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的感悟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5: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道德与法治的感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道德与法治的感悟

篇1

当看到孩子《道德法治》的课本里,有“亲情之爱”这篇文章的时候,感到现在的教育真的是贴合实际,方方面面都在关注着社会发展与人类之间的各种改变,从而在教育上为现在的初中生“量身定制”课本内容。非常感恩为教育做出巨大贡献的老师们,怀着这样的心情,认真阅读了这篇“亲情之爱”。

家意味着什么?孩子认为,家是一个吃饭,睡觉,写作业的地方,家里有爸爸有妈妈。爱人认为,家是一个婚姻的组成部分,无论他去再远的地方出差,晚上的应酬有多晚,酒喝得再多,都能找到回家的路,家是一个可以照顾我和孩子的地方。我认为,家是一个最温馨的地方。在家,可以随心所欲,不用拘束,不用害怕,自由自在。无论遇到了什么样的事情,回到家,就是一个可以让身心放松的地方。

爱在家人之间。每个人给予的爱都是不一样的,孩子的爱给予的天真不做作,爱人的爱给予的保守、直接。我的爱给予的随性、温柔。因为爱给予的不一样,因此就会有碰撞和摩擦。

孩子从小性格就比较外向,大大咧咧,不拘小节,胆子非常大,有点像男孩,小学期间,在班里确实也给老师惹了不少麻烦,小学六年换了四个班主任,但是不约而同给我反映的就是:孩子非常聪明,就是不用在正地方,学习上太浮躁,如果稍微努力一点,考个班里第一对她来说就是轻松的事儿。我和孩子爸爸上班都在铁路上,上班地点离孩子学校比较远,从小学一年级第一天开始,就给孩子报了午托班,在学习监管上面,确实是对她疏于管理,这一点我也是觉得很亏欠孩子。虽然对她的学习没有给予太多关注,但是孩子还是比较争气,小学三年级就竞选上了学校的大队部,每学期都被评为优秀大队干部,当时的我觉得孩子特别棒,也感到自己脸上特有面儿。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我和孩子爸爸对她还是一如既往地关注度不够,家庭矛盾终于在疫情期间爆发了。

疫情期间,我们一家三口所有的时间都是在家里度过,孩子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所有的时间安排都是在我和爱人的监管之下完成。六年级孩子的心理状况,我们并没有过多地去思考。发现孩子上网课不够认真,上课时经常趁我们不注意就偷偷玩游戏,当时在网上还报了一些主课的培训班,但是也都没有认真学。于是就有了争吵,双方产生了不信任。当时我们不明白孩子整天玩抖音的想法;不明白孩子为什么看不惯父母;不明白为什么知道是错误的事情还要去做;不明白孩子为什么不知道好好学习......我们总想试图心平气和的与孩子沟通,从而化解彼此之间的对峙,结果换来更大声的争执和更彻底的失望,以至于孩子后来对待所有的问题都非常的消级,我才感到事情的严重性,才去认真地审视自己和孩子的一些问题,当时的我真的感到自己和孩子都需要一个心理医生,只是没有勇气真正去面对。

冷静下来后,我慢慢接受了孩子的叛逆,接受了我教育上问题,我去买了《解码青春期》、《正面管教》等几本书,从书上了解到了在家庭里父母应该给予孩子怎样的爱,应该如何去爱。我会把我的心得与爱人一起分享,并希望他这个固执的人也可以做出改变。其实父母和孩子都需要有被尊重和被依赖的感觉,不再拿她与别人比较,不再以分数来评价,不再用“是非”来做评判标准,认识到不是每一件事情都要分出对错,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问题也不同。我们要真正发自内心的认可孩子,肯定孩子,鼓励孩子。

篇2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和道德品质修养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良好发展。对此,作为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对本学科所具备的素质教育优势进行充分认识,并在明确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培养的具体内容时,对教育的本真进行自觉回归。之后教师更需要对自身的教育理念进行改进和创新并以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基础前提,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如此方能在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应用中,通过对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良好渗透,实现对课堂教学效率的优化[1]。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

(一)教学目标的要求

在初中阶段展开道德与法治教学主要就是为了初中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相关法治课程的学习中,形成和发展良好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使学生能够在这样良好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的影响下,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遵守纪律、具备文化修养、能够积极健康成长的合格公民。而在核心素养标准下,展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在原先的培养目标上,通过对课程根本性质的坚持和秉承,进一步确定学生的培养导向,如此方能在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观念下,实现对其知识能力、素质修养的全面提升。

(二)教学有效性的标准

良好的教学,就是通过教师课堂主导性作用的发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积极性,在课堂主体明确的情况下,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过程有三种基本特征:第一就是此种教学过程的教学目标明确适当;第二就是教学氛围民主活跃、和谐平等;第三则是能够在教师主导性的充分发挥下,具备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教学内容、学生需要等为依据,对正确的教学方法进行选择,并在同时对相关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进行明确和牢记,如此方能在激发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积极性的过程中,促进其获得学科知识,才能在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同时,形成积极健康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才能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时,为其全面和健康的成长发展提供保障。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分析

(一)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教学情境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改革,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也应当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进行转变,如此才能够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从而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2]。而在新时代形势下,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具备科学的教育教学观念,并明确“教师的‘教’是为了服务于学生的‘学’”这一理念,通过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实现教师不为了“教”而“教”的教学目标。在此种情况下,初中教师首先需要以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所喜爱的学习方式为着手点,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导者。其次,教师需要在实际的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教育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者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对学习材料中的发展过程进行亲身的体验,才能够在学习中对最有价值的东西进行获得。”由此可以看出,情境的选择,同样也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教学情境,不应该是教师的凭空构想,而是应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强化其真实性,使学生能够在情境当中产生一种似曾相识之感。而在情境中,其真正的主人公应当是学生,并以此为基础交融到学生的实际学习中。而学生作为教学情境的主导者更应该面对、思考和分析生活中所出现的道德问题,如此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更能够在学生真实的参与和思考中,获得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体验和感悟,从而促进学生品格和相关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是以价值观为导向,以问题为形式,在学生真实熟悉的情境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教授来达到教学目标的完成的,因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问题进行设计就显得至关重要。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设计具有思辨性、两难性和生成性的问题。这样既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够带动学生思考和研究的积极性,从而在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实现价值引领下学习效果的提高。此外,由于生成性问题的提出,使学生能够获得自己积极思考的成果,从而体现其创新性的思维,因而教师需要牢牢抓住此类问题,并通过相关伏笔的设立,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使其能够共同而完整地解决问题。

(二)利用微课展开小组合作教学

在传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因为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枯燥乏味性,大多数学生都不喜欢这一课程,更是无法对其产生学习兴趣。而微课作为一种时间较短、内容短小精悍的新型教学方式,是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的[3]。对此,作为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在教学方式的创新中,利用微课对学生展开教学,如此就能够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增强的前提下,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初步培养。另外,在传统的教学中,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通常都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对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进行了严重的忽视,更是无法有效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而新课改强调了“当代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对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等能力进行培养”这一教育理念,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中,正好也包括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展开有效教学。首先教师需要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为依据,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其次,教师需要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的组织中,让小组成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有目的性的活动探讨。如此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又能够确保小组合作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学生更是能在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的锻炼中,实现科学精神、文化基础、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三)通过生活化素材的利用,融合法治案例

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中,存在着许多的理论知识,而其中的许多理论知识,其实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立足点,展开教学活动,以此来强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然而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许多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都会采用单方面讲解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进行课程讲解,这样的情况直接导致了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理论知识讲解过于枯燥无味,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自然也就无法对其产生任何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基于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对自身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内容为结合点,对课程内容进行不断挖掘。当教师将课程内容中具备素质教育价值的生活化素材选取出来时,还需要以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基础,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对生活化素材进行充分应用,如此方能在充分发挥生活化素材作用的同时,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才能在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实现对其核心素养的提升。事实上,在现阶段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种现象,就是教师过于固定僵化的课堂教学形式,这样不但会大幅度降低课程教学效率,还无法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对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在课程教学中,秉承相应的素质教育理念,并在日常的实践教学活动中渗透核心素养内容,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创新[4],以此在改善沉闷枯燥的课堂氛围时,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实现其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对相关的道德、法治案例进行融合。目前,由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我国每一位公民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也包含了相应的法治意识,由此可知,在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中,法治意识也是重要内容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首先需要通过良好的课堂教学方式,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依据,在课程教学中,选取具有教育意义的法律典型案例;其次教师需要以案例内容为前提,对相应的问题进行设置,并在设置中通过对法律重要性的强调,让学生能够对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产生清晰的认知,有意识地提升自身所要具备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如此方能在学生不断提高的法治意识和法律常识中,实现学生正确法治观念的建立。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既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内容。对此,作为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应该在对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进行贯彻和落实时,紧跟时展的步伐,对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如此方能在学生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观念的培养中,强化其道德素质和法治意识,才能在增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柳士功.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5):51.

[2]吴淑珍.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42):127.

[3]钟娜.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40):109.

篇3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法律启蒙教育;教学策略

如今,国家强调法治建设,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以及知法、懂法是对法治社会每一个公民的要求。为此,对小学生进行法律启蒙教育十分必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重要的思想品德教育,包括对小学生的法律启蒙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很多法律内容,教师可以借助此对学生展开法律启蒙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知法、懂法、遵法的思想意识。

一、法治社会中法律启蒙教育的必要性

社會主义法治国家需要每一个公民的参与,对于小学生而言,更应该从小树立法治意识,有必要接受相关法律启蒙教育。法治进程的推进,关键需要解决人主观方面的法治意识问题,而意识最好的启蒙时期就是在小学、中学阶段。所以,完善中小学法治教育,提高中小学法治教育水平,有利于提高社会整体的法治素质水平。首先,小学生是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他们处于学习的起点,一切新的知识对他们而言都是新鲜的,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吸收能力较好。教师可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尤其是创新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兴趣,引发学生对法律案件的思考,进而对法律有进一步的探究兴趣。其次,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加强对小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有利于小学生从小树立法治观念,促使他们从小养成守法、遵法、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思维和习惯,这是实现我国法治社会的基础。小学生的法律意识不容小觑,因为小学生从小的法律思维会影响其以后对法律的认知,尤其是体验式的法律学习,对小学生的印象深刻,有助于培养他们用法律保护自己权益的意识,成人后也会由此受益。最后,小学生接受法律启蒙教育,有助于法律知识的传播,形成全社会的法律学习热潮,推动法治社会的建设。小学生是生活在家庭中的具体的个体,与他们联系起来的是千千万万的家庭,如果小学生在参与家庭讨论和家庭事务时能够用自己的法律知识,将会带动家人对法律的认知。教师可以让父母参与小学生的法律学习任务,给予家长法律学习的机会,和小学生一起探究法律问题、研究法律知识,深入了解法律的精神。因此,在法治社会,对小学生进行法律启蒙教育不仅是从小学生个人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家庭和法治社会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是法律启蒙教育的主要途径

法律启蒙教育的途径是多样的,但对小学生而言,学校教育是主要途径。学校教育中,学校举行的相关活动、学校法律宣传、学校案例分析等是法律启蒙教育的途径,但是课堂教学与班级实践活动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主要的法律启蒙教育途径。其中,课堂教学包括在语文、英语、历史等课程中的法律渗透教育,也包括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直接有关法律知识的教育,这又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主要途径。道德与法治是小学阶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对小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综合课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涉及很多法律知识,如“感受生活中的法律”“宪法是基本法”“执法守法,依法维权”等内容,这些内容是直接的对学生进行法律启蒙教育的材料,教师可以围绕着教材的内容,进行知识拓展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法律、体验法律,树立法律意识,懂得法律精神。另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很多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包括集体生活、社会公德、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可以在这些内容中渗透一定的法律知识,拓展法律启蒙教育的范围,让学生认识到法律是人们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是维护人民权益的有力武器,从而增强对法律的亲切感和兴趣。

三、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进行法律启蒙教育的策略

(一)通过法律知识认识法律

法律是由一条条法律条文组成的,小学生法律意识的提升离不开对法律条文的认识,教师可以用小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讲解法律条文。受年龄限制,小学生的思维和理解能力还在发展中,教师在讲解法律知识时不能照本宣科,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实际,让法律条文“活起来”,如增加一些生活中的例子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法律有亲切感和感触。教师应从学生的成长出发,用更鲜活的教育方法,努力顺应他们的成长需求,让法律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行为,将他们培育成合格的公民,实现法治教育的阶段性目标。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邀请社会上从事法律相关专业的人员作为学生的法律指导教师,不定期地与学生交流,向学生传递一些浅显易懂的、常见的法律法规。

例如,教师可以邀请交警到学校讲解交通方面的法律法规,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法律以及违反交通法律法规给社会、他人和自己带来的危害。教师可以让交警和学生一起交流一些实际的交通事故的场景,通过交流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交通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和实际运用。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法律法规,认真学习法律知识,还有助于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和应用法律。另外,教师要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丰富自己的法律知识储备,提升自己的法律素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法治观念的引导,作为学生学习法律的榜样,让学生认识到法律离自己并不远,学校生活中需要法律,家庭生活中需要法律,社会生活中也需要法律。

(二)通过法律案件体会法律

法治教育不仅是普法的过程,还是对法律精神的宣传与理解的过程。对于小学生而言,刻板的法律条文不容易懂,教师在进行法律启蒙教育时可以多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加一些案例,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理解法律。来源于司法实践的案例无疑集合了复杂多样的法律问题,每一个案例都可以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完美的诠释。案件具有生动直观、具体形象的特点,更具有直观性,学生对此更有感触,往往能够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法律内容拓展一些实际发生的案例,让学生观看央视普法栏目剧、阅读重要的法律新闻、看一些法律案例分析小视频等,通过这些方式向学生展示法律案件,尤其是在学生生活中发生过的法律案件,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思考。同时,教师可以提出“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假如是你应该怎么办”“你应该怎么帮助他”等问题,这样,通过丰富的案例及对其的分析,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还能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

篇4

关键词: 情感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 教学思考

很长一段时g以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都被一些老师和学生当作副科,认为这门课可有可无,很少重视,甚至根本不重视这门课。这跟教师采用的传统教学方法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很大关系,教师上课采用生硬的说教来灌输知识,时间久了,学生自然会产生厌学情绪。道德与法治这门课担负着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重要任务,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消除这一不和谐的现象。在新课改背景下,情感教学是比较重要的方法,能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所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施情感教学很有必要。

一、情感教学的概念及特征

(一)情感教学的含义

学校实施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处于教育的主导地位,是教育者,学生处于教育的主体地位,是受教育者。教学是促使学生向培养目标发展,这就必然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过程其实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它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活动,活动的双方是人,是有情感的人,在教学活动中,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关注学生情感方面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情感教学就显得很有必要。那么什么是情感教学呢?“所谓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这样,在教学活动中,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相结合,才能达到和谐。其实从现实来看,情感教学能够矫正传统教学实践中所存在的重认知、轻情感这样一种不合理现象。所以,情感教学是从知情统一的“情感”角度分析教学现象,提出相对应的教学理论和方法。

(二)情感教学的特征

1.兴趣性

兴趣性特征是指运用情感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带着兴趣进入课堂,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兴趣品质。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兴趣性特征并不是一味迎合学生多方面的兴趣,而是那些与学习有关的,对个体、社会进步起作用的兴趣才能够发展。

2.成功性

成功性特征是指运用情感教学要创造条件,争取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体会到成功的滋味,包括在日常交往中都有自尊的体验,从而能对自己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也能变得越来越自信。

3.创造性

情感教学的创造性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情感教学没有统一的模式和固定的程序遵循,教师要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待,这就体现了创造性。二是指学生方面的创造性,运用情感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开发他们的创造潜力。

二、情感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的实现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目的是促进初中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让他们更有意义地生活,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成为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四有公民。按照新课改的要求,顺应新课改的理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置于前列,是基于情感对人的道德价值观发展的基础作用和特殊价值。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方式有些呆板,教师上课照本宣科,学生积极性不高,不能很好地实现三维目标。情感教学是由学生的情感入手,以情动人,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为自己的人生提供理论价值,有意识地约束自己不当的行为,更好地实现它的实用价值,这样既有利于塑造人,又有利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有利于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经笔者实践发现,枯燥无味地朗读课本,给学生画重点让其背诵,只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被强制会背诵,但是并不能真正运用到生活中,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失败的,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并不是教学目的。笔者在课堂上采用情感教学法,整个课堂气氛都活跃,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淋漓尽致,积极性很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明显提升。教师在上课时利用情感沟通更容易隐形中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更愿意接受,比较贴切的一句话就是学生们说这节课不知不觉上完了,其实是他们投入了这节课,真的用心听课了。情感教学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增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情感的内化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与其他课程存在很大不同,其他课程更注重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它主要是培养人的良好品德,是一门生活化的课程。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活动,都很注重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根据学生的成长和健康实施教学,使学生有内在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判断,并能够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在主体性认识和情感的基础上培养良好的品德行为,而且能在实际行动中反思,逐渐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在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情感被激发,体验探究的热情更高,从而体会到行动的快乐,真正实现在体验中内化自己的思想品德。这就体现了体验性的重要,也就是要带着情感,有感情地体验,在体验中收获,在体验中成长。

三、情感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应用的策略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情感教育是孩子成长的空气、清水和面包,让孩子拥有情感体验,用情感引导孩子的行为,很是必要。情感教学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一)创设教学情境,力争“触景生情”。

所谓教学情境,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使思想品德课充满生气,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还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创设情境呢?首先,教师要遵循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认知需要,层层设疑。其次,教师要投入情感,有感染力,紧扣学生的心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内容、学生、教师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这种教学情境中不断激发学习冲动,从而以热烈而高涨的情绪投入学习。笔者在实践中采用最多的是问题法,创设问题情境,具有一定的刺激模式,激发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拨动学生的心弦,此时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就会积极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比如笔者上七年级下册《青春萌动》一课,首先展示情境小梅的苦恼:“以前我看到男生就烦,从这学期开始,我忽然变得愿意和男生说话了,在各种活动中有男生在场才觉得有趣,总想显示自己,引起男生注意,这是怎么了,我是坏女孩吗?我很害怕。”然后抛出问题,在成长过程中,你有过类似的苦恼吗?这个情境材料的选取是紧扣学生实际的,是学生最有感触的话题,所以很容易唤醒学生的真情实感,在情感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教师寓教于乐,做到“以乐激情”。

寓教于乐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操纵着各种教学变量,使学生处于乐于接受、乐于学习状态。昆体良在《雄辩术原理》中写道:“在纠正学生的过失时,既不能讽刺挖苦,也不应该辱骂,有些教师在指责学生的过失时好像是在嫌恶学生,这就会损伤学生勤劳学习的积极性。”从这可以看出,寓教于乐是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学习。这里所表达的寓教于乐有三点:第一,寓教于乐中的“乐”,包括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是快乐的,还有学生学习之前是带着兴趣学的,这个快乐是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的。第二,由于情绪是可以调节的,在上课开始前,学生的心情可能是忧伤的、低落的,也可能是兴奋的、激昂的,不管是哪种心情,教师都可以利用教学活动调节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尽快地进入课堂,与老师互动。第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情状态是有层次的,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学生可能因为满足了娱乐需要而快乐,也可能因为得到新知识,满足了探究需要而快乐,这种快乐的层次是不一样的,寓教于乐就是把这种快乐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化,由乐中学转化为学中乐。

(三)师生情感交融,做到“以情传情”。

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影响一切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情感过程是个人与社会的交换,因为一切个人必须通过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和体验到的自我情感加入自己的社会。师生共建的情感体系影响着教师与学生双方的感受与体验,对学生学习、个性和心灵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朱小蔓教授在《情感教育纲》中提出了三种方法,其中第三种就是关系构建法,师生之间的情感主要是通过信息传播和情感交流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要对学生进行智力教育,二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感悟。两者统一,才能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尊重、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在温暖、轻松、愉快的情感环境中,师生间才会擦出新的火花,创造出新鲜的事物。所以,师生间充满理解和信任,有助于构建和谐的情感环境。一般情况下,如果学生很喜欢某位老师,就会喜欢他所教的这门课,这就是一种理解和信任。平时教师讲课站到讲台上,好像教师高高在上,充满神秘感。经常看到的情况是:教师在讲台上提问,学生低头不语,生怕被老师提问到,长期如此就会形成严肃紧张的课堂氛围,这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就要走下讲台,融入学生中,与学生一起探讨,一起交流,营造轻松、快乐的气氛,这样学生才敢于乐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学生中,与学生做朋友,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比如笔者在某中学实习期间就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到学生中,和他们谈心,做游戏等。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就会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有什么困难和欢乐的事都会找老师倾诉。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是这样,教师放下架子,主动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积极主动地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和学习中的困难,还要尊重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优点,要用发现美的眼睛对待学生,这样学生就会对老师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

参考文献:

[1]陈雯轩.心理情感教育[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2.

[2]朱小蔓.情感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朱小蔓.思想品德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5

本学期我承担六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工作任务,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追求,增强职业道德,掌握教育规律,拓展学科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制定本学期工作计划如下:

一、学情分析:

本班多数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对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很感兴趣。由于本班留守儿童较多,缺乏家庭教育,导致了少部分的学困生,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对学困生的教育和引导,让他们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分析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教材是从2020年春季正式实行,全册共四个单元,分别是第一单元(完善自我

健康成长),第二单元(爱护地球

共同责任),第三单元(多样文明

多彩生活),第四单元(让世界更美好)。

1、通过第一单元《完善自我

健康成长》的教学,使学生懂得每个人都应得到尊重,学会如何尊重自己、他人。懂得宽容的意义,养成友爱宽容的品质,进一步完善自我,促进健康成长。学会思考过去的事并从中得到经验和教训,从而完善自我,让自己做得更好。

2、通过第二单元《爱护地球

共同责任》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地球的健康关系到人类的安危,从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懂得环境保护的方法,并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自觉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举手之劳做环保”的自觉性并从自己的身体力行中感受到幸福和自豪之感。

3.通过第三单元《多样文明

多彩生活》的教学,了解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不同文明只有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才能为人类文明进步、世界和平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4.通过学习第四单元《让世界更美好》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各个国家只有团结起来,形成共识,达成共通,互惠互利协同发展,才能为人类世界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对于学生们认识我们自己身边的生活环境也有一定的引导意义。和平的友善的生存环境,需要我们人人努力为之奉献力量。世界是多边的不是单边的,只有热爱和平,用科技发展造福人类文明,才是地球家园上每一个成员共同的责任。

三、教学目标:

1.懂得每个人都应得到尊重,进一步完善自我,促进健康成长。

2懂得宽容的意义,养成友爱宽容的品质,进一步完善自我,促进健康成长。

3.

懂得反思的意义,养成反思的行为习惯,进一步完善自我,促进健康成长。

4.初步了解全球环境恶化、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匮乏等状况,以及各个国家和地区采取的相关对

策,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初步了解自己拥有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树立有权利也有义务的观念。

5.

了解我国曾经发生过的地震、洪水等重大自然灾害,知道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感受人们在灾

害中团结互助的可贵精神,学习在自然灾害中自护与互助。

6.养成通过自主查阅资料学习历史的习惯:了解环境与人类文明发展之间的依存关

系,能够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7.

初步感知身边可触可感的资源对人们的重要性,争做环保小卫士。

8.

知道科学技术与运用是如何推动社会的发展的。

9.

通过收集中国在联合国的声音和声影,整理中国参加联合国活动的具

体事例,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10.

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珍惜今天的和平环境。

四、教学重难点:

1.

懂得每个人都应得到尊重;学会如何尊重自己、他人。

2.

懂得宽容的意义,学会如何宽容。

3.

懂得反思的意义,养成反思的行为习惯。

4.

明白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养成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5.

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种类、分布及其危害;知道如何预防自然灾害。

6.

初步了解古代早期文明发祥地;知道要保护文明世界的文化遗产。

7.

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尊重文化多样性。

8.

知道科学技术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影响,明白科技改变世界,科技让梦想成真。

9.

知道国际组织的分类及重要作用,了解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构成和作用,明白中国与国际组织的相互交流、支持作用。

10.

知道战争带来的伤害,明白和平是世界潮流;知道中国为推动和平做出巨大的贡献。

五、教学措施:

1.让“四种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转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观念。

2.课堂教学应体现对儿童的尊重,理解和关注,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道德与法治。

3.建立学习小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体验,在交流中感悟,享受健康的学习生活。

篇6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5007601

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生活认知基础展开,以提升课堂教学的契合性。一年级是起始年级,其教学设计需要观照学生学习基础实际。学生刚刚进入小学,因为年龄尚小,生活经验积累比较薄弱,教师要充分展开教学调研,对课堂教学设计展开多重优化处理,确保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训练等都能够观照学生生活认知特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热情,打造高效课堂。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小学一年级学生思想都比较稚嫩,其生活认知也比较单薄,特别是存在一定地域差异,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筛选优化。首先,教师要利用学生生活认知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形成学习认知;其次是以生活案例展开课堂教学,引发学生展开自觉探析活动,形成一定学习成长力;再就是设计生活化问题,引发学生展开多元思考,通过集体讨论、小组辩论等形式,促使学生形成学习共识。

如学习《我爱爸爸妈妈》相关内容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组图片:第一幅是一个孩子在超市里哭闹,妈妈就是不给他买汽车玩具;第二幅是一个小女孩要去玩水,爸爸不给,小女孩发脾气。教师组织学生先对图片展开解读,并给出具体思考问题:这两个孩子的妈妈爸爸是不是不爱孩子呢?学生开始了热议,很快就给出了共性认知:第一幅图画中的妈妈不给孩子买玩具,肯定有自己的原因,很可能是这个玩具不适合她的孩子玩,也可能是家里有太多类似的玩具,没有必要再买。这不能说妈妈就不爱自己的孩子。第二个图片,小女孩要玩水,爸爸不允许。这更是爸爸爱护孩子的行为。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父母的做法给出了理解和正面解读,说明教师引导是适当的。当学生达成学习认知之后,相信在平时生活中,就不会像案例里的孩子一样无理取闹了。这才能达到我们追求的教育效果。

二、教学目标生活化

教材和教辅资料有比较清晰的教学目标设计,虽然其科学性、趣味性都比较强,但不同群体学生对学习诉求不同,其生活认知基础更是千差万别。教师要从学生生活认知个性出发,对教学目标进行精细化设计,以满足不同群体学生的个性需求。

学习《可爱的校园》时,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展开实地观察,讨论我们校园的特点,特别是对校园文明、校园秩序展开具体讨论,让学生认识校园设施,以及校规校训等内容,掌握基本的校园制度意识,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的情结。在具体教学执行时,教师引导学生到校园中展开多重观察活动,并组织学生对观察信息展开集体分析推演,以形成直观性学习成效。教师还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新发现,对校园文明展开深度探究。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大增,并获得极为丰富的学习认知。

从学生认知表达情况不难发现,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是比较适当的,其引导着学生深入校园实地展开观察活动,深度接轨学生生活认知基础,特别是引导学生展开校园文明秩序观察讨论,引发学生极大参与热情,为课堂教学提供满满正能量。

三、教学训练生活化

为丰富学生训练视角,教师要注意精选训练内容,对训练题型展开创新设计,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训练的热情。要特别关联学生的生活认知,需要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特征,体现生活认知的地域性,以符合W生年龄心理需要。在题型设计时,不妨多引入判断题、选择题,以照顾学生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实际。

《老师,您好》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认知极为贴近,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让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展示活动,对老师发出由衷的赞美。有学生利用拍照形式展示教师工作情境,并通过对照片展开细致解读,表达对老师的问候。也有学生搜集一些精美名言,为老师制作电子贺卡,表达对老师的敬仰之情。还有学生想通过歌声,唱出自己的心声。课堂展开后,学生学习主动性大大提升,课堂学习气氛被成功点燃。师生互动频繁和谐,学生思想品质获得洗礼。

篇7

关键词:微课 职业道德与法律 对策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4(b)-0000-00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随着微博的“以小见大”、微公益的“日积月累”、微信的“见微知著”,我们进入到了一个“微时代”。伴随着迅猛发展的科技,网络覆盖率的大幅度提升,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通讯终端在中职生中日益普及,“碎片化学习”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学习方式。在碎片化的学习中,微课以其短小精悍、利用率高、能重复观看、实现个性化学习等优势成了“微时代”中实现高效学习的一种重要资源。

1 “微课”的内涵

回顾微课发展史可以发现,微课是近几年才新兴起的,国内外对微课的定义也纷繁复杂。但从总体来说,所谓“微课”,就是微型视频课程,又名微课程,它是以短小的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

微课的核心是微型教学视频片段(微视频),视频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同时,还包含与该学习视频内容相对应的教学设计(微教案)、教学课件(微课件)、练习测试(微测试)、教学反思(微反思)、学习反馈(微反馈)等辅内容。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是在传统的、单一的教学资源类型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2 “微课”的特点

(1)授课时间短。微课的时长一般控制在10分钟以内,短小精悍的时间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保持,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授课主题突出,内容精炼。微课直接聚焦教学中的重点或难点,突出授课主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学习目标,收获点滴进步。(3)授课方式灵活。针对不同的教学主题,微课可采取讲授、答疑、案例探究等多种方式进行,授课方式灵活。(4)使用便捷。微课主要由微视频组成,适合学生在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上使用,帮助学生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3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中现存的问题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作为中职德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中职生了解职业道德的作用和基本规范,引导中职生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掌握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成为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地融入其中。

但是,在传统的《职业道德与法律》的课堂,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1)学时有限。《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每周2学时,共约36学时,相对于大量的教学内容而言,面对有限的学时,教师只有舍弃一些重点,放弃一些难点。(2)教师授课任务较重。身为德育教师,授课班级较多,授课任务较重,因此容易导致重复性教学,缺乏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更具针对性的指导。(3)教学模式较单一。面对理论性较强的法律知识,教师易选择传统的讲授方法,形式较单调,学生的学习渠道也较单一,因此,很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如何有效去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去探索。在笔者的实际教学中,尝试利用微课来辅助《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将零散的知识点有机地串联起来,并且方便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4 例谈微课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中的应用对策

这里,笔者将结合自身的具体应用案例,来讲述微课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中的应用。

4.1在课堂导入环节应用微课

课堂导入是重要的一环,是能否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时机所在。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充分发挥微课的魅力。例如:在第一课《塑造良好形象》的阐述中,笔者就制作了主题为《30秒,我们可以做些什么?》的微课,在此微课中,笔者结合生活中常见的“30秒文化”,利用图片闪播、网络视频资料、路人采访及校园采访,向学生展示了30秒可以做的一些事情。以此微课启发学生:30秒钟可以改变世界,30秒钟也可以给他人留下难忘的第一印象,因此,良好形象的塑造非常重要,可以有助于我们给他人留下难忘的第一印象。这样直观的视觉冲击,容易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震撼,学生很自然而然地产生认同感,随后就会自然地联想到:既然良好形象的塑造如此重要,我们究竟该怎样去做呢?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水到渠成。

4.2 利用微课创设情境

较之其他几门德育课,《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理论性更强,如何让学生真正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是个难题。在笔者看来,为了让学生真正投入地学法、继而用法,可以尝试用微课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情境,继而引领学生深入情境去体验,从而知法、用法。例如:笔者在讲述《如何依法维权?》这一课时,就制作了这样一个微课,此微课的名称叫做“爱美女生的维权之路”,笔者引导学生自导自演了这样一个故事,并拍摄、剪辑了视频,制作了微课。微课视频的大意是:小丽是某职校旅游专业的学生,爱美,所以在某照相馆拍摄了许多艺术照。半年后,她偶尔经过照相馆,发现自己的许多照片都被照相馆展出了,还引得路人频频观看。小丽非常气愤,进去找照相馆老板理论,结果还被老板一顿奚落。她很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做?微课的结尾,呈现这样的问题:亲爱的同学们,你们能帮爱美的小丽想想办法吗?利用此情境,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进行体验,随后引出“如何依法维权”这一主题,自然而顺畅,学生在踊跃为小丽想办法的过程中,自然而然梳理出了依法维权的方式,教师只需稍加引导并作结即可。

4.3 利用微课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知识,这也是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面临的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顺利跨越这些学习难点,授课教师往往要花一番功夫。在教学实际中,我尝试利用微课来解决这些教学重难点。例如:笔者在讲述“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时,就剪辑了港剧警匪片中一些经典镜头,镜头有一个共性特点,就是都会出现以下这句台词:“你有权保持沉默,但你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会成为呈堂证供。”学生观看了此微课之后,马上就会发现这个共性特点,然后他们也顺势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警察抓人、律师办案,都要说这句话呢?有什么历史原因吗?不说这句话会有什么后果呢?教师借助学生的这些疑问,以此为线索,切入对此难点的解释与阐述,整个过程自然而不生硬,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顺利引领学生跨越了难点。

4.4 帮助学生拓宽视野

法律知识的积累是一点一滴的渐进过程,借助微课引导学生拓宽视野,有助于学生不断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例如,在《杜绝不良行为》这一主题的授课中,在课前,我对学生进行了分组,并布置了小组任务――让每一小组的同学,深入校园、街头、地铁站、超市等场所,寻找一些不良行为,并用镜头记录下来,制作成PPT。教师收集每一小组的PPT,并将这些PPT串联起来,制作成微课,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看,学生在观看此微课的过程中,视觉受到较大冲击,有的学生感叹:老师,原来在我们的身边,每天都有这么多不良行为。看来,我们必须得先管好自己,每个人的自我约束力强了,这些不良行为才会逐渐减少。能够听到学生这样的感悟,笔者甚感欣慰。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我们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就是要努力引领学生拓宽视野,发现身边的善与恶,挖掘身边的美与丑,从而不断自我提升。

4.5 引领学生进行课后拓展

囿于课时的限制,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课堂,所涉及到的法律知识并不能面面俱到。面对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的渴望及知法、用法的诉求,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帮助学生进行课后拓展,满足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例如:在讲述完“善用合同办事”这一主题之后,很多学生表示,自己还是希望更深入了解一些,尤其是劳动合同的签订及注意事项,因为这个与自己未来的职场生涯息息相关。面对学生的这一诉求,笔者制作了关于“劳动合同这样签”的微课,在此微课中,笔者向学生展示了形形的劳动合同,并借助往届师兄师姐的典型案例,重点阐释了劳动合同签订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短短10分钟的微课,学生在看过之后表示受益匪浅,觉得思路清晰了很多,至少明晰了很多应该重点关注的地方。能够达到这样的课后拓展效果,是比较理想的。

5 微课在《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笔者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中,大胆应用微课,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也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并尝试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

(1)微课拍摄质量有待提高

由于微课尚处于边探索、边推进的阶段,整体微课拍摄质量有待提高。鉴于此现状,组内教师可以通过集体备课、共同研讨、共同开发等方式,集中开发一批德育微课,全面提升微课的制作质量。

(2)德育教师的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有待提升

以笔者为例,从事中职德育教学的教师大多是学文科出身,对微课的相关技术理解、运用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总存在诸如图片制作不规范、剪辑合成不顺畅等各类技术问题。因此,为了让微课更完美、顺畅地走入中职德育课课堂,必须努力帮助德育教师提升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可以通过开展德育教师信息技术专项培训,帮助他们尽快掌握微课设计、视频制作、图片合成等方面的技能。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年轻教师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的特点,培养一批微课制作能手。

(3)微课教学的零碎化现象突出,需要进行有效地整合

鉴于微课形式的生动性,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但是,这也容易导致学生对没有使用微课的教学内容兴趣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于整体知识点的把握。鉴于此,教师要科学设计微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将微课内容与课堂授课有机结合,确保衔接流畅、互动自然。

综上所述,微课借助网络的蓬勃发展为中职德育课课程改革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发展空间与传播平台,合理应用微课辅助中职德育课教学,将有助于我们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助力我们的德育课程改革与创新。如何更有效地应用微课,需要我们不断地走在探索的路上。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黄晓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 远程教育杂志,2013(4).

篇8

一、聚焦成长进步,在亲师信道中催生学习情感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素质教育教学的需求,紧扣教学目标,突出学生身心发展、成长进步重点,用政治知识引导学生思想进步,用政治理论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教师要从报刊杂志、互联网络、电视媒体、参与研讨等渠道学习前沿政治理论、新型教学方式,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把握政治最新动态,领悟课程标准,理解基本理念,明确教学思路,把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细化到每一堂课、分解到每一个时间节点,认真研究教材的编写理念、设计思路、呈现方法和教学内容,掌握教材每一框题的重点、难点、疑点、热点,设计出科学的教学方案,用新课程标准内容规范教学行为,避免教学的繁琐性、随意性,增强教学的针对性、生动性,用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大的教学效益。我在教学“有肩就得挑担子”一课时,让学生珍惜人生最宝贵的青春时期,认识到担当责任的重要性,做一个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人。

二、聚合教学资源,在情景交融中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创新教法,在政治教学中兼顾教学方式的灵活性与教学内容的深刻性、政治观点的鲜明性与文化底蕴的深厚性、教学案例的鲜活性与理解接受的关联性之间的关系,使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政治性相互渗透、相辅相成,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真实感受和认知规律,教师把学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问的权力交给学生,发掘政治学科的内在冲突和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矛盾,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用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悬疑。在让学生回答问题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彼此配对提问,引发多数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发表自己观点的同时,让学生倾听和理解老师与其他同学的观点与见解。在教学《认识依法治国》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依法治国的含义、本质、目的和要求,我用多媒体作为学生播放《法律是我们永远的好朋友》专题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探究合作的积极性,以案例分析讨论活动贯穿课堂,让学生在阅读、列举、讨论、辩论中了解掌握道德与法律的相互关系,增强法治观念,增强守法意识,同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明遵守家规、校规、公共场所活动规矩的重要性,在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同时,提高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引导学生为积极推进依法治国承担自己的责任。

三、聚集教学要素,在合作探究中放大教学效用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整合各项教学要素,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积极参与各项实践活动,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学习、思考,不断增强政治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教师要用政治的思想启迪学生的思维,用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引导学生用哲学理论剖析生活万象、人生百态、国际风云,获得情感体验,满足成长的需求,理解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从而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政治知识,在生活实践中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放大政治教学的功能和效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课程改革新理念,注重政治知识的逻辑性,突出学生生活的体验性。我在教学中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一种学生自学设疑、自主解惑及老师点拨相结合的互动式的教学尝试,让学生通过观察、思维、研讨、分析来获取问题的答案,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带动学生活学活用,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篇9

[关键词]法制教育;班级管理;渗透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主阵地,而班级又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具体阵地。因为只有保证了安全才能谈其他教育。这样说来,就需要班主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要有较强的法制观念。将法制教育潜移默化地注入班级管理中,推动班级管理从“人治”过渡到“法治”。

一、学科渗透法

目前,学校在一二年级开设了“道德与法治”课,三至六年级的品社课中学校额外又补充法治内容,通过课程育人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而其他学科教育对孩子法制素养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如在教学“鲸”这篇课文时,注意引导孩子们要重视保护小动物,并随机渗透《动物保护法》来拓宽孩子们的知识视野;在教学“利率”时,适时引导学生了解《纳税法》,教育学生将来做一个自主纳税的公民。不仅如此,班主任还要及时与各科任教师取得联系,及时了解学生接受情况、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与科任教师协调去想办法纠正他们不良思想与行为。除此之外,还要努力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例如,班级文化墙、学校的宣传标语、网络资源等,补充于我们的学科教学中。

二、活动中渗透

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方式很多。班队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平时留心周围的事物,对生活反面的问题经过加工整理成小品,通过表演、评价,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强化自己的法律意识。孩子们搜集的生活素材特别多,例如:随意往操场扔杂物的,走路不右侧通行的,悄悄拿走同学笔尺的,对伙伴实施报复的,打仗骂人的……同学们在无形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另外,还可以通过班级或学校组织的法律法规知识竞赛提高学生的法制素养。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更加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学校和当地的派出所结成了警校共建机制,民警定期到学校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知识教育讲座。这一系列教育活动使孩子们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从而可以使他们的法律素质明显提高,其爱国意识、交通安全意识、自我约束能力、自护意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也会有明显的提高。

三、示范中渗透

教师要想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首先要教学生怎样做人,要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学生,做一个有德行、有修养、有素质、有品位的人。因此,每个班主任都会十分注重自己在学生们心中的形象,通过点滴小事、言谈举止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学生已掌握了丰富的法律方面的知识,没有在实践中得以运用那就是纸上谈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法律宣讲员”便成了那些懂法的孩子另一个角色。由中队辅导员、班干部带领学生到街道宣传法。通过贴标语、竖广告板、挂彩旗等等,在外人的眼里,他们已是守法小公民了。一方面,班主任组织孩子们记法制笔记,将法带回家,向家长、邻居大力宣传法。让家长们知道自己的孩子懂法并协助学校让学生守法;另一方面,学生也会将法制教育带到家庭中,使家长从中受到教育。

四、激励中渗透

孩子们广泛掌握了法律方面的知识,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有了应用的能力。班级逐渐出现了运用法律知识做好事的小公民。如有的同学在放学的路上发现不法分子偷自行车,马上拨打110,现场将小偷抓获;还有几名同学在放学的路上目睹一青年男子骑摩托车撞倒一位老爷爷,拼命逃跑,他们兵分三路,一个照顾老爷爷,一个去派出所报案……面对学生做的一件件好事,班主任也经常要召开班会,表扬会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与他人的孩子,并激励其他同学。

篇10

关键词:中职 德育 少数民族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262-01

阿勒泰地区地处新疆最北部,世居13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地区总人口的56%,其中哈萨克族占87.92%。新疆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是全疆唯一一所以汉哈两种语言授课的中等职业学校。目前在校生为786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97%,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哈族占98%。针对学校地处哈萨克民族聚居地区,学生主体为哈族学生的特点,突出区域和民族特色,积极收集、整理,利用哈萨克传统文化形式和内容开展具有鲜明的特色、易于学生接受,有利于取得实效的“三三”模式。

1 系统地构建中职少数民族德育教育体系

1.1紧扣中职学生“四个特点”,突出中职思想教育特色

中职学生德育教育不同于大学和高职的德育教育工作,也不是中学德育教育的延续。要根据中职学生年龄小和年龄差距大的特点,狠抓学生养成教育;根据职业教育特点,抓吃苦耐劳品质教育;根据学生心智特点,抓实践育人;根据未成年人教育规律特点,建立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互动机制,拓宽思想教育领域。

1.2完善“三全”育人工作机制,解决专业与德育教育脱节问题

建立健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体制,创新工作机制,加强制度建设,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的困难。

1.3突出区域特色,创新德育教育模式

针对学校地处哈萨克民族聚居地区,学生主体为哈族学生的特点,突出区域和民族特色,积极收集、整理,利用哈萨克传统文化形式和内容开展具有鲜明的特色、易于学生接受,有利于取得实效的学生德育教育。

1.4优化校园环境,以境育人

环境育人是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净化了的环境,会促使人的心灵美化,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时刻激励着学生不断奋发向上。

1.5加强德育研究,丰富德育教育工作内容和形式

德育研究工作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是做好德育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先导。准确认识和把握这些规律和特点,才能体现时代性、富有实效性,建设具有区域特点的少数民族学生德育教育体系。

2 “三三”模式的构建及运行

2.1以“三三”职业理想教育平台为抓手,实施“三大素质”教育

积极创新“三三”职业理想教育模式,即学校领导、企业和行业人士、班主任三层次,专业、年级、班级三对象职业理想教育,帮助他们正确分析自我,认识职业,了解社会,使他们的职业理想逐步系统化、科学化。

2.1.1道德素质教育

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理想信念、民族团结和“五观”、 道德与法治、劳动与社会实践、心理健康、珍爱生命和健全人格“七大”教育。

2.1.2专业文化素质教育

注重德育课教学,严格按照《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自治区教育厅规定,开设德育课程。2009年起,学校通过学习积极开展主题班会、德育活动课模式,增强了德育实效性,体现了职业教育教、学、做合一,在实践中育人,在体验中成长的德育规律。

2.1.3身体心理素质教育

2011年,学校建立心理辅导室,聘请阿勒泰市2位知名心理咨询师定期来校咨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心理干预。到2013年,学校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专职老师已达3人,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2.2建设 “三支” 精干高效德育教育工作队伍

2.2.1党政团工作队伍建设

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逐步完善分层递进的德育教育内容体系,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校党委统一领导,书记全面负责,分管领导分工负责,办公室、学生科、教务科、保卫科、总务科、团委通力协作,开拓创新,共同抓好德育教育工作。

2.2.2教职员工队伍建设

建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机制,把德育教育体系建设工作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实习实训等工作结合起来,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评估。同时,通过开展德育教育体系建设,培养一支既懂职业教育规律,又懂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教职员工队伍。

2.2.3“双辅导员”队伍建设

为有效解决中职辅导员专职岗位设置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的问题,结合学校实际,专门研究确定每位中层党员干部和党员高级讲师担任各班级的政治辅导员,专业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担任各班级专业辅导员。校党委在“双辅导员”选配上严格把关,要求政治辅导员,政治上强,宣讲有力;专业辅导员专业实践能力强,学生信服,指导有力。2012、2013年安排科级以上干部30人次担任班级的政治辅导员,安排专业实践能力强的教师40人次担任专业辅导员。

2.3环境建设“三加强”,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内涵

2.3.1加强自然环境建设

重视德育工作软硬件条件建设,从物质保障、环境保障等方面继续加大投入,全面提升学校硬件环境建设,逐步完善生活设施,添置文化设施,建设文化长廊,开辟校园广播;改进生活设施,添置文化设施,丰富校园广播内容。

2.3.2加强人文环境建设

针对学校地处哈萨克民族聚居地区,学生主体为哈族学生的特点,突出区域和民族特色,充分挖掘校训、校歌、校史的丰富内涵,拓宽校园文化建设渠道和空间。将优秀企业文化引入中职校园,在校内建立企业文化展示场馆;邀请学校优秀毕业生到校通过现身说法,讲述岗位成才的亲身经历,帮助学生感悟人生的价值,切实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利用哈萨克传统文化,成立师生阿依特斯(阿肯弹唱)团,采用喜闻乐见的阿肯弹唱形式在学生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职业理想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人格教育等。形成一支由师生组成的阿依特斯(阿肯弹唱)团,专项宣传,录制碟片。

3 建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