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6: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农村建设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农村建设的特点

篇1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完善;林业科技服务体系;特点分析

1.新农村林业建设的统筹规划

林业是进行现代化农业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要有乡村规划,有条件的地方应纳入城乡统筹规划建设中。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当什么角色因地区而有差异,有些地方适宜速生林生长,满足市场需求;有些地方是为了恢复或建设生态系统;有些是需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些是为了改善生活环境等。要整合资源并理顺林业在各具不同特色依存关系中所处地位,也要视当地具体自然等情况和可能具备的发展前景而定并科学地统筹规划。规划关系到当地林业的兴衰、生存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规划决策要反映社会的要求,应让农民广泛参与。通过规划达到:保护和优化适地适树的各种立地生产潜能;结构多样性,充分利用土地与空间;生物多样性,注重生态系统功能的建立或恢复;物种保护与生产相结合;环境治理与文化建设相结合。

经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当前在一些地区发展林业的突出矛盾或阻力主要来自于思想观念。如对林业生态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林业包括经济林收益所承担风险心里没底。发展林业没有规划,或虽有规划没有按照规划推进。东部地区、平原地区还有与农业争地问题,干旱地区植树成活率问题等是林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应通过培训学习宣传教育,通过对具体林业收益、生态效益和优美宜人环境案例的介绍或体验,才能使农民从思想观念上解决问题。同时要在制度保障上,在林业发展规划上进行强力介入。对资源、信息等进行统一整合,严格按照规划目标推进建设进程,避免管理上条块分割各管一摊、各搞一套。在产业林发展中,树木幼林期应规划合理高效利用林间土地,进行立体种植。如养禽、生产蘑菇、栽种中草药或套种其他经济作物。从属产业林,如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小流径、湿地水源保护生态林,乡村及住宅前后的环境景观林,为城里人服务的休闲、观光和旅游林等均应确立基本适宜的目标进行规划建设。在建设以生态林为主的林业发展规划中,有些地方还要考虑本地的规划尺度,景观格局是否能符合当地自然条件要求,是否需要和邻近的乡镇统筹规划连片建设等。只有科学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坚持数年抚育发展,才可能产生效益,特别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普及林业知识与技能

发展林业过程中,应该使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林业知识技能等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否则难以实现规划、推广栽培抚育新技术、并使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目标。我国农业实质上已转入现代农业前期的二元结构的发展阶段,有种植、有经营、有乡镇企业,有外出务工。先进的农机具、良种、化肥农药和先进农技知识都在推广使用。要发展现代林业,要使农民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或某些不适宜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适应新农村建设需求,就要帮助农民转变观念,认识林业在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性,确立尊重多样性和以生态为中心的价值观。整体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与时俱进地进一步学习有关农林专业技术知识,成为懂技术、会经营、能服务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离不开科教兴农兴林,要向农业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发展,向生态化转型,就需要农民在干中学,在学中干。通过培训,请相关职能部门专家讲课指导,农林院校大学生和农业推广硕士生下乡工作,通过各种渠道,培养农村科技骨干力量。同时要解决地方少数基层干部和农民较为严重的等、靠、要等依附性思想,让他们理解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林业对自我发展、对生活的好处,变被动成为发展林业的动力。

要运用媒体力量,通过各种传媒信息或通过观摩、体验、示范和接受培训,使农民提高各项技能。让广大农民了解林业的普通栽培抚育知识、生态系统功能科普知识和专业化扩展的相关知识,让部分农民专业户了解林业的生物技术,生态系统功能知识,才能使农民肩负起责任,担当起发展现代林业应担当的重任,使知识从书本走向新农村建设实践。对农民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向农民进行专业技能和成果的推广,应该成为媒体、农林院校和各级政府所设种子站、林业站、果树站等技术推广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只有这样,才能使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新农村林业建设有不同的层面和视角,也就涉及不同层次的科技支撑问题。微观视角对于农民或乡村组织来说,在抚林和发展林业事业中,需要有培育、保护、经营和开发等科技知识的支撑,林业专业户还需要有接受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能力。宏观层面对于一个县或一个市的更大区域,所面对的不仅是产权分散的个体林块,而是要视其为连片的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和营建。使其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功能,全面发挥生态系统的多种效益。要实现本区域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共荣,就需要宏观层面的相关人员掌握运用林业高科技知识,用现代科学技术支撑和引领林业的建设发展。对本区域林业系统有宏观调控和把握,不断弥补本区域已有森林系统的不足。用林业科技知识和相关政策分地区、分特色、分环境等指导林业发展。既要创新也要充分利用前人的成果和科学技术,做到作为产业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作为公益事业有良好的生态社会效益。有了不同类型的林业建设定位和发展模式,具体实施中充分运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和生态知识指导农民以最小的投入争取最大的效益。

3.结束语

新农村林业建设一定要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发展林业要让农民看到收益,在长远规划中也要兼顾中短期利益,才能提高其积极性,使林业建设向纵深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周天勇.现代农业: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N].光明日报,2007.03.16(2).

[2]何兴元.应用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86-201.

[3]韩庆华.绿色制造[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9-33.

篇2

>> 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分析 NGOs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发展特色乡村旅游 促进新农村建设 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西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广西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与和谐新农村建设研究 乡村旅游的特点及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对新农村建设任务之“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思考 农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作用 发展乡村旅游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新模式:发展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分析 发展乡村旅游促新农村建设 论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 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发展乡村旅游,推动新农村建设 乡村旅游促进河南省新农村建设的对策研究 乡村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五个关键问题 论新农村展示设计对民族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试论乡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论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011-06-15.

[2] 陈佚生,张存立. 合山煤矿的前世今生[N].南国今报,2010年5月13日第35版.

[3]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合山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Z].(桂政发[2010]35号).

[4] 合山市政府.合山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规划[EB/OL]. http:///show.asp?id=862.2011,12,20.

[5] 何志文,吴海强.合山,让红水河俯首折腰的山城[J].广西城镇建设,2011(4):89-93.

[6] 马鸿斌. 2008广西合山赏石节、柳州国际奇石节文化之旅[EB/OL]. http:///u/2371.shtml.2010-01-14.

[7] 合山市旅游局.合山市旅游局十二五发展规划[Z].2010,03,21.

[8] 吕敦玉,周建伟,余楚,等.开发建设广西合山国家矿山公园-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战略的探讨[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1,18(5):6-9.

[9] 王建喜.乡村旅游开发对当地农民就业的影响研究-以南京江心洲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0,(12):166-169.

[10] 兰宗宝,苏晓波,莫彬,等.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三农建设[J].广西农学报,2009,24(2):75-78.

[11] 王娟,李文兵.浅析发展乡村旅游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6,2(2):28-31.

[12] 宋瑛.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互动机制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9(4):107-111.

[13] 刘战慧.韶关市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2(3):179-181.

篇3

【关键词】农村金融;新农村建设;困境;对策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我国“十二五”时期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但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在资金投入上又不可能完全依靠财政资金,金融资金必然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而当前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瓶颈”是融资难。在新的经济环境下,研究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的困境,探寻解决农村金融融资及体制改革的新对策很有必要。

一、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农村金融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存在农村金融服务不足,农村经济发展必需的资金支持缺乏的问题。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有一些鲜明的特点:

1.农村金融服务重点是存款业务而不是贷款业务。

2012年末主要农村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63094.96亿元,而2012年末农村的存款余额达到了15多万亿元。尽管农村金融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及发展能力,但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和资金链不畅,“贷款难”和“难贷款”现象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2.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性面临一些困难。由于农村金融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服务地域的广阔性的制约;同时,各金融机构以利润为导向,从而导致金融机构在新农村建设中功能缺失或模糊,制约了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3.民间融资,成为正规金融的有效补充。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和“三农”特别是贫困户的资金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正规金融不愿涉足或供给不足所形成的资金缺口。

4.农村金融创新多样化。立足于农村实际,各地在农村金融体系、金融产品、金融担保机制、金融服务四大方面不断创新。

二、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的主要困境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血液”和“核心动力”,却对新农村建设显得“乏而无力”。所以,有必要分析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的主要困境,以便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金融支持不足,农村金融服务缺位

当前大中型商业银行按照“三性”原则调整了经营战略,以利益为导向,并且农村金融具有业务数量少、金额低、风险大的特点,大中型商业银行及其信贷资金退出县以下地区,放在了利润丰厚的城市地区,由此导致农村金融资金供应大幅度减少。

2.“贷款难”、“难贷款”现象严重

据估计,到2020年全国新农村建设资金需求总量为l5万亿元左右,其中大部分资金需要由金融机构提供。但农村政策性金融发展缺位,商业性金融过度退位,合作性金融制度安排不到位,使得新农村建设中“贷款难”、“难贷款”的问题更为突出。

3.新农村建设资金缺口大,农村金融资源却逆向流动

在新农村建设的中,存在着这样一对矛盾,一方面是资金需求旺盛,另一方面却是农村金融资源呈现“逆向流出”。截止2012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共从农村转移资金94690.22亿元(其中吸收存款余额157785.18亿元,发放贷款余额63094.96亿元)。大量的农村资金流向城市,削弱了其支持“三农”的资金实力,减少了农村的金融资源,由此造成的农村经济大量“失血”将对新农村建设非常不利。

4.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性脆弱,非正规金融发展受到抑制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缺乏长期的、有效的政策支持和制度安排,农村金融机构普遍处于潜在财务危机之中,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政府对农村金融市场干预过多、过深,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导致体制外比较活跃的农村金融形式,非正规金融活动受到政府的严厉管制。

三、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困境的对策

农村金融旺,则新农村建设旺;农村金融活,则新农村建设顺。因此针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的困境,提出以下建议:

1.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

所谓社区银行是指资产规模较小、主要为经营区域内中小企业和居民家庭服务的地方性小型商业银行。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更好地为农户和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2.构建普惠的农村金融体系

构建普惠的农村金融体系,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扩大农村金融服务的外延,既要服务富人,也要服务穷人;(2)扩大农村金融服务的内涵,除了向“三农”客户提供贷款,也要提供汇兑、支付等服务。设立一个金融普惠服务基金。一方面强制要求所有金融机构都缴纳营业收入的一定比例作为普惠服务基金的来源。另一方面,通过一定比例补贴引导更多金融机构到贫困地区开展服务,为低收入农民提供支付得起的正规金融服务。从而有效解决新农村建设实践中“贷款难”、“难贷款”的现象。

3.建立农村金融资金反哺回流机制

一是构建财政税收支农机制。可以对金融机构实行差别税率,将减免税与存贷款比例挂钩,引导资金流向农村。二是建立邮政储蓄资金的回流机制。对在县以下农村吸收的存款直接转存给农村信用社和农业发展银行,统一安排在农村使用;对吸收的其他存款资金通过再贷款或转向贷款等方式,按比例返还当地金融机构使用。

4.优化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

农村非正规金融不是对正规金融的拾遗补缺,而是与正规金融并存的必要制度安排。因此,根据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的困境,当前有必要给民间金融积极的引导,发挥其优势,弥补其劣势,使其“合法化”,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韩俊,等.中国农村金融调查[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2]张亮.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与发展前景[J].学术界,2008(01).

[3]朱隽.日前,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举行——专家支招农村金融[N].人民日报,2010-06-20(6).

篇4

一、充分认识省里把我区确定为整体推进区的重大意义,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省里今年在全省范围内选择六个县市区进行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试点,*被列为其中,对我们来讲,是省里对*工作的肯定,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同时,我们也承担着很大的责任,可以说是对*干部群众的一次重要考验。

一是机遇难得。作为整体推进县区,省里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力度较其他县区要大,而且扶持的时间不是一年两年,而是十年二十年。今年省里对*新农村建设扶持的资金(含泥草房改造)为720万元,以后逐年增加。市区每年也要进行相应的资金配套。省市的资金扶持,可以有效缓解我区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瓶颈困扰,有了资金和政策的保证,有利于加快我区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二是责任重大。省里选择部分县区进行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试点,目的就是要为以后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探索路子,积累经验。我区被选为整体推进县区,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都要走在全省的前列,任务繁重,工作量大,要求标准高,既要为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经验,又要在农业大区的新农村建设模式上有新突破,在农村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上有新突破,在新农村建设机制体制的探索上有新突破。这些都需要我们付出超常的工作,必须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的各种路径和方法,扎实推进,确保完成好省里对试点县(市)区的各项工作要求。

三是形势严峻。省里把*作为整体推进区之一,说明我们的工作有一定基础,得到了认可,但是从目前*农村的发展基础、发展现状和整体工作的要求上看,我们面临的压力很大,需要做的工作很多,我们的农村还很落后,农民的收入水平还很低,农村产业特色不鲜明,农村中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去破解,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上,我们个别地方认识不足,方法不力,措施不到位,可以说,新农村整体推进工作对*的干部群众来说是一次严峻的挑战,我们已经接下了这个工作任务,区委、区政府是有决心的,我们也要求个乡镇(街)、各部门,特别是个村,必须全力以赴,这是检验*干部群众能里和是否和区委区政府保持一致,能否团结一致、攻坚克难的时候。我希望大家要认清形势,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借助全面推进的契机,真正为农民办好事,办事实,谋福祉。

二、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工作任务及当前工作重点

新农村全面推进工作,必须按照省政府的总体部署,以十七大精神为指针,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新农村建设统领“三农”工作,充分发挥三个方面的积极性,采取分期建设,梯次推进的办法,充分考虑村和农民的建设积极性,采取面、线、点相结合,按照示范村、重点村和一般建设村分类指导的办法进行。全区通过申报确定了23个典型示范村和32个重点建设村,其他村为一般建设村。典型示范村是今年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通过项目推动全面建设,要特别突出各自的典型特点,把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改善、社会事业发展等综合考虑,按照各自的发展模式,选择重点建设项目。重点建设村要从环境建设入手进行分期分步建设,要突出环境的净化、硬化和绿化,适当考虑其他事业的发展。一般推进村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确定各自的发展重点,为晋级重点推进村和示范村奠定基础。我们要通过全面推进,初步构建起田园式风光、集约化生产、城市化生活、社区化管理的具有都市特点的繁荣和谐新农村基础框架。按照全面推进的任务要求,我们要重点抓好四项工作:

(一)培育农村特色产业,扶持农民创业,促进农民分工分业和稳定就业,建立起农民长效增收机制。

一是加速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要积极推进龙头企业发展,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促进转移就业,全年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人数要达到8.2万人次,实现劳务经济收入5亿元。二是要培育主导产业,为农民创业搭建平台。重点抓好“五大产业”。即抓好以梅花鹿为主的精品畜牧业、以蔬菜为主的绿色食品产业、以旅游休闲为主的农家乐旅游业、以生态采摘为主的林果业、以农产品为主的加工业。通过产业的发展,为农民增收创造现实条件和长远基础。三是培育创业主体,挖掘农民创业潜力。千方百计鼓励农民利用技术、资本和资源进行创业,着力培养出一批小老板、农场主、牧场主和经纪人,促进农村产业多元发展分工分业进程的加快。区里决定把2008年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农民创业年,通过活动的开展,培养一批典型,推广一批经验,取得一批成果。按照分类发展的设想,使134个村都有自己的主导产业,通过产业的拉动,建设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到2015年,全区初步要建成融入城市型新村15个,城郊服务型新村15个,中心集镇牵动型新村30个,资源开发型新村25个,特色产业主导型新村41个,企业带动型新村8个,基本上使*新农村建设各具特点,全面提升。

(二)科学制定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环境,改变农民生活方式。

一是制定规划。要按照产业发展、村屯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分期分批分类制定规划,保证新农村建设的科学性和连续性。二是全面建设典型示范村。我们确定的23个典型示范村,要全面建设,重点投入,使这部分建成村的新农村建设逐步完善,带动和典型作用更加突出。三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屯路建设和改造、解决农村能源问题、推进改厕和抓好村屯环境绿化美化。我们的目标是到2030年,分三批实现村屯三通(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通宽带)七化(道路硬化、环境净化、绿化、美化、亮化、生活能源洁净化和农村信息网络化),到2010年,有20%的先行村实现三通七化。要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的改变,让农民享受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三)点线面结合,突出重点,在着眼示范和引领上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是大力培育和发展产业典型,按照我们确定的五大主导产业,重点培育农家乐旅游和农业生态园区建设典型,通过典型的引导,解决区域发展特色和农民增收问题。二是打造新农居典型。按照功能设置,分区建设,实现人居与生态环境相和谐。三是重点扶持中心村和小城镇建设,使一批功能相对齐全、承载能力较强的中心村和小城镇初具规模和具备一定的辐射带动能力,吸纳农民集中居住,推进土地集约化,加速土地流转。四是加速推进示范村和重点推进村建设。示范村和重点推进村是我们近3年内建设的重点,我们将采取淘汰进位制度,对示范村和重点推进村中发展速度慢,没有扶持潜力的,我们将在下年列入一般推进村,对一般推进村中,有积极性,发展快的村,下一年列入重点推进村或示范村。五是农村社区化管理。在农村引进社区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服务作用,满足农民对公共服务的需要。

(四)统筹协调,配套建设,全面发展,建设和谐新农村。

一是培育建设主体,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强化农民综合培训。要打造农民教育体系。要通过引进新的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完善区内职业培训机构,加强农民夜校建设,形成“三位一体”农民教育培训网络体系。2008年,我们的农民夜校要发展到50个,农家大院要达到20个。二是要丰富农村文化体育生活。满足农民求乐、求美、求康健的需求,重点强化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凝人心、聚人气,形成合力,增强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三是要加强农村社会建设,维护农民利益,推进农村民主管理,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要创新和探索农村基层民主管理的新模式,继续推进“三驾马车”管理,达到全面铺开,特别是要完善屯务理事会,让农民真正参与新农村建设和管理。四是要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真正解决民生问题。要提高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水平,为农民方便就医创造条件。要探索和推进农村养老保险,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要深化农村教育体制改革,为农村学龄儿童提供优质的义务教育。

当前,我们已经进入到今年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各乡镇(街)、各部门要把握工作重点,合理安排项目和建设进度,重点要完成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是要搞好规划。*区新农村建设规划总体纲要正在制定,我们要按照总体纲要,从实际出发,全方面规划好本乡镇街、本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

二是要全力推进产业培育和农民创业。按照年初农村工作会议的要求,进一步抓落实。发挥好农业产业园区、牧业小区和综合农场的建设平台作用,围绕五个主导产业,形成区域化、规模化和品系化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

三是搞好村屯环境整治。08年村屯环境整治工作方案已经下发,各乡镇街、各村要按照方案的要求,全面做好环境整治工作。没有水田生产的地方,立即转入村屯环境整治工作中来,有水田生产的地方,插秧结束后马上转入村屯环境整治中来。

四是稳步推进项目建设。我们确定的23个示范村和32个重点建设村都已经申报了项目,目前项目已经批准,资金月末到位。省里逐年对项目建设的投入力度要加大,扶持的项目要多,扶持的面要广,我们能否使用好今年的扶持资金,关系到以后省里对我们的扶持力度,我们的原则是以奖代补,鼓励积极性。在项目监督上,必须要坚持标准,不是报了项目就给钱,必须要按干没干,干的标准,干的程度和农民的积极性给钱。今年的泥草房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项目,必须按照上报的数量全面完成。可以说,我们的扶持资金是小部分,关键是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所以我们仍旧坚持量力而行积极而为的原则搞新农村建设,既要激发农民的建设热情,又不能举债搞建设。

五是强化组织建设。全面推进“三驾马车”的管理模式,推广学习双顶村屯务理事会的经验,完善屯务理事会制度,规范屯务理事会实施章程,扶持屯务理事会健康发展。坚持屯务理事会必须由农民选举产生,对没经过选举由村里直接指定的屯务理事会必须重新组织农民选举产生。

六是充分利用好已建成的农家大院、文化大院、农民服务中心和农民夜校等综合服务平台,发挥好综合服务作用,就如何发挥作用,双顶村已经做出了回答,按照农民所需、所想,确定建设模式,进行功能设置,利用大院进行农民教育,组织文体活动,开展精神文明建设评比,让这些服务平台能够满足求知、求富、求乐、求安、求康健的要求,切实成为村民政务的集中地、文化娱乐的休闲地、教育培训的主阵地、物资流通的集散地。

三、强化领导,注重创新,保证新农村整体推进工作的顺利进行

为保证我区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扎实顺利推进,我们要从加强五个体系建设入手,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实。

(一)加强组织责任体系。区委、区政府把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当作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高度重视,纳入日程。各乡镇(街)要以新农村建设为统领,保证领导体系和工作体系的顺畅。新农办要根据当前工作形势的变化,将各项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明确各乡镇(街)、各部门的具体任务。各乡镇(街)、各部门要把区里下达的任务进一步细化、量化,一项一项地分解落实,使每项工作都有专人抓、专人管、专人负责,有严格的考核,进而使各级干部人人身上有指标、肩上有责任,在全区自上而下形成一整套科学合理、便于操作的责任体系。

(二)完善政策扶持体系。一是实行以奖代补政策。今年省里拿出720万元、市里承诺拿出3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我区的新农村建设,我们区里按要求做好配套,拿出500万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同省市资金一起集中使用。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鼓励乡镇(街)、村和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奖补资金采取现金实物的形式兑付。二是建立起农民创业政策体系。结合全省全民创业政策,制定*农民创业政策,引导农民形成创业。三是创新用人机制。为了鼓励村级干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区里将在村级选拔特别优秀的支部书记到乡镇(街)政府中任职,工资由财政解决,其岗位不变。在村级组织考评体系建设上,采取述职的形式加强群众监督,对考核优秀的基层组织给予奖励,对测评不合格群众意见较大的给予调整。四是建立环境长效管理机制。试点成立村级保洁员队伍,进行村屯日常卫生环境管理,资金由财政负担。

(三)构建多元投入体系。一是捆绑使用支农资金。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把农业、水利、交通等专项资金相对集中用于新农村建设。二是吸引社会资金进入新农村建设。要通过冠名、给予政治待遇等方式,吸引在家乡出去的成功人士投入家乡的新农村建设。三是通过市场运作的方式筹资,吸引社会资金和城市资金参与新农村建设。四是利用惠农政策筹集资金。主要是利用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安华农业保险、农村村村通等国家政策投入,吸引农民参与,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四)建立帮扶机制。按照家乡人包保家乡,哪个村出来的部门主要领导就负责哪个村的新农村建设的帮扶原则,完善行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包保全区134个行政村制度,按照三年一届,确定各部门的工作任务,纳入部门岗位责任制考核范围,实现城乡联动,合力建设新农村。

篇5

关键词:高职教育;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我们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解决“三农”问题始终作为我党工作重中之重,解决“三农”问题,就是要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千方百计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的收入,解决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解决好农村基础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问题,解决好农民工问题,抓好农村党的建设、农村基础政权建设、文化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等。新农村建设在重视物质条件改善和制度变革的同时,更要注重农村的知识能力建设,提升农民的知识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针对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水平较低、缺乏职业技能的现状,必须在农村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开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使广大农民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使新农村建设能够持续稳定地发展。

一、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缺乏懂技术、会管理的精英人才

农村人口和劳动力不仅总体受教育水平比较低,而且受过较高水平教育的人大多外出务工经商,进一步拉大了城乡知识能力的差距。村干部的知识能力结构同样很低,在村民中没有威信。农村实用人才相对缺乏,将使农业产业化发展受阻,从而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二)农村缺乏留住人才的条件

较大的城乡差距、农村中一些在职干部对人才的排斥、传统的弃农进城习俗以及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使得大量要素流动的主体方向是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和非农产业,高校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去工作。因此,如果我们期望高校毕业生像传统农民那样,常年待在农村务农经商,显然是不现实的。

(三)支持高职教育的有关配套政策亟待完善

新农村建设是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长期的重要的任务,高职院校正在积极主动地探寻服务农村建设的方式和途径,那么政府的教育政策就应当适应这种要求、及时地转变给予支持。现行的教育重点支持的是研究型大学和中等职业教育,高职教育不是政策支持的重点。

二、当前高职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几种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定位

(一)产学结合方式

办学定位是培养农业技术一线及农村基层岗位需要的各类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具体做法是:根据农业技术发展趋势和农村建设需要,预见性地更新专业、设计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地方政府联合培养专业人才;举办实用人才班,有针对性地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和乡镇企业管理人员;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现实地解决生产技术问题,推广技术成果。

(二)教学基地带动方式

办学定位是利用自身的知识技术优势,培训当地农民,带动周边农户的生产经营。具体做法是:依托学校的教学实习农场,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特点,把提升农民的技术能力作为培训的重点,编写实用教材;采用培训、示范、推广和服务的教学方法,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农事季节与农民需求相结合,注重解决农民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为培训学员建立详尽的档案。

(三)“一村一名大学生”方式

办学定位是为每一个村庄培养一名专科层次的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如村干部、生产经营带头人和教育以及卫生工作者。具体做法是:从农村招收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有工作经验的农民,根据农村的生产经营需要制定培养计划,针对学员的特点提出素质要求、开设实用技术课程,学制2年。政府把这些学员作为农村干部重点培养,支持他们发挥带头示范作用。

三、建立高职教育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培养机制思考

(一)确立有效的质量观

首先,高职院校要有明确的建设新农村的办学定位;其次培养的毕业生要有较高素质并具备农村社会知识和专业技能;再次学生要能动地服务农村而不是被动地适应。要注意做好农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有效利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进村、进社区计划”、“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计划”等项目,能动地服务新农村建设。

(二)构建符合实际的基于农村的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立足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或创业型人才,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高职教育应首先通过调查研究,明确农村经济社会中的现实问题,然后根据问题设计培养方案,实施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从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师资要求等完全不同于现行的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而应采取更开放的、更符合实际的培养方式,打破教学和工作的界线。

(三)突出区域农村建设的针对性

有特色的高职教育一定是具体的、有针对性的,不实事求是的高职办学一定没有特色。我国各地区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差别较大,要解决的问题各异,对人才的需求也各不相同。不同地区的高职院校要依据本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设置和改造专业。设置的专业对口还可以使毕业生倾向于有较高的工作满意度和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在课程开设和制订教学计划时,特别突出有农村特点的素质教育,如农民心理、农村文化、村务管理和风土人情等。

(四)突出技能培养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层次技能型人才,与新农村建设的人才要求相一致。因此,高职院校应根据当地新农村建设问题和需要,设计人才培养方式,在保持必要的理论教学基础上,突出实践能力教学,开展技能培训,扎实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村务管理能力和创业技能。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聘请专业过硬、经验丰富、擅长教育教学的农业科技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致富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郭书田,刘景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手册[M].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

篇6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农民 社会判断

许多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合理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理想形式。然而新农村的概念在不断更新,郭杰忠(2006)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每一次出现都不是一个简单的重复,而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对当时农村发展的重要探索。2005年7月他在文中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或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文明状态。”[1]这也表明了新农村是一个有利于农村发展且与时俱进的新事物。

然而,新农村建设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般是政府居于主导地位,由政府来根据各自地区的具体情况,确定其建设的基本模式和路径。叶敬忠(2006)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指出,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在这个过程中集体失声了[2]。于是,便有许多学者开始关注从农民视角出发的新农村建设。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得到认可与重视。

所以,本文从社会心理的社会判断的角度对新农村建设进行讨论,增进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角色地位的认识和理论警觉性。

一、文献回顾

(一)从新农村概念谈起

一些学者从一个更贴近新农村实践的角度为新农村做定义。郭杰忠在2005年7月撰文中写到“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或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文明状态”。[3]另外韩俊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看作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综合概念。[4]实际上,在笔者看来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还应当考虑到生态环境这一个维度,应当是五位一体的综合概念。

对于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国内学界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作为“新事物”的新农村,虽然其定义难以统一,但是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许多的共同点,那就是为了促进农村的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二)新农村社会判断相关研究

金圣华指出,社会认知和态度都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社会认知的价值影响着社会态度的形成,而态度中的内隐成分又决定着行为的发生。他说,我们首先要了解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其次要关注农民的价值理念与演变;再次要关注农民的态度形成与演变;最后,关注农民的社会认知归因模式及存在的社会认知偏差。[5]

张庆林,赵玉芳,戴冰,张惠对西部民众对西部大开发的社会判断做了问卷调查,在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个人收入问题、环境问题、农业与农民问题、民族交往与冲突问题、进城民工的权益保障问题以及环境问题上对西部民众做了调查,取得了一些成果。

社会判断是在社会知觉和社会印象基础上对认知客体的评价与推论。[6]它虽然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内隐的过程,但是还是有外在表现。本文就是对农民在对新农村的外在表现上,讨论其社会判断的特点。

二、农民对新农村社会判断的特征及相关建议

(一)至高无上的经济理性与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的描述是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 个字,而生产发展是放在第一位的。这也是符合马克思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

图1是叶敬忠书中的数据,表面上看确实体现出农民对新农村建设判断的经济理性的一面。说明在他们的社会判断过程中,经济是其最集中关注的议题。可以说,如果经济没有得到发展,难以让他们承认这是新农村。

在这种不谋而合的默契下,秉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协同发展的理念,提高农村居民物质生活水平应当是当前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首要任务。而结合各地实际,在提高以上五个方面的短板的基础上有效带动经济发展是值得尝试和探索的。

(二)两种自相矛盾性与新农村建设的阻力

首先是农村居民社会判断性质上的自相矛盾。如今一些地方的新农村建设,最明显的方式就是修建集中居住式的房屋,农民甚至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修建这种楼房。[7]这一点不容忽视,应该重视媒体对农民社会判断的作用,引导农村居民形成对新农村建设的正确认知。当前自媒体发展迅速,关注农村居民的社会价值取向与社会判断显得更加必要。这需要学者们投入一定精力来完成。

其次是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个新事物本身的矛盾性。新农村建筑的室内布局,外观样式大多是政府部门决定,农民自己只能在住第几层楼和室内装修上保有自由。搬进去以后,有的居民开始担心喂养牲畜家禽等变得不太合适的问题。节日期间是否可以燃放鞭炮等在城市社区里的规则在新农村社区是照抄照搬,还是放任不管?所以又产生了一种在选择上自相矛盾的社会判断:新农村的新房新环境是好的,但是新农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限制――是不好的。

新农村本身的二重性与农村居民社会判断性质的两面织在一起就给新农村建设带来更多的阻力。一项新的新农村建设举措会给农村居民带来新的社会判断,这些判断给后面的新农村建设项目带来新的考虑因素。所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当时刻关注农村居民社会判断的性质,对其合理的判断应当予以人文关怀,再在这个基础上让新农村建设扬长避短,逐步发展起来。

(三)群体水平上的短期理性与新农村的长期性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农村居民对新农村的判断更多的是从家庭生活的短期理性出发。随着农村的建设不断发展,工具关系与情感关系混合的混合型互动也占据主流。经济理性逐渐占据重要位置,但这种理性出发点是家庭,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可以说是农村、农业、农民,具有整体上的前瞻性。

短期理性的后果就是社会整合程度降低,负向互动增加,总体社会资本流失。于是许多学者也关注到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在叶敬忠的调查中发现,受访的480位农民中仅有26人表示最关注乡风文明,仅占样本总量5.6%。但是接着,他又发现农民在文化需求中表现出急需法制教育。一方面表现出对乡风文明的漠不关心,另一方面又急切需要法律这种正式规则的保护。可以断定,一些地区出现了一个非正式规范的真空期。这也是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关议题关注的焦点问题。

对此有许多的学者提出了自己看法,但在本文分析的角度上,对传统农村的“礼治”应当予以重视。在那样的伦理体系下的社会结构中,保存着深厚的传统农耕文明的影子,是农村居民群体水平上做出的大致选择。其对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后续影响很大。要结合好新农村建设的长远目标与农村居民的短期理性,一方面要主动保护好优秀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要规划出符合短期理性下农村居民社会判断的新农村愿景,这样才不至于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局面。

三、结论

“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方面表达了良好的愿望,另一方面也必须重视农民的主体性。农村,农业是一个相对客观的存在,而农民则是“三农”诸多问题的核心。农民在对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判断中:在关乎生存发展的层面的上与政府的思路一致,体现出极大的经济理性;新农村作为新事物本身具有矛盾性,农村居民的社会判断也有优劣之分,两种矛盾性相互交织实为新农村建设一大阻力;在关乎文化与社会、精神文明等发展问题上,呈现出群体水平的短期理性。

所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以经济发展作为根本保障和前提,坚持全面协调发展的理念。为了实现这一大目标,需要克服新农村作为新事物的矛盾。而新农村作为公共产品又必须满足人们的需求,符合人们的合理判断。所以,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一方面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农村居民形成合理的社会判断,另一方面要努力克服当前农村的缺点,逐步迈入小康的新农村。这还要求长期的新农村项目与规划与重视家庭发展的短期理性相调适。这样才可以有序地,平稳地逐步迈入新农村的新天地中,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 郭杰忠,黎康.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研究综述[J].江西社会科学,2006(6):217-224.

[2] 叶敬忠.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导言)[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2.

[1] 郭杰忠,黎康.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研究综述[J].江西社会科学,2006(6):217-224.

[4] 韩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J].宏观经济研究,2006(3):13-16.

[5] 金圣华.新农村建设中的社会心理学问题研究[J]. 人民论坛,2012(11).

篇7

关键词 规划 还迁安置 经济发展 文化建设及社会保障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on New Rural Development Practices

HAN Xiaona

(Tianjin Jinghai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Center, Tianjin 301600)

Abstract New rural development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long-term process, a complete content, the target system, but in actuality, the conditions should be about,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flexible and solve the "planning, also moved to resettle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ecurity."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several new key rural issues.

Key words planning; resettle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culture and social security

1 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概念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只有充分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意义、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要求等方面的内容,才能实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全面进步。

2 新农村建设涉及相关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领域广、部门多、人员多、问题繁杂,要保证新农村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必须因地制宜、超前高标准规划,做好农民整体还迁安置、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经济的长远科学发展以及文化建设等工作,破解制约小城镇建设进程的突出矛盾,如土地、资金、出路及其他相关瓶颈的制约等。

2.1 建设新农村、规划要先行

“规划是龙头,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牛鼻子’;规划是蓝图,可以使群众振奋精神,增强信心;规划是尺子,能够使大家知道干什么、怎么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必须先行,也是势在必行。怎样做出科学合理的新农村建设规划,笔者认为,结合本地区实际,重点把握突出前瞻性、力求包容性、体现实用性、规划着眼长远、面向未来、因地制宜、彰显个性,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搞好衔接,先搞什么、后搞什么,在哪里搞什么,一定要衔接配套,坚决避免先建后拆、边建边拆,浪费社会资源。

2.2 新农村住宅还迁模式探索

以天津华明模式――宅基地换房模式为例。天津市创新农村城市化模式,在天津东丽区的华明镇探索“以宅基地换房”建设示范小城镇,以宅基地换房在不增加农民负担、不减少耕地的基础上,实现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耕地向种田大户集中,农民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原来12个村庄共有宅基地12071亩,建设新城镇只需要新占用耕地8427亩,通过对农民宅基地复耕后,可以实现耕地的占补平衡。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农民住宅占地3476亩,建设资金需要37亿元,另外的4951亩,规划为经营开发用地,通过招、拍、挂方式出让后,预期收益在40亿元左右,可实现小城镇建设的资金平衡。

换房后的效果,从宏观来说,“宅基地换房”做法解决了两大矛盾――土地占用矛盾与资金困难矛盾,实现了两大平衡――耕地占补平衡、城镇建设与百姓利益的平衡。从微观来看,“宅基地换房”政策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一是房屋性质改变:原来的农房为小产权房,而置换之后的房子是按经济适用房标准建设的,是拥有产权证的商品房;二是财产增值:原来50平方米的农房价值不足10万,而置换之后的90平方米房子,价值50~80万,房屋明显增值了;三是享受城镇生活实惠:农民换房后,住进了统一规划的城镇,享受到了便利的城市生活公共设施。农民开始转变为新型农民或者社区居民。

天津“宅基地换房”是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的一种新探索、新途径,其成功经验对全国新农村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2.3 新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分析

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要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通过不断创新、壮大农村产业,广辟农民增收渠道,尽快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如特色农业、良种农业、订单农业、设施农业等,实现农业生产市场化。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2)加速发展农村工业,构筑新型农村工业体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在目前,农民收入以非农业收入占主导,农民收入增长模式向非农收入为主导发展,非农产业收入贡献及其占农民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因此,发展新型农村工业体系,不仅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也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

2.4 新农村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探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是为了增进农民的福址。因此国家向农村投入各种资源,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增加对农村公共物品生产的投入,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以加强农村的社会保障事业建设。农村社会保障的建立,是消除城乡差别的重大举措。它可以通过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体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进而促进社会和谐。

2.5 新农村文化建设探讨

新农村文化建设具体包括思想文化、道德文化、科学文化、艺术文化、体育文化等多方面的建设。通过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载体,如家庭文化、广场文化、俱乐部文化、文化协会、文字载体、影像载体、网络载体(互联网等)等等进行文化建设。不断丰富广大农民的精神世界,升华他们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使广大农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在新农村建设中,才能充分发挥主人翁的积极、能动作用。

3 新农村建设实务综述

通过对新农村建设涉及领域的多方面考察和研究探讨,笔者认为,超前高标准规划是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前提,是城市化的基础。只有确保规划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龙头”作用,才能确保新农村建设的健康有序进行。农民拆房还迁整体安置、宅基地整合复耕,既保证了土地占补平衡,又实现了还迁安置资金收入支出平衡,在这两个平衡的条件下,农民迁入新居,得到统一安置,过上住房宽敞、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城市人生活,充分体现新农村“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的标准要求。

篇8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传统城镇化;新农村

1.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区别

传统城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割裂,产业是城镇化的“配角”,而新型城镇化旨在实现人们在家门口就业。注重城镇产业经济的培育,重视二、三产业的转型升级,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和农村合理分工、特色突出、功能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

新型城镇化要改变传统城镇化中农民的“候鸟式”、“钟摆式”迁移。所谓“候鸟式”、“钟摆式”迁移是指当前大部分进城务工农民工作在城市,而保障却在农村。实行新型城镇化,就要将城市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面覆盖,使农民工“进得来,留着下,有尊严”。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应当是社会和谐,是人的城镇化而非物的城镇化。当前一些城市片面提高城市形象与扩充城市规模,打造大量高档住宅、商业街区,追求标新立异的建筑,这种方式只能加大贫富差距。发展新型城镇化应当摈弃这种发展方式,将焦点聚集在如何解决农村人口转移问题,关注他们的生活状况,减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新型城镇化在资源配置方面要转变政府职能。传统城镇化实行以政府为主导的资源配置方式,而新型城镇化强调市场资源的基础性地位,走可持续化、集约化的城镇化道路。

①从发展理念、支撑体系、关注焦点、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及配套改革方面来看,二者的区别如下表所示:

比较项目 新型城镇化 传统城镇化

发展理念 城乡统筹发展 强调城市做大做强

支撑体系 多元支撑体系 工业化

关注焦点 城镇化的质量 城镇化的数量

土地利用 集约节约化 粗放利用

环境保护 强调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

配套改革 多元体制综合改革 以建设口层面改革为主

综上所言,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区别可以概括为新型城镇化的六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城乡统筹,更加注重城镇发展的集约性,更加注重城镇化的社会性,更加注重城镇化的区域性,更加注重城镇化的协调性,更加注重城镇化质量内涵的提升。

2.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的区别

新农村是相对传统农村而言,具有两个特点:一、新农村是城乡通开的农村,主要表现在人流相互通开、物流相互通开和信息相互通开。二、新农村是现代化的农村,其内涵主要是新农民、新产业、新组织、新村庄。新农村建设有城镇化与新农村两个目标或者会产生两个结果,一个是城镇化,一个是新农村。通过对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即建设新农村,大量农民离开了农村,部分村庄变成了城镇,这就是城镇化;同时,剩下的农村区域也实现了现代化,也就是新农村[1]。

城镇化对于新农村建设具有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推进新型城镇化,可以加强城乡联系,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劲的支撑。二、推进城镇化,可以促进经济快速增长、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2]。

建设新农村与推进城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两个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城镇化有助于新农村建设,其推重作用主要体现在:城镇化的推进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的收入。通过为农村人口提供就业岗位,解决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导致的农民低收入问题,一方面,使多余劳动力离开土地,进入企业,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收入,同时发展乡镇经济;另一方面,由于农村人口的转移,为剩下的农村人口创造了扩大生产规模的条件,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的收入[3]。但同时新农村建设对城镇化进程的作用既具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作用。

首先,新农村建设是促进城镇化的巨大力量,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关系的关键环节:第一,新农村的建设使得农民收入增加,促使一大批农民向城市转移,由于大城市的各种发展成本较高,不能到大城市生活的农民转而向中小城市流动,因此产生了城镇建设的需要[4]。第二,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释放农村巨大的消费市场潜力,拉动农村消费需求,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动力。第三,建设现代农业,为城镇化提供足够的农产品供给和劳动力支撑,拉动城市经济持续增长。第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使农民的生产方式、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朝着先进的方向转变,为城镇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

其次,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新农村建设有利于防止“城中村”的进一步发展,并减轻巨大的城市就业压力,避免“城市病”。促使具有一定劳动技术和文化素养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为城镇化做好人口素质上的准备。为优化我国的城镇体系打好基础,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带来的问题促使政府建立健全财税、征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制度。

然而新农村建设又可能减慢现有城镇化的速度。新农村是在城镇发展没有很好带动农村发展和农村当前存在的农业发展及农民生活问题的条件下提出来的,因此,新农村建设势必会调整城镇化的发展方式。新农村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要素和资源,对城镇化建设形成竞争。资金方面,建设新农村建设会使政府加大对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在资金一定的情况下,会使城镇建设的资金相应减少,劳动力方面,新农村建设会使一部分农民工返乡,从而导致城镇化建设的劳动力资源减少。

农村问题要在城镇化背景下解决,新农村建设方针只能作为城镇化发展战略的补充,这是由于新农村建设与农民工进城分不开。根据推测,未来的20—30年,是中国城镇化高速发展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几乎将全部为城镇吸纳,但是却不可能全部转移农民,不能流入城镇的农民的生活问题则要靠新农村来解决,通过新农村的建设,提高留守人员生活质量,改善他们居住、医疗及受教育的条件。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发展的新农村将作为城镇化的一部分,推动城乡统筹规划的实施。

参考文献:

[1]陈继宁:论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经济体制改革》,2007(5)

[2]成尚军: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商场现代化》,2007(7)

篇9

机制健全有利于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解决职责不清问题。四个专业组是按照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设立的,每个成员单位依据自身业务性质、特点编入相应的专业组,各自的分工和目标任务比较明确。分工明确,责任明确,工作就容易落实,有效地防止了推诿扯皮问题的发生。

解决力量分散问题。职能相近、业务关联的成员单位同在一个专业组内,便于分工协作、相互配合,集中力量解决问题。四个专业组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各自发挥作用,形成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合力。

解决被动应付问题。由于明确了责任、强化了督查,各单位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机制建立以来,四个专业组根据市里的统一部署,围绕各自任务积极开展工作,由过去的催着干变成现在的争着干,呈现出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良好态势。

解决短期行为问题。各成员单位既承担着一定的政府职能,又担负着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任务,这种一岗双责的模式有利于各单位把日常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避免和减少短期行为,增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机制健全推动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

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农业龙头企业快速成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大幅度增长。高效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逐步扩大,怀药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农业标准化“三品”认证步伐加快,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51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33个、绿色食品12个。“一村一品”专业村数量达到16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455家,占全省的25%。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新增大型农具900多台,小麦机械化生产率达95%以上,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建设饮水工程109处,解决了2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公路建设完成投资3.52亿元,户户通电和电网完善工程完成投资8700万元。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0万余亩。

篇10

关键词:新农村标语;发展;语言学视角

形式不一的农村墙体标语,可谓当今农村的一大特色。这些标语各不相同,往往还具有一定的时代和地域文化色彩。“标语”是用简短文字写出的有宣传鼓动作用的口号。在广大的农村社会,墙体标语仍然广泛存在,并始终是农村一种主要的宣传方式之一。

一、发展现状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的文化建设是一个重要方面。相比于城市而言,农村的人口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一些,信息传播、社会宣传等手段相对滞后,手机微信、公众号等新传播手段应用率较低。而墙体标语相对固定,存留时间较长,在一定时期呢,对村民潜移默化的宣传影响比较大。标语大体可以分为宣传党的政策方针、综合治理、计划生育、退耕还林、安全生产、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等方面。从语法学上看,新农村标语大多属于短语,也有少数标语是词;宣传鼓励类多为陈述语气,而一些禁止告诫类的标语多为祈使语气。新农村标语的一个特点就是语言比较精练,简洁醒目、一目了然、琅琅上口,在修辞上最多见的就是对仗、顶真和回环等。新农村建设的标语或是其他标语中都很少使用标点符号,偶尔在两句或多句标语中使用逗号隔开,但句尾均没有使用句号的现象。有些祈使语气强烈的标语有叹号,形成祈使句,其中不难看出与语言学有着一定的关系。

二、标语中的语言学

由于农村的地域不同,标语的内容也会略有不同,比如在吉林省通化地区,由于林区较多,标语内容多侧重护林防火和交通安全宣传。新农村建设标语的书写颜色基本多为白色,字体以黑体和宋体为主,也有的地区随意书写较多。多数书写在村民屋舍的砖墙上或是制作成条幅悬挂在村部。在农村,有白色字粉刷在砖墙上,也有先用白粉打底,再书写成红色或黑色的字体,字体黑体比较多,也有些较随意。这种更加醒目,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在内容上,有的地区侧重交通、环保、林区防火;有的地区偏重计划生育、新农村建设等。这与不同地区的现实情况和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吉林省通化地区林区面积大,护林防火任务重,地形也比较崎岖,易发交通事故。因此,退耕还林,保护森林成为本地区的区域特点。从语法形式上看,有的地区标语多为短语,句子成分相对少一些;也有的地区标语短语比较少,句子成分相对较多一些。无论是短语少的还是多的,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字数少的标语相对简介,易于直观;字数多的标语一般也均是押韵形式,读起来比较琅琅上口。也有的地区的标语在语料中有所差别,比如在禁止警告类的标语中,言语基本没有任何的修饰。这些内容、手法、写作形式都与当地的文化水准、书写者的文字能力等有着一定的关系。比如在一些文化程度相对较高,交通较为便利的地区,标语的内容和形式水平都相对较高,而一些地区发展程度较低,标语的内容也相对简单,书写形式也不是很规范。

三、标语中的美学与民俗

美学是探讨美的规律、研究审美心理或审美经验、研究人类的审美活动及其审美现象的学科。审美现象即是人类生活中一切美的现象,美的创造与欣赏,以及美育过程的种种现象。任何审美现象背后必须有一个更基础的现象,那就是人类的审美活动。这个活动,既包括认识也包括情感和道德,审美经验就在这样的活动中获得,而艺术活动作为审美活动的一种特殊形态,也无非是心理活动、审美经验的凝结。在新农村建设标语中,也有很多美学的成分存在于标语中,比如在一些地区书写使用的艺术字体,还有的使用带有颜色的字体等,都是美学的一种应用形式体现。民俗,就是世代相传的民间生活习俗。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民俗传统的国家,在中国境内土生土长的各民族中,都有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各类民俗文化,代代传承。这些民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增加了民族凝聚力。有些地区新农村建设标语中,也不乏一些民俗意象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