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3-12-16 16:25: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田水利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田水利发展趋势

篇1

关键词:农田水利;技术;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S2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近年来,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下,在农村地区推广高效的节水技术是一种必然趋势。农田水利节水技术是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农业发展离不开水资源,但如何合理并节约的利用水资源,是水利人员最关心的问题。我国的农业生产一直以来都是以粗放式进行,对水资源的浪费现象较为严重,特别是灌溉技术。根据国内外的科技发展情况和近期的水利发展趋势,介绍了农田水利事业的展望和科技发展。

农田水利技术的发展趋势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直接为农业增产而服务的。我国初步规划到本世纪末在农村水利方面的奋斗目标是:争取新发展灌溉面积8 500万亩,增加排水面积4 800万亩,改善盐碱地和渍害低的农田5000万亩。对大中型灌区输水渠道积极采用防渗措施,对80%以上的井灌区采用微灌,解决了农牧区人畜饮水的困难。

1.1 节水技术

节水技术是国内外都很重视的问题,也是扩大灌溉面积的主要途径之一。由于当今大多数灌溉土地的使用方法都采用地面灌溉法,所以我们在改进地面灌溉技术和提高管理水平方面已经进行了长期的发展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有效的成果。近几年来,新兴起的一种新型灌水技术是间歇式灌水法,这种灌水技术的主要特点是通过间歇地方式向灌水沟送水,造成涌流状态,使沟内水流加快,推进速度,并使水分沿程入渗均匀。这种灌水方法比一般的灌水法省水 30%~50%,在有风的条件下,灌水效率要比平时高出很多。我国近几年在地面灌溉节水技术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如在水稻、小麦等农作物灌溉方面研究出了既节水又增产的灌溉技术,旱田地膜覆盖灌水技术等,在井灌区区管道输水代替明渠输水,洼灌中采取大面积水平洼灌等都具有很好的节水效果。

1.2 调水技术

该技术在美、日、法等国应用较广,有明显提高用水效率的作用,并且有节水节能的效果。自动化灌水技术,在日本和欧洲已实施多年,因投资大,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尚未能进入大面积应用阶段。国外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途径,除采取节水措施外,主要是搞调水。已实现的较大调水工程有:例如巴基斯坦的西水东调工程,年调水150亿~200亿m,美国加州北水南调工程,年调水270亿m。大规模调水工作,将灌溉工程技术、机电提水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并促进了灌溉经济分析、灌溉生态环境等灌溉学科分支的发展,并解决了一系列规划、设计、施工、提水、环境评价等技术问题。

1.3 节能技术

节能和节水是息息相关的,是分不开的,所以国内外普遍在节水的同时达到节能的目的。

低压喷、滴灌系统以及太阳、风能在农田水利方面的应用,是节约能源的主要措施之一。

二、推广农田水利技术的必要性

我国农业生产受耕作技术和耕作习惯的影响,长期存在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情况,在很多地区都存在对水资源的浪费。农业是用水大户,如果不能合理有效的利用水资源,那么,就会对农业周边的城市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给企业发展带来很大的压力。因此,在农业产区推广农田水利技术,可以再很大程度上控制农业粗放型生产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提高灌溉效率,降低水资源的浪费。

2.1 从农业增长增收的角度来讲,完善农田水利节水技术可实现有针对性地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使建设生态农业成为一种可能。在进行水资源的调配的同时,进行各类农业技术革新实验,再通过农业技术革新实验对农田水利利用技术进行革新,这种相辅相成的方式既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也有效地利用了水资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2 从较大的背景上来讲,我国的水资源分布的极其不平衡,然而我国的农业产量分配的也不均衡,这就造成了在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水资源匮乏,如果再不进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那么就会造成严重的水资源紧张。尤其是目前我国农业产区先进生产和灌溉技术的推广不够,大面积灌溉在成大量的水资源蒸发和流失,没起到实际的灌溉作用。

三、国内农田水利节水技术发展新思路

由于我国农业产业水利设施与灌溉技术存在差异,开展农田水利节水技术工作可以改良灌溉方式、改变储水和蓄水方式,进而实现对水利资源的合理利用。

3.1 优化农作物结构,推广节水种植技术

对于不同的农作物,它的需水量也就不同,在实际种植作业中,可采用不同作物间作的种植模式,改变单一的种植模式,调整农田作物的种植比例,根据当地水资源情况,在不影响粮食产量的情况下适当推广抗旱品种,进而使得灌溉区域用水量降低,达到节约是资源的目的。还可以在部分地区推广节水种植技术,特别是用水量较少的地区,可积极推广坐水点种技术,进而提高农作物种植过程中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3.2 改变灌溉方式,推广系统灌溉模式

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应用的节水灌溉技术主要有沟灌、管灌、滴灌喷灌等技术,然而在一系列的灌溉技术中被应用次数较多的主要有沟灌、喷灌和管灌。农业生产要依托河流、湖泊等水资源,为了节省灌溉成本,农业生产者发明了沟灌这一传统的灌溉技术,利用河流周边的天然水道,进行灌溉。这种灌溉技术虽然节省成本,但灌溉效率相当低下,在水资源的输送过程中,大部分都会流失和浪费。根据这样的情况,水利技术人员应针对农田水利运行情况和水利资源利用情况进行调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灌溉方案。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使用覆膜技术,进一步提高灌溉效率,改良沟灌,建立系统的沟灌模式。除了改良沟

灌以外还可以在种植农作物类型允许的情况下,积极推广喷灌、滴灌等技术,这些灌溉技术由于将水流转化为水滴、水雾,就等于直接降低了灌溉的用水量,对水资源的节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灌溉技术,利用地下管道实现回流,从而很大限度的控制了水的消耗和浪费,一般情况可节省用水量达到50%左右,灌溉效率还可以提高 10%左右。

结束语

发展农田水利节水技术,可以从很大程度上改变我国农业生产中对水资源不能进行合理利用、水资源浪费严重的问题,从大的方向上讲,推广农业节水技术,也是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建立生态农业,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为此,农田水利科学技术应紧密围绕上述问题,重点研究节水、节能、节约投资的技术措施,对现有工程进行挖潜改造,同时发展基础理论研究,在促进农业生产中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将我国农田水利科学技术提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曾光慧.推广节水技术带动农业发展[J].贵州农机化,2004,(2).

[2] 李哲,王尚勤,张晓东.我国节水技术现状及发展[J].农机化研究,2003,(1).

篇2

关键词 农田水利;建设现状;问题;发展对策;安徽芜湖;三山区

中图分类号 F323.2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9-0180-02

1 基本情况

三山区隶属安徽省芜湖市,位于皖南北部,长江下游南岸,区域面积276.1 km2,耕地5 220 hm2,总人口14.6万人。地貌以平原圩区和沿江洲滩地为主,南面为丘陵和低山区,除长江、漳河过境客水外,境内主要有龙窝湖和峨溪河两大水系,全区地面高程多为7.6~3.1 m(黄海高程,下同)。

春末夏初随着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输入的太平洋和印度洋孟加拉湾的水气通量的增加,开始进入梅雨季节;6月至7月上旬副热带太平洋高压西冲北挺,北方不断有冷空气南下,冷暖气团的交锋往往就发生在江淮流域一带,同时在长江中下游及四川盆地附近常有低气压产生,并沿长江流域东移,致使本地阴雨连绵,常有暴雨发生;夏秋季受副高压控制,天晴少雨;9―10月受台风影响,常有狂风暴雨产生;冬季少雨[1-2]。

2 农田水利现状

2.1 圩口

全区现有大小圩口16个,3 333.33 hm2以上大圩1个,5个万亩圩,其中3个圩口为农业耕地。分别为浮山联圩、门楼圩、大有圩,圩口保护面积共52.6 km2,保护人口3.73万人,保护耕地1 533.33 hm2。圩口基本情况见表1。

2.2 灌溉工程

圩区供水水源主要是沟塘蓄水。不足部分由涵闸引水,建设有引水斗涵11座,水源主要引自漳河及其支流。全区共建成灌溉泵站1座、装机1台、容量30 kW、流量为0.22 m3/s。全区灌溉渠由于使用效率低,塌方、冲毁等损坏严重,过水断面大大缩小,应进行加固处理。三山区水量控制设施只在部分支渠以上进水口设立,由于量水设施布局少,给计量用水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3 防洪工程

全区主要防洪堤防总长约152.5 km。按照规划的防洪标准,全区5个万亩以上圩口中除浮山联圩、门楼圩堤身比较单薄,尚未达标外,其余3个已经基本完成达标任务。万亩以下圩口防洪标准较低,部分堤防需要抛石固基,堤防加固,提高防洪标准。

2.4 排涝工程

全区已建成排涝站12座、装机25台、容量1 477 kW、流量17.88 m3/s。三山区排水沟由于长期未清淤,淤积严重,过水断面大大缩小,应进行开挖清淤。

2.5 运行管理

2014年,三山区出台了《芜湖市三山区小型水利工程投资、建设和管护改革实施办法》,逐步实施水管体制改革,鼓励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等农民自己的管水组织,但一种农民自己组织的建立并要形成有效用水、管水的机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目前农水工程依然主要靠基层乡镇水利服务站管理,管护经费投入不足,水管员待遇低,管理薄弱,运行困难,存在“重建轻管”和“建、管、用”脱节的弊病[3-4]。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防洪除涝标准偏低,部分地区抗旱能力有待加强

三山区的防洪除涝工程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堤身单薄、堤顶高程不足;排涝设施不健全,现有排涝站的抽排能力低、建筑物不配套,排水沟不成系统等。由于圩堤防洪标准低,有的不足10年一遇,导致洪涝灾害频繁。全区灌溉农田,基本在3个圩口内,占区域总灌溉面积90%,正常年份缺水现象不是很突出,可是特殊年份和地理位置较高,蓄水工程少,又无补给水源,干旱缺水,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突出。

3.2 农田水利投入机制仍需探索,重建轻管现象普遍

新形势下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机制不健全,办法不多,依赖政府投入思想严重,群众参与式建设管理一直还没有建立起来。由于水利受传统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全区水行政协调、高效的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手段相对落后,缺少创新,水管人员工资待遇低,“重建轻管”现象普遍,良性运行机制尚未形成,行业管理亟待加强。

3.3 农田水利缺乏统一的规划

由于缺乏统一的农田水利规划,使各部门的农田水利投入不能很好地相互协调和沟通,投入的资金不能产生综合利用的目的,甚至存在浪费的现象。

4 发展对策

4.1 科学规划,高标准加快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合理规划,建设高标准排灌站。完善的除涝、灌溉设施,能有效提高防御水旱灾害的能力,是保证农业生产发展、粮食安全的基础。大力开展农田节水渠建设,做到规格要高、质量要好,同时结合田块整治,合理规划,促使排灌利于农田水系畅通。充分结合排灌站、节水渠建设,全力推进圩堤加固,建设高标准排涝站,形成信息化管理,确保群众生命及财产的安全。加大河道、河塘清淤,保证集水面积和河道畅通,以及保证灌溉取水和泄洪,并使农村水环境生态处于良好的状态。

4.2 广辟筹资渠道,加大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投入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政府的财力有限,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的力量,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而作为政府应该积极建立良好的制度激励机制,通过利益诱导,吸引更多的农民、企业或社团参与到水利设施建设中来。认真贯彻落实“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政策原则,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保证农村集体将一定比例的积累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激发他们自觉投资投劳参加建设的积极性,引导农民和社会各界增加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广泛鼓励、吸纳社会资金办水利,努力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确保水利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4.3 普及节水灌溉技术,农田水利与节水工程建设相结合

旱田灌溉采用管道式喷灌,发挥管式喷灌投资少、使用方便、水压要求低,便于管理的优势。积极发展大棚滴灌、微灌,实现大棚膜下滴灌化。搞好渠道、河道浆砌防治工程,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尽快研究制定有利于节水灌溉发展的经济补偿政策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强化用水户的节水意识,提高农民节水积极性。

4.4 加快水管体制改革,形成整套合理管护机制

对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立长效管护机制,保障工程的正常运行,发挥应有效益。已建成的农田水利工程应确权登记,及时颁发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权、使用权证,所有权人与具体管护主体签订管护责任书,明确工程管护责任、管护范围,规定所有权人与管护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等,制定水利工程日常管理运行制度,形成水利建设产权明晰、滚动发展的新机制。

5 参考文献

[1] 曹鹏宇.农村改革新时期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探讨:以河南省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09(9):87-92.

[2] 中国老年科协农田水利专题调研组.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水利,2009(11):21-22.

篇3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困境;对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政府现在倡导新农村建设,给农村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机遇,农业发展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而影响农业经济的一大因素是农田水利建设情况。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但是在农田水利建设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困境,这些困境若不及时解决,必定会影响农业的经济,进而影响农业的发展进步,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会产生影响。所以我们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解决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的困境,以改变我国农业大国落后的面貌,提升我国的社会地位。

一、现阶段困扰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在我们国家,农田水利建设一直就是一个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我国地域宽广,有广袤的平原、巍峨山地、还有丘陵半丘陵地区等,这些复杂的地形也决定的农田水利建设的难度较大、困难较多,针对不同的地区还要有不同的措施,而且农村水利建设的过程也比较繁琐,需要政府大力地投入。所有这些都决定了我国的农田水利建设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程。因此,在现在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中有以下几方面的突出问题。

1、农田水利建设方面的资金短缺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虽然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国家也投入了很多的资金来推动我国的新农村建设,而在农田水利方面显著的变化也只是给农户们多打了几眼井,农田灌溉由原来的柴油机为动力变成了电力为动力,其他的并没有更突出的变化,因此,农田水利设施并不是特别地完善,在这种情况下势必会影响农业生产。

2、农业技术发展有待提高

从近三十年来的发展来看,在农业技术的发展方面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已经基本上用农业机械替代了人的劳作,现在的农村人养种几亩土地要比三十年前要轻松地多、简单地多。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看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业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多,用机器替代人,把人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可是,以农田灌溉为例,很多的地方并没有什么突出的变化,还是沿袭着原来的灌溉方式,既落后又浪费,相比先进的节约的灌溉方式如喷灌、滴灌等,还没有大面积地投入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要进步,科技是关键,但是很多地区的农村技术力量比较薄弱,对农业新技术认识不足,这也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

3、建设保障机制不健全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行,我国在农业发展上的投入也越来越多,农田水利建设方面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惠农政策,但是,由于农业资金都是由政府提供,还是出现僧多粥少的情况,国家提供的哪点资金还远远不够,农田水利建设方面的保障机制并不健全,保障的程度也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资金不到位、资金短缺的情况,这就严重影响了农田水利建设的正常进行,导致农田水利在建设的过程中出现资金中断,设施跟不上的现象。没有相应的后续措施,使国家投入的资金白白地浪费了,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田水利建设发展。

二、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的对策分析

农田水利建设是关乎我国农业发展的大事,但是现在在农田水利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果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处理好这些问题,必将影响我国农村的经济,也会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整体形式。因此,在现阶段,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要解决好农田水利建设与新农村发展之间的关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好农田水利建设问题。

1、政府要加大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

在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政府现在很大的一部分投入都放在了农业机械、粮种补贴上了,而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的资金就出现了不足,这也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农田水利建设的正常进行,因此,政府应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应多方筹措资金,可以充分发挥社会资金的力量,或是依靠政府出大头,农民自己出一部分的方式来解决资金的问题,使农田水利建设也能有保障,而逐渐富起来的农民也有能力出资来改善农田水利设施。

2、要加大农业技术的普及推广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在农业生产方面也有很多的新技术,这些新技术如果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必将改变原有的落后的生产状况,给农业生产带来新的活力。因此,要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不断的提高农民应用新技术的意识,以达到不仅能节约成本,而且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能把农民从艰辛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有了先进的设备与技术做支撑,农田水利的建设就会上一个档次,使先进的技术能为农业生产服务,让广大的农民也能够享受到科技来带的效应,从而更好的促进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与完善。

3、要完善现有的保障机制

在农田水利建设的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虎头蛇尾的现象,要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就要完善现有的保障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农田水利建设的正常进行,也才能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一定的保障,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进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要建立健全完善的保障机制,就要在政府的主导下,本着谁出资谁受益的原则,来为农田水利建设申请到筹措到更多的建设资金,从而保障农田水利建设的进行。另外,要充分发挥基层政府组织的作用,基层政府组织是与农民最直接打交道的领导者,他们最熟悉农村的基本情况,因此,在农村水利建设中,要将基层政府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要把在推进农田水利建设中遇到的困难积极地解决,要加强与农民的沟通交流,把农民的愿望反映出来,尽量满足农民在水利建设中的要求,为实现农业的稳产丰收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我国的新农村的建设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农田水利建设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节。因此,我们要意识到农田水利建设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要能为农田水利建设的提供一定的保障,从而能保证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以此来带动我国经济的改观。

参考文献:

[1]郑发平;浅谈水利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4期

篇4

关键词:遥感技术;农田水利;资源利用

中图分类号:TP31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05-0047-02

0 引言

随着农田水利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在水利资源中的应用显得越来越广泛,尤其在农田水利建设中,遥感技术起着重要的监测和评估作用,能对农田洪涝干旱灾害进行科学有效的监测和评价,能对农田水土流失和水土腐蚀情况进行监控和分析,能对农田中灌溉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将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1 遥感技术概述

1.1 遥感技术概念

遥感技术主要是指从外层空间或者远距离高空的平台(即波探测仪器或者遥感器)上通过电子光学或者光学接收地球表面的反射或者电磁波信号,并利用数据磁带或者图象胶片的形式进行记录再传输至地面,通过信息处理、野外验证、判读分析,从而为环境动态监测、资源勘测等部门规划决策提供服务。遥感技术是摄影、扫描、信息传输、响应的过程,主要研究的是地面某物状的位置、大小、形状及其跟环境的相关性的科学技术。遥感技术现广泛应用于地球资源勘探、环境监测、气象、水文、海洋、地理、地质、林业、农业等各个领域。

1.2 遥感技术原理

世界上不管是什么物体,都存在着光谱性,也就是说每个物体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吸收、辐射、反射光谱的性质。由于各物体在同一光谱区内所出现的光谱特性有所不同,相同物体在不同发光谱区域内所出现的光谱特性也有区别。也即由于时间和地点的不同,太阳对地面的光照射角度存在着差异,各物体或者同一物体吸收和反射光谱也各不相同。遥感技术就是依据此光学原理,对不同光谱特性下的物体进行判断和分析。其常使用的有红外光、红光、绿光三种光谱波段,其红外光波段主要将探测矿产、土地以及资源;红光主要用来探测水污染、植物的生长和变化情况;绿光主要用来探测土壤、岩石、地下水情况。同时,还存在微波段,主要是对海底鱼群的游弋及气象云层进行探测。

遥感技术主要涉及到的系统有:遥感平台(用来搭载遥感仪器的)、传感器(主要是用来收集、传输和记录遥感数据的装置,传感器是遥感技术中的核心部件)、遥感信息数据接受处理系统(其由数据接受、记录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所组成)、分析解译系统(对数据进行判断、研究和分析,提取有用的数据和信息,并翻译成易懂的图件或者文字资料)等。2 遥感技术在农田水利资源中的应用

2.1 遥感技术在防洪抗旱中的应用

遥感在农田防洪抗旱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紧急救援、快速反应、洪涝灾害情况反映、以及灾后重建等方面。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农田洪涝灾情遥感速报系统,此系统的运行一般存在两种模式。

(1)对灾区进行宏观的监测和评估。其主要是通过NOAA气象卫星所反映的数据,对我国易发洪涝灾害地区的情况进行每天两次的速报,即对其灾情分布、持续时间、影响程度等进行监测和评价,给出损失数据、灾情简报和图像。(2)对灾区的重点进行监测和评估。其主要是通过雷达卫星和机载合成SPOT数据、TM数据(来自主题测绘仪)、SAR图像数据(来自孔径雷达)以及其它高分辨率数据,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灾情比较严重的地区,进行多层次地监测和评估,给出详细报告和灾情图像,报告灾情损失数据,并且为灾后重建提出一定的决策建议。实践已经证明,遥感技术在减轻洪涝灾害损失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紧急救灾、灾情监测、灾情评估、降水遥感监测、旱情监测、旱情评估以及灾后重建等方面,遥感技术提供了快速、客观、全面的数据,为决策部门提供了强有力的决策依据。

2.2 遥感技术在水土流失监测治理中的应用

近年来,为了保证水土不流失,全国展开了土壤侵蚀定量调查。在调查中,涉及的最为主要的技术就是遥感技术,遥感技术以其经济、动态、快速、宏观的优点成为我国土壤侵蚀定量调查的最主要信息源。通过遥感技术,为我国水土环境保护、水利和农林、江河治理、国土整治、西部大开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提供了科学的可靠的数据信息资料,从而为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由于土壤侵蚀过程非常复杂,其一般受到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综合影响。人为因素主要是指土地的人为利用,如放牧、耕地、修路、开矿等,自然因素主要是土壤、地质、地形、植被、气候等。不同的土壤侵蚀类型,其影响因素也是不一样的,对于水蚀来说,参考通用土壤侵蚀方程各因子指标,并考虑遥感技术与常规方法相结合方法能否获取以及是否方便在GIS中存取、表达和计算。一般选择降水、地形或坡度、沟谷密度、植被盖度、成土母质及侵蚀防治措施等作为土壤侵蚀量估算的因子指标。

2.3 遥感技术在河道动态变化监测评价中的应用

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对河道变化进行检测,预测河道的未来发展趋势,以方便农田水利规划以及防灾减灾等工作的开展,从而为我国社会经济效益的增加做了重要贡献。农田水利建设中,河道特征一般有:河型、河道水流流态、河床地貌地形、河道平面形态以及水体物质如污染物和挟沙等。通过遥感技术对河道特征进行监测,获取以上特征数据信息,提供给相关部门进行分析,从而有利于其作出科学的农田水利建设决策。

3 遥感技术在水利资源应用中的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在我国农田水利现代化建设中也实现了推广,遥感技术将在农田水利建设中“无孔不入”,并且为管理层提供有效的科学的可靠的决策数据。在水利建设中,遥感技术将会呈现以下几个趋势:第一,逐渐实现集成化。农田水利建设中,遥感技术将不断推进其信息化进程,信息化过程中不但要求遥感所获取的数据进行紧密的严谨的集合,从而形成一个更大的数据系统。同时,遥感技术往往还会与如OA系统、MIS系统等外部系统进行密切结合,实现用户的多方面要求。所以,遥感技术将逐渐和外部系统进行无缝集成对接。第二,逐渐实现数学模型化。对水利工作人员来说,只是对图形数据进行查询、浏览根本没有多大意义。应该扩充遥感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作用。因此,就必须通过遥感软件进行专业的分析。水利行业要求遥感系统平台提供专业的分析算法和专业模型,以便对各种水利数据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使系统具有辅助决策支持功能,为有关部门提供科学的计算结果和决策依据。第三,逐渐实现标准化。在遥感技术应用中,没有形成一定的标准,其标准化使用是农田水利规范建设的需要。标准化主要就是指要做到遥感技术的可收缩性、互操作性、可移植性、环境通用性。主要的内容有: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交换、数据测算、解释等等。

综上所述,遥感技术在农田水利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遥感技术的应用将有利于农田防洪抗旱工作,有利于对农田利用情况进行科学分析,有利于对农业灌溉系统进行精算,有利于对农田水土流失进行监测、评价和治理,有利于对河道动态变化进行监测和评价。因此,应该大力推动遥感技术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应用力度,加大实现遥感技术应用的网络化、集成化、模型化、标准化。

参考文献:

\[1\] 张小晴.遥感-应用领域十分广泛的高新技术\[J\].安徽地质,2009(1).

篇5

【关键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综合规划;注意事项

当前,江苏连云港市各区县纷纷开展了针对县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综合规划的编制工作,在编制规划报告过程中,笔者发现以下问题需要规划设计人员注意。

1.针对水土平衡计算后缺水原因的分析问题

规划农田水利建设水资源合理配置部分,通常先对县区所辖行政范围水资源进行综合评价,根据水土平衡分析,计算出缺水量。大部分平原灌区在水土平衡时,缺水原因主要有以下3点:①河道天然来水过程与区域用水过程不匹配;②区内水利工程不配套,尤其受调蓄能力限制;③灌区内部渠系防渗率低,水资源损失较大。而规划水平年解决供需矛盾主要是通过渠系防渗、开采地下水、对平原水库进行除险加固、跨流域调水等工程措施来满足灌区的用水需求。

由于规划是以县为基本编制单位,在实际编制过程中,往往把该县做为一个独立的单元来考虑问题,忽略了该县在整个流域中所处的位置以及与上下游其它用水单位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要解决灌区的缺水问题,首先应该从整个流域出发分析缺水原因,而不单是立足于本县来解决缺水问题。有些流域中已建的引水枢纽工程可能控制下游几个县的分水,特别是各县的分水比例由于历史原因在该流域管理规划中已经确定,一般不允许随便改动,各县的分水量只会随河道来水的变化而变化。

例如连云港市辖区内某河流域,在该条河流上有一引水枢纽控制下游两县一市的分水,各县按分水比例引水。2005年,该地区召开会议,把A县的三个乡划分到了B市,但A县、B市在大河上的分水比例却没有因行政区划的改变而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样一来,在分析B市灌区内水土平衡时,势必会加大供需矛盾。从水账的角度简单分析:假设现在B市从大河上的分水比例是20%,大河多年平均来水量按2x1护耐计算冲口果B市的分水比例提高1个百分点,就可以多分配2x1护耐的水量,大河水量损失按20%考虑,仍有1.6x1护耐的水量可以进人灌区,而如果灌区内部通过开采地下水的方式来解决的话,要得到相同的水量则最少要打8眼井(每眼井的提水能力按2x105m3/a计算)。

在解决灌区此类缺水问题上,应该首先根据重新划分后的行政区划,充分考虑各县市的经济 发展 差异后,在流域规划中对相关县、市的分水比例做相应的调整。按照调整后的分水比例重新进行水土平衡分析后,如果仍然存在供需矛盾,再考虑通过开采地下水、跨流域调水等其它工程措施来解决供需矛盾。按照以上步骤确定出的水资源配置规划目标不但能提高地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减少了工程建设项目,节省了国家投资。

2.农村人畜饮水工程问题

在调查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数量时笔者发现,我市的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数量在近3年之内呈下降的变化趋势,而近3年之内农村人口数量却是以平均每年10.7%的增长率在递增。经过进一步的深人调查,其原因是:近几年随着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相关产业的飞速发展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量也是逐年增加,每年都有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来到我市务工,这一部分劳动力的户籍所在地是农村,而他们的用水地点却从农村转移到了城市。当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数量大于农村人口的增长数量时,就造成了农村人口数量在增加而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数量在减少的现象。所以在确定我市的饮水不安全目标和相应的工程措施时,不能单一的按照统计部门提供的农村人口数量和人口自然增长率来预测饮水不安全人口的发展趋势,而应充分考虑近几年随着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这一因素,根据规划报告,对饮水不安全人口的发展趋势做出相对合理的预测,制定出了相应的工程措施。

3.盐碱地改良中排水系统规划问题

盐碱地改良也是规划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盐碱地改良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耕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产出效率,从而影响到农民的收人和当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近些年各县在治理盐碱地方面已做了很多工作,如田间排水沟的开挖,种植耐盐作物改良土壤,采用竖井排灌降低地下水水位,通过各种水利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来控制耕地盐碱化。在盐碱地的改造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大部分排水沟建设时没有经过规范的设计、计算,淤积、坍塌现象严重,每年都要组织大量的劳动力清淤;大部分排水系统没有合理的排水出路,部分排水直接进人河道,影响下游灌溉用水水质,还有部分排水则就近排人灌溉渠系中与渠水混合后继续灌溉,其结果是一部分地区耕地盐碱化现象有所改善,下游另一部分地区耕地盐碱化现象加重或产生次生盐碱地。

目前排水系统配套、完善仍然盐碱地改良的主要水利工程措施,若想使各级排水沟充分发挥作用,使整个排水系统取得良好的排水效果,首先要从各县所在流域的角度出发,统筹规划,建设流域内控制性总干排,使各县都能将盐碱地内高矿化度的排水按统一出路排到容泄区,而又不影响下游灌区的灌溉水质。

如果流域中有已建或已经规划的控制性总干排,在规划县级排水系统时应当保证本县最末一级排水沟内设计排水流量时相应的水位应大于总干排内设计排水流量时的水位,否则排水将没有出路,开挖的各级排水沟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如果流域中没有建设控制性总干排的条件,那么在规划县级排水系统时应当充分考虑本县的最末一级排水沟与邻县最末一级排水沟的衔接问题。做到水流衔接平顺,互不影响,充分保证排水通畅。

4.结束语

县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综合规划是一个整体规划,需要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需要注意的问题远不止上述几点,我们应当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规划目标和工程措施,按照“求真、务实”的原则,保证规划中各项目标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张为民.论新时期农村水利建设工作的重要性与社会意义[J].今日中国论坛,2012(10).

[2]王维国.刍议农田水利设施的安全管理工作与技术问题处理[J].农业与技术,2011(08).

[3]杨志桦.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的若干问题经验探讨[J].吉林农业,2011(12).

[4]李薇.农田水利综合规划过程中的若干问题探讨[J].价值工程,2012(03).

篇6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施工;技术管理控制

1引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在农业生产中,农田水利工程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农田水利工程本身的数量角度,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也是非常关键的。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以实现对干旱、水灾的有效抵御,同时保障了粮食产量的全面提升,对于广大农民群众切身收入等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作为解决农业灌溉问题和人畜饮水需求的重要工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本身的规模相对较小,并且建筑物级别大多小于5级,虽然规模较小,但是工作量和施工工艺技术方面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如在施工中出现问题,那么就会导致很多严重的后果与问题。不同地区本身的环境地质情况存在很大的不同,施工现场的环境的复杂度也不尽相同,同时施工中对于周期方面也有着很高的要求,并且个别地区的施工也要考虑到拆迁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在实际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从技术角度做好保障和控制,坚定地为我国农业生产稳定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2重点技术介绍

第一,前期测量工作的开展。对于整体施工来说,前期测量是尤为关键的。施工技术人员在施工前要对施工现场进行全面勘察,并且组织专项测量队伍,对于测量放样工作进行落实。农田水利工程项目施工活动的开展,其技术方案是否科学合理,我们必须要结合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和相关条件来看待分析和思考。在实际施工中,我们要对施工水平位置情况、控制桩、放样等进行有效测量和全面控制。在测量中,技术人员也要及时进行准确的复测,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确保各类测量数据足够准确,这样可以最大限度降低后续施工中由于测量数据获取不准确所引发的各类技术问题。第二,做好土方施工。土方施工是小型农田水利施工前期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需要我们进行科学有效地准备和论证,确保土方施工方案合理。在土方施工方案编制上,要确保平衡、合理以及稳定,并在施工现场与相关部门进行全面沟通交流,确保回填和开挖都得到合理的安排与分配。在实际施工中,技术人员要加强管控,确保土方量处于有效控制下。后期开挖上,也应该和设计人员、技术人员全面论证,这样才能确保土方施工合理。在进行填筑施工前,要对于技术标准进行明确,技术人员要做好跟踪,并对各个施工环节都进行全面地验收和监察,避免出现塌陷等问题,影响后续农田水利施工。第三,混凝土施工中应该关注对技术管理工作的落实。对于当前小型农田水利施工活动来说,混凝土施工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实际施工中,应结合农田水利工程实际环境情况进行了解,并与技术人员进行沟通,确定水利施工中所需混凝土材料本身的配比情况。在实际混凝土搅拌中,要严格依据配比进行操作,不得私自更改,确保混凝土质量处于可控状态下。第四,浆砌施工技术管理和沟渠衬砌施工技术管理。小型农田水利施工中,浆砌施工技术是否得到合理应用,这与施工整体质量情况是密切相关的,同时也关乎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自身所应有的功能是否可以得到有效实现。施工人员要对施工现场中水泥的比重进行适当调整,明确粒径、纯度以及强度,从材料方面给予浆砌施工质量效果以全面控制。具体施工中,也应该严格依据施工制度规范进行操作,避免违规操作,进而影响浆砌施工效果。在完成施工后,也要做好相应的防渗漏控制。第五,重视临时排水保障。作为农田水利施工的基础保障环节,我们要重视临时排水的处理工作。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对于排水设施进行及时构建,可以让施工活动的开展得到合理的保障。在进行排水设施的构建上,技术人员要进行深入调研,并对于周边的大量水流进行科学有效地控制疏导,提升施工安全度。排水设施的合理设置,对于一些洪水、暴雨等气候的影响可以进行更好地应对,保障农田水利工程基础施工的安全。

3结束语

总的来说,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施工技术是否科学,其直接影响了农业基础设施效益的发挥,并且与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实际建设施工的过程中,我们要对于整体施工技术水平进行更好地提升,构建科学有效地技术管控思路,对于施工中一系列问题进行有效地克服。只有这样,整体施工技术水平才能得到更好地提升,打造出优质工程,调节地方水利功能,为我国农业健康发展给予更大力的支持。

作者:倪柏林 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农业和农村工作局

参考文献:

[1]张丽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思路与方法[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2(08).

[2]刘铁峰.试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对策[J].科技展望,2015(08).

[3]何成全.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施工技术要点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16(08).

篇7

    1.针对水土平衡计算后缺水原因的分析问题

    规划农田水利建设水资源合理配置部分,通常先对县区所辖行政范围水资源进行综合评价,根据水土平衡分析,计算出缺水量。大部分平原灌区在水土平衡时,缺水原因主要有以下3点:①河道天然来水过程与区域用水过程不匹配;②区内水利工程不配套,尤其受调蓄能力限制;③灌区内部渠系防渗率低,水资源损失较大。而规划水平年解决供需矛盾主要是通过渠系防渗、开采地下水、对平原水库进行除险加固、跨流域调水等工程措施来满足灌区的用水需求。

    由于规划是以县为基本编制单位,在实际编制过程中,往往把该县做为一个独立的单元来考虑问题,忽略了该县在整个流域中所处的位置以及与上下游其它用水单位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要解决灌区的缺水问题,首先应该从整个流域出发分析缺水原因,而不单是立足于本县来解决缺水问题。有些流域中已建的引水枢纽工程可能控制下游几个县的分水,特别是各县的分水比例由于历史原因在该流域管理规划中已经确定,一般不允许随便改动,各县的分水量只会随河道来水的变化而变化。

    例如连云港市辖区内某河流域,在该条河流上有一引水枢纽控制下游两县一市的分水,各县按分水比例引水。2005年,该地区召开会议,把A县的三个乡划分到了B市,但A县、B市在大河上的分水比例却没有因行政区划的改变而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样一来,在分析B市灌区内水土平衡时,势必会加大供需矛盾。从水账的角度简单分析:假设现在B市从大河上的分水比例是20%,大河多年平均来水量按2x1护耐计算冲口果B市的分水比例提高1个百分点,就可以多分配2x1护耐的水量,大河水量损失按20%考虑,仍有1.6x1护耐的水量可以进人灌区,而如果灌区内部通过开采地下水的方式来解决的话,要得到相同的水量则最少要打8眼井(每眼井的提水能力按2x105m3/a计算)。

    在解决灌区此类缺水问题上,应该首先根据重新划分后的行政区划,充分考虑各县市的经济 发展 差异后,在流域规划中对相关县、市的分水比例做相应的调整。按照调整后的分水比例重新进行水土平衡分析后,如果仍然存在供需矛盾,再考虑通过开采地下水、跨流域调水等其它工程措施来解决供需矛盾。按照以上步骤确定出的水资源配置规划目标不但能提高地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减少了工程建设项目,节省了国家投资。

    2.农村人畜饮水工程问题

    在调查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数量时笔者发现,我市的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数量在近3年之内呈下降的变化趋势,而近3年之内农村人口数量却是以平均每年10.7%的增长率在递增。经过进一步的深人调查,其原因是:近几年随着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相关产业的飞速发展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量也是逐年增加,每年都有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来到我市务工,这一部分劳动力的户籍所在地是农村,而他们的用水地点却从农村转移到了城市。当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数量大于农村人口的增长数量时,就造成了农村人口数量在增加而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数量在减少的现象。所以在确定我市的饮水不安全目标和相应的工程措施时,不能单一的按照统计部门提供的农村人口数量和人口自然增长率来预测饮水不安全人口的发展趋势,而应充分考虑近几年随着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这一因素,根据规划报告,对饮水不安全人口的发展趋势做出相对合理的预测,制定出了相应的工程措施。

    3.盐碱地改良中排水系统规划问题

    盐碱地改良也是规划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盐碱地改良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耕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产出效率,从而影响到农民的收人和当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近些年各县在治理盐碱地方面已做了很多工作,如田间排水沟的开挖,种植耐盐作物改良土壤,采用竖井排灌降低地下水水位,通过各种水利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来控制耕地盐碱化。在盐碱地的改造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大部分排水沟建设时没有经过规范的设计、计算,淤积、坍塌现象严重,每年都要组织大量的劳动力清淤;大部分排水系统没有合理的排水出路,部分排水直接进人河道,影响下游灌溉用水水质,还有部分排水则就近排人灌溉渠系中与渠水混合后继续灌溉,其结果是一部分地区耕地盐碱化现象有所改善,下游另一部分地区耕地盐碱化现象加重或产生次生盐碱地。

    目前排水系统配套、完善仍然盐碱地改良的主要水利工程措施,若想使各级排水沟充分发挥作用,使整个排水系统取得良好的排水效果,首先要从各县所在流域的角度出发,统筹规划,建设流域内控制性总干排,使各县都能将盐碱地内高矿化度的排水按统一出路排到容泄区,而又不影响下游灌区的灌溉水质。

    如果流域中有已建或已经规划的控制性总干排,在规划县级排水系统时应当保证本县最末一级排水沟内设计排水流量时相应的水位应大于总干排内设计排水流量时的水位,否则排水将没有出路,开挖的各级排水沟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如果流域中没有建设控制性总干排的条件,那么在规划县级排水系统时应当充分考虑本县的最末一级排水沟与邻县最末一级排水沟的衔接问题。做到水流衔接平顺,互不影响,充分保证排水通畅。

    4.结束语

    县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综合规划是一个整体规划,需要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需要注意的问题远不止上述几点,我们应当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规划目标和工程措施,按照“求真、务实”的原则,保证规划中各项目标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张为民.论新时期农村水利建设工作的重要性与社会意义[J].今日中国论坛,2012(10).

    [2]王维国.刍议农田水利设施的安全管理工作与技术问题处理[J].农业与技术,2011(08).

    [3]杨志桦.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的若干问题经验探讨[J].吉林农业,2011(12).

    [4]李薇.农田水利综合规划过程中的若干问题探讨[J].价值工程,2012(03).

篇8

1.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社区实践及其困境——基于产权社会学的视角

2.重大水利工程社会稳定风险研究

3.水利工程建设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实证研究

4.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综述

5.美国和加拿大水利工程生态调度管理研究及对中国的借鉴

6.水利工程施工安全标准化体系评价

7.重大水利工程项目社会风险的牛鞭效应

8.水利工程风险分析研究现状综述

9.基于大型水利工程建设阶段的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变化遥感分析

10.农田水利工程治理天津市土壤盐渍化的效果

11.中国水利工程的生态效应与生态调度研究

12.东江流域水利工程对流域地表水文过程影响模拟研究 

13.基于自组织理论的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社会系统稳定性研究

14.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5.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综述

16.水利工程类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分析

17.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对湖泊水位变化影响的模拟

18.基于组合赋权—TOPSIS模型的水利工程建设方案优选决策方法

19.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20.水利工程对南四湖现代沉积速率的影响

21.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运行机制研究

22.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质量控制 

23.PPP模式下水利工程项目物有所值决策评价

24.水利工程成本风险的可拓评估模型

25.BIM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26.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胁迫

27.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28.水利工程对环境影响及其工程补偿措施浅析

29.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现状与思考

30.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若干问题的探讨

31.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探讨

32.大型水利工程的风险管理问题

33.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内涵、目标及内容分析

34.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现状及对策探讨

35.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36.水利工程群应对干旱能力评价方法及应用

37.干旱区农田水利工程生态经济评价的能值分析

38.面向知识服务的水利工程知识组织模型构建

39.水利工程对长江河口生态环境的影响

40.水利工程建设对水生态环境系统影响分析

41.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评价方法初探

42.水利工程群应对干旱能力定量评价研究:方法及案例

43.试论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设计原则

44.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主要工作及成效

45.农业水利工程建设风险分析

46.水利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及其质量控制策略

47.水利工程的生态效应分析

48.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体系优化

49.荷兰三角洲:寻找城市规划和水利工程新的融合

50.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对鄱阳湖水文水动力影响的模拟  

51.水利工程对鱼类生存环境的影响——以近50年白洋淀鱼类变化为例

52.水利工程堤防防渗施工技术探究

53.哲学视角下的水利工程管理

54.水利工程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55.论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的改革与发展

56.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应遵循的理论与技术路线

57.基于SIR模型的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社会风险扩散路径研究

58.水利工程生态与环境调度初步研究

59.水利工程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60.关于水利工程震害及抗震研究的几点思考

61.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研究

62.浅谈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和对策措施

63.水利工程建设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影响

64.水利工程建设对洞庭湖及鄱阳湖湿地的影响

65.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

66.浅析水利工程对生态效应的影响

67.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的几点建议

68.小型水利工程农户参与式管理的激励机制设计——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

69.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动因的博弈解释

70.关于加强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必要性

71.水利水电工程移民长期补偿机制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研究

72.平原河网地区水利工程水生态环境效应评估指标构建

73.水利工程生态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74.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护中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75.我国水利血防工程对控制血吸虫病传播的作用和意义

76.水利工程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要点及方法探讨——以某水电站建设项目为例

77.基于BP神经网络的水利工程投标决策模型及应用

78.浅析影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主要因素

79.基于RAV法的水利工程对河流水文情势改变的累积效应研究——以东江流域为例

80.WBS-RBS法在水利工程全过程管理中的风险识别

81.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经济价值评价

82.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探讨

83.水利工程PPP项目治理能力提升动力实证研究

84.喀斯特山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发展趋势——以贵州省为例

85.水利水电工程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将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纳入水利水电工程环评

86.长江三角洲良渚古城、大型水利工程的兴起和环境地学的意义

87.气候变化与水利工程安全 

88.水利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89.大型水利工程的生态调度

90.浅谈水利工程施工技术要点

91.浅析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发展目标

92.基于模糊优选BP网络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绩效评价

93.水利工程模糊多模式工期-成本-质量均衡优化 

94.基于水质改善的白云湖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思路与方案

95.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水位调控方案的探讨

96.浅谈水利工程档案的管理工作

97.水利工程梯级开发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累积影响浅析——以猫跳河为例

98.基于能值分析的水利工程环境影响经济评价

篇9

关键词:节水灌溉;农田水利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解决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水资源严重浪费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其中节水灌溉技术既能使灌溉面积得到扩大,水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提高,还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巨大作用。

1.节水灌溉技术的重要性

当前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已经成为限制各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各地在农业发展过程中都出现了严重的缺水情况。无处不在的缺水情况表示着我国需要灌溉的面积虽然非常之大,但是灌溉量已无法达到正常需求。针对此种情况,实施有效的节水灌溉就显得十分重要。而农田水利工程中节水灌溉技术的使用,不但能够减少浪费水资源情况的发生,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使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得到提高。不仅如此,农作物的科学灌溉也会得以实现,从而促使农作物快速生长,产量得到提高。另外,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对我国的环保工作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现状

农业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将节水灌溉作为重点项目,其对农田水利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对我国的农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还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但就当前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来看,我国的农田水利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一是节水技术需要政府拨款支持的力度不够,导致资金比较紧张,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未落到实处。二是节水技术种类虽多,但由于缺点和一些环境限制,无法发展完善,致使我国水资源匮乏的情况尚未得到改善。因此加大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应成为工作的重点。

3.节水灌溉技术分析

3.1喷洒灌溉技术

当前农田水利节水灌溉中最主要的技术便是喷洒灌溉技术,水通过被压力器、动力机等压力设备加压,借助自然落差通过具有一定高度的喷灌设备对地面进行灌溉。水被喷头喷洒在空中后就分散成了小水滴,落到需要灌溉的地面上,对地面进行灌溉。这样不仅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情况,还能够通过灵活的灌溉设备,对灌溉模式进行相应的调整。其可分为固定式灌溉模式、半固定式灌溉模式以及移动式灌溉模式三个类型。类型的不同标志着灌溉范围的不同,固定式灌溉设备只能移动喷头,其他部位不可移动,因此面积较大的农田比较适用;半固定灌溉设备不仅喷头可以移动,喷头的支撑管也可以移动,其移动性相对于固定式灌溉设备来说比较好,灌溉范围较大的地区比较适用;移动式灌溉设备任一部分都可以移动,较其他二者来言,移动性最好,陡峭的山区或恶劣的生产地区比较适用。

3.2管道灌溉技术

顾名思义,管道灌溉技术即通过管道系统将水输送到所需要灌溉的地区,通过灌水管理器将水以作物所需要的量进行输送,能够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跟传统的地面灌溉方式相比,管道灌溉技术是直接将水输送到作物根部,灌溉的是部分地区,属于局部灌溉。最为现代节水灌溉技术中的重要部分,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对水与外界的联系进行阻隔,防止了水在地表的蒸发以及植物的蒸腾作用所造成的水资源的浪费,还能避免水资源渗漏,可以减少电力资源的浪费。管道灌溉对于传统的地面灌溉来说,用到的水资源更少,需要抽取的水量也就相应的减少,从而能够减少电力资源的浪费。还可以减少占地面积,使土地资源得到节省,相应的农田耕地面积就会增多。较传统灌溉方式来说,输水速度更快,可以减少汛期的限制,缩短农作物生长周期,农民可以进行抢季节收割。与地面灌溉相比,所需的建设设备更少,相应的需要投入的资金也就较少。

4.节水灌溉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我国节水灌溉技术依靠着科技的发展正在不断的稳步前进,从技术发展现状来看,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是日后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生物技术是实现节水、节能源、提高质量产量的关键性技术,植物本身的构造可以通过生物技术进行分析,利用相关技术来使植物体内的水分得到充分利用,达到提高产量和质量的目的;信息技术是对农作物生长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光照时间通过电子计算机来进行分析和管控,达到节水灌溉的目的。

5.结语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水资源缺乏的状况正在日益加重,我国农业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节水灌溉技术。在确保产量和质量的前提下,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是节水灌溉技术的主要作用,其必将会主导未来农业灌溉技术的发展。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应该继续加大对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使节水灌溉技术能够落到实处。在现有水平上不断提高,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作者:郭玉霞 单位: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水利工程勘测设计队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字: 节水灌溉技术 农田水利工程 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 S60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农田水利工程中的节水灌溉技术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它是一个综合性的节水体系,包括水资源利用、水利工程建设、农业技术和水资源管理技术等多个方面。用科学的、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不但有利于我国水资源的节约,还有利于我国农业结构向经济型转变,保护生生态环境,更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一种体现。

广西南宁市位于我国广西中部偏南,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边陲古城。南宁市水资源较为丰富,地处亚热带,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达到1310毫米。但是,南宁市具有季节性缺水等特点,年降水量分布不均,秋旱和春旱较为严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工作显得特别重要。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就喷灌技术、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微灌技术及小型农田水利灌溉技术等节水灌溉的情况做了简要的分析。

一、农田水利工程中的节水灌溉技术

1、喷灌技术

喷灌技术是指水在压力的作用下,通过管道将其输送到应该进行灌溉的田间里,经过喷头将水喷射到农作物上,水最终均匀的洒落在田间里达到节水的目的。目前,在我国推广应用较好的喷灌技术主要有固定管理式喷灌、半移动式管道喷灌、中心支轴式喷灌、滚移式喷灌、大型平移喷灌、纹盘式喷灌、中小型喷灌等几种方式。使用喷灌技术进行农田灌溉的方法可以使灌溉面十分均匀,由于其主要设备都埋藏于地下,还可以节省部分耕地。针对南宁市季节性缺水情况,可采取此节水灌溉技术。喷灌技术比较适合南宁市的气候条件,采用这种灌溉模式既保证农田的灌溉面积、满足农作物的生态需水又可节省水资源,最终达到增产节水的目的。

2、雨水集蓄利用技术

雨水集蓄利用技术是将自然降水通过工程措施,如建地头水柜(池)、塘坝等进行收集、汇流、存储,在需要进行农田灌溉时,将这些积攒的雨水通过管道输送到田地的技术。雨水集蓄利用系统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即集雨系统、输水系统、蓄水系统和灌溉系统。这四个系统整个系统中扮演集雨、输水、蓄水及灌溉的作用。这种技术适用于干旱缺水或季节性缺水比较严重的地区,既可以解决农田灌溉的问题,还可以解决人畜饮水问题。这种新型的灌溉技术让农民从单一的粮食种植向粮、果、花、菜多种类型的种植模式,有效地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等作用。一般情况下南宁市九月份以后比较干旱,因此,利用5――9月雨水较为充沛的特点进行蓄水,来弥补季节性缺水问题,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已在南宁市有些地区得到运用。可以利用雨水充沛的季节进行储水,到了干旱季节再用来补充所需水源。这不仅解决了农民的生活用水也解决了旱季补充灌溉的问题。

3、微灌技术

微灌技术是从滴灌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农业灌溉技术。其包括滴灌、微喷灌、渗灌、小管涌流灌等多种方式。这个系统主要由水源、灌区首部、输配水管网、灌水器四部分组成。这种灌溉方式特别适用于经济作物的种植,它具有灌水流量小、一次灌溉延续时间较长,灌水周期短,能够准确的控制水量,能把水和养分直接地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中去的特点。这种技术的使用能够节省水资源、节省肥料、节省人力、节省农药、改善土壤结构等优点。

二、我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

上面介绍的节水技术只是新型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中的几种,而这些灌溉技术在我国实际的农业生产中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在广西的季节性缺水特点尤为突出,需要进行农业技术的改进,但是农业新型节水灌溉技术还没有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得到普遍推广应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应降低节水工程建设成本

这些节水技术在使用前都要进行节水工程建设。无论是喷灌技术、滴灌技术还是雨水集蓄技术都需要一部分投资,而且就我国在这些设备的生产状况下来看,其工程的整体成本还是比较高的。那么,谁先为这个节水工程来“买单”或者是“垫付”呢?让农户毫无心理负担的使用上这项新技术,是目前应该讨论与落实的问题。这些技术的前期投入只是一方面的问题,还有就是投入的回报率。农作物不是灌溉能跟上就一定会增产和增质,进而让农民增收,还有与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农作物的种子质量等有关。那么,只是做灌溉上的投入,能否达到较高的回报率,这还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2、进一步健全新型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体系

新型节水灌溉技术是科学技术的产物,因此,在推广的过程中,会面临着一些农民对技术不够了解,或者在使用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技术难题,而这些难题需要有人指导,这些指导人员从哪来,又进行怎样的指导,这就需要政府有关部门来完善技术推广的体系。

3、避免新型技术的使用过程中的盲目性

新型节水灌溉技术在一些地区的试验中已经取得了成功,节水效果显著,有些地区也已经开始推广使用。但是,节水灌溉技术不是万能的,每一项技术有其适用性。适合于什么地区,适合什么农作物,这都是要进行探索与研究的。而有些地区,对技术的引用与实施情况有一定的盲目性。结果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甚至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三、今后我国农业节水灌溉的发展方向

目前,在我国新型的节水灌溉技术已经十几种,每种技术都有其优点,但是,这些技术在使用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南宁市以季节性缺水为主要特点,在进行农业节水灌溉的同时,更应该注意农业节水灌溉的发展方向。针对地方性地域特点相应的进行节水措施是保证水资源利用率的一大前提。因此,对于我国农业节水灌溉下一步的发展方向,笔者提出了以下建议。

1、提高节水灌溉技术的精准性

节水灌溉技术的整本技术要点已经基本得到了验证,但应对技术精准性上应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技术的精准性是指根据农作物的需水量进行灌溉的用水量、灌溉定额,用肥量以及对农作物产生的增产、增收、增质,到农民的最后的增收这些性能指标上要更精确,要将这些指标全面量化。科学研究讲究的就是数据的准确性。只有掌握这些数据,才能更好地指导农民进行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使用。

2、提高水分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

在我国缺水的大环境下,进一步提高水分的利用率和水分的利用效率是发展我国节水农业的一个重要方向。水分通过灌溉工程输送到了田间里,但是,有多少水分真正的被农作物吸收利用,进而促进了农作物的生长,这就是水分的利用率的问题。而水分的利用效率则是指节水灌溉技术在使用上的投入与最终的经济产值之间的比例关系。水分利用效率高,就意味着农民获得的经济利益越大,反之,则越少,也就是水分的利用效率较低。提高水分的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不仅可以缓解我国用水紧张的问题,更能保证水资源在农业用水上得到充分利用。在广西南宁地区推广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分的利用率可以有效的缓解该地区的季节性缺水等问题。

3、地下灌溉是一种最有发展前景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地下管道灌溉技术是节水灌溉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其中喷灌、微灌技术都属于地下灌溉技术。但是,我国存在着技术推广有难度较大的问题。为什么这些节水技术的推广难度较大,主要还是碍于技术成本高、资金投入不足,推广体系不健全、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农民科技意识不强、农业相关部门的宣传力度不够以及农村现有的体制机制等因素造成的。要想让这些技术有长远的健康发展。国家就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进行鼓励,还应该成立相关的部门负责这些技术的指导等。

4、随着高效田间灌溉技术的成熟,输配水有低压管道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伴随着节水灌溉技术的成熟,新的技术也随着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我国未来灌溉技术中输配水有低压管道化方向的发展趋势。低压管道化也是一种新型的节水灌溉技术,该项技术由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具有成本较低,节水效果好,投资少,运行费用低,管理方便等特点,有效地解决了在输水过程中因渠道渗漏导致水分损失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匮乏的大国,推广农田水利的节水灌溉技术关系到我国农业是否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农业生产能否达到高产、高效。部分地区较为严重的季节性缺水等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所以应该及时的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例如:广西南宁市是一个季节性缺水比较严重的地区,尽管处于亚热带,气候湿润,但是九月份以后的秋旱和春旱较为严重,提高农田水利工程中节水灌溉技术是一项重要的发展策略。在技术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要一手抓节水灌溉技术的成熟与稳定,一手抓新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在技术使用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每种技术都有其适应的条件与环境,应因地制宜的进行技术的使用。针对季节性缺水等问题,应该根据当地特点和季节性缺水的特征进行相应的措施。纵观我国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每种技术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各自的适用条件。只有认清我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中存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一步的提出解决的措施,才能保证这些节水技术转变成生产力,达到为农民造福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学红. 建立节水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03:(12):13.

[2] 杨文君.半透膜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进展.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8(6):60-63.

[3] 尹利海. 浅析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科技资讯.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