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意义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5: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命意义的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命意义的含义

篇1

朋友在空间里发了好多家乡的春景照片,告诉我校园门口的梧桐树开花了,一树紫色的繁华,很美。忽然发觉,我已经有四年没有看到过家乡的梧桐花了,家乡的春天只能出现在梦里。很多次,我告诉朋友,今年一定回去,一定相约一起去踏青,看梧桐花,但这些约定在现实面前是那样脆弱。年年花开,错过了春,也错过了秋,有多少美好已成为永远的遗憾。

一个认识了十几年的好友,最近突然听说其去世的消息。震惊之余是无尽的伤感和后悔。早知道他有病住院,但因为相隔千里,一直要请假去看他都未能成行。而且,他说,已经好了,不用来回跑了。谁知,一个月不到,我们竟已是阴阳两隔了。这世间,有太多的事是我们无法预料的,有太多的悲欢是我们无法主宰的。

还记得,那个小男孩儿。我走的那天,他两眼噙满泪花,努力的睁大眼睛,只是为了不让我看到他的脆弱,只是为了告诉我他已长成一个男子汉。他仰起脸问我,老师,你还会回来吗?我还能再见到你吗?我说,会的,我会回来看你的。后来,断断续续听说他的情况,抽烟,打架,逃课,没人能管得了他。我总是想,一定要抽出时间去看看他,把他从悬崖边拉回来,因为我知道,他没有父母了,他把我当成他最信任的人。可是,生活中总是好像有忙不完的事,一件接着一件。再听说他的消息时,他已经辍学了,不知去向。于是,我又是一番狠狠的自责,但是有什么用呢?

有多少遗憾,永远无法弥补?有多少故事,多少人,不再相见?

在外漂泊打拼,不能侍奉双亲,只能通过电话传递自己的爱,只能在时间的无情流逝中看他们一点点老去。曾发誓要和心爱的人 在一起,永不分离,可是时过境迁,誓言已发黄,再相见,只能无语;曾答应和朋友一起去看烟花,去翠鸣湖看白天鹅-----事事却总不能如愿。

篇2

国际视野下的韩愈柳宗元

上世纪八十年代邓先生在香港新亚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学统至为纯正。毕业时全汉升教授提醒先生,学问离不开学术交流,要先生多参加学术会议。时至今日,先生的足迹以遍游神州大地,与名家学者、饱学大儒悉心交流。从北京高校到台北学府,学术重镇南京,古典名校复旦。学术起源地香港,学术成果在祖国各地受到重视,乃至新加坡、日本、韩国、美国等地也颇具影响。

先生自幼醉心韩文,二十年前的专著研究韩愈,是学界常被征引的。论及当今东亚地区的韩柳研究,先生高视阔步,指出韩愈柳宗元已经在国际文化学术领域被奠定殿堂级的客观地位。韩柳文研究已经不专属华人学者,不管世界那一角落,只要是谈人类文学的发展与历史,始终不能绕过韩愈柳宗元。韩柳已经成为全球文明的共同象征之一,因此,全球大学的东亚系都会涉及韩柳文,东亚的学府更不在话下。

精英更应学韩柳运化事业生活

邓先生少年好学,在极艰辛的条件下,奋力读书。为维持家计,先生白天做童工。先后在塑胶、食品、汽修等工厂努力,晚上就在夜中学完成学业,还争取时间阅读古籍。渐渐成诵。随后升入大学,转任讲师,继续学业,任职澳门,数十年如一日,勤学不止,笔耕不辍,得到学界的肯定。西北大学副校长。中文系教授李浩在评价先生韩愈研究时说:“(作者)对韩愈愍恻民瘼的志尚、苦心孤诣的立论、以文为戏的幽默,产生一种隐微的心灵感应。作者说孟子那勇于负担文化复兴大任的精神深烙在韩愈内心,“向慕之怀转化为一种实践的力量”。这既是解剖韩愈,又何尝不是作者磊落襟怀的一种坦露”。

先生挚爱文化,尤重对青年人才的关怀。从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上,先生阐明青年人才文化学习的历史意义:现在传世韩愈和柳宗元的文章,能够经历千百年的种种天灾人祸的劫难而留传下来,今天并且融入全球文学研究的领域,成为全人类共享的文化营养。这一流传的事实,已经足以证明其中蕴合的永恒意义。超越了一切物质性的价值观念,而成为文明的表征。对于当今社会各部分的精英人才来说,理解韩柳文,不在表象的文辞字句,而是其中的超越意义。运化于事业与生活,便不会计较目前的境况与得失,而能够更长远的观照自我与世界,于是生命自能活化,心思自能灵动。

明照生命打开现实枷锁

篇3

也许在你胸腔里还抱着的每一个梦想都是你多年前从未实现过的,那些一直穷追不舍的跟着你的岁月不曾流逝,不曾消失。

也许这代表着一种另外程度的眷恋,不管是谁,不管是什么在异国他乡的你,其实都是有一种眷恋存在的,不管那是不是一种乡愁,也不管是不是对家乡的依赖,至少他有过一种弥补。

对于那个时候孤苦伶仃的你来说确实是这样。

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总是忍不住代入进去,无论是自己的情感还是角色。

可是当时间真的变得荒废,你也再也做不了时间和空间的主人。

篇4

外国化妆品牌的汉译名对其在中国市场的宣传与推广举足轻重。汉字作为声调语言,不同的声调组合可以产生风格迥异的美感。因此,品牌名称的汉译在考虑意美和形美之外仍要重视声调的搭配,使其达到响亮易记的效果。本文收集了200个外国化妆品牌的汉译名,对其声调及声调搭配进行了归类统计,研究它们所占的比例,并将其与国人取名习惯呈现的声调搭配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化妆品牌多选用阴平和阳平这两种声调字作为其汉译名,并且声调相异,尤其是平仄相间的名字数量远远超过了同调名的数量,借此为外国品牌的中文译名提供建议。

[关键词]

外国化妆品牌;汉译名;声调;规律

一、简介

(1)研究背景品牌名称是商品的重要标志,它既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第一印象,又是消费者用于区别其它商品的有效信息载体,承载着生产者或经营者的消费导向和审美取向。好的品牌名称对于产品的销售宣传以及市场开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国际化的今天,走向世界的品牌迫切需要一个既符合其商品属性又适应于倾销地语言使用习惯的名字。优秀的品牌译名无疑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营销手段,为产品的海外销售添砖加瓦。汉字的语音系统与众不同,名词既有声韵的区别,又有平仄的差异。因此取名时不仅要考虑汉字的含义、字体的简洁,更要考虑读音的和谐与悦耳。尤其是进口女用化妆品名的中文翻译,不仅在字面意义上要迎合女性消费者追求美丽和优雅的心理,还要顾及韵律和声调的恰当,使其琅琅上口,方便消费者记忆和宣传。因此,化妆品品牌翻译的声调问题值得探究。

(2)研究对象和目的本文收集了在国内市场畅销的200个外国女用化妆品品牌名称,这些化妆品的原产地主要为欧美国家。声调搭配样本由100个双音节名和100个三音节名组成。通过对两组名字所选文字的声调分别进行归类,计算不同声调搭配所占的比例,试图发现其中的规律,并与国人取名的声调搭配习惯进行对比,为外国品牌的中文命名提供建议。

(3)研究方法和语料收集本文主要采取定量研究方法,对品牌名称的声调搭配进行分类统计,并试图找出外国品牌名称汉译的声调规律。因大部分品牌翻译都受原名影响多采用音译,为保证样本的随机及合理性,语料从24个不同英文字母开头的化妆品牌中等比例提取。即,100个两字名和100个三音节名中均包括5个A开头的品牌,如Avon;5个B开头的品牌,如Biore;以此类推,至5个Z开头的品牌如Za。此外,声调样本排除了直译的品牌名,如BurtBees(小蜜蜂);以创始人作为品牌名称的化妆品,如ElizabethArden(伊丽莎白•雅顿)。因外国人名已有固定的汉译,故不纳入品牌取名的声调探究。汉字的声调有四声,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本研究将这四声分别用数字1、2、3、4代表,分别计算双音节名和三音节名的声调搭配,将每一种搭配用数字代表列出,探究其声调搭配规律以及不同声调在名字中出现的频率。

二、数据分析

(1)双音节名的声调模式双音节的声调模式一共有16种,用1、2、3、4分别代12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声调,这16种声调模式如下:11、12、13、14、21、22、23、24、31、32、33、34、41、42、43、44。100个双音节名的声调分布情况见表1。从整体上看,最多的声调模式为24型(例:兰蔻、迪奥),占总数的14%。其次为11型(例:高丝、嘉珂),占总数的11%。12型(例:潘婷、清扬)和14型(例:安利、天芮)占总数的10%。41型(例如:洛芬、露诗)占总数的8%。最少的声调模型为33型,在100个双音节名中没有出现。此外,13、22、32、34以及44型数量也非常少。出现平仄搭配的名字占总数的57%。而异调搭配所占数量为总数的82%。从横向分析,声调的分布情况反映出双音节名在四种声调的选择上存在差异。首字的声调中,阴平、阳平在数量上占据显著优势,各占总数的34%和35%。上声字数量最少,占总数的12%。而在尾字的声调选择中,阴平和去声数量最多,各占总数的31%和29%,其次为阳平,占总数的23%。尾音为上声的情况最少,只占17%。通过整体的数据和横向的分析,双音节名字的化妆品牌在声调的选择上具有其特点。总体上,阴平、阳平声调的字数量最多,上声字数量最少。名字多以阴平和去声结尾。24型为典型的平仄搭配,所占数量也最多。(2)三音节名的声调模式三音节名的声调模式共有64种,用1、2、3、4分别代表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种声调,共计64种声调模式。如:111、112、113、114、121、122、123、124等。从总体上来看,三音节名出现频率最高的声调模式前五名依次为:124(例:施华蔻)、141(例:娇韵诗)、422(例:露华浓)、421(例:露得清)、142(例:欧瑞莲)。可见,阳平与去声的平仄搭配在三音节名中依然显著,而上声仍是出现最少的声调。平仄相间的声调搭配在三字名中占总数的97%。从横向分析,三音节名多以阴平字开头,占总数的。而阳平字多用于结尾,占总数的34.4%。与双音节名声调模式相似的是,阴平和阳平声调在三音节名中仍然使用最为广泛,其次是去声,上声是四个声调中在品牌名称中出现最少的。

三、原因分析

根据马尔丁内的观点,语言运转的基本原理是语言经济原则。他认为,促使语言发展的内部力量,可以归结为人的交际和表达需要,与人在生理和精神上的自然惰性之间的冲突。(冯志伟,1987:135)声调搭配无疑也符合这一原则。作为广而告之的品牌名字,其字面意义之美应当建立在声调搭配响亮、易记的基础之上。汉语普通话的四个声调有各自的语音特点,阴平高而平;阳平高昂响亮;上声先降后升,比较缓和幽远;去声急促,给人戛然而止的感觉。(张竞婷,2011:104)化妆品汉译名无论是双字还是三字的声调都以阴平、阳平为主,上声少。主要原因可能是上声发出所需时间较长,发音也比较费力。而阴、阳平高而响亮,易于记忆,有利于品牌的宣传。许渊冲(2003:80)的翻译理论“三美三化”中“三美”包括了意美、音美、形美。取名时的声调侧重应当属于对音美原则的尊重。声调应讲究和谐优美,对汉字的内涵做进一步的修饰与补充。阴平与阳平较上声和去声柔和,符合化妆品行业的属性以及女性消费者的心理,故其汉译名中多采用这两个声调。不但如此,阴平、阳平调值较高扬,有渐强之势,上声、去声较低抑,有渐弱之势,平仄相间或高低相间的名字要比全平、全仄或全高、全低的名字节奏感强一些。(冯志英、宋兴晟,2008:53)

四、结论

经过统计分析,200个化妆品牌的汉译名在声调选择上具有明显的倾向性。无论是双音节名还是三音节名,声调搭配中异调的数量都远远多于同调的数量。阳平和去声的平仄搭配在双音节名中出现频率最高,为化妆品名带来了抑扬顿挫和错落有致的美感。阴平、阳平两种声调是化妆品名的首选,多有柔和之感,符合产品属性。由于时间和篇幅的限制,不足在所难免。第一,本研究只选取了200个化妆品名,语料库较小。若收集更多的品牌名称进行统计或会发现更多的规律。第二,本次语料均选自女性化妆品牌,若以男性化妆品牌名为语料抑或会有不同的结论。第三,本文只是对化妆品的汉译名做了研究,而不同类型品牌的汉译名或会有不同的声调组合规律,给消费者带来不同的美感或意象等等。汉语是声调语言,无论在品牌还是任何其它的取名活动中,声调都是评价名字优劣的一项重要指标,需慎重考虑。品牌名称的设计与翻译应当在满足文字寓意、美感的同时考虑声调的搭配。

参考文献

[1]冯志伟.现代语言学流派[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2]冯志英,宋兴晟.当代汉族人名的语音分析[J].辽东学院学报,2008(10):51-56.

[3]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篇5

[关键词] 悲剧感 超越 爱情

[DOI] 10.3969/j.issn.1002-6916.2011.02.017

电影《非诚勿扰2》讲述了从北海道回来的笑笑和秦奋决定住在一起试婚,笑笑对方先生死心,但是对秦奋还没有产生爱情,在醉酒后笑笑承认了自己对秦奋的感情不是爱情;秦奋好友李香山患上癌症,秦奋和好友们搞了一场 “人生告别会”,笑笑和秦奋在会上感慨颇多,两人再次走到一起。

一、悲剧感的构成主要有以下几种观念的冲突

影片的悲剧感不仅仅是剧情上爱情的求而不得、生命的消逝,更重要的是主人公在人生观、爱情观上的冲突。

(一)爱情观的冲突

秦奋和笑笑在爱情观上有巨大的冲突,笑笑寻找的是能够带来激情怦然心动的爱情,秦奋认为爱情是踏实的生活,认真地关爱,他们像两条道上跑的车,在观念上没有交集。但任何一方都有正义性同时具有片面性。秦奋总结和笑笑的关系:你是找感情的,我是找婚姻的!

表面上看似合理的观点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就缺乏她的合理性,笑笑追求理想中的爱情,在醉酒后笑笑承认了自己对秦奋的感情不是爱情,离开了秦奋,笑笑认为她离开秦奋是正确的并且付诸了实施,但是她的这个决定表面上成全了自己的理想,实际上却使自己陷入了虽然离开了秦奋但却葬送了自己人生幸福的两难境地,她理想中的爱情是镜中花水中月,而现实中秦奋的爱情却是实实在在的将她包围,即使是在他们彼此不相见的时候。

(二)婚姻观的冲突

试婚后当生活出现问题的时候,双方的观点是构成矛盾的主要方面,例如笑笑怪秦奋老撒谎,秦奋如此狡辩:居家过日子犯不着肝胆相照,虚着点儿和气。笑笑要求婚姻必须要忠诚,不能说慌,这是正确的要求,坦诚相待是婚姻的基石,秦奋的回答却也有合理性,婚姻中和气是幸福婚姻的保证,所以两个方面都具有正当性、合理性,但他们彼此之间却是冲突的不能兼容的。

二、冲突带来悲剧感净化了观众的心灵

(一)在悲剧感中品味自身的爱情、婚姻、生活

观众既不是秦奋也不是笑笑,但都有着对爱情、婚姻的态度和观点,并且这种观点时常在身边重要的亲人间发生着冲突,当冲突发生并没有办法化解的时候也会产生对爱情的猜忌、对婚姻的不信任、对自己的怨恨,通过影片中主人公的爱情、婚姻、品味人生,净化心灵。知名戏剧导演林奕华在看完《非诚勿扰2》后则被电影中的情感打动,“看了《非诚勿扰2》,泪随你懂的地方下。这不是秦奋的故事,这是普天下多少笑笑的两难。不完美的完美,to be or not to be。”

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是把人生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毁灭并不是真正的悲剧,在毁灭之后应该有一双超越之眼,真正的悲剧必须在冲突和冲突者的毁灭、失败中显示一种超越自身缺陷的更完善、更高的存在。

笑笑和秦奋的分手,芒果和李香山的分手仪式,李香山的死,这些情节都是把人生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些人物的毁灭不仅仅只是带来压抑感、恐怖感和苦痛感。他们人生中美好东西的毁灭指向的是一种超越,在笑笑和秦奋的爱情、李香山和芒果的爱情的破灭中显示的一种超越他们自身缺陷的更完善的存在。

剧中的主人公性格的相互博弈就是在向观众指明一种超越后的存在。这种存在是他们用了很长时间找到的最终答案。甚至以死亡作为代价。剧中人物由于坚持了自己片面性的观点,导致了他们的不幸,婚姻的不幸、爱情的不幸、生活的不幸,但电影指向和表现的不单是人物的不幸和毁灭,而是扬弃片面性和对片面性剖析,观众能够通过这种片面性得到超越的完善。

影片主人公用了几年的时间去经历,观众在看到他们的痛苦、哀怨、悔恨时能够体会到心灵蜕变。他要带给观众的是通过观看剧中人物不幸把观看者导向对人生真谛的领悟。

在生活中不能片面的捍卫自己的观点,自己的观点在某些角度看具有合理性但是换个角度看却具有片面性,一味的捍卫结果除了伤害别人还要付出自己的幸福生活。笑笑参加李香山的告别仪式,笑笑在生与死的面前再去审视自己的爱情观的时候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片面性,当她用成熟的心灵去感受爱情的时候,能够感受到秦奋的爱是那么深切、真挚。笑笑对自己爱情观的重新审视从一个有限的、片面的领域逐渐转化向一个更高的领域和境界超越,笑笑在改变观念的过程中付出了生离死别的代价,在与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相处中片面的捍卫观点在毁灭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同时被毁灭。在这些毁灭性的事件之外又一双超越之眼,通过笑笑的爱情历程,人们从片面的存在导向了超越性的层面,向人们启示着一条道路,这条道路超越了笑笑的片面性,真正的爱情应该互相理解、互相体谅、互相关心、互相容忍,而理想的爱情是要用这些去滋养的。这一切都指引着观众看到了更高的更完善的存在。当笑笑知道这么多年过去了秦奋的保险受益人还是自己,秦奋给他充分的空间去追求她的理想爱情,她终于读懂了爱情像生命一样他不是一个模式,而是一个过程。

芒果和李香山就没有这么幸运,在短暂的人生中他们不愿意也没有时间再去品味婚姻和爱情在不同的时间里的滋味,在爱情的激情退却后他们选择了分手来结束爱情的生命。在告别会上李香山对天下的笑笑说:“婚姻怎么选都是错的,长久的婚姻就是将错就错。”

(二)在悲剧感中升华爱情观和婚姻观人生观

《非诚勿扰2》对于离婚率高达50%的80后男女和对生活在形而上层面上的人都有启示作用,在生活中,每个人的性格都是有缺陷的,观点也有差异,但这种缺陷和差异并不妨碍他们都是好人,如果双方都在捍卫自身的性格缺陷和观点的片面性,并且不惜以伤害对方为代价势必要造成悲剧,因为这种伤害只能是两败俱伤。妥协、退让、包容才能营造一个好的家庭氛围,就像秦奋说的居家过日子犯不着肝胆相照,虚着点儿和气。

爱情像生命一样,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想象中爱情的理想状态是一个点,这个理想的状态不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永远是完美的,这个完美的画面会与现实中的爱情发生极大的冲突,当冲突发生的时候是捍卫爱情观,放弃爱人,还是继续爱放弃爱情观是一道两个人的选择题,当一方选择了捍卫观点,另一方选择放弃爱人,他们的冲突就能削弱,而当双方都选择了捍卫观点,就要以牺牲对方为代价来成全自己的理想,但同时在实现理想的同时也要牺牲彼此的幸福作为代价。

生活在形而上层面的男女并不是没有爱情,他们的爱情还轰轰烈烈,他们也不是没有责任感,而是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永远也不愿放弃自己的观念,他们像无数个笑笑一样,手里握着爱情却在傻傻的寻找。理想爱情中的那个完美的画面是需要用现时生活中的爱情的互相理解、互相体谅、互相关心、互相容忍去滋养的。是追求理想的爱情还是感受爱情的生命也是一道选择题。

参考文献

[1]徐葆耕.电影讲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赵磊. 梦幻、情感、死亡、生命──解读《太阳照常升起》的四个关键词[J].电影评介,2008(10).

[3]史亚娟. 冯小刚电影中的爱情与婚姻――浅论冯氏作者电影[J]. 电影评介,2009(17)

[4]刘玉 . 走近中年的婚姻与爱情――浅谈《两个人的房间》[J].电影评介,2009(1).

篇6

关键词:英语教学 生命教育 学习兴趣

我们经常听到某某学校的学生跳楼自杀,某某学校的学生杀人等这样那样的新闻,终究其原因,现在的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让学生背上了很重的学业负担,老师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使学生能更好地参加应试,很少对他们进行生命意义的教育,因此导致这些现象的发生。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现在大多数的孩子自我意识较强,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同学相互之间不能友好相处。因此,在英语课堂上,对其顺势加以引导,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同时更让学生得到良好道德情感的熏陶。所以作为一名英语老师,我们应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因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珍爱生命的含义和价值,并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鉴别、鉴赏的能力,同时通过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准确、更深刻地认识世界,因而可以加深他们对世界的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正在形成过程中,他们思维活跃,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但他们缺乏必要的鉴别能力,容易走错路,做错事。作为一名英语老师,我们应在传授英语知识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英语教材中的丰富资源,对学生进行生命意义的教学。

所谓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就是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仅关心学生学的知识,还要关注学生情感的成长,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去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优化生命,激扬生命,努力让学生学会感动,感悟生命的意义。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充分挖掘并运用教材中的有关生命教育的素材

译林版的教材中有很多关于生命教育的素材,有关于家庭(M1 growing pains)、网络、自然、健康(M1 Losing weight)、学校生活(M1 Shool life),为人处事(M5 getting along with others),环境(M5 Environment)等题材,这些都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话题对学生传授知识教育的同时,进行生命意义的教育。例如,我们在教M1 growing pains,我们可以把话题引申到“与人为善,尊重父母,老师同学。在教M5 getting along with others把话题引申到如何建设性地与他人沟通和交往。在教M1 Losing weight把话题引申到如何调节和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去承受压力与挫折,如何积极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教M9 Aids today教会学生钦佩顽强的生命,对弱势群体要伸出援助之手。在教M5 Environment时把话题引申到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要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在Time这一内容时,我把谚语“Time and tide waits for no man.”写在黑板上,要求学生读熟、背熟,并要求深深体会其中的含义。借此时机,教育学生千万要珍惜宝贵的学习时光,发奋读书,切勿耽搁,再也追不回来的是时间、是青春,不要把悔恨留给自己,要把握今天,把握现在。

二、借助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命意义的教育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较强,他们往往不懂得关心别人,爱护别人。所以我们英语老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丰富的课外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加以引导,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热情,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得到良好的道德熏陶。例如,我每周开展一次读书活动,内容是于他们生活相关的话题,让学生讨论并提出自己该如何对待这些问题,从而培养他们关爱他人的情感意识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认知情感,使他们懂得因为人间有爱,世界才会美好。在教师节,我引导学生制作英语贺卡“Happy teacher’s Day”。在父亲节,母亲节时,引导学生制作英语贺卡“You are the best father(mother) in the world”等词。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交际和想象能力,而且还促进他们形成尊敬师长,尊敬父母的意识。另外,现在的独生子女缺少恒心和毅力。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加强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的培养。我经常开展“做……时间最长”活动,“个人爱好收藏品保存时间最长的人”“坚持写日记时间最长的人”“认真写作业坚持时间最长的人”等活动,锻炼他们的意志力,使他们在面对一个艰难的任务时永不言弃,从而在面对失败时,敢于面对,不会悲观。

三、借助多媒体引用社会素材,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我在教“Olympics”这课时,制作了很多关于运动员的图片以及对他们的简介,同时还有意加入了很多残疾运动员的图片并让同学们讨论残疾人这个话题。当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邰丽华等表演的“千手观音”,并介绍邰丽华的事迹时,学生们的心灵都得到了震撼,他们从这些人身上欣赏到了残疾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不向命运低头那种顽强的意志力。通过这一活动,我相信他们会更加珍爱生命,努力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灿烂。

四、把英语写作与做人教育结合起来

篇7

生命教育是当今教育关注的重要价值取向,生命是学校教育得以实现的前提。生命教育是指一种全人类的教育,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生命教育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的层次,首先是生存教育,就是在于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教会学生的基本生存技能,满足生命生存的基本需要。其次是发展生命教育,就是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及其对自身的重要意义。之后就是死亡教育,在于介绍死亡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各种伤害,让学生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打击有一个心理准备,从而更加的珍爱生命,爱惜生命。

二、大中专学校对生命教育的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生源方面,大部分的大中专学校在扩招,进入大中专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与本科或者是重点学校是没法比的,因此,其生命教育的意识也就很淡薄。这些学生在进入大中专学校之后,没有一个明确的而奋斗目标,对自己的要求低,并且缺乏学习的动力,使得许多学生对生命价值没有充分的认识。第二,在中专学校老师更加重视学生的就业率,大多数的老师比较偏向对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对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第三,在社会大环境之下,重视生命教育的氛围也是不浓的。社会上的一些利益事件影响到了生命教育的真正含义,不断地腐蚀着学生的思想,使得生命教育最终缺失。这种现象所造成的不良局面,对学生以及整个社会都是极为不利的。

三、大中专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一)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要在大中专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进行生命教育,首先就应该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老师应该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融入生命教育,对有关生命的知识或者是内容进行充分的扩展与升华,逐渐潜移默化,把生命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来。老师应该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因为生命是教育的基础,要进行生命教育首先就应该教给学生,怎么样去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充分的了解到生命的意义。因为生命是教育的基础,只有对生命有一个更好的理解或者是认识,才能够深刻的融入到生命教育中来。例如,在语文教材中,会有很多的材料显示生命的可贵或者是生命的重要意义。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感受古今名人的情怀,从古人的智慧中看到古人对生命的热爱,从而来影响学生,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让学生了解生命的来之不易。只有这样的循序渐进,才能够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二)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美好

要在大中专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进行生命教育,还应该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因为美好的事物人们都会珍惜,生命更是,只有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美好,感受到生命的来之不易,才能够让学生更加的珍惜与热爱生命,才会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尽量的多为学生分享美好的事物,遇到文章中一些好的片段,老师要多多的分享给学生,分享美好与分享快乐。老师还应该经常下载一些美好的视频,播放给学生,让学生笃定的认为生命是美好的,虽然人世间有各种烦恼,各种不顺心。也都要坚持,等待美好。当学生从老师那里获得力量,就会更加有爱的去对待或者是看待事物,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从而更有信心地去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因此说,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得到重视,这对学生的成长或者是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更多积极的意义。

(三)让学生探索生命的意义

让学生探索生命的意义也是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部分。老师应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去探索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意义在于什么,需要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或者是自己的认知去确定。不同的人对生命的意义的理解不同,因为每一个人的经历不同,自然对生命的理解就不同。老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时候,应该多举一些人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别人的生命的意义在于什么,从而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生命的意义。例如,科学家的生命意义在于为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而普通的白领的生命意义或许就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同的人对生命的意义的理解是不同的。

四、结语

篇8

【关键词】生意意识;教育

关爱动物,善待生命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但如何将生命意识教育渗透在文本阅读和理解中,真正让学生接受善待生命情感的熏陶和教育,本文以《珍珠鸟》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落实生命意识教育这一教学难点,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突破。

一、从人鸟相亲的感人画面突破,激感共鸣

《珍珠鸟》一文描述了通过作者的爱心,珍珠鸟发生了从害怕人到亲近人的变化。如果没有作者像许多宠爱孩子的爸爸妈妈迁就他们调皮的孩子一样,人与鸟怎么会建立信赖关系呢?因此引导学生分析人鸟相亲的画面,是感知善待生命表现的重要途径。

如何分析人鸟相亲的画面呢?经过反复阅读文本,笔者以“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熟悉了”这句话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悟情感,理解主旨。问题①:我和珍珠鸟的“一点点熟悉”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问题②:你从“我们”中读出了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问题①主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如何用爱心营造人鸟和谐共处的氛围,这“一点点熟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把它挂在窗前,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它们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从中传出的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

(2)我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去惊动它们,鸟儿有一个更小的脑袋从叶间探出来。

(3)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响。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

(4)我伏案写作时,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需要强调的是学生的发言要紧扣文本,教师的点评要及时到位,对重点语段要让学生在读中品味,最终得出我们的“一点点熟悉”集中体现在人鸟和谐相处之上。

问题②意在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把自己和鸟称为“我们”充满了对鸟的喜爱之情。在作者眼里,鸟儿是有生命的,它需要我们尊重他们的生存环境,给他们提供宽松、自由的活动场所。在作者心里,鸟儿幸福了,作者也就幸福了。如果我们都能拥有像作者一样的情怀,那么这种美好的画面也会出现在我们身边。

这一教学环节,从“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熟悉了”这句话切入对人鸟相亲的画面进行分析。两个问题逐层推进,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纵深,而这种引导始终围绕“善待生命”这一主线深入文本,品味语言,将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引向更深处。

二、从主旨句的含义突破,理解善待生命的内涵

对人鸟相亲的画面分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诗一般的境界正是归功于作者用“爱”的营造。关爱动物、善待生命就应该人和动物和谐共处。为此,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学完本文,你对善待生命有哪些认识?联系文本谈谈如何做到善待生命?

教学中发现有的学生发言流于空泛,没有联系文本,因此要求学生再读文本,重点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师生讨论、交流如下:

(1)信赖是人与人相处的前提,我们只有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赖,人与人才能和谐相处,我们的社会才能和谐。

(2)信赖是相互理解和信任,有了它,不仅人与人之间可以相互沟通,人与人之间也可以相互信赖!有了它,我们的生活定会更加美好。

(3)信赖是一种关爱,一份宽容,一片呵护,是彼此的尊重,只要心中充满了爱,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里,你、我、他都能在自由的天空下创造出更加美好的世界,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理解有困难,而这恰是解开善待生命内涵的一把“钥匙”,因此,从“美好的境界”比喻义入手理解全句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信赖对建立人和动物和谐关系的重要意义,又使生命意识教育不脱离文本。

三、从现实材料突破,体验善待生命的情怀

篇9

关键词:马原;中国文学;发展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是在主流意识形态的语境中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下创作的,那是中国当代小说到80年代中期以前的写作风格。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知识界对自由、独立的呐喊声越发震耳欲聋,包括当时的文学界,然而,这种对自由、独立的呐喊还仅仅是文学创作的外在层面表现,而并非是真正理解的,从主观意识形态提取出来的个性解放、思想解放。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创作的提出是在80年代中期以后。然而,怎样让主体性创作得到有效表达,仅仅单纯的写作环境自由、创作心态自由是远远不够的,它还要有能够实现主体意识的文学技术做支撑,马原的作品给了我们新的概念,从此登上历史舞台。

一、带动文学主体性解放

马原“叙述圈套”论为中国当代小说界打开了一条技术探索的道路,虽然这次技术探索还是以传统的思想和理论为基础,但也必须承认,马原的这次试验,突破了行为的举动,带来了更多的实质性技术,他成功的解决了在创作中如何体现作者主体性的一个技术难题。自觉,在叙述主体叙述文学中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如果在叙述主体中失去自觉这一元素,就不会带动文学创作主体的自觉性,文学创作的主体性就变成了一句空口白话。马原将叙述主体放于首要位置,置于作者、文中人物、故事情节和读者之上,虽然在理论上还有待研究,但是在强化叙述主体的独立性,巩固叙述主体对叙述文本的权威性上起到很大的作用。因为,在一个叙述人物环节中,不管是以第一人称叙述还是以第三人称进行叙述,都无形中存在一个更加权威的“叙述主体”,那就是“写作主体”作者,尽管在叙事学中明确指出作者不过是叙述主体的“记录员”身份,但是,“记录员”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文坛上确实具有重大的转折意义:他不在意味着是外在的文学记录员,也不再将自己置身事外,而将自己带回到了文学本身,回到最出的自我。因此,马原映着文学界自由、独立的呼声,早创作中寻找生命的本源,生活的意义,贴近语言本身进行叙述。马原的“叙述圈套”论是释放思想,彰显独立,有意思向文学转变的重要杠杆。他主张小说要有“叙述”的功能和价值。

二、带领创作回归文学本身

马原的技术实验在当时中国不能简单的视为一种纯粹的文学技术问题,而是一个涉及思想意识和文学观念个性转变的起点,这样我们能进行简单理解,马原一手举“个体经验、超验”的重要意义旗帜,一面又高呼进行小说现代叙述技术的革命,其实,我很换个角度考虑,这其实就是一个问题,是相辅相成,有着必然联系的,它所呈现的是当时时代要求下的强调个性独立局面。陈晓明对马原小说的评价为:它的小说象征着“文学的萎靡”,创作的退化。创作是以生活的内在价值为动机,其目的是将创作建立在高于生活的另一个封闭的、完整的世界,如同世外桃源一般。而写作呢,却是一种单一的面对词语,陈述故事情节的过程,在这里没有本体的存在,或者说只是一个文本的元素,所以创作显然凌驾于写作之上。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马原的作品是站在生活世界来观望作品中的世界,写作等价于叙述,在中国文学中较少有奖人叙述在文本中。他从另一角度看待人类这一概念,分离于整个人类文明,古代作家都较少的存在人文关怀,而不是当今是社会,迎合时代的脚步定义整个文明含义。所以,在这种前提下,马原的写作并非创作的退化,而是一种回归文学本身的一种表现,一个作家向本体文学回归,回归到小说的创作之中。当马原的叙述行为渐渐代替了小说创作的时候,作家们也可以更加轻松、释然地投入到小说的写作中,不用再承担过重的负荷,超越了既定思想理性的限制,也许反而能够接近陈晓明所说的“整个文明”,这正是马原小说体现的意义所在。

三、给人不同的审美感

马原的小说在中国当代叙述技术层面上有着独特的魅力,提供特殊的贡献,有着很高的技术含量,这是我们不能视而不见的。小说的创新型技术和技术实验使人们眼前一亮,满足了人们的新鲜感和刺激感,也满足了人们的审美观,但是,小说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人类精神文化遗产,同样又是有着悠久历史和大型群体的文学形式,是一种对人给予高度关注关怀,又有着审美价值的艺术,它更加注重对人的生存境遇、生存理想和生存智慧的高度关注与表达。马原给我们提供了一系列以文化为题材的小说,可是在这些小说内容中,我们并没有看到文化的生命意识和文化的实质性内涵是什么,只从小说中看到了叙述人进行叙述时候的和各种叙述技术实验的点点踪迹。

在对技术一度热情的追逐时,失去对生命的关注,却乏对生命的慨叹,令马原的作品留有遗憾。他如孩童一般,充满好奇地游离在所塑造的故事情节之中,享受着追寻死亡过程和原因的,故事情节扑朔迷离,令人眼花缭乱,考验着人们的智力,而淡薄了生命的价值,他越是高度注重技术层面的延伸,越是背离对生命意识与人文关怀的轨道。他的叙事圈套越是娴熟,也就反衬着他的生命意识和人性关注的文化情怀越加缺乏。他将生命的价值,生活的意义淹没在叙述深渊。他的小说中,对技术的热情是崇高的,对生命的宣誓是淡然的,构成鲜明的对比,他的小说更像是一道道智力测试,考验读者的智商,却没有意识到读者要要的是审美感受。

四、结语

马原的小说有很强的先锋性和试验性,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当时文学界在技术层面上的探讨需要。但是,完美中总是伴有缺陷,在马原一心致力于叙述革命是,忽视了小说最高层次,即生命意识层次。马原小说的最大遗憾就是这种生命意识的缺乏,这种对人类生命史和现实生命体验的缺乏,它的顽症所在。但马原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我们说都不可否认的,值得我们慢慢体会的的。

参考文献:

[1]马原文集:卷1[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01).

[2]陈晓明.无边的挑战[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3).

篇10

关键词:生命教育;生命意识;尊重生命;语文教学;渗透

据有关医学权威资料报道:自杀已成为我国青少年死亡的第一原因,而且大有低龄化的严重趋势。另据资料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15岁以下未成年人每年意外死亡有40万~50万之多,占这个年龄段总死亡人数的31.3%,是发达国家的3~11倍。一个个悲剧不禁使人发问——为何他们要用如此过激的手段应对人生的苦恼和挫折,为什么他们对于自己的生命竟然如此轻率?

此外,近日来东视新闻也报道“无知女生怀孕生产后将婴儿弃之于某网吧厕所”,“中学生将乞丐殴打致死”以及校园里各种血腥事件也不断见诸报端,这不仅让人惊讶,更让我们反思:为什么这些未成年人面对宝贵的生命,竟然如此漠视?

青少年如此漠视生命,实在令人触目惊心。因此,生命教育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责任,尤其是语文教育更是如此。作为语文教师,应把生命教育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甚至可以把它作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主动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

1 生命意识淡薄现状的分析

造成当代中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首先是中国目前社会的功利主义泛滥,中国传统文化对死亡的漠视和推崇等因素。多年来,我们的传统教育,多是对不畏、见义勇为的宣传,少有避险技能、自救知识的传授。殊不知,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对生死的观念也应随之发生变化,而不是一味地鼓吹“死”的伟大,却闭口不谈“生”之宝贵。

其次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也存在着很大的误区。不可否认,21世纪的教师重任在肩,责无旁贷。但教育应以人为根本,全面关注人的生命本身,这应该是教育最初和最终的意义。可是,受应试教育的束缚,一直以来,全体师生都形成了重知识灌输轻人文培养,重素质教育轻生命教育的局面。更多的家长则是不辞辛劳地陪护孩子赶往各种补习班和特长班,却留不出一点时间给孩子追问生命和死亡。面对亲人去世,在国外,父母经常会把孩子领到太平间,感受生之可贵。而我们呢?父母往往捂住孩子的眼睛,搪塞一句:“他们出远门了。”正常的生死观,被模糊和恐惧代替。真是可悲啊!近年来,学生因太注重分数的提高而导致身心发展失衡或者畸形发展的例子屡有发生,这无不和我们现行的教育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开展生命教育就目前看来具有一定的紧迫性,当然我们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时候,必须得分析我们的现状,抓住问题的关键症结,同时也必须明确生命教育的定义和内涵。

2 生命教育的基本含义

关于生命教育的定义有很多专家作过这样的解释。比如。学者刘慧说。“生命教育是以生命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并遵循生命昭示的规律所进行的教育。”又如台湾张振成说,生命教育就是“从生物自然界的生命现象开启希望之光”,“从社会文化的生活体验。激励服务人生,实现自我”,“从精神心灵的探索,启迪珍爱生命,发扬善性”。再如刘铁芳从“生命情感与教育关怀”出发,提出“教育关注个体,关注人,意味着要去关注个体作为生命的存在,关注其外显的活生生的生命崭露,关注其内隐的、活泼的、流动的生命情感的化育。”诸如此类,尚可举出很多。而这几种看法,对我们把握生命教育的含义是有参考价值的。那么,到底什么是生命教育呢?

其实,对这个关乎人类本身的重大话题,语文学科是最有发言权的。远在古代,生命意识普遍淡薄的时候已有许多典范:马棚起火,孔子问人不问马;孟子认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这些都闪耀着人文主义思想,显示出浓厚的生命意识。到了近代。鲁迅对生命的理解就非同一般,他在许多文章中都阐明了他对生命的深刻诠释,典型的“韧性的战斗”就是他生命观的体现。因此,所谓生命教育就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为了认识生命的价值。尊重生命,珍惜生命而进行的教育活动。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加强生命意识的渗透,使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3 生命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密切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它是一门“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学科。其实质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人生的感悟,充分地让学生认识人的生命的价值和地位,最大限度地挖掘生命的内在潜能,充分调动生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展示生命的个性,从而最终提高生命的质量,构建和谐的社会。同时,语文学科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纬度规定了语文教学要以文本为载体。实现生命的教育;而且,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不仅包含认识层面,更包含情感层面和实践层面的生命教育。因此,语文学科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可能性。

4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现行的语文教材内有大量的直接阐释生命、呼唤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课文,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生命教育的素材。如《我与地坛》、《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紫藤萝瀑布》、《提醒幸福》、《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生命生命》、《我为何而生》、《我的呼吁》、《人生的境界》、《人是什么》、《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还有一些体现儒家思想、反映儒家生命观的课文,如《论语》、《孟子二章》等。有些带有传记色彩的课文,展示了主人公对生命的追求和热爱。如《音乐巨人贝多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邓稼先》、《我的信念》。有关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课文,也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如《与朱元思书》、《藏羚羊跪拜》、《麻雀》、《珍珠鸟》、《猫》、《绿》、《斑羚飞渡》、《华南虎》、《大自然警号长鸣》等。不难看出,教材在编写上已经有意识地循着“生命”的轨迹,选取了体现生命教育主题的文章,力图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进行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已不再是空白!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善于去发现类似表现生命教育主题的文章,引导学生去认识、欣赏和感受生命。

(1)带领学生赏读美文名篇,体悟人生。语文教材里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可以借此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审美教育的过程就是生命教育的过程。当学生们读到文天祥的九死一生与浩然正气,老舍的猫是那样令人怜爱,朱自清的父子情是那样深厚,冰心的小桔灯是那样辉煌,欧亨利的《最后一片绿叶》中的老画家贝尔曼老人是那样崇高无私,他们会拥有多么美丽的心灵体验!通过引导学生赏读这些美文名篇,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的跳 动,感受到生命价值的升华。

(2)适时创设两难情境。重构学生生命价值观。在两难情况下的取舍问题,常常能引起学生对于人生价值观的思考。如教授司马迁的《史记》时就可以对作者司马迁的身世和经历展开讨论,司马迁究竟是忍辱负重还是苟且偷生?又如项羽的乌江自刎是属于英雄壮举,值得大家歌颂赞扬(“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还是属于英雄迟暮,徒发同情之感慨?无论学生持哪一种意见,哪一种观点。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中,他们都在不经意间增强了对生命之宝贵的意识,开始了对自己生命价值的思索。

(3)品味语言文字,亲身体验生命价值。虽说是“纸上得来终觉浅”。但教师若能引领学生通过对纸上文字的品读想象,找到一点“躬行”的体验,也是很有教益的。教学《海伦凯勒》一课,当学生读到“不幸的海伦,在生了一场重病之后,双目失明,双耳失聪。……她面对着的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时,教师没有让孩子们漫不经心地轻轻读过,而是让他们放下课本,紧闭双眼,紧捂双耳,体验小海伦的处境。不过两三分钟,孩子们就睁开眼放开手,大呼“受不了”、“憋死了”、“好象与世隔绝了”。这时教师让学生再次品读这一段话,学生们沉默了:一辈子处在无边的黑暗与沉寂中,该是怎样地让人绝望啊!通过品度与体验使学生对已拥有健康的器官和生命多一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