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居民消费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5: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促进居民消费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城镇居民消费现状
“十五”以来,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左右,城镇居民消费额占全省的85%。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794.7元,比2000年增加2773.87元.增长69%。城镇居民消费成为带动我省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因。随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取消福利分房、医疗及养老保险社会化和教育收费市场化等改革措施的出台。人们的消费观念由温饱型向享受型转变,汽车、住房、教育、通信、旅游等方面的消费迅速扩大,消费结构逐步升级。2005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居住、娱乐教育文化服务、交通通信、医疗保健支出分别为845.45元、800.22元、733.5元和675.77元,比2000年增长1倍、74.4%、1.49倍和70.6%,这四项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45%,比2000年提高6个百分点。全省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7%,比2000年下降4.7个百分点。
二、消费需求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虽然吉林省城镇居民消费保持了平稳发展的势头,有些方面还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但总体来说,我省消费需求依然偏淡,消费需求不足。
(一)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表现
1.居民消费率偏低
吉林省2004年居民消费率为43.8%。根据国际一般规律。人均GDP1000美元时,居民消费率应为61%。我省与国际一般规律数据相差近20个百分点.从总体上说明吉林省消费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2.居民消费倾向偏淡 近年来,随着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人们职业的稳定性下降,收入不确定性大大提高;同时随着养老、医疗、教育等制度改革的推进,原来由单位或国家承担的养老、医疗和教育费用越来越多的由居民个人承担,再加上目前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农村社保制度不健全,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的即期消费。
(二)当前制约消费需求增长的主要因素
1.居民收入水平偏低。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91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02元。
2.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这是导致消费率低的长期因素,从而影响消费需求的启动。一方面低收入阶层有旺盛消费需求但购买力不足,另一方面拥有较高购买力的高收入者消费需求已基本满足。消费弹性下降。各占10%的城镇居民最低收入户与最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000年的4.7:1扩大到2003年6.9:1。 3.就业再就业压力大。吉林省是老工业基地,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企业的改制、改组、破产等力度加大,带来一大批职工下岗和再就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职工收入的保障和稳定增加。
4,消费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消不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由于道路狭窄、车位缺乏、收费过高、住房拥挤等原因,都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人们对私人汽车、新型家电等的消费。保护和服务消费的观念比较淡薄。消费领域信用水平低下,市场秩序不健全,以及价格欺诈、强制消费、乱收费、乱罚款问题仍比较突出。除了上述制约消费增长因素外,消费体制、政策改革滞后。产品结构不适应需求的变化。居民消费观念保守等因素也不同程度地影响消费的增长。
三、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的对策建议
(一)千方百计提高居民收入,培育和增强居民购买力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是扩大消费需求、促进消费品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在省财力可支撑的基础上,建立稳定的行政事业单位职131资增长机制,使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强化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加大对困难群体的扶持力度。
(二)努力扩大就业,提高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
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发新的就业岗位,鼓励并扶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注重扶持中小企业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放宽准入限制,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社区服务、教育等服务业。以带动就业增长。进一步落实财政资金、信贷支持和税费减免等各项再就业政策,全面启动小额担保贷款。督导检查促进再就业政策的落实,强化再就业服务工作。加大促进再就业资金投入和帮助困难群体就业的工作力度。改善就业服务,培育和规范劳动力中介组织与劳动力市场,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加大创业培训力度.提高创业培训率。努力开拓省内外和境外劳务市场,进一步扩大劳务输出。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消费预期
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继续巩固“两个确保”成果。进一步完善养老、失业、医疗保险,扩大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范围。改革财政支出结构.增加社会保障资金的预算安排.提高社会保险费征缴率,并保障社会保障资金专款专用;随着经济发展和财力增加.相应提高低保线、扩大低保范围。
(四)加快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优化供给结构
产业和产品发展以适应消费需求结构变动为出发点。鼓励企业根据不同地区的市场特点,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有针对性地开发、生产适应各类需求的产品。努力扩大服务性消费。加快发展服务业,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积极开发适应不同需求的便民、高效的服务性产品,大力开展信息服务、金融理财服务、租赁服务、社区服务、家庭个人医疗服务等,扩大居民对服务性产品的需求和消费。培植壮大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医药、电子等支柱优势产业,日用化工、食品、电子家电、药品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随着人们消费结构的升级,汽车等大宗商品也成为居民的消费热点,要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尽快提升产品档次和质量,使一些具有拉动经济增长功能的商品尽快成为消费热点,把居民消费潜力转化为现实需求。
(五)努力改善消费环境,为居民扩大消费创造条件
破除垄断,依靠竞争的市场规则来提升有效供给的质量,吸引更多的消费。继续加大市场规范治理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切实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使消费者放心消费、乐于消费。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通过各种形式公开收费项目、标准,杜绝乱收费和不合理收费。努力创造便捷合理的消费方式,积极发展消费信贷,加快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改善消费的服务环境,鼓励银商联手、银旅联手、大力普及银行卡消费,提高中低档次餐饮业的食品卫生质量和服务环境。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入,重点加强城市道路建设,改善交通状况;搞好居民小区配套设施和社区建设,加快养老院、卫生院、娱乐、健身、家政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城市社区服务领域,以适应居民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
(六)加大消费政策的调整力度,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篇2
摘 要 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具有同一性,二者互为前提;产业结构决定消费结构,没有产业结构的变化,消费结构的变化就失去了物质基础;消费结构在一定意义上又决定产业结构,因为生产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是消费,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消费结构升级是产业结构升级的终极拉动力量。本文实证分析了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消费结构 产业结构 关联关系
一、河南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分析
1.河南省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支出比例的变动趋势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河南省2000年和2008年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支出占总的消费额的比重不断下降,而医疗保健和交通通讯项目的比重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这说明人们的消费层次在不断提高,人民的医疗保健意识有所增强。2008年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项目在农村居民消费中占的比重位于食住之后,排第三位,这将成为农村居民消费的新增长点;而城镇居民的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项目支出有少许增加,这说明城镇居民越来越重视精神生活的消费。对于交通和通讯项目支出,城镇和农村均有明显增加,这与近几年移动电话的普遍使用,及我省公路的不断修建有很大关系。
2.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
从消费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的地位来看,消费需求结构是产业结构最重要的制约因素。2008年,在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等服务类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中,城镇居民分别为8.95%,10.35%,11.19%,仅占总消费的1/3,限制第三产业的发展;农村居民分别为7.06%、9.55%、7.04%,仅占总消费的1/4,远低于城镇居民消费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然而,2008年河南省农村居民占总人口的64%,这与农村居民消费对各产业的贡献率是极为不协调的。农村居民对第二、三产业产品消费不足制约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所以在提高城镇居民消费层次的同时,也要重视农村居民的消费,才能带动河南省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二、河南的产业结构分析
1.河南的产业结构现状
1990-2008年河南省三大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占GDP的比值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占GDP的比值稳步上升,第三产业占GDP的比值没有太大变化。河南省的产业结构基本呈现二、三、一的态势。2008年,河南省三大产业占GDP的比值为14.4%、56.9%、28.6%,各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6.5%、68.5%、25%,各产业对GDP的拉动率分别为0.8%、8.3%、3%。可见我省经济的重心仍在第二产业上,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太小,发展速度远不如工业。
2.河南产业结构变动对消费结构变化的实证分析
经过数据整理,得出我省居民消费增长与三次产业GDP增长、三次产业就业总量之间的关系。具体如下图表所示:
根据表2,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可以分别得到我省居民消费与三次产业GDP之间的关系模型。
LnHCE=0.51+0.37lnGDP1+0.11lnGDP2+0.54lnGDP3 (1)
HCE1=-18.82+0.46GDP11+0.99GDP22+1.44GDP33(2)
HCE:居民消费支出 GDPi:第i产业产值
GDPii:第i产业产值增长率 HCE1:居民消费增长率
从(1)式可以看出,居民消费与三次产业产值都成正相关关系,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产值分别增加一亿元时,居民消费将分别增加0.37亿元,0.11亿元,0.54亿元。同时,从(2)式可以看出,居民消费增长率与三次产业增长率都成正相关关系,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增加一个百分点时,居民消费将分别增加0.46,0.99,1.44个百分点,从该模型可以看出,第三产业产值的变化对居民消费影响比其他产业都大,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对促进消费有重要作用。在产值方面,第一产业的变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也很大,这主要是因为我省是农业大省,2008年,农业人口占64%,第一产业产值的变化会影响为数众多的农民的消费。
三、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
1.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对策建议
首先,要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第一,提高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大力推进工业化,从根本上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创造条件;大力减轻农民负担,进一步实行农村税费改革。第二,在城镇中应注重提高广大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要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缩小收入分配差距,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只有收入水平提高,才能拉动居民消费增长,优化居民消费结构。
其次,要积极调整消费政策,鼓励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和消费方式,要逐步清理、废除各种限制消费的政策。同时,需要大力开展消费教育,提高消费者的素质,倡导科学、合理、文明的消费观。通过消费教育,消费者可以掌握更多的消费知识和消费技能并能对新型消费品和服务的知识进行及时的了解和高效应用,从而使消费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推进消费结构不断得到调整和升级。
2.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首先,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河南是农业大省,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对食品的消费越来越重视营养和食品的质量。因此,河南省应在保持现有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调整农产品品种结构为重点,发展农产品的精加工、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增加农业产业链的附加值,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其次,调整第二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政府应采取严格的政策限制那些低效益、高污染的产业,加快河南省纺织、食品加工等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速度,加快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发展的步伐。
再次,通过信贷、税收等经济杠杆的支持,优化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对于传统的第三产业如商业、饮食业等,要实现规模经营,争取走集团化和国际化的道路。同时,大力发展市场潜力大、社会层次高的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综合技术服务、中介服务、社会保障等新兴行业,提高这些行业在第三产业中所占的比重。
参考文献:
[1]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郝正亚.河北省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关联研究.河北农业大学.2008.
[3]王现太.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关联研究.经济论坛.2008(12).
篇3
[关键词] 消费 持久收入 暂时收入 实证检验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消费水平也有了大幅提高。居民消费已成为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是,近年来我国出现的居民消费增幅下降、消费需求不旺现象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消费作为主要宏观经济变量,决定着产品的需求,从而影响到生产和就业水平乃至整个经济生活。因此,对居民消费行为的研究,尤其对影响居民消费行为因素的研究显得更加重要。
本文将在持久收入假说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1980年~2006年统计资料的分析,讨论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是否符合PIH以及两者的差距、原因,最后根据城乡居民消费的不同特点,提出增加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从而扩大国内需求的政策建议。
二、理论模型及数据来源
1.模型建立及数据来源
我们要分析现期持久收入、暂时收入同现期消费之间的关系,就要建立相应的理论模型,在本文的分析中,我们依据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建立如下基本实证模型:
Ct= F(Yt) (1)
Yt= PYt+TYt (2)
式中,Ct为现期消费,Yt为现期收入,PYt为现期持久收入,TYt为现期暂时收入。模型表明,本文仅限于分析消费与现期持久、现期暂时收入的关系,也即仅分析现期持久收入、现期暂时收入对现期消费的影响及影响程度,而不考虑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不重要。
2.持久收入、暂时收入的测算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于1952年提出了持久收入假设消费理论。按照他的观点,收入由两个部分组成: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消费者对不同类型的收入变动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如果收入的变动是持久性的,那么人们就可能消费掉所增加的大部分收入;如果收入的变动具有明显的暂时性,那么增加的收入中相当大的部分就会储蓄起来。为了解决测算的问题,在此采用弗里德曼的估算方法,估计我国居民收入的这两部分。
(3)
式中,Yt-1表示前一期收入,Yt-2表示前两期收入,因此即由可统计的收入的三阶移动平均值来近似地表示,暂时收入以当期收入减去估算的持久收入来表示。
三、持久收入、暂时收入与消费关系的实证检验
1.城镇居民
根据持久收入假定,本文设定城镇居民持久收入、暂时收入与消费间关系的计量模型如下:
(4)
用1980提~2006年数据对(4)式作回归,得到如下结果:
CC=45.91+1.18CPY-0.8CTY
(0.85)(11.14)(-0.87)
R2=0.963686DW=0.171211
2.农村居民
基于持久收入假定,本文设定农村居民持久收入、暂时收入与消费间关系的计量模型如下:
(5)
用1980年~2006年的数据对(5)式作回归,得到如下结果:
DC=-7.52+0.78DPY+0.80DTY
(-0.96)(52.29) (3.78)
R2=0.992735DW=0.639818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从以上实证检验的过程可以看出,在1980年~2006年间,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基本符合弗里德曼的PIH持久收入假说,消费主要是由持久收入决定的而与暂时收入不存在显著关系。但是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不符合持久收入假说,农民的持久收入和暂收收入都对消费有较大影响,且暂时收入影响更大。
因为城镇居民的收入对消费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持久收入上,因此,要想达到扩大内需,增加消费的目的,应大力发展经济,减少下岗失业,确保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改善目前的收入分配状况,尽可能地缩小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特别是保证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不再降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居民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大力发展消费信贷,解除消费的流动约束,促进居民消费倾向的增加。
对于农村居民,无论长期还是短期的收入变化都会对消费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的收入政策对消费需求的刺激都是显著的。政府应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持久收入的增加。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和就业培训,降低农民打工的门槛,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政府还应不断推进城乡统筹,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难题,促进农村居民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的共同增长。
参考文献:
[1]臧旭恒:中国消费函数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臧旭恒:持久收入、暂时收入与消费[J].经济科学,1994年第1期
篇4
关键词: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河北省
1 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一)消费支出变动分析
(1)食品支出变动
城镇居民消费支出项目分为食品、衣着、居住、交通通讯、教育文化等,根据2008-2014年河北经济年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07年的33.88%下降到2013年的26.88%,对于恩格尔系数,联合国给出了统一划分标准:一个国家平均家庭恩格尔系数大于 60%为贫穷;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相对富裕;20%-30%为富足。系数下降是居民消费结构优化的标志[1]。从系数上看,这几年间呈下降趋势,主要由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加,对食品消费减少,对文教娱乐、医疗消费等倾向增加。
(2)居住、交通通讯等支出变动
近几年来,城镇居民对食品、衣着、教育文化、医疗保健的支出总体呈下降趋势,分别比2007年下降7%、2.7%、0.9%、2.5%,居住、交通通讯支出分别上升13.7%、0.9%,居民在衣着类消费方面总体下降,表明人们更看重衣服的舒适度,居住类消费占比上升最多,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国家力推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为低收入家庭提供基本保障。交通支出占比为其次,人们拥有私家车的数量增加,国家也出台相关政策促进交通发展。教育支出占比呈下降趋势,省政府加大教育体制改革力度,让改革红利受益于人民。
(二)边际消费倾向分析
根据《2014年河北省经济年鉴》相关数据计算,城镇居民对食品和居住边际倾向高,其次人们将人均可支配收入放在交通和衣着方面,对教育文化、医疗保健的边际消费倾向较小,教育和医疗意识较为薄弱。在食品、衣着、教育文化等方面,基本边际消费倾向占比35%,三成用于基本消费,居住、交通占比30%,三成用来改善生活质量,其余四成用于其他用途。说明受之前消费习惯的影响,居民消费积极性还不高,人们对未来还很缺乏安全感。
2 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食品内部结构不合理
全省恩格尔系数在全国处于中上游,以2012年为例,恩格尔系数仅次于内蒙古、北京、山西、吉林等省份,但食品内部结构不合理,根据《2013年河北省经济年鉴》和《2013年中国经济年鉴》,河北城镇居民营养结构还很不均衡,奶类、蛋类、酒类消费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酒类消费河北高于全国,不利于城镇居民的健康和交通的发展,肉类、水产品等消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影响食品消费结构优化。
(二)消费质量偏低、领域狭窄
通过对比发现,河北在家用汽车方面消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居民更偏向于对交通消费,而在空调、计算机、健身器材、微波炉等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上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河北城镇居民对物质型的消费支出高于享受型的消费。
(三)服务业消费数量少、且轻精神文化消费
纵向对比发现,2007年河北城镇居民在交通、教育、医疗等服务业消费支出占比33.3%,到2013年下降到30.8%,城镇居民对服务业消费数量较少,根据河北省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在科技文化方面,用于研发经费支出32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1%,增长缓慢,艺术表演团体比2013年减少20个,城镇居民对高雅的消费还有待提升。
3 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优化的建议
(一)提高城镇居民收入
应对不同收入阶层的居民采取不同的措施,提高高收入阶层收入,发挥带头作用。稳定并缓慢提高中层居民收入,保障他们的就业,扩大比重,对低收入阶层,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工资水平,为其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通过市场中介机构、社区组织等,广泛建立就业信息网络,促进下岗与失业人员的二次就业[2]。
(二)扩大消费领域
政府要发展并完善消费信贷,提高消费积极性,通过资金融通,使人们能够支配未来的收入在当前进行消费,以获得更大的消费满足[3]。银行要借鉴其他地区成功消费信贷的经验,增加消费信贷品种,扩大消费信贷规模,完善金融市场,建立风险防范制度。同时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调整商品结构,使产业结构更加合理。
(三)引导居民合理消费
为了改进消费预期,促进经济增长,要充分鼓励居民消费,降低储蓄率,对于未来不确定的消费支出,政府应增加对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加大宣传力度,减少不确定性。政府应在政策上予以支持,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规范家政服务行业和稳定价格水平[4],引导居民提高消费层次。
参考文献:
[1]朱芬华.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消费结构的实证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5(2):25-28.
[2]段妍.吉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分析[J].经济纵横,2012(6):83-86.
篇5
关键词:财政支出;居民收入;居民消费
一、 相关文献回顾
政府财政支出对消费传导效应问题的研究一直是理论研究的热点内容之一。从理论上讲, 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既可以产生“挤入效应”, 即财政支出可以促进居民消费的增长, 进而带动经济增长; 也可以产生“挤出效应”, 即财政支出有可能抑制消费的增长。凯恩斯主义的乘数理论,认为财政支出可以使消费的产生倍数的扩张, 进而带动经济增长。古典与新古典经济学派则认为,在完全理性、消费期界无限及资本市场完善的条件下,政府债券融资与征税的影响是一样的(即李嘉图等价),会对居民消费产生挤出效应(Bai-ley, 1971)。甚至一部分凯恩斯主义者也认为,在财产和债务存在转移的情况下,即便个人消费期界有限,政府支出仍会对居民消费产生挤出效应(Samuel-son, 1958; Diamond, 1965)
胡书东(2002)通过回归分析得出,政府支出变动与居民消费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从整体上看是互补的关系,而不是替代的关系,政府支出的增加对民间消费的作用是挤入的,而不是挤出的。刘宛晨、袁闯(2006)通过回归分析表明,我国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整体上存在“挤入效应”,对农村居民的“挤入效用”更加明显,但消费还未充分发挥其对经济应有的影响。余宇新(2008)运用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的经济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财政政策在短期效果是明显的,但存在滞后的挤出效用,财政政策存在结构调整优化的必要。、李林(2012)运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对河北省人均实际财政支出与人均居民实际消费的关系进行试验检验得出,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有一定的引致效用,因此,增加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有带动作用。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就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的效应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但并未得出一致的结论,同时对新疆地区的研究较少。从研究方法来看,多数文献运用的是时间序列数据,因而对数据进行的是时间序列的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那么,新疆地区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效用有多大?怎样合理安排财政支出才能促进经济协调发展?本文试图对新疆地区的财政支出和居民消费关系进行量化分析,结合所收集到的数据,应用典型相关分析,揭示新疆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为改善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和方向,促进地区经济长期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二、新疆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样本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本文运用人均财政支出的数据,另外考虑到居民收入对消费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加入人均居民收入,用人均GDP代表居民收入。数据均来自于《新疆统计年鉴》(2002-2012)
相关图分析表明,财政支出水平与居民消费密切相关,居民消费随着财政支出的增加而增加,两者大体呈线性变化趋势。我国居民消费增长与居民收入增长有密切相关,二者为线性的相关关系。
(二)单位根检验
由于新疆地区财政支出、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支出的数据均为时间序列数据,而大部分时间序列数据是非平稳的。为使三个变量的趋势更加线性化,同时消除时间序列中的异方差现象,需要分别取财政支出(LNX)、居民收入(LNY)和消费支出(LNZ)的自然对数,对其进行ADF(迪克一富勒检验)单位根检验。
从ADF单位根检验结果得知,原始序列LNX、LNY和LNZ的ADF值均大于1%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无法拒绝原假设,说明这三个序列均不平稳。进行一阶差分处理后的ADF值说明,LNX、LNY是不平稳序列,LNZ是平稳序列。进行二阶差分处理后,LNX、LNY和LNZ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均是平稳序列。可以在此基础上对财政支出与消费支出的关系进行协整检验,以确定二者间的长期关系。
(三)协整检验
本文采用恩格尔一格兰杰两步法(E一G两步法)对人均财政支出X、人均收入Y和消费支出Z这三个时间序列进行协整检验。
对2001年至2011年新疆财政支出X、居民收入Y和消费支出Z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建立以LNX、LNY为自变量,LNZ为因变量的回归模型:
LNZ=A+BLNX+CLNY
第一步采用OLS方法对LNX、LNY和LNZ进行回归,得出如下回归式:
LNZ= 4.087377+ 0.431014LNX+0.070854LNY
T=(3.745003) (2.670863) (0.285875)
R2=0.976588
DW=2.724735
第二步,对回归方程所得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回归方程的估计残差表达式为:
E=LNZ-4.087377- 0.431014LNX-0.070854LNY
检验结果表明,残差序列e的ADF检验值为-8.378946,小于1%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4.420595,说明e是平稳的。从而可以说明LNX、LNY和LNZ存在协整关系。并且表达式为:
LNZ= 4.087377+ 0.431014LNX+0.070854LNY
该表达式可以说明新疆财政支出、居民收入与消费支出之间的协整关系,从回归方程中可以看出,财政支出与消费支出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并且财政支出每增加1%就会使消费支出增长约0.43%,居民收入与消费支出之间也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居民收入每增加1%,居民消费支出增加约0.07%,由此能够推测出新疆财政支出、居民收入与消费支出之间存在稳定的关系,并且是正向促进的关系。
(四)格兰杰因果检验
对财政支出(X)、居民收入(Y)和消费支出(Z)这三个时间序列变量进行滞后一期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新疆财政支出是消费支出的granger原因,而消费支出不是财政支出的granger原因。这说明了新疆财政支出对消费支出的贡献突出,而居民消费对财政支出作用有限。居民收入是消费支出的granger原因,消费支出不是居民收入的granger原因。这说明居民收入对消费支出的引致效用明显,居民消费支出对收入增长的作用不明显。
三、 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结论
财政支出和居民消费存在单向的granger关系,财政支出是居民消费的granger原因,居民消费不是财政支出的granger原因。居民收入与居民消费之间也存在单向的granger关系,居民收入是居民消费的granger原因,居民消费不是居民收入的granger原因。
从以上结果看,新疆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有引致效应。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弹性为0.43,即财政支出增加1%,在长期内居民支出增加0.43%,说明新疆财政政策对居民消费有挤入效应。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拉动居民消费的增长,进而刺激经济的发展。
(二)对策建议
首先要继续增加财政支出。根据协整模型,新疆地区财政支出的增加对居民消费有一定的引致效应,因此,增加财政支出可以对居民消费起到带动作用。但增加财政支出并不是盲目增加财政支出总数,教育、医疗卫生费用的支出是抑制居民消费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应该将财政支出的重点投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提高居民消费预期。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保障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强化财政政策的收入再分配功能,使之成为促进居民消费率提高的有效工具,从而实现由依靠外需的增长方式向依靠内需的增长方式转变。
缩小贫富差距,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手段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对提高居民的整体消费率有促进作用。扶持中小企业,目前大规模的财政资金主要投于交通、能源、基础设施等领域。通过财政补助、奖励、税收减免等措施提高财政投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以提高企业投融资能力,增加就业机会,进而保障居民的收入。
培育新兴消费点,促进消费升级。政府在对住房、汽车、旅游、通信、商贸这五大传统消费热点进行引导、提升的同时,可适当增加对公共文化体育等社会公共产品的支出。比如加大对全民健身的宣传力度,增加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供给等,提升全民消费高雅文化和体育的意识,正确引导居民在文化和健康等方面进行人力与资本投资。(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张治觉,吴定玉.我国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产生引致还是挤出效应基于可变参数模型的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研究,2007(5)
[2]范一青.经济学基础[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3.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新疆统计年鉴,2002——2012
[4]王俊海等.积极财政政策下财政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05(1)
[5]李晓西.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影响及对策[M].科学出版社,2010
[6],李林.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消费效用分析[J].商业时代,2012(35)
[7]刘宛晨,袁闯.我国财政支出的消费传导效应分析[J].消费经济,2006(8)
篇6
【关键词】
居民消费;对策与建议
居民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其对经济长期稳定增长起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研究当前居民消费的症结与难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促进居民消费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要从多方面着手:
1.提高财政对促进消费需求的支持力度
当前,各级政府正在大力压缩政府消费,尤其是“三公”经费支出,与此相对应的是大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在深化西部开发、建设美丽乐山的背景下,加大财政投入,增加对城镇基础设施、环境保护、教育、文化、公共卫生的投入;运用财政导向功能,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城镇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努力实现各区县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方面提供了契机。
2.调节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收入
促进居民消费在于增强居民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而实际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居民的消费能力。针对收入分配结构方面的失衡要加大调整分配格局,提高低收入群体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着力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的比重,对于城镇中低收人群体和进城务工人员,大幅度提高其劳动报酬标准,对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抑制社会财富向高收入阶层集中,促进消费需求的扩大和均衡有直接效果。
针对农村,要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势头,提高农民消费能力。继续实行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加大补贴力度,完善补贴方式;建立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促进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严格涉农收费管理,禁止向农民乱收费、乱摊派;进一步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发展品种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鼓励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和其他服务,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加大农业产业化经营,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绿色食品生产,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要创新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推动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同时,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技术水平和就业能力,保障其合法权益,切实做好农民工的服务和管理。在城镇,要着力增加就业、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尤其是增加年轻人的收入,使之更有利于扩大消费,提高消费层级;通过二次分配来刺激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欲望,着力减轻中低收入群体负担,以有利于扩大居民消费支出的增加和消费结构的升级。
3.加强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增强居民消费信心
当前,教育、医疗、养老是摆在居民面前的三个突出问题,加上可能出现的失业的其他影响因素,家庭支出的不确定性加大,居民不得不进行储蓄,导致即期消费减弱。增强区域内社会保障的统一性和普惠性,从下述方面入手:促进教育体制改革,确保义务教育经费,支持地方职业教育体制改革,推进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人力资源配置间的融合;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城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以健全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基本医疗保障为重点,对城市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院等各级公共医疗机构进行改革,将医疗资源的均衡配置、居民医疗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予以优化。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逐步缩小保障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保障水平,减轻农民生活压力和未来不确定性,增强农民的消费信心,促使其增加即期消费。
4.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缩小地区差距
针对马边、峨边彝族自治县和金口河区所处小凉山地区的情况,依托国家政策,完善民族地区收入分配制度体系,扶持民族地区发展,使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在政策、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给予有力支撑,缩小和消除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结合乐山推进彝家新寨建设等项目,加强扶持和引导,努力实现三个区县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重点发展特色经济、绿色经济;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加强环保,推进彝区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
5.加速城镇化建设进程,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改善不利的外部环境,支持居民舒适消费、便利消费,从而激发居民消费的热情。因此,以城镇保障性住房和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为契机,降低居民购房成本和负担,集中规划农村居住点,科学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同时保证农业用地,将耕地流转用于发展高效农业和生态乡村旅游业等,实现安居。在此基础上,城镇完善社区便民服务,逐步构建起门类齐全、服务便捷、分级明确的社区商业服务网,优化配套设施,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优质、安全的一站式服务,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解决生活服务需求。在农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的道路、电力、水利、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通过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使农村的潜在消费转化为现实消费。进而完善税费政策,促进汽车消费稳定增长,减少居民购车和用车成本;规范和改善旅游环境,对各区县景点加大开发力度,形成峨眉山、乐山大佛为龙头,整合区县诸多景点的乐山整体旅游资源优势,带动旅游消费规模上档升级;不断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6.优化环境,保障消费安全
促进居民消费,必须有良好的消费环境。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广大消费者的宣传和引导,强化对城乡市场的执法监督和管理,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价格欺诈、非法广告等不法行为;加强食品药品安全整治工作,建立和健全市场投诉受理机制。同时,要完善信贷消费政策,扩大信贷的规模和领域,积极探索扩大居民消费的新方式新途径,刺激即期需求、引导和拉动消费需求增长。
参考文献:
[1]谭彦红.公共财政与打动农村消费[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6)
[2]迟福林.第二次转型[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3]甘肃省财科所课题组.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政策研究[J].财政研究,2008,(9).
篇7
【关键词】消费结构 现状 问题 对策
一、引言
消费结构是人们消费行为的反映。作为消费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消费结构是反映人民群众在一定时期中消费状况的重要标志。影响消费结构的因素有很多,如消费产品、产品价格、人均收入、消费心理以及消费需求等等,因此只有权衡好这些因素,才能更好地完善消费格局,找到问题并解决问题。虽然,合肥市济近年来发展迅速,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在消费上的投入不断加大,但居民的消费结构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合肥市居民的消费结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从而为改善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促进合肥市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依据。
二、合肥市居民消费结构的现状
根据调查显示,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合肥消费市场规模一直在扩张。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合肥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达到16.9%,继2010年突破千亿元大关后,5年间翻了一番,2015年社会总量突破两千亿,全年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83.65亿元,较2014年同比增长12%。随着合肥市的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居民对吃的营养、穿的品质以及生活质量要求增加,消费逐渐向多元化发展。通讯和家装类用品的消费需求迅速生长。2015年全市通讯器材类商品实现零售额32.27亿元,同比增长16.4%。家具类商品实现零售额20.16亿元,同比增长25%;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商品实现零售额10.2亿元,同比增长27.9%。总体上看,合肥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保持快速增长,合肥市居民消费结构中食品、衣着、住房等生存型消费占比较高,而医疗、文化、服务等消费所占比例偏低,消费结构仍存在不含理性,有调整优化的空间。同时,由于居民消费结构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合肥市消费结构仍旧存在很多问题,居民收入差距较大,消费热点分散等很多问题都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结构的合理化。
三、合肥市居民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居民收入水平差距较大
合肥市近年来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经济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不同收入等级的居民收入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以2013年合肥市城镇居民家庭就业人员的人均收入为例,合肥市城镇居民家庭就业人员的工资性收入的总平均为19122.12元,而高收入居民的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35738.88元,超出总平均收入将近一倍;低收入居民的人均工资性收入只有9325.1元,不足总人均收入的1/2。而合肥市的物价一直处于上涨趋势,这就为收入不高的居民带来很大压力,限制了消费的发展。由于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导致贫富差距愈加明显,收入低的居民消费欲望逐渐下降,使得消费总额发展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消费结构不平衡的问题凸显。
(二)消费环境不够优良,有待完善
影响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消费环境的优劣。虽然,合肥市近几年为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但合肥市的消费环境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利于消费需求增长和消费结构调整的问题:有的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追逐利润,存在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虚假宣传且售后服务不到位的问题;部分企业法制意识不强,存在制假售假、价格欺诈、强制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银行、供电、医疗、保险、餐饮、交通等重点领域的消费环境也存在较多问题,比如银行收费不合理、供电故障处理不及时、就医挂号难、保险理赔难、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出租车宰客等等。这些消费环境问题的存在影响着消费者的心理和消费行为。
(三)消费热点分散,消费结构不合理
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观念的不同,导致合肥市城乡地区的消费热点有着很大的差异。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居民的消费观念开放,居民的消费不仅仅局限于物质需求,对精神和文化的消费欲望也不断升高。而受收入和观念的制约,农村居民的消费仍旧比较初级,普遍重物质消费、轻文化消费,恩格尔系数较合肥市区居民高出很多。消费热点的不同和分散对消费结构的改善非常不利。同时,合肥市居民消费结构不合理。合肥市城乡居民食品类消费近年来比例虽然有所下降,但是依旧是消费支出的“重头”,而镇和农村的生活用品及服务、医疗、文化类,其他服务类消费比重所占均较小,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差异较大。
(四)服务业总体水平低下,文化消费增长滞后
近年来合肥市服务业迅速发展,但是总体水平仍处于较低位置,现代服务业人才资源短缺,服务业结构有待优化等问题较明显:现代服务业人才素质有待提高;传统商贸服务业比重偏大,生产业发展滞后、集聚度不高;生活业发展不足;体现省会城市功能、面向国际的服务行业能力较弱、发展缓慢。
与经济社会的实际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相比,合肥市当前的文化消费增长速度缓慢,存在较多问题: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差距较大;文化产品和服务缺乏;文化消费结构单一,高层次文化消费不足;文化消费政策不完善;文化基础设施落后。
四、调整合肥市居民消费结构的对策及建议
(一)提高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
影响居民消费需求,决定居民消费层次和消费结构的一个最直接、最根本的因素就是收入水平。而合肥市不同收入等级居民收入水平的差异,使得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层次存在很大差别,影响了居民消费结构的调整。因此,为促进合肥市居民的消费增长,优化居民的消费结构,首要任务就是要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保证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不再降低,缩小居民的收入差距。只有这样,才能有一个良好的、持续稳定的消费基础。
(二)优化消费环境,保障消费者权益
良好安全的消费环境是维护居民消费合法权益,扩大居民消费活动,优化居民消费结构的保障。优化合肥市的消费环境,创造良好的消费趋势势在必行,因此合肥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力度,引导企业树立质量安全意识,制定健全的质量管理制度,从生产环节做到严把质量关,落实责任负责制,严厉打击违法经营、制假售假,虚假宣传,强制购物等违法行为,同时加强消费环境的法制体系建设,加大对重点区域突出问题的监管,强化消费者的权益保护责任,做到消费信息公开,商品明码标价,完善商品售后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增强居民的消费安全感,促进消费。
(三)积极培育消费热点,完善消费结构。
随着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更加趋于多元化。文化教育、餐饮、旅游、交通、电信、生活服务等行业消费市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新的消费热点正在兴起。而这些消费热点的形成,不仅可以带动一个较长的产业链,更能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因此,合肥市应鼓励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和消费方式,清理限制性的消费政策,加快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修建教育、娱乐、体育等文化休闲场所,同时兼顾农村和城镇居民的消费特点,促进农村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实现全市居民消费由生存型向文化型、享受型的升级,从而完善消费结构,使消费结构更加合理。
(四)大力发展文化消费,积极培育服务业
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文化消M越来越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并逐渐趋于多元化,满足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对于优化居民消费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合肥市应重视发展文化消费,做到不断增加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推进文化消费激励政策,从而促进文化消费良性发展;同时要加大对不同层次教育的投入,尤其要着重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文化消费的同时,加强服务业的发展也是势在必行。近年来,合肥市服务型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因此,合肥市要加快服务人员的培养,不断完善服务供给体系,提高服务业水平,同时要完善服务业的发展体系,改善服务业的发展环境,营造出一个不同层次、功能齐全的现代服务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五、总结
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消费结构问题也来越受到国家重视。近年来,合肥市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消费结构也在不断升级和优化,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消费结构趋于合理,合肥市居民消费结构优化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程国胜.合肥市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研究[J].商情,2010(25):147-149.
[2]陶琦,徐枞巍,聂会星.合肥市居民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7(11):146-149.
篇8
关键词:流通产业 居民消费 VEC模型 脉冲响应函数
问题的提出
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中心环节,在扩大内需、引导生产和促进消费的过程中,流通产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流通产业发展的结构、规模和速度都直接影响居民消费需求的实现程度,从而影响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的升级。
国外学者对流通产业发展与居民消费需求关系的研究比较重视。Hsieh(2003)认为流通产业发展会影响收入及其结构,进而影响消费实现的传导机制。David Dranove(2010)从增进信息效率和激励卖方改变质量的角度进行证明,认为质量披露是促进消费者购买的重要工具。日本学者丹下博文(2011)认为通过发展现代物流,优化流通渠道,建立“4C”个性化营销方式,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国内学者对相关内容也有大量研究。黄国雄(2003)以流通产业是基础产业为中心,指出流通产业的不可替代性。流通产业发展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发展流通业才能更好的实现现实需求。赵娴(2010)主张通过深化产业结构,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来发展流通产业,并认为发展流通产业是消费实现的重要力量。关于实证研究方面,文启湘(2010)利用DEA模型对我国流通产业发展和消费增长的协调促进关系进行了分析论证,得出我国流通产业发展对消费的促进作用要强于消费对流通产业的支撑作用。王世进(2013)运用面板数据SUR模型分析得出居民消费与流通产业规模、经营效益、产业环境三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指出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流通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存在较大的差异。
综上,在流通产业发展和消费需求的关系方面,学者的关注度在不断提高,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仍存在以下问题:研究方法多以定性为主,主要集中在描述现状和提出相应的政策方面;在实证分析中,选取的量化指标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定量分析的角度研究得并不充分,在研究二者关系过程中,很少考虑长期的影响作用,而且缺乏直观性。基于此,本文运用VEC模型,对流通产业发展与居民消费的关系进行计量分析,以探索我国流通产业发展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动态关系。
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在选取流通产业发展指标方面,由于我国对流通产业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并且现有各类统计很少有全面涉及流通产业发展的详细数据,因此本文选取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的增加值之和(Tr)作为流通产业发展的指标。对于居民消费指标,本文选取居民消费水平(C)来反映居民消费需求。为了更好地表现流通产业发展和居民消费之间的影响关系,进一步选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PGDP)作为控制变量。本文选用1990-2012年的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并以1978年为基期,对所有经济数据进行调整。为了消除各变量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将调整后的数据变成自然对数形式,最终将三个变量分别用LTr、LC、和LPGDP表示。
实证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在构建模型之前,为了防止造成虚假回归,要对每个变量的数据序列的平稳性特征进行检验。在Eviews6.0软件中有多种单位根检验的方法,本文选用Dickey 和Fuller(1979)提出的ADF检验法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由Mackinnon改进的单位根检验的临界值,得到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LC、LTr和LPGDP均为非平稳序列,而进行一阶差分变换后的变量 LC、 LTr、 LPGDP均为平稳序列。
(二)协整检验
由单位根检验分析可知,虽然各项指标均为一阶单整序列,但其某种线性组合有可能平稳即存在协整关系。本文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进行分析。在Johansen协整检验之前,首先要确定VAR模型的结构,因此需要确定变量的滞后阶数。经过多种方法实验并且进行检验后确定,滞后阶数取4时最合适。两个回归方程的调整拟合优度分别为0.9968和0.9906,说明这两个函数拟合的很好。VAR(4)模型如下:
其中,Y=[LC LTr]′。
根据Johansen协整检验采用序列和协整方程都有线性趋势。用特征根迹(trace)方法检验显示存在一个协整关系,从而验证了这些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结果如表2所示。
用方程来表示这些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并令其等于vecm,协整方程为:vecm=LC-0.35LTr-4.13。该方程反映了变量之间长期的均衡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流通产业增加值增加0.35个百分点,居民消费将会提高1个百分点。
(三)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经过协整关系检验后证明流通产业发展和居民消费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这并不能说明他们之间均衡的回归关系可以构成因果关系。本文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利用Eviews6.0软件检验流通产业发展LTr和居民消费LC之间是否具有显著的Granger关系,其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到,流通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具有显著的Granger影响,然而居民消费却外生于系统。
(四)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的确立
为了更加清楚地分析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之间的短期与长期的综合变化,本文基于已建立的无约束条件的VAR模型,在向量自回归模型上进一步施加协整约束条件,构造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
通过检验结果可以看出VEC的整体效果,模型整体的对数似然函数值足够大(120.76),同时AIC和SC都有较小值分别为-10.61和-9.61,说明模型整体解释力较强。将估计结果写成矩阵形式可以看到短期波动与长期均衡的影响:
其中,Y=[LC LTr]′,vecm= [1 0.35]*Yt-4.13,变量vecm是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长期修正项。
(五)脉冲响应函数构建和方差分解
由于VEC模型并非是一种理论模型,需要分析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对系统的影响。根据Granger检验结果,基于VEC模型给流通产业发展指标一个正向的冲击,采用Cholesky分解脉冲方法得到关于居民消费的脉冲响应函数图,结果如图1所示。横轴表示冲击作用后的滞后期间数(单位:年度),纵轴表示流通产业发展引起的居民消费的波动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当在本期给流通产业发展指标一个正冲击后,居民消费逐渐上升并且在第5期达到最大值,然后有小幅度上下波动,最后趋于平稳。这表明流通产业发展指标受到外部条件的某一冲击后,经过市场传递给居民消费,给居民消费带来同向的冲击,而且这一冲击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和较长的持续效应。
本文还要通过Sims(1980)提出的方差分解方法来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从而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影响力。结果如图2所示,图中横轴表示滞后期间数(单位:年度),纵轴表示流通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增长的贡献率(单位:百分数)。从图中可以看出,不考虑居民消费自身的贡献率,流通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增长的贡献率是逐渐增加的,前10期的增速比较快,最后达到65%左右。
结论与建议
本文运用我国1990-2012年流通产业增加值和居民消费水平有关数据,通过建立VEC模型实证分析我国流通产业发展与居民消费关系,得到如下结论:第一,流通产业发展与居民消费之间存在短期波动和长期均衡的动态关系,通过Granger检验揭示了流通产业发展是促进居民消费的原因。第二,通过建立脉冲响应函数,结果表明流通产业发展对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长期影响。第三,通过方差分解研究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得出流通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增长的贡献率是逐渐增加的,最后达到较高的稳定值。这说明流通产业发展虽然不是居民消费增长快慢的决定性因素,但仍具有明显地促进作用。
以上研究有助于为我国发展流通产业、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提供决策依据,对扩大内需和促进流通产业发展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为了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改变居民消费率相对较低的现状,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推进流通产业发展。如大力发展农村流通产业,促进城乡流通一体化;加强流通产业信息化建设,促进流通产业管理现代化;改革完善流通体制,重视市场自身调节在流通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总之,政府在做好宏观调控引导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流通产业,从而提高居民消费,使国民经济保持健康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丹下博文.关于现代物流与市场营销的建议[J].中国流通经济,2011(12)
2.黄国雄.流通新论[J].商业时代,2003(1)
3.赵娴.发展流通产业 实现消费促进和结构升级[J].中国流通经济,2010(11)
4.冉净斐.流通发展与消费增长的关系:理论与实证[J].商业时代,2008(1)
5.文启湘.基于DEA模型的流通业与消费增长协调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10)
篇9
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最终牵引力。消费结构则是居民生活质量最直接的表现。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居民3919.31万,占总人口数的56.8%,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结构对全省居民的消费情况有着重大影响。
一、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本文收集了-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其他商品及服务共八项消费支出数据。运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tendlinearependituresystem,eles)对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进行分析。
从表1中的eles参数估计值及统计检验结果来看,各项消费支出和人均纯收入之间都存在较强的线性关系,eles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下面从基本需求、需求收入弹性和边际消费倾向方面对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进行分析。
(一)基本消费需求支出水平分析:基本生活需求能充分满足,但文化、教育、娱乐消费不足。居民基本消费需求支出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水平下,为保证劳动力的正常再生产,居民对商品和劳务所需要的基本消费量的支付能力,它反映了居民最低消费需求。
由表2得知,省农村居民人均基本生活消费需求支出总额为2040.62元,而人均实际消费支出总额达到4020.87元,将近人均基本生活消费需求的两倍,由此可见,省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能够得到充分满足。进一步观察,尽管在总量上实际消费总额大大高于基本需求总额,但文教娱乐这一项并没有达到基本需求额,反映出省农村居民的文化、教育、娱乐现状亟待改善。
(二)边际消费倾向分析:消费意识较强,但消费结构层次偏低。边际消费倾向是消费变动额和收入变动额之间的比率。它反映了居民对各类消费的偏好及其新增购买力的投向。
由表1得知,省农村居民总边际消费倾向为0.70,说明农村居民新增收入中的70%用于生活消费支出。显示出省农村居民储蓄率较低,消费意识较强。这对全省经济的健康快速增长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各大类边际消费倾向系数中,排第一位是食品(0.3352),其次是居住(0.2051)。这说明省农村居民在收入有所增加的情况下,首先考虑的是增加食品的消费量和提高食品的质量,改善膳食结构。紧接着便是考虑改善居住环境,这也反应出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层次偏低。
其他按顺序排列分别为交通通信(0.0582)、医疗保健(0.0475)、家庭设备(0.0463)、衣着(0.0295)、其他(0.0119)、文教娱乐(-0.0306)。交通通信和医疗保健两大类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也说明了:一方面,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已深入到农村,农民对出行以及加强与外界的联系方面的要求提高;另一方面,农民医疗保险、保健意识增强,越来越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文教娱乐的边际消费倾向为负数,说明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文教娱乐的支出反而有所下降,反映出省农村居民对文化、教育等精神消费投入的忽视,全省整体精神文化层次较低。
(三)需求收入弹性分析:居住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潜力较大。需求的收入弹性是指在商品价格不变时,需求量变动率与收入变动率的比率。它反映了食品等商品消费支出对收入的敏感程度。
从整体上看,居住支出对收入的敏感性最高,为1.46。其次是家庭设备,为1.12。这说明此两类商品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快于收入的增长速度。反映出省农民非常关注和热衷于改善家庭生活、居住条件。而食品、衣着、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医疗保健、其他类的需求收入弹性都小于1,说明这几类商品对收入变动的反应不敏感,缺乏弹性,省农民对这些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增长低于其收入的增长。
二、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建议
针对目前的消费现状,为合理引导省农村居民消费,促进其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提出如下几项建议:
(一)稳步提高省农村居民收入。影响农民消费需求的因素是收入,只有不断扩大农民收入,才能提高农民消费需求,推动消费结构的优化。
(二)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适合省农村、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稳定农民消费预期,放开农民消费思路的重要基础。
(三)大力推动“建材下乡”、“家电下乡”。针对全省农村居民居住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潜力较大的情况,全面推广“建材下乡”、“家电下乡”开拓农村市场,引导企业设计、开发、生产适合农村消费的建材、家电产品,扩大农村消费,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篇10
关键词:农村消费;释放;潜力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6.009
1 促进农村消费的意义
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不管是出口还是投资,其根本还是靠消费拉动,所以说,消费需求在本质上是一种引致需求,释放南阳市农村消费潜力有利于缓解消费疲软现状,增强工业与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发展后劲,保持南阳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有利于改善我市农民的生活水平,缩小城乡经济消费差距,从而维护我国改革发展的稳定。同时,促进农村消费不但有利于我市农业结构调整,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南阳市作为农业大市,要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首先要增强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
2 我市农村消费现状与特点分析
(1)近年来,南阳市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总量不断扩大,但整体的消费水平不高。据统计,南阳市农村居民消费总额由1997年的119.29亿元上升至2015年的484.99亿元,城乡居民贫富差距继续加大,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由1997年的2.09增加至2015年的2.33。2015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为分别为18156元和7409元,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不到城市居民的1/2,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从1997年的0.78下降到2015年的0.68。
(2)消费结构虽然呈现多样化趋势,但尚未摆脱以必需品为主的生存型的消费模式。从1997年至2015年,我市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0.579下降到0.364,但仍高于城镇居民的13.0%-3.4%。支出的增长速度缓慢,消费主体为食物与农业生产资料,文教娱乐、交通通讯及耐用消费品的比重偏低。
(3)当前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特点为谨慎、稳健。我国传统文化崇尚节俭,同时,生存与发展资料的支出不成比例,严重失衡。
3 我市农村消费的制约因素分析
(1)收入因素。
在制约农村居民消费的因素中,收入是最具有决定性、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我市的农民可支配的货币收入不高,2015年仅为10777元,除去用吃、穿、住、行等基本的生活支出后,多余的购买力并不强。不断上涨的物价与收入的不确定性,导致他们消费时瞻前顾后、谨慎行事。
(2)社会保障因素。
目前的现实为,很多农民出于“把钱存起,以备子女教育,生病就医,或以后养老”等此类想法而不愿消费。这反映出,农村社会的保障制度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民未来生活的预期,制约了农民的即期消费。
(3)基础环境因素。
目前我市乡镇企业发展还不充分,商业网点的布局还不深入,道路、水电、网络信号接转等基础工程建设还比较薄弱,流通体制不够健全,这间接抑制了农民的消费水平的提高。
(4)金融环境因素。
当前我国的信贷政策更多向城市和生产倾斜,农村的发展资金和收入来源十分有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与消费水平的提高。
(5)观念性因素。
中国传统自给自足的消费观念至今对我国农村居民的影响深刻,再加上我国历史上长期商品短缺,使我国农村居民养成了量入为出,勤俭节约的习惯。
4 我市农村消费的潜力分析
虽然当前我市农民消费的总体水平不高,但发展空间巨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人口众多,我市农村市场总量有约660多万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约2/3。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和居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蕴含着的巨大的潜力。三是农民消费的满足率较低,消费中生存资料的支出比例大大高于发展资料与享受资料的支出的比重,比如目前我市农村中高端耐用品的市场缺口巨大,消费品零售量也有极大上升空间。
5 促进南阳市农村消费的对策与建议
激活与释放农民消费的积极性,是一项系列的工程。首先,我们要多渠道保障农民增收与减负,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健全强农惠农政策,培育新的农村收入增长点,以创业、务工、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土地流转、城镇化建设等为抓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民增收;其次,建立和完善农村的教育、医疗、养老等一系列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民构筑有力、完备的教育、治病与养老“防线”,增强农村居民的消费信心;再次,进一步改善农村的消费环境,继续加大投入,丰富农村商业网点,加快改造农村公路网、邮政通讯网、电网、广电网、信息网、卫生医疗网等,激活、唤醒其内心深处消费的需求。此外,我们还可以采取大农村金融服务力度,加强舆论引导与宣传,改变农民传统的消费习惯,促使他们创造新的消费与需求,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可再生能源分析
- 下一篇:了解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