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保障经济发展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5: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治保障经济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法治保障经济发展

篇1

摘 要 本文以海洋环境污染的刑罚处罚为视角,分析当下我国海洋污染事故的处罚手段对海洋污染力所不逮,并重点阐释我国新修改后的《刑法》仍然存在的环境污染犯罪刑罚处罚的具体不足,最后针对这些不足提出进一步拓展《刑法》中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行为范围、刑事责任体系设计、加大刑罚处罚力度等完善建议。

 

关键词 海洋环境污染 刑罚处罚 污染事故

作者简介:韩琦,华东政法大学法学硕士,漳州市人民检察院干部。

中图分类号:d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8-081-02

一、海洋污染事故的刑罚适用

海洋环境污染损害,是指直接或者间接地把物质或者能量引入海洋环境,产生损害海洋生物资源、危害人体健康、妨害渔业和海上其他合法活动、损害海水使用素质和减损环境质量等有害影响。从国家环保部每年在《中国环境公报》中公布来看,海洋污染事件呈上升趋势,现阶段仍处于海洋环境污染事故的高发期。2011年发生的渤海湾溢油等事件,说明我国海洋环境急剧恶化的情况没有得到根本遏制,此次渤海湾溢油事故的处理,仅停留在民事责任与行政责任的追究上,而该案就学理而言并不排除刑法的适用。在美国墨西哥湾石油泄漏一案中,bp公司在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强大压力下,不但更换了公司总裁,同时加大损害赔偿力度,充分说明刑事责任的震慑作用不容小视。

 

当下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的刑事法律法规,《刑法》第338条规定:“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严重污染环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此外,《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以及《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都对海洋环境污染做出相关规定,但为何却对频发的海洋污染现象起不到很好的震慑效果,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力所不逮,这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二、我国海洋环境的刑法保障机制的不足

(一)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行为范围过窄

我国刑法涉及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名包括污染环境罪等15项具体罪名,虽然《刑法修正案(八)》第46条对《刑法》第338条所规定的内容进行了修改,降低了犯罪成立条件,扩大了刑法对污染环境行为的调控范围。令人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刑法未将海洋污染纳入刑法调整的范围,只能以污染环境罪进行兜底。笔者以为,立法者当初希望通过规定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具体追诉范围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但社会在不断进步的同时进入刑法调整的破坏环境资源犯罪行为范围越来越小,必然导致如海洋环境污染等严重损坏环境的行为游离于刑法控制之外。

 

从有关国际公约和国外立法来看,大都将环境污染以及环境污染的危险状态纳入刑法调控的范围。虽然我《刑法修正案(八)》取消“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表述,使污染环境罪的成立标准为“严重污染环境”,但这不意味着我国刑法环境污染罪中规定了危险犯。一方面,环境污染罪过形式是过失,过失犯罪一般只有在造成严重后果时才能构成,对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危险的行为不能以环境污染罪论处;另一方面,该罪成立的条件是污染环境行为达到“严重污染环境”程度,但实践中,污染环境既可以是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也可以是继发性或渐进性环境污染,对尚未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行为显然不能定罪处罚。可见我国刑法缺乏环境污染危险犯的规定,势必对包括海洋环境污染在内的海洋环境保护不利。

 

(二)刑事责任体系设计有待完善

我国对海洋环境污染的追究往往以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为主,忽视刑法保障机制的惩罚作用,在实践中,海洋环境污染行为往往都以行政处罚解决,但行政处罚远低于环境恢复的费用,手段在功能上显然无法与刑罚措施相提并论,而且造成环境污染结果多数由国家来买单。

 

从我国环境污染的刑事责任体系来看,一方面,当前刑罚体系缺乏非刑罚处理方法。刑法虽然规定了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主刑和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附加刑,另外还规定了训诫、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行政处罚等非刑罚处罚措施。但在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中,刑法规定的刑罚种类只有自由刑和罚金。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刑事立法相比,国外对环境污染犯罪刑事责任大都在刑罚处理外也进一步明确如民事补偿和环境恢复义务等非刑罚处理方法,可见我国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法定刑的种类略显单薄。另一方面,在刑事责任的刑罚实现问题上,由于环境污染犯罪大多发生在工业生产和经营领域,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是这类犯罪的重要动机,所以加大罚金刑的处罚力度具有重要的预防和惩治作用。但是,我国刑法没有予以充分的重视,仅仅规定“单处或并处罚金”等,与此同时并没有对罚金的数额做出相对明确的规定,从而导致实践中实际判处罚金刑的数额往往较低。

 

(三)刑罚处罚力度过轻

在追究渤海湾溢油事故责任方经济赔偿的时候,人们赫然发现根据《海洋环境保护法》第73条,责任方最高罚金只有20万元,既难以起到震慑企业不犯类似错误的作用,也远难抵消给当地渔业、旅游业、海岸景观、生态环境等带来的损失。可见,我国刑法对破坏环境资源犯罪的处罚程度却明显过轻,这一结论我们可以从与不同罪名法定刑的比较中得出。例如,2006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致使一人以上死亡、三人以上重伤、十人以上轻伤,或者一人以上重伤并且五人以上轻伤的”是构成环境污染罪最低要求的情形之一,其最高法定刑是三年,最低法定刑是拘役。而根据《刑法》第233条的规定,“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污染环境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若都造成一人死亡的结果,前者的适用的法定刑幅度是拘役以上、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而后者的法定刑幅度是六个月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很显然,在危害程度一样甚至污染环境的危害程度更大的情况下,当下刑法对其所施予的刑事处罚明显轻于对过失致人死亡的处罚,而且环境污染罪危害结果不仅深远而且难以估量,不仅造成财产损失和人身的损害,而且包括海洋环境在内的环境资源破坏具有难以修复性,甚至不可逆性。因此过轻的刑罚只能使违法者更加有恃无恐,使刑罚的威慑力也将大打折扣。

三、海洋环境的刑法保障机制的完善建议

(一)拓展刑法处罚范围

根据刑法中关于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规定的行为过窄,迫使我们必须扩大刑法对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调控范围。一方面,应该将海洋环境因素都纳入刑法保护的范围,考虑到其独立特殊性和重大影响性,应增设独立的“污染海洋罪”,通过刑法规范的指引和规范功能,使社会公众普遍地确立

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应增设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危险犯。考虑到包括海洋污染在内的危害环境行为可能造成严重的危害结果,因此刑法将足以造成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的行为规定为犯罪,降低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成立标准,将危险行为犯罪化,有利于通过刑罚适用从源头上预防环境污染和破坏行为。英美法系国家将某些环境犯罪的规定严格责任,要求那些从事环境相关活动的人负有对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严加防范的特定义务,只要行为人实施了引起危害环境结果的行为,就无须考察其主观上有无犯罪的故意或过失。因此,建议今后修改刑法时,对海洋石油污染等行为增设环境污染罪的危险犯,当污染行为造成了实际危害后果,则加重处罚。

 

(二)完善罪刑罚体系

刑法对污染海洋环境的犯罪的刑罚设计要受现有刑罚体系的制约,即在我国现有的刑罚种类条件下,事实上已经没有增设刑罚处罚方法的余地。借鉴英美法系国家的做法,对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适用资格刑,由于环境资源污染犯罪的刑罚种类有限,建议将来通过修改刑法扩大刑罚种类的范围。

 

另外,由于石油溢油等所导致海洋污染犯罪多为多为贪利性犯罪,因此还要对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罚金刑的规定加以完善。如通过判处罚金刑剥夺犯罪所得的经济利益,从而有效预防和惩治这类犯罪行为。虽然刑法已经对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罚金刑做出了规定,但立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均未明确具体的罚金数额和确定标准。根据《刑法》第52条规定,“判处罚金,应该根据犯罪情节决定罚金数额。”对此,我们建议在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司法解释中加以明确,在考虑犯罪情节时除了应把握污染环境的行为人的过错程度、犯罪事实、性质及对环境造成实际危害后果等因素外,还应当评估被污染环境的修复成本,判令犯罪分子为恢复被破坏的环境支付必要的费用;与此同时,根据《关于适用财产刑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司法解释,还应把犯罪分子缴纳罚金的能力考虑进来。只有综上因素纳入到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刑罚体系中,才能有效防止因罚金数额过低而不能发挥罚金刑所应有的作用或者因数额过高而致使判决难以维继的情况发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罚金刑的功能,也符合罪行平衡的刑法原则。

 

(三)加大刑罚处罚力度

如前文所述,当前我国刑法对环境污染刑罚的处罚力度显然不够。对比我国刑法的相关罪名的规定,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刑罚力度普遍轻于各类财产犯罪的刑罚力度,普通的侵权财产犯罪的最高法定刑可以达到无期徒刑甚至死刑,而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处罚大都采3年以下有期徒刑,最严重的也只是10年以上有期徒刑。由此可见环境污染犯罪法定刑设置明显轻于财产型犯罪。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加重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尤其是海洋环境污染犯罪的法定刑,使犯罪人所受的处罚与其对海洋环境的损害程度相当,从而才能有效地惩治和预防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

 

参考文献:

[1]张明楷.刑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2]韩德培主编.环境保护法教程.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3]李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法律问题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4]徐祥民,吕霞.环境责任“原罪”说——关于环境无过错归责原则合理性的再思考.法学论坛.2004(6).

[5]李艳岩.突发环境事件立法研究.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3).

[6]阳东辰.公共性控制:政府环境责任的省察与实现路径.现代法学.2011(2).

[7]徐祥民.环境污染责任解析:兼论《侵权责任法》与环境责任法的关系.法学论坛.2010(2).

篇2

中国是有几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历来推崇诚实守信、“一诺千金”,鄙视背信弃义、“食言而肥”。但是,当世界向更加文明的境界进发、中国及其企业信用日益增长之时,仍有不少人对信用文明有所轻视甚至忽视。在一些领域和一部分人心目中,诚实守信者竟成了傻瓜,“食言而肥”者却为一些人羡慕。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信用就成了市场经济的基石。尤其是在中国成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之后,信用低下则必然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信用危机则必然成为市场的“癌种”,信用缺失则必然成为企业败死主因。

[关键词 信用制度 市场经济 保障

一、市场经济与信用的关系

信用作为一种能利用的资源,可以进行融资、理财、配置资源等。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活动的高度发达,信用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商品活动在带来巨额利润的同时,也往往蕴涵着巨大的市场风险,风险直接来自于商品交换双方的给付行为与给付行为之间的时间差,即信用“使买和卖的行为可以互相分离较长的时间”[2](p492-494),它使得所期待的给付处于不确定状态。而信用的作用就在于使将来的给付行为变得更加可以预期和确定,从而避免或减少市场风险。信用越高,风险越小;反之,信用越低,风险越大。为了规范市场交易秩序,保障市场安全,信用的这种价值特性使得它从一开始就成为商品社会的一个重要法律问题。

计划经济时代,信用制度并不特别重要,社会上所有信用都是国家给的,不存在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进入市场经济以后,个人和企业之间面临大量的经济交往,信用就显得特别重要,市场经济愈发达就愈要求诚实守信,这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标志。金融是发达的市场经济的核心,而金融正是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上的。它的初始是由日渐发达的市场关系派生出借贷关系,而借贷则以双方恪守信用为前提,失去信用,也就毁坏了金融的道义基础,从而也就葬送了它自身。基于上述分析,可以说市场经济必然是信用经济。市场经济愈发达愈要强化信用伦理。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指出,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又是信用经济。法制经济是从市场经济制度的角度上而言的,信用经济是从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上而言的。所谓法律是“他律”,道德是“自律”。要一个人兑现他的承诺可以用法律的手段,但如果时时处处都靠法律,那这个社会的交易成本就会高得无法承受。因此,恪守信用道德对维系市场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即“诚实信用属于市场活动的道德准则”。自从有商品以来,市场交易行为也就伴随而产生。无论市场交易行为有多么复杂的形式,共同一条就是必然也必须要遵守交易行为自身的要求:信用。我国自古就有“人无信不立”之说。市场经济是法

制经济,它需要有序地发展,同时它又是一种平等、开放、统一的竞争经济,也是一种不断扩大的分工合作经济和一切合作主体、交易主体的信用经济。信用经济的归宿只能是守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种经济关系,诸如商品、货币、买卖、支付、借贷、合同、证券等无不体现信用关系,市无信则乱。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律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维持市场经济的信用秩序,确保“公平、公正、公开”的信用法则不受践踏。

二、我国的市场信用现状

市场经济必须是全社会都讲信用的,用严密的法律、制度来规范各种信用关系的经济,必须是从政府到民间在一切管理、经营、交易等活动中都讲信用的经济。但事实上,我们迄今为止所建立的市场经济还远未达到以信用作基础的阶段,而信用观念弱化和信用体系残缺恰恰成了中国改革20多年以来一系列经济问题的重要根源。很多经济界人士对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三角债”问题至今得不到根除,甚至愈演愈烈的状况表示深深的担忧。盲目负债及负债后的逃债、废债行为,这种例子比比皆是,泛滥成灾。近年来更有不少经营管理差且债务多的企业把破产、兼并、债转股当做逃债废债的机会,道德风险增大,信用环境更加恶化。

尽管我国《民法通则》第四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平等、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在现实社会中,市场交易行为的违法情况相当严重,其信用出现了严重危机。市场信用缺失严重困扰企业经营和金融市场秩序,成为目前制约生产力发展的“瓶颈”。

1.市场交易秩序混乱。市场交易行为主体之间严重缺乏信任,在经营过程中不守信、不对外提供信用的情况非常普遍。具体表现在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不能达到规定的标准,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普遍存在账款拖欠现象,在市场活动过程中拒绝对客户提供信用支持等。这说明我国的企业缺乏信用意识,没有意识到信用是市场竞争中的理性选择。

2.交易的规则遭到严重破坏。信用缺失本质上是一种违约行为。经济活动主体是否选择违约,主要看违约成本的高低。当违约的预期收益超过将时间及另外的资源用于从事其他活动所带来的收益时,经营者便会选择违约。而目前的状况是,守信者未得到有效的保护,失信者未受到严厉的制裁。如一些企业或中介机构提供虚假信息已成为一个公开的“游戏规则”,但作假企业或中介机构受到惩处的仅是极少数,许多人和企业都从“失信”中捞到了好处,一些擅长做假账的人员还成了一些企业争相聘请的“人才”。在这样一个失信不受惩罚的环境下,“好人也会变坏”。要改变这一局面,一定要制定和推行使“失信成本”远高于“守信成本”的惩治制度,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让失信者得不偿失,不敢冒失信的风险。

3.不正当竞争屡禁不止。不正当竞争是指违犯国家有关法律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社会上不正当竞争行为比比皆是,如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侵犯他人商业秘密等。不正当竞争行为违背了诚实信用的原则,造成竞争秩序的混乱,从而影响市场经济机制功能的正常发挥。

信用环境恶化已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诸多危害:(1 )信用恶化地区的企业和资本外逃,经济严重倒退,造成投资环境恶化,使投资者望而却步;(2)信用缺失直接增加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 成为企业沉重的负担;(3)虚假的广告宣传、营销人员信口雌黄、 产品夸大事实的说明介绍、质量保证的承诺使人眼花缭乱,但却让人屡屡上当,严重地抑制了人们的消费欲望和消费需求,使消费受阻,经济增长失去消费拉动或消费支持,阻碍资金合理流动,严重扰乱了金融秩序,形成巨大的潜在金融风险;(4)造成社会风气败坏,道德水平滑坡;(5)增加了教育成本,降低了效益,使交易者丧失了信心。

诚实守信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是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它不仅是社会道德要求,同时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与应享有的权利。在一个社会中,不能真诚待人或被人真诚地对待,就会造成信任、信用、信誉的缺失,人与人的正常关系就会为猜疑、猜忌所代替,其交流、交往、交易就难以正常进行,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就会发生混乱。信用的链条一旦断裂,企业交易不规范、财务接待不对称,所有的交易就难以发生,消费、投资就会停止不前,最后受到伤害的是金融系统。在信用奇缺的情况下,加大财政政策力度,不仅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使政府赤字“超载”,最后重返计划经济的老路。在信用不足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作用减弱,银行所冒的风险就会加大。信用不足阻碍消费与投资,使国家财政和中央银行两个钱袋子缩水,政府推出的多项政策也会大打折扣。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信用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而目前我国信用制度和信用管理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却远远落后于这种要求,建立和健全国民经济的信用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强化市场主体重承诺、讲信誉、守信用的道德信用观念也是我国加入wto以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营造公平和谐的市场环境和投资环境的需要。加入wto 将促进我国市场的全方位开放。市场经济是开放型经济,它要求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突破一切市场障碍,纳入全国乃至世界的大市场中。现代市场经济具有完备的市场体系,市场要向所有的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开放,向国内外开放。市场交易和竞争要公平,对各类企业都应一视同仁。随着我国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之中,我国经济的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将进一步结合在一起。而信用是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面对加入wto 的机遇与挑战,在以信用为准则的国际市场上,不遵守市场规则者,就一定会被罚出市场的轨道。

三、创新信用制度和机制,重建市场信用体系

信用体现了最根本的法律关系和社会关系,体现了市场经济必备的道德理念和法律意识,体现了整个社会交往的基础。加强市场经济的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市场经济的各种经济行为,强化全社会重合同、守信用的商业道德,在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扶正祛邪的良好社会风气,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迫切需要,是中国入世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不可缺少的手段。信用还是企业进入市场的通行证,良好信誉是宝贵的无形财富,甚至比有形资产更为珍贵。建构信用体系既要靠道德约束,要建立强大的舆论体系,同时又要靠法律约束,要建立严格的法规体系。

1.要在全社会进行信用教育,树立全民信用意识。要使人们明白市场经济乃是信用经济,弄清信用伦理对完善市场经济的重大作用,懂得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的道理。要宣传普及信用、契约等市场经济观念。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维护社会信用的主体。要加快企业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真正把信誉当成企业的生命,合法经营,讲究信誉。加快企业制度的改革,建立信用制度的微观基础,要通过政企分开、产权明晰的改革,确立企业法人财产权,建立所有者对工商企业和银行运营的督导机制,防止银行和企业管理人员利用公司治理结构的漏洞,通过信用关系进行舞弊和诈骗活动。

2.加强维护信用制度的法治建设。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但由于目前的市场经济体系不完善,在市场经济的某些领域内还存在着“法律真空”现象,这就需要道德规范来调整,实现“德治”和“法治”的统一。“法治”和“德治”作为我国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调整人们行为方式的手段,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道德在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改善人们的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但当道德规范不足以约束人们的行为时,就需要适时地上升为法律,赋予其强制性。

3.强化信用管理。国内外成功的实践经验证明,信用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企业没有健全的信用管理,就没有竞争力。所以建立信用管理体系,增强风险防御能力,是当前我国企业走出信用困境的根本出路。因此,在建立国际信用管理体系的初始阶段,应该强调市场竞争机制,强调与国际行业标准接轨,以便能够为国际同行所接受,开展国际业务。

4.建立信用激励机制。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的通行做法是,信用良好、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在股票和企业债券发行中就能够给予优先安排,信用等级高的企业,可以获得较高的信用额度和更为优惠的利率价格;企业如果数次不能如期偿还债务,就会被吊销营业执照。我国还没有形成对守信用的企业给予必要的鼓励,对不守信用的企业给予严厉惩罚的制度和规则。政府有关部门在制定各项政策时,应当注意奖励守信行为,惩罚背信行为,鼓励企业和个人不断提高自身的信用水平。

四、市场信用还要依靠司法强制力来约束

市场纪律可以约束大多数人,但是总会有少数人违反市场纪律,这时就要用司法纪律来约束。所以,司法强制力是维护信用的保障。

在金融市场上,对于少数不讲信用的人,信用记录对他们不起威慑作用,例如,某些不讲信用的客户违反银行借款协议,或违反信用卡合同的约定,贷款到期不还,或信用卡恶意透支。这时,就要诉诸于司法强制力,银行或信用卡公司就会派律师到法院对他们。

在法庭上,这些案件没有复杂的证据证明过程,因为证据比较容易取得,也容易认证。所以,法院作出判决的时间是比较快的。如果有借款抵押或质押品的话,执行就更加容易。对于不自觉执行法律判决的个别人来说,法院的法警还可以采用强制手段来执行。

我们最近从新闻中看到,美国总统因为个人生活中的一些小节问题,被独立检察官和大陪审团询问,还将询问的报告通过互联网络向全世界。这种作法实在令东方人吃惊。美国总统虽然有极大的特权,但是在法律上,却人人平等,他也不能豁免作证的义务。连总统尚且如此,更不要说普通老百姓。这就是法律的力量,这就是司法纪律的学习过程。

篇3

[关键词]区域循环经济;路径;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9-0012-03

1区域循环经济概述

1.1区域循环经济的定义

对于区域循环经济的具体含义,有着不同角度的定义。王鲁明认为:区域循环经济就是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以循环经济理论和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以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为具体载体,以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为目标,通过系统规划、整体协调、优化结构,把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活动组织成一系列“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流程,通过对物质、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污染物的低排放,实现整个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持续发展[1]。薛冰认为:区域循环经济是指在一定的区域空间范围内,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产业共生为路径,以信息为连接纽带的环境友好型社会经济活动组织与发展形式,发展的目的是实现区域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的完善与重组[2]。还有其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于区域循环经济有不同的定义,如侯丽萍认为是一种资源循环利用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李昕认为是工业园区之间的循环利用废物等[3]。

综上所述,区域循环经济就是在区域的层面上来实施循环经济,即在一定区域内土地面积、资源环境、人口数量和经济状况等条件下,以产业经济、区域经济、生态经济等理论为指导,提高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化产业结构为目标,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模式。

1.2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1.2.1基础因素

任何经济的发展都是以资源为基础,区域内的资源状况直接影响着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当然,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还要受到区域内环境的影响,资源与环境同时也影响着产业布局,产业布局对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式以及方向有引导性的作用。当前循环经济的发展都是技术创新的结果,技术创新的程度对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有着直接的影响。然而,技术创新需要资金的支持,这对于发展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是一个强有力的中流砥柱,没有资金一切都很难运行。

1.2.2政府因素

主要是政府所制定的法律法规以及政府的政策制定。在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中,法律法规具有强制性、权威性和不可抗拒性,区域内的有关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对于区域内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控制性的影响。对于政府的政策制定,则其主要是影响区域内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引导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政府提供的鼓励性政策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是很有利的。如果政府的作用失灵或是不到位,直接对区域内的循环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1.2.3企业因素

企业是实施循环经济的主体,对于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企业的技术水平影响着循环经济发展的质量,企业对于技术创新的投入是非常重要的,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并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企业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不可为了短期效益忽视制度的约束。

1.2.4公众因素

主要是公众的认可和观念的转变以及参与。公众的认可对于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宝贵的“财富”,没有公众的认可,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将寸步难行。对于公众观念的转变,有益于区域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有了公众参与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将会使区域循环经济高质量的发展。

1.3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原则

1.3.1减量化原则

减量化主要涉及在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的消耗减少以及对废物的排放减少。当前,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对资源的需求量大,而且利用效率不高,并且废物排放量大。所以,减量化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技术创新来进行工艺流程的提高,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废物的排放。

1.3.2再利用原则

一般对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对于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进行回收再利用,可能是全部回收利用,也可能是部分回收利用。以塑料瓶为例,塑料瓶既可以回收消毒再利用,也可以拿去做工艺品。

1.3.3再循环原则

再循环主要是针对工业类,对于产生的废物主要是废水、废金属类进行一定的处理将其再资源化。对于废水,将其净化,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对于废金属,进行提取或返修重新资源化。

1.3.4因地制宜原则

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根据自身区域的实际情况,对自身区域特点进行分析,选择适合自身区域的产业。对于经济发达的区域,资源消耗大,应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废物为主,同时,发展第三产业。对经济不发达的区域,适度进行产业发展,同时,对区域内可能开发的新产业进行必要的发展。

1.3.5可持续原则

就是对区域内产业链的构成进行分析,通过产业链的上下游,来确定产业构成。首要考虑的是对废物的利用,考察对废物再利用是否可行。区域循环经济应以长期的持续发展为目标,不能只注重短期的利益。

2循环经济发展区域差异

2.1经济集约化的区域差异

经济集约化主要是体现资源的集成性,同时也能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特征。就全国的各个区域状况来看,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集约化程度高,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集约化程度较低。经济集约化的程度高低受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影响很大,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决定着经济集约化程度的高低,进一步影响着循环经济的差异。

2.2生产效率的地区差异

生产效率主要是指单位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的生产数量。循环经济最常用的就是数倍理论,即用数倍的资源来生产同样多的产品,这不但可以使人类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还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所以说,生产效率的提高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区域之间生产效率存在着差异,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都较高,而西南地区、西北地区较低。不同的产业领域,各个区域也不相同,对于区域内生产效率低的产业进行针对性的提高,对于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以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2.3资源效率的区域差异

对于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资源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对资源的利用效率更是关键。对于资源的利用效率来讲,对于发达地区来说,对资源的利用效率高,但是,对于有的发达地区,工业污染严重,同时对于污染的治理也是比较及时,能够符合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在不发达的地区,对于资源的利用效率相对较低,有的地区甚至污染比较严重,不利于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

2.4环境效率的区域差异

对于区域内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区域处理环境污染问题差异比较明显。经济发达的区域对于污染问题的投资和效率上,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同时对于废旧物品的回收利用效率也是相当高的,这与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在这一方面发达地区是远远强于欠发达地区的。但是,从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看,欠发达区域就强于发达区域,所以,欠发达区域应该吸取发达区域的教训,不要为了经济的发展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保护好生态环境,这对区域发展循环经济是非常有必要的。

3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3.1产业规模路径

产业规模,小的层面就是企业,企业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内部要做好内部的循环发展;中的层面就是区域内工业园区,主要是对区域内工业园区进行必要的调整,对产业链进行完善使其能够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同时对于产业结构进行优化,符合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满足大众的消费需求;大的层面是对整个区域的所有产业进行整合调整,实现整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完整,实现生产、流通、消费的通顺,统筹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构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体系。

3.2技术创新路径

目前我国的发展状况,工业还是占有很大的部分,所以,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对于工业来说,主要是对能源的节约和提高效率;对于我们平时生活来说,进行管理生活的创新,宣传节约习惯和减少浪费。同时对于产生的废物进行技术方面的创新,充分利用每份资源,进行清洁生产和高效生产。

3.3环境标准与区域特色结合

环境标准的制定对于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参考环境标准来进行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结合自身区域的特点,制定适合自身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循环经济路径。

4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保障机制

4.1制度保障

正确和完善的循环经济制度是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重要的保障机制。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贯彻《循环经济促进法》、《再生资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淘汰落后低效的生产方式,建立高效的生产方式。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规范循环经济的发展。

4.2政策保障

主要是政府机构在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中提供必要的鼓励和支持,对于区域循环经济在财政和发展上进行控制,鼓励促进低耗能、清洁企业发展,限制高耗能企业和高污染企业的发展。同时也要对区域内的整体经济发展有个大的方向指引,对于符合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提供尽可能的帮助和扶持,使它们逐步走上正轨;对于不符合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逐步促进其进行技术更新和升级改造。

4.3技术人才保障

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就是技术人才的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技术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企业、社会、高校建立一个循环经济的科研体系,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同时还应注重技术人才的培养,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后备力量,建设和完善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当然同时也要注重产业的转移和产业升级,通过技术创新来进行产业升级,使产业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对于产业的转移,要根据区域环境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产业,这样不但可以充分利用区域的优势,也有利于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鲁明.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5.

篇4

关键词:西江经济带;低碳经济;技术支撑;制度

1广西西江经济带概述

西江起源于滇(云南),流经黔、桂粤4省(区)23个地区160多个县市,全长2,214公里,货运量仅次于长江。西江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名称,直到广西、广东交界处的梧州汇桂江后始称西江。分布于西江流域两岸的各类矿藏达50多种,储量亿吨以上的就有煤、铁、钨、锑、铅、磷、锌、锰、石灰石、重晶石等20多种,西江自广西梧州向东流入广东省境内。西江运输通道主要以广(州)——梧(州)高速公路和西江航道为主,辅以一般公路和航空运输方式。[1]在广西,西江由连接南宁、贵港、梧州、百色、来宾、柳州、崇左市的1,480公里内河水运主通道所组成,并涵盖流经桂林、贺州、河池、玉林市等地区性重要航道1,218公里。200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作出了打造“西江亿吨黄金水道”的重大战略决策。2009年6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又从促进广西区域协调发展出发,提出要建设西江经济带,把西江经济带与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协调起来,形成“两区一带”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2009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2号)明确指出“积极打造西江经济产业集聚优势”,把打造西江经济带提升到国家战略。[2]大力推动广西西江经济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低碳经济与广西西江经济带的发展

2.1低碳经济概述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为了推动经济增长,人类耗费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环境的恶化,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人们终于意识到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将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作为人类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面对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而来的环境问题,人们已经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低碳经济理念应运而生。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国政府于2003年在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的,其出发点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避免气候发生灾难性变化。所谓“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 ”,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最终目的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因此,低碳经济追求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在减少污染、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渠道之一。

2.2低碳经济与广西西江经济带的发展

2006年,南宁市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所引起的直接经济损失20.51万元[4],到了2008年,南宁市发生环境污染事件所引起的直接经济损失已经达到802.75万元[5],虽然说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了,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应该是有所减轻的,但事实却相反,随着经济的发展,为此付出的环境代价却在不断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广西西江经济带存在高污染的经济增长之路。如果我们继续以牺牲环境、耗费大量资源的方式来换取经济的增长,那么终有一天,我们将会由于无法忍受恶劣的环境以及缺乏必要的资源而失去任何发展的机会。而低碳经济以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为目标,其发展必定可以为西江经济带获得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创造条件。因此,低碳经济在西江经济带的发展势在必行。

3广西西江经济带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和制度障碍分析

3.1广西西江经济带的绿色能源开发和利用技术有待提高

绿色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实现低碳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广西西江经济带虽然在绿色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总体上来说技术不够先进。广西的能源资源禀赋其实是比较丰富的,西江经济带也是如此, 包括太阳能、海洋能等等,但是由于资金不足,技术限制,对于绿色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并不高,以水能为例,广西是西电东送的输出地之一,堪称资源丰富,但丰水季节和枯水季节差异很大,季节性短缺非常明显,供应旺季用不完,供应淡季不够用,又以沼气为例,广西农村沼气池拥有率全国第一,但如何大规模地在工业上使用这种能源还缺乏研究[6]。要实现对绿色能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离不开先进的技术,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广西西江经济带绿色能源开发和利用技术仍需要提高。

3.2清洁生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工作有待推进

早在2004年,广西就已经公布了《关于我区加快推行清洁生产的意见》,为广西清洁生产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这也为广西西江经济带的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经过几年的努力,广西西江经济带的清洁生产情况确实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例如,百色平果县的广西百合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实施清洁生产,三废综合利用产值1847万元,吨产品的水消耗下降了近百吨,二氧化钛回收率由76%上升到81%[7]。但是,由于研发和推广清洁生产技术需要一定的资金和人才,而广西西江经济带区域的很多企业规模并不大,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技术人才,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并不广泛,资源消耗比较高,污染比较严重,以制糖产业为例,位于广西西江经济带的广西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资金和技术方面投入较大,因此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散布于西江经济带的许多小规模的制糖企业却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而存在着高污染、高消耗的问题。

3.3相关招商引资的政策在环境保护措施上仍有待完善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正式建立,广西是我国唯一和东盟国家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对广西产生重要影响,可以推动广西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并且可以获得更多的优惠政策,吸引各类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这为推动广西西江经济带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由于在招商引资的政策方面,环境保护措施还不够完善,因此发展的过程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背景下,广西吸引了大量投资,其中包括产业转移,而在这过程中,生态环境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据有关资料显示,2008年广西100万元以上利用内资中,化工、医药、制革、水泥等对环境破坏性和污染性项目均比上一年快速增长[8]。据广西水产部门调查,上个世纪80年代广西境内西江中上游干流有1,700多公里,流经20个县市,原有水产资源比较丰富,初步统计经济鱼类有近250种,但最近几十年来,由于渔业环境的逐渐恶化,渔业资源遭受严重破坏,许多主要经济鱼类资源已经难觅踪迹,鱼类资源呈现衰退的迹象,原因包括沿江地区鱼类的过度捕捞、水域污染和水工建筑等[9]。CAFTA背景下,广西西江经济带确实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相关招商引资的政策在环境保护措施上仍有待完善。

3.4促进广西西江经济带低碳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还有待完善

在与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相关的产业政策中,广西确实已经颁布了一些相关政策,有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例如前面已经提到的推广清洁生产技术的政策,当然还有鼓励生态工业园发展的相关产业布局政策,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促进广西西江经济带低碳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还有待完善。以产业技术政策为例,对于鼓励企业进行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对污染物的处理方面,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企业不易获得;排污费返还,往往用于末端治理工程[10],要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广西制订相关产业技术政策的实施细节。

4推动广西西江经济带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和制度保障研究

4.1构建推动广西西江经济带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

为了推动广西西江经济带低碳经济的发展,我们试图构建一个平台式的技术支撑体系。平台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汽车实现大批量、流水线作业的时候。据有关学者考证,亨利·福特著的《现代人(Modern Man)》中有一章详细描述了组成汽车的各子系统,探讨了为提高汽车的舒适性、易使用性、耐用性而在公司内外出现的技术,其中就用到了平台的概念(Meyer and Seliger,1998)。[11]至此,平台概念被广泛地使用到经济学研究中,出现了产品平台、技术平台等概念。其中,技术平台是指为了实现一族产品所共享的设计技术、工艺技术及生产制造技术等的整合。技术平台由不同的梯级所构成,其中处于最上层的是为实现某一产品族所必需的核心技术,如设计数字式处理彩电所必需的数字化处理芯片技术。处于最底层的是支撑其核心技术以使其能够转化为最终产品的基础技术,包括机械、加工、冲压、铸塑、成型、基础元器件制造等。两者之间的中间技术是连接基础技术和特殊技术的桥梁,它包括生产技术、组装技术等;同时还包括已被视为一般技术的过去的高技术,如彩电的彩色显示技术。一个良好的技术平台应是这三个层次的平台梯级的平衡整合[11]。鉴于此,我们构建了一个平台式的技术支撑体系以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如图1所示,体系的最上层是低碳经济的原则,也是系统的指导思想,所有的技术都要以这些原则为基础。处于中间的是清洁生产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核心技术,处于体系最底层的是将清洁生产技术运用于各个行业的具体技术,包括对绿色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技术等。这个平台式的技术支撑体系以低碳经济的原则为指导,以清洁生产技术为支柱,将清洁生产技术运用于各个行业,从而为广西西江经济带的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4.2推动广西西江经济带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研究

为了推动广西西江经济带低碳经济的发展,配合上述技术支撑体系,在制度方面,我们应该提供相应的保障。

首先,在推动相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方面,包括对于绿色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等方面,除了要制订鼓励广西西江经济带发展相关技术的政策吸引和激励相关人才之外,还要加大地方财政投入,税收优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进行技术研发的组织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激励各行各业开展技术研发活动,减轻企业发展相关技术的资金压力,增加广西西江经济带企业投身低碳经济建设的积极性。

其次,完善广西西江经济带招商引资政策,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科学的结合。虽然为了推动广西西江经济带的发展,原有的招商引资政策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急需我们解决,今后在完善相关政策的时候,应该在环境保护方面提出更严格的限定。

第三,完善现有的与推动广西西江经济带低碳经济发展相关的产业政策。对于已有的政策法规,要对具体操作细节进行详细规定,制定实施细则,对于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修改以及补充,要不断的进行修订完善,做到与时俱进。

第四,要科学选择并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广西西江经济带低碳经济的健康运行。能源产业方面,要积极探索新能源,实现节能减排;农业方面,要大力支持有机农业的发展,引导农户在资源使用和技术运用方面尽量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从源头上杜绝环境污染问题,减少碳排放量。

参考文献:

[1] 邓伟根,孙大斌,李娜.西江产业带理论溯源与构建探讨[J].珠江经济,2005(10).

[2] 黄志光.建设西江经济带与贵港打造西江航道枢纽中心的思考[J].广西经济,2010(6).

[3] 杨艳,袁磊,赵星.低碳经济发展趋势与石油公司的对策[J].石油科技论坛,2010(1).

[4] 南宁年鉴编纂委员会编.南宁年鉴2007[R].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322.

[5] 南宁年鉴编纂委员会编.南宁年鉴2009[R].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220.

[6] 王殿华.广西发展规模化储能新技术的探讨[J].广西节能,2006(1).

[7] 李寒蕾,杨力刚.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及对策[J].今日南国,2009(2).

[8] 辛燕.对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中的生态伦理问题若干思考-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为例[J].特区经济,2010(5).

[9] 西江上游广西内河鱼类资源仍呈衰退迹象[EB/OL].GX.xinhuanet.com.2007-01-26.

篇5

(一)保持经济平稳协调较快增长,必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面对矛盾和问题,必须进一步强化改革创新意识,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近期要着力抓以下两项改革。

一是推进投资体制改革。下一步要紧密结合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重点做好三件事。其一,进一步修改完善已经出台的民间投资项目登记办法,完善配套实施细则,并适时上升为政府规章。其二,进一步修改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通过立法程序,争取早日出台。其三,抓紧制订代建制的实施办法。投资体制改革方案出台后,国家有关部门还将出台多个配套政策。各地要特别重视抓好学习培训,切实把这项改革作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举措,抓紧抓好。

二是规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紧密结合全面实施行政许可法,着力在规范深化上下功夫。其一,要按照省政府公布的行政许可目录,抓好省级部门和市县的衔接、规范工作。指导各地各部门完善行政许可的配套制度建设。其二,要按照国家审改办的要求,抓好清理规范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工作。其三,要抓好全省网上审批总体方案的实施工作。

(二)保持经济平稳协调较快增长,必须加快城乡体制改革

浙江省要率先在全国走出一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就必须率先在城乡体制创新方面取得新突破。

一是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改革的重点举措:统筹城乡规划,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加快形成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规划建设体系,促进城镇规划方式和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覆盖。统筹城乡就业,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加快建立城乡平等就业制度。统筹城乡户籍管理制度,总结试点经验,适时在全省范围内实行按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同时,要积极关注并重视解决城乡转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快“城中村”改造,推进撤村建居,推进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促进城乡从社区建设、户籍身份到管理组织等方面的逐步接轨融合。

二是深化与农村税费相配套的改革。最重要的是建立精干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要推进县乡财政体制改革,改革农村教育体制,以及研究把税费改革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政府对农业补贴方式的转变结合起来。通过推进这些配套改革,切实建立减轻农民负担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巩固和保障农业基础。

(三)保持经济平稳协调较快增长,必须加快社会体制改革

一是大力消除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体制障碍。围绕科技强省建设,要进一步深化科研院所改革,牢固确立企业科技进步的主体地位,强化产学研联合机制,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围绕文化大省建设,要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抓好试点方案的实施,推动一批重点文化设施、文化产业区块、文化产业和文化企业的建设和发展。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教育均衡发展。要深化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大公立医疗机构改革力度,深化农村卫生院改革,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要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步伐,在分类认定基础上,加快社会中介类和生产经营类单位的转企改制。同时,还要抓紧就消除服务业发展中体制性制约,降低民资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领域门槛等方面,深入研究,完善政策,加快市场化进程。值得指出的是,围绕着大力发展社会事业,还要把建立社会发展评估体系放在突出位置。通过发挥评估指标的导向作用,推动各级政府牢固确立协调发展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

二是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就业和社会保障是最大的民生工程。要认真落实各项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扶持政策,研究采取有利于促进灵活就业的政策措施。要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大规模开展针对性强、有实效的就业再就业培训。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做好扩面工作,不断提高保障水平。要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规范完善“新五保”制度,加快实施进程。还要加快推动社保体系向广大农村农民延伸,全面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保制度,大力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千方百计转移农民、保障农民、富裕农民。

(四)保持经济平稳协调较快增长,必须加快建设现代市场体系

一是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进程。一方面,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大力推进直接融资,抓住中小企业板块推出、CEPA实施等机遇,推动更多企业多渠道上市。规范发展产权交易,做大省级产权交易平台。加快发展地方金融业,推进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支持城市商业银行增资扩股,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增强服务功能,防范金融风险。大力引进外资,加强银企合作,进一步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改善资金有效供给。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土地市场。扩大市场配置土地的范围,建立政府对建设用地总量的调控机制,加强土地供应结构的调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高建设用地投资强度和容积率“双控”标准,千方百计盘活土地存量,提高土地利用率。

二是建立健全资源集约利用机制。充分运用价格机制,用经济手段推进节能、节地和节水,形成有利于集约使用各类资源的新机制。要研究制订资源开发利用中生态补偿和生态修复的具体办法,以及严格的污染排放标准和超标排放惩罚办法,引导企业自觉加强污染治理和“三废”综合利用,形成有利于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的机制。通过试点逐步建立水权、排污权交易制度。

篇6

关键词:演艺经纪人;制度缺失;政策保障;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8-00-02

一、问题的提出

演艺经纪人是演艺产业的剂,而成熟的演艺经纪人制度将对演艺经纪人的发展提供更有利的成长环境。而目前我国的演艺经纪人专业水平普遍低下,无证上岗现象普遍,国内人才流动缓慢,目前从事演艺经纪人这一行业的人数不到1000人。①本论文在分析我国演艺经纪人现状的同时针对培养制度以及行业自律和法律法规的完善等方面,学习借鉴国外优秀的演艺经纪人制度很有必要。

二、我国演艺经纪人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健全的培训制度

1、人才流动缓慢。在我国演艺经纪人从业人数不到1000人的情况下,具备优秀专业知识和集商务谈判、交流、法律顾问等于一身的高素质的演艺经纪人少之又少。②大多数从事演艺经纪人行业的基本是半路出家,有艺人、副导演、娱乐记者等等。③

2、高校课程、培训机构缺乏实践性、费用高等问题。我国目前高校设立的文化产业管理、演艺经纪等相关专业与市场衔接不够紧密,诸多课程都是比较偏向于理论化,无法对学生进行实践性的引导;而市场上的培训机构如国内首家演艺经纪人培训机构“娱乐私塾”提供的岗前培训来看,费用偏高,学生无法学到系统连贯的演艺市场知识。

3、考证制度不健全。我们发现很多考生只是在应付考试大纲,并没有对所考内容进行认真系统的学习,而国家也没有任何监督举措来完善我国行业资格考试的流程。可见行业考试制度的缺失是导致我国的培养制度的不完善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缺乏行业自律性组织,管理不到位

例如资格证注册、考核制度不健全; 税收制度不健全;监督制度不健全;佣金制度不健全等等。

(三)缺乏健全的法律机制

在1995年10月26日,国家颁布了第一部有关经纪人的规章制度《经纪人管理办法》,对经纪人进行了一系列的行为规范,我国已出台的法律大多局限于对我国演艺经纪人的行为的引导语规范,缺乏具体的针对性的法律法规政策。我国对艺人与经纪人直接合约纠纷的性质、内容以及解决方法都没有明确的规定。④

三、我国演艺经纪人在制度与政策上的解决对策

(一)完善演艺经纪人培训制度

1、对外交流,培养高水平国际化经纪人。我国在培养优秀经纪人的同时,可加强对本国优秀人才的对外输出,也可邀请国外优秀经纪人来华授课,加强对外交流,聘请国内外优秀经纪人进行讲解,充分实现我国演艺经纪人之间的信息化交流和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2、培训课程偏向实践性。鼓励国内经纪公司招收实习生,让学生与艺人充分接触,在实践中运用理论学习的研究成果,充分体会演艺市场下演艺经纪人的酸甜苦辣, 国内演艺经纪人培训机构应降低收费标准,不可禁锢于岗前培训,要促进学生在不断实践中学习到适合自己的演艺经纪方式。

3、加大专业知识年审力度。对于已经考取资格许可证书的演艺经纪人,应加强专业知识的年审力度。每年设定一个固定时期对演艺经纪人掌握知识的查询与考核是促进该行业竞争机制完善的必备条件。在专业知识审核的同时可逐级加大专业考试的难度,将经纪人水平分级,促进演艺经纪人行业的竞争力度。

(二)建立统一性的行业自律组织

1、加强资格证注册考核管理。对演艺经纪人的申请条件资格审查到行业考试、资格有效期和注册登记手续的办理,注册费用的规定、注册制度和注册方式的选择都要进行严格的管理。办理营业执照,持有从业资格证,并注册登记,年年审核,照章纳税才可以正常营业,建立统一的行业自律组织。

2、健全仲裁制度。行业自律协会必须加强仲裁制度的确立与实施,规定仲裁制度必须包括解决演艺经纪活动的专门法规的说明,提请仲裁的程序和方法,此外仲裁费的缴纳方式也应该有详细的规定。

(三)完善法律制度

1、制定针对性的处罚性法律法规。在演艺经纪人逃税漏税方面制定详细的法律条约,并列出相应的处罚条例,如吊销从业资格证、罚相应金额等;在未取得从业资格证的经纪人方面制定法规政策,采取罚款或其他处罚;未注册登记、年审、缴纳保证金的行为采取法律政策暂扣从业资格证或其他处罚。

2、制定优惠性法律法规政策。制定实施优惠性的法律法规政策可表现于:延长资格证有效期、拓宽佣金抽取额度、年审推迟、保证金额缩小、税收减少等,还可以将制定法律法规将资格证划分等级。

四、结语

演艺经纪人在发展中存在的制度缺失需要进一步地借鉴别国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培训制度方面,应该加强对演艺经纪人专业知识与综合技能的培养,鼓励高校以及培训机构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鼓励演艺经纪人对外交流学习;另外,需要建立行业自律组织对演艺经纪人的资格认定、税收、保证金、佣金、仲裁等方面给予一定的监督与评定审核;在法律制度方面,需要制定更加具体化的、处罚性与优惠性政策并存的法律制度,加大执法力度,根据我国国情制定出符合我国演艺经纪人发展的制度与政策保障。

参考文献:

[1]徐馨.演艺经纪如何前行[J].经纪人,2006(2):39-50.

[2]徐建军.红地毯―我为明星做经纪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10-20.

[3]林京耀.经纪人[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20-35.

[3]胡月明.演出经纪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30-50.

[5]洪利.经纪人实务宝典[M].北京:改革出版社,2000:20-30.

[6]杨紫苏 赵宁宇 刘腾飞等.中国演艺经纪公司调研报告[J].当代电影,2012(5):20-25.

[7]唐燕蕾.中国内地明星经纪人制现状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论文,2008.

[8]孟菁苇.演艺经纪人 找好自己位置了吗[N].中国消费者报,2005(2):1-3.

[9]李玉龙.经营型和服务型经纪人必须两翼齐飞[J].经纪人,2003(8).

[10]赵丽.演艺经纪20年发展观察[N].中国电影报,2013(20):3-5.

[11]陈志君.我国演艺经纪合同法律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3-8.

注释:

①王琰:《演艺经纪人将向非专业说不》,中国商报,2010年第11期,第1页。

②王琰:《演艺经纪人将向非专业说不》,中国商报,2010第11期,第1页。

篇7

李世书记充分肯定了前一阶段各方面工作取得的成果,为我区有良好的国土资源工作基础和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感到欣慰,对我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充满信心。

李世书记指出:国土资源工作使命神圣,责任重大,工作头绪多,我们要坚持保发展、保资源、保民生,紧紧围绕促进自治区科学发展、富民强区,进一步解放思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矛盾和夹缝中寻求突破,确保今年工作上新台阶。

李世书记还强调:一是要心系发展,把完善土地利用规划,优化布局,缓解用地指标紧张矛盾,保障自治区经济发展的土地有效供给作为今年头号工程,要加强督办和落实。二要扎实做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正确处理“矿农、矿企、矿村”的关系,打造“和谐矿区”。进一步完善制度,强化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依法治矿。三是要在机关和各处室开展“创先争优”和“争名升位”活动,各项工作都要向全国系统内的先进看齐,找出自己的差距,制定出奋斗目标、措施,尽快把自治区国土资源工作进入全国前列。四是要扎实做好地质勘查和找矿突破工作,多争取项目,合理安排,力争取得地质找矿更大成果。

篇8

关键词:社会正义法治法治保障

一、正义的基本内容

(一)古代中国的传统学说中的正义界定

有学者指出,在中国古代的众多经史子集中,从未出现过正义这个名词,从而该词无论从中国哲学史还是伦理学史中都未获得过某个定义式的范畴。但是笔者认为,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无论从国家统治还是学术领域内都被儒家思想所占据,那么应该说有关正义的思想可以从仁与礼这组概念中获取。

先秦儒家实行以仁和礼为基石的狭义正义观念。因为从儒家的视角看来,君臣之间,父子之间,人与人之间都具有一定的身份上的差异化格式型伦理关系,也就是所谓的“贵贱有序,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

在仁、礼和正义这三者关系中,也呈现出一种倒等腰三角形的样式。礼作为一种外在约束规范,旨在为正义提供制度保证;而仁作为一个人的道德准则,其在内心起到激励作用。

我们认为,中国古代社会中传统意义上的正义观,可以解释为:在不平等的起点下,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的平等权利与普遍自由不予认可,只有部分人才能获取所有职位的可能。

总之,在的语境下,正义这一价值判断无论以基本模式或者道德标准来说都是历史下的产物、生活中灵动。如果不考虑经济基础、具体风俗、文化、地域,那么就不正当、不客观了;我们需要“理解万岁”。

(二)西方视野下的正义内容

1.美德意义下的正义观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对师徒对于正义理论的阐述对后世包括近现代西方政治体制产生了不可估计的影响。

柏拉图对在他的《理想国》中对正义下了这么一个定义:“正义就是做应当做的事。”在这里,正义被理解成为了个人行为符合道德的要求。每一个人都需要按照道德所指示的,诚实地完成社会所赋予其的角色定位,以及完成社会所交付的任务。

亚里士多德在《尼科马克伦理学》中首次提出了“校正正义”与“分配正义”。他认为,关乎于正义,实际上就是分配正义,涉及物品的分配方式。他的这一观点直至今日,还在被法哲学、法理学学界所关心与讨论。

2.新自由主义视角下的正义观

二战后新自由主义的旗帜性人物,约翰·罗尔斯的不朽著作《正义论》是现代语境下对正义理论的最佳的一个注脚。在其中,在无知之幕下的两大正义原则是其著作中最大的亮点:第一个原则,每个人对于所有人所拥有的最广泛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第二个原则,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在与正义的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并且依系于在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虽然对于无知之幕还有诸多争议,但是其把自由、平等等价值要素加入正义理念中综合考虑,已经为社会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根据其展开的逻辑顺延下去,正义就是社会的制度安排与权利、义务和权力、责任等实现契合式的吻合,达到一种每一个人都希翼的合理状态。

二、实现社会正义的途径

实现社会正义,通过法律这一外在规范主要有两个要素需要重视:立法正义和司法正义。在这里,立法正义是司法正义的基础,司法正义是立法正义的逻辑结果。

(一)立法正义

实现社会正义第一要素就是在法秩序中体现正义价值。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提出:法治应当包括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获得普遍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又应该本身是制定的良好的法。

1.立法的客观基础

法律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中的一部分,不可能仅是公民主观上的自源自发的,而需要在经济发展中找寻依据。法律的正义,立法的正当性,合理性理所应当要从物质生产状况、客观条件中解释。由此,我们可以产生出需求理论。只有当法律的形式和内容符合人们的需要,对于现实有了符合人民期待的回应时,法律才具有了正义价值。无论从中国古代所提出的法律应当顺应自然、符合人伦,还是耶林所谓的“法与当时一个民族所达到的文明程序相适应”,抑或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所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都体现出人民之间不同需求间的融合是法的正义价值的追求。

2.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法律在社会的运行过程中,由于价值标准的不断变化,法律也应当有相应的调适,那么在这一过程中,有两组关系就容易发生矛盾、对立和冲突。法律是需要给与公民以稳定的预期;但是社会的不断发展,不断变化中,法律的样式、理念、规则的变动成为一种必然,那么这两者的存在使得正义价值的实现成为了一句空谈。此时,我们应当使得两者相互统一起来。

法律的绝对温度容易导致社会制约度的下降,从而失去法规范本身所应具备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

在制定法律方面,我们认为应该保持一种开放的视野,以一种动态的、关系化的思维来面对问题,在立法维度上,一种具体和妥协式的方式就能体现出法的刚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那么这样的立法才是完美的,也体现出正义价值,正如科恩所说“生活需要法律具有两种适相矛盾的本质,即稳定性或确定性和灵活性;需要前者,以使人的事业不致被疑虑和不确定所损害;需要后者,以免生活受过去的束缚。”

(二)司法正义

法律的正义价值并不仅仅形式上的被体现于立法中,展现在法律中的条文中,法律规定再好,如果不能得到恰当的适用,也无法实现正义,而只能是美丽的纸上宣言;更实质地要体现在现实生活中的法律的适用中。法的正义价值需要在以人为主体和以法为客体的联动中表现出来,价值的实现在乎于主体,在乎于客体,更在乎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上,那么法律实现正义等价值就是体现其根本属性的最佳方式。

虽然法律的严格适用是司法本体意义之所在,机械地重复法言法语被认为法官成为了法律的工具,在康德眼中,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所以如果一味地只知道严格适用法律,而不知变通,那么就忽略了众多法条下所隐藏的立法者的初衷和精神,那么就有了法条教条主义的嫌疑了;究其深层原因,现实中的权利义务分配并不像法条中规定的那么一清二白;我们需要运用主观能动性,适用衡平等方法使得立法之本意体现出来,毕竟法律究其本质还是为了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的。

以上仅就实现社会正义的两

条路径展开论述,不一而足;毕竟方式途径的选择仅是工具,其目的仅就为了实质之实现——社会正义之实现,公民权利之保障。

三、我国的法治理念

(一)现代西方法治的基本内涵

1.在强制权力所及的范围内,一切物和行为必须依法而为。将此准则限制在行政行为中,那就是政府必须在立法所授权的范围内从事立法者所规定的行为。

2.政府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必须有限制的,非自由裁量权的规则或标准。在此制度下,法治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是客观的、非政治化的,其标明了一种立场,无论包括何种核心内容,其标准也是必须被不偏不倚地被执行。

3.行政以外的他种制衡要素对于关系政府行为合法性或合宪性的准立法行为进行裁决。在英美或大陆法系中,出于社会均衡的考虑下,对于政府之恶的判决是所有国家必须在立法中明确规定的,因为政府的单方独大可能是对整个社会、所有公民的一种欺凌。

4.法律的平等性对待所有主体。由于政府的权力强大于所有公民之集合,在适用法律中不免会有特权的可能,那么保持平等性的主体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我国对现代西方法治思想的理解

1.凸显个人权利观

法治化的进展,不仅需要良法的存在,而更为重要的是对于法理念的人文关怀和权利导向。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要是城邦订立了平民法制,而公民却缺乏平民情绪,这终究是不行的。”这也就是说,政府的积极倡导下,需要公民意识,更准确地说是公民对于法律,法治,等基础性范畴的内在支持,并且在行为中予以体现。

2.主体参与意识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宗法等级色彩不仅在个人之间,在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内部也不免带有了一丝印记。公民本性中的个人欲望的发展才使得社会因素的发展。个体生命自由无视,身份差序格局的存在,地位的不平等诸如此类的因素导致了国家本位思维的强化,公民内心对于参与国家管理意识的诉求的惨淡。

3.多重意义下的综合观念

法治主要包括诸多下位子价值: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理性、文明、秩序、效益与合法性的完美结合。社会生活中所涉及的基本要素和主流环节君在法律的规范调整中,法律的根基在于对民主、人权的保护,使其能够对于社会、经济与公民共同有机统一的进展。国家权力不超越法律,反而在法律下位中规范地运行,国民利益或社会整体利益被非法剥夺,能够得到及时、充分的赔偿与补偿。

四、社会正义的实现之于我国法治保障的作用

社会正义的实现是我国法治建设的实质核心,没有了正义,也就谈不上我国的国家性质了。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人类的社会一定要公正,没有了公正,不仅秩序破坏,这也是最大的恶。

(一)社会正义乃是法治国家的本质需求

一个民族的精神价值的向往与追求往往体现在公正的实现。“如果没有公平,就不会有效率,也不会有稳定。一个既无效率,又不稳定的社会,定然是一个不依法治国的。”正如《礼记·礼运》中描述的大同社会实质上就是一个正义实现的场景。提出的社会蓝图不正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目标远景:务使天下共享,有天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

(二)社会正义是法治保障的基本价值要求

我国在改革开放的三十余年间诞生了从未有过的奇迹,这是属于我国全体人民的,不过这当中也孕育了不少突出的危机,收入分配过大等矛盾已经有影响我国继续经济发展的趋势了,那么实施法治不仅有利于在法律的界限内解决矛盾,使其稳定地消散于无形之中;而且从宏观意义上说,法治是实现社会正义的主要载体,也是社会规范中最要重要的机制。

综上所述,实现社会正义对于我国法治保障的作用不仅涉及理论,而且对于我国实践也有着莫大的作用。学界关于此类的研究探讨不胜枚举,但是如果能在提出可行性建议的同时,对于具体措施的可操作性再深入一步,那么将会有着更为显著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德]拉德布鲁赫.法哲学.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郭道辉.法理学精义.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杨仁寿.法学方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何志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综述.西安社会科学.2009(12).

[6]鞠桂萍.民生问题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的研究.象牙塔内.2010(4). 

篇9

一、立足本职工作,牢固树立“保障服务”理念

正确把握检察机关职能,不仅是做好检察工作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服务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前提和基础。检察工作服务经济发展,就是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为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政治保障、文化保障、和谐保障、经济秩序保障,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

1.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政治保障。维护国家的政治安全是经济发展的首要保障,是检察机关的根本使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在不断加强,经济发展不断加快,迫切需要政治安定的社会稳定,这就要求检察机关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严格公正执法,依法从重从快地打击各种严重的刑事犯罪活动,维护国家政权,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

2.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文化保障。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和发展力之中,保障先进的文化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前提,为经济发展指引方向、提供智力支持,更是检察机关服务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检察机关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是非标准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里面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这就对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检察机关要积极运用法律武器,对一切损害人们身心健康,损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丑恶现象,予以坚决打击,净化环境。积极深入广泛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科学文化精神,不断地引导人们形成守法、诚信、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为改进和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文化保障。

3.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和谐保障。和谐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战略需要,也是新时期我们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法律本身就是追求社会和谐的产物,和谐本身又是经济发展所追求的必然结果,法治功能、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高度的一致性,检察机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检察机关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就是通过服务经济发展本身来完成的,其方式就是通过执法活动,来调整好各种利益关系,维护良好秩序,促进社会管理的规范化和公共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要通过严格公正执法,依法维护公民和各种组织的合法权益,努力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在全社会实现公平与正义,就是要在执法活动中,严格执行法律,严格执行党的各项刑事政策,实行文明执法,人性化执法,恢复性执法,全力维护社会和谐,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和谐保障。

4.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为经济发展提供秩序保障。无规不成方圆,保障经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最终是要保障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经济发展与检察工作有着相连互动的关系,检察工作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也需要检察机关提供良好的司法服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始终坚持“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打击犯罪”的战略方针。检察机关在为经济服务过程中,就是要正确运用手中检察权以惩治贪污贿赂犯罪为重点,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坚决打击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活动。依法打击危害各类经济主体财产安全、影响正常生产经营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调整经济社会关系,平等保护各种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要坚定不移的贯彻“一要坚决、二要慎重,务必搞准”的原则,严格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妥善处理好大案与小案的关系,加大职务犯罪的预防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大服务力度,拓宽服务领域,积极营造有利于安心经营、公平竞争和自主创新的经济秩序和法治环境。

二、立足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平等服务”理念

1.为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服务。努力为国有企业改革、改制、重组等提供法律保障,促进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的发展。重点查办在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中的职务犯罪,突出查办金融、证券、房地产等领域的犯罪活动,加大对重大项目建设的同步监督,确保国家“扩内需、保增长”政府投资的安全和合法合规使用,严肃查处负有管理市场秩序的行政执法人员、侵害企业合法权益,危害经济发展的犯罪。从总体上增强查办职务犯罪的效果。依法打击国有企业人员职务犯罪,重点打击借改制、破产清算之机行贿受贿、侵吞国有资产、、的犯罪,保护国有资产安全。积极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体系。发挥检察职能,开展个案预防和系统预防,增强企业工作人员依法办事、廉洁从企的自觉性。

2.为非公有制经济和企业服务。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中新的强力的增长点,也是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解决就业等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非公有制经济服务是检察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制定检察机关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并通过狠抓落实,依法维护个体、私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中小企业发生的职务犯罪案件,情节轻微的,可捕可不捕的不捕,可诉可不诉的不诉。

3.为招商引资和地方企业服务。一方面,要平等对待地方企业和外来投资者,为其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满意当地的法治环境,对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政策的一切行为依法给予保护。在办理企业案件中,坚持不轻易查封、冻结企业账户;不轻易扣押企业财产;不轻易对涉案人员采取强制措施,避免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另一方面,要真心实意地为地方企业和招商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对需要检察机关办理的事项,优先办理、优质办理;对涉外企业在从事产品研发、生产经营、项目建设等活动的合法收入依法予以保护;坚决防止和杜绝有法不依、执法不公、随意执法的现象发生。最后要把党委、政府对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都是开放形象的要求落到实处。

三、立足发展实效,牢固树立“合理服务”理念

1.宽严相济区别对待。严厉打击侵犯企业经营者人身权利和侵犯企业及其经营者财产的严重刑事犯罪案件;依法打击金融诈骗犯罪,严厉惩处生产销售伪劣商品、侵犯知识产权等危害群众生命健康、破坏市场秩序的经济犯罪,维护正常的市场管理秩序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对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轻微的经济犯罪,采取轻缓的刑事政策,引导企业与侵害方达成和解,努力化解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减少人际摩擦,促进社会和谐。

2.认真对待企业诉求。认真对待企业的合理诉求,加大民事审判和行政诉讼监督力度。认真受理审查企业的民事行政申诉,对确有错误的民事行政判决或裁定,特别是因部门保护主义或司法腐败,致使企业和社会公共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案件,坚决依法抗诉。对企业利益受到严重损害的民事行政案件,支持监督企业依法行使诉讼权利,努力维护企业利益和案件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3.严格规范执法行为。坚持从执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入手,从容易发生违法违纪现象的重点部位和环节入手,积极采取措施,着力解决执法不公正、不规范等突出问题。严格依法力案,文明办案,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严禁刑讯逼供、体罚虐待、违法采用强制措施、超期羁押;严禁非法限制证人的人身自由或侵犯证人的其他合法权利。支持律师依法履行职责,严禁限制律师依法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帮助。

4.切实改进办案方式。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区分工作失误和渎职犯罪、正常的人际交往与行贿受贿、经济纠纷与经济犯罪的界限,确保不枉不纵。对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犯罪行为,坚决依法打击;对举报失实的,在查明事实后要及时澄清,公开正名;对诬告陷害的,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切实做到打击犯罪者、保护无辜者、挽救失足者、教育失误者。切实做好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充分发挥好人民监督员对检察机关自侦案件的监督作用,促进检察队伍执法观念和执法方式的转变,提高案件质量和执法水平,不断提高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为经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四、立足服务效果,牢固树立“和谐服务”理念

检察机关为企业发展服务,要取得实效,必须牢固树立“和谐服务”的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以提高执法办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促进经济和谐发展。

1.正确处理好服务经济发展与严格依法履行职责的关系。服务经济发展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是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在具体办案中,检察机关既要严格执行法律,依法办理案件,又要把执行法律和执行政策结合起来,既不能离开定法定职责去“服务”大局,也不能不顾大局单纯强调“发挥职能”。

篇10

关键词:社会正义法治法治保障

一、正义的基本内容

(一)古代中国的传统学说中的正义界定

有学者指出,在中国古代的众多经史子集中,从未出现过正义这个名词,从而该词无论从中国哲学史还是伦理学史中都未获得过某个定义式的范畴。但是笔者认为,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无论从国家统治还是学术领域内都被儒家思想所占据,那么应该说有关正义的思想可以从仁与礼这组概念中获取。

先秦儒家实行以仁和礼为基石的狭义正义观念。因为从儒家的视角看来,君臣之间,父子之间,人与人之间都具有一定的身份上的差异化格式型伦理关系,也就是所谓的“贵贱有序,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

在仁、礼和正义这三者关系中,也呈现出一种倒等腰三角形的样式。礼作为一种外在约束规范,旨在为正义提供制度保证;而仁作为一个人的道德准则,其在内心起到激励作用。

我们认为,中国古代社会中传统意义上的正义观,可以解释为:在不平等的起点下,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的平等权利与普遍自由不予认可,只有部分人才能获取所有职位的可能。

总之,在的语境下,正义这一价值判断无论以基本模式或者道德标准来说都是历史下的产物、生活中灵动。如果不考虑经济基础、具体风俗、文化、地域,那么就不正当、不客观了;我们需要“理解万岁”。

(二)西方视野下的正义内容

1.美德意义下的正义观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对师徒对于正义理论的阐述对后世包括近现代西方政治体制产生了不可估计的影响。

柏拉图对在他的《理想国》中对正义下了这么一个定义:“正义就是做应当做的事。”在这里,正义被理解成为了个人行为符合道德的要求。每一个人都需要按照道德所指示的,诚实地完成社会所赋予其的角色定位,以及完成社会所交付的任务。

亚里士多德在《尼科马克伦理学》中首次提出了“校正正义”与“分配正义”。他认为,关乎于正义,实际上就是分配正义,涉及物品的分配方式。他的这一观点直至今日,还在被法哲学、法理学学界所关心与讨论。

2.新自由主义视角下的正义观

二战后新自由主义的旗帜性人物,约翰·罗尔斯的不朽著作《正义论》是现代语境下对正义理论的最佳的一个注脚。在其中,在无知之幕下的两大正义原则是其著作中最大的亮点:第一个原则,每个人对于所有人所拥有的最广泛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第二个原则,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在与正义的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并且依系于在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虽然对于无知之幕还有诸多争议,但是其把自由、平等等价值要素加入正义理念中综合考虑,已经为社会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根据其展开的逻辑顺延下去,正义就是社会的制度安排与权利、义务和权力、责任等实现契合式的吻合,达到一种每一个人都希翼的合理状态。

二、实现社会正义的途径

实现社会正义,通过法律这一外在规范主要有两个要素需要重视:立法正义和司法正义。在这里,立法正义是司法正义的基础,司法正义是立法正义的逻辑结果。

(一)立法正义

实现社会正义第一要素就是在法秩序中体现正义价值。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提出:法治应当包括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获得普遍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又应该本身是制定的良好的法。

1.立法的客观基础

法律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中的一部分,不可能仅是公民主观上的自源自发的,而需要在经济发展中找寻依据。法律的正义,立法的正当性,合理性理所应当要从物质生产状况、客观条件中解释。由此,我们可以产生出需求理论。只有当法律的形式和内容符合人们的需要,对于现实有了符合人民期待的回应时,法律才具有了正义价值。无论从中国古代所提出的法律应当顺应自然、符合人伦,还是耶林所谓的“法与当时一个民族所达到的文明程序相适应”,抑或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所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都体现出人民之间不同需求间的融合是法的正义价值的追求。

2.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法律在社会的运行过程中,由于价值标准的不断变化,法律也应当有相应的调适,那么在这一过程中,有两组关系就容易发生矛盾、对立和冲突。法律是需要给与公民以稳定的预期;但是社会的不断发展,不断变化中,法律的样式、理念、规则的变动成为一种必然,那么这两者的存在使得正义价值的实现成为了一句空谈。此时,我们应当使得两者相互统一起来。

法律的绝对温度容易导致社会制约度的下降,从而失去法规范本身所应具备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

在制定法律方面,我们认为应该保持一种开放的视野,以一种动态的、关系化的思维来面对问题,在立法维度上,一种具体和妥协式的方式就能体现出法的刚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那么这样的立法才是完美的,也体现出正义价值,正如科恩所说“生活需要法律具有两种适相矛盾的本质,即稳定性或确定性和灵活性;需要前者,以使人的事业不致被疑虑和不确定所损害;需要后者,以免生活受过去的束缚。”

(二)司法正义

法律的正义价值并不仅仅形式上的被体现于立法中,展现在法律中的条文中,法律规定再好,如果不能得到恰当的适用,也无法实现正义,而只能是美丽的纸上宣言;更实质地要体现在现实生活中的法律的适用中。法的正义价值需要在以人为主体和以法为客体的联动中表现出来,价值的实现在乎于主体,在乎于客体,更在乎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上,那么法律实现正义等价值就是体现其根本属性的最佳方式。

虽然法律的严格适用是司法本体意义之所在,机械地重复法言法语被认为法官成为了法律的工具,在康德眼中,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所以如果一味地只知道严格适用法律,而不知变通,那么就忽略了众多法条下所隐藏的立法者的初衷和精神,那么就有了法条教条主义的嫌疑了;究其深层原因,现实中的权利义务分配并不像法条中规定的那么一清二白;我们需要运用主观能动性,适用衡平等方法使得立法之本意体现出来,毕竟法律究其本质还是为了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的。

以上仅就实现社会正义的两

条路径展开论述,不一而足;毕竟方式途径的选择仅是工具,其目的仅就为了实质之实现——社会正义之实现,公民权利之保障。

三、我国的法治理念

(一)现代西方法治的基本内涵

1.在强制权力所及的范围内,一切物和行为必须依法而为。将此准则限制在行政行为中,那就是政府必须在立法所授权的范围内从事立法者所规定的行为。

2.政府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必须有限制的,非自由裁量权的规则或标准。在此制度下,法治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是客观的、非政治化的,其标明了一种立场,无论包括何种核心内容,其标准也是必须被不偏不倚地被执行。

3.行政以外的他种制衡要素对于关系政府行为合法性或合宪性的准立法行为进行裁决。在英美或大陆法系中,出于社会均衡的考虑下,对于政府之恶的判决是所有国家必须在立法中明确规定的,因为政府的单方独大可能是对整个社会、所有公民的一种欺凌。

4.法律的平等性对待所有主体。由于政府的权力强大于所有公民之集合,在适用法律中不免会有特权的可能,那么保持平等性的主体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我国对现代西方法治思想的理解

1.凸显个人权利观

法治化的进展,不仅需要良法的存在,而更为重要的是对于法理念的人文关怀和权利导向。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要是城邦订立了平民法制,而公民却缺乏平民情绪,这终究是不行的。”这也就是说,政府的积极倡导下,需要公民意识,更准确地说是公民对于法律,法治,等基础性范畴的内在支持,并且在行为中予以体现。

2.主体参与意识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宗法等级色彩不仅在个人之间,在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内部也不免带有了一丝印记。公民本性中的个人欲望的发展才使得社会因素的发展。个体生命自由无视,身份差序格局的存在,地位的不平等诸如此类的因素导致了国家本位思维的强化,公民内心对于参与国家管理意识的诉求的惨淡。

3.多重意义下的综合观念

法治主要包括诸多下位子价值: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理性、文明、秩序、效益与合法性的完美结合。社会生活中所涉及的基本要素和主流环节君在法律的规范调整中,法律的根基在于对民主、人权的保护,使其能够对于社会、经济与公民共同有机统一的进展。国家权力不超越法律,反而在法律下位中规范地运行,国民利益或社会整体利益被非法剥夺,能够得到及时、充分的赔偿与补偿。

四、社会正义的实现之于我国法治保障的作用

社会正义的实现是我国法治建设的实质核心,没有了正义,也就谈不上我国的国家性质了。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人类的社会一定要公正,没有了公正,不仅秩序破坏,这也是最大的恶。

(一)社会正义乃是法治国家的本质需求

一个民族的精神价值的向往与追求往往体现在公正的实现。“如果没有公平,就不会有效率,也不会有稳定。一个既无效率,又不稳定的社会,定然是一个不依法治国的。”正如《礼记·礼运》中描述的大同社会实质上就是一个正义实现的场景。提出的社会蓝图不正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目标远景:务使天下共享,有天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

(二)社会正义是法治保障的基本价值要求

我国在改革开放的三十余年间诞生了从未有过的奇迹,这是属于我国全体人民的,不过这当中也孕育了不少突出的危机,收入分配过大等矛盾已经有影响我国继续经济发展的趋势了,那么实施法治不仅有利于在法律的界限内解决矛盾,使其稳定地消散于无形之中;而且从宏观意义上说,法治是实现社会正义的主要载体,也是社会规范中最要重要的机制。

综上所述,实现社会正义对于我国法治保障的作用不仅涉及理论,而且对于我国实践也有着莫大的作用。学界关于此类的研究探讨不胜枚举,但是如果能在提出可行性建议的同时,对于具体措施的可操作性再深入一步,那么将会有着更为显著的影响。

注释:

黄克剑.正、义与正义——中西人文价值趣求之一辩.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

荀子·富国.

夏勇.中国民权哲学.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53-158页.

[德]魏德士.法理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55页,第156页.

[美]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92页.

高兆明.制度正义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31页.

高鸿钧,贺卫方,高道蕴.美国学者论中国法律传统.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17页.

周文华.论法的正义价值.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168页.

[英]W·韦德.英国行政法.法学译丛.1992(3).第19-24页.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275页.

杨心宇.法理学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81-383页.

[美]约翰·密尔.论自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3页.

吕世伦,张学超.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法治——一种法哲学上的阐释.中国法理学论坛/朱景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5-48页.

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532页.

宋一.和谐的实现机制与启示.惠州学院学报.2007(1).

周培元.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发展研究.2005(6).

齐鹏.关于和谐哲学建构的思考.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

参考文献:

[1][德]拉德布鲁赫.法哲学.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郭道辉.法理学精义.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杨仁寿.法学方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何志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综述.西安社会科学.2009(12).

[6]鞠桂萍.民生问题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的研究.象牙塔内.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