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的本质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6: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学的本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上述问题都涉及教师对于所教知识的基本认识:中学生物学应教给学生什么知识?什么样的知识对于学生更有价值?为提高教学有效性,有必要对于所教知识从性质及其价值上进行认识,并据此作出教学思考。
一、对中学生物学知识的基本认识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人们对于知识作出了不同的分类,而这些分类都有助于建立和丰富我们对于所教生物学知识的基本认识。
1.建立广义的生物学知识观,知识与技能并重
从知识获得的心理加工过程出发,知识被划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称语义知识、言语信息,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办事的程序,本质上是运用概念和规则解决问题的过程。陈述性知识能被直接陈述,而程序性知识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当学生习得了程序性知识,并具有运用这套程序办事的能力时,就认为学生具备了某种技能。知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知识概念仅指陈述性知识,而广义的知识概念包含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各种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见图1[1]。
在中学生物学知识中,以言语信息的形式所呈现的事实、概念、原理等都可归类为陈述性知识。在观察、发现和使用事实,理解、运用概念和原理办事时,则需要运用到程序性知识,如生物学实验技能和分析、推理等智慧技能,以及列表、画概念图等认知策略。需要指出的是,实验技能并非等同于动作技能(即实验操作),它还包含智慧技能(如设计和分析实验)和认知策略(如反省实验技能的习得过程),可以将生物学实验技能理解为通常所说的实验与探究能力。
由此可见,(狭义)知识与技能统一在广义的知识概念中。技能是以知识为基础,在知识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种广义的知识观有助于我们全面地认识所教知识的价值。《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在知识目标中要求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在能力目标中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实验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及“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并指出“课程具体目标中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三个维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中也可以看出建立广义的生物学知识观,在教学中知识与技能并重的重要性。
2.认识不同性质的生物学知识,区分事实与概念
按照知识的性质,可将学科基本知识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2],将中学生物学基础知识分成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和应用性知识[3]。两者的分类大致上是对应的。事实性知识是“点滴信息”的知识,如描述生物体的各种具体细节和现象,及有关的生物学术语;概念与基于概念之间关系的原理在一个层面,两者构成了概念性知识,是“较为复杂的和有组织的知识形式”的知识,包括生物学概念、原理、定律、法则、学说、理论、模型等;方法性知识是关于程序和方法的知识,如观察事实和现象的各种生物实验方法,及类比、演绎等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价值性知识和应用性知识都是从知识的功能和意义的角度提出的。在生物学中,应用性知识是指导具体实践活动的知识,如各种传统的或现代的生物技术及其背后的生物学原理。应用性知识的提出体现了生物学科的实践特点。
区分事实与概念对于教学很有价值,但是事实与概念有时并不容易区分。事实是客观的,是通过感官或仪器进行观察测量得到的。在获取事实的过程中,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因此事实不等同于现象,事实是理性直观。概念是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把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因此概念的形成要经过思维,是主观的东西。
例如,“工业污染区,深色的桦尺蛾越来越多,浅色的桦尺蛾越来越少”,所陈述的是一个通过调查观测到的现象,是一个客观事实;而“工业污染区,桦尺蛾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的陈述,是有人在解释上述事实时的一种观点,是主观的,因而是一个概念。又如,“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这种概括性的陈述是一个概念,而“某基因位于某染色体上”的具体陈述是一个事实。
3.理清不同分类知识之间的关系,澄清认识上的误区
在文献检索中发现,有人将生物学概念视为陈述性知识,而有的将之视为程序性知识。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不同的认识呢?上述两种知识分类之间是否存在内在的联系呢?
为了澄清认识上的误区,理清不同分类知识之间的关系,现根据上述两种知识分类的结果进行比较,见表1。
可以看出,事实、概念、原理和方法都可以以命题的形式进行表述,即所谓的言语信息。在学习中,如果学生只能机械地表述或记忆这些言语信息,表明只是发生了低层次的学习,学生习得了陈述性知识。当学生能够使用事实得出概念,并回过来运用概念解释事实、解决问题时,才能说学生理解了这些知识,表明发生了高层次的学习,学生习得了相关的程序性知识。因此,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之间没有截然的界限,而是层进的,学习要使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以生物学概念知识的学习为例,其学习价值不仅在于学生习得概念的表述(即陈述性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理解和运用概念的过程中掌握各种技能(即程序性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讲,生物学概念既是陈述性知识,也可被视为程序性知识。
还可以发现两种知识分类之间的联系。学生在学习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应用性知识或方法性知识时,都可达到“陈述性”或“程序性”等不同层次的水平。例如,事实性知识的学习并非就是简单的识记,从低到高的水平依次是“说出事实”、“辨别事实”、“使用事实”和“解释事实”。又如方法性知识的学习,低层次的学习是知道并能说出某种方法(即仅习得陈述性知识),而高层次的学习是能在具体情境中辨别方法,在实际中选择和运用方法,并对自己运用方法的情况作出评价(即掌握了程序性知识)。
二、基于知识分类知识的中学生物学教学思考
对于生物学知识,即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和应用性知识等不同性质的知识都可以有不同水平的学习要求,教授知识的同时要重视技能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运用所述基本认识去分析教材,设计教学,将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从知识性质的角度分析教学内容
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大体上可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含应用性知识)。教材主要呈现的是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应用性知识即生物学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可视为概念性知识由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即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掌握了应用性知识,表明更深层地理解了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蕴含在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和应用性知识中,有的会在教材中直接呈现,如显微观察法、介质转移法等学科特有的研究方法,而有的不一定会直接呈现,如思维方法。
在教材中,一个知识点往往同时包含了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并以其中某类知识为重点,可为确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提供依据。例如,在人教版“基因在染色体上”一课中,“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是一个概念,但该概念的得出是一个事实的发现过程,在此过程中科学家运用了类比推理、假说演绎等方法,而在将基因定位于染色体上之后,就可以从基因水平上去理解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因此,该课的学习目标可确立为:类比推理,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假说演绎,说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重、难点);运用“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概念,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重点)。为达到目标,单一的讲授显然是不够的,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开展思考、归纳、画图、解释、类比、推理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2.从知识价值的角度把握不同性质知识的教学要求
知识学习的价值不仅在于习得知识,更在于提升技能、提高能力。理解力是一切能力的基础,而不同性质的知识在促进学生的理解力方面具有层进关系,能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同程度地增进学生的理解力。例如,事实的背后是概念或原理,当现象或信息被注入概念或原理的时候就成了有说服力的事实,它可以增进理解力,也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否则,事实仅仅是信息;当概念或原理背后的方法被揭示的时候,概念或原理就被激活了,它可以进一步地增进人的理解力,也具有更进一步的解释力[2]。
篇2
关键词:生物化学检验 分析前 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a)-0099-02
生物化学检验质量控制贯穿分析前中后的各个程序中。要提高生物化学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必须严格控制各个程序,进而为临床有效诊治疾病提供客观的检验学依据。目前临床实践十分重视生物化学检验的分析中和分析后质量控制,室内和室间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可以很好地控制分析中质量,并使检验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得到很好的保证。为此,笔者在分析生物化学检验分析前质量影响因素的同时,提出有针对性地分析前标本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1 影响生物化学检验分析前质量因素
1.1 标本因素
当在病人输入葡萄糖溶液的同一侧肢体、同一方向血管采集检测标本时,所检测的生物化学检验结果为局部血管内血液受到稀释后的失真数据,由此致使送检标本中K+、Na+、Cl-出现异常降低而血糖明显增高的关键因素。维生素C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可以干扰氧化酶法测定血糖的过程,患者静脉滴注能量合剂中大量维生素C可导致血糖浓度异常降低。能量合剂中含有的大量KCl可异常提高患者血液标本中的K+和Cl-的检测含量;未及时送检血液标本可异常提高其中K+的检测含量;采集并检测静脉滴注5% NaHCO3患者输液末端回抽血的血液标本可异常提高CO2结合力的检测值。
标本本身因素。在标本采集前,患者的生理状态、病理变化及其程度和不同的用药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等均可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其中生理因素可使标本检验正常值出现异常波动,如餐后检测无机磷可出现异常增高,检测早晨空腹和夜间血液样本血清铁分别会出现增高和降低现象。标本检验结果与饮食因素和药物因素也有关系,如酗酒会提高7-谷氨酰转移酶、尿酸、乳酸的检测值,会降低血糖检测值。
输液。采集正在输液患者标本,检验结果往往不符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不能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案,因此,应在输液前或输液后1~2 h采集患者的血液标本。如采集输入脂肪乳过程中患者的血液标本,会异常提高患者的血脂检测值水平。
采集标本的时间。早晨空腹采集的血液标本,可以获得较为准确的化验结果,但空腹时间超过24 h后所采集的血液标本可使某些检测指标出现异常变化,不能反映真实情况。如空腹时间过久采集的血液标本可使血糖、血清胆红素和甘油三酯出现较显著的异常变化。因此,采集标本时应合理掌握空腹时间,保证获得准确客观的检测结果。
送检和处理标本。采集血液标本后的送检时间与其检验结果之间密切相关。两者间隔的时间越短,越可获得较为准确的检验结果。反之,间隔(放置)时间越长,有的检测项目越容易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异而出现检验误差,严重影响临床诊疗。如采血后标本放置时间较长,会提高血清钾离子降低血糖检测值,误导临床实践。因此,采集标本后室温保存时间应在2 h内及时送检。
1.2 标本采集前因素
患者生理状态。患者的性别、年龄、情绪、生理状况、生活习性等都有可能对生化检验结果造成影响。如新生儿的血氧浓度升高会破坏大量的红细胞,从而增加血中间接胆红素,而由于新生儿自身肝缺少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会增加总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造成新生儿出现黄疸。为此应在取样前充分了解患者的生理状态。
饮食。告知患者在取样前禁食,排除溶血与脂血等影响。这是由于食物成分可能对检验结果造成直接影响,如甘油三脂会使血清变得浑浊,对采取比浊法进行检验所得的结果造成干扰。
药物。药物的影响在于其化学反应。医务人员应在患者取样前嘱咐其正确合理用药。
运动。运动会影响某些检测结果。在取样的前晚,患者一定要禁止剧烈运动或长时运动,且在取样前要让患者保持10 min以上的休息时间。
1.3 标本采集过程中因素
采集信息。医务人员在采集取样的过程中应仔细核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姓名等基本信息,杜绝出错,以免影响医疗质量。
采集部位。按规定对患者进行采血取样。如在静脉采血时,应在正中静脉或肘前静脉进行,特殊情况可在踝部静脉或手臂静脉进行,但应避开皮肤病部位;小儿则可选择颈静脉采血取样。应注意的是,不宜在患者输血或输液侧采血,以免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
采集。患者的改变也可能造成检测结果不一。分析原因是,从卧位到立位的过程中,水分进入组织造成血浆量的减少,进而使生化指标不断升高,此乃生理变异,医务人员应在抽血取样的过程中给予重视,并将采集统一成坐位,避免改变造成的误差。
2 检验分析前标本质量控制措施
2.1 构建分析前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提高标本的检验结果准确率
根据医院实际和相关规范要求,建立和完善从病人准备、标本采集、标本送检、标本处理等分析前质量管理体系和监督监管机制,不断提高分析前质量控制水平。不断提高生物化学检验各相关部门采集标本合格率,为疾病临床诊治提供高质量服务。
2.2 患者准备
患者积极准确配合生化检验是保证检验准确的重要前提。患者进行生化检验前的饮食情况、用药情况、心理状态都会在不同程度影响检验结果。这要求医护人员在患者进行生化检验前,要做好与患者的沟通工作,要详细向患者嘱咐清楚注意事项,采集检验标本时尽量要在患者处于平静的休息状态下进行。采血最佳时间是空腹后12 h,空腹时间不足饮食会影响血液成分,但并不是空腹时间越久越好。为避免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干扰尽可能在检验前停止服用药物,如果不能停用,则在检验结果出来时需要考虑到药物的影响作用对结果造成的偏差。
2.3 标本的采集、保存和运送
标本的采集、保存和运送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检验结果。
首先标本采集是生化检验实际开始进行的第一步,标本采集原则上都应该在早晨空腹的情况下进行,对于一些特殊情况要进行特殊的处理,例如对于患有急性心脏病的患者,发病后的4~6 h是诊断价值最高的时间,这类患者在这一时间段采集标本对检验效果有利。不要在输血同时采集标本,应在输血完成一段时间以后再对患者进行采血。
标本保存和送检应遵循及时原则。在采集标本后,要正确保存标本并尽快送检。长时间将标本放置于室温条件下易使标本产生变异,影响检验结果。在标本保存和运送中要做好防污染防高温工作,对不符合标准的标本要重新采集。
2.4 与临床建立密切的联系,深入开展学术交流
加强检验科室与临床其他科室之间的交流联系,更多地与临床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以此来提供准确的及时的实验检测数据。通过规范化的操作示范、专家讲座、学习资料等方式大力开展培训或考核,使临床工作者认识到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性。这样不仅能加强科室之间的交流学习,使医护工作者达成共识,临床医学紧密地结合检验医学,提升检验医学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 曾洪伟,梁又佳,刘玲,等.临床生化检验的质量控制―标本的采集[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5):499-501.
篇3
一、如何制作数学纠错本
一直以来,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纠错本就将错题整理到一个本子上。可是,这种理解是片面的,是不能真正发挥纠错本的价值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制作数学纠错本呢?
1.明确纠错本中应该包含哪些项目。大部分学生认为只要将出错的练习题整理到一个本子上就可以,然后,将老师给出的完整答案进行整理。基本上纠错本上就包含两项内容:一是原题;二是答案。而这样的错题整理是不能真正展现纠错本的价值的。所以,为了保障纠错本的价值最大化实现,也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我们的纠错本中应该包括:错题来源、题目考查的知识点、原题与错解、正解、类似题目的整理等等,这样的内容分析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明确自己改进和发展的方向,而且还能在纠错的过程中巩固没有掌握的知识点,提高复习的质量。
2.错题本的版式设计。由于学生的性格特点不同,所以,设计本的版式设计也是不同的。但是,为了方便学生进行复习活动,也为了让学生将纠错的内容都能清楚地展现在纠错本上,原题和错解要有错误原因的批注、原题和正解要有每个环节考查点的批注,或者是用不同颜色的笔来进行明确区分。再次,选择需要进入纠错本的试题。纠错本不是要将所有自己出现的问题都进行整理,也不是自己做对的试题就不需要整理,纠错本的试题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要认真分析自己每次练习后的试卷或者是练习题,将需要的试题进行整理、归纳,这样才能让纠错本的存在更有价值。
3.纠错本要进行拓展延伸。意思就是说要依据所学内容适当拓展延伸,开阔知识视野。这一环节可以设计一题多变的题目,这样能够让学生在对比中、在了解异同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进而,在拓展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同时,也为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做好保障工作。
二、纠错本使用中的误区
纠错本的存在虽然作用很大,但是,大部分学生却没有将其的价值最大化,严重不利于学生健全地发展,更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其中有很多误区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纠错本价值的实现。那么,到底哪些问题直接影响着纠错本作用的发挥呢?
1.学生的自主性较差,致使一部分学生总是半途而废,一个错题本一个学期下来或者一张试卷讲解完毕学生根本记录不了几个题,难道是都印刻在脑子里了吗?不是的,主动性的欠缺导致学生自主纠错意识较差,严重影响了纠错本价值的实现。
2.不懂错题的分类。一部分学生总是在摘抄,甚至将自己所有的错题都进行摘抄,之后,既不对问题进行分析,又不对问题进行思考,仅是在追求形式,应付差事,导致纠错本就是一个摆设,没有实际价值。
3.纠错本起不到复习的作用。对于纠错本的存在主要是为了方便复习、有针对性地复习,但是,学生复习的过程还是仅忙着做新题,并不注重旧题的价值。
综上可以看出,纠错本的设计,以及纠错本应用中存在的问题都是影响其价值最大化实现的关键因素,也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重要方面。因此,要发挥纠错本的作用,进而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篇4
关键词: 本科院校 商务英语 职业技能 专业人才 人才培养
加入WTO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国际贸易活动也越来越频繁。为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服务公司和企业,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全国本科院校的英语专业已从以前开设的纯语言类或文学类专业转向于服务社会、有利于就业的英语专业方向,商务英语专业就是其中之一。目前,商务英语专业已经成为英语专业最重要的一个专业方向,由于其就业前景良好,深受广大学生和家长的青睐,报考此专业的学生逐年增多。按照国家教育部专业设置政策和规划的要求,全国普通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开设的商务英语(Business English)方向应当是为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为蓬勃发展的对外经济贸易活动,培养在外贸进出口公司、对外文化交流机构、外事部门、涉外企业、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管理业、旅游业等领域从事翻译、管理、研究工作的英语高级实用型专门人才。由此可见,高校培养的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应该是具有多种技能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一、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必要性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逐步转为外向型市场经济,由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全球一体化加速,社会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商务英语人才。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校,开设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是社会的需要,也是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全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开设的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崭新的挑战。高校培养的高素质商务英语人才应当既要拥有丰富的语言专业知识、良好的外语水平,也要熟练使用网络技术,且熟识贸易专业知识,精通世贸组织的规则。高校应不断修缮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立足于我国社会经济的现状,为社会培养适应这个特殊时代的高素质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更好地对外文化交流机构、外事部门、涉外企业、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管理业、旅游业等领域服务。
二、商务英语专业的特点
商务英语专业虽属于英语专业,但它与英语专业也有颇多不同之处,其培养的人才拥有的技能也应区别于英语专业人才拥有的技能。商务英语专业的特点如下:第一,商务英语专业仍属于英语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应当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译的各项活动,同时也应具有较宽厚的英语和人文知识基础。因而,在基础语言知识和技能训练中,应侧重培养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第二,商务英语专业也是跨学科的复合型专业,该专业培养的人才能熟练运用英语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掌握宽泛的商贸专业知识,精通世贸组织的各项规则,为将来从事的商贸活动打好基础。第三,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还应具有职业用途英语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的教学特点,其教学应倾向于言语功能和语言的实际运用,让语言服务于所要从事的商贸活动,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和积累。
三、如何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
1.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设置直接关系到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才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源于《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2000)。《大纲》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应该培养具有扎实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文化知识并能熟练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商务英语专业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在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应将语言知识与商务知识放在同等的位置,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将语言知识的学习与商务知识的学习融为一体,才能有效地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在商务英语课程的教授中,商务专业知识应为主线,而英语是学习这些知识的媒介,服务于这些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教学的目的是融商务知识学习与语言知识学习为一体。因此,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体现如下原则:将商务专业知识作为主线,注重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加强应用能力训练,鼓励个性发展,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多实践,在实践中积累商务英语职业技能。根据该原则,在四年制的本科学习当中,可要求学生在低年级时打好扎实的语言知识和商务知识基本功,学习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在高年级时给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并从中积累丰富的职业技能,以适应将来社会的需求。
2.建立长期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由于商务英语专业的特殊性,与企业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捷径,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校企合作机制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校企间的交流与合作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建立校企实训基地。学校应与相关的企业建立长期的实训基地,到企业参加实训的过程可使学生与企业的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的第一线实现“零距离”接触,使学生学得更多、学得更实、学得更好。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的实际运作,通过实践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并准确把握岗位技能、要求、社会环境、市场环境和企业运作管理模式等。二是成立企业专家教学指导委员会。为了专业的长远发展,为了使其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与社会和经济接轨,培养合格的人才,学校应聘请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成立企业专家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向这些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取经,学习相关的实践知识,因为只有企业才能正确地传达社会需要怎样的商务英语人才。同时,也要让每一位担任商务英语教学的教师参与到会议中来,及时调整自己的授课方式和教学计划,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形成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的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3.建立合格专业的师资队伍
优秀专业的师资队伍始终是实现人才培养的最强有力的保证。商务英语既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型很强的学科。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对教授课程的教师也提出了新要求:作为这样一个兼容性很强的跨学科专业的教师,其必须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和系统的商务知识,二者缺一不可,否则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商务英语人才。目前,各高校从事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的教师大多是专业英语课的教师,他们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掌握了英语语言的基本技能,然而,仅仅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是远远不够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知识的复合性和能力的应用性要求教师知识能力结构的复合性和实践性。但是大部分从事商务英语教学的教师欠缺商务背景,缺少在社会生产实践工作岗位应用外语的经验,即“双师”素质差,所以很难满足培养高素质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如果我们的教师是只懂英语知识而不知商贸知识的“单一型”教师,他们又怎么能培养出“复合型”的商务英语人才?因此,当务之急是教师必须率先“复合”起来,复合型的商务英语教师是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关键。
为高效解决这一问题,本科院校的外语学院(系)要积极鼓励本专业的老师自主进修商贸英语专业知识,所有的专业课程都由自己系部的老师担任,绝不从商学院外聘教师,努力开发自己的特色课程,让商务英语专业形成自己的特色,努力实现教师队伍由“单一型”向“复合型”的转化和提高,以满足专业教学和学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4.开展多种多样的职业资格证书培训
在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反映了劳动者具有某种职业所需要的特殊技能,职业资格证书可谓是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敲门砖。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必须是具有多种技能的复合型应用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在四年本科学习中掌握多种多样的技能,考取与本专业相关的资格证书,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全国翻译资格证书、上海市英语高级口译证书、国际商务专业人员职业资格证书、报关员证书、国际商务单证员资格证书等。与学历文凭不同,职业资格证书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了学生是否具有从事该职业的实践能力水平,更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开展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是商务英语专业长远发展的保证,相关院校应首先鼓励授课教师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吃透考试题型,参透应试技巧,在此基础上,组织老师开授面向学生的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班,让更多的学生可以考取就业所需的职业资格证书,争做合格的商务英语人才。
四、结语
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赋予了本科院校为国家培养高级商务英语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作为向社会输出高素质人才的港口,本科院校的外语学院(系)要具有大胆创新的精神,不断优化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勇于探索和开发新型的人才培养方案,努力办出自己的商务英语特色。此外,相关院系还应重视学生校外实践环节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充分利用本科院校所在大、中城市涉外商务活动频繁的优势,多为学生提供操练的平台,创造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机会,例如:组织学生志愿者参加政府的招商引资活动、企业公司的资料翻译活动或现场口译活动等,以特色教学和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国家培养合格的高素质商务英语人才。当然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还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蔡芸.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2).
[2]陈勇,肖云南.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理念及教学目标确立的问题[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
篇5
关键词: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课堂教学;生本教育
一、中职学校电子商务教学现状
电子商务作为在互联网蓬勃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新兴商业模式,改写了传统的商务活动。基于电子商务的发展前景,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来培养相关从业人员。但就其专业开展情况来看,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归结起来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培养方向不明确
很多中职学校对电子商务专业定位不明确,不少学校甚至都不清楚培养出的电子商务人才具体能够从事什么工作,讲授的知识很泛泛,没有侧重点,加上学生基础薄弱,不能吃透相关知识,专业设置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2、专业课程设置欠佳
随着现代商务活动的发展,对电子商务专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其侧重点也在不断的变化。因而电子商务专业设置的课程内容要及时跟上社会的需要。而教材内容本来就有滞后性,很多中职学校不及时的关注电子商务专业的新动态,以至于使用的很多教材内容很快被淘汰。此外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很大,只是简单的将有关技术和商务方面的课程叠加在一起,缺乏知识的连贯。
3、教学方法不得体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学方法陈旧,以灌输为主,启发性不强,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
4、缺少电子商务实操
电子商务本身的特点,决定学习此专业时需要大量的电子实操设备进行实践。很多学校对电子商务设备的投入却不是很重视,设备很陈旧,导致很多老师无法按预期的想法进行课程需要的电子商务实操。缺少实践操作,学生对于很多电子商务的术语只是停留在空理论上。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专业,有极强的复合性和实践性,而且社会需求永远走在专业设置前头,这对中职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要做大做强,必须要把专业培养做精,让学生有很强的专业技能在社会上生存。因此,中职学校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中职电子商务专业知识的特点
电子商务涉及的内容很广泛,要对中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进行改革,首先要了解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知识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再对症下药。结合相关电子商务书籍,中职电子商务知识的特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复合性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商务和技术有效结合的商务模式,它的实施需要相关从业人员懂得一定的技术知识,同时要懂得相关的商业运作模式,在商务活动中能够知道和运用多方面的商务知识,来解决碰到的各类问题。这就需要想从事电子商务行业的人员掌握大量的知识,接受多学科、多层次的专门教育。
2、创新性
电子商务作为一个学科专业,其理论准备还很不充分,专业人才相对匮乏,面临许多知识空白。这就需要从事电子商务的教学的教师能打破常规,不断关注电子商务专业的发展,及时作出教学上的调整,让学生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掌握一些新颖的知识,从而让学生有更强的竞争能力。
电子商务本身的特点决定了中职学校不能再按传统的的教学模式来授课,否则培养出来的学生会与现实商务活动脱节,对电子商务的发展也不利。因此,必须打破传统的单科教学,要结合各课程的特点,增强学科间的衔接,使学生思维全局化,知识体系更加合理,学生综合素质有质的的提高,从而适应现代商务活动的需要。
三、关于中职电子商务教学的几点思考
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又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育体系,即无论何种学生,总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主要依靠自身的学而实现教育教学的目的,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取得更高的教育教学质量。
电子商务专业内容宽泛,涉及的学科比较多,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很有帮助。因此针对电子商务专业知识的特点,要把电子商务专业做大、做强,就要遵照生本教育的理念,结合中职教育自身的特点,在教学方式、意识、学科实践性、课堂教学上认真探索和研究。
1、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
教师在电子商务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学习为本,摆脱“大满灌”的教学方式。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处理教与学关系。在增加课程的知识量的同时,尝试多种教学方式的交叉应用,如利用多媒体综合处理图像、动画、文字等技术,把抽象、复杂而又枯燥的概念变得生动形象有趣,改变依靠黑板、粉笔进行教学的方式。此外,我们在设计课程时,要特别注重内容的实用性,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更要在实践中学。
2、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联系,为他们担供宽松而舒适的学习环境。可通过组织教学座谈,倾听学生对教学条件、方法、内容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及时予以改正,亮点的地方要放大,继续保持,从而不断的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多贯穿职业道德的教学,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让学生毕业后为社会更好的服务。
3、注重实践性
电子商务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学生通过学习可以掌握电子商务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所学的电子商务操作技术,解决有关的具体问题。对大多数中职学生来说,无须了解高深的技术原理,会使用就行。因此,学校在设置专业课程时要选用适合中职生特点及本专业的书籍作为教材,避免使用与实践脱节的教学书籍。
同时电子商务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应用性强、技术涉及面较广,在教学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多组织学生进行商务模拟、课后作业等,了解电子商务的最新动向,拓展学生的商务思维,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此外,中职学校要保证电子商务实操实验室的基本条件。一方面要保障校园网络可为学生服务,这样学生才能获取更多的资源。另一方面,要购置电子商务实操设备,为学生提供模拟实训的平台。学生只有多实践,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吸收为自己的。
4、设计高效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设计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展示自我提供了舞台,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整个课堂教学设计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准备阶段、展示阶段和点评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
各班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课堂活动,每小组4~6人,由小组长全权负责。在确定小组成员时,除参考学生的意愿以外,还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学习主动性为依据。将缺乏学习主动性、极易产生畏缩情绪和依赖思想的学生分在一组,使他们失去“依靠”,消除此类学生的懒惰侥幸心理,从而激励其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而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对于学习认真但水平有限的学生,应将他们搭配到优秀的小组,由组员来带帮助他,实现学习上的共同进步。此过程中,小组长要协调好组内各组员的学习任务,记录好各组员的完成情况。
(2)展示阶段
小组作业完成后,小组长以书面报告的形式提交给老师,老师给出指导性建议。在此过程中,学生对前期作业进行展示,小组成员间各抒己见,其他小组进行讨论,提出问题,发表看法。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可以锻炼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探索新知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同时可以增进同学间的友谊。组织定期的进行小组间的交流,可以使各种水平的学生能了解彼此的学习情况,激发学生保持一种好的学习状态。此时老师承担的角色是发现学生作业的闪光点,存在的不足等,并及时的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肯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这个环节亦是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自信心的好机会。老师在此过程中要多与学生交流,课程方面注意引导学生。
(3)点评阶段
教师根据各小组学生作业的准备及展示情况,评出优秀的小组,并给予一定的加分鼓励。应该多采用赞许的方式来表达,要对学生取得成功的能力表示有信心,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进步。
此类课堂教学要先进行前期的训练和引导,帮学生养成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而且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倾听,提出有效问题。
当前中职电子商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电子商务专业教师要在教学中遵循“学生为主体,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原则,借鉴生本教育的理念,多思考、多摸索、多探讨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帮助学生扎实有效的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摸索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只有这样中职生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的生存,并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强.中职生社会适应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6
关键词:教学理念中职生物课堂教学
中职学校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体现与诸如课程设置、目标设计等静态课程建设相比相对滞后,在广大教师心目中,教材教法似乎成了他们重要且唯一研究的教学要素。事实上,中职学校课程资源体现着形式的多样性和内涵的深刻性,随着课程概念的丰富以及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师所关注的教学层面已经有了新的变化,尤其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不断显现于课堂教学过程。
一、生物教学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必要性分析
职业教育把面向全体学生,造就合格劳动者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因此,生物教学同样必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把对学生的培养置于课程教学的中心位置。职业学校生物教学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有着深刻的背景和现实的原因,一方面,学生初中阶段已有的生物基础知识和其它学习经验对当下课堂产生着实质性的影响。诸如,学生在参与生物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超乎教师课前预设的情形不乏少见。另一方面,基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和进步,教师必须通过生物课程教学净化学生心灵、放大学生亮点、挖掘学生潜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生物学习热情。每个学生都蕴藏着无限的潜能,这些潜能有待于教师通过缜密的思考、科学的操作去发现和激活。因此,生物教学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符合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迎合了学生的成长规律。
二、生物教学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体现策略
1.激发学习动力
相对于诸如电子专业、机械专业学习而言,学生生物学习往往处于疲软、被动状态,这些情形可见于教学的不同环节。例如,学生分组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少数学生动手、多数学生旁观的情形。一方面,由于学校经费的限制,生物实验器材和仪器一直处于缺少或者待添置状态,客观上无法提供全部学生动手实验的条件;另一方面,学生自身惰性十足,满足于看,不好动手是主因。学生生物学习能力普遍不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生物教学要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难度可想而知。尽管生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动力面临着诸多困难和考验。但是,教师必须为之付出努力,毕竟学生自主提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生物教学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呢?首先,教育学生自强不息的重要意义。现代社会竞争激励,学生面临毕业后自主择业的严峻形势,只有自强不息、锐意进取才能为将来步入社会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否则将寸步难行。其次,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中外著名生物学家,诸如,遗传学开山鼻祖摩尔根的事迹、水稻专家袁隆平的奋斗故事。让学生知晓这些科学家在各自领域所取得的成绩都来之不易,他们的伟大成就是在不断克服和战胜各种困难基础上获得的,以此培养学生敢于吃苦的意识,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养成良好习惯
各学科教学中,教师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既可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生物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及所渲染的教学氛围下,学生学习看似热闹。但是,学习不着要点的情形相当普遍,究其原因在于学生比较糟糕的学习习惯。因此,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把从仅仅关注教学方法的运用到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变学生课堂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确保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有效地学习,加快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速度。对于中职学校学生而言,培养他们的良好学习习惯意义深远,反思他们学习基础薄弱的根本原因与他们以往较差的听课、作业习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可以以这个反面事例警示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学生生物学习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包括认真听诸如新授课、实验课、复习课的习惯等,听课时要做到聚精会神、注意力集中,要积极思维,紧跟教师教学节奏。同时,还要认真笔记、标注学习重点。当然,良好学习习惯不仅表现在对课堂文本知识的学习方面,如果这样就会造成“一叶遮目不见泰山”的学习尴尬,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复习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等,把学生良好生物学习习惯从课内延伸到更为广袤的课外。当学生听课顺畅、作业顺手时,他们将会自然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树立学好生物课程的信心。
3.培养探究意识
探究式学习不仅有助于强化学生学习动机,养成学生亲近科学、学习科学、运用科学的意识,而且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生物学科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学科,它与社会生产、生活以及社会现象休戚相关,这为生物教学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提供了难得机会。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完成探究任务。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教师首先应该加强对教材的研究,提炼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中严格遵循传授知识时的应用性,这样既可以打牢学生探究基础,也可以消除学生探究时的危难情绪。在学生生物基础夯实之际、学习能力提升的前提下,教师明确探究活动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并结合教学实际呈现有价值的探究任务。为防止探究任务的空泛,教师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布置探究任务,在学生探究实质性阶段,教师重在做好指导工作,包括鼓励学生设计探究方案、制订实施计划等,例如,为了引领学生关注自己的生存环境,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实际,探索本地区珍惜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情况,由于此任务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关联,当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将自己课堂所学知识真正运用到关注生活实际问题时,知识与能力的转换必然处于同步过程,学以致用的思想也淋漓尽致地展现于探究活动中,无疑,这种方式实现了学生亲历实践弄清知识来龙去脉的目的。
三、结语
总之,中职学校课程教学只有体现以人文本的教学思想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解决教师课堂教学长期以来“目中无人”的做法。生物教学中,教师要自觉树立全新教学理念,把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不断激发学生本课程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楼仙娟,俞海后.建构主义理论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生物学教学,2003.
篇7
一、高校团组织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团的十六大召开期间,总书记接见部分代表时提出了“两个全体青年”:一是团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要做到重心下移,加强指导基层团支部开展工作,增强团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激发团支部的活力和创新能力;二是团的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要求高校团组织深入研究现阶段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认识到他们需要什么,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就要求高校团组织必须从大学生带有普遍性和共性的利益诉求入手,从思想上、行为上引领他们。当前,大学生最普遍和共性的需求就是成功就业或稳定创业,抓住了就业创业就抓住了吸引和凝聚大学生的关键,就找到了实现团的基本职能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与共青团的基本职能完全一致,是高校共青团工作一项长期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重要内容。
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陆昊强调,在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中,既要看到创业对就业有带动作用,又要看到一定就业经验和技能的积累对成功创业的支撑作用;要努力找到青年就业创业过程中的实质性需要与共青团有所作为之间的结合点,善于把共青团工作的组织运行模式与运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商业模式结合起来,保证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普遍性和持久性。这就要求高校团组织服务大学生的重点要从思想引领和成长服务着手。而成长服务就是帮助、指导青年学生解决成长中遇到的突出困难和问题,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这是共青团育人工作的重要前提。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是高校团组织努力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的具体表现,是共青团事业在新时期实现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增强共青团组织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的有效途径。
二、高校团组织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现状分析
1.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多样且分散,各项就业创业政策有待进一步发挥作用。近年来,党和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团中央也相继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联合出台了服务青年就业创业的政策和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但是,这些政策贯彻执行时分布在不同的行业部门,政策的多样性和分散性使得各项政策发挥出的作用不够有效。
2.高校团组织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正逐步围绕“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这个主题展开,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就业竞争力和为大学生就业奠定社会化基础方面的优势日益凸显,但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统揽,其基本内容是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方面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完善自身素质,全面成长成才。在实施过程中,许多地方和高校团组织都把就业创业见习、社会化技能培养融入社会实践中,有效促进了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各高校团组织深入开展的社团活动活跃了校园文化,满足了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需要,但就业创业的校园氛围还没有形成。
3.“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创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创业教育的不足,一方面帮助获奖学生向社会推荐优秀作品并申请专利,积极推动学生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为大学生创业创造机会和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发挥知识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但是,仍存在下列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高校创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二是创业文化氛围欠缺火候;三是缺乏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等社会服务体系,没有建立起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服务、支持和帮助的组织体系;四是大学生虽然有独立创业的愿望和热情,但由于接触社会较少,对创业认识的不足,缺乏对社会生活的真实了解、市场调查和必要的创业指导,因而形成了创业素质存在缺陷、个人创业能力不强的状况。
4.“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的建立培养了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但共青团建立的见习基地短期内难以纳入学校正常教学计划,大学生见习结束被见习单位录用的比例有待进一步提高。2009年3月以来,按照团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高校团组织积极参与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的创建工作。截至2009年8月,共有935所高校参与基地建设,建成见习基地6608个,提供见习岗位163545个,已上岗见习的学生82566人,占到基地提供见习岗位的50.5%,其中见习结束后被基地正式聘用8074人,仅占参加见习学生人数的9.8%。这表明,大学生就业理念不合理与见习基地人才需求不对接的矛盾同时存在。
5.团中央实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各地实施的志愿服务贫困县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不仅让部分毕业生收获了步入社会后工作的勇气、经验与智慧,也让他们明白了什么是脚踏实地,怎样适应与创造新生活。自2003年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来,已选派近10万名大学生志愿者到西部基层和中东部省份欠发达地区服务;各地还根据实际,实施了志愿服务贫困县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选派了一批高校毕业生到当地的贫困乡村开展服务工作。8年来,通过西部基层、贫困地区的志愿服务磨炼,一批又一批青年茁壮成长,在高校毕业生中形成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创业”的积极导向。但是,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宣传、组织不到位等问题,地方项目办对志愿者进行跟踪培养、技术支持的欠缺,志愿者升学、就业相关政策落实难的情况时有发生。
三、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高校团组织履行基本职能的举措
当前,把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作为高校团组织融入市场经济主战场的切入点,是履行服务青年职能的重要途径。
1.建立协调和信息反馈机制,做好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和法制环境的宣传工作。高校团组织应发挥自身组织体系广泛、宣传阵地多样、联系青年紧密的特点,加大对党和政府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的宣传。一是发挥团报团刊、广播、网络等宣传阵地,配合就业指导部门,对一些招聘信息、就业政策和就业过程中的新规定等给予广泛宣讲;二是通过开展系列讲坛、专题讲座和说明会等途径,为大学生提供最新的资讯,为大学生处理就业中遇到的常见问题提供经验交流的平台;三是拓宽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的大学生就业信息平台。
2.明确就业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重新认识自身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引导过程中的功能发挥,做到系统规划。高校团组织要根据团中央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具体路径,发挥自身优势,转变观念,对本校素质拓展、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工作重新梳理,结合学科专业设置和办学理念,找准工作切入点,对促进就业创业工作的目标和内容进行科学划分,构建系统的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工作路径。一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二是着眼于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开展工作,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对就业创业认识理解的特点,发挥校园文化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的导向作用;三是通过与学校有关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共同努力,力争形成有利于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良好环境。
3.统筹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帮助大学生增加职业经历,学习择业就业技巧,提高创业能力,做到与教学环节有效衔接。团中央把建立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作为当前服务青年就业创业的重要载体来推进,是针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和教书育人环节设置的,它既强调创业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又突出必要的就业经验和技能积累对创业的推动作用,为学生实现就业提供过渡期、适应期,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成功率。因此,高校团组织在统筹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时,一要坚持把建立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作为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内容;二要坚持基地选择的针对性和广泛性,针对不同专业的毕业生选择不同的见习基地;三要坚持基地建设的长期性,把建立就业见习基地作为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工作的重中之重,优化对接和管理工作,认真地坚持下去;四要保证已建成基地的实效性。
4.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观念和创业精神,营造大学生创业的校园环境,积极支持大学生参与创业的实践活动,逐步建立完善大学生创业机制,实现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分层实施。在实践中,一是在开设成体系的创业课程的同时加强大学生创业宣传和引导,在校园里营造创业的浓厚氛围,启发大学生的创业思维。二是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重点是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高校团组织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时,通过设计一些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及创业教育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他们做好投身创业实践的准备。三是高校团组织应联合有关单位和职能部门制定具体可行的政策措施,如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与高新技术开发区等机构联合构建创业孵化机制、提供科技项目或物质支持等。四是对不愿创业只想就业的学生,高校团组织应提供社会观察和社会实践的机会,使这些学生从大二开始就通过实习或参加公益活动接触社会,更多地了解社会,从而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正确定位、调整心态、把握机遇、瞄准长远发展而有目标地就业择业。
篇8
摘要:五年制师范类大专生的教学技能培养很重要,但是,怎样有效获得这些教学技能才是最重要的。本文作者就怎样获得这些技能进行了探讨。
关键字:技能;获得;训练
近几年,我院对五年制师范类学生都加强了教学技能的训练,尤其在毕业前夕,每一届毕业生都进行了微格教学活动。从考上特岗的、通过招教的、在各私立小学见习的我院毕业生的情况来看,我们加强教学技能训练的路子是对的。我们的毕业生到了工作岗位,很快就能进入角色,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下面就结合我院五年制师范类大专生的教学技能训练的情况,总结一下我们在对我院学生进行教学技能训练时我们坚持的训练原则。
第一、分项训练和集中训练相结合。基本教学技能被分成了导入技能、提问技能、语言技能、讲解技能、板书技能、演示技能等多个子技能。这些技能又各有不同的特点,只能用针对性的方法去习得。比如板书技能和解说技能的练习方法就不同。在粉笔板书练习中,主要靠手拿粉笔在黑板上练习,板书设计的理论讲解只起到点睛的作用;而解说技能就可以在练习本上反复写作讲解的思路、方法、内容,到讲台上讲解只起到点睛作用。所以,我们要求学生练习各项教学技能时,要用有针对性的方法去练习。练习板书技能时,我们就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用粉笔在教室里的黑板上认真练习。有些学生学习不认真的习惯表现在板书上就是设计草率,字体潦草。这些毛病老师平常是见不到的,只有集中训练检查时,老师才能看到。这时老师就要针对黑板上的字体和板书设计进行讲评,对优点进行表扬、对不足给出建议、对毛病进行批评,做到有褒有贬,奖罚有据。针对学生书写毛病的批评,学生没有理由去狡辩。黑板上的字体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容不得推诿。
第二、平时一般性训练和毕业前集中强化训练相结合。平时的一般性训练只是一个能力的逐步积累过程,要想进一步提升还要有一个能力的提炼升华过程,这个提炼升华过程,就是在学生毕业前我们学院开展的微格教学活动。它是学生教学技能提高的点睛之笔,它可以使学生在实习教学中更好地练习使用导入技能、提问技能、解说技能、板书技能等这些实际教学活动中必须用到的基本技能。有责任的师范院校基本都开展了这项活动,它对教法课中的教学技能培训任务进行了有效地强化。这样做就能松紧结合,学考结合,效果很好。因为能力的取得通常需要日积月累,一个练书法的人不能一日练成书法家。但是平时慢慢地训练,对于学时有限的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是学生就有毕业的时候,毕业后就要找工作,现在的学校招老师或教育局招老师都要求试讲或面试,试讲或面试都涉及到教学能力的考核。毕业生的教学能力好坏,对他们找工作影响极大。教学能力是有基础知识和教学技能两部分组成的。平时的一般性训练积累不足以满足毕业生找工作的需求,必须对将毕业的大学生进行教学技能的集中强化。有了平时训练的积累,又在毕业前开展了微格教学活动,这些准毕业生的教学技能就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能够满足试讲或面试的需要。
第三、单个辅导和集体训练相结合。学生是个群体,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这些差异的客观存在为教师进行有差异的单个辅导提供了客观依据。人的环境适应能力是很强的,人能从优质环境中学习很多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环境的产物。创设良好环境,进行集体训练,使学生在良好环境中更好地学习提高,这也成了老师该做的事情。例如对提问技能的训练,老师可以在课下根据不同学生的学识、能力、性格状况,设置不同的问题,研究出不同的提问方式。 是采用一问一答的问答法,还是开展游戏时的集体提问法。性格开朗的学生讲课时用一种提问方法;性格比较含蓄的学生上台讲课时又要用另外不同方法。同样一种提问方法,不同的人使用会有不同的效果。恰当的问题,用恰当的方法,选择恰当的人来回答是对提问者的基本要求。当你要检查新课预习情况、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时,你又不能用这种有针对性的提问方法。这时你就要选择随意抽查的方式进行提问,目的在于要求学生们注意老师的要求,督促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提问一个,警示一片。这种提问方式又是有技巧的,需要老师进行单独辅导
第四、个人的努力和老师的要求相结合。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说明了要想学会一门技术,只靠师傅的单方面努力,或者学生自己单方面的努力都是不可取的。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取得最佳效果。但是,如何做才能把两者有效结合起来呢?教师的正确引导加上学生的刻苦努力。教师的工作是传道、授业、解惑。就当今的教育状况来说,引导学生也应该成为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在学生的学习上、技能的掌握上、心灵的发育上做好引导工作,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在教学技能的掌握上,教师要对学生的努力方向和方法进行引导,对学生要达到的目标进行明确要求。对于老师的要求,学生要通过刻苦的努力,争取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当然老师也不能变成卖老族,什么事都要提要求,什么样的作业都布置。抓住关键,恰到好处,是老师引导学生时应该坚持的原则。学生个人努力也要知道努力的方向和方法,每个学生的天资都不同,接受的能力和方式也有差异。就拿语言技能来说吧!老师要求学生经常使用普通话,或者标准英语,一字一板地清晰说话。学着把自己明白了的东西按照一定的逻辑,给别人解释清楚。不能说半截话或者说话吞吐,逻辑混乱,让听者听不清、听不懂。
篇9
在队伍建设方面提升组织感召力
这里所说的组织,其内在含义可理解为行政组织。广义上的意义是指各种为达到共同目的而负有执行性管理职能的组织系统。它既包括各类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政党的负有管理职能的组织系统,也包括国家机关中的立法,司法系统中负有执行职能的各类单位和国家的整个组织系统。
具体来说,劳教单位的组织,对劳教所而言,省局代表一级组织,对基层大队而言,所部代表一级组织,对中队而言,大队代表一级组织,即使对于劳教人员而言,民警的管理、教育行为,其实也代表了政府%26shy;%26shy;(最大的行政组织)所赋予的法定职责。
那么,感召力又是什么呢?感召力即是一种由衷感染人的魅力,主要体现在领导班子及成员的人格魅力上。组织的感召力表现为对民警队伍的强大凝聚力,能有效地提高队伍的战斗力,是一个优秀单位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观理念,提升组织的感召力,其本质就是贯彻以基层单位和民警为本的理念,就是要充分发挥领导机构在队伍建设上的核心、积极、能动作用,通过组织行为,提高民警队伍的战斗力。下面,本人就如何在队伍建设方面提升组织感召力方面谈一些粗浅的理解和看法:
一、加强组织的自身建设,使之更坚强有力,使组织对民警而言更具“安全感”,通过提高组织的向心力以提高组织的感召力。
1、谋求单位的长足发展,使组织本身更强大。一个单位是否有活力。与该单位向心力的大小有直接的关系,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前进的方向或要到达的目标是:下属单位和民警对内时生活幸福指数高,事业上成就感强,对外时,对单位有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真正做到。
2、既要从严治警,也要从优待警。要一以贯之地协调抓好从严治警和从优待警工作,不因工作的阶段性目标或重心转变而改变,也不因主要领导或班子调整而调整。从严治警是保证队伍战斗力的必备条件,从优待警是提高民警向心力的有效办法。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3、提高班子的组织、指挥、协调能力。主要方法是:班子团结,协调一致;方向明确,指挥得当。目的是要使组织成为基层民警的主心骨,使民警在工作中思想有方向,行动有动力,目标明确,措施得力。
4、给予基层民警必要的政策、心理、道义支持,当民警的坚强后盾。在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给基层民警以完成相应管教、生产任务所必要的政策、心理、道义支持,能辩证地对待和妥善处理民警工作中的缺点,不足和错误。
二、建立公平公正的激励机制,使各项行政措施更具原则性,管理、号令使人更愿自觉服从,通过提高组织的信服力以提高组织的感召力。
1、建立、健全民警工作绩效考核及奖罚机制。目前一些基层劳教所虽有这方面的文件,但存在考核没有常态化,条款设置不科学,操作性不强等诸多缺点。更多的是依靠政出多门,各部门各行其是的考核、检查、评比,主观性,片面性不说,且容易造成基层单位和民警的疲于应付,而一旦用这些零散的检查评比结果要评价一个单位或一名民警则明显缺乏全面性,权威性不高。健全和完善公平、公正、公开的绩效考核和用人制度,提拔、使用德才兼备的民警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是对人才肯定,更是对敬业奉献者的肯定,其示范作用巨大。相反,由于不公平,不公正,不公开或任人唯亲而提拔使用干部,对单位民警的积极性将会产生严重挫伤,组织的信服力将大为下降。
2、促进民警在一定范围内正常,合理交流。具体而言,这种交流可以是单位内部岗位性的,也可以是单位之间职务性的,如内勤与带班民警交流,机关民警与基层民警之间交流,基层大队与后勤单位如教育中心、警戒护卫大队民警之间交流,大队长和科长、中队长与指导员之间的交流,促进这些交流的经常化,不但可以促进民警知识、技能的增长,对组织(劳教所)而言,更有利于消除各单位、各工种之间民警苦乐不均,矛盾加剧的不利因素,亦有利于民警队伍素质的提高。真正实现了交流的制度化,体现的是一种以事业为重的责任心,是平等待人的公正心,是雷厉风行的自信心,实现了交流的制度化,组织在民警中的威信也将得到极大提高。
3、畅道上下交流,互通,对话的互动途径。尤其是领导班子及政工、纪检部门等与队伍建设联系紧密的相关部门,一是要乐于并善于听取群众意见,除了解民警在工作,学习中的具体情况外,也听取他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难于做到却又必须极力做好的是,要敢于听取不同意见乃至批评意见并合理处置。在具备了这些条件之后,可以达到良好效果的是,组织上的一些决定、要求、倡议甚至可以通过这种互动途径,以更柔性的、感性的且又非正式的、更具人性化的方式得到更好的落实。
三、领导干部要加强自身修养,体现班子及成员人格魅力,通过提高领导干部的亲和力、感染力以提高组织的感召力。
领导干部具备良好的亲和力和较强的感染力,对于班子而言,将产生极大的感召力,这也要求领导干部在一些素养上高人一等,即:
1、平等待人。领导干部要平等待人,其一是以平等的姿态与下属和同事相处,尊重他人的独立的意志和人格的尊严。特别是处理问题化解矛盾时,领导干部能换位思考,放下架子,以一颗热情的心对待同志;其次是能平等地对待不同的对象。对不同的同志,无论其职位高低,关系亲疏、能力大小,在纪律要求、业绩评价、评先评优、入党提拔等方面都能一视同仁,不偏不倚;再次是能客观地对待民警工作中的成败和优缺点。理解基层民警的难处,设身处地为民警着想,及时给予安慰和鼓励,给民警战胜困难和不幸的精神力量。民警有了过失,要了解他的本意和实事求是地分析产生过失的主、客观原因,提出切实有益的建议,要教育、鼓励其振作精神,努力工作。
2、大公无私。古人云:“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生明,廉生威。”作为领导干部,应该是民警队伍中严格遵守党员干部廉洁自律规定的典范,“对名之心平和,对利之心知足”,真正做到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排非份之念,能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抗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经得起考验。状态良好的领导干部品行端正,襟怀坦白,大公无私,任何时候都表里如一,其对民警的感染力不言自明。
3、胸怀宽广。这主要体现在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上:一是能够以宁静之心观察社会,以平常之心看待名利,以奉献之心对待事业,正确处理好名利得失,以豁达的心态对待个人名利以及职务升迁,正确面对自己的进退留转;二是有宽容的胸怀,容人的雅量,善于领导 不同意见的人或与之合作共事,团结协作;三是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不断在挫折中磨炼意志,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增强克服困难、应付挫折的能力;四是要有广阔的胸襟。想问题、办事情从大局出发,从事业成败考虑。心怀坦荡,不顾忌个人的尊严、得失,包容他人的缺点和不足,接纳别人的批评或建议,做到心胸宽广,海纳百川。
4、果敢有力。果断决策绝不是盲目决策。在决断前要谨慎周密地加以论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集中民警队伍的智慧,为果断决策提供正确依据和可靠基础。如果不征求或根本听不进民警意见,缺乏评估和论证,这样的决断就可能变成武断。同样,如果关键时刻不当机立断,犹犹豫豫,延误了时机,那样就变成了优柔寡断。 “当断不断,必受其乱”,在突发事件来临时,在紧要的关头,作为领导干部要敢于决断,敢于拍板;对重大问题、棘手事件,不回避矛盾,不推诿、不拖拉,敢于触及热点、难点问题,敢于负责。做事雷厉风行、决策果断快捷,对上级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能迅速贯彻和执行,对工作别是群众生产生活中发生的问题,能迅速调查和解决,做到说干就干,令行禁止,毫不含糊。
5、敢于负责。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有敢于负责的勇气。必须坚决破除求稳怕乱、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思想,做克服“碰到问题就躲,见到困难就推,遇到矛盾就绕”的不良倾向的领头人,大事面前勇担当,面对矛盾不回避。特别是在一些条件艰苦的地方或矛盾较多、工作难度较大的时期,作为领导干部,必须要善于负责、敢于负责,必须要敢于触及矛盾、敢于攻坚克难。遇到困难不回避,遇到矛盾敢碰硬。
除了这些之外,领导干部其实还应具备的素养还很多,如善于学习、实事求是、坚韧不拔等品质也非常重要。当然,任何领导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不能要求领导干部是“神”,毫无缺点,时时、处处都是光芒四射。要完全符合这些很难,但是作为一名优秀的领导,至少应基本达到这些要求,并朝更高标准不断努力。
四、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组织网络和层级结构,提高各级组织管理、组织、指挥能力,通过提高执行力以提高组织的感召力。
1、完善责权利相结合的层级结构。作为劳教单位的三级重要组织——局、所、队,在人财物和责权利上各有一定的管理权限空间。就个别单位而言,比如,对中队的管理权限,按理就由基层大队决定的内部民警调配、劳教一长三员的使用、生产项目的确定,当前都由所部直接行使;两级管理三级核算流于形式、职能部门的多头指挥,各行其是,均暴露出这种层级结构的欠缺性。其最突出的矛盾在于:大队、中队的职能作用不明显,缺乏作为一级管理层次所必须的综合功能;分队,也就是每名民警包管包教部分劳教人员的责任分解措施,还未真正落到实处。层次结构的混乱或不到位,使管理方面在从上而下的贯彻效率上容易打折扣。
2、善于调动各级管理层次的主观能动性,整个管理系统的强大战斗力,必须使单位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各层次机构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注重各级组织间既不越位,也不错位,但又到位的管理和服务职能。作为重要的基层组织,对基层劳教所来说,赋予大队更多的管理权限,将发挥大队一级的主观能动性,可以使管理更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实际上更好地体现所部的执行力。
3、界定机关和基层单位权限范围。防止工作重心转移。主要要防止的是机关部门将工作重心从为基层提供指导服务转向为将任务指标简单分解,转至基层,或忙于内部事务性工作,甚至是利用各种权力优势将本身的内部事务如定期报表、文件起草、档案整理、对外宣传都交基层单位和民警承担;作为基层单位,则要求具备更强的务实精神,抓班子,带队伍,抓管教,促生产,均必须脚踏实地,稳打稳扎,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稳定和发展的目标。要杜绝粉饰太平或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作风。
职能倒挂的弊病根源在于:机关部门只考虑如何谋求自身的部门工作“业绩”,甚至是“懒政”的需要,基层单位则是推卸责任,或图眼前利益,一味迎合。这种弊端产生的不良后果是:机关不勤于指导而忙于指挥,基层不愿务实而乐于务虚。管理方式上强力型的机关,松散型的基层,对提高组织的执行力有百害无一利。
五、构建和谐、团结、发展、创业的所区文化,激励斗志,团结人心,通过提高组织的凝聚力以提高组织的感召力。
一个好的单位,好的集体,必然会有一种好的氛围,有一条坚强的纽带,这种氛围、纽带会产生强大的凝聚力。这是一种文化,也可以说是一种风气。好的风气可以振奋人、激励人、引导人、团结人,不良风气则会产生相反作用,使个人消极,颓废,使单位涣散、落后。提高单位、组织的凝聚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制订明确可行的阶段性目标和实施步骤。阶段性的目标分远期、中期和短期。明确的目标就是前进的方向,可以产生凝聚力,使人团结在组织的旗帜下。制订目标时要注意难易相当,切实可行。要改变和杜绝个别民警“做天和尚撞天钟”的“混日子”思想。
2、加强队伍教育,重建所区文化,净化工作环境。要加大对民警队伍的教育力度,树立正确的事业观、荣辱观,激发民警的好胜心,上进心,将广大民警的注意力尽可能地引导至谋稳定,求发展上来。要总结、提炼推出一些必要的宣传词以最大程度地彰显本所特色并产生凝聚力,如:今日我以所为家,明日所以我为荣;上班满负荷,下班零负荷等。净化工作环境要特别防止、杜绝既要干事,又要防止不良风气的产生和滋长。
篇10
一、重大方向、思路和内容框架保持稳定
2011年版课标在课程宗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框架及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保持稳定,不作颠覆性的改变。即坚持以“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为课程基本理念;以“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并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为课程目标;以“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构建包括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及健康地生活等10个一级主题的课程内容基本框架。2011年版课标保持了实验稿课标的理念鲜明、目标明确、框架新颖、内容简明、结构合理等特色。
二、修订要点及说明
1.补充和完善“课程性质”,彰显科学课程本质
实验稿课标是以“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生物科学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等阐述“课程性质”的。它仅说明了什么是生物学以及课程的宗旨,未阐明生物学课程的本质、价值、属性和教学特征。
2011年版课标在说明“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农林、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生物科学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的基础上,明确指出:“生物科学有着与其他自然科学相同的性质。它不仅是一个结论丰富的知识体系,也包括了人类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的一些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探究过程。生物科学的发展需要许多人的共同努力和不断探索。这些是生物学课程性质的重要决定因素。”这不仅说明了生物学的自然科学属性,还强调“科学工作过程”与“科学工作结果”是生物学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鲜明地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科课程,其精要是展示生物科学的基本内容,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它既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让学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生物学课程期待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发现规律等过程中习得生物学知识,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等生物学课程的科学课程属性,以及在知识、能力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上的课程任务,强调了在生物学教学中开展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及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最后,2011年版课标概括地指出生物学课程宗旨是:“学习生物学课程是每个未来公民不可或缺的教育经历,其学习成果是公民素养的基本组成。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学科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
2.凸显重要概念的传递,体现科学课程要求
实验稿课标以“行为动词+术语”的方式表述了教学内容和范围要求,但无法体现不同年级的教学深度。因此,2011版课标在保留实验稿课标“行为动词+术语”表述方式的同时,根据实验稿课标“内容标准”的教学要求,在“课程内容”的10个主题中筛选并呈现50个生物学重要概念,并以概念内涵或命题的形式表述。例如:
在“科学探究”这一主题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
*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解决科学问题常常需要作出假设。
*科学探究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设置对照实验,控制单一变量,增加重复次数等是提高实验结果可靠性的重要途径。
*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对证据、数据等进行分析和判断。
*科学探究需要利用多种方式呈现证据、数据,如采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表述结果,需要与他人交流和合作。
2011版课标将“隐藏”于实验稿课标相应主题的教学要求中的重要概念以陈述句的形式直接地、清晰地呈现,使之与课程知识框架高度吻合。在课程文件中出现“重要概念”,是2011版课标的重要变化,是生物学课程进步的显著标志之一,体现了国际科学教育倡导的“少而精”(lessismore)的教学原则。
2011版课标在“教学建议”中进一步强调了“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指出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定义、作用及教学中应采取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总之,在课程标准中呈现重要概念,对教学的指导和要求就更加明确了,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重点、教学深度和广度;并帮助学生形成、理解和应用概念;便于进行学生学业成绩的测评,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实现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
3.增加有关动物类群,契合生物多样性主题
实验稿课标在“内容标准”的第八主题“生物的多样性”中,无脊椎动物部分仅提及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脊椎动物部分仅提及鱼类、鸟类和哺乳类,缺少许多在自然界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或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常见动物类群,如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软体动物、两栖类和爬行类。为了让学生对生物界的全貌有较全面的认识,避免对动物类群重要性认识不足,增进对动物与人类关系的认识,为学习生物进化内容打基础,2011年版课标在“课程内容”该主题中增加了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软体动物等无脊椎动物类群以及两栖类和爬行类等脊椎动物类群。删去“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主题中“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一类生物”的表述,在“具体内容”中将“绿色植物为所有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改为“绿色植物为许多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在“课程设计思路”中,删除了“植物和人是生物圈中两类作用最大的生物”,代之以“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日益凸显”。
此外,2011年版课标在“课程内容”的“具体内容”中将“说明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调整为“说出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调整为“举例说出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改为“认同生物进化的观点”。增加了“为班级或家庭中的植物浇水、施肥”、“调查当地有关食品安全的实例”、“收集有关肾透析、肾移植方面的资料”等活动建议;删去了“组织学生参观养鸡场”活动建议;将“探究某种动物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活动建议改为“观察人或动物的某些反射活动,说明其意义”,将每一主题中的案例统一置于文末的“附录1教学与评价实例”中,删去“案例:制作小肠壁结构的模型”。在“附录2学习目标的说明”的知识性目标动词中,补充“写出、估计”;删去“撰写”等行为动词,技能性目标动词中补充“进行、制作”等行为动词。适当调整或降低学习要求,适合7~9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得教学具有可操作性。
2011年版课标还进行了一些细节性的修改,如删去实验稿课标题目中的“全日制”,将“生物”改为“生物学”等,使得2011年版课标更具“学术性”。将“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具体内容标准”改为“具体内容”等,以及个别字、词、句的删、补等调整,使得文字表达更规范、科学,易于理解或更具可操作性。
4.完善“评价建议”,重视检测知识目标的达成
2011年版课标“评价建议”在保留实验稿课标的“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评价”、“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等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在重视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评价的同时,要利用好纸笔测验等方式检测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在编制纸笔测验试题时,应体现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要求。”同时倡导评价方式多样化,提出:在具体操作时,除了采用笔试外,还要重视采用实验操作、制作设计等任务表现性方式进行评价。
三、强化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学习,贯彻2011年版课标精神
概念是人类对一个复杂的过程或事物的理解;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人类在认识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概念有助于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事物的本质或规律。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点。
2011年版课标首度在课程文件中出现“重要概念”一词,何谓重要概念?它明确指出: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位置,包括了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是否可以这样理解:重要概念的外延较一般的概念更广,它不仅是概念,还可以是原理、规律和理论等。重要概念一般抽象程度较高,属于上位概念,是生物学科的主干知识,它能够有效地组织起大量的生物学事实和其他生物学概念。若用雨伞来比喻的话,伞把代表的是事实,伞柄是主题,而张开的伞面则代表重要概念,它涵盖了所有信息的。故重要概念又称核心概念(keyconcept)、基本概念(fundamentalconcept),主要概念(majorconcept)等。
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根据2011版课标中所列的某一主题的重要概念,结合该主题“具体内容”的要求及活动建议,认真进行教学设计,并将生物学重要概念(生物学概念)确定为每一节课教学的重点与教学目标之一。课堂教学时,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情况,通过阅读文本资料、图片、图表;观察演示实验、观看视频资料;开展小组讨论、探究活动、生物学实验;设置问题情境启发思考等等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生物学事实的基础上,“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伪存真”,建立正确的生物学概念;理顺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概念有深层理解;进而能够在新情境下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例如,“生物多样性”主题的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记住生物形态、结构特征等生物学事实性知识;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生物学术语、生物学概念定义,这样的教学会扼杀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导致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丧失。同时,纸笔测验时,应注意考查学生对生物学重要概念(生物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而不是考查枝节的、零散的知识,或单纯的生物学事实。
总之,生物学概念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做科学”——“学科学”——“理解科学”,即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动手设计实验方案、绘制图表、制作模型、做实验等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通过讨论、解释、表达、评价;积极开动脑筋,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等形式建构科学理论或知识;学习并应用有关科学方法;理解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因时间推移造成遗忘的是大量的生物学事实,而生物学重要概念会保留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并内化成为生物科学素养,指导其在生产、生活中做出科学的决策。
本文是笔者对2011年版课标的学习体会,借此与同行交流,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3.刘恩山,汪忠:《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4.汪忠、刘恩山:《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5.刘恩山:《在教学中实现主动探究学习与凸显重要概念传递的对接——修订思路和要点》,《生物学通报》2012年第3期,第33-36页。
6.张颖之、刘恩山:《核心概念在理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记忆事实向理解概念的转变》,《教育学报》,2010年第1期,第57-61页。
7.刘恩山、张颖之:《课堂教学中的生物学概念及其表述方式》,《生物学通报》2010年第7期,第40-42页。
8.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概念的表述与传递》,《中学生物学》,2011年第1期,第3-5页。
9.刘恩山、刘健:《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与探究性学习》,《生物学通报》,2004年第1期,第27-29页。
- 上一篇: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法
- 下一篇:道德与法治对学生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