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环境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6: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网络环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网络环境

篇1

关键词:网络环境;商标权;保护

引言

对于商标我们应该都很熟悉,它在当今的生活当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并且发挥着其自身的作用,从企业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它是能够对于企业商品进行区别来源的一个关键的工具,从而有利于消费者进行对商品加以选择,商标其自身的重要性已经在我国的法律中进行了保护,在当前有《商标法》以及《商标法实施细则》对其进行了相关的规定,而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商标权的保护又面临着新的挑战。

1.网络环境下商标保护必要性分析

对于商标的认识应该都不陌生,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牌子”,它主要就是对于商品的一个重要的标记,为了能够和其它的商品进行区分的一个标记,主要是用于商品的包装上,由文字以及图形所组成的。对于商标的具体涵义没有一个标准的解释,有的对商标的定义则是能够把经营者的商品或者是服务和其它的经营者的商品或者是服务来进行区别的视觉所能够感知的标记,故此从这些内容就可知商标的主要特征就是无形性以及区分性和关联性[1]。

而商标权则是对于注册商标所有人所对商标注册拥有的排他性权利,从客观上来说商标权是非物质的,它是知识产权的一种,和其它的一些财产产权的相比较而言它有着自身的一些特征,首先就是商标是作为一个商品或者是服务方面上的一种标志,而商标权则是为商标的识别所专门设立的一个权利,它具有专有性,并且商标权在保护期限上具有着不确定性。

随着我国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当下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已经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里程碑,互联网对于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商标权也受到了互联网的重要影响。网络的快速发展给商标权人带来了机遇,借助网络的影响力推广品牌能够起到快速宣传的作用,这对于品牌的知名度的扩大也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商标在网络中发展到今天为止,除了在通用网址进行建立网页之外还出现了一些比较新的方式来对商标权人的产品进行推广的方法,最为常见的就是通过超链接的方式放在其他的一些网站上做广告,只要点开网站即可对相关的产品信息进行了解,比较的方便。但是随着网络环境愈来愈复杂,商标权侵犯的现状就频繁的出现,对商标权的监测也就显得很困难,网络环境给跨地域的商标侵犯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得不能够及时的对其发现,这就从很大程度上给商标权的维护带来了麻烦[2]。

2.网络环境下商标侵权类型分析

2.1域名不受地域限制

在商标的侵权特点这一方面来看主要体现在侵权行为主体的复杂性以及不确定性,而在侵权对象的特点上具有着数字化以及虚拟化的特点,在侵权的手段上主要表现出多样性以及技术性的特点,从侵害的后果方面的特点主要就是开放性以及自由性和跨地域性,在侵权的证据获取上比较的困难,而在网络侵权的案件管辖权方面也突出了其复杂性[3]。

2.2法律体系存在缺失

另外就是从我国的传统心理的文化特点的角度进行分析,在商业活动中处于一个消极的作用,还在现有的知识产权的制度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缺陷,这些问题总的来说为权利冲突埋下了隐患,法律法规之间的衔接性还不是很连贯,这就给一些侵权的不法分子钻了空子,从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形式来看,在法律的统一性上进行完善对于侵权的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2.3网络环境无约束性

在网络环境的背景下,商标权侵犯的动机因素比较的复杂,不仅是经济现象同时还是一种文化现象,根据实际的情况笔者对其进行了归纳,之所以在网络环境下所形成的商标侵权的原因首先就是企业的商标保护的意识不强,我国的企业还没有在保护商标的意识方面得以有效的树立,而在网络中的商标侵权的保护意识更是甚微,总体来看我国在商标的持有方面是一个弱势国,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对于商标作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同时和我国的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也比较的紧密,网络环境的约束力比较弱。

3.网络环境下商标侵权方式探讨

3.1隐形商标侵权方式

在网络环境下对于商标的侵权方式中,隐形商标侵权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它主要就是把别人的商标放置在自身的网页源代码当中,这样对于商标的隐藏性会比较好,在该网页当中对于这一商标不能够直接的看到,但是在搜索之下就能够能够轻易的看到,这样就对实际的商标权人的利益得到了损害。根据这一隐形商标的特点,又被成为是搜索引擎商标侵权,主要就是指的其隐蔽性较高,只有通过搜索引擎才能够发现,还有的学者也对此称隐形商标侵权纠纷,总的来说这在网络环境下是最为常见的一种。

3.2域名侵权方式

关于这一侵权的方式主要是从技术的层面进行侵犯的,但是在商标的领域域名也已经是被称为网上商标,在这里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企业对于网上商标的重视度,在其自身的价值以及重要性也是在世界的范围内被广泛认识的,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关于域名侵权的方式它主要就是在域名的注册以及在使用的过程中和商标权之间所发生的一些冲突,最为明显的就是对于域名的非善意抢注以及在域名的注册中含有他人注册商标的字母或者是英文之类的情况。从对于域名的非善意抢注这一方面来看,主要就是表现在在知道是他人的域名注册的时候还依然把别人的注册名称改换为自己注册的,从而来靠此获取非法的利益[4]。

3.3链接侵权方式

还有就是比较简单但是最为常用的连接侵权的方式,也就是通过别人的商标连接和自己的网页相互的连接,当别人点开了他人的商标链接的时候所出现的页面是自己的,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就是因为在网页上的超链接嵌着被链接文件的网上地址,这样就能够轻易的使得用户的浏览器通过这一地址来打开被链接的网页。

4.在网络环境下对商标权的保护制度的完善探究

4.1在行政方面的完善

想要对于在网络环境下的商标权得到保护,就要从行政方面得到有效的加强,在具体的内容上主要就是对商标侵权行为的规定进行完善,并且增加将网络标志注册为商标的规定,同时还要对域名以及商标的冲突进行解决,要能够建立全方位的以及多层次的域名以及商标保护机制,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对其得到解决[5]。同时在侵权证据的获取困难方面,要能够制定有关的司法解释,对于在网络环境下的商标侵权证据进行有效的解释,另外就是要对网络的服务者进行相关的规定,必须要能够对于网络的服务商进行硬性的规定,并且有必要对网络环境下的间接侵权的制度进行确立,还要对商标的合理使用的相关制度进行完善,其核心就是对于使用制度内容的确定,同时对商标的使用制度进行完善应该从制度的层面以及现实的层面双向的结合,注重制度的科学性以及可操作性。

4.2促进商标保护意识形成

要想在网络的环境下对于商标的保护得到有效的加强,首先就要在商标法律意识上得到有效的加强,要对于合法经营的意识得到加强,在对商标的使用以及管理的过程中,始终要能够依照着法律的准则行事,从而树立合法经营的理念,另外就是要能够把质量得到保障,与价格要能够形成正比,在商标的保护意识方面也要得到有效的加强,要能够及时的把产品或者服务商标注册为域名,争创驰名商标,从而来取得商标的特殊保护,另外就是要能够加强网上的监控,从而才能够及时的对于一些商标的侵权显现得以发现并能够及时的加以处理,防止并且对于各种的假冒以及淡化商标的这些行为进行打击,在保护商标的意识上要得到切实的加强[6]。

4.3基于行业协会发挥协调作用

首先在行业协会的实际作用方面还要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行业协会是企业的合法代表,故此,维护商标所有权企业的合法权益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服务内容,要能够为商标企业提供法律方面的帮助,根据法律来对一些商标侵权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处理,充分的发挥其自身的协调作用,还要能够加强与之相关的组织联系,使得企业间的各系得到融洽的进行,合法的竞争,要能够通过比较恰当的方式对于出现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同时企业也要在商标的保护意识方面得到有效的加强,充分的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从而为商标权的保护提供有力的保障条件。

4.4加强立法保护

时至今日我国还没有对于在网络环境之下的知识产权的保护法律,所以在网络环境下的商标权的保护更是比较的缺乏,社会的发展比较的迅速,而我国的法律明显的要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在当前我国能够对于商标进行保护的相关法律主要有《商标法实施条例》以及《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和《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这几种关于商标的保护其中后者是对于在网络的环境下,对于商品的交易进行保护的,但是尽管如此其在级别上也是比较低的,而在网络的环境下对于商标权的行政保护和著作权的保护相比较而言还相差甚远,可以把两者得到相互的参考,从而制定出比较完善的针对性的在网络环境下的商标保护的法律。

在网络环境下的商标权的保护由于没有专门的法律作为依据在当下只能是根据传统的法律进行制约。所以从这一方面的发展情况来看,对相关的法律制度进行建立完善已经显得非常的重要,在完善的过程中可以从两个重要的方面进行着手,首先就是根据新的侵权行为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规定,加强对权利人的保护,还有就是针对新的智力产品的类型来进行添加新的权利种类,从而达到鼓励创新的作用。

5.结语

作为保障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的一个重要的法律,商标法对其健康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在目前我国的网络商标的法律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完善,但是在今后的发展中必定会取得很好的成绩,通过以上关于网络环境下的商标权保护的介绍分析,希望能够对于这一领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作者单位:1.杭州博海汇金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2.浙江众信达律师事务所)

参考文献

[1]高荣林.版权与表达自由冲突之反思与重构[J].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2013,(06).

[2]卢小龙.中小企业创新的知识产权路径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3,(26).

[3]王雷.企业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与内部保护[J].经济视角(下),2013,(10).

[4]肖志远.中国知识产权纠纷可仲裁性的理论与实证考察[J].商事仲裁,2013,(02).

篇2

关键词:图书馆;知识;媒介

所谓媒介,是使双方(人或事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它能给服务对象以方便,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因素。那么,人们要获得知识,获得信息是否有给予方便的场所呢?有的,这就是图书馆。

一、图书馆是最大最全的知识信息媒介

众所周知,图书馆的历史悠久,古时叫藏书楼。在古代,便制定了藏书政策,设有校书之官。但那时的藏书楼为皇家和极少数人占有,为少数人介绍知识,与现代面向大众可以借阅的图书馆性质不同,它只是书籍总汇,而没有知识信息媒介作用。

直到近代,这一状况才有了根本转变。清末的变法维新,大力倡导引进西学,一方面主张设立各种学会,广集人才,另一方面主张兴办图书馆。康有为语说,“群中外之图书器艺,群南北之通人志士。”梁启超说,“今欲振中国,在广人才,欲广人才,在兴学会。”随着学会的兴办,知识媒介需求更显迫切,故图书馆事业随之兴起。在当时,中国的有识之士,已认识到图书馆的知识媒介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类已进入信息社会,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伟大时代。计算机应用的普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得知识信息将十分便利。然而,图书馆作为最大的知识媒介机构,其作用仍是必不可缺的。这是因为:

第一,网络信息资源的最大特点是无限和无序。据报道,全世界每天约有近百亿信息单元的信息在传递,并以每年递增15%~20%的速度增长。

第二,网络信息资源的质量参差不齐,定位模糊不清。

第三,检索工具(大部分使用布尔逻辑模式)很难被有效使用。因此,多数情况下,用户缺乏有效的手段在网络上检索和获得信息。也就是说,用户仅凭一个终端还不足以保证获取所需有用的信息。在处理信息方面,图书馆有自己的优势。

图书馆员多少年来一直从事信息组织工作,对信息价值的把握和评价有一定权威性,这是其他任何信息服务机构所不及的。

二、发挥图书馆的信息职能

第一,搞好文献资源建设,首要的是丰富馆藏,这是做好参考咨询工作的基础。要调查了解读者需要图书的情况以及已有文献对读者的适用性,提高采购人员素质,根据需求购进各种文献资料,包括印刷型、声像型、微缩型、电子型等,都应尽量购买收藏。

第二,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及时地为读者提供各种书目、参考资料、专题文献、综述等经过加工的最新的信息资料,建立完善的书目数据库和计算机检索系统,为用户提供全面、准确的查找及获取文献的途径。

第三,把分散在不同文献中的同一内容或同一主题的知识和信息加以挖掘、整理和集中,编辑成新文献,实现文献的聚变以满足读者的需求。聚变性开发形成的文献信息产品主要有专题文献索引、资料汇编等。

第四,对文献进行再生性开发。即在综合消化多种知识的基础上创造新知识,形成再生性文献信息产品,如研究进展报告、综述、评论、专题调研报告等。

第五,重构信息服务方式。图书馆作为信息服务的前沿阵地,不仅应保留传统的提供目录、借阅书籍等信息传播方式,而且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国际互联网、光盘数据库、联机检索等现代信息传播手段为用户提供新的、更快捷的服务。

网络时代的图书馆须以市场和社会的信息需求为导向,建立提供科研立项、经济技术合作、成果开发转让、市场开拓等信息服务机构。这种信息机构成为具有采集、加工和全方位服务的现代信息中心,积极开发课题跟踪服务,将文献转换成社会可以直接应用的科技信息。

作为媒介,图书馆做好以上工作,就能使读者满意,使国家得益。

参考文献:

[1]袁曦临.知识管理与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教育[J].新世纪图书馆,2005,(4):9-12.

[2]荣红涛.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主体论[J].河北科技图苑,2007,(6):10-11.

篇3

通过研究、实践、对比,我觉得网络环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表现为以下几点作用:

一、网络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能力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机械地进行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新课讲解、练习,学生几乎没有独立地学习和探索的机会,师生间的交流形式单调,内容贫乏,而如果是单纯由学生自主学习则易出现学生学习不易监控,教师指导困难等麻烦,利用网络CAI的课堂教学,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且可以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网络系统的交互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当你解题出现错误时,计算机立即给予帮助,这些帮助引导学生思考,独立地发现和解决问题,直到解对为止;另一方面利用网络系统的功能,学生可随时电子举手向老师提问,而且老师也可以通过主机监控任何一位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及时通过无声的BBS、QQ传送进行个别辅导、分组解答或转播讲解以及个别提问,这样在数学课堂上,学生从“复制型”、“消极型”的学习转化为主动地发挥其认知能力,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实现自我教育,为培养创造型人才奠定基础。

二、网络环境课堂教学能够实现按原班级的分层教学

在网络环境的自主学习的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不同,将题目按由浅入深,逐步进行的顺序设计,使基础差的学生能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并且能适时得到帮助,并设计了良好的人机对话的界面,使学生可以回到已经讲过的内容重复学习,便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而对于程度好的学生则可以快速通过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根据自己的程度、解题速度、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进入提高篇,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实例应用等等,进而实现按原班级的分层次教学,使得各层面的学生都在原有的数学认知的结构上充分主动地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名符其实地实施个性化教学,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因材施教,既可培养数学特长生,又可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更多的辅导和启示。

篇4

关键词 网络技术 网络安全控制 内部审计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从相对独立、封闭的状态向网络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在实现网络化之后,使得信息处理效率成倍提高,信息资源得到进一步的共享,这些变革在给企业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给企业内部控制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网络化对企业内部控制理念和的冲击是全方位的,因此认识这种变化、探讨解决方案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1 网络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遇到的新问题

内部控制自产生以来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几个阶段。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合理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益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法规的遵循性,而自行检查、制约和调整内部业务活动的自律系统。其构成要素有: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在网络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和基本框架并未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但其出现了许多新特征,从而给企业的内部控制带来了以下新问题:

(1)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对企业内控系统的建立和实施有重大的各种因素的总称。主要是指企业的核心人员以及这些人员的个别属性和所处的工作环境,它是推动控制工作的发动机,是所有其他内控组成部分的基础。任何企业的控制活动都存在于一定的控制环境之中,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和执行,以及企业经营目标及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5个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在网络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商务将对企业内部控制产生重大影响。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企业的各项数据资料都将以数字格式存储在处于联网状态的客户机的磁盘上,极易被篡改或恶意破坏,同时磁盘等软硬件也可能由于质量问题或病毒侵扰和黑客非法入侵而发生故障,破坏企业的数据和各种信息,这就使企业的数据的安全性受到威胁,安全系数降低,加剧了管理信息的失真。由于业务发生所取得的原始凭证也将以电子凭证的格式在网上传递,因而增加了企业对网上公证机构的依赖。但直到为止,相应的技术和法规还远没有达到完善,从而对系统的内部控制造成困难。竞争对手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登录企业的网站,了解企业的信息,使企业数据信息的保密性难以保证。

(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识别和那些妨碍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的困难因素的活动。风险评估中的要素包括关注对整体目标和业务活动目标的制定和衔接、对内部和外部风险的识别与分析、对影响目标实现的变化的认识和各项政策与工作程序的调整。风险评估是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特征。在网络环境下,虽然企业的整体目标没有改变,但企业的外部环境与内部因素都发生了变化。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信息的分散性、数据的共享性,以及企业业务流程的改变,极大地改变了以往封闭集中状态下的运行环境,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的风险控制的内容和方法。例如,强大的复杂的机网络系统增加了企业潜在的风险,因为人们的主观判断被忽略,数据处理过于集中,存储的数据可以被不留痕迹地篡改和删除,数据的存放形式增加了数据再现的难度,数据处理过程无法观测等,使得风险评估的难度加大。这些新的风险点构成了内部控制的新内容。

(3)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为了合理地保证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指导员工实施管理指令、管理和化解风险而采取的政策和程序,包括高层检查、直接管理、信息加工、实物控制、确定指标、职责分离等。对于企业管理而言,授权和控制就像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授权就必须进行控制。在网络环境下,控制手段更多样性、灵活性和高效性,加强了内部控制的预防、检查与纠正的功能,使企业摆脱人员与资源的限制,经济有效地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但随着计算机使用范围的扩大,利用计算机进行的贪污、舞弊、诈骗等犯罪活动有所增加。如存储在计算机磁性媒介上的数据容易被篡改;数据库技术的提高使数据高度集中,未经授权的人员有可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全部数据文件,复制、伪造、销毁企业重要的数据,使得计算机犯罪有很大的隐蔽性和危害性,从而扩大了内部控制活动的范围,进而增加了内部控制的难度与复杂性。

(4)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存在于所有经营管理活动中,使员工得以搜集和交换为开展、从事管理和进行控制等活动所需要的信息,包括管理者对员工的工作业绩的经常性评价。在信息方面主要是对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在沟通方面主要加强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的沟通渠道与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加强对信息系统的控制。开放的网络环境无疑提高了信息的传递速度和共享度,但很难避免非法侵扰,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很有可能遭受非法访问甚至黑客或病毒的侵扰。同时,在网络环境下财务信息的传递借助于网络完成,电子符号代替了会计数据,磁性介质代替了纸张,财务数据流动过程中签字盖章等传统交易手段不再存在,从而使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受到质疑,从而对内部控制提出了新问题。

(5)监督。监督是经营管理部门对内控的管理监督和内审监管部门对内控的再监督与再评价活动的总称。企业整个内部控制的过程必须受到监督,并在必要时得以修订,这样,系统及制度才能反应自如,并可视情况而随时调整。监督可以通过持续的监督活动、单独的评价以及两者的配合加以实施。内部控制的程序化使得内部控制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并增加了差错发生的可能性。由于网络的,使得内部控制具有人工控制与程序控制相结合的特点。这些程序化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取决于应用程序。如果程序发生差错或不起作用,由于人们对计算机系统的依赖性、麻痹大意以及程序运行的重复性,使得失效控制长期不被发现,从而使系统在特定方面发生错误或违规行为的可能性变大。

2 环境下内部控制系统的构建

网络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是职能部门和机数据处理部门并重的全面控制,内部控制范围扩大,控制程序灵活多样,控制方式和操作手段是人工控制和程序控制相结合的多方位控制。在网络环境下构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组织与管理控制。具体包括:①建立安全稽核机制。在网络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的首要任务是保证网络系统的安全可靠与畅通。为此要对企业整个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的各个层次(网络平台、通信平台、操作系统平台和平台)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防范措施。对系统操作的事件类型、用户身份、操作时间、系统参数和状态以及系统敏感资源等进行实时监控和记录,进行必要的权限设置,以便能够对各种不同的权限进行用户识别和远程请求识别。②上机操作规程。操作规程是指操作中应遵守的程序,是保证计算机网络系统能够正确、安全运行,防止各种差错的有力措施。主要包括软硬件操作规程、作业运行规程和用机时间记录规程等。③建立计算机资源访问授权和身份认证制度。即明确每个用户的安全级别和身份标识,并分别定义具体的访问对象,以实现系统内部的有效牵制。④加强系统人员的操作管理。在网络环境下,人作为系统主体是网络的基本动力和信息安全的最终防线,人员操作管理的重点是权限控制。系统管理员被赋予超级用户管理权限,主要负责系统软、硬件的管理维护和网络资源分配;操作人员应按照被授予的权限严格作业,不得越权接触系统;系统程序员不得进行业务操作,以避免人为因素或操作不当给操作系统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和风险。⑤设置安全检测预警系统。即实时寻找具有网络攻击特征和违反网络安全策略的数据流,实时响应和报警,阻断非法的网络连接,对事件涉及的主机实施进一步跟踪,创造一种漏洞检测与实时监控相结合的,可持续改进的安全模式。

(2)加强网络系统安全控制。①硬件设备安全控制。硬件设备安全主要涉及计算机机房环境和设备的技术安全要求。应制定网络计算机机房和设备的管理制度、岗位职责和操作规程,严格禁止无关人员接触系统,专机专用;计算机机房应充分满足防火、防潮、防尘、防磁和防辐射及恒温等技术要求,关键性的硬件设备可采用双系统自动备份技术,以应付突发事件,保证数据的安全完整。②系统软件安全控制。严格控制系统软件的安装与修改,对系统软件进行定期的预防性检查,系统被破坏时,要求系统软件具备紧急响应、强制备份、快速重构和快速恢复的功能。③信息安全控制。会计信息安全的基础是密码学。按加密和解密算法所用的密码是否相同,将密码分为对称密码体制和非对称密码体制。后者在信息安全管理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通信线路上的数据流加密,数据库中的数据文件加密,访问者的身份认证,数字签名等。除密码学之外,模式识别的也在网络信息安全方面得到应用。如指纹识别、面容识别在身份认证中具有很好的作用。④系统入侵防范控制。为了防止非法用户对网络会计系统的入侵,应采取设置防火墙,身份认证和授权管理等安全技术,用以限制外界对主机操作系统的访问;用以隔离开内部应用系统与外界访问区域之间的联系,限制外界穿过访问区域对网络应用系统服务器尤其是对会计数据库系统的非法访问;加强原有的基于账户和口令的控制,提供授权访问控制和用户身份识别。⑤交易安全。对于无纸化交易,除了要加强网络安全外,还要从技术上解决第三方公正,政府从的角度规范公正第三方的行为,为双方的公正交易提供保障;提高企业内部稽核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开发内部稽核的软件,稽核软件要兼具灵活性和兼容性。

(3)加强和完善网络环境下的内部审计制度。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是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项基本措施,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由于数据处理是“人机”对话的特殊形态,因而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内部审计是在单位最高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对集网络、计算机及信息处理为一体的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职能管理,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及内部管理制度,对其合法性、真实性、可靠性和效益性进行相对独立的监督、检查与评价的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保护企业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所产生的管理数据的真实与可靠,保证网络上数据传输的安全,并对系统安全情况做出评价。

1 鲍德纳,霍普伍德. 卢俊译.会计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 张瑞君.网络环境下会计实时控制[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篇5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在已经不是新事物,它的优势我们都能理解,但在实际操作尤其是一些新兴课程如科学课的教学中总会遇到许多的困难,阻碍了这 项研究全面有效而迅速地开展 ,一方面是因为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就是因为老师们有畏难情绪,对网络环境下的科学课教学的认识有待提高,还需要大胆创新。

小学科学是课程改革中的一门新兴课程,它源于课改前的自然课,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课程内容很好地贯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科学课程标准》)这些目标要在课堂上实现需要教师积极转变观念,营造不同于以往的一种全新的课堂。

教育部前部长陈至立说:“现代信息技术的崛起,对教育本身也会产生极大改革,使得人们可以不在学校、教室里学习,使得我们的终身学习以及主动学习有了更好的手段……”在《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催生着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已形成一种大的趋势,这里不仅是教学技术有了变化,更重要的是教学新理念在教学中有了体现。信息技术以其逼真的图像、动画、音效能营造另一个教室外的“真实的虚拟环境”,同时又以其灵活多变的交互性深深吸引着学生,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科学教学之中,能使科学课堂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此,笔者拟就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谈一点个人的想法。

一、利用特点,解决难点。

科学课上有众多的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这些活动的安排教材编排者是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的,他们有能力完成。但有些活动过程周期较长,要在课堂上立刻看到结果是不可能的。例如,动物的生命周期这一单元的教学,以蚕为例来探讨动物成长过程。这一课题着眼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求学生记观察日记。但每个同学养蚕的时间不可能一致,每个周期也有一些差异。教学的时间是固定的,这就和蚕的生长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一位教师在教学《蚕的生命周期》这一课时,先让学生自己根据亲身经历谈一谈蚕的生长过程中间有哪些变化,然后教师将每个阶段的内容制作成影像资料,通过快速连续的播放,已经养完了蚕的同学重温了这一过程,有部分没有养完了蚕的同学也能了解到蚕的变化,具体感受到了每一个生命的成长都是令人惊奇的。在认识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时,教师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动物(生命周期长短不同)不同时期的图片制作成电子图片让学生自主浏览,又提供一些网站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资料。采取这种方式来进行教学既让学生进行了自主的探究,又能不受学生调查时间的制约,从而保证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科学课上经常会有一些实验要学生来完成,这些实验的操作过程因为学生的差异会造成实验的进程和效果各不相同。比如《造一艘小船》这一课,学生材料准备是相同的,但最后造出来的船各不相同,有的同学很快能完成,而有的同学不能完成。教师的演示只能针对大多数,不可能反复地进行。有一些实验也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如解剖植物的种子,不同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教师演示要求。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将制作或实验演示分成几部分放在自制的网页里供学生随时调用,让人机进行对话,教师腾出时间进行实验结论的指导。

另外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受到了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 ,不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或对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境中进行愉快地学习,获取知识。

二、丰富资源,激活思维

现代科学发展表明,综合运用各种科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某一特定对象,是当代科学发展的最有前途的方向。各种信息数量增大,知识种类增多,使人能产生丰富的联想,找到多种事物的交叉点,产生新的思路,提出多种设想,得出新的结论。当代最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正是产生于各门科学相互结合的交叉点上。基于这方面的认识,我们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无疑应让学生把教材变“厚”,从而达到厚积薄发的效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师生、生生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在科学课上,学生要完成大量的实验与观察,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尽管不是每个学生都可能到实地去考察教材上呈现的内容,见到教材上呈现的实物或现象,但可以广泛地使用在线资源去进行探索。如一位教师执教《流动的空气》一课时,学生对流动的空气形成风这一概念已经十分清楚,教师和学生这时登陆“中国科普博览”( kepu.com.cn)进行在线收集资料,大量的资料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对风有了全新的认识,在后面的交流中发言十分踊跃,各种资料不断地丰富,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科学课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既能让学生收集到许多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网络对学生来说是一座巨大的信息宝库,根据老师的指引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这一点是传统课堂所难以实现的。收集大量的信息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互相讨论、补充、分析所收集的信息,在交流中激活思维,可以产生许多新的想法。一位老师教《空气和我们的生活》一课时,先让学生通过两个两个小游戏让学生明白人离不开空气,然后又让学生浏览自制的网页,找出空气和人类还有哪些关系。由于学生不可能在一定时间内浏览到所有网页,因此在交流时他们每发现一个新的内容就会提出自己的一些新想法。

三、优势互补,扬长避短

《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从上面的表述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在科学课中探究活动占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教材的内容中也可以看到这一特点。教材中大量的实验既是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认识,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这些真实的或模拟的环境中掌握科学知识,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关于网络环境下的科学实验在前文已有简要叙述,在这里要说明的是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是为了创设一种全新的科学课教和学的情境,网络还是教和学的工具以及研究和交流的工具,它不单是一种手段。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迎接蚕宝宝的诞生》这一课时设计了页面精美、内容丰富的网页,上课开始就以一段生命的变化视频片段引出生命诞生这一话题,然后让学生就“生命诞生”这一主题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在进行主题探究时学生利用教师设计的网页中的单元进行资料收集、分析,然后再进行交流。在网页中教师不是单纯地丰富教材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而是根据教学目标还设计了一个留言板,让学生将自己的收获及时地,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探索的兴趣和积极性。从教学的反馈来看,学生借助网络这一工具使得课堂容量可以无限扩充,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过程,不再是按部就班地进行学习,改变了学习方式,学生真正成为了科学学习的主体。

我们在看到网络工具的优势时还要注意《标准》中“使他们在 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 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这一句,科学家探究是离不开实验室的,网络是不能代替实验的。还是以上面这一课例来看,蚕的生长过程在网上收集或看到的只能是一般的,在实际的实验操作中肯定会有许多新问题生成,网络是不可能完全解决这些问题的。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多是前人已经探究过的,但在重复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们完全可能有一些“意外”产生,而这些“意外”对于“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收集相关资料对这些“意外”进行对比分析,还可以将自己的问题在网上供大家一起研究,有了一个理想的方案后再进行具体实验来解决问题,这样做才能真正实现科学课的目标。比如养蚕,教材上介绍了一些如何使蚕宝宝长得又大又壮的方法,可以肯定地是学生养的同一批蚕中不可能是每条蚕长得完全一样的大和壮,如果他们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并主动进行探究,他们的收获是不是会很大呢?所以在进行科学课教学时,要注意发挥网络教学和实际的实验操作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

四、积极探索,摸清规律

在网络环境下,将科学课和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是一种趋势。由于科学课的开设时间不长,故其整合规律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有许多具体的操作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其一:网页设计要为教学目标服务。学生在线学习时对那么多的信息有时有些茫然,有时点击了很多页面还很难有所收获,如何设计好网页能更明显的体现学科特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可是我们要长期探索的一个问题努力。

其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教师的角色如何把握呢?从传统的课堂跨入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关系是不会发生改变的,但如何体现教师的主导呢?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并加以解决。

篇6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图书馆作为知识中心和信息枢纽的传统地位正在受到互联网和信息服务机构的冲击和挑战,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图书馆必须不断探索创新管理模式。

一、高校图书馆现状(以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为例)

(一)文献资源使用情况。随着读者信息意识的不断增强,读者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读者不只满足于期刊阅览室提供的纸质期刊服务。2009年我馆订购期刊的85%以上已被CNKI收录,其中专业科技类期刊的收录率在90%以上。尽管图书馆的电子期刊资源已非常丰富,但是对各类期刊数据库能全面、准确了解,能充分、熟练使用的读者并不多。就我馆的调查情况而言,中文图书、外文图书、中文期刊、外文期刊、报纸杂志、电子资源这6种文献资源被使用的情况来看,中文图书依然是各层次用户的首选;四年级本科毕业生、研究生、教师对各类电子资源的使用有明显增加。

(二)电子阅览室使用情况。以我院图书馆为例,电子阅览室共有204台机器,由于有的学生动作过大、过猛,使用方式不当,以及高频率的使用,这都降低了机器的使用寿命。目前,能正常使用的机器大致只有113台左右。由于电脑的配置较低,硬件设备自然老化,网络经常掉线,有些机器在使用过程中突然死机、黑屏,导致机器使用效率并不高。我校对电子阅览室每年都会投入维护资金,增加了电子阅览室的运行成本,给学校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另外,相当一部分读者不是为了获取馆藏文献信息或阅读馆藏电子文献,而是以休闲娱乐、游戏、猎奇和情感交流为主。这都削弱了电子阅览室以文献信息服务为核心的职能。

(三)部门设置情况。和国内大多数图书馆一样,我院图书馆也是按文献载体类别和职能划分业务部门:采编部、流通部、期刊部、信息检索与咨询部、技术支持部。流通部、期刊部、电子阅览室直接接触读者,最有可能了解读者需求,却不被认为承担着参考咨询的职能;参考咨询部承担着明确的读者咨询任务,却不直接接触读者。这种以“文献资源建设”为核心职能的业务流程日益凸显出它的缺点:割裂了文献资源建设者、参考咨询者与读者的直接联系,读者的需求无法得到及时反馈。

(四)图书馆人员情况。我馆目前大多是以文史类专业为主,理科、外语类人员少,更是缺乏计算机、网络方面的专业人才。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馆员原有知识老化的速度也在加剧,期刊阅览室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技能也明显偏低,致使馆员与读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无法进行以电子期刊为主要期刊资源环境下的高水平咨询服务,直接影响到了图书馆的服务满意度。

二、图书馆管理创新的必然性

(一)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涵。图书馆知识管理属于图书馆学中一个正在完善的研究方向。柯平教授在《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一文中认为:“图书馆知识管理是确定、收集和传播共享图书馆中的知识,包括知识的管理和运用知识的管理,来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以增强图书馆的应变与创新能力的活动”。图书馆知识管理以人力资源管理为管理核心,以信息技术为管理工具,利用本馆的知识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资本等资源,对图书馆进行综合管理与利用,从而达到知识创新、提升知识本身的价值。

(二)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的必然性。读者的需求是推动图书馆各项工作的最大动力。由于图书馆内知识、技术和用户的需求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只有将知识管理的理念有效运用到图书馆,指导图书馆的管理改革,推动图书馆的服务创新,才能为读者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为图书馆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

三、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的举措

(一)构建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发挥电子阅览室的核心职能。随着人们信息意识的日益增强,信息需求呈现出个性化、专业化的态势,一个图书馆可能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许多图书馆在自愿、平等、互惠的基础上,实现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做到了资源共享。我院图书馆于2010年12月2日加入了“南京城东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联合体”。这意味着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的纸质文献由原来的200多万册跃升至460万余册;电子图书从260多万册跃升至900万余册;数据库资源从32种跃升至64种,这有力地提升了工学院的实力,必将促进教学、科研的大发展。

电子阅览室被认为是数字图书馆的雏形,是图书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电子阅览室应建立免费电子阅览区,为读者提供方便的电子期刊资源查询平台,供读者检索、查阅馆藏资源。应明确制定电子阅览室服务职责,定期开展数据库使用方法和技巧的培训,强调信息查询是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主业,并使用技术手段控制读者上网行为。

(二)图书馆员和读者之间建立互动关系。针对能充分、熟练使用各类期刊数据库的读者并不多的现象,期刊阅览室馆员应加大对期刊信息资源的宣传、开发、咨询工作。通过馆藏纸质、电子期刊资源讲座,向师生读者进行信息素养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指导和帮助读者使用CNKI、维普等大型全文数据库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印发宣传册来介绍馆藏信息资源,特别是馆藏中外文电子期刊数据库,并讲解使用方法和检索技巧,解答他们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另外,还可以利于图书馆网络优势,利用网络聊天工具、发送电子邮件来解答读者的问题,以提高读者对馆藏数据库的了解和利用率。

在阅览室内设立参考咨询台。要想实现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和读者的知识创新,就要求在图书馆员和读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双向开放的、循环流动的系统。当读者不能满足“自我服务”信息需求时,为读者提供一般性和专业性的咨询。只有读者和图书馆员之间进行相互的信息交流,才能使每一个阅览室、每一个馆员都体现完整的、不被割裂的信息性,才能满足读者“一站式”的信息需求,对读者的需求做出快速反馈。

(三)以人为核心的管理。人是知识管理中最活跃和最主动的因素,掌握知识的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中最重要的资源。图书馆是知识与用户之间的桥梁,其工作本身就是在创造新知识、探索新规律、发现新技术。当前,信息技术的应用给图书馆带来了深刻的变革,我们只有加重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力度才能适应这一变革。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核心思想就是尊重人、理解人、关爱人、完善和发展人。这是图书馆管理中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是充分调动馆员的主观能动性、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准则、实施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1、人员的聘用制度。在人员聘用方面,通过人事制度改革推行业务岗位双向选择。打破年龄、资历、学历、职称等限制,充分调动馆内员工的积极性,实行定岗、定员、定额,推行岗位责任制。我院图书馆从2002年起实行竞争上岗,全体员工根据馆里公布的岗位职数、岗位级别,结合自己的特长和条件选择自己喜爱的部门及岗位,在编人员每5年签聘用合同,租赁人员每1年签聘用合同。

2、人员的培训与再教育。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当代最杰出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员工的培训与教育是员工不断成长的动力与源泉。他还对年轻人提出警告说:“一个人学习过的知识,如果每年不能更新70%的话,那么这个人便无法适应社会的变化”。因此,图书馆必须重视馆员的职业培训与终身教育,不断提高馆员的知识水平以及获取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并在充分尊重个人价值的基础上,激励馆员将其知识和智慧应用于业务和服务之中,实现图书馆集体价值目标。

为此,我院图书馆做了以下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开展对流学习活动,带领员工参观学习兄弟院校图书馆的工作情况;二是聘请知名企业家来馆进行企业文化专题讲座,定期举办学术沙龙,活跃馆内学术气氛,激发创新思维;三是拨出专用培训经费,用于员工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四是鼓励员工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继续教育课程的学习,促使员工在职业研究方面有所发展,实现个人知识更新。 转贴于

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入,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重要性也越发凸显,高校图书馆肩负的使命越来越多。未来图书馆的竞争将是服务的竞争,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实行知识管理,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加强为读者服务的意识,才能更好地为读者提供人性化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李铁梅.高校图书馆利用情况的调查分析——以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论坛,2010.4.

[2]廖迎红.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管理的新思路[J].农业图书馆情报学刊,2010.9.

[3]朱伟珠.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践探索[D].天津大学管理学院,2007.

[4]柯平.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篇7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生;英语;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04-0000-01

大学生对于网络英语自主学习的适应性,主要受学习动机、学习方式、学习策略、操作能力以及学习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要提高大学生的适应性,就应当针对这些影响因素,采取对应措施。

一、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越明确,学生的学习态度就会越端正,求知欲和学习动力也会更加强烈,它能够使学生克服障碍与困难,不断尝试各种学习方式与学习途径,来获得最终的学习成果,在网络环境下也是如此,要提高学生对于网络英语自主学习的适应性,首先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但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时候,要明白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的个性特征完全不一致,所以应当针对性的制定激发策略。另外,在学习过程当中,一个人的学习动机难以始终保持,很可能会随着学习进程出现起伏变化,所以老师应当时刻掌握学生的学习机动变化,并通过与学生进行交谈,分析出造成学习动机变化的因素,以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干预引导,使他们的学习动机可以时刻保持在最佳的状态。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

互联网络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方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语言学习的成功取决于学习者本人,取决于学习者自身的因素及其充分利用学习机会的各种能力。大学生应当认识到语言知识伴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变化其表达形式和表达内容,书本知识的呈现在网络时代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网络自主学习可以让学习者获得最新的知识、掌握最新的技能。学生还应该懂得,语言学习就是学习者对目标语建构理解能力形成的过程,自己就是教学实践的主体。如果主体自身不积极主动的进行建构,知识不可能通过他人的传递就直接被主体所吸收。利用网络学习环境所提供的大量真实语言输入和有意义的学习任务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各种交互平台参与英语学习内容的讨论、交流学习心得、体会或者协作完成某一学习主题、共享优秀的学习资源是提高其语言交际能力的唯一途径。

三、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

学生在网络环境中进行学习,与传统课堂环境中的学习有着较大的区别,在网络环境下,因为没有来自老师的直接管理与监督,所以学生的学习主要具有自觉、独立等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生不具备有效的元认知策略,就算是学习动机与学习理念正确而明确,也难以保证学习的有效性。因此,需要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弥补缺少老师直接引导的不足。因此,在学生学习的网络课程中,老师不仅要安排常规教学内容,更要具有目的性与意识性的向学生传授各种英语技巧和学习策略,例如翻译技巧、写作技巧、阅读策略、交际策略以及听力技巧等等,同时老师还要对学生的学习策略实践进行管理与评价,不断提高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英语学习适应性。此外,老师应当要求学生以日记的形式,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学习成效进行评价、记录,对有所疑惑的地方及时向老师求助。在针对学生个体进行学习策略指导的时候,要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因素,例如其已有知识能力结构、个性特征,学习英语所具备的优势与劣势等等,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策略的针对性与操作性。这样一来,学生在网络环境中进行自主学习,便能系统、高效的达成学习目标。

四、提高学生的网络技术操作能力

由于成长环境因素以及个人兴趣爱好的影响,每个学生对于网络技术的掌握程度与操作能力各不一样。当然,对于熟悉网络技术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的时候会更加的得心应手,能够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而对于不太熟悉网络技术的学生而言,就可能会在学习操作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麻烦,拖延学习进度。所以,老师应当注意对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进行提前培养,重点教会学生对英文电子词典的使用,增强他们对其他相关学习资源网站和软件的熟悉程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能够轻松应对各种技术问题,保证学习进度。

五、营造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

要提高学生对于网络英语自主学习的适应性,仅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采取措施还不能起到最为良好的效果,除了要对学生的学习思想与学习行为进行引导与干预外,还要对网络学习环境进行构建与改造。比如,要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网络自主学习并非孤立的学习,而是同样有来自老师与学生的陪伴的,让他们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找到老师请教问题,在需要沟通的时候,可以找到同学进行交流。其实,利用网络技术能力,能够轻易的实现这种效果,能够有效的对学生进行组织,使学生感受到一种学习过程当中的群体感与归属感,避免学生在网络自主学习中,出现一种缺少人文关怀的感觉。比如,通过建立社区、贴吧、QQ学习群等方式,都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共同交流、共同学习的场所。同时,老师还应当开辟一个专门的沟通、交流渠道,为需要帮助的学生随时提供咨询与引导,倾听他们在学习过程当中的感悟。最后,还应当对校园内的网络学习环境进行一定的限制,防止一些不良的信息对学生产生影响。

通过以上的所有措施,便能有效提高学生对于网络英语自主学习的适应性,保证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史红十,杨翠,陈淑鸿.大学生网络自主听力课适应性的分析与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92-96.

篇8

论文摘要:分析了大学图书馆不同用户的信息需求,探究了网络时代大学图书馆信息资源面向用户需求的配置方式及资源有效利用的途径。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各种信息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传递给用户,同时也推动了图书馆的飞跃式发展,使延续了上千年的藏书建设格局在数十年间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传统的印刷型信息资源不再是图书馆的唯一资源,图书馆同时拥有了数字信息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那么,这些资源该如何科学配置并得到和谐发展、有效利用呢?

1实体资源和虚拟资源在大学图书馆内和谐共存

现代通信技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突破了传统的馆藏局限,导致大学图书馆传统的馆藏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了实体资源和虚拟资源共存的复合型、多元化馆藏结构模式。

实体资源是图书馆所收藏的知识信息,主要指传统的印刷型文献,包括图书、期刊、报纸、手册、检索和参考工具书等,以及新兴发展起来的数字化电子资源,包括购买的数据库、缩微品、视听资料、电子出版物、本馆数字化特色馆藏等。它是图书馆自己拥有的可以为用户提供服务的实有馆藏,是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的主体,是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基础。

虚拟资源没有一个具体的图书馆实体作依托,用户借助计算机网络广泛利用本馆以外的数字信息资源。它通过超级链接指向因特网上的网页、网站、数据库来收集知识信息资源提供给用户使用。这些资源不能被存储,是一种“虚藏”,其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图书馆已买下使用权的网络数据库,而一旦图书馆停止付费,这些资源就不存在了;另一类则是网络免费获取的学术信息,这部分资源可以通过网络来收集、获取,经分析整理后通过站点推荐、凶特网专业信息指南系统和专业指引库等网络信息资源导航手段提供给用户使用,使这些资源成为图书馆馆藏的补充。虚拟资源扩展了馆藏资源的范围,提高了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能力,对图书馆信息资源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2不同类型资源用户需求及配置

在网络环境下,读者具体信息需求千差万别呈多元化格局,馆藏资源配置则是“拥有”与“存取”并重,实体资源配置与虚拟资源配置并重,流动信息与物化信息共存的局面。形成了以纸质资源、数字资源为主,网络虚拟资源为辅的多元化格局。

2.1印刷文献资源是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基础

印刷文献资源保存寿命长,历史悠久,具有可靠性、永久性、使用直接、阅读方便、可渎性强的特点,是大学图书馆人数最多的学生最常使用的文献,其需求量大、利用率高。为了了解本校不同用户对各类资源的需求情况,我们设计了一份《图书馆馆藏资源利用及满意度调查问卷》发放于来馆的读者,请他们根据自己的感受填写该表的内容。500份问卷共收回451份,回收率达90%。表1是不同类型用户使用图书馆资源统计。

从表l可以看出:到实体图书馆来的大多数用户是本科生,其次是硕士生.博士、教师用户群属少数。其中,使用最多的馆藏资源是纸本图书和纸本期刊,属印刷文献资源类型。

印刷义献资源可读性强、阅读成本低是大学生学习知识的必备资源。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是以系统学习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全面掌握各种技能,提高素质为主。他们主要采用阅读的方式获得所需的系统知识,对图书馆的依赖程度最高。从我们对本馆图书的借阅统计中显示图书的年借阅量达到百万册以上。说明纸本图书的利用牢高,需求量大。教育部规定大学图书馆每年要按学生人均3册的量购进新书,就是要保证学生学习知识的图书拥有量。印刷文献资源同样也是教学科研人员有效利用的重要资源,因此印刷文献资源的配置在大学图书馆是必不可少的。

图书馆在印刷文献资源的配置过程中一定要控制好质量。在文献补充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师以及学生的需求,根据本馆采购方针对所购入的文献,从需求调查、文献出版、发行、采购过程及文献利用评价等诸环节进行质量跟踪。确保采集到优秀的与本校学科建设及其承担的教学科研任务相匹配的,内容广泛、学科覆盖面宽、种类丰富、适合用户需求的文献资源,同时要控制好各学科比例,避免造成重复浪费。

2.2大力发展电子资源

电子资源具有无损保存,反复同时被多个用户使用,易复制、低成本、形式多样、互动性强、内容广泛、超越时空局限传递信息等特点。同时具有纸质资源不可比拟的检索、查询、聚类功能,特别受到科研人员的青睐,是信息交流巾最受欢迎的信息类型。从我们发放的调查表中显示,经常使用电子资源的.Hj户教师84%,博士生66%,硕士生58%.本科生19%。电子资源是科研人员主要利Hj的信息来源。

科研人员担负着科学研究工作,是科学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代表着科学发展的方向。他们是学校教学科研的重点也是图书馆重要的用户;他们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国内外最新科学研究进展、成果、资料及相关的数据等信息,对信息的需求涉及面广、内容争深、知识面窄。科研人员利用图书馆信息以参考为主,同时特别强调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前沿性和全面性。从我们对朋户的调查结果来看,用户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需求主要以网上全文数据库的检索和查询为主。

电子资源种类繁多,图书馆在配置电子资源时要认真分析数据库收录内容的知识含量和信息质量,各数据库之间异同、相互关系、重叠程度,数据库商应权威性高.可信度强,售后服务好。根据读者的信息需求和学校学科建设的要求,合理规划各类电子信息资源的比例,保证电子资源的配置质量。

2.3大力开发网络信息资源

互联网的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科学信息的交流与传播不需要像传统印本义献那样编辑、印刷和发行等复杂的程序,直接在网络上发表。读者不需要化任何费_}fj就可以在公共网站上自南获取,直接用于教育与科研,为所有的研究者和网络使用者提供了一个免费、开放的研究环境,满足了科研人员信息需求的迫切性和时效性。这种新型网络信息资源自出现以来,就受到广泛关注并得以迅速发展,学术影响力日益提高,而图书馆将其纳人馆藏数字资源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陶书馆可建立相应的链接.及时、准确地将收集整理好的开放存取资源的目录、网址、简介,编制在图书馆期刊目录和相天数据库巾.在本馆的主贞上出来,以便于渎者的查找和使用。这些内容丰富、可获取的网络免费资源可弥补图书馆馆藏不足,丰富自己的馆藏资源,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缓解经费紧张的压力同时还为图书馆资源共享服务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为图书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3整合资源提供一站式服务

篇9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管理;课程设置;研究性教学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2.182

[中图分类号]F29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2-0-02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课程不仅有法律、策划等理论知识,还有各种土木建设技术、课程设计、计算机应用等内容,这方面知识需要拥有良好的地理信息掌握技术、测量、招标管理等技能,因此,基于网络环境的房地产开发与管理课程是该专业技能学习的必修内容。但目前该课程的学习与网络环境应用紧密程度低,缺乏系统化的学习方式,需要进行研究性教学改进教学内容。笔者通过研究房地产开发与管理课程的特点,分析现今该课程学习的重点及存在的问题,探讨该课程的改进建议。

1 基于网络环境下该课程研究性教学特点

1.1 自主学习能力提升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课程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共享,可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由于该课程内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该课程在学习时需要进行文献的借鉴、大量调查和假设,在缺乏验证的基础上进行评估,这些方面的经验都需要学生自己进行查找分析,因此,在网络环境下的探析活动,大部分都是学生自身的探究,主动性强,教学模式较开放。

1.2 创新性强

由于房地产开发需要对项目作出评估并进行策划,原有的项目规划通过大量的语言描述,使计划书看起来杂乱无章,缺乏总结归纳。但是现有基于网络环境的计划书,可通过作图,将各部分内容以系统化的简短语言描述出来,并对图形加以绘制,使各部分实现列联分析,加强各部分相关程度。通过网络计划图的勾画,以此大大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对于专业理论的掌握如果只落实到书面上,只是对理论的复制粘贴,通过网络计划书的勾画,才能看出学生的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

1.3 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由于房地产开发与管理课程内容涉及多专业知识,理论学习过多,长时间积累却缺乏实践应用会导致学生实际分析能力下降,因此,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可有效将学习理论以网络信息共享的形式适时应用于策划管理,对于地理信息知识可利用网络更好地进行区域分析。同时,对于营销、估算等内容利用网络计算工具可实现数据的精准化,确保不会出现人为失误。

1.4 贴合时展

现今作为网络沟通交流的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早已离不开网络环境,针对此现状,现今教育教学也逐步将网络应用于学习当中,以此提升教学质量。房地产开发与管理课程的教学本身就有大量的网络策划图、计算机应用等知识,将课程向网络化环境发展,贴合时展的理念,有效促进了该课程的革新,在改进教学方式的基础上,提升了学生对于网络应用的能力,使学生通过网络设计、网络搜集、网络借鉴等手段,更加深入了解该门课程的专业性质,增强专业能力。

2 基于网络环境下房地产开发与管理课程的难点

2.1 开发建议书的述写

该课程内容重点就是对开发与管理阶段的策划述写,一项工程的完善与管理最重要的就是前期准备工作,而开发建议书就是对投资项目做一个整体构想,以规划性的建议探讨该项目的开发价值。而建议书的内容包括地理位置、资金投入、建设规模等方面,这些内容都需要有详细数据调查。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程学习,可了解某项工程的调查内容,通过查找文献资料,基于实际数据,学生可获得详尽信息,为接下来的研究奠定基础。

2.2 计算机应用

通过对拟建项目开发建议书的了解,之后需要进行项目的可行性分析。经过进行网络分析,可行性研究报告里可增加数据支撑,以确定分析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因此,通过网络获得的大数据,成为房地产研究设计中的重点,使房地产开发与管理课程将计算机应用作为重点教学内容。

2.3 开发设计环节

一般开发设计环节需要有明确的项目策划书,但是书面性的项目策划书体系过于庞大,内容比较杂乱,不便于翻阅与查看。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开发设计,可形成规范化的流程图,以简洁明了的形式做出直观清晰的网络规划图,建立大体框架的雏形,便于翻看与整理。因此,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房地产设计是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重中之重,对房地产的建设施工起到了引导作用,缺乏这一环节,房地产工作便无法开展,以致这一内容成为该课程的难点。

3 基于网络环境下该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影响因素

3.1 网络信息共享程度

研究性教学需要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基于网络环境的房地产开发与管理课程,需要大量的网络信息资源,比如法律、项目策划、营销等方面。目前我国与该课程资源相关的网站大约有4 000多个,其中涉及了房地产的综合网站、各企业信息、中介服务、法律规范改革等不同方面的内容,但是这些内容有一些私密性的信息并不对外公布。因此,在研究性教学基础上,学生可利用学校内部的知网、外文数据库、超星、维普等与企业联合的网站,学习到相关课程的信息,可见,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为该课程的学习带来了信息共享的便利。

3.2 网络应用程度

基于网络环境对于该课程的研究性教学需要掌握教学过程网络信息和网络数据的掌握程度,因为房地产开发与管理课程需要用多方面信息与数据的结合才能进行分析,这些内容单靠经验理论不能得到,需要经过网络的数据库查找验收,因此,网络的应用程度对该课程的深入具有重要影响。

3.3 网络教学方式设置

由于房地产开发与管理课程理论知识内容丰富,因此,目前教育方式仍以课堂授课为主,对于网络课程的应用并未普及。学生在进行法律知识、人员管理、土地所有权等理论知识的学习时,这种理论授课的方式可满足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但是对于项目策划、课设方面的实践学习,如果依然采用这种形式,就会大大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现今房地产的形势并不乐观,如果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课程依然以理论教学为主,会造成学生的专业技能缺乏实践性,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就业。网络环境下开展该课程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与改进,找到更多实践数据分析项目策划的优缺点,提升学生的课设能力。因此,固有的房地产开发与管理课程的教学方式早已不适应时宜,需要改进。

4 网络环境下该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构建

4.1 先进行教学方式设置

首先,学生针对教学内容应主动在网络上收集资料,找到相关数据和信息内容;其次,分组讨论(也可自主探究),组内探究学习,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主动分享自己找到的信息内容;此后,小组内进行课题设置(自行研究课题),研究问题相关内容,各组员进行分块管理,然后大家讨论各模块之间的联系;最后,分析课题的结论,反思探究过程的问题,并对课题的相关问题深入分析,提出新问题。

4.2 网络应用更明显

一是对课程内容的网络深化,即房地产的内容知识通过网络分析,比如某地产公司的项目策划在进行风险评估时,只做了关于开发环境、施工规模、技术三方面内容的评估,它缺失的内容学生可通过网络查找以往文献,通过借鉴文献,并根据当地建筑环境进行实际分析,作出符合当前发展的风险评估,并作出网络计划图,以直观的网络规划形式将课程内容应用。二是对网络信息数据的应用,现今属于大数据时代,对于房地产行业的数据信息利用也不能基于某一年或是某一项,必须要经过多项数据的分析处理才能做出全面分析。比如对于房地产开发的融资,融资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不能依靠经验和简单的经验进行规划,因此,在网络大数据的影响下,学生可分析多年来某项目的融资情况,网络分析大大减轻了人力分析的困难。

4.3 研究性教学基于实际

房地产行业现在处于低迷时期,那么对于其开发与管理的教学需要基于现今实际,分析各地房地产开发与管理课程教学的改进措施。通过网络,可学习得到一些实际的教学内容分析,比如依据2015年房地产行业的增幅统计发现,虽然现今房地产行业不景气,但是依然有接近四成的富豪加入房地产建设行业,可是依据2014年对于房地产行业经济效益的评估发现,在2013~2014年间,整个房地产行业持续亏损,即使效益高的企业也仅有2.6%的利益获得。以往人们热衷于房地产投资是因为其经济效益获得高,那么在低迷的时候依然有多人愿意投资房地产行业,基于这个现状,教师可结合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规划,让学生基于实际分析房地产行业在近几年的发展情况究竟是怎样的,房地产的开发存在多大的风险以及提升房地产竞争优势的项目有哪些。学生可通过网络查找资料,网络的多方面数据,网络调查等方式,自主研究房地产行业的现状、发展态势及房地产行业的行业规范。基于实际的研究性教学,可通过网络环境的运用,很好地得到房地产行业的整体分析,提升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并通过对实际的分析,学生也能更好地将所学到的理论经验应用出来。

4.4 网络教学内容突出重点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课程知识点冗杂,主次不清,并理论教学占据过多课堂时间,使得网络教学内容因缺少课时,达不到应有教学效果。那么在网络教学中,应将知识内容区分成主要和次要两方面,合理进行课时分配。对于一些概念性的内容比如管理学的概念、城市概念等,只在理论课堂讲解,网络教学不应浪费时间再讲解一遍,对于房地产投资、项目开发等重点内容优先讲解,增加课时。并利用计算机设备,对于知识点进行作图分析,对房地产行业的各项数据教学要严谨,最好使用基于调查的数据,防止出现分析纰漏。

5 结 语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学模式的改进,而基于网络环境的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利用信息技术的优点,传播、策划、估算、处理项目的内容与数据,使该课程专业内容的学习更加完善。在研究性教学模式下,结合网络的优势,通过合作探究、创新思维等特点让学生更加了解该课程内容的实践教学理念,是提升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因此,基于网络环境的研究性教学应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促进课程设计的更加完善,不断提升课程专业性。

主要参考文献

[1]何红.房地产开发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14(10).

[2]李悦,韩璐,陈双.房地产专业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协同教学”实践研究――以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为例[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7).

[3]张研,包恩和,周月娥.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探讨[J].科技视界,2014(11).

[4]贾晶.《房地产经营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2(6).

[5]王洪海,范海荣,高秀青.工程管理专业房地产方向课程教学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1(4).

[6]谢婷,刘樱.“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课程的教学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31).

篇10

论文摘要: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图书馆综合评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解析网络环境下大学图书馆综合的评价结构和影响因素,运用图书馆综合评价的相关理论,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网络环境下大学图书馆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体系,为网络环境下大学图书馆进行综合评价探索新的思路。

展开计量化综合评价是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和推动图书馆有效发展的关键,然而实践证明计量化综合评价又是图书馆学界的一个难点。本文力图为网络环境下大学图书馆的综合计量化评价寻找到合适的方法体系。

1、当前图书馆综合评价的研究存在的问题

图书馆综合评价是提高管理水平和办馆效益的重要手段,也是把握图书馆价值的关键,其重要性日益凸现。西方欧美发达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加强对图书馆综合评价的研究,其研究成果成为图书馆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参考。目前图书馆综合评价研究的现状是:(1)综合评价的对象和内容被扩大;(2)越来越重视评价的形成性功能评价、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3)越来越重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组合评价;(4)越来越重视对评价的评价。分析当前图书馆综合评价,发现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定性综合评价偏多,定量综合评价偏少;(2)还没形成比较一致、权威的评价方法;(3)评价中重功能评价,轻效益评价;(4)评价的方法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2、网络环境下大学图书馆综合评价的结构

网络环境下大学图书馆综合评价的结构是由众多要素组成的要素集合体。具体来说,这个要素集合体可以分为主客体结构、层次结构、要素结构和内容结构4方面。主客体结构是指综合评价的客体是被评价的图书馆,评价的主体是参与评价的评价者。层次结构指的是被评价的图书馆是一个大系统,它具有层次性特征,在评价的时候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的层次进行评价。层次性评价将网络环境下大学图书馆综合评价复杂问题简单化,也是综合评价常用的方法。要素结构指的是网络环境下大学图书馆综合评价具有多方面的要素,具体包括被评价对象、评价指标、权重系数、评价者等4大要素。内容结构指的是图书馆从综合评价的内容方面来看形成的结构,大体上包括办馆条件、文献资源建设水平与使用效果、办馆效益、自动化系统建设水平、网站建设水平、馆舍室内环境、参考咨询服务水平、馆舍建筑功能与艺术性评价等方面的。

3、网络环境下大学图书馆综合评价的影响因素

在对网络环境下大学图书馆进行综合评价时,必须要考虑到心理、社会文化、主客体三大因素对综合评价的准确性的影响。心理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主观性认知不足导致综合评判出现偏差;(2)从众心理导致综合评判出现偏差;(3)被评价者的影响力导致综合评判出现偏差。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价值观念的不同导致综合评判出现偏差;(2)科学认识水平的不足导致综合评判出现偏差。主客体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评价者自身的能力、水平、心理素质等主体因素的差异导致综合评判出现偏差;(2)图书馆的发展水平.、活动内容及程度等客体因素对评价者的影响导致综合评判出现偏差。

4、网络环境下大学图书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存在价值的指标很多,评价时不是将所有的指标都选进来,而必须对其进行科学的筛选。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综合评价指标的筛选方法可以选用简单实用的专家法。专家法的基本方法是:用专家咨询表的定量信息和定性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如果一般有1/4以上的专家认为某项指标一般或不重要,该指标即被淘汰。此外,对于权重,指标,并入相近指标中。经过数轮专家咨询或投票,直到3/4以上的专家认同某项指标,才将该项指标列入指标体系,形成综合评价的指标。

网络环境下大学图书馆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5方面的指标:反映办馆条件的指标,服务能力的指标,服务效益的指标,人员素质的指标,室内环境质量的指标。

5、网络环境下大学图书馆综合评价

5.1评价指标。按照网络环境下大学图书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其评价类别。网络环境下大学图书馆综合评价可以从如下7个方面来展开。

5.1.1对图书馆办馆效益的评价。通常所说的效益就是所得与所费之比。图书馆办馆效益就是学校对该馆的投入与该馆功能的反馈之比。由于图书馆的主要效益是社会效益,其主要体现在流通和服务2个方面,因此图书馆办馆效益评价的方法用流通率法来计算。流通率法的2个关键指标是文献年利用率和读者满足率。

5.1.2对文献资源水平与使用的评价。此项评价是对该馆现有文献信息体系质与量、运行状态、运行效果等各个方面的屙陛进行分析和计量,并做出价值评判的过程。根据专家法,文献资源评价可选定如下10个指标:文献保障率、馆藏文献覆盖率、新书增长率、学科结构合理性、等级结构合理性、时间结构合理性、文种结构合理性、文献类型结构合理性、文献周转率、文献拒借率和网络信息的权威性、网络信息的可检性。

5.1.3对图书馆自动化建设水平的评价。网络环境下大学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是由多个相互依赖并具有特定功能要素组合成的有机体。对自动化建设水平的评价主要是已经开发完的自动化系统,包括数据库、软件、硬件和经济性等。按照专家法,自动化建设评价选择如下8个指标:管理系统的性能、可靠性、兼容性、安全性、开放性、灵活性、先进性、经济性。

5.1.4对图书馆网站建设水平的评价。对大学图书馆网站建设水平进行评价,就是要建立一整套评价指标体系,对网站信息的数量、质量和网站的运行效率进行统计分析和基本评判。图书馆网站建设评价选定如下1O个指标:网站文献信息的丰富性、网站文献信息的专业性、网站系统的安全性、网站操作使用的传输速度、网站链接的广泛性、网站操作使用的稳定性、网站检索功能的全面性,网页设计的整体性、网页设计的层次性、网页读者界面的友好性。

5.1.5对图书馆室内环境质量的评价。图书馆室内环境质量评价选择如下5个指标:室内热环境质量、室内声环境质量、室内视环境质量、室内空气质量。

5.1.6对图书馆参考咨询水平的评价。参考咨询是网络环境下大学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继续和深入,是充分发挥图书馆情报职能、开发文献信息资源、提高文献信息资源利用率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图书馆社会地位和价值水平的核心服务项目。其评价可选择如下4个指标:信息源的广泛性、馆员素质、服务方式的多样性、服务系统的完善性。

5.1.7对馆舍建筑功能与艺术性的评价。馆舍建筑功能与艺术性评价在于探讨和评判它的实用性、技术性和艺术性。其评价选定如下4个指标:馆舍建筑功能齐全性、馆舍内外布局合理性、馆舍建筑智能化程度、馆舍建筑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