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技术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6: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能交通技术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能交通技术发展趋势

篇1

 

我国智能交通科技创新发展历程

 

2000年,我国成立了“全国智能运输系统协调指导小组及办公室”,并开展了智能交通系统发展战略和标准规范的相关研究,形成了《中国智能运输系统体系框架》、《中国智能交通系统标准体系》等重要成果,明确了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发展的总体技术方向。

 

“十五”期间,针对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的迫切需求,国家科技计划对智能交通系统共性关键技术研究进行了立项支持,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十二个城市进行了ITS示范工程建设。通过ITS规戈叭车载信息装置、交通信息采集、专用短程通信、汽车安全辅助、交通共用信息平台等方面的关键技术攻关、关键产品的开发和示范应用,促进了以智能化交通管理为主的我国城市智能交通体系建设,为智能交通系统发展奠定了基础。

 

“十一五”期间,面向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趋势和我国智能交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问题,以“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和安全”为指导思想,国家科技计划对综合交通运输和服务的网络优化与配置、智能化交通控制、综合交通信息采集、处理及协同服务、交通安全等重点技术方向进行了持续立项研究支持,攻克了城市交通控制、交通诱导、电子收费、新一代空中交通管理等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形成了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交通科技创新成果。

 

面向2008北京奥运会、2010上海世博会、2010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的交通需求,“十一五”期间启动实施了“国家综合智能交通技术集成应用示范”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支持建设了“北京奥运智能交通集成系统”、“上海世博智能交通技术综合集成系统”、“广州亚运智能交通综合信息平台系统”、“远洋船舶及战略物资运输在线监控系统”等,为大型国际活动提供了智能化交通管理和出行服务技术支撑,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智能交通科技在一系列重大国际活动的交通保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针对严峻的道路交通安全形势,2008年,科技部、公安部和交通部联合开展了国家道路交通安全行动计划,国家科技计划部署了“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综合预防、处置集成技术开发与示范应用”支撑计划项目,跨部委联合、多单位协同攻关、研究与示范紧密结合,对公路安全保障、高速公路安全控制、营运车辆运行安全、全民交通行为安全提升、路网安全态势监测、交通安全执法等交通安全重点关键技术进行了攻关研究和示范应用,为提高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水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国在推进智能化交通管理技术发展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推动智能化交通服务技术的发展,对事关民生的公共交通、公众便捷出行、交通安全等技术开展了研究和应用。过去的十年中,公共交通管理运营智能化、快速公交、公交信号优先、出租车智能化运营、交通信息智能化服务等面向民生的智能交通技术得到大力发展和广泛应用,方便了公众交通出行。国家科技计划支持的“国家高速公路联网不停车收费和服务系统”,建设了京津冀和长三角区域国家高速公路联网不停车收费示范工程,通过科技攻关和示范工程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技术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成为我国第一个有统一标准、在全国范围大面积应用并实现产业化的智能交通项目。

 

进入“十二五”,我国智能交通科技创新围绕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效能与服务提升、智能化交通管控、车路协同与安全三条主线,在“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科技项目中,相继部署了“大城市区域交通协同联动控制关键技术”、“智能车路协同关键技术研究”、“交通状态感知与交互处理关键技术”、“综合交通枢纽智能管控关键技术”、“环境友好型智能交通控制技术”、“多模式地面公交网络高效协同控制大城市交通主动防控关键技术及示范”、“城市道路交通智能联网联控技术集成及示范”等一系列项目,对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发展中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创新成果将对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我国智能交通科技创新成就

 

十几年来,我国智能交通科技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突破了大批核心关键技术,组织实施了多项具有重大影响的智能交通系统示范工程建设。科技引领和推动我国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和发展后来居上,成为世界智能交通系统发展格局中的重要构成,发展成就为世界瞩目,部分自主创新科技成果和应用跻身世界先进水平。在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和发展的实践中,国家科技计划的实施,结合实际应用需求,在城市交通运行智能化监测、道路交通信息采集处理、重大活动交通运行组织保障、大容量快速公交、区域联网不停车收费等技术领域形成了许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交通科技创新成果。

 

(1)交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交通状态综合检测、网络化电子收费等核心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并广泛应用。建成了全国机动车和驾驶员管理信息系统、全国铁路联网售票系统;综合交通信息采集、处理及协同服务技术取得突破;交通综合监测技术与设备广泛应用,基于移动终端的状态获取和集成应用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网络化电子收费(ETC)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在全国26个省市推广应用。

 

(2)城市智能交通技术综合集成与应用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结合重大应用需求,攻克了大批关键技术,建设了示范工程,形成一批行业技术规范和国家标准,对重大国际活动交通保障作用突出,推动我国智能交通技术应用水平取得显著提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交通保障对智能交通技术进行了大范围集成应用;科技支撑全国城市“畅通工程建设”;公交智能化、BRT形成了成套技术装备;公交一卡通实现了城市间联网通用。

 

⑶新一代空中交通管理技术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建立了我国新一代空中交通管理系统核心技术框架。突破了高精度航空导航、协同式航空综合监视、空管运行控制和民航空管信息服务平台等关键技术,核心装备和关键系统实现自主研制,达到国际同期先进水平。中国民航新一代空中交通服务平台已经在空管、航空公司等部门获得了成功应用,在提升空域利用、减少延误等方面成效明显,为我国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迈进奠定了技术基础。

 

(4)智能汽车技术取得重要突破,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无人驾驶智能汽车实现了实际道路运行测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汽车驾驶辅助技术领域赶上了国际研发进程,驾驶人行为监控预警技术研究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5)智能交通支撑道路交通安全水平提升。人因安全研究显著提升了交通安全执法科技能力和监管水平,安全执法与安全保障技术及应用,提高了道路交通安全总体水平。攻克了一批交通基础设施安全相关的关键技术,形成了适合我国公路交通特点的基础设施安全技术体系。建成了以交通事故快速救援为核心的一体化交通应急保障系统,为交通应急指挥和管理能力提升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

 

(6)科技创新推动我国智能交通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智能交通领域项目建设主要技术和设备多数为我国企业自主创新产品。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市场逐年提升,2013年度主要项目市场规模超过200亿元。高速公路收费、通信、监控系统以及公路交通信息化和智能化项目市场规模近百亿元。智能交通领域的上市企业近10家。

 

目前,我国智能交通科技支撑体系基本建立,智能交通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智能交通已经成为我国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构成。自主创新、产学研结合、智能交通科技创新培育和推动了我国智能交通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智能交通产业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内容和新的经济増长点。智能交通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信息、通信、传感等高技术领域新技术成果的应用,促进了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提升和发展。

 

智能交通科技创新发展趋势

 

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顺应国际高新技术发展趋势,智能交通科技创新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和要求,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日益严重的城市交通拥堵、居高不下的道路交通安全事故、通待提升的综合交通服务水平,是智能交通科技创新发展始终面对的挑战。我国社会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和智慧城市建设,要求我们必须谨慎思考未来城市交通模式,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倡导绿色出行理念。

 

未来我国智能交通的科技创新发展将重点围绕以下方面:

 

综合交通运输协同与效能提升;以服务为导向,注重ITS的公众服务和综合应用服务;不断采用新技术提高交通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重视道路交通安全保障和安全水平的提升;关注交通环境改善和交通的可持续发展;车路协同系统受到普遍关注。具体技术方面,新技术环境下交通信息精确感知与动态交互、交通需求辨识与交通态势分析、动态交通仿真与智能化决策支持、交通运行智能化控制与节能减排、人车路协同主动安全与智能驾驶、综合交通系统网络优化与协同服务、公路智能运输与综合服务、大型综合枢纽协同运营与高效服务、智能化综合交通信息服务等都将成为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

篇2

几年过去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国产基础软件厂商的努力,加上“核高基”的支撑作用,国产中间件已经取得长足的发展。景新海在5月31日至6月1日第十六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举办期间表示,“目前国产中间件的功能和支撑能力完全可以跟国外同类产品相媲美”。

而金蝶中间件有限公司总经理奉继承也在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国产中间件逐渐已从边缘产品变成了主流产品。

支撑新一代信息技术

“十一五”期间,中创软件作为牵头单位承担了核高基专项中的“国产中间件参考实现及平台”和“集成化中间件套件产品研发及产业化”两个课题,并分别于今年3月和5月通过相关部门的验收。

针对“核高基”项目,中创软件联合多家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组建了联合实验室,成立产业基地与应用联盟,发挥产学研优势,联合攻关,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

景新海透露:“中创软件和课题承担单位共同努力,累计投入2万余人月,实现了国产中间件技术的创新突破。”

记者了解到,“核高基”中间件课题成果能够为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所涉及的海量数据的实时处理、异构系统的互联互通、复杂环境下的软件开发、远程部署等提供有效支撑。

在“核高基”项目成果的基础上,中创软件研发了中创Loong智慧平台。景新海介绍,中创Loong智慧平台在开放协作、创新持续、敏捷构建和信息安全等四个方面都迎合了IT产业和技术发展趋势。

在开放协作方面,该平台的界面兼容国际标准,支持异构环境。平台所采用的一体化的管理框架可支持智能适配和可视化监控,可以帮助最终用户和合作伙伴最大化地支持异构环境。

在持续创新方面,中创Loong智慧平台支持国内外主流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其提供的应用组合可支持系统的快速部署,有助于用户缩短创新周期。

在敏捷构建方面,平台可以支持异地协同开发。平台通过采用复用性强的模块来帮助用户实现系统的敏捷构建,并通过统一管理开发与部署状态、可视化组装功能来保障应用构建质量,缩短构建周期。

在信息安全方面,平台除了通过遵循国际标准来保障门户和数据的安全外,还能为客户提供审计保障,并兼顾全面防护、统一监管和智能加固等功能。

关注应用创新

据悉,中创Loong智慧平台遵循国际标准和“核高基”中间件标准体系,已在多个行业广泛应用,对我国信息系统实现自主可控、保障国家安全有着重要意义,对国内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发展也能起到关键支撑作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中创Loong智慧平台已经延伸出信息安全保障、智慧化支撑平台、系统运行一体化监控、信贷管理、风险管理、压力测试、智能交通、市民卡、智慧农业、智慧教育、智能校车管理、食品药品监管、移动办公、数字物流及众多社会管理领域的解决方案,在安全、国防、交通、金融、税务、航空和政务等领域得到了规模化应用。

篇3

关键词:自动驾驶;汽车;发展

中图分类号:TP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4-0221-02

未来世界发展的方向必然是智能化,自动驾驶汽车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产物,随着自动驾驶汽车的不断增多,社会交通也将朝著智能交通的方向转变。美国IEEE协会预测,至2040年全球范围内75%的新款汽车都将具备自动驾驶功能。之所以会如此预测,是因为自动驾驶拥有多项人工驾驶无法比拟的优势功能,如按照既定路线行走,避免交通拥堵;减少驾驶人员的驾驶压力;提升安全性等。另外,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快速融合发展,必然导致自动驾驶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自动驾驶汽车产业发展还将带动智能制造、信息技术和新材料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1 自动驾驶发展技术趋势

多个汽车厂商都在自动驾驶领域积极发展各自的核心技术,日产开设日产硅谷研究中心,开展汽车自动驾驶与通信技术方面的研究;德国奔驰、大众、博世等汽车公司均投入巨资研发复杂环境下的自动驾驶技术;沃尔沃一直致力于自动驾驶研发,计划未来旗下全系车型搭载其“自动驾驶系统”。在激光雷达技术方面有西门子、海拉和谷歌等;在电子地图技术方面有谷歌、TomTom、微软、诺基亚和苹果等。以下是对全球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的综合分析。

一是定位与导航技术发展为自动驾驶奠定基础。汽车实现自动驾驶需要依赖卫星导航系统的精准定位服务,当前世界上的五大卫星定位系统分别是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GNSS)、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GSNS)和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COMPASS)。五大成熟的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可在太空对地提供厘米级精准定位,为汽车在复杂路况环境中实现自动驾驶提供技术支撑。

二是环境感知技术多头并举。环境感知技术是借助高科技手段以视觉或非视觉手段帮助汽车感知环境路况,驾驶状态、行驶路径等从而实现按照乘客指令安全行驶的目的。视觉手段指的是视觉传感技术,非视觉手段指的是激光传感、通讯传感、融合传感与微波传感技术,不同技术有不同的特点,各有优劣。随着传感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专注于研发多种传感技术融合的新型传感装置,目的在于将不同传感技术优势融合,以达最佳传感效果。目前部分汽车厂商开始研究雷达传感与光学传感融合的技术,并结合车辆往技术实现多车信息协同共享。

三是辅助驾驶技术是自动驾驶商业化的切入口。辅助驾驶技术主要包括视觉改善、状态监测与操控避险三类。实现辅助驾驶需借助雷达、加速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超声波和摄像头等实现对道路环境、驾驶人员状态和突况的实时监测预警,根据实际驾驶情况在适当时间做出紧急措施,确保驾驶安全。倒车辅助、夜视系统、紧急避装、车道偏离报警系统等辅助驾驶系统已经在汽车制造领域普遍应用,并得到了驾驶人员的广泛认可。随着传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及人们对自动驾驶更高的要求,有专家预测,2017年以后自动驾驶汽车市场规模将以每年35%的速度快速扩张。

四是处理器与操作系统是未来竞争的关键。与其它智能终端相似,高性能处理器与操作系统必定是未来企业乃至国家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在处理器方面,自动驾驶汽车需要复杂的机器视觉引擎、强大的图像处理器(GPU)与中央处理器(CPU)。英伟达公司(NVIDIA)了最新的适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自动驾驶汽车的移动处理器Tegra K1,并提供编程工具,帮助汽车厂商开发多种应用。目前全球有400多万辆汽车内置了Tegra系列芯片。在操作系统方面,由于其是系统集成与接口标准化的关键,也是用户主要入口,因此成为各大企业竞争的焦点。

2 自动驾驶发展的影响

(1)汽车产业与其他产业不同,对资金和技术实力要求很高,新加入者因为不具备与行业巨头匹敌的实力,往往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汽车电子化的到来或将改变这种产业格局,因为汽车电子化时代,汽车产业竞争更看重技术实力而非资金实力。传统汽车属于工业产品,传统企业产业在长久发展中积累更多的经验是机械制造方面的,随着汽车电子化时代的到来,电子行业逐步涉足汽车业发展,使得汽车由单纯的工业产品逐步变为智能化产品,汽车产业格局也悄然发生变化。美国最大的软件公司谷歌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将其主打产品安卓系统与现代汽车制造产业相融合,联合奥迪、本田、现代等诸多汽车制造公司组建“开放汽车联盟”,期望以安卓系统为载体,打造现代化路况平台。苹果公司也积极研发车载IOS系统。科技公司与汽车制造公司的强强联手一方面将推动汽车产业智能化的进程,加速自动驾驶汽车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将扩大科技公司的业务范围,扩大其利润空间。在未来的发展中,以科技企业为主导的现代汽车制造产业必将引起传统企业制造业的大变革,汽车制造产业在信息化技术下不断突破与创新将成为一种长久发展的新常态。

(2)交通运输行业将产生的变化。自动驾驶技术规模化应用后,受到最直接影响的行业便是交通运输业。根据现有研究数据和实验结果可得知,自动驾驶技术与智能交通管理相结合,对于改善道路拥堵有关键性作用,同时还可以大大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提高通行安全性和通行质量。自动驾驶汽车根据卫星定位系统的精准导航,选择最佳路线行进,可节约驾驶时间降低能耗,改善空气污染,改善当前困扰人们出行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自动驾驶技术应用后,从事交通运输的司机可以最大程度减轻驾驶压力,避免出现疲劳驾驶现象,提高运输效率和运输安全性。对于世界上一些劳动力短缺的国家而言,自动驾驶汽车可有效解决司机不足的局面,同时还可减少因雇佣司机而产生的人力成本。对于快递行业而言,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可为快速员创造更多时间和空间处理快递单、拨打客户电话等其他业务工作,提升送货效率。总之,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将对整个运输业产生积极的影响,带动行业快速发展。

(3)将司机用车方式将产生的变化。自动驾驶应有后最直接受益的群体是司机们,司机无需按照传统的方式全部时间都将自己牢牢钉在驾驶位上,而是可以自由在车内活动,做一些其他工作甚至是娱乐活动。用车群体也将进一步扩大,如老人、儿童等不具备驾驶技能的人,也可以通过轻松乘坐自动驾驶汽车,通过语音指挥的方式让汽车带领自己到达目的地。对于掌握一定驾驶技术,但驾驶经验不足的人来说,自动驾驶可以辅助其更安全顺利的驾驶汽车。自动驾驶汽车不论在内部构造上,还是在拓展功能上都比传统汽车有了更大的提升。结合WIFI技术发展,未来自动驾驶汽车还能为人类提供全路段的无线网络服务,汽车可以带给人类的便利将超出人类想象。

3 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方向分析

无人驾驶汽车的研究方向可以分为高速公路环境、城市环境、特殊环境三种,三者之间相互重叠而各自又有不同的技术侧重点。

(1)当行驶在高速公路环境下,系统会智能的将使用环境限定为具有道路标志良好的高速公路上,并自动完成检测道路标志线,跟踪标志线行驶,对道路中的车辆和路标进行识别一系列安全检测,在保证绝对安全的情况下,汽车进入高速公路后实现全自动无人驾驶。自动驾驶系统的应用将增添汽车驾驶的趣味性,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质。

(2)在城市环境下,无人驾驶相对于高速环境下车辆行驶速度比较慢,因此在这种环境下的无人驾驶汽车更安全可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城市区域的交通问题,特别是在大型的公共场所如机场、公园、校园,在这些地方无人驾驶车的速度较慢,路程比较近。但是,城市环境相对比较复杂,对感知和控制的算法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所以在城市环境下无人驾驶汽车的行驶是一个很大的难题,这将成为下一阶段研究重点。

(3)在特殊环境下,尤其是驾驶系统在军事中的应用,国家一直都很重视这方面的发展。但是关键技术与其他两种环境一样,感知和控制的要求更加严格,但是在性能要求上的侧重点不同。在特殊环境下使用时着重考虑的是在恶劣环境下的适应性,这也是在未来推广应用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4 结语

无人驾驶汽车是未来汽车发展的主流方向,它的应用会降低道路上汽车的行驶速度,能大大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同时也能舒缓当前交通拥挤的状况,使交通系统安全可靠。无人驾驶汽车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车辆的控制方式,最大化的提高交通系统的效率。在计算机技术和导航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自动驾驶系统的研究充满生机,无人驾驶汽车将会广泛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人们的生活增添光彩。

参考文献

[1]王英健,王玉凤,范必双,等.基于智能模糊控制的汽车自动驾驶系统[J].微机发展,2004,14(12):19-20,23.

[2]程加@,朱定见.汽车自动驾驶系统的研究[J].科技纵横,2010,(1).

[3]陈慧,徐建波.智能汽车技术发展趋势[J].中国集成路,2014,23(11):64-70.

[4]廖爽,许勇,王善超,等.智能汽车自动驾驶的控制方法研究[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4,22(8):2472-2474.

篇4

围绕主题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江苏省是国内物联网产业起步较早和相对集中的地区,在产业集聚、技术标准、市场应用、研发资源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先发优势,近年来,江苏物联网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江苏省物联网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将江苏省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物联网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基地和应用示范中心,使物联网产业尽快成为支撑江苏省创新型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要着力加快重点产业培育。按照物联网产业内在关联度大小,重点培育核心产业,鼓励发展支撑产业,以大规模的应用推广促进相关产业发展。重点发展与物联网产业链紧密关联的硬件、软件、系统集成及运营服务等核心领域。着力打造传感器与传感节点、射频识别设备、物联网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中间件、应用软件、系统集成、网络与内容服务、智能控制系统及设备等产业。利用物联网大规模产业化和应用对传统产业的重大变革,重点推进带动效应明显的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农业、节能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发展。

江苏省在制定无线电管理工作“十二五”发展规划时充分考虑了以上特征,紧贴政府工作重心,联系无线电管理现状,确定了“十二五”期间引导无线产业发展和推进无线技术应用的具体任务。

扶持物联网新兴产业。全力支持“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基地和全省物联网建设,跟踪无线传感技术和传输技术的应用研究,组织开展频率需求调研,制定支持物联网发展频率保障政策和储备规划,保障传感网示范项目建设频率;组织制定无线传感器设备发射技术标准规范,积极争取并建立国家级传感网无线电发射设备检测认证实验室,开展相关设备认证服务;参与物联网无线技术实验,推介应用示范项目,鼓励传感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

支持无线制造业创新。针对由“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型发展的要求,协助产业主管部门制定产业优先扶持项目指南,确立一批重点扶持的无线技术项目,设立鼓励高效利用频率资源技术创新基金。通过频率资源保障、无线发射实验优先许可服务以及给予技术研发经费支持等政策,大力支持现代无线通信产业发展。全力支持南京“中国无线谷”、无锡传感网基地和苏州两化融合示范园区等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利用园区集聚和辐射优势,形成具有无线技术高端研发和生产企业集聚的现代通信产业基地;参与组建产学研用管相结合的无线技术联盟,积极推进宽带移动通信等一批关键高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积极探索建立无线产业运行监测体系,开展产业运行数据统计和分析;通过三网融合、无线城市和行业智能化等一批重大项目实施带动,增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能力。

促进电信服务业发展。加快推进公众移动通信基础网络建设,在支持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网和城市宽带无线接入网的基础上,重点扶持中国移动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积极鼓励和支持电信企业参与“无线城市”建设项目,开拓无线服务新领域,开发无线新业务;建成一批无线生活示范体验区(点),大力培育多样化的业务应用,加快利用无线技术改善百姓生活、引领商务活动、带动产业发展、扩展社会服务、完善公用事业、保障公共安全等方面的进程。

开展“三网融合”试点。推进广电网、电信网和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共享;跟踪地面数字电视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新技术发展趋势,制定频率保障规划,大力支持全省地面数字电视网建设;大力扶持我国自主研发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发展,支持建设覆盖全省数字移动无线传媒网络平台;鼓励发展手机电视业务,满足人们移动多媒体新视听需要,为文化产业和电信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推进智能电网建设。积极跟踪电力行业智能电网发展的新趋势,支持并参与电力行业开展无线技术支撑智能电网的规划研究和应用建设,重点保障电网负荷遥测遥控网、电力数字微波传输干线网、电厂生产调度通信网和电网远程监控与应急通信系统建设用频;发挥无线电技术在加快城乡配电网络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采用无线技术为电力行业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电网调度、输变电线路状态监测等方面的智能化建设提供支撑。

支撑智能交通发展。大力支持江苏公路、铁路、水上和航空等交通运输和管理智能化建设,完善沿江沿海、沿铁路公路线无线通信网络覆盖。重点支持发展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轨道交通无线通信调度系统、沿江沿海水上安全搜救综合管理系统、航空导航和空中管制系统、交通气象预报系统、城市交通指挥调度和信息系统等建设,全力保障建设用频需要;通过典型示范项目建设,推动卫星定位导航、无线宽带接入、移动通信技术和RFID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充分发挥无线技术在构建安全畅通、绿色环保的智能化交通运管体系中的关键作用。

深入园企 把握无线应用现状

2012年5月,调研组一行分别到苏州工业园区、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和南京“中国无线谷”进行了走访调研。调研组认为:江苏省在传感器、集成电路、无线通信、智能控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物联网产业支撑领域基础较好,以无锡为核心,苏州、南京为支撑的物联网产业聚集区已初步形成。

在无锡核心区,传感网创新园、产业园、信息服务园等一批产业聚集载体已基本建成,产业链逐步完善,各类优质资源正在加快汇聚。在物联网应用领域,省内各地围绕智能交通、智能农业、智能交通物流、智能节能环保、智能电网、智能家居安防等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工程正在扎实有序向前推进,物联网技术逐步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渗透,在各行业得到广泛应用;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等运营商在工业、交通、农业、环保等领域推出各类物联网运营与服务,有效培育了相关市场应用。

苏州工业园是江苏省“两化融合”重点示范区,通过几年努力,其已拥有“从IC设计、芯片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完整产业链,以及“以中游面板模组制造为主、包含上游材料及相关电子材料制造”的产业集群,覆盖了“芯片、网络设备、智能终端、应用软件、增值业务及数字内容”等多个领域,并在芯片设计、网络设备等产业链环节积累了丰富的技术优势,受到了英特尔等国际知名企业的高度认同。

南京的“中国无线谷”侧重于基础研究,致力于我国无线通信发展顶层设计、核心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等,旨在建设具有国际顶尖研发水平的创新平台。目前,中国无线谷集聚了南京通信技术国家实验室(筹)、中国(南京)未来网络产业创新中心等核心创新平台;中国无线谷在中间圈层构建实验室与企业的桥梁,建立联合研发机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为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提供强力支撑,目前已打造“新一代无线通信系统仿真中心”、“无线谷信息中心”、“无线谷电磁兼容中心”和“通信设备检测中心”等近10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并建立了中科院南京宽带无线通信研发中心等20多个联合研发中心;中国无线谷汇聚了以通信技术为特征的高科技企业集群:目前在集聚了爱立信熊猫、摩托罗拉、伟创力、中兴软创、英华达、华宝、统宝等10多家龙头企业和卡基诺通信、南京信核数据等100多家创新创业企业。

目前,中国无线谷已确定建设三大园区:通信科学园、通信创新园和通信产业园;重点发展六大产业:移动通信设备产业、运营支撑系统产业、物联网产业、移动互联网产业、高端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预计到2013年产业规模达到380亿元,初步形成无线通信特色产业集群的集聚。到2015年产业规模力争达到600亿元,形成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无线通信特色产业集群,进一步巩固无线谷在全国无线通信产业中的地位,把无线谷打造成为世界知名、中国领先的无线通信研发、创新和应用示范中心。

在苏州、无锡、南京三地调研过程中,江苏省无线电管理机构真切感受到无线技术应用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在物联网应用领域,重点示范工程有序推进,物联网技术逐步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渗透,在各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市场应用得到了有效培育。

如果说资源集聚、政策扶持、统筹安排、技术研发等政府行为是一种顶层设计,那么无线技术应用可谓底层效益。为此,调研组在全面了解无线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到企业中去,掌握无线技术底层应用的第一手资料。

调研组走访了德尔福电子有限公司、东本电气科技有限公司、国科数据中心、IP融合通信开放实验室、供电公司和惠山区交巡警大队等各类无线技术应用企业。通过参观企业生产线、与企业负责人座谈,充分掌握了企业发展现状和其在无线技术应用方面所面临的困难。

当前,企业无线技术应用主要包括:230兆专用数据频率、GPRS公众通信系统和OFDM4G接入技术。无线技术主要应用于光纤末端,以解决末端广泛的接入问题。在此前提下,企业的无线技术应用主要存在以下缺陷:一是安全性不高;二是企业规模偏小;三是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学研用合作不够紧密;四是应用规模和层次偏低,难以带动产业快速发展。而随着无线技术的发展和需求的不断扩大,企业发展需要建立专用通信网,以保证其可靠的安全性。

贴近思考 助推无线应用发展

回顾近年来的无线电管理工作,江苏省无线电管理机构在“保障重点工程频率需求”、“重大活动的无线电安全保障”方面下了很大功夫。然而,无线电工作只是停留在保障层面,如何才能体现“主动”服务?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相关管理部门。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无线电管理机构必须调整工作思路。此次,通过对产业园区、企业的全面调研,江苏省无线电管理机构真正为“如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找到了切入点。

调研组分析:全省无线电管理机构下一步应加大力度,紧贴政府工作重点,梳理省内无线技术应用现状,找准服务重点,不等不靠,主动上门,为企业排忧解难,为推动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政府与企业的沟通联系做出应有贡献。该工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要加强行业无线技术应用引导。以苏州东本公司为例,调研组了解到其燃气智能抄表系统采用470兆技术。在该领域,目前国家尚未统一标准,江苏省也没有制定相关指导标准,企业只能参照上海的相关标准进行生产。究竟是否安全可靠、经济实用?企业不知道,也缺乏专业引导。这令调研组意识到:无线电管理机构应主动了解企业应用情况,结合江苏省频率使用和空间磁场环境,本着“科学利用、安全可靠、经济持久”的原则,为企业发展送政策、送服务。

篇5

关键词:数字湖南;高职教育;物联网产业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21-0018-04

物联网已经被公认为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信息产业的一次浪潮,代表了下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2010年10月18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正式出台,物联网被确认为我国七大新兴国家战略产业之一。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明确提出:以“四化两型”引领湖南科学发展、建设“四个湖南”,作为湖南“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2010年8月底,湖南省委、省政府正式对外《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电子信息、新能源产业、生物产业、节能环保产业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等。2011年12月底,湖南省委省政府印发了《数字湖南建设纲要》,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智能终端、三网融合等领域技术研发与应用,实现一百项信息技术重大成果的产业化”,并在政务领域、社会领域、数字文化等方面大力推进信息化。这一系列的政策导向,有力助推了湖南的物联网产业发展。

一、湖南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湖南省物联网产业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信息产业的高速增长,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对湖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已经成为湖南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1.湖南发展物联网产业具备先进的技术优势

湖南在物联网发展方面起步较早,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术优势和产学研基础。在传感器方面,已有一批有实力的传感器相关产品制造企业,具有一定的科研生产基础。南车时代在智能传感器、点式应答器、电子标签、高速智能列车信息化系统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发;湖南电信在Ipv6商用网络建设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国防科大、湖南大学、中南大学共同承担了国家863传感器网络专项研究课题,对传感网技术进行了实验性的应用研究;湖南大学成立了物联网研究中心等专门研究机构并建立超级计算机中心;湖南伊爱卫星监控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在全球定位系统应用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服务和网络运营方面已有不少成功的案例。[1]

2.湖南发展物联网产业具备先发的产业基础

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物联网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大力扶持建设物联网应用示范重点项目。目前,湖南从事物联网研发、生产和服务的企业达200多家,涉及传感器、芯片设计、电子标签与读写器具、智能终端、应用软件、系统集成、运营服务等物联网产业链的多数环节。在智能高速列车控制、手机移动支付、金融税控设备、中小型水电站远程控制等领域,湖南省部分企业技术创新和市场在国内占有优势地位。

3.湖南发展物联网产业具备先行的应用示范

湖南省作为移动电子商务试点示范省,建成了中国移动全网手机支付平台,作为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城省群,拥有长株潭国家级“两化融合”实验区和十一个省级“两化融合”实验区,建成了湘潭九华物联网示范基地、长沙百果园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郴州IPv6物联网示范基地、湘西物联网云计算平台等一批产业示范基地,并在智能水利、智能农业、智能工业、智能交通等多领域率先应用物联网技术。

二、湖南高职教育与物联网产业发展实现对接的可行性

湖南省大力培育和发展物联网产业,在物联网领域将继续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加快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应用的同时,也存在着产业物联网核心关键技术缺失、物联网标准规范体系不完善、物联网地址资源匮乏、物联网规模化应用不足、物联网产业链构成不完善、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人才缺乏等一系列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物联网产业持续发展。在关于如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讨论与研究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永新认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是掌握核心技术。掌握核心技术的主体在于“人”,如何培养掌握与发展核心技术的“人”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2]

篇6

关键词 信息专业 教材选择 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5.021

Vocational Colleges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

Teaching Material Selection and Use

JIANG Zhigang

(Engineering Department, Wuh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Industry and Trade, Wuhan, Hubei 430074)

Abstrac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uthor's own teaching experience, focu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limitation of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discusses the professional teaching material choice, and professional. Hope the school textbook ordering have some help.

Key words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 material selection; vocational college

0 引言

教材是教师教授知识的集中载体,也是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指导参考材料,因此,在高职教学中,教材质量的高低起到关键性作用。而高职信息专业教材的选择与使用是否科学性,是否具有实用性,是否适用于本校学生教学与学习,都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1 信息专业教材面临的问题

1.1 教材选择性宽,专业分支过细①

近几年高职学校质量追求急剧发展,高职教材的编纂工作也作为学校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强调高职院校教材的自编与使用,导致高职教材的版本日益增多,尤其是信息专业。据笔者根据本校教材征订选择表统计,仅《数字电子技术》就多达31个版本,而《信号与系统》有16个版本,《数字信号处理》也有近10个版本。

教材的篇名也有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专业的分支上,重点突出表现在信息技术在某个领域或方向上的应用。诸如教材《传感器原理》、《传感器原理及检测技术》、《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物联网用传感器》、《传感器实用技术》、《传感器技术及其应用实例》、《新型传感器技术及应用》、《传感器应用及电路设计》、《图像传感器技术》等等。

1.2 同质化严重,内容交叉多

信息专业教材一方面同质化问题相对突出。笔者认为学校与教师一方面把编纂教材作为学术成果对待,另一方面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考量,当前市场上的高校专业教材往往是一个科目同时存在着大量版本,尤其是那些信息技术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材更为突出。很多教材结构编排十分相似,甚至有抄袭的嫌疑。另一方面,信息类专业教材中不同课程之间有大量的交叉内容,如《信号与系统》中的离散变换及傅立叶变换,也在《数字信号处理》中予以编纂,而且同样都作为主要内容进行讲解。

1.3 本科化现象突出,缺乏实践教学环节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应是具有信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中高级技术人才,能适应于生产、管理、服务于一线的技术性人才,掌握一定信息专业理论知识,其理论知识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实际的教学中,表现出本科化现象,主要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②(1)课程的选择安排。高职高专信息专业大多以本科教学课程为参考,选择本校课程,没能充分展现高职的学力因素,考虑学生对理论学习的排斥性。(2)课程内容教学趋近于本科,注重与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教学。在实际的教学中,以教师的经验和专业水平设计一系列的配套实践教学课程,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也不能量化比较。

1.4 内容陈旧,内容更新周期长

教材陈旧,缺乏实用性,“教材无用论”凸显。信息专业教材应具有一定的学科前瞻性。学生通过对教材的知识体系学习,对所在学科的未来发展有所认识;一些实务性的教材更应保证学生在投入工作岗位之后,所学的专业知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不落后。③现实中,我国高等教育专业教材的出版相对滞后,教材内容遗世独立,水波不兴;教材的更新周期比较长,学生使用的版本比较陈旧;直接恶果就是“教材无用论”的流行。如许多高职院校信息专业依然教授FoxPro课程,这是早已被IT企业淘汰的一种编程技术,专家谈到高职教材时,认为当前内容落后当前技术8~10年左右,以致很多学生毕业后发现教材学无所用。

2 结合信息专业特色遴选专业教材

2.1 选择实践性教材,突出“工学结合” ④

信息专业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突出强调的是信息专业实践性强、操作能力强的特点。缩短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的距离,必须进行大量的实践环节教学。所以,要选择信息专业实践内容多而且实用的图书为教材。

现为行信息专业教材以理论知识的教授为主,应逐步转化以教材为依托,教师讲解理论知识为主导,学生以训练操作能力为主体,实现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训练互动,促使学生多多参与,亲自动手,亲自操作,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实际的工作方式和内容,实现“工学结合”。

如《网页设计》的教材编写应围绕理论讲解、上机实习和课外工作实践进行。通过教师的理论教学,让学生能够理解图片处理、网页动画和网站设计和网页编辑的基本原理。在教材的应用实践中,一旦完成该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和实习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网页制作专业技能训练,使他们达到较为熟练的程度,从而试探们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让学生实现由理论知识向操作技能的转化,这也是对理论知识检验,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与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

教材编写时应注意到学生实际能力的差异,应当指出不同能力的学生应该完成的项目内容,教师应该注意的事项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在教材中体现工学结合,理论练习实际,才能真正符合高职教学的真谛。

2.2 注重新技术应用教材

高职院校的信息专业教材不能过度依赖所谓的名校教材或名师教材、更不会选择图书机构促销的学生用书,而是应该选择一些信息专家或从业的专业人士编纂的图书,因为这些图书针对性和应用性都很强,以此为教材,可让学生见识新的产品、新的知识,学到能够马上发挥出能力的、与企业能够对接的信息专业知识。⑤若从方法上而言,适用于专业教材分析与选择的方法有很多种,如试验分析法、功能―结构分析法以及教学组织结构分析法等。其中教学组织结构分析法是最适合职业院校专业教师使用的一种方法,这是以教师个人教学能力与教学经验为基础的教材分析与选择方法。

如《物联网》教材,可以将物联网技术与实际生活与生产联系起来,还可指明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突出强调未来物联网发展有6个重要领域。分别为智能交通、智能工业、智能环保、智能家居、智能医疗保健、城市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同时可以介绍物联网连接技术,包括DDNS、Relay Server、UPnP和P2P等。DDNS具备动态域名服务,但其网络设定复杂,操作者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平;Relay Server能统一由服务器传输数据,但带宽成本和维护成本都很高;UPnP由于它的开放性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只有P2P是端到端对等网络,方便连接、配置简单、安全性高且易于维护,成为物联网远程无线连接的首选。

2.3 优先选择课程衔接度好,编排合理教材

在高职信息专业课程结构体系中,一般只包含3~5门核心专业技术课程,当学生对外界介绍到自己专业特色时,通常首先想到并介绍的也常常是这3~5门核心课程。在这个体系中,要做好专业,课教材和基础课教材之间的合理过渡及衔接,也要考虑核心专业课程之间的关联,突出强调教材教学的时间安排,理应由浅入深,由窄变宽,由点到面,循序渐进。

3 结束语

对高职院校而言,信息专业的教材应该是紧跟时代的、有趣的、实用的,好的专业教材可以帮助高职院校学生确立自己的目标,并建立大学阶段和社会发展的学习方案,好的教材应该能够为高职学生提供个性化专业指导。在高职学生首次接触自己的专业与未来的工作方向,并为之打下坚实的基础时,我们作为专业教师,有义务也有责任为他们选择合适的教材,为他们服务于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注释

① 陈秀玲,黄淑坚.地方高校教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6(9).

② 张信群.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9(3):17-20.

③ 胡方云,白光义.从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看教材建设的质量目标[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