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行业前景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5: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可再生能源行业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07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每年排放二氧化碳最多的国家,并且此后每年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呈递增趋势。近年来,我国通过采用可再生能源技术来减轻二氧化碳排放量、改善环境。相关调查显示,截至2014年,中国清洁能源投资总额在全世界排名第二,其中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所占比重最大。尽管投资力度大,但我国自身发明的可再生能源技术还是远不如发达国家先进,因此进行可再生能源技术转移成为中国发展有实力的可再生能源行业的重要方法。然而,中外的许多专家都担心知识产权会成为清洁能源技术转移给中国的最重要障碍。例如,美国政府认为,中国存在普遍的知识产权盗用现象以及不可靠的知识产权强制实施规定,这是在中国发展清洁能源技术事业、进行技术转移的重要障碍,因为美国每年在中国由于伪造和剽窃带来的商业损失依旧保持着不能接受之高。而来自中国的专家以及政府官员则认为,工业化发达国家过度保护他们的知识产权,这使得对于中国来说,获取他们的技术太过于昂贵,这种高花费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无法承受的。虽然中外专家的认识不同,但他们都表达了对技术转移中知识产权问题的担心。这一问题不仅关乎可再生能源转移方进行技术转移的信心,更关乎到中国进行可再生能源技术转移、发展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前景,因此研究这一问题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二、可再生能源技术转移中的知识产权问题概述
(一)技术和知识产权的关系为了讨论技术和技术转移,首先必须明确技术和技术转移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是如何界定的。传统意义上对“技术”的理解仅仅包括在能源生产过程中涉及的机械装置。笔者认为,对“技术”这一概念不应只是狭义地理解为在能源生产过程中设计的机械装置,还应该包括各种无形的、知识型的资产,例如生产机械装置以及有效使用机械装置所必须的知识等,即和此项技术相关的知识产权。不难看出,可再生能源技术与知识产权的关系密不可分。举例来说,在风力发电过程中,电力公司不但需要像转轮和发电机那样的有形资产,也需要如怎样维护、修理以及改进这些有形资产的知识;不但需要数据收集系统,也需要一种怎样有效解释和分析他们所收集的数据的能力。
(二)投资中的技术转移技术转移是投资的一种基本形式。技术转移通过国际贸易、共同研究、许可、跨国公司的跨国活动等方式有组织地发生在各种各样需求体之间。在进行技术转移之前,投资者会考虑到将它的可再生能源技术转移投入到某一特定市场的预期风险和收益,如果这项技术转移的风险程度在他们可接受的范围内,并有可能取得一个满意的收益,他们才会把资金投入到这项技术转移中。
三、风险因素
(一)知识产权相关法律的改革以美国为代表的大多数发达国家认为,知识产权会成为向中国进行可再生能源技术转移的主要障碍,他们认为,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不健全,这给中国企业进行知识产权“剽窃”提供了很大的制度漏洞,他们甚至认为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实施管理体制大多数是无效的、没有威慑力的。然而,自20世纪以来,为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中国政府先后推动了两次重要的知识产权法律改革。以合同法和专利法为代表的两套改革为中国更有效保护知识产权奠定了基础,相应地降低了再生能源技术转移的法律风险。首先是合同法。20世纪初,为加入WTO,中国必须使其国内的知识产权立法达到国际最低标准以便在2001年加入WTO时符合TPIPS要求下的义务。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改革,其主要标志是合同法。加入世贸组织前,我国没有一部专门规定可再生能源技术方面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但在1999年,也就是在中国签署TPIPS的前两年,我国颁布了《合同法》,其中以专章规定了“技术合同”,并在其下设置了技术转移一节。它通过规定能够被转移的知识产权的形式而减轻了和技术转移相关的风险。例如,它列举了可以通过合同进行技术转移的知识产权类型,并规定这些合同必须以书面形式签订,详细规定了技术转移合同中转让双方的法律义务等。此外还必须提及的是专利法。自2000年开始,我国通过采取如增加研究经费、培养科研人才等一系列措施鼓励创新,创造各种条件为我国的创新人才及事业提供支持,使得知识型的经济行业获得了重要的发展,这其中就包含可再生能源行业。这一时期以专利法的修订为代表的法律改革反映了我国对经济知识型行业重视程度的增加,这进一步减轻了考虑将知识产权转移到中国市场的外国发明创新者的预期风险。专利法反映了我国为发展和保护知识产权而作出的努力,为减少与技术转移相关的风险做出了巨大贡献。首先,2008年专利法在之前确立的立法目的中增加了“提高创新能力”这一规定,表明对知识产权重视程度的增加。其次,将新颖性标准扩充至优先使用或是在外国已有的知识。这一新标准不仅拓宽了外国公司据此提出在中国注册的部分专利有抄袭他们的专利的诉讼渠道,而且要求中国法院在评价专利有效性时应考虑公开的知识或是其已经在中国外优先使用的情况。最后,它还扩大了被认为是非法行为的专利活动范围,即增加了提供销售拥有专利权的产品这一规定,给予中外知识产权提供了更大的保护。
(二)法律实施的可预测性通过上文分析我们看到,自2000年始,中国通过各种形式的立法措施加强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但是仅有完善的立法是远远不够的,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只有从这些法律的实施过程中,才可清晰地看到国外投资者的知识产权在中国面临的风险是否减小了。根据相关专家对我国近年来知识产权诉讼的调查数据,我国的知识产权诉讼机制已经日渐成熟,相关知识产权法律得到了有效实施。这主要表现在三方面。首先,法院判定的损害赔偿金的数额已经变得可预知。虽然我国知识产权诉讼案件中法院判定的损害赔偿金数额普遍较低,但这至少可以使可能涉及知识产权诉讼的公司将知识产权诉讼费用支出纳入到其财务开支中,做好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知识产权诉讼。其次,在中国的知识产权诉讼中,外国公司似乎比中国公司更具有优势,他们往往能够取得理想的诉讼结果。在一项调查中,知识产权纠纷案件中的原告是中国人的案件中,判定的损害赔偿金的平均值等于所主张的平均值的约5%。然而,在原告是外国人的案件中,判定的损害赔偿金的平均值等于所主张的平均值的约33%,比中国原告获得的赔偿金高出28个百分点。最后,近年来,外国公司越来越多地在中国法院提出有关知识产权方面的诉讼,这反映了他们已经把法院视为一种有效的知识产权争端的解决机制。以上这些表现都意味着中国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的实施卓有成效,外国公司在中国进行知识产权诉讼的可预知性增加,所面临的未知风险在逐步减小。
(三)吸收能力尽管我国已经努力改革和完善相关的知识产权法律,以期为知识产权提供更好的保护,这大大降低了外国公司在向中国转移可再生能源技术中面临的法律风险,但是向中国转移可再生能源技术的风险程度还与我国的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吸收能力”密切相关。所谓吸收能力是指“一个公司辨别新的、外来信息的价值,吸收并将其运用到商业目的的能力”。一般来说,吸收能力越高,向中国转移可再生能源技术的风险就越大;吸收能力越低,则风险越小。就目前我国的可再生能源行业的整体状况而言,大多数的可再生能源公司没有发达的吸收能力,还不能有效地将从外国公司掌握的知识产权技术转换成适销的产品或服务。虽然中国的可再生能源行业规模很大,利用可再生能源创造的经济效益也非常可观,但是中国的可再生能源行业所采用的技术并不如一些发达国家那样先进。这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我国的知识产权创新密度较低,我国公司对发达国家精湛技术的吸收能力普遍薄弱,不能及时有效地将从发达国家相关渠道获取的可再生能源技术转化为适销的产品或服务;另一方面,这些发达国家的每项可再生能源技术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已经形成了发达的可再生能源技术网,各项技术之间相互补充支持,密不可分。可再生能源产品的生产并不像终极消费品那样简单,产品可再生能源的能量来源的生成、传输、配发、销售等各个环节都要求有一个复杂的过程,企业需要掌握一定的商业秘密,消费者更需要学习掌握使用该产品的相关知识。若缺乏自有互补技术的强大支持,仅取得部分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中国可再生能源公司不能必然地将此部分技术完全融入到运营中。从反面来看,中国可再生能源行业薄弱的吸收能力恰恰减轻了技术转移中的知识产权风险。
综上所述,我国在发展可再生能源、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做出了法律上的诸多努力,这些法律在实践中也能够有效实施,使得知识产权诉讼的结果具有可预测性,大大减轻了可再生能源技术转移中与法律相关的风险。而中国的可再生能源行业普遍薄弱的吸收能力反过来也减轻了中国盗窃和反向制造外国可再生能源知识产权的风险。因此可以说,可再生能源技术转移的风险因素已经在逐步减小了。
四、收益因素
技术投资需要考虑的另一方面是收益因素,可预期的收益越大,表明可投资性越高。
(一)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发展前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与之伴随的是对能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强。我国已经逐渐意识到可再生能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各种政策文件以及立法措施逐渐加大对可再生能源行业的支持力度。首先,“十一五”规划把高水平的能源消耗看作是从2001年到2005年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中出现的一个问题,并要求“实施优惠的财政、税收和投资政策以及强制的市场份额政策,鼓励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增加可再生能源在主要能源中的比例。“十二五”规划要求增加可再生能源在主要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并且要求“重点发展新一代核能,从太阳能热能和光能热能产生的电力、风力技术和设备,智能电网以及生物能”。其次,国务院的中长期可再生能源发展计划也规定了各种可再生能源资源装备的安装资质。最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也促进了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发展。它授权可再生电力的网络许可并且建立了电价补贴,以确保存在可再生电力的买方,鼓励可再生能源工程的优惠贷款,对可再生能源工程提供税收优惠,设立了研究、开发和展示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基金。这一系列的政策文件以及法律措施都表明我国已经把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到了国家经济战略的高度,对可再生能源行业的支持力度之大也正表明了可再生能源行业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可再生能源行业竞价如前所述,我国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知识产权是可再生能源技术转移的障碍,重要原因是拥有可再生能源技术知识产权的外国公司控制着其技术的价格,以至于此价格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太高而难以支付。而笔者认为,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市场存在着充足的市场竞争,以致于完全垄断价格是不可能的。根据ITA报道的数据,在中国,没有一家外国公司垄断任何一类的可再生能源市场。例如,在风能市场,在2008年,“存在着超过80家的风力涡轮机发电机厂商和200个以上的风力开发商”,中国公司占据了超过75%的市场,中国公司也控制着太阳能和水电市场。在那些知识产权价格仍然很高的行业,有学者指出高成本很可能是由于不成熟的技术而不是知识产权溢价造成的。也有学者认为,即使存在着知识产权溢价,中国也已经能够以比别人低的成本来利用某些种类的技术,通过有效利用这些技术,能够促使相关知识产权价格降低。还有学者认为,阻碍可再生能源技术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资金和管理而不是知识产权溢价。总之,笔者认为,今后越来越发达的技术市场将会解决可再生能源产品价格高昂这一问题。
(三)中外企业合作模式从长远来看,外国公司如与中国企业伙伴分享或共同开展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知识产权能够获得更大的收益,因而外国公司不应为保护其知识产权不受侵权而故意不与中国公司交易。对知识产权转移障碍的争论是建立在知识产权完全来源于外国公司或完全转移到中国公司这一假定之上的,但是实际情况更为复杂,即存在着中外企业相互合作的关系。可再生能源行业要求有一个专业的、相互依赖的技术复合体和一个存在价值关系的企业环境,外国公司如果能够与中国伙伴分享或共同开发知识产权就能够创造价值关系,使合作双方都没有侵害知识产权的动机。中国公司可以帮助外国公司达到当地成分要求,促进双方的合作发展,达到共赢。笔者将此种合作关系当做一种收益因素。合作关系不仅能够创造有利可图的商业模型,而且降低了中国企业盗用外国合作伙伴知识产权的可能性。这是因为,在合伙关系中,彼此之间的信任和信赖是合作共赢的关键,中国公司能够认识到盗用合作伙伴的知识产权能够危及这一关系,从而不利于自身的发展,这就降低了知识产权侵权的风险。此外,正如前文讨论的那样,许多中国公司还没有将剽窃的知识产权直接转换为适销产品和服务的吸收能力,他们必须依赖外国合伙方提供补充的技术。因此可以说,中国和外国企业在可再生能源技术方面的合作既能够使外国企业获得高额利润,又可降低其知识产权受侵害的可能性。
篇2
不久前的《2007中国新能源产业年度报告》中指出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行业的投资在去年为600亿元人民币。报告预测,2007年这一投资额可以增加160亿元左右,总额达到760亿元人民币。而这其中,风电占240亿元,小水电占240亿元,生物质发电占60亿元,沼气占100亿元,太阳能占100多亿元。
由此可见,新能源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油价高企下的机遇
不断飙升的国际油价在给我国石油供应带来压力的同时,也为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新能源产业带来了发展机会。例如无锡尚德、天威英利等企业都在新能源的大好形势下蒸蒸日上。
上述报告预计,中国将成为全球最重要的风电市场之一,在未来5年间,东部沿海和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等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将建设30个左右100兆瓦等级的大型风电项目,并在江苏、河北、内蒙古等地形成百万千瓦风电基地,营造出风电场开发的广阔市场。
“在国际油价持续上涨的背景下,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有望成为全球发展最迅速的行业之一,中国的新能源产业也孕育着更多的投资机会。”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副局长顾杰近日指出。
江南证券的分析也指出,近期国际油价运行于140美元上方,给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压力,凸显新能源开发紧迫性,资本市场上作出了相应的反应。此时更多资金正在寻找新的石油替代能源,特别是当前油价高企,石油替代产品的开发自然成为当务之急,其中符合产业政策的石油替代品是甲醇、二甲醚等,是比较成熟和有前途的新兴清洁能源。
在这种情况下,汽车企业也逐渐与新能源对接。今年的北京车展上,国内汽车厂家推出大量自主研发的新能源汽车。中国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秘书处项目经理赵丰年认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将成为今后中国汽车产业能否持续发展的首要门槛。
与此同时,各种民营资本、私募基金也开始投资国内这一领域,弥补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初期阶段资金的不足。
新能源风险犹存
除了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之外,新能源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困惑和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2007中国新能源产业年度报告》显示,在拥有的丰富新能源资源中,中国的实际开发量却很小,并在技术、规模、发展速度上依然较大落后发达国家。如风力发电机兆瓦级以上的生产主要依赖生产许可证等技术转让或依赖进口,光伏电池生产的关键设备和原材料依赖进口,尚未掌握纤维素大规模生产生物液体燃料的关键技术等。
以风能为例,风能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具有如下特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就地可取、不需运输;分布广泛、分散使用;不污染环境、不破坏生态;周而复始、可以再生。然而,在全世界风力发电装置迅速增加的同时,风力发电也面临许多难题。
在风力发电的发展初期,容量小,电量少,风能资源间歇性的特点,相对整个电网而言微乎其微,因此它不会引起电网的波动和不稳定。但是一旦风能发展到一定阶段,风力发电供应稳定性问题将逐步体现出来:规模越大,风险就随之加大。
不少业内专家指出,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尽快调整新能源公共政策、形成支持发展的长效机制和可操作性较强的实施细则、通过多渠道解决资金和技术障碍。
篇3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热泵;联合应用;能耗控制;环境保护
Study on the Joint Applic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and Heat Pump System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化石资源的消耗和自然环境的破坏,促使人们从提高现有能源利用率和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两个方面应对临近的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1]。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城市人居环境提出的要求不断提高,促使国内节能环保产业的迅速发展[2]。其中,热泵技术是一项利用小部分高品位能量,来实现能量从低位向高位转化的新兴技术,该技术的不断创新应用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环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1.热泵系统工作原理
目前,常用的热泵系统采用电动机或内燃机驱动的压缩机作为能量的驱动来源。用压缩机抽吸工质蒸汽并压缩到冷凝压力的过程,称为压缩过程,其相应的热泵称为压缩式热泵。蒸汽压缩式热泵是目前应用最普遍的装置,主要由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和膨胀阀4部分组成,压缩式热泵系统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图1-1 压缩式热泵系统工作原理
压缩机通过电动机产生驱动能量,使工质在反复相变循中不断提高能量品质,并通过阀门的切换使机组实现制热(或制冷)功能。在此过程中,蒸发器从低温热源吸收低品位能量,通过工质循环从冷凝器输出高品位能量,得到的能量在数量上是其所消耗的小部分高位电能和所吸收的低位热能的总和。
二、可再生能源与热泵系统联合应用方案
2.1多源热泵系统
多源热泵系统与单一源热泵系统相比有诸多优点。单一源热泵往往受气候、水源、地理和环境等条件限制,在很多情况下不能稳定持久供暖或供冷,而多源热泵则以两个或多个低位热能作为主要的低温热源,弥补了单一源热泵不灵活性的缺点,提高了系统的能效比,又充分利用了可再生能源,减少了对环境污染,是一种绿色环保且具有很大灵活性的供热制冷系统。
2.2多源热泵系统联合应用方案
热泵是通过循环工质在蒸发器中气化从环境中取热的,低温热源状态的不同决定了能量采集方式的差别。载热介质一般采用空气、水和以水为主要成份的防冻液。按照低温热源的不同组合,可再生能源与热泵联合应用系统主要包括为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系统、太阳能-水源热泵系统和海水-污水源热泵系统等。
2.2.1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系统
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系统如图2-1所示。热泵装置优先用于空调系统,在夏季热泵系统的制冷功能可以满足室内活动人群对舒适程度的要求;太阳能热水器的具体功能是提供生活热水,若太阳能集热器在正常工作条件下无法满足使用者对生活热水的需求,则热泵系统辅助其满足生活热水的制备需求。在冬季热泵系统的主要功能为供热,在室内热负荷大,室外温度低的条件下,太阳集热器可辅助土壤源热泵系统进行供热,实现联合供热的工作模式,以达到室内人群对舒适性的具体要求;在过渡季节,太阳能集热器在提供生活热水的前提条件下,可在地下储存多余的热量,同时会使地下的土壤温度提高[3]。
图2-1 太阳能耦合土壤源热泵系统工作原理
2.2.2太阳能-水源热泵系统
太阳能耦合水源热泵系统原理如图2-2所示。根据热水负荷、空调负荷、及日照条件等因素的变化,系统以不同运行方式相适应,从而实现系统灵活多变的运行工况,如热水由太阳能集热系统、水源热泵系统的直接供应及太阳能水源热泵联合供应,夏季空调系统运行,冬季蓄热等。太阳能集热系统与水源热泵系统运行工况及组合不同导致系统流程不同,通过阀门的开关可实现系统流程的切换 [4]。
图2-2太阳能耦合水源热泵系统原理图
1-太阳能集热器;2-蓄热水箱;3-水泵;4-冷凝器;5-压缩机;6-蒸发器;7-节流阀;8-蓄冷用板式换热器;9-蓄冷水箱;10-释冷用板式换热器;11-室外水池;12-控制阀门
2.2.3海水-污水源热泵系统
海水污水源双源热泵系统如图2-3所示。该系统进行区域集中供暖供冷,包括海水源热运行模式、污水源运行模式和海水污水双源运行三种模式。当单元系统独立运行时,一旦出现不能满足负荷的情况,另一冷热源可及时投入运行,作为辅助冷热源,使系统的应用更加灵活。一般夏季优先使用直接式海水源运行模式,冬季则优先使用间接式污水源运行模式,当单一源满足不了负荷需求时,再附加使用另一冷热源。
图2-3 海水耦合污水源热泵系统工作原理
三、多源热泵系统对能耗控制和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
多源热泵系统不仅能把无价值的大气及土壤中的太阳潜能以及地下水、地表水的低位热能或工业污水废热去替代商品能源,稳定可靠地长时间实现舒适性空调的供暖与供冷,更为重要的是它消除锅炉供暖中烟气对环境的污染,保护和净化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5]。
目前生产和生活中存在大量对热能品位要求较低的用能环节,以燃烧高品位化石燃料的常规方式供热,存在巨大的可用能损失,致使一次能源利用率低下,并加剧了环境污染和由于CO2过量排放造成的温室效应。如果采用多源热泵系统提升自然能源用于供热,一方面,系统受地域限制大为减小,稳定性和灵活性高,可长时间稳定供热;另一方面,能质比较匹配,高效清洁,减少常规化石燃料的消耗和浪费,提高现有能源利用效率,扩大了可再生能源利用范围。
四、结论
可再生能源与热泵联合应用系统弥补了单源热泵单独供热制冷的缺点,提高了热泵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也大大提高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是一种绿色环保的供热制冷系统。可再生能源将是热泵系统的重要来源,热泵供热制冷也将是可再生能源的重要利用方式,可再生能源与热泵系统的联合应用则是今后热泵的主要发展方向。该联合系统的应用对我国调整能源结构、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各个地方应结合自身地域气候特点,选择能效比最高的联合应用系统,充分发挥该多源系统的优势,创造最大的环境效益和节能效益。
参考文献
[1]孙峙峰,任和,王选,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系统检测与评价研究[J].建筑科学,2014,30(4):110-114.
[2]毕夏,史长东,程竹,等.低碳背景下我国新能源行业利用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2,35(5):86-90.
[3]刘智梅,楚广明,于涛.太阳能-土壤源热泵供热系统的研究[J].建筑节能,2012,40(253):11-13.
篇4
从2006年1月1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对新能源产业的配套鼓励政策,新能源产业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期,正成长为我国未来的新兴支柱产业。但同时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和挑战,合理优化新能源产业结构,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目标,依据优势对新能源产业进行合理布局,这对于实现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健康优质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能源产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
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的一半,目前能源消耗量已占到世界第二位。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对能源的需求量大幅上升,即将面临着能源短缺的瓶颈约束。同时,由于中国一直以来以煤炭消费为主的能源结构,燃煤造成的大气污染日益严重,使得中国的环境承载能力已不堪重负,发展新能源产业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在发展新能源方面具有巨大优势和潜力。中国仅太阳能、风能、水能和生物质能等资源,在现有科学技术水平下,一年可以获得的资源量达73亿tce,大约是2000年中国全国能源消费量13亿tce的5.6倍、煤炭消费量的8.3倍。并且新能源的资源分布非常广泛,为建立分散型能源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中国目前太阳能热水器装机容量在全球居于首位,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国。
中国新能源产业规模逐年扩大,如果将大水电装机计算在内,中国是世界上新能源开发规模最大的国家。截至2010年,太阳能电池产量突破3GW,保持全球第一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国地位;风电新增装机突破1GW,成为全球新增装机最大的国家;燃料乙醇的产量也只是位居美国和巴西之后。
预计到2020年,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2.9亿千瓦,约占总装机的17%。其中,核电装机将达到8600万千瓦,风电装机接近1.5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将达到2000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将达到3000万千瓦。
中国对于新能源产业也给予了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在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全面实施,七个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全面启动下,我国2011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可以预见,随着国内市场的全面开启,未来中国的清洁能源将迈上更高的台阶。
预计在未来十年中国新能源产业仍会持续快速增长,市场规模继续扩大,成为世界新能源产业最具发展潜力的核心市场。
近年来,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各地对新能源产业的关注度和支持力度都有了很大提升。2010年10月,国务院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将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根据规划,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被立足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并逐步打造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中,新能源最有可能成为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攻方向,从而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
确立以太阳能和风能等为重点的发展方向
根据资源状况和技术发展水平,确立以太阳能和风能、核能和生物质能为重点的发展方向。
太阳能是资源潜力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风能、生物质能及某些海洋能都间接或直接来自于太阳能,地球每年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相当于当前世界一次能源供应量的1 万倍。我国的太阳能开发和利用已经走在世界最前列,太阳能光伏电池的产量也已经跃居世界第一。太阳能热可显著减少煤炭消耗,也相应减少煤炭开采的生态破坏和燃煤发电的水资源消耗。同时发展太阳能能够促进系统安装和生产配套设备以及大中型晶体硅、薄膜电池的芯片和组件等产业的发展。另外,太阳能的开发将会有利于解决电力发展的区域限制,到2020年中国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将达到约3亿平方米,光伏发电约10万千瓦时,将解决约100万户偏远地区农牧民生活用电问题。我国应进一步扩大在太阳能开发和利用方面的优势,同时把发展并网光伏和屋顶光伏作为长期发展重点。
风能是利用成本最低的新型可再生能源,风电成本可以在几年内降低到常规发电的水平,目前已经初步具备市场化运作的条件。风电也是效率极高的新型绿色能源,据统计,风力发电每生产100万千瓦时的电量,便能减少排放600吨的二氧化碳。我国风力资源较丰富的区域为西部地区及东部沿海,属于电网难以到达或电力供应紧张的地区,发展风电能够有效缓解供电紧张的局面,是该区域近期和中期的努力方向。风电产业增长速度居各种新能源发展之首,前景十分看好。
生物质能的使用总体上不会增加环境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环保效应明显,同时生物质能产业的发展将推动农业、林业等关联产业的发展,比较适宜中国的国情,应作为中国新能源产业中重点的发展方向。
同时,考虑到短期内煤炭仍将是中国支柱能源消费品这一中国能源结构特色,以及燃煤给中国带来的巨大环境污染影响,政府应大力发展和推广清洁煤使用技术,实现煤炭向绿色能源的转化,这对于我国的能源工业和新能源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构建完善的法规体系规范,推进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为了促进新能源的发展, 我国公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编制完成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等, 为发展新能源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的确立,明确规范了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有关主体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的责任与义务,确立了一系列重要制度和措施,包括制定新能源中长期总量目标与发展规划,鼓励新能源产业发展和技术开发,实行新能源优惠上网电价,设立新能源财政专项资金等。
美国和西方国家非常重视通过制定能源战略、政策、法规来具体指导本国能源产业的有序发展。这些政策和法规的制定是建立在大量调查研究、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因此具有很好的全局预见性、可操作性和政策的连续性,值得借鉴。
另外,国家有关部门和政府还应密切跟踪国外新能源现状,充分考虑新能源资源储量、技术发展水平、环境减排目标、常规能源现状等因素,对我国新能源发展规划做出适当调整和完善,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指导。
只有实现新能源的大规模产业化和市场化,才有可能使新能源的利用成本降至具有竞争力的水平,为新能源普及打下基础。在新能源开发成本较高、使用不便的情况下,推进新能源产业化和市场化必须由政府作为推手。促进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措施涉及电价、配额、示范工程、技术转化、税费减免、财政补贴、投资融资等,要对各种新能源的不同特点进行充分分析,分门别类地制定合适的激励政策。
国家应及时更新新能源产业的投资指导目录,引导、鼓励企业和个人对新能源的投资。同时,也要对新能源投资行为进行规范,避免造成局部重复投资或投资过热,约束高污染新能源行业的投资行为。为保证政策的长期有效要建立完善的督促检查机制,对违规行为进行惩处,以维护国家政策措施的严肃性。
加强政策扶持,加大对新能源技术研发和创新的支持力度
在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的国家,政府的激励政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税收、补贴、低息贷款、加速折旧、帮助开拓市场等,这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如美国加州的“购买降价”政策,日本政府对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的工程补贴,德国的收购光伏上网电价制度等。
目前,我国支持新能源发展的政策体系还不够完整,各级政府对新能源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还远远不够。我国应从政府投入、资金补贴、税收优惠等方面积极向市场化方向转变。加大风险投资在新能源领域的融资规模;借鉴国外绿色证书交易模式,在国内各省区市间建立市场化的激励机制,调动资源丰富地区开发利用新能源的积极性;同时鼓励利用清洁发展机制(CDM)和BOT投资模式,对符合条件的新能源项目进行融资建设。
具体来说可以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和做法,适时出台风电、太阳能的“电价――利率联动机制”,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发电,为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行业的电价补贴提供保证,从根本上解决风电、太阳能项目赢利能力差的问题,创造风电、太阳能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
我国新能源技术水平偏低,核心技术多依赖国外,技术对外依存度高。由于缺乏足够的开发与研究,不少关键性设备不得不进口,导致新能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足。目前我国从事新能源技术研究的机构分布在上百个高校和科研机构,数量虽多,但由于力量分散,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并不多。
可以建议整合具有一定实力的新能源研究机构,成立中央级新能源科学研究院,并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和薪酬体系,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国内外行业内高端研究人才。我国还应适时改变相对封闭的科研体制,打造开放的科研合作平台,密切与国外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同时我国可以充分利用CDM机制,注重先进技术的引进并进行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努力实现技术水平的跨跃式发展。
篇5
新年伊始,2017年1月5日,国家能源局《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及《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称《规划》)。《规划》对未来五年我国的能源消费做出了总体性安排,测算出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消费增量是煤炭增量的3倍多,约占能源消费总量增量的68%以上。
此外,《规划》中提到,“十三五”时期非化石能源消M比重提高到15%以上,天然气消费比重力争达到10%,煤炭消费比重降低到58%以下。“清洁低碳能源将是‘十三五’期间能源供应增量的主体。”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李仰哲坚定地说道。
不难看出,在“十三五”新的形势下,保供已经不是我国能源发展的重点和主要矛盾了,而是如何提高能源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规划》重点从“保供应”转到了“增效益”,这是与以往五年规划最大的不同。同时“十三五”规划也坚持了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集中体现了转型变革、创新发展等新特点。“转型变革、创新发展”这八个字成为了“十三五”能源发展的主旋律。
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控制
“此次《规划》,依然提出了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控制,沿袭了此前文件的一贯规划口径。”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解释道。
《规划》要求,到2020年把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同时,从年均增速来看,“十三五”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2.5%左右,比“十二五”低1.1个百分点。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常态’,能源消费的增速也会逐渐放缓。”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韩文科说,“2.5%的增速只是预计,而电力的年均增速也相较之前下调了1―2个百分点,为年均3.6%―4.8%。”
林伯强向记者介绍道,在《规划》之前,有一份在2014年作为“十二五”向“十三五”时期过渡的能源发展指导文件――《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这一《计划》与目前的《规划》,在消费总量和消费结构的关键要求上存在出入。
《计划》中要求在2020年将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8亿吨标准煤左右,而煤炭消费比重控制在62%以内。两相对比发现,能源消费总量提升,但煤炭消费的比重要求更严格,这就要求从2016年开始,每年能源消费的增量中,更多由相对清洁的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承担。
政策目标的制定也在考验监管的智慧,此前“十二五”规划就曾出现要求天然气消费量在2015年达到年2400亿立方米,但实际情况是当年消费量仅有1940亿立方米。
“在《规划》编制中充分发挥各方力量,组织社会各方面来研究和论证这个问题,经过了比较充分、广泛的征求意见的过程。”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副司长何勇健说,“这个发展目标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形势,符合我国国情下的发展阶段,是基本可行的。”
依据能源局的推算,从能源强度来看,按照现在规划的目标也可以完成单位GDP能耗降低15%、单位GDP碳排放降低18%的指标要求,而且还留有一定的余地,是完全可行的指标。
同时,在大气污染的背景下,对煤炭的消费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倒逼能源走更清洁化的发展道路。“为实现15%的非化石能源发展目标,需要新增非化石能源2.3亿吨标煤,加之天然气消费10%的目标,清洁能源消费增量占能源消费总增量的70%以上,剩余的增量需要煤炭填补,基本维持当前消费水平。”
为确保能源安全,应对能源需求可能回升较快和局部地区可能出现的供应紧张局面,《规划》考虑了相关对策,为保障能源安全供应留有了一定余地和弹性。李仰哲说:“主要是通过提高现有发电机组利用率、提升跨区调运和协同互济保供能力等措施,确保能源充足稳定供应。”
天然气增量是最大亮点
在此次《规划》的编写中,天然气的消费比重在15%的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之后,其比例仅为10%,为目前世界平均水平(24%)的一半还不到。尽管增长潜力巨大,但这一清洁能源在中国遇到了诸多困境。
“2014年我们的天然气一直保持非常高速的增长,受益于经济发展带动,在那之前每年都保持超过两位数的高增长。”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天然气专家单卫国说,“2014年后由于国际能源价格和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天然气的消费形式发生了变化,导致此后天然气消费出现问题。”
而为解决这些问题,在2015年至2016年两年间,尤其是今年以来,国家密集了数项有关天然气的改革政策,以“放开两头管住中间”的改革思路,对天然气的中间管输环节进行了政策规定。
同时在下游方面,在2015年末放开直供用户(除化肥企业)的天然气门站价格,2016年全面放开化肥企业用气门站价格,2016年末在福建省推行天然气价格市场化试点。
但在政策如此密集支持的情况下,截至2016年11月底全国共消费天然气1764亿立方米,11月单月消费193亿立方米,同比增幅分别为7.0%和6.3%,有专家预计2016年全年的消费量约为2100亿立方米,按此计算,天然气在全体能源占比的增幅也不会太大。
按照目前不到6%的占比来计算,想要达到2020年10%的比例,需要每年增加约1%。“以这样的速度来算,在2020年前达到10%的比例难度不小。”林伯强说。
在能源结构的调整、消费总量与强度的控制以外,能源发展布局也是这次《规划》的重中之重。
受资源禀赋等因素制约,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大都分布在西北部,长期以来形成了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北煤南运的能源格局和流向。但经济进入新常态后,主要能源消费地区市场空间萎缩,对接受区外能源的积极性普遍降低,能源送受地区之间利益矛盾加剧。李仰哲分析说道,根据新形势的变化,综合考虑资源环境约束、可再生能源消纳、能源流转成本等因素,《规划》对“十三五”时期的重大能源项目、能源通道作出了统筹安排。其中,在能源发展布局上做了一些调整,主要是将风电、光伏布局向东中部转移,新增风电装机中,中东部地区约占58%,新增太阳能装机中,中东部地区约占56%,并以分布式开发、就地消纳为主。同时,输电通道比规划研究初期减了不少,还主动放缓了煤电建设节奏,严格控制煤电规模。
同时,李仰哲还表示,“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我们将密切跟踪布局及这些调整措施的变动情况和实施效果,动态评估新变化、分析新问题、研究采取新对策”。
可再生能源推动仍存困难
“可再生能源是中国非化石能源的主力,也是中国未来能源转型的重要依托。”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规划,李仰哲也愿意“多说两句”。
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以实现2020年非化石能源比重目标为核心,以解决当前可再生能源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导向,明确了“十三五”期间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标、总体布局、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可再生能源“十三五”规划包括《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这个总规划以及水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5个专项规划,占了能源领域“十三五”14个专项规划的近一半,特别是首次编制地热能发展规划,充分体现了中国能源转型的大趋势以及中国政府践行清洁低碳能源发展路线的坚定决心。
可再生能源作为目前清洁能源增量的重要抓手,承接了政府“非一般的期待”。《划》中规定的各项可再生能源发展指标,横向对比下无论总量还是发展速度都是全球第一。
“政府一直在着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但是现实是对它的推动存在一定阻碍与困难。”林伯强直言不讳。
电力作为一种难以大规模经济储存的能源,其生产与消费必须同时进行,这就要求发电端与生产端进行密切的配合,同时发电端能随着生产端用电需求的高低调节自身的发电负荷。
同时,我国风电太阳能(西北)和水电(西南)的富集地区往往并不是电力的主要消纳地区,因此在“十二五”期间因大规模的建设导致上述地区的风、光和水电出现大面积的废弃现象。
“国家要求,到2020年底太阳能发电装机达到1.1亿千瓦以上,这是对新能源行业发展的期待,”中海阳能源副总裁章颢缤说,“虽然在技术上、成本上、投融资方面还面临不少问题,但前景无疑非常乐观”。
从《规划》中了解到,“十三五”期间,水电除了继续以西南地区主要河流为重点,积极有序推进大型水电基地建设以及合理优化中小流域开发以外,为了满足电力系统调峰填谷的需要和安全稳定运行的要求,提出了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快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中国新开工抽水蓄能电站大概6000万千瓦,管理体制更加完善,届时局部地区电网调节功能将大大改善,会进一步促进新能源电力的消纳能力。”
风电方面体现了布局的优化和消纳的要求,风电项目进一步向具备消纳条件的地区转移,同时针对部分地区弃风限电比较严重的情况提出了解决风电消纳问题的明确要求。太阳能发电的发展重心主要体现在加强分布式利用和推动技术进步方面,特别是积极鼓励在工商业基础好的城市推广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对于西部地区的大型光伏电站项目明确要求在解决弃光问题的基础上有序建设。同时要开展市场化配置资源的尝试,实施光伏领跑者计划,促进先进光伏技术和产品的应用。
生物质能要坚持分布式开发,大力推动形成就地收集原料、就地加工转化、就地消费的分布式利用格局,大力推进生物天然气产业化示范和生物质成型燃料供热,推进液体燃料产业化发展。
《规划》提出“到2020年,风电项目电价可与当地燃煤发电同平台竞争,光伏项目电价可与电网销售电价相当”这样的目标,也是向行业传递出这样的一个信号,就是一定要进一步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加快成本下降步伐,尽早使行业摆脱对政策补贴的依赖。“从目前行业内一些先进企业的反映来看,预计到2020年,风电、光伏平价上网的目标是能够实现的。”林伯强说,“但毕竟‘平价上网’主要的成本不是电,而是网,因此如何有效地解决消纳问题,还需要看技术的发展与配套政策的实施情况。”
篇6
中美新能源对话
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和能源部长朱棣文7月14日抵达北京,开始了为期4天的在华访问。两位部长来华前特别强调此行意义在于寻求中美两国在清洁能源领域合作的共同利益和巨大潜力。
我们认为,中美新能源对话,有利于中国、美国新能源的发展。美国在高科技,尤其是清洁能源的新技术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中国的优势在于拥有全球清洁能源最大的市场,并且整体制造成本相对低廉。在当前全球经济背景下,美国对于中美之间的新能源合作诉求更加强烈。中国有可能通过引进新能源高新技术,提高新能源企业国际竞争力。
在克服经济危机的进程中,美国奥巴马政府大力扶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新能源产业正成为带动美国经济复苏的新的增长点。奥巴马上台之后,一改布什政府的能源政策,他表示将在未来十年投入1500亿美元资助代用能源研究,减少50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承诺要通过新的立法,使美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到2050年之前比1990年减少80%,并以7000美元的抵税额度鼓励消费者购买节能型汽车。今年3月26日,美国能源部推出一项总额为32亿美元的节能减排资助计划“节能和环保专项拨款计划”,其内容是由联邦政府出钱资助各州、市、县、托管地、原住民居住地区等实施节能和环保计划。今年7月9日,美国政府再度宣布将设立一个总额约为30亿美元的政府基金,以促进美国企业加大对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这一举措将促进美国清洁能源发展,从而刺激美国城乡经济发展。此举将帮助美国私营企业加大对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为美国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中美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由来已久,但大多停留在框架协议层面,实质性进展鲜有突破。在当前全球经济背景下,美国对于中美之间的新能源合作诉求更加强烈。以往,美方往往以种种借口,在对华高科技出口方面设限,包括新能源高新技术的出口。另外,美国新能源领域的高新技术被掌握在美国企业手中而非政府手中,很多美国企业宁可在中国设立一个独资工厂,也不愿将这些高新技术转让给中国。对于寻求高科技支撑的中国新能源市场,如何借助美国政府的力量促使美国企业做出相关技术转让承诺,无疑对中国新能源市场是一大利好。今年11月奥巴马访华期间,中美两国将就应对气候变化和新能源领域合作等事项签署双边协议。
中美两国在风力发电、能源效率、洁净煤和电网现代化方面有极大的贸易机会。7月16日,两位部长将专赴国家电网公司着重探讨中美双方在智能电网方面的合作事宜。作为新能源技术革命不可缺少的公共载体,智能电网已成为世界电力系统发展变革的最新动向。作为新能源发展的基础,智能电网无疑将成为中美在新能源领域合作的一个非常迫切的重要内容。
发展新能源乃世界大势所趋
我们认为新能源革命绝非单纯的能源问题,而是关乎国家经济运行乃至综合国力,进而影响世界地缘战略格局的重要问题。如何立足长远,谋划确保远期能源供应的可持续发展之道,抢占未来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将成为许多国家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传统能源价格的高企,显示出新能源行业更具优越性。从资源稀缺性,环保性角度讲,新能源具有长期的增长潜力,前景无限光明。
新能源是与传统能源相对应的一种能源,它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核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氢能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第二条规定“可再生能源,是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由此可见,“新能源”概念与“可再生能源”概念很多情况下可以替代使用。
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相比,主要优越性体现在新能源资源丰富,大多是无限的,而传统能源都是有限的,例如世界原油平均还够开采41年,天然气还够67年,煤炭还够164年。另外传统能源都排放二氧化碳等污染物,而新能源比较环保。当前新能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目前成本较高,还不能广泛推广应用。
对国际原油消费的严重依赖影响国家安全。这是因为:世界石油产量调节能力弱化,地区性供需矛盾突出,世界石油供需处于极其脆弱的平衡状态,国际石油市场受非市场因素影响的程度加大,突发事件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影响力加大;投机炒作的作用日益增大;油气供需关系是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重要内容,因此需要对石油实现多元化多样化和战略储备。
“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当前欧美乃至世界的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仍然没有结束,在演化深入中,在经济发展不景气背景下,发展新能源具有特殊的积极作用。金融危机背景下新能源产业被赋予拉动经济增长的期望。新能源凭借其明确前景和对经济较强的拉动作用,世界各国、各大经济体的刺激经济计划中均被置于重要位置,欧日发达经济体均提出了更有力的支持政策和发展规划,美国在新能源领域的重大举措值得期待;全球新排放标准建立有望加速,这将对新能源产生巨大的需求,并对国际能源新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新能源革命或将成为人类历史上的第四次革命。18世纪60年代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蒸汽机技术的诞生,人类社会生产力获得极大的提升。19世纪70年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内燃机和电力广泛应用,经济结构开始由轻工业为主导转变为重工业为主导,由农业为主导转变为工业为主导。20世纪40~50年代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是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徽电子技术、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如果新能源技术取得重大的突破,有望成为人类历史上的第四次科技革命,这次革命将根本解决环保与资源枯竭问题。
总之,新能源行业具有无限光明的发展前景。正所谓“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尚拟一挥筹运笔,新能前景无限明”。
新能源行业投资建议
新能源行业投资评级为“推荐”。重点关注具有核心技术和竞争优势,以及从国家产业政策中受益较大、具有明确业绩增长预期的优势新能源上市。新能源上游产业的投资机会整体上要好于下游。建议回避无实质业务的新能源概念盲目炒作。
发展新能源是世界大势所趋。相对于传统能源,新能源普遍具有污染少、储量大的特点,对于解决当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传统资源枯竭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新能源领域的巨大投资将成为拉动内需的重要力量,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复苏。世界新能源投资增长极为迅速,增长最快的领域是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
中国发展新能源具有更强的紧迫性。中国能源禀赋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煤炭大量消费导致环境不断恶化;对海外石油依赖度不断增加影响国家安全。因此新能源必须成为中国未来重点发展的领域。
太阳能:重点关注晶体硅和非晶硅薄膜行业,多晶硅行业的投资机会的核心就是多晶硅价格。随着全球光伏产业的迅猛发展,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市场前景看好,技术日臻成熟,光电转换效率和稳定性不断提高。重点关注乐山电力、金晶科技、拓日新能等公司。
风能:无论是总装机容量还是新增装机容量,全球都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风能将迎来发展高峰。风电上网电价高于火电,期待价格理顺促进发展,重点关注整机和叶片生产商,如金风科技、东方电气、上海电气、湘电股份、中材科技等。关注风电发电运营商,如:国电电力、金山股份、京能热电等。
核能:设备上市公司强者恒强。近几年我国核电发展速度明显增加。随着核电技术国产化率的不断提高,建设运行成本的降低将进一步降低核电的上网电价。重点关注东方电气、哈空调等公司。
生物质能:有望在农业资源丰富的热带和亚热带普及,主要问题是降低制造成本,生物乙醇、生物柴油以及二甲醚燃料应用值得期待,重点关注丰原生化等公司。
篇7
在2013年11月19日“《财经》年会2014:预测与战略”有关新能源的夜话专题论坛上,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北京环境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武钢、汉能控股集团执行总裁王勇、Siris矿业总经理兼CEO Chris Fraser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研究环境政策已达30多年,写过《环境政策创新》等七部著作的夏光认为,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也是当今中国面临的所有重大挑战中最重要、最基础的一个,这并非是少数环保工作者能解决的问题。
这个问题上的严峻性,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污染物排放量世界第一,而实体经济却非世界第一;二是经过二三十年的运行,中国的许多工厂开始老化,跑冒滴漏风险越来越大;另外,中国人对污染的态度开始分化,农村人口、城市弱势群体等社会底层无法逃避污染,只能承受且心生不满,而富裕阶层却大批移民。
所以,现在说已找到了真正的“中国崛起模式”,实是盲目乐观。中国正在转型,正是要转变这种靠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模式,走向一个发达经济和良好生态相兼容的 “美丽中国”。
但是,治理污染和日益严重的雾霾,实现清洁能源转型,光靠行政命令显然行不通。嘉宾们认为,中国应该相信市场的力量,让市场机制在其中发挥主要作用。 “新三角”的抉择
今天中国出现环境问题,其根源是什么?梅德文认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保增长、调结构和控通胀的“新三角”关系中,中国只能选择两个。既保增长又控通胀,只能牺牲调结构。但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人为压低要素市场价格,特别是环境要素和能源要素。这两个要素,中国基本上未市场化。
而发达国家是“小财政、大金融”,更多地通过市场机制和金融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问题。也正是在此背景下,北京环境交易所才在2008年成立。过去数年间,该交易所一直在研究中国的碳交易方案。譬如,金风科技和汉能控股通过技术创新,把二氧化碳指标降下来,就可以到交易所卖出富余的配额。本质上,碳交易还是一种金融工具,能为清洁能源企业提供一个新的融资手段和平台。
2005年后,中国大力发展CDM(清洁发展机制)。但中国碳排放占全世界的25%,能耗占20%,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却是CDM巨大的发展空间。
武钢也认为,中国新能源的未来发展,确实需要一些社会化、市场化的机制,仅靠国家的现有政策,肯定不足以让该产业可持续发展。
《可再生能源法》颁布后,中国风力发电进入快速发展期。目前中国的风机制造业和风电场规模,都已在世界上夺冠。武钢称,新能源产业拿到的补贴,实际上是其在节约化石能源和减少环境污染上所做贡献的一个价值体现。
王勇问,中国能够避免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吗?他坦承,中国经济30年发展道路,在一些方面是无奈之举,有其必然性。但这种模式确实已经走到了头,新能源革命不可阻挡。
欧洲在此方面是一个表率。但金融危机、欧债危机波及新能源增长,使其出现了一个低谷,增幅由之前的每年50%以上,萎缩至最低谷的15%。
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中国政府陆续出台多项新能源发展激励政策。王勇预计,中国将会取代之前的德国、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发电市场。
Chris Fraser在英国工作和生活多年。在他看来,关于新能源,英国政府必会先考虑经济性与发展之间的平衡。英国清洁能源发电成本每吉瓦时(即1000度)为192英镑,火电则只有55英镑。未来,英国政府肯定会对新能源领域给予更多的补贴。
但是,对中国的环境问题,Chris Fraser更担忧化肥领域。有数据显示,国际公认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是225千克/公顷,但目前中国农用化肥单位面积平均施用量达到434.3千克/公顷,是安全上限的1.93倍。
除了化肥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更大的问题来自氮元素污染。Chris Fraser认为,应该找到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用全营养素的化肥为作物提供营养,而不是只找那些便宜的氮肥。 雾霾的倒逼
2013年,雾霾席卷中国,京津唐更是首当其冲,“自强不吸”、“喂人民服雾”等搞笑词语层出不穷。
在夏光看来,现在的首要问题是必须先搞清北京雾霾的来源。据其介绍,北京雾霾的来源主要是几大块,工业排放大概占10%-20%左右,机动车排放约占24%,城市扬尘占超过10%,还有部分生活排放,来自于周边地区的污染源占24%。相应的对策,就是治理几个源头、控制工业减排、在城市增加绿化和湿度等。
夏光强调,人类活动中断了水的微循环,也是导致雾霾增多的一大原因。雾是在地下水和雨之间的一种状态,既不向上蒸发,也不像雨一样流到地下去。人类大量开采水,大量硬化地面,封闭了天地之间的水循环交换。地下缺水,无法往上蒸发,也就少雨多雾,再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PM2.5就凝固在空气中,形成雾霾。
减轻雾霾,除了减排,还要依靠改变城市的发展方式,让水循环回到生活中来。最大的策略,应是适当疏散一部分城市人口,再减掉一部分建筑物,大量恢复绿地湿地。
目前,中央财政已经拨付50亿元,用于京津冀地区的大气污染。其中26亿元划给河北省,24亿元用于京津。夏光称,50亿元远远不够,只是政府“以奖代补”。而要让“大气污染防治10条”获得好效果,至少需要1.7万亿元,这笔巨额资金,主要由企业和地方政府承担。
“大款坐劳斯莱斯,而我们坐地铁,大款应给我们生态补偿。”梅德文认为,要解决雾霾问题,必须实施激励机制,让市场起作用。人口密度远超中国的日本,当年正是通过像碳市场这样的市场机制,解决了环境问题。
中国目前解决环境问题的第一步,应是把环境产权分配给每一个主体,即类似分田到户的确权;第二步,应降低碳交易成本,需要有效的司法手段来监督环境产权能否落实。另外,必须有一大批环保NGO组织,公众的环境权益,而媒体的监督也必不可少。
Chris Fraser称,英国等发达国家,也一直在寻找更好的途径,能让可再生能源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投资有更好的回报。譬如近期英国政府承诺,在未来50年英国电力供应的70%来自于核电,这样就可确保核电投资有更好的可持续性。没有政府这样的承诺,肯定不会有很多资金投入核电领域,而会投入到一些不可持续、污染更大的领域。
英国光伏行业则是一个反例。此前的太阳能发电政府给了很多补贴,还出台了投资鼓励政策。但后来这些政策和补贴忽然取消,制造商非常沮丧,发生了大量针对政府的诉讼。可见,若想鼓励一个行业发展,最好在早期就给出一个比较稳定的政策,否则无法吸引投资。 新能源还有戏吗
武钢介绍,有研究模型显示,按照中国现在GDP的增长方式,全世界把可供出口的能源都送到中国来,也无法满足需求。若不提前发展新能源,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压力只会越来越大。
亲历了从每千瓦风机造价1万元,跌至今天的不足4000元,武钢看到了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巨大进步。他认为,到2015年中国风电装机会达到1亿千瓦,未来前景乐观。
怎样用新能源优化中国的能源结构?王勇认为一靠投资,二靠技术。过去20年,汉能持续不断地在水电站、风电场和光伏电站方面进行投资,这个领域很大程度依赖于政策的稳定,中国政府必须注意这个问题,保持投资人对这个行业和领域的信心。
在技术方面,此行业若想永续发展,必须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取决于技术进步的速度。汉能在过去数年,利用欧美金融危机,快速收购了几家全球顶尖的太阳能技术公司,并把这些技术拿到中国进行国产化,从而保持光伏发电成本快速下降。几年前,在太阳能度电成本3元左右时,业界认为降到1元或需要30年,实际现在的成本已经可以做到低于1元,且还在持续下降。
2013年,新能源并网难的老话题,依然是热点。武钢认为,电网公司提高可再生能源并网标准的举动并没有错。目前,在局部电网,比如吉林、内蒙古,可再生能源占的比例已超过两位数。若电网不及早提出高标准,就会影响电网的运行安全。而设备制造商的积极响应,反而使得现在电网接收和容纳可再生能源的数量远远超过以前。
王勇则认为,中国电网确需适应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变成智能电网。中国电网公司提出的智能电网和美国有区别。电网的变化,更应向适应可再生能源方向的技术来推动,光伏技术最适应分布式发电。
针对新能源泡沫的讨论甚嚣尘上,武钢认为,这只发生在一些层次比较低、只注重产业化但在技术创新方面缺乏投入的公司和产品上。金风科技一直是中国直驱风机研发、制造的先驱,中国出口的风机2012年有40%来自金风,2013年上半年则提高至80%。
篇8
[关键词]分布式、光伏发电、新能源、补贴
中图分类号:TM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6-0121-01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能源需求日益增长。在我国化石能源已日趋紧缺,传统不可再生能源的过度开发导致的生态同题已日益突出,并危及到我国未来的能源供给和能源安全。能源供应和环境保护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发展太阳能发电是改善生态、保护环境的有效途径。光伏发电由于其特有的可再生性,在生产能源的同时,具有较好的生态环境亲和力。因此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已成为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国民经济和建设小康社会刻不容缓的主要任务和战略目标 。
二、光伏电站的分类
光伏电站主要是分为集中式地面光伏电站与分布式光伏电站。其中,集中式地面电站是指利用荒漠地区丰富和相对稳定的太阳能资源构建大型光伏电站,接入高压输电系统供给远距离负荷;分布式光伏电站指利用分散式资源,装机规模较小的、布置在用户附近的发电系统,它一般接入低于35千伏或更低电压等级的电网。
三、光伏电站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根据中国国家能源局所的官方统计数据:中国2016年光伏新增装机量达34.54GW,累计装机量77.42GW,均为全球第一。以区域来看,全国新增装机量最多的省分是新疆省,新增了3.29GW。《中电新闻网》统计,新能源在甘肃、内蒙、新疆、青海、陕西、宁夏等西北方六个省份已成为第二大电源。然而,这六个省份都面临程度不等的弃风、弃光问题。能源消纳能力不足是主因,也因而限制了大西部地区的新能源开发脚步。中国已暂停下发2016年度甘肃、新疆的光伏发电指标,内蒙、青海、宁夏等省分2017年的光伏指标下形也不明朗。2017年1月1日之后,“全额上网”一类至三类资源区新建光伏电站的标杆上网电价分别调整为每千瓦时0.65元、0.75元、0.85元/千瓦时,比2016年电价每千瓦时下调0.15元、0.13元、0.13元/千瓦时。分布式光伏发电实行全电量补贴,补贴标准仍然为0.42元/千瓦时。同时明确,今后光伏标杆电价根据成本变化情况每年调整一次。一些省市对分布式光伏发电额外还有补贴0.1元/千瓦~0.4元/千瓦不等。
由此可见,随着环境和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国家在光伏发电的支持力度也不断加大。集中式光伏电站发展遇到的瓶颈,正是对分布式光伏发电的优势所在,不仅有高额的补贴,而且根据《关于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大大简化了分布式电站的建设流程,为分布式安装者带来福音,也为分布式提供了发展的温床。
四、分布式光伏电站技术方案
太阳能通过光伏组件转化为直流电力,再通过并网逆变器将直流电能转化为与电网同频率、同相位的交流电,升压后并入电网或者直接并网。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由光伏电池组件、汇流箱、光伏并网变流器以及综合监控系统组成。
接入电网的模式有2种:“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和“全额上网”
以中建材(合肥)新能源有限公司9MW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为例:
本工程光伏电站系统布置分为8个1MW分系统,每个子系统由太阳能电池方阵、并网逆变器、交流汇流箱和升压变组成;逆变器采用60KW组串式逆变器,共132台;交流汇流箱采用四进一出汇流箱,每台交流汇流箱接4台逆变器,共33台。每1MW逆变单元通过1台双绕组干式变压器升压致35KV,然后每4台升压变高压侧经并接后,最终以2回电缆线路接入本工程新建35KV开关站。
本工程新建35KV开关站一座,35KV母线采用单母线接线,光伏电力通过2回35KV电缆汇集至35KV母线,最终经1回电缆出线接至厂区内35KV开闭所Ⅰ段备用间隔。
五、节能分析
光伏发电是一种清洁的能源,既不直接消耗资源,同时又不释放污染物、废料,也不产生温室气体破坏大气环境,也不会有废渣的堆放、废水排放等问题,有利于保护周围环境,是一种绿色可再生能源。
以中建材(合肥)新能源有限公司9MW光伏电站项目为例,该项目实际装机容量8.24MW,系统效率为80%,根据总装机容量,系统效率及倾斜面辐照量,可预测首年发电量为873万千瓦时,预测系统效率每年平均衰减为0.8%,由此可测算出20年总发电量为16202万千瓦时,平均年发电量为810万千瓦时。
以每万千瓦时电力消耗3.6吨标准煤计算,每年可替代常规能源2916.5吨的标准煤,每年二氧化碳p排量为7064吨,二氧化硫减排量为213吨,氮氧化物减排量为106吨,标准煤粉尘减排量为1928吨。以上的计算是不考虑光伏发电系统在生产过程耗能量。
六、投资估算与投资回报率
(一)光伏电站成本估算分析
1.光伏电站的建设成本分析
一个光伏电站建设主要由太阳能电池组件、电气设备、支架、施工建安费以及设计费组成。
以中建材(合肥)新能源有限公司9MW光伏电站项目为例:总投资约7500万元。建成后平均年发电量为810万千瓦时
2.光伏电站运营成本分析
(1)光伏电站运营成本计算
运营成本主要由运维人员的工资、设备维护费用组成。
(2)税,包括增值税和所得税。增值税税率按17%计算,所得税税率按照25%计算。
(3)偿还建设投资贷款的资金来源:企业未分配利润、固定资产折旧。
以中建材(合肥)新能源有限公司9MW光伏电站项目为例:每年运营成本为30万元。
(二)光伏电站收益分析
接入电网模式不一样,收益相对也不一样。具体算法如下:
①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
自发自用的电量×当地电价+上网电量×卖电价+补贴×全部发电量;
②全额上网模式:
(补贴+卖电价)×全部发电量。
以中建材(合肥)新能源有限公司9MW光伏电站项目为例,每年发电收益为1215万元。总投资回报率为216%,年收益率为10.8%,项目投资回收期为6.33年。符合长期投资的盈利要求,盈利能力良好。
七、结论
随着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日益紧张,水力资源有限并对生态产生影响,核材料出现紧缺以及对环境、安全产生重大威胁,世界范围内频繁出现能源短缺问题,并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建设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利用太阳能发电,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对节能减排和建设环境友好型的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光伏项目的建设是符合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要求。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的建设有国家政策支持、投资环境优良、丰富的能源优势、项目经济效益良好等优点。综上所述,2017年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行业规模将会进一步突破,由74GW突破至100GW,新增规模将达到26GW。由此可见,2017年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行业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G9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7)48-0026-01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新能源发电增长迅速,由于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具有波动性、不确定性,给大规模并网建设带来了困难。大规模电力储能技术以其分时储/释能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的应用,对地理环境等客观条件要求宽松,因而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对此,在储能电站建设过程中,相关人员要充分考虑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在其中的应用,提高储能效果,保证我国能源的最大利用率。
1压缩空气储能的技术原理
压缩空气储能是基于燃气轮机技术提出的一种能量存储系统。图1为燃气轮机的工作原理图,空气经压气机压缩后,在燃烧室中利用燃料燃烧加热升温,然后高温高压燃气进入透平膨胀做功。燃气轮机的压气机需消耗约2/3的透平输出功,因此燃气轮机的净输出功远小于透平的输出功。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压缩机和透平不同时工作,在储能时,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耗用电能将空气压缩并存于储气室中;在释能时,高压空气从储气室释放,进入燃烧室利用燃料燃烧加热升温后,驱动透平发电。由于储能、释能分时工作,在释能过程中,并没有压缩机消耗透平的输出功,因此,相比于消耗同样燃料的燃气轮机系统,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可以多产生2倍甚至更多的电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
压缩空气储能具有适用于大型系统(100MW级以上)、储能周期不受限制、系统成本低、寿命长等优点,但存在对大型储气室、化石燃料的依赖等问题。
2压缩空气储能关键技术
从功能原理方面考虑,可以将CAES系统划分为压缩、储气、回热、膨胀发电等四个子过程,其相应的关键技术即为高效压缩技术、大容量储气技术、高温蓄热技术和高效膨胀技术。
2.1压缩
作为储能过程中的核心部件,压缩机具有流量大、效率高、压比高、背压变化大等特点,与燃机中的压缩机和一般的工业压缩机具有很大的不同。目前在大型CAES电站设计中多采用低压段轴流压缩机与高压端离心压缩机组成的多级压缩、级间冷却的工作模式,而对于先进绝热CAES系统,则要采用大压比、高温升的轴流或者离心压缩机,以满足较高的压缩排气温度。
2.2储气
CAES采用空气作为储能介质,储气系统具有容量大、压力高等特点。CAES电站的容量和储气室的容积、压力紧密相关,如何获得可靠、低造价的储气室成为电站建设的关键。大型CAES电站一般采用地下盐穴或者人工�_凿的地下岩洞作为储气室;(;)中小型的储能电站可以考虑采用压力容器作为储气室,虽然布置形式灵活,但是系统造价较高。
2.3回热
作为非补燃CAES的关键技术,回热技术对系统的储能效率影响极大,回热温度越高,系统的储能效率也越高。对于高温的回热系统可以选用导热油、熔融盐等蓄热工质,采用光热发电技术中所常用的双罐布置方案。
2.4膨胀发电
膨胀发电系统是释能过程中热功转换的核心部件,其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整个电站的储能效率。考虑到膨胀机的结构形式与燃气轮机的膨胀机类似,目前CAES多采用多级膨胀加中间再热的结构形式,但由于膨胀机的膨胀比高于常规的燃气轮机,故对膨胀机的设计和制造具有较高的要求。
3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的应用
压缩空气储能技术最初主要用于电网的调峰和调频,但是随着该技术的发展,逐渐在微能源网、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UPS电源等领域得到了应用。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目前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应用:
3.1削峰填谷
集中式的大型CAES电站的单机容量可达百兆瓦以上量级,发电时间可达数小时,可在电力系统负荷低谷时消纳富余电力,在负荷高峰时向电网馈电,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从而促进电力系统的经济运行。
3.2消纳新能源
分散式CAES电站的容量配置为几兆瓦到几十兆瓦,可与光伏电站、风电场、小水电站等配套建设,将间歇性的可再生能源储存起来,在用电高峰期释放,缓解当前的弃风、弃光和弃水困局。
3.3构建独立电力系统
CAES还可用于沙漠、山区、海岛等特殊场合的电力系统。该类地区对储能系统的寿命、环保等方面有特殊需求。在此情况下,若配合风力发电、光伏发电、潮汐发电等清洁能源,结合非补燃CAES的冷热电联供特点,则有望构建低碳环保的冷-热-电三联供独立电力系统。
3.4紧急备用电源
由于非补燃CAES技术不受外界电网、燃料供应等条件的限制,对于电网出现突况如冰灾造成的断网等,该技术的应用将能确保重要负荷单位如政府机关、军事设施、医院等的正常运行。
3.5CAES动力汽车
CAES动力汽车具有环保无污染、使用成本低等优点,目前法国、美国、英国、印度和韩国等国家正在进行气动发动机及压缩空气动力汽车的研究工作。其中,法国MDI汽车公司研制的压缩空气汽车配备一罐90L、30MPa压力的压缩空气可以行驶240km,可以预期未来具有较广的应用前景。
篇10
为东盟商家量身定制
电力设备与新能源展区为东盟各国商家量身定制,符合东盟电力企业采购中国电力设备、引进中国先进电力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的需求。
该展区展示内容丰富,主要有发电设备、输/配/变电设备、电线电缆、仪器仪表及电气自动化设备等电力设备。同时,为满足东盟商家对新能源技术的需求,本届展会还将继续展示中国在新能源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制能、节能减排技术项目展示及应用和LED节能灯具等新能源技术及应用。
传递行业发展合作新资讯
第12届东博会将举办2015年中国―东盟电力合作与发展论坛,就中国与东盟国家电力行业合作、各方在推进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电力行业领域的配套服务等方面进行交流探讨,传递行业合作发展新资讯。
2015年中国―东盟电力合作与发展论坛以“共建能源丝路,谱写钻石10年新华章”为主题。在这个主题的指引下,将邀请各国政府能源部门、电力工业有关商协会、相关专家学者,针对智能用电、可再生能源发电及核能发电等领域的技术发展趋势、东盟各国规划前景、投资需求、产业政策和项目对接等方面开展对话交流。可以预见,各路行业精英汇聚,将为中国与东盟电力领域的合作发展吹来缕缕清风。
电力合作前景美好
东盟国家和中国在电力行业互补性强,发展潜力巨大。一方面,近年来东盟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电力需求增长迅速;另一方面,中国电力技术和设备的优势,为东盟国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