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红利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6: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互联网时代的红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互联网时代的红利

篇1

林林种种的同类的宣传用语不断被使用,被用在微博的红遍大江南北,被用在微信的一炮走红,被用在门户网站新闻客户端的吸粉大战描述报道之中。

如果你是一个投资人,在听取充满激情的创业者规划其产品的未来的时候,往往有这样的表述:中国网民XXX,移动互联网网民XXX,我们的用户如果是1%的市场份额……

这样的表述或许可以被理解为创业者比较有激情的特质,而在当下,中国互联网发展到今天的当下,这种新兴产业发展带来的先发优势,流量红利已经接近穷尽的今天,回望那些依然在创业路上,或者在互联网生活圈中低头苦干的创业者们,正确认知当下互联网流量红利即将耗尽的现实,或许能够为你指明一条更加光明的前路。

流量红利的由来与消逝

互联网产业发展,特别是后续的移动互联网产业的迅猛发展,在一片空白的领域里,新的产品和服务的出现,会享受到无尽的先发优势,第一批吃螃蟹的创业者享受着这种红利。

1.0时代的互联网,流量=新用户数,一个新兴的应用基本上可以吸纳这个产业的所有量的新用户数,并且不断滚雪球一样的增加,直到所有的新用户成为你的用户,流量达到了顶峰。

2.0时代的互联网,流量=时间,当更多的产品和应用占据到用户的终端之上,市场基础服务类的应用已经形成垂直垄断局面的时候,互联网的流量已经无法实现增量,因为此时的流量=时间,而时间有限,流量就自然有限。

就如当几乎所有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智能手机用户)几乎都使用上了微信、微博、淘宝、视频客户端、百度客户端、各类门户新闻客户端、游戏客户端……等各种类型的基础服务应用后,其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应用将共享整个移动互联网用户数,或者几乎共享了整个网路用户数。

而此时主流的基础服务应用对于用户时间的占有机会可以贯穿这个用户每日24小时的几乎所有时间,所有的碎片时间和完整时间,整个互联网的流量几乎集中于这处于第一阵营的主流基础服务应用,而鲜有流量的空间留给任何新生的应用。

虽然带宽和用户手机的存储空间以及下载速度和意愿等都无任何约束或者局限,但是由于用户时间有限,并且先发第一阵营的应用的主流基础服务应用已经斩绝了几乎用户技术所有的时间,则此时的流量=时间,时间有限,意味着流量的有限,增量的空间几乎不存在。

走出流量无限的误区

创业者经常会对投资者讲的一句话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8亿,8亿用户都是我的产品的用户受众,只要拥有这个用户群体的哪怕…就…

不能说这种规划不正确,如果是处在产业发展的萌生期,无论用户总数多少,只要你的产品和服务是用户的刚需,足够优秀,就一定可以拥有整个产业的用户数,然而此时,第一阵营的应用几乎已经吸聚了移动互联网用户数的9成(诸如微信的6亿用户、微博的5亿用户……),而这些应用又几乎占据了用户的9成可支配时间。

如此看来,之前移动互联网创业者的话应该如是说,努力争取将我的产品使用挤进9成用户的9成可支配时间内,同时尽可能将我的产品打造成为另外1成用户的必选产品……

互联网整体用户规模庞大,但是在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迅速布局完成的互联网巨头和大鳄已经拥有了互联网流量的几乎全部,亦占据了互联网用户可支配使用时间的9成,互联网流量的红利无限说已经被打破,并且流量的红利也已经耗尽。

面对如此的格局,后发的互联网创业者,能够直接享受互联网用户群体巨大流量红利的红利已经不存在,如果你是提供一款供大众用户所使用的产品,面临向大众群体推广你的服务,独立开发应用和产品或许可行,但是能够享受到的互联网流量红利机会为零,如果能够寄居于第一阵营的互联网巨头企业和平台之上,分享互联网巨头的流量红利,而不是整个互联网行业的红利或许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如果你提供的一款面向特定用户群体的窄众服务,或许流量红利对你来说并不具有吸引力,做好产品,在浩瀚的用户群体中借助一切可以借助的力量和平台找到他们就是你唯一的目标。

曾经,互联网作为新兴行业,高速发展的初期亦诞生了诸多的流量红利,这种流量红利随着互联网产业布局的迅速完成,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服务提供者第一阵营的形成而消失殆尽,后发选择进入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行业的后来者再试图去占据这种红利的成果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

抓住二次流量红利的机会

虽然整个互联网行业的流量红利已经殆尽,而主流互联网企业和开放平台又会在互联网产业内创造出一个小的企业流量红利机会,诸如加入微信的开放平台运营公众号,加入微博的开放平台运营微博营销,加入淘宝的开放平台做淘宝客都是二次利用流量红利的好机会。

然而,与互联网行业流量红利瞬间消失殆尽一样,互联网企业平台流量红利也会迅速被拥有敏锐嗅觉的创业者发现并享受,诸如微博时代的大V账号在短暂时间赚的盆满钵满,先期的淘宝店家赚到了真金白银一样,然而后续的跟进者却无法分得一杯羹。

互联网当下,产业的迅猛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诸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无数的发展机会在我们眼前飘过,我们可以错过一轮又一轮,然而后续的机会接踵而来,这就是一个大转折时代,大变革时代的基本特征。

然而每次机会我们抓住容易,能够踏上正确的节奏,并且能够享受机会红利的人并不多,并且这些机会就如迅猛发展互联网浪潮一样,一浪高过一浪,一次机会稍纵即逝,错过了最佳时机就意味着错过了发展的机会。

篇2

传统的商业,基于信息不对称,基于生产者霸权,消费者从来处于弱势地位,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打破了信息的壁垒,让用户获得了话语权,所以,才有可能迎来商业民主化,货币才真正成为消费者的选票。

基于以上,今年的互联网创业中真正受到专业投资人青睐的,横向来说,是女性、儿童、旅游几个方向。具体来说,有三大领域。

第一块,消费服务领域的去中介化和去机构化

去中心化是移动互联网兴起以后的一个大机会,这方面其实已经很热,比如大家熟悉的E代驾、房产销冠,美美豆等都可以归入,还有很多这样的领域,包括家政保姆这样的碎片化市场,让专业服务人员直接面向消费者。

另一方面,中介当然不会消失,比如银行,比如房产中介等,这些交易过程化,需要机构进行背书的领域,很难在短期内消失。但是大量中介,其实是基于信息不对称而存在的。

例如像4S这样的形态,肯定会很快发生变化,它本身的模式就是基于信息不对称,以后的4S会分化成汽车销售,和专业的车后服务,不需要一个品牌一个店,低端成本、固定资产投入都不能支撑这个模式长期存在,现状是4s店只能越开越远,到郊区。

第二块,垂直消费领域的社会化电商、社区化、社会化

据研究把近十年的创业机会,分成三个阶段:

1.广告红利时代,会传播,懂广告基本能赚钱。

2.流量红利时代,电商是典型,现在的互联网巨头,基本上都是基于PC时代的流量红利形成的利益格局。

3.社交红利时代,现在我们在谈电子商务,就必须更多地着眼于社会化电商,而不是卖货的电商。

早在web2.0时代,即2005-2007年左右,很多人就在谈社会化电商,但只有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会化电商才大行其道,典型的如蘑菇街、美丽说,包括很多垂直细分领域都有很大的机会。这方面的项目我们非常关注,比如爱图购、口袋育儿,是我们去年投的,今年我们正在看美妆等领域。

第三块,碎片化市场中的O2O服务中的信息结构化和服务标准化

这个领域更炙手可热,但O2O这个事情本身很难,O2O现在也变成了一个大的套子,什么都往里面装,但很多领域的O2O其实没有解决一个信息化的基本问题。如果底层的信息没有结构化,来谈O2O就比较空洞。

比如大家都盯着餐饮行业,或者家装、家政、车后服务等行业,但这些行业,恰恰是信息化很弱的领域,这部分工作没完成,交易就很难展开,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就没有办法发挥。

比如,“饿了么”之所以这么被追捧,一方面是它的市场占有率,同时也和它的nopos系统有很大的关系。格瓦拉为什么在影院系统能搞票务,也是基于影院系统本身有统一的管理系统。

篇3

在全国掀起的互联网+风潮中,与电信运营商和传统设备厂商略有不同,视用户体验为圭臬的互联网企业距离互联网+红利更加贴近,借助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它们迅速成长为时代的巨人。

瞬息万变的技术创新和无所不至的创新创意,让移动互联网产业高地不断“城头变幻大王旗”。企业能力与商业创新竞争,对互联网企业更血腥、更直接。与上届榜单相比,本届50佳榜单中有超过12家企业新上榜,也就同样意味着有12家企业掉出榜单。一大波新势力正在迅速成长壮大,不断挑战传统大佬的江湖地位,改变互联网的格局。

残酷的红海:模仿失灵

由于移动互联网的特性,线上线下正在加速融合。互联网的魔力也在不断展现,互联网不再被赋予颠覆一切的攻击性,它开始流露出“渠道”的真实面目,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传统企业是令人尊敬的,互联网只是一个让传统企业更加美好的工具。不论这种渠道是基于信息传播、互动营销还是集客服务,这个角色都显得愈加温和而友好。这也是总理提出互联网+计划的要义。

众所周知,中国互联网在过去几十年走了一条C2C(Copy to China)的路,几乎所有知名互联网应用都可以在美国找到它的影子,在“微创新”的外衣下,没人觉得这有什么不好。但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与中国本地特色结合一切似乎正在转变。

毫无疑问,互联网是当下最热门最具投资价值的行业。资本的追逐给创业者提供了获取社会地位以及个人财富的肥沃土壤。同样这里的竞争也愈发激烈,在各个领域都聚集着大量的创业者,单纯的模仿美国的模式而忽略了与本地特色的结合,已经鲜有成功的案例。

资本在对创新者示好的同时也不断展露其逐利的本性,在资本对峙1年之后,滴滴和快的步入了婚姻的殿堂,而竞争超过十年的58同城与赶集网最终也在资本的力量下走到了一起。众多的行业寡头正在形成,他们正从一个个创业者变成行业的巨头,而巨头之下,寸草难生。

幸福的蓝海:创新升值

移动互联网在给创业者提供了低门槛的同时,也在迅速的检验着创业者业务。有些业务很快就进入发展的瓶颈期,亟须创新突破;有些业务生命周期很短,如昙花一般短期迅速爆炸式发展又迅速归于平静;有些极具特色的业务则获得野蛮的增长。

近期,母婴跨境电商蜜芽完成1.5亿美元的D轮融资,又一只“独角兽”横空出世。虽然三巨头BAT凭借过往积累的庞大资源优势以及资本手段构筑的壁垒愈发坚固, 但在移动互联网任何一个垂直细分市场都可以诞生巨人。无疑,受到政府支持的“互联网+”计划为创业者提供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篇4

马云们还没有成为网红布道者之前的那些年,中国互联网仍旧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好像多年的沉寂只为拥有绝对话语权的人的仰天一吼:未来已来。

于是,新时代下,中国商业开始有了图腾。一时间,各种颠覆、创新、迭代、链接……破茧而出,地球开始加速转动。

这是一个预示,代表着一个全新的话语权时代来临。

不得不说,中国互联网行业是一个最热衷于炒热概念并且在社会层面普及概念的行业。回顾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历史,一个个新奇的带着浓厚互联网色彩的概念的兴起,背后是大量为人称道的策划和风云人物。而伴随着这个过程的是互联网行业的高歌猛进和对各个行I的渗透。

有人说,互联时代,品牌虽然是必要的,但是概念才是关键。马云、李彦宏、董明珠们为了占领市场绝对话语权,不惜唇枪舌剑,互相开炮。其目的,仍然是依托自身行业的属性,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博得一席之地。

什么是概念?通常的理解是,为了超越产品和企业,为行业描述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或者定义一个新的市场现象,容易成为行业标准,在行业发展历史中成为独立的名词存在,而在这个名词之下的代表性产品和企业,就是自己这家公司和产品。

一如当年小米横空出世时,把性价比做成了一个概念。在小米之前,国内还没有将性价比这个概念做起来的手机企业和品牌。在小米之后,性价比成为国内手机市场上一项非常重要的衡量标准,并因此崛起了一批譬如小辣椒之类的手机生产商,红极一时。但是由于小米首先形成概念,并且维持得很好,所以这些依附于性价比概念之下的品牌打造者,便很难超越小米,只能成为小米发展道路上的垫脚石。

谁在制造伪概念

“互联网思维”无疑是近两年最火热的词语之一,据说在互联网行业发展成熟的美国竟没有与这个词语对应的单词可做翻译,但是这并不妨碍这个词语从江湖飞上了庙堂。而小米的“粉丝经济”和罗振宇的“社群经济”也当仁不让,在粉丝的热捧和媒体的关注中越飞越高,成为了回顾这两年的互联网发展历程不能绕过的词语。还有“互联网金融”,据说这个词在美国也没有对应的词语表述。

互联网的新概念之多,让传统行业的企业家感到恐慌和难以接受。比如联想集团的杨元庆就直截了当地表示:“不要认为互联网能够包治百病。”这句话蕴藏着传统行业企业家对于互联网行业复杂的情绪和看法。

但另一方面,为什么互联网行业会制造出这么多的新概念?互联网行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一方面需要在市场当中拓荒大力争取市场发展红利,同时也需要在社会层面争取话语权和教育消费者。归根结底,互联网行业从业人员的成长历程和背景与传统行业企业家迥然不同。

新一批做互联网生意的企业家,在社会当中缺乏话语权、缺乏很多资源的情况下,要快速地教育消费者缩短市场开拓过程,通过制造概念制造话题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手段。于是我们看到了马云连续办了多次西湖论剑活动,将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武侠小说作家和互联网创业者请到了一起。这能够通过媒体的传播让人们对互联网感兴趣,无形中促进了互联网的普及。

虽然现在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能缺少的工具和元素,但是制造概念仍然是让人们了解新事物的不二法门。并且互联网从业人员能够通过这些概念在与传统行业的博弈中取得话语权,从而在市场渗透中占得先机。

另一方面,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机遇就是人口红利,80后和90后的成长和消费能力的成熟给互联网行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红利。互联网企业家面临着巨大的市场拓荒空间,这批消费者的自我意识成熟和需求,使得制造话题和概念变成了一个重要的市场手段。他们天生对具有个性元素的新奇事物感兴趣,而新概念的形成能够让他们获得个性化表达需求的满足。

同时,不可忽视的是,互联网成名的企业家和创业者和传统行业企业家的教育背景和生活背景的不同。不管是上世纪初成名的互联网企业家还是90后创业者,都属于相对特立独行的一群人,和旧体制的关联不大,并且很多具有海外留学背景。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受到的思想约束比较小。而中国很多行业由于业态成熟度不高,更使得互联网有着作为工具的用武之地。互联网作为前缀加上一个传统行业名字,看起来就像是一种新的行业。比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教育等。

互联网公司所具有的赢家通吃特点使得传统公司难有施展机会。国内大多数互联网子领域的入口早已被巨头占据,即便某些新兴领域巨头还未涉足,而一旦这个新领域经过开拓者耕耘后变得有利可图,这些巨头马上就会蜂拥而入,基本都是通过烧钱来拼死竞争对手。

如今,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传统公司若转型互联网公司,不耗费巨量现金烧钱去做网络推广就无法获得流量,想获得流量就必须牺牲业绩。不触网是穷途末路,触网也是前途未卜。

正如投资大师索罗斯所说:“获得财富,做法就是认清其假象,投入其中,然后在假象被公众认识之前退出游戏。”

篇5

七八年前,母婴产业野蛮生长,线下连锁品牌发力扩张,大多数区域连锁品牌及全国连锁品牌在这场红利中攫取超额利润。但正如营销者言,好赚钱的时候如果不想到未来,必然危机重重。确实,线下母婴连锁只重扩张、招人、培训、销售,只想赶快赚钱,落袋为安,重视未来竞争的少之又少。

狼来了:奶酪被电商剥削

这么好的市场,如此大的利润,互联网来了。区域发展十年,线下终端布局和品牌形象经基本稳定,传统模式很难进入区域市场了,但互联网不一样,互联网摧枯拉朽,电商平台背后资本雄厚,拿几只热产品竞争线下,先不赚钱,先教育消费者再说。

第一年第二年,区域连锁觉得没感觉,我们还有增长,互联网不过如此;第三年,怎么新会员增长趋缓,老会员也在减少,销量不增反降,慌了。

慌不择路:我们O2O应对

慌了,因为从没想过系统应对,感觉真的像马云所言:“这是一个摧毁你却与你无关的时代,这是一个跨界打击你,你却无力反击的时代;这是一个你醒来太慢,干脆就不用醒来的时代;这是一个不是对手比你强,而是你根本连对手是谁都不知道的时代。”于是,慌不择路,既然互联网这么强,用户们都涌向互联网,那么我们也搞搞区域O2O,配送到家。这真是“红利时候赚钱快,危机来临瞎折腾”,人家用超低价热产品和你竞争,你说我也可以网上下单配送到家,连用户的痛点都没找对。任何平台类,价格竞争都是第一刚需,而你线下连锁,也必须先解决这个刚需,然后辅之于体验、服务和快速配送等等才有用。

互联网抱团取暖的启示

传统商业从业者,从来都是各顾各,只关心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能赚钱则落袋为安,竞争加剧则呼天抢地,等死倒闭。有多少传统商业商家眼界开阔,摒弃门户之见,用格局思维来应对竞争对手的?你一区域连锁的资源能和财团撑腰的电商抗衡?岂不是蚂蚁撼大象?

看看互联网在干什么,滴滴和快的合并,美团和大众合并,58和赶集合并,世纪佳缘和百合合并,携程和去哪儿合并......这些都是互联网各品类的巨头,一样要抱团求发展!传统商业在干什么?大多是坐在门店望着熙熙攘攘的大街发蒙:怎么他们不进店呢?

线下母婴连锁的唯一出路

笔者不客气的说:这三四年,是传统母婴连锁的不作为导致母婴电商平台的风起云涌,未来某些母婴电商巨头一样会合并,那时候就是收官之战。故再有三四年,传统母婴连锁危机更甚。

而每个省的母婴连锁行业据说有协会,那么请问这些协会在干嘛呢?赶快抱团,系统规划,研究电商平台针对线下商家竞争的几大热产品(如果能加上对手的畅销利润产品更好),其实就5-10个品牌,然后反推回来,进行大数据分析和抱团综合计划,对几个热产品进行统采,如果能做到全国几百个线下母婴连锁品牌(多数情况下,1个地区市连锁品牌有15家左右的门店)抱团,直接用价格+体验+服务+快配送反攻电商,看看谁撑得住三年。如果三年前就这样做,母婴电商平台没有生长的土壤,如果还不走这步棋,未来三四年区域连锁更苦不堪言。

篇6

也就在这一年,对电脑一窍不通的马云偶然去美国,首次接触到互联网,从此成为中国互联网第一人。

在短短20年里,中国超越美国,成了互联网的领军者。

中国的互联网为何领先美国

2016年6月2日,被称作“互联网女王”的玛丽・米克尔在美国Code大会上的《2016年互联网趋势报告》中指出,1985年全球三分之二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幅源自北美、欧洲、日本,而2015年全球三分之二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幅源自中国及亚洲的新兴市场。中国互联网用户总数达6.88亿人,同比增长6%。中国在按需交通服务领域已经成为全球领导者,在全球市场份额中占比70%;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花费的时间中七成都与BAT有关。未来,中国推进互联网的发展动力将主要来自于广告、商务、旅游和金融服务四大领域,在上述领域中中国的发展趋势要好于美国。

中国为什么能超越互联网的发起国美国而成为互联网领头羊呢?有相关解释认为,首先是人口红利,因为中国人口基数大,是世界上使用互联网人数最多的国家。其次是技术创新应用层面存在的“后发优势”。譬如,中国的移动支付发展最迅速的是、陕西、宁夏、内蒙古,而不是北上广深,因为以前那里的ATM机少、银行网点少、刷卡交易也少,移动支付发展自然相对较快。

我们且不去评判这个理由的正确与否,先来看看另外一组数据:

2015年6月,中国科学院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15:工业现代化研究》中的一个结论是,中国工业落后德国100年,中国和德日的技术差距为半个世纪,美国高端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大约是中国的23倍。

在路由器领域,美国的思科公司一直位列世界首位。互联网使用的网络通讯协议IPv4几乎完全由美国主导,IPv6也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美国手中,包括防火墙等,美国都处于领先地位。

美国等先进的西方国家率先使用互联网,掌控着互联网的核心技术,中国为什么反会超前?原因在于西方国家政界和经济界对互联W价值的判断,即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而不是产出。互联网的作用是基于连接的物联,而不是生产出新的产品和价值。

互联网的连接功能产生价值

希财资讯将互联网的三个属性做了深入的分析:

互联网最基本、最根本的功能和价值是连接――点对点、端对端的连接。互联网可以连接一切,因连接而成网。以中国互联网支柱企业为例,百度连接人与信息,阿里巴巴连接人与商品,腾讯连接人与人,融360连接人与资金。互联网连接一切,又把所连接的一切变成新的连接节点,从而有了无限连接的可能。正是这种连接使互联网具备了三个基本能力:腾讯代表的关系能力、百度代表的平台能力,阿里巴巴代表的市场能力。

一切互联网的性质、活动和功能都是基于两点之间连接形成的关系属性。关系属性以节点为载体,是一种节点与节点之间的互联互通,即点对点的连接关系。

随着关系数量和维度的增加,关系演变成了特定的关系组合,形成新的组织结构,并发挥着特定的功能。这些发挥特定功能的关系便形成平台,从而可以承载特定的功能。

当平台累积的功能足够多时,便产生了功能之间相互沟通的需求,于是产生了交易产品、服务与信息的需求。同时,平台市场化是将产品、服务和信息变成可交易的市场,让平台创造更深层次的功能与价值。当功能累积到一定程度时,新的生态圈便涌现出新的功能及市场属性。一旦平台可以进行交易,平台的交易关系就变成了市场。

互联网优化行业价值的作用更加明显

有人列出了受到互联网冲击的行业,包括零售业、批发业、广告业、新闻业、通信业、物流业、金融业、保险业、教育行业、电视节目行业、出版业。结论是垄断行业将首先受到互联网的冲击而发生演变。

互联网是如何影响这些行业的呢?比如零售业,首先会出现线下与线上的结合,价格同步。其次,强调功能性的同质化产品将越来越没有竞争力,而那些拥有一流用户体验的产品会脱颖而出。再次是配合互联网大数据,实施个性化整合推送。

再如制造业,互联网会瓦解“生产商决定生产何种商品”那种生产者与消费者角色割裂的状态。未来将会由顾客全程参与到生产环节当中,由用户共同决策制造他们想要的产品。制造业将如何演变?首先,大规模生产时代将宣告终结。其次,进入新部落时代,生产以个性化、定制化为前提,人人都是决策者,人人都是设计师。

我们可以从这篇分析材料中出结论,互联网的作用在于促进信息透明、大数据整合、打通物联通道,以及对行业进行优化。

没有传统行业,只有传统行业思维

人们曾普遍认为,科学的价值在于改变生活,因此,科学也意味着对传统的修正。然而,随着生物学观念的深入,人类学家开始把对物种习性的尊重引入到对人类传统的尊重,使科学与传统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注意到,科学应该帮助我们正确地理解传统,而不是肆意地破坏传统。

科学和技术有一个区别:科学是不保密的,保密的都是技术。各国先进的科学研究成果都抢先公开,新技术却绝对保密。科学没有强烈的沽誉主义色彩和商业性质,不能出卖和转让,而技术则可以。正是这种强烈的商业性质和对新技术绝对保密体制,产生了“科技红利”。

科技红利,顾名思义,就是科技带来的更便捷、更健康、更丰富多彩的生活。科技红利最大的受益者本来是人民群众,但是每项新科技出来以后,红利的最大分享人却是掌握着科技的人,他们为了长时期或是尽可能长时间地占有科技红利,人为地制造传统与现代的概念,影响消费习惯,进而达到左右市场的目的。

以网络电影对所谓传统电影的影响为例,曾几何时,网络视频呼风唤雨,制造了一个又一个令电影业毛骨悚然的新闻事件。一夕之间,似乎电影业的末日到了。可是,电影业运用互联网工具,改变传统运营思路,短短几年时间里便迎来了新的辉煌。2015年,国内电影票房迎来了近10年的最高涨幅,同比上涨49%,达到440亿元。2016年初周星驰的《美人鱼》以34亿元的票房坐上中国电影5年单片票房冠军宝座,一季度国内票房登上了144.66亿元的高峰。这表明,合理地运用互联网工具,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企业价值的核心要素不受互联网影响

2016年12月10日,IDG资本创始人熊晓鸽发表文章,阐述了他对项目好坏的评价标准:

第一,确定企业的天花板情况。是已经达到了行业的天花板,还是新的天花板尚未形成或正在形成。当然,也可能是行业的天花板尚不明确。

第二,分析企业的商业模式。了解企业用什么方式、向谁收费,来赚取商业利润,主要是为了判断该项目是不是一个好生意?这样的生意能够持续多久?如何阻止其他进入者?

第三,判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内容包括:股东结构、领军人物、团队、研发、专业性、业务管理模式、财务策略、发展历史等。特别强调的是团队的专一性和创新能力,以及管理者的经验优势。

第四,辨别企业的护城河。主要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构成抵御竞争者的护城河:回报率、转化成本、排他性、销售服务网络、成本与边际成本、品牌效应等。

篇7

按照中国互联网发展copyfromAmerica路径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看到中美企业C端互联网巨头已经不相上下,而B端互联网公司出现了跨时代的鸿沟。

美国2B互联网公司在营收与估值上,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专门服务B端市场的互联网公司蓬勃发展。而中国却没有一家能够对标的典型2B互联网企业。

B端的赋能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与欧美国家不同,中国的企业,尤其是在制造、物流、消费等领域数字化程度低,处于产业价值链底端,缺乏技术升级的需求,外加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较短,全市场角度缺乏需求。

中国B端互联网业务起步较晚,但目前呈现出井喷态势,主要有两个方向:纯2B模式向下沉——云基础服务和大数据加强自身“大脑”计算功能,2C+2B模式——利用平台优势,在C端已经发展成熟的零售、金融、社交、LBS等领域发展SaaS服务。云基础服务和大数据是最为基础的底层平台,但同时需要长期的投入与规模化和先入为主的模式,同比大约落后美国优秀企业5年时间。而2C+2B模式,消费互联网蓄力B端服务是中国区别于美国的新模式。

中国C端巨头们发力2C+2B模式,一方面建设自身B端服务平台,一方面血拼扫货买买买,抢夺优质B端服务公司筹码。与美国百花齐放的各行业SaaS企业服务不同,国内互联网巨头借助C端积累的大量用户与数据,搭建互联网科技平台,并通过平台提供标准化的基础产品及服务,准确获取中小企业流量。传统C端巨头们无一不是平台型的公司,从腾讯到百度,从阿里巴巴到京东美团,无一不在做两件事:第一,在自身业务层面,以巨大的C端流量吸引、拓展商户或者企业用户,同时集平台之力,对商户进行数字化的教育和技术升级(所谓的商户赋能)。第二,每一个C端巨头都是买买买的高手,血拼抢夺销售、营销、电商、企业服务、人工智能、云平台等几大领域的科技公司。

中国C端互联网巨头各显神通,独领。我们看到有实力,有平台,有用户的互联网巨头们各显神通,在自己深耕赛道里集中火力,形成了各领的B端业务发展模式:

阿里巴巴模式——零售+物流+营销+金融,商户经营的全生命周期服务

腾讯模式——以小程序为核心的B端服务布局

美团模式——围绕餐饮商户的SaaS+供应链布局

篇8

正因如此,在全球电信运营商日子都不好过的今天,国内三大运营商依然能凭借庞大用户规模的红利“吃香喝辣”,尤其是中国移动,其盈利能力更是雄冠全球运营商。

但是,运营商的人口红利即将消耗殆尽。2012年11月,中国移动新增用户仅为380.1万,创下7年新低,预示着国内通信市场呈现出饱和状态,进一步发展用户压力增大。

现在,运营商原始积累起来的老本,不但正被新兴的互联网巨头们快速蚕食,而且人们要求打破垄断的呼声也日渐强烈,使得运营商未来将面临更多政策上的不确定性。

首先,电信运营商面临互联网巨头的巨大冲击,尤其是腾讯与新浪光芒四射,前者凭借QQ与微信几乎垄断了即时通信市场,而后者的微博网罗了大量的用户,沟通便捷。

最关键的是,这些互联网巨头“很慷慨”,它们的这些服务全部免费,可替代不少运营商的收费业务。在移动互联网逐渐普及的今天,人们使用手机的时间越来越长,但打电话、发短信的时长与量次却在快速下降,这就像一把刺刀扎在运营商的胸口上。

其次,电信运营商面临政策上的不确定性。日前,运营商内部传出消息称,预计在2013年年中,中国可能会发一批虚拟运营牌照。获得牌照的企业,可通过互联网或租用运营商网络的方式,经营基本电信业务。

据悉,阿里巴巴、百度、腾讯、新浪、搜狐等国内互联网巨头以及苏宁、国美等家电连锁卖场,将角逐这些牌照。相比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及家电连锁卖场有着灵活的机制,决策更高效。如果虚拟运营商牌照发放,将不可避免会对体态臃肿的电信运营商构成巨大的冲击。

而另一个政策上的不确定性则是,电信运营商还将迎来体制内的敌人——国家级广播电视网络公司如愿获得“准生证”,意味着广电将会参与三网融合的竞争。而且,它还承担着打破固网宽带垄断的责任,将会获得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

篇9

从2010年开始,智慧城市的发展已经走过了六个年头。在4月19日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要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发展电子政务,构建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打通信息壁垒,构建全国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更好地用信息化手段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科学决策。”那么,什么是新型智慧城市呢?到底“新”在哪里?各个城市在互联网环境和新型技术环境下到底向何处去?国脉信息化研究中心董事长杨冰之在第六届中国智慧城市技术与应用产品博览会上谈了自己的看法。

不断变化中的智慧城市建设环境

我国“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国家发改委也提出“要推进城市绿色发展,推进智慧城市发展,开展100个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明确要求为民服务全程全时、城市治理高效有序、数据开放共融共享、经济发展绿色开源、网络空间安全清朗。

杨冰之认为,新型智慧城市是通过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生产生活方式深刻改变,社会运行体系重构之后达到的一种智能、高效、和谐、充满活力的状态。新型智慧城市“新”在何处?“我认为是有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举措。”他指出,智能是其发展基础,需要具备全面的感知、互联互通、业务协同、决策支持;高效是需要城市的各个系统、各个组织高度协同,使每项建设、每个活动都是投入最少,效益最高;和谐是需要人和人、人和自然、团体和团体之间处于互相关心、爱护、帮助的幸福状态;活力是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开拓精神。

由此可看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环境已与2010年时有了巨大的变化,并仍在持续变化。提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过不了互联网关就过不了时代关”。可见,我国城市发展要过时代关,就必须过互联网关,过互联网关就会与新型智慧城市发展紧密联系。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如果没有互联网智慧、互联网模式同样很难过关的。

新型智慧城市绝对不是靠硬件系统或软件系统就能运营好的,而是要靠网络和平台深深嵌入和相互促进发展。所以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需要依靠“互联网+”来过时代关。

杨冰之表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环境持续变化还体现在“三新”与“三大”上。首先,我国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新体系”,整个信息技术的改变正在重新构建社会价值。过去不值钱的东西现在变得值钱,过去值钱的东西慢慢变得不值钱;价值体系、竞争要素的变化,使城市中的服务形式也在发生变化。第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有“新趋势”,正利用创造新的思维,把政府、企业、公众结合成为一个大整体,从生态化视角去审视和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第三,“十三五”期间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面临“新使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政府,但绝对不能单靠政府,要去政府中心,实现开放、共享、共建,激活企业和社会的创造力,形成建设合作大模式。

第一“大”,是大量适应WEB2.0应用习惯的网民。截止2015年底,我国手机网民达6.2亿人,习惯使用移动互联网的方式来传播、享受信息服务。“如果我国新型智慧城市的服务不与移动互联网相关联,那么它的价值就很难进一步发挥。”杨冰之进一步解释道。第二“大”,是大量构建在互联网上的服务需求。包括秒杀、零距离、一站式的服务,这需要在各个服务链上的工作者都有互联网思维。第三“大”,是大量信息资源与服务平台,如BAT、滴滴出行等。

要有新型智慧城市长期发展观

新型智慧城市是一个多方合力的工程,长期发展仍然面临多方挑战。所以,首先要明确发展新型智慧城市不是任何一方唱独角戏,也不能“双人舞”,必须有政府、企业、市民的三个主体充分参与,营造一个三方受益的共赢局面。其次,新型智慧城市要尽快打破政府财政单一投钱、企业只想赚短平快钱,市民不想掏任何钱的格局,形成一个持续运营、多方收益、不断改善的模式。第三,新型智慧城市项目选择不是政府拍脑袋决策、企业满足需求服务、市民袖手旁观的格局,没有市民的广泛参与、形成共治,就难以形成广泛的社会效益。必须要调动广大服务对象的参与和应用,才能有最大的效应。

由此可见,新型智慧城市配套商业模式也必须由三方形成一个稳定、长期、有可预见前景的交易结构,形成多方参与共赢的结果。现有的智慧城市典型商业模式有官办官营(政府独立负责智慧城市的投资、建设、维护和运营)、官办民营(政府负责投资,委托一家或多家运营商建设和运营)、官民合办(政府和运营商共同出资、共同拥有,运营商负责运营)、官管民营(政府指导,运营商负责投资、建设、运营)、民办民营(运营商独立负责智慧城市的投资、建设、维护和运营)、BOT模式(政府牵头,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吸引企业投资建设,投资方在建成后的一段时间内拥有经营权,到期再由政府回收管理经营)、联合建设运营(多家企业联合负责智慧城市的投资、建设、维护和运营)。

如何构建新型智慧城市商业模式

在杨冰之看来,现有智慧城市商业模式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有“穿老鞋走新路”的现象,即用传统的思维建设智慧城市;没有按照市场化操作思路,产品服务和用户实际需求脱节;大多数智慧城市建设的主导者是政府,没有盈利的动力;整个体系还不够开放,市场生态还未建立,比较混乱。

所以,杨冰之表示新型智慧城市商业模式要解决三个关键问题:“是什么”,是指建设模式、运维模式、盈利模式是什么;“谁来做”,主要是指谁主导,即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怎么做”,是要利用互联网思维、阶段性突破、实现持久性努力。

发展新型智慧城市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考虑可持续发展问题,进一步释放数字红利和制度红利。数字红利:新一轮技术变革在创造大量的数字红利,同时也加速淘汰传统的IT结构和运营模式,所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使新型智慧城市价值体系发生变革。制度红利:政府改革和城市管理模式的变化在不断创新服务模式。社会福利: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最终落脚点是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创造更多的社会福利;能够吸引更多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的集聚。笔者认为,新型智慧城市最重要的考核指标是能否吸引和留住年轻人的能力。如果一个城市通过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把大量年轻人留下来,那么这个城市就成功了,因为年轻人是城市的未来。

有了可持续的发展观后,下一步是探索配套的新型智慧城市商业模式。在参与渠道上要推进多主体参与,比如本地与外地、政府与企业、资本与技术、项目与市场等合作推进;在运营模式上,要推进多元发展模式,处理好长期与短期、局部与整体、外部与内部的关系;最终要产生服务绩效,服务要接地气,让老百姓用得起、用得上、用得好,从而形成内生增长机制。

助力构建新型智慧城市商业模式,政府要怎么做?首先,政府需要的心态:学习互联网、拥抱互联网、应用互联网、发展互联网。第二,政府需要的格局:要有大局观、时空观、未来观、创造互联网新空间。第三,政府需要的思维:平台思维、善于整合资源、盘活存量、创新应用。第四,政府需要的关键能力:要具备运营平台能力,未来经济越来越倾向平台经济,所以用互联网技术、思维、模式、营销手段做好服务推广。

篇10

中国已在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的王座上坐了5年。制造业第一大国的身份虽然保证了中国经济应有的景气度和财富增长速度,但并未给中国制造带来普遍美誉度。许多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处在下游,附加值含金量极低,全球领先的企业和产品寥寥可数,一些行业还遭遇了信任危机。更严重的是,支持中国制造的要素资源,特别是环境资源和人口红利,均已出现透支现象,传统的中国制造方式已不可持续,中国制造这一具有比较优势的经济区域正遭遇不小挑战。

在此背景下推出《中国制造2025》,寻求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路径,无疑正当其时。沉湎于现有的生产模式,希冀守护现有利益,既守不住,还可能失去对未来战略高地的争夺权。

既要守住现有利益,又能在未来占领制造业的战略高地,关键在信息化和产业化“两化”的融合程度。“两化”融合,实际上就是互联网+中国制造。从要素资源的配置方式和经营模式上看,目前中国制造既有市场化特质,也不乏行政化特质,既有沉重的历史负担,也有难以突破的行动边界。因此,其与互联网并不天然融合,相反,在一些行业不乏互相排斥的先例。互联网+中国制造能否产生正向的乘数效应,将是一个复杂过程。不仅要看技术层面能否对接,更要看机制层面、思维层面能否对接。

引进智能机器人担任生产者,用大数据等信息化方式管理供需关系,让产品保持合理库存、能够与多元化的个人需求相对应,是互联网+中国制造容易看到的前景,也容易达成共识。但应认识到,即使个别企业的两化融合做得再好,示范作用再大,放到门类齐全、规模庞大的中国制造体系中,其撬动效应也注定有限。让中国制造在各行业都变强,既需要孵化出与互联网融合程度较高的标志性企业引领,更需要培育出能够适应信息化时代、能够对冲人口红利和环境资源过快耗竭的新型制造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