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碳排放的主要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5: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减少碳排放的主要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低碳城市;指标体系;评价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5-0121-03
1 建立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1.1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目的
在所有碳排放中,作为生产和生活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区,城市的碳排放量占排放总量的86%(从终端需求角度计算)。可以看出,减少城市碳排放是减少整体碳排放的关键。城市碳排放根据其源头可以分为建筑、交通和生产三个部分。因此,为创建低碳城市也应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以上三个类别中的碳排放比例因不同城市的发展程度、工业结构和社会文化不同而存在差异。
1.2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意义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为环境友好型城市提供发展方向。适当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是政府管理部门制定规划和发展方向的依据。规划部门可以通过所在城市自身优势与缺陷确定城市可以加以利用的优势和存在的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争取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将低碳城市的抽象概念转化为操作层次的指标,有利于公众对其加深了解和执行部门贯彻实施。指标体系对抽象的概念进行量化和具体化,避免了定性或定序区分的模糊性造成的评价的困难。公众可以通过具体化的指标体系深入理解低碳城市的内涵和它与自身行为模式的联系;规划的执行者也可以通过指标体系准确判断规划的执行效果。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为低碳城市目标的实现程度提供评价依据。在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情况下,对各城市低碳发展的实现程度的评价将变得有据可依。
2 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低碳城市的含义包括以下三个层次:产生途径、碳排放减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的协调程度、政府部门采取措施的力度。从以上三个角度制定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从成果、途径和措施实施力度三个方面反映一个城市在低碳方面的环境友好程度。在考虑碳排放量应当减少的同时,也不应忽略低碳作为总的发展方向应当与城市的经济发展相协调。低碳城市概念提出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发展,而不是为了遏制全球温室效应加剧而限制经济的发展。
2.1 有关减少碳排放指标
有关减少碳排放的指标包括建筑、交通和生产三个方面,主要反映的是在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方面的低碳城市的实现程度。建筑碳排放指标包括住宅生活和公共建筑碳排放两大类。交通方面碳排放可通过城市车辆总量、城市节能汽车比例、城市公共交通覆盖程度、城市分布密集程度四个指标来反映。城市注册的正在使用的汽车总量能反映城市总体的交通碳排放量,能反映一个城市的碳排放对自然生态的压力;节能汽车比例可以反映交通节能化的实现程度,说明在固定汽车总量的条件下,一个城市的交通低碳程度;城市生产用能源消耗总量反映一个城市总体生产规模和其相应的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大小;城市生产用非化石燃料能源比例反映一个城市生产过程中燃料投入方面的低碳实现程度;城市产业结构反映城市的成熟化程度,进而间接说明一个城市在生产方面实现低碳的难易程度和未来所需时间。
2.2 反映碳排放减量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指标
这类指标有城市总体人均碳排放量、碳生产率和含碳能源消费系数三项。城市人均碳排放量的计算方法是碳排放总量/人口总量,反映不同消费模式导致的城市人均碳排放水平差异,是从消费角度考虑的指标。碳生产率是城市GDP与城市碳排放总量的比值,说明整个城市的能源生产效率,具体说明一个城市的低碳技术水平对于城市低碳化发展的影响程度。碳能源消费系数为整个城市的碳排放总量与能源消费总量的比值,主要用于衡量资源禀赋、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等。
2.3 反映政府部门采取措施力度的指标
这类指标包括政府组织机构符合低碳城市要求程度、低碳城市宣传教育覆盖程度、低碳城市研究工作科研资金占科研总投资比例、研究基金在规定期限内到位比例和城市绿化面积比例五项指标。以上五项均为衡量政府部门为实现低碳城市而采取措施力度的指标。
篇2
一、企业碳排放会计存在不确定性的表现
(一)碳排放过程存在的不确定性 碳排放会计主要是对企业的碳排放情况进行反映,然而,企业的碳排放过程本身就是难以精确控制的,存在着不确定性问题。首先,碳化气体是动态运动的,难以进行精确计量,即使从技术上实现了精确计量,成本也非常高;其次,碳化气体是不断扩散和流动的,企业难以将其自身产生的碳化气体与外界产生的碳化气体完全区分开来,碳排放会计也难以对其进行精确计量。因而,从碳排放过程本身来看,碳排放会计面临着不确定性。
(二)碳排放会计报告内容与计量方式面临的不确定性 碳排放会计本身就是一个新兴的环境会计分支,不论是其会计理论还是会计实务都还处于 “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碳排放会计的报告内容和计量方式也存在着不确定性。碳排放会计的报告内容应该是对企业碳排放情况的披露。但是,碳排放量是否为资产或者负债,应采用哪种计量属性对其计量?这些都是问题。
二、企业碳排放会计不确定性问题出现的因素
(一)宏观维度 具体包括:一是政策因素。政策因素是导致碳排放会计存在不确定性问题的首要宏观因素。目前,国家政策号召企业减少碳排放量,也从法律法规、优惠政策等方面出台了具体措施推动企业实现节能减排。这些政策的导向都给碳排放会计带来了不确定性。二是行业因素。行业特征也是影响碳排放会计存在不确定性的重要宏观因素。不同行业的碳排放实际情况差异非常明显,例如水泥行业、钢铁行业等制造行业,由于生产需要,碳排放总量必然大于金融行业、IT行业,这是由行业特征决定的,也为碳排放会计带来了不确定性。因此,碳排放会计也应具备行业特殊性,制定行业标准。
(二)微观因素 企业是碳排放的主体,企业的发展战略、资源构成不同,碳排放量也明显不同。(1)发展战略因素。碳排放会计实施于企业的过程中,需要经历一个理念——战略——实施的过程。在第一阶段,企业管理层认识和理解低碳经济的内涵,建立起低碳经营的理念;在第二阶段,企业制定低碳经营的战略,对企业文化、组织架构、外部公关、产品和服务定位、生产管理进行改造或重新定义;第三阶段是低碳经营战略的实施阶段,各个职能部门通过分工和沟通合作实现战略目标。研发部门致力于对产品和服务的性能进行改造,生产部门在生产中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市场营销部门充分了解市场对于绿色产品的需求,并抢占目标市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强化企业的低碳文化等。通过这种对战略的有效分解和合作,提高企业在低碳市场的核心竞争力。由于低碳经营这一战略目标的实施涉及到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以及低碳市场的变动,因此,企业的战略目标可能会随着环境进行调整,也会给碳排放会计带来不确定性。(2)资源限制因素。企业的经营实际上是一个如何优化配置资源的过程。企业实现低碳经营战略的过程也是对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的优化配置,包括厂房、原材料等有形资源,专利技术、企业文化等无形资源和组织资源。碳排放会计在核算过程中也需要对这些资源进行合理的计量,对厂房、原材料等有形资源的计量可以参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然而,企业所拥有的企业文化、在低碳市场的顾客资源以及企业的组织资源等无形资源则很难精确计量,这就给碳排放会计带来了计量上的不确定性。
篇3
背景
2011年7月15日,国际海事组织CIMO海洋环境保护委员会第62次会议通过了“新船设计能效指数”和“船舶能效管理计划”EEDI两项标准。这是IMO历史上首次通过适用于所有国家船舶的,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相关的强制性能效标准。
2012年2月,就在26个国家代表齐聚莫斯科制定反对欧盟航空碳税的一揽子报复性方案,欧盟刚刚承诺将“有条件暂停”航空碳税法规部分内容的时候,欧盟财长会议却提出将在2012年6月份增加“航海碳税”,制定出全球航空和航海运输行业碳排放税的征收价格单。“航海碳税”的提出,令人感觉欧盟的反应似乎正在情绪化。
2012年3月2日,国际海事组织环境保护委员会第63次会议落幕。作为联合国主管海运事务的专门机构,国际海事组织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讨论如何引入市场机制治理全球航海碳排放。但各方代表争执不下,依然没能达成统一意见。国际海事组织的计划是,争取在2015年之前,确立市场机制措施以控制航海业的碳排放。
2012年10月,在航空碳税遭遇阻力而“气急败坏”的欧盟称,将在2013年引入一项针对航运业的措施,用以监控、核查和报告航运业的温室气体排放。上述措施是建立未来可能的市场机制的第一步,这些市场机制包括将航运业纳入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声明还指出,如果在2013年1月1日之前,在航运业碳减排在IMO层面没有达成共识,那么欧盟将考虑立法,将航运业纳入欧洲碳排放交易体系,从而削减航运业碳排放。
“航海碳税”迈出第一步
欧盟委员会于2014年11月27日通过了一项旨在减少国际航运业碳排放的法案,这是首个针对航运业碳排放的监管法案。该法案要求船舶监测其碳排放指标,监控影响气候变化的污染物指标。虽然该法案内容并未明确要求加收“航海碳税”,但欧盟官员称该法案是走向“航海碳税”的第一步。
根据国际海事组织(IMO)数据,国际航运业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球总排放的3%。据估计,若没有进一步的监管出台,这一数字将在2050年蹿升至18%。
篇4
一、我国农业碳排放情况
农业碳排放主要源于农地利用、水稻种植和畜牧养殖,其中农地利用主要由生产过程中农资使用和土地翻耕直接或间接产生碳排放,水稻种植主要是通过淹水性稻田产生甲烷,畜牧养殖主要是通过动物肠道发酵和粪便产生甲烷。
表1可见,2000年以来,水稻种植是我国农业生产中最主要的碳排放来源,每年碳排放量均超1亿吨,占农业碳排放总量的比重高于44%,但地位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我国水稻种植面积长期徘徊,部分年份出现下降,导致2000―2012年水稻种植中碳排量年均增长率仅为0.1%。受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农膜、柴油消费快速增长影响,2000―2012年农地利用碳排放量年均增长3.2%,成为农业第二大碳排放来源,2012年农地利用碳排放占总排放量的比例达31.7%,比2000年提高了7.9个百分点。相反,畜牧养殖中牛释放的甲烷量最大,近年来因牛存栏量(数量相对少的奶牛除外)的大幅下降,2000―2012年畜牧养殖碳排放量年均下降0.4%,占农业碳排总量的比例也降低3.8个百分点。
2000―2003年,我国农业碳排总量出现了短暂下降,主要原因是该时期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减少和牛养殖数量减少。此后我国农业碳排总量保持了连续增长,2004―2012年年均增长1.6%,2012年达到了27749.7万吨(见表1),未来我国仍面临严峻的农业碳排放增长态势。
二、我国农业低碳发展政策梳理及评价
针对农业碳排放的严峻形势,近十年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低碳农业政策,重点解决农业低碳发展中的资金、市场和技术等难题。
(一)出台综合性低碳农业政策
为落实《“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推进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工作,农业部于2011年底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力争到2015年,农业源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比2010年降低8%,氨氮排放总量比2010年降低10%。借助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推广节能高效农业技术来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污染排放;通过建立目标责任制,将农业减排目标落实到位,并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和统计监测体系,完善农业减排政策体系和监管考核机制。
(二)实施一系列专项低碳农业相关政策
从2002年开始,中央开始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涉及农业低碳发展的专项政策措施。
第一,支持保护性耕作。从2002年起,中央财政每年投入3000万元专项资金推广保护性耕作,通过技术培训、宣传咨询、作业补贴与样机购置等形式,开展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建设,2009年起实施《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2009―2015年)》。
第二,推进测土配方施肥。2005年起中央财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专项补助政策,8年累计安排补助资金71亿元,2013年《全国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实施指导意见》,全面推进农民“按方施肥”。
第三,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补助政策。2006年起中央开展土壤有机质提升补助政策试点工作。2012年中央投入8亿元,通过技术物资补贴方式,鼓励和支持农民应用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技术,促进秸秆等有机肥资源转化利用,减少化肥使用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第四,支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及其污染防治。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有助于减少粪便处理中甲烷气体排放。从2007年起,中央财政每年安排25亿元,支持全国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2亿元资金,支持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建设, 2009年起中央资金增加到5亿元。2012年中央财政新增1亿元,支持内蒙古等7省区肉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改扩建。从2014年1月1日起,全国施行《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
第五,补助草原生态保护。从2011年起,国家在内蒙古等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投入中央财政资金136亿元,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2012年该资金增加到150亿元,全国13省(区)所有牧区半牧区县全部纳入政策实施范围。
第六,鼓励绿色信贷。2012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印发了《绿色信贷指引》,对从事生态保护与建设、开发和利用新能源、从事循环经济生产和绿色制造以及生态农业的企业或机构提供贷款扶持。
第七,支持农机节能减排。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农机工业发展政策》,以财政性资金为导向,借助信贷扶持、税收优惠、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进口支持等手段,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型农用动力机械、保护性耕作机械、种肥药精准施用装备、农作物秸秆和牧草饲料储运机械、新型节水灌溉等装备。
(三)政策局部效果开始显现,总体效果尚不明显
目前,经过一系列农业低碳发展政策的实施,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农业节能减排政策体系,局部效果开始显现。凭借保护性耕作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政策,低碳耕作和施肥方式的生产面积持续增加,为农业节能降耗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2012年,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全国累计减少不合理施肥850多万吨,相当于减少二化碳排放量5730万吨。通过土壤有机质提升工程,项目区田间地头秸秆焚烧现象显著减少,化肥亩均使用量也出现了下降。借助畜牧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粪污得到规模化规范处理。依托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主要草原牧区省(区)草场生态环境加剧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了遏制。然而,农业温室气体排放规模并没有随着低碳农业政策的实施而出现下降。2005年之后,集中出台了一系列低碳农业政策,但是2005―2012年农业碳排放量年增长率仍达1.1%,而2003年前的农业碳排总量的下降也主要源于水稻种植规模下降和牲畜养殖规模的下降,与低碳农业政策关系不大。
三、我国低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与问题
(一)低碳农业发展与国家粮食安全之间存在两难选择
低碳农业发展方向与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之间存在矛盾,给国家粮食安全带来挑战。由于水稻生产和农地利用是我国农业碳排放的最大来源,而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偏向高蛋白质的消费结构变化,使得口粮和饲料粮种植面积很难大规模压缩,一旦大规模应用低碳农业生产方式,至少在短期内难以实现“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的目标。基于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考虑,当前农业政策的低碳化倾向较为保守,政策实施力度和效果受到制约。
(二)石油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与节能减排目标冲突
农资和农业机械的大规模应用与农业低碳发展之间存在矛盾。我国中西部地区更偏重于农机应用和推广,对农机减排考虑不足,农用柴油使用量上升空间很大。同时,我国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农膜等超常使用在保障粮食持续增产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农资浪费和环境污染,引发了农业生产中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快速增长。虽然近年来测土配方施肥在减少化肥过度使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企业参与积极性仍有待提高,对农业节能减排更为有效的精准施肥施药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
(三)低碳农业的制度和政策不完善
发展低碳农业非常契合节能减排需要,但是当前低碳农业口号性意味浓厚,缺乏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针对性还有待加强。同时,已有政策比较分散,农业部、发改委、工信部、银监会等多个部门相继出台相关政策,缺乏有效的协调配合,不少支持低碳农业的政策还缺乏准确的事后评估和监管,加以政策投向面太广或指向不明,导致效果评价难以进行。
(四)不成熟的配套制约金融工具发挥作用
因为缺乏农业碳排放评估等配套措施,农业减排效果不能准确量化,不仅无法对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活动提供合适的补贴,也因为标的物缺乏,制约绿色农业金融发展。而且,因为政策侧重点主要集中在工业节能环保项目上,涉农优惠贷款数量有限,当前实施的绿色信贷政策还没有真正对低碳农业发挥积极作用。
四、推进我国农业低碳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前提,稳步推广低碳农业生产方式
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发展低碳农业的前提,遵循“分步实施、梯次推进”的方针,形成低碳农业未来发展良好预期。近期重在宣传低碳农业理念,引导社会资本和社会组织参与低碳农业知识宣传和技术推广,重点推广有助于增产降耗的测土配方施肥、精准施肥施药等低碳农业技术。远期可借鉴欧洲和日本经验,依托农业科研院所,出台专门的低碳农业生产规范,制定不同层级低碳农业生产规范奖励办法,通过直补方式,奖补满足条件的农户。
(二)以石油农业减排为重点,创新农业补贴新机制
将农机补贴与碳排放水平相挂钩。参照美国经验,划分农机碳排放国家标准,鼓励低碳农机技术研发立项,鼓励进口低排放农机。分区域差异化实施低排放农机补贴政策,对于东部、东北等一些农机使用相对饱和地区,只对低排放农机发放农机补贴;对于中、西部等农业机械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的地区,制定不同碳排放标准农机等级补贴办法,低排放农机享受更高额度的补贴标准。在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政策中,完善企业参与机制,制定配方肥专门标准,取消配方肥生产许可证制度。对精准施肥施药设备和技术研发予以财政扶持,鼓励社会资本从事精准施肥施药技术推广。
(三)以农业低碳化发展为战略,推进低碳农业立法建制工作
尽快确立低碳农业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维度,提高低碳农业战略定位,将农业低碳发展列入立法议程,明确未来农业温室气体总体减排目标,以法律形式建立农业减排硬约束。建立农业减排目标责任制,按各地情况分解落实减排目标,为未来逐步建立农业碳汇交易奠定基础。制定农业低碳发展规划,整合现有农业低碳发展政策,形成支持农业低碳发展资金池,切实降低广大农户参与农业低碳发展的成本。开展农业碳排放统计测量工作,建立覆盖面广的农产品碳足迹及标签评估监测体系,以量化指标评估考核各项低碳农业政策实施效果。
(四)以完善配套服务为推手,构建低碳农业金融服务体系
篇5
关键词:碳排放;节能;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2002202
1珠三角九市节能减排成效比较
1.1能源强度降低趋势比较
《2011年广东低碳发展重点研究成果汇编》对广东省节能目标有这样的描述:“按照国家下达我省‘十二五’能源强度下降18%的节能目标,我省2015年能源强度为0.544吨标准煤/万元”。表1给出了珠三角九市以及全省2007——2011年单位GDP能源消耗强度。以2011年为例,广东省单位GDP能源消费量(能源强度)以0.56吨/万元为参考线,经考核,珠三角有4个城市是在线下:广州、深圳、珠海、中山,而在线上的城市有5个,分别是:佛山、惠州、肇庆、江门和东莞。
1.2碳排放强度降低情况比较
碳排放强度即碳强度,是指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吨二氧化碳/GDP万元),可以用能源消耗量乘以行业的碳排放系数计算出来。为了便于比较研究,珠三角城市能源消费的综合碳排放系数统一采用1.875计算。表2出了珠三角九市以及全省2007——2011年碳排放强度。
从碳排放强度看,至2010年,全省碳强度为1.1吨二氧化碳/万元;按照国家下达给广东省“十二五”能源强度下降19.5的减碳目标,全省2015碳强度为0.89吨二氧化碳/万元。从2011年末数据看,碳排放强度深圳、广州、中山、珠海已低于全省平均值,深圳市已达到全省“十二五”结束时2015年的目标0.885,广州则以0.999接近省2015年的目标。
2影响珠三角九市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的主要原因比较分析
在上述列表中,总体上看到东莞在单位GDP能耗和碳排放强度上与深圳、广州、中山、珠海、佛山市的差距,根据《广东省“十二五”期间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指标计划分解方案》,在“十二五”期间,广州、深圳、佛山、东莞被划入一类能源消耗降低指标地区。下面拟从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城市人口结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因素对珠三角九市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进行比较分析。
2.1能源消费结构影响突出
能源消费结构对一个地区的碳排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碳减排与节能密不可分,两者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有专家认为,70%的温室气体效应是由二氧化碳导致的,而二氧化碳主要在能源的使用过程中排放。因此,只要实现了节能目标,减少碳排放的目标也就容易达到了。能源消费结构总体上用四大能源作为主要统计口径,煤炭、原油、天然气、电力,另外是其它可再生能源。
如表4所示,从珠三角九市市工业行业情况看,重化工业结构比轻型加工业结构行业的能源强度及碳强度高。佛山工业比重是62%(惠州是58%),佛山的工业比重高于惠州,但为什么惠州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强度远高于佛山。因为在惠州的第二产业中,石化炼油等工业是高碳排行业;而佛山的高碳排行业——陶瓷行业在经过几年的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价值链从生产环节向研发、营销两端延伸,加大创新和陶瓷总部经济培育,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工业的生产手段与技术向高级化发展,在第二产业比重达62%的情况下,碳排放强度(减排效应)位列深圳、珠海、广州、中山之后。
3比较中看不足和启示
珠三角是城市化、工业化、机动车化跨越式发展的地区,由能源消费而带来减排任务十分繁重。从目前的情况看,经过“十一五”的开局,珠三角九市在推进节能减排,建设低碳城市上也和其它城市一样都出台了规划、实施方案、意见、建设方案等,并逐步建立起多元化的能源保障体系。但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不足。
(1)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宣传认知不到位。节能减排、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是一个关系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涉及各行业、各企业及千家万户的事情。但在课题前期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部门都认为这是环保部门的事,许多企业把温室气体排放与环保的污水、废气、酸雨、雾霾混为一谈;同时,有些政府把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看作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大忌,不太重视;
(2)缺乏权威统一的信息收集分析机制。对于节能减排,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分解节能指标和落实责任、有节能考核和奖惩制度,但有各市共同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对低碳城市建设,缺乏权威统一的信息收集分析机制;
篇6
数据来源与理论模型
能源消费碳排放的计算方法能源指可产生各种能量(如热量、电能、光能和机械能等)或可做功的物质的统称。目前,使用的主要能源包括煤炭、原油、天然气、煤气、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一次能源和电力、热力、成品油等二次能源,以及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计算能源消费碳排放时,为避免直接利用一次能源时产生较大误差,而采用《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各省能源平衡表中的终端能源消费量数据,包括原煤、洗精煤、其他洗煤、型煤、焦炭、焦炉煤气、其他煤气、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气、炼厂干气、天然气等18项化石能源消费数据计算传统能源所造成的碳排放。能源消费碳排放的计算公式如下:C=∑18i=1Qpi×u×NCVi×(Cfi×VCO2+Mfi×VCH4)(1)其中:C为化石能源消费造成的碳排放总量,单位为104t;Qpi为第i种能源的终端消费量,单位为104t;u为单位转化系数,将t转化为Gg,为10-3;NCVi为能源净发热值,单位为TJ/Gg;Cfi为缺省CO2排放因子,单位为t/TJ;Mfi为缺省CH4排放因子,单位为t/TJ;NCVi、Cfi、Mfi均采用IPCC指南2007[29]的给定值;VCO2为CO2所含碳量,为12/44;VCH4为CH4所含碳量,为12/16。区域碳汇能力的计算方法典型的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地碳汇主要包括植物光合作用和化石燃料沉积等过程,植物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固定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在此,仅考虑植物的光合作用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在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中,林地和草地为主要碳汇(碳的吸收源),根据林地和草地的碳吸收系数,可以将林地和草地的面积转化为碳的吸收量[3]。在此,将林地和草地的碳吸收量近似看作陆地生态系统中碳的生态容量。区域碳汇能力的计算公式如下:CA=∑ni=1Ti×si(2)其中:CA为区域碳汇能力;Ti为第i种土地利用方式的面积,包括林地和草地面积;si为第i种土地利用方式的碳的吸收系数,林地和草地的碳汇系数来源于方精云等[2]的研究成果。2.4碳排放公平性评价模型的构建本文结合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特征,以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由于缺乏、台湾、图1碳排放洛伦兹曲线Fig.1CarbonemissionLorenzeCurve香港和澳门的部分统计数据,故本文的计算和分析不包括上述地区)为评价单元,定义洛伦兹曲线为不同单元能源消费碳排放曲线,为碳排放实际分配曲线,连接45°对角线为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绝对公平曲线,如图1所示,据此构建省级区域碳排放公平性评价模型。设实际碳排放分配曲线与绝对公平碳排放分配曲线之间的面积为A,实际碳排放分配曲线与OX轴之间的面积为B,那么碳排放基尼系数=A/(A+B),碳排放基尼系数反映的是依据不同的参考因子,碳排放分配的公平程度。A面积越小,基尼系数越小,碳排放分配越公平,反之,A越大,基尼系数越大,碳排放分配越不公平。当碳排放基尼系数为0时,实际碳排放分配曲线也就与绝对公平碳排放分配曲线重合,表示碳排放分配绝对公平。当基尼系数为1时,B为0,表示碳排放分配完全不公平。在用基尼系数测度碳排放分配的公平程度时,采用国际惯例,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碳排放分配“高度平均或绝对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0.4~0.5为“差距偏大”;0.5以上为“高度不平均”。通常以0.4作为分配差距的“警戒线”。采用梯形法求取碳排放基尼系数:基尼系数=1-∑ni=1(Xi-Xi-1)(Yi+Yi-1)(3)其中:Xi为参考因子的累积百分比,Yi为碳排放的累积百分比。当i=1时,Xi-1、Yi-1均视为0。碳排放生态压力模型碳排放生态压力模型以纵轴OY表示各个行政单元碳排放量占全国的累积百分比,横轴OX表示各个行政单元的主要碳汇对碳的吸收量的累积百分比。其构建意义在于以各个行政单元主要碳汇对碳的吸收量为参照,基于排放一定比例的碳需要贡献相应比例的碳吸收量,则从生态角度来说在假设碳排放绝对平均的基础上,若某一区域碳排放的比例大于主要碳汇对碳吸收量的贡献率,则其侵害了其他区域的利益,使其他区域为其承担了过量碳排放导致的生态环境影响;反之,则有相对较高的生态容量,而相对较低的碳排放量,对减轻碳排放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有重要贡献。为此,这里提出生态承载系数用于衡量各区域碳生态容量贡献的公平性。生态承载系数(EcologicalSupportCoefficient,ESC)=主要碳汇对碳吸收量的比例/碳排放比例:ESC=CAiCACiC(4)其中:CAi、CA为各区域和全国主要碳汇对碳的吸收量;Ci、C为各区域和全国的碳排放量。由以上分析可知,若ESC>1,则表明某一区域主要碳汇对碳的吸收的贡献率大于碳排放的贡献率,说明其具有相对较高的碳的生态容量,对其他区域有贡献;反之,若ESC<1,则表明某一区域主要碳汇对碳的吸收的贡献率小于碳排放的贡献率,说明其具有相对较低的碳的生态容量,由于碳排放带来温室效应具有外部性的特征,碳排放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需要其他区域共同承担,侵害了其他区域的利益。碳排放经济效率模型碳排放经济效率模型以纵轴OY表示各个行政单元碳排放量占全国的累积百分比,横轴OX表示各个行政单元的GDP累积百分比。其构建意义在于以各个行政单元的GDP为参照,基于排放一定比例的碳需要贡献相应比例的GDP,则从经济角度来说在假设碳排放绝对平均的基础上,若某一区域碳排放的比例大于GDP的贡献率,则属于经济效率较为低下,对碳的排放侵占了其他区域的利益;反之,则经济效率较高,对其他区域有贡献。为此,这里提出经济贡献系数用于衡量各区域间碳排放经济贡献的公平性。经济贡献系数(EconomyContributiveCoefficient,ECC)=经济贡献率/碳排放占全国的比例ECC=GiGCiC(5)其中:Gi、G为各区域和全国的GDP;Ci、C为各区域和全国的碳排放量。由以上分析可知,若ECC>1,则表明某一区域经济贡献率大于能源消费碳排放的贡献率,说明其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反之,若ECC<1,则表明某一区域经济贡献率小于能源消费碳排放的贡献率,说明其具有相对较低的经济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侵害了其他区域的利益。
我国能源消费碳排放时序演变分析
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变化趋势分析从计算得到的碳排放量变化趋势线可以看出,从1996年到2008年我国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呈现明显的上涨趋势。分析碳排放的年变化量可知,从1996年到1999年期间,从总的趋势上来看呈上涨趋势,但呈现波动变化,在1999年出现了一次负增长;从2000年到2002年期间,上涨趋势较为平缓;从2003年到2007年期间,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能源需求旺盛,碳排放上涨趋势尤为明显,年均涨幅远远高于前一时段,是前一时段的7倍左右,呈现急剧上涨趋势;2008年的上涨幅度出现了急剧下降,年涨幅仅为前一时段年均涨幅的1/3,暂不将其归入前一时段。因此,根据碳排放年均变化量,可将我国1996—2007年的碳排放趋势大致分为3个时期:1996—1999年,波动增长期;2000—2002年,缓慢增长期;2003—2007年,高速增长期。随着碳减排力度加大和科技进步,可以预见,我国未来的碳排放增长将趋于平缓,甚至将呈现下降趋势。
Fig.2ThetimesequencecurveofcarbonemissionandGDPinChinafrom1996to20083.2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为分析我国能源消费碳排放与我国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选用能源消费碳排放弹性系数和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两个指标。弹性系数通常用于衡量一定时期内,一个经济变量的增长幅度对另一个经济变量的增长幅度的依存关系。根据弹性系数的内涵,提出能源消费碳排放弹性系数的概念,即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变化率与经济生产总值变化率之比,表明国民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会导致碳排放量增加多少个百分点,其计算公式如下:E=ΔC(i,i-1)/Ci-1ΔY(i,i-1)/Yi-1(6)其中:E为能源消费碳排放弹性系数;ΔC(i,i-1)为第i-1年到第i年碳排放量的变化量;Ci-1为第i-1年的碳排放量;ΔY(i,i-1)为第i-1年到第i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量;Yi-1为第i-1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是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综合反映了一个区域的能源利用效率等,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D=CY(7)其中:D为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C为区域碳排放量;Y为区域地区实际生产总值。计算得到我国从1996—2008年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和弹性系数曲线,如图3所示。从1996年到2002年,我国的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呈明显下降趋势,从总体趋势上看,除2003年到2005年略微上升外,1996年到2008年的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呈显著下降趋势,综合反映出13a来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由碳排放弹性系数曲线可知,从2003年到2005年,碳排放量快速上涨,弹性系数大于1,即每增加1个单位的GDP,所引起的碳排放量大于1个单位;其余年份弹性系数均小于1,即每增加1个单位的GDP,所引起的碳排放增量均小于1个单位。从1996年到2001年,除部分年份波动外,我国的碳排放弹性系数呈逐年下降趋势;从2002年到2004年,弹性系数呈上涨趋势,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急速提高,经济发展速度过快,边际能源消费量偏高,呈现非理性发展;从2005年到2008年,弹性系数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2008年的碳排放弹性系数仅为0.2813,说明我国在快速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后,依靠科学技术进步,边际能源消费碳排放量逐渐降低。
我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公平性分析
篇7
从世界贸易发展角度方面来看,“减排”和“低碳”也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一个制约手段。如《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就已规定,到2020年,将对“减排”和“低碳”未达他们所设限额指标国家的产品实施征收“碳”关税。
我国政府已带头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专项行动”措施。同时承诺今后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包括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作,争取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推行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充分体现了作为一个大国在低碳经济时代的责任和表率作用。
发展低碳经济,是指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应用手段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从传统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的发展模式转向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桥梁。其核心在于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社会转型。低碳经济与已推行实施的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的核心理念是完全一致的,都是要求尽可能地节能降耗、提高质量、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减少奢侈和浪费所增加“碳”的排放。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变革的潮流,更是我国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纺织印染行业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相关政策的有力支持下正轰轰烈烈展开“节能减排”的大行动。主要采取的措施为两个方面:一是染整设备的改造,逐步淘汰高耗能、低产出、染化料助剂耗用量大的旧设备,发展新型的小浴比染色机,减少染色废水的排放量;二是重视开发新型染料、助剂,进行工艺革新,采用对环境友好、技术创新、节能降耗的绿色环保型染料、助剂产品,以减轻传统印染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耗能多、污染严重的突出问题,使之符合清洁、环保、低“碳”标准。
篇8
交通产业是为社会交通运输需要而服务的产业,其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环境污染。在低碳经济下,交通产业未来的发展应该将不断改变自身产业结构,降低碳排放量,提高城市低碳交通发展水平等内容作为重点工作内容,在此思路下合理的制定发展战略目标。事实上,当前我国的人口数量庞大,机动车数量日益增加,交通模式仍然是采取的传统的机非混行模式,机动车的燃料也较为单一,燃料的使用效率不高,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城市车辆拥堵现象严重,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交通产业的低碳发展,也阻碍了交通运输系统的整体效率。基于此,笔者认为,目前交通产业应该将节能减排作为主要的发展战略手段,对产业的每个组成部分都制定相应的战略目标,以最终实现全社会的低碳发展。主要包括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产业的配套设施、实现交通运输产业的高效运作、加强交通设备制造产业的节能减排管理等三方面内容。
2、低碳经济下交通产业发展战略的基本途径
2.1积极发展低碳燃料
目前机动车辆的燃料普遍使用汽油、柴油等高碳排放量的燃料,燃料结构较为单一,这是影响交通产业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为此在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下,交通产业首先应该从发展低碳燃料入手制定发展战略。目前可以用在交通行业的低碳燃料主要有乙醇、生物柴油、天然气、太阳能、电能等等,这些燃料的含碳量较低,若能够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则势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碳排放量高的交通产业现状。虽然目前低碳燃料并未得到普及,应用范围也较小,但是其应用前景十分可观,需要我们进一步极大研究力度,开发并普及更多低碳燃料。
2.2提高车辆燃油的经济性
要实施这一战略,需要燃料和车辆结构两方面入手进行改进。一方面是要积极利用先进科技研发可再生燃料和低碳燃料。一方面要对车辆的传动装置和驱动系统进行有效改进,使其在运行中所受到的滚动阻力进一步减小,增大发动机的运行效率,提高燃油燃烧效率,从而实现低碳排放的效果。在当前零碳排放燃料还未全面推广的形势下,通过提高车辆燃油的经济性无疑是一条非常可行的发展途径。
2.3减少高碳强度的出行
目前我国私家车的数量越来越多,高碳强度的出行率较大,在此情况下是很难促进低碳排放目的的实现。为此应该采取减少高碳强度出行的战略措施。包括引导人们绿色出行,多选择公共交通方式出行,或以自行车、步行等慢速交通系统为出行方式。
2.4提高运输系统效率
提高运输系统效率战略是指从系统的角度出发,通过优化整个运输系统的设计、建设、运行,达到减少能源利用和温室气体排放。运输系统效率低的主要表现为交通拥堵,因交通拥堵而导致的燃油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并不是个小数目。有效的交通管理手段和拥堵缓解政策不仅可以达到减排的效果,而且可以节省巨额资金的投入。
2.5碳收费
为达到运输产业的减排,碳排放与碳交易的收费政策是必要的。增加整体碳经济的花费,通过碳排放与交易或是碳税,为消费者和商业减少C02排放提供经济刺激。碳收费的目的是在不影响生活质量和经济的前提下,减少运输部门碳排放。对价格政策起决定性作用的是高碳出行替代选择的有效性,这些替代选择包括使用低碳燃料,购买燃油经济性更好的车辆,使用公共交通或城际铁路,远程办公,合乘,发展减少长距离出行紧凑用地模式。没有替代选择,消费者就不得不而对高消费或是降低生活质量。通过减少出行需求、鼓励低碳燃料和节能车辆的利用,碳排放收费政策影响上述所有战略。
2.6系统性
交通产业是一个系统,在整个社会实现低碳经济的过程中,系统的观点要始终贯彻其中,各学科间研究和技术调度促进节能减排的最终实现。例如,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小汽车行驶每100km的耗油量下降了5000,但小汽车总量增加了几十倍,显然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增加了许多倍。同样,轨道交通的建设成本巨大,运营时所有的设备都在运行,从此角度轨道交通本身是高碳排放,但它可以为社会服务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从减少整个社会碳排放的角度看,它是环保经济、低碳排放的。新能源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利用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投入,但节能减排的效果和社会效益远远大于资金的投入。
3、结语
篇9
尽量减少对于环境的影响,行业领导者责无旁贷。通过降低自身碳足迹强度、提升产品能效和改进所售产品组合等多种措施,爱立信在减排方面卓有成效,其将减排重点设置为两个领域:提升自身活动的环境绩效;优化电信网络及服务的能源与环境绩效。
早在2009年,爱立信设定了一个五年目标,提出将自身经营活动的碳足迹强度减少40%(以2008年为基准),并通过设施管理、产品运输、商务旅行与通勤等多方面措施共同推进。
在设施管理方面,2012年,爱立信超额完成了将每位员工的设施能耗减少3%的目标,最终将其减少了3.6%,所采用的方法包括:通过引入“自由座席”(不指定工作区)等更加灵活的工作方式以及更多地使用视频会议,2012年,视频会议次数增加了60%;尽可能购买可再生或绿色能源,自2008年以来,在总部所在地瑞典一直100%使用绿色认证电能。现在,爱立信的设施使用的绿色认证电能全球占比达到了34%,这一数字在欧洲为74%。
在产品运输方面,爱立信实施了从空中到水路运输的战略转变。2012年,水路运输量占公司产品总运输量的80%,超额完成了将水路运输量占比提升至75%的目标;提高对运输供应商的要求,与物流服务提供商开展合作,优化了材料和路线组合。
在商务旅行与通勤方面,2012年,爱立信在2011年的基础上实际将飞行次数减少了12%。公司非常注重开发完善各种可替代商务旅行的措施,以提高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部署包含自身技术的通信与网络协同工具,以营造更加现代化和灵活的工作环境,例如,2012年期间视频会议室的数量增加了60%。
2012年,爱立信将自身活动的直接排放强度减少了22%,其中,将商务旅行的绝对排放量减少了16%;将产品运输的绝对排放量减少12%;将设施能耗减少约3%,并将相关排放量减少13%。“2012年,我们超额完成了年度10%的减排指标,提前一年实现了2009年制定的目标。”爱立信(中国)通信有限公司总裁赵钧陶说。
对于爱立信在全球范围内的客户而言,提高能效和降低能耗是他们最关心的议题之一,因此,爱立信减排的另一大重点是帮助客户应对能效挑战,引领行业开发各种创新型网络产品与解决方案,以协助运营商抑制日益攀升的成本,并减少其碳足迹。
比如,爱立信的固定和移动网络专为提高能效、延长使用寿命、减少站点维护而设计。无线接入网能耗的90%来自无线基站。在其目前出售的无线基站中,大约100%是RBS 6000系列,2011年,RBS 6000系列新增了天线内置射频单元(AIR)的独特设计,将天线内置于射频单元中,可减少馈线损耗,简化冷却装置,从而将能耗降低40%。过去十多年中,爱立信已累计将3G无线基站的能效提高85%。
篇10
关键词:福建;土楼景区;低碳旅游;途径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0.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9-0228-03
引言
日前国务院已经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节省能源、减少废气排放已经成为潮流趋势,各个产业必将进行节能减排的调整,以响应低碳号召。旅游行业必定受益良多,因为其自身性质就包含低碳这一项。显而易见,旅游业的扩展给当地环境带来的恶性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旅游业若想良性的持续扩展,必然要将低碳行为实践到每一项。福建土楼原本就是普普通通的民居,大量的游人涌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当地的民风作息,破坏旅游环境。所以,通过发展土楼低碳旅游来减轻旅游活动对土楼环境、居民生活的冲击,实现土楼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研究背景
(一)国外研究现状
低碳旅游的首次提出是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进而各个研究学者根据自己研究的内容在不同侧面对这一新型旅游方式进行了解释,并介绍了旅游业快速发展对环境的不同破坏。Ghislain Dubois 等预测了2050年法国的旅游业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1];Sabine Perch-Nielse 等建立了计算因旅游造成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密度的模型,并将其与其他经济部门和法国、英国等国家进行了比较分析,对旅游的方式途径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2]。
(二)国内研究现状
2009年经过国内旅游业发展高峰论坛的酝酿,“发展低碳旅游”的理念在国内首次亮相。自此低碳经济、低碳旅游成为国内旅游业新的风向标。
魏小安[3]提出实现低碳旅游的要点:改变出行方式,减少飞机等高碳排放的出行方式,选择徒步旅行、骑车旅行等低碳出行方式;加强旅游行业的降耗节能工作,促进旅游行业的智能化进程。陈世贤通过对旅游者碳排放的研究,预测个人碳足迹对旅游景区自然环境的影响,并参考其影响提出预防措施。刘啸认为低碳就是低能耗,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实现经济低能耗的过程。黄文胜认为通过降低CO2的排放量可以促进低碳排放旅游的发展,能有效地保护旅游景区的动植物、生态环境,对当地的文化、经济都具有促进作用。谭锦通过对四川贡嘎燕子沟景区进行低碳旅游资源利用、开发评价讨论,以及旅游参与主体对低碳旅游的影响分析,对构建低碳旅游区具有参考意义。蔡萌等[4]提出采用碳汇制度、低碳产品、推行低碳旅游等方法提高旅游景区的旅游体验,实现低碳旅游的目的。
福建土楼在2008年申请成为国家文化遗产之后,土楼景区的客流量大幅度上升,特别是国庆长假、春节长假期间。表1是2009年福建主要土楼景区接待游客数目以及收入情况。
(三)土楼景区存在问题
福建土楼景区目前面临许多突出问题。很多土楼还处在使用阶段,由于缺乏定期检修、维护,导致很多土楼出现坍塌、破损等问题。福建土楼主要分布在永定、南靖、华安等几个地方,开发比较完善的是南靖土楼景区和永定土楼景区。但是随着可供选择出行的交通方式不断增多,碳排放量也表现出不同的差别。例如在南靖土楼景区,通往景点的道路是单行道。虽然近年来兴建了一些“停车场”,平时几乎不用,车辆直接开入景点。每到节假日,车辆在景区内停滞不前,造成交通堵塞,出现交通事故的频率也高了。虽然当地政府、管委会也采取一些人为制约措施还是没能解决问题。生活在土楼景区当地的居民由于自身教育的局限性,往往更看重眼前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缺乏长远眼光,对土楼等资源的保护力度不够。
二、理论基础
从目前国内外对土楼等文化遗产的保护理论研究多是采用概念、定性分析,缺乏定量数据,不能直观形象的描述。因此要加强专业数据的研究,参考低碳领域、旅游经济统计行业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推出适用于中国低碳旅游发展的研究方法[5]。而政府、市场、社会扮演的三方多主体博弈模型在论证低碳旅游发展过程中具有很好的效果,因此可借鉴此模型对福建土楼低碳旅游进行探讨[6]。
在该三方多主体博弈模型中,由于低碳旅游产品的缺点导致旅游者对低碳环保旅游产品和高碳排放旅游产品的选择存在差别,因此政府部门有必要采取合理的手段进行干涉。从低碳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中国低碳旅游发展的新模式区别与以往的发展模式,新模式是集企业、社会、政府于一体的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如图1所示)。
(一)政府方面
在推低碳旅游的发展模型中,政府主要是起到监督、引导的作用。政府要从低碳环保的角度出发制定绿色旅游业的发展规划,出台响应的指向性政策,并组建合理的监督管理机构,确保旅游业的低碳排放计划能够贯彻实施。
(1)制定低碳旅游管理政策。对低碳环保的旅游产品的生产、销售给予价格上的优惠,促使企业主动寻求发展低碳旅游产品。对旅游业中的高碳排放企业、产品制定适当的处罚、增加税收等政策,促使企业减少高碳排放产品的生产。(2)培育相关利益主体的低碳旅游价值观。整个旅游利益链中的企业不仅仅是因为经济利益的驱使而对高碳排放旅游产品趋之若鹜,对低碳排放产品充耳不闻,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些高碳排放企业对低碳价值观了解不到位、不全面。因此政府要要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培育等工作。(3)完善低碳旅游管理机制。由于整个旅游业涉及的主体、方面比较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想实现旅游业的低碳发展就必须制定完善的低碳旅游管理制度。
(二)市场方面
众所周知,先进的技术促进了低碳经济的发展的良性循环。在目前旅游行业里面提高住宿、饮食的酒店碳排放量较大,因此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实现低碳、绿色的酒店建设。低碳环保新技术应该充分应用在土楼家庭旅馆系统的水循环使用、温度湿度控制、垃圾处理等多个方面,切实提高家庭旅馆的低能耗能力。
(三)社会方面
在社会方面要依靠社会舆论,倡导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引导企业主动开发生产低碳、绿色旅游产品。社会方面需要的工作主要包括:(1)低碳消费的倡导。(2)低碳旅游理念的灌输。(3)低碳旅游活动的推广。
三、福建土楼景区发展低碳旅游的途径研究模型
福建土楼的低碳旅游需要考虑政府、企业、社会的利益关系,从三者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通过以下几个方法实现低碳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1)营造低碳旅游吸引物。所谓低旅游碳吸引物是指能够吸引旅游人群前来旅游的一系列要素,既包括自然界天然的海洋资源、绿地景观,也包括人工创建的低碳建筑物、低碳生态园等,还包括各式各样的低碳旅游休闲活动。从低碳旅游吸引物的概念可以找出相应的营造措施:科学合理地开发自然资源,充分发挥自然景观魅力;组织筹备低碳为主题的旅游活动,倡导消费低能耗的旅游产品;积极实现低碳村落、低碳社区、低碳产业区等向低碳旅游吸引物的转化;采用新科技技术组建自然景观与人工社区相结合的复合型低碳吸引物。(2)建设低碳旅游设施。能够直接应用低碳产品或经过低碳改造的旅游服务设备、设施等浇筑低碳旅游设备。分为交通设施、卫生设施等基础旅游设施和娱乐设施、餐饮设施等专项旅游设施。建设措施包括:使用新型低碳环保的交通设备如电动力汽车、新能源汽车等,设置生态停车场,开发低碳旅游通道等;在旅游景区安放生态垃圾回收装置、建造生态厕所、污水处理循环使用装置等;充分利用太阳能、水能等新型环保能源组建低碳能源系统;在旅游景区修建低碳旅游建筑,开放低碳旅游购物、娱乐设施。(3)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低碳旅游方式就是在旅游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措施尽可能地降低碳排放量。在旅游者前往同一景点旅游时,乘坐的交通工具不同,那么产生的碳排放量也不一样。例如航空旅行方式的碳排放量就大大超出火车、汽车的碳排放量,因此有必要倡导低碳旅游出行方式。倡导低碳旅游的方式包括:旅游途中应该尽量避免乘坐飞机等高碳排放的出行方式,尽量选择步行、自行车等低碳出行方式;在旅游景区要多参加低碳旅游活动,如体育活动、康体活动等;建议选择低碳旅游住宿、餐饮方式,尽量选择以低碳排放为主题的酒店、生态环保食品,杜绝使用一次性筷子等。(4)培育碳汇旅游体验环境。碳汇旅游体验环境是对低碳、和谐旅游体验环境的描述,这种体验环境是基于自然碳汇机理形成的。考虑到旅游环境里最主要的碳排放对象是旅游者和当地居民,要实现碳排放吸收的平衡就有必要在旅游景区设置碳汇机制。碳汇旅游体验环境的创造需要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协调统一、共同努力。主要的措施包括:政府部门方面要建立合理的旅游碳汇制度,从提高旅游景点碳汇能力的角度出发,组建专业的碳汇监督机构并设定碳汇旅游体验环境的评价指标,对旅游地区的碳汇旅游体验环境进行定期评估,严格控制景点地区的碳排放量,培育优质的碳汇旅游体验环境;旅游企业自身要重视碳汇机制旅游环境的重要性,将创建低碳旅游企业作为企业发展的目标,加强培育低碳、低能耗的旅游理念,以新型环保低碳排放设备、低碳服务方式来完成企业的转型;旅游景点社区、村落要积极响应低碳排放的旅游口号,主动参与到环保、低碳的旅游环境建设中,自愿为构建低碳旅游环境献一份力量;对于旅游者来说,不仅要从思想上强化低碳、碳平衡的观念,还应该在实际旅游途中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积极执行碳补偿、碳抵消的行为。提倡游客尊重、保护地方传统文化。
四、政策建议
(一)政府倡导低碳旅游,加强低碳旅游宣传
出于对土楼景点的保护,政府之前与当地居民、社区签订了保护协议,还专门制定了福建土楼文化遗产保护法等。尽管这样,景区土楼还是出现破损、坍塌等问题。因此,政府必须出台相关政策对福建土楼加强保护,并组建旅游监督部门定期进行检查,对于出现问题的土楼及早修缮。
在对福建土楼旅游景点宣传的过程中,要加强对低碳出现方式诸如电动汽车、火车等方式的宣传力度,减少航空飞行旅游等高碳排放的出行方式。同时在福建土楼景点区域推行步行、自行车、电动车等低碳交通方式减少碳排放。
加强碳汇旅游体验环境的建设,从土楼景区碳平衡的角度出发,制定合理的碳汇制度,组建专业的碳汇监督机构并设定碳汇旅游体验环境的评价指标,对旅游地区的碳汇旅游体验环境进行定期评估,严格控制景点地区的碳排放量,培育优质的碳汇旅游体验环境。
鉴于前往福建土楼的游客对低碳旅游的了解不是很深入,对低碳旅游的态度较差。与低碳旅游方式相比,大部分人更倾向于传统的旅游方式。因此政府要开展低碳旅游的教育工作,培养旅游者的低碳观念。通过社会舆论、社会道德等约束旅游者的高碳排放行为,促使旅游者主动参与低碳排放的旅游活动,积极购买低碳产品。
(二)引导旅游企业参与低碳旅游的发展
对于福建土楼景区附近的旅游企业一方面要加强低碳排放的教育工作,使得企业意识到只有走低碳环保的生产销售路线才能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对于能够积极响应低碳旅游政策的产品进行减税收、免税收等优惠政策,对于高碳排放的传统旅游产品要加大税收、增大惩罚力度。促使旅游企业主动参与低碳旅游的商业活动。
(三)开发低碳旅游吸引物
考虑到福建土楼的文化内涵丰富,要充分挖掘土楼节庆活动,增加土楼景区新的低碳旅游吸引物,吸引游客分散旅游景区的压力,从而减小碳排放。例如盛行在南靖土楼塔下村的祭祀活动:“打醮”,在永定土楼流传多年的“姑田跑马灯”,连城县罗坊乡传传的游花灯、游龙风俗。另外,土楼居民应自发性地去探讨当地传承文史、编撰、整理相关数据,进而展现主题旅游导览,增加土楼的低碳品牌效应。
参考文献:
[1] Ghislain Dubois,Jean Paul Ceron.Tourism/Leisur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orecasts for 2050:Factors for Change in France[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06,14(2):172-191.
[2] Sabine Perch-Nielsen,Ana Sesartic,Matthias Stucki.The greenhouse gas intensity of the tourism sector:The case of Switzerland[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2009,13(2),131-140
[3] 魏小安.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N].中国旅游报,2009-11-30(002).
[4] 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