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思想认识范文
时间:2023-12-16 09:42: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语文思想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人文关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实施,高校教学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学生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责。新一代的大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还要拥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情操。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学习的必修课,教学旨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树立他们坚定的信念。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大学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往往太过注重理论传播,忽略学生真实的感受,缺乏人文关怀的教学可能引发学生的厌烦情绪。为了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培养更多优秀的大学生,高校必须给予大学生更多的关注,找到有效教学的途径,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人文关怀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述
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而言,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大学生作为教学的对象,是教学的主体。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人文关怀,坚持学生的中心地位,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才是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新趋势的有效做法。人文关怀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满足学生诉求的做法,是塑造大学生良好行为的关键,有助于他们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从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出发,引导他们树立思想政治情操,用富有人文关怀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二、缺乏人文关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1.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但是缺乏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学,仅仅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没有认识到学生的重要性。长期不变的教学方法和导入式的教学,会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课堂教学没有给学生更多的参与空间,影响了他们想象力地发挥。2.约束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是进步的源泉。人文关怀体现的是对学生的尊重和欣赏,强调个体的差异性和思维的扩散性。然而,缺乏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学恰恰相反,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他们思维的创新和发散性想法的呈现。另外,在实际处理问题上也有一定的影响,难以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引发学生的不满情绪。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加剧和社会就业形势紧张的问题,我国大学生肩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思想政治教学应该在树立他们新思维的同时,缓解学生的紧张感,坚定他们的信心,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保持平常心。但是,缺乏人文关怀的大学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变化,导致他们的很多情绪集中在一起得不到发泄,教师无法在情感上给他们以慰藉。
三、人文关怀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针对目前缺乏人文关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教师必须坚持创新,将情感、关怀融入教学,树立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1.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活动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教会他们为人处事,让他们获得快乐的体验。因此,思想政治教学要基于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在实际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诉求,将生活与学习结合起来。教师要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关心他们的心理动向,体贴学生、呵护学生,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2.构建学校党政共管的领导机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以学校党干部、共青团干部为核心,授课教师、辅导员为辅的教育体系,通过思想理论课、社会哲学课为依托,共同推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针对于此,高校只有根据文件指示规定,从人文关怀的评价体系出发,建立有效的责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党政共管的领导机制,将学生的德政教育工作明确分工,落实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协调做好双线管理,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的保证。3.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学。爱国主义思想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完善相关内容的教学,是人文关怀最核心的内容。因此,大学思想政治教师要注重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养成,向学生灌输集体荣誉感、团队意识、国家使命等内容,注重对他们的素质和修养进行完善,潜移默化的养成爱国理念。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一定要坚持创新,用人文关怀代替一成不变,转变原来的教学思路,在实际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坚持以人为本。与此同时,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动态,在沟通和交流中了解学生的诉求和心理状况,从爱国情感、集体荣誉感、价值观、职业道德等方面进行教学,立足长远、坚持不懈,真正地呵护和关爱学生,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雷珍,关翠玲.人文关怀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
[2]杨林.基于人文关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寻[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
[3]张敏.人文关怀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篇2
关键词:人文关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人文关怀成为现阶段各大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将人文关怀渗透到高校日常教育当中,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以受教育者作为主体,尊重大学生在各个时期和阶段的差异性,满足不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这就需要进一步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注重以受教育者为核心,在人文关怀视角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存在误区,过于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当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过程中,片面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教育工作者把教学活动作为一个单向的传输活动而并非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这就使得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于强调教师对于大学生的单向教育,忽略了大学生作为教育主体对于教育的价值选择和判断,忽视了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把大学生作为规格一样的产品进行集中生产,不利于大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挥,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重视教育教学的管理,缺乏对于大学生的关爱。现阶段评价一个学生的发展不仅仅是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而是更加注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往过度看重教学成果使得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兴趣,甚至出现抵触心理。另外,受以往教育理念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少τ诓煌阶段和时期的大学生,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多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同大学生之间缺少沟通交流,高校只是针对教育教学的成果进行规范化管理,难以激发大学生生潜在的情感共鸣,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偏离人文关怀。
(三)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忽视课外实践教学。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模式主要是延续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重点理论教学,侧重以理服人,忽略了课外实践教学,而课外活动是大学生进行校园文化活动以及丰富业余生活的重要方式,课外实践教学理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通过课外实践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培养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兴趣,进而激发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思想政治的能力,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课外实践教学开展难度较大。
二、人文关怀视角下如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一)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将以人为本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用以受教育者为主体地位教育理念代替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地位的教育理念,尊重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性,满足受教育者的多样化、多层次的心理和知识需求,在人文关怀视角下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加强高校人文精神建设,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转变学习方法,让教师逐步转变教育理念, 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二)注重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情感关怀,充分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满足广大学生的成才需求,更要满足大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充分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材施教,给予学生情感上的关怀,引起大学生情感的共鸣,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进行互动式、体验式的教学。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以理论讲解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开展教育教学。另外高校应当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通过新媒体的运用,发挥其即时性、互动性和共享性的优势,让大学生在充满人文关怀氛围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网络社交工具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结论
现阶段人文关怀是各大高校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在人文关怀的视角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更好地满足各个时期各个阶段学生的实际需求,才能增强思政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才能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篇3
论文摘要:高校环境的新变化必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和要求。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特别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融入人文关怀,探寻其实现途径,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必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为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现代社会的巨大变迁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行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伦理道德、交往方式、人际关系等方面产生很大的影响。由于他们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一、人文关怀的内涵及其价值体现
重视和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内在要求。从哲学意义上说,人文关怀关注人自身的命运与价值,是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人文关怀以人文精神为主导,其内涵包括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自由尊严、道义良知的人道精神,公正平等、民主法则和理性精神。人文关怀的现实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和平等。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着眼于培养人们树立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庄严崇高的道德感、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鲜明的个性意识与集体主义风格,健康开放的文化心态与精神风貌。从现实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人文关怀就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需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理解、关心和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现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塑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特别是人的精神存在及其发展,追问人的存在价值和人生意义。因此,人文关怀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中最为本质的内容,其实现程度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要把人文关怀完全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从以下三个途径展开。
1.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坚持什么样的教育观念或者教育理念,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倡导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积极意义,就在于充分肯定人,充分实现人的心灵自由、精神解放的人文主义理想,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基本关系中,追求和谐统一,目的是使当代大学生在认识世界、认识人生、改造世界和改造自身的实践过程中获得和谐、自由和具有创造性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改变思想政治教育中那种不从人本身、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出发,而是把社会的道德规范作为一种外部力量来束缚人的传统做法,改变原来那种硬性地要求人无条件地、机械地按照道德规则行事以及人在社会道德规范面前只能是被动服从者的不良现象。我们必须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说教式、灌输式的教育而向对话式转变,实现教育者、受教育者双方平等对话、自由交流和相互磋商。对话式教育会引起教育者、受教育者双方热烈的讨论甚至争论,这是人与人平等相处的基本方式。对话式教育显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和教育者的情感投入,从而在师生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
2.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为学生现实生活服务的具体实践活动中去。这也是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特色。在欧美发达国家,学校普遍具有良好的服务中心和服务设施,一般的学校都配有学生活动指导员,并设有咨询处、宿舍顾问、贷款和奖学金部、纪律顾问、法律援助部门等服务机构。同时,学校还聘请一些顾问,如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专家、精神病治疗专家等,来诊断和解决学生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通过这些人性化的服务,在解决学生具体困难的过程中使学生感觉到国家的存在和社会的温暖,其公民的主体人格和爱国情怀也由此得以萌生。这种人文关怀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原有的强制化和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既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也不符合现代教育的主旨精神。
3.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培育高品质价值观
学者周围平认为,人之为人,一个更为本质的特征就是超越性。超越性是指人对超出生存以上的意义的寻求。与理性相比,超越性更是人所特有的本质。超越性有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这是心灵生活的开端和最基本要素?,它根源于对生命的爱,因为这种爱,不愿生命流逝,便会珍惜自己的生命体验和感受,发展丰富的内心生活;也因为这种爱,不愿虚度生命,便要寻求生命的意义,对人生进行思考。二是灵魂的认真。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必然会引向对人生意义、价值的追问。三是在精神上与某种宇宙精神本质建立联系的渴望。上述的人文精神或人文关怀其实质是对个人内在的心灵生活的无比关注,周国平认为,这比外在的生活更重要。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采取学习、体验等各种方式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加深他们对人生意义的理解,提高他们的精神品质。
总之,人文关怀充分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对人的主体性的肯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视,体现了人学思想的发展和完善。包含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目的。人文关怀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审视、把握和阐释。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在继承和发扬过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体系,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和价值追求等方面实现全面创新。
篇4
关键词:职业教育 以人为本 语文课程 校园文化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高速发展。进入新世纪,职业教育的价值观发生了重大转变,以人为本、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职业教育新目标对职业院校语文课程及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了一定影响。
一、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新价值观
当前,许多学者提出职业教育应关注于“人的可持续发展”,应“以人为本”。“现代职业教育应使‘有业者乐业’,就业成为‘生活的手段’和‘人生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这五种需求按层次逐级递升,层次越高,越能体现人的价值。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价值观就是要帮助受教育者实现“需求”层次的不断提升,关注学生未来的生存,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实实在在地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而不是在社会进步中被裹挟着前进。这一目标的实现要求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之外,还必须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而这一能力的培养应该由校园文化及语文课程共同完成。
二、校园文化及语文课程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以师生价值观为核心,以承载这些价值观的活动形式和物质概念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亚文化,在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中起着教育导向、规范约束、陶冶熏陶、潜移默化的作用。
语文课程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精神内涵,引领着校园文化的方向。教师应及时消解大众世俗文化对校园文化的负面影响,通过教学内容中蕴含的优秀社会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营造出积极健康、团结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语文课程也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主阵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阵地,离开了这个主阵地,校园文化建设将成为水中之月、镜中之花。
三、职业院校语文课程及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一)语文课程不受重视,发展空间被挤压
在职业院校中,语文课程普遍不被重视。一些学校的语文教学课时得不到保障,有的学校甚至干脆不开设语文课程。此外,职业院校语文教研活动少,学校教学投入也少;教师在学校的教学体系中被忽视,懒于教学研究,工作没有干劲儿,学生受到社会上教育功利化的影响,不重视语文学习,这些情况都使得语文课程在职业院校成为真正的“基础课”——被压在最底层的课程,语文课程空间被挤压,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校园文化建设未能做到“以人为本”,自身“营养”不足
一些职业院校未能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建设校园文化,片面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多搞课外活动,让学生忙起来,对于学生的心理文化需求及活动举办目的全然不考虑。每年的校园活动不过是“热剩饭”,使得学生大多对此没有兴趣。这种简单化理解使得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缺少“文化”,没有了文化的滋养。这样的唱唱歌、跳跳舞、办几台晚会怎能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实现职业教育的目标呢?
四、加强语文课程及校校园文化的对策
职业院校语文课程及校园文化建设直接影响着人才的培养,现状却令人担忧。要改变这一状况,笔者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重视语文课程及校园文化建设,关注学生素质培养
要做到“以人为本”,学校不能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还要使学生拥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能不断创新,拥有将来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职业院校应提高思想认识,重视语文课程建设,制定相应的保障制度,从制度层面上保证语文课程和校园文化建设。
(二)“以人为本”,优化教材,改进教学方法
要做到“以人为本”,职业院校就要顺应社会发展对学生素质的要求,顺应学生对自身素养期许的要求,优化语文教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学要走与专业教学一体化的新路,服务专业,满足专业的需要,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紧密联系社会需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原来一味讲读、过多解析字词句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本内容,挖掘其中蕴含的人文思想内涵,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获得感同身受的濡染;通过观察、感悟、写作,进入现实生活中的角色,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提高人文素质。教师还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选择灵活的课堂教学形式,让文本走进学生内心,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
(三)延伸语文课堂,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文化”
第一,结合学生需求,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我们应抓好校报、宣传栏、广播、标语、海报、网络等语文实践活动阵地,尤其应抓好网络这一深受学生喜爱的阵地。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写博客、网络小说,举办校园标语创作比赛等,在校园网内票选优秀作品,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及创新精神,培养写作能力。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可以让语文活动走进学生内心。
第二,针对学生需求,组织人文学术讲座。当前,一些职业院校也举办学术讲座,但听的学生却为数不多,有的学生反映讲的内容太高深,听不懂;有的觉得内容太陈旧,没兴趣。因此,在举办人文学术讲座时,学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和需求,融趣味性于学术性中,可以在学生中征集普遍感兴趣的议题,聘请客座教授或组织本校专家举办讲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为校园文化增添文化气息。
第三,成立学生文学社团。让学生在社团中以文会友,切磋文学创作经验,不断营造校园的文学氛围,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
第四,举办各类语文相关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朗诵比赛、作文大赛、错别字纠错大赛等,这些竞赛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为学生提供提高文化素质、展示语文应用能力的平台。这些活动能够延伸语文课堂,为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中注入更多的文化气息。
只有重视语文课程及校园文化建设,改进语文教学方法,为校园文化注入文化内涵,才能真正发挥语文课程与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完成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在实处,实现新时期职业教育的人才目标。
参考文献:
[1]卢洁莹,马庆发.论职业教育观嬗变的哲学基础[J].教育发展研究,2006(24).
[2]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人类动机的理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杨文钦.高职语文与校园文化建设探讨[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4]刘玉.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高职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0(23).
本文为宝鸡职业技术学院课题,课题编号为11Y037。
作者简介:
- 上一篇:幼儿园各类安全预案
- 下一篇:大学生翻转课堂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