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概述范文

时间:2023-12-16 16:25: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植物保护概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植物保护概述

篇1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一)概念的溯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主要源自日本于1950年颁布的《文化财保护法》中提出的“无形文化财”的概念,首次将‘有形文化财’区分出来”。但1972年的《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公约》保护的文化遗产也只局限于物质类,而未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建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决议。此后,在2003年10月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并设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自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取代了之前的“口头与非物质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在《公约》第二条得到清楚的规定:“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容易使人误认为不需以物质为载体,但根据《公约》第三十九条又规定中文文本是有效文本,因此该词一直使用至今。

我国曾使用不同的术语,如民间文学艺术、民间传统文化、传统知识。直到2005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二条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包括六大方面:(1)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2)传统表演艺术;(3)民俗活动、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技能;(6)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比较《公约》和《办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定义的区别,《公约》对定义更加详细。在分类中,《办法》更强调传统性,还特意增加兜底条款“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二)与几个概念的区别

“学界在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时,往往提到地域性、民族性、传统性等”,但这并非一定是“非遗”所固有的,其他类型的遗产也可能具有,如泰山。”“作为自然和文化遗产,位于黄河流域,五岳之东,一直作为中国古时的帝王敬天的场所,同时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

与“世界文化遗产”的区别。非物质性是“非遗”与“世界文化遗产”的根本区别。《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1条规定:“文化遗产包括: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份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另外,在保护方法上,两者也有重大的区别,“世界文化遗产”主要运用物理、环境的方法;而“非遗”则主要通过遗产拥有者传承的方法。“如入选‘非遗’西藏《格萨尔》史诗是靠后人的口口相传。”

与“传统知识”的区别。出于保护角度的区别,“非遗”是从民俗传统保护的角度出发,而“传统知识”是从知识产权保护的角度出发。wipo对传统知识的定义为:“传统知识……是指基于传统的文学艺术或科学作品;表演;发明;科学发现;设计;标志、名称和符号;未公开信息;以及其他一切来源于工业、科学、文学或艺术领域智力活动,基于传统的革新和创造成果。”并不包括“非遗”的“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与“民间文艺表达”(又称传统文化表达)的区别。根据wipo和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保护民间文艺表达免受违法利用和其他损害示范法》,仅限于艺术遗产,排出了科学知识在外,而“非遗”则包括两者。

二、保护制度

“《公约》自2006年4月20日生效,规定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制度。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祝贺道,这一新文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恰当的保护手段,从而填补了一个重大的司法空白。”“截至2010年6月10,共有134批准了该公约。”

(一)名录制度

1999年,教科文组织通过了设立“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以下简称“口头遗产”)的决议,后自《公约》生效后,“口头遗产”就纳入到“非遗”名录(第三十一条)。至2001年,每两年一次。

根据《执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业务指南》(2010年6月修正),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遗产符合以下所有标准:(1)该遗产属于《公约》第2条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将该遗产列入名录,有助于确保扩大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提高对其重要意义的认识,促进对话,从而体现全世界的文化多样性,并有助于见证人类的创造力。(3)制订的保护措施对该遗产可起到保护和宣传作用。(4)在社区、群体,或适当时有关个人尽可能最广泛的参与下,在其自由事先知情同意下,该遗产得以申报。(5)该遗产已按《公约》第11条和第12条的规定,列入申报缔约国境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至今,教科文组织应经宣布五批代表作,全世界共213个“非遗”入选该名录,中国占其中的共28个。

根据“执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业务指南”(2010年6月修正),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遗产符合以下所有标准:(1)该遗产属于《公约》第2条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尽管社区、群体,或适当时有关个人和缔约国做出了努力,但该遗产的生存能力仍然受到威胁,因此该遗产急需保护;或者,该遗产面临严重威胁,若不立即保护,将难以为继,因此,该遗产特别急需保护。(3)制订保护措施,使社区、群体,或适当时有关个人能够继续演绎和传承该遗产。(4)在社区、群体,或适当时有关个人尽可能最广泛的参与下,在其自由事先知情同意下,该遗产得以申报。(5)该遗产已按《公约》第11条和第12条的规定,列入申报缔约国境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6)在极为紧急的情况下,经与有关缔约国正式协商,根据《公约》第17.3条,将该遗产列入名录。至此,“全球共有16项代表作被纳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包括中国遗产6项。”

转贴于

(二)国际合作与援助制

“尽管《公约》没明确像《月球协定》、《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一样,将‘非遗’明确为‘人类共同遗产’”,但还是明确的指出:“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普遍的意愿和共同关心的事项,……国际社会应当本着互相合作的精神与本公约缔约国一起为保护此类遗产做出贡献。”因此,在第一条总则第1.4条关于本公约的宗旨便指出:“开展国际合作及提供国际援助。”

在第20至24条中,详细规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援助的目的、形式、条件、申请、以及受援助缔约国的任务。国际援助可采取的形式如下:“(1)对保护这种遗产的各方面进行研究;(2)提供专家和专业人员;(3)培训各类所需人员;(4)制订准则性措施或其他措施;(5)基础设施的建立和营运;(6)提供设备和技能;(7)其他财政和技术援助形式,包括在必要时提供低息贷款和捐助”这些援助涵盖了人才、制度、技术、资金等必要的层面。

(三)基金制度

为了实施国际合作和援助,《公约》规定了要建立一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基金”(下称“基金”),根据第25.3条,资金的来源包括:(1)缔约国的纳款;(2)教科文组织大会为此所拨的资金;(3)以下各方可能提供的捐款、赠款或遗赠:第一,其他国家;第二,联合国系统各组织的和各署以及其他国家组织;第三,公营或私营和个人;(4)基金的资金所得的利息;(5)为本基金募集的资金和开展活动之所得;(6)委员会制定的基金条例所许可的所有其他资金。

另外,防止基金用于政治目的,第25.6条还进一步规定:“对基金的捐款不得附带任何与本公约所追求之目标不相符的政治、经济或其他条件。”

(四)报告制度

《公约》在第29、30条分别规定了缔约国的报告制度和委员会的报告制度。缔约国应当按照委员会确定的方式和周期向其报告它们为实施本公约而通过的法律、规章条例或采取的其他措施的情况。委员会应在其开展的活动和缔约国报告的基础上,向每届大会提交报告,该报告应提交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报告报告,委员会得以监督缔约国立法行为和行政行为等保护措施,有效地使《公约》得到实施。

篇2

关键词:城市园林植物;保护;发展趋势

1城市园林植物保护中的现存问题

1.1园林植物栽种重效果、轻保护

不少城市地方官员在政绩观的引导下,十分注重城市园林绿化的景观效果,往往不考虑当地的气候、空气质量、水土或流行虫害等方面的特点,指示种植大量不适合当地的植物;另外,为迎合领导心理或从节约成本出发,部分景观设计师在进行当地园林绿化植物配植选择时,也会做出看轻或刻意回避植物保护工作的设计,导致园林植物后期保护及相关管理工作的落实十分困难。

1.2园林植物管理重栽种、轻检疫

在我国现行的行政架构下,园林绿化管理方面相应职责部门为林业局或绿化局等政府机构,但从这些相关部门的职责来看,其仅限于按照绿地建设规范对城市绿化的用地规模进行总控,缺失后期植物病虫害的防疫职能。加上目前园林植物的养护工作大部分都采用“市场运营、公司承包”模式,各园林公司各自为政,造成园林植物的病虫害检疫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较大,因而极大地影响了园林植物保护的整体效果。

2园林植物保护原则

2.1因地制宜,综合防治

在园林绿化设计方案初期,应对当地的气候、物种等所有可能影响植物生长的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在满足相关功能、经济要求的技术上,进行栽种植物的合理搭配。注重对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提倡对外来生物在园林植物物种引进或者苗木调运的过程中传播危害的预判,避免因其广泛传播引起的危害。

2.2功能优先,兼具景观

应优先选用抗病性好、成活率高、便于运输和养护的植物,大面积作为行道树等形式栽种。与此同时,考虑植物培植的景观效果及植物成长的季候特性,进行合理的配植,确保一年四季均有景可观;点缀搭配景观价值高的名贵树种,满足园林景观多样性的观赏要求。

3园林植物保护相关有利趋势的思考分析

3.1病虫害防治手段多样化

传统植物病虫害防治手段以喷洒农药为主,长期采用这种方式,不仅增加了害虫的抗药性,而且容易形成对城市环境的严重污染,实不可取。因此,按照防疫检测标准的相关要求,采用诱杀法、捕杀法、温度处理以及超声波杀虫法等物理手法,同时加大对低毒、低害、低残留农药的研发使用,是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病虫害治理的有效途径。

3.2病虫害防疫措施优先化

由于重视力度不够,过去对园林植物的保护基本以病虫害治理为主,随着环境污染加剧,防治成本的提高,越来越多园林绿化管理者开始将关注终点转移到病虫害的预防上,例如对植物载种技术进行改良,根据植物的不同特点,合理、科学搭配植物生长所需的温度、湿度、水、肥等,通过认真的养护,提高园林植物自身的抗病能力;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市民理解支持植物保护工作,通过多重举措,有效避免待植物病虫害发生时需支付的成本。

3.3园林植物管理规范化

改变过去重载种、轻保护的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理念,通过建立专门机构来组织、规范对园林植物的各项保护措施。首先通过加大对管理人员专业技术方面的培训力度,使其对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特点、当地多发植物病害、各种防治措施的利弊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有清晰的认识。另外,落实责任,建立责任追究管理机制,划分防疫工作责任分区分给个人,并设立针对疫情监测、汇报、核实相关情况的奖惩激励制度,从而实现对园林植物保护的保障。

结束语

为充分发挥园林植物对对城市环境的净化、美化等相关作用,应尽量避免采用农药防治的手段,寻求园林植物保护的新方法。园林植物的保护应明确保护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按照“因地制宜、综合防治,功能优先、兼具景观”的原则,鼓励“病虫害防治手段多样化、病虫害防疫措施优先化、园林植物管理规范化”的发展趋势,使对城市园林植物的保护落到实处,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及管理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钱兴华.城市园林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

篇3

关键词:化感作用;杂草;粮食作物

中图分类号: Q94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4.23.0014

1 化感作用概述

化感作用是植物或微生物的代谢分泌物对环境中其他植物或微生物的有利或不利的作用。由植物所释放并能对其他生物产生生理效应的次生代谢物质称为“化感物质”,这些物质主要通过植物地上部的淋溶和挥发、根的分泌以及植物残体的腐解等途径排至环境中,并对其他生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刺激或抑制作用,从而影响周围植物的生长发育,大量研究证明化感物质对细胞结构、细胞膜透性、矿质离子和水分吸收、植物激素、酶功能和活性、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合成等方面具有影响[1]。

2 杂草与粮食作物的化感作用研究进展

20世纪70年代以后,化感作用已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成为了植物学、生态学、农学和林学等相关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随着化感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农业生态系统中农田杂草化感作用的研究比较广泛,对合理耕作具有重大意义。

2.1 粮食作物对杂草的化感作用研究进展

国内外研究表明: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具有化感潜力,作为化感作用研究的基本材料,各国学者对其进行了众多探索。有研究证明,小麦残体植株能够释放化感物质抑制千金子的生长[2];小麦秸秆的水提液对裂叶牵牛等6种杂草具有抑制作用[3];小麦残留的根系分泌物能够抑制棉苗的生长[4];具有抗性的水稻品种对稻田杂草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5];水稻化感品种的根系分泌释放出的非酚酸类物质是水稻主要的化感物质,在低磷条件下水稻化感抑草能力与酚酸代谢途径的关键酶基因的表达均有增强[6]。因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可以利用粮食作物的化感作用指导作物间的耕作模式、培育优良的化感品种、防除田间杂草等,对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有着重要作用。

2.2 杂草对粮食作物的化感作用研究进展

黄顶菊、银胶菊、黄花蒿、播娘蒿、曼陀罗、紫茎泽兰、青蒿、灰绿藜等是农田中常见的杂草,给粮食作物造成很大损失,通过研究这些杂草的化感作用有利于认识农田植物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并对提高粮食作物产量、杂草的合理开发利用及生物防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黄顶菊能够抑制小麦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幼苗根长和苗高[7];银胶菊的花能够抑制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抑制光合作用,提高MDA含量,并降低SOD、POD和CAT的活性[8];黄花蒿能够抑制小麦幼苗根长、根毛和苗高的生长[9];播娘蒿、荠菜、野燕麦、婆婆纳、泽漆能够抑制小麦的发芽[10];曼陀罗的根、果皮和种子化感物质可抑制大豆幼苗可溶性蛋白的分解[11]。越来越多植物保护学者研究杂草化感作用,目的就是有效防除杂草的同时提高粮食作物产量。

3 展望

我国农业生产中粮食作物的地位举足轻重,因此粮食作物产量的提高,对国家的农业生产和国计民生有重大意义。粮食生产的制约因素主要是农田杂草,杂草与粮食作物相互竞争资源,又会释放某些化感物质干涉竞争对手的生殖、生长和存活。因此关注杂草的化感作用,为有效的防除杂草、提高粮食作物产量,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孔垂华,胡飞.植物化感(相生相克)作用及其应用[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61-70.

[2]董立尧,王鸣华,武淑文,等.小麦对直播稻田千金子的化感作用及化感物质分离鉴定[J].中国水稻科学,2005,19(6): 551-555.

[3]Kimber R W. Phytotoxicity from plant residues III. The relative effect of toxins and nitrogen immobilization on the germination and growth of wheat[J]. Plant and Soil, 1973, 38: 543-555

[4]孙磊,陈兵林,周治国.麦棉套作系统中小麦根区化感物质对棉苗生长的影响[J].棉花学报, 2006, 18(4): 213-215.

[5]Dilday, R. H., Yan, W. G., Moldenhauer, K. A. K. y Gravois, K. A. 1998. Allelophatic activity in rice for controlling major aquatic weeds. En: Olofsdotter, M., ed Allelopathy in rice. Manila, Filipinas: Int.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pp. 7-26.

[6]王海斌,俞振明,何海斌,等.不同化感潜力水稻化感效应与产量的关系[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 20(1): 75-79.

[7]芦站根,周文杰,黄顶菊对小麦种子和幼苗的化感效应[J].麦类作物学报,2011, 31(06): 1173-1176.

[8]陈业兵,王金信,吴小虎,等.银胶菊的花对小麦的化感作用机制[J]. 植物保护学报, 2010, 37(06): 552-556.

[9]王硕,慕小倩,杨超,等.黄花蒿浸提液对小麦幼苗的化感作用及其机理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2006, 34(6): 106-110.

[10]张军林,慕小倩,李晓玲,等. 伴生杂草对小麦化感作用的研究初报[J]. 中国农学通报,2006,(07): 458-461.

篇4

关键词:植物粗提物;抑菌活性;触杀活性;生物学测定;海南

中图分类号:S4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8-1829-04

随着农药残留、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世界各国纷纷提高了农产品进口标准,中国每年因农药残留超标造成农副产品出口损失高达70亿美元[1]。高效低毒、在环境中易分解、在农作物中低残留或无残留的绿色农药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2]。植物源农药具有取材天然、来源广泛、作用平稳、毒副作用相对较小等优点[3,4]。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已报道2 400多种高等植物具有控制有害生物的作用[5],这些植物所产生的次生代谢物质种类超过40万种。这些植物在分类学上主要集中于楝科、菊科、豆科、卫矛科、大戟科等30多科[6,7]。

海南岛地处热带,湿热多雨,气候条件优越,拥有独特的植物资源,充分利用丰富的植物资源寻找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植物源农药具有重要的意义。试验对有特殊气味、受病虫危害较轻的17个科21种植物进行样品采集、粉碎、粗提,以6种植物病原菌作为靶标菌、以蚜虫作为供试害虫,研究21种植物粗提物的抑菌、杀虫活性,以期发现含有较高农用活性物质的植物种类,为新型植物源杀菌剂、杀虫剂的开发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植物 21种植物采自海南大学儋州校区校园及附近农场,具体情况见表1。

1.1.2 供试病原菌 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香蕉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musae (Berk&Curt.)]、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芒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西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niveum)、芒果蒂腐病菌(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Pat)菌种均由海南大学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农药学实验室提供。

1.1.3 供试昆虫 莴苣蚜(Nasonovia ribisnigri)采自海南大学校园内菜地,挑选大小一致的无翅蚜供试。

1.1.4 农药 0.36%苦参碱水剂,河北阔达生物制品有限公司;0.7%印楝素乳油,河南鹤壁陶英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作对照用。

1.2 试验方法

1.2.1 植物粗提物制备 将植物样品用清水洗净,室内阴干,粉碎,过40目筛,分别用适量乙醇浸提3次,浸提时间分别为3、2、1 d。过滤,合并滤液,在(50±1)℃下减压浓缩,干燥得到粗提物(提取物)。

1.2.2 抑菌活性测定 将供试靶标菌分别接种于PDA平板,25 ℃恒温培养3~5 d活化。

采用生长速率法[8]测定粗提物的抑菌活性。将不同粗提物配制成100 mg/mL的母液,移取1 mL至19 mL融化的PDA培养基中,充分摇匀,迅速分装至3个直径为6 cm的培养皿内。冷却凝固后在平板中央分别接入直径为0.5 cm的靶标菌菌饼,以不含粗提物的溶剂为空白对照,以0.36%苦参碱水剂1 500倍稀释液为药剂对照,(25±1)℃恒温培养3 d,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抑制率= (空白对照菌落直径-处理菌落直径)/(空白对照组菌落直径-菌饼直径)×100%。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分析数据。

1.2.3 触杀活性测定 采用浸渍法测定粗提物对莴苣蚜虫的触杀作用[9]:将不同粗提物配成4 mg/mL的溶液,取带有30头无翅莴苣蚜的莴苣叶片,于药液中浸渍5 s,取出后用滤纸吸去多余药液,放入铺有棉花保湿的培养皿中。以配药溶剂为空白对照,以0.7%印楝素乳油750倍稀释液为对照药剂,每处理重复3次。受药12 h后检查试虫死亡率(触杀活性),死亡率=(处理组死亡率-空白对照组死亡率)/(1-空白对照组死亡率)×100%;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分析数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粗提物抑菌活性测定结果

21种植物粗提物对供试的6种靶标菌的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绝大多数植物粗提物对供试靶标菌有抑菌活性,其中樟科的黄樟提取物抑菌作用最强,对所有供试靶标菌抑制率均大于60.00%,对水稻纹枯病菌抑制率可达100.00%,对香蕉炭疽病菌、芒果炭疽病菌、芒果蒂腐病菌抑制率在80.00%以上,均优于对照药剂,与对照药剂差异显著;其次菊科的假臭草提取物,也表现出较好的抑菌活性,除对芒果蒂腐病菌抑菌效果不理想外,对供试的另5种靶标菌抑制率均大于60.00%,其中对水稻纹枯病菌抑菌效果最好,抑制率为100.00%,优于对照药剂,与对照药剂差异显著。

比较不同靶标菌的抑制率发现,不同靶标菌敏感性不同,其中香蕉炭疽病菌最敏感,对其抑制率大于60.00%的粗提物有7种,分别是黄樟、猪毛蒿、艾蒿、假臭草、雷公根、曼陀罗、野西瓜;其次是芒果炭疽病菌,有4种植物粗提物抑制率大于60.00%,它们是艾蒿、假臭草、黄樟、曼陀罗;其余供试病菌均对2种植物粗提物较为敏感。

比较不同科属的植物粗提物可以发现,同一科不同属的植物粗提物抑菌活性不同,例如菊科的假臭草提取物对水稻纹枯病菌、香蕉枯萎病菌、西瓜枯萎病菌的抑菌效果显著高于猪毛蒿与艾蒿,而对芒果蒂腐病菌抑菌活性明显低于艾蒿。

2.2 粗提物杀虫活性测定结果

21种植物粗提物对莴苣蚜的触杀活性见表2。由表2可知,不同植物粗提物对莴苣蚜触杀活性不同,其中菊科的假臭草触杀活性最强,蚜虫死亡率达94.55%,与对照药剂的杀虫活性相当;其次是茄科的曼陀罗、菊科的艾蒿、大风子科的刺篱木、葡萄科的厚叶崖爬藤,蚜虫死亡率达到或超过80.00%,与对照药剂无显著差异;其余供试植物蚜虫死亡率大于50.00%的有菊科的猪毛蒿,豆科的平托落地花生、决明子,伞形科的雷公根,樟科的黄樟,三白草科的鱼腥草。

比较不同科属的植物粗提物可以发现,不同科的植物粗提物杀虫活性不同,菊科、茄科、大风子科植物粗提物杀虫活性较强,而旋花科、夹竹桃科、天南星科植物粗提物的杀虫活性不理想;相同科不同属的植物粗提物杀虫活性也不同,例如豆科的决明子粗提物的杀虫活性明显高于牛大力粗提物。

3 小结与讨论

在大力提倡绿色农业、贯彻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今天,积极研究和扩大农用植物资源的筛选范围具有重要的意义[10]。试验对21种植物粗提物进行抑菌、杀虫活性测定,发现7种植物粗提物对香蕉炭疽病菌的抑制率大于60.00%;黄樟粗提物对6种靶标菌、假臭草粗提物对5种靶标菌的抑制率都在60.00%以上,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率都为100.00%;有10种粗提物对莴苣蚜的触杀活性在60.00%以上,其中5种粗提物的触杀活性不低于80.00%,假臭草杀虫活性最强,蚜虫死亡率为94.55%。

试验同时证明,不同科、属的植物提取物抑菌或杀虫活性明显不同,相同科、属的植物提取物抑菌、杀虫活性也有差异,其原因可能是植物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受植物生物学特性、生境、植物采摘时间、采摘部位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试验方法的选择也是药效发挥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仅测定了供试植物粗提物对莴苣蚜的触杀活性,有必要进一步研究粗提物对其他害虫的拒食、趋避和杀虫活性,避免农用活性物质漏筛。研究仅对21种植物粗提物抑菌、杀虫作用进行了初步测定,为深入研究植物农用活性物质,有必要对高活性物质进行分离纯化,分析其结构,以发现新的农药先导化合物。

参考文献:

[1] 董培芬.生物农药应用现状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0, 16(3):116-117,188.

[2] 徐凯宏.基于植物源提取绿色农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J].林业科技,2009,34(3):37-39.

[3] 张 舒.植物源杀虫剂的开发研究综述[J]. 湖北农业科学,2001,40(4):53-55.

[4] 胡林峰,杨靖华,周 琳,等.植物源抗真菌活性物质研究进展[J].植物保护,2011,37(2):5-13.

[5] 吴钜文,陈建峰.植物源农药及其安全性[J].植物保护,2002, 28(4):39-41.

[6] 单承莺,马世宏,张卫明.我国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1,30(6):14-18,23.

[7] 王 杨,尹 卫.植物源杀菌剂国内外研究进展[J].湖北农业科学,2006,45(3):382-384.

[8] 骆焱平,郑服从,张 宇.农药学科群实验指导[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

篇5

《蔬菜》杂志主要面向蔬菜业界的科研人员、技术推广人员、管理人员,以“报道蔬菜产业先进理念、技术,传播业界发展动态信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宗旨。主要栏目有:业界观察、栽培技术、植物保护、新优品种、土壤肥料、保鲜。献综述、试验研究、经营管理、菜业资讯等。

近年来,各地蔬菜科研、推广单位承担完成了大量科研项目,成功选育出大批蔬菜新品种,提出了系列实用栽培模式和栽培技术。为了促进发展、扩大交流,特向社会各界征集稿件,欢迎国内外蔬菜科研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论文投稿。

投稿要求:

1.本刊实行无纸化办公,不接收打印稿,投稿请通过电子邮件发送。

2.文稿应具科学性、逻辑性,并有理论和实践意义。来稿文字务求准确、精练、通顺、重点突出;公式或代号要分清上、下角

标,计量单位采用国际计量标准。表格、图形清晰明了。

3.来稿请写清标题、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全称)、作者简介、联系方式(含电话、电子邮箱、通信地址与邮政编码),第一作者身

份证号码(发放稿费需要)。

4.稿件写作要求如下:

文章题目一般不超过20字。署名作者应为对论文主题研究及撰写做出主要贡献,能够负责答辩的人员。作者单位应标注艾持完成研究工作并对研究内容承担责任的单位,同时写明其所在省市(县)名称和邮政编码;作者姓名右上角和单位名称前应用数字角码标明相互对应关系。

“摘要”应概述研究的目的、材料、方法、结果和主要结论。“关键词”应选用能反映文章特征内容,较为通用的规范性州汇。

内文的格式,请参照本刊近期发表的文章。前言应概述研究背景和本研究的目的。“材料与方法”应写明试验材料、时问、地点、重复次数、取样数量、方法。“结果与分析”应简明扼要,层次分明,试验数据须进行必要的统计分析。“讨论”应结合前人的工作着重论述本文的创新点,避免太远的推论。

文中一级标题序号用1,二级用1.1,三级用1.1.1,均靠左侧顶格书写。拉丁文生物学名的属、种名为斜体,定名人为正体,腻名在文中首次出现时不缩写。数字一般用阿拉伯数字。

表格采用三线表形式。线条图须用计算机作图,且该图形文件可在Word文件中打开并可编辑,若Excel作图须带数据源。照片插图需插入文稿中相应位置(复印件即可),并单独提供图片电子文件或原版照片。表题、表头、栏目、表注、横纵坐标说叫、图例、图版说明等要齐全。

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采用顺序编码制,即应按文中引用的先后顺序编号,并在文后按同一顺序依次列出。常用参考文献格式如下:

期刊:[序号]作者。篇名[J].期刊名,年份,卷(期):起止页。

专著:[序号]作者。书名[M]。版次(1版不写)。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

论文集:[序号]作者。篇名[c]./主编。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

学位论文:[序号]作者。篇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参考文献作者不超过3人的全部写出,超过3人的只写前3名,后加“,等”或“,et al”;英美德俄等国人名书写时,专姓前名后,名用缩写。

篇6

关键词:综合性公园;开放式管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对策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park in nanjing, the open management are analyzed,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open park,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function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spot protec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comprehensive park open management goals should be people-oriented, provide high quality service, constructing the harmonious scenic area, realize the sharing of resources, walk the roa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urban green space realize long-efficiency management.

Keywords: comprehensive park; Open management; People-oriente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2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目前,南京市已有多个综合性公园陆续免费向市民开放。公园免费开放旨在提升南京市的城市品位,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让更多人领略金陵风光,以实现还园于民,还绿于民的目的。

本文正是以南京市开放式公园玄武湖公园为探讨对象,结合开放式公园的自身特征,从其开放过程中的困境与误区入手,对其免费开放后在功能设施建设与使用、生态效益、景观特色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并尝试提出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更新策略,以期使开放后的城市综合性公园真正与城市生活、周边用地有机结合,更大程度地发挥城市综合性公园的多元价值,并成为与市民文化休闲生活、与城市绿地系统更加紧密融合的城市开放空间。

1 开放式公园概述

1.1 开放式公园的概念

开放式公园又称免费综合性公园。开放式公园是指没有门票收入,属于财政全额拨款管

理,以供城市居民作良好的休息游览和文化娱乐为主的、具有综合并有一定用地规模的绿地。园内一般有较明确的功能分区,如文化娱乐区、体育活动区、儿童游戏区、动植物展览区、园务管理区等。

1.2 开放式公园的类型

开放式公园一般可分为全市性公园和区域性公园2类。全市性公园是指为全市居民服务、活动内容丰富、设施完善的绿地。区域性公园是指为市区内一定区域的居民服务,具有一定的活动内容和设施的绿地。

2 开放式公园管理现状与分析

南京市有多个开放式公园,如中山陵陵寝,玄武湖公园,绣球公园等,皆为规模较大、功能较集中,服务较齐全的。

2.1 开放式公园存在的突出问题公园免费开放后,为城市增添了新的亮点,同时也给管理带来了一系列难题。诸如人满为患、环境维护、景区生存与社会效益的不平衡等问题,主要表现有:

一是景区基础设施尚显不足,为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需建设配齐。

二是游客量大,公园负荷过重。一些园区环境景观遭破坏时有发生,必须加强园内植物保护和卫生保洁。

三是人员复杂,治安管理问题日渐突出,需要加强治安防范,维护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

四是既受城市用地政策的限制,也受资金的制约,一些配套措施没有跟上。五是公园建设的后劲不足等,对公园的生态、环境、服务造成一定影响,也给公园管理带来更大难度。六是公园超负荷运转。根据《城市公园规划设计规范》:市级公园游人人均占有公园面积以60m 为宜。而玄武湖公园严重超负荷运转。

3 开放式公园管理对策

管理好公园,关键是破解发展难题。开放式公园要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生态建设,实现景区生存与社会效益的平衡。开放式公园管理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完善基础设施

一、是投资建设体育健身场、文艺汇演广场、娱乐场等硬件设施,大力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为提高全民健康素质创造良好条件,满足市民健身和娱乐的需要,分流游客量。

二、是增建便民停车场,为市民游园提供停车便利,诱导市民进园活动。如公园针对近几年市民私家汽车数量增加较快的情况,投入资金增建档次较高的停车场,方便市民停放车辆。

三、是加强公园设施维护。在加强公园休闲设施建设的同时,对园内健身器材、无障碍设施、休闲活动设施等进行定期维护,确保游人游览休闲活动的安全。

3.2 加强内部管理

一是责任到人。采取定岗定责制,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尤其是重大节日及举行大型活动期间,要加强巡查保卫,保持活动场所环境卫生整洁。

二是加强监督管理。对各岗位人员进行监督考评。通过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和定期的审核以及绩效考核等办法,从而进一步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

3.3 提高养护水平一是加强公园绿化养护

严格执行落实《南京市公园管理工作规范》的标准和要求,对主要游览区实行特级标准,对非游览区实行一级以上标准。

二是以环保为前提,采取科学手段进行植物病虫害防治。使用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相结合的方法,使园内植物病虫害得到可持续控制,维护园林绿地生态系统平衡和良性循环。

三是经常开展技术练兵活动,提高公园养护水平。

3.4 加强队伍建设

一是稳定职工队伍,加强对职工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增强他们的法制意识,预防违法行为。

二是确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重点,积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和矛盾,及时化解各种矛盾纠纷,把各种不安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内部或萌芽状态。

三是加大培训力度,优化队伍结构,经常组织职工学习有关法律法规,不断握高的整体素质,增强责任心。注重员工群体素质的培养,提高为民服务质量。

3.5 建设生态公园

公园环境建设要以保护原有植物资源为主,突出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原则,加强生态建设 。借鉴已有的经验教训,在公园绿地改造建设中,应避免干扰原有树木生长的做法。要有选择地保留原生树木,根据情况补植新树木,适当允许多样植物共存,这样可以避免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将对绿地景观保护和植物多样性建设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5 结语

本文针对开放式公园管理进行探讨,主要围绕开放式公园为满足市民游客娱乐健身活动需求和资源保护所要注意把握的几点,其具体内容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优质服务等,将开放式公园管理的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加强管理的对策和建议。本次探讨为南京市开放式公园服务设施的改善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南京市其他公共绿地的管理提供相关信息,对进一步加强开放式公园的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城市公园绿地应有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敏.城市公园系统与花园城市建设[J].中国公园,2001(3).

[2]曹洪虎.园林规划设计[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200. .

[3]叶振启,许大为,刘海忠.园林植物配置的心理学启示[J].东北

林业大学学报,1997(2). (责编:陶学军)

(上接170页)草原风蚀坑研究(Ⅱ):发育过程[J].中国沙漠,

2007,27(2):214—220.

[4]吴发启,刘秉正.土壤侵蚀[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8.124—156.

[5]Huang Z Y,Gutterman Y.Artemisia monosperma achene germm‘a—

tion in sand:efects of sand depth,sand/water content,cyanobacterial

sand crust and temperature[J].Joumal of Arid Environ—

ments,1998(38):27—43.

篇7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原因可持续利用保护对策

引言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基础,也是当今国际社会环境和发展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家之一,它有的生物物种数量约占全球的十分之一,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地区。但是由于自然、人为及制度方面的原因,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正遭受着严重的损失和破坏,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急中之急、重中之重的事情。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原因的分析,提出建设性意见,以资探讨。

1.生物多样性概述

1.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含义

1992年6月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各国签署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二条对生物多样性作如下解释:

所有来源的形形生物体,这些来源除其他外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

1994年我国政府制订并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对生物多样性作如下概念:

所谓生物多样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

但上述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缺乏全面性、准确性和简练性,故本文将生物多样性定义为反映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境和所包含的组成部分的综合体。

生物多样性包含三层含义,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遗传多样性是指某个物种内个体的变异性;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态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三者之中生态系统多样性是基础,而物种多样性是关键,遗传多样性含有的潜在价值最大。

1.2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个层次生物多样性的都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意义。物种的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大量野生和养殖的植物、鱼类及动物产品;遗传多样性则对培育新品种、改良老品种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人们可利用一些农作物的原始种群、野生亲远种和地方品种培育高产、优质和抗病的作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改善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维持生态平衡。因此生物多样性不仅能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满足人类社会对食品、药物、能源、工业原料、旅游、娱乐、科学研究、教育等的直接需求,而且能维持生态系统的功能、调节气候、保持土壤肥力、净化空气和水,从而支持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和其它活动。此外生物多样性直接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多样性.

1.3我国生物多样性现状

我国在1987年公布的《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第一期中,公布的濒危种类有121种,受威胁的158种,稀有的110种,共计389种,其中一类保护植物8种、二类的157种、三类的22种。另据中国红皮书的估计显示,超过1/10即500多种脊椎动物物种和15%~20%即400~500种高等植物已经受到威胁。而我国对境内的物种及其数量尚无确切的统计数字,尤其对濒危物种的调查尚不全面。出现的问题是有些国家未列入濒危物种名录的物种面临生存威胁,有的甚至濒临灭绝,而另一些则由于人为的保护、繁育、利用而使种群数量有所增减,因而有必要调整其保护级别或划出、划入保护之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药用动植物,如黄草,急待保护。

此外,近年来野生生物贸易已经对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了较大影响。由于粮食、中医药、服装等对野生生物的需求日益增加,野生动植物的非法交易也急剧增长,对几种濒危动植物物种以及一些没有列入国家保护名单之内的动植物物种数量已经构成威胁。如:藏羚羊。

2.生物多样性损失的主要原因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既有自然发生的,也有因自然发生的,但就目前而言,人类活动(特别是近两个世纪以来)无疑是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的最主要原因。此外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则是引起损失的另一主要原因。

2.1自然原因

一是物种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其一是物种的形成与灭绝是一种自然过程,化石记录表明,多数物种的限定寿命平均为100~1000万年。其二是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或变异性、适应性比较差,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难以适应,因此而面临灭绝的危险。如大熊猫,其濒危的原因除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以外,与其本身食性狭窄、生殖能力低等身体特征有关。二是环境突变(天灾),如地震、水灾、火灾、暴风雪、干旱等自然灾害。

2.2人为原因

由于人类对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同时又过多的重视经济发展,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淡薄,从而导致生境破坏时有发生;对生物资源开发过度,有些甚至是掠夺式的开发;环境污染严重;对外来物种入侵问题重视不够以及制度的不健全,这些都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

2.2.1生境的丧失、片断化、退化

栖息地破坏和片段化已成为我国一些兽类数量减少、分布区缩小和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伐木和占地是中国生境被破坏的两大主要原因。天然林的大幅度减少直接威胁到从苔藓、地衣到高等物种的生存。此外伐木也是导致森林火灾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在过去25年内因森林火灾共损失了860万公顷的森林。以农业和建设为目的的占用森林、湿地和草原则是生境破坏的另一个原因。据估计,中国目前农田的1/3本来是处女林,这一问题在中国热带地区尤为严重。而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沿海湿地的一半左右已经发生改变,高原湖泊周围的湿地也损失严重。另外,1950~1980年间中国湖泊面积减少1/10。

生境的片断化是指一个面积大而连续的生境被分割成两个或更多小块残片并逐渐缩小的过程。多种人类活动都可能导致生境的片断化。如铁路、公路、水沟、电话网络、农田以及其他可能限制--生物自由活动的分隔物,和自然保护区内修筑公路等人为设施。特别是由于这些人为设施的建立,使得动物的活动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其觅食、迁徙和繁殖,而且植物的花粉和种子的散布也会受到影响。因而引起动植物种群数量下降并引起局部灭绝。同时由于生境的片断化,阳光、温度、湿度及风的变化,也会导致一些物种濒危、甚至灭绝。另外生境的片断化有助于外来物种的入侵,进而威胁到原由物种的生存。

生境退化则是生境部分的失去原有功能,如由于经济发展、过度放牧等原因,使得草场退化严重,引起草原生物生理机能衰退,从而对其生存构成威胁。

草原的退化。

2.2.2掠夺式的过度开发

许多生物资源对人类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全球商业化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人类对之的需求随之迅速上升,其结果导致对这些资源的过度开发并使生物多样性下降。

而当商业市场对某种野生生物资源有较大需求,通常会导致对该种生物的过度开发。典型的实例是人类对海洋鲸类的猎捕活动与鲸类数量的消长之间的关系。我国许多药用植物,如人参、天麻、砂仁、七叶一枝花、黄草、罗汉果等,野生的植株都已经很有限了,如果仍不加限制必然导致灭绝。其中偷猎、滥挖走私野生动物行为对生物的多样性威胁最严重。

2.2.3环境污染

2.2.3.1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能够对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生命周期的任何发展阶段,产生亚致死或致死作用,影响他们的捕食、寻食和繁殖。其中亚致死的水体污染对水体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更为突出、普遍、久远。在这种环境中的生物繁殖能力下降、生长缓慢或者死于环境胁迫有关的疾病。而水体富营养化能使水体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昆明滇池即是一例。

2.2.3.2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通常会使当地植被退化,甚至变成不毛之地,同时土壤动物也会变的稀少甚至绝迹,其生物多样性比未受污染区显著下降。如矿区、尾矿堆积地一、矿区废弃地以及垃圾填埋废弃地都少有树木生长。

2.2.3.3空气污染

人类排放到大气中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均能对生物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失,并对生态系统构成危害。经各种途径进入空气的二氧化硫、氨、臭氧等能直接杀死生物。来自冶炼厂废气中的有毒金属能直接毒害植物。而由于臭氧空洞、酸雨以及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所引发的温室效应等造成的生物多样性损害、减少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关注和重视,特别是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和酸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2.4外来物种入侵

外来物种入侵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很大威胁。其入侵方式有三种:一是由于农林牧渔业生产,城市公园和绿化、景观美化、观赏等目的的有意引进或改进,如在滇池泛滥的水葫芦、转基因生物;二是随贸易运输旅游等活动传入的物种,即无意引进,如因船舶压仓水、土等带来得新物种;三是靠自身传播能力或借助自然力而传入,即自然入侵,如在西南地区危害深广的紫茎泽兰、飞机草。在全球濒危物种植物名录中,大约有35%~46%是部分或完全有外来物种入侵引起的。2002年来自南美洲亚马逊河的食人鱼又名食人鲳在我国掀起轩然大波。其一旦流入某一水域达到一定规模时,可能会大量屠杀其他鱼类,给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带来危机,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2.3制度原因

虽然我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由于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使生物多样性遭受了不必要的损失。主要表现在:虽然国家已把环境保护的成效纳入政绩考核之中,但有些地方政府并未把此真正纳入工作计划;对生物多样性有影响的重要部门(如农业、林业、渔业、科研机构等)对此重视够,缺少相关具体实施细则、行动及专业人员。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物种及其生境的有效方法,我国已建立数目众多的保护区,但相对与国土总面积而言是不够的,而且部分保护区管理混乱、土地权属不清等也需要完善。在法律制度方面,虽已实施《自然保护区条例》多年,但毕竟在法律效力上位阶较低,调整面窄,处罚力度不够,故需要进行新的立法以保护自然保护区、物种及其生境。而在外来生物入侵问题上,虽有一些法规涉及,如《进出境动物检疫法》但没有专门法规对此做相应调整,法律漏洞较大。

此外,由于经济发展;新的城镇、水坝、水库、矿区的开发、建设;旅游活动以及国际合作不充分也会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

3.保护对策

保护生物样多性不仅需要加快治理环境污染,把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更重要的是在生态系统水平上采取保护措施,传统的做法主要是建立自然保护,通过排除或减少人为干扰来保护生态脆弱区,在一般情况下,确是保护某些物种或生态系统的有效途径。但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加以完善,有必要通过立法的途径解决,主要是对自然保护区进行立法。鉴于外来物种对生物样多性的影响日益严重,而我国却没有专门立法保护措施,故建议建立外来物种管理法规体系。而且随着人口和用地的不断增长,被动的保护已很难真正达到保护的目的,为此提出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同时生物多样性对全人类都有着深远的意义,需要各国政府和人民的积极参与,故特别强调国际合作和加强国民教育。

3.1建立、完善自然保护区和制定《自然保护区立法》

自然保护区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双重性质,并且是一定的空间范围的区域。在我国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和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地的陆地水域和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据《世界资源》1997年的统计,全世界已建立较大面积的保护区1.04万个多,其无论在保有物种、遗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还是在保护物种生境上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各国也意识到,由于缺法相关法律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混乱,保护区内开发与保护矛盾突出,乱砍、滥挖偷猎行为时有不断,造成一些自然保护区破坏严重。

因此,许多国家对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进行了专门立法。如,英国《国家公园和乡土利用法》,日本的《自然公园法〉澳大利亚的国家公园与野生生物保护法》加拿大的《国家公园法》,韩国的《自然公园法》等。另外,一些国家制定了自然保护区或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综合性法律,并将自然保护区纳入其中。例如,日本的《自然保全法》、新西兰的《自然保护法》、韩国的《自然环境保护法》等。这些法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取得很大成效。

所以无论是按国际通行做法还是从我国国情出发,都有必要抓紧制定一部《自然保护区法》,对由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建设、管理、开发和利用而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建议在原有法规中法律制度:如审批制度、分级分区制度、管理制度、检查应急制度的基础上,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如分类性保护和管理制度、监督管理体制、投入保障制度,借鉴国外相关先进经验,创设新的法律制度,如功能区划制度和社会影响评价制度。

3.2防止外来物种和建立外来物种管理法规体系

外来物种入侵不仅对当地生物构成威胁,同时对经济和人体健康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一些国家对此进行了立法。如美国先后颁布或制修订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外来物种预防和执行法》、《国家入侵生物法》、《外来有害生物预防和控制法》、《联邦有害杂草法》等;新西兰《生物安全法》等。

我国虽有一些法律法规涉及外来物种管理,如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农业和林业局分别建立了水生和陆生野生动物引进审批制度;《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6)、《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动物防疫法》和《植物检疫条例》。但是目前尚无针对外来物种入侵的专门法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涉及到外来入侵物种物种,但未制定专门针对外来物种入侵的行动计划,所以中国急待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确保生态安全和保护本国生物多样性。如设立引种许可证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外来物种入侵预警机制。

另外,对外来物种进行普查和有计划清除,也很有必要。

3.3在保护中持续利用生物资源

虽然全世界已建立众多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多形式保护方法方式,但相对于地球生物圈而言,其保护的生物多样性是有限的。因此人们认识到,有效和长期可信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指对生物资源的利用应以使生物多样性在所有层次上得以保护、再生和发展。对保护而言,没有合理利用也就没有保护。利用自然保护和发展旅游业就是一例。不但有经济效益,实际上也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从而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这本身就是社会效益的体现,也是自然保护的价值体现。

另外建议对生物多样性有影响的重要部门(如农业、林业、渔业、科研机构)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并将其纳入他们的生产计划中,鼓励生物的资源利用方式的多样化。包括根据当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实施传统的农业和林业措施;推进科研与教育;采取必要的办法使保护区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和进行迁地保护。

3.4国家合作与行动

在生物多样性问题上,世界各国的共识是生物多样性问题不是局部的、地区的问题,而是全球性的问题。联合国有关组织、世界科学界和各国政府部门认为国际合作是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方面。因此我国政府应积极的参与国际合作加入协定,联合打击跨国非法贸易与捕猎。加强科研协作,但要注意与产权问题。

我国已加入的公约协定有《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国际捕鲸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热带木材协定》、《关于保护特别水禽的重要湿地公约》等等,为了更好的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应积极的开展国际合作,并制定相关的实施计划与细则,在必要的情况下制定相关行政法规或法律。

3.5加强环保教育

篇8

关键词:农业;生物灾害;发展趋势;减灾对策

中图分类号:S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210

农业作为我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趋势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人类生活水平日益提升,病、虫、草等生物灾害频频发生,严重影响了农作物产品的质量与产量,为了有效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积极探寻减灾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也是人类实现安全生存、健康发展的有效保障之一[1]。

1 概述农业生物灾害的实况

在种植业不断调整,人类生产活动无规律且频繁性干涉,以及耕作方式不断改良的局势中,农业生物灾害发生的几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常发性病虫害发生频率日益加剧,例如水稻螟虫、稻虱等;某些次要病虫害逐渐演变为主要病虫害,例如稻象甲、稻秆潜蝇等,次要稻曲病演变为主要病害;诸如棉铃虫等间隙性或偶发性病虫害大面积发生;某些重大病虫害异于常态,无规律发生,例如水稻二化螟发蛾期从过去的15d左右,有了拉长到30d的可能。

2 减灾对策的探究

2.1 构建新世纪农作物保护新格局

治理农业病虫害是一项性质特殊的减灾对策,对农业生产起到了维护的作用,如不治理会对农产品、空气、水等造成污染,甚至危及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健康。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成为了新世纪有效发展的指导方针。

对于农业生物灾害防治而言,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精神愈发重要。具体是指始终秉持“预防为主、整体防治”的农业作物保护理念,在多样化生物性、物理性、农艺性、生态性与化学性等策略的辅助下,淋漓尽致地将农作物自体调控功能发挥出来。对鸟类等自然天敌采取保护的措施,以达到提高利用效率的目标。积极研发抗病、抗虫作物品种,引导种植者科学合理地施用农药,把农作物生物灾害治理有效的整合进农业生态体系中,推进其良性发展的进程[2]。积极开展植保科学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也是必要的,这样一些与病虫防治相关的技术成果才会实现转化与投入使用的目标。构建1支充满活力,带有先进思想的植保技术团队也是促进农业生物灾害减轻的有效对策,在高端技术的辅助下,加速植保体系改革的步伐,为缓解农业生物灾害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2.2 建立健全农业生物灾害预警体系

从宏观的角度分析,我国地方性从事农业生物灾害监测的病虫测报团队力量体现出薄弱化的特点,监测技艺滞后性明显,这与农业经济性、可持续发展理念背道而驰。

为了推进农业减灾工作的进程,就要落实病虫害预测与预警能力。可以借助培养专业人才、加大先进设备采购力度、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去实现,为了强化测报团队的稳定性,优化测报工作者的物质条件是极为必要的。之所以认为完善农作物灾害预警体系是减灾的有效对策之一,主要是因为它推动了重点区域性病虫测报站建设的进程,打造了规范化测报管理、标准化测报调查的格局,此时测报技术具有时代性特色,测报数据处理工作也逐渐告别手工形式。该体系强调对害虫抗性与病菌生理小种动态监测的力度,不断地开展“信息高速公路”等高新技术研发工作,旨在大幅度提升中、长期预报水平,有助于提升重大病虫灾害发展方向分析的精确性。

2.3 积极引进、研制、推广新药剂

目前市面上销售的杀虫剂多数为有机磷农药,其毒性较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加大了人畜中毒事件出现的频率。此时合理引进与推行高效性、低毒性并存的新型生物农药是极为可行的减灾对策,可用BT、农用抗生素、拮抗微生物、微孢子杀虫剂、植物性农药这类生物逐渐将甲胺磷、对硫磷、三唑磷取代。为了实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目标,微粉剂、微乳剂、水乳剂、微囊剂这些新型农药剂型的研发与推广,取得的效果将是可观的。为了达到保护生态环境,有效减轻生物灾害的目标,向广大种植者开展安全用药、科学用药的宣教活动是可行措施,鼓励他们积极应用现代化喷洒设备、调整喷药方式,学习精准型施药技术,最终达到对农业生物虫害有效防治、优化产量与质量的目标。

3 结束语

全文论述了3种行之有效的减灾对策,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提升,有效防控病虫害的途径是多样化的,本文只是浅浅而谈,植物转基因与微生物重组技术在病虫防治基因工程产品的应用,是农业病虫害得以有效防治的新途径。研发农业生物技术任重道远,需要广大研究人员树立不断专研、积极尝试、有效改进的精神,从而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娟,陈磊,吕凯,朱淼,任竹,罗守进.安徽省农业灾害情况及防灾减灾对策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5(8):212-217.

篇9

关键词:盆栽花卉;土传病害;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7-0181-04

1 引言

山东省潍坊市,是全国花卉重要的产销大市。潍坊市下辖的青州市,是中国古代九州之一,是中国著名的花卉之乡,素有“东方花都”之美誉,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盆栽花卉集散中心、花木集散中心、花卉物流中心和盆栽花卉价格形成中心。“中国(青州)花卉博览交易会”是国内著名的花卉展会,从2001年开始,每年的九月份定期在“青州花卉苗木交易中心”举办,至今已成功举办了16届。潍坊市位于山东半岛的中部,地跨北纬35°41′~37°26′,东经118°10′~120°01′。潍坊市气候特点:潍坊地处北温带季风区,背陆面海,属暖温带,季风型,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2.6 ℃,年平均降水量615.3 mm,年平均风速3.0 m/s;光照充足,无霜期为198 d。这样的气候特别适合各种北方盆栽花卉的栽培N植,也非常适宜盆栽花卉土传病害的发生。

潍坊市栽培种植的盆栽花卉种类繁多,如君子兰、蝴蝶兰、马兰、二月兰、郁金香、杜鹃、仙客来、一品红、一串红、海棠、碧桃、八宝景天、虞美人、美人蕉、万寿菊、翠菊、国庆菊、金鸡菊、松果菊、荷兰菊、波斯菊、钓钟柳、玉赞、鸢尾、孔雀草、薰衣草、彩叶草、百日草、金娃娃萱草、驱蚊香草、太阳花、牵牛花、长春花、鸡冠花、四季海棠、三色堇、报春、羽衣甘蓝等。

盆栽花卉土传病害是一类毁灭性病害,主要危害花卉的根部和茎基部,花卉生长前期一旦发生此类病害,幼苗的根或者茎基部就会腐烂,幼苗很快就会死亡,严重影响花卉的生长和发育;花卉生长后期发生此类病害,能导致植株大量死亡,严重影响经济效益。土传病害发生后,很难防治,病菌藏在土壤中越冬,来年继续侵害植物,如此循环,病害越来越严重。盆栽花卉土传病害是世界范围内为害花卉最严重的一类病害,被侵染的花卉有成百上千种。因此,解决好盆栽花卉土传病害的防治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对其安全防控已成为花农关注的大事。

2 盆栽花卉土传病害概述

盆栽花卉土传病害是指生活在土壤中的一些病原体(如真菌、细菌等),在条件适宜时,侵染花卉的根部或茎基部而引起的一类病害。其种类包括:①真菌病害:根腐病、枯萎病、黄萎病、疫病、立枯病等;②细菌病害:青枯病、软腐病等。盆栽花卉土传病害的病原体寄主为成百上千种花卉以及其他植物。盆栽花卉土传病原菌的生存,一般情况下,盆栽花卉土传病原菌能产生大量的菌体,只要条件对病菌生长有利,而寄主又是感病的,病菌就能大量繁殖,侵染植株。如果寄主养分被消耗完,或者土壤温度、湿度等对病菌不利时,病菌又可以进入休眠期,等到条件适宜时,又再度繁殖。

2 造成盆栽花卉土传病害发生严重及流行的关键因素

2.1 不重视检疫

在引种时,忽视检疫,引入的种苗上带有土传病原菌。

2.2 不换土

连年栽种同一种花卉,使土传病原菌得以连年繁殖,在土壤中大量积累,导致土传病害越来越重。

2.3 肥水管理不当

(1)盆栽花卉长期单一施用化肥,尤其是氮肥,可以刺激花卉土传病原菌中的镰刀菌、轮枝菌、丝核菌等生长,从而促进了土传病害的发生。

(2)施用土杂肥料以及油渣、豆饼等有机肥料,没有经过高温处理(发酵),未充分腐熟,将病原菌带入花盆的土壤中。

(3)肥水管理不当造成根系受伤,也会加重土传病害的病情。笔者在一个花卉大棚中,发现有些花盆中有许多死棵,拔出已萎焉的植株发现,只有近地面的根部有少许毛细根,其他的毛细根和主根都已腐烂。经了解,该花卉管理人为促进花卉的快速生长,加大了浇水量和施肥量。因浇水太勤,使得植株根系长时间处于缺氧状态,引发了沤根;因大量施肥而造成根部产生大量伤口,为病菌的入侵创造了条件,导致根部病害发生严重。

2.4 盆栽花卉土壤酸化

随着盆栽花卉栽培年限的延长,土壤酸化程度加剧,盆栽花卉土传病害的发生及为害加重。山东省某些区域,pH值6.0的土壤达50%以上;pH值5.5的土壤占30%;有些土壤pH值4.5。

2.5 土壤不消毒

现在很多花农在盆栽花卉移栽定植的时候都会配制药液蘸根,对苗子根系进行杀菌消毒处理,并剔除弱苗,他们认为这样就能将根腐病、疫病等防住,但是定植以后却发现,仍然会出现大量的烂根死棵的情况。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忽略了对土壤的消毒处理。之所以称之为土传病害,是因为土壤就是这些有害菌繁殖传播的大本营,仅对苗子进行处理而不重视土壤的消毒,这无疑是治标不治本。

2.6 药剂使用不当

盆栽花卉的土壤中,含有多种有害菌,不同的致病菌导致不同的病害,需要正确诊断花卉土传病害的种类,选用相应的药剂和施药方法,才能有效治疗,否则,一旦诊断失误,使用药剂不当,不但治不了病,还会因错过了最佳的防治时期而使病害更加严重。

2.7 病原菌对药剂的抗性增强

长期连续施用同一种药剂,会增强病原菌对该药的抗性。

3 防治盆栽花卉土传病害的误区

防治盆栽花卉土传病害的最大误区有两个:①不搞预防,病害发生了才防治。②不搞综合防治,只用化学药剂防治,忽视了检疫、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尤其是忽视了有益菌的应用。这违反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物保护工作方针。

4 盆栽花卉土传病害的集成防控技术

长期的生产实践证明,任何一种防治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必须采用集成防控(即综合防治)的方法。集成防控体系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其基本要点是:从花卉业生态系统总体观点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损失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集成防控的四个主要观点:①“经济”观点,讲究实际收入;②“协调”观点,讲究相辅相成;③“安全”观点,讲对人畜、作物、有益生物、环境的安全,讲究长远的生态效益;④“全局”观点,讲究取得最佳综合效果。盆栽花卉土传病害的防控,涉及花卉大棚与花圃的土壤消毒、苗床消毒、种苗消毒、移栽消毒、生长期病害的预防和治疗等。其集成防控技术主要包括“检疫、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四个方面。

4.1 检疫

这是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物保护工作方针、保障盆栽花卉业生产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对盆栽花卉土传病害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盆栽花卉的任何一种土传病害的发生都有其地域性,在原产地,由于长期相互适应的结果,以及病原体受到某些天敌因子的控制而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中。这些病原体随着种子、苗木、病土等的调运而扩散蔓延,传入新的地区后,因无原产地的天敌因子控制,如果环境条件适宜,就会大量发生危害,其危害程度往往比原产地更为严重。国家设立的检疫机构,会对国外输入的和国内输出的以及国内各地区之间调运的花卉种子、苗木等进行检疫,禁止或限制危险性病原体的传入和输出;或者在其传入以后,限制其传播,消灭其危害。

4.2 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或耐病的盆栽花卉品种。可大大地减轻花卉土传病害的危害,这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

(2)建立无病的盆栽花卉种苗基地,培育壮苗。盆栽花卉的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能传播多种病原体,因此,建立无病盆栽花卉种苗基地,是防控花卉种苗传播土传病害的有效措施之一。建苗床要分三步:①选用无菌基质配制好营养土。②建苗床要实行“膜上土下渗灌”的方式,即先在苗床底部铺好薄膜,然后铺设沙砾或小石子,上面再铺好营养土。③调控好苗床的光照、温度、湿度等,促成壮苗。此项措施,也可以和化学防治措施中的种子消毒和苗床消毒同时进行。

(3)采用抗性砧木嫁接技术。选择砧木合适与否,是决定嫁接成活率与防治效果的基础和前提。良好的砧木应具备三个条件:①与接穗有良好的亲和力和共生能力;②具有较强的抗(耐)病性,最好是对花卉枯萎病、黄萎病、根腐病、疫病、青枯病等土传病害达到高抗或免疫程度。③具有较强的抗逆性(耐寒、耐热、耐湿等)。

(4)科学施肥。科学施肥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和盆栽花卉的营养条件,提高花卉的抗性和愈伤能力。若施肥不当,会加重盆栽花卉土传病害的危害,如偏施氮肥,会使花卉徒长,降低抗性,所以要避免偏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花卉抗病性。增施有机肥。有机肥有机质含量大、营养元素丰富,是当前改良沃土、经济有效的主措施之一。土杂肥料以及油渣、豆饼等有机肥料,必须经过高温处理(发酵),充分腐熟,严防肥料将病原菌带入土壤。

(5)科学浇水。要根据盆栽花卉的需水特点科学浇水,严防浇水过量造成沤根。土壤湿度大时,有利于病原菌繁殖和侵染。

(6)酸化、碱化、盐化土壤改良。调控盆栽花卉土壤pH值是预防和控制盆栽花卉土传病害的有效措施之一。施用土壤调理剂,调酸碱、降盐分,以利于盆栽花卉生L,抑制病原菌繁殖。

4.3 化学防治

4.3.1 根据盆栽花卉土传病害的种类,选用相应的安全药剂

(1)常用的杀真菌化学药剂:50%多菌灵WP、50%苯菌灵(苯来特)WP、70%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灵)WP(日本曹达株式会社)、99%f霉灵SP;20%氟吗啉WG、25%阿米西达(嘧菌酯)SC(英国先正达公司)、25%甲霜灵WP、64%杀毒矾(8%f霜灵+56%代森锰锌)WP(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72%克露(8%霜脲氰+64%代森锰锌)WP(美国杜邦公司)、72.2%普力克(霜霉威盐酸盐)AS(德国拜耳公司)、80%烯酰吗啉WG、90%乙膦铝SP;75%达科宁(百菌清)WP(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80%大生M-45(代森锰锌)WP(美国陶氏益农公司);10%世高(苯醚甲环唑)WG(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20%三唑酮EC、43%戊唑醇SC等。

(2)常用的杀细菌化学药剂:20%叶枯唑(叶青双、噻枯唑)WP、50%氯溴异氰尿酸SP等。

(3)常用的有机和无机铜制剂:一般既杀真菌又杀细菌。如12%松脂酸铜EC、30%DT(琥胶肥酸铜)WP;25%络氨酮水剂、27.12%铜高尚(三元硫酸铜,碱式硫酸铜)SC(澳大利亚纽发姆有限公司)、46.1%可杀得叁千(氢氧化铜)WP(美国杜邦公司)、77%多宁(硫酸铜钙)WP(西班牙艾克威公司)、86.2%铜大师(氧化亚铜)WP.WG(挪威劳道克斯公司)等。

(4)常用的化学熏蒸剂:98%棉隆微粒剂、42%威百亩水剂(AS)、99.5%氯化苦液剂(995g/l)、96%1,3-二氯丙烯液剂、氰氨化钙(石灰氮)等。严禁施用溴甲烷、“黑药”(二溴氯丙烷,简称DBCP)。

4.3.2 灭杀大棚土壤中的土传病原菌

用“98%棉隆微粒剂”对花卉大棚进行土壤熏蒸处理,杀灭大棚土壤中的土传病原菌。98%棉隆微粒剂是一种高效、低毒、无残留、环保、广谱的灭生性土壤熏蒸剂,是由联合国环境组织、中国国家环保部、中国农业科学院等部门推荐用于替代溴甲烷的首选产品,可用于花卉温室、大棚的土壤消毒处理。其消毒原理是:棉隆施于嘲湿的土壤时,会产生异硫氢酸甲酯气体,该气体迅速在土壤颗粒间扩散,有效地杀灭土壤中各种土传病原真菌、细菌等,从而达到土壤消毒的效果。施用该药的缺点是,它在杀死病原菌的同时,也杀死了土壤中的各种有益菌。消毒操作步骤如下。

(1)整地:先将底肥(土杂肥、有机肥、复合肥等)撒于土壤表面,然后用铁锨或旋耕机等翻地松土,使土壤颗粒细小均匀。

(2)浇水湿润土壤:土壤要湿润30 cm深,相对湿度达到40%~60%(大约是手捏土成团,掉地能散开这个标准),保湿4 d。

(3)施药:将药剂均匀撒于土壤表面;制剂用量:30~45 g/m2,20~30 kg/亩。

(4)混土:施药后,马上用铁锨或旋耕机将药剂与土壤混匀,深度为0~30 cm,注意用药一定要到位(特别是沟、边、角)。

(5)混土后再次浇水,湿润土壤。

(6)盖膜密封消毒:浇水后立即用不透气的薄膜覆盖于用药剂处理的土壤之上,用开沟压边法密封四边,以保持土壤湿润和避免棉隆产生的气体泄露,特别注意薄膜的厚度不得低于4丝。施药的最佳土壤温度是12~20 ℃,10 ℃以下不建议使用。密闭消毒时间与土温有关,土温越高,时间越短,20 ℃时,12 d。

(7)揭膜通气5~15 d,具体时间与土温有关,土温越高,时间越短,20 ℃时,7 d。通风期间,要翻地2次,让棉隆产生的异硫氰酸甲酯气体散尽。

(8)发芽试验:在种植花卉前,必须先做发芽试验。具体方法是:在施药处理后的土壤内,按对角线五点随机提取土样,深度0~30 cm,混匀后,装入三个透明的玻璃罐头瓶中,每个瓶中装入半瓶土,然后,用清水蘸湿棉球,每个棉球沾上3粒大白菜种子,用木条和线吊挂在瓶中,使棉球上的种子靠近土壤,每个瓶中有3个棉球9粒种子,密封瓶口,放在室内或室外温暖有阳光的地方48 h,同时用未施药的土壤及相同的种子按上述操作装瓶作对照。如果种子正常发芽,说明土壤安全;如果有抑制发芽的情况,要继续松土通气,不通过发芽安全测试,不可栽种花卉。

(9)为土壤补充各种有益菌。

(10)播种或移栽定植。土壤温度指10~15 cm土层温度。需要注意的是棉隆对皮肤和眼睛有刺激作用,施药和揭膜通风时,必须戴塑料手套和口罩等防护用具。

4.3.3 浸种消毒

有为数不少的病害,是由种子携带传播的,育苗前须用“99%恶霉灵SP4000倍液+72.2%普力克(霜霉威盐酸盐)AS1000倍液+500万单位链霉素SP4000倍液”配制成的复合药液,浸种10~30 min,可杀灭腐霉菌、镰刀菌、疫霉菌、青枯菌等病原菌,预防花卉根腐病、枯萎病、黄萎病、疫病、立枯病等土传真菌病害和青枯病、软腐病等土传细菌病害。

4.3.4 苗床消毒

用99%恶霉灵SP3000倍液(或50%多菌灵WP800倍液)+72.2%普力克(霜霉威盐酸盐)AS800倍液(或3%多抗霉素WP800倍液)+500万单位链霉素SP3000倍液配制成的复合药液,均匀地喷洒在营养土上,杀灭土传病原菌。

4.3.5 上盆(移栽)时,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

因为花农连年种植花卉,当地用来装盆的土壤中积累了大量的病原菌。在上盆(移栽)时,要施用杀菌剂进行土壤消毒处理,杀灭土壤中的病原菌,预防花卉土传病害的发生。

方法1:先将药剂和土壤按一定比例混匀,用此药土将花卉植株定植上盆,浇定根水。方法2:花卉植株移栽入盆后,将杀菌剂按一定比例用水稀释,用此药水作定根水。

4.3.6 盆栽花卉生长期,土传病害的预防和治疗

(1)预防病害:在盆栽花卉生长期,需定期(一般是1次/月)用杀菌剂按一定比例用水稀释后灌根,预防盆栽花卉土传病害。

(2)治疗病害:一般5~7 d施药一次,一个疗程施药3~4次。

(3)预防和治疗常用的杀菌剂有:99%恶霉灵SP3000倍液,50%多菌灵WP600-800倍液;72.2%普力克AS600-800倍液,3%多抗霉素WP600-800倍液;500万单位链霉素SP3000倍液,20%噻枯唑WP600-800倍液等。灌根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用药,可以单用一种药剂,也可以几种药剂混用,最好,再配上适量的甲壳素、氨基寡糖素等。在用杀菌剂灌根15 d后,用“乐德沃”牌复合微生物菌剂原液500~1000倍液灌根。

4.4 生物防治

盆栽花卉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用植物源农药防治;用生防菌(即天敌微生物)及其他有益菌防治,即以菌治病;用微生物源抗生素农药(即微生物的代谢产物)防治。

4.4.1 植物源农药

如0.5%“永卫168”水剂,其特点是:①是纯植物源农药。他由多种植物的提取物组成,其主要成分是苦参总碱等,不含任何化学成份。②是碱性农药,pH值为8.2。③低毒、无味。④作用多样,能防能治;不但具有⒕活性,而且还有调节植物生长的功能。⑤对植物安全。正常使用,不伤苗、不伤根,对植物不会产生药害。⑥对人畜、鱼类安全。⑦对土壤环境安全。无残留,它在土壤中降解的最终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无污染,绿色环保。⑧不易产生抗性,可连续施药。⑨操作简单:稀释2500~3000倍,灌根。⑩高效,药效持久。试验结果表明:预防效果≥95%,可达到100%;持效期≥70~120 d。

4.4.2 利用生防菌及其他有益菌防治

防治盆栽花卉土传病害,需在土壤中补充各种生防菌(天敌微生物)及其他各种土壤有益菌,重塑土壤微生物群落,利用这些微生物对病原菌的捕食、毒杀、寄生、拮抗、抑制、驱避、占位等作用机制,抑制土传病原菌的为害。①真菌类生防菌:如淡紫拟青霉、厚垣轮枝孢菌、木霉菌。②细菌类生防菌:主要指根际细菌,如枯草芽孢杆菌、坚强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侧芽孢杆菌、侧孢短芽孢杆菌、胶冻样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球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多粘类芽孢杆菌、纳豆芽孢杆菌。③放线菌,如激抗菌968、细黄链霉菌。④其它有益菌如:酵素菌,海洋红酵母等。生物菌剂的使用方法:穴施或沟施,重点保护根际环境。青岛乐德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乐德沃”牌复合微生物菌剂原液(主要是枯草芽孢杆菌、海洋红酵母等),有效活菌数≥50亿/mL,500~1000倍液灌根,每年施用4次以上,每次间隔15 d。

4.4.3 微生物源抗生素农药

农用抗生素是微生物发酵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这些抗生素在预防和治疗盆栽花卉土传病害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抗生素主要由放线菌产生,而其中大约90%又由放线菌中的链霉菌产生。链霉菌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其中50%以上的都能产生抗生素。

杀细菌的抗生素主要有链霉素、土霉素、青霉素等。杀真菌的抗生素主要有井冈霉素、多抗霉素、武夷菌素、春雷霉素、宁南霉素、中生霉素、农抗120等,其中,有些抗生素既杀真菌又杀细菌。

5 结语

(1)盆栽花卉土传病害的预防和治疗,要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防为主;治疗要抓住一个“早”字,把病害控制在发病初期。

(2)用常规杀菌剂,如:50%多菌灵WP、99%f霉灵SP;25%阿米西达SC、72.2%霜霉威盐酸盐AS;20%噻枯唑WP、500万单位农用链霉素;3%多抗霉素WP、4%农抗120AS等灌根,完全可以预防和治疗盆栽花卉的土传病害。要注意用药时间、用药方式、用药量,要交替用药。

(3)要充分发挥生防菌及其它有益菌在预防和治疗盆栽花卉土传病害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桂平,张红燕.设施植物病虫害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4,12(1).

[2]程亚樵.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3]王炳太.潍坊市建立现代植物保护体系的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15(7).

[4]张红燕,石明杰.园艺作物病虫害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4.

篇10

关键词 枣疯病;病原;致病机理;防治措施;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S6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7-0133-03

Research Advance on Jujube Witches′ Broom Disease

YOU Shu-zhen LI Deng-tao Fan Chun-qiu ZHANG Li SUN Xue-han

(Bureau of Forestry of Linqing City in Shandong Province,Linqing Shandong 252600)

Abstract Research progress was summarized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the symptoms of jujube witches′ broom,the detection methods,the pathogenic mechanism,the effects of physiological metabolism in jujube,the routes and ways of spreading and various control technologies so as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Key words jujube witches′ broom disease;pathogen;pathogenic mechanism;preventive measures;research advance

枣树(Zizyphus jujube)原产于我国,是我国重要的干果和特色经济树种之一。枣疯病是枣树生产上的一种具有毁灭性的植原体(phytoplasmas)病害,一般发病后小树1~2年,大树3~6年逐渐枯死。此种病害在国内外枣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给枣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阻碍了该产业的发展[1]。

1 枣疯病症状和病情分级

1.1 症状

枣疯病的典型症状主要表现为花变叶和芽的不正常萌发。病枝节间变短、纤细,小叶黄化或叶片凹凸不平,呈不规则的块状,黄绿不均,叶色较淡。花器官表现为花柄、花萼、花瓣、雄蕊伸长为小枝,顶端长1~3片小叶。病株上一般很少结果,即使结果,果实一般着色浅,组织松散、糖分低,果实品质差。病株根部症状表现为根瘤,根上的不定芽可大量萌发长出一丛丛短疯枝,出土后枝叶细小、黄绿,日晒后全部焦枯呈“刷状”。后期病根皮层变褐腐烂,最后整株枯死[2-3]。

1.2 病情分级

刘孟军等[4]将枣疯病分为5级:0级为健康状态;Ⅰ级有1~2个小病枝,其他枝条外观正常;Ⅱ级病枝占总枝量的1/4以下,其他枝条外观正常;Ⅲ级病枝占总枝量的1/4~1/2,其他枝条外观正常;Ⅳ级病枝占总枝量的1/2~3/4,但尚有枝条外观正常;Ⅴ级为病枝占总枝量的3/4以上,病枝遍布全树,基本无正常枝条。

2 枣疯病病原及致病机理

2.1 枣疯病病原及类型

枣疯病病原旧称类菌原体(Mycoplasma like organism,MLO)是在桑树萎缩病病株的筛管中发现的。它的形态结构类似动物菌原体,但不能用菌原体培养基人工培养,并且它不能感染动物,因此将其称为类菌原体[5]。1994年在法国波尔多召开的第十届国际菌原体组织大会上把类菌原体改为植原体(Phytoplasma)。枣疯病植原体的大小因存在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在感染枣疯病的新梢韧皮薄壁细胞的超薄切片中MLO的直径一般为150~620 nm,厚度约为10 nm,界膜清楚[6],而在病叶叶脉筛管中直径在80~970 nm[7-8]。

我国不同地区的枣疯病样品的植原体,皆属于榆树黄化16SrV-B亚组。它与我国重阳木丛枝和樱桃致死黄化遗传关系更近,而与国外的其他植原体亲缘关系较远[9-10]。而日本不同地方的枣疯病植原体属于榆黄花16SrV-Ⅲ亚组[11]。

2.2 病原检测

20世纪70年代人们利用电子显微镜首次在感病植物组织中观察到植原体的存在,将电镜技术应用于枣疯病病原的鉴定[12]。试验表明,3种荧光素染料DAPI(4,6-二脒基-2-苯基吲哚)、苯胺蓝(aniline blue)和喹吖因(quinqerine)可用于枣疯病植原体的快速检测,DAPI染色法在灵敏度和特异性方面较好[13]。此外,科研人员通过间接ELISA法筛选出了对枣疯病病原具有特异反应的单克隆抗体细胞株,它可以准确、快速地检测到枣疯病病原[14]。

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对该病原菌的检测精确度。1993年,Lee[15]首次采用巢式PCR(nested-PCR)技术检测到单一寄主中复合侵染的植原体,该技术不需进行植原体的分离和纯化,并且可以进行批量样品的检测,因此具有快速、敏感、简便等优点[16]。通过设计特异针对植原体的TaqMan荧光探针,使用实时荧光PCR法可检测植原体病害[17]。该技术具有高特异性、高精确性等特点。此外,RAPD(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技术也可用于枣树植原体检测,同时该技术也能够作为区分酸枣、郎枣和辣椒枣的分子基因标记[18]。

2.3 植原体的致病机理

试验证明,植原体侵染枣树后枣树细胞的分裂素(Zeatin)含量呈上升趋势,而生长素(IAA)、赤霉素(GA3)和脱落酸(ABA)则无明显变化。患病程度越重,Zeatin/IAA比值越高。推测植原体侵染促进植株细胞分裂素合成的机制可能有2种:一是由于基因组很小,植原体侵染寄主后,可以将其片段整合到寄主细胞核DNA中,通过基因表达调控的方式促进细胞分裂素的合成;二是植原体侵染后产生了某种代谢物质,该种物质刺激了细胞分裂素合成信号系统或直接对细胞分裂素合成途径中的某个环节起到了调节作用,促进植物本身细胞分裂素合成增多,也有可能是使结合态的细胞分裂素游离出来[19]。

2.4 病原分布及周年变化情况

枣疯病植原体主要存在于病树的病枝和根中,而病树的健枝中无植原体[20]。此外,DAPI染色表明枣疯植原体在重病树上有韧皮部的地方都可以生长增殖。树冠的某个方位有疯枝,则与其对应的同侧根中也往往存在病原,而与健康枝同侧的地下根部通常观察不到荧光亮点。在生长期疯枣头、枣吊和叶柄等幼嫩部位的病原含量明显多于枝条和根中。同样,疯根中较嫩白根的含量高于老根[21]。

在疯根中,5月中旬病原浓度最高,而后病原数量有下降,到12月底至翌年3月病原浓度则更低;疯枝中,4―5月随温度回升,病原数量逐渐增加;7―8月病原浓度最高,同时表观病症达到最严重的程度;随秋季来临病原浓度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较高水平;12月至翌年2月疯枝中病原浓度降到一年中最低值。在同一病树病枝中病原浓度高于病根[21]。

3 植原体对枣树生理代谢的影响

枣疯病植原体侵入后枣树体内发生了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变化。病叶内多种游离氨基酸的浓度在整个生长季中持续大幅度提高,游离氨基酸总量高出健叶10~15倍,谷氨酸和天门冬酰胺高出4~5倍;病叶中精氨酸也出现不正常积累,而健叶中很少有精氨酸出现[12]。病叶缺少1种健叶中存在的酚类物质,该物质的提取液对过氧化物酶(POD)、吲哚乙酸氧化酶(1AAO)的活性产生显著影响。病枝和病叶中可溶性蛋白(SP)和绿原酸的含量显著降低,患枣疯病程度越重,叶绿素a的含量越低,叶绿素a/b值越小[22-24]。病原侵染后对内源保护性酶活性影响较大,随着病原浓度增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增加。在病原侵染初期,病树体内的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显著增加,随着病原持续侵染,PPO活性降低。在病原侵染后,只有在花变叶中丙二醛(MDA)显著高于健叶,表明枣疯病植原体对花变叶的膜脂过氧化程度影响严重[22,25]。

4 传播途径和方式

在我国不同枣种植区,枣疯病传播存在3类典型方式:即黄土高原主要以根蘖苗传播为主;平原农区以介体叶蝉传播为主;新建枣园的嫁接传播[26]。现已证明,能传播此病的叶蝉主要有3种,中国拟菱纹叶蝉(Hishimonoidechinensis Anufriev)、橙带拟菱纹叶蝉(Hishimonoidesaurifaciales Kuoh),分布于我国北纬40°43′~32°38′的区域内,传病率为69%;凹缘菱纹叶蝉(Hishimonus selltus U.)[27]分布范围更广,在北纬40°43′~24°44′,传病率为28.6%,成虫可在枣园附近的松、柏树上越冬,而且越冬带毒成虫可直接传病。叶蝉在疯枣树上取食后,其唾液腺体中携带大量的植原体,再转移到健康树上取食将枣疯病植原体传入健康枣树,导致健树染病。而汁液摩擦接种、授粉、根系间自然接触以及土壤都不能传病。病株铲除后立即在原地重植枣树也不会发生枣疯病[28]。

5 防治措施

5.1 选育抗病品种

选育抗病品种是解决维管束系统侵染性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温秀军等[1,29]经过7年的试验观察表明,瓶壶枣和蛤蟆枣具有较高的抗性。骏枣变异单株中选育出的高抗枣疯病新品种――星光,将其高接到病树上能正常生长结果[30]。赵 锦[31]等在全国范围内收集待鉴定抗枣疯病种质29份,从中筛选出4份抗性强且稳定的高抗单系,即骏枣单系、南京木枣单系、称砣枣单系、清徐圆枣单系。

5.2 加强检疫,合理建园

加强对枣树苗和接穗的病原检测,控制病苗外运,严禁使用病树接穗嫁接。新建枣园应远离松、柏树等传病昆虫的寄主植物,以减少传染源[28],要尽量选择感染枣疯病可能性最小、枣疯病发展最慢的地方建立枣园。

5.3 加强枣园综合管理

加强枣园的肥水管理,改善树体的营养状况,提高其抗病能力。增施有机肥,并适当增施碱性肥料。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肥力,从而提高树体的抗病能力,这是防治枣疯病的关键措施。

5.4 病树药物治疗

药物防治的关键时期萌芽展叶期和盛花期至生理落果前[22]。试验表明,在婆枣带枣疯病组培苗培养基中添加25 mg/mL盐酸―四环素和盐酸―土霉素药物1次,可使枣疯病症状消失,并完全杀灭枣疯病病原。利用相同批次药物进行了大样本田间药物滴注,有效剂量为1.0 g/L[32]。

5.5 及时清除病枝、病树

疯病株是传病的毒源,防止扩散蔓延。区分病树程度,对Ⅲ级以上病树要将树体和大根一起刨除并销毁,并及时清除根蘖。Ⅰ~Ⅲ级病树要及早锯除疯枝,发现小疯枝越早,砍大枝越及时,治愈的可能性越大[4]。

5.6 防治媒介昆虫――叶蝉

新建枣园附近最好不栽种松柏,严禁与芝麻间作,尽量清除枣园内外的杂草,以减少叶蝉的危害和传播[28]。药剂防治:5月中旬喷内吸作用的药剂将卵杀灭在初孵阶段,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大抓若虫及成虫期的防治[33]。

6 问题与展望

植原体与植物的互作机制,特别是植物的抗病机制问题,仍是植原体病害研究领域的焦点问题。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对枣疯病病原、传播途径和病害防治技术等方面,而对枣疯病病害生理研究比较薄弱,生理生化指标积累较少,生物技术在枣疯病上应用较少。

筛选抗病种质资源,选育抗病优良品种是防治枣疯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不同枣树品种的抗病性存在着明显差异,但对抗病品种的抗病机理研究较少。加强对媒介昆虫的抗病性研究和品种选育。筛选或合成能杀灭植原体的高效环保药剂。

7 参考文献

[1] 温秀军,孙朝晖,孙士学,等.抗枣疯病枣树品种及品系的选择[J].林业科学,2001,37(5):87-92.

[2] 潘青华.枣疯病研究进展及防治措施[J].北京农业科学,2002(3):4-10.

[3] 刘仲健,罗焕亮,张景宁.植原体病理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25-28.

[4] 刘孟军,赵锦,周俊义.枣疯病病情分级体系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29(1):31-33.

[5] DOIY,TERANAKA K,YORA K,et al.Mycoplasma or PL T-group-like-microorganisms found in the phloem elements of plants infected with mulberry drawf,Potato witches-broom,aster yellows or Paulownia witches′-broom[J].Annals of the Phytopathological Society of Japan,1967(33):259-266.

[6] 徐绍华.枣疯病病枝超薄切片中类菌质体的电镜观察[J].微生物学报,1980,20(2):219-220.

[7] YI C K,LA Y J.Mycoplasma-like bodies found in the phloem elements of jujube trees infected with witches’-broom disease[J].Research Reports of the Forest Research Institute of Korea,1973(20):111-114.

[8] 陈作义,沈菊英,龚祖埙,等.枣疯病病原体的电子显徽镜研究[J].科学通报,1978(12):751.

[9] 徐启聪,田国忠,王振亮,等.中国各地不同枣树品种上枣疯病植原体的PCR检测及分子变异分析[J].微生物学报,2009,49(11):1510-1519.

[10] TIAN J B,GUO H P.Molecular Detection of Jujube Witches′ Broom Phytoplasm as in Micropropagated Jujube Shoots[J].HortScience,2000,35(7):1274-1275.

[11] JUNG H,SAWAYANAGI T,KAKIZAWA S,et al.Candidatus Phytopla-sma ziziphi’,a novel phytoplasma taxon associated with jujube witches’-broom diseas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Microbiology,2003(53):1037-1041.

[12] 周俊义,刘孟军,侯保林.枣疯病研究进展[J].果树科学,1998,15(4):354-359.

[13] BAK W C,LA Y J.Fluorescence microscopic diagnosis of mycoplasma in-fections in jujube,mulberry and periwinkle plants[J].Kore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1985,1(1):12-16.

[14] 韩国安,郭永红,陈永萱.用单克隆抗体检测枣疯病类菌原体[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0,13(1):123.

[15] LEE I M.Use of mycoplasma-like orgonismas(MLO)group specific oligonucleotide primers for nested-PCR assays to detect mixed-MLO infections in a single host plant[J].Phytopathology,1993,84(6):559-566.

[16] 余贤美,单公华,吕菲菲,等.枣疯病植原体的快速检测[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4):76-80.

[17] 廖晓兰,朱水芳,陈红运,等.植原体TaqMan 探针实时荧光PCR 检测鉴定方法的建立[J].植物病理学报,2002,32(4):361-367.

[18] 樊新萍,田建保,A BERTACCINI,等.运用RAPD技术分析检测枣疯病植原体基因[J].华北农学报,2007,22(5):172-175.

[19] 赵锦,刘孟军,代丽,等.枣疯病病树中内源激素的变化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6,39(11):2255-2260.

[20] LA Y J,PARK W C,PARK W M,et al.Electrophoesis of proteins in the tissue from witches′ broom infected jujube tree[J].Journal Korean For Society,1984(66):79-81.

[21] 赵锦,刘孟军,周俊义,等.枣疯植原体的分布特点及周年消长规律[J].林业科学,2006,42(8):144-146.

[22] 温秀军,孙朝晖,田国忠,等.抗枣疯病枣树品系选育及抗病机理初探[J].林业科技开发,2006,20(5):12-18.

[23] 牛庆霖,冯殿齐,王玉山,等.盐碱胁迫对枣疯病枝过氧化物酶与苯丙氨酸解氨酶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100-104.

[24] 刘雅倩,彭龙,宁强,等.枣疯病植原体对枣树叶绿素及几种保护性酶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2,27(2):213-217.

[25] 张淑红,高宝嘉,温秀军.枣疯病过氧化物酶及苯丙氨酸解氨酶的研究[J].植物保护,2004,30(5):59-64.

[26] 田国忠,张志善,李志清,等.我国不同地区枣疯病发生动态和主导因子分析[J].林业科学,2002,38(2):83-91.

[27] 李云,王宇,田砚亭,等.枣树离体培养和脱除枣疯病原MLO技术研究进展[J].果树学报,2001,18(2):115-119.

[28] 陈子文,张凤舞,田旭东,等.枣疯病传病途径的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84,14(3):141-145.

[29] 温秀军,郭晓军,田国忠,等.几个枣树品种和婆枣单株对枣疯病抗性的鉴定[J].林业科学,2005,41(3):88-96.

[30] 刘孟军,周俊义,赵锦,等.极抗枣疯病枣新品种――星光[J].园艺学报,2006,33(3):687.

[31] 赵锦,刘孟军,周俊义,等.抗枣疯病种质资源的筛选与应用[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6,7(4):398-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