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的发展历史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5: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规划的发展历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 生态 环境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加剧,城市基础建设发展非常迅速,但与之配套的园林绿化建设却非常缓慢,当今的现状是旧的生态系统被彻底摧毁,而新的生态系统却迟迟没有建立,环境保护成了一句空话,跟不用提可持续发展了。我们知道园林绿化的功能非常多,例如可以净化空气、调节气候、降低噪声、遮荫覆盖、防风防灾、美化城市,对改善人民的生活、生产环境,提高环境质量等等。同时,还可以给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游览、休息场所。既然这么重要,在城市规划中,我们要做到如下。
1 . 1 基础建设和园林绿化要同步进行
针对基础建设超前,园林绿化滞后的情况,我们必须有相应的政策、措施。基础建设必须责任到人,必须勒令其在园林绿化达到标准后,才能将基础设施交付使用,以避免进行基础建设的公司人去楼空,找不到相关责任人的情况.对于大型项目,可以建议其将基础建设和园林绿化同步进行,并且边进行边验收,验收达标后,才可以往下进行。要加大监察和管理力度,不能让他们有可乘之机。
1 . 2 处理污染和制止污染相辅相成
城市中的生活垃圾在所难免,我们应该大力对市民宣传节能减排,减少垃圾的产生,同时也要及时处理已经生成的生活垃圾。例如:可以让垃圾车工作频率要加大,速度提高,防止垃圾进一步变质、发霉,污染城市环境;垃圾处理场离城市的距离规划也要合理,不能太近或者太远,处理垃圾尽量彻底,不能再对城市产生污染。
对那些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工厂、企业,要勒令其限时整改,不整改的坚决予以关闭,决不能手软;同时,要开发和利用一些高科技手段,回收垃圾中的有用成份,将垃圾中的有害物质变成无害或者低害物质,以便于重复利用。
1 . 3 城市规划要考虑湿地
湿地是地球的肺,当然也就是城市的肺,没有肺的城市只能走向枯灭。湿地里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放出氧气,维系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而且能将太阳能形成各种各样的有机物,维持人类的生存。城市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要远远多于乡村,湿地就显得更为重要。湿地能净化城市的环境,维系城市的生态系统,保证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城市规划要规划好湿地的面积、分布、广度,将湿地与城市融为一体,将湿地变为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绝不能用因为经济利益而减少湿地的面积,决不能因眼前的利害关系破坏湿地。例如,不能因为经济的利益,减少公园的面积。
2 城市发展与遗址保护
遗址、遗迹一旦损坏就很难复原,城市规划要保护遗址、遗迹.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规划区内的历史遗址和重要文物大量出现,使得人们对城市遗址文物在城市发展中的命运更加的关注。
2 . 1 城市发展对遗址的影响
遗址是指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遗址包含古代的、民族的东西,但按照现代城市建设的要求,城市规化区范围内的遗址等历史古迹与现代城市的建筑风格可能会格格不入,因而进行城市现代化建设就不可避免的会对遗址及遗址造成一定破坏。
2 . 2 城市发展与遗址保护可借助于制定、实施城市规划相得益彰
城市发展所代表的现代文明与遗址等所表达的历史文明都是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将其共同融入城市发展需借助于事前的统筹安排、事中的修正执行、事后的保护控制等措施。制定并实施城市规划就能够很好的满足这一要求,即就是对城市的空间和实体发展进行的预先考虑。通过城市规划,将城市发展中需传承的历史文明与在此基础上发展创造的现代文明融为一体。
3 城市规划要考虑未来动向
城市规划要使用发展的眼光,考虑未来科技、经济、文化的变化趋势,所做规划就算不能完全符合未来的发展,也要方便于未来的发展。城市规划要综合考虑城市周边的地理、环境、产业等,制定规划时要弄清城市发展的战略,当然城市规划也反作用于城市发展战略。
3 . 1 卫星小城市的建设
很多大城市恶性膨胀,可以考虑在超级都市的周围,建一些卫星小城市,以缓解城市化的加重。卫星城市要有缓解的功能,缓解大城市的人口压力、交通压力、环境压力等,卫星城市是遏制大城市恶性膨胀的重要手段,在城市规划中不可或缺。卫星城市的建立不需要一蹴而就,可以先规划后建设,做到未雨绸缪。如果没有及时进行规划,结果原本建立卫星城市的土地被挪为他用,就很难实施原先的计划了。
3 . 2 城市规划要考虑未来行业
未来城市,服务业、文化产业、高科技产业会占主导地位,重工业、劳动力密集产业要会被移出城市。城市规划必须要把服务业、文化产业、高科技产业放在首先考虑的地位,考虑他们的分布、需要的设施、需要的周边环境等,为未来行业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3 . 3 城市规划要考虑未来的行为习惯
现在人类生活越来越高效率、高节奏,人类对时间的追求与日俱增。城市规划要考虑人类的生活节奏的演变,高架桥、地铁等,都是考虑的重点。我们无法预测未来的交通工具的具体形式,但我们可以预见未来交通工具的速度。城市的基础设施要适应新的交通工具的高速度,要为未来的更高节奏做好准备。
3 . 4 城市规划要考虑未来的身体健康
对于未来城市而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问题绝不是环境污染问题。未来城市规划要考虑人民群众的体育锻炼问题,考虑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问题,城市规划要方便人民群众进行体育锻炼,给人民群众一个温馨、祥和的氛围,让人民群众能够愉悦、放松的工作和生活。
篇2
关键字: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探讨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 A
可持续发展又称为永续发展,是在遵循公平性、可持续性、和谐型及其高效性原则的下,即保护环境又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有不损害后代人利益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解决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问题,是一种科学的发展理念,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保障。在我国城市建设的规划工作中,应当立足于我国城市发展的现状,采用先进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有效的将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结合起来,打造现代化的新型城市。特别是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农村人口的大量涌入,城市环境、城市管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的情况下,更应当做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工作,从城市发展的长期利益、整体利益出发,实现城市经济的良性循环。笔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浅析了对在城市规划中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探讨。
一、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思想
生态规划是在自然综合体平衡没有重大变化、自然环境未遭破坏和一个部门的经济活动不给另一个部门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应用生态学原理,计算并合理安排天然资源及地域的利用。城市的规划与传统的城市规划区别,在于它强调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以人与自然相和谐为价值取向,应用各种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分析利用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等各种信息,去模拟设计和调控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从而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调控对策。城市的规划设计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以自然生态优先的原则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使系统向更有序、稳定、协调的方向发展,最终目的是引导城市实现人、自然、城市的和谐共存,持续发展。
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
城市发展的理论从经济、环境、社会、人与环境、城市有机体、城市功能、城市竞争力等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不同的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田园城市、新城理论、广亩城理论和有机疏散理论等强调城市发展的分散化思想,认为城市在地域空间上必须保持低密度,生活上回归绿色自然;而《明日城市》等则注重城市发展的集中主义思想,认为城市应适宜行走,具有高效的公共交通和人们相互交往的紧凑形态和规模;现代城市发展理论更加注重人与环境关系,认为城市应该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与生态结合。为了持续发展,城市发展既要充分体现地方特色、生态特色,使其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又要继承合理性的基因,把历史人文因素纳入城市发展的理论框架中,还要注重美学与文化内容等等。这些城市发展的理论精髓充实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三、 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城市规划优化策略
规划的每项内容都不同程度地涉及生态和环境问题。基于可持续性思想的城市规划,主要是对传统城市规划指导方向和实际操作中的修正,涉及内外优化两个阶段和源头预防、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
3.1 内部优化策略
内部优化采用的手段基本上是过程控制和末端质量控制,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城市规划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与目标通常已定,城市环保规划或生态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一部分,大多情况下是为城市的发展目标等服务的。换句话说,就是在城市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目标已确定的情况下,通过环保规划或生态规划提出的措施使环境质量变化和生态破坏控制在一定程度内。发展循环经济、控制污染物总量、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绿地面积、防治水土流失等是其主要手段。
内部优化策略就是变被动为准主动,通过环境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及将来实施的主体功能区划等,明确各功能分区内限制发展和禁止发展的产业;明确规划布局的环境风险和生态风险;明确规划的规模、结构和布局带来的环境问题及补救措施;明确环保投资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能否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通过环境后评估,为下一轮规划编制提供基础资料和建议;通过制定生态补偿措施,保护乡村生态系统,并协调城乡规划间的关系。此外,内部优化策略要协调各专项规划间的关系,主要针对涉及的环境要素而言。
3.2外部优化策略
外部优化策略包括纳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规划合理性论证两种手段,其核心思想是“源头预防”,在决策源头控制环境影响,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思想追求的是经济绿色、高效,产业结构合理,产业多元化、特色化与生态化,经济发达;社会公平、和谐,文化的多元化、特色化与生态化;环境公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系统完整,城市生态的自然化;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能源的多样化,鼓励新能源的利用。可持续性城市强调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强调城乡经济、社会和生态的一体化。
环境影响评价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城市发展的约束条件,注重生态完整性、景观协调性和环境质量的改善,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城市的无序发展和人口的过度膨胀,把城市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区域环境可承载的范围之内,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保护城乡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障城市、城乡各规划要素的协调与持续发展。为提高城市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效率,有效发挥环境影响评价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
3.3内外优化策略整合措施
城市规划优化策略的整合,体现了环境保护“预防为主”和环境影响评价“早期介入”的原则,不仅有助于规划的完善与科学化,也可节省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不必要的审查程序。将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城市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在规划编制之初便将可持续性城市的元素融入其中,并纳入环境影响评价,论证规划的合理性,同时提出对策建议供规划参考,不断反馈,在决策源头控制和预防环境影响。城市生态规划和环保规划作为补充,以解决外部优化策略难以解决的问题,重点是污染治理、环境考核、生态恢复、生态补偿及保障措施等。整合后的优化策略主要在各自阶段或层面发挥作用。
总之,可持续城市发展是当今世界上与每个国家都息息相关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课题。但是,各个国家因其经济发展水平的不一而对可持续发展有不同的认知和优先偏重。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还是第一优先的目标,当然必须强调“不为发展而发展”和绿色GDP,经济发展要有效率。城市规划可能无法在经济效率和社会公正方面起积极决定性的作用,城市规划绝对应该强化、制度化开发控制的能力,秩序井然的城市发展和城市运行是最起码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凌亢著.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与实践[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
篇3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理念;城市;城市规划
1.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1.1城市规划内涵分析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规划是与建筑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都有联系的综合性学科,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城市规划不仅是对城市物质环境的规划,而且包括城市土地利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等很多方面的设想,是综合性的、有预见性的规划。
城市规划的意义是用来预见并指引城市发展方向,它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乃至城市的性质和规模都有一个综合的部署,使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更加符合人们的居住和生活,保证城市的发展更加有序、协调。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城市规划的一个基本原则,这是保证城市合理开发利用的基础。
1.2可持续发展概念诠释
可持续发展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科技、政治等很多方面,这里主要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2.1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它保证了资源和能量的可持续利用。生物的多样性和自然资源的再生离不开完整的生态系统。人们应该积极地控制污染,保护环境,使地球能承受人们的生活。
1.2.2经济的可持续。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更强调经济质量的提高,而不仅仅是经济总量的增长。提高经济效益,降低污染和消耗,充分节约和利用资源是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方向和展望。
1.2.3社会的可持续。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是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它对社会公平公正、文明和健康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控制人口数量在地球的承受范围并且提高人口质量,消除两极分化、失业等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着重点。最终将大幅度提高人们的身体健康水平和人文素质水平,维护社会的安定。社会的可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它是建立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和经济的可持续性的基础上的。
2.现阶段城市发展中的问题与矛盾
2.1城市发展与环境的矛盾
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人们对资源环境开发利用过度,造成对环境的破坏,这也对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造成危害。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是基础,因此需要对城市的发展重新进行合理的规划。
2.2城市发展与传统文化遗产的冲突
城市的发展记载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它是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载体,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然而当前中国一些城市为了更大的经济效益,破坏了一些传统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正是城市的特色,这样的行为对城市来说是一种破坏。
3.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互促机制
将城市规划仅仅对城市的建设的意义提升到投向更广阔的区域。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不仅仅注重城市现实发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也注重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可能性;对规划区域的配置不仅要安排合理,同时还要维持甚至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的平衡,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注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也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城市规划的促进。
城市规划不仅仅是城市建设的规划,更是在城市工业化、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指引,同时要保证我们现在对城市的开发利用不会影响到未来的发展,即实现发展的连续性。在城市建设的具体实施工程中,要正确地处理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的关系。要注意现在一些城市犯的错误,不能只注重当前短期的经济利益而牺牲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这十分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城市规划十分重要,应该将可持续发展提升到城市发展的战略。从城市总体规划来看,可持续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城市人口的可持续性
合适的城市人口规模会对城市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因此要合理确定城市的人口规模,对城市的人口增长进行有效的控制,提高城市人口素质。城市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任由城市人口无控制地增长,城市的土地将远远不够人类的使用,过多的人口将导致人们无立足之地,那时将导致混乱甚至是人类的灭亡。控制人口数量在城市的承受范围内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对城市人口规模的预估和控制显得十分重要。
3.2城市土地使用中的可持续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城市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城市规划的基础部分。人们根据自身的需求对土地进行开发利用,但必须把握一个度,不能超过土地的承载范围,既要满足当前发展的用地需求,同时又不破坏土地,子孙后代仍然能对其利用和开发。由于土地的有限性,在对土地的利用时一定要以节约和合理的开发利用为前提,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要特别注意不能为了当前利益对土地进行过度开垦,破坏土地是对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的严重威胁。要用科学的方法对人类的居住区域进行规划,保证在建设的同时不破坏生态,实现生态的可持续性。要从生态的角度对城市进行规划来保证人类居住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3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性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水、空气和阳光等能源,它们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我国的水资源分布不均匀,总的来说是南方雨水充沛而北方雨水稀缺,而且不同季节不同年际的降水量也不同。在很多大城市都出现用水紧张的情况下,通过城市规划解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城市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
4.用可持续发展理念解决以上问题方法和措施
4.1人口的可持续性发展
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控制城市的人口数量并着力提高人口的素质,保证城市人口数量不超过城市规划的人口限度。具体方法是一要继续普及义务教育,并鼓励人民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着力改善和提高人口的素质;二要坚持计划生育的政策,对人口的数量进行严格控制,宣传和推广其中的意义。提高人口的基本素质,把人口的数量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是实现人口可持续,人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要求,是可持续发展对现在城市规划的要求和现代城市规划的内在需要。
4.2城市用地的可持续概念延续
4.2.1必须节约土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珍惜每一寸土地。要坚持高效合理地处理土地配置的问题,解决土地的浪费和不合理使用。要充分体现出每一寸土地的价值。
4.2.2要保护耕地,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不能因为当前的经济效益或者业绩而对土地进行过度开垦。要对土地的利用和保护有一个整体的规划,不能开发的土地坚决不能动。
4.2.3要制定法律对土地进行强制性保护。
4.3可持续在城市人类住区中的体现
总的来说要采用生态学的方法科学规划可持续的人类住区。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是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及空间资源。城市是人类聚集生活的居民点,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城市往往是一种文明的集中体现。现在的城市居住条件越来越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生产和消费的不可持续性,为了建造建筑而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等。
4.3.1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解决人类住区问题。建设城市人类住区时,要努力做到实现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平衡,建设成条件舒适,配套齐全同时不对土地造成过度开垦。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对人们住区的建设进行新的探索。
4.3.2采用生态学的方法,规划建设可持续的人类住区。要充分利用生态学的方法对住宅区进行规划建设,保证生态的可持续性,使水、能源和废物回收等都有一定的解决,体现出对环境的爱护。同时要减少交通堵塞,充分开发和利用高效清洁的能源。
4.3.3持续拉动住房建设,实现有效供给的机制。要继续加大城市住房的建设,满足人们对住房的需求,并且逐渐提升住房的环境和条件,保证住房的可持续性。
4.4城市环境的可持续性
构建城市生态圈是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法。主要通过加速现代化工业的发展,走发展低消耗低污染的工业生产道路,同时工业生产要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和补偿;构筑城市框架,要进行合理的城市生态设计,使城市的环境和动植物相适宜。
5.结束语
未来城市的发展主要在于人口增长、能源消耗、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环境的保护等方面,建设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城市是我们的目标,要想把城市建设得更适合人类居住,更加和谐,就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城市进行规划建设。
【参考文献】:
[1] 王增如. 城市规划大气环境评估探讨[J]. 现代商贸工业, 2010,(04)
篇4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实施;违法建设
一、城市规划发展与违法建设之间的博弈
从狭义来看,违法建设其实就是指没有获得城市相关规划部门的审批所进行的建设,或者其建设违反城市规划部门所审批规定的相关要求。违法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违法建筑与违法用地,所谓违法用地未按照《城乡规划法》与《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规来进行土地的应用,包括非法占用土地、非法转让土地以及非法审批土地等;而违法建筑则是指未按照国家或者地区的相关法规所实施的建筑建设活动。城市规划发展与违法建设之间的博弈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人口增长速度的加快。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于其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当前这种社会情况,城市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建设,但是由于政府在城市房屋建设过程中予以了相应的规定,致使城市房屋建筑和基地审批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第二,招商引资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在城市规划发展过程中,政府在进行招商引资时,建设项目的依法申报和建设行为的规范化之间缺乏协调和统一,在未通过规划和审批以后就开始进行建设,在没有通过施工许可以后就开始施工,最终使得城市规划发展与违法建设之间的矛盾逐渐增大。除此之外,因城市规划管理部门自身缺乏合理且科学的制约制度,造成部门中的相关管理人员不正当或者不正确地应用手中的规划许可权,最终造成违法建设现象的出现。
第三,监管工作不够到位,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所采取的管理措施未落到实处,就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城市监管部门对于城市非重点位置的监督力度较低,其监管工作没有做到位,相关责任没有落实,造成在查处阶段,一些违法的建设仍旧在继续施工,当下达处罚决定的时候,其主体建设已经基本完成,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执法的成本,加大了依法处置的难度。
第四,管理方式与手段较为单一、滞后。在现行的这些法律法规中,规划管理部门所拥有的权利仅仅只有责令停工建设权,缺乏一些具体的制止措施,而这也表明其在管理权上缺乏一定的强制性,在规划管理过程中,常常出现白天停建和夜晚施工等现象,造成这些违法的建筑得不到及时地拆除。此外,还存在着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即法律意识较为淡薄。在城市规划发展过程中,部分公众对于规划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的认识还较为浅,尤其是审批程序和申报程序这两方面的内容,更是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为了自身的利益,随意进行房屋建筑的建设和改造。
二、城市规划发展中违法建设的整治措施
(一)基于《城乡规划法》,构建更为完善的规划管理法律法规
国家进行《城乡规划法》的制定,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利用法律自身的权威性与强制性,通过法律手段来进行城市规划管理制度的制定,确保其科学性以及合理性,以此建设和谐社会城市,推动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鉴于此,在政治城市规划发展中的违法建设时,首先应该基于《城乡规划法》,完善其规划管理制度。
第一,对《城乡规划法》中的相关法律责任重新进行界定。在该法中补充被许可人相关违法行为以及其法定义务的界定,在被许可人自身法定义务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即行政许可方面的申请、如实提交材料给规划管理部门、主动接受相关部门的监查,在行政许可规定的范围来开展相应的活动。而在违法行为上,除了包含原有的这些规定要求以外,同时还包括了非法进行转让获得规划许可、在提交相关材料时隐瞒或者虚报、对规划许可的相关证件进行涂改或者将证件出租和出借、利用一些失效证件来实施建设等。
第二,在规划许可中,撤回、注销以及撤销为常用的三种处理方式,鉴于此,在该法中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应该予以明确的规定。同时还应该添加关于经济利益上的相关内容,将违法建设和经济性后果有效地连接,通过经济处罚这种方式来提高人们的违法建设意识。
第三,加大社会公众的参与力度,体现其规划管理的公正性与公平性,使其规划体现大多数人的利益以及意志,确保其法规的时效性以及公平性,合理安排规划许可中的办事程序,对于每一环节在时间上均应做出明确的要求,从而确保对各种信息可做出及时且正确的反馈,使其下达的行政命令更为准确,确保其建设工作的正常实施。
(二)制定切实可行的审批程序
为了使城市规划管理满足城市的发展情况以及其规划建设规律,就必须要按照合理且科学的审批程序来执行。简而言之就是在城市规划发展过程中,土地的使用以及各建设活动的实施均因根据《城乡规划法》中的相关规定来执行,通过申请和审查,向相关部门进行意见的征询,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性文件的报批、核发以及批后管理等系统化程序来执行,避免在审批工作中发生越权或者问题。对此,必须要对其审批程序进行认真地审核,一旦发现其存在着不合理且不科学的内容,要及时进行修改,将其固化,这样才可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充分发挥其所具备的制约作用。
(三)加大违法建设打击的力度与法律宣传的力度
在进行违法建设的整治时,着重强调的是预防,加大监管力度,在城市规划发展过程中,一旦出现违法建设,就应立即制止,对于不接受处罚或者影响较为恶劣的,可加大其处罚的力度。在执法过程中,尽量做到公正、公平以及公开等,真正实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以及违法必究。同时在整治过程中,还可采取教育与惩罚结合的方式,在进行违法行为纠正或者进行处罚前,应加大其法律教育的宣传,使人们对城市规划管理的相关法规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采取讲道理的方式,使违法者能够真正从其内心深处来接受教育和处罚。此外,在进行行政处罚或者刑事处罚时,应该由相应的执法部门来实施,若条件允许可赋予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相应的强制性执行权。
(四)构建健全的监管制度,增强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监督
基于城市建设发展自身所具备的长期性特点,为了确保其规划发展工作得以顺利且正常的实施,必须要做好其监管工作。首先应该构建健全的监管制度,对于土地的使用以及其建设活动等进行全过程管理,加强事前监督与事后监督,构建相应的反馈机制与处理机制,确保这些活动可严格按照城市的规划发展需求实施建设。在监管过程中,若发现问题或者偏差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以此提高其规划管理水平,有效避免或者降低因违法建设所带来的损失。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城市进程速度的加快,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问题也在不断地增加,为了有效消除这些问题以及矛盾,更好地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文章就城市规划发展与违法建设之间的博弈进行了简要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违法建设政治的相关措施,望通过本文内容的阐述可为今后我国城市规划管理提供相应的建设依据,确保城市的健康发展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姜慧,陈曦,刘庆文等.天津市违法建设项目监督管理体系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30).
[2] 王东波.丰台区城乡结合部违法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10.
篇5
关键词:水利工程; 移民经济; 发展规划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145-002
经济发展规划是水利工程移民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移民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是移民得以妥善安置、生产生活水平得以恢复和逐步提高的基础。水利工程移民系统经济发展规划基于特定环境,以特定任务为取向,涵盖自然和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的融合,因此是一个包含诸多可控和不可控因素的复杂系统工程。从空间和世间维度上看,规划的对象和区域也会随着时间的递延而不断变化。这个特定的动态经济系统的研究,目前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对规划原则、规划内容、规划目标进行较为系统的探讨。
一、水利工程移民经济发展规划原则
水利工程移民系统经济发展规划的原则是必须满足水利工程移民系统总体规划的原则与要求,力求反映移民系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
1.以开发利用当地资源为原则
人类生存与发展总是依赖于环境。虽然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进步,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以来的环境从形式到内容都在不停的演进过程中,但依靠自然环境生活是不可改变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觉地控制人类自己的活动和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依托。因为地理位置的差异,交通、信息、流通市场等条件的不同,各个地区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的类型、开发潜力和生产价值等都有可能千差万别。同时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过程中,还必须具备一套相适应的技术、资金、人才、信息、市场等配套措施。因此必须科学地研究开发目的地各种资源的优劣,根据当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因地制宜,确定开发的重点,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2.以农业为基础,适当发展二、三产业的原则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经济稳定、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离不开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水利工程移民系统经济发展,必须遵循以农业为基础,适当发展二、三产业的原则,这是因为:(1)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农业国家,现阶段还不可能走农村移民大批进入城市务工安置的道路,而必须加强农业基础,在乡村中发展工副业,搞多种经营,发展库区经济;(2)水利工程移民绝大多数是农业人口,移民的生产技能主要还是农业生产技能。移民劳动力素质、人才、信息、技术装备、经营管理水平以及市场等,难以满足大批兴办工业企业的要求,相应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受到限制;(3)目前我国土地集约化经营不足,生产规模小而窄,经济效益低,农业还有发展潜力,可以走集约化经营之路;(4)立足于农业,加强农业基础,可为发展二、三产业创造良好条件。适当发展二、三产业并使之成为移民致富的重要经济收入来源。
3.移民经济系统发展与所在区域规划协调发展的原则
移民安置区经济发展的目标、水平、结构、途径、流通、市场等都离不开所处区域的经济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移民系统经济发展规划要与所在区域规划协调一致,利用所处区域的市场、技术、信息等,发展其自身经济,加快移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恢复与提高。
4.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
移民系统的经济发展必须综合考虑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注重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这是因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先决条件。移民安置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是一个互相适应又相互对立的整体,解决得当就可以促进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共同协调的整体发展;解决不得力,就会对安置区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和恶化,最终对移民的生存发展造成不可恢复的严重后果。因此,对于水利工程移民系统经济的规划发展,一定要注重开发与保护并举,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科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资源储备,不断更新其储备恢复能力,使得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都能得到共同发展。
二、水利工程移民系统经济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
1.农业生产发展规划
农业生产发展规划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规划,确定各产业结构、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生产发展规模与策略,主要生产项目的分析、论证和评价。
2.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规划
包括市场分析与预测,评价与选择移民企业的管理、组织模式等。
3.自然资源管理开发的综合规划
包括各类资源(水、水能、矿产、土地、土特产品等)合理开发方式、开发规模、开发项目的技术经济分析及其环境保护。
4.水利工程移民安置区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主要确定水利工程移民安置区社会经济发展总体目标、产业合理布局、社会经济的发展策略、资源的合理开发、配置与保护。
三、经济发展规划目标
1.水利工程移民经济发展规划目标的设定
水利工程移民经济系统发展规划的目标,是确定水利工程移民经济系统发展的规模、模式、策略的依据。从理论与实践看,水利工程移民系统经济发展规划目标的确定是一项困难的工作。目标定得低,移民群众无法接受,安置问题难以妥善解决;目标定得高,则不利于开发利用水资源,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整体效益的发挥。根据有关水利工程移民安置的国家法律、法规与方针政策、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与要求,通过移民系统经济发展的真实案例,可以将移民系统经济发展规划的基本目标概括为:(1)移民搬迁后的生产生活水平不低于安置区当地居民的平均水平,或搬迁移民在搬迁年份的前、后年份生产生活水平基本保持不降低;(2)移民生产生活发展的速度,与安置目的地当地居民的平均发展速度相当。其中第(1)条基本目标是防止移民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生产生活水平发生大幅度降低,保证移民安置区的安定。移民系统的发展最终总是要与所在区域经济系统融为一体。因此,第(2)条基本目标是保证移民系统纳入所在安置区目的地所在地区经济系统的发展,缩短移民系统消失的时间,防止移民与当地居民的差距越拉越大。
在具体实践中,测度水利工程移民经济发展规划基本目标的主要指标包括:(1)人均粮食占有量。它是水利工程移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移民的基本生活保障的需要。(2)人均年纯收入。它是测度移民生活水平质量高低的主要指标。(3)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它是反映移民经济发展规模与水平的一个重要统计指标。(4)移民经济发展增速。它是反映移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可以用以预测与评价移民经济发展的趋势。(5)其它指标。包括人均资源占有量,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卫生、教育、科技水平,环境质量,人口自然增长率等,这些也都是评价移民生产生活水平经常使用的指标。
2.水利工程移民经济规划制定的影响因素
确定水利工程移民系统经济发展规划的目标水平时,主要考虑的问题是:
(1)时间问题。目标与时间相对应才能动态地反映移民系统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的目标要尽量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这样利于解决水利工程移民问题。时间是各种指标的重要影响因素。水利工程移民系统应在国家财力、物力扶持的可能条件下,争取速度,尽可能缩短实现目标的时间。
(2)投资问题。水利工程移民系统经济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资金投入是前提条件。资金的运用须与国家政策、科技发展相统一,考虑资金投入的规模与效益,提高资金使用的周转速度,重视资金的时间价值,用辩证的观点和动态的观点确定资金的投入规模。
(3)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是水利工程移民系统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同时也是移民安置区经济发展规划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因此,规划目标的制定,必须考虑社会、经济、环境三者利益的相互协调。
基金资助: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一般项目(编号:2012RKB01182);山东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科技计划(编号:2011YK063)
参考文献:
[1]黎强.探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J]企业技术开发,2011,30(9):43-44
篇6
一、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冲突和矛盾
因为价值观念的不同,思考问题的侧重点不同,单位性质不同带来的活动目标不同,导致城市规划和房地产开发存在着明显的冲突和矛盾:
片面追求利润,脱离城市的总体规划。房地产企业在经济利益目标的驱动下,忽视了开发项目的环境效益,甚至脱离了城市规划控制,使得一些地块过度开发,建筑密度、容积率和建筑间距能提则提、能压则压,开发行为的随意性较大,难以使规划控制作用真正落到实处。开发商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注重企业的经济利益和微观效益,忽视了全局利益和地块的综合利用价值。
新区旧城的开发改造失衡。近年来,我国城市房地产开发出现过两种情况:一方面是新区开发规模过大,商品房开工面积过大,造成供求失衡;另一方面是旧城更新改造零零散散,举步艰难。以上严重情况的出现,除了与某些政策失控、开发商投机行为以及新区开发成本低和旧城区拆迁安置难、投资成本高等原因有关外,也与未能强化城市规划的宏观调控和综合指导作用有着直接关系。
公共设施开发明显不足。我国的房地产开发多为中小企业,在资金实力较为薄弱的情况下,开发商为了实现资金的滚动循环大多选择短平快的开发模式,迎合市场需求以写字楼和住宅为主要开发对象,而以市政设施、绿化、公共文娱活动为主的公共空间由于开发经济效益低下,甚至难以产生经济收入,导致开发投入不足。各住宅小区虽然配套建设了部分公共设施项目,但都被列入经营性资产而难以满足广大民众的有效需求。
各自为战,大搞“圈地运动”。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新背景下,“圈地运动”悄然抬头。常见的形式有:建设新城、新区,扩大城市用地规模,建设大学城、科技园区。现在每个大中城市都利用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大做土地文章,每个大学城、科技园区占地少则几千亩,多则达到数万亩。以生态农业为名,大搞旅游度假设施。近年来,旅游度假和高档房地产的开发用地受到严格控制,开发商又借生态建设之名,暗渡陈仓,圈占了不少郊区的农业用地。
房地产开发缺乏总体规划,影响了城市景观。不少城市近年来通过大规模房地产开发,原有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呈现出一派现代化的城市景观特色。但是不能否认,由于缺乏城市规划,加上房地产开发商受自身利益驱动的弱点,也给城市景观带来了负面效果,产生了诸如在建筑高度和体量上不协调、色彩不搭配、原有一些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城市风貌被破坏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城市的面貌,为城市良性发展带来负面因素。
二、城市规划和房地产和谐发展的举措
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规划和房地产开发的协调。一方面,要“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编制好城市规划,正确引导和带动房地产开发;另一方面,房地产开发要按照城市规划的要求,进行合理开发、科学开发。前者要兼顾后者,后者要服从前者。既不宜过分强调长远利益,失去经济发展的机会,又不可过分强调短期效益,损害城市公众利益,影响城市未来发展,尽量在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上达成一致。
完善法律法规保障城市规划对房地产开发的引导。目前,我国城市规划大多以终极的理性规划方式为主,难以面对现实中的冲突。规划只是政府部门的政绩与形式,在具体的实施管理中也缺乏相关的法制依据有效保障规划的实施。所以,我国需要以《城市规划法》为基本依据,建立健全的规划实施办法和监督办法以及区域性技术规范和地方法规,增强城市规划对房地产开发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的适应性,提高城市规划的服务意识,调节房地产开发与城市规划的互动关系,以完整的责权约束机制和广泛的监督机制保障规划实施中的强制性,以超前意识指导和引导房地产开发的投资方向、策略,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保障规划实施中的持续效应。
发挥政府职能协调城市规划和房地产开发的矛盾。城市规划要加强对房地产开发经济的研究,注重土地经济性带来的开发动向,带动房地产开发和城市建设的发展,以使规划设想付诸实施。而房地产开发项目也应该建立严格的审批制度,通过项目规划立项审批和土地供应规划对土地供应量的调控,协调房地产市场经济利益目标与公共配套设施建设间的供需。
篇7
关键词:城市触媒,发展规划,侨港镇
中图分类号: F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研究背景和目的
侨港镇隶属北海市银海区,是广西唯一以安置归侨为主的镇级行政区域。总面积约1.1平方公里,内有侨港半岛渔业码头约40万平方米,常住人口约2万人。
本文目的在于从区域整体着手,运用“城市触媒理论”的观点来分析侨港镇这一历史性街区目前所具备的现有“触媒点”和潜在的“触媒点”及其影响度和重要度,通过分析、改善现况,提出相应的发展模式建议[3],最终由这几个“触媒点”向周边辐射,从而激活整个侨港镇,并波及至周边地区的发展,以适应当代北海市的发展需求。
城市触媒理论的内涵
城市触媒类似于化学中的“催化剂”,作为导入城市中的新元素,可以激发一系列相关元素的作用,即一项开发能够引发起多项开发的连锁反应,并且将延续触媒中的精华渗透到后续项目的发展中,从而创造出具有自身特色、富有生命活力的城市环境[4]。
现有的可用“触媒点”分析
桥北路
触媒桥北路概况
“糖水街”即桥北路就如同侨港镇的重要地标,体现了侨港镇的特色,是典型的城市触媒,能够对城市发展产生巨大的触媒效应,桥北路上经营着侨港镇一半左右的餐饮业,是侨港镇居民和北海市民甚至是外地游客前来侨港镇的首选。
目前,由东面进入侨港镇,桥北路是必经之路,所以这里的人流量,在平时是整个侨港镇最大的地方。因此,桥北路扮演着城市触媒的角色,能够带动侨港镇周边经济、文化活动、改善周边环境、促进房地产发展[2]。
区域使用现状分析
桥北路“糖水街”位于桥北路南段,全长约180米。是侨港较具规模的“商业休闲中心”,长期以来由于侨港政府和北海市政府的疏于整治和管理,糖水街目前只有一些小开间式平房门面。
桥北路全长459米,宽9米,属于人车混行街道。人行道已经被路边的平房门面占据,人们只能行走于马路上,加之没有停车位,繁忙的桥北路也就成为了路人和游客的停车点,所以,行人也就自然的行走在了马路中央。直至2010年,北海政府才开始修缮桥北路,但是,桥北路上的基础设施仍然缺乏。
桥北路边的具有侨民特色的街巷和建筑年久失修,区内居住人口高度密集,生活基础设施配套不全,新建建筑质量低下、缺乏统一的规划控制。
特点及价值
糖水街保存了侨民自越南归来以后的大部分生活方式和各种习俗,使整条桥北路都弥漫着浓郁的侨越风情。
桥北路周边的难民住宅和其后期自发形成的街巷已经形成了一个年轻而独特的历史片区。
侨港市场
触媒侨港市场概况
侨港市场位于桥北路与红棉路交界处,是侨港镇内唯一一个综合类市场,辐射范围从侨港镇内辐射致周边的村落和北海市边缘区域,是侨港镇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地点。侨港市场的存在满足了侨港镇居民对生活功能的需求,居民的生活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侨港市场。所以,在市场的周围有搭起了形形的买卖摊位。
区域使用现状分析
侨港市场是政府监管的一个场所,所以市场的管理尚属健全、完善,经营商品的品种与数量也算成熟,能满足侨港镇及周边区域的服务要求。
但是,侨港市场也面临着一个经营方式老套、商品成旧、不更新的窘境,侨港市场一层是以经营生活副食品和主食为主的经营场所,面积大约5000平方米;二层主要是经营服装、鞋帽等商品为主,他们都有格局老旧、卫生条件差、防火措施落后等特点,以这种发展状态,侨港市场迟早是要消逝在如今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这样不仅浪费了侨港镇宝贵的发展时间,也浪费了这个独有的区域优势资源。
特点及价值
侨港市场是一个综合型市场,而周边最近的贵州路市场和大润发超市,其与侨港市场直线距离有5km,周边村镇居民生活使用都依赖于侨港市场,侨港市场的存在已经和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已然成为了居民生活的一部分。
侨港海滩
触媒侨港海滩概况
由于各种原因,侨港沙滩在侨港镇建立后一直都没有得到政府的重视和开发,到了21世纪初才有了初步的开发。侨港沙滩相对于银滩来说,知名度和开发程度上就稍逊一筹,但是海滩上已经具有了一些简单的沙滩活动器械。侨港沙滩已经成为了北海市民和游客在既银滩之后的另外一个海滨游乐场所。
区域使用现状分析
“欢乐海滩”,由侨港沙滩和侨港天然浴场两部分组成。目前“欢乐海滩”已无人经营,唯一要收取的费用是进门车辆的看管费。
与银滩相比,侨港的沙滩显得冷清很多。沙滩上无人打理,缺乏沙滩娱乐的设施。
特点及价值
侨港海滩拥有宽约500米的沙滩,滩面平缓、宽广且无礁石,由高品位的石英砂堆积而成。浴场所处海域无工业污染,海水水质各项指标均超出国家一级水质标准,海水透明度大于2米,超过我国沿海海水平均标准一倍以上。
政府方面建议
首先,政府应该尽快解决越南难侨同胞的国籍问题。这样侨民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尤其是生产投资上才不会受到很大的限制[5]。
要文化的融合,首先要人群的融合,人是社会的动物,需要在得到社会组织的帮助下才能生存,而侨民们需要的正是与北海市本地居民的“融合”,所以要让侨港居民走出去,把北海市民引进来。譬如多在侨港镇举办全市性活动、增强侨港镇的“可游性”等等。
其次,政府要在继续支持侨港镇的经济发展。当前应大力支持乔港海产业发展,给予政策的支持,为乔港海产业广开销路,打出自己的海产品品牌。
再次,保留侨民们积极的越南民族风俗精华,并灌输引入当地居民的民风习俗。此外,还有多举办联谊活动,例如侨民学校与市区学校师生联谊活动等,帮助侨民更好的融入当地社会,从而消除侨民与当地居民之间的“界线”,使侨民与当地居民正真融为一体,最终实现侨民与当地经济和社会的整体共同和谐发展。
最后,政府应做好社会保障工作,把生活在低保线下的家庭以及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人纳入社保对象,做到应保尽保,解决他们的基本生存问题;着力解决侨民危房改造、基础设施等问题。增强对侨民的教育宣传,在侨民的意识里还有着前几代人的概念——“打工挣钱”,所以加大对侨民教育的重要性的宣传是必要的。出台政策,对侨民子女的升学有政策性的照顾。
自身方面建议
第一,响应当地政府的政策,积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打破封闭观念,摒弃掉那些封闭的、保守的、落后的旧东西;提高自身文化知识水平,主动接受外来的先进科学技术,积累资本,巧用自身特有的民族产业,积极投身于市场,发展边贸,才有利于本民族地区的发展。
第二,既要吸收先进的东西、融入当地的文化[6],又要保持自身民族特色。如学习先进的造船、修船和捕鱼技术等。在文化上,既保持侨民传统优秀的文化习俗,又重视学习掌握当地的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知识;在思维观念上,既要保持自己的优良内容,又要兼容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现代思维观念。此外,还要重视教育、力扫文盲、推广普通话,提高整个侨民整体的教育文化水平,以便可以更好的走出侨港寻求更多生存、发展之路。
第三,融入当地社会生活。大多数侨民一般只与本镇侨民来往,较少与当地社区居民发生联系,这大大阻碍了侨民们与当地市民、外界的交流。因此要注意加强与当地社区交流以融入当地社会生活中,消除民族隔阂。
综合本文可见,触媒元素的类型和激活模式是复杂多样的,受到自身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对于侨港镇触媒点的选择上,因从其现状具有的资源来考虑。
第一,分析该区域的地域性价值,确定区域的核心地段价值和类型,根据该区域在总规中的定位,来确定其发展方向和目标。
第二,选择具备一定规模、影响力大、具有一定知晓度的元素应当作为首要触媒点来开发,其目的是为了给该区域储备丰富的人流量,为其后续发展打下人气的基础。
第三,充分利用该区现有的资源,并从该区现状弊端入手,统筹管理、改善现状,以提高该区域的功能性和改善该区域的环境面貌[7]。
第四,结合国内实际应用的案例,再结合当前区域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完善和应用,以保留其区域场所精神,实现文化、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和良性循环。
参 考 文 献
[1] 夏云,夏奎,施燕.生态与可持续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罗杰•特兰西克.找寻失落的空间——都市设计理论[M].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
篇8
关键词:RS技术 城乡规划管理 应用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b)-0037-02
20世纪60年代以来,RS技术是在空间科学、现代物理学(包括激光技术、微波技术、全息技术、光学、红外技术和雷达技术等)、数学方法、地球科学理论、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和先进实用的探测技术。
目前大数据已日益从各个领域进入我们的生活。在城市建设领域,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带来了城市精神文明和物质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原有生存环境的改变并产生了诸多生态问题:人口激增、绿地减少、耕地占用和环境污染等,城市已成为生态问题和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的区域。城乡规划工作是指导城市发展和开展城市建设的“排头兵”和基础,而各类城市信息是城乡规划工作的基础,包括城市资源、人力资源、城市环境、物流运输等。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空间结构的复杂化以及信息的多元化,传统获取信息的手段已很难适应城乡规划设计及城乡规划管理的需要,解决此问题的核心便是发展高精度RS技术。
1 RS技术在城乡规划用地调查中的应用
城市基础信息数据由各类专用地理信息数据、数字地图、数字专题图和数字景观模型组成。大数据时代的城市建设发展需要大量的数字基础信息数据,数字化城市进程的推进需要RS技术提供不同种类和比例尺的影像图或专题图以适应不同使用者的需求。目前随着信息化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RS技术逐渐活跃在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工作中,其实时、高效和全面的特点推动着城乡规划信息化的不断发展。
随着城市景观模型和城市数字高程模型技术的不断完善,人们可以更具体、直观和真实地了解城市的发展状况。此外,运用城市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制作的城市景观数字模型能够在计算机的辅助下多视角的再现城市场景,从而促进城乡规划决策的科学性。以上信息化成果的实现都离不开RS技术的支撑。
2 RS技术在城乡规划空间布局信息分析中的应用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建设与人口规模不断膨胀、生态环境日益下滑、交通拥堵日益严重等问题都对城市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对城市建设状况进行动态监测是发现和解决上述城市问题的一个必要途径。
城乡规划的核心因素和城市发展的载体就是城市的土地资源。城市土地利用状况以及土地使用性质是动态变化的,要随时拿捏其不同时期的特征。用RS技术作为信息来源是现代城市最普遍的途径,利用GIS技术的强大图形操作功能和海量存储数据,实现了集成化的城市土地管理,以实时方便地了解,城市土地权属界线和土地利用状况等数据信息,使城乡规划管理更具有透明性及科学性。可实现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动态监测和实时调查,为城市规划用地现状调查,提供可靠而直观的基础数据 ,为加强城市的土地资源管理、优化政府部门的决策、辅助城市规划编制与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3 RS技术在城乡规划环境监测分析中的应用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产业高度集中、世界城市人口膨胀和城市环境日益恶化,这已成为全球性的发展趋势。在发展中国家此趋势更加引人注目。因此,应用经济、有效的RS技术手段研究城市环境问题,正确评价城市环境质量,探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措施和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RS技术正广泛应用于动态监测工业生产等引起的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及水污染等问题。RS技术的监测速度快和范围广,且可多手段以及多波段连续监测其动态变化。因此,RS技术又是测量污染物分布与浓度,监测环境演变变化趋势的有效方法。
4 RS技术在城乡规划管理中的发展趋势
RS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在近30多年得到持续的拓展。目前,RS技术正从单一数据资料分析向多元数据资料复合,从区域静态分析向过程动态监测,从表面性分析向内在定量化分析等方面的过渡。
4.1 遥感数据获取技术的发展
清晰的卫星遥感数据在城市中广泛应用归功于RS技术的提升和新型传感器研发水平的进步。传统的航空遥感数据将日益替代,因为随着GeoEye-1、QuickBird、IKONOS等商业卫星的运行,它们将成为城市遥感的主要数据源。商业卫星提供的清晰卫星数据在城乡规划编制与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技术的优势在于无论你身在何处只要采用联机方式直接定购和接收产品,相关遥感数据信息可以在数小时内通过数字方式传输获取。
4.2 构建新型城市遥感信息模型
遥感信息模型是利用地理信息和遥感信息影像化方法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注重影像理解和知识表达的集成可视化模型。城市遥感信息模型可以反演和计算城市环境参数是RS技术应用深入发展的核心。在过去一段时期尽管人们发展了各种遥感信息模型,但仍然无法满足当前城市建设发展应用的需要,遥感信息模型的不断创新,依然是RS技术研究的方向。
4.3 “3S”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
由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遥感(RS,Remote Sensing)和全球定位系统 (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的“3S”空间信息集成技术系统将成为具备城市信息获取与实时处理的综合技术。其中,“3S”信息化技术中的三个不同技术在城市规划管理中扮演着不一样的角色,空间地理信息的采集问题主要由RS技术和GPS技术解决,地理空间的数字模型问题主要由 GIS技术现实。“3S”一体化集成将最终建成新型的城乡数据与信息获取系统并形成高效的信息处理分析流程,这将对RS技术在城市建设领域的应用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4.4 全面推进“数字城市”的建设
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城市信息化的战略目标就是在大数据时代推进“数字城市”建设。“数字城市”的建设过程中RS技术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与城市发展需要的其他信息相比,通过RS技术获取的遥感信息有其应用优势和明显的特点。因此,RS技术在城市建设领域的应用将推动“数字城市”的建设,同时对于提高城市建设的综合效益和提升城市规划和管理决策水平将起到更大重要的作用。
5 结语
随着RS技术的逐步提升和遥感知识的广泛普及,遥感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必将越来越深入。实践证明,RS技术可以直接为城乡规划与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准确而可靠的有效图件和资料、同时结合城市规划数据信息成果资料和计算机技术,为建立城市地理信息系统乃至构建数字模拟城市奠定了基础。当然,RS技术也存在局限,它难以完全代替地面调查,同时也需要其他信息化技术的配合。对于RS技术的使用者来说,要根据具体的需求分析遥感应用的可行性,并选择合适的应用方案从而最大效益的发挥RS技术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述彭,谢传节.城市遥感与城市信息系统[J].测绘科学,2000(1):1-8.
[2] 吴贤宇.试谈城市遥感[J].科技广场,2006(7):119-120.
[3] 刘英,赵荣钦.遥感技术在中国城市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6(1):101-104,109.
篇9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1.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没有理顺规划体系中不同层级的关系
城市规划还处于从战略性到策略性层面的阶段,编制内容缺少宏观尺度,规划体系缺少确定性和可操作性,规划层面之间的相互关系难以清晰界定,规划设计的战略性问题被弱化,对法定规划的理解偏差约束了城市规划功能的发挥。
1.2历史文物古迹保护的力度不够
在一些城市往往有许多历史遗留的街区,这些历史街区是城市文化的标志,但随着城市的规划建设,一些历史街区已经失去了它本来面目,甚至彻底消失。历史文物古迹对于体现城市文化品位,增强游客和投资者的吸引力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1.3规划理念落后
为了片面地追求经济发展,注重短期利益,关注城市规模,缺乏对近期建设规划的重视和对小城市小城镇的关注,盲目追求终极蓝图,导致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丧失。同时在技术体系方面,技术方法落后,缺乏与公共政策的衔接,盲目关注内容,缺乏战略性和政策性,控规指标缺乏相应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公众参与体系不健全,甚至规划执法不严,造成自由裁量权过大。
1.4规划管理不到位
规划管理透明度低,滥用权力进行随意的建设,城市规划中缺少多级监督举报体系的建设,城市规划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人员不能胜任规划后管理岗位的要求,由于缺乏通畅的管理机制,对于违章建筑不能有效地予以制止,造成一些不符合规划审批条件建设的出现,导致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现象时有发生。
2.对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2.1理顺规划体系,明晰规划的地位及相关关系
城市规划体系实质上是一种区域规划,不应依附于城市总体规划,而应适合于当地的城镇空间、资源环境,需要结合各部门的行政事权范围,简化编制内容,重点关注全局性内容,强化城市规划的相关技术性内容并将其作为总规的后台支撑而非本体,规划设计要着眼于长远考虑和作出宏观的结构性控制,关注规划建设的可操作性和公众参与性,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2.2处理好城市规划建设与历史文化管理的关系
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是有机关联、相得益彰的,继承和发扬城市的文化遗产,有助于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机融合,保护好城市的文化遗产也是城市领导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我国的城市领导不但要看到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还要把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在旧城改造中不要大拆大建,避免许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街区和建筑遭到破坏。同时,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根据不同特点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延续古城的格局和历史风貌,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3更新规划观念,完善规划管理方式
规划管理的重点是不得变更强制性指标,在放开规划编制和规划设计市场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促进规划建设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完善规划管理的行政执法程序,落实规划管理中的先决地位,建立依法处罚违反规划强制性的内容,杜绝随意变更规划的现象,不断增强法制意识和责任意识。建立规划管理的社会监督机制,使规划方案建立在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并建立起多级监督举报体系,把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控制在强化城市规划集中统一管理中来。城市规划管理贯穿于建设工程计划、用地和建设的全过程,控制好建设工程规划审批后的监督管理和违法建设工作的管理。在城市规划区内对违反法定权限和程序的违法行为,从制约机制上杜绝违法建设行为的发生。
2.4构建城市规划体系
篇10
关键词:城市规划;价值选择;社会目标;城市特色
一、城市规划与城市特色
城市特色是城市在形成发展中所具有的突出的自然风貌、形态结构、文化格调、景观形象、产业构成和功能特征等,是城市自然、社会、文化、历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反映,是一个城市最具魅力、最有生命力的标志。由于自然环境、历史传统、人文景观不同,每个城市都会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和优势。
然而,自l8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工业革命所引发的社会经济的巨大变革,导致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城市原有的结构形态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加上经济全球化发展而导致的城市文化单一化的现象日益严重,使得城市的特色日益消退。有学者称,现代经济的发展对保护城市特色的冲击力,要远远超出战争对城市的破坏。
立足我国城市特色危机的现实,可分为城市化进程初期的无特色意识下的“特色危机”和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全球经济一体化、城市空间市场化下有特色意识的“特色趋同”危机[1]。城市规划与城市特色在本质上并不是一对矛盾。城市规划更不是破坏城市特色的天敌。同样,城市特色也不是阻碍城市发展的绊脚石。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城市特色能为城市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带来宝贵的机遇,而合理、科学的城市规划也为城市特色的传承和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将城市特色与城市规划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提升城市的国际品位和竞争力。所以,在我国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正确处理城市规划与城市特色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重塑城市个性,打破“千城一面”与“身份迷失” 的困境,塑造各具特色的城市个性,提升城市的个性魅力,是目前我国城市规划过程中必须认真解决的重大课题。而其核心问题是城市特色定位研究,即基于城市规划进程来准确定位城市特色。
二、延续历史文脉,彰显独具魅力的城市文化
城市特色是一个城市在地域空间上的构成特点,涉及城市规划的方方面面。城市特色具有空间层级性,城市在不同地域空间层面上其特色是不同的[2]。我们要打造特色城市,使城市成为一个更加宽容的空间,就要尊重各种创意。譬如,郑州如何去建设? 是否可以试着将郑州建设成一座幽默之城? 将一些幽默大师的一些动作,制造成一些蜡像,建一座蜡像馆,或收集全世界幽默创意,建若干座幽默雕塑,放到郑州东风干渠、熊洱河或金水河畔。城市要有各种创意产业发展的机会、有各种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
城市人文与自然资源的结合,需要体现出创意的魅力。幽默的创意,以及一些行为艺术的雕塑, 矗立在金水河畔,将大自然赐予郑州的金水河与人为的创意完美的结合,展现这座城市的幽默品位。让城市留给历史的是人文思考后的文化精髓。这里面就凝聚着一种创意,体现着人文元素。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城乡布局形式,尤其是首都城市可以说各具特色,如棋盘式的雅典,辐射式的罗马,枝状伸展的巴黎,中心放射的华盛顿,可谓各领,而这些不同形态的城市空间格局,就构成了这些城市独具魅力的个性特色。正因为大量文化元素应用到城市景观创意之中,才会让漫步于夕阳下,行走在河边,流连于云卷云舒中的人们,有思考的空间。
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城市气质、底蕴、特色的内在依托,是一个城市独具特色的魅力所在。而城市风貌作为城市文化的外在表现,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及社会发展程度的综合反映。城市风貌的形成是城市历史文化积淀的过程。城市风貌一般指一个城市特有的景观和面貌、风采和神韵,表现城市气质和性格,同时还显示出城市的经济实力、商业的繁荣、文化和科技事业的发达程度。城市特色的形成是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逐步形成的城市整体风貌特征,是价值观和文化在城市规划活动中的历史积淀。如西安古城,从地理上讲,“南浸终南子午谷,北踞渭水,东临灞,西枕龙首”,其四周的龙首塬、青龙塬、少陵塬及曲江洼地形成了它的界限。
那么,如何在城市现代化、国际化的背景下,彰显城市特色呢?关键还在于延续城市历史的文脉,加强城市空间的合理规划,加强对特色建筑、历史街区、古遗址、民俗风情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将合理的城市规划与历史文物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例如,西安有3100年的建城史,历经13个王朝,建都历时1140年,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都城,也是唯一超过千年的都城。其中,以周秦汉唐的历史地位最为显赫,因此,周秦汉唐四个朝代的都城遗址在中国以及世界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历史久远,大部分被湮没在地下;汉唐盛世深入人心,但唐长安城自唐代末年废弃至今也已经1000多年,现已被明清以来的建筑所覆盖。秦阿房宫、汉长安城和唐大明宫的雄姿已不复存在,其遗址除部分仍现于地上外,富丽堂皇的宫殿、衙署和寺观早已荡然无存。旧城区是西安古都历史文脉的延续,是古城特色的集中展示地。保护好古城的古都风貌,对全面保护西安历史文化名城有着重要作用。让西安的城市特色鲜活起来,就必须再现千年古都的历史风貌。
为了让西安的城市特色鲜活起来,再现千年古都的历史风貌,西安从第一个城市规划开始,就提出了保护“四大遗址”并将其规划为公园绿地。在八十年代之后的规划中,进一步明确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位。专门制定了《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将汉唐文化特色作为古城西安的文化定位,集中力量抓好一批汉唐文化保护和展示重点项目的规划建设,以重振汉唐雄风,彰显千年古都的风貌特色。通过数年的努力,不但使古城墙得到了大规模的整修,以城墙为主体,墙、河、林融为一体的立体环城公园已经形成,南北中轴线纵贯全城,棋盘式的路网格局,在平面布局上显示了隋唐长安城的传统风貌。而且,建成了一批以唐文化为代表的重点项目。“新唐风”正成为古都西安中外古今融合的代表,在城市规划理念方面形成了盛唐文化特色,如西大街、大雁塔北广场、大唐芙蓉园、曲江文化新区,老城顺城巷改造、大唐西市、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等项目,使保护和发展历史文化名城的珍贵遗产相结合,古长安城形象与现代城市风貌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了西安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知名旅游城市的独特风貌,也使古城西安的汉唐文化特色不断鲜活起来。
三、把握建筑风貌,构建“整齐划一”的城市形象
人们对城市特色最直观的感知便是通过建筑的形象来传递的。一个城市建筑的体量、高度、色彩、形式等建筑风貌都可以反映城市的特色,而建筑的风格和色彩则是城市风貌的灵魂。建筑风格的形成与它所在地域的历史、自然环境、人们的生活习俗都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建筑色彩、屋顶形式、外墙材料、细部处理等表现出来。建筑的色彩构成了城市的主色彩基调,是城市规划中不可忽视的元素,是彰显一座城市艺术品位非常重要的元素。在“宋皇城”复兴规划中,为了使建筑风格体现传统风貌,通过以坡屋顶、挑檐等创新建筑形式,营造宋皇城城市意象。建筑色彩严格按照开封城市的色彩定位,青砖城墙、灰瓦、朱红门廊,体现古都浑厚、宏大、端庄、典雅气度的建筑气质,形成了城市和谐的整体面貌。城市艺术、饮食文化作为城市形象的点睛之笔,也是影响城市特色的重要因素。一些成功的作品,可以成为一个城市的象征,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古都开封的一张名片。
建筑作为城市形象的核心,也面临着不断创新的任务。但创新不等于模仿,继承不等于复古。城市与建筑既有体现科学技术进步的层面,又有体现文化艺术传统的精神内涵,科学技术元素的融入使城市与建筑随科技的进步而更新,文化艺术元素使城市与建筑在应用新技术的同时继承和发扬传统。因此,当今城市规划,要彰显城市特色,建筑风格既不能因循守旧,更不能盲目照搬。只有不断挖掘民族建筑文化的精华,彰显民族文化的个性特色,才能使我们的城市在迈向现代化、国际化的进程中,不至于迷失方向,丧失自我。
四、坚持以人为本,营造舒适和谐的宜居家园
城市是人的现实居所,更是人的精神家园。城市规划如若置人的需要于不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营造和谐舒适的城市人居家园是城市的出发点,也是城市发展的落脚点。因此,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核心问题是科学规划,特别是要做好城市的总体规划,将城市中的各种物质要素合理地进行空间分布和组合,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依据。中国传统哲学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相通的。强调“人、城市、自然”应该是一体的,相互协调。
城市规划在注重特色塑造的同时,还必须关注将更多的自然元素融入到城市与建筑之中,加大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和建设,关注生态文明社区建设,包括绿色空间系统、水资源系统、废弃物处理系统、清洁能源系统、道路交通系统、文化活动系统以及社区服务系统等。如西安作为一个北方城市,在城市规划建设中,非常重视大水大绿环境的规划,先后规划建设了环城公园、城市运动公园、大雁塔广场、曲江公园、大明宫遗址公园、泸灞生态区等,使人与环境更加和谐,也使得西安这座古城越发充满生机与活力。
通过科学规划引导,在城市特色塑造中,促进城市建设向环境生态化、功能休闲化、管理现代化方向发展,不断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使城市的舒适性、宜居性、和谐性成为城市规划的终极目标,也成为城市建设的又一重要特色。
结 语
科学的城市规划与城市特色的协调互动是城市特色定位的最终目标。将科学规划与打造城市特色有机结合起来,无疑将会大大提升城市的品味和竞争力。
首先,城市特色定位需要对城市规划的要求进行反馈,即根据城市规划与发展要求,明确体现城市规划的特色内容。同时,城市规划需要依据城市特色的定位对其规划方案进行科学评估、修正、实施。城市定位一方面有利于城市特色的落实,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推动城市的规划与发展。
其次,加强对城市特色内容分析,包括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城市特色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发掘潜在的文化元素,着力打造好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城市特色建设。城市特色建设涉及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主要通过城市规划、建筑规划、景观规划等方面得以实现。因而,准确的城市特色定位,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实现城市发展,彰显城市独特魅力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初中道德与法治总结
- 下一篇: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