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发展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6: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规划发展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城市规划;土地规划;思路;途径;制度创新
城市化发展背景下,房地产行业一派繁荣,寸土寸金形容当前城市土地资源也不夸张。大量城市人口和城市规划及土地规划利用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影响了我国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种形势下,城市规划与土地资源如何实现统筹发展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应不断强化城市规划部门和土地规划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做到密切,使城市发展满足人们和社会需求。
一、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当前工作现状
在我国现行的国民经济发展体系中,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分别由不同行政部门负责管理。两大行政在行政级别上属于同级,各行其是,甚少沟通交流,加剧了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之间不可协调性,甚至出现脱节迹象,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不协调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部分地区重视城市规划、轻视土地规划,导致城市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土地价格波动较为频繁,形成不了较为稳定的房地产市场;第二个方面,部分地区重视土地规划、轻视城市规划。由于比较重视土地规划,导致惜土如金,本应建设住宅区的土地却用来建设商业区,以致于和城市规划相背离,使得土地规划和城市规划格格不入;第三个方面,城市规划主要讲究安全、经济和美学,但是我国城市规划中老城区夹杂新城区、工业区夹杂居民区,使得城市布局十分不合理,降低了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率,不利于城市协调发展。因此,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必须统筹编制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才能有效提升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率,推动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统筹发展的基本思路
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作为区域规划的重要内容,二者应做到统筹发展。从时间角度考虑,土地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其规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城市总体发展,因而城市规划中必须兼顾土地规划。同样,土地规划中也要兼顾城市规划,否者会影响城市的整体发展;从空间角度考虑,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应互补互利。区域规划中必须坚持用城市规划指导土地规划,坚持用土地规划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使土地规划充分发挥自身对城市规划的补充作用。
为了做到这一点,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编制中应坚持以下原则。第一,弹性原则。无论城市规划还是土地规划都必须坚持弹性原则,为后续发展建设留有一定空间,才能适应城市化快速发展要求,才能避免规划失灵或规划重复问题;第二,坚持协调原则。城市全面发展过程中,不能偏重于某一方面规划编制,一味重视城市规划或土地规划并不利于城市的整体发展;第三,多元化原则。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的目标并不是单一的,不仅要重视经济效益,更要重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多种效益叠加,进而实现城市化发展目标;第四,效益原则。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没有效益的规划是没有意义的,为此,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中需要坚持效益原则;第五,整体原则。为了实现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统筹发展,必须坚持整体原则,既要做好城市整体规划也要做好局部规划,满足国民经济的发展需求。
三、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统筹发展的有效途径
由于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分属不同行政部门,导致相关信息的沟通交流滞后,区域规划中做不到相互借鉴和相互吸收。针对这一现状,应加强两个部门之间的合作交流,及时沟通信息、共同发展,逐渐形成一种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规划管理体系,统一规划管理城市建设。为了强化该种规划体系效果,规划过程中应立足于区域发展实际情况,深入社会广泛征求各方利益,以便全面分析和统筹规划。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一旦形成这种统筹发展途径,不仅有利于避免二者规划时的脱节、不合理问题,更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减少规划重复、规划失灵问题,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城市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四、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统筹发展的制度创新
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统筹发展要想取得重大效果,要有强有力的、有效的制度做以保障。从法律制度角度考虑,城市规划已有《城市规划法》作为保障,但土地规划方面却欠缺法律制度,导致土地规划与城市规划相比更加松懈,操作性和科学性不高;从管理制度角度考虑,分属不同行政部门的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由于两个部门各项其是、分别编制,土地资源利用率必然不高、相关政策指令得不到统一落实;从环境角度分析,城市发展规划具有一定程度的行政属性,以致于在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比较容易忽视市场经济规律。这种情况下,由于制度上有所欠缺,应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使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更能满足于统筹发展的需要。
在法律制度上,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比如,加紧出台和修订与土地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便使土地规划编著工作更加完备、科学与合理;在管理制度上,加强两个部门合作、沟通,如果可能的话还可将两个部门合并进行统一管理,强化城市建设统筹规划的效果,提升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之间的可协调性;在环境上,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应充分考虑市场因素,相对降低其行政属性,是规划编制和实施更能满足城市现代化发展需要。
五、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统筹发展的具体策略
(一)实施总体规划、优化土地资源利用的策略
城市建设发展中离不开房产事业的蓬勃发展,为了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城市建设规划应重视城市整体规划,并以优化土地资源利用为目的科学合理编制城市发展的计划。要想做到这一点、提升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之间的可协调性,政府部门必须加强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加强规划的审批力度,减少重复规划、规划失灵情况的发生。更为重要的是,行政主管部门应该加快修改与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不相符的政策,使其跟得上时展步伐。除此之外,应坚持工业区、居民区及服务区互相分离原则布置城市空间,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倘若审批过程中出现不符合布局的规划应一律驳回,直到与城市整体发展计划相符才可通过。
(二)积极推进老城区改革,建设新城区
城市发展中,老城区改造、新城区建设已经成为了其规划编制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在改造和新建过程中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应站在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双层角度上考虑土地利用问题,并尽量利用老城区资源,使其各项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才能为土地资源节约打下坚实基础。另外,由于地下土地资源开发相对较少,还可积极开发地下资源,建设地下商场、地下轻铁等建筑,提高城市服务功能。
六、结论
城市规划离不开土地规划,在于土地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土地规划离不开城市规划,在于城市规划是土地规划的编制依据。为此,尽管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分别属于不同领域的规划内容,但在城市建设中二者应统筹发展,才会有利于城市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素萍,杜舰.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矛盾与协调[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4,27(12):6-8.
篇2
关键词:城市发展方式;西安市;地方城市规划;实施
Abstract: urban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 is based on stage and the way of decision, there is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Currently, the country's most of the city is in rapid development stage, at this time, economic development, urban construction, the functions of the government and ways are transformation, local cities also then new planning. This paper TongChuanShi city planning, city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place has the features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 the city development mode; Xian city; The local urban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尽管城市规划本身是政府的行为,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受到多方面的批评,比如:城市人民群众、地方各级政府等。在城市快速多元化的发展下,进行城市规划是相当复杂的,因此在规划时应该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并在空间上加以落实。城市发展的方式直接决定了其发展的速度、质量、规模以及城市规划。而地方城市的规划和实施与其发展的阶段和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城市规划要结合发展现实,制定发展目标,将城市规划融入城市发展方式当中,同时要在总体上服从发展方式,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城市发展。目前,城市发展正处在转型期,新、旧型式并存的局面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目前地方城市的规划,呈现出来新动向。本文主要结合铜川市城市规划实践,分析总结了城市规划与实施在城市发展方式转型下的主要特点。
1、城市发展方式转型
1.1生产和消费并存
经济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哪里有生产,哪里就有消费是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很多城市虽然是资源型城市,但是其第二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增长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铜川是主要产煤的资源型城市,但现在正在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将旅游产业发展为第二大产业支柱,“孙思邈艺术文化街”在耀州区的举办,意味铜川城市产业的转型迈开了新的一步。在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哪里有消费市场,哪里就会有生产,这样和旧的经济模式相比,变被动为主动,既有了明显的竞争优势,掌握了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下,由于消费拉动内需,发展经济的手段就是如何培养需求。现在城市规模成为区域竞争的主要因素,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如何获得更大的市场,因此,各个城市把自己的城市不断做大。政府都在保持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的同时,不断调整产业结构。
1.2民主和效率并推
在传统的公共行政学中,将效率作为核心目标,把单一的价值作为导向,而新的公共行政学则对民主和效率同等重视。民主和效率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都是公共行政必须遵循的额基本原则,缺一不可。我国在行政改革当中,应该权衡好民主和效率之间的关系,从而创建和谐的公共行政体系。城市发展的基本要求就是效率,集权化政府的行为在提高行政的效率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站在长远的角度看,集权制度并不能真正的促进效率。提倡民主的真正意义是能听取更多民众的建议。城市在快速发展时,民主也在积极的发挥着各种作用。
1.3企业和服务并和的政府
地方政府应该具有职能一直是争论的热点。在我国目前的体制下,地方政府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讲究成本效益、引导竞争机制、培养富有企业家经审定的管理者等是企业型政府的基本特征。其优点是能将各种创新策略进行运用,将经济管理和政府管理结合在一起,对资源合理有效的使用,从而提高行政效率。地方政府在不断的表现出企业的行为特征,如:土地有偿使用、住房商品化等,企业型政府现在不但关心投入还关心产出,要求不断降低成本,提高经济社会效益。但是,企业型政府优势却忽视了政府管理的本质,没有优化资源配置,造成资源浪费。服务型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社会发展要不断发挥政府的作用。服务型政府是依据我国处在社会注意初级阶段的国情,提倡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结果。政府要树立“服务行政”的理念。实际上,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同时体现着企业和服务的职能。
1.4理想和现实并重
在转型后的城市经济发展中,社会经济发展体制之间决定城市建设目标,表现为理想和现实并重。在进行城市规划时,不但要保护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及历史文物等,最重要的是要促进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城市规划时要结合现实,进行大胆设想,寻找平衡点,还要重视操作性,要强调人民群众的利益,要应对发展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制定相应的对此和方案。在实现城市发展目标的过程中,要平衡好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2、发展转型下的地方城市规划和实施
地方城市规划的思路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转型时期城市发展方式的影响。为了应对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的要求,地方城市纷纷进行规划。铜川市总面积接近四千平方千米,常住人口大约八十多万。为应对国家政策的实施,铜川市政府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近年来,经济一直保持稳定快速增长,城市面积也在不断扩大,铜川在进行城市规划时,是在国家大框架下运作的,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多方面的规划并实施。
2.1突出重点规划
规划时要明确区域,充分发挥规划对城市建设的指导和控制作用。要结合城市发展情况制定目标,规划工作要有重点。针对铜川市政府提出的加大铜川旅游业发展,将铜川发展成旅游城市,老区和新区产业区分开来的构想,规划部门积极以片区进行规划,并突出规划的重点。重点规划的前提是铜川城市空间布局规划。以此作为基础,对重点区域进行规划调整,重点规划总体分为三大类型,即:工业集中区,旅游区和主要居住区。一些污染比较大的工业区主要集中在老区,市政府已迁往新区,随着市政府的迁移,新区规划了大量的住宅区,同时在郊区大力发展旅游业,推进了农村的城市化进程,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就业机会,促进了铜川有资源型城市向旅游业城市转型的进程。
2.2深入精细规划
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已有的规划类型已经无法满足地方发展的需要,因此深入精细规划的需求已经初步成效并不断发展。铜川也结合交通不便的实际,进行了许多精细的规划,譬如修通老区和新区之间的路。精细规划是法定规划的有力补充。
2.3完善规划服务
规划的编制只占其全过程的一部分,其要操作中提供相关的后续服务。局部服务不会影响规划的整体性。国家在规划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就是服务。因此,城市规划应该从设计向服务转变,才能快速发挥出规划在城市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从而更好提供及时到位的服务。因此,要不断完善规划服务。
2.4重视合作规划
虽然各个城市在不断竞争中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在一定范围内的城市,都在进行合作规划和协同发展。合作对城市发展和区域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提升区域的实力,可以引领区域内的城市在别的区域竞争中占有发展优势。
结束语
由于转型时期的城市发展呈现出多元化方式,地方城市的规划和实施就显得充分和丰富,因此对地方规划和实施进行总结是必要的。但在规划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譬如:重点规划可能产生一系列问题、民众参与规划的民主方式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等,对这些问题应该进一步进行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卢毒燕.论民主行政的的价值及实现途径[J].求索.2004(5).
[2]宋彦,刘志丹,彭科.城市规划如何应对气候变化[J].国际城市规划.2011(5).
[3]王唯山.城市发展方式转型下地方城市规划与实施分布[J].城市规划学刊.2008(3).
[4]周国艳.试析现行中国城市规划在地方层面实施的有效性及存在的问题[J].国际城市规划.2007(4).
[5]赵民.论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导向与依法行政[J].城市规划.2007(6).
篇3
城市规模问题是一个长期争论的命题。我国历来强调控制大城市规模的政策(简称规模政策),但是实施的过程却往往与之背道而驰,大上海已经够大了,偏偏又划出了浦东开发区。进入90年代以来,各大城市无不进行城市规划的大调整,而其总用地规模、大体上与经济规模一样的翻一番。一些大城市的规划目标要进入特大城市行列,据说有20多个城市的规划目标是国际化大都会”。还有为数不少的中等城市规划目标要进入大城市行列。因此,规模政策”变成了一句空话。其实,推动城市规模发展的动力是当地经济发展的活力、区位优势的显现和投资环境改善的一种合力,是难以阻挡的客观现象,对于即将迈步进入小康社会的、有12亿人口的大国,尽管城市化的主渠道是走发展小城镇的道路,但在一个省区范围内有一、二个特大城市,有一批大城市和中等城市作为经济支撑点是十分必要的。当然也不能不顾客观条件,以不切实际的空想去代替科学的预测,更不能以大规划之名而行大肆炒卖土地之实,或叫做吃祖宗老本,花子孙的钱”。科学的做法应该是弹性规划,留足余地,阶段明确,分期实施,集中建设,紧凑发展。
城市化过程有起点也就有终点,不可能无限止的发展。从总体而言,当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达到70%左右,总的城市(城镇)用地规模也就变化不大了。因此,城市规划必须从区域着眼,分析各种规模级城镇吸纳人口的可能性,同时科学预测其相应实现的阶段性。这种规划还应该与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相互匹配,而不是二张皮。所以,若讲控制规模实质必须付以明确的时空观念。时间应界定在我国城镇水平接近或达到70%左右,即将进入变化曲线的第二个拐点的时间,空间则应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既保证我国粮食的基本自给,又使城市可以弹性发展,进行平衡和布局,寻求可以拓展的备用空间范围。最近江苏省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把村镇建设规划区与基本农田保护区结合起来加以划定的工作,亦称二区”划定工作,很值得各地借鉴。
布局问题。城市的布局应该有二层内涵。一是指大的地域空间内的城镇分布均衡性问题。随着地区经济发展条件优劣的变化,在全国范围内必然出现城市分布疏密差异的不均匀性。我国东部沿海省区工农业经济基础条件较好,加之较早获得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因此近年来城市化速度也较快,同时这些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高,因此城市分布密度和规模趋向高密也是必然的。现在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出现所谓都市绵延带的新课题也是必然的。而大西北地区由于地广人稀,经济发展也受一定条件制约,即使今后城市化水平较高时,城市的分布密度也还会是偏低的。因此并不存在必须在全国范围同步解决城市布局平衡的问题。如果实行大规模的移民政策和企业搬迁政策,强制调整人口分布密度,实践证明收效甚微,甚至是得不偿失的。随着发达地区本身产业层次的升级,低层次产业必然发生梯度转移,与这种转移相伴随的结果,或者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不均匀性。
就某一特定地区而言,确实存在一个城镇体系的合理布局问题。因为不同规模级的城镇发挥的能级作用是各不相同的。我们希望的是最大限度地综合发挥各级城镇的效益,因此,要寻求合理的分工,尽可能避免重复建设和效益的抵消。每个城市发展的规模,还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的制约,环境容量的制约等。城镇与区域内可能形成的基础设施网络关系密切。如陆路、水路、航路等交通条件,通讯条件、电力供应条件等。还有城镇本身的特色产业、旅游资源、历史文化等等是否有优势条件等。所以,城镇处于特定的空间,赋予特定的发展目标,造就一个有机的、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的城镇体系,这就是加快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所在。
城市的结构形态问题。如果讲实行城市“规模政策”难度较大,是由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客观经济推动力的作用,那么,城市的空间结构形态却是可以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来加以引导的。我国很多大城市实际是在中等城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的扩展模式是以原有城市核心区为中心向周边不断辐射扩散,每隔若干年调整一次城市规划,不断的吃掉周边的郊区和农田,就像摊大饼一样,愈摊愈大。这种模式造成的后果是,
一原有城市内部的基础设施每隔若干年就要扩建或更新,马路一扩再扩,房屋拆了建、建了拆,人行道挖挖填填、填填挖挖”,旧的管线拆不了,新的管线不断挤进有限的地下空间,陷入一种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循环之中。
二,由于是一张大饼,周围开发度较高、效益较好的农田菜地必然不断被蚕食,即使到远郊去复垦地也难以收到原有的效益。
三,人们成天穿梭忙禄在混凝土森林之中,与大自然愈来愈疏远。
四,城市的历史文化在不断的拆拆建建之中逐渐泯灭,依稀可辨的也只能是在重重高楼包围之中茕茕孓立的个别古建筑或宅院,既不协调也毫无情趣可言了。
五,不间断的旧城改造,容积率和密度不断地提高,致使城市不堪重负。特别是作为城市市区中心的黄金地段,被折腾的强度往往也是最高的,环境污染,交通阻塞,使人有窒息之感。
篇4
关键词:中小城市;园林规划;问题;对策
1.我国中小城市园林规划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政府对风景园林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环境意识普遍不高
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园林绿地能够产出所得的经济收益得不到政府的认可,在他们眼中的园林经济产出可以用“微薄”一词来形容,一些管理人员不能够正确认识城市园林绿化作用,也不够重视,对其生态价值及社会经济价值缺乏认识,建设和改造相关的园林绿地变成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更有甚者将原有的一点绿地面积用来建造商品房,以此增收,但这种做法在我国这种少绿地面的现状下十分不妥。我国的绿地面积占有率十分的低,可以说在世界上是落后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绿地使用率要少到20%,而人均更是少的可怜,我国只有七平米,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到本世纪三十年代城市人口比率将大幅度增长,如果还是当前现状任其发展,结局是可想而知的。
1.2风景园林师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我国的经济增长点中风景名胜区与其他许多旅游景点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但这些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管理,很多风景名胜甚至被恶意破坏,缺乏资源并且疏于保护,环境的恶化严重。我国的环境污染十分严重,自然灾害也非常频繁,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出现的不和谐的一幕,长此以往,人们的生活一定会收到非常大的影响。若风景园林师能参与我国的国土、区域规划,将风景园林师的作用充分发挥,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得更为完善,我国的生态环境一定会得到更好的保护。
1.3规划制度有待完善
没有科学的规划城市绿地,绿色图章制度和绿线管制不能得到落实。部分地区没有建立系统的规划制度,绿地边界线坐标也没有得到建立,各项控制性具体规划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落后的规划编制,投入方向不够明确,费用不足的情况使得绿地规划的质量差强人意。
1.4绿地结构不科学
在我国大部分的绿地多是由原有基础改造而来,专业性公园可以说是偏少的,大中小城市的绿地面积也相对较少,绿地规划不能够实质的落实,有些虽说有名却无实,大部分的小区及单位的绿地占有面积甚至不符合规范,没有经过系统的规划设计,显得十分单调,植被也色相对简单,谈不上美观,季节变化中很少有植被的色彩变化,所说的四季常春更是难得一见。
1.5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
除了一些省市之外,大多的省市是没有对植物进行价格指导的,由于季节与工期的单一性,在采购植物苗时,只能随行就市。也有部分的省市在绿化园林规划和设计以及监理等方面没有可以参考的标准,这让工程项目的难度增加不少。在以后的工作中,如果没有一个比较规范的招标、邀请招标或者委托设计单位等等实际活动,园林管理将会变得十分艰难,植物品质得不到保证,价格得不到统一,浪费人力的同时经济损失更为可怕。更甚者,有些园林建设的起初就是在利益驱动下开始的,没有系统规划和审批的工程提前开工,使大规模的浪费现象层出不穷。
1.6养护管理工作缺乏长效机制
由于地方财政是绿化规划的建设资金主要来源,社会筹资这一渠道并没有得到真正实施。绿地面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增加着,所需要的资金越来越多,投入的成本也越来越高,而单一的资金来源使得园林规划管理工作越来越难。
2.发展对策
2.1以创建园林城市为载体,实现城市园林绿化跨越式发展
城市绿化工作过程中,创园是十分关键的一步。将创园作为领导城市建设工作的工具,不断提高城市绿化建设及管理工作的水平。根据摸底、省市申报调查显示,创建园林的规划在编制“十二五”期间,省级园林规划评判标准中,有超过百分之七十五的内陆省中小城市及县城符合,而国家园林城市的要求标准下,有超过百分之二十五的中小城市符合。
2.2以人为本,合理规划
在园林规划的过程中,务必结合城市本身情况,自然风貌、文化历史等等自然是要考虑的因素,与城市自身防灾避险作用的有效结合也十分重要。对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首先要了解城市的未来规划方向、市政建设项目、园林等等的地区原本规划,对接下来的工作进行控制和整体规划,按照城市未来规划要求,将绿地、广场等基础设施进行科学系统的规划,在不长的时间内,努力有效的完成对城市的绿地规划。
2.3优化规划设计,凸显城市特色
凸显城市特色,建设大型生态绿化,将生态园林设计作为基本原则和规划点,将植物群落合理规划配置同时保护生物多样性。大气的配置植物,将乡土化和生态化以及景观化作为选取基本原则,保护自然的同时满足人们对景观艺术的要求。挖掘乡土资源,在大规模景观工程项目规划中,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高的收益。协调整体,四季景观布局变化有致,城市规划中,将路口、街道的布置以大气美观的景象呈现。
2.4强化管理,实行绿色图章制度
以科学的规划设计,精细的管理来实施绿色图章制度,公开实行城市园林建设的招标工作,以严格的态度执行绿化工程的建设程序,公平的选择申报、招标投标、施工监理、施工等相关工作,规范各方人员的行为,将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质量提高到最好。
2.5强化法制建设。增强创建园林绿化城市的意识
将城市园林绿化工作视为一项重要法制工作,订立规章条例,在相关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部分城市提高硬件设备来使城市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实行绿色图章制度。严格执行相关条例,严肃查处侵占绿地等不法行为。营造全民保护环境意识,给市民发放手册进行宣传,强化教育,使市民的责任意识增强。
2.6强化产业集聚区的园林绿化规划与建设工作
以后现代感和个性的建筑风格为基础,围绕产业、人气与环境方面,通过强大的支撑力,体现人与自然美好的和谐生态城市,园林部门一定要将园林绿化作为一件大事来做,严格落实各项规范条例,若有审核或者是报批不过关的情况,务必严格遵守相关措施。与此同时,提高绿化园林工作的工作质量,缔造精品,将园林规划工作切实完成,并突显生态园林的主题,表现可持续性,培养更多与时俱进,相信科学并且可靠的园林设计人才,将人才匮乏这一难题解决。
结语:
要使得城市园林绿化在建设和管理方面更加明确,就要在城市园林绿地规划方面做好工作。要想本地文化与自然风貌更好的呈现出来的同时不破坏自然生物,绿地系统就要更加合理科学。经济不断快速发展的今天,许多城市的发展不发也在不断的加快,许多城市的城市绿化达不到相关标准、赶不上发展变化,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不过,随着以人为本的政府发展观念不断加深,许多城市政府开始将提高百姓生活质量、营造美好家园的理念放在一个相对重要的位置,城市园林的绿化工作也在政府规划中占据了重要的一席,其规划发展也将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 杨帆,中小城市园林规划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园艺 ,2013/18
篇5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差异度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1032
《京津冀协同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5―2020年)》(下文简称“《规划》”)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专项规划之一。三地区土地利用现状与规划目标差距甚远,致使不同地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起点、进程和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进一步导致在实际合作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现实困难,从而影响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所以,有必要对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强度现状进行区域分析,并与《规划》对京津冀土地利用的发展概况比较,分析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为《规划》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1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京津冀是中国北方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占地面积218万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11个地级市。2013年2月,中央提出京津同城化、京津冀一体化;2014年2月,京津冀协调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该战略旨在将京津冀三地作为一个整体,以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推进产业升级转移,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2016年5月4日,国土资源部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规划》,《规划》划定了减量优化区(建设用地“减量瘦身”、转为生态用地)、存量挖潜区(区域建设用地总量基本保持稳定,以存量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调整为主)、增量控制区(不宜进行大规模开发建设,重点保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用地,控制区域新增建设用地)和适度发展区(即承接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和京津产业转移的主要区域)(见图1)。
图1京津冀协同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区划
2京津冀城市土地利用现状比较分析
京津冀区域现有主要城市11个,各城市土地利用在用途、面积、结构、动态变化、使用强度等不同方面均存在区域差异。
21当前京津冀城市土地利用数量结构比较
自京津冀一体化提出后(即2013年2月至今)京津冀城市不同用途土地新增面积见表1。
天津10483492251558099589数据来源:CREIS中指数据房地产数据信息系统――土地版。
由表1可知,从同一地区不同用途土地供应结构及动态差异分析,2013―2016年北京市新增土地主要以住宅用地为主,而动态住宅用地供应呈递减趋势。天津及河北新增土地主要以工业用地为主,住宅用地次之。动态来讲,受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区、京津冀协同发展等策略的影响,河北新增工业用地面积逐年增加,天津则呈递减趋势。2013―2016年,从京津冀三地区域差异分析,新增土地面积总量上,河北住宅、工业、商业以及其他用地均高于北京和天津;用途上,北京新增土地以住宅用地为主,天津以工业用地增加为主,河北以新增住宅、工业用地为主;北京各类用地增幅均逐步减缓,天津商业、工业及其他用地增幅均逐年降低,河北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及其他用地均呈递增趋势。
22京津冀城市土地利用强度分析
土地利用强度是指土地资源利用的效率,单位用地面积投资强度,对一个单位的土地投资的强度。本文从城市综合容积率、交通密度来分析京津冀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的差异性。具体分析如图2所示。
根据图2可得:2008―2016年,北京容积率2008―2014年走势呈基本稳定的状态,容积率范围为121~16,2015年上涨到212,到2016年出现下降的趋势,容积率降到139;天津容积率基本没有过大的变化趋势,只有到2015年下降到092;河北容e率2008―2011年从254下降151,2011―2016年容积率变化趋势基本持平,范围为113~128。
由于2012年3月21日住建部出台了《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办法》,使得虽然有新增建设用地,但综合容积率下降至近年来最低。截至2016年,北京、天津、河北综合容积率相差不大,但京津冀近年来容积率变化趋势却不同,且由于计算的是综合容积率,现实中同一地区容积率也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所以容积率的分布状况在京津冀中亦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
2006―2015年,北京城市交通密度为11664~24375辆/公里;天津城市交通密度为7011~17027辆/公里;河北城市交通密度为1595~5824辆/公里。因此,京津冀三地城市交通密度存在着明显差异,北京交通密度远高于天津和河北,同时天津也明显高于河北(见图3)。
3京津冀城市土地利用现状与《规划》目标的差距分析
该部分主要针对现行京津冀城市土地利用现状与《规划》中对土地利用的规定比较,找出偏离《规划》的指标。
31《规划》中减量优化区与京津冀土地利用现状比较及分析
《规划》中主要将北京城六区、天津主城区定为减量优化区。即在现有用地的基础上,不再新增建设用地,鼓励将利用不充分的存量用地转化为生态用地以降低建设用地比例。市国土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委关于印发《北京市2016年度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当年国有土地总供应量为4100公顷,其中2250公顷为存量用地,占新增用地的55%,国家鼓励开发利用存量用地,对棚户区改造,通过拆多供少、以拆定供,逐步实现“瘦身”,进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就北京土地利用现状看,北京土地利用基本趋于饱和,自2006―2016年以来,北京新增建设用地面积逐年递减,发展趋势符合《规划》要求,但进度仍然相对较慢。天津主城区用地也已经达到一定限度,新增建设用地面积逐年递减,随着人口的集聚,土地利用效率逐步增加,与《规划》方向趋于一致。
加快首都非功能区进程,《规划》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引导和规范作用,但由于北京城六区、天津主城区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已定型,对土地需求并未减少,目前新增用地依旧占45%,尽管动态变动趋势与《规划》一致,但新增建设用地减少幅度还远远不够,仍需继续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32《规划》中存量挖潜区与京津冀土地利用现状比较
《规划》主要将北京以及天津郊区划为存量挖潜区。这部分区域土地开发利用水平并未达到最优,仍需要继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但不宜进行高强度的开发利用,主要以存量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调整为主。近年来,北京、天津郊区土地利用强度也在逐年增加。为了缓解市中心居住压力,部分住宅逐步向市郊区转移。特别地,北京近年来为实现产业转移,逐步将工业用地向河北以及北京、天津郊区转移。
现阶段北京、天津郊区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始承接市中心的产业转移,北京、天津市郊区还有继续开发的空间,有待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了更好地响应《规划》的指导,挖潜区内部要针对现行土地利用现状结构适度调整土地利用布局、提高土地集约度,以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
33《规划》中增量控制区与京津冀土地利用现状比较
《规划》主要将石家庄、邯郸、邢台、张家口、廊坊等地划为增量控制区。所划增量控制区不宜进行高强度、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主要区域功能是提供和保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的供应。随着2013年京津冀一体化的提出,石家庄、邯郸等地人口逐步聚集,2013―2016年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从122798万平方米降至118409万平方米,总体供应变化趋势不大,呈缓慢减少趋势,基本符合《规划》的要求。通过查询河北省2013―2015年统计年鉴可知,石家庄等市区市政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包括城市道路面积、排水管道长度、供水综合能力以及园林绿地面积等呈10%~60%不同幅度上涨趋势。
增量控制区内部的市区发展趋势符合《规划》的要求,但各市区的发展幅度不一致,存在分化的势,所以对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较弱的地区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于较强的地区要保持强化已有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在建设的同时要严格控制增量用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
34《规划》中适度发展区与京津冀土地利用现状比较
《规划》主要将河北的保定、沧州、衡水、秦皇岛以及石家庄西南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等地规划为适度发展区。适度发展区作为京津冀一体化进程规划中首次提出以承接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和京津产业转移的主要功能区,在引导人口、产业合理集聚方面会缓解首都日益紧张的用地矛盾。适度发展区以“以控制基础上的发展”为发展原则和规划主线,并适度增加区域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以保定市为例,2013―2016年三年间工业用地面积由40845万平方米增长到42323万平方米,四年间增长15万平方米左右,基本符合《规划》中关于适度转移非首都功能区中的产业,但仍无法满足京津产业转移尤其是北京功能疏解的要求。
要贯彻落实河北主要城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定位,例如保定市建成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京津保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要落实。着重建设教育、医疗以及社会保障,将河北发展区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打好,为承接产业转移、人才的集聚奠定基础。在开发建设城市土地利用之前做好明确的用地规划,使土地更好地高度集约利用。
参考文献:
[1]王文刚,庞笑笑京津冀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J].江苏农业科学,2016,44(4):563-566
[2]杨晓颖,汤怀志,梁剑峰京津冀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J].国土资源情报,2015(12):44-47
[3]张凤莲,王素君京津冀土地集约利用研究[J].环渤海经济t望,2016(4):26-31
篇6
关键词:城市规划;信息技术;运用;影响
一、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的城市规划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工作中重要且前瞻性的工作,是城市发展的“蓝图”,为适应现代化社会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借鉴其他发达国家在城市规划中的成功典范,分析我国在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从而开创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新局面。本文探讨我国进行城市规划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以及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运用及影响。
二、城市规划与设计中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信息化是指从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根本性转变的过程,即是信息技术从业务应用向业务核心渗透的过程,是从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的过程。我们国家的信息化正在从领域信息化、区域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等各方面展开并深化进行。城市信息化建设将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新主题与新动力,成为解决城市发展中诸多难题的有效手段。
(一)现代社会,城市规划中对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随着人们对城市现代化建设观念的转变,信息技术的发展也要不断适应城市规划领域中的设计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随着城市社会发展,数据之间的关系将变得更为复杂,对统计数据与现状图件的综合分析要求有所提高。类型数据的处理与综合城市规划与管理涉及到到了地理要素、社会经济、环境等诸多类型因素。数据类型包括:以图形为主的矢量数据、以遥感图像为源的栅格数据等。
2.人类对城市发展的认识本质上是时间上的现势性、空间上的精确性,城市规划是对城市发展的不断适应的过程。随着城市进程的加快,城市规划也必须加快其更新速度,信息技术也就随着应该不断适应并很好地运用到城市规划中去。
3.信息管理规范化、智能化和可视化从规划编制到规范实施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数据,包括现状的和规划的,如何将规划数据规范化成为科学的组织和管理是现代城市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与办公自动化实现一体化,对信息产品进行可视化处理,以便用户方便、快捷的使用,也是未来城市规划信息技术研究的重要方向。
(二)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在城市设计中的发展
随着现代社会人们对城市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设计从内容以及评价原则来讲,不光是恰当的空间组织、悦目的视觉效果,甚至包括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以往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由于受到技术的限制,规划师与建筑师主要是通过二维图形加上空间的想象来构思设计方案,局限性很大,而只有在建筑单体设计或者较小的群体上才应用三维效果图,构建的空间关系和视觉效果也远远没有想象出来的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这一现状,大容量数据管理技术、多媒体技术、专业化图形信息处理软件等技术和产品的应用使城市空间信息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应用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为城市设计领域开创了一个新的篇章。
三、城市规划与设计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及影响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各种运用
随着现代化管理手段的不断发展,更新,城市规划信息系统应运而生。作为一种决策手段和工具,其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环境保护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以数据处理、分析与管理为主要特征的城市规划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辅助设计(CAD,Computer Aided Design)
CAD是一种应用于机械工程、电子、和建筑等领域进行制图设计的图形处理软件。目前,CAD已经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设计部门进行规划设计与制图,普遍被设计者所运用。其设计效率比价高,设计图纸清晰且规范,效果较美观。
2.遥感技术(RS,Remote Sensing)
遥感是一种通过卫星、飞机等平台携带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图像的技术,目前也已经广泛应用于资源、环境、管理等部门,基于城市规划是以城市地域现状为前提的,所以通过对遥感图像的处理可以获取反映土地利用、环境等分布情况的相关可靠。
3.信息系统技术(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 tem)
GIS是以地理空间定位为基础,结合各种文字、数字等属性进行集成处理与统计分析的通用技术,主要功能是数据输入与管理、数据查询与空间分析、成果表达与输出等,为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的分析、评价和预测等服务,同时也将为城市规划方案提供最有效的信息分布与管理手段。
4.网络技术(Network)
因特网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飞速运转的时代用“家喻户晓”这个成语来形容已经不足为怪了,其实它不仅仅是个简单的网络术语,专业角度来讲它是一个由各种不同的计算机局域网和广域网连接而成的集合体。其所提供的远程终端协议、文件传输协议等服务为数据共享、更新、管理、交流等提供了便捷途径,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可以通过共享各种规划信息来方便设计管理者互相交流,沟通。
(二)现代信息技术对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影响
1.对城市规划管理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办公自动化方面。随着社会的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通过网络可以建立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与城市建设者之间的信息通信渠道,报建单位只需通过网络平台就可以将报建所要提供的材料、数据等传输给规划管理部门,而规划管理部门的规划审批工作同时在网上进行。这样可以促进双方紧密联系,互相沟通交流,实现设计与管理一体化,提交并且反馈信息也就相应的方便快捷,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
2.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
城市规划设计将更广泛地应用CAD技术和GIS技术,CAD技术在传统的图形处理设计中不断改进优化,规划设计师采用笔输入技术来进行设计规划更加方便,可将大脑思维创造与灵感结合,使得设计出的图纸更加直观、形象,设计中所需的数据数字化,获取更方便。同时,采用遥感图像为背景设计,结合GIS技术,获取人口空间分布、交通流量等信息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全方位得实现城市规划设计的现代化操作手段。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们对城市空间信息的需求,它的广泛应用必将给我们的城市规划开拓新的局面,从另一层面来讲,城市规划行业真正步入了信息化时代,我国的城市规划行业发展也将迈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参考文献:
[1]黄晓春等.城市规划设计行业信息化建设.北京规划建设.2006(5)
篇7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关系
城市建筑设计是建设城市的前提,同时也是城市外在特征之一。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并由此导致全国兴起城市建筑风潮,城市景观得到极大丰富。需要注意的是城市建筑设计不可随意发挥,必须注重个体和整体协调发展,即注重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只有处理好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间的关系才能促进我国城市化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形象。
1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城市规划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含范围广泛,当前仍旧处于不断完善中。城市规划设计主要内容是对城市发展过程进行规划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促进城市和谐发展。单就城市规划设计来说有一定独立性,具有自己独特的原理和方法,主要解决城市主体面同线之间关系。建筑设计主要是在城市规划基础上结合建筑需求及建筑目标进行施工方案设计,包含建筑方案、施工工艺、成本控制等多方面内容。建筑设计同样具有一定独立性,主要解决城市点同面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建筑设计是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存在一定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管理方面城市规划设计由行政管理部分展开监督,并由相关执行单位展开工作。建筑设计同样有行政管理部门监督,但建筑设计具有更强柔性,变数较大。只有妥善处理城市规划设计同建筑设计间的关系才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正确处理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城市规划设计主要是对城市空间进行分析设计,即对人们活动区域进行合理规划,使之满足人们的各项需求,达到结构上合理化。建筑设计主要是解决人们对住房的需求,满足实用、经济、美观等各方面需求。建筑设计在外观上需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在外部形态上需要满足时代风格要求。城市建筑设计需同城市规划设计相协调,城市规划主要是动态协调各类建筑的关系,建立城市整体形象,通过可持续发展理念延续城市历史,并促进城市未来更好发展。
2.1 科学对待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主要针对社会空间以及物质空间发展历程实践化,囊括了城市发展所有空间因素以及时间因素,因此城市规划设计应从社会发展到策划维护过程的各个部分展开分析。城市规划发展过程中出现多种类型,发展愈加全面综合,包容性不断增强。城市规划由原先单一形态逐渐发展成为当代综合设计模式。城市规划设计中不仅需注重城市功能分区,还需要对交通线路、建筑物尺寸、朝向、材料、空间等行综合分析,将城市规划各项组成部分集中分析,使其形成一个统筹整体,设计人员在规划过程中不仅需进行物体本身设计,还需将该物体同其相关部分结合分析。城市规划设计质量与初期设计方案关系紧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城市规划设计是后期城市建设的基础,城市建设将规划设计作为依据,因此必须注重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性,谨慎科学对待。
2.2 建筑设计服从城市规划设计
建筑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往往将一栋建筑放置于既定环境中成为一个整体,再将这一整体放到城市规划中,即建筑设计人员在设计建筑过程中需将该建筑与整体协调性考虑进去。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加速,建筑设计得到长足发展,出现了各种建筑设计手段,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可自由发挥自己的才能,设计出各种样式新型风格建筑。但一味追求新奇往往造成建筑同整体环境格格不入,违背了城市规划设计的初衷。建筑设计理念若脱离城市规划理念不仅造成城市功能分区难以实现,还造成建筑本身游离于城市规划设计体系之外,缺乏与周围环境的联系。
当前我国很多新型建筑都使用最为先进的设计理念,在风格上独树一帜,使用最好的建筑材料,很多设计人员认为这样便会体现建筑本身具备的艺术价值。就艺术行为而言,过分追求新奇往往适得其反,建筑本身特色无法发挥,不仅使得城市规划失去意义,还造成建筑不够和谐,忽视周围环境的作用。很多艺术特色都是自然流出,而非通过人为手段强加进去。因此建筑设计首先需服从城市规划设计要求,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创新,不仅节约大量建筑成本,还能促进建筑设计同城市规划设计协调发展,符合时代特征。
2.3 建立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
当前很多城市的象征都是建筑物,因此建筑设计对城市整体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必须建立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一些大型建筑方案设计完成后应由相关方组织专家团队对建筑节能型评审,审核建筑方案是否符合城市规划设计要求。其次是对建筑方案本身进行审核,方案是否合理,设计思想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是否符合度各项自然灾害预防要求,成本控制是否合理,是否符合预期目标要求。只有通过严格审查才能得出好作品。进行建筑物评审时不仅要注意建筑物本身设计是否合理,还需将其周围环境联系起来综合考虑。
3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协调统一
结合历史经验来看优秀的城市规划设计需要同大环境结合起来,优秀的建筑设计同样不能脱离整体而存在,需将其放置到相应环境中才能发挥其艺术价值。建筑需与周围环境紧密结合,在色彩、轮廓等因素上综合对比,符合环境机理,以人性化角度处理城市规划设计同建筑设计的关系。
最后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以及建筑设计过程中需通过各种现代手段传承历史文化,将我国一些特色文化延续下去,例如在我国一些古建筑群中进行建筑设计时就需考虑文化传承因素。其次在建筑过程中需考虑视线因素,从视觉上看出城市规划秩序,满足可能的俯瞰效果。
4结束语
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发展的前提,只有做好城市规划才能保证能够城市化协调发展。建筑设计是对城市中各建筑施工提供方案,建筑设计师城市规划设计的组成部分,城市规划设计是基础,建筑设计是在满足城市规划设计基础上的局部提升。促进城市规划设计同建筑设计协调发展,为我国城市化进程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城市规划;规划环评;融合;思考与实践
【前言】:城市规划的内容包括城市自然环境、城市建筑、城市发展展开和城市发展模式等;城市规划的目的在于为城市建设、城市运行及城市发展提供合理性、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和可靠性的依据,以促进和实现城市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中所涉及到的相关工作人员包括城市规划设计人员和城市管理人员等;城市规划中所要遵守的原则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原则、城市化及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原则。足以见得城市规划不但涉及到了经济发展,还涉及到了城市化发展,对我国社会及经济发展都起着至关性的推动作用。所以为保证城市规划的合理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等,必须实现城市规划与规划环评的融合。
1、城市规划环评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1.1现状概况
第一,现代很多城市规划环评的执行都成为了城市规划的草稿方案,里面关于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评价方法及措施并没有多少;第二,城市规划环评已经形成了复杂化的实施过程,并且评价过程中技术要求高且复杂系数高的操作工作,也聘请了专业化环保人员及规划环评人员来实施工作,使规划环评越来越专业化;第三,现在很多城市规划与规划环评过程中,仍然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两者的目标不一致、过程不同步等问题的发生,影响城市建设及发展;第四,现阶段部分城市规划前的准备工作内容还有待完善,相关事例显示,如果城市规划前及规划环评前的准备工作做得不充分或达不到相关指标,将影响城市规划环评制度的完善,进而影响规划环评结果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靠性等,不利于城市建设与发展;第四,城市规划环评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普遍不高,以至于不能及时找到城市规划方案中的问题,阻碍了城市建设与发展[1]。
1.2问题存在
第一,目前的城市规划实施与规划环评实施还存在没有被解决的问题,不利于城市的高效建设与运行,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也不利于城市化及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不完善规划环评理论和方法体系是目前没有解决的重要问题;第二,城市规划与规划环评的实施还没有完全层次化、专业化、技术化和规范化,因为城市规划中部分复杂操作内容仍然没有得到专业性和技术性解决;第三,城市规划与规划环评监督机制还没有得到完善,使很多城市规划设计人员、城市管理人员及城市环境影响评价人员得不到有效监督和指导,导致城市规划方案专业性和合理性难以保障[2]。
2、城市规划与规划环评融合的思考与实践
2.1融合问题及解决对策
融合问题:第一,城市规划与规划环评还没有完全融化,导致城市问题发生率增加;第二,关于城市规划与规划环评融化有利的制度很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规划与规划环评的合二为一,使城市规划与规划环评还处于两个分开的阶段,进而阻碍了城市规划环评工作的有效实施。
解决对策:第一,实现城市规划目标与规划环评目标的一致,以充分发挥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相辅相成作用和相互弥补作用,进而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第二,基于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生态化等原则,实现城市规划过程与规划环评过程的同步,进而实现城市规划与规划环评融合[3]。
2.2管理制度融合
不管是城市规划,还是规划环评都有着相应的管理模式及制度,以维持各自的实施有效性,所以城市规划与规划环评的融合统一,也少不了两者管理制度的有效融合。具体融合方法如下:第一,根据各自隶属部门实际,结合部门之间的职责,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第二,根据城市建设及发展目标,分析并找出城市规划管理制度与规划环评管理制度的共同目标,制定能够同时满足城市规划及规划环评管理需求及要求的融合型管理制度;第四,管理制度融合过程中要尽可能引用一些先进的管理办法及模式,并将陈旧和阻碍城市未来发展的管理制度摒弃,以提高城市规划与规划环评管理水平,进而提高城市规划的合理性,促进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4]。
3、案例分析
本文以某半岛的总体城市规划与规划环评为例,通过对半岛上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调查与分析,来实现该半岛城市规划方案的制定与调整,并基于自然资源分布合理性相关指标,对该半岛城市规划方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环评。具体如下:第一,先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高科技技术对该半岛的水资源及土地资源等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第二,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结合该半岛的《水利现代化建设规划报告》和《饮水工程建设规划说明》等相关条例文件,制定该半岛的水利工程建设布局规划方案,据了解执行该水利工程布局规划后,该半岛的供水量在原来的基础上上调了20.09%;第三,根据水资源的地域分布,采取分段规划法对每一个地域范围内的水资源进行回收利用管理规划,实施水资源回收利用管理规划方案后该半岛各地域的水回收利用率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23%~25%;第四,在前面水利工程布局规划和水资源回收利用管理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工业用水、居民用水和农业用水等方面的整体性规划,以实现该半岛水资源的整体合理配置与应用,进而提高用水效率,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发展。
结术语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运行及发展的重要前提,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和城市运行一起组成了城市发展的全过程,进一步证实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也进一步证实城市规划对我国城市经济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理应得到城市规划设计人员及城市管理人员等的高度重视与关注。对此,上文先简单分析了城市规划与规划环评的发展现状及问题,然后基于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分析城市规划与规划环评的融合,最后进行实例分析。
【参考文献】:
[1]曾俊杰. 城市滨水区规划的思考与实践[J]. 建筑,2015,08:58-60.
篇9
关键词: 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观; 社会经济;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目前, 由于规划管理不善, 大部分城市污水没有经过处理就进行排放, 造成了城市环境的污染; 而一部分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不够健全, 违规建筑大量存在,城市土地被胡乱占用,使得城市环境质量逐年下降。另外, 由于管理工作不到位, 有的城市为了完成建设目标, 则与其他城市建筑风格雷同, 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因此在我国的城市的发展中还需要统筹规划,并且在制定城市发展方案过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 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
一个城市的建设和管理, 依赖于城市规划, 并且以城市规划作为指导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方向, 城市要想合理发展, 就必须行科学的规划, 充分了解城市自身的性质和特色,分析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 只有在科学城市规划方案的指导下, 才能逐渐实现一座城市的最终发展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 人们对城市的功能性要求越来越多, 城市规划的要求也逐步提高。
现阶段我国的城市规划步骤主要包括资料的收集、城市经济状态分析、 城市性质和发展情况分析、 城市规划目标、 制定目标实施方案、 分阶段实施以及建设规划的管理等环节。一般情况下, 城市规划的着眼点应该是城市的经济发展, 城市规划的重点是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规划, 但是在目前的城市规划过程中,相关部门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城市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上, 城市建设缺乏有效的实施措施和必要的保护手段,导致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 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在很多大中城市开始出现能源短缺、 道路交通设施落后、 环境污染严重、 城市人口密度分布不均、水资源紧张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产生,不仅给城市的长期发展埋下了隐患,而且给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和生产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为此城市规划部门应该正视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充分结合城市自身的特点,制定适合城市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但是由于城市规划在我国城市建设中实施的时间较短,城市规划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譬如, 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过渡时期,受我国城市经济体制的影响, 城市规划的管理制度还不完善, 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 没有有效结合在一起,而且很多城市的城市规划编制目标不明确, 没有从本城市的实际情况出发, 城市规划目标的盲目性较大, 没有充分考虑城市的资源和环境情况, 导致很多城市规划方案先天不足。为此, 为了保证我国城市建设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城市建设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前提,并积极探索与城市自身发展相适应的理论方法, 保证城市经济、 文化、 资源、人口、 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 基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 国家的资源相对短缺, 城市是我国人口较为密集的地方, 各类社会经济活动高度集中, 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此应该以可持续发展观念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保证城市发展逐渐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推动城市发展实现。
1.制定科学的城市发展规划
要想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不仅应该包括常规规划内容,而且应该综合考虑城市自身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城市发展规划应该建立一个可以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城市构架,城市规划的制定人员应该综合考虑可能影响城市发展的各方面因素,以城市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为城市规划的指标,将城市发展过程中资源和环境消耗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 制定相应的城市发展规划, 进而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城市规划新思路,如果城市规划的初步方案超出了城市的环境承载力, 需要及时进行调整, 在城市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下,形成新的城市规划方案, 并再次与城市的资源和环境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如果不达标需要再次改正, 直到修正后的规划方案可以满足城市自身的环境和资源承载力为止。
在城市规划制定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三点内容, 其一, 城市规划的出发点应该是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同时应该强调城市资源供给力与城市环境承载力, 这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对城市规划提出的要求。其二, 城市规划的内容应该将城市的经济、人口、 资源、 社会、 环境等都纳入规划计划中,保证以上各个因素互协调促进的前提下,不断扩大城市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其三, 城市规划方案应该以城市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作为一个重要控制点,也就是说城市规划不能超出城市的资源和环境承载力, 另外, 现阶段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城市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治理能力都在逐步提高,所以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能力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为此在进行城市规划方案制定时, 可以不完全受城市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指标的限制,可以适当增加城市系统的发展规模。总之,为了保证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良性互动, 城市规划必须引进资源供给力和环境承载力指标。
2.制定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
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是综合评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 应该坚持综合性原则, 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应该可以反映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协调性, 并在一定科学理论指导下分析城市社会、 资源、人口、 经济、环境等各个领域变量之间的关系, 并在此基础之上, 制定综合性指标, 确保该指标可以较为全面的反映和测度城市的发展状况。
其次, 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应该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确保指标体系的复杂性和简型相统一,同时充分考虑指标量化的难易程度, 充分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可以得到广泛推广使用,同时还可以反映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指标体系的内容应该简单易懂, 可以为大众所接受, 另外, 在制定指标时应使用现有的相关规定标准和统计资料,以保证该评价体系的权威性和可行性。
再次, 应该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的针对性, 对于不同城市不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该有所不同,各大城市应该严格依照本城市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发展目标制定适合自身的评价指标,使其真正发挥对本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导向作用。最后,城市可持续发展评定指标应该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评价指标中的指标数据都应该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既要反映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真实情况,又要符合城市系统分析和生态学原理, 指标数据来源应该具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具有准确性和可靠性, 与此同时确保评价指标的定义准确, 并且可以量化处理。
三、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在城市规划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以保证城市社会、 经济、 资源、人口、 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有利于我国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国, 王兴平. 绿色城市设计与低碳城市规划―― ―― ―新型城市化下的趋势[J].城市规划,2011(02).
[2]范先明.城市规划与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05).
[3]张春祥.试论我国可持续发展与城市规划的互促机制[J].宁波经济丛刊,2009(01).
篇10
关键词: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
通常把在一定时期内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称之为城市规划。国内外经验证明,一个城市的建设和管理,首先取决于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明确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并以之为依据,指导城市开发、建设和管理,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城市的发展目标。
一、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其思考
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大多是按照如下的步骤进行:资料的收集和研究社会经济状态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规划的目标根据目标分解为具体指标按照以上问题提出不同的规划方案研究不同方案的利弊确定总体规划按照总体规划进行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近期实施方案制定建设规划的管理。通常情况下,规划的重点在于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城市规划的着眼点是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在有关城市规划的法规中提出了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但在实际操作时由于缺乏必要的保证措施和有效的实施手段,往往忽略了资源和环境问题,而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上。
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启示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在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得到全球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既满足当代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不损害满足子孙后代生存发展对大气、淡水、海洋、土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和环境需求的能力。我国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将城市规划《中国21世纪议程》的基本思想和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强调要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我国人口众多,许多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建设过程中面临着沉重的资源环境压力。由于我国大中城市人口密集,社会经济活动高度集中,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任务繁重,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与西方国家相比更为突出,在城市规划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尤为重要。
当前,可持续发展观念至少在如下几方面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城市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1)如何确立与可持续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与规划方法体系;(2)在规划环节怎样才能保证城市发展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3)如何体现“科教兴市”从总体上对城市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4)资源、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客观约束,通过何种形式才能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得到有效反映。显然,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将使我们的城市规划工作更好地适应和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从而有助于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思路框架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城市规划中除了包括常规的规划内容之外,还必须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资源与环境问题,预测在不同政策方案下,城市系统的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状况,在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两个关键指标的约束下,制定城市的发展方案及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需要对城市规划的内涵进行必要的拓展,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新思路。
城市规划是一个反复迭代的过程,如果城市规划的初步方案突破了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及城市的资源供给力,则要求进行相应的需求管理,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进行控制,据此在环境指标和资源指标下得出一个新的城市规划方案,再与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比较,直至满足为止。这种城市规划新思路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综合需要与可能,建立一个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城市系统,同时必须考虑城市环境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将城市的资源环境消耗确定在一个合理的限度之内。
根据研究目标设立了两个决策作用点:城市交通环境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城市环境承载力即城市环境对污染承载能力;城市资源供给力即城市的资源(包括土地、淡水、森林、能源等资源)对城市发展的供给能力。对于任何区域,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城市的资源利用和城市的环境污染都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限度将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作为现代城市,其规划应具有如下特点:(1)规划内容已不局限于城市本身的发展,而是将与之关联的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纳入规划过程,在保证上述因素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前提下,寻求城市适宜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式;特别在规划的开始,就把城市的环境分析和城市的资源分析和城市发展的需求分析一并考虑,由此得出平衡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初步方案。(2)规划的出发点不仅是以往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的关系,而特别强调了城市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这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要求。(3)资源环境体系的基本承载力是决策城市规划方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控制点,即规划方案中建议的城市规划不能突破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指标的引入,保证了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
上述规划思路充分考虑到客观条件对城市发展的约束及科技进步对城市发展的能动作用,以之作为规划工作的出发点,将有助于从规划环节保证实现城市的内涵型、集约式发展以及“科教兴市”战略的贯彻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