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碳排放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5: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减少碳排放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减少碳排放的建议

篇1

我公司就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工作计划进行了认真研究,并结合实际对上级公司开展此项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企业现状

我公司以XXXX为主营业务,公司碳排放主要由XXXX运营、企业供暖及职工生活所产生。近年来,我公司紧抓国家环保政策落实和XXX市铁腕治污机遇期,积极推进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一是公司按股比累计投资2.17亿元,分批次完成了控股或参股的6家XXX的环保扩能升级改造,实现了封闭式环保型储煤,除XXX站使用装载机装车以外,其它站均实现了快速装车系统装车,有效降低了粉尘污染和装载机等机械设备的碳排放。二是公司所属各公司积极践行蓝天计划,均将燃煤锅炉、燃煤灶具改为空气能供暖或者天然气锅炉和灶具,减少环境污染,降低了碳排放

虽然近年来我们在节能减排、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仍然存在企业生产耗电量大、耗油量大,下属个别单位对“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理解和重视不够等问题。

二、工作计划

“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正在逐渐掀起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公司要想在新形势下谋生存求发展,就必须深刻认识“碳达峰”“碳中和”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厘清思路,明确方向,把握机遇,积极寻求低碳发展之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一是要加快制定公司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为公司“碳达峰”工作提供根本遵循;二是积极推进公司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的远景战略研究,把降碳作为优化公司产业结构,推动生产模式低碳化转型的总抓手;三是要持续挖掘企业节能减排潜力,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加强集装站绿色化改造,着力构建绿色集运体系;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大企业植绿造林力度,全面推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持续开展大气排放、水污染防治和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实现减污降碳目标。

三、对集团公司开展此项工作的几点建议

1.研究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源和垃圾焚烧发电。太阳能、风能是目前陆地上分布最广泛、利用最普遍的可再生绿色能源。从利用方式上看,生物质能源(薪柴、秸杆、农产品加工业下脚料、禽畜类粪便等)与煤炭、石油的内部结构和特性相似,可以采用相同或相近的技术进行处理和利用。建议集团公司结合区域、企业实际,因地制宜,加大太阳能光伏、风能、生物质能源、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研究及投资,扩大产业规模。

2.改造老旧发电机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议集团将本系统有关单位设备工艺落后、生产效率低的老旧发电机组更新改造,降低运维成本、安全隐患和碳排放。

3.整合铁运资源,加大“公转铁”力度。我市煤炭年产量超过4.5亿吨,除小部分以发电等方式就地转化以外,大多数都以公路运输方式销往全国各地,铁路运输量不到2亿吨。针对公路运输煤炭单车运量小、能耗大、污染大的实际,建议集团公司将系统内煤炭外运工作交由我公司统一以铁路集运方式销售,这样不仅能极大地降低运输成本、增加效益,并且能够有效减少碳排放。

4.发展氢能源和储能技术的应用。氢能是一种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二次能源,具有来源广、热值高、能量密度大、可储存、可再生,可电可燃、零污染、零碳排等优点。可通过一次能源、二次能源及工业副产气等多种来源获取,氢能将成为第三次能源变革的重要媒介。面对机遇,建议集团公司积极开展氢能和储能技术开发应用,重点推进集团系统发电企业在二次能源领域的调度经验实现氢电之间深度耦合互补,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大效益。

篇2

摘 要:中国是CO2排放大国。内蒙古是能源大省,代表城市鄂尔多斯能源矿产资源丰富,高能耗,高碳排放现象突出。未来一段时间碳排放量将持续增加,煤炭消费是主要碳源。碳排放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高度正相关。煤炭消费比重大,对能源的依赖程度高,能源使用效率低。在此基础上,提出减排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能源经济 能耗值 碳排放量 碳排放强度

一、引言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2006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已经占到全球排放总量的20%,能源消费碳排放占碳排放总量的96%。2008年化石能源燃烧排放的CO2总量达到65.09亿吨,工业部门的排放占80%以上。化石燃料的燃烧是导致温室气体大幅增加,燃煤产生的CO2占总排放量的比例已超过50%。中国已经成为CO2排放大国。为此,中国政府将节能减排作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政府提出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约束性指标。“十二五”规划提出,5年期间全国碳排放强度要下降17%。强化节能减排措施,走低碳经济之路,优化能源结构,力争到2020年,天然气比重由3.6%增至10%-12%,煤炭比重由70.7%减少至57%左右。

内蒙古是中国的能源大省,煤炭资源全国第一, 经济增长速度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同时能源消费迅速增长,1999-2008年之间能源消费总量从3634.88万吨标煤增长到16268.22万吨标煤, 提高了3.48倍。伴随着能源消耗增加,碳排放量迅速增加,从1998年的2318.9万吨增加至2008年的11804.03万吨,年增长率15.9%。而鄂尔多斯能源矿产资源丰富,煤炭储量约占全国的1/6,天然气储量占1/3;经济发展迅速,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能源消耗大,碳排放急剧增加,是内蒙古典型高能耗、高碳排放的工业城市。研究碳排放量是研究CO2减排的重中之重,碳排放强度是分析碳排放量与经济产出的重要指标,可以为工业生产提供指导性建议。碳排放的研究是解决能源资源结构性短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迫切需要。

二、鄂尔多斯市碳排放现状与特征

(一)鄂尔多斯市工业经济能耗碳排放估算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6年版碳排放计算指南,计算公式为:

式中C为碳排放量(万t);Ki为第i种能源碳排放系数;Ei为第i种能源的消费量,按万t标准煤计;i为能源种类。根据鄂尔多斯工业能源消耗特征,选取原煤、洗精煤、天然气等13种主要消耗能源品种进行分析,并以各类能源对标准煤的折算系数和碳排放系数进行处理,如表1。

碳排放强度是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CO2排放量,单位为t/104元;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总量/人口总数,单位为t/a。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能源消费来计算鄂尔多斯市工业经济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计算结果如表2。

从表2来看,2011年碳排放量是2000年的12.54倍。各品种能源碳排放量逐年增加(除汽油、煤油、燃料油),碳排量主要以原煤消费产生的碳排量为主,洗精煤次之,第三位的是电力。人均碳排量逐年上升,2011年达31.8496吨每人,约为2000的10.68倍。随技术设备的改进,低碳节能技术的引进,碳排放强度呈减少趋势,减少幅度为41.51%。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基本原理, 长期来看, 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内蒙古作为中国一个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自治地区, 其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处在U型曲线的左端, 因而在目前乃至将来一段时间内, 内蒙古经济增长的同时其碳排放量也将有很大的增长。

(二)经济的发展与碳排放的特征

鄂尔多斯市的生产总值和碳排放量逐年增加,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为28.78%,碳排放总量年均增长率为35.87%,如图1中两条曲线走势相似。但是随能耗值的逐年降低,碳排放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能耗值与碳排放强度走势相似,在2000-2004年较高,2004-2007逐渐降低,2007年后平稳波动,且能耗值高于碳排放强度。2000-2011年碳排放强度下降幅度为41.51%,能耗值下降幅度为43.69%。碳排放量与经济产出、经济结构、能源使用效率、能源结构等因素有关。鄂尔多斯市经济的发展与碳排放呈现出两个特征:

放强度与生产总值变化

1.“两个”高相关。一个是碳排放总量与生产总值高度正相关,随生产总值的增长,碳排放总量增加。另一个是能耗值与碳排放强度存在很高的相关性,曲线走势相似,这是由于碳源的主要来源是化石燃料的燃烧。

2.“此消彼长”现象。生产总值与碳排放总量不断增加。增速呈“M”型,生产总值2004年和2008年较大,2005-2006年较小;碳排放总量2005年和2008年最大,2006年较小。但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从2000年的2.6吨/万元下降到了2011年的1.5吨/万元,降幅达41.51%。主要原因是:第一,技术设备改进,低碳技术的大力投入,减少了碳排放;第二,鄂尔多斯市走节能减排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集约化生产减少了能源的消耗。

鄂尔多斯市能源消费存在三条现状:(1)煤炭消费比重大。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2)工业耗能比重大,对能源的依赖程度高。在能源消费总量中,鄂尔多斯市工业消费比重过大,平均为99.6%,与发达国家平均30%-40%的比重相比明显高出很多。(3)能源使用效率低。

三、结论

近年来,内蒙古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总值逐年增长,鄂尔多斯市尤为突出,本文通过2006年版的IPCC碳排放计算分析,是现有文献中涉及中国碳排放估算的一个通行的计算方法。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一)内蒙古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碳排放量将持续增加 鄂尔多斯市2011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约为2000年的21.4倍,年均增长率为28.78%。碳排放总量也逐年增加,年均增长率为35.87%,增速2004年达到最大,2008年次之。碳排量主要以原煤消费产生的碳排量为主,洗精煤次之,第三位的是电力消费。

(二) 随技术设备改进和集约化生产,能耗值和碳排放强度整体呈下降趋势

鄂尔多斯市经济的发展与碳排放的特征是:碳排放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高度正相关;能耗值与碳排放强度存在很高的相关性。能耗值降幅为43.69%。碳排放强度降幅达41.51%。人均碳排量逐年上升。

(三)目前鄂尔多斯的能源使用现状是:煤炭消费比重大,工业耗能比重大,对能源的依赖程度高,能源使用效率低

依据实证结果及工业经济发展现状,提出如下减排的政策建议:优化工业内部行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逐步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进低碳技术进步,鼓励自主创新;强化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课题组.中国2050年低碳发展之路:能源需求暨碳排放情景分析[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9.

[2]刘竹,耿涌.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核算方法[J].资源科学,2011(7).

[3]钱贵霞,张一品,邬建国.内蒙古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分解分析[J].技术经济,2010 (12).

[4]巩芳,王芳.基于LMDI分解模型的内蒙古碳排放实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 (2).

[5]史安娜,李淼.基于LMDI的南京市工业经济能源消费碳排放实证分析[J].资源科学,2011 (10).

篇3

关键词:碳排放量;环境教育;农村社区;低碳行为

作者简介:路遥(1978-),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农村发展、环境教育;

孙艺嘉(1983-),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环境会计。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3.49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3-117-03

一、项目背景与实验设计

(一)国际趋势推动国家承诺

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召开,促使各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减排计划。美国承诺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7%;印度承诺在2020年前将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20%至25%;中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

(二)行为指导促进个体参与

“碳足迹”来源于一个英语单词“Carbon Footprint”,意指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它是个人或者团体的“碳耗用量”,是指一个人的能源意识和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1]。由北京市林业碳汇工作办公室监制的个人碳足迹计算器,可以从个人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分别进行碳排放计算[2]。

计算碳足迹是评价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之一。碳足迹的运用,将碳足迹衡量的范畴进一步扩展到其他温室气体,即碳足迹是某一产品或服务系统在其全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总量,包括个人、组织、部门等在某一活动过程中直接和间接地碳排放总量[3]。如今,各大网站都有碳足迹计算器的介绍应用。

碳足迹的计算有两种方法:第一种,利用生命周期评估法;第二种是通过所使用的能源矿物燃料排放量计算。考虑到在校大学生对于计算方法的理解简易程度以及和周边社区大众对概念的接受程度,项目采用后者进行碳排放量的计算[4]。

(三)实验设计结合环境教育

项目旨在通过在校大学生的同伴教育,进行关于低碳行为的知识传播与行为干预,自发产生减少碳排放量,并对大学周边的农村社区家庭进行环境教育尝试。

图1 运用“碳足迹计算器”技术路线

项目首先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不同年级的目标群体差异性和共同特性的分析。具体说来,在校大学生各个年级所处的生活学习环境差异不大,大学一年级新生,统一住8人间,每天用电时间固定,个人购买电脑人数不多,生活和学习行为尚处于探索阶段,吃、行、用方面的行为尚不稳定;大学二年级至大学四年级三个年级学生住在4人间和6人间,每天用电量不固定(各个宿舍用电量分表有记录),大部分已经购买个人电脑,已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学习圈子。项目预期大学一年级学生在涉及碳排放量的行为方面与其它年级学生相比有差异性。项目还预期,在校男、女学生群体在涉及碳排放量计算的行为中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项目分宿舍类型、性别,随机选取共8间宿舍(其中4间为干预组;4间为对照组)的在校大学生作为项目的实验对象,对宿舍成员个体的碳排放数据,连续两周进行记录,统计每周的碳排放量水平,乘以52,得出个人平均年碳排放量。

个人年均碳排放量表示为:

52∑(x1y1+x2y2+x3y3+x4y4+x5y5)+∑(a1b1+a2b2+a3b3+…+an-1bn-1+anbn)+cd

其中,x分别代表食物、肉类、一次性纸碗、烟(包)、公交里程等的一周使用量;Y分别为其所对应的碳排放量的系数;a分别代表除以上几项以外的其它碳排量统计项;b分别为其所对应的碳排放量的系数;c表示每周用电量;d表示每耗1度电其碳排放的系数。

在周边农村社区实施过程中,项目成员尝试计算以家庭为单位的碳排放量的同时,更注重对社区大众的环保宣传和教育。

二、校园“碳足迹计算器”运用与创新

(一)计算公式的跟进运用

碳足迹计算器统计时间是以年为单位,统计内容包括衣、食、住、行、用五大板块,在这些板块下又包括若干方面。项目将“食”板块和“用”板块中的塑料袋、一次性碗筷、“行”板块中的公交车方面按天进行统计,统计时间为一周;耗电量则按周统计;其它则按年分项统计,最后,将不按年统计的内容折算成人均一年的碳排放量,再计算分析结果。

人均每周碳排量表示为:∑(x1y1+x2y2+x3y3+x4y4+x5y5)+cd

根据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整理,形成了“大学生宿舍低碳行为建议”,在全校范围进行宣传推广;在周边农村社区,通过对家庭的碳排放跟踪调查,形成“城郊结合部家庭低碳生活行为建议”;在周边社区小学,项目团队通过与小学生的游戏、图画、日记等形式进行低碳环保教育。

(二)校园宿舍的对比实验

记录第1周结束时,项目组与干预组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明确可以降低碳排放的行为,分发环保宣传册,指导学生从生活学习行为的点滴着手降低碳排放量,并以每节省1Kg碳排放量给予10元奖励以期干预组学生的行为有所改变。

对照组则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仍旧按其原来行为进行数据统计。

表1 校园宿舍利用“个人碳足迹计算器”记录 (单位:Kg)

到记录第2周结束时,项目组发现干预组和对照组在个人碳排放量的数据上有明显差别。

数据显示干预组大学一年级男生个人平均减少1.2KG碳排放,其它年级男生个人平均减少1.48KG碳排放;干预组大学一年级女生个人平均减少1.13KG碳排放,其它年级女生个人平均减少1.04KG碳排放;对照组则个人平均减少0.56KG、0.17KG、0.14KG和0.65KG。

(三)实验发现及原因分析

通过两周的记录、干预和分析,项目组在校园宿舍的实验有以下几个有趣的发现:(1)干预组碳排放水平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下降幅度;(2)同年级男生碳排放量水平低于女生碳排放水平;(3)在校大学生的个人年均碳排放量比中国人均碳排放水平低。

干预组和对照组人均碳排放量都有降低,干预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实验组。干预组人均下降幅度都接近1Kg左右且人年均可减少约60Kg碳排放量,说明干预措施是比较有效的。

对照组下降的排放量有可能来自其它渠道的影响效果,如大众媒体、学校教育和同伴影响等;也不排除在记录期间宿舍的断电停水等外力因素。

男生群体中,低年级同学其碳排放量水平比高年级人均碳排放量少。而通过采取干预措施后,高年级男生人均碳排放量降低幅度接近其一周碳排放量水平的1/8,一年可减少约77Kg的碳排放总量。另外,低年级男生碳排放量下降幅度比同年级女生降低幅度稍大。女生群体中,低年级同学其碳排放量水平较高年级人均碳排放量少。而通过干预措施后,高年级同学人均碳排放量降低幅度比低年级同学少0.1Kg,年均可减少近55Kg的碳排放量。

究其原因,项目组认为对干预组进行小组讨论、分发宣传册、给予经济刺激等手段有利于学生认知、熟悉低碳相关知识,并养成低碳行为习惯。根据宿舍统计数据显现,女性在衣物及日常个人用品上的消耗使得其碳排放量远远高于男性。而在校大学生的集体生活使得其在能源消耗量上大大低于小单位生活的个人或家庭。

三、周边农村社区的干预活动

(一)样本农村社区调查发现

调查发现样本社区L村居民在碳排放行为方面主要有以下表现:(1)家庭塑料袋消耗量在平均每天3-5个;(2)耗电量较大的家庭,其碳排放量也相应较高;(3)拥有私车的家庭,其年均碳排放量较没有私车的家庭高;(4)家庭人均年食用肉类量大,甚至出现有家庭年食用肉类量大于家庭食用粮食量;(5)L村居民人均碳排放量低于中国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人均水平。

项目组分析L村居民的碳排放量较少的原因有:所在地昆明四季平均温度适中,即使在冬季也不必采取特殊取暖措施,节省了能源消耗;昆明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L村每家都安装了太阳能,这一替代能源更是减少了碳排放量;另外,在碳足迹计算器中,家庭装修会产生较大碳排放量,L村是一个老社区,在计算时也就少了因装修而产生的碳排放量。

(二)社区调查推动知识普及

项目组与L村管理环境与教育的负责人协商后,以小学生所在家庭为核心,对社区家庭进行个人年均碳排放量调查。同时,在附近农贸市场,通过展板宣讲、分发环保袋等方式,由针对性地对社区居民进行环保教育宣传。

四、问题与启示

在运用过程中,项目组发现“碳足迹计算器”在统计时的问题,比如生活中的鞋、袜、帽等用品跟“购买衣服件数”内容接近,但如何准确计算成为问题;另外,按照一年为单位计算个人年均碳排放量水平,时间周期较长,在统计执行时可能会造成记录误差。

“碳足迹计算器”是对碳排放的一种量化手段,能够对个人年均碳排放量进行统计,能让大众对碳排放量有更深的认识;使低碳生活理念深入人心;更能够指导改变行为。对于个人,鼓励建立个人和家庭碳排放量数据库,从身边小事做起降低碳排放量。

参考文献:

[1] 陈靓、姜淑娟.了解低碳从词汇开始[N].深圳晚报,2010-05-07.

[2] 个人碳足迹计算器[ED/OL].2013-02-27.http:///zt/2009/chooseearth/tanzuji.htm

[3] 耿涌、董会娟、郗凤明、刘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足迹研究综述[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10).

篇4

关键词:碳排放效率;随机前沿模型;西部地区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4)01-0014-05

一、引言

2009年,中国政府提出了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40%—45%的目标,但现实情况是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并且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碳排放量有继续增长的趋势。如何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是中国目前面临的深刻问题。与此同时,2011年西部地区①的碳排放强度为1.08万吨标准煤/亿元,高于全国的0.70万吨标准煤/亿元②,即西部地区单位GDP的碳排放量高于全国。因此,研究西部地区的碳排放效率对于全国在2020年达到碳减排的目标有重要意义。另外,对西部地区碳排放效率进行分类,才能因地制宜地实施碳减排政策,才能充分利用碳减排的潜力来实现碳减排目标。

碳排放效率的相关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三种:第一,随机前沿研究方法(SFA)。杜克锐、邹楚沅(2011)利用随机前沿模型对中国碳排放效率的地区差异、影响因素和收敛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碳排放效率存在地区差异,并且差异在不断扩大。另外,发挥市场的作用、城市化进程等因素对提高我国碳排放效率有促进作用。赵国浩等(2012)采用随机前沿模型和模拟退火算法对山西省1995—2010年的碳排放效率和山西省“十二五”规划的碳减排目标的可达性进行分析,结论为不可达。胡爱荣和岳磊(2011)采用随机前沿模型对黑龙江省4个煤炭城市10年的技术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黑龙江4个煤炭城市的碳排放技术效率都不高,但都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第二,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塔斯金等(Zaimand Taskin等,2000)利用不同的DEA模型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和部分地区碳排放绩效进行了评价。魏楚和沈满红(2007)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了我国1995—2004年的省际能源效率。第三,TOPSIS和OWA算子赋权方法。周健(2011)基于TOPSIS和OWA算子赋权方法测算了中国30个省(除)2003—2008年的碳排放效率。徐胜和杨娟(2012)利用TOPSIS和OWA算子赋权方法测算了山东省17个地市2005—2009年的碳排放效率。

目前有关西部地区碳排放效率评价的相关文献相对较少,本文着眼于中国西部地区,采用随机前沿模型,测算2003—2011年的碳排放效率,对西部地区碳排放效率进行分类并提出因地制宜的对策建议,为西部地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节能减排提供决策参考。

二、模型简介

(一)计量模型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为随机前沿分析方法,采用的相关数据是宏观层面的,并且有些数据是通过基础数据进行计算获得的,数据不可避免地存在噪声,选择随机前沿边界分析方法是较为合适的。另外,在随机前沿边界框架下,对碳排放效率进行定义更加直观,更能贴切地评价生产活动中二氧化碳的排放绩效,这也是本文选择随机前沿边界分析方法的重要原因。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是艾格纳、洛弗尔和施密特(Aigner、Lovell和Schmidt,977)以及米奥森和伯洛克(Meeusen和Vanden Broeck,1977)分别独立提出来的。最初的模型是专门针对具有横截面数据的生产函数,并将生产函数中的误差项分为两部分:一个是随机误差项,另一个是技术无效部分。该模型可用如下函数表示:

(二)碳排放效率的分类

1. 在进行碳排放分类时,本文最终选择西部地区各省区近3年碳排放效率的均值来代表西部地区碳排放效率的水平,这是由于考虑到若选择西部地区2003—2011年的均值会使得西部地区整体的效率值被低估,而仅选择1年的效率值则不能代表各省区碳排放的真实效率水平。

2. 本文将碳排放效率划分为碳排放高效区、中效区和低效区。根据杜克锐、邹楚沅和赵国浩等的研究结果,国内先进省份的碳排放效率已达到0.900以上,因此本文将碳排放高效区的分类标准界定为大于0.900,又根据西部地区各年碳排放效率平均值为0.699,将碳排放中效区分类标准界定为0.699到0.900之间;碳排放效率低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的属于低效区,因此对碳排放低效区的分类标准界定为小于0.699。

根据对碳排放效率分类标准的界定和表2的计算结果,本文对西部地区的碳排放效率分类结果为:在2011年属于碳排放高效区的省只有1个,即广西省;属于碳排放中效区的省有4个,分别为四川、重庆、青海、云南;属于碳排放低效区的省有6个,分别为陕西、新疆、甘肃、内蒙古、贵州、宁夏。如表3所示。

(三)计算结果分析

从图1中可以看出,我国西部地区的碳排放效率平均值在2003—2011年间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由图2、图3得出平均每年增长4.080%,2009—2011年碳排放效率的均值为0.699。从图4中可看出,西部各省区的碳排放效率差距正在缩小。根据碳排放效率的定义,碳排放效率处于0—1之间,效率值越大意味着碳排放效率越高,因此西部地区的碳排放效率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同时也表明西部地区有着巨大的节能减排潜力。

处于碳排放高效区的广西, 2011年碳排放效率已经达到0.923,在西部地区始终保持第一位,2009—2011年平均值为0.916,年均增长率为1.065%,增长速度缓慢,节能减排的潜力较小。从图4中也可看出,西部地区其余省区与广西的碳排放效率差距正在缩小。广西2011年的地区生产总值为11720.87亿元,排在西部地区的第四位,碳排放量、年末从业人口、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均排在西部地区的中间位置,而广西在西部地区碳排放效率最高是得益于技术效率所具有的优势,以及旅游业、服务贸易等第三产业的长足发展。

处于碳排放中效区的四川、重庆、青海和云南,在西部地区的排名分别在2—5位,碳排放效率高于西部地区均值,碳排放效率的年均增长率在2%—4%之间,增长速度较为缓慢。从图4中可以看出,上述4个省区间的碳排放效率存在一定差距,其中最高的四川和重庆的碳排放效率较为接近,四川2009—2011年3年均值为0.836,重庆为0.804;青海和云南的碳排放效率较为接近,青海为0.749,排在中效区末位的云南为0.706。虽然在西部地区四川和重庆的经济基础较强,四川经济总量为西部第一,重庆是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但近年来的循环经济发展成效不突出,技术效率的进步不明显,使得重庆碳排放效率未能跻身高效区。云南的投入和产出在西部地区处于中间位置,技术效率在西部地区属于中等水平,节能减排具有较大的潜力。虽然青海的投入和产出比在西部地区都是最低的,但由于技术效率在西部地区也属于中等水平,使得青海位列西部地区碳排放中效区。

处于碳排放低效区的陕西、新疆、甘肃、内蒙古、贵州、宁夏,分别排名6—11位,碳排放效率的年均增长率高。从图4中可以看出,陕西、新疆、甘肃的碳排放效率相近,差距在逐渐缩小,陕西2009—2011年3年均值为0.693,新疆为0.664,甘肃为0.641;内蒙古、贵州、宁夏的碳排放效率较为相近,但这3个省区与排在他们之前的省区碳排放效率差距缩小的趋势并不明显。上述6个省的碳排放效率都低于西部11省的平均水平,虽然他们碳排放效率的增长率高,但技术效率的严重不足,导致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碳排放量和其他投入也在快速上涨。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运用随机前沿的研究方法对西部地区2003—2011年的碳排放效率进行测算,得出的主要结论为:(1)西部地区的碳排放效率在2003—2011年上升速度较慢,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具有巨大的节能减排潜力。(2)西部地区的碳排放效率分类结果为:在2011年属于碳排放高效区的省只有1个,即广西省;属于碳排放中效区的省有4个,分别为四川、重庆、青海、云南;属于碳排放低效区的省有6个,分别为陕西、新疆、甘肃、内蒙古、贵州、宁夏。通过研究笔者认为,我国的节能减排要根据不同地区碳排放效率的差异实施因地制宜的政策措施,从而更好地利用各地区节能减排的潜力,实现国家在2009年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因此根据本文对西部地区碳排放效率进行的测算和分类,得到以下主要的政策启示:

(一)高效区:在维持现有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

总的来说,对于像广西这样碳排放效率较高的省份,节能减排方面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在维持现有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碳排放效率。因此本文针对广西省提出的政策建议为:首先,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将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转变为由投资、出口和消费协调拉动;其次,促进经济结构转型,优化产业结构,政府牵头引进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的产业,同时大力扶持服务业和金融业的发展。通过上述措施在保证经济增长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减少碳排放量,从而提高碳排放效率,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

(二)中效区:提高能源利用率,优化能源利用结构

对于四川、重庆、青海、云南这4个省,节能减排方面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利用结构。因此针对这4个省提出的政策建议为:政府和企业要加大对于技术改进的科研投入,积极建立企业和高校的合作机制,同时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生产技术,淘汰落后的产能,限制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的盲目扩张,优化能源利用结构,积极开发和使用清洁能源,从而在保持经济发展速度的情况下降低碳排放量的增长速度,提高碳排放的效率,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

(三)低效区: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减少碳排放的增长速度

对于碳排放效率较低的陕西、新疆、甘肃、内蒙古、贵州、宁夏,其碳排放效率低的原因主要是粗放的无效率的生产方式,而西部各省区正处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不能放慢经济快速发展的脚步,因此其节能减排的主要任务是:在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减少碳排放的增长速度。应该着重提高生产的技术效率,更新生产设备,引进国内外先进生产运营模式,加强对工业企业科技创新的激励和支持,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同时要科学合理地制定各省区的工业生产功能区规划,整合资源形成产业集聚,从而提高碳排放的绩效,在保持原有经济效益的同时降低碳排放量。

注:

①本文所研究的西部地区是指除以外的中国西部11省,即:广西、四川、重庆、青海、云南、陕西、新疆、甘肃、内蒙古、贵州、宁夏;由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未给出的碳排放数据,因此未将纳入研究范围之内。

②GDP由《中国统计年鉴》获得。能源消费数据由《中国能源统计年鉴》获得,并将8种能源消费量乘以碳排放系数得出碳排放量,其中碳排放系数来源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碳排放量计算指南缺省值。

参考文献:

[1]杜克锐,邹楚沅.我国碳排放效率地区差异、影响因素及收敛性分析 [J].浙江社会科学,2011,(11).

[2]赵国浩,李玮,张荣霞,梁文群.基于随即前沿模型的山西省碳排放效率评价[J]. 资源科学, 2012,(10).

[3]胡爱荣,岳磊.基于前沿生产函数的黑龙江省煤炭城市的技术效率研究[J].价值工程, 2011,(2).

[4]Zaim.O.and Taskin.F.Evironmental Efficiency In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the OECD,A Non-parametric Approach[J].Journal of Evironmental Management.58(2).

[5]Aigner,D. J., C.A.K Lovell, and Schmidt,1977.Formulation and Estimation of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s Models[J].Journal of Econometrics,(July).

[6]Meeusen.W.,& J. van den Broeck,1977.Efficiency Estimation from Cobb -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s with Composed Error[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18.

[7]Battese, G.E. & T.J. Coelli,1992.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s,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Panel Data: With Application to Paddy Farmers in India[J].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 3:1/2 (June).

[8]魏楚,沈满洪.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DEA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7,(8).

篇5

摘要: 在全球气候和环境日益恶化的情况下,发展低碳经济,减轻经济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各国共识。物流业是能源消耗大户、碳排放量大户,因此顺应时代要求,发展低碳物流具有深远意义。为了进一步推动低碳物流发展,论文从政府和企业两方面提出我国当前发展低碳物流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低碳物流;政策建议;对策

0引言

随着全球人口及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不断涌现,为应对能源使用带来的各种环境问题,中国政府也制定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并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此后,“低碳经济”成为包括物流在内的每一个行业和国家每一个层面都关注和思考的问题。面对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我国物流业也应该走一条节能环保的“低碳物流”之路。

1低碳经济与低碳物流

所谓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的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物流业是能源消耗大户、碳排放量大户,物流业的节能减排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将发展低碳物流作为物流行业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对于低碳物流目前还没有一个系统全面的定义,经济界人士认为低碳物流是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背景,以科学发展观、低碳经济、物流管理等理论为基础,以节能减排、低碳发展为基本要求,抑制物流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利用先进低碳物流技术规划并实施低碳物流活动。

2我国发展低碳物流的政策建议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把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的战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低碳经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笔者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2.1 将低碳物流纳入“十二五”规划中央和地方政府,应明确地将发展低碳物流纳入“十二五”规划。有条件的城市,可以在编制物流专项规划时,对建立低碳物流体系,进行专门的研究。特别是物流产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应将低碳物流体系建设纳入低碳城市建设、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内容。

2.2 建立低碳物流绩效考量指标体系和认证服务体系低碳物流绩效考量体系,可以先从汽车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运、多式联运等运输方式以及仓库、港口、机场等环节入手,建立碳足迹记录和披露计划,然后再覆盖企业的采购、制造、交付、回收环节,逐步扩展到整个供应链环节。

按照低碳物流绩效考核指标,建立我国自己的低碳物流认证体系,同时建立第三方专业服务能力,对企业建立碳绩效考量体系进行辅导并测量,建立节能减排的评级机制。

2.3 鼓励扶持低碳物流管理和技术的推广应用政府应重点扶持低碳物流管理和技术的研发,鼓励和推广低碳运输、低碳仓储、低碳物流管理技术的应用。对于企业实施低碳物流的投资项目应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对新建的物流项目规定低碳标准,只有达到低碳标准的项目才准予建设。

2.4 在条件成熟时将碳绩效纳入排放交易和碳限制体系我国尚未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但这方面的呼声已经很高。将碳看成商品,将减排的碳换成现金,将极大鼓励企业实施减排计划。碳排放交易之后可考虑实施碳排放限制计划。

2.5 加强对低碳物流的宣传目前低碳物流在理论界是一个研究热点,但企业和公众对此反应比较冷漠,甚至有的企业对低碳物流存在抵触情绪。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对低碳物流的舆论宣传力度不够,公众对碳排放的危害和能源危机的认识不够,缺乏发展低碳物流的紧迫感。因此,政府应加强对低碳物流的宣传,使广大企业和社会公众认识发展低碳物流即是国际形势所趋,也是人类社会改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3我国企业实施低碳物流的对策

借鉴发达国家实施低碳物流的经验,我国物流企业可重点采取以下对策:

3.1 实施低碳运输汽车尾气排放成为最主要的污染源已是不争的事实。降低汽车运输在物流中的比例,大辐提升我国多式联运模式的运输比例,将产生明显的降耗减排成效。另外使用低碳能源机动车、大型货车、专用货车,进行运输路线的优化,实施共同运输等也是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

3.2 发展低碳仓储企业应积极采用低碳仓储设备和技术,降低能耗;采用先进的仓储规划技术,提高仓储空间利用率,提高仓储分区和布局的科学性,在提高仓储效益的同时降低仓储对环境的影响;采用绿色建筑技术,在通风、照明、节水、节能等方面应用环保材料和绿色能源。

3.3 实施低碳配送管理企业应合理规划网点。及配送中心、优化配送路线、提倡共同配送、提高往返载货率;创新工作机制,采取“弹性配送”工作制,根据每天销量及时调整配送方案,减少运力浪费;改进装载方式,提高车辆装载率,节约运力;避开运输高峰期进行配送或采取夜间配送,缓减交通堵塞,降低堵塞过程的能耗和排放。

3.4 实施物流信息化企业物流信息化可以促进物流业务的自动化、透明化、无纸化,能够大幅度降低人力和资源的耗费;采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优化企业物流流程,支持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从而通过管理水平的提高,降低消耗,提高效益;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GPS技术的应用,能够整合物流供应与需求信息,提高运输工具实载率,减少空驶率,避免无效运输和重复运输,促进运输合理化。

篇6

【关键词】 低碳经济 环境审计模式 研究

本文分别从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问题的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及构成、环境审计的定义及内涵、基于低碳经济条件的概念下引入环境审计模式的必要性以及低碳经济在环境审计中的应用做了以下研究。

1. 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

所谓低碳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的减少煤炭等化石燃料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近几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据预测,中国在202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中国在节能减排问题上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压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根据自身的资源和环境条件,提倡节能减排,避免走很多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

2.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低碳经济模式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有关组织的广泛关注和青睐,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有利于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是我国承担国际义务, 提高国际影响力的重大战略举措。低碳经济的发展为环境审计提出了新的课题和理念,指明了新的审计方向与重点;将低碳经济引入环境审计工作,是推动环境审计与时俱进发展的重要途径。

3. 低碳经济的概念及构成

2003年,英国政府在题为《我们能源的未来——创造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狭义上讲,低碳经济是以应对气候变化为主要目标,通过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减排技术创新等,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相分离,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广义上说,低碳经济是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低碳发展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将导致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的全新变革,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4. 环境审计的定义及内涵

根据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提出的定义框架,政府环境审计被界定为“为促进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由审计机关对政府和(或)企事业单位等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管理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所进行的监督、评价和签证等工作”。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对环境审计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是环境审计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决定了环境审计的本质目标和具体目标;二是环境审计的具体目标包含鉴证评价与管理建议,环境审计首先要对环境管理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进行评价,同时还要对资源与环境保护提出管理建议,有效发挥审计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免疫系统”作用。

从审计目标来看,环境审计实际分为狭义的环境审计和广义的环境审计,前者侧重于资源环境合规性审计(如环境保护政策的执行情况等)与环境财务审计(如排污费的征集与使用情况等),后者侧重于环境绩效审计的范畴,能够有效地将经济与环境联系起来,用以衡量环境对经济的贡献以及经济对环境的影响,并向决策者提出建议。

5. 基于低碳经济条件的概念下引入环境审计模式的必要性

在环境审计中引入低碳经济条件的概念,保证了审计工作符合环保的最新发展方向,有利于发挥审计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5.1引入低碳经济概念是环境审计事业发展的需要

我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10%,到2020年达到15%;并在哥本哈根会正式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碳生产率)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由此可见,低碳经济是我国资源环境保护重要的发展方向,是向国际社会的郑重承诺;发展基于低碳经济的目的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更好的可持续发展,它与环境审计的最终目标完全相一致。

5.2引入低碳经济条件的概念是完善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需要

低碳经济涵盖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低碳发展等多个领域。根据我国发展规划与国际承诺,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GDP能耗、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比等低碳指标已正式列入我国未来的发展规划,将低碳经济纳入环境审计指标体系,可以从更加宏观、全面的角度去分析资源环境保护的绩效状况,并有助于提出符合环保事业发展的针对性对策建议。

5.3引入低碳经济条件的概念是环境审计与环保学科融合的需要。

环境审计作为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审计工作,需要根据时展及时融合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等新兴环保学科的思想,并将其充分吸收、分解到环境审计工作中去,从而保证环境审计实现与时俱进的发展。

6. 低碳经济在环境审计中的应用分析

低碳经济作为一个新理念,在环境审计研究和实践中尚未广泛、有效涉及与应用。在环境审计过程中,加强对低碳经济的探索、分析与应用,有助于进一步完善环境审计评价体系。

6.1低碳经济应用于环境审计的总体思路

根据低碳经济目标定位,以二氧化碳减排为核心的狭义低碳经济发展指标可以作为环境合规性审计与财务审计的范畴;而低碳政策的建立、能源结构的调整、社会消费方式的转变、城市空间的科学规划、CO2 捕获与埋存技术的应用、居民的节能观念等广义低碳经济发展因素,可以作为环境绩效审计的范畴。

6.2低碳经济在狭义环境审计中的应用分析

6.2.1环境合规性审计中需考虑的低碳指标

第一,CO2排放的总量指标。计算CO2排放量时可以引用CO2排放量测算模型CO2 =ΣKiEi(其中:Ei表示不同的能源类型,Ki表示不同的碳排放系数),在已知能源类型和规模的情况下,可以估算全社会CO2排放量。为保证更具针对性,可以根据需要将热电行业CO2排放、工业CO2排放总量、交通运输业CO2排放总量、建筑、居民CO2排放总量等作为二级指标进行检查。

第二,CO2减排的相对指标。根据哥本哈根会议要求,应设置以碳生产率为核心,考核碳排放的增减比例变动,关注碳生产率水平的总体提高情况。在此基础上还应可将热电行业CO2减排相对指标、工业CO2减排相对指标、交通运输业CO2减排相对指标等纳入检查范畴。

6.2.2环境财务审计中需考虑的因素

目前,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资金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燃油税、资源税、排污费等专项征收的税费,这些税费的征收与使用是环保引导的重要方向,在环境财务审计中需要重点加以关注。此外,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开征碳税问题研究》报告建议,在2009年进行燃油税费改革后择机进行资源税改革,在资源税改革后的1至3年期间择机开征碳税,未来也可根据碳税政策的实际推进加以综合考虑;二是国家、省、市各级政府安排的环保引导专项资金,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引导符合生态环境优化的各种产业与项目,是环保政策的具体落实措施,也应列入环境财务审计的范畴之中。

6.3低碳经济在广义环境审计中的应用

环境审计过程中,不仅应在碳排放的总量和相对量进行研究,还应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进行有益探索,促进低碳政策的建立、能源结构的调整、社会消费方式的转变、居民的节能观念等。(下转第132页)

(上接第108页)

6.3.1经济发展的低碳化评价

对于低碳经济发展的评价应将碳生产率设为核心指标,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首要评价因素。并根据我国结构调整的客观要求,对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环保产业GDP比重等产业结构指标加以分析;以及考虑低碳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应用情况,对传统产业的低碳改造率、传统产业生产流程改造率以及资源循环利用率等环保技术的应用指标研究。

6.3.2社会发展的低碳化评价

社会发展的低碳化评价主要包括公共建筑的低碳化、交通运输业的低碳化、居民生活的低碳化以及生态环境的优化情况。公共建筑的低碳化重点包括公共建筑单位面积碳排放量、太阳能利用率等;交通运输业的低碳化重点包括有万里行程碳排放量、新能源汽车所占比重等指标;居民生活的低碳化重点包括户均年碳排放量、绿色出行居民比率等指标;生态环境的优化重点包括土地植被覆盖率、污染削减率等生态环境指标。

6.3.3能源的低碳化评价

能源的低碳化评价包含能源的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益两个方面。能源的结构可以分解为化石能源占总能源比例、洁净煤占煤能源比例、新能源再生能源占总能源比例等指标;能源的利用效率则可以结合单位工业产值的碳排放、单位农业产值的碳排放、机动车油耗水平等能源利用的效率指标进行关注分析。

6.3.4低碳科技发展评价

低碳科技发展评价涵盖低碳技术R&D经费占GDP比重、清洁煤高效利用技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技术、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智能节能技术、CO2 捕获与埋存技术。需要指出,在环境审计中考虑上述内容,目的在于帮助审计工作更好的分析环境保护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提出有针对性地建议以帮助决策。

结束语:

可见,中国走低碳经济道路,既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也符合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所以说低碳经济理论的提出为环境审计工作提供了新的理念,深信,在今后的基于低碳经济条件的概念下引入环境审计模式的工作中,中国一定能走出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教科文合字【2012】第319号

参考文献:

[1] ·阿克拉姆·汗,徐瑞康;绩效审计要素[J];审计研究;1988年02期.

[2] 达岩,陈锋,吴雪峰;运用绩效审计 提高政府支出效率[J];广东审计;2002年11期.

[3] 邢俊芳;印度的绩效审计[J];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2003年08期.

[4] 黄曼行;浅论非营利组织的绩效审计[J];事业财会;2004年01期.

[5] 刘家兰 ,王恩山;浅谈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J];会计之友;2005年09期.

[6] 史振燕,魏芳;微观绩效审计适用的几种方法[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7] 周旻;;公共资金绩效审计初探[J];审计与理财;2005年S4期.

篇7

[关键词] 行业碳排放量 能源利用效率 要素禀赋结构 洛伦茨曲线 基尼系数

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之一,它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在资源稀缺情况下,行业领域能源分配不均,是社会公平正义在经济领域出现偏颇的重要表现。先不考虑行业是否需要以能源为主要原料和行业投入多少的情况,每个行业得到能源消费利用的机会应该是均等的。换句话说,不管该行业对该种资源消费与否,每个企业都有权利获得满足自己所需要的能源消费量,或者至少能得到属于自己与其他行业等额的消费权利。而目前行业的能源消费是不公平的。

一、研究范围和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范围具体包括: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机械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炯草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丈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医药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塑料制品业,食品制造业,木材加I: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金属制品业,纺织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橡胶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二、行业碳排放量和能源利用效率不公平分析

按照经济学资源稀缺性前提假设,行业间碳排放量和能源利用效率不公平,意味着资源使用存在普遍竞争的情况下,不同行业之前碳排放量和能源利用效率是存在差异的,但是这种差异违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公平正义” 原则,有的行业用较少的能源消费创造了更多的社会财富(T业总产值),而有的行业消耗了大量能源(伴随着更大的二氧化碳 )却创造了较低的财富(T业总产值)。按照国际惯例作出分析:若低于0.2表示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差距悬殊。图1描述了按照碳排放量大小排名的前十名和后十名行业,总体呈现轻工业的碳排放量相对较少,重工业碳排放量相对释放较多特点。

三、行业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及不公平的原因探析

影响碳排放量大小的因素,目前主要归结为: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增长状况、人均收入水平、产业结构、对外贸易水平和能源效率等,具体到行业内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还未有人总结,行业的单位能耗强度可能是影响碳排放量的重要因素,并且行业碳排放量大小和行业对能源消费量大小成正相关,行业要素结构必然影响行业碳排放量大小,选用从业人口作为控制变量,并借鉴C―D函数双对数形式建立方程(1)采用分位数同归方法,回归结果如表1。

根据表1和图1可知,在各分位点上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均达到70% 以上,在20% 的分位点上只有截据项没有通过1%显著性水平检验外,其他情况下各变量均通过1% 显著性水平检验。这说明各解释变量均能很好的解释该模型。首先,行业从业人口状况对行业碳排放量的影响十分显著,并且作为行业投入要素之一,具有很重的影响度。但随着分 位点不断上升,即当行业面临较高的碳排放量时,该因素对行业的影响度却是十分平缓的,只是在分位点的最初经历一个短暂的上升,到20%分位点上达到顶峰后开始下降,直到在45% 的分位点上开始变为平缓,并除了在65% 的分位点上经历一个突升为0.967之外,一直保持平缓的趋势不变。

四、行业碳排放量库兹涅茨曲线拐点的证明

以上分析了单位能耗(能源利用效率)行业之前的差异,以及单位能耗对行业碳排放量影响的重要性。减少行业碳排放量,提高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有必要测算行业碳排放的拐点下对应的能源效率值。

建立行业碳排放量和单位能耗之间的库兹涅茨曲线如模型(1),考虑结果的稳定性和行业要素禀赋差异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建立扩张性的碳排放量库兹涅茨曲线如模型(2)

(详见表2)。

令(2)式为零,得出LNEFF=0.574 (只留取最大值点对应的LNEFF,下同),EFF=1.624,对应于图6中左图E(0.574,8.953),此行业碳排放量的库兹涅茨曲线是“N”型。根据计算结果,中同共有11行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存在单位能耗过高现象,能源利用效率偏低,大约占总研究行业的1/3。

五、结论和建议

鉴于本文研究结果,为适应低碳经济发展趋势,缩减行业碳排放量、提出相关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一,行业碳排放量和单位能耗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59、0.49,行业碳排放量和单位能耗均存在较大差距。在能源稀缺前提下,同样的产值在不同行业间的能源消耗却存在差异过大,严格意义上说违背了社会公平正义原则。努力缩减行业单位能耗差距是社会公共正义在经济上的体现。

第二,行业要素禀赋差异是影响行业碳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最关键的因素。

第三,单位能耗低于1.6―1.7万吨标准煤/亿元时,行业碳排放量存在拐点。加大重工业行业有效管理,提高能源开采、利用和保护技术是促进行业排放量拐点到来的关键手段。

第四,重视和鼓励能源技术创新和合作联盟建立。技术创新是一个长期和艰辛的过程。鼓励行业内进行合作联盟甚至是国际技术联盟,是一种节约智力资源,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收益的有效推动力。

参考文献:

[1]史丹 吴利学 傅晓霞等:中国能源效率地区差异及其成因研究― ― 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方差分解[J]. 管理世界,2008,(2):35―43

篇8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仍然需要把重点放在实现低碳导向的新型工业化(生产模式)、新型现代化(消费模式)以及具有整合作用的新型城市化上。

自从气候变化政府间组织(IPCC)的第4份研究报告,权威性地证实了气候变化和地球变暖的存在和加剧、证实了它与人类经济活动的高相关性以来,世界各国正在大力促进低碳经济导向的各种活动。中国发展遇到了未来15-20年低碳经济的严峻挑战。对此谈三点看法。

什么是低碳经济。低碳经济可以认为是能源脱碳的经济,可以分为相对的低碳化和绝对的低碳化。前者是指高碳能源(即传统化石燃料)的增长速度低于经济增长速度,后者是指高碳能源的增长速度为零增长和负增长。目前,世界高碳能源的平均增长速度大概是1.5―2%,经济增长的平均速度大概是3―4%,属于相对意义上的低碳发展。而中国2001―2007年间处于高碳能源快速增长的阶段,高碳能源消耗甚至高于经济增长。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的研究,世界到2050年的目标是要比1990减少50%,从而使得温度上升不超过2度。从物质流和能源流的过程看,全球变化和温度上升与传统工业经济社会的增长模式有关,输入端的大量消耗高碳能源和输出端的大量排放二氧化碳,是传统工业经济的基本特征。因此,提倡低碳经济就是要在高碳能源和二氧化碳减少的状况下发展经济。

中国为什么要搞低碳经济。许多人认为发展低碳经济不是我们当前的紧迫任务,这是不清楚中国未来发展的能源―环境限制条件的严重性造成的。从内部供给看,中国经济基本上是高碳能源驱动的经济,因此随着经济持续增长,排放的量将持续增加。国际能源机构已经预测中国经济增长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将在2010年左右超过美国,因此我们存在着内在的改进压力。从外部环境看,虽然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过去10年中暂时没有强制性减排的任务,但是面临着强制性减排的可能性。虽然我们可以用人均二氧化碳不到世界平均的发展要求,化解国家排放总量位于世界前列的环境要求,但是这样的时间最多不会超过2020年。因此,中国面临着从现在起到2020年的3个阶段提升,即从志愿性的相对低碳发展(2006-2010年的能源消耗强度减少20%),经过强制性的相对减排(2011-2020年),到最后强制性的绝对减排(2021年以后)。这个战略符合联合国开发署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提出的政策。该报告建议:发达国家到2020年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比1990年降低30%,到2050年比1990年降低80%;发展中国家排放量在2020年达到最高点,到2050年也比1990年降低20%。

中国怎么样搞低碳经济。从能源流的角度看,发展低碳经济基本上是两个途径,一是在源上的替代、减少、提高效率,二是在汇处的吸收。碳排放后的吸纳、消费后的碳中和等末端处理虽然是重要的,但是毕竟属于先排放后治理的被动之策。因此,减少输出端排放的更积极的方法,就是减少输入端的高碳能耗。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虽然很大意义上要依赖国土森林化来吸收高碳能源消耗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但是仍然需要把重点放在实现低碳导向的新型工业化(生产模式)、新型现代化(消费模式)以及具有整合作用的新型城市化上。新型工业化是要大力发展低碳型、循环型的物质经济来减少碳排放,例如,促进用销售服务替代销售产品的生产型活动;新型现代化是要大力发展公共型、服务型的消费来减少碳排放,例如中国需要更加积极地发展规模化的公共交通网络而不是私人汽车以及区域高速铁路而不是高速公路;新型城市化是要大力发展紧凑型、组团型的城市空间和区域空间来减少碳排放,例如崇明东滩规划建设低碳型生态城市的探索属于这样的事例。

篇9

【关键词】FDI;碳排放;面板数据

一、引言

关于FDI与东道国环境间的关系,主要存在三种观点:第一种是FDI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EKC曲线)。Grossman和Krueger(1991)认为FDI的增加与环境状况恶化之间存在一种倒“U”型的关系。第二种观点是由Ugelow(1982)提出的“污染避难所”假说,认为FDI主要是跨国公司为规避发达国家严格的环保规制而导致的投资行为,会带来东道国环境的恶化。第三种观点则是由Porter和Vander Linde(1995)提出的“污染光环”假说。该观点认为FDI带来的技术水平提升将使东道国环境得到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FDI规模持续高速增长,实际利用外资额由1985年的19.56亿美元增加到了2010年的1057.35亿美元,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与此同时,我国的碳排放量也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成为世界第二大CO2排放国。过去的研究表明,FDI通过不同渠道对东道国的能源消耗、资源环境和碳排放产生影响。区别于以往研究,本文通过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全国总体和东、中、西部的角度分别论证FDI和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东、中、西部FDI与碳排放关系的差异性,从而针对不同情况提出更为具体的建议。

二、模型设定和数据说明

三、计量结果与分析

运用Eviews6.0得出全国及东中西部的样本回归结果,如下表所示。由于我国吸收FDI有较大的地域差异,各区域经济基础与产业结构差别较大,故不同区域FDI对碳排放量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对东、中、西部三大区域FDI的碳排放效应分别讨论。本文剔除我国和台湾省,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括分别是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和内蒙古。

(1)全国层面上,回归拟合效果较好,模型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各自变量系数的符号与预期一致。但由于FDI系数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不显著,说明在全国范围内不能认为FDI的流入对我国碳排放量的增长具有明显的正效应,“污染天堂”的假说并不完全成立,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考察其他变量得出,人均产出每增加1%,碳排放量便增加0.7377%。这表明我国人均GDP的增加仍是以付出一定的环境质量为代价的。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与碳排放量正相关,说明我国目前产业结构变化对环境的影响为负。

(2)省级层面上,尽管三个地区FDI系数均为正,但东部地区p值不显著,因此不能得出FDI对东部碳排放量存在正向关系的结论,这就否认了FDI的流入使东部地区成为了“污染天堂”的假设。此外,可以发现东部人均GDP的增长需要环境作出一定的牺牲,而产业结构对东部碳排放量的影响尤为显著。中部地区FDI的系数要大于东部,且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说明FDI与中部地区的碳排放量正相关。同时人均产出每增加1%,碳排放量增加0.669%;外贸依存度每增加1%,碳排放量增加0.162%。西部地区FDI对其碳排放具有高度显著的正相关关系,FDI每增加1%,西部碳排放就增加0.054%,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综上可知,尽管FDI在我国由东至西递减,但对碳排放的影响却是由东至西递增的。虽然东部地区的FDI数额远大于西部地区,但由于东部吸收FDI的时间较早,经历多轮优胜劣汰,吸收了先进管理技术,对污染治理投入较多,使东部外资企业的环境标准要高于中西部。而中西部起步晚,环保观念相对落后,经济基础薄弱,发展任务重,对外商投资的行业及方向控制不够,同时可能存在东部污染企业向中西部转移的现象。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分析了我国FDI流入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以碳排放量为被解释变量,基于我国30个省市区2003~2010年的面板数据,对FDI对我国的碳排放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全国范围内,不能认为FDI的流入对我国碳排放量的增长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污染天堂”的假说并不完全成立。但在对东、中、西三个地区的考察中发现,尽管FDI在我国由东至西递减,但它对碳排放的影响却是由东至西递增的。同时,实证结果还表明产业结构对碳排放量的影响较为显著。据此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调整引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东部应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历史经验,调整引资结构,更多地吸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中西部地区不能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而对外资进入无引导无限制。

2.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分析得出产业结构对碳排放量有直接影响。因此,我们必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逐步减少对第二产业的过分依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展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产业,引进低碳产业。

3.优化能源结构,研发低碳能源。受资源禀赋的约束,我国的能源消费以煤为主,占到了整个能源消费的70%左右,应当重视科技进步,积极发展新能源。

参考文献

[1]Grossman,G.M.,Krueger,A.B.Environmental Impact of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NBER Working paper,1991,39-41.

[2]Ugelow J.A survey of recent studies on costs of pollution control and the effects on trade,Environment and trade.New Jersey:Allanheld,Osmunand Co,1982.

[3]李小平,卢现祥.国际贸易、污染产业转移和中国工业CO2排放[J].经济研究,2010(1):15-26.

篇10

1.1低碳理念园林设计材料的选择在园林景观中材料的选择是保证园林低碳设计的直接方法。第一,选择低碳型园林材料,这样不仅能够降低碳的成本,而且能够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这样就达到了园林设计的低碳理念;第二,尽量选择本地的材料,这样可以缩短运输路程,减少运输成本,也能有效降低碳的排放。

1.2低碳理念园林设计植物的选择园林设计中最主要元素的就是植物,为了达到低碳理念,在设计中一定要根据各种植物不同的吸碳能力进行合理配置,保证植物选择、配置的科学性,达到最大的碳汇效果。

1.3低碳园林水环境的设计水元素的加人能使园林设i限王力口灵动,对园林植物的养护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园林设计中要充分利用水元素,以减少碳的排放量。在低碳园林水环境的设计中,提高绿地的透水率以及雨水的利用是两种主要的手段。在园林设计中,使用透水铺装就可以提高绿地的透水率;另外,在设计中增加蓄水池,对雨水进行收集,并经过处理,用于植物的灌溉,能有效的提高雨水的利用,同时保护了水资源。现在中国水资源短缺,合理利用雨水在园林设计中有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园林设计中统筹、利用各种自然水资源的关键性,因此设计师一定要利用各种形式收集水资源,实现低碳园林的建设。

1.4后期养护实现低碳理念园林景观中植物能够提高碳汇量,但是植物本身就释放二氧化碳,这似乎与园林设计的低碳理念是矛盾的。这就要求园林设计师在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到它的碳汇量,还要充分考虑它本身的碳的排放量,合理配置好生态系统。

二、基于低碳理念的园林设计方案

由于当前的园林设计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在以后的设计时,设计师一定要严格遵循低碳理念,实行有利于低碳理念的设计原则。

2.1减少能源消耗中国的地形很多,山川、丘陵、平原等,对于不同的地形,也要选择不同的园林设计。在原有地形的基础上对环境进行小的改造,不仅能保持当地环境的真实性,还能有效减少碳的排放以及人力的消耗,既美化了环境,又实现了低碳效果。

2.2增强碳汇能力园林景观的主要目的就是吸碳,从而保持低碳生活,因此在植物配置上一定要科学,使不同的植物进行优势互补,从而实现园林景观固碳释氧的最大能力。

2.3增加园林的生命周期低碳的园林设计要关注生态环境,要使整个设计与周围环境相吻合,这样不仅能降低碳的排放量,还能增长园林的生命周期。

2.4减少建筑单品的碳排放选择低碳材料、对可再生能源进行循环利用,都可以有效的减少碳的排放,从而在根本上实现低碳理念。

2.5新能源利用现在园林景观中的喷泉、照明系统等对能源的消耗都很大,因此,引人新能源对于低碳园林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在园林设计中应用太阳能,不仅能减少能源的消耗,而且还经济实惠。

2.6空中花园的设计空中花园也就是屋顶绿化,屋顶绿化不仅能够增加绿地面积,还能结合雨水收集系统使用,增强雨水的利用率。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