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资源的办法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5: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节约资源的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力求尽快在重点环节、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键是要做到“五个依靠”。
一靠改革,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体制机制。当前我国资源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存在的严重浪费现象,都与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有关。深化改革,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是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根本措施。应重点推进矿产资源价格、水价、电价、热价和天然气价格等价格改革,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等节约资源的新机制;完善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财税政策;建立和完善资源节约法律法规体系,抓紧制定、修订促进资源有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节能、节材、节水、节地等各项国家标准;建立高耗能、高耗水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强制淘汰制度,完善重点耗能产品和新建建筑市场准入制度。二靠管理,充分挖掘资源节约的潜力。目前,由于管理水平低、监督不力,我国在资源开采、储运、生产、消费等各个环节都存在着大量的浪费现象,节约的潜力十分巨大。加强管理监督,是近期节约资源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应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制订明确的节约目标和切实有效的节约措施;建立资源节约技术服务体系,加强资源节约的统计工作和信息制度,为企业和各个方面节约资源提供良好的服务。
三靠科技,建立资源节约的技术支撑体系。我国资源生产、消费等领域的技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组织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努力突破技术瓶颈,大力推广应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国家应重点支持一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项目。
篇2
一、在价值层次上的使用价值节约主要取决人们的文化伦理判断
所谓资源节约有两个层次的内涵。一是指使用价值层次的节约。二是指价值层次的节约。在使用价值层次,节约的内涵是提高物质的利用效率,实现单位效用产出的使用价值消耗最小化。在价值层次上,节约的内涵是在一定制定规则下,实现单位效用产出的价值投入最小化。在价值层次上的使用价值节约主要取决于人们的文化伦理判断。现实中,一些人的节约意识薄弱,对浪费水、电资源等现象熟视无睹。
如果一个人具有很高的道德修养,意识到资源浪费,污染环境给其他人带来了健康损失,他便会约束自己,不做损人利己的事。但这么做的人也不会因为浪费了资源必须多支付价格。在这种情况下谈节约只有道德意义,没有经济意义,因而显得软弱无力。
二、节约资源必须在价值层次上采取措施才会收到理想效果
在经济学看来,在取得一定的产出时,节约资源不能只看其中一种资源消耗是否降低,必须测算全部要素的综合消耗是否下降。如果为了节约某一种资源而多消耗了另一种资源,且前者比后者的市场价值低,则这种节约行为实际上是浪费了资源。由于不同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它们之间在使用价值特性上无法进行比较,只能在同一价值尺度上才能谈节约问题。节约资源必须在价值层次上采取措施才会收到理想效果。倘若汽油是免费的,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强制手段,也无论如何进行节油的伦理道德教育,都不会收到好的节油效果。只有当汽油的价格足够高时,人们才会自愿使用小排量的节油汽车。因此,节约要靠制度来说话。好的制度能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不恰当的制度必然会造成资源的损失和浪费。
三、资源节约遭遇制度性瓶颈
(一)产权模糊不清。按照法律,我国的大多数自然资源属于国家所有。虽然自然资源归国家所有的概念非常明确,但其使用权、收益权甚至处置权都极其模糊。以矿产开发为例,矿产名义上是国家所有,但矿产收益、处置权利主要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地方政府中的官员及其人紧密结合起来,把持了矿产的生产、经营活动,这事实上是由矿产资源的“公地悲剧”造成的:由于“所有者缺位”,于是大量矿产资源被任期极其有限的“人”和“内部人”(地方官员)控制,“国家所有”的实质利益在某种程度上被“内部人”架空,各种短期行为和疯狂掠夺便成为常态。没有所有权的制度创新,矿业生产的能耗和环境成本就不可能内化为企业的生产成本。
(二)自然资源定价机制不合理。如,在自然资源的开采权环节,自然资源的使用权转让价格较低,导致开采者普遍过度开采和破坏性开采,不仅浪费了宝贵的矿产资源,也形成了环境污染。煤炭价格实行计划价格和市场价格双重管理,由于大量的电煤享受低于市场价格水平的计划价格,一定程度上诱发了各地大上电力项目,造成煤炭供应和铁路运输的日益紧张。目前我国的原油价格基本上和国际接轨,但成品油价格仍然掌握在政府手中。由于政府定价较低,造成一些排气量大、能耗高的汽车在市场上大行其道。
(三)节能制度存在缺陷。比如,没有统一的政府机构能源消耗标准,没有建立有效的能源体制报告制度,没有节能考核奖惩制度,也就导致没有自觉的节能动力。另外,整个政府节能工作基础薄弱,没有相应的机构专门人员负责此项工作,也没有相应的规划和政策。
(四)占补平衡的耕地管理制度存在致命漏洞。地方政府和土地使用者往往采取占用邻近城市耕地、开垦远离城市地区土地的办法偷梁换柱、牟取暴利。因为用于占补平衡的不同地块在价值上可能相差数百倍甚至数万倍。
(五)低资源税带来浪费。我国当前的资源税过低,而且收费方法不合理。从保护资源的角度讲,谁使用的资源多,谁多缴税;谁浪费的资源多,谁多缴税;才是合理的政策。但是,当前我国征资源税的办法是“谁生产的多,谁多缴税”,根本不考虑单位产出所消耗煤炭资源的巨大差别。结果就造成了地方中小煤矿对煤炭资源的严重破坏。
(六)激励机制的缺乏。在实行了经济承包制的单位普遍存在“鞭打快牛”现象。不节约的也不挨批。相反,一旦节约明显,当年也许奖励,甚至重奖,但次年就调高承包基数,或是为了保住典型,下达更高的节约指标。这在节约有功者看来,无异于挨了一“鞭子”。因此,不想挨“鞭子”的大多选择了随大流,“达标就行”。
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制度是有效配置资源的前提和基础,好的制度能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四、资源节约的制度创新
(一)完善自然资源财产权,确立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强化国家作为自然资源所有者的主体地位,明晰资源所有者及其各级机构的权责边界;完善自然资源使用权。我国资源公有.所有权不可能转让,但可通过使用权的流转.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弥补所有权的缺憾。这就必须把资源的使用权从资源部门的行政权中剥离出来,建立资源使用权的初级配置市场,使资源的初次分配由资源部门的“设租、寻租”变为严格的市场化运作。在此基础上,开放和完善资源二级市场,取消资源使用权的流转限制,让资源在市场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从而实现资源的最有效利用。
(二)实行一种带有配给性质的复合价格制度。如果一种资源对所有人的生存质量都同等重要,而每个人拥有的财富却是不均等的,价格上升将会使得穷人失去使用这种资源及其制品的能力,从而降低其生存质量,而富人则可以依旧消费这种资源而不会降低其生存质量。这就会产生社会利益摩擦,也产生了不公平。于是,我们需要对市场价格制度进行创新,实行一种带有配给性质的复合价格制度,规定每个人的基准消费量,超出这个基准则可以由市场调节。梯级水价、梯级电价就是这样的制度。
(三)实行排放或填满废弃物的收税或收费制度。这种制度避免了直接提高资源价格招致的社会不满,同时,又使得多消费资源的人必须付出更高的代价。对于理性经济人来说,他们就会在废弃物循环利用而花费的净成本和排放废弃物而支付环境使用成本之间进行对比,如果环境使用成本更高,他们就会选择通过节约资源消费和循环利用废弃物的方式,节约资源和环境的使用。在德国的德累斯顿市,从1992年起,虽然使用新鲜水的价格没有提高,但把污水排放费提高了10倍,这一制度使得新鲜水的消费量下降了40%。既节约了水资源,又保护了环境。
通过制定废弃物排放高收费的法律制度,可以起到节约资源的效果。
(四)建立资源节约激励机制。各级经贸、财政、税务等部门要切实落实国家节能、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有关优惠政策和措施,充分调动企业和社会开展资源节约的积极性。省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要对资源节约共性技术及关键技术开发、重点示范和改造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各级政府要保证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工作经费,支持节能监测中心等有关机构的设施建设和能力建设,增强监测手段,提高节能监测能力和水平。
(五)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成立能源管理和节能执法机构,大力构建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的规划、政策体系,制定出台《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积极稳妥地推进水、电、油、气、煤和土地等资源价格改革,加快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强化生态市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
(六)建立资源、能源审计制度。要建立3项具体制度: 一是从能源、资源、环保方面提出更为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和准入制度;二是建立对高耗能落后工艺、落后技术和落后设备的强制淘汰制度;三是建立重点耗能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
篇3
节约资源可以从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入手。生产节约资源是要在生产过程中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消费节约资源是要求人们要减少对各种产品的消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是生产不是消费,追求消费水平提高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从消费入手要求居民减少各种产品的消费,不符合我们要建设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我国目前在生产中的浪费随处可见,主要原因是使用的设备技术落后和企业规模过小,致使我国在钢铁、水泥、电力、机械、建筑等领域,每单位实物产出量所消耗的能源和原材料水平,都大大高出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因此在这方面有着巨大的节约潜力。所以,要通过立法和经济手段,强制报废一批落后的生产设备,采用财政补贴、国家对贷款贴息和加速折旧的办法,支持企业尽快淘汰和更新设备,并严格限制企业所使用设备的技术水平与规模,大力提倡规模经济。
二、生产节约的重点是“增量”节约
生产节约可以分成增量节约与存量节约。增量节约是指如何提高资源的开采和加工效率,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存量节约是指已经被加工成产品的资源,如何回收与再利用的问题,就是我们所说的“循环经济”。从我国工业化发展看,未来10年,生产节约的重点应放在增量节约上,因为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一定的产品积累,才有较大空间。以钢铁为例,从工业发达国家看,当基本完成工业化时,人均钢铁生产能力700公斤到1吨,人均钢铁蓄积量10吨。对比我国,人均钢产量200公斤,人均钢铁蓄积量1.5吨。目前,我国钢铁生产仍使用铁矿砂炼钢为主,占粗钢产量85%,15%用废钢炼钢,有60%的废钢是靠进口。在我国目前的钢铁消费中,房地产业占60%,机械工业占20%,汽车工业占4%,以房屋平均50年使用年限、机床和汽车平均15年使用年限计算,未来10年都不会有大量蕴含在房屋、机床和汽车中的金属进入报废期和可回收期。
我国城市化刚刚起步,汽车刚开始进入家庭,离居民主体已经基本满足对物质产品需求的目标还差很远,如果我国在2030年基本完成工业化,未来20年,我国钢铁业,可能不会进入以废钢铁循环为主的阶段。其他铜、铝、铅、锌等有色金属和塑料等资源的使用,也与钢铁的情况相当,都有一个在蓄积量达到一定程度,居民对以这些资源为原料的产品基本满足的时候,这些资源循环使用时代才会到来。
所以,生产节约的重点应放在提高对增量资源的使用效率方面,要通过立法和经济手段,促进提高资源的开采率,和支持企业对落后的生产能力进行大规模技术更新换代,使我国的采矿业与制造业能转到节约资源技术进行生产。
三、资源节约的重点是土地和水
生产要素由劳动力、资本、土地、水、能源和各类矿产资源组成。生产的节约,就是要节约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由于每个国家和地区生产要素的天然禀赋条件不同,在生产中各类生产要素使用的密集程度就不同,因为稀缺的生产要素价格较高,会引起生产要素间的价格替代。加之国际贸易的存在,对某些国内稀缺的生产要素,可以通过贸易方式获得,有些生产要素不能通过贸易,如土地和水资源,所以,不可贸易的资源才是经济发展中真正难以逾越的瓶颈。
我国人口众多,平原面积少,人均平原面积1000平方米。日本人均平原面积700平方米,比中国少,但日本人口规模比中国少,可以从世界市场进口大量农产品,把农业问题放到国际市场去解决,从而把农业用地大量转到工业和城市化。而中国人口太多,世界市场养不起,在工业化过程中必须留足农业用地,所以,中国在工业与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土地矛盾。
因此,节约土地是比节约其他可贸易资源更为重要和紧迫的问题,也是以较少生产要素投入,创造更多社会财富的最重要途径。发达国家的实践说明,一国的财富三分之二是房地产,食品吃了就没有了,汽车是减值的耐用品,只有房地产是可以保存财富的最主要形态。一个经济体可以有很高的经济增长率,但如果一个社会无法将新创造的价值有效的保存,或保存率很低,社会发展不是停滞就是缓慢。
对中国来说,由于土地资源极为稀缺,如果不能有效的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很容易使中国经济走入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歧途。如,中国近年来新建的许多建筑物容积率都很低,以城市“毛容积率”来说(城市建筑物面积与城市建成区面积之比),全国平均0.5,最高的上海0.8,而东京为2,香港为1.6,台北为1.2。在“珠三角”、“长三角”这些土地资源极度紧张的地区,在大城市中心区内,五、六层的建筑物也随处可见。近5年来,中国城市正在出现拆迁热,如果拆迁面积的价值是新房屋面积的一半,则近些年,由于拆迁所损失的房地产价值,全国每年在五、六百亿元。近些年拆迁的大多是老旧房屋,如果未来由于土地紧缺,不得不对城市中许多新建房屋也进行大规模拆迁,造成的财富损失极大,就会进入“有增长,无发展”的境地。我国北方水资源不足,但是在北方许多地区,却把发展许多高耗水的钢铁、化工和建材等工业作为本地的支柱产业,在大搞许多新的投资项目,当水资源不能支持的时候,即使这些项目使用了节约能源与矿产资源的新技术设备,投产了也不能正常发挥生产能力,造成投资浪费。所以,从我国国情出发,把我国建成世界上对土地和水资源最节约使用的国家,就成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最重要任务。
篇4
一、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在生产而不在消费
节约资源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生产,二是消费。从生产方面节约资源,主要是要在生产过程中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而从消费方面节约资源,则是要求人们要减少对各种产品的消费。对于生产和消费这两个方面,哪个应该成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呢?
我认为是生产而不应是消费,因为追求消费水平提高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如果从消费入手要求居民减少各种产品的消费,从另一个方面看,无疑于是在提倡“清心寡欲”的生活,这与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是抵触的,不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也不符合我们要建设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从国外看,日本是发达国家中资源利用程度最高的国家,是“节约型”社会的典型代表,但这并不排斥日本每千人的轿车拥有率超过600台。所以,不能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与不断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目标对立起来。
当然还是要培养居民的节约意识,鼓励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水、节电的习惯,但这属于道德和教化的范畴,与采用税收、信贷、价格、法规等手段,强制限制居民消费的水平和领域是不同的。有人说为什么不可以用税收等经济手段限制对大型住宅和大排量汽车的需求呢?由于税收是价格的组成部分,加大对消耗资源多的消费品的税收,当然能抑制对这类产品的需求,但是,如果市场价格已经可以反映出资源的稀缺程度,消费者自然可以从自己的收入水平和与产品价格对比中作出理性选择,例如最近由于汽油涨价,有关调查已表明,许多消费者认为如果每升价格超过4•5元钱就会放弃买车的打算,或者是选择小排量车型。所以只要市场价格机制是有效的,政府就没有必要通过干预价格形成来影响消费。
中国目前在生产中的浪费随处可见,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使用中的设备技术落后以及企业规模过小,致使中国在钢铁、水泥、电力,机械、建筑等等许多生产领域,每单位实物产出量所消耗的能源和原材料水平,都大大高出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因此在这方面有着巨大的节约潜力。所以,建设节约型社会绝不仅仅是个观念问题,更重要的是个物质基础问题,要通过立法和经济手段,强制报废一批落后的生产设备,采用财政补贴和国家对贷款贴息的办法,以及加速折旧的办法,支持企业尽快淘汰和更新设备。还要严格限制企业所使用设备的技术水平与规模水平,大力提倡规模经济。
有人提出为了节约资源使用,应通过税收等手段提高资源的价格,这个观点我不同意。价格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工具,资源稀缺程度是通过市场价格自动反映的,没有必要人为拉高。以中国自身的资源禀赋不足以实现现代化,中国已越来越深的融入世界资源与市场体系之中,如果中国对世界资源的需求增加,则世界资源产品市场的边际价格就会上升,等于所有从世界市场进口资源的国家都在共同分担这个价格上升水平,中国的负担就小得多。但是如果中国在国内单独拉高资源价格,等于在自动放弃充分利用国际便宜资源的好处。同理,如果因为印度等其他国家对世界市场的资源需求度上升,中国也要为其分担资源产品价格上升的结果。所以,只要资源价格是正确反映了资源的稀缺程度,中国就没有必要主动拉升国内价格。
二、生产节约的重点是“增量”节约
生产节约可以分成增量节约与存量节约。中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每年都需要消耗大量新资源,“增量”节约就是指如何提高资源的开采和加工效率,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存量”节约则是指已经被加工成产品的资源,如何回收与再利用的问题,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循环经济”。
发展增量节约与存量节约,都需要政府和社会投入大量财力,在财政和社会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也需要选择重点。而从中国的工业化发展阶段看,至少在未来10年内,生产节约的重点应放在增量节约方面,因为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一定的社会产品积累,才有较大空间。以钢铁为例,建设工业化国家一般可以用两个钢铁指标来衡量,一个是钢铁生产能力的人均占有量,一个是人均钢铁蓄积量。从工业发达国家看,当基本上完成工业化时,人均钢铁生产能力大约为700公斤到1吨,人均钢铁蓄积量则在10吨左右。当人均钢铁蓄积量达到10吨,钢铁的的生产能力就会逐步衰退,这是因为在工业化完成阶段,居民对物质产品的消费的已经基本上满足,消费开始转向服务业领域,钢铁工业主要是负担居民对原有产品更新的要求。但是由于更新产品是“以新顶旧”,被淘汰和报废的产品例如汽车和房屋建筑中,都包含着大量金属材料,而在报废的金属产品中,金属回收率一般都可以达到80%,这样就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广阔空间。发达国家的钢铁工业之所以会是以电炉炼钢为主,占到全部钢产量的80%,就是因为发达国家的炉料是以废钢为主。
对比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的限制,直到去年,人均钢产量也转才刚过200公斤,人均钢铁蓄积量只有1•5吨,所以中国在目前的钢铁生产中,仍是以使用铁矿砂炼钢为主,要占到粗钢产量的85%,其余15%用废钢炼钢,其中还有60%的废钢是靠进口。
2004年,中国城市房屋面积达到149亿平方米,而1995年只有57•3亿平方米,说明目前超过60%以上的中国城市建筑物的使用年限不超过10年。2004年中国民用车拥有量为2821万辆,而1999年为1453万辆,说明接近一半的车辆使用年限不超过5年。中国目前的金属切削机床保有量约300万台,而2000年以来国内生产加进口量约为200万台,说明约有三分之二的机床使用年限不超过5年。在中国目前的钢铁消费中,房地产业约占了60%,机械工业占20%,汽车工业占了4%,以房屋平均50年使用年限、机床和汽车平均15年使用年限计算,至少在未来10年内都不会有大量蕴含在房屋、机床和汽车中的金属进入报废期和可回收期。而且中国的城市化才刚刚起步,汽车也才刚开始进入家庭,中国离居民主体已经基本满足了对物质产品需求的目标还差得很远,如果中国是在2030年前后才能基本上完成工业化,则在未来20年内,中国的钢铁业都可能不会进入以废钢铁循环为主的阶段。其他如铜、铝、铅、锌等有色金属和塑料等资源的使用,也与钢铁的情况相当,都有一个在蓄积量达到一定程度,居民对以这些资源为原料的产品基本满足的时候,这些资源的循环使用时代才会到来。
所以,生产节约的重点应放在提高对增量资源的使用效率方面,即要通过立法和经济手段,促进提高资源的开采率,和支持企业对落后的生产能力进行大规模技术更新与换代,使中国的采矿业与制造业能尽快转换到节约资源的新的技术轨道上进行生产。
当然,由于中国经济规模已经很大,例如从金属蓄积量看,目前已经等同于日本,发展循环经济还是有很大空间,也应该从现在就开始起步了。
三、最大的节约是土地和水
生产要素由劳动力、资本、土地、水、能源和各类矿产资源组成。生产的节约,就是要节约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
由于各国生产要素的天然禀赋条件不同,在生产中各类生产要素使用的密集程度就不同,这是因为稀缺的生产要素价格会比较高,会引起生产要素间的价格替代。由于国际贸易的存在,对某些国内稀缺的生产要素,可以通过贸易方式获得,但是有些生产要素不能通过贸易,例如土地和水资源,所以,不可贸易的资源才是经济发展中真正难以逾越的瓶颈。
中国虽然号称“地大物博”,但是人口众多,而且平原面积狭窄,目前人均平原面积只有不到1000平方米。日本也是国土和平原狭窄而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均平原只有700平方米,比中国还少,但是也搞成了现代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可是由于日本的人口规模比中国少得多,可以从世界市场大量进口农产品,把农业问题放到国际市场去解决,从而可以(中国整理)把农业用地大量转到工业和城市化方面。而中国人口太多,世界市场养不起,在工业化过程中必须留足农业用地,所以中国在工业与城市化过程面临的土地矛盾,比日本还要尖锐得多。
因此,节约土地是比节约其他可贸易资源更为重要和紧迫的问题,同时也是以较少生产要素投入创造更多社会财富的最重要途径。发达国家的实践说明,一国的财富形态约有三分之二是房地产,食品吃了就没有了,衣服穿旧了得扔,汽车也是减值的耐用品,只有房地产是可以保存财富的最主要形态。
经济增长表现为当年新创造的GDP总值,发展则是财富的累积,这是增长与发展的根本区别。一个经济体可以有很高的经济增长率,但是如果一个社会无法将新创造的价值有效保存下来,或是保存率很低,社会发展不是停滞就是缓慢。
对中国来说,由于土地资源极为稀缺,如果不能有效地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很容易使中国经济走入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歧途。例如,中国近年来新建的许多建筑物容积率都很低,以城市“毛容积率”来说(即城市建筑物面积与城市建成区面积之比),全国平均只有0•5,最高的上海也不到0•8,而东京为2、香港为1•6,台北为1•2。即便在“珠三角”、“长三角”这些土地资源已经极度紧张的地区,在大城市中心区内,五、六层的建筑物也是随处可见。我最近到浙江的一个城市,听说这里的土地开发都已经碰到“红线”,但是在最近城市改造后新建的房屋,大多还是6层左右的建筑。
今年国家给浙江审批的土地利用指标只有23万亩,其中还有40%是给中央项目预留,分到一个地级市只有2~3万亩,再分到县只有不到1000亩,这是造成今年浙江投资增长率猛烈下滑的重要原因,也是福建、广东和上海面临的同样情况,以致于有人说中国经济增长的区域格局正在“变脸”,出现“东冷西热”的情况。东部要寻找新的增长空间,已经不得不从土地的存量空间寻找,这就得提高现有用地的土地容积率,具体做法就是得“拆旧盖新”。近5年来,中国城市正在出现“拆迁热”,平均计算,拆迁面积大约相当与当年竣工面积的20%。我做了一个粗略估算,如果拆迁面积的价值是新房屋面积的一半,则近些年由于拆迁所损失的房地产价值,全国每年都在五、六百亿元。近些年拆迁的大多还是老旧房屋,如果未来由于土地紧缺,不得不对城市中许多新建房屋也进行大规模拆迁,造成的财富损失就太大了,就会进入到“有增长,无发展”的境地。
篇5
关键词 基层部队 部队财务资源节约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在此,笔者结合基层部队财务工作实际,谈一谈在财务工作中开展资源节约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基层部队财务工作开展资源节约的重要意义
节约资源的根本目标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工作涉及面较广,就军队而言,无论是军事训练、装备及设施建设,还是部队教育管理和供应保障工作,都要贯彻落实节能法规政策和标准要求,积极开展资源节约工作。旅、团级以下基层部队,虽然在节约能源方面涉及的面窄一些,但其单位数量众多,是水、电、暖、气、油等能源的直接消耗者,在节约能源方面的潜力比较大、效益最直接、最容易取得突破。因而必须充分发挥相关各个部门的职能作用,形成齐抓共管的大好局面。
财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组织经费供应与管理,履行有关的计划、监督、控制和协调职能,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力争以较小的投入,取得较大的保障成果。从某种意义上讲,财务工作的总体目标与资源节约的目的和要求相一致。据调查统计,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基层部队经费保障压力较大。比如有些单位的水电费仍然存在超支现象,而当前经费,供应水平的提高还是赶不上水电暖消耗量的增加和价格的上涨。单一地依靠上级财力解决是不切合实际的。最好的办法还是立足现有财力,从单位内部入手多管齐下,向节能降耗和科学管理要效益。实践证明,在军费供需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只有倡导资源节约,深入发掘本单位本部门开源节流的潜力,才能有效地弥补经费供应之不足,才能把有限的军费最大程度地转化为部队战斗力。
二、结合基层财务工作自身特点积极开展资源节约
从财务管理的主体因素看,必须强化资源节约意识。财务管理所包涵的意义和范围比较广泛,它贯穿于财务活动的全过程。其管理的主体离不开“人、财、物”,而人的因素是军队财务管理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因此,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树立资源节约的意识,自觉地把勤俭节约活动与日常工作、生活结合起来,在广大官兵中叫响“勤俭节约、从我做起”的口号,节约“一滴水、一滴油、一粒米、一度电”做起,大力营造勤俭节约的良好氛围。
从财务保障与后勤其他专业保障的关系看,必须注重协调、齐抓共管。资源节约包含的内容方方面面,在后勤领域主要涉及水、电、油、煤、气和其他物资等资源。对这些资源,财务部门主要是通过经费的形式从财力上进行保障,后勤其他专业部门则是通过物资、技术和计划等形式从物力上进行保障。财务保障是后勤其他专业保障的前提和基础,后勤其他专业保障则是财务保障的依据和牵引。财务和后勤其他专业部门分工协作,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共同担负着新时期军队建设“保障有力”的总体任务,在资源节约工作中,财务部门通过预算管控、财力配置和日常监督等环节,发挥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贯穿于始终。因此,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关系到资源节约的实效如何,而业务主管部门对相关资源节约工作的组织开展,反过来影响着财务管理的优劣,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比如在上文提到的水电管理,按照分工管理的原则它隶属于营房部门管理,应由营房部门牵头提出加强资源节约的行之有效的措施,但措施实施的效果如何,最终还是从财务的经费核算账目上分析才更直观更清晰,可通过对维持性经费中“水电费”明细科目的阶段性分析,结合对比事业部门提供的有关统计资料,查漏补缺,准确及时地掌握费用的消耗指标。再如部队的车辆管理费,历来是单位行政消耗性支出的“大户”。除了车管部门加强日常管理外,财务的控制监督作用更加凸显。财务部门可在实行限额管理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的军财核算软件,将会计科目细化到目级,实行单车成本核算,达到考核和明确管理责任的目的。
篇6
[关键词]资源节约;循环经济;产业结构
泰安市是山东省著名的旅游城市,其旅游、矿产、土地等资源都是相对丰富的,但在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存在浪费严重和开发不足现象。与国家提出的建设节约型城市的要求相比,泰安市还有很大差距,也存在着巨大潜力。因此,泰安市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以推进“五节”(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形成节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节约型的产业结构、节约型的城市发展模式和节约型的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
一、推进机制创新,建立资源节约和服务高效的机制
(一)推进机制创新应当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作用。政府对能源资源的节约使用、新能源开发等应给予指导、扶持。一方面,出台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奖励措施,以形成必要的激励;另一方面,对浪费及不合理使用资源和能源的行为进行处罚和制裁;用税收、准入等经济和制度杠杆进行调控,促成工业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政府自身还应当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不断完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决策程序,扩大政务公开范围,完善监督机制,做到科学合理决策,避免出现决策失误导致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同时运用各种市场调节手段,如财税、金融、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市场主体的行为,形成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长效机制,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破坏,形成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二)建立废物利用的资源回收机制。树立废弃物也是资源的观念,按照“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思路,不断探索企业和区域循环再利用新的流程模式,实现资源的梯次利用、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完善社会、资源消耗企事业单位两级回收利用渠道,努力实现统一分类管理、综合开发利用以及合理销毁处置,提高再生利用水平,降低最终处置数量。重点推进废钢铁、有色金属、家电及电子产品等为主的固体废弃物分类回收信息网络体系、分类拆解和再资源化的处理体系的建设;完善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以及城市垃圾、污泥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支持和培育技术含量高、专业化的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企业。
泰安市已经成立了泰安拆车有限公司,负责整个泰安市的报废车辆回收拆解工作,每年回收拆解废旧车辆约2000余辆,钢铁、有色金属回收利用率可达90%以上。2006年开工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一处,同时配套建设填埋场一处,项目建成后,泰安将实现生活垃圾60%焚烧发电。可见,形成废物利用的资源回收机制,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三)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泰安经济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高投入、高排放、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格局尚未根本改变。1991-2003年的泰安GDP增长中,外延式增长贡献率为70.9%,内涵式增长贡献率仅为29.1%。这种增长方式不仅为土地、环境难以承载,而且还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市场约束。因此,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的关键环节。
1.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法制约束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保障。当前一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已有的相关法律法规;二是应抓紧制定有利于加强绿色消费、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以及资源回收方面的法律法规。在国家立法的前提下,完善地方性法规体系建设,加快制定行业标准规范。根据实际制订本市节约用电、集中供热等管理办法,及规范家用电器、待机能耗等标准,因地制宜建立适合本地发展的特色循环经济模式。
2.强化政策导向,坚持鼓励与限制相结合,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一是应对实行清洁生产、积极开展废弃物回收和循环再生利用及生产再生资源类产品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低息贴息贷款或减免税收等政策优惠,以使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真正有利可图。二是大幅度提高自然资源税,并按照“污染者付费”原则进一步提高企业排污收费标准及废弃物收费标准等,利用经济手段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3.积极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区。在企业、工业园区和社会等三个层次上推进循环经济的试点示范。坚持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并规范经济社会活动。积极开展“绿色社区”、“环境友好型企业”、“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环保模范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创建活动;选择清洁生产、经济效益突出,资源合理利用的企业进行资源节约型企业示范;选择开发区和新建工业区进行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示范,在工业园区重点推进产业链生态化,以园区、企业、产品的绿色环保为突破,最大限度地减少排放和污染,建设环保型、生态型工业园区;选择新建社区进行绿色社区示范。通过示范区的运作,探索工业园区、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努力建立以企业为“点”,以行业为“线”,以城市和区域为“面”的全方位的资源综合利用循环体系,实现泰安市建设经济强市和建设“蓝天、碧水、青山、绿色家园”环境模范城市的目标,并做好争创省级循环经济型城市工作。
二、发挥示范效应,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城市公共服务与消费体系
(一)树立节约型消费理念,提高民众资源节约意识与环保意识。必须加大教育和宣传的力度,使科学消费观深入各家庭之中,树立勤俭节约、科学健康的消费习惯,让节约成为每个公民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加强节约资源知识的培训工作,广泛开展节约资源科普教育,使广大群众掌握节约资源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协助执法部门对各种不合理、不健康的消费模式给予严厉打击。
(二)制定资源节约标准,完善节约资源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节约资源的标准,调节和规范人们的生活消费行为,限制和革除不合理消费,倡导节约型消费,这是构建节约型消费模式的关键。包括制定和修订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建立严格的节能管理制度、明确激励政策、规范执法主体、加大惩戒力度等,这些都将成为构建节约型消费模式的重要保障。
(三)重视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的开发利用。对于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如公共交通、园林绿地、垃圾处理、市政公用产业、节水利用等,政府应利用市场机制,放开其投资领域,运用多种方式吸引企业、外商或者个人等投资主体参与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体系。
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可以通过利用地下空间来解决。把城市交通、商业街等一切可以转入地下的设施尽可能建于地下,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城市交通的能耗量。建立城市水系统的良性循环机制,充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水,如充分利用雨水、开发污水再生利用等,实现水的循环利用,调节和缓解城市供水难题,建设节水型城市。
三、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节约资源,实现低代价、高增长的有效方式。泰安市是以旅游业和资源性产业为主的城市,目前资源型、粗加工型工业比重较高,煤炭、冶金、电力、酿造、化工、建材、纺织等高资源消耗传统工业所占比重在60%以上,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大,资源消耗存在粗放、浪费现象;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影响了经济效益和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和产业发展对资源的过度依赖使得本市的资源短缺现象有可能更加严重,因此,必须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
(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1.建立生态农业系统,保护和合理使用农业资源。积极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推行标准化生产,搞好农作物秸秆和农林牧副渔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建立起以节地、节水、节能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全面开展农产品和食品质量认证,推行农业生产标准化。目前泰山区已经建成了全国首家中、上、高秸秆发酵沼气集中供气站,使得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4%以上,既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新能源和有机肥,又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2.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打造特色农产品产业带。依靠科技进步,建设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以及有机食品优势产业带,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和专业分工,把优势产品和优势区域做大做强,增强我市农业生产能力和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在品种上要突出区域特色、品质特色、功能特色;要培育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建立特色农业产业体系。
(二)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信息技术在制造领域的应用。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水耗、无污染和高附加值的产业和产品,重点发展汽车、输变电设备、新材料、精细化工、食品、纺织服装、特钢、能源等主导产业,积极引进和研发高新技术,提升和改造煤炭、电力、冶金、建材、机械、化工、纺织、酿造等传统产业的技术装备和节能降耗水平。围绕拉长产业链,大力开发节能环保新产品,实现产品的小型化、轻量化、可回收、易再生,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逐步淘汰能耗高、污染大、效益差的劣势企业,积极引导和扶持新能源产业,降低煤炭的使用比例,扩大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使用;培育新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
(三)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积极发展与资源节约相关的第三产业。走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的发展道路,加速发展新兴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振兴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咨询、法律服务、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行业结构优化;积极发展旅游、文化、体育健身、教育培训、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较大的产业;积极发展现代物流、节能环保、低资源消耗、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以及与资源节约相关的第三产业。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和结构调整,支持运用现代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发挥比较优势,从实际出发,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服务业。要大力延伸城市服务体系,建立开放、流动、有序的城乡服务业互动发展机制,促进城乡服务业协调发展。泰安市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对旅游业的发展应当予以充分重视。要注重发展生态旅游,形成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的旅游模式,注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支柱,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餐饮、住宿、土特产品、交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创造以旅游文化为核心的产业文化;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应用必要的经济、技术、法律手段,努力减缓自然资源的损耗速度,创造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使旅游活动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融合为一个整体,并以旅游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资源节约。
四、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科技支撑体系
当前,要加强以技术开发中心建设为重点的企业自主创新建设,把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回收再生利用作为企业开发创新的重要内容。健全内部开发创新、人才培养、技术管理、项目招标、对外合作、绩效奖励等机制。积极开展产学研联合,重点开发应用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配套链接、能量梯次利用、废弃物零排放、有毒原料替代、可再生能源等技术。要把节能、环保作为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的重要评估内容,限制、淘汰高消耗、高污染项目,鼓励支持低耗环保型项目建设。
目前,泰安市已经确立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十大类重点推广技术,并且确立了相应的试点单位。市里将筹集专项资金支持这些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以及奖励事项。当前要围绕节约和替代技术、节能利用技术、节水开发利用技术、节材推广技术、节地推广技术、矿产资源高效利用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循环生产示范技术、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评价技术等十大技术及当前节能降耗工作重点,加大科技创新开发力度,搞好重大项目建设。
要围绕这十大类重点技术及节能降耗工作重点,加大科技创新开发力度,搞好重大项目建设。第一,要把重点技术的推广应用作为重中之重,按照责任分工,建立健全考核通报制度。第二,通过重点技术的推广应用,进一步促进太阳能利用、风力发电、余热再利用、秸秆发电(汽化)等高效节能装备工业的发展。第三,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使科技创新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为给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创新创业服务,2006年9月泰安市开通了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高校和企业科技成果、技术难题、技术供求信息等,为企业搭建了一座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的桥梁,为科技创新成果的转让提供了快捷方便的服务。第四,加大技术推广及创新的资金支持力度。政府应该安排专项资金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工作,特别是十大类重点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对相关企业在研究经费、税收、信贷及补贴政策上给予优惠,对在技术创新中有突出贡献者给予奖励。第五,建立强制性节约资源的技术政策,强制淘汰落后技术和生产方法。第六,选择重点行业和企业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示范工程,加快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
五、制定有效的资源节约实施办法和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措施
(一)推行节能政府采购制度。目前我国政府机构的能耗开支高于城镇居民的能源消费水平大约10倍左右,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推行节能政府采购。政府、学校等公共财政预算部门应当优先采购节能产品,在公共场所、道路、灯光工程等推广采用节能产品和应用节能技术。逐步提高采购可循环使用产品、再生产品、绿色产品的比例,进一步推行“无纸化办公”,建立办公用品的回收系统,及时回收报废的办公用品等。
(二)加大财政支出政策力度,支持资源节约与循环经济发展。财政部门要积极安排资金,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技术推广、示范试点、宣传培训等。对具有一定预期效益的清洁生产项目、技术等采取由财政资金专项拨款或贴息、无息贷款等形式予以资助;加大财政对政府节约能源和政府机构节能改造的支持力度;对在节能方面表现突出的机构设立专项资金进行奖励。加大支持循环经济政策与技术研究的科研费用;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能源技术推广项目、污染防治项目、技术改造项目等。还应当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的审计监督,防止挪用和浪费。
(三)调整、完善价格政策,运用价格机制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目前可以重点推进矿产资源价格、天然气价格以及水价、电价、热价等价格改革,调整价格结构,完善价格体系,建立能够真正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和供求状况的价格形成机制。
调整城市供水价格,合理确定再生水价格,大力推进阶梯式水价、超计划、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度。在农村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加大污水处理费征收管理力度。
建立合理的用电价格体系,对用电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扩大峰谷电价和丰枯电价执行范围,拉大差价,加快实行尖峰电价和季节电价;对高耗能行业中淘汰类、限制类项目,严格执行差别电价政策,促进节约用电和合理用电。
推进供热价格改革,逐步建立基本热价和计量热价共同构成的热价形成机制,实行差别热价和煤热联动政策。建立天然气价格与可替代能源价格挂钩的机制。
扩大市场化方式形成土地价格的范围,实现土地资源的市场配置。可运用差别价费政策,加强地价宏观调控。利用收费政策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控制新增用地;改革土地供应方式,经营性用地实行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制度;建立健全土地市场体系,运用价格机制抑制多占、滥占和浪费土地,促进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
(四)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作用,支持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金融部门要大力支持低能耗、低污染、效益好的企业和项目,把信贷资金优先投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的行业和企业。通过差别利率来体现扶优限劣,以低利率贷款政策支持低能耗、低污染企业、先进技术研发推广等项目;以高利率限制高污染、高能耗、重复建设行业和企业的发展。要积极开发适合节约型产业发展的信贷业务品种;积极发挥农村信用社在支持节约型绿色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不断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的受益面。
(五)征收能源资源可持续发展基金,建立能源资源开采和生态补偿机制。据报道,山西省政府于近日通过并公布了《山西省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征收管理办法》,规定从4月1日起,在山西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原煤开采的单位和个人,都要缴纳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基金将主要用于解决企业难以解决的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支持资源型城市(地区)转型和重点接替产业发展、解决因采煤引起的相关社会问题。如果试点取得良好效果,基金政策还可以向其他能源和资源推广,对资源型城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资源型城市转型都会提供良好的借鉴。泰安市也属于资源型城市,煤炭资源、土地资源及其他矿产资源也都较为丰富,也存在资源开采效率低下、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可能枯竭等问题,因此,也可以借鉴山西省的经验,设立专项的能源资源可持续发展基金来解决上述问题。
六、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目标责任制
(一)完善工作考核机制,将资源环境指标纳入对地方和干部的考核内容,建立健全有利于资源节约的政绩考核体系
把万元GDP能耗、万元GDP电耗、万元GDP取水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规模以上增加值取水量等5项指标逐级分解到各县市区和重点企业,将资源节约责任和实际成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和干部考核体系,在考核发展指标的同时考核资源节约指标,加强对节约型社会建设工作的监督、检查。继续完善资源节约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制。财务、审计、监察部门要加强对各级党政机关办公经费预算的审核和使用情况的监管,对铺张行为要在审批环节上坚决予以制止。
(二)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用法律约束限制资源浪费行为。对领导干部实行重大决策负责制度,建立重大决策档案制,使决策者对自己的决策负责,从源头上减少或避免因决策失误造成的资源浪费。对决策中存在的严重失误、失职行为,必须追究其领导责任。
参考文献:
[1]官灵芳.构建节约型社会中的制度缺陷及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06,(1).
[2]杜建军.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的思考[J].求索,2006,(4).
[3]周世祥,蓝娟.关于构建节约型消费模式的思考[J].消费经济,2006,(2).
[4]钱七虎.建设节约型城市必须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J].城乡建设,2006,(8).
篇7
关键词:绿色建筑,施工管理,新技术运用
中图分类号: TU7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时间已经跨越到2015年,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已经实施两年,两年里,PM2.5、扬尘、地下水位等和绿色生态环保相关的话题已经成了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建筑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在绿色环保方面更为成社会关注焦点,新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已经在1月1日实施,各地对绿色建筑的强行推广已经紧锣密鼓的实施,如何在建筑施工环节做到“绿色、循环、低碳”,改变传统粗狂施工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变“重规模轻效率、重外观轻品质、重建设轻管理”,在建筑施工中推广新型节能技术、可再生化、可循环化建筑施工模式等绿色施工技术,对我们的建筑业走向新形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绿色建筑和绿色建筑施工
先谈绿色建筑,或许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绿色建筑的定义是相当准确的,绿色建筑是“建筑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的几个前提,就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在节约资源方面,提出了四节:节能、节地、节水、节材,这就是绿色建筑,它是从立项、规划、设计、施工然后到成品,成为一个绿色建筑,是一个结果,这里,我们就要引出我们的绿色建筑施工,这是一个过程。
什么是绿色建筑施工,绿色建筑施工就是在形成绿色建筑这个结果我们所必须经过的过程,靠我们科学管理,精心组织,合理安排,达到在施工中满足节约资源要求,满足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的要求。这也就要求我们在施工中做到创新施工技术,改变既有的粗狂施工模式,从管理上、技术上、材料上做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绿色建筑施工管理的存在性不言而喻,在新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施工管理只是评价中七大项中一项(这里不多述,可参见《标准》),但它却和每一项息息相关,它是绿色建筑的关键项,施工管理做不好,室内环境质量控制、节材节能都是空谈。所以,做好绿色建筑施工管理,对一个建筑项目、一个施工企业、一个区域的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意义都是十分重大。
当然,绿色建筑施工不只是为完成标准中的要求去被动执行,这也失去了推广绿色建筑施工管理真正意义,传统的建筑施工管理,以质量验收标准为中心,粗狂的施工工艺,粗狂的施工管理,不重视环保和资源节约,扬尘污染噪音污染以及深基坑施工对地下水的破坏等等,已经不适合新形势下的社会需要,也让建筑业缺少核心竞争力,满足不了人们对良好环境的日益要求和期盼。对于还局限于传统施工管理模式的企业,不探索新的绿色建筑施工管理技术,将趋于淘汰的边缘。
二、向绿色建筑施工管理技术转变中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解决的是理念问题。
在谈到绿色环保,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价格昂贵,费人费事,那么绿色建筑施工肯定考虑的就是费用很高。其实不然,绿色建筑施工,倡导的节约理念,追求的是低耗能,低耗材,重复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经济方面相对传统施工模式是处于优势状态,怎么会费用高呢。所以,转变我们的传统理念,勇敢的接受新的形势,接受绿色建筑施工管理会带来新的经济效益毋庸置疑。
然后,树立我们的环保意识。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大家环保意识较之以前有所增强,但是很多人还是停留在较低的水平。比如一般人虽然很多都意识到要注意保护环境卫生,不能乱扔垃圾等,但对于垃圾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区别,仍然搞不清楚。如果要执行绿色建筑施工管理,施工管理人员就得具备更强更专业的环保意识,从现在的现场施工人员来看,他们的经济意识要远远强于环保意识,因此在施工中往往只能急功近利、顾此失彼,难免出现破坏环境的行为。所以,改变我们对绿色建筑施工的理念后,就要树立我们的绿色环保意识。
第三,制度上建立健全绿色建筑施工管理的要求
企业内部的制度还有待完善。有的企业可能还没有制定相关制度,有的施工企业虽然制定绿色施工管理制度,但还存在许多的漏洞,比如还存在制度不细化不具体的问题,制度缺乏针对性和可实施性,从而影响了制度实施的效果。其次,绿色施工管理制度的执行不力,在执行过程中,执行不力导致制度内容成为文字上的空谈,或者有的施工管理人员在执行中变相打折扣,导致制度没有办法落实。所以加强制度建立和实施势在必行。
第四,鼓励和推广运用绿色建筑施工管理技术
在政策层面,应加大对落后高耗能施工技术的淘汰力度,加强对新技术新模式的鼓励范围,如多鼓励使用能重复利用的周转材料,鼓励研发原来固定的设备可拆装技术,如原来的固定塔吊基础改为装配式等。在施工施工企业层面,应积极推进技术革新,加大对新型施工技术的学习和使用,在企业内部制定新型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奖励机制,切实促使企业由传统施工管理技术向绿色建筑施工管理技术转变。
第五,鼓励对新周转材料的研发和推广
传统的部分用于建筑材料,可能存在这里或者那里在环保方面的不足,已经是共识,已经得到改善,如混凝土商品化等。但用于施工的周转材料,相对研发和推广力度不那么大,加强对周转材料的研发,加强周转次数,减少浪费,对于节约资源节约人力物力和能源消耗,也有着重要意义。研发推广使用效率更高的周转材料,也是绿色施工中要解决的问题。
三、绿色建筑施工管理技术在施工中的运用
第一,施工节能方面的运用
现场施工中能源消耗是一个大的方面,如何能在完成同样的工作量情况下,有效的节约能源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技术革新。制定严明的节约能源措施,分析哪些方面是能源重点消耗项目,哪些是容易浪费能源的地方,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制定出合理的能源节约措施。开发新的能源使用途径,如利用空旷的地方使用太阳能发电或者风力发电,解决部分现场办公或生活区用电,都是不错的选择。
第二,资源回收管理在绿色施工中的运用
施工现场中资源的合理使用是必不可少的,但对于资源的浪费尾料的回收在很多施工工地比比皆是,制定措施加强对资源管理及合理回收,减少应使用的资源变成废品、尾料变成垃圾是绿色施工其中一个环节,如合理利用钢筋尾料制作预埋件,变废为宝,不至于尾料拉回工厂重新出炉。
第三,加强水资源的管理
在现在大规模群体建筑中,深基坑施工比比皆是,在基础施工中,地下水问题变得不可回避,现在很多城市地下水位大规模下降,与采掘地下水问题密不可分,如何保护地下水成为一个很重要话题。如何做到在深基坑施工中不破坏地下水成为工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现在已有的地下水水回灌技术比较成熟,那么,坚决淘汰地下水一抽了之的施工方案必须淘汰。施工中水的使用必不可少,节约用水不用说,如何利用非自来水如雨水资源也是绿色施工的一个话题。
第四,减少材料使用损耗加强预拌砂浆及预拌混凝土的使用和管理
现在很多地区都在强制推广使用预拌砂浆和预拌混凝土,这对环境保护起了很大作用,但施工现场对材料使用上的浪费也成了日益突出的问题,加强现场的材料损耗管理,不但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个环境问题。制定合理措施,减少损耗,落实责任,创造效益。
第五,加强周转材料的比较和使用效率提高
周转材料在施工中大量使用,但市场上的材料参差不齐,如何能使用好的周转材料,从节约资源、经济、节省采购成本都有效益,如模板,市场上从能周转3次到10次的都有,如何选择,如何利用,是管理者应该考虑的问题。对于厂家,研发更有优势的周转材料,也是一个重大课题。
第六,新工艺新方法在绿色施工中的运用
有些企业在绿色行动中,创造了施工现场预制临时路工艺,很不错,定制成标准尺寸,现场铺设,下个项目不需要破坏直接运走安装就行。一些厂家推广的装配式塔吊基础,虽然把基础由正常的5米×5米扩大到7米×7米,但基础不再像传统的不可移动,而且可重复利用。对于新的工艺,我们应用积极的态度去接受,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去完善。
结束语
绿色建筑是建筑业发展的必须转变方向,绿色建筑施工管理是施工企业由传统施工模式向前新形势发展的必须转变方向。现阶段,绿色建筑施工管理技术已经在不少建筑施工中得到了运用,取得了不少成就,但还是有很多地方亟待我们进一步去发展和提高,使绿色建筑施工管理技术真正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的新型建筑施工模式。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绿色建筑 设计理念 实际应用
中图分类号:F5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0-0184-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居住条件有了前所未有的改善,现代化的建筑设施和电气设备等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城市化发展的同时,城市人口剧增,我们的生态环境却在不断恶化,大面积的绿色植被破坏,森林被砍伐,水体和空气被污染,能耗增加等等问题使我们的自然环境严重透支,越来越多的自然环境问题已向人们敲响了警钟。如何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人类享受自然资源的同时,达到向自然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成为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是人、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协调共存,实现“天人合一”的重要途径,因此,绿色建筑也成为了未来建筑设计领域发展的一大趋势。
一、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
“绿色建筑”并不只是指一般意义上的绿化,而是一种概念,是指建筑在从建造到使用的整个过程中,能够在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的同时,对环境无害,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的建筑。因此,绿色建筑又被称为生态建筑、节能环保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等。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节约能源、节约资源、回归自然。
1、节约能源
节约能源主要是指在建筑使用过程中尽量使用自然清洁能源,减少电能等其他能源的使用和消耗。例如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有效利用当地夏季主导风向,设置风冷系统来减少空调的使用;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减少加热和采暖等能源消耗。使建筑在总体布局上、平面形式上适应和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
2、节约资源
节约资源是指在建筑的设计和建设中,充分考虑资源和建筑材料的合理调配和充分利用,尽量减少资源的使用,杜绝浪费,力求使资源可以得到循环利用和再生利用,节约建筑材料和水资源。
3、回归自然
回归自然讲究的是建筑内部与外部的和谐统一。在绿色建筑内部,重点在于创造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在建筑中应尽量采用天然材料,确保木材、石材等建筑和装修装饰材料对人体无害,保证室内空气清新,湿度、温度适宜,使居住者身心愉悦,感觉良好;建筑外部应注重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和谐一致,根据周边地理条件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中提供的太阳能、风能等天然可再生资源,保护周边自然生态环境。
二、绿色建筑理念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1、区域整体规划
整体规划是实现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基础,在设计中应注意整体建筑规划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融合,实现智能化、花园式建筑与自然的一体化。应将建筑与环境视为一个生态整体,对区域内道路等进行科学的规划和改造,在不影响周边环境的同时,确保道路通畅;尽量提高绿化面积比例,充分考虑建设设计布局、自然环境和绿化植物特点进行整体全方位的绿化,例如楼间绿化、沿街绿化、建筑墙体绿化等等,形成大面积、立体式、多品种的绿化环境,使居住环境更贴近自然;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建筑与水体、与自然风等环境因素的相互影响,减少对环境资源的干扰和破坏。
2、建筑材料
建筑材料的选择也是绿色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内容。选择时应以经济适用、清洁环保、为原则,尽量做到就地取材,使用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宜的材料,延长材料使用寿命,减少浪费;尽量选择无毒无害、低挥发性、无放射性,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小的材料,例如木板、地毯、各种油漆和粘合剂等,除考虑美观和使用性能外,更要注意有无毒性物质的挥发和释放。
3、建筑围护
在围护结构的外窗、外墙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其保温隔热性能,这样可以有效减少能源消耗,提高建筑节能指标。提高窗户保温隔热性能,可以采取在保证采光通风条件的同时,控制墙窗面积比的办法,减少热传递;还可以采用中空镀膜玻璃PVC-V塑钢窗来提高住宅的隔热性能。外墙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墙体颜色的影响。例如我国南方地区,在夏季建筑外墙东西两面受日照时间较长,太阳热辐射量较大,如何外墙偏深的话,会使墙体更加容易吸热,导致室内温度增高,空调使用和能耗增加,这显然是与绿色建筑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外墙应尽量采用浅色设计。
4、能源利用
天然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是绿色建筑的重要标志和绿色设计理念的重要体现,因此,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应以此为指导思想,充分发散设计思维,将自然通风、天然采光、水源利用等融入到建筑中。充分了解当地主导风向和区域空气流动情况,对建筑室内自然通风效果进行模拟,合理设计调整建筑的三维空间布局,使建筑可以通过开窗和室内布局有效引导风向,例如采用高、低窗相结合的形式,保证凉爽空气的进入,改善建筑空气质量和舒适度。加强建筑的自然采光,根据区域日照和环境特点,合理设计建筑开口朝向,增加室内日照时间;同时可选用低辐射镀膜玻璃,在不影响可见光进入的同时,减少中长波的太阳热辐射,实现对自然光源的有效和清洁利用,减少采光能源消耗。设置雨水回收利用设施,如水景池等,回收雨水可用于浇灌和绿化,这样既改善了建筑生态环境,又不仅了水资源的回收利用,使水资源利用最大化。
三、结语
目前,我国已建立了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设置了六类评价指标,鼓励发展绿色建筑,绿色已成为未来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建筑设计人员应不断加强学习和总结,将绿色建筑理念逐步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中,在城市化发展的同时,必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一、加强领导,统一认识,全面部署节能工作
行管局自搬入行政中心,为更好地落实节能减排工作,成立了行政中心节能减排领导小组,行管局办公室负责行政中心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考核等工作,每半年组织一次检查考核,并将考核情况进行公示。对开展节能减排活动成绩突出的部门和个人,进行公开表彰;对检查中发现问题的,给予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督促各单位确定节能减排工作的负责人,确保考核明确具体落实到位,有效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进行。
二、建立完善能源消费统计和台帐管理
行管局目前加快建立能源消费统计制度,对中心的每台设备建立完善的台帐进行有效管理。在设备采购方面,我单位确实兼顾节能减排的原则,对行政中心所有设备、设施要尽快建立能效测评标识制度,从根本入手,减少能源损失,提高能源利用率。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制度》,行管局根据《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省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精神,做好本市公共机构能源消费统计与台帐管理工作,确保每年的能源消耗统计能及时、准确地报送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
三、广泛宣传,营造氛围,提高节能意识
一是加强节能宣传,营造节能氛围。通过制作宣传版面、张贴节能提示签等形式,宣传节能常识,倡导科学发展理念,使大家养成人走关灯、关电脑、关打印机、关空调、关饮水机、关烧水器、洗手后关水、节约用纸的良好习惯,以“人人节约、事事节约、处处节约”作为节能口号;二是强化节能意识,实施节能管理。通过开展节能宣传教育,强化节能意识,把节能理念、方法和技巧运用到具体工作中去。
四、严格管理,完善制度,创建节约型单位
今年,我单位将结合机关实际,以节约水、电、油、办公用品、机关开支等为重点,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制度措施,在工作中逐项加以落实。通过建立完善节约资源的计量、记录报告、奖惩措施等管理制度,定期公布资源消耗情况,强化对节能减排工作的日常管理,使节能减排工作做到经常化、制度化,起到了降低资源消耗的功效。
五、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提高节能效率
为了减少照明耗能和节约用水、节约办公耗材等节能降耗,局领导班子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节能减排的相关措施,大大降低了能源消耗。一是定期巡查用电情况,发现跑电问题,要及时与有关人员联系,及时排查超耗原因;二是夏天天气炎热时多开启门窗,尽量减少空调使用率;三是白天尽量采用自然光,办公室在白天气候晴朗时做到不开灯,做到人走灯熄;四是尽量减少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办公设备的待机耗电,下班前关闭饮水机、电脑和其他用电设备,做到人走设备关;五是加强用水设备维护管理,杜绝了跑、冒、漏、滴和长流水现象;六是加强公务用车的日常管理,公务用车由办公室统一调度,避免公车私用;七是节约办公耗材,建立健全办公用品的采购、配备、领用制度。利用网络资源,推进电子政务,充分利用公文传输系统,减少纸张浪费。提倡双面用纸,降低纸张消耗,减少重复打印、复印的次数。减少使用一次性笔,鼓励使用钢笔。
六、下半年节能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抓好节能降耗的宣传教育工作。
广泛开展节能宣传教育,进一步宣传节能降耗工作的重大意义,增强干部职工节能降耗意识,要牢固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克服节约资源“事不关已”等错误认识和“花公家钱不心疼”的错误观念,养成事事、处处节能的好习惯。开展人人争做节能的好模范、好标兵、好带头人等活动,把节能宣传教育工作开展的扎扎实实,深入人心,为建设节约型机关作出贡献。
(二)进一步抓好节能降耗的具体措施落实。
1、抓好节约用电。一是合理控制使用办公区域照明和空调,做到人走灯灭。在办公时间要充分利用自然光照和自然温度,减少照明和空调设备电耗;合理设置空调的温度和时间,办公室空调夏季温度设置不能低于26℃、冬季温度设置不能高于20℃,下班前15分钟一律关闭中央空调;工作时间提倡每天少开两小时空调和日光灯;二是减少办公设备的待机时间。下班后随手关闭电脑主机、显示器和打印机的电源。
2、抓好节约用水。一是机关工作人员应养成良好的节水习惯,用水时龙头尽量开小,用完随手关闭;二是按需打水,杜绝浪费,换水时开水瓶的剩水应集中倒在水桶,以供二次利用;三是使用低泡型洗洁剂,在保持清洁的前提下,减少抹布、面巾等用品的漂洗次数;四是定期巡查用水情况,排查超耗原因,严防跑、冒、滴、漏和“长流水”现象。
3、抓好节约用油。一是公务用车优化调度,统筹安排,在集体活动中尽量合乘公务用车,减少不必要出车,严禁公车私用;二是公务用车实行IC卡加油,做到定车、定卡、定量,并建立车辆百公里油耗考核及奖惩制度;三是驾驶人员应不断提高驾驶技能,安全行驶,合理操作,降低能耗;四是行政中心附近的公务活动,提倡步行或骑自行车往返;驾车上下班的员工提倡每月至少少开一天车。
4、抓好节约办公用品。一是严格履行采购程序,比质比价择优选购办公用品;二是严格办公用品领用计划制度和领用登记制度,每月对办公用品消耗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三是积极推行无纸化办公,充分利用网络载体,有效降低政府行政运行成本;四是电池、硒鼓、墨盒的使用,实行统一回收,以旧换新;五是机关工作人员应坚持自备水杯,尽量减少使用纸杯等一次性易耗用品。
篇10
单位GDP能耗监测体系实施方案
单位GDP能耗考核体系实施方案
单位GDP能耗统计体系实施方案
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2008年青岛市节能降耗和循环经济工作要点》的通知
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严格控制新建能耗较高项目的通知
即墨市人民政府出台节能减排工作的实施意见
持续推行清洁生产,力促节能减排
加强设备管理依靠技术进步实现节能降耗
“这是我们坚持不变的原则”即墨市热电厂建设节约型企业记事
对日本节能管理的学习与思考
加强节能执法队伍建设,推动全社会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浅谈节能监察执法
空气源热泵技术的应用
超宽频滤波节电保护系统在企业的应用
青岛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通过评审
白泥与二氧化硫双向治理再获新进展
我国立法将节约资源确定为基本国策
我国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的监管
上海市重点用能单位将设能源管理师
达到全国冶金企业先进水平青钢集团成功实现“负能炼钢”
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
山东省超标准耗能加价管理办法(试行)
山东省节能奖励办法
青岛市重点用能企业节能降耗目标责任考核办法
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锅炉增容管理办法
青岛市工业企业2005年资源综合利用状况分析报告
全面实施清洁生产建设具有全球市场竞争能力的清洁生产企业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品牌的清洁生产企业
节约发展、清洁发展是提高全球化市场竞争能力的战略选择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研究
关于表彰2006年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通知
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休系,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
青啤本埠五企业全部成为“资源节约型”新认定三家企业一年实现节约效益2069万元
我市首次能源利用报告提出从六方面加强改进节能降耗工作
全市用能企业节能监察结果显示我市企业节能降耗有五方面不足
我市首次编制有关报告指出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和城市环保压力增加
青岛市节能监察中心成立
青岛“资源节约型企业”扩容去年获命名的9家企业形成经济效益8000多万元
每两年进行一次能源审计我市加强重点用能企业的管控
我市出台清洁生产工作指导意见今年新增清洁生产企业50户以上
2006年青岛市节能宣传周开幕式
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
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降耗工作的意见
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节能降耗目标责任考核管理的通知
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岛市发展循环经济近期重点工作责任分工》的通知
建立节约发展长效机制提升企业参与全球化市场的竞争能力
以科技为先导,建设资源节约型绿色企业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企业
我市2006年及“十一五”节能形势分析
青岛市主要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现状和建设
我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意见出台
清洁生产主要技术工具简介
集中供热市场化的政策研究
十一五国家将推广1.5亿只节能灯节电290亿度
浅谈氯碱企业之节能
PID控制原理及其在污水处理行业中的应用
影响城市污水处理过程生物脱氮除磷效率的因素
青岛市各区市及重点用能企业签订节能目标责任书