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种植未来趋势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6: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种植未来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种植未来趋势

篇1

关键词:气候变化;北方;作物生长;长期适应策略;短期响应方案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项目(14JK1017)

中图分类号: S16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01.058

全球变暖加剧,严重威胁我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诸多研究表明,中国北方地区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明显的区域,未来气候变化对该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针对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及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寻找农业生产的应对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1 北方地区气候变化趋势

北方地区气候变化主要体现在气温、降水的变化以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上。数据表明,近100年我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增加幅度为 0.5℃~0.8℃,到2020 年全国年平均气温将比 1950年升高 1.68 ℃[1]。唐国平等[2]选用 GCM 模型对未来中国气候变化的情景进行模拟,结论表明气候变化将使中国境内的平均气温普遍升高,并且气温升高的幅度在高纬度地区大于低纬度地区。北方地区未来温度会不断增高,最大增温区在东北,可达 0.192℃/10 年,其次是华北,为 0.104℃/10 年[3]。降水变化更为复杂,不同空间地域差异较大。受气温变暖影响,高纬度地区和一些湿润热带地区的降水量有增加趋势,但中纬度和干旱热带地区的降水将进一步减少。西北中部,青藏高原西南部、华中至华北地区和东北中部 4 个地区的降水则显著减少[4]。极端降水平均强度和极端降水值都有增强的趋势,干旱将进一步加剧。

2 气候变化对中国北方农业生产影响

北方地区自然条件差异很大,未来气候变化对各地影响也明显不同,总体趋势是不同生态区可多利用的积温均由北至南逐渐增多,本研究根据各地区热量资源变化情况、种植制度及作物品种划分原则,可以得出北方三区域的农业生产变化趋势。

2.1 东北区

在该区域未来春小麦面积将缩小,有向三江平原北部集中的趋势,而冬小麦面积增加,热量资源逐渐可以满足一年两作的需要,特别是辽宁省南部逐步可以进行冬小麦/夏玉米的轮作。受热量条件影响较大的喜温作物和越冬作物以及高原地区的冷凉气候区的作物种植面积将会迅速扩大,未来玉米种植品种也将由现在的早熟品种更替为晚熟品种。

2.2 华北区

该区温度增加较多的集中在山东东部和河北北部地区,较少的是华北平原中部地区。河北省北部地区未来积温增加幅度可满足冬小麦生长,种植制度可能由一年一熟(春小麦)或两年二熟(如冬小麦――夏大豆――春玉米)演变为一年两熟(麦+大豆或麦+棉等);山东省东南部和河南省南部复种指数提高,可由当前一年两熟(如麦+稻、麦+大豆或麦+棉等)演变为一年三熟,在水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亦可以种植冬小麦+双季稻[5]。

2.3 西北区

该区冬季气候变暖使得越冬作物种植区北界西伸北扩,喜温作物面积扩大,多熟制向北推移,作物品种的熟性由早熟向中晚熟发展,单产增加,品质提高;另外多熟制向北部和高海拔地区推移,复种指数提高[6]。农作物生长发育速度发生明显变化,春播作物提早播种,喜温作物生育期延长,越冬作物推迟播种,生育期缩短,如冬小麦,其生育期缩短的趋势大于春小麦[7],棉花产量明显增加。气候变暖使西北干旱区作物种植格局由春小麦为主转变为玉米、棉花、冬小麦为主;半干旱区由小麦为主转变为玉米、马铃薯、冬小麦为主[8]。

3 应对策略的制定

开展农业适应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应对未来几十年气候变化带来的潜在风险。应对策略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短期响应方案,另一方面是长期的适应策略。

短期响应方案主要是指农民以及科研机构根据气候变化做出的努力保持农业系统现状的一些调整。它们是自主进行的,并没有政策性的变化或更深层次的研究。 短期调整在本质上是抵御气候变化的第一道防线。农业的长期适应策略是指在基础设施、生产技术、市场机制和在应对一些环境或经济刺激的政策政府的改变上,这种改变是从根本上应对气候的长远变化[9]。

3.1 短期响应方案

应对暖干化的短期响应方案一般包括:农艺策略。包括作物品种和种植结构的变化、提前播种和收获、深耕深播等;保存水分策略。包括保护性耕作、耗水低的农作物轮作、小气候改造和灌溉调度。

东北地区是我国增暖最明显的区域,也是未来增温幅度最大的地区。增温使该地区春季回暖早,生长季延长,积温和持续天数增加,积温带北移,这些变化为当地农业带来了更多生产潜力,提高了复种指数,但同时也带来更多气象灾害的影响。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短期适应策略应重点在调整作物结构,提高作物复种指数,变更作物熟性等方面投入力量。调整作物结构是指可以将当地现有作物结构调整为以粮食、经济和饲料作物相结合的三元农业种植结构,在北部地区以培育大豆和水稻为主,中部地区以培育玉米、大豆为主,而在西南部地区以水稻、玉米为主,兼顾杂粮,这种混合种植结构有利于充分利用增加的热量资源并且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10]。提高作物复种指数则主要通过逐渐种植产量较高的冬小麦,取代春小麦,以实现高产目标。变更作物熟性可通过引进或选育生育期相对较长、感光性弱、感温性强的中晚熟品种, 以增加作物产量;在熟制不变的地区培育生育期更长的晚熟品种,以充分利用增加的热量资源。

华北地区气候未来呈现暖干化趋势,水资源将成为该区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应合理调整当地作物种植结构,优化作物布局。即适当减少高耗水作物的种植面积,如不耐旱的玉米、春小麦种植面积可视情调整,培育和引进抗旱品种。在水资源能保证作物需求的区域,可维持当前耕作系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水资源匮乏区地区,采取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等混作经营模式,发展多元经济模式,也可以充分利用增加的潜在热量资源,获得较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从农艺措施层面而言,为了提高作物产量,可以对夏玉米进行适当晚收和晚播,冬小麦进行迟播。因为气候变暖导致冬前积温增加,暖冬现象加剧,小麦的播期可以延迟[11-12],而玉米延迟收获可以增加对光温资源的利用,有利于籽粒灌浆,提高千粒重,增加产量[13-14],夏玉米晚播则是因为气候增暖后,温凉且温差较大的秋季更适于玉米的灌浆,而且较长的生育期亦有利于产量形成[5]。从改变农业生产技术层面而言,气候变暖有利于设施环境下作物生长,可以进行高效率的农业生产,减小气象灾害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可以更好利用采用节水措施开展农业生产,所以可考虑在华北地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西北区地域广阔,气候多样复杂,总体来说未来气候变化趋势是由暖干向暖湿转型[15]。降水量的局部增加、极端气候事件减少对农业生产有利。但作物生长期气温升高,缩短了养分积累的时间,降低了品质,而且西北地区东部降水持续偏少,土壤水分蒸发加剧,由于水分亏缺抑制了热量资源增加所发挥的作用,部分地区粮食将大幅度减产。针对这些变化趋势,首先应确保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安全。西北地区集中了大片荒漠区、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区还有青藏高原的高寒区,还有内蒙古地区大片的草场资源,适合农业生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关中平原、河西走廊、河套平原和新疆地区的绿洲农业,在保证宜农地区农业生产的同时,更要兼顾其他不适宜农业生产地区的生态环境的保护,这样才能从整体上增强该区域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其次,西北地区土地类型多样,应根据各地的具体气候情况调整种植结构,发展优质产品和特色农业[16]。新疆地区光热资源充足且温差大,适宜棉花、优质瓜果等经济作物的生产,减少耗水作物的播种面积。河西走廊夏季冷凉干燥,适宜发展蔬菜生产。在农牧交错带地区,主要以畜牧业为主,农业以旱作农业为主,在为数不多的宜农区需要培育和引进抗旱作物品种,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甘宁地区可以结合地方优势发展药材种植[17]。陕西中部和南部作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随着温度的增加,可以增加复种指数,开展多熟制度和混作制度,增加粮食产量。青海地区热量资源也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相对较小,还是以喜凉作物或经济作物为主。

3.2 长期适应策略

长期适应策略是一个有机体或群落或系统,通过改变自身形式或功能去强化响应外界重复扰动的能力[9]。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当一个基本生产要素缺乏时,那么作为一个长期的适应机制则意味着作物种植制度形态和功能的变化。例如,日益稀缺的灌溉用水可能会改变旱地农业的耕作技术、设备需求和市场基础设施。

长期适应策略需要从管理策略、政策制定、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上进行考虑,包括:减缓气候变暖,这要求政府部门从根本上制定策略来延缓气候变暖的发生,主要通过减少碳排放等途径;改进基础设施,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资料的改进,农艺器具的更新;建立可持续能源体系,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多种能源设施,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存的各种能源可能面临供应紧张或枯竭的局面,如何提高能源转换和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费,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这些都将是未来需要考虑的方面。从长远来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也将成为推动能源等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驱动力。

4 结论

从不同纬度地区将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热量资源变化的潜力上来分析,我国高纬度地区农业适应性较强,存在较大的适应空间;中纬度地区适应性较差,但通过科技进步,调整农业管理措施,可以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低纬度地区,由于本来基础温度就高,未来增温幅度也不大,农作物对温度变化的响应不明显,另外随着该区域耕地面积的迅速减少也将威胁该区域的粮食安全[18]。在不同区域应对未来气候变化时,需要从短期响应和长期适应两方面来考虑,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应对气候变化的负效应。

参考文献

[1] 丁一汇,任国玉, 石广玉, 等.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Ⅰ):中国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 2(1): 3-8.

[2] 唐国平,李秀彬.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0,55(2):129-138.

[3] 翟晓慧,刘孝勇, 宋乃平.气候变化对农业产生的影

响及农业适应对策综述[J].甘肃农业, 2011, 7:20-23.

[4] 左洪超,吕世华,胡隐樵.中国近 50 年气温及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分析[J].高原气象,2004,23(2):238-244.

[5] 金之庆, 葛道阔, 高亮之, 等.我国东部样带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若干粮食生产对策的模拟研究[J].1998,31(4):51-58.

[6] 刘德祥,董安祥,邓振镛.中国西北地区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1):119-125.

[7] 郝祺. 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小麦生产影响的模拟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09.

[8] 王润元. 中国西北主要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 兰州,兰州大学,2010.

[9] Easterling W E. Adapting North American agriculture to

climate change in review[J].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1996, 80(1): 1-53.

[10] 金之庆, 葛道阔, 石春林, 等. 东北平原适应全球气

候变化的若干粮食生产对策的模拟研究[J],作物学报, 2002, 28(1): 24-31.

[11] 金岩,王从卯,李延奇,史桂萍.气候变暖对龙口小麦适播期的影响[J].山东气象2008, 28(2):28-30.

[12] 高蓓.暖冬对陕西省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J].科技咨询导报,2008,(18):256.

[13] 李晔.收获期对夏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中国种业[J].2007,(10):42.

[14] 刘月娥.玉米对区域光、温、水资源变化的响应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

[15] 施雅风,沈永平,胡汝骥.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信号、影响和前景初步探讨[J].冰川冻土,2002,24(3):219-226.

[16] 林而达,许吟隆,蒋金荷,等.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Ⅱ: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2(2):51-56.

[17] 邓振镛, 张强, 赵红岩, 等. 气候暖干化对西北四省

(区) 农业种植结构的影响及调整方案[J]. 高原气象, 2012, 31(2): 498-503.

篇2

关键词:农业4.0;精密农业;发展模式;发展趋势

2013年德国政府提出了“工业4.0”的概念,它定义了信息技术在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2年后,“农业4.0”概念于2015年提出,“农业4.0”可以概述为由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支持的现代农业形式。在1.0传统农业,2.0机械化农业,3.0信息农业之后,“农业4.0”模式将现代农业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精密农业是大数据与农业种植整合的农业应用与实践体系,代表了“农业4.0”模式下农业重要的发展方向。相关信息显示,全球精密农业市场将从2014年至2020年以12.4%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达到45.5亿美元。中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如何应对人口、经济及环境的多重压力,实现有限资源条件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精密农业的发展模式不失为科学的发展方向。

1精密农业的概念

精密农业是一个农业应用和实践系统,包括数据获取、数据解码、数据优化和田间活动等环节[2](图1)。使用数据科学根据每个单位的农田的具体情况精确调节和优化农业投资和管理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同时减少资源利用,保护农业生态。其中,数据信息的获取工作包括作物相关信息,包括作物外部信息与内部信息;数据解码则是通过一系列软件应用技术来分析信息,并将该信息通过网站或应用程序呈现给农业从业者,包括种植者和农业技术服务人员;田间工作主要用于指导现场工作,以实现精确种植、精确灌溉、精确喷洒,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

2国外精密农业的发展概况

近年来,国外众多农业机构及跨国公司均已开始布局精密农业,从而能够应对未来农业发展的挑战。Monsanto(孟山都)在数据科学和精密农业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在2012年花费2.5亿美元收购PrecisionPlanting,2014年收购Solum的土壤分析业务部门,2015年整合气候合作平台并且将其作为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如今,精密农业企业已经成为投资者眼中蓝筹股。Monsanto的精密种植业务部门最近与AGCO就精确种植相关数据进行了合作,住友化学子公司瓦特美国与Iteris就农业数据分析达成协议;DuPont(杜邦)与JohnDeere签署了数据共享协议,并与AGCO和Raven签署了无线数据传输解决方案合作协议。跨国公司和专业农业机构对精密农业的热情也吸引了大量风险投资和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多元化投资者的进入。据美国风险投资公司统计,2015年农业和食品行业的风险投资大幅增长达到4.86亿美元,增长54%。以Google风投为例,Google风险投资公司与其他投资者联手,于2016年5月份在农民商业网络中投资1500万美元,通过建立农场信息数据库,为管理者提供种子使用、施肥量、种植方法、环境因素等农场信息;Google风投与以色列GreenSoil投资公司合作,对智能灌溉公司CropX进行投资;Google风险投资公司与AndreessenHorowitz等7家公司合作,在农业软件Granular上注资1870万美元;此外,Google风投正致力于开展气候分析和作物生产数据开拓的投资评估。不难发现,以Google风投为首的资本已经确立精密农业为农业发展的重要发展方向,并致力于打造以土壤物联网为基础的精密种植、智能灌溉与精准生产为一体的农业管理体系。

3我国精密农业的发展概况

在全球范围内,精密农业的发展仍不平衡。美国作为精密农业覆盖的市场主体,经长期探索和积累发展,精密农业已经发展出成熟的行业标准和商业模式。以Monsanto为例,其下属的ClimateBasic平台在美国已经覆盖了3000万hm2的作物面积,意味着美国45%的玉米和大豆使用了该平台;同时,Monsanto将1hm237美元的固定价格改为1hm27美元来鼓励农民使用ClimatePro,该系统到目前为止覆盖了美国200万hm2的耕地。而在南美洲,亚太和欧洲,特别是在巴西、阿根廷、东欧和中国,精密农业仍处于早期阶段,但政府及民间资本对精密农业的关注度日趋提高。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精密农业,并在北京、上海、新疆和黑龙江等地开展了大规模应用试点。2005年我国开始进行测土配方施肥试验。据我国农业部统计,配制施肥后,作物产量平均增长4%~7%,节省30%的应用成本。2014年底,我国农业部提出了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化肥和农药使用量为零增长的计划,期望以精确施肥作为带动精密农业发展的突破口。随着我国土地转让政策的稳步推进,国家土地流转呈现加快趋势,2014年底我国实现土地流转总量2670万hm2,同比增长18.3%,转移土地占农民承包耕地的30.4%。根据发达国家农业发展进程,精密农业的发展需求将会随农业市场扩张和农业产业集约化的过程逐渐增加,日益增长的中国农业市场需求也催生了传统农业新理念产生的相关驱动因素。2015年,我国农业部启动了稻米、小麦、玉米、大豆、棉花、蔬菜等8个品种全产业链农业信息分析预警试点,并筹建了全产业链分析预警团队,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农业信息平台及农业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从而能够科学地对农产品市场进行分析和评价。我国农业部还了16种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期望利用物联网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模式,从而实现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相结合、环保节能与生产效率提高相融合、生产环节与营销环节智能化的先进农业生产模式。

4我国精密农业的发展趋势

篇3

“环球生态基金会”18日发表报告指出,美国、中国及部分北欧国家,将是气温和雨量改变后,农作物产量不减反增的几个国家与地区。

报告是根据联合国2007年发表的气候变迁数据,推断2020年前,地表均温升高摄氏2,4度时,将对地球造成的冲击。

研究中指出,人口成长快速,2020年时,全球人口将增加8亿9000万人,总人口达78亿,远超过目前的69亿。

但世界4大主食:小麦、稻米、大豆、玉米,将面临全面性短缺,无法喂饱新增的人口。结果是饥饿现象更为普遍,每5人就有1人挨饿,高于现在的每7人有1人。另外,粮价将飙涨20%。

整体来说,非洲预期受创最甚。由于温度更高、更干燥,非洲大陆近三分之二可耕地在2 025年前就会消失:玉米也在一些地区完全绝迹。

美国玉米产量会减少,但小麦产量反而会在本世纪的前数十年增加5%至20%。北欧小麦产量也将增加3%至4%。

幅员广阔的亚洲在作物收成和雨量方面则有戏剧性的差异。研究指出,印度是世界第二大稻米和小麦生产国,“产量可能锐减30%”。

但世界第一大稻米及小麦生产国中国却相反,“农作物产量预期提高20%”。

在密西西比州、内布拉斯加州及全美范围内其他农业区各州中,粮食价格持续上涨的种子正在埋下。在美国农业种植者准备种植下一季庄稼时,他们必须决定种植多少以及种植何种作物的问题。

从玉米到棉花乃至大豆等各种农作物的价格都正在大幅上涨,在这种形势下,整体上的衣作物种植组合很可能将与去年类似,而不是倾向于种植某一种热门庄稼,后者将可能压低这种庄稼的价格。

在过去几年时间里,美国农业种植者一直都在变换主要作物,但大多数分析师预计,在美国农业部下个月一份受到密切关注的农业种植者种植意向报告时,这种情况会发生变化。此外,能被购买用于农业生产的空闲土地数量有限,这将对农作物供应量形成进一步的限制。

这种形势可能有助于延长商品期货的上涨趋势。在过去一年时间里,玉米期货价格大幅上涨了92%,大豆期货价格上涨44%,小麦期货价格上涨69%,棉花期货价格大涨162%。

与此同时,另一种将把粮食价格维持现状的理由是:农业种植者有权选择种植什么作物,而不需要在种什么的问题上冒险――比如说连续两个季节在同一块土地上种植玉米等。

以密西西比州格拉度拉市的农业种植者迈克一斯特蒂凡特(Miks Sturdivant J r)为例,他计划将其1万英亩(约舍40平方千米)的农田分别用于种植玉米、大豆和棉花,这三种作物所占比例几乎与2010年相同。斯特蒂凡特称:“我们觉得,我们正在锁定一个合理的赚钱机会。”他表示,预计将在下个月开始种植。

斯特蒂凡特称,得益于早前的粮食价格上涨趋势,他已经出售了大多数的预期收成。

斯特蒂凡特的举动表明商品价格的上涨趋势是如何自我维系的,同时也表明这种趋势将如何在未来几个月时间里将粮食库存维持在较低水平。此外,这还意味着要想把全球粮食库存重新补充到令人感到舒适的水平,那么就必须依赖于实现粮食大丰收。

在有关全球粮食供应量的担忧情绪浮出水面的形势下,种植决策变得至关重要。在全球玉米出口量中,美国所占比例超过一半,大豆出口量所占比例则超过40%。

篇4

    1. 发展节水农业的必要性分析

    我国农业用水量占社会总用水量的70%以上,而农业用水总量的90%以上被用于灌溉,由于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形式,我国农业灌溉用数量与发达国家灌溉用水量相去甚远。而与此同时,我国幅员辽阔,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全国年缺水量到目前为止已经超过300亿吨,水资源紧缺严重影响了农作物产量,据2011年数字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因水资源短缺而少生产的粮食达到了400亿千克。

    农业作为用水大户,同时也作为水资源浪费大户,应迅速采取节水措施,综合发展节水农业,提升水资源利用率,降低水资源的无效损耗,从而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并保障农作物产量。节水农业是指在充分利用降水和可用水资源时,采取节水灌溉技术,节水农业技术,水资源统一调度等措施,提高水的利用率,在获得最大农业产出时,而消耗的水量最少。就我国农业生产现状来说,发展节水农业势在必行。

    2.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措施

    节水农业背景下,应在农业种植中采取以下调整措施:

    2.1结合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节水农业

    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首先要准确把握当地的自然条件,包括分析好气候、特点以及水利条件:一)气候特点。气候特点对农作物的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节水农业发展中,应结合当地气候属性,降水特点,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光照、温度等选择合适的作物,除此之外还要结合地貌地形特点并做好耕地的规划;二)水利条件。要结合现有水库、河流、湖泊合理规划灌溉方式,对于严重缺水的地区,地方政府应组织打造深水井,为旱作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2合理选择农作物,做好需水量的分析

    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的水汽条件、地形地貌、气候特征决定了其适宜种植的农作物的不同,例如我国河北省适宜种植玉米、大豆、棉花、花生、高粱、红薯等;东北地区适宜种植马铃薯、亚麻、小麦、玉米等等,节水农业发展中应结合当地水资源现状及未来趋势对现有种植结构进行调整,选择合适的作物进行种植。不同的农作物需水量不同,要发展节水农业就要减少水的无效损耗,因而应做好作物需水量的分析,供给作物充足的水分但同时尽量减少灌溉水的浪费。作物需水量除受植物本身和气候条件影响,还受土壤、排水、耕作方式等因素制约,而同一种类不同生长阶段的作物需水量又有所差异,因而做好需水量的分析对灌溉方式的选择和灌溉用水的确定十分重要。

    2.3提升农业种植科技含量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需要运用多种农业技术,例如为了提升作物产量,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应结合地区自然、经济、技术条件培育抗旱作物品种;为了减少水资源浪费和改善作物生长环境,需要针对当地作物特点采用和改进地膜覆盖技术;为了保持土壤肥力、保持耕地的最佳含水量,需要运用各种农业技术措施,以提升灌溉水的利用率,同时保障作物的正常生长。综上所述,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有赖于较高的农业技术水平,因而各地在发展节水农业的过程中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

篇5

【关键词】绿色农业种植技术;优势;推广政策

现在农业种植行业推广绿色种植的技术,使得我国农业种植领域的发展实现了创新,绿色的概念是未来我们发展的重要趋势,我们只有更好的把握现在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能够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应用,实现技术上的创新和发展,这样才能实现更好的推广,发挥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优势,推广相关的政策,落实到实际的生产和发展中去,从而促进农业行业实现长远的发展。

1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优势

1.1保障食品安全

我们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首先就是能够保障食品安全,提高我们的食品质量。农业种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必须要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为人们提供更高质量的食品,提高种植的技术,减少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作物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这样才能做到保障食品安全,如今我国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我们推广绿色种植技术是发展的必然,对农业种植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是我们发展绿色种植技术的重要内容。

1.2绿色农业食品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绿色农业食品的推广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和经济建设都有重要的作用,在促进经济发展上有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发展中,我们能够提高农业食品的质量,就能提高销售量,吸引更多的人前来购买,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的问题,我们只有推广绿色农业种植的理念,才能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信任,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关注,这样就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目标就是给人们生产放心的绿色产品,让人们能够放心的使用,这样就能提高农业种植行业的发展,从而有效的解决很多的问题,不断刺激农业产品的消耗,大大提高农业行业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实际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所以我们必须要提高绿色农业种植的技术手段,为人们提供放心的绿色食品。

2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对策

2.1深入基层进行推广

现在先进的科学技术影响着各行各业的发展,农业种植行业也不例外,为了能够提高种植的效率,促进农业种植行业的经济收益,我们在进行农业行业的生产时,要加强绿色农业种植理念的推广,深入基层当中,从而加强现在农业种植的发展和进步。对于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非常的重要,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对农业行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它的技术手段比较的高,生产的质量和效率也比较好,所以在实际的发展中,我们加快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建设,能够影响农业种植的效果,并且将这种新的技术推广到基层,覆盖整个农业种植行业的发展,这样我们的就能有效的解决传统种植的问题,从而加快农业种植的发展,提高农作物的质量,这样才能提高农业种植的经济收益,促进基层的建设和发展,这样就能保障人们所吃的食品的质量。基层的发展水平相对来说比较的落后,我们必须要投入更多的力量进行基层建设,从而普及相关的先进的生产知识,这样就能切实的解决相关的问题,提高基层建设的水平,将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到整个农业种植行业的发展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2.2典型示范带动发展

在绿色种植技术的发展中,一般在比较发达的地区先出现,在农村地区进行推广的时候,为了能够让种植人员更好的接受现代化的建设,我们可以进行典型示范,这样就能带动他们实现更好的发展,这样我们就能将先进的技术实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从而将绿色农业种植技术能够进行扩大和发展,这样就能实现进一步的推广,从而提高建设的水平。典型示范带动发展是我们实现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式,我们需要结合具体的发展实例来做相关的讨论,这样就能容易让人们领会其中的道理,从而加快推广的速度。我们必须要重视相关的技术建设,重视绿色农业种植的发展,使得农产品的质量能够得到更好的提升,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为人们提供更好的食品和材料,这是农业种植行业发展的宗旨。先进的种植者一定要做好带头作用,将先进的技术实现更好的推广,把绿色农业种植技术让不同阶层的农业种植者都能够了解到,并且能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这样才能提高农业种植行业整体的发展水平,从而促进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

2.3国家应大力扶持

我们在实现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发展的时候,我们需要得到国家的大力扶持和支持,这样才能有效的解决很多问题。比如我们在建设研究过程中需要的成本,还有专业人才的培养等等一些内容,都需要国家提供更多的帮助,来实现更好的发展,这样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才能更快的实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种植行业的技术水平在不断地提升,而且相关的建设内容也越来越复杂,很多农业种植者无法更好的学到先进的种植技术,大大降低了农业种植的效率,而且现在我们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我们只有将相关的概念进行推广,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使得农业种植者都能更好的接触到现在农业种植发展的形势,并且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能够不断地进行推广,提高农业种植的质量,这样就能提高建设的水平。每一位农业种植者都要清楚的了解到现在农业行业发展的趋势,准确的把握相关的发展方向,这样就能切实的解决相关的问题,实现技术上和发展理念上的突破,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对农业种植有很大的影响,而且食品的质量也在逐渐地得到提升,保障我们每一个人能够吃的安全和放心。

篇6

1加快土地流转发展

农户自己经营自己的土地,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种植意愿和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户经营土地的目的不再是单纯的解决温饱问题,当然解决温饱问题是基础,需要农业在经济发展的潮流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发挥更大的作用,适应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农业的发展不仅仅是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更受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粮食价格走低,而大多数农户的种植成本居高不下,个体抵御风险的能力有限。再加上近几年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以衡水为例,截至2017年底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87%,农机合作社总量达到709家,种地需要的人工劳力越来越低,也导致大部分农村实际经营土地的是五六十岁以上的人,小麦联合收获机、玉米(籽粒)联合收获机、青饲机、植保飞机等等的高速发展,小的地块种植显然不能适应。为了更好地抵御市场风险,更好地适应农机化的高速发展,土地流转统一经营是农业发展的一个趋势,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2加快适度规模经营

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是农业的规模经营,规模化经营才能让农业有更大的出路,农机化水平越来越高,尤其是主要粮食作物机收率。衡水地区的小麦、玉米收获基本实现机收。其他的作物机械也在逐步引进,花生收获机、植保机、烘干机等等,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不仅仅局限在主要粮食作物,而是影响范围越来越广,这就要求农业种植要有一定的规模,简言之,村东边几亩地,村西边几亩地,不利于大型农业机械的作业。规模经营不是放弃小农户经营,而是为了更好地解决了现代农业发展和小农户的关系,小农户在不放弃土地经营的前提下,可以使土地加入合作社,促进小农户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融合。一是土地“半托”型模式。由农户按照自己的实际需要,自愿选择项目,合作社提供服务,服务结束后由农户验收作业质量,合作社和农民结算服务费用。二是土地“全托”型模式。农户将土地委托合作社全权管理,并根据自身意见选择实行收益型全托和服务型全托。收益型全托是指农民将土地委托合作社全权管理,合作社每年给农民定额的租金或分红。服务型全托是产前、产中、产后的“一条龙”服务模式,合作社收取服务费,并向农户保证达到定额的产量。三是土地入股模式。农户以土地作股加入合作社,参与合作社经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是合作社未来的主要运营模式。集中管理,统一种植,统一收获,既提高了机收率,也降低了农户的种植成本,也更能适应现代农业机械的发展趋势。

篇7

上海雪榕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公司”,300511.SZ)主营鲜品食用菌的研发、工厂化种植与销售,主要产品包括金针菇、真姬菇、香菇等。

公司是所属行业无可争议的龙头企业,截至招股意向书签署日,金针菇日产能304吨,真姬菇日产能26吨,香菇日产能130吨,合计食用菌日产能达460吨,位居全国食用菌工厂化企业之首,是排第二名企业日产能的两倍。

从外部环境来看,食用菌需求迅猛增长,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占比日益扩大,行业集中度较低,从自身条件来看,公司完全专注于工厂化鲜品食用菌种植,是无可争议的龙头企业,具备产能、渠道、技术、品牌等多项压倒性优势。

上述因素叠加,公司得以实现高速增长。报告期内营业收入分别为77302万元、88837万元、101900万元;净利润分别为7894万元、9726万元、12524万元,净利润增速分别为23.21%、28.77%。

多因素决定发展空间广阔

近年来,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2001年至2013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2.37%,产值的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6.75%。

食用菌营养丰富,有益于人类健康,契合了现代消费升级的要求,其消费比重也将逐年增加,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通过抓住中国重视食品安全、加快产业升级、工厂化食用菌行业蓬勃发展带来的良好机遇,公司在长期追求品质、塑造品牌的过程中,逐渐发展成为工厂化食用菌种植行业的龙头企业。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模式已成为食用菌行业发展的趋势,也是食用菌产业发展从大到强的必经之路。

中国工厂化食用菌产量虽然呈高速增长态势,但占总产量比重仍很低,2013年仅占6.47%。工厂化种植模式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预计未来10年内工厂化种植产量将占总产量的20%-30%,国际食用菌工厂化种植的重心已由欧美、日韩逐渐转移到中国。

2014年度,公司实现工厂化金针菇总产量106462吨,仅占同期全国工厂化金针菇总产量的11.96%。由于行业集中度较低,尽管公司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工厂化食用菌栽培企业,但市场占有率仍较小,未来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具备品牌溢价能力

相比传统农业,公司工厂化种植食用菌属于新型设施农业,在节约土地、稳定供应、保护环境和食品安全等方面均有较为明显的优势,符合国家产业政策。2002年起至今,公司连续被农业部、发改委、证监会等八部委联合审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公司已在上海、四川都江堰、吉林长春、山东德州、广东惠州和贵州毕节六个城市建立了食用菌生产基地,在900公里的运输半径内覆盖了中国近90%的人口,进一步巩固了公司在食用菌行业的优势地位。

公司坚定不移地推动全国布局战略的实施。通过合理的全国布局,充分发挥了产品更加贴近消费市场、配送物流成本大幅降低、产品保持新鲜品质供应的优势。

未来,公司将在巩固中心城市市场占有率的基础上,将销售渠道快速向中小城市下沉,进一步加强对二、三线城市的市场渗透。

优良的产品品质、领先的渠道建设意识、持续不断的品牌运作,使得雪榕产品成为行业的领导品牌。

2012年8月,公司正式与中国航天基金会签约,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2014年,公司被评为“2014年度上海名牌”。

篇8

2017年结构优化

2017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农业发展的主线,农业结构将以市场为导向持续优化调整,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有望继续增加,农产品供需结构性矛盾将得以缓解。

粮食产能保持稳定、结构不断优化,水稻、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8亿亩以上,优质稻谷、专用小麦种植面积增加,玉米种植面积预计调减1000万亩以上,大豆种植面积预计调增900万亩,棉花、糖料种植将有所恢复。畜牧业生产稳中有增,生猪区域布局优化、生产基本稳定,牛羊肉增速较快,奶类产量恢复性增长。渔业减量增收和资源保护力度加大,水产品产量将小幅调减。

农产品消费总量将继续刚性增长,玉米加工消费增长超过10%;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多层次、高质量、品牌化需求特征进一步显现。农产品进口格局继续分化,谷物、棉花、大豆等进口增长空间不大,但猪肉等畜产品进口仍将保持较快增速。

随着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产品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的特征更加明显,稻谷、小麦价格稳中偏弱,玉米价格触底企稳,大豆价格有一定下行压力,蔬菜价格水平低于上年,猪肉价格稳中有降,水a品价格有望持续上涨。

未来10年保持稳健

未来10年,中国农业发展将保持稳健态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农产品供需结构性矛盾逐步化解,粮食由阶段性供大于求向基本平衡格局转变。

重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增强。未来10年,在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和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条件下,主要农产品产量继续稳中有升,粮食、蔬菜、禽蛋、水产品产量年均增长0.5%~1%,水果、肉类和奶制品产量年均增长1.2%~2.0%。

农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农业生产要素配置趋于合理。稻谷、小麦产量保持基本稳定,产品结构持续升级;玉米种植面积到2020年将调减至5.13亿亩,比2015年减少约6000万亩,高库存压力明显缓解,玉米供需实现基本平衡;2026年大豆种植面积将恢复到1.41亿亩,比2015年增加约4300万亩;“菜篮子”产品区域布局结构继续调整,畜产品生产向粮食主产区转移,奶类和蔬菜生产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单产水平等核心指标将显著提高,2026年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每亩单产分别比2016年提高29千克、12千克、27千克、20千克。

农产品消费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未来10年,大米、小麦消费总量保持小幅增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5%和0.7%,玉米消费总量继续较快增长,年均增长2.8%;城乡居民对水果、肉类、奶制品、水产品等的消费需求保持较快增长,2026年人均食用消费量将分别达到102千克、56千克、40千克、23千克,比2016年增长12%、36%、23%、20%;农产品加工消费需求增长较快,2026年中国蔬菜加工消费占总消费量的比重将达到16%,水果为15%、肉类为17%、禽蛋为16%、水产品为36%。

农产品贸易保持健康发展,农业国际竞争力有望增强。期间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继续保持活跃,蔬菜、水果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出口保持小幅增长态势,并继续呈贸易顺差格局。随着国内外价差趋于合理,农产品进口基本稳定。受国产大豆生产恢复较快、食用油消费增长趋稳等因素影响,未来10年,中国大豆进口增速明显放缓,2026年大豆进口量将达到9600万吨。

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不断完善,市场价格总体温和上涨。随着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改革完善,稻谷、小麦市场价格在展望前期将稳中有降,后期受成本推动稳中趋升,优质口粮品种的价格可能持续走高;玉米、大豆、棉花、食糖价格与国际市场的联动性增强,市场波动风险加大;肉蛋奶、蔬菜、水果、水产品价格总体趋涨。

分品种展望未来10年

稻谷产量保持稳定,口粮消费刚性增长。种植面积稳中略减,总产量将稳定在2亿吨以上;口粮消费保持增长,2026年消费总量预计为15583万吨,年均增长0.5%;2020年之前,稻米价格受最低收购价政策影响将小幅下跌,之后有望稳中有涨;受进出口政策和国内外价格变化影响,大米进口减少,出口增加,预计2026年进口量为233万吨。

小麦消费增速快于生产,净进口量先降后增。种植面积稳中有降,年均下降0.04%,单产持续提升,年均增长0.3%,产量保持稳定,2026年将达到13269万吨,年均增长0.3%;口粮消费、工业消费持续增长,消费总量年均增长0.7%;消费结构升级将拉动优质、专用小麦需求上升,普通小麦与优质小麦价差将逐渐扩大;净进口量先降后增,预计2026年为329万吨。

玉米种植面积先减后稳,价格走势由弱转强。生产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入,种植面积持续调减后趋稳,产量先降后升,预计2026年种植面积将稳定在5.2亿亩,产量恢复到2.21亿吨;由于有利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消费将恢复较快增长;国内外价格基本接轨,进口将呈下降趋势;展望前期价格触底企稳,2020年之后价格可能再度进入上升期。

大豆生产恢复至历史高位,进口增速放缓。生产、消费将呈现同步增长态势,种植面积恢复性增长,年均增幅2.7%,单产水平提升,年均增长1.6%,产量年均增长4.3%;食用消费增长较快,压榨加工消费平稳增长,消费总量年均增长1.9%;进口量维持高位,但增速趋缓,预计年均增长1.4%。

油料生产小幅增长,食用油自给率稳中有升。生产稳中有增,2026年预计产量较2014年至2016年平均水平增长10.8%,其中小品种增幅明显;人均食用油消费将稳定在一定水平,植物油总消费量将稳中有增,未来10年年均增长0.7%,明显低于过去10年4.5%的年均增速;食用油籽进口量总体继续增加,市场价格化形成机制增强;食用油自给率稳中有升,未来10年预计提高0.2个百分点。

棉花产量基本稳定,库存结余水平降低。预计2020年棉花产量将达到498万吨,2026年为495万吨;消费稳中略降,预计2020年消费量为745万吨,到2026年降至730万吨;进口逐步增加,将成为国内消费的重要来源,预计2020年进口量将增至240万吨,2026年为235万吨;库存结余量逐渐降低,2019年有望降至正常水平。

篇9

1、竹笋是一种纯天然的绿色食品,在我国非常受欢迎,有竹笋衍生出来的菜肴、笋干等有着独特的口味。其菜肴受到很多人的青睐,并且竹笋还有着丰富的营养物质。例如蛋白质、胡萝卜素等,还有着防癌作用,在现在趋于养生保健的环境中,成为了一种理想的食物。并且竹笋一般集中在春季上市,如果利用反季节栽培的话,其种植前景是非常可观的。

2、种植效益分析:竹笋的生长能力是非常强的,每年野生的数量都有非常多。因此种植成本投入是比较少的,一般每亩加上种子、人工、采挖等各种管理费用都只需要1000-2000元左右。正常种植下,一亩竹笋的产量大概在1000kg左右,现在竹笋的市场价格大约在6元/斤。收购价格则在4元/kg左右,因此一亩的产值在4000元左右。然后除去种植成本的话,一亩种植效益为2000-3000元。

3、发展趋势:现在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竹笋的食用药用价值逐渐被人熟知,并且人们现在的饮食方向由温饱逐渐转向了养生。因此食物的结构也有所调整,因此竹笋这样的保健食物销量在不断上升。价格也因此不算上涨,现在适当种植竹笋的话,既能够促进农业发展,又是一种创业致富的机会。根据现在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竹笋在生态环保、健康食品等行业是有着很大的收益空间的。

4、种植风险:竹笋的发展趋势虽然好,但是也有着很大的种植风险。因为竹笋的生长能力强,每年在农村只要有竹林的地方,就必定会有大量的竹笋。因此野生的产量是非常多的,如果盲目发展人工种植的话,其竞争压力是非常大的。如果不能够保证其品质的话,那么会严重影响种植效益。还有种植技术、销路等,都是我们在种植时面临的主要风险,因此大家一定要多多注意。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0

关键词: 温度 降水量 二氧化碳浓度 病虫害 土壤肥力 农业灾害

1.松原市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近百年的时间松原地区气温变化的趋势与全球及我国的气温变化总的趋势一致,呈明显变高趋势,增高率为2℃/100年,特别是1988年以来气温偏高,为明显的偏高期[1]。年降水量及春、夏、冬季降水量均无明显的长期变化趋势,但秋季降水量有减少趋势。近50年松原市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均呈明显上升趋势,气候变暖以夜间增温为主,年平均最低气温增高率为0.4℃/10年[1]。未来气候变化对松原市农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如果不采取适应性措施,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减产为主。二是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动,种植制度和作物品种将发生改变。三是农业生产条件发生变化,农业成本和投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四是潜在荒漠化趋势增大,土壤肥力进一步降低,初级生产力下降。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取决于诸多因素,包括温度、水分、土壤性质、病虫害、二氧化碳对植物的直接影响,以及气温、二氧化碳浓度和作物适应能力等因子之间彼此的相互作用[2]。下面具体谈一下这些因素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

1.1 温度升高对松原市作物生产的影响

温度升高可延长全年生长期,对无限生长习性或多年生作物以及热量条件不足的地区有利,而对生育期短的栽培作物来说又是不利的,因为温度高使作物的发育速度加快,生育期缩短,单产下降。据[3]研究,作物生育期气温每升高1℃,水稻生育期日数平均缩短7~8d,从而减少了光合作用积累干物质的时间,因此温度升高,对松原市水稻产量的影响是不利的;在平均温度升高的同时,极值最高、最低温度的出现频率增加,对松原市作物的生长发育有抑制作用。高温条件下作物生育期缩短,生长量减少,可能会抵消全年生长期延长的效果。高温胁迫的热害已经限制了作物生产,严重影响玉米的种植和产量。总体而言,温度升高,对松原市作物的生产是不利的。

1.2降水量变化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松原市大约一半左右的粮食产量来自灌溉农业,而灌溉的作物主要是水稻、小麦。粮食作物对水分的增多与减少反应不同。玉米表现为水分增加产量增加。小麦对降水量的反应表现出缺水和过多都影响产量。水稻的栽培是“以水定稻”,北方水分减少使水稻减产,高粱、谷子在气候变暖、变干或变湿的过程中由于抗逆性较强,将起调节作用,可减少粮食产量的波动。温度、水分变化对作物生产的影响还决定于水、热匹配状况,如气候变暖与变湿相匹配且同季,农作物将增产;如气候变暖、变干,水分不仅限制变暖的效果,而且会加剧不利影响,作物将减产。近五十年来,松原市乃至整个松原地区干旱呈加重趋势,加之气候变暖,松原地区由于降水减少、蒸发量加大,缺水干旱的状况加剧,作物产量受到严重影响。

1.3气候变暖对施肥量的影响

据松原市土肥站的资料显示,松原市绝大部分的土壤肥力为中等偏下。在较暖的气候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长此下去将造成地力下降。在高二氧化碳浓度下,虽然光合作用的增强能够促进根生物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偿土壤有机质的减少,但土壤一旦受旱后,根生物量的积累和分解都将受到限制。这意味着需要施用更多的肥料以满足作物的需要。肥效对环境温度的变化十分敏感,尤其是氮肥。温度增高1℃,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速效氮释放量将增加约4%,释放期将缩短3.6天。因此,要想保持原肥效,每次的施肥量将增加4%左右[4]。施肥量的增加不仅使农民增加投入,而且对土壤和环境也不利。

1.4气候变暖对病虫害的影响

气候变暖后,因病虫害造成的粮食减产幅度将进一步增加,应引起植保部门的足够重视。由于温度升高,害虫发育的起点时间有可能提前,一年中害虫繁殖代数也因此而增加,在新的有利环境条件下,某些害虫的虫口将呈指数增加,造成农田多次受害的机率增高。另外,病虫越冬状况受温度影响将更加明显,冬季变暖,有利于幼虫安全越冬,虫源和病源增大;害虫的休眠越冬期缩短,世代增多。松原市本来就是农作物病虫害的多发啊地区,因此,气候变暖可能会加剧松原市病虫害的流行。

1.5气候变暖对农业灾害的影响

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异常气候出现的概率将大大增加,尤其是极端天气现象的增多,势必导致世界粮食生产的不稳定,巨大损失在所难免。气候变化可能加重松原地区土地沙化、碱化和草原退化,引起区域气候灾害、荒漠化、沙尘暴的加剧。

2.小结

鉴于气候变暖对松原市农业生产可能出现的严重影响,须加强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⑴研究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发展战略问题:粮食生产的趋势与前景、水资源的农业调配与利用、气候变化后的土地生产力等,以确定农业发展的重点与农业技术的政策与导向。⑵根据气候条件的可能变化,通过模拟实验和田间试验,以确定其对农业影响的程度。⑶研究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的调整方案,以确定适应各种变化的农业生产形式与内容。⑷研究高温热害、干旱等农业灾害的机制和规律,提出适应、抗御的途径与措施。⑸发展旱地农业和节水农业,增强农业系统抗逆性,以适应气候可能变干的不利影响。⑹培育耐旱、耐湿、耐热性作物品种,改变耕作制度和栽培管理条件,以适应变暖、变干、变湿的气候环境,提高抗御不良环境影响的能力。⑺采取必要措施,减缓“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程度和速度。⑻加强病虫害的防治[5]。

参考文献:

[1]吴志祥,周兆德; 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 2004年02期; 9-13

[2]王铮,黎华群,孔祥德,张正远; 气候变暖对中国农业影响的历史借鉴[J]; 自然科学进展; 2005年06期; 68-75

[3]唐国平,李秀彬,Guenther Fischer,Sylvia Prieler;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J]; 地理学报; 2000年02期;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