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命的理解和看法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6: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生命的理解和看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生命的理解和看法

篇1

[关键词]师范生;生命意识;生命教育意识;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2 — 0138 — 02

[收稿日期]2014 — 01 — 05

[基金项目]济南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师范生生命教育观的实践与研究”阶段研究成果,课题立项编号:125GH273.

[作者简介]潘建飞(1982—),女,山东威海人。助理讲师,研究方向:师范教育。

一、课题提出背景

近年来,从幼儿园到大学校园伤害生命的事件频频发 生,屡见报端和媒体。从马加爵案、扬州大学秋水仙碱投毒事件到浙江温岭幼儿园教师虐童事件,再到复旦大学投毒事件等等。这类事件的频繁发生暴露了一个严重的教育问题:对人生命的漠视。不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没能健康、科学、理智地对待生命、尊重生命。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对在工具理性主义驱动下的现行教育进行反思:缺失生命关照的教育无法使教者和受教者体验到生命的价值。因此,开展生命教育,引导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珍视生命的价值,理解生命的意义,树立积极健康的理念和人生态度,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由于“师范生”兼具双重角色,即当下的受教育者和将来的教育者,其生命教育观不仅会影响自身的生命质量,更会直接影响其日后的教育活动。为此,我们在2011年成立了“师范生生命教育观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组,该课题组通过问卷和访谈等调查方法,从师范生生命意识现状、生命教育意识现状以及原因分析等角度进行了实证研究。

二、调研基本情况

调查的范围: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济宁学院和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涉及文学、历史、教育学、物理、数学、艺体等多个师范类专业。调查对象涉及不同年级的学生,样本选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比性。调查遵循随机抽样原则,共发放了800份调查问卷,回收723份。其中,有效问卷702份,有效回收率为87.7%。有效问卷中男生有135人,占总数的19.2%,女生有567人,占总数的80.8%。调研对象的学历层次涵盖五年制专科生、大专生、本科生,其中文科生占45.3%,理科生占30.7%,艺体生占24%。

此外,还针对问卷中的问题进行了个别访谈。调查结果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师范生生命教育观的现状。

三、调查内容分析

(一)师范生的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主要是指生命个体对自己生命以及他人生命的自觉认识。衡量生命意识的标准主要看其能否尊重生命,能否既善待自己,又关爱他人的生命。

1.对生命的认识和态度

问卷中,在被问及“您是否觉得生命神秘而且难以预料”时,586名学生都选择了是,占总人数的83.5%。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师范生对生命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不能正确地认识生命,认为生命是神秘的、难以琢磨的。调查中有85.2%的学生表示已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可见,多数师范生对人生有积极的态度,很想充分把握人生和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但在对自己生命价值的认识上存在着分歧:13.9%的学生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于“自我实现”,20.3%的学生认为是“受到社会的认可和他人的尊重”,15.6%的学生认为是“有较高地位和一定经济实力”,30.5%的学生认为是“平淡从容地生活”,13.8%的学生认为是“对社会做出贡献”,还有5.9%的学生认为是“吃喝玩乐,享受人生”。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部分师范生对生命的认识不够正确、深入,虽然对自己的人生追求有一定程度的意识,但缺乏对生命真谛的深入思考,这一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生命价值实现的前提在于生命的存在,一旦生命不存在,其他的任何东西都没有意义。问卷调查中,93.8%的学生表示很珍惜自己的生命,只有4.3%的学生认为“无所谓”,仅有1.9%的学生选择了否定。当涉及他人生命时,76.8%的学生表示也会珍惜他人的生命,18.9%的学生表示“跟我没关系”,仅4.3%的学生选择了否定。对于马家爵人格受到侮辱后连杀四名同窗的行为,72.1%的学生认为“同情他的遭遇但不能容忍他的行为,不能因为人际关系问题伤害他人生命”,21.2%的学生认为“不能理解他的行为,这不仅是违法,还是灭绝人性”,6.7%的学生认为“理解他的行为,因为他在维护自己的尊严”。可以看出,大多数师范生都能够珍惜、爱护自己和他人生命,这代表了当下师范生对待生命的主流意识。但不可忽略的是,仍有少数师范生并未对生命存有足够的敬畏心理,甚至不能做到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2.对死亡和自杀的看法

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存在方式,是一切生命的最终结局,也是任何人生思考不可回避的问题。只有正确认识死亡,才能对自己的生命有更深刻的理解与正确的态度。调查中,73.3%的学生认为“死是生命的归宿,顺其自然”,10.2%的学生“忌讳谈死”,5.1%的学生“对死亡充满恐惧”,5.6%的学生则“经常想到死,不觉得可怕”,还有5.8%的学生认为“死是一种解脱”。虽然大多数师范生具备正确的死亡观,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师范生对死亡缺乏必要的认知,不能科学地看待和理解死亡,这种情况令人堪忧。

近些年,学生自杀现象频频发生,每年都会有不少人因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选择自杀,所以调查师范生对于自杀的看法,也是了解其生命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自杀,78.1%的学生认为是“不珍惜生命、不负责任的表现”,12.5%的学生认为“可以理解,但我决不会这么做”,5.2%的学生认为是“一种解脱,或许也会这么做”,4.2%的学生表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曾经想过要自杀”。可以看出,大多数师范生能够比较正确地看待自杀行为,他们尊重生命,对家庭和社会有较强的责任感,不过也有一些人的想法令人担忧,需要及时教育和引导。

3.自我生命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问卷中,在被问及“是否具有应对突发性的自然或人为灾害的逃生技能或办法”时,85.9%的学生表示“只懂得有限的生存技能”或“不具备相关的生存技能”,只有14.1%的学生表示“具备相关生存技能”。这说明,在应对自然或人为灾害时,大多数师范生缺乏相应的保护生命的技能。当生活中有苦恼或遇到重大挫折而无法解脱时,11.7%的学生表示会“憋在心里,自我舒解”,59.4%的学生表示会“找同学好友倾诉或寻求帮助”,5.4%的学生表示会“向父母倾诉或寻求帮助”,3.6%的学生表示会“找老师交流或寻求帮助”,有18.5%的学生表示会“到网络上寻找排解方法”,1.3%的学生表示会“找宗教人士或算命先生咨询”,0.1%的学生表示会选择“自残或自杀”。可以看出,在面对苦恼或重大挫折时,师范生更多地趋向于自我排解或与同学好友倾诉,主动选择与父母、老师交流的很少,尤其是不愿求助于教师。更有少部分学生不够理性,依赖网络,甚至迷信算命之说。不科学、不恰当的排解方法,不利于学生及时得到正确的引导,困惑会越陷越深,生命的承受力也会随之降低,当抑郁的情绪始终无法纾解时,就容易做出极端行为。特别是还有个别学生竟然直接选择了“自残或自杀”这种伤害生命的行为。调查显示,师范生自我生命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还是比较欠缺的。

(二)师范生的生命教育意识

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也是未来生命教育的实施者。他们的生命教育意识会直接影响其教育行为,进而影响他们的学生对待生命的态度。对师范生生命教育意识的调查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对生命教育的了解程度

问卷中,在被问及对生命教育了解多少,70.4%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过”,12.6%的学生“听说过,但不了解”,10.3%的学生“有一点了解”,只有6.7%的学生“比较了解”或“有系统了解”。在问及是否“熟悉或接触过各种形式的生命或死亡教育课程与体验”时,只有1.8%的学生表示对此项课程比较熟悉,3.2%的学生表示只是偶尔接触过,其余95%的同学表示对此只是听说过或者根本就没听说过。当然,单就“生命教育”一词来讲属于教育理论的范畴,学校在开展有关的生命教育时并不一定会向学生阐述生命教育的涵义,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师范院校有关“生命教育”的提法及其措施、内容的匮乏,导致大部分师范生对生命教育了解甚少。如果师范生连生命教育是什么都不知道,更何谈将来去实施生命教育。

2.准教师的生命教育意识

作为未来教师,师范生对自己这一身份是否悦纳,是否了解这一身份所承担的特殊意义,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能否在未来的教育活动中承担好生命教育的任务。调查结果显示:37.2%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教师这份职业,45.1%的学生表示“还可以”,9.5%的学生表示“不是很喜欢,但别无选择”,8.2%的学生明确表示“不喜欢”。在回答“对师范生身份所承担的生命意义了解程度”时,90.2%的学生表示“从没想过”,6.9%的学生表示“了解一点”,仅有2.9%的学生表示“比较了解”或“有系统了解”。从以上数据得知,存在一定比例的师范生不是很喜欢或不喜欢教师这份职业,工作热情的缺乏,必然会影响其对待教育工作的态度。并且,数据显示即便喜欢,也并不意味着他们真正了解教师所承担的生命意义,能在将来的教育活动中通过自己的言行有目的地影响、引导自己的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师范生对待现实教育问题的态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他们的生命教育意识。当问及“对于老师体罚、辱骂学生的现象,您怎么看”时,高达91.7%的学生表示“这是不尊重学生的表现,是对学生生命安全的威胁”,这说明大部分的师范生还是能意识到在教育活动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生命。尤其是在向师范生简单介绍生命教育的内涵之后,98.9%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在自己所在的师范院校开展生命教育,100%的学生也表示会在将来从事教师工作时关注对自己学生的生命教育,这一结果还是比较令人欣慰的。

四、结论

正确认识生命、体验生命,才能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部分师范生对生命的认识不够正确、深入,缺乏科学的指导。另外,在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上,部分学生功利性比较强,还有极少数师范生的理解是非常错误的,这些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生命是可贵的,应该珍惜生命、保护生命。大多数师范生都能够珍惜、爱护自己和他人生命,对生命存有敬畏,也有着比较正确的死亡观,但仍有少数师范生并未对生命存有足够的敬畏心理,对死亡缺乏必要的认知,不能科学地看待和理解死亡,当面临困难的时候,容易产生极端想法。对于这部分学生,需要加强教育和引导。

树立生命教育的意识,形成正确的生命教育观。经调查发现,大多数师范生对“生命教育”的概念比较陌生,也未能很好地体会教师职业所承担的生命意义。因此,学校亟须加强师范生的生命教育。

〔参 考 文 献〕

篇2

关键词 现代教育 回归 大学生 生命教育 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7.006

Concerns and Return of Education to Life

――On the Content of College Students' Life Education

TANG Zhanying[1], LIU Xing[2]

([1] School of Politic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Zunyi Normal College, Zunyi, Guizhou 563002;

[2] School of Primary Education, Zunyi Normal College, Zunyi, Guizhou 563002)

Abstract Changes in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modern education system too much emphasis on teaching the integrity and employment-oriented, while ignoring the man as man this is really education, ignoring the educational attention due to life, resulting in education and life severely alienated. The presence of people, human life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education, education on the most important function is to guide people to respect life, perfect life, search for life meaning and value. Therefore, the content of modern education should achieve the return that is concern for life, improve life education.

Key words modern education; return; college students; life education; content

泰戈尔说 :“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澜认为:“教育具有鲜明的生命性,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培养认识生命、体验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意识,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生存技能和提升生命质量,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结合当前中国生命教育发展的实际,生命健康教育应该包括如下内容。

1 关注生命,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

大学生对生命的关注主要体现在对生命的理解、对自我身体的正确认识与理解,以激发自身的潜能,提升生命品质。具体内容包括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人的生命与生理构成的教育。包括生命起源、生命特征、生理发展等方面。第二个层次:生理卫生与健康方面的教育。包括包括生理健康的知识和保持身体健康的各种技能。如对大一新生进行性知识教育、了解避孕的方法,减少生理发展给学生带来的伤害;进行预防教育,让学生深刻认识的成瘾性、对个人、家庭和社会巨大危害性,了解如何拒绝、远离,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方面的知识。

通过这些内容的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了解人类自身的生理构造及其发展特征,掌握保持生理健康的知识和技巧;深刻认识到人自身生命的基础性,生命对每一个人的唯一性的、不可替代的,生命一旦失去,不可再来。

2 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捍卫生命的尊严

课题组①调查中,当问到如何看待生死时,33%的人认为“死是自然规律,能坦然面对”,37.9%的学生认为要“珍惜生命,珍惜生活,活着多做点有价值的事”,但也有8.7%的人“很忌讳谈死亡”,6.3%的学生认为“活着是一种痛苦,死是一种解脱”。

当谈到是否有过自杀念头时,大多数学生还是乐观对待生命的,67.3%的学生回答“从来没有”,有25%的学生认为“偶尔有”,5.8%的回答“有个多次”。对于大学生自杀的看法,43.7%的学生认为是“藐视生命,对生命的不尊重”,“是自身怯弱,不敢面对现实的表现”,同时有27.1%的人认为“是对父母的不负责”并“坚决反对这种做法”,有9.9%的学生认为“可以理解,生活本身就无奈何不公平的”,也有4.2%的学生认为“感到害怕,自己在烦恼的时候也想到死”。

在对“见义勇为导致死亡的事件”的看法调查中,问到2009年长江大学学生在长江边发现两名少年落水,不会游泳的10多名学生手挽手组成“人梯”下水救人,两名落水少年得救,而陈及时、何东旭、方招3名年仅19岁的大学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一事件时。有69.2%的学生认为“要懂得保护自己,才能更好地救助他人”,说明当代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较强,并且有13.5%的人回答“我或许能做得到”,但也有13.8%的人认为这件事值得“佩服、可歌可泣,但我做不到”,1.4%的人认为“这不是我们学生的职责所在”。

因此,生命教育还要求大学生不仅能够正确地看待生死、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懂得敬畏生命、主动维护生命存在的权利,防止对生命任意践踏的现象发生。教育大学生要能够悦纳自我,尊重他人。主要教育内容包括三个层面:(1)生死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把对“生死”认识从生理正常现象提升到精神信念的高度,从而能更好地珍惜今天,活在当下。如开展“与哲学面对死亡”等方面的哲学知识教育。(2)珍惜、呵护生命的教育,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从维持自我生命存在方面看,大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自我保护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如防灾、防病、防骗、以及交通安全等方面的安全常识与紧急处理技能等;从生命间的关系看,还包括对生命敬畏与关爱、必要时对他人生命威胁的救助以及救助的技巧方面的知识。在人类这个生命之河中,每个人都是构成这个生命之河的小溪,小溪有水才能保证大河长流;同时,每条小溪又需要大河的不断补给才能得到拓展。只有保持人类生命之河和个人生命小溪之间的生态互动与良性循环,才能保证个人生命的幸福和人类的美好。

3 欣赏生命,体验生命,感受生命的美好

内容主要包括:挫折教育、幸福教育、感恩教育等方面。

首先,让学生认识到,任何人的成长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正确地面对挫折,能够锻炼人的意志,提高人内在的精神素养。正如孟子所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其次, 让学生学会分享幸福,学会感恩,懂得奉献。幸福是在自我劳动基础上,通过“自我活动并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的现实过程和愉悦的心理体验”,它与金钱、权力没有绝对的对等关系,要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败和极端个人主义。“这种幸福感不在于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在于责任的承担所带来的精神生命的升华”。第三,教育大学生树立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阳光的心态。一个人持有什么样心态将决定他看待问题的思想,而思想往往会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就感与幸福感。所以,生命教育中,教师应该向学生传递一种“正能量”,使他们能够正确面对失败与挫折,积极乐观地去拼搏、奋斗,实现人生价值,成就“幸福人生”。

4 体验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

生命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意义和作用,要靠人们个体自觉地、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去追求去创造,从而获得人类生命历程的升华。课题组在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判断的趋向性做调查时,36.4%的人认为当代大学的价值判断趋向于“实用化和功利化”,只有10.9%的认为当代大学的价值判断趋向于“崇美尚真”。而谈到对人生的看法时,38.2%的学生认为“人对自己的一生要有全面的规划,要发挥自己的能力,让自己短暂的生命焕发出光彩”,而41.8%的学生认为“人只要实实在在地过好每一天就可以了,不要想得太多”,20%的学生认为“人生要懂得享受,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

再问到,2010年10月20日深夜,西安音乐学院大三的学生药家鑫驾车撞伤农村人张妙,因其抄车牌号,故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后被法院判处死刑。你如何看待药家鑫事件时,45.7%的学生认为这是由于“部分大学生缺乏法律意识和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以及“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缺失”,18.9%的认为是“家庭教育的缺陷”,17.3%的学生认为“药家鑫事件固然可悲,但社会大环境也得负一定的责任”,但同时也有18.1%的学生认为“这是一起无人性的杀人狂事件”。

而问到,你怎么看待汶川大地震时四川教师范美忠(被媒体称为“范跑跑”)危急时刻不管学生只顾自己逃命的行为的。42.9%的学生认为“不应该,因为他是教师,有社会职责和责任”,而37.5%的认为“情有可原,这是生命的本能”, 19.6%的认为“无可厚非,他有保护自己生命的权利”。

第一个层面,关于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教育,又包括两个方面,对生命存在本身的价值的教育以及处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关系的教育。“个体的人首先只有作为一个具体的生命存在才能够谈得上他的价值。人的生命存在本身即具有价值,每一个生命都应得到尊重和关爱,对人的生命的尊重是个人道德的基本义务。”爱惜自己也要爱惜他人,自己与他人是共在的。马克思认为,人类自从诞生以来就是一个群体的动物,“人首先是类存在物”。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不可能脱离他人而能像“人”一样地生活。“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自我价值的实现是社会价值为基础的,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是辩证统一的。因此,生命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生理、心理上的教育,或者自杀、伤人的教育,而应该是教育学生探索与升华生命的价值,教育他们超越物质化和功利化的价值追求,提高和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从而获得美好幸福的生活。

第二个层面,生命责任感与使命感的教育。他要求人类超越人类个体的自然生命,超越人人外在的功利,实现人的精神生命的提升,使个体生命从追求个人价值上升到以实现社会价值为终极目标。如在我国当下社会价值体系下,就是要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而奋斗。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2FD Y031)阶段成果

注释

① 课题调查组,指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课题《论大学生生命教育缺失》课题调查组,下同。调研报告已公开发表。见唐占应.基于“三维角度”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状况的调查[J].西江月,2014(12):65-67.

参考文献

[1] 叶澜,郑金洲,卜玉华.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36.

[2] 康雯.高校生命教育的缺失与回归.中国电力教育,2009(150):34.

篇3

一、幼儿生命教育的现状

1. 传统观念世人避谈生死生命教育一般都包含死亡教育,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死亡是一件非常晦气的事情,所以人们一般是闭口不谈。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下,家长不会主动向幼儿讲解死亡的含义,幼儿也不好意思向家长询问。幼儿只能凭着自己的好奇心和对世界片面的认知来理解死亡。这种方式导致幼儿很难正确地认知死亡,幼儿对死亡会产生心理阴影,无法明白死亡的意义。

2. 幼儿教育功利化目前,国内教育趋向功利化,在家长和教师的眼中,分数和升学成为重中之重。学生每天被各种特长补习班、提高班、竞赛占据了大量的时间,逐渐被培养成了学习的机器。这样一来,学生除了学习以外,对世界的其他事物一无所知,甚至导致生活自理能力差,无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功利化使学生缺少对生命最基本的理解,更不用说尊重生命和欣赏生命了。

3. 教学方式形式化在国内大部分的幼儿园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仍在盛行。幼儿阶段往往是人的一生中最具想象力和好奇心的阶段,而教师的统一指导剥夺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教师说什么学生做什么,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行动力。在这种情况之下,幼儿长大之后会缺乏主动性,做事优柔寡断、犹犹豫豫,同时也缺乏主见,自我认同感不强。这样的学生对自己缺乏基本的认识,对生命也无法深入理解。

二、幼儿生命教育的探索

1. 改变传统观念在我国改变传统的生死观念并不容易,需要国人共同的努力。家长和教师首先要正确地认识生死,主动向幼儿讲解生与死的概念。很多家长认为生命是一个很深奥的概念,总是想等着孩子长大一些再说。其实,幼儿阶段是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幼儿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是最强的,所以在该阶段让幼儿形成对生命的初步理解,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十分重要。父母在家摘要:目前,生命教育在我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其相关课程也被逐渐引入国内。而幼儿时期是人一生的启蒙时期,关注幼儿成长状态、思想转变,对其开展生命教育,帮助他们正确看待生命、关注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对幼儿生命教育的现状进行阐述,并且对未来幼儿生命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进行探索。

篇4

《初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英语教科书中蕴含着大量的生命教育资源,这些资源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引导他们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关注每个学生,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充分利用这些渗透着生命教育的载体,运用合理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汲取情感素养的精华,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从而形成美好的心灵品格。

一、充分挖掘教科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素材

在英语教科书中有大量有关生命教育的材料。文章内容涉及学校、家庭、家乡、社会、网络、动物保护、环境保护、健康的生活方式、自然灾害、慈善活动等话题,这些都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如,学会理解尊重师长伙伴;学会建设性地与人沟通交往;学会调整和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提高承受挫折与压力的能力;积极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资源;学会拒绝烟酒和;理解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珍惜水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等。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吃透教科书,挖掘其中的人文精神,善于创设各种生动的教学情境,完善甚至重建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 如,外研社编辑出版的八年级英语课本中以濒危动物为话题,介绍了一些濒临灭绝的动物的生存现状。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播放了两个小短片,一个是大象在非洲草原悠闲生活的影像资料,另一个是狩猎者残忍猎杀大象的影像资料,让学生看后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让学生进一步树立热爱动物、保护动物,共建人类和谐美好家园的意识。

二、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理念

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能只靠口头传授,而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给学生布置一些与英语内容相关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完成对生命的认识和关爱。如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关爱自身健康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很熟悉。在“健康食品”一文的教学中,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同时关爱自身健康的意识也在学生的心里得到了渗透。德国著名教育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讲,生命意识的培养是生命教育的起点。

教师还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力量。要想使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地实施,首先要搭建好小组建设这一平台。我根据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有组长、副组长、记录员、中心发言人等,真正做到小组内“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其次,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并以团体成绩为评比标准,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通过与他人对话,可以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并在相互接纳、相互诉说、相互倾听中养成尊重他人的品质,在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互相评价、互相激励、共同解决问题中懂得平等协作的重要性。不同的人,生命价值观是不同的,在讨论中分享各自的看法,摆正心态,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对于感悟和尊重生命非常重要。

三、通过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很多学生耳熟能详的英文歌曲,不仅旋律优美动听,而且歌词积极健康,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赞美。平时,我会把歌词打印出来发给学生,并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歌唱比赛,让学生在边学边唱中提高英语口语及听力水平,寓教于乐,学生兴致很高;同时,通过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想教育意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达到德育渗透细无声的效果。

篇5

摘要:大学生施暴以及大学生自杀事件彰显出当代中国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问题。文章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现状和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解决既有问题的可行性措施。文章特别指出,应当重视红色教育在正确塑造当代中国大学生生命价值现方面具有的重要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生命价值观,即个体对待生命及其价值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理想,它包括对生命的认知、情感,它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社会价值、道德价值、理想价值实现的可能性。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是一切智慧、力量和美好感情的唯一载体,也是建构和谐社会的基础。因而,本文尝试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做一些思考,同时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及研究提出一些可行措施,以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二、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缺失、异化的原因

有报道与研究表明,当代中国部分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存在缺失、异化等问题。为何当代中国大学生命价值观之缺失、异化达到如此严重的程度?笔者以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大方面。

1.淡化生命的表达、言说及行为误导了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这种对待生死的回避策略使得青少年很难深刻地理解生与死。不当的教育策略还可能传递出有关生死的不正确信息,进而妨碍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无庸置疑,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期,各种生命意识的信息都有可能对他们的观念造成影响。淡化生命的教育策略乃至错误的生命观念教育对大学生生命观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尤其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社会文化对生命的不当宣扬。如现在很多影视作品对死亡的理解脱离实际,其对生命的漠视使得青少年很容易看轻死亡,且无法意识到死亡本应具有的含义。其二,对生命价值的错误宣扬。当社会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时,学生容易失去生活和奋斗的目标,对自身生命的价值认识出现盲区,造成自身定位不准,从而引起失望和无助,丧失安全感,不排除产生自杀、他杀等极端现象的可能。

2.“重视才智,轻视情商”的教育模式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影响甚大。生命情感是人们从生命认识出发,遵照内心的生命观念和价值标准,在对现实的生命行为进行评价时产生的内心体验,它是生命行为的支持力量。从对那些轻生的学生调查资料中,可以发现他们的生命情感大多处于缺失状态。教育是因生命而存在的,生命的成长需要是教育的基本内容。高校无疑是丰富个体生命的最佳课堂,当有人选择自杀这种毫不负责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生命时,这说明高校教育在生命教育和个体归属感方面还存在着不足。“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倾吐衷肠”已经成为许多大学生的生活轨迹,这就是一个佐证。这真实地折射出大学生在生命观上的迷茫。在一定程度上讲,大学生的知识增长是以忽略了情商教育为代价的,这也最终导致个别学生对人生价值、生命意义感到迷惘、质疑。

总体而言,淡化生命的表达、言说及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同时“重视才智,轻视情商”的教育模式对当代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塑造同样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两大方面对作为个体而存在的大学生而言,构成了影响、制约其行为方式的结构,而作为行动者的大学生所采取的各种失范行为(自杀、施暴等)正是受制于该行为结构。因而,“行动者/结构”的分析框架既利于深入分析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失范之深层的社会原因,同时也给正确塑造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提供了有益的启发。

三、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培养方略:两个宏观视角

淡化生命的表达、言说、行为以及“重视才智、轻视情商”的教育模式构成了影响和制约大学生行为方式的结构性要素。形塑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就需要加强教育和引导,即通过教育来承担拯救和唤醒大学生的生命意识之责。无庸置疑,可选方案很多,本部分将从两个宏观视角探讨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培养。

1.通过生命教育促使大学生正确认知生命、理解生命价值。诚如意大利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所言:“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人类活动的本质在于维系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而作为生命传承的教育实质上是个体生命依赖教育不断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教育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在于生命的充盈、完满。有观点指出,教育的终极目标应当是帮助教育对象塑造健全的人格与完美的生命,现代教育的一项迫切要求就是开展生命教育。因此,有必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生命教育的主要载体,将生命教育与人生观教育、人生理想较好地结合起来。教育学生科学、正确地对待生与死,热爱生命,体现生命价值。让大学生了解生命知识、生命现象和规律,用客观、科学的态度看待死亡;让大学生在生命发展过程中享有完整的、发展的、愉悦的、健康的生命,培养其珍惜、尊重、热爱生命的态度;引导大学生科学地认识生命哲学,认识人性,在理解生命的必然性、偶然性和不可逆性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2.通过人性化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积极生命情怀。情感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作用。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曾言:“人用以与死相对抗的东西就是他对生命的坚固性、生命的不可征服性,不可毁灭的统一性的坚定的信念。”积极的生命情感能使人振奋、乐观、向上、豁达、宽容、奉献;相反,则会变得沉闷、孤僻、极端、自私、冷漠。开展人性化教育,把教育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改变重才智、轻情商的教育模式。除了要对大学生进行强化生命情怀教育之外,我们还需要开展相应的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存感受与生命情感。通过课堂教育与实践体验两个方面的努力,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生命。

参考文献

[1]恩斯特·卡西尔[德],《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2]朱虹,《浅谈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之生命价值观教育》,《知识经济》,2009年第15期

篇6

大家下午好!我是市场部高斌,首先很感谢有这样的一次机会参加此次以“我学习,我成长”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我的演讲题目是《在学习中成长,用工作实现生命的价值》。想想来到盛唐公司四个年头了,回想在盛唐公司工作的四年旅程中感受太多,可以说这四年的学习、成长是人生中进步最快的四年,从一个初出牛犊的小青年来到盛唐公司,在公司领导的培养,公司同事的关爱下,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员工,能承担起自身的工作,并有出色的表现,我感到特别的荣幸,在这里我发至真心的感恩公司领导、公司同事们,谢谢你们。

我今天的演讲题目是“在学习中成长,用工作实现生命的价值”。关于这个题目我感受颇深,因为学习使我成长,成就现在的我,造就未来的我;下面我将从在学习中成长,用工作实现生命的价值这两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感想。

第一方面:通过学习,重塑自己,找到生命的意义;

为什么说重塑自己呢?可以这样讲:以前我没有建立完整的价值体系,世界观系统,骨子里重复着“放羊—结婚—生子—放羊”的生命循环规律,最大的人生动力是不让父母失望,为他们争一口气,而现在全然的改变了。这三年通过公司组织《传统文化》的学习让我认识到自身的很多很多缺点与错误,“正能量”这个词在我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做好人成为生活最基本的准则,很惭愧,这个最基本的准则我有很多时间没有做到,还需不断的修炼;重新认识父母与兄长,例行“百善孝为先”这个自然法则;理解生命中的苦难与快乐,用一颗感恩一切的心面对生活;有了这些似乎我一下轻松很多,人生不是全然迷茫了。

我有幸能够参加到公司领导层的“读书会”活动,向公司领导们学习先进的管理思想、哲学思想,学习、吸收领导们身上的正能量、高能量,让我再次提高很多。通过学习“稻盛和夫”老前辈的人生经营哲学,让我对生命又有了崭新的理解。不但找到了生命的意义,而且热爱自己的生命,重新定义了人生目标。我确立了自己两个层次的人生目标:第一层次实现我的家庭幸福,以家族为对象的家庭幸福;第二层人生目标是让我身边的人(指的是社会大众)能够因为我的付出收获幸福,尽最大努力为社会做贡献。有了这样的人生目标,伴随着以作为人何为正确的准则,我找到了自己,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第二方面:通过学习,让我懂得只有努力的工作才能实现美好人生。

这种认知,这种改变也源于公司举办的读书会,通过读书会的学习,使我的工作观发生彻底的变化,以前认为工作是因生活所迫,没有办法的事情,工作就是一个饭碗,为了工作而工作,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而现在我爱上了工作,我认为工作不只是一只“金饭碗”,而且是一个盛满成功的“金饭碗”,通过工作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工作能够锻炼人性、磨砺心志,工作是人生最尊贵、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行为。其实可以用一句话形容我对工作的看法“工作是我的生命,是实现人生目标的唯一途径”。

篇7

【关键词】生命意义;生命价值;个性成长;开启智慧

生命教育是语文课程教育中不能回避的重要基础,《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实际上也就包含着对生命意识的重视,对生存环境、生命价值的思考和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也在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让小学生感受生命的珍贵是生命教育的一大重要内容。现结合教学实例就“生命教育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绽放”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在情景中感悟生命的意义

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的大环境。联系生活,创设情景便是语文教学最有效的途径。生动真实的情景更能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真实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我们在对这类课文的教学时,就可以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创设情景开展对学生进行生命意义的教育。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触摸春天》一文,深深地拨动着人的心弦。“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更让人心头一震,若不是有一种神奇的灵性在牵引着她,指挥着她,睁着眼睛的蝴蝶怎么会被盲女抓住呢?这神奇的灵性不正来自于小女孩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吗?与其说蝴蝶被盲女孩拢住,不如说是生命的美好被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所摄取,所捕捉。在教学时,播放盲女孩在浓郁的花香中流连的生活片段,让学生和盲女孩一起感受春天的美好,同时感受女孩对生命的热情,继而创设“拢住蝴蝶,放飞蝴蝶”的情景,当音乐响起,老师动情的描述,盲女孩虽然看不见春天,却能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感受春天的气息,触摸春天的脉搏,她是多么的热爱生命啊!她告诉我们:无论你是否拥有健康的身体,健全的体魄,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很显然,同学们通过感受盲女孩对春天的触摸,对生命哲理的感悟很深。语文教育的落脚点也就是要让学生在体味和感悟中获得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二、在辩论中感悟人生的价值

语文教育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语言环境的背后蕴涵着深厚的历史、地理和人文资源。生命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绽放,不仅可以使语文具有生命意义,而且可以通过探讨辩论让学生体味自身的生命价值。人教版四下《永生的眼睛》这一课上完后,向学生提出“你愿意做一个像琳达一家临终捐献角膜,用自己的爱心给他人带来幸福的人吗?”这一问题。让学生分成志愿者和非志愿者两组展开探讨辩论,结合琳达一家祖孙三代志愿捐献器官的高尚行为自由讨论,最后同学们一致认为本课以“永生的眼睛”为题含义深刻,“眼睛”折射出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则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最后同学生们纷纷表示愿意做一个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人,在平凡的生活中实现人生的价值。教学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了育人的目的。

三、在思索中品味生命的珍贵

生命化教学理念认为,每一生命个体均具备更健全发展的可能性,而教学需要成全这种可能性。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一步就是培植每一位学生对生命的敏感和对生命的珍视。 由此,从生命化教学理念出发,在讲授《王二小》时,教师可让学生们讨论:王二小是否可以不死?谁有办法可以让王二小自我保全?如果你是八路军的一员,你认为是否能够避免王二小的牺牲?《王二小》作为小学二年级的课文,其文本编辑相对简单,教师可以补充相关历史资料,把当时战争的地形、背景等呈示给学生,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简言之,生命化教学重视向学生传递这样一种信息:并非所有大义都需要用牺牲生命来成全,生命不息,才能奋斗不止。 在讲授《灯光》时,教师同样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郝副营长在那一刻能做出自我牺牲的决定?假如郝副营长没有点燃那本书为支援部队指引道路,会有什么样的状况发生?假设现在是清明节,我们来到郝副营长的墓碑前,你有什么话要对他说?教师的启发可逐渐推动学生们思维的延伸:正因为郝副营长热爱生活,热爱和平,憎恨战争,才敢于自我牺牲;他为实现后代能在电灯下读书的愿望,自己却连电灯是什么样都没见到;在郝副营长等烈士的墓碑前,不仅要感恩,更要懂得好好学习、好好生活,以对得起这来之不易的和平。

四、在自主中推动个性化的成长

人生而自由,人生而就应当是自己的主人。所以,教师在课堂讲解时,理应为学生营造生命自由展现的氛围,使语文的真实精神内化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以润泽学生的生命。用问题搭设主体选择的平台,让学生愿意亮出自我、实现自我的前提,就是给学生提供能让其挥洒个性魅力的舞台。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他是为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互动生成的情境,给学生的“学”放飞一片天空,让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上飞扬。如在执教《普罗米修斯》时,提出这样的问题:普罗米修斯违反天规该不该受惩罚?宙斯是一个怎样的主神?有学生认为,违反天规就应该受惩罚,不然天庭岂不乱了套?宙斯出于维护天规的尊严、天庭的稳定而惩罚普罗米修斯,说明他是一个尊重秩序的主神。也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忍心眼看下界的人类受苦受难而不提供帮助的天庭是邪恶的化身,普罗米修斯不该受惩罚;宙斯对违凡天规的普罗米修斯用严酷的刑罚加以惩诫,说明他暴戾、惨无人道。最后,学生们在激烈争论之后得出了基本一致的看法:天规有问题,普罗米修斯救助人类不应该受到惩罚;宙斯竭力维护天规是因为他不愿意把天庭所享有的好处分给人类,普罗米修斯触犯天规是他以生不如死的惩罚,可见他是冷酷无情残暴的主神。

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人人动心、人人动口、人人动脑,使整个课堂成为智慧的海洋,让学生特有的灵性得以迸发,潜在的悟性得以唤醒。因此,语文教学应尤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即便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也应致力于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促使深入生命意义的深层追寻,激励学生在老师“讲授”之后,去主动探究。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母亲的恩情》时说了这样一段话:“每位母亲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虽然她们的方式不同,或者她们的孩子并不知道母亲对自己深切的爱。我也是一位母亲, 我的女儿刚上幼儿园,每次把她送到幼儿园,我都会悄悄站在窗户边看一会才走,下午去接她的时候都会问她在幼儿园玩得好不好,吃得好不好,睡得好不好。你们的母亲肯定也是如此地关心着你们的,比如接送你们上学,为你们做可口营养的饭菜。××同学,你的辫子每天都扎得很整齐、漂亮,是你妈妈扎的吧?”事实表明,一石激起千层浪,如此一段深情而富于生活意义的话自然能激起学生们热烈的发言。学生的生活是由人生的过程与体验组成的,正是由于各个体对自然、社会、人生以及自我的独特体验、理解与感悟,才使得生命的意义非比寻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现实情境,以学生的生活为根基进行教学,强化学生对生活世界的关注,体验生活,感悟生命,在春风化雨中使人格得到升华,生命得以健康成长。生命。

五、在生成中学会珍爱生命

教学活动是人的活动,“人”的复杂性决定了课堂教学的“不确定性”,而这些“不确定性”恰恰是我们应该加以利用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新课程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在于教师从生命的高度,以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因此,在“生成”的课堂教学中,关注生命内涵是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关键。人教版四下《生命 生命》是台湾女作家杏林子12岁时所作,她从“挣扎求生的飞蛾”、“砖缝中长出的瓜苗”、“倾听心跳”等几件小事展示了生命的存在。教学本课时我认为要让学生明白珍爱生命的重要,并在有限的生命时间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教学中可增加“从自身情况入手,指导生活”这一教学环节。首先出示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一个人都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渡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虚度年华面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就能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再让学生读名言,并联系自己的实际谈体会。有的同学从亲情出发,说要实现爷爷的愿望;有的同学从友情出发,说愿意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还有的同学愿意为社会建设出一份力。同学们都在吟咏着一份响亮的生命宣言。使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真正内化为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教育他们热爱生命,欣赏生命,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根据学情,我对预设的环节及时调整,达到较好的生成,从根本上让学生体味并意识到生命对自身、对家人和朋友、对社会具有的意义,从而真正学会珍爱。

六、在评价变革中开启生命的智慧

在生命化教学视野中,“教学内容不仅是事先预成的、固定的确定性知识,而且是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灵活性,并包含了一定的师生共同建构的不确定性知识。”为此,教师不但要在思想认识上摒弃知识是固定的、普遍的,是外在于人而存在的传统观点;还应该从生命的视点出发对待知识,即考虑到我们对事物的兴趣、态度和其它特征,将知识理解为我们生命实践的一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把上述认识转化为成实践,改变教学过程中被动的、机械的知识授受方法,促使学生能从自己原有的经验结构出发,对教材知识进行重新解读、质疑、批判和探究,形成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使知识与自身生命体验相关。既然掌握知识不是终极目的,学生的发展才是教育的真谛,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应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具体工作:首先是要促进学生自主性、整体性的发展。学生生命的自主性、整体性要求教学应重视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发展性评价,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合作、创造、勇敢等个性品质,从而不断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体验活动,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个性心理品质。就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而言,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同时也是师生彼此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促使各自的知识得以丰富或重新阐释,文化得以更新,生命整体得以多姿多彩呈现的活动。为推动师生之间的心灵交融,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阅读课文,一起感受文字间的喜怒哀乐;为推动师生的平等,教师可以偶尔故意出错,与学生互换角色,让学生给自己当老师,从而把教学活动演变为师生互动的心智对流,把课堂培育为共享生命对话的“师生场”。其次是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个体差异,善待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教师面对的不是毫无生机的机器,而是一个独特、富有生气的生命个体。教师既要承认差异,更要通过差异认清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方面、弱势方面或待开发的潜能,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学业成绩不佳的学生在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以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也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

总之,让生命教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绽放,使学生的生活温暖而丰富,生命健全而高尚,让其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这难道不是我们整个民族、乃至整个国家的幸事吗?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生命存在;生命意识;生命价值

一.研究背景

(一)问题的提出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这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一句话,我们大家都不陌生。珍爱生命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然而长期以来,大学生不珍惜生命、摧残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一、自杀。有资料显示:2002年,大学生自杀案是27起,2004年是68起,2005年是116起,2006年是130起。[1]2008年10月份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我国15-34岁人群中,自杀是第一位死亡原因,占18.9%。二、伤害他人生命。大学中,残害他人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2004年,马加爵成为将四名同学杀害的疑犯;2007年1月15日某媒体报道,南京某名牌大学研究生因感情纠葛,被人围殴时持刀捅伤6人,更令人不解的是,当这一消息传开后,他居然被人推为“校园英雄”。[2]三、虐待小动物。2002年清华大学生硫酸泼熊的事件,2005年复旦大学研究生虐猫事件等等,这些案例都曾轰动一时,举国震惊。然而,在事件告一段落之后,我们不禁开始思考,是什么样的价值观让这些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做出如此极端的事来?很明显,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生命意识淡薄,不懂得珍惜生命,不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些无不呼唤着生命意识教育的到来。

(二) 生命意识的内涵

孔庆蓉认为生命意识是个体对生命的理解与态度,是人的生命为了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依据先天的基因,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对于生存和生存价值的体认和感悟。[3]连淑芳认为生命意识就是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生命的存在,并且认识到生命之间的联系。

台湾著名学者高震东先生对学生做出过如下解释:学生,学者,首先要学习生活的基本常识,其次要学习生存的基本能力,最后还要明白生命的意义。因此我认为生命意识应该包括以下内容:1、生存意识。生存是谈论生命的首要条件和基础,只有生命存在,发展的可能心才存在。2、生存能力。生存能力石对生存意识提出的要求,仅有生存的意识还不够,还要学会生存,有生存的技能和条件。3、实现生命价值。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不仅在自然界生存着,还能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发展自己,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即实现生命价值。

(三) 我国生命意识教育的实施现状

近年来我国生命意识教育进行了一些探索,关于生命意识教育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这些研究关注的对象大都是青少年的,有关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研究很少,而且这些研究只是关注与个体的生命,对群体的生命价值的探讨就很少了。

2002年国内首场生命意识教育大型讲座在武汉大学展开,这个讲座的主题是“生命智慧—如何善待和开发仅一次属于你的生命”,深受相关群体欢迎。2004年我国第一个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的课程,在北京中加学校正式开设。2008年,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开设的的《开学第一课》“知识守护生命”大型公益节目,以生命意识教育为主题,倡议全国中小学生每年每学期都进行应急避险教育,为青少年补上了生命教育的开学第一课。这些引起了人们对生命意识教育的广泛关注,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瞩目下,“生命意识教育”已经深入到各大学校园。一些杂志和媒体报道也开始涉及到生命意识教育的话题。

二、研究程序

(一)研究对象

对上海、兰州、沈阳、石家庄、南京五座城市的6所高校进行了调查,发放了1000份大学生生命意识的问卷,有效回收率96.3%,这些学校都是全国统一招生。接受调查的学生中:男生有463人,女生537人;理科专业的学生有439人,文科561人;生源地持城镇户口的有425人,农村户口的有575人,这就决定了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就生命意识教育的发展、国内外生命研究的现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文献检索的主要途径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论文数据库、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等。

2、问卷调查法

本问卷采用的是河北经贸大学许海元负责的《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现状调查与研究》课题下使用的问卷,对1000名前所述地区的高校学生进行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涉及生命存在的认识、生命安全意识感、自我生命体验 、对自杀与死亡的态度、生命意义与价值等方面。

3、 资料分析法和深入访谈法

笔者对200多名大学生进行有关生命意识问题的访谈,并对他们的回答进行文字资料分析,旨在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生命意义及内涵的看法,探讨教育对策。

三、分析与讨论

(一)结果分析

1、大学生生存意识强烈,生存能力有待提高

篇9

一、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我们的课文篇篇都是文字隽永、文质兼美的佳文,有描写大自然旖旎风光的。面对蕴涵丰富的课文,我们要善于挖掘文章的内涵,筛选适合进行生命教育的内容。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正是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在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他的同学。在歌颂伟大父爱的同时,我们更深一层地看到了:正是因为爱和信念才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儿子和他的同伴,14条鲜活的生命在挖掘了38小时后终于获救。教学中我向学生提问:是什么让孩子能在废墟中活了下来?学生纷纷发言:是他顽强的毅力,是父亲给予他希望……从这个故事中让学生体会到,有自信、有毅力的人就能在死神面前活下来。它交给学生的不仅是爱,更多的是对生命的珍爱,对生命的认可。

二、 在习作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叶圣陶先生曾说: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是生活本身。可见写作教学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抒写的生命话题,让学生探究生命的规律、内涵和本质,对自然界生命和人类自身的生命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而培养积极进取的生命意识和精神,以便更好地提升自身生命的质量。我班有一位学生在习作《深沉的母爱》中写到:妈妈就是我生命中的一盏灯,照亮着我前行的路,叫我鼓起勇气爬起来,千万不要放弃。生命的美妙在学生的笔下缓缓流出,可以看出,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可以说是非常的深刻。 特别是5.12汶川大地震时,许多人房屋倒塌,家破人亡,妻离子散,那一阵阵撕心裂肺的哭喊声,那发自肺腑的对生命的声声呼唤,深深的震撼了孩子的心,让孩子再一次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是啊,人活着就要同形形的艰难险阻进行抗争与搏斗,而只有勇于去追求胜利、抗争命运,才能充分享受到生命的价值与快乐。如果没有经过生命的洗礼,她怎么能够认识到生命的珍贵?怎么能够认识到生命的美好?

三、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

语文实践活动,特别是综合性学习是小学语文学科中一个特殊的学习部分,其学习空间不再局限于课堂,学习方式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实践为主,其学习内容多是一个主题。下面是我们在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了课文《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等课文后,进行的一次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看电影,谈启发”的一个环节。在交流彼此搜集到的“热爱生命”的故事后,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观看了法国记录片《微观世界》中,屎壳郎(一种昆虫)滚着它的粪球前进的一个小片段。 在这个片段中,屎壳郎遇到了不少困难,它的粪球足有它身体那么的大,前进的道路又不平整,到处是突出的小枝条、石块,天公也不作美,下起了人类不以为然,对于昆虫却可能致命的大暴雨。在观看的同时要求学生结合“热爱生命”这一主题思考自己对片段的看法、感受。在热烈的讨论中,有的学生从这只小虫子身上看到了“万物皆有灵”,表示以后再也不小看这些虫子;有的学生将自己遇到困难时的心情与小虫子做了比较,从小虫子身上学习到了直面困难的勇气;有的学生则从小虫子中看到了生命的坚韧,体会到一些生命的哲理……另外,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具有强烈生命意识的课外读物和有关生命知识的科普作品,或影视作品。让学生写出读书心得或感想。

四、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会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生命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在语文课上,除了阅读文本,我也经常通过表演课本剧、分角色朗读等各种方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表演,分别感受“真实情景“中人物的各种情绪,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在实际体验的背景下,更能理解别人的需要和处境,进而学会体谅别人、尊重别人。又如在教学四年级时,我组织了一次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家当一回盲人,聋哑人,残疾人,再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出来,与大家交流。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了残疾人生活的艰辛,都站在残疾人的角度谈感受,对残疾人能积极面对生活表示了敬佩,同时也为自己是个正常人而高兴,都认为应该珍爱生命,好好的过好每一天,对生活中需要帮助的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课外,我让学生读贝多芬,读张海迪,读海伦凯勒,读他们身体残疾仍续写生命的勇气,读他们身处逆境生命之花仍绚烂绽放的奇迹,读他们身上喷发的浓浓的对生命无比珍惜无比眷恋的情愫,让学生在这些人身上充分感受到对生命的珍爱。

五、对教材进行挖掘,在生成中激励人生

篇10

赵振中(1966-),男(汉族),河南开封人

郝文静(1988-),女(汉族),山西晋中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诗歌与诗学

摘 要:如今,一部分人在对待生命、生存以及生活的态度上失去了正确的方向,主要表现在:对生命的轻视、对生存的把握不到位以及对生活的不满。生命是载体,为生存创造了条件;生存是生活的基础,生活是在有了生命、生存的条件下,人们的一种追求。“三生”之要就是要立足生命之本,把握生存之道,绽放生活之花。

关键词:生命之本;生存之道;生活之花

现代社会,人们精神的困惑越来越多,许多人往往沉迷于金钱、名利等东西,偏重于物质需求。社会上尤其是学校,学生由于考试没考好或者遇到感情挫折而不能自拔,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往往选择逃避,以致自残、轻生现象越来越多。很多人对生命、生存、生活没有清醒的认识。因此,每个人都应该认清生命的本质、提升生存的技能以及具有正确生活的态度。以敬畏的心对待生命、勇敢的态度对待生存、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一、立足生命之本

生命是人生阶段的第一个层次。对待生命,应该立足生命之本,对生命求真,并创造生命的价值。

1、立足生命之本,就要承认生命的客观性

韩国青少年政策研究院对韩国全境300多所中小学的8745名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发现,有过自杀念头的青少年有2043人,占23.4%,其中294人有实际自杀的经验。对于为什么要自杀,36.7%学生称因为学业和前途所致,另有23.7%的学生称因家庭不和所致。这么多的孩子的轻生现象给人深深的震撼,并让人深思生命之本的重要性。

生命是智慧、力量和一切美好情感的惟一载体,是物质的,具有客观性。生命链条具有不可替代性,保持生命的存在是我们首要做的。杯子坏了可以换新的,但人的生命失去了却不能再来。正因为如此,才使生命更加重要。苏格拉底曾说:“生命中最有价值的事,莫过于生命本身。”俄国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也提到:“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

生命是根本。只有拥有了生命,才有希望和奇迹,才能追求快乐和幸福,才会体味生活的美好,才可以生存和生活。我们应珍惜生命,就要学会抵御挫折,走出生命困惑;就要悦纳自己,善待别人;就要学会认识自我的重要性。我们应敬畏生命,以感恩的心情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正如汪国真在他的《热爱生命》中的诗句一样“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2、立足生命之本,就要创造生命的价值

一个人的生命不仅包括物质生命,还有精神生命。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它的内涵。生命是短暂的,在短暂的生命中,一方面要奋斗不息,而不是及时行乐,才能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感受生命的意义。另一方面,要对社会做出贡献。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是看他取得什么。”裴多菲也提到:“生命多少用时间计算,生命的价值用贡献计算。” 生命价值的实现在于个体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平庸的人每一天都是平淡的,对于一个奉献的人来说,就会将每一天凝聚成为大,从而延伸生命的价值。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生命具有独特性,都有它存在的价值。我们应该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不断健全人格,提升生命的质。并履行生命责任,释放生命的潜能,来回报家庭和社会,实现生命的价值。

二、把握生存之道

生存是人生阶段的第二个层次。生存不但指个体身心健康,还要在生活和交往中能够做到独立、自主、自理,面对各种危机和灾难,能够从容应对。生存不是简单的“活着”,人的生存是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的统一。那么,怎样把握生存之道呢?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递交了《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中,提到了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1、把握生存之道,就要学会认知

认知,是生存之道的第一要义。学会认知,主要指对自己、他人、社会的认识。关键在于学会学习,获取理解的手段。在认知过程中,要掌握认识世界和理解世界的方法和工具,摆脱客观对象和活动对象对自己的思维束缚,通过评价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来进行分析和判断,使认知的生成具有个人独特性的意义。

一个人最大的困难就是学会认知,生命之深与浅、甘与苦、平凡与伟大,往往取决于我们自己。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用自己的生存经历证明自己的生命性,为自己的尊严和高贵作证明。认识自己,发现他人,了解社会。做到自信、自爱、自尊、自立、自强的生存品格,而不是自负、自私、自卑、自馁、自弃的消极态度。只有学会认知,树立正确的生存意识,形成良好的生存意志和生存人格,才能做学习、认识、实践的主人。

2、把握生存之道,就要学会做事

学会做事,就是要学会认真对待和处理各种事务,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力求完美,并做到善始善终,使之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正确的影响。学会做事,要从三个方面做起:从小事做起,用心做事,用诚信做事。通过做事,培养生活实践和克服困难的基本能力,提高生存技能。

3、把握生存之道,就要学会共同生活

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具有开放性、竞争性、多样性的特点,生存空间的拓展需要我们更好生存与发展,就应该学会共同生活,处理好各种关系。

应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当你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需要帮助,有所困惑时。他们能够伸出援助之手。如在遇到挫折时,可以向朋友倾诉,从朋友那里得到支持和安慰,来战胜困难。

作为社会的一员,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在交往中,相互了解、理解和谅解,学会关心他人,与人友好相处。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形成健全人格,达到人际关系和睦的效果。

如今,我国的生存教育相关政策支持不多,相关理论指导不足,社会重视程度不够,学校教育内容还未纳入。就需要我国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媒体应发挥正面的引导作用,学校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拓宽生存教育的渠道。但主要还是需要个人认识到生存的重要性,在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的基础上,培养自身人格,增强自身的自主性、判断力和责任感。通过以上四种生存之道的把握,树立科学的生命观、积极的生存观、正确的生活观,培养自我的生存意识、生存能力和生存态度。

三、绽放生活之花

生活是人生阶段的第三个层次。“生活”不同于“活着”,生活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力量,是人获得生命意义的存在,是生存境界的提升。生活的意义在于“享受人生,并且帮助别人享受人生”,生活的真谛是过有价值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快乐的生活。绽放生活之花在于感受生活的意义和真谛。

1、学会去爱,体会被爱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认为自己缺少爱与快乐,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说“当一个孩子离家出走,在外饿坏了吃了陌生人煮的面,他会感激一辈子。他为何不能感激为自己煮了十几年面的父母?”其实,爱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不去发现。上海浦东中学的学生徐滢滢专门做了一项调查,希望了解90后青少年对财富本身及积累财富方式的态度和看法。结果显示,青少年认为家庭幸福程度是财富的最大象征。澳大利亚的尼克-沃尔齐克回味他的生活答案时说:

“爱自己,爱别人”。 在自己的人生中,要学会去爱,体会被爱的感觉。

生活的意义不在于时间的长度,不在于自己的感受,而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世界因为有爱而变得美丽,生活因为有爱变得精彩,用心去生活,全心去爱生活的点点滴滴,生活会让你天天快乐。爱本身就是一种快乐,只有懂得爱的人才能真正懂得生活。

2、享受生活,感受幸福

我国在1991年参加一次国际调查,数据显示,当时我国国民的幸福指数达到73%左右。到了1996年,幸福指数却下降到了68%。中央电视台做个关于“你幸福吗?”的调查,结果显示,很多人认为自己的生活是不幸福的。为什么我们的物质条件提高了,却感觉不到幸福了呢?这就需要我们弄明白幸福是什么,学会获得幸福。

幸福可以分为三类:物质幸福、人际幸福、精神幸福。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物质幸福是低级幸福,人际幸福是中级幸福,精神幸福是高级幸福。我们要追求的是精神的幸福。快乐是幸福的开始和目的,莱布尼茨也称“幸福就其最广泛范围而言,就是一种我们所能有的最大的快乐”。幸福是重大的人生快乐,是必定有利于生存和发展的快乐。

卢梭说:“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的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美国总统林肯也提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认定自己有多幸福,就有多幸福。”其实,幸福是一种自我的美好感觉,是我们物质、精神上的满足、愉悦和快乐。我们常常感觉不到幸福,是因为我们已经麻木。当我们尝试换换角色思想,便感觉到生命中的诗意。我们不要一味抱怨生活,人生的智慧有两种,一种是获得生活所需,另一种是享受生活所得。知足常乐,积极的面对生活、体验生活。

当一个人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一位真正懂得从生活经验中找到人生乐趣的人,才不会觉得自己的日子充满压力及忧虑。我们一秒钟不开心,就失去了一秒钟的快乐。一分钟不开心,就失去了一分钟的快乐。要发现生活之美,并向更好超越,向未来超越,向可能超越,用生活之美来构建我们幸福的生活。

综上所述,通过对生命、生存、生活的认识,使我们对主体认知加深。在此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每个人都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积极主动的完善生命,提高生命意识,增强生存能力,扩大生活内容,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生命是宝贵的,生存是选择的,生活是幸福的。我们要懂得生命的价值,掌握生存之道,理解生活的意义,从而珍爱生命、学会生存、享受生活。(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美)查理・琼斯著,张玉娇等译.生命是一个奇迹[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

[2] (奥)弗兰克尔著,何忠强、杨凤池译.追寻生命的意义[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3] 黄全愈.生存教育在美国[M].广西:接力出版社,2002.

[4] 董华等.终身教育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5] 曹文编.生存教育――正确应对危机和灾难[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