有利。但我国参与碳排放贸易仍须慎重,如果过多介入交易市场,接受发达国家技术和资金,可能在未来谈判中被发达国家制擎,要求我国承担更多减排责任。
《京都议定书》生效后,下一轮减排谈判已经开始,我国在此轮谈判中利益问题将受众多因素制约。根据《京都议定书》“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作为发展中国家没有减排义务,为我国赢得10多年较好发展时间。研究结果担忧后京都时代,即第三个承诺期到来时,鉴于我国碳贸易不加约束造成国际产业转移带来温室气体排放数量快速增长,发达国家要求我国参与温室气体减排或限排承诺的压力将与日俱增。利用《京都议定书》1-2承诺期对发展中国家无减排义务的有利安排,我国应慎重参与国际碳贸易,在合理有效利用碳贸易带来技术与资金转移前提下,重点加快后期谈判中碳贸易与本国环境保护协调机制的建设。
循环经济条件下我国碳排放贸易与环境保护协调策略
合理处置市场机制与政府作为的双效作用
《京都议定书》建立在市场规则的“灵活机制”值得我国在参与碳贸易过程的注意,政府应当在碳贸易与产业转移中有所作为,防止陷入市场机制过分侧重短期利益而陷入长期环保压力的困境。《京都议定书》最重要的结构性创新是建立了多种以市场配置为主导的新机制。利用市场力量来决定如何及在何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即允许发达国家间通过贸易排放额度来实现减排目标,以保证最经济的减排选择;清洁发展机制(CDM)则从市场作用鼓励发达国家排放者通过诸如投资于清洁能源项目等方式来参与发展中国家的排放量;允许国家之间转让或联合最初规定的排放限额数量(欧盟通过排放额度联合使用,形成单一跨国排放目标),从而调整在《京都议定书》中的目标。
构筑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从全球利益角度《京都议定书》符合全人类整体发展需要,中国的国际责任和自身利益都要求尽快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和政策环境。经济与环境问题的协调,根本上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改革开放20多年,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增长格局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路径相似,都是以资源消耗为动力、以严重污染为特征、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循环经济与可持续理念证明此类模式有悖经济规律,我们需要一个可持续的、兼顾人类全体利益的和谐发展,而非满足一国利益的、摧毁环境为代价的、自杀式的发展。
协调社会价格体系与生产成本的约束机制
建立循环经济面临诸多制约,主要是价格障碍和成本障碍。循环型生产环节效益来源,一是废弃物转化为商品后产生的经济效益,二是节约废弃和排污成本。目前普遍存在原材料价格障碍和循环过程成本障碍,使循环经济效益难以体现。因此,要加快构筑社会价格体系,政府通过有效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通过市场资源配置机制来引导国际技术与资金进入循环经济产业,从而初步解决影响循环经济的价格障碍。同时环保管理部门通过提高排污标准和制定消费环节废弃物收费标准,以环境监管约束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废弃成本与排污成本,初步解决循环型生产环节的成本障碍。
有效处理国际产业转移与国家能源结构调整关系
清洁发展机制(CDM)在引导技术与资金大规模流向发展中国家有巨大潜力,短期内我国参与国际碳贸易仍有一定实践意义。但发达国家把碳密集产品和高能耗项目向我国转移过程中,对我国提出巨大挑战。我国能源贫乏且结构不合理,能源技术和设备落后,能源利用效率不高。按照循环经济我国当前重点是调整能源结构,从“两高一低”(高投入、高排放、低产出)向“两低一高”(低投入、低排放、高产出)转型。循环经济要求最大限度地将废弃物转化为商品,降低废弃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相应就减少污染治理投入和环境监管成本,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处理碳贸易与调整能源结构的关系,必须把握循环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前提。
参考文献:
篇7
根据区委的统一要求,今天召开全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3月26日下午,区委书记焉再鹏在全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科学分析了我区形势,深刻阐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内涵丰富、任务明确,针对性强。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动员大会,标志着我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正式启动。
一、深刻理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充分认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
当前,区委、区政府把加强环境保护,推进污染减排放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突出位置,尤其是2008年以来,市、区主要领导对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工作所作的一系列讲话和要求,更加体现了新时期我区科学发展的思想。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切实增强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1、紧密联系环保事业发展的新成就,充分认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性。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的这段时期,是我区各项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也是全区环保事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的时期。我们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环保工作,牢牢把握全区环保工作的基本情况和阶段性特征。2008年,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实现双下降,我区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年度减排目标任务。环境准入制度得以规范,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有力推进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环境保护作为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已成为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必须按照中央和省、市、区委的要求,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紧密联系环保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充分认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紧迫性。对照中央和省、市、区委要求,对照人民群众的期待,特别是面对*区环保工作的严峻形势和污染减排的艰巨任务,我们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存在着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一是环境问题突出。由于问题的多年积累,我区环保工作一直处在落后的位置,特别是工业环评及“三同时”执行率偏低,已经成为环境保护的“顽疾”。二是能力建设水平不高。全区环保综合实力仍然不强,尚未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与先进城市差距明显。这就迫切需要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切实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来进一步理清环保工作思路,把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摆出来,把最需要制定的政策提出来,高水平谋事,高效率办事,从而在污染减排、环境执法等中心工作上有新的举措、新的突破,将我区环保事业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3、紧密联系加强环保工作的现实要求,充分认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必要性。顺应科学发展的需要,环保部门被历史性地推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前沿,在这种形势下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加强环境保护,推动污染减排显得尤为重要。一要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培养过硬的工作作风。环保局的党员干部队伍,总体上是好的,但我们身上,仍然存在着知识储备不足、落实政策水平不高、工作作风不实和行政行为不规范的突出问题。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就是要提高大家的政策执行力,坚决把区委、市政府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一系列部署理解到位、贯彻到位、执行到位。二要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坚定环保事业的信心。在有效投入不断扩大、工业经济加速振兴的关键时期,如不有效解决我区的环境问题,将严重影响我区加速崛起的进程。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就是要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把主要精力从应付上级检查,转移到立足于自身问题自己解决上来,争取环境保护工作的主动权。三要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群众健康、损害群众利益的重要因素,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如果环境问题处理不当,就会影响社会稳定。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就是要进一步密切环保部门与群众的联系,把我们向群众承诺的事情办好,把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解决好,切实维护群众的环境权益。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把思想和行动迅速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委、区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把学习实践活动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圆满完成区委交给我们的任务。
二、把握总体要求,做好“规定动作”,扎实推进学习实践活动有序开展
这次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阶段任务都已明确,学习实践活动的主题是“继续解放思想、坚持科学发展、推进环境保护”,我们要正确把握“坚持解放思想、突出实践特色、贯彻群众路线、正面教育为主”这四个主要原则,坚持把深化学习、提高认识贯彻始终,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贯彻始终,把依靠群众、发扬民主贯彻始终,把领导带头、典型示范贯彻始终,通过学习实践活动,真正达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标要求。
学习实践活动从现在开始,到2009年8月底基本完成,分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3个阶段。我们的活动方案已经敲定,必须认真做好“规定动作”。
一是学习调研阶段。重点抓好理论学习,加强调研,解放思想。就什么是科学发展、为什么要科学发展、能不能科学发展、怎样科学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共识。
二是分析检查阶段。统筹开展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和党员专题组织生活会、撰写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分析检查报告、组织对分析检查报告的群众评议等工作,进一步征求意见,找准问题,分析原因,明确方向。
三是整改落实阶段。领导班子要以分析检查报告为依据,制定整改落实方案,明确责任,明确措施,明确时限,切实解决查找出来的突出问题。活动基本结束时,要做好总结,并采取适当方式向党员、群众通报。
三、创新“自选动作”,体现环保特色,提高学习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我们要在高质量做好“规定动作”的基础上,结合环保工作实际,设计好“自选动作”,就是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推进污染减排为核心,以环境执法为抓手,全面服务于科学发展。
1、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污染减排。污染减排作为考核区政府的任期目标,实行“一票否决”,是一项必须完成的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标志。我们必须理清思路,落实措施,做好对上衔接工作,扎实开展减排项目编制,强化考核,确保完成全年污染减排任务。
2、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义无反顾地强化环境执法。我们要把环境管理的立足点,切实转到依法办事、严格执法上来,做到恪尽职守、敢于碰硬,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着力解决影响我区跨越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一是坚持开展“春.秋”两次环境大检查。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义无反顾的强化环境执法,重点查处违规环评、违规审批、违规验收、偷排漏排和超标排污,坚决纠正和杜绝违规环评。二是深入开展环保专项整治行动。按照上级的统一布置,对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开展环保专项行动。三是加强工业污染源环境监管工作。调整重点污染源名单,建立和完善重点污染源企业动态数据库,强化现场监管,规范排污申报和排污收费管理,加强在线监控工作,全面提升环境监管水平。
3、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不遗余力地服务科学发展。进一步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一是规范环评审批行为。规范环评市场。加强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评估的管理,实行环评审批备案制度。二是着力提高环评效率。对符合办理条件的重大项目,立即予以审批;对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开通审批绿色通道。三是合力推进项目验收。完善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管理体制,逐步建立初步设计环保审查及施工期环境监理制度,实行全程监管。四是拓宽环评领域。督促、指导有关部门,重点对各类规划以及重点区域工业集中区的发展规划开展环评。推进和规范环境影响评价活动中的公众参与。
4、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无怨无悔地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更好地保护环境,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维护好。一是加强环境质量监测。扎实开展例行监测、自动监测、重点源监测工作,切实加强在线比对监测、环评及验收监测、辐射环境监督管理工作,客观反映环境质量状况。二是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开展创建工作,争取有乡镇和村成为国家和省级优美乡镇、生态村。三是强化环境工作。加强督查督办,提高案件办结率,督促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环境问题,使人民群众感受到新变化和新气象。
5、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不懈地扩大环境保护的宣传。紧紧围绕“继续解放思想、坚持科学发展、推进环境保护”这个活动主题,切实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通过媒体、网络、通报等多种形式,运用实实在在的数据,及时展示项目环保设施的规划建设情况,大力宣传项目建设的战略意义。
6、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持之以恒地加强自身建设。着力推进环境监测、监察、信息体系标准化建设,切实解决监管方式落后、手段缺乏的问题。这里特别强调的是,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坚决执行制度,按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让心存侥幸、行为不规范者,没有“市场”,打造风清气正的干事环境。通过大讨论活动和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真正做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
四、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这次学习实践活动,涉及全局领导班子和全体党员,覆盖面广,时间紧,要求高,任务重。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精心组织,狠抓落实,确保学习实践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
1、切实加强领导,建立责任制。局长要带头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做学习实践活动的表率。成立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研究决定由我担任组长,班子其他成员担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卢光明同志兼任。各科室、各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为本科室和单位开展深入学习实践活动的第一责任人。党员领导干部要发挥带头作用,积极参加领导班子和所在支部的活动,大家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严肃认真、富有实效地搞好学习实践活动,请大家监督。
2、鼓励争先创优,探索创新。在坚持学习实践活动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各科室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具体方式方法可结合实际做出安排,鼓励大胆探索。充分发挥党支部的作用,广大党员全员全程参加。充分发扬民主,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学习实践活动要讲成本、重实效,防止铺张浪费、搞文山会海,杜绝形式主义。
3、注重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高度重视学习实践活动的宣传工作,精心制定宣传方案,通过新闻报道、会议总结等形式,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宣传先进典型,宣传学习实践活动的部署、要求、做法、经验和成效。
篇8
关键词:粮食生产;现状;做法;对策;嘉祥县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31(2016)02-44-02
嘉祥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全县总人口87万,辖12镇1乡2个街道和1个经济开发区,714个行政村,总面积960km2,耕地面积6.7万hm2。嘉祥是一个农业大县,粮食生产大县,也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和水稻等,曾3次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荣誉称号。
b嘉祥县种植粮食作物常年稳定在11万hm2,其中,小麦5.3万hm2、玉米4.1万hm2、大豆0.8万hm2、水稻0.4万hm2。小麦平均单产7224.0kg/hm2,总产38.3万t;玉米平均单产8259.0kg/hm2,总产33.9万t;大豆平均单产2857.5kg/hm2、总产2.3万t;水稻平均单产9475.5kg/hm2,总产3.8万t。截至2015年底,全县累计实施农业部小麦玉米“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36个,面积2.6万hm2;实施山东省粮食(小麦、玉米)高产创建示范方3个,建设面积2.0万hm2。2015年高产创建示范田内小麦、玉米每hm2分别达8353.5kg、8809.5kg,在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建设辐射带动下,全县小麦、玉米平均单产分别达7618.5kg、8289.0kg,粮食总产突破80.0万t,实现粮食产量连续14a增产,进一步奠定了嘉祥县产粮大县的地位。
2主要经验做法
2.1加强行政指导,落实粮食生产责任
嘉祥县历来重视粮食生产,始终坚持政府强力推动不动摇。牢牢把握“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升品质、增加总产”的工作思路,把改善品质、提高单产、增加效益作为发展粮食生产的主体内容。近年来,嘉祥县委、县政府围绕确保粮食安全,保障供给,每年都研究出台关于推进农业生产特别是加强粮食生产的工作意见。相继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印发了《嘉祥县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方建设实施方案》,把粮食生产纳入全县目标管理考核范围,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粮食生产暨高产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县、乡、村层层签订责任书,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
2.2实施政策扶持,调动粮食生产积极性
不断完善政策支撑体系,把发挥政策、项目、资金在粮食生产中的扶持作用,作为拉动粮食发展的重要措施。全面落实农业耕地地力保护、小麦统一供种、农机补贴、政策性农业保险、小麦“一喷三防”、玉米“一防双减”等强农惠农项目,2015年全县落实各类政策性补贴资金1.4亿元,充分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切实做好农业部“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山东省“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大方”建设,利用高产创建平台,整合国家“千亿斤粮食”产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资金2.8亿元,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粮食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和农业综合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县财政列出专项资金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的发展,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同时制定了《嘉祥县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双百”行动实施方案》,加大支持新型经营主体扶持力度,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嘉祥粮食生产的发展。
2.3强化科技支撑,推广配套关键技术
嘉祥县始终把提高科技贡献率作为带动粮食生产的重要支撑,积极转变粮食发展方式,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按照“健全县级、强化乡级、突破村级”的工作思路,健全完善农技服务体系,建立起县、乡、村三级农业科技示范帮扶网络。在县电视台开辟了跟我学种田、农业直通车等专题栏目。同时,结合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补助等项目,采取举办专题培训班、广播电视讲座、生产现场会、巡回技术报告、印发技术明白纸等进行多层次、全覆盖技术培训。组织100名农业技术人员包村联户,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服务,重点推广小麦宽幅精播、“一喷三防”、氮肥后移、玉米精量播种、“一防双减”、“一增四改”、适期晚收、秸秆还田等关键高产栽培技术。截至2015年底,全县关键生产环节技术推广率达95%以上。2.4借助“种子企业+”,实现粮食生产共赢在粮食生产中,实施“种子企业+”合作模式。嘉祥县是种业大县,全县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的规模农作物种子企业11家,其中,山东圣丰种业注册资金1亿元、山东祥丰种业公司注册资金3000万元。县内小麦、大豆、玉米种子繁育田面积达到1.3万hm2,种子生产量8.1万t。通过“种子企业+合作服务组织+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户”联合发展模式,实现各方共赢。种子企业在种子基地推广繁育自己的优良品种,专业合作组织负责“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机械收获”,农户把自己的土地流转给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剩余劳动力给种子企业、服务组织打工挣取劳务费。为保证“种子企业+”模式的有效运行,建立长效机制,种子企业和服务组织、种粮大户及家庭农场分别签订种植服务、良种回收合同,实施“订单农业”,保障各方利益。比如,繁育的小麦种子,种子企业的收购价格一般比当年同期市场价格高出0.32元/kg,按照2015年小麦单产7618.5kg/hm2计算,能多收入2437.9元/hm2。借助“种子企业+”模式的推广,逐步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接机制,有效解决了销售难、缺服务、种粮效益低的问题,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健康发展。
3制约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
3.1农民种粮热情降低
连续多年粮食增产增收之后,粮食单产增长困难加大,粮食产量出现滑坡拐点的几率在累积,风险在上升,农业丰产丰收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受种子、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影响,引起农业生产成本上升,抵消了一部分国家对农民的种粮补贴、减免税和其他政策效力,再加上粮食价格偏低,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各种因素,造成种粮效益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3.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薄弱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抗御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没能真正改变农田“旱能浇、涝能排”的局面,影响了粮食稳产高产。
3.3技术装备陈旧落后
传统种植模式没有根本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仍较粗放,高产栽培先进技术还没有真正得到推广普及,农业装备落后,机械化作业水平偏低,专业化服务组织力量薄弱,大型植保机械作业面积偏小,农业科技力量不足,满足不了发展现代农业对科技文化方面的需要。
4对策建议
篇9
【关键词】碳税碳交易中国碳减排
【中图分类号】F124
一、碳税与碳交易的涵义及现状
碳税是指在能源排放中按每一单位碳含量比例所征收的税。在严格控制碳排放的背景下,对于传统的能源以碳的不同含量来分别征税,以期达到延缓全球变暖速度的效果。碳税机制下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则是碳排放的边际成本与碳税相等。从全球看来,美国、日本以及北欧各国等碳制度研究较早的国家都已陆续建立了旨在减少碳排放量的税收制度,并且在一些碳税制度较为完善的发达国家,其碳减排已经取得了相当成效。
在我国,国家发改委联合财政部于2010年首次就碳税问题作出专题报告,报告指出现阶段的中国应该首先推出生产型而非消费型的碳税模式,即应先向排放碳的企业征收暂不针对个人。该专题报告不仅提出了我国碳税制度实施的基本框架,也包含了如何实现碳税征收的路线图以及相关配套措施方面的建议。
碳交易是针对全球碳排放总量而采取的市场机制措施。1997年,《京都议定书》上决定将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可交易商品,先严格限定全球碳排放总额,企业可以在碳市场中交易许可证,许可证额度内允许排放温室气体。从而形成了排放权的交易,目的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寻减排新路径。《议定书》同时规定了三种灵活履行机制,分别是:发达国家适用的“联合履行”(JI)、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清洁发展机制”(CDM)、以及“排放限额交易”(ET)。
我国碳交易方面,实际参与的只有碳交易体系中的清洁发展机制。2011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首次批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等七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其中,深圳市于2013年6月18日启动全国首个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为中国碳交易的实施拉开了序幕。
二、碳税与碳交易的比较分析
(一)减排成本比较
1.碳税:实施成本低,社会成本高
相比于碳交易机制来说,碳税的实施成本较低。碳税以各国现有的税收法律为基础,其实施方式即为增加一个税种。各国现有的税收制度非常完备,并且已经存在燃油税、资源税等各类针对能源的税目,碳税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征,不必重新设计一种新的制度体系以及配备相关的机构设施。这不仅降低了碳税实施的成本,而且可以随时征收,减少为构建新体系花费的时间。同时,碳税计量较碳交易简单,征收环节非常集中,可操作性强。
但是就社会成本而言,征收碳税有着诸多弊端,例如增加产品成本、通货膨胀率提升;降低居民生活水平等。同时,很多人认为一旦征收碳税,生产企业会将其税负转移到消费者身上,起不到以高税率遏制碳排放的作用。因此,碳税的推行遇到非常大的阻力,不仅影响国家经济命脉的能源部门反对征收碳税,消费产品的个人为避免税负的转移也不支持实行碳税。所以,碳税的征收不仅要考虑其实施有效程度,也要考虑社会成本,研究其会不会对健康的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2.碳交易:社会成本低,实施成本高
由于温室效应是均匀分布在全球的负外部性,所以无论碳减排发生在哪里,其收益都完全一致。但是,鉴于各国经济发达程度不同,各地的减排成本却有着巨大的差异。因此,碳交易核定的总排放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利用地域成本差异,使碳减排成本最小化,这无疑做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兼顾。《京都议定书》中设计的三种灵活履行机制确保了在各类不同的情况下,其减排都以最低的成本发生。从微观层面来看,碳额度的交易比较灵活,在核定碳排放额度预计不够的情况下,企业既能选择从自身方面提升创新水平,也能选择到法定的碳交易市场购买需要的额度,多途径的实现碳减排的目标。
但是,构架碳交易体系成本却很高。创建一个完善的新型市场机制对于碳交易体系的顺利运行必不可少。首先,使碳排放权变成可交易商品的量化工作不仅工作量大,而且需要世界各国碳排放的具体数据,为了保证真实性,也具有监测成本。第二,为了使碳排放权成为稀缺资源,强制保障措施必不可少,需要设立监管机构,制定严格的惩罚措施,产生保障成本。第三,碳市场运作后,为了监测不断波动的碳价格也给交易双方带来额外的成本。由于上述因素的存在,实际上实施碳交易的成本要远高于理论成果,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二)减排效果比较
1.碳税:减排效果不确定性高
理论上,碳税的高低与实际碳减排效果呈现正相关关系,税率越高,减排效果越出色,但就目前而言,两者间没有确定的数量关系,量化困难。也就是说,碳税制度存在很大的不可控性,无法确切的将碳排放降到警戒线以下。同时,随着碳税的不断增加,其碳减排效果存在边际递减效应,然而其减排成本却有边际递增的效应,到达一定程度之后,碳税的征收可能会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另外,企业很可能将额外的碳税税负转移给消费者,这使减排效果不可控性大大增加。
纵观碳税制度的实施国家,只有北欧国家由于经济发达,法律完善而使其得以有效实施,剩余国家效果均不佳。所以学界有观点认为,仅仅依赖单一的碳税来实现我国核定的碳减排目标可操作性低,同时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
2.碳交易:减排效果不确定性低
碳交易措施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减排效果有保障,并且可以事先预计与量化。碳交易设置全球总排放目标后,根据一系列因素将其分配至各国,国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减排额,将其分配到地区,行业甚至微观企业。通过利益的合理分配,碳排放份额不断进行流转,最终以市场来实现全球减排的目标。同时,辅以完善的监督机制有效管制各级排放主体的遵约状况,保证减排的实施。
《议定书》参与国家承诺于2008~2012年间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平均削减5.2%,这就为这些国家碳排放量设定了一个上限。根据世界银行研究数据,在2005~2007年期间,碳交易体系使总的碳排放量降低了2%~5%,平均每年减少4 000万吨~1亿吨排放。同时,碳交易制度中的CDM和JI机制帮助了许多不发达参与国进行低碳工程的建设。碳交易措施的减排量是确定的,这对延缓气候变化有很大帮助。
(三)未来前景比较
1.碳税:灵活多变,但前景不足
对比碳交易制度,碳税制度更加灵活多变。碳税作为税种的一部分,其核心控制权在各国政府税务部门手中,税务部门可根据对宏观经济的把握,随之调整征税范围、税率水平等。这样可以使碳税跟着经济走,减少对经济的影响,最大化提升其减排效果。
然而,额外开征碳税对国民经济的负面影响较大。碳税的较早征收国荷兰,经济一度受到较大的冲击。研究表明,若是在我国征收20元每吨的碳税,会使我国GDP减少0.015%,就业减少0.008%,出口减少0.548%,而碳减排仅仅为2%左右,若是继续提升标准,追求减排量的达标,碳税会使普通能源的价格提高,企业可能会将额外税负以价格形式转移到消费者中,使人民利益受损,这对于我国的社会发展有着很不利的影响,因此,碳税并不是一个可以作为长期国策的制度。
2.碳交易:体系僵化,但前景广阔
碳交易的体系设计比较僵化。首先,减排基准量的确定不准确。由于各国经济差异很大,其碳排放量也必然不同。根据减排基年判断的减排基准量会有较大误差,这可能导致某些国家配额过少,而另外一些国家配额溢出,从而出现浪费资源的情况。其次,制度的适应性与灵活性较差。与碳税类似,最佳配额的确定与经济发展情况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受到视野的限制,未来状况具有不可预见性,这使得政府僵硬的配额计划赶不上经济形势变化,产生过少的分配导致高昂的成本,过多的分配导致浪费的情况,经济效率的实现非常困难。
但是,目前碳交易市场的构建正在持续加速。对于碳排放交易体系的构建成为当前全球能源规划中的重要部分。据统计,全球碳交易额2007年为630亿美元,2008年1 263.5亿美元,2009年1 140亿美元,2010年达到1 200亿美元。据世界银行预测,截止到2020年,全球碳交易市场总额将提升到3.5万亿美元,涨幅惊人。随着交易额的迅速攀升,交易额最大的石油能源的市场地位很可能将被碳交易市场所取代,其前景十分广阔。
三、相对减排目标下二者的兼容性分析
碳减排的目标被分为绝对与相对两种。绝对减排目标,就是针对总量进行绝对的碳排放削减,同时严格监督以达到预期的减排效果。而相对减排目标则较为温和,以碳减排与产出值等衡量因素构造相对比例,不以重大经济损失为代价而达到相对减排效果。碳税与碳交易在这两种不同目标之下其效果也大不相同。相比于绝对减排目标,相对减排目标更加灵活具有弹性。但相对减排目标并不严格遵照减排总量,所以其减排效果具有相当的局限性。然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面对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双重压力,必须在其中寻找平衡点,所以中国选择相对减排目标更符合现实需要。
相对减排目标的碳交易中,由于不是对总量进行绝对的碳排放削减,所以其减排目标有着动态性,不会出现超出限定排放的情形。同时,科技水平的上升会产生更多减排技术以促进减排。企业在碳税制度下节约的排放额度,并不一定能有很广阔的市场。另外,除了碳交易制度的影响,碳税制度也能制约控制企业的碳排放。此时,碳税和碳交易具有兼容性,虽然在相对减排目标下其兼容性并不是很强,但在完成低碳减排目标上具有较大的兼容并蓄作用,减排效果较好,这对于保持健康经济下的碳减排有着积极影响。
结合世界各国,包括中国碳减排的实际经验观察后可以发现,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碳税和碳交易的具有各自的适用优势。大中型排放主体由于其监督、交易等不同方面的成本均较大,从经济效率考虑,推行碳交易比较合适。而小型微型的排放主体,由于其实施和监督成本较低,更适用于碳税制度。从经验中可以得出,当单个政策无法有效率的解决问题时,使用多层次的政策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所以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在碳减排问题上,应将碳税和碳交易在时间的跨度上结合使用。
四、我国减排之路的建议
中国在国际上公开承诺大力推行碳减排,以2020年为目标年,我国单位GDP碳排放将会降至2005基准年的40%-45%。作为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任务,如何选择适合自身的减排之路、实现社会经济低碳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认为短期内采用碳税措施,将碳交易制度的建立完善作为一个长期规划,是碳减排措施在中国实施的最佳选择。
(一)短期采用碳税措施
短期可以实行碳税制度。减少碳排放有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两种措施,分别对应碳税和碳交易。而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我国政府具有最强大的宏观调控能力,可以在短期内运用行政力量铺设好碳税制度,以便于在2020年之前完成减排承诺。在短期内,碳税的征收并不需要额外的资金支持,只需在我国原有税收体系中进行针对性调整即可运行。但在长期内,由于目前中国税负已经很高,税收体制改革势在必行,长期征收碳税加重企业和居民的负担,不具有可行性。同时,北欧、美国等发达国家十几年征收碳税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为我国碳税制度的建设提供借鉴,例如确定碳税的征收范围,具有经济效率的税率设置,以及怎样避免其对健康经济发展的冲击等。
在征收碳税时,为了兼顾经济增长的平稳发展,可采用税收中性原则,即在征收碳税的同时,减少其它税收的税率,最终保持税额不变。或者将多出的税收全部以政府支出形式补贴或者投资,保持政府储蓄不变,采用这种形式,补贴的对象应该针对高碳行业、主动减排行业、居民。
(二)转型期采用双策并举模式
有学者研究显示,采用单一的碳税制度可以于2020年使我国碳排放较基准年下降30.85%,明显与我国承诺的40%~45%的减排目标有差距,需要采取进一步的减排措施。但是,不管是单一的碳税制度还是单一的碳交易制度均无法让我国取得合规满意的效果。
通过上述的对比分析与兼容性分析,无疑结合实际国情,将碳税和碳交易在时间的跨度上结合使用是一个较优的选择。鉴于短期和长期所采取的政策差异很大,所以在二者交接的过渡时期内,可以采取改进的双策并举模式。这样既可以在前期发挥碳税灵活多变的优点,为碳减排的建设积累经验,又可以为碳交易市场的建设提供资金与实践,同时也可以接轨国际碳减排步伐,有助于建立我国碳减排大国的积极形象,此外也不损害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长期实行碳交易制度
中国作为联合国CDM项目的最大实施方,却只有CERs的一级市场,国际买家可以在中国市场上买入CERs在国际市场进行套利,这只会加大中国经济与其它国家的差距,这意味着中国需要在长期积极参与碳交易体系。
我国可以率先在高碳排放量的垄断行业中试行碳交易制度,这有助于缓解经济冲击。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吸收了90%以上的就业人数,所以在大型垄断企业中试行碳交易制度对整体就业的影响相对较低。而大型企业虽然也受到一些影响,但其巨大的体量决定其对损失的容忍度较高,不会对企业的生存造成重大打击。同时,垄断企业资金丰富,人才众多,能为国家碳减排目标提供强大的创新能力。碳交易制度给予企业较大的灵活度,相比于会造成经济效率损失的碳税,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碳交易制度无疑将经济损失最小化。最后,我国不仅需要建立完善的碳交易市场,而且要大力推动其国际化,争取利益最大化。目前发达国家碳交易制度相对完善,我们需要紧跟世界能源革命,把握先机。根据《京都协议书》,发展中国家在目前的碳减排情况上具有相对优势,这有助于我国抓住机会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碳交易体系。殊途同归,无论是碳税还是碳交易,其目标都是保证世界碳减排的实施,可以综合采用两种手段,达到维护全球气候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许光.碳税与碳交易在中国环境规制中的比较及运用[J].北方经济,2011,(06): 3-4.
[2]朱苏荣.碳税与碳交易的国际经验和比较分析[J].金融发展评论,2012,(12) : 71-75.
[3]石敏俊,袁永娜,周晟吕.碳减排政策:碳税、碳交易还是二者兼之?[J].管理科学学报,2013,16(9) : 9-17.
[4]郑爽,窦勇.利用经济手段应对气候变化:碳税与碳交易对比分析[J].中国能源,2013,35(10) : 11-15.
篇10
“资金宽裕、项目难找、信贷需求不足”,这是《财经》记者近期在与一些地方银行交谈中听到最多的反馈。
信贷需求不足到什么程度?某城商行一分行副行长向《财经》记者坦言,今年初,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他所在的分行小微企业余额就开始下滑,最严重下滑近10%,后在二三季度调整业务策略,余额才赶超年初总数。
另有一村镇银行行长也告诉《财经》记者,今年以来,信贷需求疲软,该行信贷投放增速较去年同期降低十几个百分点。
在流动性上,上述银行均表示资金比较宽裕,从市场目前资金价格水平也能够说明这一点。10月23日,一年期shibor为3.41%,与去年同期4.95%相比,利率降低了31%。
在流动性资金充裕的大环境下,人民银行继续向市场释放货币宽松信号。
10月23日晚间,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015年10月24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4.35%;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1.5%。同时,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以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为加大金融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的正向激励,对符合标准的金融机构额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央行再次双降,反映最近一段时间宏观经济对货币政策的要求。9月份CPI同比上涨1.6%,前三季度GDP平减指数为-0.3%,此外9月份PPI同比下降5.9%。综合起来看,当前我国物价整体水平较低,因此基准利率存在一定下调空间。
恒丰银行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依然是“全面降准”+“定向降准”的组合,预计可以释放流动性7000亿左右。
央行希望在进行总量调控的同时,可以兼顾结构调整,频频采用定向放松。就在本月初,人民银行推广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试点范围扩大到11省(区市)。10月21日,人民银行再次定向对11家金融机构开展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共1055亿元,期限六个月,利率3.35%,同时继续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副总裁章俊向《财经》记者表示,“此前,我们就预测四季度还会有一次降准、降息,首先,降息比较直接,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现在整个利率水平和比还是偏高,有降息的空间。降准是对冲外汇占款,最近一两个月特别是9月整个资本外流的幅度下降,人民币汇率已经稳住,但是未来资本外流还会持续,会造成基础货币萎缩,必须有一个新的投放渠道。信贷质押再贷款也是提供基础货币新渠道,另外,通过降准提高货币乘数,能够维持整个国内流动性的相对宽松。”
随着货币政策渐进放松,一个新问题却日渐凸显,在企业效益不佳,市场风险加大,信用风险攀升的宏观环境下,如何让资金真正流入实体经济,助推产业结构调整转型,释放新一轮经济增长动能?
某接近央行决策者人士表示,当前货币政策可发挥效用的空间已很有限,不能指望货币政策解决所有问题。近期,财政可以加大一点支持力度。但总体上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还是结构改革的问题。而无论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都只是短期的反周期政策,在经济低迷的时期,发挥企稳作用。根本之道还要落在改革层面,比如金融改革、国企改革等关键性改革,来实现中长期增长。 调控机制创新
10月23日晚间,在央行宣布降息、降准的同时,存款利率管制的最后一根红线也宣告破除。央行表示,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并抓紧完善利率的市场化形成和调控机制,加强央行对利率体系的调控和监督指导,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表示,放开存款利率的上限是利率市场化的大势所趋。目前通胀率较低,流动性较为充裕,前期已经数次上调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放开了一年期以上存款利率的上限,允许了同业和大额存单的发行,这些措施已经基本释放了利率上行的压力。因此,现在是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的较为理想的时机,同时宣布降低基准利率也为控制这项改革的风险提供了额外的“保险”。
在货币政策调控的手段上,央行近年来一直在践行从数量调控向价格调控的转变,利率市场化无疑是其中最举足轻重的一步。事实上,在此轮逆周期调控中,央行在进行货币政策调控的同时,不断适时进行新的制度、产品创新。
10月10日,人民银行在前期山东、广东开展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形成可复制经验的基础上,决定在上海、天津、辽宁、江苏、湖北、四川、陕西、北京、重庆等九省(市)推广试点。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地区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对辖内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部分贷款企业进行央行内部评级,将评级结果符合标准的信贷资产纳入人民银行发放再贷款可接受的合格抵押品范围。
央行指出,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是完善央行抵押品管理框架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提高货币政策操作的有效性和灵活性,有助于解决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合格抵押品相对不足的问题,引导其扩大“三农”、小微企业信贷投放,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
这一政策被市场大范围关注的时间点并不是该政策的时间,而是有人士将其解读为“中国QE、将释放7万亿资金”。随后,多位市场分析人士指出该政策与QE区别甚大。
马骏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这种解读和对流动性影响的估计是没有根据的。央行宣布扩大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的合格质押品选择范围,不会对流动性总量产生显著的影响,也不可能是中国版的QE。同时,马骏认为,随着外汇形势的变化,基础货币的外汇占款供给渠道减弱,人民银行通过再贷款等主动供给基础货币的渠道加强。
据了解,西方国家再贷款的质押品主要以证券、信贷等金融资产为主,中国再贷款的质押品主要以债券为主,此前并无以信贷资产为质押物的再贷款,将质押品扩展到信贷资产,未来能够更好完善这个工具(再贷款),银行也更便利推动央行再贷款,央行再有选择性进行信贷投放,有助于将来更好发挥再贷款结构调整的导向作用。
“现在来看,如果央行觉得货币在投放总量上有问题,降低存款准备金很容易可以解决流动性不够的问题,所以,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跟货币总量投放无关,从央行角度去看,还是完善货币政策工具体系。完善货币政策工具体系,为未来更好发挥再贷款作用,尤其是结构调整作用会有积极意义,短期来看,对于流动性投放没有什么意义。”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说。
某接近央行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信贷资产证券化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从央行角度看,作为进一步利用商业银行资产补充流动性的一个工具,另一方面,作为资产证券化的一个产品,是未来支持、开发金融市场的一个渠道。” 企业信贷需求不足
人民银行自去年11月以来六次降息、五次降准,整个市场的流动性宽松可以从利率水平的降低中体现出来。
10月17日,作为市场化利率参照系之一的余额宝七天日均年化收益率首次跌破3%,中金公司报告称,在货币政策宽松背景下,余额宝收益率将继续下降。在此次双降前,报告估计,余额宝的收益率将下降至2.4%-2.5%,如果央行今年继续降息一次、降准100个基点,那余额宝收益率或将再下一个台阶,至2.1%-2.2%。
从近期公布的三季度金融数据来看,货币政策已经渐显效果。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35.98万亿元,同比增长13.1%, 9月新增人民币贷款与新增社会融资规模分别为1.05万亿元和1.30万亿元,均高于此前市场预期水平,9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在新增社会融资中占比高达81%。
央行货币政策进一步趋松,然而流动性市场并不缺钱。
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企业的信贷需求相对下降,今年以来,很多地方银行出现“资金充裕、项目难找”的情况。
《财经》记者从上述城商行了解到,实体经济的贷款需求相对疲软,银行现有客户贷款需求不足,包括制造业、房地产、政府平台等传统业务贷款需求不旺,而出于不良贷款攀升的担忧,银行业普遍惜贷。目前,部分银行开始改变风险偏好或开拓新的业务领域。
上述城商行的分行副行长告诉《财经》记者,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偿债能力越来越弱,原来很多特别优良的企业陆续出现逾期。随着逾期情况越发普遍,银行放贷意愿下降。“实事求是讲,银行利息再低,企业贷款出去能赚到钱才行,小微企业经营困难是导致信贷需求减弱的直接原因。前两年资金特别紧张,总行还会协调人民银行给一点额度,今年就没有这样的情况,绝对是需求少,银行的流动性是充裕的。”
该副行长介绍,从数据来看,信贷需求不足在今年一季度体现较为明显。一季度小微信贷余额下滑了近5亿元,达年初余额10%。随后,二、三季度开始调整业务策略,目前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已经超过年初余额总数。“原有小微企业需求下降,我们就扩大农贷、按揭贷款的占比,房地产是绝对不碰的。”
另有一村镇银行行长告诉《财经》记者,今年以来,信贷需求疲软,该行信贷投放增速较去年同期降低十几个百分点,更有某股份制银行的支行行长告诉记者:“除了政府,基本不要钱。”
不过,近期的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政策,揭示了更为全面的信贷状况。
标普评级认为,中国人民银行此举显示中国经济及小型中资银行的压力增大。目前全系统流动性依旧充裕,且9月末银行业超额准备金率在2.5%左右的高点。但是,这一融资方式试点范围扩大表明,全系统流动性指标可能掩盖了部分小型银行因资产质量快速恶化导致流动性状况或流动性前景不佳。资产质量的下滑不仅会直接削弱银行资产流动性,而且打击存款人信心从而损害融资状况。 结构性问题待解
基于“稳增长”考虑,以及提供基础货币的外汇占款进一步减少,市场对于此次降准、降息早有预期。
今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9%,2009年6月以来首次跌破7%;同时,10月22日,外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前三季度,银行累计结汇8.26万亿元人民币(折合1.34万亿美元),售汇10.15万亿元人民币(折合1.64万亿美元),结售汇逆差1.88万亿元人民币(折合3015亿美元)。从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数据看,2015年前三季度,累计涉外收入15.28万亿元人民币(折合2.48万亿美元),对外付款15.70万亿元人民币(折合2.54万亿美元),涉外收付款逆差4139亿元人民币(折合636亿美元)。
连平表示,降低准备金是出于外汇占款负增长考虑,进行对冲。总体是从实体经济需要进行调整,同时,也有前瞻性考虑。目前已经是第四季度,明年初经济运行要保持平稳增长,货币政策就要有前瞻性考量。从前两年情况来看,每年一季度经济增速通常会下一个台阶,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持明年经济增长的稳定性,需要政策进行提前布局。
他同时提醒,在利率方面,降息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但由于美国可能加息,中外利差明显收窄,或将导致人民币贬值压力,造成资本加快外流,这对稳增长又是不利的。所以,政策要有所兼顾。此外,利率水平要注意前瞻性,因为货币政策有一个滞后效应,长期来看,我们想要减杠杆,但是利率水平不断降低,杠杆未来还在上。
上述接近央行人士表示, “当前货币政策的目标功能就是把融资成本降下来,增加流动性。”但渐松的流动性,与实体经济的贷款需求不足,二者间新的不匹配,再度揭示了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而货币总量并不能解决结构性问题。
“钱已经提供了,但是又用不上,货币政策怎么样解决呢?应该从改革来解决,例如银行、企业的改革,要理解不同的政策是发挥不同功能的,总体上来说,我们现在碰到的问题似乎还是结构改革的问题。”上述接近央行决策层的人士说,“财政政策也好,货币政策也好,都只是短期的反周期政策,根本之道还是要落实在改革上面,比如金融改革,国企改革、所有这些改革是最关键的,并能促进长期经济增长。”
马骏向《财经》记者表示,货币政策主要还是总量政策,但货币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结构调整的作用,比如对小微、三农结构性的支持。传导机制有一部分和货币政策相关,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建立更加通畅的融资渠道,需要中长期很多结构性的调整,还需要政府在增信、贴息方面做很多工作。
市场上相当部分的人士认为,除了货币政策还要有其他的配套措施,比如财政政策当加大力度。在财政政策方面,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安排财政赤字1.62万亿元,比去年增加2700亿元,赤字率从去年的2.1%提高到2.3%。
马骏认为,这些积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一定的滞后效应,稳增长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可在出台6个-9个月后达到峰值。具体而言,财政政策推出后,对实体经济的最大促进作用将在推出5个月后出现,货币政策则是在9个月后显现。
总理在金融企业座谈会上曾表示,我国货币池子里的水不少,但向实体经济传导仍存在不少体制机制障碍,对此靠大水漫灌无济于事,而是要依靠改革开放加以破解,提高金融调控和服务的有效性。他指出,其中的一项改革是利率市场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