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未来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6: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未来发展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未来发展规划

篇1

【关键词】城市配网;规划;未来发展

1.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城市化建设项目不断的增多,对电网设备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一定会带动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而且城市配网属于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所以相关领导应对城市电网的规划及未来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

然而,在我国城市电网建设发展过程中,有一系列的问题不断的出现,严重影响了电力企业的正常运行,同时也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用电。对于城市电网中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虽然其效果显著,但严重忽视了配电电网的长远建设,很难跟得上现代城市电网的发展步伐。

也就是说,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城市配电存在许多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优化城市配网方案,以便早日实现城市配网的现代化。

2.城市配网现状

2.1 配网结构不合理

由于我国的城市配网规划起步较晚,起初设计粗心大意,急于求成,还处于配网规划的初级阶段,电力运行方式不够灵活,缺少整体性观念和发展的眼光,而且没有考虑到经济发展对城市建设的影响,从而不断地出现漏洞,造成配网的接线结构不合理,导致城市电源网点的分布不均。遇到意外事故时,利用有限的电力条件处理故障,会影响到计划检修、故障复电等常见问题的解决。比如:有的地区电网点多,用之不尽;而有的地区用电半径过大,线路严重破损,浪费了过多电能。这些配网现状,表明当前城市配网结构的不合理,而且浪费资源。

2.2 负荷急增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增长水平也不断提高,大量建筑拔地而起,人口密度随之增加,各种大型用电设备投入使用,用电量更是有增无减。在这种社会环境发展的状况下,电力负荷呈阶梯型上升,由于配网升级改造相对滞后,原有的城市配网规划已不能够满足当前人们对电量的需求,造成了供电紧张的局面。

2.3 出现故障的频率较高

就目前城市电力应用现状来看,由于未充分重视配网的建设,建设资金短缺,配网技术落后以及设备陈旧,造成供电线路极易出现故障,事故频繁发生,故障频率较高。虽然在引进了一些新技术、采用了新设备之后,情况有所改善,但与国外城市相比,设差距还很大,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和经济的建设。

2.4 电网建设用地紧张

当前我国城市配网问题几乎遍布整个电力工程,电网负荷持续增长,电力工程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不但影响了现代化城市对用电量的要求,也增大了对电网建设用地的需求。随着城市建设密度的增加,土地资源日益紧张,而且站点和线路走廊用地困难,因此电网建设用地紧张已成为解决城市供电能力不足问题的主要制约因素。

3.城市配网规划的考虑因素

3.1 对电网负荷进行预测

在现阶段,负荷水平误差会诱发盲目投资,如果由于负荷预测过大、过快,会导致电力建设投资过早问题的发生,不但不会实现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会使电力建设企业在经济上蒙受损失;反之,负荷预测过低时,电网建设将难以满足负荷发展的基本需求,即在城市配网规划中,必须考虑负荷预测问题,否则会给未来城市供电网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困扰。另一方面,基于配网规划理论,现有配电系统的接线方式是重点,积极考虑向网络方向发展,如果不对电力网络进行研究,那么电力将保持原来的运行状态,很难有效地评估网络的整体技术能力,便失去了采取相应措施解决问题的机会。要想使城市配网规划与时俱进,就要保证做好电网负荷预测工作。

3.2 配网规划和自动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原本的配电网规划已不能满足目前的需求,我们必须向电网自动化方向发展,而电网自动化是在现代用电量要求较高的形势下发展起来的,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为城市提供用电量的目的。配网的自动化既可以保证供电的可靠性,又可以确保供电质量,还可以降低线损率,它是衡量城市配电网是否高效优质的基本标准。因此,在城市配网规划中,我们应积极推进配电网的规划和自动化发展。

3.3 国民经济和城市发展

供电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在城市供电配电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将问题局限在电力企业发展规划范围之内,一定要符合国民经济和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配电网与主网不同,其规划也不相同,使得城市配网规划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针对这种状况,配电网络的规划设计者应该积极与城市规划部门和建设主管部门进行联系,使国民经济和城市发展相适应,确保城市配电规划建设符合国民经济和城市发展的趋势。

4.配网规划与未来发展

城市配电规划必须与城市居民生活需求、区域电网建设的现有水平、电网建设项目投资力度等相适应,这样才能够保证城市配网规划建设的高效性、合理性、科学性。下面来简单分析一下城市配电规划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4.1 配网结构优化

4.1.1 实现配网的最优配置

加大城市配网规划的力度,要想实现配网的最优配置,即要保证对供电区域的电量预测处于合理范围之内,然后预测整个供电规划区对电力的需求,最后再根据本区电力条件进行城市配网规划,实现供电规划与电力需求间的均衡发展。具体地讲,在开展电网配网建设过程中,工作人员一定要意识到电力电量预测的重要性,认真做好电量预测工作,而且预测结果将会对城市配网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有影响。一般情况下,都会按照年段对电力需求进行预测,在不同的地域,也要考虑年度用电负荷和季节性用电负荷。此外,还需要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对电力电量进行预测,从而使地方用电与配网供电达到供需平衡的理想状态。

4.1.2 协调配网与主网规划

加强配网的结构规划,就必须协调好配网与主网的规划,正确处理好配网和主网规划之间的关系,注重配网的结构优化,并保证与主网间的协调性。具体地说,依据实际情况,首先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真研究主网规划方案,保证主网和配网间的协调性以及彼此之间的联系性,从根本上解决主网和配网的配合问题,更深入地研究主网和配网的内在联系。其次还要及时处理好供电半径问题,保证电网朝着更加经济的方向发展,减少电网耗损不良现象的发生,避免出现资源浪费,使电网发展变得更加经济。再次要以城市发展规划的分布点为基础,确保供电的可靠性和稳固性,不断地提高城市配网的供电能力,从而达到优化配网布局的目的。最后要对补偿配合的功能加以重视,低压补偿需发挥其调节功能,高压补偿需发挥其导向功能。

4.2 自动化系统规划

加强城市配网规划,不能缺少城市配网的自动化系统规划,而且一定要按照电网设计原则,并在配网结构规划的前提下,保证城市供电正常运行,从而创建出配电的自动化管理模式。除此之外,实现配电自动化规划过程中,必须要重视配网的通讯规划,使配电网络能够自由拓展,操作更灵活,在整个城市逐步普及电网的遥控操作,从而确保城市配网的维护更加便捷,自动化系统规划日趋完善。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现代,我们要重视城市配网规划,努力做到优化电网系统结构,对于实现电网发展的自动化水平的愿望很迫切,配电自动化是当前城市电网建设的根本需要。当然城市配电网规划面临着严峻挑战,作为配电改造与建设的关键环节,我们必须将其放在电力企业各个项目建设的前列,规划必须符合实际,综合考虑环境、社会、经济等效益因素。此外,我们应以与时俱进、事实求是的态度处理电网建设中的问题,从而逐渐改善城市供电系统的不良现状。 为了强化电力企业的管理制度,使城市配网规划更加地灵活实用,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新时期城市配网规划与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凯.新形势下的配网规划与设计[J].科技资讯.2013 (36):109-110.

篇2

“家乡的明天什么样”。是未来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发展中的家乡”的最后一课。课程标准中明确说明:学生应该“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特点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本节课的教学活动,通过“家乡的未来规划”“信息交流会” “我为家乡绘蓝图”三个主题,使学生了解家乡的未来规划,畅想家乡的美好未来,歌颂家乡的明天,从而激发起学生为祖国,为家乡的美好前景而奋发图强的光荣的使命感。

二、教学理念

善于观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注重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力求突显活动的综合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特点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了解家乡的变化和未来的发展规划。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析资料和运用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习调查问题的方法,并能与大家分享学习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畅想家乡的美好未来,愿为家乡的发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四、教学重点

组织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为家乡的未来出谋划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描绘”自己心中的未来家乡。

五、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设计有创新、有胆识。

六、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自己所在门源县的未来发展规划目前正在实施的规划情况资料图或者记录短片。

2、为歌颂家乡、歌颂祖国的飞速发展变化准备小节目。

3、学生准备彩笔和纸张。

七、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导言)不同的家乡,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划,在家乡人的努力下,我们家乡的明天发展的越来越美好。

设计意图:让学生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家乡明天一定会发展的更加美好。

活动一:家乡的未来规划

教师活动:为同学们展示自己家乡的未来规划图,并加以讲解。

学生活动:谈一谈看后的感受和想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自己家乡的未来规划有个大概的了解,初步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师活动:揭示活动主题:家乡的明天什么样 (板书课题)

学生活动:自己阅读教材74页 “农村地区十年规划场景图”和小男孩讲解的自己家乡某镇的未来规划。体会应从哪些方面去了解自己家乡的未来规划。

设计意图:本班学生都来自农村、牧区,而我们门源县的未来发展也主要依托农业,因此,引导学生多从这方面了解家乡的未来规划。

教师活动:我们门源县的未来发展正在积极地朝着城镇化方向迈进。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75页,了解某城市的十年规划场景图和下方小女孩的讲解。

活动二:信息交流会

教师活动:借“大嘴青蛙”的话引出本课的第一个活动主题――“家乡的未来规划” 。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76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关注自己家乡的未来的同时也关注不同地区的未来。树立起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自己家乡的未来发展规划,获取信息。

学生活动:搜集关于家乡未来的信息资料记录在76页的“我们家乡的未来规划”一栏中。

设计意图:一是让学生明确一些有效地搜集资料的方法和快捷的渠道,二是指导学生注意广泛地收集资料,不光收集自己家乡的未来发展规划信息,也要关注其他地区及全国的未来发展。

小结:我们的家乡正发生着飞速的变化,可以想象家乡的未来将会是多么的美好,作为家乡的主人,祖国的主人,我们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我们要从小立志为家乡的未来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活动三:我为家乡绘蓝图

教师活动:出示“大嘴青蛙”的话引出本课的第二个活动主题――“我为家乡绘蓝图”.

学生活动: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描绘家乡的美好明天,可写一写、画一画、说一说等。2、全班交流你为家乡绘制的蓝图。

“组织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为家乡的未来出谋划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描绘”自己心中的未来家乡。”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体现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力求突显活动的综合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理念。

篇3

在当今网络科技不断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信息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基于网络科技优势作用的发挥,各行业都极力想通过一系列变革措施的实施,来搭上互联网这一顺风车,使自身在当今网络科技化的时代得以实现良好的可持续化发展。与此同时,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社会服务业逐渐兴盛起来,而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旅游业。以2016年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为例,在短短的7天时间里,全国总共接待游客已经超过了5.93亿人次,单单旅游收入就已经达到了4822亿元,相比较去年高出了将近14.4%。在网络化时展背景下,如何促进网络科技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加快城市智慧旅游的建设,推动传统旅游行业的发展与变革,改变旅游行业以往的运营模式,已经成为了当今旅游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对于旅游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而言至关重要。

一、我国城市智慧旅游建设现状

智慧旅游通过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科学技术,借助于便携的互联网上网终端,收集各种旅游资源、经济、活动等信息,以为旅游计划的安排和调整做出科学规划。智慧旅游的优势受到旅游业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已有南京、镇江、北京和成都等智慧旅游城市。但是,由于城市智慧旅游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我国城市智慧旅游仍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加以重视并提出科学的解决措施。

(一)城市智慧旅游案例

在2010年我国镇江首先引入“智慧旅游”发展理念,并配备了现代化的无线技术和旅游应用软件,做为我国“智慧旅游”开展的首要试验点。并在未来发展中,国家为镇江打造了一系列软件、应用设备及开发、旅游服务等平台,大力推广智慧旅游产业。到今天为止,我国已经实现了由点到线,由线及面的智慧旅游发展格局。并有长江三角洲地区向沿海城市发展,最后逐渐向内陆渗透的发展局面。国家软件开发也随之加入了智慧旅游的狂潮,例如新型的航空软件、购餐软件及住宿软件等,极大的便利了人们的旅游,同时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软件和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我国城市智慧旅游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国在开展“智慧旅游”产业时缺乏整体的规划,国家只是采取几个试验点的形式,而不是从整体上进行科学规划,统一实施智慧旅游战略。这种整体规划的缺失,造成了我国旅游产业不能全面实现智慧旅游,并且对于很多旅游景点,并没有系统软件的支持,在相关技术上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不利于我国全面化“智慧旅游”的实施。但是,这种由点到线,由线及面的格局有助于我国发展重点旅游项目,有助于推动我国重点景区的发展。其次,我国的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在开展相应的旅游服务时,公共服务体系并不能为“智慧旅游”做出有效的支撑。饿了么等应用软件无法向个别的旅游景点渗透,例如在高耸的黄山地区,送餐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甚至无线技术也无法有效的满足人们对于网速的渴望。尤其是在较为偏远的山区,很多软件即使能够做到精确定位,但是对于公共服务体系的开展,却形成了极大的挑战。最后,我国的“智慧旅游”缺乏科技支持和专业人才培养。“智慧旅游”概念最先起源于国外,在近年来中国引进了相关概念,并大力发展“智慧旅游”产业,但是由于我国技术较为落后,软件人才较为稀缺,不能像国外一样,全面开展智慧旅游产业。在开展“智慧旅游”时需要较为先进的软件技术的支持,同时还要根据未来发展趋势,研发适合我国发展需要的软件技术和应用APP,但是我国高校中培养出来的软件人才并不能进行高效的软件研发,而是通过对外来技术和人员的引进,从而开展相应产业,但是这种引进模式不利于我国“智慧旅游”产业的未来发展。

二、我国城市智慧旅游建设的对策

(一)制定整体发展规划

要想实现“智慧旅游”在我国全面化推广,国家旅游局必须制定完整的未来发展规划,而不是只重点发展几个旅游城市,忽视了绝大多数城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制定整体的发展规划,不仅有利于我国“智慧旅游”软件在我国旅游城市的全面开展及其建设,还对提升我国旅游城市收入,实现我国向第三产业服务业的转型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完整的发展规划会使旅游软件向各个城市延伸,从而形成广大的旅游软件系统,从而更加地便利人们的旅游生活。

(二)打造智慧旅游信息平台

信息平台是对我国开展的“智慧旅游”产业的有效支撑,智慧旅游产业的开展离不开信息而存在。在开展智慧旅游产业时,软件开发者要获取游客相应的信息,并通过软件信息吸引消费者前来消费,并做到为消费者提供准确、清晰的信息服务,打造信息平台,使消费者在决定旅游后,有针对性的选择旅游方式,以便做好游前服务,例如酒店预订和门票预订等。其次;在游客游玩过程中,软件开发者还要通过信息平台为消费者提供服务,例如在游玩的过程中订餐等,在游客消费后做到对个人数据的保密,并提供优质的信息化服务,增强游客对软件的依赖感,从而达到消费者满意的目的。

(三)积极培养软件人才

软件信息人才在我国较为稀缺,在开展“智慧旅游”软件开发时急需大量的软件人才做为后台技术支撑。但是立足于我国现状,要想在我国发展“智慧旅游”产业,我国应加大对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力度,着力培养现代化的信息软件人才。同时,软件人才的培养也会为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提供极大的推动作用,对于提升我国的软件产业和“智慧旅游”产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软件人才的培养也会为未来“智慧旅游”服务软件开发研究产生巨大的影响,并有力推动“智慧旅游”在我国的全面化开展。

(四)重视消费者需求

在旅游产业中,消费者需求很大程度上刺激着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在现代化的“智慧旅游”软件开发时,消费者对于服务种类的需求会极大的刺激软件APP的发展,顺便带动其他服务业的发展。在现代化发展中,电子化是未来旅游业发展趋势,因此,开发商应重视消费者需求,利用电子业务开展电子服务,以达到消费者满意的目的。并且,在现代的软件开发时,要注重消费者心理的变化从而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做出新的产品或者推出新的服务,从而极大的满足消费者需求,同时在旅游软件行业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三、结语

篇4

关键词:基础测绘;数字城市;策略

中图分类号:TH761 文献标识码:A

基础测绘是创建统一的测绘基准以及测绘系统,开展基础航空摄影,获得地理信息方面的遥感资料,测定并更新基本比例尺地图、数字化成品以及影像图,对城市地下管线进行普查等,通过这些方面的工作建立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而数字城市实际上是对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描述,主要是运用遥感、多媒体、遥测、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对城市功能机制、基础设施实行自动收集,实行动态监测管理以及进行辅助决策服务的系统,城市规划与管理人员可以充分利用虚拟城市环境,开展决策管理,并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全面信息。基础测绘作为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基础性工作,其为数字城市建设提供支持与保障。

1 基础测绘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价值

1.1 基础测绘服务于城市规划

基础测绘是进行城乡规划的前提之一,为城乡规划提供相关的保障。城市在进行整体规划时,需要掌握精准的地理信息数据。这主要是因为城市规划决策需使用空间信息来定位,并且城市规划成果是体现在地形图上,但地形图仅为基础地理信息的单一元素。为提供基础地理信息方面的数据,测绘部门需要将当前的基础地理信息当成基础,开展专题性质的数据分析,为进行专项规划研究和确立最终的城市规划提供技术服务。

1.2 基础测绘服务于城市防灾应急系统

切实利用好地理空间数据,创建城市防灾信息服务系统,创建空间信息和水灾、地质灾害、地震灾害等信息有效继承,并创建城市公共防灾体系。当城市出现灾害时,测绘部门可以充分利用基础测绘成果,快速创建灾害信息集成立体系统,创建救灾专用地图,全方位满足抢险救灾、评估灾情、监测灾害等的需要,为灾区重建做出贡献。

2 基础测绘在数字城市建设中运用策略

2.1 明确数字城市发展方向,实时更新地理信息

数字城市是确保城市未来发展的系统性应用工程,负责基础测绘的部门需要明确未来发展方向,投入到政府创建的城市地理信息中心,转变为核心力量,制定出发展规划并不断努力创造出新的成果。此外,还需要创建并及时完善基础地理信息。要切实利用好空间测量、市政测量、遥感信息以及竣工测量等方式,对数字城市的相关数据以及基础设施进行更新,继续完善对测量标志的维护,并建立完善的有偿使用制度。

2.2 推进“3S”技术及其一体化的运用力度

“3S”是创建在数字城市的重要的支撑技术,数字城市建设需要全面运用好“3S技术”优点,进而形成并提供需要的信息处理、对地观测以及模拟分析能力。所以,基础测绘管理部门需要强化对“3S技术”的研究和运用力度,采用GIS对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加以管理,完成基础地理信息创建和动态化的更新任务,经由GPS来构建城市管控网、利用RS快速收集数据,更新城市地理信息,更好为数字城市服务。城市规划设计是在基础测绘人员提供的资料、测绘图件下开展的。如果测绘和规划实现脱节的话,既不能发挥好基础测绘人员对城市规划设计本身起到的参与性作用,还很难让规划设计人员明确客观信息,所以,对提升规划设计工作的质量与效益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最近几年来,获得和处理遥感数字图像技术不断进步,多光谱航空、数字化以及航天遥感在质量、费用以及信息量方面优势将更为显著。所以,需要将遥感信息当成是诚实规划基础地理信息的有机组成部分,使用影像图件当作是规划成果背景影响,并积极吸纳遥感应用机构为城市规划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和服务。通过强化对GIS空间信息查询、研究以及运用,能进一步增加规划设计的广度与深度。

2.3 强化基础测绘部门建设

2.3.1 做好基础测绘实施工作

强化基础测绘成果资料深加工力度,提升基础地理信息对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保障作用,开发基础测绘应用以及服务的新范围,强化技术标准、人员素养、新技术印记等的支持力度,来适应未来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重要要求,为构建数字城市形成地理信息产业提供帮助。此外,为了做好基础测绘工作,还需要定期对测绘部门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提升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

2.3.2 强化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数字城市以及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数据源自空间地理信息。所以,城市基础测绘部门作为空间地理信息的生产者和提供者,基础测绘部门应该把握好质量关,创建基础空间数据管控机制,构建数字化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承担城市空间数据信息的收集、整理任务,真正做好城市空间信息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总之,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切实需要基础测绘加入到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大力推进数字城市发展进程,加大对基础测绘的开发力度,使其实现全方位数字测绘,强化测绘人员专业技能素养的培养,并将当前的信息化资源与成果实现共享,明确数字城市发展方向,实时更新地理信息,推进“3S”技术及其一体化的运用力度,强化基础测绘部门建设,只有采取这样的措施,才能打破当前数字城市建设发展的困境,实现共建与共享,实现发展新跨越,更好为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海媛.浅论基础测绘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应用[J].科学之友.2011(14).

篇5

我区现在在做两件事情,一是发展工业,二是建设城东新区,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两翼齐飞,双轮驱动,只有这两件事情都做好了,两个轮子都转起来了,才能加快我区发展。发展工业,要求我们打造工业区,引进一批重大项目,特别是有根的产业项目。建设城东新区,要求我们规划先行,逐年推进,使我区迅速向中心城区迈进,使我区为××做强做大作出应有的贡献。那么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城东新区呢?建设生态文明新城区的战略构想回答了这个问题。

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个战略构想?首先,是我区发展的需要。在今后一定时期内,我区必须以建设生态文明新城区为核心战略,其他战略任务乃至一切工作恐怕都要围绕这个核心战略来推进。其次,我们只要看一看××做强做大的整体态势,就可以知道为什么要提出这一核心战略了。

××市的城市建设是按照东拓、西进、南延、北突的思路推进的。东拓,是我区的城东新区和高新开发区的科技新城。这些年以来,城东的变化最为迅速,一些专家学者常常对城东的变化赞叹不已。西进,则是西湖区的朝阳洲的开发建设,这块××储备多年的土地今年已经启动建设,并要将其打造成为“新四城”。南延,有××县全力推进的南大门建设,将莲塘县城打造成昌南新区和××新城,并计划以红谷滩的标准建设和打造,用3至5年的时间实现与××市区的无缝对接。还有青云谱区雄心勃勃规划了一个新昌南城,并要将其打造成一个以产业为支撑的城市副中心。北突,在一江两岸,建设大昌北新城的总体框架下,红谷滩新区作为××市加快现代城市建设的核心区域,无疑处在领跑的位置。新建县则以红谷滩为依托,基础设施与红谷滩区全面对接,迅速融入大××,并要将其建成大××的核心区,实现从城郊新建向××新城的历史性转变。××的未来到底属于谁?这是一个房地产商在推介他的楼盘时说的一句广告用语,却道出了当今××各地城市开发建设的热闹场面和竞争态势。

2008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全力推进城市建设的82个重点项目,总投资70亿元。重点加快旧城改造建设,分期实施低洼危旧房和“城中村”改造。围绕2011年承办第七届城运会,今后几年××必将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建设。在今年的在建项目中,与我区发展密切相关并具有战略意义的几个项目特别引人注目。比如洪都大桥,××隧道、高新大道三期、艾溪湖综合改造、火车站东广场、天香园扩建,解放东路二期,紫阳大道改造等项目。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当今,城市建设已成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也是争夺今后发展主动权的制高点。××大规模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对我区发展必将产生愈来愈大的影响。我区自改名为××区以来,已经迈进了城市开发建设和发展城市经济的新阶段。如何利用好城市资源,如何增创城市发展新优势,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已经成为我区新的发展模式和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甚至可以说,生态文明新城区的开发建设是我区发展最大最重要的项目。而要实施这个项目,就必须抓紧制订规划。

这个规划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走新型城镇化的路子,坚持完善一核二区三带的功能布局,全面启动罗家板块,储备“留白”扬子洲新区,逐步将我区开发建设的重心东移,用3-5年的时间,力争在罗家板块上再造一个××经济总量。

这个规划的意义在于:对外是树立形象,吸引眼球,是影响力。对内可以统一思想,激活内力,鼓舞士气,凝聚力量。对客商则是吸引力,是投资环境。

篇6

关键词: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A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与推进,我国城市土地规划也根据《城市规划法》等相关内容做出了极大的调整,在进行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时,更加贴近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但我国城市土地规划发展还不够完善,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受传统发展理念以及规划思想的影响,我国城市规划在土里利用与发展当中还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需要不断地加以调整和改进。为此本文针对如何有效促进我国城市土地利用与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1发达国家城市土地规划发展的基本情况

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的与发展的继承来看,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先后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单向型城镇化”,在城市规划发展过程中农业与畜牧业做出了极大的牺牲。在这一发展阶段,土地利用主要以集聚为主。当城市规划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发达国家的城市规划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即逆城市化阶段,城市化发展逐步向农村进行扩散与推移。此时城市土地发展规划主要倾向于扩散政策,在这一发展阶段城市土地城市更进一步的促进了城市与农村的和谐发展,实现了城市土地规划利用的科学化与合理化发展。

从国外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发展进程来看,城市化发展与工业化发展时同步进行的,在城市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加大的推进了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在城市化发展进程当中,通过科学合理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发展的二元结构逐渐被打破,城市的工业文明也极大地带动了乡村的发展,城乡发展间的差距被进一步缩小,最终促进了发达过程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全面提高。

我外发达国家已经伴随着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实现了国家的城市化,而城市化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其农业发展水平也非常高,由此可见发达国家在进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充分的体现了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城市土地的利用与发展充分的考虑了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道路逐步实现了农村、城市之间的复合型发展,土地的利用与发展也实现了集聚与扩散的协调发展。

2西方发达国家土地规划对我国城市土地利用与发展的启示

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冲的体现了城市化进程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城市化进程的合理发展预计城市规划中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极大地促进了城乡的和谐统一发展,我国城市规划土地利用与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地吸收国外的成功经验,并充分的结合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实际情况,促进我国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的合理化发展。

2.1城市规划土地利用与发展要强调区域观念

城市土地利用与发展要具有长远眼光,并立足于我国城市发展的整体考虑,在城市规划发展过程中城市土地利用与发展不能仅从促进城市这一单一的主体进行考虑,需要从促进城市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以及城乡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协调发展的角度进行考虑,促进城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需要编制城市发展规划,通常情况下城市发展规划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基本内容:立足于城市区域发展特点,结合国家城市土地利用发展的相关政策,确定土地利用开发的规模、发展方向以及城市区域发展各种建设用地布局情况;对城市各个区域发展建设所具有的相对发展优势以及个各种制约性因素进行分析,对城市内部各个区域之间的优势条件进行组合,提高城市发展的整体实力;根据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与未来发展的具体目标提出相应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重整策略。

2.2土地利用与发展要与社会、政治、经济的紧密结合

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必须进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才能保证其科学性。我国城市发展建设要紧密结合宏观区域经济竞争的要求,对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发展战略选择关系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进行分析和展望,从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对城市的土地利用进行分析,提出构造适应知识经济的未来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划新理念,以求在区域合作、中心城市建设、居住适宜性、历史传统保护等方面及相应的土地利用空间重整策略的编制上注重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

2.3生态优先的发展策略

针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下降的状况,应进行城市的合理容量和城镇建设的生态适宜性研究,在建设和保护的地区之间,建立起土地要素合理流动的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机制,从而达到控制环境容量小的城市,发展环境容量大的城市的战略目的;同时应将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区范围内的用地划分为城市化发展促进地区、城市化发展控制地区及非城市化发展地区,通过生态限制因素的分析,确定不可建设区及控制发展区的范围。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中,必须分析各种土地利用结构对环境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以求将土地利用对环境的破环减少到最低限度。

2.4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要重视实施策略的研究

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应对其实施策略进行研究。针对城市的发展和区域大型基础设施的调整,根据现行的一系列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发展、相关组织机构、资金筹措等的政策,将以往孤立的部门计划,整合为一个相互配套互为前提的战略组合,分别从空间结构、产业发展、交通系统调整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土地利用政策措施,增加了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可操作性。

2.5把握发展机遇

在对我国城市发展情况进行规划时,虽然对城市土地规划利用不进行时间限制,但无论是城市化发展建设还是土地利用与发展都不能忽视各自的时间效率。城市土地资源利用与发展建设仍然需要把握住发展契机,只有抓住发展机会,才能提高城市土地利用与发展建设的速度,提高城市土地利用与规划发展建设的质量,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作出适合城市土地发展利用的合理化安排。

3结束语

我国城市土地利用与发展要充分的吸收借鉴国外城市土地利用发展的成功经验,同时还要对我国城市发展建设的总体进行进行充分的了解与掌握,在城市土地利用与发展过程中编制出适合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正确方案,通过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方案,对城市土地利用进行科学的指导,在发展过程中还要把握住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有利契机,树立长远的发展眼光,提高城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能力,提高我国城市规划发展建设的全面性、系统性与优越性,使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的选择更具理性与说服力。

参考文献:

[1] 孙田,陈龙乾.浅谈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的衔接[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01).

篇7

规划机制是整个发展机制的核心,是城市群众体育环境未来发展方向的决策机制.通过对规划机的探讨,为城市群众体育环境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科学指导,为实现群众体育环境发展目标提供保障.本研究基于对规划的编制程序及分析方法的研究,构建了城市群众体育环境发展规划编制的技术路线,主要包含5个阶段.

1.1前期准备阶段该阶段包含规划提出的背景,前期准备以及组织分工.城市群众体育环境规划是涉及社会、区域、经济、群众体育等各个方面的重大规划,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必然需要缜密的前期准备和组织分工.由于该规划涉及范围广泛,规划设计队伍需要具备包含社会学、经济学、环境学、体育学等在内的多学科、多层次、多方面的人才.该阶段的技术方法主要有头脑风暴法和文献整理法.

1.2调查研究阶段该阶段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地收集与群众体育环境发展规划编制有关的信息资料和数据,经过资料整理和理论研究,了解其历史、现状,明确未来发展趋势.主要内容包括:体育环境体系、群众体育环境概况、社会经济水平以及其他相关规划成果资料.该阶段的技术方法主要有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

1.3分析诊断阶段通过对城市的政策法规、经济条件和群众体育基础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价,诊断城市群众体育环境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从而对未来城市群众体育环境发展趋势做出科学预测.在此基础上,编制《城市群众体育环境发展规划纲要》草案,并通过多种渠道对《纲要》进行广泛的意见征集,最终确定形成《纲要》文本,为规划报告的起草奠定方向.

1.4报告设计阶段依据《纲要》的基本思路,起草《城市群众体育环境发展规划》报告,拟定实现目标的途径、方法、措施步骤等多种方案,并通过有关信息平台将报告草案予以公布,征求社会各方的意见和建议,最终确定形成规划报告,提交相关专家进行评审.

1.5报告评审阶段对规划报告进行审核,并将修改后的报告内容进行选择性的公开,接受社会公众以及有关体育社团组织的监督,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规划内容.

2城市群众体育环境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是整个发展机制的主体,涉及要素最多,机理最为复杂.要营造良好的城市群众体育环境,必须完善各种运行系统,各环节协调发展,确保整个体系健康运行.

2.1理顺和完善筹资模式资金是群众体育环境发展的重要保障,没有资金,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当前,城市群众体育的资金筹集主要依靠政府拨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资金不足,严重影响了城市群众体育的发展.因此,城市群众体育筹资管理必须寻求新的模式,推进资金筹集市场化.

2.2完善政府调控形式过去,政府的调控形式主要是直接管理、包办代替、具体操作,导致管得太多,管得太死,没有起到真正的调控作用.因此,今后政府的调控必须处于核心位置,重在营造凝聚力.政府调控要注意高度、把握方向、统领全局,确保城市群众体育环境发展目标的实现.

2.3完善监督管理体系确保城市群众体育环境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全方位的监督管理机制至关重要.监管机构实施分层次管理:(1)政府监督.在政府中建立专门机构,对体育社团或民间体育活动进行全面监督;(2)专业监督.组建各类具有咨询功能的协会,协会由专业人员构成,对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进行监督及专业指导;(3)民主监督.在民间发展一支民主监督队伍,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收集公众对群众体育发展的意见.

2.4建立评估管理模式政府通过评估体育社团、组织的工作业绩、工作效果等,形成政府间接评估管理模式,对各级各类体育社团、组织的行为和工作进行引导和规范,从而实现群众体育的长远发展.在科学性与适用性基础上建立可量化的评估标准,使民间体育社团、组织能够明确发展目标,从而更好地为群众体育服务.

3城市群众体育环境反馈机制

反馈机制主要是指对城市群众体育环境发展的认知,包含对历史发展的认识和对未来趋势的预判,为之后的系统运行调控和优化奠定基础.由于城市群众体育环境的运行与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调控,同时,政府是政策指令的主要发出者,所以,本研究将政府界定为信息反馈的接收方.对于体育社团和群众,它们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反馈信息的发出方,又是反馈信息的接收方.因此,城市群众体育环境发展中的信息反馈方式主要有:“社团-政府”、“公众-政府”、“社团-社团”、“社团-公众”以及“公众-公众”等五种方式.在城市群众体育环境发展过程中,处理和利用反馈对象之间信息流的水平体现了整个反馈机制的运作水平.城市群众体育环境信息交流平台的构建能够实现这一目标.该平台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以“对象间直接交流”为目标,构建的一个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开放的信息交流平台,对城市群众体育环境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筛选、分析、评价、和管理等,从而实现反馈对象之间信息流的高效利用.基于反馈对象的视角,将城市群众体育环境交流平台划分为共用信息交流平台、政府信息交流平台、体育社团信息交流平台、公众信息交流平台等四个信息交流平台.其中,政府信息交流平台主要针对“公众-政府”、“社团-政府”而构建,体育社团信息交流平台主要针对“社团-社团”、“社团-公众”而构建,公众信息交流平台主要针对“公众-公众”而构建.下面以共用信息交流平台和政府信息交流平台为例进行阐述.

3.1共用信息交流平台共用信息交流平台是城市群众体育环境信息平台建设的基础,主要提供公用信息查询和后台支持服务.Web网站和数据库是共用信息交流平台的主要载体,其中Web网站主要包含BBS讨论系统、与其他信息交流平台的网络链接以及城市群众体育环境的基础数据查询等模块;数据库主要包含群众体育活动信息、体育场馆设施资源信息及主要图件资料等模块.

3.2政府信息交流平台政府信息交流平台主要针对“社团-政府”、“公众-政府”而构建,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即信息系统、信息处理系统和信息存储系统,Web网站和专家系统是它的主要载体.信息系统以Web网站为载体,主要功能是即时信息,提供历史数据查询等.信息处理系统和信息存储系统主要服务于管理系统,它们的主要功能是对体育社团和公众的反馈信息进行收集、分析、诊断、存储与公布.

4城市群众体育环境调控机制

调控机制是指通过对反馈信息的整理、筛选和诊断,发出明确的指令促使城市群众体育环境发生综合改变,从而实现对城市群众体育环境系统的调整和控制.调控是城市群众体育环境系统不可或缺的核心环节,无论是驱动、规划、运行还是反馈,都离不开调控.调控也是体现城市群众体育环境发展的过程性和动态性的重要标志.根据调控的具体形态及其作用时段,调控可以划分为事前调控、即时调控、事后调控、全程调控四种类型[2].事前调控主要是针对规划机制而言,它是指通过规划,实现城市群众体育今后发展的预调控;即时调控主要是针对运行机制而言,它是指针对城市群众体育环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即时指令,以保障系统的健康运行;事后调控主要针对驱动机制而言,即在城市群众体育环境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改变驱动力的形式与作用过程,实现城市群众体育环境发展目标的部分调整或改变;全程调控主要是针对反馈机制而言,即依据反馈信息,将调控贯穿于城市群众体育环境发展的全过程,对其进行全时段的调整和控制.

5结语

篇8

【关键词】煤化工产业园;发展现状;优势;制约因素;建议

0 概述

煤化工是以煤为原料,经过化学转化使煤转化为气体、液体和固体燃料以及其它化学品的过程,属于洁净煤技术范畴[1]。我国能源结构的特点是“缺油、少气、富煤”。随着我国石油消费量及进口石油的增长,特别是由于近年来国际石油价格的不断攀升,能源安全问题日益突显。为保证能源安全,国家将能源替代战略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发展煤化工产业是我国能源多元化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

鉴于现阶段的政策保障和广阔的市场机遇,国内煤炭资源丰富的省份和地区,在“十一五”规划中都将煤化工作为重头戏,纷纷做出投资煤化工的决策。淮南是煤炭资源型城市,也是国家重要的能源中心。为了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两型城市”。发展新型煤化工是淮南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是实现经济跨越发展新的增长极。

1 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现状

1.1 规划范围

规划的煤化工基地位于淮南市潘集区的东南部,东临平圩镇,南依淮河,北部为泥河,西北部为潘集区袁庄公共生活服务组团,规划总占地面积为94.97km2。

1.2 发展定位

安徽淮南新型煤化工基地产业发展定位为:以淮南地区煤资源为基础,结合周边地区盐资源及其它相关资源,建成国际领先、国内一流、中部地区最大的新型煤化工生产基地,成为安徽煤化工产业核心区。

1.3 主导产业选择

通过对淮南市现有化工产业基础、产业布局情况的分析,结合资源条件和行业发展趋势,确定安徽淮南新型煤化工基地产业发展方案为“四大产业板块”:

1)构建煤基石化产品(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芳烃等)及下游产品发展产业板块;

2)替代燃料产业板块(煤制天然气、煤制油、煤制乙醇等);

3)基础化工及下游产品产业板块(化肥、纯碱等);

4)以化工新材料和新型精细化工产品为特色的高端石化产品板块。

1.4 主要项目

1.4.1 园区煤经甲醇制烯烃项目

中安联合煤经170万吨/年甲醇制67万吨/年烯烃项目。该项目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安徽省皖北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组建的中安联合煤化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一期为煤经170万吨/年甲醇制67万吨/年烯烃,总投资267.35亿元。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82亿元,年利润25亿元,年税收14亿元。

1.4.2 园区煤制乙二醇项目

园区60万吨煤制乙二醇项目是由中安联合煤化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71亿元,年用标煤150万吨,预计2017年建成投产。目前,正在开展煤制取乙二醇项目前期工作。采用世界先进的干煤粉加压气化、低温甲醇洗净化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合成乙二醇。项目计划采用的合成气制乙二醇技术已于2012年8月成功应用于中石化湖北化肥20万吨/年合成气制乙二醇。

1.4.3 园区煤制天然气项目

国投新集公司与皖能集团年产40亿Nm3煤制天然气一期22亿Nm3项目拟建于淮南杨村煤制气循环经济园。项目规划年产天然气40亿Nm3,总投资200多亿元,其中一期工程规划年产天然气22亿Nm3,总投资123亿元人民币。项目以煤为原料,经过气化、净化、甲烷化技术合成天然气。年消耗原煤580万吨,年销售收入58亿元,投资回收期预计为10年。

2 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的发展优势

2.1 资源优势

淮南是全国十大煤田和全国十三个亿吨煤基地之一,拥有15对现代化矿井,煤炭资源远景储量444亿吨,已探明可采储量153亿吨,占安徽省的71%,占华东地区的32%。淮南煤具有低硫、低磷、高挥发份、高发热、富油等特点,是理想的动力煤和煤化工原料。淮河干流穿越淮南市87公里,年过境水量约216亿立方米,淮南市年平均降雨量约924毫米,地下水补给量约5.6亿立方米[2]。

煤化工项目发展需要丰富的煤炭资源与水资源的支撑,相对于我国西部地区,淮南不仅具有丰富的煤矿储量,更具有充沛的水资源,具备发展煤化工的优势。

2.2 区位优势

淮南位于泛长三角地区,接近终端消费市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圈);具备与长三角地区进行产业梯度转移,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条件。铁路东接京沪,西连京九;京福高速铁路重要组成部分的淮蚌高速铁路已开通;水路由淮河经洪泽湖通江达海;公路东接京台高速,206国道、合淮阜高速穿境而过;空运东距蚌埠机场约有40公里,南距新建的合肥机场约70公里。相对于西部地区,淮南对外交通运输便利,缩短了化工产品安全运输距离,减少了运输成本,缓解了交通运输的压力。

2.3 人才优势

人才是最稀缺的战略资源,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淮南是煤炭工业基地,具有一定的工业基础,拥有一批化工骨干企业,培育了一大批管理、经营和技术人才,形成了优秀的人才梯队;安徽理工大学原隶属于国家煤炭工业部,其化学工程学院是原煤炭部属高校中的第一个化学工程系,已有28年的历史,为了淮南化工与煤炭工业发展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为园区煤化工项目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 淮南煤化工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目前,随着煤价的下跌,煤化工成本大幅下降,仅从经济角度看,煤化工利润增加。但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对煤炭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技术、资金和社会配套条件要求较高,同时煤化工产业是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在产业发展中还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和风险。

3.1 国家宏观政策趋紧的制约因素

目前,国内主要的产煤地区,如山东兖州、河南义马、山西晋城、陕西榆林和内蒙古乌海等,纷纷规划建设大型煤化工基地,并力争在短期内将其付诸实施。针对当前煤化工发展的过热局面,国家发改委以发改工业[2006]1350号文明确强调要加强煤化工项目建设管理,从严审核煤化工项目,严禁化整为零,违规审批,或将核准权限逐级下放[3]。在国家发改委组织编制的《煤化工产业发展政策》和《煤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未正式出台前,国家发改委原则上暂停审核煤化工项目。同时,虽然发展煤化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但由于投资大、治污任务重、难度大,亟需扶持,而且目前国家尚未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因此,从目前来看,淮南市煤化工的发展受到国家宏观政策的一定影响。

3.2 淮南煤气化技术制约因素

煤化工是以煤为原料,经过化学加工方法使煤转化气体、液体和固体产品或半成品,而后再进一步加工成一系列化工产品或石油燃料的工业。煤气化是煤化工的核心。煤气化技术、煤间接液化制合成油品、甲醇转化烯烃等主要技术目前均由国外大公司垄断,国内技术尚处于中试阶段,还不具备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条件。特别是淮南煤由于固有的高灰份、高灰熔点的特性,以淮南煤为原料发展煤化工,建设大型煤化工项目,无论是采用Shell 气化技术、GSP技术还是国内航天炉气化技术等,都需要进一步研究、消化和吸收,因而要承担一定的技术风险。

3.3 环境制约因素

受国际油价上涨及国家能源结构调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中国煤化工产业发展势头十分强劲,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煤化工产业是一个高污染、高安全要求的行业,其运行周期长、工艺流程多且复杂,每个环节都会产生各种污染物,虽然可以回收,但无法回收的部分大多有毒有害,稍有不慎还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安全事故。

目前,国家的环境管理方式已由浓度控制转变为浓度与总量控制相结合,各类新老建设项目的污染物排放总量都不得突破国家下达的总量控制指标,否则新建项目就无法上马。“十一五”期间,安徽省政府下达给淮南市的主要污染物控制指标为:COD 1.65万吨,氨氮5225吨,二氧化硫12.46万吨。而淮南市2006年底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为:COD 1.83万吨,氨氮6030吨,二氧化硫11.82万吨[4]。与此同时,按照国务院主要污染物减排的工作要求,到“十一五”末,COD和二氧化硫还要削减10%。而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势必会增加排污总量,因此如不加强其他行业的污染物削减,腾出总量空间,总量指标就势必成为淮南市煤化工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制约因素之一。

3.4 资金制约因素

把煤从不清洁的能源转为清洁的化工原料,所经过的流程长、环节多、技术要求高、难度大,和石油化工及天然气化工路线相比,投资过大,经济效益难以保证,成为目前影响煤化工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煤化工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大型煤化工耗资巨大,淮南煤化工企业由于各种原因在引进资金方面一直不能适应发展需求。

4 对未来发展的建议

4.1 资源方面

根据安徽省与中石化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打造百万吨烯烃和百万吨乙二醇的生产基地,但是,中安煤化一体化项目配备的朱集西矿设计能力400万吨/年,难以满足园区项目的需求。建议淮南市政府与省政府协调,有偿为园区项目配给煤炭资源,满足项目发展需要。

4.2 技术方面

淮南煤具有高灰熔点、高灰发份等特点,煤气化难度较大。中石化、安徽理工大学等单位在淮南煤气化方面深入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效。

为了保证园区项目获得更好的技术支持,建议淮南市政府在企业技术研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支持园区企业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加大与科研院所合作,就核心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优化工艺方案。

4.3 规划方面

按照“高起点规划、高品质建设、高水平承接、高强度投入、高效率服务、高效益产出”的转型发展理念。积极做好顶层设计是园区未来发展的前提与需要。

建议积极做好编制《安徽新型煤化工基地发展纲要》工作,科学制定园区总体发展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及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尽快形成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控制性详规相统一的园区建设规划体系,力争控制性详规覆盖率达到100%。为园区项目发展创造良好好的政策环境。

4.4 基础设施方面

为打造淮南煤化工基地,实现基地融入北部新区,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随着园区扩容升级,原有的基础规划难以满足基地未来发展要求。

建议市相关部门及产司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实现基础设施高起点、高标准的建设目标,积极打造一流的硬件环境。

4.5 物流方面

对外运输能力是园区未来发展的前提。目前,园区对外交通处于发展完善阶段,考虑化工产品运输的特殊性,对外交通能力有待进一步完善。建议市相关部门完善园区对外运输渠道、提升运输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元春,金小娟.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状况评述[J].煤炭工程,2009(5):90-92.

篇9

一、金融IC卡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发行的金融IC卡数量已达1亿多张,关于其应用的拓展工作也正有序的展开。浙江宁波是我国金融IC卡多应用的第一个试点地区,目前阶段已经实现了在城市管理、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公共交通及便民服务等多个行业金融IC卡的应用。四川成都实施了创新,将金融IC卡与“城市一卡通”工程互相结合,用地铁口为切入口是成都市的金融IC卡在各类公共服务领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使其在地铁上得以应用。以此同时,各个地方个分别实现了其在各个领域的运用,梅州、茂名、湛江等等地区分别实现了金融IC卡在公交、食堂、菜市场及加油站等地方的小额支付功能,使其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应用。广州大学采用的是金融联名IC卡,实现了大学城内职工、学院及各单位的工作人员身份识别以及日常应用,使其成为大学城内的“一卡通”。湖南将金融IC卡应用拓展到公共服务业,提供给公共汽车、出租车、停车场等相应的服务,如密匙管理、发卡管理等,为这类公共行业提供了良好的便利,节约了其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推动了该地区金融IC卡业务的深入推广。

二、当前我国金融IC卡行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统一的领导

金融IC卡能够得以应用的各个领域均存在较强的独立性,不能做到协调办卡,一卡通用。例如轨道交通、公共汽车、高速公路等这些领域,涉及到的企业主体是不同的。所以许多企业虽然愿意发行金融IC卡,但是由于其资源的垄断性,且各企业间采取的技术标准不同,存在的资金风险较高,不得不推迟该项工作的进行。

(二)缺乏统一的规划

各行业间没有统一的管理手段及管理措施,所以在推广的时候十分困难。各个行业不能够充分的共享科研成果,针对金融IC卡项目不同企业都存在重复建设的情况,严重浪费了资源。

(三)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

当前我国颁布的金融IC卡相关法律法规,除了《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还有国家各个部门制定的不同行业的IC卡相关条款,其在上述规范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改变。例如支付密匙不相同,各个行业的支付标准不相同,这是将金融IC卡在行业应用领域推广开来的主要障碍。

(四)商业模式有待完善

金融IC卡的主要发展方向就是跨行业应用。但是在初期发展过程中,受到各个行业不同利益需求的影响,推广会有一定的困难。例如在进入银行领域时,需要得到人民银行的支持,与此同时还需要根据市场需求,以此为根据建立良好的商业模式,才能更好地发展。

三、金融IC卡的未来发展途径

(一)政府加强扶持力度

金融IC卡在当前社会经济环境下存在许多优点:保障财物安全、支付便捷等。在金融IC卡领域推广跨行业应用对我国的居民行业卡预付资金能够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能够保护持卡人的预付资金安全,且能让居民在生活中更便捷的出行、购物,在一定程度上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政府应当站在人民的角度上多思考,给予该行业更多的支持,在政府的扶持下深入的推广金融IC卡业务,最终使金融IC卡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下新型产业的重点行业。

(二)建立跨行业管理机构

采取政府牵头模式,使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及其他金融IC卡应用的相关主管部门互相协调,实现其跨行业合作。对政府、交通以及公共卫生等领域的应用实施统一的筹划,建立相同的行业标准。加强政府的领导作用,以政策优惠或是其他手段调动相关部门的参与积极性,使金融IC卡在各个领域得到全面统一的推广。以政府为主导,带领各行业解决金融IC卡目前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的重难点问题,推动此项民生工程的平稳迅速发展。

(三)建立统一发展规划

在政府的领导下,各行业根据自身发展及具体行业性质制定好未来发展规划。该规划要从人民的日常活动着手,为改善居民的生活便利性为基础出发点,将金融IC卡的跨行业应用深入的推广。还可以根据预估的情况,制定金融IC卡项目发展的三年五年规划,并在应用过程中不断完善金融IC卡的稳定性、安全性以及便捷度。

(四)加强金融IC卡的应用广度

各银行在发行金融IC卡之后,应当致力于完善金融IC卡未来发展前景。以降低金融IC卡发卡成本、增强应用领域来实现消费者对于金融IC卡的依赖性。并在金融IC卡相关的各个领域不断开发研究,不断更新其应用领域,改善消费者的应用体验,让自身的产品更加具有竞争力,最终使用户自发的实现金融IC卡项目的推广。

(五)采用多手段宣传营销

金融IC卡在推广过程中应当加强自身的宣传营销力度,通过多种手段的宣传手法及营销模式向外推广该项业务,在营销过程中以快捷、安全为宣传点,引起社会各界对金融IC卡的关注。再通过后续一定了解之后,由于金融IC卡其自 身具备的多项优势,能使金融IC卡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的应用。

篇10

与十多年前的“黑速递”相比,2009年4月24日,新修订的《邮政法》获得通过并于同年10月1日正式实施,不但让国内快递业特别是民营快递从仅有市场到有了法律地位,而且基于对中国快递业未来发展广阔空间的利好,让各种资本大佬蠢蠢欲动。不管是阿里巴巴注资星辰急便,还是复兴集团与申通等快递企业洽谈的各种“消息”。不难看出,外界对于快递业的发展觊觎已久。当然,为何在2010年才准备“出手”呢。原因很简单,《邮政法》承认了快递的法律地位,给了快递发展的空间。

国家更是将快递提升到战略层面,出台了《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提出“鼓励现有运输、仓储、货代、联运、快递企业的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解决城市快递、配送车辆进城通行、停靠和装卸作业问题,完善城市物流配送网络。”同时,国家邮政局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快递服务发展规划》、《珠江三角洲地区快递服务发展规划》,并启动了《邮政行业快递服务“十二五”发展规划》。江苏省邮政管理局制定了《江苏省快递服务业发展规划》,上海市邮政管理局制定了《上海快递服务发展规划》。以上各种利好政策的出台表明,快递业作为现代服务业和邮政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随着一系列快递业利好政策的出台,将促进整个快递业的大繁荣、大发展,也将进一步促进各快递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当然,这也让各路资本大佬垂涎欲滴,也不甘心错过如此大好机会。于是,阿里巴巴来了,郭广昌来了,当然,还有一些人只是在暗中谋划。而海航收购天天快递却如此顺利,着实让人吃惊。

作为一个经营了近二十年的快递品牌,为何不能乘着快递业的“春天”让自己的航船行驶的更快一些呢?

中国快递业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据了解,作为一个朝阳产业,现在全国的快递业务量还不到GDP的0.3%,与发达国家达到GDP的1%左右相比差距很大;中国每年快递业务量只有约20亿件,美国每年约有75亿件,发展空间巨大。快递服务的业务量在以年平均20%以上的速度发展。目前快递行业面临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产业的发展能力不足,满足不了社会经济的需求。快递服务作为一个产业兴起于上个世纪80年代。据相关部门统计,目前在工商部门注册的有2000多家,分支机构5000多家。如果把物流企业、运输企业也涉足快递业务算在内,估计有上万家。邮政企业从业人员有70多万人,再加上民营与外资快递业务,预计中国快递业有上百万从业人员。随着新《邮政法》和《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的实施,快递企业出现积极要求许可准入,并加快加大硬件建设投资的势头,快递业务量的增长势头更大。

中国快递业也有着良好的发展机遇。无论是2008年7月12日颁布施行的《快递市场管理办法》,还是2009年4月24日通过的新《邮政法》都规定:外商不得投资经营信件的国内快递业务,这为国内快递企业的发展再次赢得了时间和机遇。

中国的快递企业也有着良好的发展氛围。虽然,国内大型快递品牌企业中,多以家族式管理为主,但是,他们都已经在努力改变管理体制,向公司化方向转型。如圆通速递引进了IBM,为公司的转型和快速发展创造条件。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大型快递品牌企业已经占领了不少的市场份额,完全能够通过自我管理的提升和服务质量的改善赢得更多的客户和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