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科学思维范文
时间:2023-04-04 04:54: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科学思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科学素养 科学思维 培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培养普遍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的时代。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与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渐渐接轨。那么究竟何为“科学素养”呢?科学素养的英文为“scientific literacy”,国内较多的译法为“科学素养”,也有译为“科学素质”的。由于各国的教育背景不同,大家对教育素养的界定也是种类纷繁:《2049计划》认为,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组成部分,是指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具有科学精神和科学的世界观,以及用科学态度的科学方法判断和处理各种事物的能力。《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认为,有科学素养就意味着一个人能够识别国家和地方决策中所赖以为基础的科学问题,并且能够提出有科学技术根据的见解。而《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里讲的“科学素养”主要是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基于以上观点,我将科学素养简单地概括为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科学知识、科学思维和科学情感(或科学观)。近年来,我们不断对小学科学课程进行反思,力图纠正传统科学教育“以科学知识为中心”的片面倾向。我国的小学科学教育专家郝京华教授也曾说过,中学教的是学科,而小学教的是儿童。这些观点都说明了小学生科学思维培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当然,我们并不是要否认科学知识在小学科学课上那不可动摇的地位,而是要强调在全面的科学观的指导下,将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得、科学思维的发展和科学情感的培养融入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去。
那么,科学思维又是什么呢?顾名思义,科学思维就是将思维置于科学的方法之中,它是科学方法在个体思维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科学思维是贯穿整个过程的,只有参与了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与具体等思维方法在内的学习过程才是真正的探究过程。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也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在本质上基本相同,学生外在的科学探究是由内在的科学思维指导下的探究,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在科学学习中真正做到动手和动脑相结合。因此,科学教育的过程要真正体现科学探究的本质,就必须把焦点集中于科学思维的培养。
一、科学思维培养的可行性与重要性
从心理学上来看,我们常说,儿童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成人的“缩小”,我们要关注儿童的特性。早在二十世纪中叶,以皮亚杰为首的发生认识论专家已经对儿童的智力和思维发展特点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皮亚杰将儿童的思维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sensorimotor,0―2岁),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2―7岁),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erational,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formal operational,11岁以上)。虽然后人对于皮亚杰这种对智力进行的严格的年龄划分质疑纷纷,但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儿童处于十一岁左右时思维和认识已经“超越于现实本身,把现实纳入可能性和必然性的范围”,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儿童已经能够摆脱现实和表象的束缚,来思考可能的或假设的东西了。很显然此时的儿童所进行假设、质疑、分析、演绎和抽象等思维活动,就是科学探究的主要成分,可以说,在这个阶段的儿童完全具有科学思维的能力了。
从教育学上来看,习性学家康纳德・洛伦兹发现了“印刻”(Imprinting)这一现象,并从中推断出发展的关键期的思想。所谓关键期,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的某个时期,动物对某种类型的环境影响特别敏感,而且该种类型的环境影响会对这一时期发展的方向及进程发挥重大作用。也就是说在这个时期,学生的行为和技能、知识与思维最容易受到影响,而且发展得最快,如果此时能在儿童的科学思维萌芽已产生时及时抓住关键期,适时地进行思维的引导、训练和激发,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过早或过晚地实施教育,都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甚至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从教育实践上来看,自2001年以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所引导的“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活动已经轰轰烈烈地展开了。之所以要求学生在做中学,就是因为小学科学课既以探究为科学学习的目标,又以探究为科学学习的方式,只有在动手和动脑相结合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才能更加深入学习,将所学内容牢记于心。常言道,看,能知道;听,能记住;做,才能理解。另外,科学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结合,但是这种客观性只是相对的客观,这就决定了科学知识的相对开放性。因此,科学知识在某种层面上,既是结果又是过程,就小学科学教师而言,要教的不是知识,而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古语有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科学思维的培养亦是如此。
二、科学思维培养的方法
1.好奇心的保护与培养
在这里把好奇心的保护放在培养之前是出于对我国教育现状的思考,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已在教育实践中得到应用,我们已渐渐意识到对儿童的天性的保护的重要性,但对这种天性的呵护,依然是我们在小学科学教育上应该极其注意的一个方面。科学是讲究理性的,小学阶段的儿童虽然已经获得守恒概念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却依然有着孩子独有的特质,他们的心中有一个充满幻想、想象、诗和梦的世界。我们在关注孩子理性态度培养的同时,也要注重情感态度的培养,注意对孩子进行引导而非专制和一刀切;保护和培养孩子的好奇心,而非在播下科学思维种子的同时就揠苗助长,对孩子造成创伤。
2.和谐的班级氛围的营造
和谐的班级气氛的营造,也是对儿童的好奇心进行保护与培养的前提。在公正、平等的教与学的氛围中,在科学面前教师和学生都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探究成果;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能因为纯粹的上课而急于传授知识,没有让学生感受到由于自身的探索所得来的喜悦心情,这样极不利于对学生好奇心的培养;要给学生以积极的肯定,面对小学生时,即使最终的探究结果与科学事实相悖,也要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可取的部分给予积极的肯定,并进行积极的引导,找出问题所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尊重学生的结论,培养学生敢于向权威质疑的态度,允许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和验证,营造活跃的班级气氛。
3.回归自然与生活
小学科学课有着自身独有的特质。无论是生命科学、物质科学,还是地球与宇宙科学,都如小学科学课标中所言的那样,要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可见小学科学教育也要生活化,教师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要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充分利用大自然这个活教材,在与学生息息相关的背景下进行教育,让实实在在的事物来刺激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
4.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反思
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努力,小学科学课上探究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科学探究的步骤也似乎约定俗成地成为小学科学课的法定模式。然而在现实中,许多教育一线的科学教师对我们所宣扬的小学科学教育的目标和途径、探究式科学教育只注重了形式上的学习与模仿,毫无意义、重复机械地教授着小学科学课程,这与传统的“教科学”并未有多大的区别,最终使得小学科学课最终形式化和套路化。
在小学科学课上,我们将探究作为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科学课程的学习没有其他的方式与途径,并且,并非所有的知识都是可以用探究的形式来学习的,固定模式,死搬硬套,只会浪费教育资源和打击儿童的学习热情。因此,在小学科学课上,究竟哪些知识是可探究的,又如何在具有共性的探究模式下寻找最为合适的探究方法,才是我们,尤其是教育实践中的小学科学教师最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俊.论幼儿科学思维的启蒙[J].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加]韦钰,P.Rowell.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S].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培养途径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在小学数学中渗透创新教育,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是实现综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经之路。本文就针对小学数学中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进行简要的探讨。
一、兴趣的培养是激发创新思维的基础
对小学生兴趣的培养是培养他们创新思维的基础和前提,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
1.通过有效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善于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提问,通过问题的提出,使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只要认真的思考和学习,就能够解决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培养起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进行加减法的教学中,当学习到五以内的加减法时,可以给学生留下一些问题,设置几个六到十的加减法问题,在下一节课的时候首先由学生讲述自己对问题的解题方法,或者是没有解答出来的原因,通过这种方式,不仅使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够使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活动。
2.充分利用各种辅助的学习工具,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还处于一个爱玩的年纪,教师如果一味的对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枯燥的讲解,必然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材料和工具,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十以内的加减法时,如果简单的讲1+3=?或者8-3=?,难免会使学生觉得枯燥和乏味,教师完全可以借助其他工具来进行教学,比如准备数十个玻璃球,各种颜色的小棒,以及不同颜色的图片,使用这些教具来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动手加加减减,比比看哪个学生计算的又快又准,这样就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而且能够寓教于乐,逐渐培养起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另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技术已经走入到各个学校的教学中,在小学数学课堂引入多媒体,使抽象的书本知识变为彩色的动画和图片,势必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讲解正方形和圆形等图形时,将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图片制作成为教学课件,在上课的过程中,通过这种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图形来演示,不仅能够加深小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同时也能够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能够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综合评价学生。
竞争机制的存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的一个有效途径。比如在讲课的过程中,不时的穿插一些口算或者填空题的竞赛,能够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充满学习的热情,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另外,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当从多方面的表现综合评价,有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牢固,在竞赛或者日常的学习中不能充分的参与,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要经常给予鼓励和帮助,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积极发现每个学生身上存在的优缺点,对他们表现好的地方给予鼓励和表扬,对表现差的地方不是简单的指出,而可以对他们的潜力进行挖掘,这样一来,就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高昂。
二、激发创新思维的思维方式
创新思维的培养,并不是笼统的培养创新思维,其应当具体到对学生求异思维、直觉思维和逆向思维的培养,如果不能将创新思维的培养具体到某一类型的思维培养方面,则会使创新思维的培养成为一句口号,流于形式。
1.求异思维的激发。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最明显的特征,求异指的就是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任何的科学发明和创造,都是以求异思维作为基础,没有求异便没有创新。史丰收的“快速计算法”的成功;齐国的田单大摆“火牛阵”破燕军于城下;诸葛亮在船上扎草人乘雾佯攻,巧借十万支利箭。这些正是求异思维结出的硕果,千古流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从传统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对待问题发表自己独特的简介,才能够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比如在讲解加减法时,举例100-23,当学生给出结算结果时我问同学们,采用哪种方法计算,这位学生回答,他先用99-23=76,然后再用76+1=77。这时我问他,为什么会想到这么计算,他回答说,用99-23不用进行退位减,计算起来更加简单。所有的学生给予热情的掌声。我们也由此可以看出,所有的学生对这种计算方法都会意了。随着学生知识不断的积累和教师的鼓励,这种求异思维在学生中也逐渐在大多数的学生身上所体现出来,而这种求异思维的存在,正是创新思维的一种表现。
2.直觉思维的培养。
篇3
【关键词】 小学科学 思维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入门课程,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能力,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和使用恰当的方法,而课堂教学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改变那种以传授知识为主,课堂上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既要渗透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教育,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形成保护自然的意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更要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改变教学观念,转变教师的角色定位,重引导,重科学的过程方法,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活动与探究能力,组织好课内外的学生探究活动,才能实现新课程的目标。
一、科学思维有怎样的特征
1.1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考问题时,能够全在看问题,能够看到事物之间多方面的关系和联系,能够抓住一般的、关键的问题,但又不忽略与问题有关的一切重要细节。如在《溶解》一课教学中,老师提出----“现在很口渴,想泡一杯糖水来解解渴。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好办法,让教师快一点喝到这杯糖水啊?”泡糖水对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一听到能够为老师献计献策更是来劲了,学生马上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给教师献上了计策来:“用筷子不停的搅拌能够使糖快一点溶解在水里。”“用热水来泡溶解起来也很快的。”“把糖放进水里,然后再用两个杯子倒来倒去。”……从这样的生活情景出发然后再引入到新课的教学中, 学生有了前面生活化情境的引导,学生并没有感到科学是那么深不可测而是和他们非常的亲近,对实验设计也就非常的感兴趣了。
1.2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思考问题严密、敏捷、反应迅速等。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思考,想出合理、敏捷解决问题的方法。它表现在能迅速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必须坚持:
l、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实现熟能生巧。
2、课堂听讲超前思维,抢在老师讲解之前进行思考,把课堂接受知识的过程变成思维训练的活动。
3、定时作业,有意识地限定时间完成学习任务。儿童发展心理学十分强调动手能力与思维发展的关系,并把动手能力视为儿童早期智力发展水平的标准之一。
1.3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所谓思维的独创性,指学生思维具有创见,它是思维的最高层次,是一种典型的思维品质。如老师在指导学生做“使扬声器发出声音”的实验时是这样提示的:先把连接扬声器的一根导线压在电池负极下,再把连接扬声器的另一根导线在电池上摩擦,就会听到声音了。有的学生动作很快,当听到声音时,就高兴地叫了起来:“老师,我听到声音了!你来听听。”有的则由于导线连接不正确,怎么用力摩擦也听不到声音。这就激发了学生动手实验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提高。
1.4、培养思维的主动性
小学科学教学大纲指出,科学教学的基本过程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应用所获得的知识,认识和理解自然事物。这就要求在科学课教学中,老师要为学生准备恰当的感知材料,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主动探求知识,这是培养学生思维主动性的前提。如教学《植物的茎》一课,除了课前要求学生采集一些植物的茎以外,有的老师还有目的地准备一些大小、形状、颜色不同的植物的茎,让学生动手解剖,通过横切纵切,仔细观察茎的构造,直到形成对茎的构造的准确认识。
二、怎样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为了更好发挥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主渠道作用,特别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2.1在课堂中要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动力,是教与学的结合点。在课堂中,教师首先应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精神饱满、相互感染,学生才会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激发学生。
比如,“浮力”概念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大量的演示实验,如“物体沉浮实验”、“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造一艘小船”等活动,让学生从生活现象中了解浮力的存在,这些活动必然会引起学生对学习后面知识的兴趣。在感受浮力存在的活动中,教师可采用分组实验,利用塑料、橡皮泥和烧杯等生活器材,让学生感受到浮力的确是存在的,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2在课堂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研究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规律,教师根据科学学科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要做好一些示范工作,与学生一起学习,引导学生在模仿中掌握方法。
例如,“摆的研究”教学中,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要让学生认真地观察不同一高度处的小球从一端摆动到另一端,小球到达的高度是不是和起始位置同一个高度。当摆长一定时,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是不是一样的,当摆长改变时,摆动一次的时间是否改变呢?通过观察思考、推理后,学生一定会加深对定律的理解。
2.3在课堂中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有了兴趣,掌握了学习方法,明确学习的目的,就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指导学生自学,不仅是学好科学基础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手段。有了自学能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找出难点、疑点;在课堂中指导学生做好自学议论,学会合作探究;在课堂中强调自学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步骤段落反复读,对重点字、词、句加着重点画出,仔细揣摩,深入体会,准确理解。如,显微镜的概念,可画出四个点:(1)目镜;(2)调节旋钮;(3)物镜;(4)载物台;(5)反光镜。在讲解易混淆的概念如目镜和物镜,可以通过对比阅读等形式,让学生明确概念的内涵。对重要的步骤,教师应引导学生总结出规律性操作结论,并结合实例说明用途,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标本,应让学生先学会看,再学会用,从中总结出如何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我们所需要的信息。
2.4在课堂中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所谓思维,就是在感觉、知觉、表象的基础上进行概念、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小学生要求简单的形象思维,建立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初步发展的抽象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合理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可以引领学生进入直观、形象的场景。
比如,在“月相变化”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本世纪第一次月全食和日全食情景来引入新课,学生马上会被月全食和日全食美丽壮观的情景吸引。教师适时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其中包含了什么科学道理?接着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晨曦”画面及各种物体在阳光下形成影子的画面,教师再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课本中的思考与讨论,并回答相关的问题。
2.5在课堂中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实验是整个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能使一些自然现象再现,使学生对自然知识与规律有更清晰地了解,同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去主动探索,发现规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例如,在“食物中的营养”实验中,教师强调验证有脂肪和淀粉的实验现象,如果在实验中看到这种实验现象,就说明有这两种营养物质存在,在滴碘酒时注意玻璃吸管的使用方法,这一系列的操作,要求准确到位,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也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2.6在课堂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科学教学中演示实验很多,许多概念、原理、规律都是教师通过实验传授给学生的。首先认识仪器,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然后尽可能自行设计方案,通过实验去观察现象,分析现象,从而得出可靠的结论,这样,学生的设计能力、观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都会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
比如,在“液体、气体、金属等热胀冷缩”,前面液体热胀冷缩的实验为基础,推断气体和固体是不是也存在热胀冷缩,是验证性实验,即先向学生介绍一切物体都有热胀冷缩,再通过实验验证。其实作为教师,在课堂中可将其设计为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以培养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实践创新的能力为目标,而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是人的一切能力的基础和核心在科学课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课堂思维训练,既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又能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纵横贯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只要教师导之有方,学生学之得法,教学相长。最后必定能够达到教师“不教”,学生“自悟”的境界。。科学证明,思维能力是可以由训练而获得提高的,一个智力平庸的人可通过正确引导,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掌握创新思维方法,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因此,思维能力的培养成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郁波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3-6年级》,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2】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任长松著,《给教师的18个建议》,《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二期。
【4】蒋翎,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6(9):114,126
【5】顾金水著,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N】,江苏教育报,2010年。
篇4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主动思维
新课程的不断发展对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小学高年级数学对启发学生的主动思维有重要作用。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只有及时了解教育的发展趋向,采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才能使学生学会思考。
一、引发学生主动思维的必要性
1.时展的要求
21世纪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对有主动思维能力的人才的需求是比较大的。小学教育作为教育的启蒙阶段,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主要任务。
2.促进智力的发育
小学生具有一定的主动思维能力,对开发小学生的智力有着很大的帮助。小学生智力正发育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潜力。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多思考、多交流,锻炼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
二、启发学生主动思维的策略
1.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这样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在讲解单价计算的时候,可以设置这样的题目:小花去商店买橡皮、铅笔,不知道带多少钱,你能帮他算一下嘛?然后帮学生进行分组,在课前就调查铅笔和橡皮的价格,在课堂上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调查情况回答这个问题,那么单价问题就会计算出来,教师这时可以指导学生一起计算。学生在这种有趣的情境教学模式下,可以对数学问题有更加直观的了解,也能够启发自己的主动思维,这对于提高数学成绩有很大的帮助。
2.营造竞争热烈的学习氛围
教师在对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之后,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给学生规定一个讨论的时间。在时间结束之后,评选出解题最快,准确率最高的一个小组。竞争热烈的学习氛围能够促使小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和思考,让小学生在紧张的竞争环境中,发挥自己的潜力。小学生在探究合作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合作意识。小学生在竞争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数学,可以更好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激发解题的灵感。
3.改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教会学生数学知识,还应该教学生会学习、会思考、深思考,因此,教会学生思维方法,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可以在实际教学中利用一些疑点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4.发挥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发挥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启发小学生的主动思维有很大的帮助。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使小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交流环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模式,采用学生讲课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组,然后把不同的单元分配给不同的小组。教师再安排每个小组的讲课时间。小学生参与讲课不仅可以培养自己的知识整合能力,还能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因此,在新型教学的模式下,教师应该根据数学教学的目标,来为学生设定有针对性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对问题进行探究。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可以尽情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互相的交流中,学生可以交换自己的思想,可以说是提高数学能力的过程。这种教学模式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的一个辅助教学者。学生有了一定的讲课任务之后就会提前对知识进行预习和提炼,因此这种教学模式也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的备课过程中也是创新的过程,在备课过程中会思考如何用新的方式去吸引同学的听课,如何让大家理解课程。
启发小学生的主动思维是至关重要的,不仅关系到教育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小学生未来的发展。教育工作者应该改变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不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培养会思考、深思考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新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导论[J].香港:香港教育出版社,2003.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解决措施
G623.5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小学数学在培养小学生思维方面起着独到的作用。所以,在我们的日常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们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机会。在数学课堂中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一定要借助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我们在教学时首先要重视问题的引出方式。其次,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注意对教学内容的有效处理。最后,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他们的兴趣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他们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开拓创新。
一、有效引出问题,做到多面思考
所有的思维全部都是通过问题所引发的,数学知识的学习从本质上来看就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思维活动。数学课堂教学就是在数学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然后分析与解决问题,这是数学教师发展与引导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过程。如果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数学教师就应该尤其注重问题引出的方式。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引出问题:第一,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维。课堂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儿童是个独特的个体,他们的一切有效的活动都受兴趣的支配,都是以某种兴趣作先决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感兴趣的东西,才有探究欲望,才能激发学生主动性,教学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发展。第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维。问题是引发学生思考和实践的关键因素,好的问题能给学生的思维以方向和动力。通过对提出的问题的思考,思维能力才能不断提高。第三,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维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媒介。在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儿童好奇、好问、求知欲望强烈等特点,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并且善于提出问题的好习惯,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第四,创设操作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维。皮亚杰指出: “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因此,我们要不断地练习,在练习设计中,要讲求实效性,讲求有一定的思维性和挑战性,要让学生在练习中感受思维成功的喜悦。在练习设计中可以通过迁移、变通设计一些“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问”、“变式练习”等不同形式的题目来不断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大胆设疑,拓宽思维空间,以多种角度,多种途径解题,从而训练学生的多维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第五,引导发现,激发学生主动思维。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也是解决问题过程的一种动力。发现问题以后还需要进一步明确问题的实质,只有问题弄明白了,思维活动才有一定方向。明确问题就要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它需要把问题加以分析,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明确教学内容,营造思考环境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教学内容也有一定的要求。我们要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依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我们需要沟通前后知识的逻辑结构,沟通教材和学生的思维,化繁为简,发展思维。首先,教师应充分展开简洁跳跃的知识,将隐藏其间的隐性知识展示给学生;其次,沟通教材结构和学生思维间的联系,实现知识和思维的转化;最后,将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让学生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环境对人的学习有很重要的影响,一个好的环境,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压抑感,让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高高兴兴地学习知识,而且为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提供了场所。一个愉快、惬意、轻松的学习环境里,教师与学生相互尊重,和谐相处,平等对话,共同交流,做彼此的朋友。对学生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数学问题要给予重视,进行引导,鼓励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少用消极、负面的词汇,切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让学生能敢说、敢想、敢于打破常规、敢于突破自我。首先,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发展思维的宽松的环境。其次,要大力提倡合作学习,在于同学之间的合作之中,训练思维,借鉴别人观点,开拓思维。最后老师应该重视同伴、师生之间的讨论与操作,寻找别人和自己不一样的地方,发散学生思维。
三、运用教学方法,培养灵活思维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求数学教师运用科学恰当的数学教学方法,并精心的对每一节数学课程加以设计,使每一节数学课都能够生动、形象和有趣。学生数学思维兴趣的激发,要求数学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过去学到的数学知识来对新知识进行探究,进而获得成功、发现、探究的乐趣。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第一,数形结合,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第二,加强题的解说,提高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第三,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培养思维的灵活性。第四,设计探究性练习,提升思维的独创性。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最适用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让学生的数学水平在有效的教学中得到更好的提高。
小结:总而言之,要想在数学课堂中充分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要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利用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优势对数学这一科目进行研究,使其更适合于儿童的发展,不仅学会知识而且增长能力。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让学生广泛、充分的参与进课堂学习,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需要师生双方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篇6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发展小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深刻揭示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从本质上概括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结果的思维特性,它能使小学生克服对事物表面肤浅的认识,使学生想得更深,看得更透。数学知识和规律往往是抽象的,而小学生的思维则是以直观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通过教学,既要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又要发展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只有将数学中的抽象知识通过生动形象的动态展示,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内容,才能便于学生真正掌握并灵活运用。利用多媒体课件能变静为动、变抽象为直观、呈现过程、化难为易,为学生实现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架设桥梁。
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利用学具,把一个圆柱体转化成已学过的近似长方体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如果在学生完成操作后,再利用课件验证,情形就大不一样。大屏幕出示以蓝色圆柱体,圆柱的底面(蓝色)自动平均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黄色),点击鼠标,分好的圆柱自动切开,显示切开的面(红色),切开的两部分自动拼成一近似长方体。然后,拼成的长方体的长与圆柱体底面周长的二分之一同时闪烁,圆柱底面的半径与近似长方体的宽同时闪烁,圆柱的底面与长方体的上面同时闪烁。这样,学生清晰地观察到先把一个圆柱体等分,然后再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的全过程。不仅学生的注意力被动态的画面所吸引,而且通过色光的闪烁演示,将动态的图形进行分解、组合、移动和复原,使学生深刻理解了这一抽象的数学知识,同时发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发展小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能够比较快地发现问题的本质,抓住问题的关键,从而迅速地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的思维品质。科学发展到今天,要求人的思维能力在准确、广阔、灵活、深刻的同时,还必须敏捷。利用多媒体课件适时点拨,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协同发展。
在学习了圆柱的体积后,利用所学知识解决这样的问题:一个装有水的底面直径为10厘米的圆柱形杯,水中放入一长方体铁块,水面上升2厘米,求铁块的体积。部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了思维障碍。这时用课件适时展示圆柱形杯中放入铁块后水面上升的过程。勿需多言,学生们立刻想到水面上升的体积就是铁块的体积。这样,难以作答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多媒体课件的适时点拨,使学生迅速接触问题实质,掌握解题关键,把握解题思路,减缩了思维过程。在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同时,促进了思维敏捷性的发展。
三、利用多媒体课件,发展小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善于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进行思考,能根据条件和问题的变化而灵活地转换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灵活运用知识来处理问题,学习时能举一反三,迁移能力强。
在学习了正反比例之后,出示以下练习:胜利村购买电脑和彩电台数的比是2:7,电脑台数是16台,彩色电视机多少台(用多种方法解)?根据学生的回答,只要一点鼠标,课件适时展示学生的解法:按比例分配法;归一法;正比例法;列方程法;分数乘法等。
这样,短短几分钟的演示,各种解法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增加练习的容量和密度,还让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开阔了思路,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利用多媒体课件,发展小学生数学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思维品质发展的最高层次,它能保证学生顺利解决问题,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运用到学习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完成。研究表明:多媒体课件的形象画面,有利于激发创造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的“再创造”活动。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197-01
小学数学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必须要因材施教,采取科学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重视知识的转换过程,给学生留好思维的空间。就目前来看,小学数学教学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难以从根本上激发出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必须要针对这一问题寻找出科学有效的对策。
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存在的问题
1.1 教材学科结构与学生知识结构存在差异,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材具有概况性和抽象性的特征,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尚处于认识水平的形成阶段,固有的能力十分有限,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并不完整,因此,很多学生难以理解教材中传达的意思,如果教师没有进行科学的点拨,学生心中的困惑就难以消除,从这一层面而言,教材学科结构与学生知识结构之间存在的断层给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障碍。
1.2 教材语言形式影响了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思维能力的提高与语言水平息息相关,语言包括文本语言与口头语言两种形式,数学教材的知识都是通过文本语言来表达,文本语言虽然具有简洁,但是却有较大的局限性,小学生年纪较小,注意力往往难以集中,也很难对简洁的教材产生学习兴趣。为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教材为出发点,并将口头语言与之相结合,这样,才能够帮助小学生理解教材中蕴含的深层含义。
1.3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也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小学数学知识有着复杂、抽象、晦涩的特征,实际上,小学数学教材内容是环环相扣的,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总忽视了内容之间的联系,就难以为学生构建出一种系统的知识结构,此外,如果在讲解的过程中未把握好讲解策略,没有有效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
2 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式
2.1 创新教学方法。
方法决定成败,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必须要根据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随时的更新教学方法,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出学生对数学思维的联想。为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根据课堂内容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和讨论,当然,在学生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全程的指导,为学生答疑解惑;此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留好练习的时间,引导学生按照科学的方法阅读和练习习题,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2 加深课堂教学的实践性。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数学教学课堂中,应该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活动,引导学生去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加深课堂教学的实践性,适当的为学生增加实践的机会。但是,要注意到,数学课堂的时间有线,在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出发点,设计出时间适宜的趣味实践活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技能的双重目的。此外,为了挖掘出学生的潜力,可以采取一种开放性教学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的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与思维方式,实现挖掘学生潜力的目的,也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灵活的应用。
2.3 联系教材结构与学生的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水平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全程的指导。小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有着具体性和直观性的特征,其思维处在一种初级阶段,难以认识到抽象性较高的事物。因此,教师在传输课堂知识前必须要充分的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并以此为出发点设计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循序渐进的认识到知识与知识之间存在的联系,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分数这一节课的教学中,如果直接从抽象符号入手,很难提升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可以改变教学策略,以分数的源头为出发点,让学生亲自将物体平均分为几部分,当学生有了切身的体会后,再引入抽象化的概念,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相关的概念,也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水平达到新的台阶。
2.4 化繁为简,发展学生的思维。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由于经验问题的影响,往往会忽略学生思维与教学知识的特点采取一种单一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样不仅难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也难以构建一种完善的知识结构。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教师在讲解时必须要遵循一定的策略,充分的考虑到小学生的思维特征,将繁琐的知识编织成系统的网络,再传授给学生,这样才能力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
3 结语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也受到一定的限制,为了突破这一现状,教师必须要精心的设计教学,寓教于乐,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学生将该种兴趣转化为动力,从而实现数学创新能力和思维水平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秀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期刊论文].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5(20).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能力;思维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而其根本在于创新人才的竞争。社会的信息化、经济的全球化,使创新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水平成为影响民族生存状态的基本因素。在基础教育中关注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时展所趋与教育的素质化改革的要求。尤其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对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养成数学素养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多个方面出发,给予学生足够的消化空间,建立起自己的创新思维特色。
一、创新实践课堂,开启学生的思维兴趣
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还较差,加上数学又是门比较抽象的课程,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为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化难为易,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就需要更形象具体的课堂指导,这就要从教学实践中来实现。比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拼组》学习中,笔者就充分利用了创新课堂实践引导,我首先对学生们进行了图形知识巩固,请学生们准备一张笔记本纸自己动手折一折,比一比,学生们很快回忆起了长方形对边长度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点。接下来我提了一个出乎意外的要求:“哪位同学会做风车?”请上来的同学很熟练地向全班展示了制作过程,边做边讲解:“首先裁一个正方形,然后两边角对折,折好后用剪刀把折痕的四条边剪开,最后把剪开的三角形的一角卷向中间,四个角都卷一面,最后用图钉钉在铅笔上就做好啦。”学生们有的开始学着做,有的笑着议论,课堂氛围格外活跃。我趁势开始了引导:“这位同学讲解得很详细,他也给我们带出了一个信息:这个风车制作的过程中都产生了什么形状呢?”“正方形、三角形。”“现在我让风车转动起来,你们看到了什么形状?”学生们答得很响亮:“圆形。”“是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图形的拼组,生活中的事物只要留意都能发现不同图形的组合变形,同学们能提出例子吗?”学生们提出了公交车有长方形和圆形的组合、电脑键盘有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组合等富有想象力的例子。有了实践引导基础,学生们在之后的拼图练习中也积极调动了思维,进展十分顺利。创新实践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让学生发现问题,得到创新启发,同时,课堂实践也能够调剂严肃的课堂氛围,更容易开启学生的思维兴趣。
二、数形结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的培养,需要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需要运用一些数学的思维手段。而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提升其思维水平,在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结合之间探索出知识的本质,从而达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深化其思维的深度。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就需要在讲解的时候一方面借助一些直观化、形象化的图形,另一方面将这些图形转化成数量关系,从而指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比如,在学习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时候,可能有的老师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公式,这样有时候当碰到一些化了的图形问题的时候学生就很难灵活的解决问题。所以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就要有所注意了,需要用数学思维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充分地理解公式的含义。一般来讲,在求长方形周长的方式中主要有三种:①长+宽+长+宽;②长×2+宽×2;③(长+宽)×2。在对这三种方法的运用中,老师需要教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来解决,让学生在求解的时候可以边画图形边求解,以此来深化学生的思维深度,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
三、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创新精神
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现今教育的首要任务。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从幼儿抓起,小学阶段必须大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使他们具有正确判断的能力、大胆批判的能力、勇于冒险的能力和自觉约束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遇到不懂、不清楚等拿不定主意的题目,教师则需要给予学生鼓励,并及时引导、解答学生质疑中所提出的问题。在质疑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点是教师应尽量扩散学生的质疑点,增加数学知识的学习题材。课堂上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一些疑问,比如“你能根据 62+48 来计算 63+47 吗 ? ”“为什么车轮子要制成圆型的而不是方形的 ?”疑问使学生产生好奇, 好奇又萌发起学生想实践、想创新的意识。学生能提问,这是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表现。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质疑,使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势,使学生敢想敢做,这样才能点燃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度和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创新
小学数学课堂是活跃小学生思维的重要课堂,教师应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带动与掌控学生思维发展方向,从而激发出智慧的火花。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学难题得到了很好地解决,在提升学生接受能力的同时,提高教师教学质量。比如,在长方形的认识一课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们展示图片,长方形的桌子、长方形的箱子、长方形的玻璃等,在成功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列举出生活中更多的长方形事物,加深学生对长方形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挖掘学生潜在能力已然成为教育部门的改革之重,教师应在数学课堂中积极为学生创造课堂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例如,在为学生讲述圆的特性的同时,通过多媒体辅助设备向学生展示自行车车轮,并提出假设轮子如果是方形的,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充分发挥小学生的奇思妙想,要求学生列举出为什么车轮不能是方形的原因,并自己予以佐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论述进行总结,并予以认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任重而道远。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科学学生观、正确的教师观和教学观,关注学生的全面的可持续性发展,有效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切实落实创新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真正人才。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现代教学媒体技术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程改革在《纲要》中首先确立了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既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这一新的理念,就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怎样才能做一个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呢?我认为在教学中要“借助媒体搭台,注重活动中感悟”。
一、注重生活问题情景的有效创设
课一开始,如何让学生很快进入到学习状态呢?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创设新颖、独特的导入方法,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转轴拨弦两三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生活问题情景的有效创设,能收到“课未始,兴已浓”的效果,同时把数学的学习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在教学《圆锥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我运用多媒体制作了“小兔玩陀螺的情景”,这一生活情景的创设把同学们带到了游戏的快乐之中,同时也把同学们带进了“圆锥的认识”中,接着我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现了生活中“圆锥”图片,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到圆锥体就在生活中,圆锥体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情趣与欲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快乐的学习之中。
二、注重学生兴趣的有效创设
数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创造性和想象力与一身的科学,而利用多媒体可以使重点形象化、加深印象、易于掌握,难点具体化、直观化、易于理解。运用课件的动态演示,能突出实际操作过程,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借助观察、比较、想象,逐渐把知识的实质把握在心里。例如: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教学中,教师用动画的形式展示了轮为三角形或四边形时的可笑情形,让学生在直观的情景中加深对圆的性质的认识,起了很强的辅助作用。既巩固已学知识,又使学生趋于降低的兴趣又被激发起来,学习欲望又被调动起来,使学生再一次投入学习新知识的情景之中。同时,使学生深深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树立了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三、注重在旧知向新知的迁移时启发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自己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活动。”数学知识逻辑性强,环环相扣,知识衔接密切。教学中,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分析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利用迁移规律,巧妙地设计有坡度、有层次、有启发性的问题,缩短学生已知与未知的距离,给学生架起新旧知识过渡的桥梁,降低了教学难度。如:在教学《圆锥的认识》这一内容时,引入新课后,我问:“谁能说说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这一设计,不仅复习了圆柱的知识,而且在“圆锥的认识”时也起到了一个极好的铺垫作用。在认识“圆锥”各部分的名称时,我说“每组的学生拿起桌上的圆锥,感觉一下和圆柱有哪些不同?围绕这几个问题思考:1、圆锥有几个面?2、底面是什么形状的?3、侧面是什么面?4、圆锥的尖顶叫什么?”通过这样的设问,学生通过用手摸,观察、比较,小组交流,学生很快说出了圆锥与圆柱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为进一步学习圆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注重在思维卡壳时启发
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是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时会遇到不能做的情况。这时教师可以从实际需要出发,运用电教媒体形象地向学生展示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与过程,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如:在教学《圆锥的认识》这一内容时,学生对“圆锥的高”的认识,显得有些茫然,有的同学把圆锥的“母线”当成了圆锥的高,有的虽然指出了圆锥的高就是“从圆锥顶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可总让人感到明心不明口。这时,我运用多媒体让学生更加形象、清晰地看到了什么是“圆锥的高”。学生可以说是茅塞顿开,全面认识了“圆锥的高”及“圆锥高的条数只有一条”。
五、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的充分开展
顾明远教授曾指出:21世纪的教师应该是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一起来学习,而不是简单地把知识教给学生。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共同协作,共同探讨,合作互助,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别人的方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数学,学习数学。如在教学《圆锥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我把学生分成了五个小组,每个人课外都制作了圆锥,每个人都备有直尺和三角板。教学“测量圆锥的高”时,我让同学们先分小组合作学习,同学们有的水平的端着直尺,有的竖直的扶着三角板或直尺,有的在读数,有的在记录,不一会儿就测出了圆锥的高,并总结出测量圆锥高的方法。然后让小组代表展示“测量圆锥的高”方法,边说边做,其他同学是边看边评。
这样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全班交流,学生不仅归纳总结出了“测量圆锥的高”方法: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2、用一个直尺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3、竖直地量出直尺和三角板或直尺间的距离。而且还提出了“测量圆锥的高”时要注意的问题。更可喜的是学生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还养成了互助、合作与交流的好习惯。
篇10
【关键词】计算思维;计算思维能力;课程设计
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Thinking)概念的风靡,肇始于2006年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周以真(JeannetteM.Wing)的界定:“计算思维是一种运用计算机科学基本概念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行为的方式,涵盖了计算机科学领域广度的一系列思维工具”。她指出,计算思维是每个人的基本技能,不仅仅属于计算机科学家。我们应当使每个孩子在培养解析能力时不仅掌握阅读、写作和算术,还要学会计算思维,犹如印刷出版促进3R的普及,计算和计算机也以类似的正反馈促进了计算思维的传播。她认为,这种思维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每一个人的技能组合,而不仅仅限于科学家,普适计算之于今天就如计算思维之于明天,而普适计算是已成为之日现实的昨日之梦,而计算思维就是明日之现实。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计算思维可以提供一种能够广泛应用于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组织和分析问题的新视角;同时,它可以连结计算机科学与其他学科知识领域,提高人们对计算能力和局限性的理解。21世纪是知识经济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早已走出计算学科,甚至与其他学科形成新的学科。例如,社会计算、计算物理、计算化学、计算生物学等等。计算思维也随之走出计算学科。所以,广义的计算思维是指“走出计算学科之计算思维”。适应更大范围的广大人群的研究、生产、生活活动,甚至追求在人脑和电脑的有效结合中取长补短,以获得更强大的问题求解能力。随着数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信息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计算思维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必须像“阅读,写作,算术”一样普及,成为人类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基本组成和基本技能。
一、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现状
信息技术环境的变迁与学生素质的提高,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提出了挑战,各国政府纷纷推出基础教育改革政策,以适应信息时代社会与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从各个国家的教育改革中发现英国、美国等国家均已认识到技术应用取向信息技术课程的落后性,开始积极推动项目计划,将“计算科学”纳入中小学学科体系。数字素养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成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新趋势。2000年以来,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信息技术课程为主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体系。信息技术教育硬件条件逐步改善,教研队伍整体素质与能力持续增强,学生信息技术基础不断提升,为计算思维教育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因此我们致力于探讨出一套适用于中小学生计算思维培养的课程方案,采用边设计边教学的模式,随时根据学生反馈的学习效果调整课程进度和内容。
二、计算思维能力的校本课程开发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主要偏向于应用,较少涉及计算思维的培养,涉及计算思维的培养仅仅面向极少数的信息学奥赛选手,计算思维是计算机科学的本质核心,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应该像语文、数学一样向中小学生普及,而不应仅仅是局限于信息学奥赛课程中。编程是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乔布斯曾说过:“人人都应该学习编程,因为它教会你如何思考”。前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任期间也号召所有美国人都应该学习编程,并发起“编程一小时”的运动,旨在让全美小学生开始学习编程。因此本研究致力于开发一套可以让大多数学生接受的计算思维入门课程,若采用信息学奥赛课程内容,直接采取编程教学,效果肯定差强人意,于是我们设计了一套课程方案,面向小学高年级对计算机有兴趣的学生开设校本课程,在我们的课程设计内容中没有枯燥的信息学奥赛的编程语言的教学,让学生从生活中的问题出发,思考问题,观察问题,探讨方法,最终解决问题。在不知不觉中,理解并践行着计算思维过程。下面是我们课程设计的框架与结构、内容的编排依据及选取问题时的考量。
1.框架与结构
我们的校本课程的内容以10个专题展开教学:计数与进制、进制的应用、找数值规律、找图形规律、逻辑、逻辑判定应用、循环的应用、随机思维、统计类思维、排列组合。根据11-13岁的认知发展规律,及已有知识经验,以与程序设计中常用的数学知识为主线,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不断生成并强化计算思维的思考过程与思考习惯。第一个专题为计数与进制,计数是我们了解计算思维的第一步,也是每一个人从会说话起,家长就会教他们如何计数,关于进制,生活中的数学主要是采用十进制,但是同时也不乏其它进制,如:7进制(一周7天)、12进制(1年12个月),24进制(一天24小时)等等。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让学生从本质理解进制与数字的关系。第二个专题为进制的应用,通过学习进制的转换,深入理解生活中的种种进制的意义,了解二进制与计算机的关系,并可以学会如何巧妙利用进制解决实际问题(如天平放砝码问题)。第三个专题为找数值规律,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现象、发现规律,进而总结出数学表达式来表示数值之间的规律,是培养抽象逻辑思维的重要环节,更是计算思维的基础。如:通项公式、递推式的表达,让学生学会精准的表达发现的规律,为今后学习精准表达自己的思维打基础。第四个专题为找图形规律,在学生学会了找数值规律的基础上,再引入观察图形规律,加入方向感的锻炼,还有“重复”的概念,通过平台和LOGO语言,让学生学会通过简单命令,绘制图形。第五个专题为逻辑,生活中处处充满选择,让学生理解选择过程实际是做逻辑判断的过程,并学会“与”、“或”、“非”的用法,让学生理解逻辑思维过程,是计算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六个专题是逻辑判定应用,理解了逻辑思维过程,就可以运用它来解决问题,如:判定数字关系、判定闰年、判断质数问题、甚至一些更为复杂的问题。第七个专题是循环及其应用。人类最不擅长做枯燥乏味、又一成不变的事情,在一定的重复次数后,我们做事情的正确的就得不到保障。这正是人类与计算机最大的区别,计算机最擅长做重复的事情,而且保证无论重复多少次,都可以完成的跟第一次一样的效果。所以我们要学会让计算机帮助我们做这类事情,循环思维的核心,其实是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在前几节内容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学会了观察现象,归纳总结、进行逻辑判断,通过循环的学习,引导学生将循环的过程分析为两点:重复的次数,重复的内容。分析清楚这两个关键点,再复杂的循环情况,都化简为清晰的步骤。第八个专题是统计类思维:学会了循环解决问题之后,我们可以对较多的数据进行统计,如统计个数、求平均值、找最大值、最小值、求总和,还可以对不同的数据进行分类汇总等,做一些更为复杂的事情,在处理的过程中用到的都是计算思维。第九个专题为随机思维,它是经典又奇妙的计算思维之一,它的基础用途是可以用来产生随机数进而解决随机发牌等类似的问题,它的高级用途跟概率问题相关联,如通过随机数求圆周率π,还有经典的高尔顿钉板。第十个专题是排列组合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要把一些事物排在一起,构成一列,计算有多少种排法,这就是排列问题。同样的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分组”问题,例如,在体育比赛中,把参赛队分为几个组(这时分在同一组中的队友之间的位置顺序并不重要),这种“分组”问题,就是传说中的组合问题。以上内容大纲的设置,是从学生实际学习能力角度出发,只需学生具备基本的四则运算、乘方等数学基础知识和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逻辑判断即可。
2.内容的编排
课程内容从遇到的问题出发,分析问题,发现问题的本质,选择、设计相应的算法,通过程序设计语言的使用来编写程序,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在整个程序设计的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是按照一定的步骤,一定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来进行的,其中正体现了计算思维的应用过程。
3.选取的问题
问题来自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和日常学习与生活等各个方面,特别注意精选反映人类文明成果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例子和问题,如:远古的结绳记事、、历史上狄青将军利用概率问题鼓舞士气等等,力求用例子和问题内在的神秘感、创造性和独特力量吸引学生的参与,用例子和问题所蕴藏的艺术感、文化性、道德责任打动学生的心灵,使教材体现技术、人文、生活三位一体,让学生在学到知识与技术的同时,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三、课程设计实施过程遇到的问题及反思
我们根据自己设计的教材,展开了教学实验,采用校本课的形式,每周一次,学生为小学五年级、六年级有兴趣的学生,课程设计的初衷就是为了培养更多学生接受计算思维,所以我们先从一部分学生开始实验教学,寻求可以普遍展开教学的合适教材及方法。根据我们目前设计的十个专题,展开教学实验的过程中,从学生对自己课后总结中,可以得出他们在接触计算思维过程中,第一节课对他们来说冲击感最大,陌生感较强,但随着接下来的学习,逐渐适应了计算思维的思考方式。但是我们认为在知识体系的建立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有更完善的知识体系,如何寻求数学基础知识与计算思维的关系,建构更加合理的知识体系结构。此外,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练习的设计也需要有更强的趣味性、知识性,才能吸引更多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深入对计算思维的了解学习。课堂评价方面也还需深入研究,除了作业评价,考试评价外,如何评价学生的思考过程更是一大难点,目前我们采用让学生自己做总结,他们每节课听懂了哪些,理解了什么,这是一种质性评价,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质性评价衡量标准,也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蒋宗礼.计算思维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3
[2]牟琴,谭良.计算思维的研究及其进展[J].计算机科学.2011
[3]谢忠新,曹杨璐.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学生计算思维培养的策略与方法[J].中国电化教育.2015
[4]任友群.数字土著何以可能?[J].中国电化教育.2016
[5]朱鸣华,赵铭伟,赵晶,林鸿飞.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