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种植方式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6: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种植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种植方式

篇1

关键词:农业种植;土壤;硝态氮

中图分类号: S15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2.020

近年来,氮肥的过量使用已成为现代农业种植的普遍问题,增加了种植业生态环境污染的压力。据对土壤肥料的研究调查显示,我国氮肥的利用效率仅为30%~40%,以硝态氮的形式经淋溶流入地下水的比率则高达20%。早期研究显示,硝态氮淋溶的原因主要在于农田的不合理使用而导致氮素流失,尤其是在剧烈降雨或大水漫灌时,其土壤氮素的含量远超农作物需求,致使氮素于土壤堆积后形成硝态氮,进入地下水后以硝酸盐的形式污染地下水源。因此,需及时制定和完善合理的农业种植格局,以有效巩固土壤氮素含量,减少化肥施用量。

1影响土壤硝态氮淋溶的主要因素

不同种植条件下的土层硝态氮,其淋溶特征也会不同,这主要源于降雨灌溉和化学肥料的过度施用。相关资料显示,硝态氮的淋失量随降雨量和雨势增大而增多,且这部分氮元素无法被农作物完全吸收,致使多出的硝态氮在农田土壤中堆积,最终引发大量淋失,对土壤养分结构和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1]。

1.1 降雨

水分是推动土壤养分流动的载体,同时也是促进土壤硝态氮含量增加的主要因素。大量降雨后土壤内硝态氮成分会逐渐上升,尤其对多降雨地区来说,降雨淋溶下土壤内硝态氮浓度提高,并于水中形成硝酸盐,可极大地增加水源污染程度,破坏土壤养分结构。

1.2 施肥过度

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农业种植中大量使用化学肥料以增加农作物生长所需营养。但肥料过度施用会导致土壤氮素成分增加,造成硝态氮积累,影响土壤养分的整体结构。同时,经由土壤水分流入地下水,加之降雨淋溶,可极大地增加地下水氮元素浓度,促使土壤环境变化,影响作物生长。

1.3 种植方式不科学

集约式种植是当前现代农业种植的主要方式,能有效提高农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但与常规种植方式相比,土壤所含硝态氮随时间变化的频率较小,而变化幅度则相对较大,这源于其施肥剂量大,施用频率较高。加之水源灌溉的同步进行,在较大程度上加重了硝态氮的淋失,因而其土壤所含硝态氮浓度较常规种植区浓度更高,造成的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程度更为严重[2]。

2不同种植方式下对硝态氮淋失的影响

大多数农作物存在浅根、根系不发达的特点,因此其对水肥的依赖性高,经常性的水肥灌溉能有效保障作物生长。传统种植的主要方式为频繁灌水和分次追肥,而集约式种植则采用统一的灌溉施肥操作,极易加重硝态氮的积累,导致作物养分汲取不均,从而影响作物综合生长效率。针对这一情况,需及时进行合理的农田种植,以有效控制硝态氮含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1 粮食作物间合理分布

为充分利用土地、水分和光热资源,作物间作已成为农业种植的常见方法。尤其在黄淮海地区粮食间作中常见玉米―小麦带,此种植方式既能实现主产粮食作物的增产,又能多收一季作物,充分体现了间作的优势;作物间作的最大优势在于不同作物对氮肥的需求比例和生长期不同,当小麦发展于灌浆期时玉米带土层中硝态氮积累量较小麦带高出57%~96%,而玉米带发展为喇叭口期时,其硝态氮积累量高出小麦带25%~47%,加之小麦根系发达,土层扎根较深,可增强对深层土质硝态氮的吸收[3]。因此,其施肥过程中只需优化氮肥的追加比例,降低对作物种植前后的氮肥施量,在玉米间作前期给予足够的氮肥,从而能有效降低硝态氮淋失含量,减轻土壤及地下污染程度。

2.2 粮食与经济作物合理分布

不同作物对农田土壤成分的需求不同,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对间作种植有一定促进作用,并充分利用土层硝态氮,增加作物产量。例如禾本科、豆科作物,其种植的差异显示在根系对土壤氮元素的利用和间作物氮元素的互补。豆科植物主要以生物固氮来维持生育期氮元素的补充,禾本科作物主要以氮营养满足生长需求。因此,豆科对氮素需求量较禾本科少,通过两种作物间作既能满足两类作物对氮源的需求,又能节约氮肥的使用量,从而很好地减少土层内硝态氮的积累,降低淋失风险,对土壤生态环境改善有现实意义。

2.3 填闲作物规划种植

填闲作物种植对降低硝态氮淋失造成的环境污染有良好效应。例如在蔬菜地边缘区种植甜玉米,能有效减轻硝态氮淋溶中氮素浓度。近年来,种植填闲作物已成为解决氮素淋失和蔬菜土壤改良的新手段,其不仅能提高深层土壤氮素的利用效率,还能促进土层生态环境的改善,增强土壤养分的循环利用,对蔬菜生产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结语

不同作物的间作机制是通过不同搭配、不同g作方式的种植以构成的多功能、多层次性种植模式,并巧妙地依据作物不同习性和时间、空间差以组合配套,从而全面保证各作物的自身发展,又相互促进、补充和减少其共生期发展矛盾。同时,间作的特点在于能够联系地上和地下生态发展,可充分利用土壤、光热、水资源以调节地下养分结构,对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云,刘炜,王朝辉,等.不同作物对旱地农田残留硝态氮的利用差异[J].生态学报,2014,34(13):3788-3792.

[2]兰翔,王婷,杨春玲,等.不同施磷量对蔬菜地土壤硝态氮淋失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6,22(04):958-962.

篇2

1.1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orgzophiluskusehel属鞘翅目象甲科,原产美国,目前在北美中美诸国和南美部分国家都有分布,是重要水稻害虫,为我国农业植物检疫对象。国内1988年首次发现于河北省唐山市的唐湾县,随后几年中天津、山东、辽宁、吉林、浙江、福建等省相继发生。我省2001年5月在桐城市大关镇首次发现,2002年6月在舒城县、铜陵县部分地区相继发现。稻水象甲具有飞行扩散和对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强、栖息环境复杂、繁殖力强且具孤雌生殖等习性,一旦传入便能迅速定居并扩散,具有蔓延快、危害重、防治难等特点。成虫啮食稻叶,造成秧苗枯黄,生长停滞,主要以幼虫取食稻根,造成断根,形成浮秧或影响植株生长发育,导致减产,严重的损失50%以上。稻水象甲自然扩散能力较强,成虫能飞行,可借助风力作较远距离传播。成虫还会游泳,可随水传播。但稻水象甲更易人为运输传播,可随同寄主植物如稻谷、稻秧、稻草及包装、填充物等的调运作远距离传播。其中稻秧可携带成虫、卵、幼虫三种虫态,我市主要携带成虫。田间调查表明,目前稻水象甲在我市寄主除水稻外,还有禾本科的稗草、李氏禾、狼尾草、雀麦,早春田边李氏禾、雀麦上有新鲜为害状,但这些寄主只是稻水象甲在早春无水稻取食情况下的偶然寄主,自早稻秧苗揭膜后至晚稻收割前这些寄主上均未发现新鲜取食状。我市每年发生一代,以成虫在稻田边的山坡草地、林带、堰埂及稻田等土表下越冬。越冬代成虫初见期在3月下旬,田边禾本科杂草见其为害;早稻秧苗揭膜后即为害秧苗,随着早稻移栽向大田扩散,早稻大田成虫盛发期在5月中旬,田间成虫高峰期维持20天左右,6月上旬终见;一代幼虫5月底初见,6月上旬大量转株为害,6月中旬后期陆续化蛹,一代成虫始见7月中旬,大部分迁入越冬场所夏蛰、越冬,发育迟的迁入双晚秧田为害,秧苗可见明显为害状,随着双晚移栽,分散在大田为害,8月中下旬田间终见,一代成虫发生量明显低于越冬代。

1.2蔗扁蛾Op0gonasacchari(Bojer)1856,属鳞翅目辉蛾科扁蛾属,原产非洲,后陆续扩散到欧洲、拉丁美洲和西印度,在全世界许多地区曾造成过重大灾害。蔗扁蛾具有寄主范围广泛、适应能力强、危害隐蔽、防治困难等特点。国外报道寄主植物有24科46种4变种,国内已查到14科55种2变种,室内饲养表明,甘薯、马铃薯等是其极好的饲养寄主,江苏在室内用烟草、棉花、玉米、高梁的茎秆饲养,发现幼虫均能取食这些植物并发育至成虫。倘若控制不当,该害虫一旦适应这些作物及其生态环境,可能会造成难以预计的严重后果。在我国,近年来由于蔗扁蛾危害而造成损失最大的还是巴西木、发财树以及棕榈植物为主的观赏植物和园林植物。在北京,受害严重的温室每年巴西木淘汰率达50%以上。苏州某盆景开发公司发财树受害率达52.6%,巴西木的受害率达27.8%,印度橡树的受害率达41.9%。钻柱性是蔗扁蛾对寄主植物造成危害的主要形式,主要以幼虫在发财树、巴西木等植物木柱肉质皮层内上下蛀食,形成不规则隧道或连成一片。危害轻时,局部受损;危害重时,将整段木柱的皮层全部蛀空,只剩薄薄一层外表皮,皮下充满粪屑。幼虫在木段表皮上咬有排粪通气孔,排出粪屑,最后使叶片逐渐萎蔫、枯黄,失去观赏效果,并造成整株枯死。由于该虫危害隐蔽,早期不易被发觉,在室内可安全越冬,许多单位、家庭虽然只摆放一二盆发财树、巴西木,也有蔗扁蛾发生,一盆发财树可能一开始只有一两株发生危害,很快整盆发生危害。据作者考察和询问,发财树出现为害症状后,一个月内植株就会死亡,而未受害植株可盆养数年。腐食性是该虫能在食物匮乏的环境中生存并能广泛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因。蔗扁蛾主要随观赏植物及繁殖材料传播。成虫飞翔能力有限,主要靠幼虫、蛹随发财树、巴西木远距离传播。

2.我市发生与防治概况

2.1发生概况。2001年5月桐城市首次发现稻水象甲,当年仅发生在大关镇6个行政村,这也是全省首次发现,目前全市仅在桐城市发生。近年来发生面积逐年扩大,2001年—2006年发生面积分别为2430亩、7953亩、8740亩、9980亩、11470亩、19080亩,累计59553亩。2006年分布在大关镇、兴店镇,按区划调整前的乡镇名称,则分布大关镇、卅铺镇、吕亭镇的39个村,比2001年增加两个镇23个村。2006年发生面积占发生区域水稻种植面积的53.7%,平均发生级别1.43级。2002年8月14日在安庆城区的发财树上首次发现蔗扁蛾危害株和幼虫,之后相继在桐城市、枞阳县、潜山县、太湖县、宿松县城区的发财树上发现危害株,在枞阳、潜山两县城区同时见到幼虫,在桐城的巴西木上发现危害株。2006年在安庆城区和桐城市市区、枞阳县城区发现,安庆城区发财树平均盆为害率为10%左右。

2.2防治概况。2001年5月桐城市发现水稻象甲为害,在未鉴定为稻水象甲的情况下,一面及时将成虫送检鉴定,一面组织农民紧急防治,同时开展大面积普查。桐城市农业局(农委)和农技推广中心多次召开专题防治会议,宣传普及防治方法及检疫措施,部署防治工作,桐城市植保站六年来稻水象甲发生防治情报6期,农技人员在发生防治的关键时期更是经常深入田间指导农民开展防治,6年来累计防治面积61000亩(次)。安庆市农业局(农委)领导和植保站技术人员,六年来多次到桐城与当地农业部门领导、农技人员商量检疫防治对策。由于领导重视,发现及时,防治措施得力,稻水象甲得到了较好的控制,虽然扩散不可避免,但发生程度明显下降,防治后平均稻谷损失由2001年的7.92%降为2006年2.03%。对蔗扁蛾的防控,市(市、县)植保站多次到花卉市场了解发生情况,宣传植物检疫知识,反复说明蔗扁蛾的危害性,提出了加强检疫和对危害株立即进行药剂处理的检疫防治措施。由于发财树、巴西木来源途径广,防控难度大,很难完全控制危害。

3.检疫控制措施

3.1稻水象甲检疫控制措施。

检疫措施:(1)加强宣传,提高人们对稻水象甲危害性的认识,增强自我防范意识,主动阻截其传播蔓延。(2)加强监测,积极做好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工作,有效防止疫情扩散到其它未发生稻区。(3)严禁发生区的稻谷、稻秧、稻种、鲜草等运出。

篇3

 

一、气象性灾害的种类 

 

就全国来说,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干旱、水涝、风灾、寒潮、霜冻和冰雹。而东北地区则以旱、涝、低温、霜冻和雹灾为主。 

干旱:有两种。一种是因为长期雨量很少,气温高,蒸发量大,土壤水分不能满足作物生长需要而造成的土壤干旱;另一种是因为温度高、风力大,相对湿度很低,空气十分干燥,土壤虽不缺水,但作物根系吸收的水分不能满足本身蒸腾的消耗,因而产生青枯,萎蔫等症状,通常称干热风为害。 

涝灾:也有两种。一种是下雨时间长,河水猛涨,近河流的农田被大水淹没成灾;另一种是降雨强度大,土壤一时不能吸收,积水一时不能排出,土壤水分过多或洼地积水而形成灾害。 

低温冷害:在作物生长季节内,由于温度降低(并不一定低于零度),致使作物处于当时生长发育阶段下限温度以下,引起生理活动受到障碍,严重时可使作物某些组织受到损害,称低温冷害。低温冷害又有延迟型冷害、障碍型冷害和延迟障碍混合型冷害。 

冰雹:冰雹形成于具有剧烈对流运动的积雨云中。雹心形成后,在云中上下运动而增大。当冰粒大到一定重量,上升气流托不住时堕落地面。造成作物机械损伤或冻害。 

霜与霜冻: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霜:在降温时,如果空气的水汽达到饱合壮态,在低温影响下水汽直接凝华为冰晶,这种冻晶凝聚在植物及其他物体表面上,便是霜。 

霜冻:当地面植物表面以及近地面空气层的温度,骤然下降至接近0℃或0℃以下,引起作物因体内结冰而造成的伤害死亡。这种短时间的低温称霜冻。由于霜冻的成因不同,可分为平流霜、辐射霜和平流辐射混合型霜。 

东北地区,除以上五类主要气象灾害外,还有寡照、龙卷风等自然灾害。 

 

二、灾害性天气的防御措施 

 

灾害性天气的防御措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就我们的条件和能力而言,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采取一些工程的、栽培的防范措施。 

1、对干旱的预防措施:一是要营造和完善农田防护林,改善田间小气候,减少风速,降低气温,增加相对湿度;二是要选择抗旱能力强的作物品种,如早熟品种,耐盐性品种;三是要加深耕层,狠抓适墒作业,早整地、整好地、春旱秋防;四是人工降雨,如采用高炮催雨等。 

2、对暴雨和涝灾的防御:一是挖截流沟,特别是沿山地号,要截住山水,防止山水冲刷耕地;二是要挖好低洼地的排水沟,及时排除积水;三是平地洼地采取垅作,原则上不要在平地、洼地搞大田平播密植。 

3、对冷害的预防措施:一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我省热量资源,尽量做到早种早收;二是扩大早熟高产品种面积,玉米、大豆严禁越区种植;三是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抗旱、排涝标准,使作物生长健壮,以增强其抗寒能力,减轻冷害;四是加强田间管理,如多锄多耥,增高地温,促进作物早熟;五是喷施磷肥、微肥促早熟。 

4、防雹措施:一是人工消雹。即在准确识别雹源,继而在尽可能短时间内,迅速进行地面爆炸催化。不少地方和农场采用高炮群来催化。二是加强对遭受雹灾作物的田间管理工作,如增加中耕次数,及时追施化肥,加强人工或机械的灭草工作,以促进作物生长。三是对雹灾较重,已基本无望的作物,应立即改种其他早熟作物。要强化对这些早熟作物的管理,将灾害损失减少到最小限度。 

篇4

论文摘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三农”发展 的主要动力之一,地方政府应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投资、决策、管理监督等重要的职能和作用。为此,在对政府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职能进行规范分析的前提下,深刻剖析了其职能的现实特征,为政府切实履行其职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0 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各种投入政策与建设措施的出台和使用,使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在社会转型和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仍明显滞后于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地方政府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职能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和错位。

1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基本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农业基础设施是指那些为农民生产与生活服务的以及使用期限较长的设施,大致可分为 3类:一是生产服务设施,如水利设施、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服务机构等;二是生活服务设施,如医疗和文化设施等;三是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如教育、道路和通信设施等。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当前状况来看,在大多数农村地区,农民不能饮用到干净的自来水,且道路条件十分恶劣,教育设施落后,农 田基础设施、农村能源电力建设及农村通信设施等严重不足。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投资主体缺失导致的投资不足;决策机制不合理导致的供给结构失衡;管理体制落后导致的供给效率低下等。

2 职能的规范分析

2.1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地方政府的投资主体职能

农业基础设施是一种公共物品,决定了政府应该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主体。充足的资金保证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的首要条件,我国国情及农村的特殊情况决定了单靠社会力量和农民自身难以解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问题,政府必须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政府 的财政支持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的物质基础与根本保证,政府必须履行其投资主体职能。

2.2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地方政府的规划决策职能

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涉及供给部门、资金渠道和支持政策比较多,但从总体上缺乏系统性和整体协调性。资金投入分散现象严重,政策之间相互制约现象也时有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性。因此,需要政府系统设计农村公共财政政策,整合和优化农村公共财政资源配置,统一领导、统一规划、配套推进和协调发展。农业基础设施涉及农业生产和生活多个方面,在财政力量有限的情况下,政府应结合农民的实际需求和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来制定规划,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和顺序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2.3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地方政府的产权保护职能

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农业基础设施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势必形成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为了保护不同投资主体的利益,提高农业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政府应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的产权界定与保护。对于私人投资主体投资建设的农业基础设施,政府更要对其进行明晰的产权界定。明确划分产权归属,使供给主体可以按照市场经济规则收取相应的使用费,用来补偿生产过程的成本,获取占有该财产时的效益。这样能够激励私人投资主体根据农民的需要,投资建设更多的基础设施,为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有利的硬件条件。

2.4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地方政府的政策引导职能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靠政府单方财政不足以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政府应当积极引导市场和社会力量进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借助社会非营利性组织吸纳社会资金,进行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提高农业基础设施的供给效率。政府通过恰当的政策引导和鼓励,不仅会使广大社会成员为当前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补充资金,而且也为农村公共事业的长久发展找到 了辅助的动力源泉。政府还应当协调好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合作者各方及其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避免各种利益纠纷,以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

2.5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地方政府的管理监督职能

多元化的供给主体与供给模式会使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使用存在更 多的复杂情况。在不断加快的市场化进程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对农业基础设施的供给主体和使用过程缺乏应有的监督,会降低农业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激化供需矛盾。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不仅要发挥投资主体职能,而且要切实履行管理监督职能。政府应借助国家权力,利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通过不同的途径,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体系,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供给过程和使用过程的有效监督,以提高农业基础设施的供给效率和使用效率。

3 地方政府职能的现实特征

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地方政府作为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主体和管理主体的地位更加突出,尤其是对一些地方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更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以满足本地农村居 民生产生活需要。地方政府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职能发挥现实特征表明,地方政府职能的缺失或不到位已成为制约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重要原因。

3.1 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政府投资主体职能缺位和错位并存

当前,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政府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长期处于低水平。尽管国家财政用于农村基本建设的资金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但财政支农资金和农村基本建设资金在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一直很低。以山东临沂市为例,2006年临沂市全年财政支出为991 680万元,用于农业支出为5 8 367万元,仅占财政支出总额的5.89%,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对“三农”的各种补贴,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比例较低。全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30.2亿元,其中农村固定资产投资 1 12.4亿元,仅占投资总额的 21.2%。由于地方各级政府之间以及政府与村民自治组织之间,对农业基础设施供给的权责划分不明晰、交叉重叠严重,造成农村各级财政财权和事权倒挂,基础设施供给主体的缺位或错位。乡镇政府事实上承担了许多应该由上级政府承担投资建设责任,从而不仅加剧了基层政府财政的紧张状况,也加重了农民负担。

3.2 “自上而下”的行政性决策机制,导致政府规划决策职能发挥不当

自从实行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大大减轻,国家对引起农民负担的公共资源筹集机制也做出了一定改进,但是传统的公共物品“自上而下”的行政性供给决策机制没有改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决策机制多采用“自上而下”的决策和供给路径,上级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决策者根据考核指标、政绩和任期等安排供给建设,一些期限长、见效慢的长期项目或社会福利型项目则经常被剔除出决策者的选择范围。这种“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式决策机制,从体制上导致农业基础设施供给与需求的脱节,不但使农业基础设施的供给总量和结构不可能真正满足农民的实际生产与生活需要,而且往往超越农民的实际承受能力,导致绝对供给不足和相对供给过剩并存的矛盾,造成农村公共资源配置低效,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与需求偏离。

3.3 单一的资金筹集渠道,表明政府组织引导职能的不到位

政府地方政府对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政府因财力紧张无法生产更多的农业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农民对基础设施多样性、高质量的要求和实际需要。为解决供给困境,迫切需要新的供给主体的产生,但政府往往忽略市场中的投资主体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作用,对于社会资金力量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相应的鼓励政策和引导措施,尚未形成多元化的资金供给渠道,阻碍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私人投资由于受政府政策和产权界定的影响,难以大规模进入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领域,政府仍是较为单一的供给主体,导致投资和融资机制不活,造成农业基础设施的供给困难。

3.4 资金和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低下,体现了政府管理监督职能不规范

由于预算不完整和行政体制改革滞后等问题的影响,难以对农业基础设施资金的筹措、管理及使用进行规范的监督。无论是国家的支农资金,还是地方政府制度内与制度外的公共支出资金,都没有实行专门统一的管理,并且经常挪作他用,造成公共资源的管理混乱。政府提供农业基础设施的中间环节太多,公共资源被一层层 “过滤吸收”,基础设施被层层加价。

监督管理机制的缺乏往往导致农业基础设施供给的低效率和无序增长,增加了基础设施的供给成本,浪费社会资源。通常情况下,对于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缺少全盘的计划管理,没有科学的可行性研究,没有基础设施建成投人使用后的经营管理及评估等情况下,造成资金及设施本身使用的低效率。投资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投资的责权利不对称,财政和信贷职能不分,乱立项,乱投资,投资效益低下;营运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各种责任制有名无实,价格关系不顺,还存在一定的乱定价、乱收费和乱摊派等问题。

4 结束语

现阶段,地方政府仍然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要推动力量,各级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作用,切实履行各项职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拉动内需的政策,其中重要一项就是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各级地方政府要以此为契机,采取配套的政策和措施,合理支配使用财政资金,进一步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

[1] 刘艳平.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机化研究,2007(12):226—228.

[2] 费振国,丁荣贵.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的重构[j].商业研究,2008(5):186—189.

篇5

为规范企业工资支付行为,逐步使职工劳动收入显性化、货币化,促进依法纳税,实现消费基金合理适度增长,在1999年试点的基础上,今年继续在我市企业中试行职工收入纳入银行个人帐户制度。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职工收入纳入银行个人帐户制度是建立在企业依法自主分配和银行对企业职工收入进行代储基础上,加强职工个人收入管理的一种形式。其核心内容是:职工在企业获得的全部收入均应纳入其银行个人帐户,企业不再向职工发放现金和实物。

二、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单位《关于继续试行企业职工收入纳入银行个人帐户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京劳社资发〔1999〕10号文件附件一、附件二)仍做为试点企业进行职工收入纳入银行个人帐户管理的基本制度。

三、各区、县、局、总公司要对已纳入试点的企业的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在总结的基础上,继续扩大试点范围。凡列入《北京市人民政府批转市体改委关于本市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若干意见的通知》(京政发〔1998〕15号)和市体改委《关于部分调整我市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名单的通知》(京体改发〔1999〕15号)确定的190户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北京市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其中:1.集团公司、总公司下属独立核算企业较多的,2000年纳入试点范围的企业应不少于50%。2.除集团公司、总公司以外的其它独立核算企业要求在2000年全部实行职工收入纳入银行个人帐户制度。并将新纳入试点的企业名单(见附件一)于2000年5月31日前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四、试点企业应调整内部工资支付形式,逐步使职工全部收入从银行个人帐户中列支。对前两年已纳入试点的企业,职工收入纳入银行个人帐户的比例在2000年应不低于90%。今年列入试点的企业,职工收入纳入银行个人帐户的比例应不低于70%。

五、凡职工个人应税收入暂未纳入其银行个人帐户的,也应依税法规定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六、各有关银行根据试点企业名单,负责其开户银行工资的组织工作。各分理处职工工资如收取手续费,其标准为每笔最高不超过1元,企业每月通过银行转入个人帐户1次以上的,不再加收手续费。银行为试点企业办理工资业务时,将免费为职工开立个人工资帐户(包括活期储蓄存折和银行卡)。开户银行负责为职工人数较多,且具备条件的试点企业免费安装自动取款机。

七、试行职工收入银行个人帐户制度是规范企业工资支付行为的一项重要工作,企业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做好宣传,使企业职工认识和理解个人帐户制度实施的主要目的,转变观念,积极配合工作,保证个人帐户的顺利实施。同时,要做好监督检查和调研工作,及时反馈所属企业试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把建立职工收入纳入银行个人帐户制度落到实处。

八、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所属北京市分行各分理处负责办理各试点企业工资业务。各企业开户行(分理处)要积极创造条件,做好柜台服务工作,与试点企业相互配合,保证职工收入纳入银行个人帐户工作的顺利实施。

附件1:

职工收入纳入银行个人帐户试点基本情况表2000年度

报送单位名称(区、县、局、总公司):

------------------------------------------

   |    |    |    |    |    |    |99年|是否|银行|开户  |    |    |

序 |    |经济|企业|所在|发薪|99年|职工|银行||行(分|基本|退休|是否银

   |企业|    |    |    |    |末职|工资||工资|理处)|存款|职工|行

号 |名称|类型|规模|区县|日期|工人|总额|工资|占总|名称  |帐户|人数|退休费

   |    |    |    |    |    (人)(万元)    |    |收入%|帐号|    |

- |--|--|--|--|--|--|--|--|--|---|--|--|---

甲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9  |  10  | 11 | 12 |  13

- |--|--|--|--|--|--|--|--|--|---|--|--|---

  1|    |    |    |    |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 |--|--|--|--|--|--|--|--|--|---|--|--|---

  3|    |    |    |    |    |    |    |    |    |      |    |    |

- |--|--|--|--|--|--|--|--|--|---|--|--|---

  4|    |    |    |    |    |    |    |    |    |      |    |    |

- |--|--|--|--|--|--|--|--|--|---|--|--|---

  5|    |    |    |    |    |    |    |    |    |      |    |    |

- |--|--|--|--|--|--|-  |--|--|---|--|--|--

  6|    |    |    |    |    |    |    |    |    |      |    |    |

- |--|--|--|--|--|--|--|--|--|---|-  |--|---

  7|    |    |    |    |    |    |    |    |    |      |    |    |

- |--|--|--|--|--|--|--|--|--|---|-  |--|---

  8|    |    |    |    |    |    |    |    |    |      |    |    |

- |--|--|--|--|--|--|--|--|-  |---|--|--|---

  9|    |    |    |    |    |    |    |    |    |      |    |    |

- |--|--|--|--|--|-  |--|--|--|---|--|--|---

 10|    |    |    |    |    |    |    |    |    |      |    |    |

-------------------------------------------

负责人:                填表人:                

电话:                                                  年    月    日

附件2:北京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关于部分调整我市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名单的通知

(1999年6月7日  京体改发〔1999〕15号)

市政府各有关委、办、局、总公司,各区(县):

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批转市体改委〈关于本市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若干意见〉的通知》(京政发〔1998〕15号)的精神,为加快我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工作步伐,努力完成中央提出的到2000年使绝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我市确定了190户企业列为三年实现目标规划的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在各有关委办、综合经济部门及企业的共同努力下,进展较为顺利。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企业在具体改制的过程中操作比较困难。应部分企业和有关委办的要求,为确保完成中央提出的到2000年的目标,根据京政发〔1998〕15号文件及《市体改委关于印发北京市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名单的通知》(京体改发〔1998〕20号)“将根据工作进展及企业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名单,实行动态管理”的精神,经研究决定对部分企业进行调整,具体调整如下:

一、市经委系统:经调整,北京焦化厂、北京琉璃河水泥厂、北京天坛家具公司、北京建材制品总厂、北京燕山水泥厂、通州华飞化工公司六户企业不再做为列入三年规划目标的骨干企业。将北京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建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燕京牧机集团、北京三露厂、北京四环制药厂、北京怀柔冲压厂6户企业列入三年规划目标的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市经委系统骨干企业总数58家不变。

二、市商委系统:经调整,古城宾馆、北京可赛工贸集团、复兴商业城、顺义国泰商业大厦、延庆百货大楼、北京市糖业烟酒公司6户企业不再做为列入三年规划目标的骨干企业。将北京物美天翔便利超市有限责任公司、北京通威饲料有限公司、北京华兴新业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全聚德烤鸭股份有限公司、延庆夏都大厦、北京市六必居食品公司6户企业列入三年规划目标的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市商委系统骨干企业总数64户不变。

三、市农办系统:经调整,北京市华都肉食品公司、北京市四道口水产公司不再做为列入三年规划目标的骨干企业。将北京市峪口养鸡总场、北京市友谊饲料公司列入三年规划目标的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市农办系统骨干企业总数18户不变。

列入名单的企业要紧紧抓住机遇,深化改革、积极探索,加快工作;有关委办及相关综合经济管理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支持这些企业的改制工作,共同为完成中央提出的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改革目标而努力。

特此通知。

附:北京市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名单(190户)

市经委系统:58户

1.首钢总公司

2.北京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3.北京化二股份有限公司

4.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

5.国营第七三八厂

6.北京东方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7.北京建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8.北京星海乐器有限公司

9.北京红星酿酒集团公司

10.北汽福田股份有限公司

11.北京重型电机厂

12.北京开关厂

13.北京第一机床厂

14.北人集团公司

15.北京第二毛纺织厂

16.北京万东医疗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17.北京清河毛纺织厂

18.北京丽源公司

19.北京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20.北京日化二厂

21.北京轻联包装集团

22.北京远东仪表公司

23.北京电视配件三厂

24.北京毛纺织厂

25.北京光学仪器厂

26.北京印刷二厂

27.北京敬业电工集团

28.北京无线电厂

29.北京京华印刷总厂

30.北京大华衬衫厂

31.北京衬衫厂

32.北京仪器厂

33.北京分析仪器厂

34.国营七六一厂

35.北京照相机总厂

36.北京汽车灯厂

37.北京华盾塑料公司

38.北京铜牛集团

39.北京印刷一厂

40.北京京工服装集团公司

41.北京金星制笔公司

42.北京电机总厂

43.北京玻璃仪器厂

44.北京矿务局

45.北京第四制药厂

46.北京液压公司

47.北京轮胎厂

48.北京化工厂

49.北京造纸集团

50.北京自动化系统工程公司

51.北京燕京啤酒集团

52.华都酿酒食品公司

53.平谷化工总厂

54.北京市植保机械厂

55.北京燕京牧机集团

56.北京三露厂

57.北京四环制药厂

58.北京怀柔冲压厂

市商委系统:64户

1.北京隆福大厦股份有限公司

2.北京市天云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3.北京市钟表眼镜公司

4.北京市百货公司

5.北京市红都集团公司

6.北京商务会馆

7.北京市文化用品公司

8.北京市六必居食品公司

9.北京市金狮食品酿造公司

10.北京市粮油贸易总公司

11.北京通威饲料有限公司

12.北京市普兰德洗染公司

13.和平里大酒店

14.北京王府井百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5.北京西单商场股份有限公司

16.北京友谊商店股份有限公司

17.双安商场

18.长安商场

篇6

一、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内涵

绿色可实现对自然环境以及生物发展规律的直观体现,是一种可再生以及可循环型的发展,在有机物语以及无机物的基础上进行,最终实现保持生态原有样貌的目标。绿色农业技术以及绿色农产品是绿色农业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绿色农业中是将绿色农业技术作为主要支撑,实现对绿色农业技术的节能减排,最终实现保护生态的目标,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绿色食品的大力发展。

绿色可实现对自然环境以及生物发展规律的直观体现,而是一种可再生以及可循环型的发展,在有机物以及无机物的基础上进行,最终实现保持生态原有样貌的目标。绿色农业技术以及绿色农产品是绿色农业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农业中是将绿色农业技术作为主要支撑,实现对绿色农业技术的节能减号最终实现保护生态的目标。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绿色食品的大力发展。

绿色农业技术在闭锁农业种植技术中占有重要位置,主要就是只在绿色农业中的,种植技术、粮食作物以及经济作物都可实现对上述技术的有效应用。不仅可实现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身体健康的追求,具有较为长远的发展与作用。

二、推广意义

为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对粮食作物以及经济作物安全性的保障,必须实现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有效使用与推广,绿色农业不仅对植物的自身生长规律有一定需求。同时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农药以及化肥的使用,从根本上避免农产品残留毒素现象的发生,对人们身体健康的保障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绿色果品是我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提出了一个概念,主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从中直到运输环节都实现严格的农药管理。从根本上避免农药残留、重金属以及有害细菌对果品污染现象的发生,这不仅对水果的种植技术有严格要求,同时要求水果的品质以及营养价值都需要符合相关的标准与要求。

1.经济性

随着和谐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逐渐增高,绿色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已经成为了现代人们购物的首选,超市中标有绿色字样的果蔬等农产品往往销量较好,并且也以绿色蔬菜水果作为卖点,人们对绿色农产品的认可为农户带来直接经济收益,也为以农业为支柱产业的地区带来经济效益。例如东北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商品粮生产基地,建立发展绿色农业工程,为东北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品牌性

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有利于打造品牌效益,形成品牌优势,吸引更广泛的消费群体和群众认可度。例如山东省寿光市是我国重要的蔬菜种植基地,其从发展之初就利用绿色农业生产方式,对蔬菜进行无公害处理,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避免环境污染的同时保障了蔬菜的绿色健康,使得寿光蔬菜在国内外市场成为了著名蔬菜品牌,获得了民众的广泛认可。

3.资源性

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从资源角度将具有以下意义:一是有利于保护环境资源,促进绿色种植技术能够有效缓解农业和土地、水源等资源的紧张形势,较少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同时起到节约资源的效果;二是有利于发展农村人力资源,通过绿色种植技术推广,发展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评定,提升农业种植户自身专业技能和个人素养,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三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推广绿色种植有助于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朝着绿色化、生态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促进农业与科技结合,实现农业种植技术质的飞跃。

三、推广策略

1.加强绿色农业宣传

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农业的推广从农户角度可以由两个方面共同进行:一是政府加强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宣传力度,培养农户绿色农业意识,使农户意识到绿色农业对人们生活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使农户产生道德责任感,有利于加深农户绿色种植意识;二是加强对绿色食品的推广,注重绿色食品无害化,使消费者能够注重绿色农产品消费,加强对绿色食品的认可度,刺激绿色农产品的销售效益,让农户能够真切感受到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带来的丰厚经济效益,自愿投入绿色种植队伍中,并从中获得满足感。

2.惠民政策

政府制定一系列绿色农业种植方式优惠政策,我国目前的绿色农业政策只注重了对环境效果的提高而忽视了农民切身经济利益,造成农民对绿色种植技术的不支持和怀疑,因此政府应通过奖励、补贴等经济方式引导农业生产者主动进行绿色农业生产,激发农户的绿色种植积极性。由于绿色种植技术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农作物种植产量,且其对科学技术的要求较高,资金投入较大。因此政府应在现行农业政策基础之上对农业生产者提供经济支援和技术支援,帮助农户适应由传统种植方式向绿色种植方式的转变,主动学习绿色农业种植技术。

3.示范基地

通过绿色农业种植示范基地的建立,使农业生产者供职官感受到绿色农业的优势和经济效益,了解绿色农业种植技术要点和方式,学习种植技术理论和实际操作,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突破区域限制树立良好榜样,更具说服力。例如河南济源市建立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种植的果蔬全程采用生物防治技术,不使用任何化学农药,为农药残留和食品安全问题提供解决方式的同时,构建了绿色高端农产品品牌效应。

四、结语

篇7

关键词:财政专项;支农政策;农业;发展方式

中图分类号:F8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09)11―0060-04

一、引言

2004年以来,中央先后出台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以及最低收购价等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2006年,考虑柴油、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因素,又出台了对种粮农民的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接补贴政策。2008年,中央预算安排“三农”投入562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7亿元,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2008年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总额达到789亿元。在增加对农民直接补贴的同时,中央财政设立的良种补贴范围不断扩大,补贴品种扩大到高油大豆、优质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和棉花等6种,初步形成了综合性收入补贴和生产性补贴相结合的粮食补贴政策体系f张照新、陈金强。2007)。

然而,现代农业不仅要求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更要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这从根本上说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现代农业的本质特点是“高投入、高产出”。其中,高产出是目标,高产出的内涵包括产品的数量多、质量好、农民的收入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得好等。建设“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总体目标(柯炳生,2007;孔祥智、李圣军,2007)。具体归结为5个方面: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投入要素增加向主要依靠生产效率提高转变:农业生产的目标由单纯追求数量向数量、质量、安全、生态和效益并重转变:主要依靠传统技术向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转变: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向劳动密集、资本密集和知识密集相结合转变;由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向可持续发展转变。

由于生产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农业中各行业的增长方式转变面临的关键问题也存在一定差别,而现行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并未充分关注这些关键问题。因此,对各行业的关键问题和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进行梳理分类和系统分析,以便有针对性地完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对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二、财政支农专项政策系统分类

财政支农专项政策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保障,但是,当前政策在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反映出一些问题:财政支农专项政策未能完全匹配种植业、畜牧业和水产业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某些亟待完善的环节尚未得到政策的充分关注。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旨在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率、优化生产结构、提高科技含量、健全生产组织方式以及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因此,财政支农专项政策将按照生产要素、生产结构、科技进步、生产组织方式以及社会化服务五大类进行细分。

(一)种植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

种植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总体上涉及面较广,生产要素、生产结构、科技进步、生产组织方式以及社会化服务均有针对性的财政政策。但是,财政支农专项政策的倾斜性明显,生产要素方面政策相对更全面,而生产结构、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有待完善。

1 生产要素方面。种植业生产要素方面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比较全面,涉及到种子、农药、化肥、机械、灌溉等。种子方面有“农作物良种推广项目(不含水稻)”、“水稻良种推广补贴”和“种子工程”;农药方面有“高毒农药替代试验示范项目”:化肥方面有“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试点)”;机械方面有“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灌溉方面有“膜下滴灌设备补助(试点)”;此外,还有土地方面的“土壤有机质提升试点补贴项目”、病虫防治方面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补助”等。生产要素方面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得到了高度的重视,政策涉及到种植业生产要素投入的多个方面,而且支持对象涵盖了农民、相关企业、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以及农业管理部门。

2 生产结构方面。种植业生产结构方面的财政支持政策集中在产品结构上,即通过新品种推广和应用来优化生产结构。主要政策有“优势农产品新品种推广项目”、“优势农产品重点技术推广项目”以及“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项目”等。生产结构方面的财政支持政策并未进行有效的细分,一项政策基本上囊括了所有的农作物,如“优势农产品新品种推广项目”涉及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主要的农作物,这将导致重点不突出、针对性不强,从而限制种植业生产结构的优化效率。另一方面,生产结构方面的财政支持政策未对产品区域结构予以充分重视。仅有“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项目”涉及到区域结构问题,但仍然处于试验阶段。

3 科技进步方面。种植业科技进步方面的财政支持政策既考虑到了整体推进,又突出了重点领域。“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旨在用于水稻、小麦、棉花等生产技术的集成示范。从整体上推进种植业的科技进步。而“超级稻新品种选育与示范项目”和“苹果套袋关键技术示范补贴项目”分别关注了水稻和苹果两个重点领域。此外,从农民的角度推进科技进步也得到重视,如“农业科技入户项目”、“农民科技示范场项目”等,但是,这些财政支持政策并非仅仅针对种植业,而涉及到整个农业。

4 生产组织方式方面。种植业生产组织方式方面的财政支持政策基本以整体农业为出发点,而且支持对象以农业企业为主,对一般农户的关注不够。“农业标准化实施示范项目”、“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项目”以及“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项目”旨在改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但针对的是整个农业,并非集中关注种植业。完全以种植业生产组织方式转变为目的的财政支持政策涉及到“保护性耕作项目”和“优势农产品重大技术推广旱作节水项目”,分别考虑了耕地和水资源利用问题,涉及面较窄。另一方面,生产组织方式方面的政策支持对象以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为主,对一般的分散农户考虑较少。

5 社会化服务方面。种植业社会化服务方面的财政支持政策仍然缺乏针对性,基本立足于整个农业。完全考虑种植业社会化服务的政策仅有“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其他的相关政策主要表现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生态环境、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农业信息等方面,这些对于种植业的增长方式转变均具有重要意义,但为了保证较高的政策效率,有必要根据具体行业对其进行细分。

(二)畜牧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

畜牧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总体上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财政支农专项政策主要集中在生产要素和社会化服务方面,而生产结构、科技进步和生产组织方

式等方面的支持政策相对较少,且针对性不强。

畜牧业生产要素方面的财政支持政策突出表现在良种补贴上,如“奶牛良种补贴试点项目”、“畜禽良种补贴项目”,补贴对象涉及到畜牧业农户和良种工作站。其他生产要素方面的财政支持政策较少,仅有2003年畜牧病疫防治的“炭疽病快速诊断项目”。

畜牧业生产结构方面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几乎空白。尽管奶牛和畜禽的良种补贴项目能够一定程度带动畜牧业产品结构的优化,但是,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必须要求高度优化的生产结构,这需要针对性较强的财政政策支持。

畜牧业科技进步方面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同样缺乏系统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补助”和“农业科技入户项目”并未有针对性地考虑畜牧业农户,而“农民科技示范场项目”也未将种植业和养殖业农户系统归类。畜牧业科技进步方面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比较零散,缺乏针对性。

畜牧业生产组织方式方面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开始突出重点。2006年开始实施的“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试点”对转变粗放的畜牧业生产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当然,该项措施仍处于试点期,财政支农专项政策需要尽快完善。其他方面政策,如“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项目”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项目”,主要支持对象为畜牧业龙头企业,一般分散农户难以得到有力支持。

畜牧业社会化服务方面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集中体现在资源保护上。其中,“畜禽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和“牧草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已经有4年左右的连续实施期。其他方面的支持政策,如劳动力转移、农业生态环境、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农业信息等没有专门针对畜牧业。

(三)水产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

水产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总体上比较零散,与增长方式转变缺乏高度关联性。现行财政政策的主要支持对象为水产业管理部门,而较少直接关注水产业的农户。

水产业生产要素方面的财政支持政策仅涉及到疫病防治。2003年和2004年实施了“渔业病疫防治项目”,其他生产要素方面的支持政策比较缺乏;生产结构方面的财政支持政策仅在2003年实施了“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通过渔业劳动力的转移来优化生产结构,其他的类似政策有待完善;科技进步方面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同样比较零散,缺乏针对性;生产组织方式方面实施了“远洋公海渔业资源探捕项目”,但支持对象主要为渔业管理部门和科研院所,对渔民的生产组织方式转变效果不大:社会化服务方面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涉及到渔政管理、渔用设备以及渔业和种质资源保护等,但是,仍然存在着与水产业增长方式转变关联度不强的问题。

三、完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的思路和重点探讨

(一)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调整的主要思路和基本原则

通过对各行业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现状分析,找到存在的关键问题,明确影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环节:系统梳理现行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明确各行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的薄弱环节和缺陷之处,了解哪些方面的政策依然空白,哪些方面支持力度不够,哪些方面支持方向存在偏差等。然后,根据关键问题和财政支农专项政策状况,确定各行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的调整方向和重点,从而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财政支农专项政策的调整必须遵循全面性、针对性、系统性和连续性的原则。全面性旨在保证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覆盖增长方式转变的所有方面,包括生产要素、生产结构、科技进步、生产组织方面以及社会化服务:针对性旨在保证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调整必须重点解决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问题:系统性旨在保证各行业之间以及行业内部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互不重叠、相互协调:连续性旨在保证各行业的关键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连贯实施,避免随意中断。

(二)种植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调整的重点

种植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调整的重点在于从农户角度优化生产结构,改变生产组织方式,提高科技进步吸收率,同时,完善生产要素投入和社会化服务体系。

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趋同化是种植业存在的关键问题,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调整必须保证生产结构的优化与优质品种和技术推广等相关政策有效结合,相互协调。支持对象应当充分关注一般农户,从根本上带动农户调整生产结构的积极性。分散化经营是导致当前粗放的生产方式的主要原因,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调整需要重点解决种植业规模经营水平低下问题,而这同样需要将政策支持对象指向一般的分散农户。科技进步方面财政政策调整重点在于新技术的吸收问题,必须保证农户在获得新品种的同时,真正实现创新收益,这要求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覆盖到整个种植业产业链。生产要素投入方面的财政政策相对较全面。尤其是优质品种方面,但在农用薄膜、小型农机具等方面仍需完善。社会化服务方面财政政策调整需要进一步关注农村生态环境、农户市场信息包括生产资料市场和农产品销售市场等。

(三)畜牧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调整的重点

畜牧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调整的重点在于有针对性地优化生产结构,提高科技含量,加强生产要素投入力度,同时进一步推动生产组织方式转变。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畜牧业生产结构方面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比较缺乏。仅在良种补贴政策上有所涉及。有针对性地优化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是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调整的重点。科技进步方面基本依靠针对整个农业的财政政策,具体针对畜牧业实施的相关政策有待完善,尤其是直接面向畜牧业农户的技术支撑体系严重缺乏。生产要素方面的财政政策基本集中在良种方面,其他重要生产要素如饲料,支持力度不够,这需要得到政策调整的充分考虑。生产组织方式方面的政策调整应关注支持对象上,当前政策支持的基本是畜牧业龙头企业和经营规模较大的农户,而分散的农户缺乏必要的支持。难以转变粗放的生产方式。社会化服务方面需要重点考虑对农户的生产和销售指导。

(四)水产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调整的重点

水产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调整的重点在于转变支持对象,加强生产要素投入,提高科技水平,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同时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社会化服务水平。

水产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的首要问题在于支持对象上,现行政策主要考虑渔业管理部门,仅有“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涉及到渔民,政策调整首先需要转变支持对象,充分考虑水产业生产者的利益和积极性。生产要素投入的支持力度有限,优质品种、饲料、养殖设备等均是财政支持政策可考虑的方向。科技进步方面的支持政策应关注农户对养殖技术的有效应用,保证政策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生产组织方式方面的支持政策应强调改变传统落后的养殖方式,“标准化养殖小区”政策需要惠及到一般的农户。产业结构优化重点从品种多样化和产业转移方面给予政策支持。社会化服务应进一步完善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相关政策。

参考文献:

[1]白雪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对策研究[J],学术交流,2007,(02):110-113

[2]戴德成,农作物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J],中国种业,2007,(06):27―28

[3]高健、刘亚娜,海洋渔业经济组织制度演进路径的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7,(11):74-78

[4]甘露、马君、李世柱,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问题与防治对策[J],农机化研究,2006,(06):22―24

[5]柯炳生,对发展现代农业中若干问题的认识[J],教学与研究,2007,(10):5-9

[6]孔祥智、李圣军,试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J],教学与研究,2007,(10):9-13

[7]李瑾、秦富、丁平,从畜牧生产视角剖析我国亩产品质量安全问题[J],调研世界,2007,(04)

[8]农业部渔业局养殖课题组,我国主要水产养殖方式研究[J],中国水产,2006,(02):11―13

[9]孙震、钱和、陈峰,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问题及对策[J],食品科技,2007,(02):5―7

[10]孙振钧、孙永明,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与农特生物质能源利用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6,(08):6-13

[11]杨理,草原治理――如何进一步完善草原家庭承包制[J],中国农村经济,2007,(12):62―67

篇8

关键词: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

1开展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意义

1.1降低农业污染,保护自然生态

绿色种植技术极大地降低了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对特定地区大气、水土起到保护作用。

1.2促进农作物的质量安全

使用绿色种植技术,会大幅降低农作物中的农残比重,减少化肥的使用数量,对应的自然肥料通常牲畜的粪便如牛粪、羊粪数量会提升。使用此种方式种植的农作物,不仅节约生产成本,还没有化学毒素残留,成为众多粮食基地“绿色食品”的安全信任标签。1.3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我国幅员辽阔,特定区域往往仅适宜种植某些特定作物。采用绿色种植技术的区域,种植技术水平得以提升,产量相较传统农业也有提升的空间,而且因为区域农作物产品的绿色种植特点,价格也会得到提升。同时,使用无机肥和种植环境的养护,往往可以形成地区农业产业链,促进地方特色经济发展。

2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应用地域要求

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农作物地区,需要符合农作物种植的地域和自然条件要求,这样才可以大面积进行农作物种植和技术推广。通常绿色种植区域都会建立绿色农业种植示范基地,基地式农业种植能利用地形地势的特点,降低不良气候带来的影响,同时能集中有效地使用工具进行施肥、灌溉及除草等。通过基地先进的技术推行方式,起到对周边农户的示范和带动效应,进一步加快绿色农业的推广进度和覆盖率。

3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途径

3.1构建绿色种植技术的多元推广

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应用,主要取决于以下3个方面:绿色种植技术的成熟度、示范效果及种植经济效益的高低。由传统种植转变为绿色种植,需要绿色种植技术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例效果,让农户充分了解绿色种植的益处,获得他们的认可。专业农业机构可采用走基层、现场指导答疑、一对一技术等实地与微信公众号、小视频、微博及论坛等推广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促进农户对绿色种植技术的了解,加强技术人员与农户的实时沟通。

3.2适时出台相关惠民政策

相较于传统农业,绿色种植最大的特点就是生产周期长,投入产出在短时间内无法很清晰地看到,对农业经济效益没有把握,是农户无法直接应用绿色种植技术的根本原因。同时,绿色农业在防虫、除草、施肥及护苗等技术层面的要求相对更高,需要掌握更多的技术数据和手段,这对于普通农户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所以,除了技术上的支持与推广宣传外,需要给予农户相关的帮扶政策,如发放技术津贴、大面积种植奖励等,农户在经济效益有一定的保障基础,才会有兴趣尝试绿色种植。

3.3借鉴国外先进技术

绿色农业种植概念由发达国家率先提出和应用,在我国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国外对绿色农业种植的选取作物、培土、栽种、不同作物的生长周期看护、各种无机肥的浇溉及产出加工的全产业链都有完整的运作体系。国内在学习国外技术时,要注意各国不同的自然环境、土地气候及农作物适应情况。

篇9

关键词: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发展优势;技术推广

1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含义

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是指为消费者生产更绿色健康的农产品,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的更科学的种植技术。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基本要求在于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备比传统农业更高的生产效率,同时不会对农业环境造成破坏,能充分利用农业资源。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必须将健康环保的生产观念贯穿始终,谨慎施用肥料和农药,以满足消费者对绿色农作物的基本需求。

2发展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必要性

首先,绿色农业种植技术与传统的农业种植技术相比,对农业环境更友好。通过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可以有效规避滥用农药、化肥的问题,减少对农业环境的污染;其次,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可以更好地帮助农户提升经济收入。随着人们生活品质不断提升,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问题,更健康的绿色农业产品市场前景广阔,价格比普通农作物要高,能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再次,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有利于农业品牌的建设。绿色农业提供的产品更安全、健康,产品质量更高,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肯定,有利于培养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形成品牌效应;最后,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对于农业资源的利用率更高。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可以在当前农业技术水平范围内最大程度利用已有的农业资源,减少了农业资源的浪费。

3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优势

我国有着广袤的领土,资源丰富,环境多样,农作物种类繁多。同时,我国又具有漫长的农耕文明和充沛的人力资源。因此,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有着肥沃的土壤,具备很多独有的优势。要想更好地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就必须对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优势有所了解,才能有的放矢地推进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工作的进行。

3.1我国领土面积广阔,拥有丰厚的农业资源

我国国土面积排名全球前三,纬度跨度很大,拥有丰厚的农业资源。我国不仅具备广袤的耕地面积,林业资源、草地资源、渔业资源也非常丰富,拥有大面积的天然草场和林地,拥有大面积的领海[1]。丰厚的农业资源可以为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提供更好的基础条件,能更好地促进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

3.2我国拥有多样的农业资源

我国国土贯穿南北,各个地区的环境条件都存在差异,南北之间气候差异更是悬殊,这孕育了我国种类多样的农业资源。多样化的农业资源可以更好地满足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要求,在各个地区都可以找到具备地方特色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保障我国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快速发展。

3.3我国拥有充沛的人力资源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数量世界第一,同时又具有漫长的农耕历史。因此,我国农业人口占比较大,大都具备一定的农业经验和农业技术,人力成本较低,能为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和推广提供充沛的人力资源。这种优势已经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贡献了力量,在新的时代将以更好的方式参与到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中来,实现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3.4我国国情和政策

一方面,我国非常重视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在各个地区建立了大量绿色农业实验点,也在不断加大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研究的投入,正在努力建设一个完整的绿色农业产业体系。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工业化发展和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局限,农业环境污染问题频发,农业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因此我国对于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重视,为绿色农业的发展在基础建设和政策上都有一定的倾斜,为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提供了很多便利。

4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建议

我国的农业经济在经过一段时期的高速发展后,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但是和世界上一些农业大国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农业的发展模式由以追求产量为重心转移到以追求质量为重心是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绿色农业种植技术作为一种更健康环保的种植技术,能在保证作物产量的同时,促进农作物品质的提升,对保证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4.1加强宣传力度

一方面,要让消费者充分了解绿色农业,知晓绿色农业产品和一般农业产品相比独有的优势,引导消费者更多地选择绿色农业产品,进一步拉动市场需求,建立完善的绿色农业产品销售渠道;另一方面,也要在农户中普及绿色农业种植技术,让农户意识到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好处。可以通过定期培训、派遣专业人员的方式,让农户迅速掌握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同时,也可以通过印发小册子、建立试验田的方式让农户切实看到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经济效益,加快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

4.2提供政策支持

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和传统的农业技术完全不同,不仅地方政府在推广和普及中需要大量的投入,农户在实践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时也需要付出更多成本。这就导致了地方政府在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中容易遇到重重困难,农户对于绿色农业种植技术也不太热衷。因此,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完善相关政策,既要减轻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为地方政府带来的财政压力,也要为农户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为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提供政策支持,可以有效为绿色农业的发展保驾护航,为我国农业经济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4.3参考国外成功经验

在很多世界农业大国,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工作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果,相关农业技术水平也更为先进。而我国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工作起步较晚,虽然发展速度很快,进行了建立绿色品牌、绿色无公害基地认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等等尝试[2],但比起一些世界农业大国,取得的成果仍然略显不足。我国在推广绿色农业技术时,可以参考国外成功的经验,结合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落地于各个地区的具体情况,建立起真正适用于我国农业发展的绿色农业产业体系。

4.4加大研究投入

农业技术水平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有着关键性的作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水平决定着绿色农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前景。因此,提高我国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水平对我国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工作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首先,要加大相关研究机构的资金投入,推进新的更高效的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研究进度,让先相关研究机构能更快地拿出研究成果;其次,可以通过建立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实践基地的方式,让相关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快速得到应用,让农户看到新技术的优势,有利于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普及和推广;最后,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需要人才支撑,可以出台相关政策为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培养专业性人才。

4.5建立更完善的监管体系

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势必会让我国的农业发展模式发生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风险、暴露一些问题。建立一个更完善的监管体系,不仅能保障绿色农业产品的质量,也能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规避风险。一方面,建立更完善的监管体系需要更严格的质检,在保障产品质量的同时维护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广阔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也要增强市场监管力度,防止一些普通农产品甚至劣质农产品打着绿色农产品的旗号以次充好,在消费者心里建立对绿色农产品的信心。只有建立一个更完善的监管体系,才能保证绿色农业健康稳定发展。

篇10

关键词:有机农业;种植;土壤培肥技术

现阶段,整体农业种植业逐渐趋于市场化,而作为一种高品质、无公害的商品,有机农业商品具有非常突出的商业价值。与此同时,有机农业种植方式也是一种有利于生态的良好的种植方式。在无药、无化肥的前提下,作为确保农作物获取充分肥力及有效抵抗病虫害的一种种植方式,土壤培肥技术不容小觑。

1有机农业种植土壤培肥技术关键点

1.1科学耕作

科学使用化肥耕作相应的种植物,是有机农作物最大种植特征,而有机农作物生长的好坏与土壤情况紧密相连,特定的农作物适合生长在特定的土壤环境中,这也是因地制宜的主要体现[1]。假设强行耕种不适宜的农作物在不适宜的土壤环境中,则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土壤资源,进而产生不好的效果。对农作物进行科学耕作,可显著协调土壤中的各种因素如水源、肥料。通常情况下,农作物适合在土质比较稀疏的土壤结构中生长,这样也更容易吸收土壤中的营养。在种植农作物期间,农户也更偏向于轮流耕作、套作等种植模式,使用上述种植模式可大幅度提升土地利用率,避免浪费现象发生[2]。除此之外,经常采用地下水源排灌、滴灌及灌溉农作物,可对土壤育肥效果进行显著改善,增强植物生长发育能力,并提供丰富的水源及营养给农作物,进而显著降低因为自然灾害如干旱等造成的经济损失,大幅度提升和保障农作物的生长效果。

1.2科学施肥

人粪是速效有机肥,其中有很高的含氮量,施肥时农户需要掌握最佳的施肥时间。此外,人体排泄物中有机物含量较低,易产生病原微生物。因此,在人类粪便的应用中,需要对有害微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此外,处理有机肥时容易增加肥料中的腐殖酸,所以,多数有机肥较适用于基肥而非追肥。同时,农户需要融合不同性质的土壤,选择最佳种类的有机肥料,进而丰富土壤养分,对土壤培肥进行更好的实施。比如沙性土壤,其最明显的特征是土壤培肥能力,因此若想有效改良沙性土壤结构,提升培肥能力,农户需要尝试将土杂肥及沼杂肥掺入其中[3]。此外,为增添有机质、改良土壤,需使用有机肥培肥地力,使用无机化肥补充大量元素的养分。在杀虫剂方面,最简捷的方式是使用无机药剂。纯有机生产中也含有机农药,其从植物源、矿物源中提取的更多残留物毒性较低,通常3d后就失去药性了。除了有机药剂方式外,还有杀虫灯、性诱剂以及黄板诱杀方式。在农药方面,较为单一的农田系统会引起虫害肆虐,重茬时会引起更大的危害,因此可以几年一换种植的农作物,这样可大幅度降低虫害的出现率[4]。可以不使用毒性太大的农药,或是危害环境太大的农药,再或是无残留的农药。

2加强有机农业土壤培肥技术水平的有效策略

2.1有效提高施肥水准

土壤各方面因素都会对农作物生长造成影响,比如土壤湿度、温度及盐分等,在东北,土壤不仅温度较低且微生物少,所以需要应用有机肥料将土壤转变为有机物,进而促使农作物对有机物进行更好的吸收,所以对微生物肥料进行适当使用是非常重要的。因其能有效分解有机质,还能进一步改进农作物生长条件,绿色环保的效果十分显著,更能增强农作物抗病虫害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施肥水准,为我国农业种植的长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5]。

2.2在实践中巧妙运用测土配方技术

该技术在有机农业种植中的作用不可小觑,不仅能有效提升有机肥料的使用率,同时还能对生产成本进行有效节约。所以,农户要科学地运用此种技术,研究肥料的特征及功能,同时与农作物的生长习性相结合,高效把控肥料的使用量,进而保障肥料的充足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