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的价值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6: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命教育的价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命教育的价值

篇1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唤醒生命意识,探求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价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的关爱情怀。生命教育既是一种价值追求,又是一种教育实践。生命教育的价值追求就是通过进行生命教育,美化生命,让教育表达对生命状态的关怀,对生命情调的追求,使人更好地体验和感悟生命的意义,促进肉体生命的强健和精神生命的形成,在激扬生命之力度同时焕发生命之美。也正因为此,生命教育根源于人类的至性至情,又超越于实用理性之上,体现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生命教育要形成各学段有机衔接、循序渐进和全面系统的教育内容体系。小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都处在尚未形成、容易塑造的阶段,而且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尚小,珍爱生命的意识相对淡薄,自我保护的能力相对低下,因此,小学阶段要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自身的生长发育特点,初步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等。

一、德育源于生活———生命发展的前提

德育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是德育的家园。而生活又是生命的轨迹,是生命发展的前提。德育在生活中与每个人的生命相随左右,陪伴终生。关注生命的教育必然是富有生活性的教育。所谓的人文性及人的精神追求,所谓生命的价值意义,如果离开了现实的生活,抛弃了平淡、苦闷、压抑、无奈、欣喜,便成了远离人间烟火的空中楼阁。小学德育课程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要以生活为源头活水,将学生从教材中解脱出来,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切身体验,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的机会,引导他们自主地思考,使学生在与实在世界的沟通、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1.生命教育视野下的德育内容应源于生活

正如怀特海所言:“教育只有一种教材,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生命教育视野下的小学德育课程就要放开课堂,把生活中的问题引进课堂,让教学内容生活化,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机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小学德育教学内容生活化,强调的是教师在传授知识和训练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体会生活并提升品格,追求理想。小学德育课程内容的设计如果不考虑学生生活世界的丰富内涵,那么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将只是外在于生命的僵化的知识技能,学生的学习过程就不会成为学生生命的组成部分,没有充满生活般的快乐与愉悦,学生就无法真正发展和完善自身。

小学德育课程内容要面向学生的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这是体现生命教育内涵的重要表现,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生活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更好地理解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教育内容不仅体现在课本中,体现在教师的讲解中,也体现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从而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把知识融入自己的经验结构之中,由此获得生长和发展。

2.生命教育视野下的德育实践应立足于生活

学生生活在“生活世界”之中,首先接触的是生活世界而不是科学世界。生活世界是人的生命存在的环境,是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础。教材是对生活世界的反映,一般来说,解读教材也就是解读生活,“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小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可以让成人随意图画,他们有着自己对自然界、社会和他人的感性认识,在课堂所学的新知识需要借助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才容易被学生接受,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建构主义教学原则明确指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学习,才能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会认识并建构自己的认识。

我们在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可能的生活世界。“可能的生活世界可以定义为每个人所意味着去实现的生活”,它关注的是人的生活质量、生命质量,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面向学生可能的生活世界,用真情熏陶感染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生活的技巧,让学生自己感到每堂课都是在提升自己的人格,超越和升华自我生命的价值。因此,在小学德育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感悟教材内容,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比起教师的“告诉”要深刻得多,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到生活的源头活水中去学,不为生活而学,德育就失去了生命力。

二、德育提升智慧———生命发展的基础

教育,是一种通过知识促进人的智慧发展,培育人的智慧品质和提升人的智慧力量的活动。在教育活动中,知识和智慧就如同教育的“形”与“神”的关系。“形”是教育的表现形态和样式,“神”是教育的灵魂与精髓,“求知”便是教育的“形”,而“达智”即是教育的“神”,也是教育所独有的性格特征及其魅力。因而可以说,知识是教育的外表,智慧是教育的灵魂。

生命发展的基础是智慧,而智慧的提升往往需要教育价值的引导。“教育价值依据教育本身的特点可以分为:教育中的价值和教育的价值。教育中的价值是指在教育活动中应该达到什么目的,实现哪些人生价值和应该教给学生一些什么价值内容;教育的价值是指在教育活动中应该怎样活动,应该采取哪些方式方法才能达到教育的要求,收到教育的效果,实现教育目的”。

1.生命教育视野下的德育价值旨在提升学生的智慧

所谓智慧,是指利用知识、技能、能力等解决实际问题和疑难的本领和才智。智慧是生命发展的理性力量,没有智慧的生命容易陷于盲目的冲动,从而迷失自身发展的方向。智慧不单纯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以及征服自然的知性能力,也是一种能促进生命反思的力量。提升智慧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诱导其学习的主动性与兴趣,充分发展每一个人的个性,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智慧的小学德育课程要尽力避免混淆教育与知识灌输及智力训练。在智慧教育中,小学德育知识教育不是单纯的传递和灌输,也不是严格的智力训练,而是把德育知识视为精神自由活动的条件和对象,使智力活动成为精神愉悦的内容。小学德育课程的目的不再是掌握既定的知识体系,而是对有限知识的无穷追问与怀疑,在知识的学习中实现使知性升华到智慧。

2.生命教育视野下的德育价值旨在培养人的生存智慧

教育的本质追求之一是培养人的生存智慧。传统的课程是一种以知识为目的的课程,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缺少了主动思考和探究,缺少了心灵对话和情感体验,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的灵性被禁锢了,学生对智慧的把握被限制了,这样就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生存智慧。

当今高科技的挑战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使得教育要适应时代的需求,就必须实现由“知识性生存方式”向“智慧化生存方式”的教育转变,必须以“有智慧的教育”取代“缺智慧的教育”。智慧的小学德育课程“视教材为教学使用的教材,它并不否认教材所负载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掌握,但却不以此为主要目的,或仅以此为途径和手段,而是通过它去实现智慧或发展的目的”,这里教材知识成为研究和思考的材料,通过它去激活思维、发展智慧。

在小学德育课程中,教师首先把学生视为一个个特殊的生命体,要“目中有人”、“心中有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极大的潜能,都能得到不断发展和进步;要认识到,在世界上任何人都是有一定价值的,实现特殊的人生价值是学生在特殊时期的追求;要认识到,作为一门重要课程,对学生特殊价值的实现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所以,小学德育课程应该着眼于发现,发展学生的潜能,着力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通过对学生智慧的引领、点拨、引申、抉择,点燃学生的智慧之光,从而使教学的智慧含量得到提高,并促进学生生命智慧的生成。生命教育视野下的小学德育课程要营造生态化的人文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生存智慧,最终塑造出具有健康情感和完整人格的大写的“人”。

篇2

1.1帮助学生认识生命、认识自我、认识健康

学校体育推行生命教育首先是认识生命的价值。这是生命教育的起点。为此,要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使学生形成对生命的敬畏、热爱,进而能够从容地面对人生中的各种困难与逆境,培养对生活的自信和坚忍不拔的勇气,从而保持旺盛的生命意识与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2]。生命教育本身就是学校体育课程的内容,如安全教育、生存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环境教育、死亡教育等等,都可以融合于学校体育课程。而生命教育在健康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升华,教育学生能够认识到生命具有有限性、独特性和不可重复性。“生命是由出生、成长、老化、死亡等构成的连续过程,生命的成长历程是艰难的、危险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化,都会对生命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导致生命的终止。”[3]一些国家学校体育课程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健康、认识生命安全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例如,俄罗斯学校体育课程分设体育与生命安全基础两门课程,体育课程包括了身体发展、运动技能、卫生、饮食、休息、意志与道德品质的发展、健康的生活方式、心理的身体调节和自我调节方法等内容;生命安全基础课程包括自然灾难、生产事故、交通事故伤害等预防与处理的内容[4]。其次是认识自我、认识健康的价值。通过学校体育这个切入点,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良好的行为和习惯;认识健康,加强体育锻炼,远离疾病与亚健康。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结果显示,学生的体质和体能指标连续20年来持续下降,城市学生的肥胖及超体重比例不断攀升,肥胖率高达25.5%;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学生的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分别为31.6%、58.07%、76.02%、82.68%,呈台阶式发展态势。造成这些突出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体育锻炼严重不足,睡眠时间不足,课业负担过重。这对我们学校体育提出了新的课题,要解决这些突出问题,关键是要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健康,从而使学生了解自身、认识自我行为及习惯,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育锻炼,最终达到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

1.2发展和保持学生生命健康水平

学生是未成年的人,是尚待发展的人,每个人都有发展的潜力。学校体育具有发展学生生命健康水平的价值。学校体育着眼于学生的生命特征,利用体育技术、技能的教学,顺应学生生命的内在自然,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熟练地掌握一到两种运动项目的技能和身体锻炼的方法,并持之以恒进行体育锻炼,不断增强学生体质,借以发展自己生命健康和幸福的生活。现代生活方式使得现代文明病的蔓延,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体育以其独特的功能,是人们增进健康水平的最有效的手段。在基础教育阶段,体育不但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这一时期学生保持和提高健康水平的主要方法[5]。另一方面现代学校体育课程重视生命体验、身体需要、能量释放,把生命归结于人的生活之中,把发展和保持学生生命健康水平作为学校体育功能的终极目标。体育让学生通过运动参与产生的笑声与汗水,让学生获得了运动素质、体格、身体机能等生理性效应,也获得了快乐、成功、自信和满足感等心理体验,是生命教育的具体体现。

1.3促进学生生命特征全面发展

科技与经济的发展给人类生活或多或少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中小学生的日常的体力消耗明显减少,上学中各种交通工具代替了步行,生活中体力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少,营养过剩现象日趋普遍,不仅影响着中小学生身心健康,还不可避免地使他们的机体生物结构和功能产生退化,于是人们不断地寻求新的方法和途径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学校体育不仅是学生学习活动知识、技能,增进身心健康的过程,也是学生探索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过程。学校体育中学生获得亲身体验是其他课程所不能代替的,这种亲身体验不仅是一种认知方式,更是一种追求自身生命意义的存在方式。学生经历这些体验最大的作用在于促进他们生命特征全面发展。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生命个体完成的发展方式。阻抗学生生命退化的最好途径就是让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课外体育活动、情景化体育游戏等活动,可以使学生肌肉更加发达,大脑发育得更加完善,可以提高大脑皮质对各种刺激的分析综合能力,提升本体感觉敏锐力,使学生判断时间、空间和本的能力增强,瞬间反应加快,判断更准确,能协调支配有机体,同时可以提高肌体体温的调节能力,增强身体对气温急剧变化的适应能力,延缓衰老的进程,提高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等等,这些都将直接影响着学生作为生物的进化与发展[2]。

1.4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

体育已经成为人们提高生命价值和生活质量的一种生活方式。WHO在2002年世界卫生日特别提倡增强体育锻炼,提高生命质量。世界卫生日的口号是———运动有益健康,主题是体育锻炼。这一口号言简意赅,跨越了经济、社会制度和地域的障碍、把科学的智慧和观念变成政策,帮助人们健康长寿和生活得更好[6]。但在现阶段,在校期间仍然是绝大多数人一生中能系统、持续接触体育的阶段。学校体育以运动是生命进化的原动力,按照生命规律发展体育教育,使体育课堂教学直面生命。从目标设定、内容设置、过程控制、方法更新等方面遵从生命发展的规则,通过人体运动的调节与控制,来实现生命体结构和功能的改造,从而为最终提升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提供身体可能[7]。同时,体育教学过程也是人体生命潜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丰富、被尊重的过程,是生命力的自我发展、自我生成、自我超越、自我升华的过程。体育教育将学生领入体育这个王国,让学生亲身体会、感受、欣赏体育运动,不仅能增强学生体质,还能够愉悦身心,丰富文化生活。目前中小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他们的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简单,势必会给他们带来孤独、紧张和枯燥。通过体育课程学习扩大学生人际交往,学会与他人和谐处,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学校体育教学推行生命安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2.1学校体育教育与生命安全教育的高度融合

生命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与学校体育教育中倡导的“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相契合的。“以人为本”生命教育理念必然要求学校体育教育唤醒、弘扬个体内在潜能的发展,它是在体育教育过程中重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以改善教育效果的理论基础。当前的学校体育功能低效主要在于学校体育缺乏对生命教育理念的认识,这不仅体现在体育教育内容上,也体现在体育教育观念上缺少生命教育的真谛。体育变成模式化的训练,压抑学生个性和生命发展的多样性,使学校体育教育缺乏生命力和感召力。因此,现在学校体育要回归体育的本性,呼唤生命本质,将生命教育融入到学校体育中来,这是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也是学校体育功能的进一步深化。“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思想都是学校体育功能的本质要求,无论从学校体育教育的起源,还是发展的动力而言,都源于生命,这都要求学校体育功能要实现向生命的回归。

2.2体育教师是生命安全的倡导者、组织者、实施者

体育教师作为教育者,应毫无疑问地担当起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体育教师要当好生命安全教育的倡导者、组织者、实施者。首先得要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学习,熟练驾驭体育课堂能力,在科学合理组织教学、上好每堂课的基础上,杜绝课内出现安全事故,还必须掌握并传授大量与生命安全教育方面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其次要适应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时展潮流,不断改变、更新教学策略,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充分利用好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和独特性,因地制宜地开展生命安全教育。

2.3利用体育理论教学实施生命安全教育

在体育课理论教学中,安排一些生命安全教育的教学内容。利用室内体育课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传授各种生命安全知识,教会学生多种基本生存、逃生、自救、救人技能等本领,并将这些知识和技能与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有机结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可以安排学生上讲台讲述他们亲自遇见、或听说的一些灾情,讲述灾情发生的过程和结果,讲完后进行提问,这种灾情是如何发生的,怎么判断它的到来,以及遇见了该怎么办?学生发言后,老师及时进行总结,归纳出险情到来时的预警、怎样迅速撤离险区以及常见自救与互救方法;教育学生身处险境时,如何面对和克服困难,最终取得成功。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例如,通过观看1998年洪涝灾害的影像资料,其中有一个叫江珊的小女孩勇敢面对灾难,抱紧大树9h不松手与洪水作斗争,最后奇迹般生还;更有老人和小孩在树上几天几夜经受饥饿、黑夜、担心与恐惧,最后坚持到被救出。教师适时进行引导和总结:他们为什么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都没有放弃生命,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生命?向学生传授生命安全知识和技能,让学生遇到灾害时能够稳定情绪,勇敢面对,以积极的心态和采取力所能及的方法对待困难与挫折。

2.4利用体育实践教学践行生命安全教育

通过学生积极实践、体验,让生命安全教育的理念真正内化到他们的思想意识之中,践行在他们的行为之中。在室外上体育实践课时,老师可以创设一些“灾难现场”或危险情境,如地震来临的情形,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开展逃生模拟训练,使他们在险情来临之前能组织有序,互相帮助,并在最短时间内离开“险境”。在平时体育课堂上,多穿插安全知识与安全实践活动,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在灾难面前的判断、自救、互救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在教学中,可以开展一些安全技能训练,如:低血糖、晕厥如何急救,人工呼吸,扭伤如何止血、包扎处理等。在跑、跳、投等身体素质中,可以设计学生正在“险区”练习,当学生听到教师紧急哨声,明白有灾情到来,并马上组织有序的越过障碍,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达指定地点集合,先到的学生还可以帮助那些体质比较差而掉队的同学,使他们都能迅速地脱离险区。还可以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环境,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品质。在烈日下、在细雨中、在风雪里培养学生经得住风雨、挫折和敢于战胜困难的勇气。进行中长跑练习时,教师用体育明星作榜样,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和挫折,使他们充满信心,坚持跑到终点,相信“彩虹总在风雨后,风雨后的阳光更加灿烂”。

三、结语

篇3

一、生命价值意识与生命价值教育的内涵

价值是人存在于世界的基础和依据。教育的根本意义就在于通过授业解惑,启迪人的潜在智慧,陶冶人的道德情操,使生命个体的独特生命力得以展现。人的生命价值在人的生命成长发展历程中并不会自发实现,因而要引导大学生通过生活和学习的实践,去认识和挖掘自己生命的价值。在此过程中,个体主动认识和理解生命价值、热爱和珍惜生命、尊重和敬畏生命的意识,就是生命价值意识,也是追求生命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的意识。

生命价值教育以生命本身为观照对象,以人文关怀为着力点,以和谐发展为最终目标,是让人精神成人、成全自己生命意义的教育,它力求实现生命个体与内在、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推动社会健康有序地发展。生命价值教育有其丰富的理论渊源,如西方的生命价值观以个人价值为本位,以追求个人幸福为目标,以个人奋斗为价值实现途径,强调自主选择、自我设计、自由创造的生存方式;我国传统生命哲学思想集中体现为以人为贵、敬畏生命,既强调爱惜自己的生命、延续祖先的生命,也强调善待万物、尊重和热爱他人的生命;生命价值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重视人生命的内在和谐,倡导生命的质量与内涵建设。这些思想对当下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有着重要指导作用。

二、婚恋教育中重视生命价值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恋爱和婚姻,是人生的必修课。为了更好地引导在校大学生理性面对婚恋情感问题,一些高校与时俱进,及时开设相关选修课、道德修养课,或者是举办讲座沙龙,和学生们分享学习对于婚恋情感产生的要素、爱情的界定与本质、恋爱的伦理道德、婚姻的责任与担当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和态度。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师资力量缺乏,以及教育者受传统思想束缚较深,高校对大学生婚恋观教育中的生命价值认知问题涉及较少,没有给与重视和挖掘,导致学生自我生命价值认知不到位、教学效果不显著。

纵观近年来不断发生的大学生因情感挫折而引发的自伤、伤人恶性事件,例如2010年3月四川大学曾世杰因为恋爱情感纠葛造成1死2伤惨剧、2011年5月长沙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大二女生遭遇强迫求爱被杀惨剧,无一不折射出了当今部分大学生自我生命价值的缺失以及对他人生命的漠视与践踏。

这种现状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当代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被父母过度溺爱、过度满足,自我意识较强,没有习得与他人和谐相处以及应对挫折的能力;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家庭和学校片面注重成绩的高低,忽视学生综合能力和情商培养,使得学生极易产生迷茫的心理,不能正确地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社会的浮躁和功利化行为的过度膨胀,致使大学生实用主义第一,只注重怎么生存,不关注为何而生,忽视了人生道义的基本责任;高校校园生命教育缺失、疏导途径不畅,学生在恋爱中受到伤害或遭遇挫折时,无法独立地思考,无法第一时间获得帮助,加上就业形势严峻,一些大学生缺乏对人生的信心,缺少对生命关怀的情感和能力,所以不懂得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遇到情感挫折要么自杀避世,要么伤及他人。

健康长远的婚恋观教育,应该基于正确的生命价值认知之上。珍爱自我生命、尊重他人生命,才能把生命责任感和对生命的感恩之情融入到生活中,积极主动去学习关爱与宽容,学相处的技巧,懂得用真诚去推开爱人的心门,用爱心去回报他人的善意;也只有敬畏生命的人,才能从外在化、功利化、世俗化的目的中解放出来,主动探索生命的意义,积极承担婚姻与家庭的责任,注重生命的体验与自我完满的过程,努力提升自我的生命价值,为自己明确的人生目标去不懈努力奋斗。

三、切实提高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实效

叶澜教授说:“学校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学校教育如果太过功利化,不注重生命本身的存在与感受,失去生命的鲜活动力,只能是一个无意义的空壳,培养出的人也是不会思考、没有创造力的“机器人”。以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针对当代大学生婚恋观呈现的特点和现行婚恋观教育的不足,学院不断整合更新教育内容、改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使婚恋观教育不仅能促进大学生婚恋道德重塑,更能让学生了解自我生命价值所在,构建出和谐健康的内在心理和人际关系。

首先,与时俱进地更新课程内容。在现有教材中,婚恋观教育所占篇幅较少,传统道德原则教育篇幅较多,内容以理论说教为主,没有与时俱进添加最新内容,更缺乏切实可行可操作的恋爱方法、技巧、艺术的教育,尤其是有关性的教育。而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生理已发育成熟,他们需要了解最新的知识。针对这一情况,学院组织有资质的老师精心编排教学内容,从生命的诞生到性生理知识,从婚前性行为到婚姻的责任,从性道德教育到恋爱艺术教育,全方位加强恋爱与婚姻统一性教育,培养婚恋责任意识,同时引导大学生正确解读西方的“性解放”与“性自由”思想,树立社会主义健康的性观念。我们还选择性借鉴国外一些大学的婚恋教育方法,交给学生细致入微、简单实用的恋爱技巧,如约会的地点选择、约会时的着装、如何拒绝不合理要求等等。

同时,针对本院以文科专业为主、女大学生数量占70%的现状,选学生理学、心理学、女性学等课程内容,对女大学生进行更深入细致的婚恋观和生命价值教育。让她们懂得在历史发展的变迁中,女性婚恋观发展在不同时期的特点,理解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更加明确在现代社会中女性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女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能够使女性更加清楚地认识自身的价值和特点,采取积极、主动、正确的态度和方式处理在婚恋中遇到的问题。

篇4

关键词:生命科学史;教育价值;生物学素养;探究性学习

Abstract:The life science history discloses the process of thinking and solving biology problems. It represents the history of discipline formation of life science and their relations, and discloses the essence of natural science. The life science history also proves that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generation is the process of inquiry,and there exist contradictions and debates between scientists during the course of inquiring, and there are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a successful experiment and a fitful choice of experimental object. Finally ,the life science history represents the scientific attitude, scientific spirit and scientific world outlook,which have great significance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biological quality and scientific quality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nquiry-based learning.

Key words:life science history; educational value; biological quality; inquiry-based learning

最近几年来,有关生命科学史的译本以及著作开始出现。有的师范院校已将生命科学史纳入课程计划并开始实施,一些中学生物教师也开始认识到生命科学史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作用(展示知识发生过程,展现科学精神,展示科学研究方法),并且提出具体做法(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介绍方法,启迪思维;突破教学难点)。[1]然而,生命科学史中蕴涵的教育价值远不止这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生命科学史中蕴涵的教育价值对于实现这样的课程目标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于教师教育也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的目的就在于进一步挖掘生命科学史的教育价值。

一、生命科学史揭示了人们思考和解决生物学问题的思想历程

生命科学史是一部思想史,它揭示了人们思考和解决生物学问题的思想历程。这些思想是受当时的文化背景和科学技术水平制约的,生物学新知识的产生,都需要首先从思想方法上有所突破。

“物种是演变的”思想的确立就是对“物种是不变的”思想的突破。[2](475—549),[3](236—267)人类对生命个体发育的探究历程也体现了思想方法上的突破。[2](253—297),[3](125—152),[4](37—56,134—148)这些事实反映了思想氛围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如果当时的思想氛围是不科学的,就会导致人们对事物的错误认识。反过来,人们通过对事物的科学探究,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又会改变人的思想,进而改变思想氛围,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产生一次飞跃。

生命科学史展示了科学家所处的时代背景,记录着科学家的思想以及思想转变,而科学家的思想以及思想转变与他们从事的科学探究是密切相关的。这对学习者形成正确的思想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二、生命科学史展示了生命科学各个学科形成的历史

生命科学史展示了生命科学各个学科形成的历史,它能够从整体上告诉我们各个学科是在解决什么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还能告诉我们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这有助于研究者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和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有助于学习者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构完整的知识结构。

遗传学的建立和发展经历了细胞遗传学、群体遗传学、微生物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等阶段的发展。[2](565—655),[3](280—335),[4](149—168,213—259)如果孟德尔不运用数学知识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就不能发现遗传规律;如果没有细胞学的发展,萨顿和鲍维里就不能认识到遗传因子与染色体之间的联系;如果塔特姆不精通微生物知识,基因与酶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建立起来。总之,如果不依靠各方面的知识,就不可能打开解决问题的思路。

遗传学是在解决遗传的规律是什么、遗传物质是什么、遗传物质具有什么结构、遗传物质如何复制和如何控制多肽链的生成等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环环相扣,知识体系相当清楚。如果我们在学习中能够循着这样的线索展开,了解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过程,那么这一部分的知识结构就建构起来了,而且还可能联系到新的问题上去。

三、生命科学史揭示了自然科学的本质

生命科学史揭示了自然科学的本质。自然科学从本质上表现出以下特征:定量化、观察、实验、科学过程、在自我更正中完善和积累。[5]

定量化的特点是将生命科学和数学结合在一起。孟德尔就是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才发现分离和自由组合规律的;如果没有群体遗传学家对群体进行研究,建立数学模型,那么自然选择学说的机制也许就不会被揭示。只有对不同环境下获得的大范围的样品进行遗传方差的统计分析,才能将遗传引起的变异与环境引起的变异区分开。[4](160)精确的定量化使生命科学成为人们公认的真正意义上的科学。

观察与实验是生命科学的基石。通过实验来研究事物,特别是通过精确的对照实验来研究问题是自然科学的又一突出特征。在自然科学领域,实验是向自然界提出真正的、必须解决的问题,并且寻找答案的方法。实验方法首先在生理学领域得到运用。19世纪70、80年代,萨克斯(1832—1897)领导的植物学派,对于生物学中实验方法的运用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4](94)19世纪80年代,鲁(1850—1924)将实验方法引入原先注重描述性工作的胚胎学领域。[2](291),[3](149-153),[4](41)通过胚胎学,实验方法又扩展到细胞学和遗传学,最后又扩展到进化论的研究中。到了20世纪30年代,大多数生物学领域,除了古生物学和系统分类学,都采用了实验分析和物理、化学方法而取得新进展。

生命科学史显示了产生每个知识点的科学过程。例如,20世纪初,萨顿和鲍维里在孟德尔遗传学以及19世纪末在染色体的变化、体细胞与生殖细胞的分裂等方面的成果上,提出了染色体学说,即(孟德尔所说的)遗传因子可能就在染色体上。但是当时拿不出证据证明他们的观点。直到1910年,摩尔根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才证明了萨顿、鲍维里的假说。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这一知识点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到科学过程的步骤。

生命科学也是在自我更正的过程中积累和进步的。达尔文建立了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进化论,可人们在承认生物进化论的同时,却不愿意接受达尔文对进化原因进行臆想的方法,不满意达尔文对进化机制的解释。德弗里斯将实验方法引入对进化论的研究中,提出了“突变学说”,以此来解释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在20世纪的头十年,得到生物学界的广泛接受。然而,1910年,果蝇遗传学的发展表明,果蝇群体中不断发生着突变,却没有产生物种的变化。1912~1915年细胞学的精确研究,沉重地打击了德弗里斯的学说,他所认为的大规模突变产生的性状实际上是已有性状的复杂重组。[4](26-32)细胞遗传学,尤其是群体遗传学的建立,才阐明了自然选择的机制。40年代,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进化论。在综合进化论盛行了多年之后,1968年,木村资生提出了“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1972年,埃尔德雷奇和S.J.古尔德提出了间断平衡论,引起了科学界的重视和研究。进化理论还在发展之中。

从进化论的发展可以看出,生命科学知识是在科学家对前人的结论不断质疑、不断证实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更正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了解生命科学史,对培养研究者和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是有积极意义的,同时也能加深学习者正确认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从事实中提高哲学素养。

转贴于 四、生命科学史是前人探究生物学知识的科学过程史

每一个知识点的产生过程,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生命科学史就是前人探究生物学知识的科学过程史。这一点已有论述(王荐,2002),这里不再赘述。总之,生命科学史中蕴涵了知识与过程的统一。(过程中包含着思维方式,如好奇心、求知欲、质疑、推理等;过程中包含着研究方法。)创造科学知识的科学家,哪一个不具备广博的知识呢?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汇集了许多不同学科背景科学家的智慧,显示出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仅有沃森和克里克的知识也是办不到的。知识和过程是自然科学的两个维度,二者是统一的,不能割裂开来。没有知识基础怎么创新呢?

值得注意的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已经指出了重结论轻过程的弊端,并且提出“新课程把过程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过程方法的地位”。[6](116-118)然而如果把“突出了过程方法的地位”理解为重过程而轻结论,也是极端错误的,因为过程与结论不是对立的。在生物教学中二者必须兼顾并且统一起来。学习生命科学史是能够把结论和过程方法兼顾统一起来的有效途径之一,这样做不仅有助于了解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而且从其中的一些典型事件中可以学习到前人的科学探究方法。

五、生命科学史展示了人们的合作过程

生命科学史展示了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有相同研究方向的人们之间和有不同研究方向的人们之间的合作。

DNA双螺旋结构的问世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个事实表明从事不同学科研究的人,掌握的知识和技术是不同的,而且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带来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尤其是玻尔、德尔布吕克和薛定谔的思想为遗传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的思想极大地影响了沃森和克里克),他们的合作为解决问题提供了不同的思路,他们在解决问题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同时共享了研究成果。

不同的教师也存在知识体系和经验的不同。尤其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老中青各层次的教师的知识结构差别会更大,而教师之间的合作可以弥补这种差别。因此,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生物学教师要与同行合作,也要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合作。这也启发学生必须重视每一科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为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六、生命科学史展示了各种观点的碰撞和论争过程

生命科学史展示了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科学家所持观点之间的碰撞和论争,在碰撞与论争中,知识得到不断的澄清。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发表不久,有人提出了“自然选择作用于哪一种变异”的问题,成为当时争论的焦点。达尔文认为选择主要作用于连续的变异类型上。早期的生物统计学家高尔顿(1822—1911)、皮尔逊(1857—1936),与达尔文的判断一致。到了19世纪末,贝特森用事实证明了环境虽呈现连续的变化,而生物的变异却是不连续的,这种不连续性受遗传的控制,而不受环境控制。1904年,在英国科学促进协会的会议上,贝特森与韦尔登进行了最后的争论,贝特森取得了胜利。[3](302-304),[4](66-67)针对由什么物质引起发酵的问题,李比希和巴斯德展开了争论。巴斯德提出酿酒中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存在,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清的;[2](338)李比希坚持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且裂解之后才能发挥作用。1897年毕希纳用实验证明了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的观点是对的,[4](182-183)即使是伟大的巴斯德也有发生错误的时候。

这些事实给予我们启示:在教学,尤其在生物学探究教学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和教师之间发生争论是正常的交流。新课程教学提倡这种交流,允许发表各自的观点,即便有错误也是正常的,关键是拿出证据去证实。

七、生命科学史展示了成功的实验与选择合适的实验对象是分不开的

孟德尔选择了豌豆;摩尔根选择了果蝇;细胞学说的创始人施旺选用具有相似于植物细胞壁的动物脊索细胞和软骨细胞;[3](160)贝尔登和鲍维里在研究细胞分裂时,选择了马蛔虫细胞;[3](168-170)沃尔弗(1733—1794)采用植物组织做研究材料研究生物的生长发育,由植物向动物推广;[2](278-283)比德尔和塔特姆最终选择了红色面包霉做生化遗传学研究的材料;[4](231)德尔布吕克、卢利亚和赫尔希组成著名的“噬菌体小组”,最终选择了病毒作为研究对象;[4](234-236)瓦尔堡选择了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海胆卵进行呼吸速度的研究;[4](148)悉尼·布雷内、罗伯特·霍维茨和约翰·苏尔斯顿(这三人是2002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最终选择了线虫来探索“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奥秘;科学家选择了拟南芥作为植物遗传研究的模式植物。

由以上事例说明了选择合适的研究对象对解决问题非常关键。这些事实给予我们的启示是:1.基础教育阶段生物新课程中的探究教学,也涉及选择探究对象的问题,要解决好探究问题,必须先选择好探究对象;2.培养师资的师范院校开设的生物实验课,实验内容都是计划好的,实验对象也是预先规定好的,只要照着做就可以,这是标准式的“食谱式”的实验,做实验仅仅是为了验证已被肯定了的现象或者是学习一种标准的实验程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对“实验”会有兴趣呢?培养的师资能够适应新课程的教学吗?关注科学家筛选研究对象的做法,对于师资培养和进行生物学探究教学应该是有帮助的。

八、生命科学史呈现着科学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观

科学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科学精神就是敢于怀疑、敢于求真、敢于创新;科学世界观就是要认识到世界是可知的,同时还要关注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养成负责任的态度。巴斯德(1822—1895)和伯格(1926—,DNA序列专家,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7](21-23)的事迹充分体现了科学家的科学素养。

20世纪的许多重大事件,证明了科技对社会具有两面性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制造生物武器给人类带来灾难。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样,我们每做一件事,不光要想到给自己带来的好处,还要想到会给他人和社会带来什么不便,甚至灾难。只有依靠科学的世界观,才能对事物作出判断并采取适当的个人行为。生命科学史中记载着科学家的生平事迹,从中挖掘科学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观,把它们渗透到生物学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乃至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都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重视生命科学史的教育价值是时代的呼唤。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理念。《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简称《标准》)在课程目标中也明确提出,“获得生物学基础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知道生物科学和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和成就,知道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8](7)在实施建议的教学建议一栏中,第七个专题“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中举实例专门强调了“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很有意义的”。并特别说明“对于《标准》中没有列出的其他生物科学史实也应注意引用”。[8](36)《标准》已经向生物学教师提出了要求,生物学教师必须具备生命科学史方面的素养。加强这方面的素养主要依靠两条途径来实现。其一,高师院校在本科生、教育硕士、研究生中设置相应课程;其二,可通过新课标培训、新教材培训以及教师培训等继续教育的各个环节来实现。同时呼吁从事生命科学史编撰工作的学者,不断把生命科学发展的最新进展纳入生命科学史的体系中。

参考文献:

[1]王荐.把生命科学史引入中学生物学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2,22(1):52-54.

[2]〔美〕玛格纳(Magner L.N.).生命科学史[M].李难,崔极谦,王水平,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3]汪子春,田洺,易华.世界生物学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7.

[4]〔美〕加兰 E 艾伦.20世纪的生命科学史[M].田洺,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5]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1-23.

[6]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美〕波拉克.解读基因:来自DNA的信息[M].杨玉龄,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21-23.

篇5

2004年初,16岁的北京中学生小军(化名)因憎恨母亲的严格管教,全然不顾母亲的养育之恩,残忍地将生母杀害。

2003年初,湖南常德一名13岁的男孩儿在自家上吊自杀,遗书上写明自杀的原因竟然是不堪忍受学校的恶劣伙食;同年,广东梅州市双头中学的两名十三、四岁女孩儿因同学嘲笑无法释怀服毒自杀,两名朋友甘愿“陪葬”。

今天,社会竞争的加剧使人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物质至上所带来的精神危机正以空前的态势一步步地逼近我们的生活。另一方面,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考试和成绩仍然被作为最高信条与原则。学生成了学习的奴隶,体会不到生命的乐趣,最终导致了他们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怀疑,悲剧就可能发生。因此,生命价值观教育已成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一、生命的内涵

人之不同于动物之处,就在于人不仅仅满足于自然生命的保存和延续,意识性和目的性使人的生命超越自在的动物性本能支配的生活,成为自为的精神性存在。精神生命超越了人的生理、感性和有限性,追求理性、无限和永恒。但是,“精神并不与身体相对立……精神既不是一个部分,也不是一种特殊的功能。它是包容一切的功能,存在结构之所有因素都参与其中。作为精神的生命,人只能在人之中,才完全实现了存在之结构。”精神生命是人在主观形态中的目的和活动,是人所独有的自由之有。正是有了精神生命才使人的自然生命具有了人文意义和价值,具有了理性的意蕴和诗性的光辉。

价值生命是人在生活实践中,产生人类意识后获得的。自然生命体现的是人的自然性和有限性,精神生命体现的是人的目的性和主观性,价值生命体现的则是人的实践性和社会性。人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需要依靠一定的价值原则来行动,价值生命的创生抑制了自然生命的冲动,也避免了精神生命的主观,使人得以在社会中与他人和谐相处。

所谓智慧生命是指对人及其行为、思想以及其存在的相关环境进行反思,从而使人的认识更加明晰和正确,使人类的精神处于更加健康、完满、崇高的一种生命存在状态。“人作为智慧生命,智慧、理性、精神、智能,可以说是人类独有的一束灵光,生命展出的最美花朵。”智慧生命使人在复杂的世界中能把握住明确的人生方向和精神追求,减少行动的盲目性和破坏性,帮助人们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智慧生命是人的各种生命形式中的最高形式,是支配着生命的生命。

生命的不同存在形态组成了人的生命的现实世界和完满层次,生命的价值就在于完整地展现并不断地提升生命的层次。而对生命层次以及生命价值的不同认识、看法和态度,就形成了不同的生命价值观。

二、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内容

生命价值观教育就要遵循生命的特点,在融合不同生命层次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升生命,教育学生从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到进一步的尊重生命、创造生命的价值。概括的来说,生命价值观教育包括真、善、美三个方面的内容。

1.要让学生认识生命之真

事实上,没有正确的生死观念,学生就不能理解生命的来之不易,很容易产生不珍惜生命的行为。据国家卫生部公布的数字显示:中国目前是世界上自杀率高发国家,每年约有20万人口以自杀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即平均每3分钟就有一个人死于自杀!更令人震惊的是,自杀的低龄化趋势严重,已经成为导致青少年死亡的第一位原因。

其次,不珍惜生命还表现在学生的安全意识不强。据教育部的通告显示,2003年至2004年初,因楼梯间拥挤所造成的伤亡事故一共发生4起,死亡学生8人,伤亡61人;2004年全国因交通事故造成的中小学生死亡人数4423人,受伤人数20917人。这其中除了一些无法避免的情况外,学生们的安全事故防范意识差是主要的原因。由此可见,进行适当而正确的性教育和死亡教育是生命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前提。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参观产房和殡仪馆使其直观地看到生命的诞生和终结,也可以通过让学生饲养小动物、种植花草植物来体验到生命的奥秘和可爱。还要对学生进行必需的性知识和性道德教育,学会关爱自己的身体,从容的度过一个美好的青春期。此外,也要加强安全教育,加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避免意外伤亡事故的发生。通过生命之真的教育,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可贵、有限和脆弱,使学生珍惜和尊重自己的生命,并进而珍惜和尊重他人的生命。

2.要让学生追求生命之善

我们通常理解的善就是伦理和道德意义上的,在古希腊哲学家看来,善就是使事物成为其所是的属性。对于生命价值观教育来说,引导学生追求生命之善,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追求精神世界的丰富,已成为重要的课题。

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属人的生命之根本标志就是对精神和价值的追求,是人对自己的一种确证,从而使他们自觉的去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其次,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完整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自发显现的,也不是由别人规定的,而是需要在生命的成长过程中自己寻找和发现的。我们要不断地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引领他们认识自我,正确地定位自我,明确人生的奋斗方向,发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最后,要引导学生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既然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不是给定的,那么就需要自己去实现和创造。意义和价值不是口头的泛泛而谈,而是体现在具体实践活动中的不断创造上。我们要多给学生创造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来实现生命的价值。当然,还要引导学生通过不断地追求精神世界的丰富,来实现生命的最大价值。

3.要让学生凝炼生命之美

篇6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价值观;创新

[中图分类号] X1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1-0043-02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

十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生态文明,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福佑中华,造福人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由之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构建生态文明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念,协调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充分而科学地利用已有的工业文明,充分发挥各地生态、资源、产业的机制优势,引导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教育与培养生态文化。

生态文明贯穿政治建设,十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强调保障人权和民主,提出“协商民主”制度,要求“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为此,我们必须建设生态文明,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的全面发展的生态文明道路。

二、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

目前,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主要是“原料―产品―废料”的非循环方式,是单向的,结果就是“资源越来越少,污染越来越多,直至崩溃”。不但人类的生存受到威胁,而且为弥补其所带来的危害,人们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为工业文明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抓住新的战略机遇,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和解,实现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人与社会和谐的生态文明社会,势在必行。

(一)生产方式的变革

生态文明时代要超越工业文明时代,生态文明生产方式要转变为“产品―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生产模式,实施“资源再生”与地球资源可持续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生态文明的生产的特点是:产品生产与环境保护统一考虑,在统一的生产过程中完成,加大力度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态生产方式。

(二)转变思维并制定适合的发展策略

树立生态学整体性思维,创造“资源矿”,从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的出发,制定新的资源开发利用策略,转变工业文明生产方式为生态文明生产方式,运用生态文明解决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

三、加快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建设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教育是桥梁,生态文明教育价值观,体现了生态文明教育的精髓,必须加快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教育价值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一)生态文明关系双面建设

生态文明贯穿文化建设,要加快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和事业,不断提高社会生态价值观念和生态生产创造力,使我国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加。

生态文明贯穿社会建设,我们要把握住这个战略机遇,以创新推动教育价值观的变革。

(二)以“教育先行”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宗旨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教育可以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创新驱动力。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做到教育先行,提升教育价值观的培养,完善教育体系,从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教育不但可以使人提升对社会的认知感,促进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复杂过程的理解,而且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以及生态文明价值观。同时大力发展与生态文明教育息息相关的生态文化产业,要形成社会生态文化氛围,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普及。

1.加快生态文明课程体系建设,增强理论教学的实效性。在教育与研究领域,生态文明课程体系建设是基础也是关键,必须抓好课程体系建设以及生态文明理论研究这一重要载体。这些理论研究必须与生态文明实践相结合,必须与生态文明教育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社会的生态意识、生态价值观念、生态生产创造力,使我国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加。

2.传统教育价值观必须向生态文明教育价值观变革。要以创新为手段、为驱动力,创新生产方式,建立新观念,直接从实践入手。我们认为,生产过程使用的资源是有内涵价值的,它的使用,除了“采掘过程”需要付费,资源本身的存在就很有价值,必须付费,必须节约使用及循环使用,建立新的“原料―产品―废料―产品……”生产方式。它最大的特征就是循环生产,循环使用,无废料,形成生态循环。要建立这样的生态文明教育价值观,以生态教育价值观教育普及生态文化、生态意识。

树立教育教育生态价值观,顺应人与自然与社会的生态平衡、和谐共生的发展潮流,从人的教育入手,开展生态价值观的培养,实现“个体、自然和社会的价值”的和谐共存,教育培养“生态人”,完成“生态事”,造就“生态社会”,推进生态文明稳步有序而又快速地发展。

四、创新是变革教育价值观的犀利武器

(一)创新是变革相当有力的手段

1.创新发展生态技术和工艺。建立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直至无碳的发展,形成以创新生态技术和工艺为基础的生态教育价值观。

2.创新生产与生活方式生态资源的教育价值观。以创新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以此创新建立新生态方式的教育价值观,营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3.创新生态资源新模式,树立生态资源新教育价值观。创新集约循环利用资源新模式,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的消耗强度,创新发展科学技术,实现能源的可再生、能源的生态生产与发展,创新技术与生态教育价值观,建设节水型社会、保护耕地,生态开发矿产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与生产,可再生,可持续。

4.创新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开发。建立自然生态教育价值观,形成全社会的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意识,建立自然生态系统的创新保护措施,保护环境、保护自然。

5.创新生态产品。改变重生生态环境,建立重归自然、重生自然的生态教育价值观,人工干预植树造林,扩大森林覆盖率,人工干预减少荒漠化,减少冰川融化,减少自然灾害。

(二)变革教育价值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1.借助工业文明创新生态文明教育价值观。运用我国发达的工业文明的科学技术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首先从生态文明教育入手,同时开展生态文明的科学技术理论研究,建立并不断发展生态文明的科技支撑体系,树立生态文明教育价值观,建设科学合理的生态环保产业,利用当代科学技术进行废弃物的净化处理,直至转换为有益物质再利用,形成良性生态循环,打造生态文明的社会。这其中,教育是先导,利用现代生态文明的科技成果营造生态文明教育价值观。

工业文明高度发达,人们的思维必然会存在巨大的惯性,只有创新才能改变。只有创新,生态教育价值观才能被唤醒,才能有所改变。创新生态教育价值观,要从根本上改变人们思维的惯性与生活方式的惯性,包括生产方式的惯性。

2.创新生态文明教育价值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教育价值观本身就是新生事物,更需要创新,更需要发展,生态文明教育价值观的创新发展将直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教育价值观的创新就是要做开路先锋,就是要领先。创新生态文明教育价值观,在建设生态文明中起着思想引导者的重要作用,为建设生态文明注入了勃勃生机与活力。

五、结论

创新是教育价值观变革的有力武器,教育价值观变革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符合十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工业文明已进入末路,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生态文明教育必须超前,生态文明教育价值观是生态文明教育的精髓。要加快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教育价值观,推动生态文明的文化大发展,直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立新的生产方式――循环生产,建立生态文明教育价值观。创新是变革教育价值观的犀利武器,充分利用现有的工业文明,有益于创新生态文明实践发展,有益于创新树立教育教育生态价值观,有益于改变人们思维的惯性。创新生态文明教育价值观将能有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的“中国路”,以此引领世界的未来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篇7

关键词:幼儿园;发展―互动课程;价值取向;生命价值;对比分析

一、当前幼儿园学科课程教育生命价值的偏差

1.教学内容脱离生活

当前,学科课程教育更加重视对幼儿知识系统的掌握,忽视了将幼儿生活与课程内容相结合,教育呈现凌乱化、片面化以及碎片化的情况,其主要体现在,家长、幼儿园甚至社会都认为幼儿园教育是幼儿入学前的准备,过于强调知识的教授,而忽视了生活经验对幼儿的教育作用,整个课程没有方向和目标,忽视了课程的教育意义,这种脱离了生活的学科课程教育,不利于幼儿的生命发展。

2.发展价值单一化

幼儿的发展是整体的以及全面的,幼儿教育是系统教育的起点,因此,一定要充分考虑其持续性和连续性。当前,学科课程将知识系统割裂开来,其教育价值仅仅局限于学科领域,其发展价值呈现单一化,不利于幼儿的整体发展。

二、“发展―互动”课程的生命价值

1.完整性

“发展―互动”课程更加强调幼儿发展的整体性。其教育目标为:整合化、社会化、个性化以及能力化,更加重视幼儿的个性化发展,促进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例如,促进幼儿运用获取的技能知识整合社会经验,进而实现幼儿的个性化以及完整性发展。为了实现教育目标,教师要主动挖掘幼儿在发展中所体现的特征,实现幼儿的最优化发展。相较于学科课程的单一取向,“发展―互动”课程更能体现幼儿发展的完整性。

2.连续性

“发展―互动”课程主要以幼儿生命以及其发展为追求,因此,如何实现幼儿发展最优化是当前教育最重视的问题。在开展该课程中,教师要从各个维度关注幼儿的生命发展,这与当前学科课程隔断幼儿生活形成了强烈对比,“发展―互动”更加注重幼儿发展的连续性,让教育与生活充分结合。

3.个性化

想要实现幼儿的最优化发展,在课程教育中,教师要关注每个幼儿的特定表现。在“发展―互动”课程中,教师要针对幼儿的认知以及智力水平,传授给幼儿感兴趣的知识和内容,促使幼儿认识到生命的本质,进而激发幼儿的全面发展。

三、“发展―互动”课程对幼儿园课程的启示

1.体现幼儿发展的完整性

当前,我国在设置幼儿园课程的过程中,主要以各个学科为主,具体划分为健康、艺术、社会、科学以及语言五类,各个学科课程在教育中,更加注重其内在的关系,不注重各类知识的结合,致使幼儿的发展呈现片面化和碎片化。在幼儿教育中,学科课程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其价值呈现中立性,学科课程作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石,源于生命同时服务生命,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应该重视学科的生命价值。通过“发展―互动”课程,幼儿获取知识是整体的以及综合的,不会割裂各个学科之间的关系,在教学方式、内容兼容以及目标设置方面都可以体现知识的完整性以及综合性,有意识地联系各个学科之间的关系,为幼儿展示世界的完整性,进而引导幼儿感受以及发展事物的联系,为幼儿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2.要与幼儿生活联系

“发展―互动”课程更加强调以幼儿为教学重心,强调生活与课程的联系。与成人相比,幼儿获取学习以及生活经验主要来源于生活体验,因此,在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感知以及理解生活,尽量为幼儿展现生活的原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在学科教育中,教师不能盲目地照搬生活以及反映生活,要关注幼儿的真实需求,在生活中发现可以促进幼儿发展的生长点,进而体现生命价值的连续性,在课程教育中,真实体现幼儿的生活实际。例如,在相关的主题活动中,要以幼儿的生活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挖掘生活中的教育素材,同时在设定主题的过程中,要体现成长的连续性、幼儿生活的自然环境以及地域文化特点。

3.体现幼儿发展的本质

对“发展―互动”课程进行深入挖掘可以发现,在挖掘以及选取学科课程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幼儿的认知以及知识发展,同时还要将幼儿的情感进行整合,进而体现幼儿生命发展的整体性。改革以及创新幼儿园课程教育,并不是简单的消除或者取代,认识要不断挖掘其优秀的一面,学科课程要以幼儿生命发展为出发点,以主体性以及完整性的角度进行审视,w现幼儿生命的本质诉求,改变以往从功利性和成人化的角度出发。当前,很多幼儿园采取一些极端的做法,例如,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在课程设置中实施高瞻课程以及瑞吉欧课程模式,希望在短时间内实现幼儿的发展,但是最后的结局是悄无声息的结束。

总而言之,当前在我国幼儿教育中,不能完全否认学科教育的价值,也不能盲目借鉴国外的一些课程模式,尤其是幼儿早期教育,每种课程模式都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我们要充分借鉴“发展―互动”课程模式,以科学和先进的教学策略弥补当前幼儿课程教育中的缺陷,寻求一种最优化和本土化,促进幼儿和谐发展、全面发展的课程模式。

参考文献:

[1]高桂梅,张红梅.幼儿园学科课程与“发展―互动”课程生命价值取向的比较分析[J].昆明学院学报,2013,35(4).

篇8

【关键词】生命教育;思路;内容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417-01

生命教育在我国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部分地区已经开始进行生命教育的探索和实施,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但依然面临着理论基础不足,方式方法混乱,复制操作性差,推广困难等等问题。生命教育是一个急迫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应成为青少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生命教育相关研究也逐渐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1 我国生命教育研究的思路

1.1 处理心理危机的临床医疗角度

绝大部分学者研究生命教育都是从现实问题出发的。主旨在于针对青少年自杀、伤害和浪费生命的现象提出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教育理念。如吴顺领和蒋洪波在512地震后、邱伟光在对抗非典中暴露出学生生命意思缺乏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倡导生命教育理念;王北生在心理焦虑的角度分析解读了生命教育等。

1.2 以哲学学派为基础的生命教育理论探讨

对生命教育进行理性探讨学者们是从各种视角进行的。李厚刚以老子的“道”为主线论述了生命教育思想,阎光才根据自然主义、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等领域的哲学观点,阐述教育中的生命意义,文雪从教育学理论出发,提出教育应该关注人的发展,关注社会的文明进步,引导人追求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完善,寻找生命的意义。高锦泉从传统文化的角度,以道家、儒家为线索,来解读生命教育思想。刘慧在生物学的角度上尝试构建一种新的道德教育体系。

2 我国生命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

2.1 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的内涵是生命教育研究中必须回答的问题,很多学者在研究过程中提出了比较有见地的见解。但是,关于生命教育的准确定义,没有一个标准的版本。

台湾学者林思玲认为,生命教育的目标是教人:有一颗柔软的心,不做伤害生命的事;有积极的人生观,终身学习,让自己活的更有价值;有一颗爱人的心,珍惜自己,尊重别人并关怀弱势群体;珍惜家人,重视友谊并热爱所属的群体;尊重大自然并养成惜福简朴的生活态度;学会思考生死问题,并探讨人生终极关怀的课题;能立志做个文化人、道德人,最求生命的理想;具备成为世界公民的修养。

台湾学者季洁芳认为,生命教育的目标是教人:探索生命意义进而确定自己的生命意义;了解各宗教、哲学及各专业学科的死亡观,包括死亡的情意、历程及对死后世界的看法;引领人降低对死亡的害怕、逃避,进而能以坦然、积极的态度面对死亡;引领人对人生最后旅程能做事前规划;引领人了解死亡所造成的失落及哀伤,并能自我调适处理,进一步帮助家人、亲朋、同事及同学。

何仁富先生认为,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的肖川认为:“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提高生命的质量和增强生命尊严的意识,使学生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生命教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实践,它还是教育的价值追求。”

浙江大学的王东莉认为:“生命教育是一种多层次的,认识生命本质、理解生命意义、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教会青少年珍爱生命,更要启发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告诉青少年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青少年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惠泽人类的教育,还应该让青少年明白要让生命的其他物种和谐地同在一片蓝天下;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还应该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

关于生命教育内涵的解释还有很多,以上只是引用的一部分,虽然他们概括的有角度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生命教育是关注人的生命的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价值追求,其目的旨在提高生命质量。

2.2 生命教育的内容的组成

关于生命教育的内容,学者们也有不同的见解。何仁富认为,生命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等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在与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朱虹认为生命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生命的本体价值和生命的精神价值两方面。黄荣认为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三方面:一是关爱生命;二是直面死亡;三是生命价值教育。

上述观点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希望通过生命教育来引导了解生命的本质,启迪人们理解生命的内涵,激励人们把握生命的真谛,教导人们珍爱生命的美丽。

2.3 生命教育的途径

生命教育是一项涉及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学者们针对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了阐述。徐超倡导在校园文化中渲染生命教育;加强人文学科建设。而邵晓红认为生命教育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通过规划职业生涯,追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积极培养具有现代性和开放性的文化观念。黄荣认为开展生命教育可以从4个方面进行:一是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二是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三是将生命教育融入课程内容;四是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实践活动中,进行体验式教学,使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

篇9

[关键词]生命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生命教育是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它不仅包括对生命本身的关注,也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生命教育彰显了道德伦理并体现了精神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相吻合。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旨在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学会尊重生命和热爱生命,珍惜自己,关怀他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且适应了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进行生命教育,对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开展生命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符合社会现实需求。随着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更为多样,学习视野更为开阔;然而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一些消极信息对于正处于成长中的、辨别力较低的大学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例如由于受到某些暴力影片的影响,部分大学生遇到挫折时,选择采取极端手段去解决问题,以致于出现投毒、自杀等事件,这是与我国的教育方针相违背的。因此,培养大学生认识生命、关注生命、热爱生命的意识,是大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的基础。在高校开展生命教育,使大学生在面对困难挫折和思潮冲击时能够坚持自我、珍惜生命,是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现状和社会进步的科学举措。

其次,开展生命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塑造个体健全的人格,使教育对象形成崇高丰富的精神世界,健康良好的心理品格。青年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是能够形成完整人格的,而生命教育,在这一形成过程中可以发挥巨大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必须要通过个体生命来体现的。思想政治教育塑造个体的过程中,往往强调外在规范性。而生命教育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贴近大学生,它通过与大学生心灵对话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之中让学生感受生命的意义,让大学生逐步树立“尊重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的正确意识。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结合生命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也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

再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生命教育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建立在生命教育价值基础之上。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但是,无论是个人价值,还是社会价值,都需要个体生命作为基础。生命价值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使人们关爱生命,同时还要让他们理解生命的意义。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生命教育的主要途径。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的主阵地,其目标与生命教育存在一致性;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作为必修课,其独有的校园环境优势和完善的课程体系优势,是在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最佳选择。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生命教育统一于大学生个体成长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追求目标的育心、育德、育人的心理过程,其本质上是一种人文关怀,体现着深刻的人文精神。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起点,以提升生命质量与意义为宗旨的新型教育。它使大学生正确地认识人的生命价值,理解生存和生活的真谛,从而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二者统一于大学生个体成长过程中。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开展生命教育的措施

我国生命教育起步较晚,发展严重滞后于我国社会的实际需要。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与栋梁,因此,依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进一步提高高校生命教育的教育水平刻不容缓。

首先,要建立开展生命教育的长效机制。许多高校都有开设生命教育的相关课程,然而,大多高校往往仅在新生入学之际,针对新生进行短时间的生命教育,之后便很少涉及生命教育了。这种一劳永逸的方式显然无法满足现实的实际需要。因此,当前高校必须建立开展生命教育的长效机制,以满足现实客观需要。一方面,逐步将生命教育纳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依托体系较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科学地导人生命教育相关内容;另一方面,开展相关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的生命情怀,帮助教师树立生命教育价值取向。从体系和人员方面双管齐下,逐步建立起开展生命教育的长效机制,从而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品格。

篇10

关键词:地方高等院校;生命教育;理论与实证研究

近几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不断增加,其上升趋势令人担忧。据南京危机干预中心对部分高校的调查,大学生自杀率约为20/10万,比全国自杀率高出一倍。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伤人、虐待动物等事件经常见诸于媒体。如马加爵残忍杀害四位同窗、名牌大学优秀博士生跳楼自杀、北大学子虐猫等,说明了部分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生命行为失范。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大以及空难、水灾、地震、海啸、恐怖事件的频繁出现,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的不健康行为取向亦日益增多,如自杀、他杀、残害动物、校园暴力、颓废、消极等,因此应广泛开展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而作为培养高学历人才摇篮的高校更应担负起“生命关怀”的重任。为此,我们大量查阅资料并在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全面了解江西地方高等院校大学生所体验到的生命观及其现状,掌握其生命价值状况的第一手资料,根据调查结果为江西地方高等院校生命教育的实施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

一、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

生命教育起源于法国生物学家Elie Metchnikoff于1903年提倡的“Thanatology”(死亡学)的概念。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怀特首次提出了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的思想。1979年,澳大利亚Ted Noffs Foundation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ational center,LEC)”,这是全世界最早的生命教育机构,该中心现已发展为一个国际性机构,成为联合国“非政府组织”(NEO)中的一员,致力于“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的防治。

对于生命教育的内涵,目前学界有多种观点。钱巨波认为生命教育就是确认生命的整体性和人发展的主体作用。刘济良等认为生命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许世平认为生命教育就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凸现生命价值。程红艳提出生命教育的内涵是引导生命走向更加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学者赵环认为生命教育是促进学生价值观、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全面均衡发展的教育。高锦泉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应从生命本体尊严和生命实践价值两方面来定位。王北生等认为,生命教育就是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培养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掌握创造智慧的人的一种教育活动。何源等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是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和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郭成等认为生命教育是寻求以人的生命为本体基础,以尊重人生命的尊严和价值为前提,以人的生命的整体性、和谐性为目的的教育。辜阳波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应该包括认识生命、认识死亡和尊重生命。张国民等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包括方向性、过程性和目的性。

综合以上专家和学者理论研究的成果,我们可知,目前对生命教育的内涵有几种代表性观点:其一,从生命实践的角度,强调生命教育的生活化。其二,从理性化的立场出发,强调生命教育的终极关怀。其三,从生命存在出发,强调生命教育的本体价值。因此,我们认为生命教育的内涵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去把握:一是珍惜生命;二是理解生命;三是理性对待死亡;四是生命多维教育。

二、生命教育的的理论分析

(一)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

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对于人、对于生命与死亡的诠释为生命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哲学依据。总结大家的观点,我们认为生命哲学、人生哲学和死亡哲学构成了生命教育理论的理论基础。但是,从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来看,将生命现象的研究仅仅建立在哲学的基础上还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对生命进行具体而现实的认识。也就是说,我们只有在具体的社会条件下,才能理解生命的存在状况与表现形态。所以,只有将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建立在更为宽广的社会学、文化学与哲学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推进生命教育的理论建设。

(二)生命教育的基本原理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就是使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这是一种对人生最高意义的关怀。人本主义教育主张人性化。终极关怀教育要求确立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主体性教育,体现人文关怀,树立具有生态意义的“生命”教育观,努力抑制学生个性消极因素的滋长,引导学生成为能创造性地适应不断创新和变化的世界的活生生的个人。目前,大家普遍认同的观点是:生命教育就是以生活教育的基本原理、人本主义理论的心理学原理、终极关怀教育的基本原理以及个性发展理论的基本原理为基础的。

(三)生命教育的分析框架

从生命教育的分析框架来看,生命与教育的关系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维度。但这种框架对推进生命教育的实践还相差甚远。从人的生命特征而言,生物性是其基本特征,社会性是其根本特征,文化性是其本质特征。研究和理解人的生命,需要以这些特征为前提,这一点在分析教育与生命的关系中显得尤其重要。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生命教育的分析框架必须扩展,必须向学生生命存在的整个空间开放,而不能仅仅着眼于学校。

(四)生命教育的研究诉求

有关生命教育的研究诉求目前主要趋向于人文关怀与诉求。教育的目的是要促进人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但过高估计生命教育对人生发展的意义,容易走向教育万能论的歧途。因此,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对生命教育的价值定位,只有恰当地放到具体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条件下,结合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特点,在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中,通过分析当前文化发展的趋势及其存在的价值问题,结合学生个体的生活成长史,才能获得可能比较恰当的生命教育的价值定位与诉求。

(五)生命教育的基本原则

关于生命教育的基本原则目前学者们大致有横向和纵向两种看法。横向的原则包括:生存价值与生活意义相统一的原则、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相平衡的原则和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而纵向的原则包括全民受众的原则、螺旋式推进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以及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原则。另外燕国材从方法论方面把生命教育的原则分为主体性原则、和谐性原则、存在性原则、民主性原则、自由性原则以及成功性原则。可以肯定的是,无论采取什么原则,我们的目的都是达到生命教育的和谐统一和终极关怀。

(六)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

对于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学者们作出了不同的回答。概括来说,大家认为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主要有:强调生命本体存在价值、强调对生命神圣性、注重生命家园建构和注重生命审美境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者们阐述生命教育基本理念的角度主要有两个:一是现实的角度,强调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必须从现实问题出发。二是理性的思辨,阐述了生命教育的意义。毋庸置疑,从现实和理性思辨的角度来阐述生命教育,不仅能够使全社会意识到生命教育的紧迫性,又进一步论证了实施生命教育的可能性。

(七)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点

对于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学者们的看法大致相同,终结起来主要有:生命价值教育、生命意识教育、生活挫折教育、生存意识教育、人际交往教育、生命安全教育、人生观教育、生命关怀教育、苦难死亡教育、生命历程教育、生命审美教育和生命信仰教育等。这些内容决定了生命教育具有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育内容的广博性和教育方式的灵活性等特点。

(八)生命教育的目标

关于生命教育目标,众说纷纭。有的学者认为,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人生的价值、目的和意义,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也有的学者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场所的角度,提出生命教育目标。还有的学者从预防学生自杀、揭示教育真谛角度出发,提出生命教育是预防大学生自杀的一种有效手段,认为教育的真谛就是“一提四发”,一提就是提升人的地位,四发就是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发挥人的力量。而大部分学者认为生命教育的目标应着眼于全体学生整个的身心和谐发展,启发生命潜能,深化价值反省,整合知情意行,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从以上分析可知,关于生命教育目标的论述主要有认知、情意和实践三个层面,但张旭东认为这些层面表述虽然全面、系统且具有可操作性,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针对性。因此,他认为在确定生命教育目标时,首先,应该针对生命教育出现的背景去思考生命教育的目标;其次,要针对每一个个体的心理机能和行为特点确定生命教育的目标;第三,应该针对每一年龄阶段青少年的实际,考虑要确定的生命教育目标实施后的效果。我们也同意这种观点,认为只有从这三点出发,所确定的生命教育目标才会起到导向、监督、调节的作用。

三、地方高等院校生命教育实施途径的实证研究

(一)对象和方法

本次生命教育实施调查主要以上饶某地方高校选修课的2个班共160名学生为实施对象,其中包括该校13个系的2-4年级本专科学生。一共发放了160份问卷,回收142份,有效率达到88.7%,其中男生62份,占42.9%,女生98份,占57.1%;文科专业103份,占64.4%,理工科专业57份,占35.6%。调查对象具有不同的性别结构和专业结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比性。其中一个班(80名学生)不进行生命教育,作为对照组;另一个班(80名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组,生命教育的途径主要采用为期3个月的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和环境教育等生命专题化教育形式,每周一次。3个月后对两个班的学生采用了相同问卷的调查。调查问卷所包含的问题基本上是大学生常见的与生命有关的问题,如对自杀的态度,对人生的规划,能不能做到热爱、珍惜生命等,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现状。

(二)统计方法

运用SPSS13.5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P

(三)结果

1.生命教育对地方高等院校大学生生命存在意识的影响

从图1可知,对照组学生虽然也关心国家发展、祖国强大、高校改革和国际关系等问题,但更强调自我的发展,而且进入大学后,由于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对前途感到很迷茫,对目前生活状态十分不满意。而教育组经过生命教育之后,过分强调自我发展的学生人数减少,更表现出对社会和国家的热切关注,并对生活充满热爱,对自己满意,对前途充满信心。

2.生命教育对地方高等院校大学生生命价值取向和挫折意识的影响

从图2可知,对照组学生的价值取向是多元化的,金钱主义、拜金主义思想并没有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造成太大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希望生活过得舒服,想轰轰烈烈干出一番事业,可又害怕失败,遇到挫折时大多数学生感到害怕,认为自己无用,甚至还有些同学想结束生命。而教育组经过生命教育之后,大多数学生依然希望生活过得舒服,想轰轰烈烈干出一番事业,但认为人生的价值主要还是取决于对社会作出贡献的多少,并且遇到挫折时,大多数学生能够以良好的心态去积极面对,认为死亡不是解决一切痛苦的办法。

3.生命教育对地方高等院校大学生心理承受力和心理困惑的影响

从表1可知,对照组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有待加强。同时,他们又不得不同时面对生活的各种困扰,经常自己的前途感到困惑或担忧。而教育组经过生命教育之后,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改善,对自己的前途的困惑感下降。

四、讨论

(一)地方高等院校应把生命教育与德育工作有机结合

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二者本质内容与目标是一致的。但二者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各有其教育的内容与特点,是不可相互替代的。生命教育更注重情感教育与实际体验,使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出人文关怀的光辉。因此,在地方高等院校德育工作中,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强化教育意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地方高等院校大学生健康、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同时加强人文精神教育,培养高尚的人文精神;最后要使生命教育渗透到地方高等院校学生管理中,构建充满生命关怀精神的学生管理新机制,营造以生命关怀为价值取向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消除网络消极信息对大学生的生命意识的弱化,创建地方高等院校大学生生命精神家园。由于生命教育的实践性很强,地方高等院校在注重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把生命教育从课堂延伸到社会中,注重生活体验和重视全体参与。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掌握生命知识,形成正确的生命意识,进一步提高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

(二)地方高等院校应构建符合自身特色的生命教育模式

根据我们的调查和实证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知道,生命教育对于地方高等院校大学生生命意识的重构显得十分必要。综合各方面的资料,我们认为,构建地方高等院校生命教育模式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在各学科教学和实践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因材施教,校本化地落实生命教育;二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增强生命实践体验;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生命教育师资队伍;四要完善学校心理辅导体系,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五积极开展生命教育理论研究;六学校、家庭与全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关注大学生生命教育。

(三)地方高等院校应建立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库

实施生命教育,还必须建立地方高等院校生命教育资源库。笔者认为,生命教育资源库存在于课程与学科教学中、实践活动中以及社会环境中。只有这三大生命教育资源库有机和谐地利用起来,地方高等院校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才能卓有成效。

(四)地方高等院校应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警体系和干预机制

为了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加强自我保护和自我救助能力,建立地方高等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警体系和干预机制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要建立地方高等院校危机预警网络:班级配备心理委员院系组成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队伍地方高等院校成立心理咨询中心。二建立地方高等院校危机干预体系。经常或定期在全校范围内举行危机干预方面的专题知识讲座。通过建立完备的校园危机干预体系,有效地防止和杜绝校园自杀和伤害危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高锦泉.大学生生命教育初探[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8-11.

[2]郑晓江.论现代人之自杀问题及其对策[J].南昌大学学报,2001, (4)25- 27.

[3]何源,徐济达.大学生生命教育及实施途径[J].中国学校卫生,2005,(12)1037-1038.

[4]钱巨波.生命教育论纲[J].江苏教育研究,1999,18.

[5]刘济良,李晗.论香港的生命教育[J].江西教育科研,2000,12.

[6]许世平.生命教育及层次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2,(8)5.

[7]程红艳.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8)17.

[8]赵环.让生死不再“两茫茫”[J].思想•理论•教育,2003,1.

[9]王北生,赵云红.从焦虑视角探寻与解读生命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 2004,(2)16-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