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5: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2-0110-01
“世界因生命而精彩”青少年生命教育就是要通过多种教育手段让青少年理解生命的真正含义,重视生命价值,实现自我成长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的高度统一。本文分析了当前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目标,对青少年生命教育的有效措施进行了探索。
一、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目标
生命教育就是对学生的每一次生命活动进行关怀,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享受生命的过程,这种关怀是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和教育自身发展价值在“生命活动”实践中的统一,在此教育实践中教师的价值得到实现,生命质量得以提升。青少年生命教育的总体目标旨在教育学生明确:生命只有一次,生命弥足珍贵,应该珍视自己的生命,学会对生命负责。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的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的、平等的;人类应该保护环境、珍惜资源,对自然中的一切生命负责。在这个大目标的条件要求下,青少年的生命教育还可以形成不同的小范围的教育目标内容,例如:针对生命本质的世界观养成教育;针对生活信心教育的劳动技能教育;针对安全问题的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生存能力教育等。各类不同的教育内容均有着更为细致化的教育目标。在开展具体的生命教育活动时必须要重视教育目标的确定,保证教育目标的有效性,在具体的教育活动过程中以完成教育目标为前提设计各类教育活动。
二、青少年生命教育的有效性措施
1.利用校园教育普及生命教育
学校是普及生命教育的主阵地,学校的生命教育应被重视起来,发展学校内部的生命教育能够协调社会、家庭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丰富教育的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模式,可以说普及生命教育必须要依靠校园这一主要的教育阵地。同时,当前的青少年生命教育问题也更为普遍地出现在校园内部,校园安全涉及到青少年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安全隐患有20种之多,其中包括:交通事故、打架斗殴、运动损伤、火灾火险、溺水、吸毒、自杀等等。这些都时刻威胁着我们学生的健康成长。如何更好地普及校园生命教育可以从这样几方面着手:(1)可设专门的课程。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前面已经阐述了很多了,而为了更好地发展生命教育就必须要在校园内部设立专门的课程内容。例如:美国就有“死亡教育”,但是目前我国这方面的课程体系明显不够完善,必须要借鉴西方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完善课程体系。(2)利用现有资源进行教育。完备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需要时间,校园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适当地开展相应的生命教育内容。例如:团队会、班会、影片展播等活动都是开展“青少年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如:《爱的奉献》抗震救灾募捐晚会、“防火与逃生”系列片、交通安全教育片、励志教育片等影片、图片,让学生从中真正认识生命的可贵。教师要利用这些条件全面开展教育活动。
2.借专题教育升华教育质量
青少年生命教育有效性的实施必须要利用专题教育,专题教育是指在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设置专门研究或讨论的题目,实现有针对性的教育,确保起教育质量的提升。专题教育能够更为小方面开展研究、讨论、分析,符合青少年年龄特点。对于生命教育而言,可以设计的专题教育内容是很多的,例如:交通安全教育、法律教育、禁毒教育、心理教育等。根据这些内容开展专题活动有利于更好地升华教育质量。例如:针对“2010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的事件,可以开设专题讨论。有的同学就会说:“药家鑫在大学里拿奖学金、钢琴也弹得好,但这些仅能说明他是个好学生,而他处理应急事件、突发事件的能力却并不成熟。这说明生命教育应该融入相应的能力训练。”这就使得专题教育更具备说服效果,让同学们分析事件背后的原因,结合自己的见解进行专题讨论,一方面分析青少年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重新认识法律常识的重要作用。专题教育也可以结合很多传统节日,例如:清明节就是生命教育的很好的契机,在清明节进行祭扫,发表演讲,听取烈士故事,参观烈士陵园等活动都可以让学生真实地感受生命真正的意义,重新审视短暂生命里,人的无穷贡献。
3.拓宽多渠道的教育阵地
篇2
关键词:市场经济体制 青少年教育 社会因素 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a)-0188-01
1 青少年教育的发展现状
当今社会青少年教育问题已成为人们无法忽视的存在,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不仅有青少年主题构成的复杂性,还有外在社会环境的刺激与压制。尤其是市场环境下网吧的兴起使得这一问题变得更加棘手,青少年教育问题开始向多元性发展,行为上的放荡不羁,精神上的无所顾忌与空虚将网络变成了教育的对立面,这已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成了整体上的最大阻碍,它分化了社会对青少年整体教育的能力。
整体教育能力上的分化—— 这是现状中不可回避的情况。整体教育能力笼统地讲也就是一种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自身改革的需要,所以,素质教育的提出无论从认识上还是实践上,都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超越。目标的指引下我们不但需要建立符合素质教育主旨的知识观、人才观和教学观,还要建立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要求的育人环境观和学校管理机制。教育资源是教育的基本构成,对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青少年问题的出现正是由于教育资源的分化造成了效果上的破裂与低能。教育是相互合作产生出来的意识上的价值,如果这种价值不能发挥出来问题也就会随之出现,欲寻求教育上的改变脱离一种局限就必须在这种问题上进行正确的把握。
另外,定向教育中的功能模糊也是现状中比较严重的问题,把教育细分为体育、德育、智育及其他角度的素质教育与能力教育都会在频繁的对称中使教育失去自身发展的方向,很多观念的不相配引起的接受对象的内在混乱产生了思想上的误区,由此造成一种精神上的破坏,孳生身心上的堕落,这种发展现状产生的原因有外在社会因素也有内在心理因素。
2 青少年教育问题的分析
青少年教育问题的构成因素很多,主要有外在社会因素和内在心理因素两种,社会因素是整体的,而心理因素则是核心的,对这两种因素的透彻分析与了解是当前亟需解决的。
2.1 市场因素的局限
教育需要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在当前的发展下社会所提供的教学场所都被加入了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其他因素,这些复杂的因素开始以一种奇怪的方式进行教育价值的侵蚀,从外在向青少年施加一种压力,各种压力的集合却没有合适的教育宣导就会造成生命教育上的缺失,引起相应的各种问题,如交际上的不知所措;学习上的“麻木不仁”;生活上的无法自理等等,形成不了适合自身发展的体系还是循着落后的模式进行教育,在教育实践中就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在社会的大环境下不仅在生命教育的理念上存在误区,也有情绪上的不理解。情绪教育是近些年来兴起的一种教育观念,主张教育应具有一种发散性而不能只在单一的情况下进行知识理论灌输,应当培养青少年的情绪智力。情绪智力指的是认识自己的情绪、克制冲动、延迟满足、自我激励,认识他人的情绪,以及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等。我国的情绪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较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我国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更加重视青少年理性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情绪智力的培养。多维教育网络系统建构不到位,教育活动单一,缺乏交流与合作是青少年教育问题上社会因素的局限点,这种社会因素如果不认真对待就会造成无计划、无规律,内容往往比较零碎没有形成自己的价值取向,形成教育活动上的真空地带。
2.2 心理因素的局限
心理学在个人的成长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通过一个细节上的暗示把整体的状况表达出来进而对自身的发展进行规划,在心理上有一个正确的理解研究个体如何更好地发展、生活,让人学会分享幸福、创造快乐,使其具有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保持生命最佳状态。一旦这种心理上的积极因素丧失,很多问题就会浮出水面造成意想不到的危害,消极的心理引起情绪上的不堪反映,形成没有理性主导的行为实施,脱离了理性控制的“为所欲为”对自己对他人都会有着不好的存在意义,教育由此便开始向相反的方向前行,反面的积累在日益趋下后甚至有可能导致生命教育体系的崩溃,产生类似自杀、抑郁、焦虑等消极层面的泛滥。这种心理学上的影响在青少年的整体成长过程中起着一个关键的核心作用,是内在的整体支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所在。
3 教育问题上的相应完善
3.1 自立、自信、自强的培养教育
首先应该教育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自己的特长,优势,自己的性格、兴趣等等;再一方面了解社会,了解社会需要,职业状况,就业形势等等;再者引导他们正确的心态的建立,做到不卑不亢、自信、自立、自强,通过我校毕业生的一些成功的例子激发他们的奋斗拼搏净胜,使他们看到希望,美好的未来离他们并不遥远,在整个社会环境中营造一种积极的氛围,推动青少年精神状态上的好转。
3.2 倡导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为我国青少年生命教育带来新的价值取向
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青少年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挖掘潜能,以促进青少年更好的发展。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生命教育不应该仅局限于概念本身,而应着眼于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情绪智力、发挥潜能、塑造完美人格品质等积极层面。倡导积极的生命教育,不仅是教会青少年珍爱生命,更要启发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只有树立起价值上的能力才能有一个正常的成长。
4 结语
青少年教育问题是关系着青少年的成长问题,也是关于整个社会发展趋势的盛衰关键,是时时刻刻都不能放松的所在。
篇3
一、“三生教育”的内涵
“三生教育”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简称,是由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统合而成的一个复合概念。生命教育是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的、且在中国教育界上世纪90年代广泛流行的一种教育思想;生存教育则是流行于西方的“成功教育”的另一种说法,是市场经济下的必然产物,如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干事埃德加•富尔就出版了其专著《学会生存》;生活教育则起源于胡塞尔在其专著《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中指出的欧洲科学危机的出路是必须回归“生活世界”,其后杜威、陶行知也都专门论述过生活教育。云南省提出“三生教育”的命题,把生命、生存、生活三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理论体系,可以说是教育的一个新的方向,是在教育中贯彻“以人为本”思想。其中,生命教育主要是让受教育者认识生命(不仅是认识自己的生命,还要认识他人的生命或是自然界中其他生物体的生命),在此基础上尊重生命、珍爱生命,进而发展、完善生命;生存教育则是帮助受教育者学会生存,学会在自然界中生存,亦在人类社会中生存;生活教育则旨在帮助受教育者和谐的生活、处理好生活事务、继而追求个人、家庭、团体乃至民族、国家、人类的幸福。[2]生命教育是基础、生存教育是根本、生活教育是方向、是目标。我们应该看到,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各具特点,但又相辅相成、相互渗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为核心的“三生教育”立足于帮助个体健康成长、成人、成才,旨在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人生观。
二、“三生教育”与新课改“三维一体”课程目标的关系
“三维一体”课程目标提出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同样重要的目标维度。“三生教育”与新课改“三维一体”课程目标是相通的,是以实践去贯彻“三维一体”课程目标,为更好地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目标指明了途径。
1、生命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础
情感不仅指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价值观作为一个比较宽泛和抽象的概念,它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以及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横向上看,这三个要素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们描述了人的情意领域的完整画面;而从纵向上看,这三个要素具有层次递进性,它们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情意发展连续体。[3]当代中国,在“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在高考的指挥棒下,社会、家庭、学校更多的是关心知识等智力因素的发展,而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非智力因素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自杀已经成为我国15-34岁青少年人群非正常死亡的首位死因,且自杀的低龄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另外,漠视他人生命、伤害他人的案件也屡屡见报。在生活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青少年生命的脆弱感和无助感日益增加。青少年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不容再忽视!生命教育的提出正是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对于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青少年,开展生命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培养学生积极、乐观、正面的生活态度,使其懂得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增强学生对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2、生存教育,丰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使受教育者确立健康的生命意识之后,进一步使其确立合理的生存方式,学会生存。生存能力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基本能力。目前,多数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太阳般的生活,什么事情都由家长代办,但是家长的溺爱对他们的成长是不利的。要想适应社会,必须具备相应的生存能力,为此需要使其学会如何生存、如何适应环境。因此要培养青少年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培养独立精神和自理能力,使其学会独立生存;培养团结精神和协作能力,与人宽容理解、和睦相处,学会在集体中生存;培养进取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其学会在压力下生存;培养遇事冷静与自我保护的能力,学会在危急状况下求生存;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抗挫折能力,学会在逆境中生存。当今的中小学生是在顺境中成长的,经不住任何风吹雨打,遇到一点困难就会陷入消极的状态中,因此尤其要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让中小学生学会正视挫折,锻炼自己的抗挫折能力,乐观面对人生。
3、生活教育,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生活教育,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而使受教育者快乐地生活。不论是斯宾塞的“教育的真正目的就在于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还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都说明了教育和生活的密切关系。我国大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反对教育脱离生活,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教育要回归生活,不仅是新课改的精神,也是“三生教育”理念的呼唤。人的生活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生活不仅是个人的生活,还是家庭的生活、社会的生活、国家的生活。生活教育要帮助受教育者处理生活事物,和谐生活。这就要求教育方式多样化,要关注和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建立积极的学习意识与有效的学习方式;要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培育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要关心学生的交往生活,特别是要积极引导学生融入社会生活。课程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将教学内容纳入学生和自然的关系、学生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形成学生在习得书本知识的同时,形成对待生活世界各种问题的良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三生教育”进一步加深了对教学观念的认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5]它主张实现的是教学方式的变革,要求转变教师观念,确立现代教学观。在实施新课改九年后的今天,不少教师仍然存在这样的观念: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学就是教知识;教学就是教师为分数而教、为升学率而教……正是这种教学观,助长了教师“一言堂”,助长了“应试教育”。“三生教育”的提出,无疑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教学观的认识:
1、用爱心贯穿教学全过程
温总理在北京三十五中听课后强调指出:“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夏丏尊在《爱的教育》一书中谈到:“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6]“教育如果没有爱,实在不能算是教育;而教师如果没有爱,也实在不能算是称职的教师。爱是学生基本的心理需要,是儿童生命成长和发展的原动力。师爱的力量是巨大的,这一点是毋庸质疑的。教师和蔼的态度,亲切有神的目光,真诚的信任和鼓励,是学生乐学的动力。但是直到今天,仍有些老师把“上课”当成完成工作任务,上课就是讲讲课本上的知识。仍有些教师按照考试分数,把学生们按“优生”“差生”区分开来。对“优等生”额外的关照,对“差生”放任自流。对于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事业”的教师们,我们应该把爱的阳光洒向每一位学生。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给予每个学生同样的爱心,而不应按“分数”区别对待每个学生;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不是知识的接收器,他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个个有着独立认识和情感的生命体;作为教师,我们还应该认识到我们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去教学,而是多留意学生个性的发展,多一些欣赏,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2、教学是动态的,应适应时代变化、社会发展的要求
教学不是静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教师不能“走老路子”,用“老方法”,而应该结合时代的背景、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优化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结构。3、教学要注重教学生学会学习传统的教学,基本上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基本上采用单一的传递、讲授、灌输的方式。学生被动的接受“是什么”的知识,对“为什么”和“怎么办”的知识知之甚少。夸美纽斯说过:“教学是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7]在当今信息瞬息万变的社会,教师们应该认识到这种艺术就是要发展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使学生成为“策略的学习者”。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处理和运用信息,并用于分析、研究和处理各种问题。
4、教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多是教师“手把手”地教学生,即典型的“请你跟我做”的模式。这种教学方法,把学生看作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也不可能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新课程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和“三生教育”理念都体现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其在教学中的体现,即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老师树立学生是课堂学习主人的观念。教师要激励和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即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情境),并提供充分的条件,促使学生尝试、探索、观察、实践,让他们动口、动手、动脑、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4
恶性伤害与安全事故频发,生命教育因此为全社会所期待而因需升温。我国生命教育之所以越来越为人们所共同关注,保障未成年人的安全健康之所以成为政府解决民生需求的头等大事,皆因其生命成长之必要,安全需求之紧迫。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精神生命之健康发展问题重重,其自然生命之安全保障隐患多多,教育政策制定与教学实施尚未实现统筹性部署安排。安全危机使我国刚起步几年、尚“发育不全”的生命教育不得不仓促上阵。此时,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的科学体系还没有完善建立;大多数生命教育还没有同学校教学形成有机融合与良性互动,蕴含生命教育核心价值的安全教育尤其是精神生命之健康成长的根本性教育,在此环境下难以充分体现出无可取代的教育实效。未成年人安全健康现状堪忧,安全教育缺失的生命教育难承未成年人生命之托。目前,我国中小学尚无全国统一的生命教育和安全教育的教学体系,安全教育只好“零打碎敲”,而且“应付型、功利性”的形式化比较严重,而国家及多数省市又没有统一安全教育课程教学要求,难免学校的已经进行的生命教育与安全教育形成两层皮,互无推动,实效不佳。我国多数没有开展生命与安全教育的地区和学校,则连这一点都谈不上了。所以安全教育这条主线,贯穿生命教育的主体过程,是教育国情使然,教育现实使然,教育需要和发展使然。
二、学校生命教育与某些学科内容交杂使其分散弱化,致“安全教育”地位凸显
与世界广博意义的生命教育比较,我国学校教学内容相对狭窄,理想的“生命教育”尚须理性面对不甚理想的“安全现实”。全球意义上广博的生命教育包罗万象,教育范围涵盖十分宽广。我国的生命教育则有相对特殊的具体情况,生命教育在被学校教学“德育、思想品德、法制与社会、心理健康、自然”等固定课程较大范围地分担后,所余内容才是中国式生命教育的骨干核心,而这些内容多与安全教育密切相关(如:健康教育、预防教育、环境教育、心理教育、青春期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国防教育,皆与安全教育息息相关)。于是安全教育越来越有力地成为学校“生命教育”课程内容的中坚。学生安全技能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必须依靠学校生命教育的科学渗透和专项安全教育的共同配合予以实现。目前已有的中小学生命教育教学体系中,其他学科教学难以全面深入的传授系统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学校安全教育必须学科独立单列,相对合理系统地整合生命教育及其他学科中之安全教育内容,同时结合生命教育相关教学内容的渗透融合,全方位促进青少年生命品质与健康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完善新时期未成年人安全教育,将极大丰富
学校生命教育的核心内涵社会安全环境隐患与家庭期望的巨大压力,让学校安全教育拓展了生命教育的深度和广度。独生子女时代家庭对孩子安全健康无以复加的关注和要求,往往不能理性面对我国生命关怀环境建设的“先天不足”。社会与家庭安全教育的残损破碎,让学校教育背负了更加沉重的责任包袱。所以,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保障孩子们安全的学习环境与传授给他们健康成长的知识和技能,将极大地丰富我国未成年人生命教育的内涵,也终将形成中小学(幼)校、家庭、社会各界相得益彰的生命与安全教育结构体系,探索出符合我国中小学生命教育与安全教育相互促进发展的成功途径。实施未成年人的生命关怀,需要安全教育伸出温暖臂膊。未成年人的安全保障和学校的安全管理监管利剑高悬,在难以推卸的安全责任重压下,学生的安全保障成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基础,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教育土壤里,首先要结出“安全健康”的生命果实,生命安全无存,教育成长何在?生命与安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全力促进未成年人珍爱、保护生命与安全知识、技能有普遍增长,其安全健康成长因此而终生受益。为此,学校安全教育必然成为生命教育的“生命线”,挑起护卫学生精神生命和自然生命教育这副重担,这是符合我国教育现实与国情和民意的现实之举。
四、我国未成年人生命与安全教育亟须研究解决的关键问题
篇5
摘 要:生命教育已成为时下的热点话题,尤其是对于青少年的生命教育,更是不可或缺,非常重要。2016年9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理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加大了生命教育的篇幅。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结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自治区参赛课《敬畏生命》为例,以“生命”的“真”“善”“美”为导向,探讨“生命”课堂如何演绎课堂“生命”。
关键词:生命课堂;课堂生命;核心素养
生命,是一个温暖的词。生命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课题。2016年9月,初中《思想品德》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在许多方面做出了改动,其中有一条修改就是:彰显生命教育主题。加大了生命教育的篇幅和内容。这项改动不仅是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也是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彰显与体现。在2016年自治区政治素养大赛现场课比赛中,我有幸以《敬畏生命》一课参赛,希望能在“生命”课堂中演绎课堂“生命”,现将我对本课生命问题的探究写几点心得。
一、基“生命”之“真”――立“生命”课堂之根本
《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强调“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只有以真实而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贯穿课堂,才能让学生有切身的体会和真实的思考。对于正值青春期的学生来说,“生命”这个话题虽然很沉重,但很有必要。只有让学生真实地感受生命,才能触发他们的情感,引发思考。真实是课堂焕发生命的根本;真情是触动学生、引发思考的根本。
1.以“真实”促发学生体验
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是建立在认知基础上的,而只有用真实的事例才能让学生感同身受。
首先,展示一组因意外事故或自然灾害导致生命逝去的图片的同时,配上老师的解说,为汶川地震的事例做一个铺垫,营造一种沉寂、感伤的氛围。之后,引出2008年汶川地震的事例,描述地震的伤亡人数和带来的损失,让学生用几个词来描述一下此刻的心情。
虽然汶川地震的事例略显久远,不太能体现时代感,但这个材料非常有震撼力和感染力。对于“生命”的话题不仅要包含个体生命,更应把外延扩大至天地万物间的生命。汶川地震的破坏力和生命财产的损失都让学生真切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与不堪一击。如此真实而又残酷的事实,包含着对生命逝去的害怕与畏惧,能让学生感悟到对生命的敬畏。
2.以“真情”触发学生感悟
对于“生命”课堂而言,课堂的“生命”是“真情”温暖下的发展。本堂课想用“生命触动生命”。在实现“生命的坚强、神圣、崇高”“生命至上”这两个知识点时,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播放震后救援及灾区人们在重建前后生活对比视频,设问:视频中我们的政府和社会各界尽其所能,为了抢救被困者的生命,不惜一切代价,花费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灾区的重建,你觉得这样做值得吗?学生通过视频带来了触动,认识到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继续追问:你怎么看待国家设立全国哀悼日,降半旗以及各地人民自发悼念遇难者的做法?让学生理解国家对公民生命的尊重正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
在学生情感递进的基础上再次追问:地震后,灾民们在绝望中挣扎,创造了一个个生命的奇迹。在政府投入大量资金重建的同时,灾区的人们能够以乐观积极的心态生活,又给我们什么感受?让学生看到地震后人们对“生”的渴望、灾民们对生命乐观向上的态度,感受到生命的坚强与神圣。
播放视频时搭配了弥撒的音乐,虽然这段历史较学生来说比较久远、稍显陌生。但在配乐和配图的双重效果下,仿佛汶川地震的历史就在面前,传递了一种与命运抗争、不服输的坚定信念。特别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学生在观看视频时沉默了,他们在为灾区的人们感到惋惜,也为他们的坚强感动。没有真情,我们何以发现和体味课堂生命的感动呢?
二、弘“生命”之“善”――激“生命”课堂之活力
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人与人之间充满善意与亲和,是激励人们奉献爱心,忘我奋斗的动力。我们更需要用善良来涤荡和净化心灵。在“生命”课堂中更需要“善”来促使学生激发内在对于“生命”的活力。
1.触动心灵,推崇“向善”
“人性向善,犹水就下。”在“向善”中这个“向”字是关键,它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动力。在“生命”课堂中只有充满“善”才能打动学生,触动学生的心灵,达到情感的共鸣,从而推崇“向善”。要让学生从对自己生命的珍惜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怀,“向善”的力量是非常重要的。
在学生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出示汶川灾民余平俊死后捐献器官的材料,设问:你如何看待余平俊捐献器官的行为?学生认为余平俊能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同时,也联系近期媒体中报道的捐I器官的事迹谈自己的感悟。
课堂的生命在于师生交流碰撞出的思维火花,在于课堂中生成新的情境与问题。当学生提到近期报道的捐献器官的新闻时,教师利用课堂生成的素材,带出问题“这些行为为什么会打动你?”学生体会到不仅要珍爱自己的生命,还要学会关爱他人的生命,从而引发心灵的正视,导引行为的指向。
2.价值引领,立志“行善”
教育不仅给予学生知识,还要对其人生给予正确的指引。不仅要将生命的敬畏意识根植于学生的思想,形成一种价值观的引领,还要将生命的敬畏意识付诸学生的行动。新教材的编写原则之一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敬畏生命》一课更是体现“友善”这一价值观念。而在现实社会中,“老人摔倒了该不该扶”这类话题观点的冲突也归根于该不该“行善”。所以,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加入角色互换的环节,为后续活动铺垫。
设置某市高速公路发生一起车祸的情景。让学生体验“过往车辆”里的司机和车祸受害者的角色。体验“过往车辆”里的司机这一角色时,大家给出很多漠视生命的理由:害怕承担责任、觉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等。体验车祸受害者的角色时,学生都希望有人能够救助自己,让生命得以延续。设问:角色的互换启示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如何对待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呢?学生表示为自己刚才辩解的理由感到羞愧,不仅要珍爱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别人的生命。
生命共生共存、休戚与共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生通过角色互换体验出来的。老师引领学生在意识上内化对他人生命要“关爱”,把价值引领转化为立志“行善”,为课堂的“生命”演绎奠定思想的基石。
三、扬“生命”之“美”――立“生命”课堂之灵魂
“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以境生情、以情促思,弘扬幸福、道德、信仰之美,方能立生命课堂之灵魂。
1.体会“生命”的美好,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友善”“担当”“珍爱生命”等价值观念都在不同程度上凸显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这些价值理念,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人文底蕴、身心健康等核心素养,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在讲授“尊重、关注、关怀和善待他人的生命”这一知识点时,我采用了新疆本土的材料进行突破。
播放新疆四位好巴郎的“凡人善举”,设问:网友为什么给他们点赞,说明理由。之后,出示好巴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话。设问:你怎么看待这两句话?学生表示对他们的行为很感动,如果社会中像他们这样的人越来越多,那我们这个社会就充满爱,就会更加和谐。
这段视频给学生传递了正能量和正确的价值导向。选用本土材料更能拉近距离,让学生发现周边生命中“美”的片段,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以达到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
2.珍爱“生命”的美好,走向充满道德的生活
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良师。只有认同敬畏生命的观念,珍爱生命,在生活中践行,才真正达到了本堂课的教育目的。最后突破“敬畏生命是内心的自愿选择,当我们能够与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时,我们就走向了道德生活。”这一难点时,我采取了给“生命树”增添果实的活动。
出示“生命树”,从关爱自己、植物和动物、家人、同学朋友和陌生人的生命角度说说你会如何对待自己和其他的生命。
学生能从不同角度说出具体的做法。比如,按时体检,不因为遭遇挫折而轻易伤害自己的生命;爱护动植物;主动帮助有困难的陌生人;帮助同学、孝敬父母等。
“生命树”的活动将整个课堂推向,无论从学生的参与还是口头表述,都给我带来了深深的感动。看见一双双小手举得高高的,争先恐后,这就是一堂有生命的课程所带来的最好的生命体悟。“由知导行”“知行合一”。此环节的设计是希望学生用道德美化心灵,把所学所感落实到行动中,做一个有“德”的公民。
整个“生命”的课堂里都在讲述“生命”的故事,让学生领悟真、善、美。课程的落脚点在于让学生能做到:自己的生命是宝贵的,不能p易放弃;他人的生命是珍贵的,不能随意伤害。而本节课对于生命教育的又一大突破则是要珍惜天地万物的生命,所有的生命我们都应该敬畏、保护,用一生去实践。虽然教学过程是短暂的,却给学生留下了对生命深深的印记。在“生命”课堂里,没有高深莫测的理论,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最真实的事例和情感打动学生,让学生不断地认知、不断地思索,在“生命”课堂中演绎充满“真、善、美”的课堂“生命”。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人文关怀 课程之“本”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46-02
1 课程中人文关怀现状
1.1 情感教育的缺失
人文教育的效果与学生心理情感的发展息息相关,只有人文教育切合学生的情感需求,满足实际需要才能达成最优效果,空喊口号是无用之举。当前的课程教育中,重知识教育而缺乏情感教育成为普遍的共识。在考试压力之下,人文教育处于不断被挤压、压缩的尴尬之中,即使是一周一节的班会课,也常常面临被学科侵占的局面。学校不是认识不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而是社会把考试当作评价学校好坏,成绩是学生升学的主要凭借,所以中考、高考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价值导向,学校不得不把精力完全投入到知识教学中,忽略了符合青少年生命需要的人文教育。语文课程提倡“三维目标”,其中之一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就是人文教育的体现,但是真正做到落实的寥若星辰。教育重心过分偏向知识教学,忽略情感教育的后果,就是学生陷入生活的麻木之中。钱理群先生曾经说中国的高等教育是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精致”就是这样的受教育者具备高超的智商,突出的情商,拥有丰富的知识,是社会眼里的成功者,优秀者。但是,这样的人却是“利己主义者”,自私自利,一切行为的出发点是自己,行为只为自己谋取利益服务。
1.2 教学与实际相悖
教育目标的落实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实施中。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学内容偏向于成人化知识,倾向于存在的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与生活实际存在不小的断层,而不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把生活也当成教育的一部分。而且,教学内容过分强调对能力的培养,忽略了生命教育,为人教育,生活智慧教育。课程建设中看不到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看不到与学生紧密联系的世界,看不到能够促进学生更好成长的社会与家庭环境,使教育成为与学生个体成长互不相干的事物,成为单纯的认知。教育本来就来自生活,为了生活,在生活这片活水中寻找教育的内容与教育目的,最终的目标还是学生终身的幸福。如果教育脱离生活,学生没有生活的活水的滋养,就会失去生活的活力,缺失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和寻求生活生命幸福的有效策略。
1.3 体认知的薄弱
现代教育还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实。课程教育过分偏重于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将陈述性的知识当作教学的主要重心,漠视生命教育,“为人”教育,存在着“为知”的倾向。人文教育的缺失学生幸福感缺失的原因之一,学校与教师对人文教育的敷衍是对学生全面成长的不负责任。教师把工作重心放在教学中,眼中只有教案和课本,唯独没有学生,没有具体的个人。教育强调“以人为本”,脱离了作为个体的人的“看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无法落实。这样的教育中,学生只是老师教学的追随者,学校管理的被安排者,无法真正参与到学校教育之中,并慢慢失去自己的主体意识,从个体转变为共体之一,成为茫茫人海中的普通的一个,必然造成尊严感的缺失与担当意识的缺陷,人性逐渐走向冷漠。只有将学生看成有思想、有生命、独立存在的个体,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体察他们细小的但是对成长至关重要的心理变化。真正去发现人、培养人,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看见自己的存在,理解和尊重生命。课程改革无论如何进行,都要保证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不能忽略了人的个性的发展,造成千人一面的单调,人云亦云的悲哀。
2 人文关怀的实施策略
2.1 人文学科人文化
人文学科的一大重要教育方式就是以情感人,为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树立提供实践路径。在课程建设中,应该注意人文学科的人文性。以语文学科为例,可以通过阅读教学进行人文性挖掘。语文课程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了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为文”的范本,而且体现了许多人生的智慧。阅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抒发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在这样的交流中,师生的距离被拉近了,教师可以更方便地体察到学生真实的心理,而不是隐藏的真实心理。对作品的把握与理解,就是对故事主人翁或者作者的体验,就是对超脱自己的校园生活的体验。通过这种体验反思自己的生活与思想,获得对真实世界的不同角度的理解,把握生活的真义。还可以通过写作来加强人文引导。可以在写作中渗透“为人”素养,设立写作专题或者主题,在写作教学中进行“真善美”的弘扬。如《热爱生命》《一位可敬的人》《难忘的事》等作文题,就是在训练学生“为文”的同时进行“为人”的养成。写作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是对生命的关注,对成长成果的珍视,是对学生品德塑造的保证。重视人文学科的人文性,对于体现课程理念中的人文关怀十分必要。
2.2 丰富的教学方式
人文关怀的落实不是靠空喊口号也不是靠简单说教。丰富教学方式,多角度多方位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人文熏陶是一个可行的途径。进行人文教育可以通过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重视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并进行总结,归纳,讨论,强调主动参与与口语交际,组织协调,策划实施的能力。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中,学生可以学到合作、尊重、担当等品质,不仅锻炼了独立思考与实践,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对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也能起到重要作用。其次,可以转变教学思路。如语文教学中,可以这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学习故事性比较强的课文时,可以偶尔进行改编,改编成话剧的形式进行重组。这样学生不仅能将自己代入到教学中,产生真正的去恶扬善的价值取向,而且能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还可以组织读书报告会,诗歌朗诵会,主题班会等形式,学习教学内容的精神价值,既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学习,又能将人文精神的内核真正培育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参考文献:
[1] 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2] 叶澜.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跨世纪思考之一[J].教育参考,1994(6).
篇7
大学阶段是人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成才的重要阶段,是人生道路的一个里程碑。在大学期间,大学生要储备知识,开发自身潜能,增强身体素质,协调人际关系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在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基础上。因此,大学生必须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发展特点,加强心理素质培养,不断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讲座发言致辞,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
讲座发言致辞1经过全体医药协会成员以及药学系团总支成员的共同努力,从策划到前期准备,再到各项工作的展开,时间是短暂的,而任务是艰巨的,因为类似于本次关于安全用药专题讲座是本协会首例,在毫无经验的的情况下我们开展了此次活动,为总结经验,积累教训,特此对本次活动进行回顾总结。
1.本次活动不仅提高了医药会成员积极主动、独立办事的能力,而且加强了各部门、各成员之间的合作,为日后协会的发展做了充足的准备。
2.本次活动邀请了药学系团总支参加,加强了相互之间的交流,增进了了解,有利于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为以后活动共同支持、进步,为日后的继续合作奠定了基础。
3.邀请的演讲嘉宾为知名的副主任药师,为社会,为安全用药事业做出了贡献,从他的讲述中,我们对安全用药知识,对我国临床上安全用药现状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同时也给我们讲授了一些生活方面的健康知识,让我们对于生活与自身健康有了全新的认识。
值得肯定的方面
1.准备工作充分。
做了详细的策划,一切工作按照事先拟定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分工具体,安排合理。
2.工作热情度高。
各成员对活动充满热情,积极完成自己的任务,并且相互配合,从不懈怠。
3.敢于尝试,力争上游。
虽然是首例,虽然毫无经验,但是我们没有畏惧,敢于挑战,希望在不断的磨砺中成长与壮大。
问题与不足
1.宣传力度不够。
从前期的策划到活动的准备,我们忽视了宣传问题,本末倒置,一味的注重某些细节方面,而为考虑活动最重要的因素——观众,以至于到场观众多,使现场显得冷淡,也给演讲嘉宾造成了一定的尴尬。
2.过分依赖他人,独立意识不够。
我们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希望医药协会带领各个成员以及药学系学生参加,却忽视了自身与其他系部的交流,没有独立的去联系其他分会,也没有注重与其他组织交流此次活动,以至于到场会员及系部学生不够。
3.现场管理不够到位。
观众时进时出,并且坐得不够集中,显得没有秩序,这显然是现场工作人员管理不够到位。
五、巩固与提升
1.继续加强协会自身建设,规范理事制度方面的教育,提高协会独立自主、不断创新的能力。
2.协会成员仍需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提高与所处部分相对应的素质和能力,切实做好该部门的工作,从问题中改善自己。
3.协会应加强与各分会的交流,建立合作的伙伴关系,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共同进步。
4.在日后的活动中注重宣传工作,将自己推销出去的时候也尽力让别人了解并参与进来。
安全用药讲座总结
为了提高学生的用药安全意识,全面普及用药安全知识,药学系团总支、医药协会于x年10月30日特邀漯河医专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主任张建华教授在3#101教室为全体药学系学生召开了以“合理用药与处方点评管理工作启示”的讲座。莅临此次讲座的嘉宾有;药学系教学副主任赫欣、团总支书记周沛及吴琼老师。
讲座中,张教授为我们讲解了不合理用药的危害及不合理用药的类型,并分析了我国不合理用药的原因。张建华老师结合实际事例为同学们讲解了不合理用药的危害,这加深了同学们的印象,弥补了同学们在这方面的盲区。为了带动现场气氛,之后便进入了主持人与现场的互动环节。主持人提问一些与安全用药有关的问题,同学们积极回答问题,将讲座推向了。互动结束后,张老师又为我们讲解了如何更好的用药,这让同学们对安全用药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张x教授的精彩讲座,让同学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到了更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是我们这个行业最神圣也是最基本的准则。总之,此次讲座受到了全系学生的一致好评,也为即将开展的安全用药知识竞答赛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讲座发言致辞2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重视安全教育
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活动领域越来越宽,安全教育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它已成为生命教育、公众教育和世纪教育。
有专家认为,通过教育和预防,80%的意外伤害事故是可以避免的,这就要求我们对安全教育要有足够的认识。我校为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经常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宣传画等形式,让同学们了解在我们生活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每位家长、老师都希望我们高高兴兴上学来,安安全全回家去,交通安全是影响我们安全的重要因素,那么,我们是否具有交通安全意识呢?
上学、放学是一天中道路交通最拥挤的时候,在路上行走时,不要互相打闹、追逐,要学会谦让,不与机动车争道抢行。对于骑自行车的同学来说,不骑车带人,不骑飞车,骑车时不听耳机等,保持车况完好,不逆行,转弯不抢行猛拐,都是保障我们交通安全的有效措施,随着冬季的到来,交通安全更引起人们的重视,车胎不要充气太足,这样可以增加与地面摩擦,不易滑倒,同时,还要与前面的行人保持较大的距离。这都增加了我们安全系数。
另外,消防安全同样也是十分重要的。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火,但如果使用不当或管理不好,就会发生火灾,它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活,给人民财产和国家建设发展,造成巨大损失。
在学校,我们应注意不要把火柴、火机等物品带入校园;在学校不吸烟;在老师指导下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涉及易燃化学药品的实验;爱护消防设施等。在家中,我们应注意不要将易燃品放在阳光下直射;天然气使用后要及时关闭;不玩火等。
如果在火灾来临时,我们要临危不乱,积极自救。震惊全国的吉林中百商厦火灾,死亡54人,其中,不少是死于慌乱和无知。而在前段时间进行的“中国骄傲”评选活动中当选的深圳市南山区头城小学袁缓同学,就是因为她在父母煤气中毒的生死关头时,采取正确的自救方法冷静地抢救了亲人。记者对她采访时问她如何知道这些救护方法,袁缓回答说这是在学校认真学习得到的。可见安全教育对我们是多么重要。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要认真学习自护自救知识,锻炼自护自救能力,果断的、正确的进行自护自救,机智的处置遇到的各种异常情况和危险。
亲爱的同学们!为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健康成长;为了我们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和睦。让我们携起手来认真学习安全教育知识、增强安全意识——为生命筑起坚固的城墙!
讲座发言致辞3同学们,你们是否知道,当前我国小学生的近视率已达到30%,中学生达到60%,大学生竟达到了80%。根据近年来的跟踪调查与统计,我国的近视率在不断地上升,可见,保护眼睛,预防近视已刻不容缓!因此,今天我讲话的主题就是“保护眼睛,预防近视”。
研究结果表明,不正确用眼,不注意用眼卫生以及饮食不均衡、睡眠不足等都是现代儿童近视率大增的主要原因。
那么同学们要如何保护好自己的眼睛,预防近视的发生呢?在此,我建议大家做到以下几点:
1.要多做些有益眼睛的活动。
如多做眼保健操、跑步、做广播操、打球、踢毽子等。每节课间,一定要走出室外,向远处眺望,这样能使眼睛得到休息,调节视力,解除疲劳。
2.读书、写字姿势要端正。
眼睛和书本的距离要保持一尺,不要躺在床上看书,也不要在走路时或者在动荡的车厢内看书。
3.不要在光线微弱的地方或强烈的阳光下看书、写字。
4.不要长时间地看电视或者玩电脑和手机。
5.要保证充足的睡眠。
充足的睡眠是消除疲劳、保持视力的重要因素。
6.要养成不偏食,不挑食的好习惯。
多吃一些对视力有益的蔬菜、水果和粗粮,少吃含糖份高的食品。
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一起保护视力、预防近视,继续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吧!
讲座发言致辞4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生命·安全·幸福》。
如果说,人生是一座高楼大厦,安全就是这大厦的基础保障。没有安全,生命就受到侵害,生活就不再有幸福。
生命如此宝贵,它属于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可是人生的道路上安全隐患处处存在,各种威胁时刻发生:据统计,我国每年大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中小学生因安全事故、食物中毒、溺水等死亡的,平均每天有40多人,也就是说每天将有一个班的学生在“消失”!
校园安全涉及到青少年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安全隐患有20种之多,其中包括交通事故、食物中毒、打架斗殴、体育运动损伤、火灾、溺水等等。
曾记否:新疆克拉玛依发生的特大火灾,共有三百多名师生葬身火海;河北省某中学做课间操时学生在楼梯间发生拥挤踩踏事故,造成数十名学生伤亡;湖南一学生欲跑出校外,不慎从围墙摔下身亡。
我们附近小学两位可爱的小学生在江滨东路过马路时被一辆汽车无情轧死!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与数据怎能不叫人心痛震惊,想想那些如流星般陨落的鲜活的生命,怎不让人警钟长鸣?
学校安全事故频频发生,也反映了我们个别学生对安全防范意识淡薄,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薄弱。
也许不少同学会认为,安全只是指身体的安全甚至是肢体的健壮和不受伤害;认为只要自己的肢体健全、行动自如那就叫安全。
不对,这决不是安全的全部。如果一个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低下、明辨是非能力不强,喜欢惹是生非,希望出点乱子;这表现出来的就是思想上的安全问题。
如果一个学生不思学习,喜欢疯疯颠颠、打打闹闹,整天抽烟喝酒、泡网吧,这表现出来的就是行为上的安全问题。一个人思想道德的残缺、行为方式的越轨比体格不健全更可怕,长期下去可能会成为社会发展长河中的废物,甚至成为危害社会发展的危险物。
安全问题重在预防。有专家指出,80%的意外伤害事故是可以避免的。针对学校实际,提几点要求:
一、人人树立“热爱生命,关注安全”意识,把安全摆在学习、工作及各类活动的首位。
二、提高个人思想素质。团结同学,和同学和睦相处,善于化解同学之间的矛盾。不因小事和同学争吵,不开粗口,不打架斗殴,争做文明的中学生。
三、关注课间安全。请同学们在课间不做剧烈的活动,避免发生各种伤害事故;上下楼梯x右走,做到“右行礼让”;不追逐嬉戏,不打闹,不攀高,不拥挤,不抢道;不在教学楼内打球、踢球。我校目前还有两幢楼在施工,学校禁止学生进入施工区。
四、严格规范操作。体育活动、实验课、社会实践及其他户外活动要严格服从老师指挥,严守操作规程,不擅自行动,防止各种妨害安全的问题发生。
五、遵守交通规则和交通秩序。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做到“红灯停、绿灯行,黄灯等一等”;特别是学校门口路小、车多、人挤,放学回家一定要小心,慢走,左右看;一定要走人行道,不横穿马路;一定要直接回家,不在小摊点门口张罗、徘徊、拥挤。
六、讲究饮食卫生,养成良好习惯。拒绝三无食品,不吃腐烂变质食品,不在校外的摊点上吃饭。最近,对奶粉制品要注意买合格产品。
七、强化“防火灾、防触电、防侵害”意识。不吸烟、不玩火,不焚烧废弃物;不随意触摸各种电器,不私拉电线,不在宿舍内使用充电器、电热器;上下高层床辅注意安全。
八、加强自我防范意识。注意公共场所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不把珍贵物品、现金放在教室和宿舍,如果遇到坏人坏事要冷静、机智,要敢于见义勇为又要量力而行,要及时敢于拨打110报案。
九、远离网吧,远离台球室,远离游戏厅,不吸烟,不喝酒,不赌博,不看不健康的书籍,不拉帮结伙,不同社会闲杂人员交往。
同学们:一人安全,全家幸福;生命至上,安全为天;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生命只有在安全中才能永葆活力,幸福只有在安全中才能永具魅力。
因此,为了个人的成长,为了家庭的幸福,在安全的问题上,我们必须要防范在先、警惕在前,必须要警于思,合于规、慎于行;必须要树立高度的安全意识,人人讲安全,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必须要筑起思想、行为和生命的安全钢铁长城。
最后送同学们一句话:过马路要像孙悟空——东张西望。遇到红灯要像老虎——耐心。骑车要像海龟——慢点。
祝愿全体老师、同学,平安健康!幸福快乐,前途似锦!
讲座发言致辞5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假如我们失去了这宝贵的“心灵之窗”,那么在你的面前将是一片黑暗,再也没有那美丽的颜色和那世间的欢笑声,在别人嬉戏时自己却只能在旁边听着那欢笑声,那种感觉是多么孤独、多么无助啊!在这五彩缤纷、多姿多彩的春天,眼睛作为心灵的窗户让我们看到了美丽的风景。如果关闭它,这些动人的景色就将永远和我们告别。
因为近视,多少人陷入烦恼和痛苦之中。而有的人也是其中之一。那些明眼一族,领略着大好江山的美丽风光,欣赏着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观看着生机勃勃的绿树红花,那紫盈盈的郁金香,那香飘飘的水仙花,那绿油油的爬山虎,那一片片广阔的山野草原,无时不在拨动着我们的心弦。在他们迷醉的同时,又有多少人,为自己沉浸在黑暗和模糊中而悲痛伤感。他们眼前似乎蒙着薄布,绕着晨雾,罩着似有似无的轻纱,挡着他们观察世界的视线。
我们有着明亮的眼睛,而我们中间又有多少人在不知不觉中渐渐破坏着自己的眼睛?当自己近视时,面对酿成的苦酒,造就的苦果,世上又有哪里会卖后悔药?
让我们携手来爱护自己的眼睛吧,让这个充满欢声笑语的世界永远能随心所欲地映入眼帘,不再有人再为近视而深深苦恼,像陷入沼泽般悲痛不已。我们需要打开眼睛这扇宝贵的窗户,让金色的阳光照射着我们的心房,让怡人的风景陶冶洗涤我们的心灵,让自己能尽情地品味那优美的风景;我们需要打开眼睛这扇宝贝的窗户,游览祖国的江河湖海,看遍世界各地的名胜古迹;我们需要打开眼睛这扇值得珍惜的窗户,来看溪流在自然的怀抱里淙淙流着,欢快地跳跃着可爱的水花,愉悦地唱着悦耳的“自然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