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范文
时间:2023-03-21 01:37: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数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让学生读懂数学语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常常是难点,“难”在需要“数学阅读理解的能力,“难”在这种能力不能突击培养,不容易模式化。应用问题,包括数学建模,他的教育作用有两方面: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数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的价值。另一方面,从另一个角度让学生体会做数学的过程。数学不仅是从概念到概念,从定理到定理,从一些结果到一个新的结果,数学是有背景的,这些背景中蕴含着深刻的数学内涵,这些背景在数学思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做数学会有一个过程,是一个很有趣的过程,需要我们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分析和寻求条件,并且还会不断地修正,甚至反复等等。
解决应用题必须认真理解题意。“数学阅读理解”能力是一种基本能力,教师和学生都应予以重视,提高这种能力需要比较长期的积累。在数学的阅读中,应该不断地提出问题,把自己对数学的理解深入下去。
二、让学生有一个好习惯
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出了三维目标,其中“过程”也作为一个目标。“学习习惯”是过程的一个很好的体现。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习惯,养成一个适合自身情况的好的学习习惯,会提高学习的效率,会一生受益。教师要用自己的习惯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成为有心人,形成一些适合自身条件、行之有效的好习惯,改变不好的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三、让学生有好的学习方法
如何“授渔”,首先是方法,即要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其次是动力,即激发“好奇”、“兴趣”、“上进心”、“对数学价值的认识”。二者是不可分的。学好数学需要花些力气,碰到难处,要树立信心。教师应该尽力多给学生提供一些提高主动性的机会,帮助学生把他们的潜能发挥出来,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建议,让更多的学生尽快“入门”,变被动为主动。
四、让学生学会思考与交流
篇2
关键词:数学;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261-01
一、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重要性,什么是兴趣
兴趣是指个体力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而积极情绪。学生的数学兴趣就是指学生力求认识数学的心理倾向。表现为对数学学习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情绪。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注意集中,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让大脑处于活跃状态。这种状态使学生接受教学信息的最佳时期。它能够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对数学是否有兴趣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数学,理解数学,明确数学学习的意义,增强学生的进取心和学习动力。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指出:“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的教学实践也充分证明,当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时,就会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就愿学、爱学、乐学,而且学得活、学得好,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因此要使学生轻松、愉快、有效地学习,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自己的感悟我总结了几种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的方法。
二、怎样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
1、巧妙设计新课导人,引起数学学习兴趣
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是教学成功的一半。小学生以具体思维为主,他们好奇好动,结合这个特点教师应该想法设法在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去吸引学生,他们一旦被吸引,往往会去积极思考。例如:在叫小学一年级的“小猫吃鱼一课”时,教师给每个学生带一个苹果。上课时教师可以说:“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奖苹果吃”然后依次把苹果分给学生,每分一次问学生“给xxx一个老师手里还剩几个?”让学生数。直到苹果分完。最后问学生:“老师手里有没有苹果了?”学生回答“没有了”。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轻轻松松的认识“0”这个数字了。
2、创设多种情境,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机会让给学生,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去。教学实践表明,好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而良好的学习状态又能提高学习质量,获得素质的发展。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创设合理的情境,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将从以下几种情境谈谈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1)创设故事情境,小学生对故事很感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故事情节,诱导学生置身于故事情节中,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例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时,我编了这样一个小故事:今天是小松鼠的生日,小牛和小山羊约好,一起到森林里给小松鼠庆祝生日。去森林要坐公共汽车,他们一大早就到车站,买好车票。小牛的座位号是23,小山羊的座位号是25。过了一会儿,小猴司机开着中巴车来了。小猴司机想考考小牛和小山羊,对他们说:“谁的座位号数大谁就先上车。”小牛和小山羊都还没有学过比较两位数的大小,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怎么办。他们想回去问问小狗,可时间又来不及了。小朋友,你们能帮帮小牛和小山羊吗?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谁都想帮助小牛和小山羊。教师及时的加以引导,学生很快地学会了两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2)创设竞争情境,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欲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例如,开展“看谁答得又对又快”、“看谁摆得又对又巧”、“夺红旗比赛”、“男女对抗赛”、“小组对抗赛”、“班级对抗赛”、“小能手”等竞赛活动。这些活动总让学生百玩不厌。这种欲罢不能的势头在不知不觉中不断地积蓄着学生的兴趣,鼓舞着他们期待着下一课的到来。
(3)多媒体、游戏教学,提起兴趣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各种挂图、模型、幻灯片、 教学录像像、多媒体电脑等资源进行教学,是教学手段的创新,给学生一种新鲜感,能够吸引学生,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多开展游戏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愉悦中获得知识,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
(4)鼓励学生多联系生活
联系生活其实就是注重数学的实用性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个特点,联系实际。利用生活实例解决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让他们认识到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不神秘。例如:在教“丰富的图形世界”这一课时,引导学生观察周围事物,让他们找出图案,并找出其中隐含的数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比如“打折销售”这一课,可以举身边“清仓处理”,“打折甩卖”的例子给学生街是其中的数学知识。
总之,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学好这门学科的前提和动力源泉。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法设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学生的数学学习才有动力,教师的数学教学才有活力。
篇3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 课堂教学 想学数学
例如,在教学《平移》时,某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金鱼吃小虫子”的童话情境,巧妙地设计了“小鱼金向左平移几格才能吃到小虫子”这一挑战性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金鱼中有特征的部位,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比较、体悟。尽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过挫折,有过怀疑,有过失误。但创设这样的情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并发现判断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兴趣盎然,学得主动,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感悟、有趣的教学情景,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如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角的实物,课堂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实物,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有什么共同点,并组织讨论、交流,抽象出角的特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创设开放式的活动情境,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对角的认识有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学完这节课后,又组织学生探索生活中角的运用及好处。比如:能收缩的躺椅的椅面和椅背成大小不同的角(教师用图示展现在黑板上),你更愿意坐哪种形状的椅子呢?为什么?等等。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巩固学习内容,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和现象,同时也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三、要有创新思维
在不同的情境之中,人的思维活跃程度大相径庭。特定的情境,能使思维更为敏捷,迸创新的火花,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还较差,创新思维的潜力正待发展。而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学习本来就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推行探究性学习,重在教师根据需要创设探究情境,拓展探究空间。我认为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这样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 “9+2”时,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的起始知识。
首先指导学生用凑十法,然后用语言描述使用凑十法的过程,最后同桌交流探讨“9+2”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8+3”、“7+4”、“6+5”等同类题目。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创新思维得到开拓。
又如我在教学《复式统计表》时,我利用教学中生成的教学资源,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收集数据后提问:“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学生提出打“√”、打“正”等,并提出用“举手”来统计更快些,后来的教学中我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比较“表1”和“表2”的问题,从而探索出“复式统计表” . 我们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既要大胆改革教学,在教学中为学生创新提供有利情境;又要增强学生观念,把自主探索的权利留给学生。
渗透创新方法,树立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正如陶行知所说:“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四、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培养真实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并解决问题。有些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但有些教师为了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
篇4
【关键词】高效课堂;数学学习;情感教育
素质教育赋予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是:转变数学教学观念,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小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小学生从"要我学",转到 "我要学",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学习情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从而形成小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研究与开发小学生的学习情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小学生尚未脱离稚气,在学习中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对未知的领域乐于问津。学生学习兴趣越浓厚,其学习的情感就越强,学习的效果也越好。现代教育观告诉我们,教师要因势利导,使学生能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产生成就感,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持久强烈的学习情感,最终实现高效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构建高效课堂呢?下面是我的几点想法。
1、利用学科优势培养学习情感。在小学数学知识教学高效课堂中,教师适时地向小学生介绍数学在祖国现代化建设和最新科学技术中的广泛应用,以及数学家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事迹,激发小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如我在教学“数一数――10以内数的认识” 时,认识完数后,我运用课件介绍数字的起源和古代计数的方法,让学生充分感知我国历史文化的悠久,同时向学生介绍我国数学发展的历史,以及我国古代数学家对数学发展的巨大贡献,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对他们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2、利用数学美感培养学习情感,数学所揭示的自然规律中蕴含着和谐、有序、简单、统一的科学美和艺术美,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感,净化学生的心灵。 通行世界的数学符号,精练准确的数学概念和定理的表达,可算是简洁的文字和语言,它能给人以深邃的美的享受,数学的内在美还表现在它的有序,和谐,统一、严谨。如综合法和分析法两种思想方法体现了数学思考的有序性,数形结合则充分体现了数学的统一美,数学题目中一题多解则显现出了“殊途同归”的方法美等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本质反映了数学的美,这些无不包含着数学的美妙与奇特。不仅如此,数学内容还隐含道德美。又如:当学生懂得了“圆的半径越长,圆也就越大。”我趁机向学生说:“在学习和工作中,半径就如同你努力的程度,而圆则代表代的收获。因此,你越努力,付出的汗水越多,你的收获也就越多。 让学生从这些浅显的数学知识中,悟出纷繁复杂的社会中的做人之道。
3、利用辩证观点培养小学生学习情感。辩证唯物主义是哲学的精髓,是观察世界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利用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的辩证唯物因素,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①对立统一的观点。在数学教材中存在许许多多,如整数与分数,加法和减法,精确与近似,变量与不变量……还有分析与综合,从一般到特殊等归纳思维也得到广泛的运用。
②普遍联系的观点。“一切事物都在普遍联系中”。小学数学也不例外,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充分利用知识间的联系来启发引导学生学习,才能让学生很好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从而提高数学素养。如学完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后,组织学生比较它们之间的联系及异同,这样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又学会了用联系的方法来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③实践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发展的动力,小学数学的学习,实际上是运用知识,实践知识的过程,教师要根据认识规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地为学生创设操作,体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新历动态生成,才能促进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4、利用“挫折教育”培养学习情感。数学概念的抽象性、数学知识的实践性以及解题方法的灵活性,一方面在客观上造成了小学数学学习难度较大,另一方面也为更多地培养小学生的意志品质提供了条件。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意志主要表现在克服具体困难的过程中,这实际上就是学生情绪自我控制过程。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个性情感特征和意志水平,鼓励他们从失败取得真知和走向成功的能力。比如:在“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电灯泡体积”时,我首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得出测量电灯泡体积的方法。由于学生测量技能和理解能力不同,难免会出现同样电灯泡测出的体积不同。这时教师应作必要的提示,引导学生找出失败的原因,鼓励学生重新探索。数学的解题过程中也需要锲而不舍的决心和毅力,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得到了意志的磨练。所以, 适当的“挫折教育”,使学生品尝失败的痛苦,了解探索的艰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坚韧的性格和意志,从而可以积极地去面对今后漫长的人生历程。
篇5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数字化的社会。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可以用来表达和交流,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身边的事物,还可以帮人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在数学学习中更是贯穿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影响着学生的各科学习,也为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继续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把发展学生的数感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数感是一种主动、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意识。《数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重新对数感的内涵及功能做了表述: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培养数感对人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首先,数感的建立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理解和解决问题,能从现实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其次,数学数感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的基本方法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感的培养在于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由此可见,数感是一个人基本的数学素养。
而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就是建立数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但学生的数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所以,我认为应该通过以下途径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1.从实际问题中获得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的、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
数感不是通过传授就得以形成的,因此要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去发现,主动地探索与体会,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数学其实就在自己身边,让学生意识到运用所学得到的数学知识可以解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作用。
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创设这样的一个情境:冬天快到了,某商场打出了冬装上市促销的广告:冬装上市新品6.8折。你知道“6.8折”表示什么意思吗?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新课学习,在学完“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之后再回顾本道题,学生就会很容易地得出答案。只有当学生把所有知识联系到生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从而使学生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建立数感。
2.从自主探究中体验数感
如在教学“认识圆”时,让学生准备好纸,用自己的方法画出一个圆,再把圆剪下来亲自动手剪一剪,对照着课本把圆的各部分名称在圆上标出来,这时教师再来讲授“圆心、半径、直径、圆周率”等部分的概念,学生就会很清楚地理解并掌握。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会发现哪部分数学知识比较通俗易懂,哪部分知识比较晦涩难懂,然后对晦涩的知识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更好地体验数感形成的过程。
3.从表达交流中领悟数感
三年级(或以上)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他们喜欢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能在表达交流中将自己探索发现的方法、策略进行总结归纳,相互取长补短,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对数感有了一定的领悟能力。
4.在拓展运用中强化数感
让学生了解数在现实生活、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有助于使他们体会数的意义,从而更好地强化数感。学生通常对于某个数的读和写等掌握得非常到位,但对于这个数的意义的理解,特别是这个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还不怎么了解。此时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将数与现实生活的应用相结合,就会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更好地把握数的意义,有助于数感的巩固与强化。
三、结语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性,只有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实际背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具体操作实践活动中,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建立数感。
篇6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问题
小学数学教育是小学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数学思维以及数学知识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人们愈加关注小学数学的教学改革创新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的小学数学学习习惯培养也加强了重视。本文主要从现今小学数学学习习惯现状出发,深入探讨了小学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问题,为今后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提供了积极的借鉴。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因此,在很多教学工作中老师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能产生很大的制约作用。目前,由于新课改的日渐深入,因此,很多学校在进行教学活动的同时都积极进行各项的教学改革工作。这种状况下也使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发生很大的改变,传统的、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逐渐被取代。老师在课堂上不仅关注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虽然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依然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缺乏等。这些不足之处都对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创新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导致数学教学很难取得应有的成效。因此,在今后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积极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
一、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现状
小学生经过幼儿园的学习阶段后,只掌握了数学的一些基础知识。且在幼儿园学习过程中接受知识大多是被动的,没有对学习方法以及学习经验进行及时总结。且小学生由于年纪较小,其思维还处在形成以及发展的时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以为自己已经充分掌握了教学内容,因而对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进行了忽视。这种心态导致学生对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也采取随意对待的态度,书写不够认真。这些不良学习习惯的存在都导致数学教学的实际效果很难发挥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养成正确的预习方法。由于数学知识大多都有一定的难度,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需要培养学生在课前养成积极预习的学习习惯,对于本节课上需要学习的知识有个预先的了解,对于自己不懂的地方在课堂上着重听讲。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使学生τ谘习的针对性以及目的性都大大加强,从而对课堂学习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老师也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如在一节课的末尾布置关于下节课需要教学内容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并在下节课对学生进行提问,使学生课前预习的完成度有效提高。
其次,在实际课堂中对学生使用数学语言的习惯得到培养。为了使学生对于数学课堂上学到的数学概念以及数学法则有更为明确的了解。在实际教学的时候,也就需要加强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引导学生尝试使用数学用语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在组织学生探究一个数学问题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对数学定义以及数学公式进行总结推导。这样一来,可以使学生将对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转化为对数学知识的理性理解。这样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不仅对于学生探究欲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
最后,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内容。在数学教学中很多老师存在着这样的误区,认为认真研究课本内容是文科学习的内容,数学学习不需要对课本有那么详细的了解。但在实际教学中只有对数学教材有明确的了解才能对数学知识有明确全面的掌握。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在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的同时,教师还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理解,并将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解题过程中。
综上所述,在现今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学中心已经向学生转化,因此,老师在实际教学的时候需要认识到这一变化。这就要求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改变教学观念,积极设置各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努力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积极进行自主学习。尤其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学习效果,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具有重要作用。另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良好的数学思维,最终将学生培养成全方位发展的综合人才。也就是说在新的教育环境下需要积极推进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创新,全面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多媒体;数学阅读
本文中的多媒体指传播数学信息的介质,即能为数学信息的传播提供平台的多种媒体,如教材、报纸刊物、广播电视、互联网、移动网络等多种媒体。我校在重庆市教科院的组织下开展了“运用多媒体提高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这一研究课题。2016年4月19日市级立项,于2016年4月29日开题。我校拥有由交互式电子白板、投影机、计算机及扩音设备等组成的新“班班通”多媒体设备。每个班级里具备与外界进行不同层次的信息沟通、信息化资源获取与利用、终端信息显示的软硬件环境,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日常教学的有效整合。结合课题研究运用多种媒体,我们采用课前读、课中读、课后读、课外读的方式评价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一、运用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在过去常规的教学中,教师也采用了多种引入课题的形式,尽力地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与交互式电子白板下的多媒体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能把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各种媒体信息都集成在一起,表现形式更加灵活,更加活泼生动,能使学习气氛变得更加轻松、和谐,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关于数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出课题时出示一只山羊有一块长方形地,一只小猴有一块正方形地,两块地的面积谁大呢?看到画面上的山羊与小猴争得面红耳赤地样子,学生都哄笑起来了,可是两块地到底那块大呢?学生也不知道,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课题: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接着引导学生看书上的插图、圆圈内和小精`说的话,“其他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呢?你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吗?”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学习的注意力也就高度集中起来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得轻松、愉快,很顺利地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为山羊和小猴解决了纷争。教材中插图能够很直观、形象地帮助我们理解正文中的文字;方框内和带颜色的内容往往是结论(如概念、计算法则、性质、公式)。这部分是本节知识的重点,在读的过程中要抓住关键的字、词、句和一些图形特征,做到字斟句酌。
二、敢于质疑,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而且标志着真正进步。在教会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用数学的语言、图表、符号表示,学会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能力和思考能力,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例如,《圆的认识》这节课,可以充分发挥交互式电子白板一体机的优势,利用多媒体演示,创设情境:用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分别制作成马车的轮子,让一只小猴坐在马车上,通过点击鼠标,逐个演示运动过程,这样不同车辆行驶的过程就自然逼真地展现出来,很快能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为什么只有圆形做的轮子才能使猴子“平稳”地坐着前进呢?由于有了疑问,学生就能全身心投入到《圆》的知识学习中,主动分析各种图形的特点。通过学习与思考,明白圆周上每一个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圆心的运动相对“平稳”,而其它图形周边上的点到它的中心距离相差较大,所以不能使车子平稳前进。画圆时,运用微课教学,通过多媒体的直观、生动演示,创设出了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更好地产生“疑”,并促使其独立思考,在思考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对圆的概念有了相关认识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0页“生活中的数学”,通过阅读进一步了解我们周围很多东西的平面轮廓都是圆形的原因,深化对圆的半径和直径的理解,学会用数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运用生活中趣味读,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校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依托《小学生数学报》进行课外阅读。为进一步落实好《新媒体时代提高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我校子课题“运用多媒体提高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研究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切实提升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最终实现全面提升小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经课题组老师征求家长意见后,决定《小学生数学报》作为本课题实验研究学生阅读材料,并以此材料开展有效的阅读活动。《小学生数学报》特别适宜小学生阅读。其原因主要有:1.《小学生数学报》分年段设四版适用于小学各年级学生的阅读。2.各版报纸的版面和开设的栏目迎合各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阅读需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3.内容与教材同步,很好地起到了巩固书本知识,拓展课外知识的作用;4.各版都巧妙渗透数学文化、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拓宽了学生的数学视野,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这是上期六年级学生写的一则阅读笔记:我这学期订阅了《小学生数学报》,报纸上的每一道题、每一个公式,它像吸铁石一样吸引着我的注意力,渐渐地《小学生数学报》就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学会一种题型,我都兴奋万分。学会把问题简单化,找出其中的等量关系,问题就解决了。例如:我探索时有这样一道题:甲、乙从东西两地同时出发,相对而行,两地相距10千米。甲每小时走3千米,乙每小时走2千米。甲带了一只狗,和甲同时出发,狗以每小时5千米的速度向乙奔去,遇到乙后立即回头向甲奔去;遇到甲又回头向乙奔去,直到甲、乙两人相遇时狗才停住。问:这只狗共奔跑了多少千米路?这道题的关键是找出等量关系:别管狗怎么来来回回跑,它跑的时间和甲、乙相遇所用的时间是相等的。甲、乙相遇时间=10÷(3+2)=2(小时),所以狗跑的路程为:5×2=10(千米)。《小学生数学报》它教会我解题的思路,让我在一次又一次动脑中,拥有了无穷的知识;是它提高了我的讲解能力,把解题步骤讲得清清楚楚。每期的名家故事也是我最喜欢的内容之一,能让我从名家的感受中领悟出一定的道理,学会怎样更好的学习数学,去更恰当的安排和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小学生数学报》相关内容增长了数学知识,提升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应充分应用多种媒体资源,通过书本读、媒体读、生活中趣味读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小养成阅读习惯,共筑伟大的“中国梦”,让我们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自己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小学生数学报》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兴趣;快乐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173-01
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乌申斯基说:强制性学习,会扼杀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学习效率,兴趣是前提,快乐是根本。
下面,从融洽师生关系、注重情趣的激发、加强成功的体验等三个方面,论述小学数学快乐学习的几个途径。
一、融洽师生关系,快乐学习的基础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一走进教室,笑口常开,笑容可掬,妙语连珠的语言、对数学的渊博的知识、解决问题的巧妙和得法,引领学生遨游在数学知识的王国里,体验快乐学习的收获。
如教师每一节课留给学生一个“智慧题”,通过智慧题的讨论,教师对这些难题的巧妙的点拨,让学生感到教师脑海中知识的无穷,思维之妙。如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经常给出类似于下面的阅读拓展题而促使学生思维,向学生展示动脑思考的妙趣:小明在动手摆卡片,有5张卡片,摆成2行,每一行上要有三个卡片。不一会,小明就摆好了。你知道小明是怎样做到的吗?姐姐又给小明增加了难度:又给小明4张卡片,要小明用一共9张卡片,摆成8行,每一行上也是3张,这个难坏了小明,你能帮助小明解决这个问题吗?聪明的你,一定可以做到!
这样,让学生课后亲自摆一摆,摆不出的话,教师给以巧妙的指导,他们豁然开朗。通过动手、动脑,教师的激励,促成他们快乐学习、愉快投入。
二、注重兴趣的激发,增强学习动力
1、激励性评价激趣
人人喜欢被赏识,小学生更是如此,教师的“大家听听,他的发言多精彩呀!”、“这位同学的发言真完整!”、“哇,想法真奇妙,连老师也佩服”、“说得真好,如果声音再大点,就更好了!”、“厉害,真棒,一定有同学还能超过他”、“好好想一想,你一定行,老师相信你”等的话语,会像蜜儿甜透孩子们的心,他们感到自己被老师表扬,受到尊重,少了批评,感到学习是件快乐的事、开心的事,哪怕暂时遇到了拦路虎,他们心里美滋滋的,因为充满了自信、充满了期待。
2、趣味教学法激趣
(1)巧用游戏激趣
小学生喜欢游戏等趣味性的东西,喜欢直观、形象,不喜欢抽象和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教学方法的趣味化,让学生在轻松的情境下,主动思考,快乐探究。
经常变化方式使用游戏法,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趣味盎然。如学习《时分秒》时,让学生首先猜个谜语:小小骏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蹄声哒哒似战鼓,提醒人们争朝夕。让学生猜出“时钟”、“闹钟”。在学生们认识了时分秒后,组织学生开展一个游戏活动:依次说一说“一分钟,你可以做什么?”要求不许重复其他同学的答案,这个游戏接近于“头脑风暴法”,使学生们注意力高度集中,且发挥自己的想象和思维,说出自己在一分钟之内能做什么。无容置疑,孩子们的兴趣会非常浓厚,积极性会很高,课堂动起来,课堂活起来。
(2)巧用趣味性问题激趣
教师还可设计趣味性的问题,使课堂教学充满趣味,盈满快乐。如学习《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趣味性的问题:大白兔和小乌龟赛跑,大白兔傲慢地说:我一定跑第一!千米赛跑开始了,小乌龟立刻加劲爬,每分钟爬15米,大白兔先睡了1个小时,然后才开始跑,每分钟跑100米,猜猜他们谁胜利了?这样的问题,比常规的利用时间乘速度等于路程的计算和运用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探究的积极性和兴趣,促使学生融于情境中,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突出问题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三、让学生体验成功,促其快乐学习
教学中,教师应搭建学生成功的平台,让学生体验成功的自信和乐趣,从而更加兴趣百倍地学习数学,进行数学探讨。
《时分秒》的练习时,教师可以呈现几个时刻,让学生看时钟钟面而读出时间时几点几分,这个练习时最基础的必须掌握的问题,对于90%以上的学生来说,都不会是问题。再设计一个“做鸟巢”的练习,给出四个情境:准备材料、挂鸟巢、做鸟巢、刷油漆,以及四个时间:7:50、8:45、9:45、10:05,让学生把制作鸟巢的几个动作片段和具体的时间的先后顺序练习起来,这样,学生会争先恐后地争相发言,课堂气氛之高涨自不待言。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说说周日是如何度过的,让学生把星期天的所做的事情和时间有机联系起来,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设计生活化的问题也是常用的方法。如“小数加减法法则”时,小数点对齐是教学的难点,学生一做就错,怎样让学生避免类似的错误,从生活化的问题入手是有效途径。如通过学生常购买日常用品的计算,如一本语文作文本是1元4角,一本数学练习本是8角,一本英语作业本也是8角要买作文本、英语本、数学本各10本,总共要付多少钱?
这个问题,通过孩子们熟悉的情境中的数学问题,降低了数学问题的难度,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经验而解决这个问题(1.4+0.8+0.8)×10=30(元)通过问题的解决,小数点的对齐问题,简便方法的运用等也迎刃而解。
此外,让学生走进商场,调查商品的价格,帮妈妈买两件日用品,上课时,交流调查的结果,说说给妈妈买日用品的价格和一共花了多少钱?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基础,使学生学习真实、趣味。
传统的数学课堂,学生学得累,记数学概念,背数学法则,陷进题海中,漫无边际地计算、演算,学生学得毫无乐趣。新课改倡导融洽的师生关系的构建,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达成乐于参与、乐于探究、快乐学习之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丽平.试分析小学数学如何进行快乐学习[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33).
篇9
一、用生活中的素材,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小学生直观思维能力比较强,抽象思维有待于提高。因此,通过形象思维的积累,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抽象思维能力。而数学生活化正好吻合教学直观性的特点,将学生生活体验引入数学问题的研究中,让学生树立“生活即数学”的观念。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的能力,根据小学生的特点,首先从简单的生活问题入手,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在教学“乘法的运算”时,我以生活中的问题启发学生:“李阿姨到超市去买苹果,每千克的价格是8元,李阿姨共买了5千克,共花了多少钱?”这一简单的生活问题,学生在对问题的讨论和交流中,明白了乘法的意义。
二、在动手中探究,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蒙台利梭曾说:“听了我可能会忘记,看了我可能会记得,但做了我才会理解。”根据人思维的特点,我们可以在课堂让学生多动手,在动手中探索、发现,加深体验,以达到学习知识、理解知识的目的。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时”时,我让学生利用平移、旋转的方法,让学生将平行四边形纸板转化成长方形。学生在亲自操作中,明白了,转化后大小不变,所以面积不变,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转化后长方形的宽,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转化后长方形的长,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三、利用问题情境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一般人的眼中,数学问题的答案就是铁钉钉木的事,是唯一的,3+2=5,还有别的答案吗?受这种思维的影响,传统的数学课堂对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是很不够的。发散思维的培养,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在学习加减法应用题时。我设置了这样的开放性情境:“有三辆货车,甲车运了40吨,乙车运了63吨,丙车运了76吨。”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三个已知条件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答。学生在提问时,思维非常活跃,分别列出了“三车共运货多少吨?”“甲、乙两车运的货比丙车多多少吨?”等十多个问题。并且进行了解答。开放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必须营造探究、交流的氛围,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开放情境中拓展思维,形成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创造、提升的平台,从而使学生形成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过硬的数学素质。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数学文化
一、以“媒”相诱,领略数学历史文化的悠远
数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是先辈们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数学文化的内涵不仅表现在知识本身,还寓于它的历史。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接受信息,拓展学生的视野,领略数学与历史的关系。
如在学完《最小的公倍数》后,我安排了一节数学活动课,题目是“韩信点兵”。用多媒体出示了宏大的历史战争场面,让学生领略中国古代军队列队布阵画面,然后出示了以下问题:韩将军点兵不是一个个数,只要一排士兵三人一排,五人一排,再七人一排走一遍,就能根据每次余下士兵的人数推算出全队的人数。如果你是韩将军,说说这是什么原因?学生一下情绪高涨,很想探究个明白。
二、以“媒”促导,体验数学文化的真正价值
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学生不乏鲜活的材料,或看到的,或听到的,如桥梁、中外建筑、中国剪纸、中国结、著名标志设计以及百分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官方运用、广泛运用、货币的由来等,这些感性材料,学生很少能与数学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凭借多媒体的声、像,静态变动态的优点,直观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
如教学“圆的认识”中,借助多媒体展示圆在人类历史、生活、文化、审美等各个层面的广泛应用,“圆与桥梁设计”、“圆与中国剪纸”、“圆与中国结”、“圆与中外建筑”、“圆与著名标志设计”等,通过交流、研讨,引导学生在感受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联的同时,感受数学文化的内涵,体会数学文化的真正价值。
三、以“媒”为依托,感受数学文化的人文气息
课本中的数学知识一般是经过高度概括和抽象静态的知识,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部分学生也能背诵如流,模仿应用。如教学《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时,只是简单的用教具演示,学生可能对圆柱体体积公式的由来较肤浅。我在教学时,先用多媒体出示曹冲称象的故事图片,指名学生讲一讲这个故事,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又引起了学生的深思:可不可以把圆柱体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分析呢?而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时,我又根据学生的叙述,用多媒体演示了多种切拼方法,在切拼的时候学生发现:无论那种方法都要把圆柱分得很细小,拼成的图形才越接近于标准的长方体。在这一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了转化、微分、积分等数学思想、方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是小学数学人文教育的精髓所在。
四、以“媒”促思,培植数学文化精神
钱学森认为:科学与人文精神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缺一不可。如果说数学教学的科学性是刚性的话,那么人文性就是柔性的,它更接近于大象无形。因而人文精神需要的是渗透、培植,需要的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落地无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先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并尝试着进行实践证明……在一番自主活动之后,教师可以通过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充分展示出自己的思考方法和探究过程,并获得广泛的体验和感受,这对于他们的成长和今后去创新将会有何等深远的意义啊!
再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引导学生在简单回忆、思考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的之后,顺势提出:圆的面积公式是否也可以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而推导出来呢?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索,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小组成员纷纷开动脑筋,积极参与。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有的拼出了近似于平行四边形的图形,有的拼出了近似于三角形的图形,还有的拼出了近似长方形或梯形的图形;有的同学还在合作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就越接近于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其它相类似的图形。随后,教师借助电教手段先对学生合作的成果予以展示,让同学们再补充完善,再择其一、二种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演示,让学生有一个比较完整、清晰的认知,从而体验到自己的一份发现和成功的快慰,感受着与同学合作的相互作用。在这过程中也渗透着积极实践、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