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资源的必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5: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节约资源的必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节约资源的必要性

篇1

关键词:建筑设计;节能设计;节能材料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年来,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忽视了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重要性。现代社会正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种种问题,人们逐渐意识到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绿色节能理念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应运而生,在建筑行业引入绿色节能理念是可持续发展在建筑行业中的体现。绿色节能理念不仅节约各类建筑资源和能源消耗,降低工程成本,而且为居民提供了更加舒适健康的生活空间,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

一、节能建筑设计的必要性

能源问题是一直困扰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近几年,我国建筑行业发展速度极快,建筑所消耗的能源资源以及水资源也是越来越大。为了进一步与国家低碳环保以及能源资源节约政策相结合,在实际的建筑设计中,建筑设计单位以及设计人员应该尽量的做到节约资源以及保护环境,更好地满足现实需求。因此,进行节能建筑设计是必要的,是社会发展以及时展的需要。首先,社会主义发展需要。我国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加上我国又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社会以及经济发展对于能源资源的利用是十分巨大的,在这种情况下,建筑行业进行节能建筑设计的必要性也就可以想而知。进行节能建筑设计,可以更好地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以及资源能源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其次,时展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于发展方式的概念越来越清晰,目前世界各国的发展已经不再是一味的向自然索取,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了,人们已经意识到节约资源与能源的重要性了。因此,新形势下,我国进行节能建筑的设计是适应潮流的体现,更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创举。建筑工程的根本宗旨是,不断推进城市化进程,在满足基本建筑要求的情况下,尽量节约建筑资源,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低的环境污染,建设最好的城市建筑,构建和谐城市,和谐自然,和谐社会。

二、建筑节能设计的主要内容

(一)全寿命周期理念

建筑物从规划设计阶段开始一直到拆除,这是建筑物的一个全寿命周期,建筑节能设计的关键就是立足于这一周期,通过对建筑物不同阶段表现出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设计,在提高建筑设计水平的基础上,实现建筑的健康、绿色、高效和环保。要在建筑设计建设的初始阶段加大投入,这虽然会增加建筑的初始成本,但是随着建筑的使用会从各方面的节约和环保的角度来收回成本。

(二)节约资源的理念

建筑节能设计的核心就是对各类资源的节约,建筑节能设计主要靠土地资源、能源、水资源、建材等各种资源的节约达到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的目标,因此,进行建筑节能设计要以污染的降低和资源的节约为关键,要根据建筑的功能进行合理设计,在节约资源消耗的基础上,实现绿色环保的发展目标。

(三)建筑节能设计的功能目标

建筑节能设计的主旨在于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因此,进行建筑节能设计不能以环境污染、使用者健康侵害和自然环境改变为代价,要突出建筑节能设计的功能,要提倡建筑节能的适度功能,做到节约和效率,使建筑节能更好地发挥功能和系统价值,达到设计建筑节能的目标。

(四)建筑节能设计的自然目标

建筑节能设计中要以对自然的保护为基础,不能为了建筑物的功能而多耗能源消耗及增加污染,在优化传统建筑设计形式的基础上,适应新时期生态和绿色的建设需要,达到建筑与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协调发展。

三、节能建筑设计的要点

(一)建筑墙体设计

1.建筑新型节能材料的应用

在墙体设计中,应积极应用新型节能环保材料。由于建筑墙体的施工材料在整个建筑工程中的比重比较大,而做好墙体的节能工作能有利于实现建筑的节能。为了提高室内的保温效率,可进行选择保温性能好的新型墙体,以实现建筑暖通工程的长效节能。同时,在建筑墙体设计时,应积极采用新型墙体材料及复合墙体围护结构,并在墙体内外侧安装保温隔热材料,通过减少经过围护结构的传热量,以起到节能的作用。在墙体设计中应采用硅酸盐复合绝热砂浆等保温材料,以减少墙体的裂缝产生,且具有很好的保温隔热作用。另外,在墙体设计中还可以采用灵活的设计方式,选择科学的墙体建筑设计方式,进行隔离多余的太阳照射的热量,以创建良好的居室环境。

2.提高隔热性能,降低能耗

建筑物能耗与墙体围护结构有直接关系,墙体围护性能良好可以使室内温度保持常温,在寒冷的冬季减少供热供暖,在炎热的夏季隔绝外部热空气,保持室内凉爽。外墙对建筑物的能耗大小有重要影响,外墙的传热性能要经过科学严格的设计,尤其是外墙夹心保温层的设计,同时,外墙的外保温层对墙面主体结构有重要影响,科学合理的设计能够节约资源,延长墙体使用寿命。对门窗的通风采光设计要注意运用绿色节能理念。对较为流行的大玻璃落地窗的材料选择要合理,根据当地气候、采光、保温条件等进行综合选择,争取能最大限度的降低门窗对建筑物带来的不必要能源和资源消耗。

3.建筑护结构设计

夏季时外墙壁吸收约为建筑物总吸热量30%的热量,冬季时外墙散发约为建筑物总散热量20%的热量。良好保温隔热性能的建筑结构将会直接影响建筑的节能效果。要使建筑物外墙热工性能满足节能标准,外墙需应用加气混凝土砌块或新型节能复合墙体材料等传热系数小、蓄热能力较低的材料砌筑。外门窗保温性能与气密性能对采暖能耗也存在重大影响,因为外门窗失热损失是墙体的五到六倍。作为护结构保温、隔热最薄弱的部位的外门窗主要是通过提高密闭性能和改善材料的保温隔热性能来进行节能处理。从目前材料看,近些年铝合金断热型材被广泛应用,具有保温隔热性好、防火性好、刚性好、强度高、采光面积大、综合性能高、装饰效果好等优点的铝合金断热型材已成为门窗首选材料。

(二)建筑物的门窗节能设计优化策略

建筑物的门窗对于建筑的节能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优化设计中需要探究相关策略来提升门窗对于节能的优化。在建筑的节能方面的设计优化中主要采取的策略就是对门窗的传热量、渗透量以及太阳能的辐射量进行控制,进而达到较好的节能效果。门窗在建筑设计中可以相对设计多一些,减少对于空调的使用频次,自然通风获得清凉效果。而在北方较寒冷的地区,则应相对减少门窗数量及开窗面积,满足必要的通风采光即可,这样对于冬季防风保温效果较优。在门窗的材料的选取上,需要慎重选择一些较好的建筑材料,这样可以获得较好的隔热与保温的效果,对于节能优化设计建筑的材料选取是很重要的。例如,一块12的透明玻璃的热传递的传热系数是5.5,而一块6的透明玻璃再加上一个12的空气层再加上一块6的透明玻璃其传热系数是2.8,因此选取较好的材料并且注意材料的层次的排列可以获得较好的节能效果。

(三)屋面的节能

太阳辐射吸收最多的地方就是建筑屋顶,如果没有做好建筑屋顶隔热的工作,这样的话,室内的温度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夏季,建筑要是没有隔热的措施,其温度就会比有隔热的措施建筑高很多,尤其是建筑高楼,随着温度的升高,幅度变化很大,而且空调消耗大量的能源,这样的情况就会直接地造成建筑的耗能量增加。因此,1.使用新型的反射涂料,增强屋面的太阳光反射能减少太阳光对屋面的辐射,进而使室内的空调冷负荷降低,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实现节能的目的。2.在建筑规划设计的时候就可以考虑在屋面上设置构架层,可以在构架层上种植一些热带的植物或者是建造一个蓄水池。这样的话,就可以降低屋面的温度,还可以具有美化屋顶的作用。设置一些隔热的设施,减少太阳的辐射。一些的隔热方法即使不能够大幅度减少太阳的辐射,不可以保持室温长期的稳定,而且长期使用这些方法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减少空调的冷负荷并且实现节能的目的。

结束语

我国建筑行业在能源消耗中所消耗能源占有很大的比例,减少建筑行业的能源消耗,就会使得我国能源消耗的压力得到极大的缓解。满足人们对居住地环境的环保要求,建筑要加强自身节能住宅施工管理能力的强化,使得房屋设计的节能环保水平提高,在房屋整体结构和细节设计中,保证与持续发展理念和节能环保相融合,可以减少我国的能源消耗,还会为建筑企业节约建筑成本,增加建筑企业的效益,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步伐。建筑行业的设计人员要不断的提高设计水平,学习先进节能理念,把传统与现代的建筑技术水平相结合,以保证节能技术的应用达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2

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的发展,资源紧缺以及环境污染已经使我国面临着较大程度的资源危机。水资源的现状只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遇到问题的一个缩影。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据统计,2014年我国缺水严重的城市占城市总数的三分之一,甚至一些南方城市因为水源枯竭或水源污染而出现停水、限水现象。新课程改革要求地理教育着重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地理学科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人类活动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为核心的课程。正确认识全球问题以及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是地理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理所当然,地理课堂教学也应该成为资源忧患意识教育的主阵地。早在新世纪初,我国教育部就提出了在全国中小学校开展资源忧患意识的主题教育活动。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主题的各种活动如火如荼地以各种形式深入到校园,渗透进各门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推动了我国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一些学校进行的“做保护地球的小主人”活动收到学生、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的普遍好评,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资源具有稀缺性,地理学科进行资源忧患意识,就是主张学生关注资源,关注国家的发展问题。资源忧患意识教育,可以使学生以科学的态度主动地学地理。对青少年学生进行资源国情教育,充分认识节约和保护资源的必要性,能够增强他们的资源忧患意识和危机感,立志为将来创造新能源、改进我国资源状况作贡献。

二、课堂教学是渗透忧患意识教育的主渠道

任何教学都具有教育性。地理学科性质以及其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决定了地理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的主要阵地。作为受过地理教育专业训练的地理教师,首先要利用课堂45分钟,充分利用教材蕴含的教育资源实施对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中学地理教材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十分广泛,从天文、气候、水文到城市、能源、文化等,其中大多蕴含着有关资源忧患意识的话题。这些话题,为地理老师进行资源忧患意识教育提供了教学素材。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知识,挖掘其中包含资源忧患意识的内容,以巧妙的方式教育如何保护与利用好有限的自然资源。要让学生了解到存在哪些资源问题,又应当如何化解资源危机。例如:在讲授中国海洋资源现状时,在让学生了解中国海洋资源十分丰富之外,还应当简述海洋资源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与用途。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利用海洋资源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比如:怎么看待沿海地区因为城市扩张而进行的填海扩陆?怎么认识海洋生态保护区的意义?这些问题兼具科技性与人文性,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去思索“中国以后该如何利用海洋”。

篇3

技术创新的实现方式,主要是依据熊彼特的技术创新基本定义,将其概括为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服务创新、组织创新。目前,技术创新在国际上受到普遍的重视,自熊彼特以来,技术创新一直是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技术创新一直都推动着经济的发展,但在各个阶段发展的方向和表现形态是不相同的。但是,任何一阶段的技术创新都具有相似的特征:新颖性、创造性、投入高、风险大、高收益性以及大协调性。

2企业在节能环保视野下实施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及影响因素

21世纪全球经济的变化总体概括为: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化。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的条件有着显著的变化,更加注重知识与智慧,更加注重人力资本,更加注重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现在已经进入以创新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我国的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也意识到了环境的约束性问题,技术创新能力也有了一定的增长,但是要想实现集约型的创新模式,还有很长一段路。我国政府应对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适时提出了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思想。环境问题的关键是技术落后,企业作为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的行为主体,就必须要进行技术创新,减少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为经济与环境的可出续发展提供保证,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1企业基于节能环保实施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1)企业降低消耗增加利润的方式—节能。节能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首先企业开展经营活动,不仅要考虑企业本身、顾客、竞争对手4个基本要素,还要考虑到生态环境因素,尽可能以最少的污染,最低的环境成本来实现最大的利润;其次企业实施技术创新,可以把废能转换为可用的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损耗,达到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的目的;第三建立环保型企业,可以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获得潜在收益。(2)企业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减排。我国的节能减排秉承“既要发展,更要可持续”的原则长期开展的。在“十一五”规划中确定的单位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在2007有所实现,但并不是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为手段来达成降低能耗的目的,而是通过行政手段,关停并转能耗大户来实现的,因此,不具有可持续性。减排就是以减少污染物排放为根本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改进生产工艺和末端治理技术,所以国家应着重促进技术创新、改善经营管理,形成长效机制,从根本上改造我们的企业,使企业向着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才能真正达成目的。(3)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途径—节约资源。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也付出了惨痛的环境代价。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品种丰富,但是人均含量很低,结构不合理。所以,我国将节约资源定位一项基本国策。企业发展带动经济的发展,资源支撑着经济的发展,企业作为资源消耗主体,就必须贯彻这项基本国策,以低消耗,低污染的经营模式进行生产。随着一些资源的逐渐耗尽,一部分企业也面临着倒闭或者是转产的一个选择,所以,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改进工艺设备,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节约资源,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4)企业与世界经济接轨的桥梁—清洁生产。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也愈来愈明显,尤其是工业化时代的快速发展,资源的短缺也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的出现是历史必然性的选择。清洁生产的起源来自二十世纪60年代美国化工行业的污染预防审计,是一种创新性理念,它将预防的思想应用于企业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减少了环境问题,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清洁生产和可持续消费密不可分,它将改变生产模式与改变消费模式并举,进一步把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模式融入商业运作和日常生活,乃至国际多边环境协议的执行中。因此,清洁生产将成为企业通往国际市场的通行证。(5)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采用新技术。企业是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主体。要进行清洁生产,实现绿色经营,就必须依靠新的技术与设备,新的制造方法。通过技术创新,改进机器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或者通过流程重组,开发产品的新性能,获得产品的新用途,增加经济利润。新技术的开发与推广是低成本,高收益的集约型生产方式的根本保证。

2.2影响企业基于节能环保下实施技术创新的因素

(1)企业进行节能环保的技术创新意识不强。目前,我国企业站在节能环保的战略高度,来进行技术创新的意识不强。即使有部分企业实施技术创新也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并没有将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结合起来,甚至还可能导致新的污染的出现。(2)企业的管理水平不足。节约模式从消除浪费开始,我国很多企业技术与管理水平还很落后。另外,由于我国国情的复杂多样,经济市场较大,各类产品都有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市场,因此各种仿制、粗制也大行其路。技术需要创新,但如果管理水平不能同时适应企业的发展,企业自然会被淘汰,因此,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管理,适应发展大趋势,是每个企业的一个重要的举措。(3)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创新体系不健全。虽然我国企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主体,创新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依然存在技术创新不足,对外技术依赖性较强等问题。我国目前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仍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传统模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基于技术创新的国际竞争力仍然不足。(4)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影响企业实施技术创新。企业的经营状况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双重影响,包括企业人才素质、企业文化、产品竞争力以及技术、市场、政策法规等。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动力,不仅需要企业内部有良好的创新意识,而且还需要适宜的外部环境,外部环境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的发展是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大政策下进行的,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受到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制约,所以,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企业实施技术创新。

3企业在节能环保视野下实施技术创新的对策

(1)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宣传,树立节约能源的技术创新观。首先,面对目前严峻的环境问题,国家应该加大绿色经营的宣传力度,使企业家都能意识到依赖资源消耗获得发展的局限性,以及经济发展所面对的威胁,从而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紧迫感,自觉纳入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及从事循环经济研究的体系当中去。其次,企业基于环保的角度来实施技术创新,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技术和法律问题,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问题,因此,不能仅停留在物质和技术层面,还要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对促进资源节约型企业创建的重要作用。(2)围绕节约能源进行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管理创新为技术创新提供了保障。创新和管理制度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当现行制度不能适应创新系统的要求时,就必须进行制度改革。只有完善的制度做保障,企业才能更好的进行技术创新。另外企业需要引进培育创新型人才,技术的发展是通过人来实现的,企业要根据创新型人才的特点,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内容,营造自由的创新氛围,鼓励员工进行技术创新,并给与一定的资金支持;企业要围绕节约能源进行技术创新,就必须要有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做后盾。企业必须要建立与资源节约型企业这个观念相符合的管理制度,以制度创新来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3)循环利用资源,提高工艺水平的创新模式。在节能环保视阙下,企业实施技术创新,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首先,尽量采用可再生能源,或开发新能源来代替现有枯竭能源。我国的石油、土地、水资源以及矿产资源面临的缺口越来越大,资源的短缺将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软肋,所以开发新能源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例如现在已被开发利用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以及海洋能等等,都为我们的社会带来了福音。其次,进行技术改造与工艺创新。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就是进行改造和创新,以提高能源利用率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切入点,将技术创新导入节约能源、能源利用与再生等领域。(4)开发节能环保的技术与产品。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要解决各种环境问题,不仅是控制生产终端的污染,而且需要注意整个生产过程,以及其前后有可能产生环境问题的各个环节,有时其他环节对环境的影响甚至超过了生产过程本身。仅仅依靠开发有效的污染控制技术来实现的环境改善是有限的,关心产品和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依靠改进生产工艺和加强管理措施来消除污染可能更为有效。企业尽可能开发新能源,减少稀缺资源的利用,使产品在生产、使用和废弃中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减少对人体的危害、以及能够循环回收再利用。例如,现在越来越多的汽车使用太阳能发电,减少了对汽油的消耗,减少了尾气的排放。

4结语

篇4

我国一直在强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下,企业的发展必须注重履行社会责任,尤其是对环境的责任。面对越来越多的环境污染问题,不能再持有“先污染,后治理”的观念,应该本着可持续发展观,注重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向集约型增长模式的转变,否则未来经济的发展必将受到资源的限制。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只追求利润,还应该注意履行对各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其中就包括对环境的责任,绿色会计正是从这方面出发,希望能够在企业的成本计量中引入环境成本,通过在企业的成本核算中考虑到与环境有关的成本,培养企业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意识,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二、绿色会计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

企业作为营利机构,追求利益最大化是无可厚非的,但绝不能只追求利益而忽略社会责任,国家和社会各界都在呼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与其声誉、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有着密切的关系,要想取得长远的发展,企业必须关注社会责任,这是企业不可推卸的义务和使命。企业积极的履行社会责任,能够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在当代市场环境中,消费者的权益意识越来越强烈,对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消费者必然会用金钱投去赞成票,企业就能获得更多的利润,取得更好的发展,而对于不能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消费者就会“用脚投票”,久而久之,企业必将走向失败。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制定发展战略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社会责任的要求,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实现可持续的、健康的发展打好基础。

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方面是承担对环境的责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就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美国经济学家恩德勒曾提出,企业社会责任包含三个方面:经济责任、政治和文化责任以及环境责任。而绿色会计的提出,就是本着将环境方面的成本纳入企业成本核算,进而促使企业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提高企业的环境责任意识,绿色会计通过会计核算,把企业的资源消耗成本、环境保护成本等进行合理的确认和计量,通过量化的方式表现出来,让政府、社会、企业和消费者等都能直观的看到企业的环境责任履行情况,对企业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进行监督,有助于企业更好的履行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

绿色会计对完善和解决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不规范的问题有重要作用。为了响应国家和社会的号召,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但是这些披露没有统一的规范,五花八门,还有一些企业的披露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绿色会计通过环境方面的成本核算,将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出来,一旦绿色会计能够得到统一规定和广泛认可,那环境信息披露也就得到了规范。

三、绿色会计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的发展模式,符合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要求资源的合理利用,注重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强调不能透支未来的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相关理念与企业环境责任的要求相一致。

可持续发展目标战略推进绿色会计的实施。近年来,为了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出了“绿色GDP”的概念,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从传统的GDP中扣除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成本,而要想准确地核算并扣除这类成本,必然要涉及到绿色会计。此时,绿色会计便在这样的环境中应运而生。通过绿色会计的核算,在人们清楚的看到绿色GDP占传统GDP的比重时,人们才能够意识到环境和资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重要性,才能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

绿色会计能够引导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护环境,要控制环境和资源相关成本,但是环境成本的核算困难重重,没有一个标准的规范,而且多数企业觉得环境成本从短期看会对企业利润的产生负面影响,而带来的收益却不明显,所以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企业要想取得长远发展,决不能指看到眼前利益,应该从长远出发,注重环境成本,利用绿色会计将环境成本纳入企业成本核算,认真看待企业面对的环境问题,以实现企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实施绿色会计的必要性

推进绿色会计在我国的实施是非常必要的。首先,一方面是从我国的环境和资源情况出发,我国人口数量多,经济发展速度日益加快,以往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造成了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有些资源几近耗竭,环境污染比较严重,近年来各地雾霾天气十分严重,这从根本上制约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迫切的要求我国推进绿色会计,以期缓解或改善目前的状况。绿色会计能够引导企业注重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人与自然相协调,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其次,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规定日益规范,企业必须要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履行自身的责任,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声誉和长远的发展,其中承担对环境的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绿色会计能够合理记录企业有关环境,资源等相关信息,核算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通过财务信息向外提供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

另外,是从我国企业的发展情况出发,企业的发展模式需要转变。高投入低产出的生产方式,不但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而且企业的收益还不高,应该实施绿色会计,把环境成本纳入企业成本核算,让企业注重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同时,实施绿色会计可以更加合理的核算企业的经营成果,在计算企业的利润时,扣除企业的资源耗费和有关环境成本,更加全面的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成果。

五、绿色会计实施过程中的阻碍

既然绿色会计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绿色会计的实施就显得非常重要。然而,绿色会计自从引入我国以来,一直还没有具体落实到企业核算当中去,更多的存在于理论研究当中,要让绿色会计真正的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促进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作用,必须进一步完善绿色会计的相关规定和政策,让绿色会计落到实处。目前,绿色会计实施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环境成本问题种类繁杂且不断变化。绿色会计核算的主要是有关环境方面的成本,环境成本问题多种多样,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甚至不同的业务部门都会面临着不同的环境问题,这些成本要纳入企业的成本核算体系非常麻烦,会计核算不可能详尽的考虑到实务当中遇到的每一种问题,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因为企业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问题都在时刻发生着变化,所以这些问题导致绿色会计的实施遇到困难。

第二,缺乏统一的信息披露规范。因为没有强制性的环境成本披露规范,现在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也没有统一的强制性披露规范,而只是倡导企业去积极披露。这就使得很多企业出于各种原因而不愿意去披露其环境成本相关信息,或者只是有选择性的披露一些对自身有益的信息,缺乏客观性,难以取得信任,披露效果不佳。

第三,没有明确的核算准则。环境成本要纳入成本核算体系,按现行的会计准则要求,要能够使用货币进行可靠计量,而企业面对的众多的环境成本问题,并不是都能准确合理的用货币计量,所以使得核算较难。目前的会计成本核算体系中,还没有明确的绿色会计核算准则,使得绿色会计较难实施。

五、针对绿色会计实施问题的对策建议

针对如上实施绿色会计面对的障碍,有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第一,培养提高会计人员的判断能力。由于环境成本问题种类杂,变化多,所以对具体核算很难有统一规定,这就要求绿色会计从业人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能在整体准则的规定下视具体事项做出合理判断,推动绿色会计的有效实施。

篇5

用税收的经济杠杆调节社会资源消费的速度,似乎已成为一种流行思维。

近日,在“中国财税论坛2005”会议上,国家税务总局谢旭人透露,在“十一五”期间的税制改革,将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制定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具体体现在资源税和消费税这两个税收政策的调整方向上。曾经担任过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现任中国税务学会会长的杨崇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为了鼓励利用可再生资源和废旧物资,明年的税制改革会提高资源税,并将更多的消耗资源的产品纳入到征收消费税的范畴内。在消费税的指向上,比如严格限制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并将其纳入消费税征收范畴。明年还有可能会提高汽油、柴油的价格,煤炭等产品的资源税也将有所提高。总之,要“引导”人们绿色消费、节约消费。

绿色消费的必要性,其实普通民众早已有切肤之痛,城市水、电、气价格的不断攀升,迫使中低收入群体不能不节约,但这些资源属于民众的生存必需,无论怎样精打细算,它的弹性是非常有限的。

对一次性塑料袋、筷子等物品的限制使用,民间也屡有尝试,却几经反复,在于它遭遇了一个现实悖论――一次性物品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效率与便利,符合工业化时代高频率、商品流通快进快出的特性。而对一次性物品收取“绿色税收”,由于这些物品本身价格低廉,能够征收的税收也高不到哪里去,人们会因为不多的额外支出而宁愿选择继续享受一次性物品的便利。

同时也要指出,在经济学上,消费税是间接税,它不像个税那样征收对象是惟一性的,很容易出现成本转嫁现象。一次性物品属于消费者需求和企业供应合拍下的产物,如果征收相应的消费税,可能会出现要么全部税赋成本由消费者承担、要么由竞争企业扛下成本的“两极”,如此一来,对全额承受消费税的任何一方都不太公平。

经济杠杆不是万能的,依靠增税来遏制人们的消费行为也未必是不二之途。提高汽油、柴油的价格,煤炭等产品的资源税也将有所提高。这些措施被认为可以让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各地方政府财力等也有好处,这也是“绿色税收”的发展思路之一。但在进行如此设计的同时,政府似乎忽视了另一个资源节约与环保的因素――工业生产的效率提升。

不要忘记,据统计,中国工业企业的设备近1/5已经老化,国有大中型企业设备的老化率已达25%,超期服役率为39%,这是生产高消耗、低效益的主要因素之一。我们用落后的工业生产设备,每生产出一吨资源,所消耗的能源就相当于发达国家的几倍。及时淘汰这些耗远大于产的机器,所能收获的效益比增加一些“绿色税收”更多。

某些连基本合格生产条件都不具备的企业,因为创造税收而被地方政府欢迎,却带来长久的高污染危害。对于这些早应被时代淘汰的企业,即使征收再多的“绿色税收”,也补偿不了对自然与环境的永久性创伤,继续容忍这些企业的存在,意味着我们在抹杀下一代的生存权,未来将付出十倍、百倍的高昂代价。

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朱宏任在11月18日指出:部分行业盲目扩张的后果已经显现,产能过剩的压力越来越大。2005年前三季度,86家独立电解铝企业由于产能过大、原料氧化铝价格持续走高等原因,其中58家企业出现亏损。钢铁行业总体产能过剩,由于热轧板卷等产品的产能集中释放,部分板材价格自9月下旬出现明显下滑;电力、煤炭、铜冶炼等行业在增加供给的同时,也存在无序建设现象。

篇6

Key words: green archives;energy saving;consumption reducing;economy

中图分类号:TU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8-0101-02

0 引言

目前,全球的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正在进一步恶化着。大面积森林的砍伐,绿化植被的破坏,有害气体、水体的排放,稀有动物的捕杀等等,越来越多的自然环境问题已经向人们敲响了警钟。加之人口剧增、资源紧缺带来的国家与社会的争端,人类已感到生存环境越发严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成为人类想要安居乐业和永续发展的必要措施。而建筑作为城市的主要载体,是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领域,因此绿色建筑应运而生。绿色建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类生活空间更舒适、更绿色、更美好,更是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传统的建筑工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高效节能、舒适健康的绿色建筑。本文主要对绿色档案馆建筑进行详细分析。

1 绿色建筑的特点

绿色建筑是指建筑物与周围生态环境相互协调减少彼此影响的建筑样式,是一种要求建筑物节能环保、健康舒适、讲求效率的建筑要求。绿色建筑要求在建筑设计、建造和使用中要特别注重对周边环境的保护,将最新的建筑技术、节能环保理念、环保技术等紧密结合起来,在有效满足各种使用功能的同时,创造出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工作和生活空间结构,这有益于使用者的身心健康。其中建筑节能设计是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核心内容,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是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目的。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在减少负载对环境影响的同时,节约能源和资源,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健康、舒适的居住空间,和有亲和力和良好的自然环境,使人们和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由于绿色建筑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较存在着巨大的技术优势,其迅猛的发展严重地冲击了传统的建筑行业。甚至逼迫一些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的技术产品退出了市场。虽然绿色建筑技术对传统的建筑行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是这种冲击能够更好地推动我国建筑技术的发展,在本质上它推动了建筑行业向前发展。

①健康:绿色生态建筑环境需要洁净的空气、水源与土壤,能够有效降低不良自然环境的侵害,有效避免自然灾害的侵袭。绿色生态建筑物附近应种植树木防风、遮荫,尽量保持和开辟绿地,从而改善景观,保持生态平衡,保持清风在室内的流动。②节能:建筑物的资源、能源消耗要降至最低程度。绿色生态建筑物应充分有效地使用水、能源、材料和其他资源,并且尽可能使用地热、太阳能、水能、生物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在满足人们健康、安全和舒适使用的情况下降低消耗、节省能源。③节约资源:建筑设计、施工和选择的建筑材料被认为是合理使用和处理的资源,减少使用的资源,力求利用可再生资源。节约水资源,包括水土保持和绿化。④回归自然:绿色建筑外观强调与周围环境和谐、运动的整合,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是相辅相成的。

2 绿色建筑以及发展绿色建筑技术的必要性

绿色建筑同时又被称为生态建筑以及可持续建筑。对绿色建筑的解释大体如下: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设计使用周期内,通过尽可能的方法来节约能源,同时减少建筑造成的污染和破坏,从而实现保护环境的目的,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供更好的条件。总而言之,绿色建筑就是追求人、建筑、自然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在近些年来发展较为迅速,许多地区的旧城改造以及新城区的开发、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都使得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在近些年来呈飞速发展的趋势。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人类的建筑从最初的遮风避雨到现如今的智能化控制,使得绿色建筑越发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主流。绿色建筑在国外已经有了较为长远的发展。首先,许多地产开发商都开始重视绿色建筑的设计与建造,同时,绿色建材的使用也为建筑添加了更多的“绿色”,第三,国外对于绿色建筑有着严格的标准。这些都为我国的绿色建筑技术发展指明了方向。

3 绿色档案馆的内涵与标准

3.1 绿色档案馆的内涵 绿色档案馆是绿色建筑的具体应用,绿色建筑主要是指在建筑物的生命周期内,要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约能耗、节约土地、节约水资源、节约建筑材料、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以及尽量地减少污染,为使用者提供健康舒适、高效节能,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3.2 绿色档案馆的标准 2006年,我国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评价标准将绿色建筑分为三个等级:一星级、二星级和三星级绿色建筑。2008年开始进行国内绿色建筑的申报和评审。

4 绿色档案馆的优势

4.1 降低档案馆能耗与费用 绿色档案馆的建设是贯彻经济性原则的重要举措之一,合理选用建筑节能材料、技术以及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能够达到更好的节能效果,节约使用成本,并且有助于解决档案馆资金缺乏等问题,为档案专项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

4.2 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 绿色档案馆运用绿色设计理念去规划设计,对档案馆的使用功能分区与结构从整体上统筹考虑,最大限度满足节约、节能、高效的要求。因此,绿色档案馆的合理设计,既能够实现档案馆的分区管理和档案工作的快捷,又能够方便档案利用,极大地提高了档案工作人员工作的效率。

4.3 提升档案馆服务功能 绿色档案馆不仅限于节能环保,更在于为档案馆各方面工作的开展提供优质、高效的建筑环境,实现档案馆建筑整体效果的优化与档案馆服务功能的提升。绿色档案馆能够促进档案信息传播以及档案信息服务环境的优化。绿色档案馆能够促进档案服务环境的改善与优化。

4.4 节约施工成本 绿色施工可以节约资源和能源、降低成本,绿色施工能够提高施工过程中能源利用效率。施工中应采用高效节能的设备和产品节约能源,减少材料和资源的消耗。对建筑施工废弃物尽量回收利用,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

4.5 保护当地环境 绿色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活动对场地及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严格控制噪声污染,光污染和大气污染。建筑企业要把发展和环保的矛盾统一起来,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就是实施绿色施工。大力发展绿色施工中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与新工艺的应用,发展现场检测技术,低噪音的施工技术,现场环境参数检测技术等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绿色施工中的“四节一环保”可以从技术层面上在新技术应用以及节能、节材方面加大挖掘力度。

4.6 为档案工作人员提供舒适的办公环境 绿色档案馆符合生态节能理念,能够为档案馆工作人员提供生态、健康、舒适的办公环境。良好的档案工作环境,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保障,也是档案馆各项工作积极开展的动力。它能够提高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进而丰富档案信息开发成果,提升档案馆效益。

5 案例分析

5.1 工程背景介绍 广东省档案馆新馆采用了前瞻性的绿色、环保、节能设计和施工理念,具有建设规模大,现代化程度高,科技含量大,质量标准高等主要特征。为达到节能环保、减少能耗、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的目标,针对本工程节能环保要求高、建筑物使用环境要求高、绿色施工要求高、新型节能材料施工范围大、品种多等特点,制定了专项的施工方案,尤其是节能环保方面,作为施工管理的重点。

5.2 节能环保技术应用及经济性分析 根据档案馆的特点,以绿色建筑为目标,应用和自主创新多项环保节能新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①取消了传统的回廊设计,通过复合保温墙体来保证库房内部的保温效果。通过这种改进,扩大档案馆使用面积2100m2,提高库房的利用率达20%,共节省造价约500万元,同时也减少了土地占用面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②复合保温墙体施工中解决了多个施工难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合设计要求和施工的可行性,本工程采用了多孔砖+苯板+加气砼砌块复合保温墙体,达到隔热、防水、隔汽、保温等多重功效,取得了较好的节能和使用效果。通过多次试验确定了相关的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获得了良好的施工效果。③贯彻“绿色施工理念”。根据“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的理念,建立施工现场节能环保管理制度和管理机构。施工中采用多项措施如施工期间临时道路与永久道路统一考虑,避免浪费;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做到分类收集回收处理;现场空地尽量栽种绿色植物,营造良好的施工环境;采用节能、环保的施工机械;在现场及周边建立噪音监控站点,及时收集施工现场及周边的噪声数据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6 结束语

篇7

关键词:园林设计;节约理念;应用措施

1.采取节约理念的必要性

对资源进行有计划、合理持续地利用被我们称为资源的节约。而在园林设计中,节约主要包含3个方面:能源和资源的节约;生态环境的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现代化节约型社会中,如何合理开发城市园林景观,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发展,打造和谐的节约型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园林设计中的浪费现象

2.1水资源的严重浪费

在我国大大小小的园林景观设计中,总会发现各式各样的水景,有大的喷泉,也有小的瀑布。这样的水景无疑是赏心悦目的,游客们总会停下脚步观赏或拍照。而在城市中无法形成天然的水景,必须通过自来水资源来维持,这样的水资源并没有经过反复循环利用,而是直接排入了下水道中。园林水景中经常设计为弯曲的潜水沟,水生植物根本无法生存,更不用说净化水体,园林中的水景必须经常换水,大大浪费了水资源。

2.2光污染和资源浪费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为了使夜幕降临下的园林具有不一样的色彩,常常会使用一些颜色各异的LED灯来装饰园林,常见的火树银花应该是大家最为熟悉的。虽然在视觉效果上确实为广大游客带来了别具一格的享受,但是夜晚中,大面积的灯光容易造成严重的光污染,而灯火通明的景象需要持续不间断的消耗电量。据数据报告,我国每年仅城市照明就需要消耗三峡发电站5A的发电量。正是因为不合理的设计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以及城市的光污染现象。

2.3材料成本的浪费

在园林设计过程中,材料的选取也是至关重要的。很多设计师一味地追求高端,放弃使用本地材料,而选择高价购买进口材料,并且喜欢仿造国外景观,采用一些不符合当地文化的设计,作为标新立异炫耀的手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师们往往过分追求美观,造成一些植物的不合理搭配。植物的搭配应根据季节变化和长期持续等因素考虑,而不是为了追求短期效果随意搭配。这样一来需要付出更多植物的投资费用、人工费用以及护理费用。

3.园林设计中的节约措施

3.1节约水资源

在园林设计规划中,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对园林中水景的设计采取不同的设计方案。相比南方城市而言,北方城市一般降水量较少、气候干燥,水资源并不充足,因此,在园林水景设计过程中,要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地利用和回收。设计师要详细地了解当地的降水量以及气候温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证在雨水到来之际,能够储存并净化水资源,将自然水资源合理利用到园林的水景设计当中。

3.2注重材料的选取

园林景观中植物的选择要考虑后期的护理成本,最好选择美观、好管理、周期长等特点的植物。而建造园林的材料应注意选择具有可再生资源、可重复利用等特性的材料。园林设计中选择低碳材料,可直接影响碳的排放量。碳成本主要包含:运输过程中、实际运用中、管理维护等所产生的C02量,选择低碳材料是园林建设的基础措施。

3.3材料的循环利用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很多材料没有得到完全的利用就被直接丢弃。例如,很多植物的果壳作为肥料帮助其它植物生长,因改造建设所产生的剩余材料可以通过布置成装饰物等;常见的废旧轮胎可以在边坡绿化中播种新的植物,还可以栽种一些小灌木等,这里材料的循环利用不仅简单易操作、成本低廉,更是体现了节约环保的理念。

3.4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对于水资源的再利用一直是困扰园林景观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如何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就必须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积极采用高效率的灌溉方法或者是先进的技术提高污水的回收率,将其用于园林绿地的灌溉。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仅能够提高水资源的回收率,还能够更好地解决城市的污水问题。

篇8

关键词:绿色工程管理;环境;绿色生态;工程价值观

面对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协调问题,国家相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以及五个发展理念,因此对于建筑工程这个高污染行业,如何贯彻政府的发展理念是整个行业需要深思的问题。绿色工程管理体现了环境保护和工程经济发展的良好结合,将绿色发展理念完美地渗入到工程管理中,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也为保护环境承担起整个行业应有的责任。

1绿色工程管理的含义及特点

1.1绿色工程管理的含义

传统工程项目管理只追求高投入、高产出,同时产生的高消费、高污染,这一系列的生产模式,不仅不会使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同时也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我国提出的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观,就要求人们摒弃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工程管理更能顺应自然,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这种观念的倡导下,工程管理的创新就是势在必行,于是绿色工程管理就应运而生了。绿色工程管理就是对传统工程管理的创新,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渗透绿色经济的理念———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发展经济,其要求是以保护环境为核心,以节约资源为准则,以科学发展经济为目标。

1.2绿色工程管理的特点

绿色工程管理主要有以下几点特点:(1)绿色工程管理在传统工程管理中融入了生态理念,要顺应自然,以保护环境为核心导向,倡导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切实将绿色经济融入到工程管理中。(2)绿色工程管理是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强调工程管理的科学创新,将节约资源和成本控制作为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主要关注点,以此来降低工程对整个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3)在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要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协调好工程建设和保护生态系统之间的平衡关系,但不可避免施工过程中会改变自然风貌,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那么如何用高效而科学的管理方式让二者尽可能的平衡便成为了绿色工程管理的最大特点。因此,生态导向、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就需要运用绿色工程管理进行综合考量,秉持经济发展理念,从而实现其三者的协调发展。

2绿色工程管理的意义

自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严重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致使很多重工业的生产活动不加控制,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这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获取经济效益的行为产生了一个明显的后果,那便是全球变暖。不可否认的是人们的生活水平伴随经济的发展,的确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自然资源如此有限,而我国又是一个具有庞大人口数量的大国。所以节约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及社会的和谐共处,推行可持续发展便是我们的唯一出路。需要实行绿色工程管理,减少工程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促进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并以环境保护为目标。

2.1与传统工程管理相比

绿色工程管理具有的现实意义主要有:(1)传统工程管理只要求经济效益,而绿色工程管理则要求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2)传统工程管理资源利用率低,资源浪费十分严重,而绿色工程管理则讲究节约资源和资源的合理利用。(3)传统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污染,建筑垃圾都是未经处理就直接放置自然,而后者则是运用科学的技术,进行回收利用或化学降解。(4)传统的工程项目与管理是相分离的,而后者则将建造过程与管理相结合。

2.2生态环境影响

从对环境的影响来看,绿色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是长期的,虽然它的影响不是短期内所能看见的,但是它的作用却是不可替代的。因为我们在建筑施工中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造成破坏,想要最大程度的降低这种破坏作用,就必须在每一个施工环节中投入监管,而在此过程当中,绿色工程管理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因此坚持绿色经济,倡导生态绿色,在工程建设中是十分必要的。

2.3管理方式

从管理方式上来看,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而资源储量又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运用何种手段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效益,不管任何时候都是管理所存在的唯一意义。工程建设的目的无可厚非是追求现实的效率和利润,但是在贯彻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发展“绿色经济”则成为了国家和企业所应担负的责任。而绿色工程管理则是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完全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将生态环境问题综合的考虑到工程建设中,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和谐发展。

3绿色工程管理价值观分析

工程活动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在绿色环保理念的推行下,就必然要求其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与此同时,工程管理活动是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它能创造出比本身价值更高的价值,其目的就在于形成一个价值更高的世界。因此,就需要工程管理工作形成以价值目标为指导思想,明确地把握其价值导向和价值观,只有准确地把握好其价值观才能保证工程管理的准确无误。实现绿色工程管理的价值观的方式与传统工程管理是一样的,都是在对各类管理方式的利用基础上,让其价值观能够渗透到工程项目各预定目标的方方面面。但是与传统工程管理不同的是,绿色工程管理的价值观在生态、质量、安全与成本控制等方面都有了一些新的要求。首先是在对生态与质量的要求上,在传统工程管理对工程质量所作出的要求之外,绿色工程管理还强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要求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尽可能的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保护环境。其次是在成本控制上,传统的工程管理是尽可能的压低成本同时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绿色工程管理则追求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不仅要控制成本,也要考虑对环境的优化管理。再次是在安全管理上,在确保工程质量和人员安全的基础上,强化对环境安全保护的意识,禁止出现破坏环境、打破生态平衡的行为,避免生态循环破坏的隐患出现。最后,要明确这几个方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之间互利共生,相互联系,需要利用合理的管理来进行协调,才能实现在保证不破环环境的基础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大力推行绿色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绿色工程管理正是对这种理念的最好体现,虽然对工程管理的创新正处于起步阶段,但推行绿色工程管理已是大势所趋,是解决我国社会与环境问题进一步恶化的重要举措。在人们的生态意识越来越强,保护生态环境平衡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的情况下,绿色工程管理定能在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发挥其巨大的潜能,为我国实现绿色经济贡献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建廷,李迎迎,肖忠钰.绿色工程管理及其工程价值观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0,24(1):41-45.

[2]宋仕伟.分析绿色工程管理及其工程价值观[J].房地产导刊,2013(17):61-62.

[3]郝亮.绿色工程管理的工程价值观与创新的意义和必要性[J].价值工程,2012,31(15):86-86.

[4]王晓铮.绿色工程管理及其工程价值观相关问题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4(18):192-192.

篇9

关键词:循环经济;资源利用;节约型社会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0-0145-02

一、对循环经济的科学认识

循环经济是针对工业化以来在经济增长中出现的严重的资源环境危机而提出的。环境问题根本上讲也是资源问题,是资源利用不当的结果。传统经济中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资源初次利用效率不高;二是资源利用强度过大,争抢和浪费严重;三是资源的物质单向流动普遍,没有形成循环利用,环境压力巨大。以上问题,一方面是技术问题,一方面是观念和认识问题。资源初次利用效率不高可能主要在于技术方面的问题,但对自然资源的浪费式使用和对环境价值的漠视则主要是观念和认识问题,也是当前资源环境危机的最主要原因。

传统经济中的资源利用问题体现的是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而循环经济要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和谐的体现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经济发展模式。为此,必须实现生态伦理观的人类中心主义向生态中心主义的转变。冯之浚先生提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经历了三个阶段:崇拜自然阶段、征服自然阶段和协调自然阶段”(冯之浚,2005)。对自然的崇拜反映了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及对其赐予的感激,体现了古人自发的朴素的自然中心伦理观。而工业化以来,在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的指导下,强调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在生产和消费中把自然界看成是原料箱和垃圾箱。结果是既改变了自然也改变了自身,在把自然推向绝境的同时也把人类自身推向绝境,在消灭自然的同时也将消灭人类自身。在价值观上,传统工业化道路是对科学主义的颂扬和对人本主义的蔑视,传统工业化的资源利用方式折射的是对人与自然关系认知的颠倒和对人类自身命运的误求。循环经济把经济系统看成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彻底扭转人与环境的对立,实现的是生态伦理观的否定之否定。

工业化以来出现的资源环境危机实际上是资源利用方式的危机,所反映出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而重塑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要返本求源,通过建立新的资源利用方式来实现。发展循环经济正是这样的一条转变资源利用方式,重建和谐生态的光明大道。作为一种物资闭环流动型经济,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被概括为“减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再循环(Recycling)”,即所谓“3R”原则。其中,减量化原则就是要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并减少废弃物排放量;再利用原则要求对资源和物品尽可能多次、多种方式地使用,防止其过早废弃;再循环原则是指对废弃物进行加工处理,使其成为再生资源重新进入经济过程。

循环经济的实质并不在于循环本身,而在于它是一种新的资源利用方式。对物质资源进行零打碎敲地循环利用一直是我们节约资源、降低成本的有效做法,但在经济活动中自觉地实现对物质循环利用的社会性安排则是前所未有的,无异于一场资源利用方式的革命。循环经济要在经济发展中建立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资源利用机制,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如果把对循环经济认识的重心放在循环上,则必然出现理论上讲不清,实践上行不通的结果。首先,经济系统不是一个物质自循环系统,由于时间、技术和经济方面的限制,要在经济系统中建立物质的完全循环既不科学,也不现实;其次,会使循环经济丧失解决资源环境危机的针对性,无法解释循环经济产生的原因,也无法说明环境治理及保护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最后,无法解释包括节约型社会在内的未来循环经济发展形态。因此,本文认为,应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去认识和发展循环经济。资源和环境问题的背后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错误定位以及由此所产生的错误的资源利用方式,解决问题的途径是以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为目标对资源利用方式进行根本性改革,而循环经济的本意正在于此。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背景和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必然性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既有各国资源环境问题的共性需求,也有经济发展目标和现状的国情特性。在经济快速增长中,我国也出现了与发达国家相同的严重资源环境问题,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是在经济发展低水平上出现的并不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的资源环境问题。原因有资源特别是人均资源少的因素,有经济超速发展的因素,也有技术水平低的因素,但更多的是资源利用方式及环保意识差的因素。生产中粗放增长、盲目投资、重复建设,消费中用后即扔、盲目攀比、过度消费等加剧了资源紧缺状况,生产和消费中只排放、不控制、不治理导致愈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已经不再具备实现工业化的资源和环境优势,在寻求追赶型经济发展的同时,如果不能更好地珍惜和有效利用稀缺资源,环境和资源问题将更加严重。当前,我国水、电及煤炭、原油、有色金属矿等重要工业资源都处于严重的紧缺状态,水污染、大气污染、城市噪音和垃圾等环境问题特别严重,资源和环境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资源利用方式,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严重对立,就难以解开当前中国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困局。

尽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重大经济发展战略,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而且深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条件要求是很高的,当前并不具备。对任何一个社会来说,循环经济都是一个非常复杂、非常巨大的系统工程。当今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存在的是多层、叠加、交叉的立体、网状资源利用结构,即使是在一个国家里也存在着不同区域、不同企业差异巨大的资源利用状况,要在社会范围内构建循环型的资源利用模式,就目前来看困难是不可想象的。在当前的循环经济发展中也确实存在诸如观念滞后、技术短缺、动力不足、范围有限、制度缺乏等诸多困难,而且应当看到,我们目前只是处在循环经济发展的最初阶段上。循环经济的显效应当表现在资源紧张状况的总体改善和环境优化的整体效果上,显然,这个结果还没有出现。

现阶段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任务,一是消除累积的环境问题,二是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中央提出发展节约型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正是适应我国在特定经济发展阶段的资源环境现状,重在从资源节约的角度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一项务实的重大战略抉择。节约型经济和节约型社会既符合循环经济的实质精神,又能充分体现节约精神,切合中国资源、环境的现实国情,针对性强、易于理解、便于操作,具有发展的必然性。节约型社会是对我国今后较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定位,也是发展节约型经济的必然指向和中国式循环经济发展的特色阶段。

三、中国式循环经济之路

在循环经济发展中,西方各国如德国、日本等大都确定了循环型社会的发展目标。循环经济不是自发的经济形式,应当自觉推进。为循环经济的发展设立目标并确定阶段,有利于深化对循环经济的理论认识,并在实践中为不断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探索切合实际的方案和路径。根据对循环经济在我国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合理预测,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是从末端治理出发,经过节约型社会、循环型社会最终发展为生态型社会。当前处于末端治理向节约型社会的转变中。

末端治理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开始阶段,其基本理论依据包括庇古税、科斯定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等,贯彻的是污染者付费原则。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最初都来自于生态环境恶化的刺激,因此,发展循环经济的着力点首先在对环境进行末端治理。末端治理的手段在循环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是积极有效的,但末端治理仅是治标之策,如果不能有效减少经济中的资源投入数量,环境问题则治不胜治。

环境问题来自于资源利用问题,解决现实资源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对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实现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这个过程是长期的。就我国而言,当前,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约束压力不断加强,而循环经济的深入推进又存在现实的困难,因此,缓解资源困境必须采取更直接的路径,走节约型道路。发展节约型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成为我们在循环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所作出的现实选择。节约型社会的建立将使人们更新观念,在经济活动中建立资源节约利用的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效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使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得到实质性推进,为循环型社会的建设奠定基础。

循环型社会和生态型社会是循环经济发展的远景目标。循环型社会所强调的还是在经济系统内对资源的处理,与生态型社会相比,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仍然具有狭隘性。而生态型社会实现了对资源利用方式的完全转变,呈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随着我国节约型社会的建立和不断发展,对循环型社会和生态型社会的研究将变成现实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冯之浚.论循环经济[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2] 王文忠.循环经济认知误区的实证分析[J].生态经济,2006,(4).

篇10

【关键字】排水系统、必要性、节能、措施

一、引言

排出居民和企业工厂在必要活动中产生的废水及多余的地面水就是排水工作的主要任务。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建筑在给排水行业也有着长足的进步。但是这远远不够,我国从建筑这方面浪费的水资源量依然多的令人触目惊心。

二、建筑给排水系统节能的原因

应该说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较为严重的国家,水资源的供需矛盾非常突出。根据资料显示: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和一些其他原因,我国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居于世界的110位。目前在我国所有的666个建制市中,有一半的城市城镇不同程度的贫水,甚至有108个城市城镇严重缺水。从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我们不难了解到节约水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也在逐年增加,伴随这些的是能源与资源的快速消耗。在建筑方面,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所必要的给水、排水和热水等是给排水能能源消耗。因此给排水的节能在建筑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降低能源的消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可以有效的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并提高系统对能源的利用的效率。但是在对建筑的给排水系统的节能改造中应该以满足居民和企业工厂用水的稳定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为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尽量考虑节能的新措施和途径。

三、在建筑中给排水的能源消耗

在建筑中的给排水来说,能源的过度消耗主要是在水资源的浪费上。

(1)漏损的管道

一些居民或企业缺少长远眼光,常选择一些质量不达标的管道或者阀门。在一段时间的使用后,往往会因为管道锈蚀或者阀门出现破损而在输送水的过程中出现水量漏损。除此之外,还常出现水龙头在使用完后不能关严或者由于浮球阀的损坏而导致水箱中的水溢流出等现象也会导致水资源的浪费。

(2)热水循环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建筑功能也在不断完善,建筑中的热水供应业成为建筑给水的组成部分。但恰恰这种热水供应系统却存在着水资源浪费的情况(例如在用户启动热水供应的装置后,往往要放掉一部分凉水才可以获得热水)。

(3)超压出流

在输送水的过程中,因为积水配件的阀前压要大于流出水头而造成出水量高于额定的流量;这就是超压出流。超压出流的水量就是实际的流量减去额定流量后得到的差。超压出流会较为严重的影响积水系统的正常运行。另外还会造成大量水资源的浪费和不必要的能源消耗。

四、建筑给排水系统的节能改造措施

(1)开发中水

中水被称为第二水资源,来源于建筑生活建筑生活用水,包括人们日常生活排出的生活污水、废水。冷却排水、淋浴排水、盥洗排水、洗衣排水及厨房排水等排水都被视为生活废水。中水的意思是各种排水在经过处理后达到了规定的可在生活、市政、环境等范围内使用的非饮用水(例如花园中的喷水)。在我国住宅、宾馆饭店、办公楼所占的生活废水排水量份额分别为69%、87%、40%。这些废水要是能收集起来进行处理净化为中水, 用于类似冲厕所、清扫道路、车辆冲洗、消防、城市绿化、建筑施工等城市杂用和建筑杂用。从而代替原来需要的自来水,这样就相当于节约了不少的水资源。

(2)分流制排水法

给排水的排水系统选择分流制排水法,就是指将粪便污水和优质的生活废水分开排放。这就是前文所说的中水回用。采用分流制排水能够有效降低水厂的净化难度和净化水所消耗的能源。采用中水来回供各种杂用水系统明显可以减少资源的消耗,同时还能节约市政管理网在输送过程中所需的电能,这对缺水的城市来说不失为一个缓解的好办法。

(3)推广使用优质的管道和阀门

在建筑排水系统中采用聚乙烯塑钢缠绕排水管,其作为一种新型的自流管道产品相比较混迹图或者陶瓷管等传统的排水排污管道更具优势,这种管道的耐腐蚀性、密封性都比较好,并且质量轻、安装也简便,还具有寿命长、可再生利用等优点。这种管道一般采用电热熔的方式连接,简单可靠,几乎可以达到零泄漏。至于阀门则选择质量较好的就可以了。

(4)推广使用节水型器具

好的设备能够对水资源的节约起到较大的作用。例如节水龙头要比普通龙头有更好的节水效果,节水量达到3%―50%,大部分都在20%―30%之间,且当静压越高,即普通水龙头出水量越大的时候,节水龙头节水量也越大。可见节水器具的节水性能直接影响了整个建筑的节水效果。在选择卫生器具和配水器具时,除去价格因素外人们若是多多考虑节水性能的优劣,那么我国的水资源紧缺的状况也可以得到很大的缓解。因此,大力推广使用节水型器具在节水方面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5)控制超压出流

合理配置减压装置将水压控制在限制内、减少超压出流。推广使用减压阀。减压阀分为比例式和直接动作式。比例式是根据面积的比值来确定减压的比例。直接动作式是根据事先设定好的压力来减压,当停止用水时,可以保证管内的水压不升高,不但能动减压还能静减压。

五、总结:

我国是个能源消耗大国,也是个能源紧缺的国家。因此我国需要从各方面尽量减少资源浪费,特别是水资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